对文化软实力引领平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定稿

时间:2019-05-14 17:1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文化软实力引领平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文化软实力引领平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定稿》。

第一篇:对文化软实力引领平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定稿

对文化软实力引领平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它一度成为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流行词,主要包括(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文化软实力是与经济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整个社会的大脑和血脉,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根本要素,是一个地区具备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文化软实力不仅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驱动力,而且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无论是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还是区域之间经济实力的叫板,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项重要指标,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

近三年来,平顺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通过创新文化载体、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举办文化活动、加大文化宣传力度,为全县经济社会各县事业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今天,走进平顺的街头巷尾、城镇乡村,你会看到到处是文化,你会听到人人说文化,你会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

文化现象:1556平方公里的青羊大地上,群众文化、节庆文化、劳模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好戏连台,亮点纷呈

1529年,明嘉靖皇帝取“平顺百世之泽”之义,赐名平顺县,平顺建县在长治市所属各县市中是最晚的。但是,这里有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痕迹,有曾撼动明朝统治的陈卿起义,有华夏闻名的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 ;过去,由于贫穷平顺人不敢谈文化、人前矮三分,对文化的向往在心底里朴素地存在着,在外人眼里平顺不仅是经济小县,还是文化的沙漠地带。今天变了,彻底变了,一批批走进平顺的中央、省市领导对这里刮目相看,一批批前来观光旅游的名人名家对这里翘指称赞。

“重访平顺,举目疑梦;神奇变化,悦目赏心;政通人和,惠风和畅;民生治县,仁爱及民;和谐社会,尽赖仁政。”国家一级作家、著名书画家王东满再访平顺时感慨之余欣然题字。

弘扬劳模文化,让纪兰精神激励我们奋勇前行。2007年,平顺县组成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上北京、赴太原、到长治,广开言路听民意,进农家、下厂矿、入校舍,深入基层大调研,在认真汲取历届县委、县政府探索平顺发展成果精华的基础上,在立足平顺实际,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清醒地认识到,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纪兰精神、西沟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承,又是著名的传统教育基地,劳模文化是平顺的特色,是平顺的优势,基于这样的认识,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把代表平顺人的艰苦奋斗的纪兰精神写入治县方略,响亮地提出了弘扬纪兰精神、走特色路、打绿色牌,实施“双五”战略、主攻“五大”目标的基本思路。

重新解读平顺,唤起17万平顺人民的发展信心。“山连山,沟套沟,山是石头山,沟是乱石沟”“汽车开在二楼上,花椒栽在石板上,房子盖在崖边上,电视有音没图像”曾是平顺穷和难的真实写照。以前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平顺人说起平顺时,也总是把它与山大沟深、石厚土薄、穷山恶水、闭塞落后联系在一起,认为发展的希望不大。事实上,平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长期以来经济上积弱积贫,思想上落后保守,信息上封闭滞后,交通上封锁阻隔。2007年,县委、县政府首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广开言路听民意大调研,与17万英雄的平顺人民在山山水水间考证求索,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新审视平顺。通过科学论证、理性思考,大家认识到:封闭的大山阻碍了发展却留下了宝贵的绿色资源,恶劣的自然环境束缚了手脚却造就了可贵的精神财富,平顺不是没有优势,而是特色鲜明。太行山的磅礴与险峻赋予了平顺人朴实、厚道、勤劳、智慧的品质和大山般宽广的胸怀与胆略。滔滔漳河水孕育了平顺人聪慧、善良、纯朴、守信、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灵性与坚毅。厚实的山、灵气的水,铸就了平顺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特别重情义的优秀品质。17万英雄的平顺人民,长期以来不向困难低头,不畏艰难险阻,向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向传统的世俗观念挑战,向阻碍发展的各种羁绊挑战,大打生态建设攻坚战,把曾经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日的“绿色银行”;大打旅游开发攻坚战,把曾经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金山银水”;大打公路交通攻坚战,把曾经的天堑变成了通途;大打城市建设攻坚战,把曾经五行俱缺的山区小县变成了屹立于太行之巅的最具魅力潜力县。特别是在实施“双五”战略、主攻“五大”目标的进程中,平顺人不断地磨练自己,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时俱进、自强不息,从不叫苦、从不喊累、从不畏难、从不言败,能把不现实变为现实,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能把办不到变成办得好的平顺精神。

做强旅游文化,提升平顺的知名度美誉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已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消费方式,游客在享受山水风光的同时,更追求心情的愉悦和文化的感染,景点景观的文化底蕴已成为旅游产业的灵魂,离开了文化的支撑,旅游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近两年来,平顺以创建“全国旅游大县”为目标,高扬旅游龙头,实施经济转型,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力加强文化包装旅游工作力度,实施“五个一”文化工程,每个景点编一本书、一个精彩故事、一张光盘、一支歌、一本画册,以文化包装旅游,着力打造文化内涵与山水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品牌。近三年来,在国宝龙门寺成功举办了三届“龙门文化艺术节”,在国家4A级太行水乡景区举办了两届全国新闻记者漂流邀请赛,邀请百余名全国著名作家、书法家、画家走进平顺,感受平顺、诗画平顺,并且聘请他们为平顺旅游文化协会的会长和会员。与此同时,举办了“百外摄影爱好者豆口民俗摄影大赛”、恐龙文化艺术节、中国画·画中国走进平顺等文化旅游交流活动。

创新宣传载体,青羊大地处处文化飞歌。2008年以来,平顺文化人、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生产第一线,研究平顺地域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劳模文化,创作出了《平顺县歌》、《青羊先锋之歌》、《人大代表之歌》、《政协委员之歌》、《大学生村官之歌》、《青羊飞歌》等歌颂平顺、歌颂平顺人、歌颂平顺精神的一系列歌曲,在每一次大型活动、大型会议上,当《平顺县歌》唱响时,每一个平顺人的自豪感、自信心溢于言表;2008年1月1日,《今日平顺》创刊,一周两期,四开四版,运行六个月后,于2008年7月1日改为对开四版,3000余份报纸,发行至各乡镇、各单位、262个行政村,时至今日已出版发行160余期,这张县委、县政府机关报在平顺境内以及许多平顺籍在外工作人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口口相传和网上评论都对这张报纸非常青睐,赞誉有加,同时,《青羊山》杂志的创刊也为平顺文化人提供了创作的平台;2007年,平顺城乡发展提出绿、亮、白、硬、净、美“六化”加“文化”上墙,为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注入文化活力。截至目前,在县城已建成祥龙公园平顺古八景文化墙、彩凤大道古韵平顺文化墙、诗画平顺文化墙、红色平顺文化墙、彩凤故里神话浮雕,迎宾大道平顺记忆文化墙,12个乡镇,乡乡都有文化大院,村村都有文化活动黑板报宣传栏;近两年来,从县直机关到12个乡镇分别自发举办了70余场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十月欢歌”、“校园文化艺术展示周”、“城南文化艺术节”连续两届文化展演活动,新城、龙镇等村自发举办专场文艺晚会,北社村李祥凤 艺术团,王曲村常秋季说唱团,北社四景车、苗庄平腔、上党脸谱等被列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根雕艺术、上党八音会、民间社火、白杨坡纺织文化等都以不同形式展示了我县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演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动听的演唱,真诚的道白,优美的舞姿,充满激情的放歌,沾满泥土的乡音,诙谐幽默的表演,让群众满足了期待,享受到了浓重的文化气息。

文化效应:平顺小气候里的大文化,提升了17万青羊儿女的发展信心,改变了对家乡山水传统的自卑认识,焕发起干部群众团结干事、激情创业的豪情壮志。

文化对于一个个体,对于一个社会,对于一方土地的建设和发展,就像阳光、土地和水一样,它虽然无形、无量,但却瞬间不可缺少。任何一个地区,一旦失去了文化的渗透与滋润,就可能限于干瘪的低谷,甚至发生质变和走向衰微。近两年来,平顺县通过先进文化对城乡的广泛覆盖和深层渗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县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我们用文化引领平顺人的思维,用文化养成平顺人的习惯,用文化改变外界对平顺的看法,用文化展示新平顺的卓越品质。

“大文化”带来了大变化,信念的力量滋润着平顺这片土地,精神的力量推动着平顺向着绿色生态、富裕文明、和谐宜居的小康之路迈进。

2009年6月25日,省政府发布的《关于2008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结果》显示,平顺县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省11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61位,比2007年的第80位前进了19个位次,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第32位,比2007年的第74位前进了42个位次。这是平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发展指数在2007年比2006年分别前移13位和29位的基础上又一次大幅前移,增幅位居全市第一。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61亿元,同比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亿元,同比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6亿元,同比增长8%;财政收入跃上2亿元新台阶,完成2.3869亿元,同比增长58.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亿元,同比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69.14元,同比增长2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91元,同比增长9.57%。

曾在“人前矮三分”的平顺人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对家乡的认识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他们不再说平顺是山大沟深、石厚土薄,没有前途,取而代之的是热爱平顺,以平顺为荣。省委书记张宝顺在陪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副书记何勇来平顺调研时感慨地说:“三年前来过一次平顺,今天看到平顺面貌一新,真是变了,变好变美了!”同时,来自省内外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百名作家写平顺、百名画家画平顺、百名摄影师拍平顺、百名报社老总、企业家进平顺,群贤毕至,平顺人气越来越旺。自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来,农村赌博的少了,干事的多了;吵架的少了,创作的多了;闹事的少了,参加排练的多了;原来相互闹矛盾的基层班子增进了理解,原来推诿扯皮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改善,原来只知道上访告状的开始谋事了。全县人民热情高涨、精神振奋、豪情满怀,全身心投入到了实施“双五”战略,主攻“五大”目标主战场,形成了乡乡有工程,村村有亮点,人人有事干的良好态势。

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各级干部,从县四大班子到村支 部书记,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百姓,从机关到厂矿,从学校到农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团结、拼搏、付出、奉献的干劲与笑容。县四大班子带头深入到全县最偏远的石门口、井底、下石壕、西井山进行调研,吃住在农家,地头问桑麻,并把全县转变作风现场会开在了最偏远、最贫困、最险要、条件最差的西井山村。通过四大班子带科级领导、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带全县党员干部,形成了一级做给一级看,上级带着下级干的带动示范机制。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扎扎实实践行“三深、三敢、两不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敢于吃苦、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触及矛盾;不怕吃亏、不怕惹人),各级党组织大力倡导“四个旗帜鲜明”(旗帜鲜明地支持和保护为民造福、干事创业的人,旗帜鲜明地严肃查处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的人,旗帜鲜明地严肃追究作风漂浮、只说不干的人、旗帜鲜明地从严惩治无事生非、损害和谐的人),同时县委大力实施以“五创一建”(创红旗党支部、创青羊先锋、创践诺型党员、创服务型干部、创最佳发展环境,建富裕、文明、和谐、宜居新平顺)为主要内容的“旗帜工程”,制定出台了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关爱激励机制,为全县所有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和老寿星发放定额生活补助,建立了关怀困难群众和贡献突出人员子女的就业援助制度等,用机制激励基层干部,用真情关爱基层干部,“唤起民众千百万,同心干,”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红旗党支部和敢于吃苦、善于吃亏、乐于奉献的青羊先锋。全县三级干部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团结干事,激情创业。虹梯关乡公路建设、生态建设、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四位一体、齐头并进;青羊镇村级财务核算、矛盾调处、便民服务“三个中心”便民、利民、为民,深入人心。全县各乡镇、各部门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各条战线热浪滚滚、春潮涌动,全县处处是工地、到处是战场,干事创业激情高涨。

去年以来,平顺荣膺“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名县”称号,西沟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太行水乡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太行水乡、天脊山旅游景区同步跻身国家4A级景区,在全市三分天下有其二,“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一次创建成功,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绿化模范县”称号„„这一系列荣誉的背景是平顺的山川到处绿浪滚滚,河流碧波荡漾,城乡如诗如画。2008年,平顺大气污染指数下降10%,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5天以上,空气质量在全省11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八。2008年,全年共完成造林61000亩,荒山造林完成53000亩,通道绿化完成305公里,36个园林村共栽植各类苗木12万株,新发展核桃、花椒、柿子等干果经济林8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1.6%。今年以来,平顺县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为主抓手,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身边增绿、荒山披绿等五大工程,构筑稳固安全的森林生态体系,提高生态效益;发展生态产业,拓展林业产业体系,提高经济效益;打造红色人文、奇特地貌、山水风光与生态植被互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带、生态景观、生态家园,提升品位体现美感,提高景观效益;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城乡环境整治相结合协调推进,积极倡导生态文化观,提高社会效益,创造“城在林中、人在绿中、山清水秀、草木夹道、鸟语花香”的最佳宜居名城。省造林局局长张云龙说,“看通道,林带不断线,看荒山,鱼鳞坑围山转,看丘陵,干果地梗站,看村庄,园林景无限”,平顺生态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创造了生态绿化史上的奇迹。

文化启示:文化的力量在于,它能使你在外在价值的诱惑和冲击下,始终具备内在的精神尺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一种信仰,一种实践,它能凝聚合力,激发动力,彰显魅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文化是上层建筑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

红色文化铸就平顺精神。平顺是劳模故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先后涌现出李顺达、申纪兰、武侯梨、郭玉恩等全国著名劳模和九十多名省部级劳模;2008年,西井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海潮因公殉职的先进事迹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西沟是全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系列的人文财富是我们独具的,这种财富在平顺十七万人民群众的身上不断得到诠释和发扬,近年来,通过对平顺、平顺人的重新解读,通过对红色文化的不断整合,已经凝聚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纪兰精神、平顺精神,已成为太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引领提振发展信心。群众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廉政文化的弘扬和广泛传播,并且植根于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灵魂深处,逐步辐射出一种信心、一种能量、一种干劲、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观动力。

特色文化形成特色经济。平顺风光秀丽的大山深处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北设四景车、豆口民俗村、西井山石板房,这些地方特色文化渗透进特定的经济活动环节中,就形成了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旅游特色经济。高扬旅游龙头、主攻绿色生态的转型发展思路就是在充分认识平顺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文化杠杆撬动和谐发展。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经济促进文化繁荣。二者协调发展后,人们的精神层面会跳出传统观念保守、排外、安于现状的固定模式,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过渡,从而保证县域经济迈上科学发展之路。正确有力地运用文化杠杆,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消费力水平,能激励民风民气,树立信心,改变观念,开拓进取,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一、观念引领发展。先进的文化养成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在指导工作实践、引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追求卓越。平顺这两年之所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了喜人的发展态势,就是因为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用正确的世界观、发展观、政绩观去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

二、精神展示形象。精神是内在品质,在人身上外化为一种形象。良好的、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体现。平顺17万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纪兰精神和四特七不的优秀品质充分展示了老区的光辉形象。

三、信念决定成败。信念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能精神振奋、克服困难,只有树立必胜的信念才能保证事业的成功。平顺近年来在城市建设、旅游开发、造林绿化、转变作风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就是靠坚定的信念做后盾。

第二篇:全面提升黄土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全面提升黄土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

(2012年8月 日)

今年以来,我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两加一推”主基调,以“两带两推”为载体,以“四个一万(烤烟生产达到每年1万担、新建和管护好茶园1万亩、种植花生1万亩、发展经果林和蔬菜1万亩)”和建设“三个大乡(生态旅游大乡、农特产品输出大乡、优质畜牧业养殖大乡)”为奋斗目标。扎实工作,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大胆探索,真抓实干,深入推进我乡党风廉政建设,为优化我乡发展环境、维护群众利益、全面提升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基本情况

黄土乡位于沿河县城78公里处,总面积168.3平方公里,总人口19463人,辖14个行政村,150个村民组。有20个党支部337名党员,其中机关党员92名、农村党员245名、女党员21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机制建设,保障乡域经济发展承载力。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领导,乡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党委反腐倡廉建设主体责任,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政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职责。年初对反腐倡廉重要工作亲自部署,与班子成员、乡直各单位、各村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督促全乡党员干部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廉政准则》。出台了《黄土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黄土乡2012年村“四职”干部考核办法》、《关于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以及规范化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对抓工作不力人员适时进行调整处理,上半年,共约谈5人次,党纪处理1人,调整股级干部3人,调整村干部3人,有力地推进了我乡党风廉政建设,为我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注重作风建设,激发乡域经济内在动力。以转变领导干部作风为突破,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一是加强廉政教育,强化宗旨观念。始终把增强全乡党员廉洁意识,提高自律能力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利用以会代训、专题培训,认真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同时在政府大院、青龙村开辟“廉政文化长廊”,以廉政准则、廉政警句、廉政故事、警示案例为主要内容,运用文字、图片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多角度地展示廉政文化建设的风貌,营造出人人思廉、倡廉、践廉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树立率先意识,狠抓工作落实。充分发挥窗口单位功能,统一制作窗口工作牌、座席牌,将各窗口工作人员和首问责任人照片、姓名、岗位职责公开亮相,做到“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同时出台了《黄土乡领导干部包片包村工作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宗旨教育,严格兑现奖惩,激发了领导干部激情,切实转变了干部不下沉、干事不用心现象。三是搞好廉洁自律,塑造良好形象。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根据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确定不同的清理整顿内容,制定了《黄土乡党风廉政建设服务承诺书》、《黄土乡廉政风险防控承诺书》,制作了《廉政风险防范提示牌》和《廉政风险防范提示卡》,对乡班子成员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定期进行廉政谈话提醒。

(三)着力环境建设,提升乡域经济竞争力。以促进发展为中心,营造我乡经济发展软环境,强化效能建设,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业务水平,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便民服务窗口。强化党务、政务、财务公开。根据年初制定的《黄土乡党务公开管理办法》和《黄土乡政务公开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定期召开党委会议,定期汇报党务、政务、财务,设置专栏对外公示。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全面摸清了农村集体所有的“三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理顺了财产关系,完善了农村集体“三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农村“三资”科学化管理。同时重视案件办理,严格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手续完备”的要求,对发现有违纪违规行为的进行了立案处理。今年,我乡对1名农村违纪党员进行了党纪处理,不但挽救了违纪者本人,也警示教育了党员,严肃了党的纪律,清正了我乡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和谐干群关系,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四)保障改善民生,凝聚乡域经济发展合力。我乡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标准,为民排忧解难、多办实事。一是强化监督。设立党风廉政纠风组和监督员,组织开展对种粮补贴、两免一补、学校营养餐、计划生育、农村低保、民政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新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金管理使用等监督检查,确保上级惠农资金全部落实到位。二是畅通信访渠道。针对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群众的来信来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做到热情接待的同时,及时登记,并要求乡纪委进行调查处理。半年多来,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0余起,全部予以合理处理,没有发生越级上访事件。三是建立民情肯谈会制度。在各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村“两委”作用,利用民情恳谈会,架起沟通村民和村干部之间思想的桥梁,通过宣讲政策、通报情况、听取意见、释疑探讨等途径,使村民能正确理解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诚恳地反映本村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使村“两委”成员能诚恳地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民情,掌握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希望村干部干什么的思想动态,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保障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虽然我乡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宣传教育惩处制度尚不健全,部分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知识欠缺,廉政意识淡薄;监督机制不健全,村监督员存在不愿监督、不会监督、不能监督的问题,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深刻认识到:经济越发展就越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工作做得越好,经济发展就越快。在以后的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将努力探索找准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走出一条既符合我乡实际又能体现我乡特色的党风廉政建设发展之路,全面提升黄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三篇: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

蒋晓丽 李建华

一、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最早由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约瑟夫·奈(Joseph S.Nye)在1990年提出。他认为,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两大类,硬实力指军事等强制力和经济实力等诱惑力;软实力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或政治议程的控制力[1]117。在他看来,“在信息时代,软实力不仅依赖于文化和理念的普适性,还依赖于一国拥有的传播渠道,因为它能够对如何解释问题拥有影响力。”[1]153可以看出,奈将“文化”和“传媒本身”作为信息时代条件下国家软实力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要增强一国软实力,就要提高其文化的“全球普及”程度,这就有赖于文化的“扩散”和“广泛传播”,只有当这个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流行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软实力才算是真正提升了,而这正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责。

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也得到我国许多学者的认同。俞可平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家实力,仅仅依靠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政治、文化、道义等软实力。喻国明认为,一个国家存在硬软两种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胡鞍钢认为,即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力和综合力日益强大,但是媒体落后同样也会被动挨打,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以文化、制度、传媒建设等为代表的软实力日益受到关注。还有学者提出,在现代社会,一个大都市媒体的影响力,直接耦合了这个大都市的“软实力”。我们认为,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依靠自身政治制度、文化价值、国家形象、民族精神等隐性实力来吸引他国的力量,其中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一般而论,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越重要;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软实力越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数字化的当今时代,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整体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由一个经济大国崛起为经济强国,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由一个文化大国成为文化强国。然而,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软实力还不够强大。约瑟夫·奈在《中国“软实力”》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软实力比之欧美还相去甚远。”[2]英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室名誉主席贝茨·吉尔说:“就文化吸引力来说,中国资源丰富,但她不善于推销文化产品。”一个国家实力的提升,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充分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整体实力增强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而传媒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首先,文化并非一种自在式存在,它必须借助于文字、声音、图像等大众传媒产品(即符号),才能实现其自为。因而,现实的文化总是以传媒符号作为直观存在方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在《文化科学》一书中指出: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大众传媒产品符号是负载、传送信息和文化的最重要的代码,斯

图亚特·霍尔据此把传播活动看作是透过媒介的符号产品显现的意义的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其次,从传媒与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传媒与文化如影随形,贯穿于传媒产生和发展的始终。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甚至认为,“文化是传播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构、同质”[3]99。再次,媒体的影响力不但直接耦合了文化软实力,它本身也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当今传媒化社会,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的实力。李良荣教授认为,传媒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力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在信息时代,现代大众传媒不但是文化的引领者,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的核心。在约瑟夫·奈的叙事框架中,大众传媒本身就被看作是文化软实力。

与国家实力一样,传媒实力也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传媒硬实力主要指传媒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外显的、可测度的、可衡量的实力,如资金投入、技术水平、设施设备、节目时间、收视率、发行量、名牌主持人、员工学历等;传媒软实力指传媒的传播理念、传媒公信力、传媒自身文化、传媒影响力等潜在的、无法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和表示的实力。对硬实力的投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到成效,其业绩显而易见;软实力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往往是间接性的、渗透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传媒的硬实力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被轻易克隆、移植、借鉴,强有力的竞争跟进者因此有可能后来居上。但传媒软实力是一种内隐的精神力量,能对同行、受众产生持续不断、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媒体很难效仿和复制。一旦依靠传媒软实力取得竞争优势,会产生很强的传媒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忠诚度,而且这种地位很难被撼动。传媒硬实力的提高增强了传媒的传播力,但不一定能增强传媒的影响力(传播效果);传媒软实力的提升则增强了传媒的吸引力、亲和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使传播效果深远而持久。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

30年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出了一个足以改变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已经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并且正在崛起为经济强国。作为中国总体改革开放的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相适应,中国传媒业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也同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78—2006年,报纸从186种增加到1 938种,增加了9.4倍;期刊从930种增加到9 468种,增加了9.2倍;图书从1.5万种增加到23万种,增加了14.3倍;出版社从105个发展到573个,增加了4.5倍;出版系统利润从3.23亿元增加到46.49亿元,增加了13.4倍[4]。广播电台从99座增加到263座,增长了1.66倍;电视台从38座增加到287座,增长了6.55倍;广播电视台达到1993座,教育台4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6%[5]。从传播新技术的利用来看,截至2007年底,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量累计达到2 616万[4];2007年,手机用户达到54 728.6万户,移动短信5 921.0亿条,平均每部手机每天发/接3条短信;无线市话用户达到8 454.4万户,短信311.2亿条,平均每部无线市话每天发/接1条短信[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全国网民数达到2.1亿人,略低于美国的2.15亿,居世界第二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6.0%,手机网民数达到5 040万人[7]。从媒体创新来看,我们仅以电视媒体为例,中国电视媒体从改革之初的黑白电视接收模拟信号发展到今天的数字付费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不仅实现了电视媒体自身技术的数字化,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跨媒体互动交融,构筑起了多媒体新平台,这些预示着中国传媒业即将迎来媒介技术创新时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媒实现了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已从原来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到目前为止,国内有100多家出版社实行企业体制的管理,有1 000多家报刊进行企业化、市场化的管理;通过市场融资、股份制改造,数十家出版、发行、报业集团公司成立,中国出版业市场竞争主体越来越强大,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有影响力。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传媒在硬实力得到大发展大跨越的同时,软实力也得到了明

显提升。由世界三大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组织“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审、发布的第四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07年)榜单中,CCTV品牌价值超过600亿元,位列第三,并且还进入了2007《世界品牌500强》前100名(第7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教授认为,CCTV“已经跻身于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行列„„这是了不起的成就”[8]。从品牌影响力范围来看,中国传媒业有42个品牌进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比例为8.4%,位居各行业第三;在进入世界500强的12家中国品牌中,传媒业只有CCTV一个品牌,只占8.3%。但从同样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07《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来看,在世界范围内,传媒排在各行业之首(40个品牌进入500强,占8%);而在世界前20强中,传媒就占了8个,达到40%[9]。我们在欣喜地看到中国传媒软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与世界传媒品牌的这些数据进行对照比较,也清楚地看到:中国传媒软实力与世界传媒软实力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传媒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传媒竞争进入白热化,竞争已经成为中国传媒发展的主旋律。竞争催生了媒介技术的革新、媒介形态的创新和传播理念的更新,掀起了新旧媒体之间的竞合战略,推动了中国传媒业的大跨越和大发展,继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传媒竞争还是低水平的,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后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同质化、媚俗化。同一城市中,大众传媒的编辑思路、受众定位基本相同,无特定受众群,栏目设置、采编内容、报道策划方式等相互抄袭,缺乏新意。同质化的结果是受众对特定大众传媒的选择性降低,替代率很高。为抢夺受众,许多媒体置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于不顾用庸俗的快餐文化喂养大众,用桃色新闻、传言绯闻、“莫须有”新闻来迷惑受众、抢占市场,欺俗、庸俗、低俗、媚俗之作屡屡出现。二是经营上赢利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同质传媒的运营策划的方法相似、营销运作雷同,一味铺摊子、占场子、抢位子,大搞粗放式经营,缺乏独树一帜的盈利模式,缺乏模式更新、体制革新、机制创新。赢利模式单

一、竞争手段趋同使得多数传媒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传媒市场竞争格局不确定,随时面临重新洗牌的命运。

中国传媒竞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后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媒过于注重资本力量、人才力量、技术力量等传媒硬实力的增强,而对媒介文化、媒介品牌、媒介特色等传媒软实力的提升重视不够。软实力的欠缺导致中国传媒上不了天(不能影响世界),落不了地(不能深度影响受众);即使落了地,也产生不了持久的影响力,公信力不够,吸引力不强,受众品牌忠实度不高。

然而,传媒越是发达,竞争越是激烈,提高传媒软实力就越是重要。当今世界各国传媒都高度重视传媒软实力的提高,纷纷将其纳入传媒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中国传媒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当是大力提高传媒软实力。

三、打造传媒软实力

与传媒硬实力飞速发展相比,传媒软实力明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传媒的非理性竞争,致使传媒生态失衡。在传媒生态系统里,每一种媒介都是这个生态系统里的一类物种或一个种群。实验研究和野外观察表明,“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必定会利用不同的生态位。没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一旦它们的生态位部分重叠,这时就会严酷地竞争”

[10]147。那么,每一个传媒是否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呢?答案是肯定的。传媒软实力体现特色,彰显独特性;依靠传媒软实力的独特吸引力和影响的长期性,使得自身无可替代。因而,要保持传媒生态平衡,使各种传媒和谐共处,就必须大力提升传媒的软实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传媒的三大软实力: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

(一)凝炼传媒精神内核提高公信力

传媒的竞争与发展固然需要传媒的技术、人才、制度等硬实力,但还必须有传媒的精神内核这个软实力。有了高尚的精神内核才可以团结内部力量、凝聚人心,历经磨难而不舍,屡遇挫折而弥坚;才可以铁肩担道义,对真理执著追求,对社会认真负责,对群众利益高度重视;才可以文为民所著、言为民所立、利为民所求,最终为传媒赢得公信力和权威性。传媒的精神内核是传媒信息采集、处理、交换的核心要素,精神内核高尚的传媒能从普通信息内容中透视出民生大计,并通过传媒产品唤起民众的重视和醒悟;精神内核涣散的传媒则只能充当传声筒,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新民晚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办报宗旨使其历经无数次传媒风暴依旧岿然不动,成为中国大陆迄今出版报龄最长的报纸(近80年报龄)。《北京青年报》在其核心理念中突出了职业操守,用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条新闻,以杂志的标准来办报纸,这个核心理念在为他们赢得赞许和称道的同时,更为他们赢得了可贵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被誉为纸面“焦点访谈”的《南方周末》,用“深入成就深度”的核心理念着意打造平民意识和民间立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份能发行全国的周报,这种公信力是其他传媒所无法取代的。

(二)弘扬传媒文化提高吸引力

每一个媒体对受众都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有大小之别。传媒要在行业生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使自身的吸引力具有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媒体的独特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媒体自身的独特文化。传媒的态度立场、价值判断、经营理念、组织机制、领导体制,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媒体衍生产品,媒体环境,媒体形象等都可以包括在媒介文化的范畴之中[11]6。传媒的传播理念和传播行为都会受到媒介文化的影响,“有了个性鲜明且稳定连贯的媒介文化理念,传媒才能以个性化、人格化的产品实现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吸引、共振与黏合,在时间序列上维持稳定的受众期待,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12]24-32。传媒如何形成个性?如何凝练自身的文化?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其实,传媒的个性和传媒文化是从传媒的日常工作中形成的,也是在日常工作中得到体现的。从2003年“人乳宴”到2006年的“豪华校门”所引发的关于铺张浪费的讨论,“父母卖肾帮女追星”所引起的关于“孝道”与“溺爱教育”的讨论;报道中,既有“女记者放弃采访,抢救落水女孩”的正面典型,也有“记者抓拍骑车人雨中摔倒”的反面教材„„当传媒在报道这些事件的时候,传媒的态度立场、价值取向、人员素质、媒体形象等已经展露无遗了。

(三)铸造传媒品牌提高影响力

传媒影响力是某种传媒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被他者接收并接受,进而改变或扭转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对该传媒有利的舆论氛围的力量。传媒影响力最集中体现在品牌影响力(Brand Influence)上。品牌影响力有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Share of Market)、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和全球领导力(Global Leadership)。胡鞍钢指出: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媒介的渗透能力十分低下,对外宣传无法抗拒西方媒介,也远不适应国际媒介市场的需求,这是中国在国际传媒领域长期被动挨打、处于无奈境地的根本原因。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强势传媒之所以能垄断世界传播话语权,除了拥有超强的传媒硬实力外,还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软实力:他们是世界级的传媒品牌。西方四大通讯社(路透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占据了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 90%以上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在2007《世界品牌500强》中,全球网络搜索引擎巨头Google位列世界第三,占据着世界传媒品牌的头把交椅;《纽约时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水准的报纸,也是最能搞到美国政府内幕的报纸”,位列世界第14,抢占了全球平面媒体的第一把交椅„„这些世界传媒品牌牢牢地控制着世界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掌控着整个世界的主要传播活动。当今时代,品牌成了决定传媒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蒙代尔教授指出:“很多学者和媒体都在谈论‘中国制造’,但是由于品牌和技术这两个企业的关键驱动力的不足,使‘中国制造’在短时间内很难有重大突破。”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CCTV已经跻身世界品牌百强,国际

影响日益增强。中国传媒一定要始终坚持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打造出更多世界级的传播品牌,能够在世界传播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从而改变西方国家一统世界传播领域的格局,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一道,建立起全人类共建共享的世界传播新格局。

法国一位外交家说,中国在能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中国传媒在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等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宣传中国惊人的经济成就、政治优势,广泛传播中国文化,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模式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这是历史赋予中国传媒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约瑟夫·奈.欢迎中国软力量[EB/OL].《财经》年刊: http: //fund.jr.j com.cn/news/2006-11-24 /000001802863.htm.l

[3]肖小惠.传媒批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4]改革开放30年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什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接受记者专访[EB/OL].http: //media.peo-ple.com.cn/GB/40606 /6814918.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 //news/2007 /06 /22 /1147489_0.htm.[9]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行业数据分析)[EB/OL].http: //brand.icxo.com /summit/2007world500 /bd_hy.htm.[10]丁鸿富等.社会生态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11]丁柏铨,王涛.论媒体“软实力”———以另一种视角考察媒体竞争力[J].新闻传播, 2006(12).[12]陈瑞等.打造传媒竞争力[J].传媒, 2004(6).(作者简介:蒋晓丽(1956-),女,重庆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四篇:浅谈文化与软实力

浅谈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沉淀和积累。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文化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对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大力提升文化传播能力,是发展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公共文化,文化传播。

1、文化发展促动经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增强国家的影响力。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文化产业是这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且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在推动包容性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2、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石。“民族文化即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广大公民和人民成员认同与接收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及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①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构,是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决定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差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沉淀,民族文化沉淀越多,积累越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就越发强大。一个国家的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精神之中,才能散发永久的活力,才能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一个国家在面对各国文化时,不被外来文化所代替,永远能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唐志龙,抗震救灾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解放军报,2008-06-19)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和健全同公共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使公共文化的发展有稳定的来源和保障。要拓宽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建设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覆盖。设施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熬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全面覆盖。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城乡基层倾斜。要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要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4、提升文化传播能力。文化的广泛传播,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这就是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我们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展示民族的新形象。而民族的素质和形象的总和,则体现着国家的形象。另一方面,要走出国门,面对全球,向全人类宣传我们的民族文化,让大家都能熟悉我们的文化,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发挥我国文化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这就是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也同时提高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信息时代,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及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实力,因而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现代传播体系,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用现代传媒手段把文化大力宣扬,把中国文化以及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关于和平共处、平等发展的价值理念推向世界,推向全人类。只有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被广泛传播,被广大人民所熟悉,这个民族的文化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才能从整个整体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五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软实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已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指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等可以产业化运行的文化产业.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我认为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第一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真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善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按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建立促进文化公益事业繁荣、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多种所有制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要以人为本,提高公民素质。从根本上讲,文化建设是人的建设,文化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们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才会形成。只有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才能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第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真、善、美,反对假、恶、丑,鞭挞和批评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浓厚风气,形成平等友善、团结互助的浓厚风气,形成遵守公德、文明礼貌的浓厚风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第四是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是抓弘扬先进文化,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打造现代中国文化,大力培树道德模范,为先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先进文化滋长的沃土;一手要抓清除糟粕文化,改造腐朽观念,反“三俗”、反封建,严厉打击各种社会“潜规则”,这是决定文化生命力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绝不能手软。

总之,我们要一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下载对文化软实力引领平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文化软实力引领平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聂震宁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构成的硬实力所具......

    文化是软实力思修作业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却在......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探索与实践张爱国2012年第8期 ——文化建设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李鸿忠书记提出了“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努力建设文明湖北”的理念,这为我们加大推进文化建设......

    浅议文化软实力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模版]

    浅议文化软实力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家的软实力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一个国家文化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老子的《道德经》讲“天下之至柔,......

    孔子学院与文化软实力

    孔子学院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浅析摘要:本文以孔子学院建设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和发展孔子学院的时代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汉语热和中国......

    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精选五篇)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一)、软实力的界定国内学者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追溯到汉斯·库跟索、克劳斯·诺和雷伊·克莱因的著作中。但是真正最早明确提出系统阐述“软......

    论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授课学期 2011 学年至2012学年第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商务英语学姓号 名唐亮任课教师李天胜交稿日期成绩阅读教师签名日期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论文......

    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定稿]

    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体现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伟大;中华民族的落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