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部署_图文.
湖南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6页。E43Eg]E1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 献选鳊》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4、147页。主作出了具体部署,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 制度体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 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 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 民代表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行党 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 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扩大党内基层 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等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党内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有 力地带动人民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参考文献: E13[2][53 E6][10]E143E17]E193Ez3]胡锦涛:《坚定不 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 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页。[7]
[8][12][13][20][2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 版社1994年版,第168、176、322、372—373、333、348页。[113(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 E16]E2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 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9页。[183邸秉光:《政治体制改革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唯 实》20lO年第11期。[2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Ee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责任编辑:禹兰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治考量 口陈志强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永远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永远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无产 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的核心价 值追求。加深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深 化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解,常怀忧民之心,常尽为民 之责,常办利民之事,才能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与支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生存与发展的深厚 基础。任何政党都是建立在一定阶级和阶层之上的政治组 织,政党脱离了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和群体,也就失去了存在 的根基与价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 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 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毛泽东同志曾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 系,形象地比喻为鱼与水、种子与土地的关系,并强调指出 鱼儿离不开水。就像安泰不能离开大地母亲一样,党一刻也 不能离开人民群众。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我们 党既领导人民群众前进又来自于人民群众,扎根于人民群 众,党因人民群众而生存和发展,人民群众因党而幸福与安 康。为什么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 利,为什么我们党犯过错误、受过挫折还能得到人民群众的 谅解与拥护,为什么我们党在各种艰难险境下能化险为夷,为什么我们党在战胜各种自然灾害面前能有如此巨大的组
一、最大的政治优势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o Ea3中国 共产党的生存、发展与壮大,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 的大力推进,靠的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从人民 群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我们党
最大的政治优势在于密切联 系群众,[21最大的政治智慧在于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政治 资源在于密切联系群众。+作者简介:陈志强,湖南省委讲师团巡视员、教授,湖南长沙,410000。6 万方数据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部署
魏淑君
2012-12-18 21:28:36来源:文汇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治国理政的方式看,视“法治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从法治建设的内容看,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方面,既提出了“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总体要求,又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新要求;三是从法律调控的领域看,“法治”贯穿了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领域;四是从法律保护和规范的主体看,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并最终实现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注重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
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十八大报告中突出亮点之一,是党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进自己的行动指南。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全面进入转型期,改革和发展均处于“攻坚克难”阶段,法治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面临着法治的考验。但实践中,部分领导干部往往缺失法治理念、忽略制度建设,自觉不自觉地藐视法律权威,甚至把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更有甚者,个别领导干部借改革之名罔顾法律而行事,为个人寻求无制度约束的绝对权力自由,最终可能造成“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恶果,极大地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十八大报告向领导干部提出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要求,这对于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化解前进中的社会矛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促进国家繁荣稳定意义重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法治思维”,是对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和认识层面提出的要求,指的是领导干部应持有法治理念,行事理政要坚持以“合法性”为首要判断标准、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学会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规范和法律逻辑思考、认识和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矛盾。这里强调的是领导干部执政要摒弃“人治”的思维惯性。
“法治方式”,是对领导干部在具体行为层面提出的要求,指的是领导干部必须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并运用法律所创设的各种制度和程序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从而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这里强调的是,领导干
部不仅要摒弃“人治”工作方式,并且更要学会以“法治方式”统领并规范过往所习惯运用的“经济方式”和“行政方式”。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意味着党更加注重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里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命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数千年传统社会人治特征的惯性和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我们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与现代法治精神不相和谐、甚至相悖的矛盾和问题。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关键在于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与现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主要体现为社会公众广泛认同和持有的法治观念,以及以法治为价值取向的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与人治文化相对立而存在的先进的文化形态,是我们要着力倡导、培育和建设的主流性文化。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的情况下,我们应更加强调法治国家建设的“文化背景”,因为驱动一个国家民主法治进程的动力,是一国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是全社会对法律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并最终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一种对法律的遵从。因此,营造法治氛围,通过多种途径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
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上,我们既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同时又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契合现代性内容的整合与吸纳,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蕴含民族文化的脉络和现代文明的理念。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上,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社会组织的推进作用,又要有多层面的宣传教育,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第三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浅析(哲学作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浅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研究
[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 民主也愈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各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七大报告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并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 民主也愈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各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形式的最高发展阶段。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常有以下原则和要求: 一是在国体意义上, 必须有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国家政权。“首先无产阶阶革命将建立民主制度,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 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二是在国家结构形式意义上, 必须建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只能采用单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国的形式”, [2]以便有利于凝聚社会政治资源, 加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统一和团结。三是在政体上, 必须摆脱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议会制的窠臼, 建立自己的利益表达
和利益综合机构。四是利益配置结果和执行机制上,必须建立廉价政府。五是在监督机制上, 必须保证利益配置结果的执行, 真正体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大多数的意志和利益。
然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在实践中, 随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时期, 以及在不同的民族国家, 它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就是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要求, 在中国当代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时期中的具体体现。如国体特色,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又如, 政体特色,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再如, 政党制度特色, 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即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作为不同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群众的代表, 在承认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前提下, 参与国家权力以及配置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的重大活动。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在实践中, 主要有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村民委员会为基本形式的村民自治制度、城镇居民委员会为基本形式的城镇居民民主管理制度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围绕这些利益配置环节和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社会安定, 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二、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条件, 总的来说, 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首先, 在思想认识上,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和共识。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同时, 科学地比较了现实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民主政治类型, 说明了党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性和长期性也有了足够的认识。其次, 从客观条件来
看, 世界仍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我国的周边环境也相对安定, 这对我们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难得的环境条件。最后,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各国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 也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创 1
造了良机。而在国内方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公民的民主权利日趋完善、公民的民主意识大大增强, 这些都对我们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非常有利。
那么, 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当前, 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呢?
一是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水平离不开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影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仍处于并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制约和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政治素质以及民主法制的完善程度。一方面, 从一般群众到领导干部, 现代民主和法制意识淡漠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一方面, 我国现行政治体制、机制和程序中, 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 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 有的至今仍没有很好地被克服, 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并时常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同时, 新的实践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新老问题交互作用, 有的甚至还很严重。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 也引发了利益群体格局的重大变化。如工、农两大基本阶级的变化, 私营业主、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新兴和边缘群体的出现等, 都使得我国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利益关系格局有了重大变化。新的利益关系格局的总特征, 是利益要求的多样化, 由此产生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导价值取向的凝聚力受到削弱, 异质价值取向有日益增加的趋势, 加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的影响, 就使得各利益群体对在我们党领导下运用公共权力配置不同利益群体利益的原则和机制的认同, 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同时, 极少数敌视我国社会制度、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对势力, 为了污蔑我国的现行制度和体制, 也会极力阻挠和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进而为制造**寻找借口。
三是上个世纪末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实践受挫的事实, 仍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价值取向的认同, 人们仍然易于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历史上斯大林等人在实践中的错误理解和认识、甚至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原则的诸多事实联系在一起, 从而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产生怀疑。并且, 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使得西方资本主义成熟的政治制度模式和价值取向风靡全球, 尤其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的走向构成强大冲击。在国际斗争中, 西方大国往往把经济交往与政治价值取向挂钩, 借经济援助之机强行兜售其民主政治模式, 加之少数在境外的反共势力与之相呼应, 进行各种干扰和破坏, 使得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外部环境中, 仍长期存在着不少不利的因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处理好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正确处理好党内民主、社会民主与国家民主的关系。执政党党内民主对社会民主和国家民主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此, 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 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 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等。如果仅从制度层面上说, 国家民主主要讲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那么, 党内民主讲的主要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是党内最高的权力机构。早在党的八大上, 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就指出要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 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的效果, 是几年开会一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难以达到的。这种办法经过试点, 如果得到普遍推广和落实, 必将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
第二, 建立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的规范。这里最基本的问题, 是明确党的哪些主张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只有理清这些“主张”的界线, 才可以明确地规范各级人大的重大事项决定权。国家意志的形成、确认和表达是由国家权力机构来实现的。而国家意志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法定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但在现行的地方组织法中, 对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规定仍比较抽象, 如, 规定: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但是具体在一个省、市、县,哪些才算是“重大事项”, 组织法没有列举, 其他的法律性规定也没有作补充说明。这就给重大事项决策主体和决策范围模糊的问题留下了法律缺口, 使一些地方党委提出的“主张”, 必须经人大的没有去经过, 而不必经人大的事项却走了人大的法定程序。所以, 需要加以规范和完善。
第三, 切实完善选举制度。行使选举权是人民当家做主最直接的体现。早在建国初期1953 年,我国就颁
布了第一部选举法, “文革”结束后不久,1979 年又制定了第二部选举法, 经过多次修订, 廓定了我国目前的选举制度。应当说, 目前的选举制度是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 一是扩大直接选举范围, 逐步缩小间接选举的问题;二是更加充分地尊重和保障选民和代表的选择权, 适度引入竞争机制问题;三是建立和改进人大代表联系选区和选民制度, 以及逐步实行人大代表的专职化等问题。我们要尊重选举的规律, 依靠健全的法律, 循序渐进地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第四, 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长期缺乏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潜规则, 更对公平正义意识造成了极大危害。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媒, 积极宣传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中涌现出的新事物、新典型;积极探索和创造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新机制、新方式、新途径。尤其在公职人员中要树立“行政机关的权力是有限的, 除非法律授权”, “公民的权利是无限的,除非法律有限制”等民主法治的基本观念;要克服依利行政、依情行政、依权行政、依人行政等不良意识, 变过去重权力、轻义务为服务行政、授益行政、福利行政、契约行政、指导行政, 亦即是将依法行政中“法”所包含的对公民各项权益的保护具体化。国家要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提供制度保障, 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树立、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方面, 更要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方 立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度概括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点,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坚持这条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我国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民主制度,是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民主和政治权利的主体。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依法制裁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三是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在国体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在民主结构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实行基层群众自治,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这些民主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四是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党和国家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作出决策,保证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深化改革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党的领导制度的完善,对于完善整个政治体制具有全局性影响。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人大、政府、政协、群众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总揽不包揽,协调不代替。要善于把党的主张上升为法律,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使国家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决策和决策实施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我国广大人民是当家作主的主人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不仅可以通过国家立法机关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使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本质上达到内在统一,而且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不断推进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贯彻落实。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善于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按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因此,决不能照搬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多党制那一套。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努力使政治建设适应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反映时代要求,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创造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新途径新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协调发展,从制度上保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政治参与要求。
(作者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王淑贞
(2007年12月29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度概括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点,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坚持这条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下面,结合人大工作实际,就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谈一些看法。
一、我国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民主制度,是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我着重讲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主要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5个方面:一是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主要是立法(市以上单位)、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等。二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权力、决定问题,以真正集中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民主选举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三是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明确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行政机关负责执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决议、决定;法院和检察院依照法律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四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合理分权,发挥两个积极性。五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享有比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更大的自主权。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的自治体系,广大城乡群众通过基层自治制度,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成为我国最直接、最广泛、最生动的民主实践,有利于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和民主素质的提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党的领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只有以法制为依托,才具有可靠的保障,法制只有以民主为基础,才具有至上的权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与法治建设相统一。我们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2、坚持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民主和政治权力的主体。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实现最广泛的民主,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依法制裁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不仅真实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使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而且能够通过人民行使选举、监督、罢免等民主权利,保证社会公职人员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
3、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在国体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在民主结构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实行基层群众自治,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这些民主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4、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党和国家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作出决策,保证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反对把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已经并将继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成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小帝国主义国家掠夺的对象。蒙古、苏联边界版图有相当部分是我国的,但给圈走了,香港、澳门100年才回归„„,中国人民备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欺负和压迫,国内的租界“华人和狗,不得内进”等给国民极大的耻辱,毫无民主权利可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创造历史,享受发展成果,使中国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稳步前进,日益成为一个受世界各国人民尊重的国家,屹立于世界东方。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道路。
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创新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正确把握人大工作的政治方向。党的领导是我们一切事业成功和胜利的保证,也是领导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力量。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我们要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全过程。人大常委会党组是党委的派出机构,要向党委负责,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和省、市、区委保持高度一致。区人大常委会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始终不渝地坚持和依靠区委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区委的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区的工作大局依法履行职责。要坚持和完善重大问题向区委请示报告制度,紧紧依靠区委解决人大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2、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我国广大人民是当家作主的主人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不仅可以通过国家立法机关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使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本质上达到内在统一,而且通过人民群众广泛的政治参与,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代表着各种群体的利益,他们对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我区开展人大代表街道工作室试点活动,进而逐步铺开。这是为人大代表搭建一个参政议政的平台,一个联系选民的平台。可以依托这个平台,把各项代表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有利于搭建代表与选民沟通的桥梁,密切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有利于拓宽社情民意表达的渠道,使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有利于及时了解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这个阵地,更加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推进基层民主进程,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3、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不断推进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贯彻落实。今年,我们选择了一些单位开展依法治理测评试点工作,这是推进依法治区工作的重要实践。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人民群众对改善公共服务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依法治区工作是实施人民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如果法治建设跟不上,依法治区工作不适应,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就难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就难以保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必须善于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按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我们要增强全社会的公民意识和法律观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弘扬法治精神。人大机关干部要加强学习法律知识,带头守法,提高依法办事的水平,努力营造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为推进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