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剧院实习报告
影剧院认识实习报告
三月的北京,已是春光一片,为期一周的影剧院实习便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这次实习真的别有意义,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对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电影博物馆、798艺术区、国家博物馆和国家大剧院的认识实习,期间我们学到了很多相关的建筑专业知识,并巩固了平日课上所学。因为对我们建筑学学生而言,一座城市最令人瞩目的符号便是它的建筑,在经历了时光的洗礼之后,建筑本身就承载了一段段故事。
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实习第一天上午,我们来到解放军总政歌舞团。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坐落于北二环路积水潭桥东南角,紧邻积水潭地铁站,是新街口商业文化区与什刹海时尚文化区的交汇点。典雅的新型建筑、依山傍水的景色使其成为北京繁华市中心和旅游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它是一座新建于二十一世纪的多功能综合剧院,它的落成填补了北京市西城区北部演艺剧院的空白。这座古城墙式的现代建筑与周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总占地面积6534平方米,双层观众席及6个包厢共800个座位,剧院内设有2个贵宾休息室及一个小剧场。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吸纳了国际上先进的营销服务概念和流行理念,力求打造人性化的剧院形象,从舞台到观众席乃至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本着尊重每一位观众的理念;清晰、互动的视觉感受和高品质的听觉效果能给观众带来精致独特的艺术享受。
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在保证高品位的演出艺术水准的同时,密切关注文化市场的动态,并且高度尊重观众的欣赏需求,无论是在节目的策划筛选上,还是在观众观看节目的舒适度上都力求人性化。剧院以艺术中心为框架,它以相应配套的现代化的大剧场、具有LOFT风格的小剧场和正在筹建的高品位的艺术沙龙等搭建了一个复合式的艺术空间,用以承接各类文化活动(如:歌剧、音乐剧、话剧、交响乐、综艺节目以及展览、展示、新闻发布会、服装发布会等),同时参与策划各种类型的艺术演出及文化活动,打造系列化的文化产品;并且大力支持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一种新概念的多功能综合剧院的经营模式。
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的舞台设施先进,可以分为主舞台、后舞台和左右两个侧舞台,舞台顶高20米,深18米;台口高8米,宽14米。其中主舞台具有三块升降台。并有可容纳双管乐队的升降乐池。后台共有8个化妆间。本剧场扩声系统达到并超过了《厅堂扩音系统设计声学特性指标》GYJ25-68中,音乐扩声系统一级指标要求,能满足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交响音乐、流行音乐等音乐艺术形式对音乐扩声和语言扩声的要求,其设计居国内领先水平。除此之外,剧院拥有的全数字化大型录音棚,还可对剧院大型舞台演出进行高质量的现场同期录音。
中国电影博物馆:第二天我们来到电影博物馆参观实习。中国电影博物馆占地65亩,建筑面积近38000平方米,展线长度2970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其中涉及电影1500余部、图片4300余张、介绍电影工作者450多位。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展览、博览内容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一大批我国电影业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学者精心制作完成的,集权威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
中国电影博物馆设有20个展厅,介绍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以及电影科技博览。另有临时展厅、报告厅和多功能厅。馆内还设有巨幕电影厅、数字电影厅及三个35毫米电影放映厅。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不仅气势宏伟,而且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主体建筑的前方,巨大的银幕与广场上一道断续的斜墙构成了形如咔打板的平面组合。建筑采用黑色作为基础色,并使用镂空图案的金属板作为外层装饰,为这座光影的殿堂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统一、中性的黑色背景上,四个立面根据建筑的内部公共空间的位置分别开辟一片大型彩色玻璃面。红、绿、蓝、黄分别代表的展览、博览、影院、综合服务四个功能区域流露出多彩的个性。
中国电影博物馆内部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典雅而沉静,其他一切色彩在这样的基调下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巨型的彩色玻璃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投射出多彩的个性;能够不断的变换色彩的中央圆厅环形墙壁,华美鲜艳;电梯内的装饰灯流光溢彩,让观众在游览过程中体验视觉享受带来的惊喜。
798艺术区:在北京的东北角,有一个以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这就是798艺术区。它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
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现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不小的了影响。以798厂为主的厂区的建筑风格简练朴实,讲求功能。巨大的现浇架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他建筑所少见。它们是50年代初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顶目,几十年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北京都市文化定位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全球化浪潮的到来,798厂等这样的企业也面临着再定义再发展的任务。随着北京都市化进程和城市面积的扩张,原来属于城郊的大山子地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原有的工业外迁,原址上必然兴起更适合城市定位和发展趋势的、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产业。大批艺术家文化人的入驻,正是这一历史趋势的反映。
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其规模也位居世界博物馆前列。整座建筑由南北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外观呈长方形,正好和对面的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博物馆的正面有24根高大的方形廊柱构成雄伟的西门长廊。
整个建筑色调典雅,巍峨庄严,是天安门广场的组成部分。馆名系郭沫若先生题写.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后,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的传世和出土文物精品。现有文物藏品30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2000多件,文物照片10多万张,图书馆藏专业书籍20多万册。馆内文物保护技术设施较为完备,有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和文物修复技术室。承担着青铜器的保护、书画装裱、纸张的保护、壁画彩塑保护、古建筑和民族文物的保护、文物与环境、文物复制技术等工作。
正式开放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将继续做好“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的丰富和完善工作,继续做好和完善高质量的专题展览。努力把国家博物馆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声誉和影响力的文化和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国家博物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作用。
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中国国家大剧院标志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大剧院最新公布的造价数字是31亿元人民币)。
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2091个坐席的歌剧院(含站席2398)、1859个坐席的音乐厅(含站席2017)、957个坐席的戏剧院(含站席1040)、公共大厅及配套用
房组成。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
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60%的建筑在地下,其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国家大剧院结构由三个功能区组成。北入口、地下车库;功能区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其中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公共大厅的地板铺着20多种颜色不
一、花纹各异的名贵石材,公共大厅天花板由名贵木材拼贴成一片片“桅帆”,木质的红色深浅不一,明暗相间。来自法国的著名画家阿兰·博尼用超过20种不同的红色点染大剧院的各个部分。整个大剧院的墙面丝绸铺设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
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歌剧院主要上演歌剧、舞剧等、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歌剧院的观众厅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有观众席2091席(不包括乐池)。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
歌剧院舞台采用“品”字形舞台形式,由一个主台、两个侧台和一个后台构成,舞台具备推、拉、升、降、转五大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其中,主舞台有6 个升降台,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舞台的左、右侧台各有6台可以横向移动的车台,通过主舞台升降台互换位置,可以迁换场景。后舞台下方距地面15米处,储存有一个芭蕾舞台台板,主舞台升降台下降后,芭蕾舞台可移动到主舞台台面上,用于芭蕾舞演出。台面用的是俄勒冈木,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保护了芭蕾舞演员的足尖。这也是国内面积最大的无缝隙专用芭蕾舞台板,台面可倾斜至5.7度。由于穹顶高度的限制舞台和部分观众席位于地下。舞台上方栅顶高度为32米。吊杆、灯光桥、灯光渡桥通过钢丝绳悬挂在空中。61道电动吊杆,78台轨道单点吊机,24台自由单点吊机,灯光桥、灯光渡桥、灯光吊架将1588盏用于演出的灯具点缀在歌剧院舞台的上方,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舞台顶部还设置了60多道吊杆和幕布,可以制造不同的演出场景。
乐池面积为120平方米,可容纳90人的三管编制乐队,也可升至观众席水平位置变成观众席。在乐池中,还特别为指挥设计了专用升降台,指挥可以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出场、谢幕。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其混响时间为1.6秒,符合歌剧及舞剧等的演出要求。
歌剧院设有6个单人化妆套间,6个单、双人化妆间,18个中化妆间,2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6个乐队用大化妆间,8间练习琴房。舞台尺寸:台口宽度:18.6M;台口高度:14M;主舞台台宽:32.6M;主舞台台深:32.6M;台上净高:32M;左右侧台宽:21.6M; 左右侧台深:25.8M;后舞台台宽:24.6M.在建筑设计课上老师有讲过“建筑设计可以很简单的定义为,在满足建筑的本质特性(柱子,墙,顶)基础上,追求其偶然特性(形式,材料,类型,规模,环境,文化等)变化的过程。”
国家大剧院给予我们的是对于设计的思索,每座建筑都有它的故事。我们设计的时候要做到,基于基本的文化地理要素之上的创新,博学多思。建筑是凝固的,思想却是灵动的。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也许是实习日子短关系,对剧院建筑还有些设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在看人做,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具体处理一些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剧院基本知识的理解,丰富了我的实际经验,使我对剧院设计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设计,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第二篇:影剧院参观实习报告
影剧院参观实习报告
怀着激动和学习的心态,我们参观了北京的几个著名的观演性建筑。对于这次的学习参观,我们都能具体详细的了解影剧院的各个功能,交通流线等等,学习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下面是我参观后的一些认识和见解。
第一天,上午我们的第一站是解放军歌剧院。解放军歌剧院是总政歌剧团新建的二十一世纪的剧场,其前身为总政歌剧团排练场,解放军歌剧院坐落于北京北二环路积水潭桥边,西临新街口商业中心,东望什刹西海湖畔,是北京新街口时尚商业区与什刹海传统文化区的交汇点这座古城墙式的现代建筑与周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传达了北京深厚文化底蕴中的时代气息,成为繁华市中心和旅游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解放军歌剧院总占地面积 6534平方米,大剧场为双层观众席共800个座位,小剧场采用独特的空间设计概念,另有大、小2个舒适的贵宾休息室。剧院从舞台到观众席乃至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本着尊重每一位观众的理念;清晰、互动的视觉感受和高品质的听觉效果能给观众带来精致独特的艺术享受,打造出人性化的剧院形象。解放军歌剧院以艺术中心为框架,它以相应配套的现代化的大剧场、具有LOFT风格的小剧场和正在筹建的高品位的艺术沙龙等搭建了一个复合式的艺术空间,用以承接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歌剧、音乐剧、话剧、交响乐、综艺节目以及展览、展示、新闻发布会、服装发布会等)。除服务于各界演艺团体,保证高品位的演出艺术水准之外,解放军歌剧院还密切关注文化市场动态,满怀对文化事业的责任心,积极参与策划各种类型的艺术演出及文化活动,以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建立专业团队,打造系列化的文化产品;并且大力支持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使剧院具备演出、服务、营销三大功能,依照新概念下的多功能综合剧院经营管理模式,打造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文化艺术中心,发挥在演出市场乃至社会公益上的应有能量。解放军歌剧院的舞台设施先进,可以分为主舞台、后舞台和左右两个侧舞台,舞台顶高20米,深18米;台口高8米,宽14米。其中主舞台具有三块大升降台。同时还具备可容纳双管乐队的升降乐池。演出后台共有包括vip化妆间在内的8个化妆间。舞台音响系统:本剧场扩声系统达到并超过了《厅堂扩音系统设计声学特性指标》GYJ25-68中,音乐扩声系统一级指标要求,能满足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交响音乐、流行音乐等音乐艺术形式对音乐扩声和语言扩声的要求,其设计居国内领先水平。
除此之外,剧院拥有的全数字化大型录音棚,还可对剧院大型舞台演出进行高质量的现场同期录音。
小剧场的设计理念是国际化的,针对小剧场的表演形式是以演员和观众融合为主,同时又兼顾其它活动、展览功能,在设计上给与了空间以最大的自由。舞台与观众席的位置、大小,都可以根据每次演出活动的不同需要,任意施展想象,它简洁的构造和可以随意调整的位置关系,给创作者带来无限灵感。无论是走廊、墙面、还是化妆间、休息区看似一个没有装饰的地方却包含着建筑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和声学设计师的精雕细琢。
这是一座崇尚简洁和自由的艺术空间,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而不仅仅是缩小了的大剧场。小剧场的内部休息区经过潜心构思建造了为观众服务的休闲水吧,灵活而有趣的运用了小剧场内的空间,凸现了小剧场的时尚气息。
下午,我们的第二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北里,占地面积392.1亩。1951年3月,以总政治部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名义开始筹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厂,命名为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更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我们主要对厂内的厂史馆和内部的一个电影院进行了参观。厂史馆是一个参观性建筑,里面的大空间以及一部红色的楼梯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个红色的楼梯体现了解放军红色的象征,在下面看就如要进入天空一般。跟随者内部人员的讲解,我们一步步的了解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历史。里面的一些陈列的物品也让我们大感兴趣。
厂内有一个电影院,进入到里面后首先是一个较高的门厅,大气浑厚是这个电影院给我的第一感觉。进入观众厅后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电影院的内部空间形式。一个大大的银屏,一排排整齐的座位等等。我们还在里面看了一场片花,亲身感受了一下里面的灯光音响效果。强烈的震撼,是我的亲身感受。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第三站,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中国电影博物馆设有20个展厅,介绍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
以及电影科技博览。另有临时展厅、报告厅和多功能厅。馆内还设有巨幕电影厅、数字电影厅、三个35毫米电影放映厅。
中国电影博物馆由美国RTKL国际有限公司与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其建筑设计手法体现了电影艺术与建筑语言的平衡,不仅可以让观者感受立体的视觉冲击,而且令其仿佛置身于电影之中,将强烈的视觉效果升华为综合的全方位体验。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不仅气势宏伟,而且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主体建筑的前方,巨大的银幕与广场上一道断续的斜墙构成了形如咔打板的平面组合。建筑采用黑色作为基础色,并使用镂空图案的金属板作为外层装饰,为这座光影的殿堂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统一、中性的黑色背景上,四个立面根据建筑的内部公共空间的位置分别开辟一片大型彩色玻璃面。红、绿、蓝、黄分别代表的 展览、博览、影院、综合服务四个功能区域流露出多彩的个性。
中国电影博物馆内部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典雅而沉静,其他一切色彩在这样的基调下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巨型的彩色玻璃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投射出多彩的个性;能够不断的变换色彩的中央圆厅环形墙壁,华美鲜艳;电梯内的装饰灯流光溢彩,让观众在游览过程中体验视觉享受带来的惊喜。中国电影博物馆占地65亩,建筑面积近38000平方米,展线长度2970米,其中涉及电影1500余部、图片4300余张、介绍电影工作者450多位。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展览、博览内容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一大批我国电影业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学者精心制作完成的,集权威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
第三天上午我们来到了第四站,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
2007年3月至2010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工程,馆舍总建筑面积19.19万平方米,硬件设施和功能为世界一流。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为49个,设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设有十余个各艺术门类的专题展览及国际交流展览。与我国现有的博物馆相比较,国家博物馆还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变化,即能够得到非常高质量的,文化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在历史含量方面,文化底蕴方面也是如此。
在风格上,国家博物馆将保持庄严、宏伟的建筑风格,高度概括、浓缩我们的发展历程。展览手段上,将不局限于故有的陈列方式,而是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展示方法,如大视屏,大屏幕,超薄电视等多媒体手段,尽量为观众还原历史氛围并增加展览的动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历经近百年的历史沿革,积淀了丰厚的博物馆文化的基础,为20世纪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在国内外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21世纪,国家博物馆在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诉求中,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历史契机,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有19.19万平方米,于2011年3月1日竣工。在这一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内,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功能设置,将为公众提供高品位的历史和艺术类的展览以及其他文化休闲服务。不仅荟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艺术,见证中华民族百年的复兴之路,而且还有全方位和系列性的反映和表现世界文明成果的高品质展览。
下午我们来到最后一站,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中国国家大剧院标志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另外其内部还有许多与剧院相配套的设施。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
参观结束了,我们也学到了不少实用性的知识,也为我们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影剧院设计中我相信这次的参观会对我们有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让我们更加的得心应手。
第三篇:影剧院调研报告
影剧院调研报告
建筑1004班 11号 李明
鉴于此次影视中心设计的基地在传统的历史街区夫子庙,所以在调研时针对下面几个内容进行重点分析:电影院观众厅的设计、商业的选择、历史街区的保护方式。另外,影剧院建筑属于公共建筑,人流量比较大,影响到的人群比较多,所以对无障碍设计和消防控制的设计的调研时不可避免的。
电影院观众厅的设计是电影院设计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平面设计、声学设计、和视线设计。
平面设计:观众厅的平面形状是影响视觉质量和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
A、矩形:矩形平面体型简洁,观众厅空间规整,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在跨度不大的情况下,观众厅的声场分布比较均匀。当观众厅的跨度较大(≥ 30 m)时,音质效果变差,观众厅前部两侧超出规定的水平视角范围的面积加大,而观众厅后部又未充分利用视角控制范围。因此,矩形平面较适合于中小型观众厅。
B、钟形:钟形平面的两侧墙为曲面,后墙结合座位的排列为弧形,可看作是矩形平面的一种改进。
它保留了矩形平面结构简单和声场分布均匀的特点,减少了偏座,并可适当增加视距较远的正座,有助于调整声场分布,是一般大、中型观众厅常用的平面形状。
C、扇形:扇形平面可充分利用水平视角范围安排观众座位,可以容纳较多的观众,常用于大、中型观众厅。但扇形平面的观众厅后区较大,偏远座位相对较多。由于扇形平面两侧墙向后斜展,有利于声音的反射,反声效果随斜展角度的增大而减弱。因此,为了保证良好的视线和音质效果,两侧墙面与中轴线的水平夹角宜小于 10度。扇形平面由于跨度变化不等,结构和施工较复杂。
D、六角形:六角形平面是在扇形平面的基础上切去后部的两个角而形成的,减少了偏远座位,改善了视觉质量,但容量也相应减少了。由于侧后墙可作为一次反声面,声场分布较均匀。六角形平面适用于对视听要求较高的中小型剧场。
E、曲线形:曲线形平面有马蹄形、卵形、椭圆形、圆形等。这类平面具有较好的视角和视距,但声学处理较麻烦,易产生声音沿边反射、聚焦、声场分布不均匀等缺陷,结构施工也较复杂,在我国影剧院的观众厅中较少采用。
声学设计:电影院声学设计应包括建声和电声两方面的设计工作。在电影院的设计中,声学设计与室内声学装修设计时相辅相成的,为了保证观众厅内最佳的声学效果,室内声学装修设计的材料选用与结构形式应服从建声的设计要求,同时要根据电声设计要求给予电声设备安装合适的安装位置,既保证室内装饰效果,又满足声场音质效果。
观众厅的声学设计应保证观众厅内达到合适的混响时间,均匀的声场、足够的响度,满足扬声器对观众的直达辐射声能,保持试听方向一直,同时避免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等声学缺陷并控制噪声侵入。
观众厅具有良好的立体声效果的坐席范围宜覆盖全部坐席的2/3以上。观众厅的后墙应采用防止回声的全频带强吸声结构,银幕后墙也应该做吸声处理。视线设计:这里以乙级电影院为例。
最近视距≥0.55W 最远视距≤2.2W 最高视点≤1.8 仰视角≤45°
斜视角≤45°
商业的选择:调查发现夫子庙地区商贸旅游经济理念来时以秦淮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特色经济,集中发展弘扬千年传统文化的商贸、饮食、旅游、文化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特色经济。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游客旅游需求标准的提高,从新世纪新形势、新标准来看。当前夫子庙地区商贸旅游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现状:调查发现夫子庙商贸旅游风景区景观的设计忽视了秦淮千年文化的挖掘和创新:一是名人文化资源开发滞后,众多秦淮传统文化史上我国文坛的名人故居大部分没有复建;景点布局缺乏有机结合,一些文物缺少对历史文化丰富内涵深层次的挖掘和展示;二是具有秦淮传统特色商品开发不多,缺乏特色的中低档产品,使得秦淮传统文化内涵不高;三是在秦淮千年文化战友重要地位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开发和展现远远不够,除了个别重大的活动和节假日,平时这些活动几乎没有。
所以在影剧院商业的选择以文化长廊,美食中心,购物乐园为主,发展夫子庙特色经济。
历史街区的保护方式: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的秦淮区,是供奉和祭祀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其作为古城南京秦淮的名胜蜚声中外,是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其地位的特殊性使我们在影剧院设计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对夫子庙街区的保护。
夫子庙地区的规划要点:根据规划,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界为:北至建康路,东至平江府路,南至琵琶街,西至四福巷——来燕路,总用地面积约20公顷。规划提出该街区要形成“一片、三轴、多节点、网络化”的功能结构。一片:一孔庙、贡院、内秦淮河文化景观带为夫子庙为核心片;三轴是指孔庙中轴线,贡院中轴线、内秦淮河中心线这三条文化展示轴;多个景观节点包括街区主要出入口建筑、楼阁、牌坊、古桥等;网络化即是指由多条历史街巷串联组织成历史文化保护网络。
整个历史街区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大部分区域以1-3层建筑为主,三层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外围部分区域结合街巷宽度,可放宽至10米控制。另外,要求建筑高度与街巷宽度比控制在1:1以内。四条道路重点整治,花鸟市场作为民俗保留。
历史街区的保护,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重要性,通过保护接到格局,控制建筑的高度和尺度,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与环境,调整居住人口的密度和功能布局,保存、修缮、更新街道的景观、建筑的风貌等等许多措施来护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并通过小规模的、一步步的规划、保护措施进行有机更新和发展的探索。
无障碍设计:电影院为文化建筑。文化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应该对符合下列规定:
1、2、建筑至少应有一处为无障碍出入口,且宜位于主要出入口处; 建筑出入口、休息厅、疏散大厅等主要人员集散场所所有高差或台阶时应社轮椅坡道,宜设置休息座椅和可以放置轮椅的无障碍休息区;
3、公众通行的室内走道及检票口应为无障碍通道,走到长度大于60米,宜设休息区,休息区应避开行走路线;4、5、6、供公众使用的主要楼梯宜为无障碍楼梯; 供公众使用的男女公厕附近设置无障碍厕所
公共餐厅应提供总用餐书2%的活动座椅,供乘轮椅者使用。
消防控制 :
1、当电影院建在综合建筑内时,应形成独立的防火分区。
2、观众厅座席台阶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
3、面积大于100㎡的地上观众厅和面积大于50㎡的地下观众厅应该设置机械排烟施设。
4、电影院建筑应该合理组织交通线路,并应均匀布置安全出口、内部和外部的通道,分区应明确、线路应短捷合理,进出场人流应避免交叉和逆流。
5、观众厅疏散门不应该设置门槛,在紧靠门口1.4米范围内不设踏步。疏散门应为外开门,严禁采用推拉门、卷帘门、折叠门、转门等。
6、观众厅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少于2个,门的净宽不应小于0.9米,采用甲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7、当疏散走道有高差时宜做成坡道,当设置成台阶时应采用明显标志、采光或照明;
8、疏散走道室内坡地不应大于1:8,并应有防滑措施;为残疾人设置的坡道不应大于1:12;
9、对于有候场需要的门厅,门厅内功入场使用的主楼梯 不应作为疏散楼梯;10、11、疏散楼梯的净宽不应该小于101米,下行人流不应妨碍地面人流。观众厅走道宽度按每百人平坡为0.65米,台阶为0.75米
第四篇:影剧院卫生标准
影剧院卫生要求
1、持有效《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张贴在醒目位置。
2、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有效健康证持证率100%
3、从业人员全部参加卫生知识培训,培训合格证持证率100%,培训档案资料齐全(有计划、教材、课时、考卷)。
4、有卫生制度(保洁制度、消毒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健全,并张挂上墙。
5、室内外环境整洁。有专人负责保洁工作,每天湿式清扫。室内无积尘、无蛛网、无痰迹,墙面无剥脱。空调器滤网和电风扇叶无积尘。楼道、阳台无杂物。排水畅通,无乱堆乱放,无卫生死角。垃圾桶密闭,有袋有盖,垃圾日产日清。痰盂有盖,及时清理。
6、厕所为水冲式,水箱、洗手池、通风等设施完好,达到国家二类以上标准。使用座便器的,用一次性卫生纸垫。厕所每日清扫保洁,定期消杀,清洁卫生,无积尘、无蛛网、无积便和尿垢,无蝇、无蛆、无臭。
7、放映室采用自然通风的,必须安装纱窗;无自然通风条件(无窗或死窗)的放映室,必须有通风设施,每间必须安装独立的送、排风设施,送风系统应送新风,新风采气口应远离污染源;使用分体空调的放映室,空调过滤网至少每月清洗消毒一次,有相关记录。
8、有消毒间或茶具、毛巾等顾客用具清洗、消毒设施,消毒员能规范演示消毒全过程。观众座位套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有消毒记录。
9、影剧院每场次间隔时间不少于30分钟,空场时间不少于10分钟,立体影剧院供观众使用的眼镜,每场使用后须经消毒。电视录相最近视距为显示屏幕对角线长度的4倍,采用投影的视距为屏幕宽度的1.5倍。舞厅在营业时间内严禁使用紫外线灯、荧光灯、滑石粉和烟雾剂。
11、有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并配有灯箱,有劝阻吸烟措施,做到无吸烟者及烟具、烟蒂、烟灰,达到无吸烟单位标准。
第五篇:影剧院设计规范
影剧院设计规范
第1.0.3条 电影院的规模按观众厅的容量可分为:
特大型1201座以上;
大型801座~1200座;
中型501座~800座;
小型500座以下。
电影院应布点合理,规模适当。当电影院总规模较大时,宜设多观众厅。
第1.0.4条 电影院的质量标准分特、甲、乙、丙四个等级(与特大、大、中、小型交叉组合)。特等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甲、乙、丙等的相应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体结构耐久年限:甲等100年以上,乙等50~100年,丙等25~50年。
二、耐火等级:甲、乙等不应低于二级;丙等不应低于三级,且不应有特大型。
三、视听设施:甲等宜设置立体声。甲等大型以上的观众厅主体结构宜具备能兼放、或以后能改建为兼放70mm影片的条件。
注:观众厅能兼放70mm影片的土建基本条件参见附录一。
第二章 基地和总平面
第2.0.1条 电影院基地选择应根据当地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基地的主要入口应临接城镇道路、广场或空地;
二、主要入口前道路通行宽度除不应小于安全出口宽度总和外,且中、小型电影院不应小于8m,大型不应小于12m,特大型不应小于15m;
三、主要入口前的集散空地,中、小型电影院应按每座0.2㎡计,大型、特大型电影院除应满足此要求外,且深度不应小于10m;
四、多观众厅电影院各主要面的集散空地应按实际分配的最多人数计算;总座位数2000座以上的电影院宜分数处集散;
五、位于交叉口的电影院尚应满足城镇有关交通车行视距的规定。
第2.0.2条 总平面布置应功能分区明确,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观众流线与内部路线(工艺及管理)明确便捷,互不干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下,应能使观众及工作人员迅速疏散至有照明的安全地带,并为消防作业提供合适的通路及场地; 二、一面临街的电影院,中、小型至少应有另一侧临内院空地或通路,大型、特大型至少应有另两侧临内院空地或通路,其宽度均不应小于3.5m;
三、合建、附建的电影院除以防火墙与毗邻建筑划分成独立防火分区外,其余临空部分仍应按上款执行;
四、设备用房应置于对观众干扰最少的位置,且应注意安全、卫生、消声、减振和设备安装维修的方便;
五、总平面内宜设机动车及自行车停车场,或由城镇交通规划统一考虑;
六、总平面内尚应满足排水、隔噪、节能等方面的要求,并根据条件布置绿化。
第三章 观众厅
第一节 视点和视距
第3.1.1条 设计视点应取画面下缘中点。池座第一排观众地面至设计视点的高差不应小于1.50m及不大于2.50m。
第3.1.2条 最小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普通银幕:宜为画面宽度的1.5倍,并不应小于1.3倍;
二、变形法宽银幕:当其画面高度与普通银幕画面高度相同时,宜为宽银幕画面宽度的0.88倍,并不应小于0.76倍;当其画面高度大于普通银幕画面高度(镜头焦距相等)时,宜为宽银幕画面宽度的0.74倍,并不应小于0.64倍(均见附录二图2)。
注:银幕宽度、高度参见附录一。
第3.1.3条 最大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普通银幕:宜为画面宽度的5倍,并不应大于6倍;
二、变形法宽银幕:当其画面高度与普通银幕高度相同时,不应大于宽银幕画面宽度的3倍;当其画面高度大于普通银幕画面高度时,宜为宽银幕画面宽度的2.50倍,并不应大于3倍(均见附录二图2);
三、除按上述计算外,尚宜控制在36m以内,最大值不应大于40m。
第二节 视线和有关夹角
第3.2.1条 水平斜视角不应小于45°(见附录二图2)。
第3.2.2条 仰视角不应大于40°(见附录二图3)。
第3.2.3条 观众厅视线升高“c”值不宜小于每排0.12m。若受条件限制时,可取隔排0.12m,但此时座席中区必须错位。
第三节 座席、排距和走道
第3.3.1条 观众厅每座面积:甲等不宜小于0.80㎡,乙等不宜小于0.70㎡,丙等不应小于0.60㎡。
注:观众厅面积算至银幕后的墙面。
第3.3.2条 观众厅座席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座椅扶手中距:硬椅不应小于0.48m,软椅不应小于0.50m;
二、座席排距:短排法硬椅不应小于0.75m,软椅不应小于0.80m;长排法硬椅不应小于0.90m,软椅不应小于0.95m;台阶式(散座、楼座)的座席排距应比上述值适当增大;靠后墙最后一排的排距应增大0.12m。
第3.3.3条 每排座席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短排法:两侧有纵走道且为最小排距时,每排座席数不应超过22个,以后排距每增加50mm,可增加2个座席;
二、长排法:每排座席可增至50个;
三、仅一侧有纵走道时,上述座席数相应减半。
第3.3.4条 短排法两个横走道之间不宜超过20排;靠后墙不设横走道时,其前面的一个横走道与后墙之间不宜超过10排。
第3.3.5条 座席应按弧线或与弧线近似的折线布置(小型可按直线布置),或两种方法混合布置。观众厅正中一排或1/2厅长处弧线的曲率半径一般等于银幕至最后一排的水平距离。
第3.3.6条 观众厅走道除应按每百人0.60m分别计算宽度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短排法的中纵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00m,边走道的净宽不宜小于0.80m;横走道的通行宽度不应小于1.20m;
二、长排法的边走道不应小于1.20m。
第3.3.7条 观众厅坡地面最大坡度不应大于1:6。超过1:6时应采用台阶式地面;走道坡度为1:10至1:6时,即应采用适当防滑措施,超过1:6时应采用踏步。
第四节 放映角
第3.4.1条 放映水平偏角不应大于3°(见附录二图2)。
第3.4.2条 放映仰角不宜大于3°,放映俯角不宜大于6°;放映室设在楼座后上方时,放映俯角可至9°(见附录二图3)。
第五节 银幕
第3.5.1条 银幕应设置坚固的金属银幕架、幕轨、可调节画面的幕框和保护幕。丙等电影院可酌情简化。银幕弧面中点至幕后的墙面距离一般应为1.20~2.00m。
第3.5.2条 宽银幕在水平方向应呈弧形,其曲率半径应等于放映距离。当画面宽度不超过8m时,银幕可为平面。
第3.5.3条 银幕倾角不应大于±3°。
第3.5.4条 银幕前不宜设镜框式台口。
第六节 干扰光的防止
第3.6.1条 银幕边框、银幕后墙及附近的侧墙应为黑色或深色。银幕前方的顶棚应采用低反光罩面材料(若有台口亦应如此)。
第3.6.2条 观众厅侧墙或顶棚的上方设窗或通风口时均应有遮光措施。
第3.6.3条 放映光束上缘距银幕附近的顶棚(或台口下缘)不应小于0.50m。楼座下最后一排观众至画面上缘的视线距楼座前缘下部凸出部位不应小于0.30m。
第3.6.4条 入场门、安全出口(太平门)宜设甬道或门斗。
第四章 声学
第4.0.1条 观众厅体型尺寸及内部装修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观众厅内表面应避免反射声能集中;
二、当有楼座时,其下部开口高度与深度之比不应小于1:2;
三、观众厅每座容积不宜小于3.5立方米和大于5.5立方米;
注:未设台口(或宽台口浅台深)时,体积算至银幕后的墙面。
第五章 放映机房
第5.0.1条 放映机房由放映、倒片、配电各部分组成,可分隔或合于一室。放映区内可增设机修室、休息室及专用厕所。
第5.0.2条 当放映室后墙处无设备时,放映室的净深不应小于3.20m。放映机镜头至放映室前墙面应为0.35~0.40m;机身后部距放映室后墙不应小于1.20m。
第5.0.3条 放映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两台放映机轴线间及放映机与幻灯机轴线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
二、放映机轴线与右墙面(操作一侧)或其它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
三、放映机轴线与左墙面(非操作一侧)或其它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1.20m。
第5.0.4条 放映室的净高不宜小于3.2m(上部天窗部分的高度另计)。
第5.0.5条 放映机房楼面活荷载应取3~4kN/㎡(有较重设备时按实际计算)。
第5.0.6条 放映机及幻灯机用的放映孔内口尺寸应为0.20m×0.20m,观察孔内口尺寸应为0.30m(宽)×0.20m(高)。各孔外口尺寸放大呈喇叭状,应达到不阻挡光束。
第5.0.7条 放映孔与观察孔轴线间的水平距离应为0.50~0.60m。放映孔中心距离地面高度在放映角为0°时为1.25m,其它角度应根据产品说明作相应的调整。观察孔可与放映孔等高,也可比放映孔高0.30m。
第5.0.8条 放映孔宜垂直于光轴安装光学玻璃,或在镜头与放映孔之间设置密闭伸缩套。观察孔可安装6mm厚平板玻璃。
第5.0.9条 放映孔外侧底边距其下方观众厅楼(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1.90m。
第5.0.10条 放映机房应有良好通风,但放映机背后墙上不宜开窗;如开窗应有遮光措施。放映机上方宜设排气天窗。
第5.0.11条 放映室至少有一外开门通至疏散通道,其楼梯和出入口不得与观众厅的楼梯和出入口合用。
第5.0.12条 放映室的构造和装修应有利于清洁、防火、吸声和减振。放映室楼(地)面高于室外地坪3m时可设影片提升设备。
第六章 其它用房
第一节 门厅、休息厅
第6.1.1条 门厅、休息厅(廊)的面积可互相调配,灵活组合;二者合计每人面积甲等电影院不宜小于0.50㎡;乙等不宜小于0.30㎡,丙等不宜小于0.10㎡。
第6.1.2条 门厅、休息厅(廊)内的面积计算时所取人数:一个观众厅时等于该观众厅的容量;两个观众厅共用门厅、休息厅时,等于较大一厅的容量;三个观众厅共用门厅、休息厅时,等于观众厅总容量的60%。如其中一观众厅独用门厅、休息厅、则仍按该观众厅实际容量计算。
第6.1.3条 售票间一般每300座设一售票口,其面积可按每个售票口1.5~2㎡计算。
第6.1.4条 电影院内可附设小卖部,其面积可按每人不小于0.04㎡计算(另设多种经营的面积不在此限):可设衣物存放处,其面积可按每人不小于0.04㎡计算。多厅电影院人数折减应符合第6.1.2条规定。
第二节 办公、服务、设备用房
第6.2.1条 根据规模和等级,电影院可设办公室、值班室、美工室、设备用房等。
第三节 厕所
第6.3.1条 观众使用的厕所男女人数比例可按1:1计算。多厅电影院人数折减应符合第6.1.2条规定。
第6.3.2条 男(女)厕所卫生器具设置数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男厕每50人设1个小便斗(小便槽每0.60m长相当于1个小便斗);400人以内,每150人及其尾数设1个大便器;400人以上,超出部分每200人及其尾数设1个大便器。
二、女厕400人以内,每50人及其尾数设1个大便器;400人以上,超出部分每75人及其尾数设1个大便器。
三、男女厕所均应设前室。每4个大便器宜设1个洗手盆,但至少应设1个洗手盆。男女厕所中至少有一处应设污水池。
第七章 防火和疏散
第一节 防火
第7.1.1条 电影院建筑防火和疏散设计除按现行防火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本章各条规定。
第7.1.2条 电影院建筑的耐火等级应符合第1.0.4条的规定,但任何等级电影院的放映室均不应低于二级耐火等级。
第7.1.3条 甲、乙等电影院观众厅可附设于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且有互相独立的防火分区和疏散通道的其他建筑内,并宜设在一至三层。
第7.1.4条 三级耐火等级观众厅的木屋架宜进行防火处理。
第7.1.5条 观众厅和疏散通道内的墙面装修及吊顶宜采用耐火极限不少于0.25h的非燃、难燃材料;如局部面层为可燃材料,亦应作阻燃处理,并不应在高温时散发有毒气体。
第7.1.6条 大型、特大型电影院观众厅设置楼座时,其楼座后部上方及池座后部低矮空间宜考虑排烟措施。
第7.1.7条 甲等大型及特大型电影院的观众厅、配电室、放映室、自备发电机室、空气调节机房宜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其它电影院也宜有相应的报警措施。
第7.1.8条 室内消火栓宜设在门厅、休息厅、观众厅主要出入口和楼梯间附近,以及放映机房入口处等明显位置。布置消火栓时应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
第7.1.9条 消火栓的设置除应按防火规范执行外,800座以下的观众厅宜设置室内消火栓,水量不应小于5L/s,两股水柱,每股2.5L/s。
第二节 疏 散
第7.2.1条 电影院的池座、楼座均应设置足够数量、足够宽度并分布合理的内、外安全出口和相应的疏散通道及疏散楼梯。进出场人流应避免交叉和逆流。
第7.2.2条 计算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疏散楼梯的宽度所取人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池座、楼座观众人数各按满座计算;
二、门厅、休息厅(廊)内候场人数应符合第6.1.2条的规定。
第7.2.3条 池座和楼座应分别设置至少2个安全出口(楼座座席数少于50时可只设1个)。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250人。有候场需要的门厅,其观众厅入场门不应作为安全出口。
第7.2.4条 观众厅每一安全出口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采用双扇外开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40m;门口正面1.40内不应设踏步;
二、严禁用推拉门、卷帘门、折叠门、转门等;
三、门内外标高应一致或和缓过渡;门道内应无门槛、突出物及悬挂物;
四、在门头显要位置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
五、安全出口门上应设自动门闩。
第7.2.5条 观众厅走道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纵横走道的布置应有利于分区疏散。短排法主要横走道的端头应对向安全出口。长排法两侧及侧前方应均匀布置安全出口;
二、袋形走道的长度在不逐步加宽宽度的条件下不宜大于6m;
三、座席地面与其相邻的侧方或前方走道的高差大于0.50m时,应设坚固的防护栏杆,其水平荷载应取1kN/m。
第7.2.6条 观众厅外疏散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电影院休息、存衣、小卖等活动的布置不应影响疏散;
二、每段疏散通道不应超过20m;各段均应有通风排烟窗;
三、2m高度内应无突出物、悬挂物;
四、通道内不宜设假门及落地式镜子;
五、各段应设灯光疏散指示标志。
第7.2.7条 室内楼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观众使用的主楼梯净宽不应小于1.40m;
二、有候场需要的门厅,门厅内供入场使用的主楼梯不应作为疏散楼梯。
第7.2.8条 室外疏散梯净宽不应小于1.10m。下行人流不应妨碍地面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