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基本格式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 课题的目的
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落后的企业组织形式,主张积极推进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并将这种变迁过程的缓慢归因于家族企业中企业家素质的低下,这种主流观点忽略了家族企业的潜在巨大的生命力,也忽略了制度环境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作为最古老的经济组织的家族企业,依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企业组织型态,且其发展依然呈现着强劲势头。家族企业作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广泛存在的企业组织形态,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在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民营企业(大部分属于家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数量达到200多万个,从业人员2000 余万人,注册资金10000亿元[1]。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家族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人力资源管理里水平常常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早期阶段特有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逐渐减弱,甚至一一丧失,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不适应家族企业的发展。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而企业要顺利发展, 必须学会善于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 尤其是家族企业, 它具有独特的管理模式, 要进一步发展扩大, 就必须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
本课题希望通过对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出适合当下家族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此来帮助我国家族企业突破发展障碍,走向大型化、公众化、国际化。1.2课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其一,中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许多运作还不规范。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家族企业面临的竞争的不断加剧,传统的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无论在管理模式还是在管理效果上都无法满足现今家族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对于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也必将随着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完善不断深化。本文根据我国现有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的家族企业发展出一份力。
其二,国内学界在东方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理论面文献较为丰富,而具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且融合现代管理学有所欠缺,本文将尝试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
(2)现实意义 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广东、深圳、福建、浙江等地区以出口贸易及纺织品生产为主的家族企业,他们甚至受到了致命的威胁。2009年8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刊文指出,中小型企业(主要是家族企业)是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害深重、复苏迟缓、急需辅助的经济实体[2]。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而企业要顺利发展, 必须学会善于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 尤其是家族企业, 它具有独特的管理模式, 要进一步发展扩大, 就必须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
本文对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结果对这些企业的扶持和帮助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同时对我国家族企业的经营有着较为重要的实务面的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尽管家族企业作为一个古老的企业组织形式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并且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不幸的是,在媒体、学者、商学院和政府眼中,存在着成见,他们往往只看到家族企业中裙带关系问题的存在,却没看到这些企业日复一日所做出的显著贡献” [3]。长期以来,家族企业一直被主流管理学和主流经济学视为没有发展前途的前现代企业组织形态。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1999)所总结的,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企业—包括美国和所有其他发达国家都是由家庭控制和管理的[4]。而有关管理的书籍和课程却几乎都是针对公共的和专业管理的企业—它们难得提到家族经营的企业。不仅如此,“如今,广泛流传着一种荒诞的说法:如果一个公司不是‘高技术的’或没有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的大型跨国公司,那么,这个公司就是过时的,并即将走向死亡” [5]。国外家族企业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真正广泛关注并展开系统研究则始于1975年。目前家族企业研究己经成为国外管理、经济、法律和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国外家族企业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而展开,这些内容实际上也代表着家族企业研究的不同阶段。家族企业的性质、效率、演进过程及其代际继承等问题的研究;家族企业的委托代理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外部市场与家族企业关系问题的研究。
由此可见,迄今为止的国外家族企业研究在许多问题上理论界还没有一致认同的观点,总体而言还处于家族企业主导范式建立的初期阶段,许多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发现。
国内家族企业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既与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历史较短有关,也与国内理论界长期漠视家族企业的研究有关。近年来,国内理论界渐趋掀起了家族企业研究热潮,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与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万芳荣、张金隆(2002)认为,家族企业的员工结构存在一个以家族成员为主 的“内核”和以外人为主的“外围”,这种员工结构导致用人唯亲现象的普遍存在,特殊人物把持关键岗位,职业管理者缺位;经济报酬的主观性,员工积极性无法调动持久;企业内裙带关系严重,阻碍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发挥;激励手段的单一等等,强调从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6]。吴学谦、李兰、王广路(2003)认为,家族企业在创业之初,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员工以家庭成员为主,血缘和亲情的联系使得家族成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更容易建立共同利益和发展目标,从而更容易进行合作,更能保证领导的权威。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员工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要面临继承人的选择、家族成员的“两难(用、留的决策困难)”、职业经理人的缺失三大挑战,家族企业需要在继承人培养、家族成员安置和职业经理人引入这三大问题进行革新[7]。秦兴俊、周敏(2003)则在分析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信任环境和文化环境基础上,提出了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任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的可行性建议[8]。范忠宝(2003)以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矛盾协调为突破口,从矛盾协调机制和家族会议制度入手,改进家族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决策机制[9]。陈李宏(2004)在分析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封闭性、狭隘性、歧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从观念改造和治理制度两方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逐步过渡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0]。
旷开源、彭正龙等指出,我国家族企业是在特定条件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家族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常会与其演进阶段结合起来[11]。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主要从家族文化、组织结构、管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继承人安排等问题。在家族企业创业初期,家族文化和家族式管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并带动了企业的发展;但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这种管理模式和文化却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改进,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层出不穷。由于我国家族企业生长环境和文化不同,本文试图从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自身条件的约束,很多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保持在起步阶段的以内部家族成员为主、外部招聘为辅的主导模式,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各种变化,从而导致发展停滞或者倒闭。
3.课题的主要工作
3.1 课题设计思想 本文题为“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分析”,先是阐述家族企业的概念以及我国家族企业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第二部分则提出了目前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根据我国当前家族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分析给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得出本文的结论以及对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意义。3.2 本课题拟采用的方法及手段
本论文采用分析论证和归纳总结的方法,通过所学的知识和查找的资料来分析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状况、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找出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现存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应对建议,使得我国的家族企业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下取得更大的成功。
4.完成课题所需的条件
4.1 完成课题的条件
在网上或到图书馆里阅读参考与课题有关的书籍和期刊等;借鉴优秀的相关博硕论文;向指导老师请教。
4.2 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4.2.1 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课题较新,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不好把握针对方向。(2)搜集的资料涉及面较多,确定有用内容比较困难。4.2.2 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1)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仔细的阅读筛选,选择有用的内容。(2)阅读与课题相关的优秀论文,学习其写作方法。(3)请老师指导。
5.课题的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周): 主要工作是根据题目及所搜集的资料、信息,草拟提纲,之后上交提纲草案;通过指导教师审阅,依据教师的意见修改,完善提纲,最终确定提纲。上交开题报告供指导教师审阅。
第三阶段(8-14周): 主要工作是依据提纲及撰写规范写论文初稿,上交完整的初稿供教师审阅,依据审阅意见修改、完善初稿,并
最终定稿。
第四阶段(15-16周):主要工作是依据撰写规范及排版要求对定稿进行排版。
对排版后的论文进行打印、装订,最后上交论文及相关资料。
第五阶段(17-18周):论文答辩。
6.参考文献
[1]李萍,蒋建华.中国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02 [2]董敏耀.中国家族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1,05 [3][5]Ernesto J.Poza.Family business [M].2004 [4]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 [M].1999 [6]万方荣、张金隆.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07 [7]吴学谦,李兰,王广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家族企业发展战略[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06)[8]秦兴俊、周敏.论家族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2 [9]范忠宝.家族企业:家族矛盾协调机制的建立[J].工业技术经济.2003(01)[10]陈李宏.论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04,02 [11]旷开源、彭正龙.试论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获取模式.经营管理.2004,11
第二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
专业: 班长: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时间
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三、课题研究方法
四、课题进度及时间安排
参考文献:
第三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xxx
学生学号 xxxxxxxxxx
论文题目gis指挥城市应急
1、选题背景(含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评价)与意义。
2、选题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
1、通过阅读大量与选题相关的资料,结合自身的学习水平采用评价法对过去的研究进行综合性评价,借鉴其经验,实施自己的创新研究。
2、收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测试。在研究的过程中,多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进一步确认数据的真实性。
研究内容: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集成rs、gps、三者的优势,发挥gis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的特有功能,建立起以gis为核心的应急系统模型框架以及相关子系统。对事故现场和救助机构实时动态监控。对人力、设备和车辆进行实时调度和配置。对于城市中突发性灾害事故的救助提供辅助决策。
3、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条件: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通过网络查询、实地调查、图书馆查阅、走访等方式来收集信息,根据过去的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实验验证预期的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预期结果
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积极深入的探讨,分析国内外的现状,找出gis在城市应急中应用的具体办法,利用它来保证城市的安全。
5、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2010年12 月 12日
6、教学单位意见
教学单位负责人签名(公章):2010年12 月12 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论文的选题背景
广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起步较早,旅游业是广西国民经济毋庸置疑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泛珠三角、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和泛北部湾的开发推动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也为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客源,珠三角和正在成长为太平洋西岸又一经济增长极的泛北部湾地区将成为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外在强大驱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和泛北部湾的开发推动使广西的南宁和广西的北海日益成为广西旅游经济的中心,以桂林为中心的桂北旅游区和包括贺州和梧州的桂东旅游区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传统的桂林旅游的龙头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提出的。通过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桂林旅游对广西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进行桂林旅游产业的产业转移,拓宽漓江游览的空间范围,实现桂北旅游和桂东旅游的有效联合,进而为广西旅游业实现由点到面拓展、实现自身内部的资源整合提供一种战略思维,为日益被边缘化的桂北旅游和桂东旅游寻找新的战略发展空间,构建广西旅游新的旅游发展带,进而推动广西旅游产业的全域发展。
1.1.2论文的研究意义
(1)有利于广西旅游业实现由点及面的空间拓展,实现全域发展
广西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完全架构广西旅游目的地完整的产品体系。
[2]根据广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目前广西将在“十一五”期间构建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其中,两大集散中心是指桂林市和南宁市,目
前,随着泛北部湾旅游圈的构建,广西北海有可能成为广西旅游业的第三个增长极。
(2)有利于广西内部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桂北和桂东旅游业的联合根据广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目前广西将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六大特色旅游线路,六大旅游区”的格局。即整合建设大桂林山水文化、南国边关风情、环北部湾滨海边境、桂西奇山秀水生态风情、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桂中民俗风情等六大特色精品旅游线。全面推进大桂林山水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德天跨国大瀑布旅游区、大石围天坑群旅游区、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环北部湾滨海
[2]休闲度假旅游区、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旅游区六大旅游区的规划建设。
从以上规划中可以看出,广西近年来也在进行本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和品牌包装,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广西进行的这些资源整合一般都以某个区域为主,诸如大桂林山水文化、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特色精品旅游线均局限于桂北和桂东境内;大桂林山水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和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旅游区也都是局限于桂北内部和桂东内部的资源整合。
跨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在广西近年来的旅游发展中并不多见,因此,基于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特征,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就是力求寻找广西跨区域资源整合的一种模式,借助这一旅游产业经济带,进而实现桂北和桂东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寻求桂北旅游业和桂东旅游业的产业联合,进而整体提升广西旅游业的综合实力。
(3)有利于充分发挥桂林对广西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桂林是广西旅游业当之无愧的龙头,广西多年来一直强调要进一步发挥其对全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但是,桂林旅游业近年来对全区的旅游带动有多少或者带动了哪些城市的旅游发展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因此,强调桂林的龙头带动作用应该更多的涉及到实质内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大漓江旅游首先是一个全新的旅游概念,如果能够有效培育,将有可能成为广西一个新的旅游品牌,在这个旅游概念或者旅游品牌下,将会衍生出系列旅游产品,将会形成系列从桂林途径贺州到梧州的旅游线路,进而会推动贺州、梧州等市的景区开发。因此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将会借重桂林旅游,有效发挥桂林旅游的龙头作用,实质意义上的推动桂林旅游业对贺州和梧州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拓宽桂林山水的外延,深化桂林山水文化内涵,发挥桂林对贺州、梧州地区旅游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桂北和桂东旅游经济一体化。
(4)有利于拓宽漓江旅游的空间范围,为旅游者提供新的旅游产品
漓江是桂林旅游业的主打景区,是桂林山水所倚重的主要载体,多年来一直支撑着桂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但是,漓江二十年不变的旅游方式,已经受到人们的质疑,“三山两洞一条江”单调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漓江旅游的更新发展开始引起广西旅游业的广泛关注,2006年11月24日,在桂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张秀隆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把漓江、桃花江、桂江等三江之一桂江纳入桂林生态旅游科学之规划和开发发展之范围。大漓江旅游产业带的构建,有利于充分利用漓江旅游品牌的效应,将其空间概念延伸至整个桂江地理带;有利于延伸大漓江的旅游航线,创新旅游产品形式,促进漓江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有利于从范围、结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推进旅游产品规模的扩大,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旅游产品种类的创新,满足旅游市场需要,实现漓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2研究综述
1.2.1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小结
(1)对漓江旅游研究成果的小结
1994年到2000年学术界对漓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漓江旅游的管理模式诸如四统一管理、旅游航运补水和漓江旅游方式诸如改变漓江一日游的旅游方式等3个领域内。2000以后至今,学术界对漓江的研究多从景观学、生态学的视角进行,涉及到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水资源环境问题、漓江遗产廊道、漓江风景区主要生态风险、漓江生态旅游环境和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模式等领域。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学术界目前对漓江旅游的研究,多就漓江来论漓江旅游,对漓江沿岸旅游资源的整合鲜有论及,研究的领域更没有突破到漓江下游的桂江。因此,本文所提出建立的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不仅是对以前漓江旅游地理概念上的突破,更是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视角力图对漓江进而拓展到桂江沿岸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对漓江旅游研究领域新的突破。
(2)对广西旅游研究成果的小结
近年来,学术界对广西旅游的研究主要呈现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侧重于研究广西旅游业如何参与区域旅游合作,诸如探讨广西一东盟区域旅游合作、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和融入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等;二是对区内旅游空间结构和新的旅游带或旅游圈的研究,如对桂林对广西旅游的辐射、南昆沿线的旅游资源如何成为广西旅游网络中别具特色的西线、广西两圈两区的旅游经济布局、桂西南旅游区的开发、广西旅游业的新的旅游增极、“桂林山水”新的内涵与外延、西江流域(包括贺州和梧州)构建以粤西南、桂东南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圈、泛漓江流域旅游圈、贺州与桂林的旅游合作和大桂西旅游圈的建构等方面的研究。
学术界对广西旅游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或多或少的涉及到本文将要论述的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构建的内容,诸如西江流域的旅游开发已经将贺州和梧州旅游联合在一起;阳国亮提出的“泛漓江流域旅游圈”里的其中三圈层里的正在形成的邵阳、贺州、柳种类的旅游产品,四轴线里的东向粤广辐射轴都与本文论及的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有相似之处;冯进松等[提出的以漓江“黄金水道”为重点的桂林—阳朔—平乐线的开通已意识到漓江游览由阳朔向平乐等下游拓展的必要性;王兴斌提出的四条跨市、跨省、跨国辐射旅游线中,首次提出了东南旅游线,即桂林-阳朔/荔浦/恭城/平乐-钟山/富/贺县或昭平-梧州-肇庆-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这一环线,并将平乐定位为桂林南部旅游通道服务基地,这与本文所提出的建构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观点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等。以上论述可以证明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也有着一定的学术渊源。
1.3论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论文主要内容
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明确选题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2)由于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本身是一种创新,因此,重点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3)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涉及的县市进行基础研究,为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打好基础。(4)对选题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和阐述,以确定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并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旅游产业经济带的培育模型,以指导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5)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进行具体论述,并对其开发对策进行研读。(6)对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3.2论文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文献综合分析方法、田野调查法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图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网络开发模式、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等基本理论,创建旅游产业经济带培育模型,并运用此模型进行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
1.3.3论文研究思路
在前人对漓江旅游和广西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提出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并结合基础调研,深入了解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所涉及县市的基础情况,进而对旅游产业经济带发展理论进行研究,力图创立旅游产业经济带培育模型,最后对大漓江旅游产业经济带的构建进行详细论述。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海南教育 2008-07-22来源:论文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三)预期成果形式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二)理论意义
(三)应用价值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二)研究条件
(三)参考文献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辐射其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第四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a(模版)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总第39期
崔子修《利 己 主 义 与 自 我 实 现———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批判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
一、论文题目:中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01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050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00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0%,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 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2001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三.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五)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六)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这三个方面是;
(一)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我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设想从五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这五个方面是:
(一)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二)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三)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四)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五)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第四部分是实例分析。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一家上市公司2001效绩进行评价。
四、本文研究的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是旨在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三是从理论和实践老感两个方面提高本人的专业知
识水平。
第五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论英语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系 别: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英 语
指导教师:孙金仓
作者姓名:朱明月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长期以来,教育界关于英语语法的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一直莫衷一是。有些人认为,语法知识是不能通过表述的规则传授的,而是在接触目的语中潜意识地习得的。只要平时多做模仿练习,多听英语磁带,多和善英语之士交谈便可以自然地掌握相关语法。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意书本上现有知识的传播,包括词汇的背诵、对话和课文的讲解,而常常一带而过或忽略课本内缺乏的有关句法结构的系统讲解。对学生真正怎么“学”,“学”多少,“学会”多少却关注较少。即使有的教师会在上课时讲解语法,但大多采用的是那种就事论事的阻断式、割裂式的讲解和翻译模式,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无序”或“雾里看花”的感觉。由于对英语语法重要性的忽略或语法讲解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当,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其语法知识薄弱、句法概念不清、语言运用能力差等缺陷便暴露无遗。他们所写、所译的东西错漏百出,让人觉得啼笑皆非。同样,在阅读理解中遇到长句、难句时,他们也不能正确地剖析句型结构,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甚至是主次颠倒或完全错误。据不完全统计:大约80%的大学生坦言其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句法结构的概念模糊再加上词汇量少,到考试时一遇到阅读、词汇、语法、翻译或写作时就会方寸大乱。在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便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还语法教学本来面目”、“让语法教学重返课堂”的呼声在英语教学上越来越强烈。
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他们毕竟没有使用目的语的环境,那么他们就很难及时、准确地辨别和判断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义特征和差异。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对语法的学习便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说过:“一个学习语言的人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章振邦、张月祥等人也认为语法是语言的结构形式和组织规律,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据以组词成句,使语言具有明确的意义并能为对方所理解的一套规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就中国学生而言,希望不学语法便能牢固地掌握英语,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是不切实际的。换言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法教学,改善语法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必不可少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在提出素质教育之前的相当长时期内,我们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英语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语法教学为主,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教师都是在向学生灌输语法规则、讲解语法知识、做语法练习题,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忽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英语教学自然就形成了“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显然,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就应该把语法教学法弃之一边呢?通过不断尝试、探索,笔者认为,尽管传统的语法教学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诸多优点。它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英语语言结构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等。因此,要在英语方面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决不能摒弃语法教学。相反,我们还要适时运用、积极运用和灵活运用。当然,我们不是要一成不变地走以前的老路,而是要不断地完善它,使它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服务。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传统语法教学特点及优劣。
2.文化对比,正负迁移的影响。
3.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
2.解决的主要问题:经过分析,弄清楚英语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以次为基础,提出提升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选题,定题。
2.大量查阅相关理论文献,作好理论积累;并搜集第一手资料,即英语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相关内容,并归纳整理。
3.理清思路,写出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4.开始论文写作,从多角度对英语语法教学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实用性强的改进策略。
5.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对论文初稿反复修改、校正,不断完善以至定稿。
四、研究工作进度: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陈林华,袁霁·外语教学与学习中的文化问题[ J]·外语界,1991,(2)·
[2]戚雨林·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J]·外国语, 1992,(5)·
[3]邓炎昌·Language and Cultur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4]晨梅梅·探索与变革:转型期的英语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5]章振邦,张月祥·新编英语语法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