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的长效机制探索

时间:2019-05-14 17:1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的长效机制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的长效机制探索》。

第一篇: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的长效机制探索

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的长效机制探索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上钢(社区)街道团委

摘要:城市化进程中,青少年成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容易诱发种种心理问题,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上钢社区(街道)团委与街道妇联联手依托“昱恬心理工作室”,以全市首创的“提前介入”心理辅导工作方法,整合社区、学校、专业团队三方面资源,打造“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几年来不仅在社区青少年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孩子和家长的欢迎,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科学的提升,为构建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长效机制作出了实践摸索和理论探索。

关键词:社区

青少年 心理关爱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带来了信息不断膨胀、生活节奏加快、人口流动频繁等新形势。由于人们的心理准备还没来得及跟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容易产生俗称“城市病”、“现代病”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更加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带来身心健康的危害,成为社会的隐患。但当前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缺乏积极有效的干预,常常是已经非常严重,酿成大错才进行救助,这种滞后性也使得治疗效果欠佳。上钢社区(街道)团委与街道妇联联手依托“昱恬心理工作室”,以全市首创的“提前介入”心理辅导工作方法,整合社区、学校、专业团队三方面资源,打造“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几年来不仅在社区青少年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孩子和家长的欢迎,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科学的提升,为构建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长效机制作出了实践摸索和理论探索。

一、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的提出

1、上钢社区的地域特征是立项的基础。上钢社区原来是上钢三厂的厂区和住宅区,在钢厂停产后,下岗职工一时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出现心理落差以及经 1

济困窘等情况,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受到影响会出现心理孤僻、偏激等现象。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涌入,随父母迁到上钢的孩子,在这里生活和学习,也面临着诸多的适应问题。据上钢社区的青少年社工调查统计,目前在上钢社区的青少年中,有大大小小心理问题的已经占到了50%以上。

2、上钢社区的有效措施是项目的抓手。上钢社区长期以来就有重视心理关爱的良好氛围,在1997年联合专业力量,建立了“昱恬青少年心理热线”,十多年以来不仅帮助了上千个孩子,还积累了深厚的经验。2008年开始的“心理关爱进社区”活动,在软件和硬件上都进行了构建,开设了专题讲座、减压培训,引入了专门的心理健康运动设施。上钢青少年社工长期开展的帮扶工作,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如2011年的“我们的精神家园”、“关爱换真情”等活动,帮助了许多青少年复学、就业,步入了正常的人生轨道。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正是以这些资源为抓手,从而有效推进。

二、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的建设

1、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项目做好充分准备。上钢社区(街道)团委在2011年初组织了青少年社工、团员干部等,深入社区登记、采访、调查、搜集了本区域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年级、工作、家庭、业余爱好,还包括目前的困惑、最大的心愿等,涵盖了户籍人口及外来建设者。

2、召开专题研讨会,给项目定下发展目标。联合妇联、社工、青少年代表、家长代表及相关专家等,在调研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项目的分解、整合和强化。根据本区域青少年“外来人口多、特殊人群多、问题种类多”的三多特点,提出“提前介入”的青少年心理关爱工作方法,即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在孩子们心理真正出现问题前就进行疏导,以及发现潜藏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矫正等。

3、进社区全面宣传,使项目深入人心。因为“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是“提前介入”,因此需要家长、老师以及他人的支持和配合,所以能否争取大家的理解和认同就成为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项目组通过联合妇联、学校和 2

居委等,以“一份服务指南、一次咨询讲座、一次互动体验”,实现社区40000多户人家每家一份指南,23个居民区都有一次咨询讲座,然后根据受众意愿以及具体情况,选择了部分代表参与心理辅导体验。从而实现了非常高的知晓度、认同度和支持度。另外,针对外来建设者,通过在街头发放宣传资料,由居委入户(外来人租住的人家)宣传等途径,确保覆盖面。

4、心理关爱全配套服务,让项目落到实处。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服务包括“一扇爱的窗、一道心的门、一个笑的家”,在社区、学校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一扇爱的窗”指“昱恬心理热线”,让有心理困惑的青少年,或者发现自己的孩子、学生有需要的家长和老师,都通过这个电话直接跟心理咨询专家反映,从而打开心灵世界的窗口。“一道心的门”指上钢街道的心理健康运动中心(也是残疾人展能中心),在这里有先进的心理健康设备,如发掘潜意识的沙盘,释放压力的呐喊机等。通过青少年自己要求,或者请邀请他们来这里进行心理的健康运动,推开这道心的门,获得心的自由。“一个笑的家”指上钢青少年心理关爱社团,这是由青少年自愿自发组成的社团,大家通过这个载体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主题活动,如定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减压培训,优秀成员组成心理健康讲师团,到社区、学校去以结对、组团等方式服务更多需要这方面帮助的人;如进行野外拓展训练,举行主题文艺晚会,引入网络在线活动等。让阳光播洒,让阴霾一扫而光,充满欢声笑语是这个“家”的主要特点。

5、多管齐下特色服务,助项目亮点突出。在注重全面性的基础上,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重视以点带面的典型效应,如与上钢街道历城中学合作成立了心理关爱站点。一方面,历城中学引进了具有心理师资格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另一方面,由昱恬工作室派驻专业心理师每周定期前来对学生进行辅导。历城中学作为一个外来建设者子女占了70%以上的学校,在成立了心理关爱合作站点之后,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反映彼此变得融洽、懂事多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另外上钢社区团委还专门对“三失”(失学、失业、失管)3

青年成立了专门的服务项目,从心理辅导,生活、工作技能培训,职业规划等多方位进行帮助,还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让许多原来游荡在社会主流之外的青少年,走上了正常健康的生活道路。

三、“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长效机制”的探索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支持,得益于前期积极有效的宣传。尤其是心理关爱这一全新的题材,如果被反感、排斥或漠视,那么推动起来将会非常困难,即使用行政手段强制,也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2、丰富项目内涵,贴近实际需要是行之有效的要件。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更重视物质对一个人的作用。比如家长忙于赚钱,总是给孩子很多钱或礼物来弥补无法陪伴的亏欠。而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让家长懂得爱对一个孩子的意义,从而不仅自己愿意多亲近孩子,还借助项目的社团活动资源,让孩子得到更多的爱。不少比如离异家庭,他们自己是永远无法弥合孩子心上的爱的缺失,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适时地用广博的爱温暖了孩子的心。还有外来建设者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女孩出现“打弟弟”等心理变化,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则让妈妈拥抱女孩等,让女孩感受到妈妈的爱,也让女孩把内心的压抑释放出来等。总之项目内容都非常切合实际需要,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强化资源整合,发挥联动效应是有力推进的关键。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联合了社区、学校、专家三方面的力量,整合了团委的社工,街道民政科、司法所,妇联、居委的工作人员,社区的心理健康运动设施,学校的家长、老师,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团支部等资源,才能左右逢源,化解困难,增强了项目影响,扩大了受惠面。

4、创新工作方法,首创“提前介入”是项目的特色。上钢社区青少年关爱项目突出“关爱”的主旨,并非在酿成重大事故、出现严重偏差之后的疗救,而是提前的介入和干预,既是主导健康的心理和价值观,也是创造快乐、和谐的青少年 4

成长环境。这也容易让大家接受,来参与项目的青少年并非真的心理有多严重的问题,而是享受一种孩子成长中应该有的快乐。

5、健全项目机制,保持长效性是成功的立足点。从专业角度上来说,心理关爱本身就是长期的工程,从项目角度上来说,只有建立了完善的长效机制,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项目运行实行专家指导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项目评估会,由专家对项目实施进行跟进指导;实行例会推进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项目推进会,及时听取各部门运行情况,保证实效性和针对性;运行经费审核机制,项目经费使用需要有项目负责人、分管领导认可方可使用,并实行专款专用。

四、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的愿景

城市化进程中,青少年成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容易诱发种种心理问题,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提前介入”的心理关爱工作方法非常有必要推广。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不只是属于上钢社区,应属于所有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追求“宣传发动全覆盖、资源整合多渠道、服务活动强内涵、后期跟踪长聚集”等的上钢项目,还追求着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机制的进一步科学化、实效化和便捷化,从而在更多社区得到推广,让更多的青少年得到必要的心理关爱。

第二篇:《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读后感

心理分析

——《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读后感

“为了明天工程社区青少年事务研究丛书”首次从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和国际视野等多个视角深入研究社区青少年群体和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上海理论界紧密结合上海工作实践,研究探索出的第一套关于中国本土化的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系列丛书,也是上海理论界以国际化视野,第一次对海内外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一名新进的社工,在学习了《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一书后,顿时感到受益匪浅。

《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一书的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桑标。在丛书导读时指出本书力图全方位揭示社区青少年心理的普遍规律与本质属性。全书包括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概述、认知特征—与偏差、情绪特征与问题、人格特征与障碍、行为特征与适应问题、人际关系与适应问题,以及影响社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社区青少年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九大部分。通过揭示社区青少年的普遍心理规律和社区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外部成长环境的特殊性,重点探讨了社区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或行为偏差,并结合案例深入分析了有助于社

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正的常用理论与具体方法。本书对社区青少年心理多层面的调研成果,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翔实材料,为社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正提供了理论借鉴与解决方法。

桑教授从五大领域、心理特征发展、社区青少年心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方面进行导读,对社区青少年的认知特征与认知偏差、社区青少年的情绪特征与情绪问题、社区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人格障碍、社区青少年的行为特征与行为适应问题、社区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与人极适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对影响社区青少年心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家庭生态系统对社区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人际互动网络对社区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对社区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个体成长经验对社区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主观心理体验对社区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信息网络对社区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等六个方面具体对影响社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总之,在学习了《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一书,为我的专业发展进行了培训,让我学习了很多准业知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第三篇:探索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轨迹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综述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如果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归纳起来,少年时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渴望独立的心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

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四)、逐渐成熟的性意识。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所以同学们应加强品德教育学习,在你们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趁热打铁”,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那么,都有哪些心理驱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呢?经分析,以下五种心理现象在青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

一是逆反心理: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同学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二是模仿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同学们模仿的对象。如果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犯罪道路。

三是意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青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有时和人家打架,就是因为“那人打了我的一个哥们儿”等等案例,正是这种意气心理的反应。

四是报复心理:有个中学女生与男生发生冲突,男生给了她一巴掌。一气之下,她冲回家拿起菜刀,回到学校砍了那个男生两刀。强烈的报复心理使她失去了理智。

五是利己心理:这也是青少年犯罪中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尤其在独生子女犯罪中更为常见。不少独生子女备受娇宠,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

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1. 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婚后,1/3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的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 好胜心理的扭曲和演变

好胜心理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如果在这一时期给予健康的思想教育,就能使其向正确方向发展。当前,在放像厅、电视节目中,放映武打片甚多,他们分辨能力差,抵制能力弱,受封建“行帮”思想的影响,甘为哥们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常常为哥们去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甚至行凶杀人。他们视打架斗殴为“英雄”,视冒险亡命为“快乐”。将好胜心的满足,建立在暴力与他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好胜心的扭曲和演变,是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又一因素。

3. 性心理的扭曲与强化

他们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在人性

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少数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了扭曲,偷偷看黄色小说、色情报刊、黄色录像,甚至想模仿尝试其中的黄色情节,寻求剌激。这种扭曲心理的不断强化,一旦条件适宜,少数青少年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了性犯罪。

4. 利已欲、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的家长,不

对子女进行适当的教育,反而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使子女养成任性、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强烈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往往会产生低收入高消费的矛盾,在心理上出现挫折感,为达到这种不正常心理的平衡,便走上偷、抢、骗的犯罪道路。

5. 道德水准失调,守法心理结构不健全

少数青少年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没有建立健全的守法的心理结构,失去了起码的道德水准。人们厌恶的事,他们却赞美;人们赞美的事,他们却反对。如的人在失恋后,竟向女友脸上泼硫酸,认为是开玩笑;有的人认为持刀劫钱是小事一桩。这种心理道德水准的失调,导致了行为上的犯罪。

从几年来青少年犯罪背景材料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及性格特点,绝大多数与他们的家庭有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过分宠溺的家庭

其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这种性格的少年,一旦介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这类少年如父母是领导干部或大款之类的人物,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往往有恃无恐,称王称霸,经常纠集一班“小兄弟”在自己周围,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甚至偷盗抢劫,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而学校和社会对这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管教和打击不力无不与其家庭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二)简单粗暴的家庭

其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这种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由此导致违法犯罪。某市去年破获的两起流氓团伙斗殴案中,其成员不满18岁的占80.5%,这些人大都是处在父母文化低、工作不稳定,且性情暴烈的家庭里。他们常为一件小事拳脚相加,甚至大动干戈,用猎枪对射,用刀斧乱砍,其状血迹斑斑,惨不忍睹。

(三)父母形象不佳的家庭

由于父母行为不庄严、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使得少年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异常行为(包括违法犯罪)的发生。如某校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伙同他人多次盗窃某建筑工地装潢用的铝合金材料,并且公然放在家中再联系销赃给某废品收购站,其父不仅不及时制止和教育,反而将从其儿子身上搜出销赃得来未用尽的钱供自己喝酒赌博用。这类家庭父母的不良行为,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导致这种家庭的子女犯罪率偏高。

(四)气氛异常的家庭家庭

气氛异常主要是由于夫妻不和、争吵或离异,以及一方早逝所引起。由于夫妻的关系冲突或异常,因而他们很少关心子女。同时,这种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此外,这种孩子极易流浪或徘徊在街头,有的在垃圾堆里掏摸,有的到商店摊柜上偷窃食物和东西,被人抓住忍受打骂而不愿归家,逐渐形成冷酷无情、玩世不恭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在他们长大成人后极易成为惯犯或罪犯的心理基础。

(五)经济贫困的家庭

主要是指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农村尚未脱贫的家庭。这些家庭父母无稳定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小孩中途辍学的很多,若是家中还有一个病人则更是雪上加霜、债务累累。这类家庭很容易促使孩子很早涉足社会,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男的青少年多半以行窃、诈骗为营生,女性青少年则以卖淫为“职业”,而且这些人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改造教育的难度很大,抓了放,放了抓,不思悔改,重操旧业,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三、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父母的离异

青少年渴望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离异时,必须对孩子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父母离异的客观事实。帮助孩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同时,离异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份爱,要避免家庭阴影笼罩到孩子的身上,保证父母离异后子女的健康成长。

父母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要认真对待,加强防范。

2. 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学习英雄人物,不要学“帮派义气”。组织他们收看一些健康向上的电影、录像、电视、书画、报刊,家长和教师必须注意榜样的作用,要给孩子和学生做出表率,要在耐心教育他们懂礼貌、守纪律、讲道德、讲文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要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性教育

对青年(中学生)要讲性解剖、性心理及性行为的课程。让他们了解性科学,用科学的性知识保护自己的健康。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 积极开展道德、法制教育

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要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理想教育,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要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家庭是子女成长和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苛求、简单粗暴、歧视讥讽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也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激起逆反心理。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启发、诱导、鼓励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社会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防止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教育部门、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要齐心协力。要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所以,对少男少女应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在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趁热打铁”,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一些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

第四篇:长风社区探索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长风社区探索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 上海基层党建网讯 普陀区长风社区(街道)党工委坚持激发党员主体意识与党内帮扶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经常性帮扶与集中式帮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对困难党

员真正做到在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关爱。

坚持扶志与扶困相结合长风社区(街道)党工委将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作为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求各基层党组织担负起直接责任,主动开展好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深入开展教育。社区(街道)党工委着眼于普遍提高困难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开展党员的培训教育。以社区学校和各居民区党员服务站为主阵地,组织广大社区党员深入学习中央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等专题讨论,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明确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要求,自觉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领导率先垂范。每逢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期间,街道党政领导、党代表等带队深入困难党员家中进行看望慰问,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定期开展各级领导干部走访慰问曾获各种荣誉称号、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下岗失业等困难党员,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每一位困难党员的心坎上。坚持“五必访”制度。为了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了“五必访”制度。做到党员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必访;党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必访;党员生病住院或亡故时必访;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时必访;党员有较大思想情绪或有意见建议时必访,及时解除困难党员的思想疙瘩和

消极情绪,鼓励他们振奋精神,战胜困难。

坚持短扶与长扶相结合近年来,党工委不仅将困难党内帮扶视为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更是将困难党员帮扶转化为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和谐共建共享的自觉行动。分类分级建档。按照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层次分类建档,分别在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基层党组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分类分级明确界定帮扶对象及帮扶标准,实施动态管理。因人施策帮扶。对“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难党员,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谈心活动、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教育和激发党员振奋精神。对因病、因残、因灾、因老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党员,采取雪中送炭式的生活性扶助措施,通过走访慰问、医疗救助等解燃眉之急,帮助其渡过难关。搭建互助平台。社区(街道)党工委注重建立完善各种帮扶困难党员制度,形成经常帮、长期帮的长效机制。机关干

部层面,通过开展“爱心一日捐”活动,动员党员干部捐出一天的工资;鼓励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一日捐”活动,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各种各样的捐赠活动,广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各基层党组织层面,以“双结对”、党员志愿者行动及走访慰问、爱心行动等多样化的党内互帮互助活动为载体,积极为困难党员送物资、送信息、送健康、送服务等,面对面地了

解困难党员群众的情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描绘了一幅“党内有真情,处处有温暖”的和谐长风新画卷

第五篇:46.浅谈青少年社区心理教育

浅谈青少年社区心理教育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观前街道

成长的愉悦往往伴随着成长的愤怒。近几年来,我们不难发现:斗殴、偷窃、杀人、自杀等一桩桩青少年暴力事件常常出现在媒体上,在这个迅速变化着的社会里,青春有时候让人觉得残酷异常。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也表明: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一组组的数据,一个个的镜头,让我们触目惊心。我们不禁要问:青少年怎么了?他们有什么样的人格基础和心理特征?这些行为的背后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关注的问题,更是社区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青少年心理情况调查

为了解辖区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及对外界事件的应对方式,观前街道青少年成长之家的“阳光姐姐”对街道辖区里10—15岁的青少年进行了一次抽样心理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20份,收回420份,调查主要针对青少年开心和烦恼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调查结果如下:

(一)调查青少年开心时的情况

1.对开心的体验

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61%最近遇到了开心的事情,26%没有遇到,13%说不清。这一情况反映了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大部分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能体会开心的感觉,对于26%选择最近没有遇到的这部分青少年说明他们最近的情绪相对有些低落,如果不加以调整将对学习生活造成影响。

2.对开心的分享

有了开心的事情,我们的孩子愿意与谁来分享呢?位居前三名的分别是——父母(66%)、同伴(48%)和老师(33%),说明这些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比较亲密,他们很乐意将自己愉快、开心的这种正面情绪与父母进行分享,而同伴和老师也是他们乐意选择的分享对象,两者没有显著差别。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有9%的青少年愿意与别人分享但没有合适的人选,这部分学生有一些性格较为内向,需要鼓励他们主动与人交流,从而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5%的学生不愿意与人分享,这是一些更需要引起关注的孩子。

3.对开心的肯定

在遇到开心的事时,43%的青少年最希望与别人一起分享,如别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呀?”,然后他们可以将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就说给别人听;40%的青少年最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如:“你真是一个快乐的人呀!”“你真棒!”;13%的青少年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如:“我希望你一直这么开心!”,另有4%的青少年没有写出。从这一项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开心的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欲抑先扬”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调查青少年烦恼时的情况

1、对烦恼的体验

在调查中,这些青少年遇到烦恼的事时,有227人选择会找人诉说,占到调查总人数的54%,而选择不找人诉说的为192人,占到了46%,从这一调查结果来看,找人诉说和不找人诉说自己烦恼的青少年几乎各占一半,这与上面遇到开心事的反应有了很大的对比,不愿意与人分享烦恼的青少年大大增多,可以看出青少年们更想让大家看到的是他出色的一面,1

而把他认为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

2、对烦恼的应对

在找人诉说烦恼的青少年中,有47%会选择父母作为诉说对象,有43%选择了同学或者是朋友,只有10%选择了老师,这也与以上遇到开心的事时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与老师分享的比例明显下降了。可以看出老师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处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他们将开心的事与老师分享,期望得到称赞和鼓励,而遇到烦恼的事则不太愿意告诉老师。在选择不找人诉说的青少年中,有55%选择了闷在心里自己想,有24%选择了看书或者上网找答案,另外21%选择了其他的发泄方式,如哭、吃东西、发脾气等。这些方式中,闷在心里自己想使人产生一定的担心,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问题的堆积,使得小问题累积成大问题。

3、对烦恼的消减

而在问到他们运用的这些方法是否能够真正消除烦恼时,有64%的青少年选择了有时能,有25%选择了能,还有11%选择了不能。可以看出,目前受调查的这些青少年中大部分人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解决烦恼的方法,不能完全解决自己的烦恼。老师和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可以有意的加强一点对这方面的关心。特别是选择不能的11%的青少年,烦恼一直存在中心中,不能解决的话,对他们的心理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4、对烦恼的关注

在遇到烦恼时,有47%的青少年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们解决,有37%想得到别人的安慰和理解,有12%选择了放松,另有1%选择了自己独立解决。这次调查的对象为10—15岁的青少年,处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有人来帮助他们,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注意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使不能消除现实的烦恼,也希望能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调节,同时可以看到,有小部分青少年已经表现出了独立性,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予帮助和指导,对青少年表现出的独立性要给予肯定,并适时的使其增强。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到在10—15岁的青少年中有一部分不懂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烦恼,特别是遇到烦恼时,即不与人分享有不懂得排解,长时间如此就有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都是以应试为根本,从上学开始学生们便要面对竞争,升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竞争、高考的竞争、考研的竞争……一个孩子,从他踏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身经百“考”,而且他个人的前途、喜乐、家庭的情绪、学校老师的褒贬都围绕着这个“考”字而变化着,考好皆大欢喜,考差被万夫所指。这种一刀切的单一教育模式最容易激化矛盾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

面对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青少年行为心理的机构的话,那么青少年因发泄而产生行为偏差的事件将会有所下降。遗憾的是,至今为止,这种处理学生行为心理的专门的辅导机构并没有纳入我们的教育体系。单凭传统的说教、批评甚至行政手段来解决心理问题无疑是一种妄想。心病还需心药治,面对青少年种种“怪异”、“叛逆”的行为,我们的社区教育应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通过社区贴近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优势,在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上做出贡献。

(一)组织丰富活动,让青少年深入浅出地认识什么是“心理健康”。

要让青少年心理健康,首先要让青少年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这个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精神病学者灵格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即快乐的适应情况。”社会学家波孟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未成年人本身带来快乐。”这些有心理健康的定义各有道理,但又都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要使青少年真正弄懂什么是心理健康,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通过组织讲故事比赛、寻找身边不文明行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青少年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启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好的,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小抓起。据调查了解,许多青少年都很喜欢一些有意思的活动,例如听故事,尤其是一些童话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等。这些故事既生动又有趣,十分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的特点。更很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育人道理。社区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同时,以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人和事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也很有效。心理不健康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自暴自弃、嫉妒、自卑、说谎、孤僻、忧郁等等,要让青少年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社区可以及时利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例如可以在社区里组织青少年开展寻找不文明行为的活动,让他们在寻找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

(二)开办家长学校,为青少年创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家庭文化氛围、家庭心理氛围与家庭道德教育密切相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否,与家庭心理氛围是否和谐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有道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往往是培养子女健康心理的前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心理上的负担要比过去更重,有些人受不良影响,人际关系变和淡漠与疏远,给许多家长带来诸多的困惑和孤寂。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和腐败现象,又常使人觉得心理失衡。这一切都说明由于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心理疾病也在悄然增多。家长心理的不健康因素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给家庭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据调查表明:家庭注重民主、知识、家庭和睦对子女成长提供了现实的规范导向功能;放任、溺爱、家庭经常发生冲突,则是导致子女误入歧途,甚至犯罪的直接原因。因此,社区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利用专家讲座、相互交流等方式让家长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父母重视自身的心理卫生,保持健康的理状态,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形成良好的心境,使心理上有轻松感和快乐感,减少心理冲突,避免各种心理疾患,对于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通过正确引导,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1、成立街道社区心理教育站,邀请教育专家定期到社区开展心理教育和实践活动。观前街道在2004年成立的青少年成长之家里就设立了青少年聊天室,为辖区的青少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挖掘积极因素,保持旺盛斗志、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心理平衡。

2、建立青少年社区报到制度,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所在社区报到,组织青少年开展公益性服务活动,由社区填写意见表将青少年的表现反馈给学校,作为学校评价学生校外活动的重要依据。

3、开办社区“假日学校”,邀请志愿者围绕诚信、公民道德、文明行为规范等内容为社区青少年授课,开展知识竞赛、漫画、动漫等评比活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让他们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情绪好坏直接影响心理健康。青少年情绪波动很大,要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喜大悲,要反应适度。

4、成立社区青少年帮教中心,组织对社区失业、失学、失足青少年开展心理疏导和帮教活动,鼓励他们重拾自信,回归社会。对他们要多鼓励,在他们失败时给予帮助,因为反复失败会使他们失去信心。允许他们犯过错误,但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明辨是非。

显然,目前我们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较低,我们要积极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要认识到各国国情的不同。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积累,急于求成也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社区心理教育一定能帮助青少年健康快乐的成长。

下载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的长效机制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钢社区青少年心理关爱项目的长效机制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志协关爱社区青少年活动策划

    华 东 交 通 大 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关爱社区青少年志愿活动 策划书策划人:肖敏策划时间:2012-10联系方式:***一、活动背景:南浦街道进贤仓社区是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学院......

    “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示范项目”启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示范项目”启动 作者: 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3年第05期 据新华网报道 记者近日从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了解......

    滁州市质监局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书探索建立合作共建长效机制

    滁州市质监局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书探索建立合作共建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质监工作的针对性、长效型,增强质监队伍的服务意识和群众意识,发挥街道社区的能动性,滁州市质监局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