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恢复高考30年
恢复高考30年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一版(上图)刊发消息《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和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标志着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右上图(深灰线框内)为1977年12月18日,长沙市电动工具厂考生周亚娅在参加高考。唐大柏摄
1977年,停止了11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高考30年]高考是这样恢复的
新世纪周刊
1977年5月24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暗示着被废除了10年的高考有重新开科的可能。
经过44天的争论,当年10月,教育部终于拿出可行性方案: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当年冬,500多万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六岁的应考者涌进考场,在中断了十年后,大学的车轮重新滚动。
翌年,招生车轮加速转动,春、秋两季,各开一科。
各种评论亦如潮水--
“那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恢复高考并不是简单恢复了一个入学考试,更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是在全社会重新树立起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今天看来,怎么褒奖当年的恢复高考之举,都不为过。
恢复高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更是许多个人的人生拐点。《新世纪》周刊选择了1978届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班级的几位同学作为样本,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个体的喜怒哀乐和命运转折。
当年的老三届、新三届,不管是否考上了大学,他们都构成了我们这个国家的中坚力量的一部分。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悲喜,和共和国的命运,和共和国的悲喜,重叠在一起,令人分不清彼此,令人唏嘘,令人扼腕。
高考是这样恢复的在历史低谷中断层了的高考在讨论和申辩中得以恢复,十年积压,使得1977的高考成为新中国教育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
本刊记者/李梓
“那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曾经的77级考生在他的著作《中国考试发展史》中这么总结。
“据说高考要恢复啦。”1977年的初秋,一股流言让回城知青们蠢蠢欲动,“觉得生命有了希望。”许多接受采访的知青,都喜欢用这句话去概括当时的感觉。
历史的低谷
“从某些方面看,1977甚至可以用国歌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说,他认为,1977年恢复高考,不仅仅是纠正了十年文革的错误,更转变了中国自1949年以来对人才不重视的局面,从而为今天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7年,有一些数据表明,中国在世界领域的竞争中,比历史上的许多时刻大大退步了。在明朝鼎盛时期,有学者估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了世界的1/5。在辛亥革命的时候,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的4%,而1977年,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仅为世界的2%。
可以直接体现国力衰微的一个细节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由于报考人数过多,造成印刷试卷的纸张不足,最后,由中共中央拍板,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现在很多人把高考当做一件大事来纪念,我觉得更应反省为什么会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没有高考,因为有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才是不正常的。”78级考生陈朝林说。为什么要恢复高考?因为中国的人才已经是一片空白。
中断高考
1966年4月6日~14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要采用新的办法,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同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传播了这次会议的精神,提出废除高考制度,“要彻底把它扔到垃圾堆里”。
为什么要“把它扔到垃圾堆里”呢?从当年的许多文件中可以直接读到原因。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说:“鉴于目前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而且,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 ”,因此,“必须彻底改革”。
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教育模式被定性为“培养了资产阶级的接班人”之后,废止高考,将大学转变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政治运动就开始了。从1966年6月开始,高等教育部连续发通知,暂停研究生招生工作和选拔派遣留学生工作。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办法”: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方法。但当时文革兴起,各地方政府职能陷于瘫痪,地方招生并未能按时开展,在1966~1971年间,中国大部分地区高校未能招生,空白了至少3年。1972年,大部分高等学校才陆续恢复“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这也是“工农兵学员”登上舞台的日子。
“工农兵”被推荐到大学,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这种本末倒置的指导思想,使大学教育走上了严重的形式化、政治化。而在“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的指导思想下,所有教学都得照顾班上最差的同学,而推荐学员的最低文化要求仅仅是初小文化,也就是刚刚达到脱盲水平,许多大学为此不得不“大学变小学”。
周恩来为高考申辨
1972年10月14日,周恩来接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两人的对话大部分成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探索。李政道对中国实行的“中学毕业生要下放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推荐制”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周恩来对此点头同意,并且说:“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中学毕业后,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边学习、边劳动。”这番话在当时引起了社会震动,但在江青集团的反对下,并没有实现。
1974年5月,李政道再次回到中国,他在上海听到:芭蕾舞学校的学生不需要脱产专门劳动两年,理由是跳芭蕾舞不能停。受到启发的李政道写信给周恩来:既然跳芭蕾舞不能停,学科技的学生也不应脱产专门劳动几年,应选择优秀青少年,使之早入大学,加以培养。周恩来指示:将李政道的来信用大字版排出,送毛泽东审阅。5月30日,毛泽东接见了李政道,表示赞同李政道提出的办少年班的意见。
然而,这些努力所起效果甚微。直到四人帮垮台后,教育部采取的折中办法仍是以贯彻周恩来1972年讲话的名义,要求各地在每年的招生中,分出1%~5%的名额给应届生。
邓小平的一言拍板
1977年7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复出不到一个月,邓小平就抓住机会,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决议。
此前,已有很多细节表现出邓小平对于恢复高考的决心。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针对11大提出的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1977年8月4日,那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的教授包括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等名师,还有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与会者开始并不知道邓小平要来参会,后来,他们发现邓小平几乎每场必到,基本上都是坐在那里认真地听大家的发言,很少插话。会议开始时,大家发言都很谨慎,但谈了两天后,谈话口子越来越大,很快就变成对”推荐制“的批判。清华大学教授说,推荐来的学生,许多人甚至还要补习初中甚至小学的基础课程。邓小平说,那就不要叫大学了,改成清华中学好了。时为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举手发言,提出在当年就恢复高考,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与会科学家的一致赞同。
邓小平问:”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情绪激昂的专家们说,”今年改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说:”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
马拉松会议
1977年8月13日开始,教育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头绪太多,会议创造了一项开会时间的纪录--历时44天。会议的主要争论点,还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对此,焦急不已的邓小平在9月提出了他的招生标准:”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最后,马拉松会议终于在10月初得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这就是《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按照这个《意见》,招生对象为: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出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
由于当时各地还在沿用1966年下达的办法,采取各地自行招生,因此,1977年的高考还是由各省自行命题,沿用文革前文理分科的办法,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考虑到实际情况,有些考题相当简单,尤其是数学。
十年积压,使1977的高考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当时的报考人数是570万,录取名额为27.297万个,录取比例为29:1。这个比例在80年初期逐步下降,从6:1,降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3.5:1,直到现在的2:1。
”中断高考的影响,我觉得到现在仍然存在,比如,现在高校扩招后师资缺乏,直接显示当年的人才断档的后果。此外,中国在很多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这需要以后长时间的追赶。最重要的是,它使中国几千年传承的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今天,人们正在想办法弥补这个断层带来的伤害,那需要很长时间。“储朝晖说。
”我考大学,没有豪言壮语,什么'铁肩担道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不是那样想的,就是太脏、太累、太艰苦了,想要改变现状。“
[高考30年]高考30年嬗变
新世纪周刊记者/李梓
30年来,人们试图完善和修改高考制度以便能选拔出更多人才,却由于未能从基本理念上进行突破而止步不前
曾经有一位美国专家问教育学专家储朝晖,中国现在的高考是一种公平竞争吗?储朝晖回答说:不公平。”但是,我们还没有更好的、能取代高考的选拔人才机制,高考是我们所拥有的最不坏的一种方式。“
上世纪80年代:离开乡村
1981年参加高考的储朝晖把1985年前后看作恢复高考后的一个分水岭,这与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不太一致,大部分学者把上世纪90年代的到来看作一个分水岭。
”在1985年之前,中国的考试制度能够直接把一些最贫穷的人才选拔出来,而在此之后,高考就逐渐变成了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家庭财力的竞争。高考不再是一个公平的竞争。“储朝晖说。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教育部对高考做的主要改革是从试卷和教材入手,引进了美国的试卷模式,以取代原来相对粗糙的出题方式。而在广大的中国,城镇正在变化成一个巨大的吸盘,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源,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原先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开设在偏远地带的学校、工厂,由于凸显出资源利用的不合理而逐步搬迁到城镇。一些地处乡村的中学逐步向城市搬迁,直到今天,所有的重点中学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这种搬迁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乡村的儿童就学成本升高。而在1985年以后,一些农村家长宁愿花上数千甚至上万块钱,也要把孩子的户籍变成城镇户口,其中主要的动力就是中学和高考。一些重点中学招收城镇户籍学生和农业户籍学生的分数线相差很大,大部分大中专也是这样,格局就像今天北京户籍学生考北大和山东户籍学生考北大的分数差异一样,而从1985年批准的双轨制中,其中自费生的那条轨道只对城镇户口考生开放。
上世纪80年代所具有的另一个特征是非应届生数量众多,这是当时的电影和小说里的讴歌对象。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这种情况大为减少,一是因为自考和电大等辅助形式已经普及,不用花那么昂贵的代价去搏高考,另一个原因是对参加高考的非应届生的条件限制和歧视增重,而这一切都更不利于乡村青年接受教育。
上世纪90年代初:双轨与并轨
1996年的并轨让中国的大学教育成本骤然增加,今天,许多人都在批评教育产业化,批评猛涨的学费。并轨源于分轨。中国的大学录取名额,采用的是国家计划的形式,各大学在各地的录取名额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够得到的总录取名额将决定其录取分数线的高低。这种差异,使得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大专录取分数线比另一些地区的本科线还高。
鉴于名额的难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一些国有企业或者国家机关开始以”委培“的名义,额外增加一些录取名额以为自己用,这些名额在以后的时期渐渐流转到社会,出现了”公费生“和”自费生“的区别,而大学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也乐意开这个口,高考渐渐演变成了”双轨“制,一条腿在计划的路上走,一条腿在市场经济的路上走。双轨制运行之中,实际上又造成新的不公平,一些没有社会背景的考生,被有背景的考生从平价生挤压到高价生,”走后门“成了高考中的一大热流。
双轨与并轨,其实是中国全面走向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嬗变,并轨之后,免费的午餐没有了,大学学费从此只涨不跌,成了家长的阵痛。同时,上世纪90 年代也成了考试经济空前发达的年代,在上世纪90年代,最热门的一个与教育有关的词汇叫做:应试教育。高考已经形成一条龙的流水线,你要想子女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你必须从小就上最好的幼儿园,这样才能上最好的小学、中学,请家教开小班,然后才有升学率的保证,一路上去,直到你考上最好的大学。
对这种流水生产的批判,使得教育部开始大提一个词汇:素质教育。
21世纪:个性化、扩招与迷惘
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考由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演变成相对轻松的1:1对决,但随之到来的就业问题冲淡了人们对于高考变容易的喜悦。
同时,对于全国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的质疑声音也越来越大,比如复旦大学在几年间,上海生源所占据的比例已经从20%上升到40%,而生源本地化的根本原因是各地方政府在投资大学教育的时候,将投资规模与本地招生名额挂钩。这种现象使大学资源进一步向大城市靠拢。
21世纪成了高考改革的年代,各地方自主出题,3+x不断变化,看上去,高考政策似乎每一年都在变化。对高考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教育部几乎每年都有一些新政策出台,但这些”术“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道“,高考的筐里还是那些鸡蛋,有的只是数量和分布的变化。
”考试制度的基本假定是,通过单一标准就能把人才选拔出来,但这与现实的人才实际情况不符,现实中人才是多样性的,社会对人的需要也是多样性的。高考改了很多次,但选拔人才的基本理念没有改革,只对局部进行了改革。“储朝晖说。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李宝臣曾经对中国历朝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比较,从汉朝的”察举“、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直到隋唐开始的”科举“,乃至我们今天的高考,他认为每一种制度在最先建立的时候,都”力求建立一个汇集各种现实可能的技术能量而力求公平的筛选机制,以求把社会最底层的人才发掘出来“,这些制度在实行一段时期之后,就会慢慢为社会的强势集团所用,从而产生各种新的矛盾,然后慢慢地被更先进的方法所取代。
在今天,改革已经成了高考的主旋律,呼吁统一录取分数,或者改革高考单一录取标准的呼声时有耳闻,但正如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所说的那样,没有绝对的公平。
对于那些亲历了1977年高考的人们来说,废除高考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轻率提法,他们更提倡从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着眼,来改革这一制度。”对于一个曾经以千万人的青春为代价、狂热地废除过考试制度的社会来说,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考试制度,并不断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趋完善。“曾经的”老三届“、学者雷颐这样总结。
[高考30年]30年录取3600万人 恢复高考功不可没
1977年,停止了11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弹指三十年。3月27日至28日,在广东东莞举行的”教育部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恢复高考不是简单地恢复了一种考试制度,而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在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同时,高考制度须进一步完善,但决不能轻言废除。
30年录取3600万人
恢复高考功不可没
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恢复高考的30年间,大中专学校共录取了3600万人,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30年来,高校录取率大幅提高,1977年报考人数约570万,录取人数约27万,录取率为4.7%;2006年报考人数约950万,录取人数约540万,录取率为56.85%;2007年计划招生570万。到2006年底,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已达22%,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指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恢复高考密不可分。恢复高考,为不同阶层的人提供了平等发展的机会,让大家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公平竞争,重塑了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恢复高考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作用之重大,意义之深远,不可低估。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说,通过30年的努力,我们逐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以统一考试为主、单独考试为辅、少数学生免试保送为补充的招生考试制度。高考为我国高校选拔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科学性、公平性和权威性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可。实践证明,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资源又不均衡的国家,实行高考制度是保证新生入学质量,维护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为经济、高效、合理的办法。
褒贬之声不绝于耳
高考改革从未停步
自恢复高考以来,各种褒贬之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在恢复高考30年的今天,有人认为”高考不改革,教育无宁日“;有人甚至提出”废除高考“;也有人主张高考不必搞”大手术“。
面对各种议论和褒贬,戴家干指出,不管人们如何评论,有一种事实是客观存在的:30年来,高考改革一直在进行,探索从未停止过。从标准化考试试验,到试行保送生制度;从高校招生计划并轨,到高校扩招;从强调考能力的”3十X“,到北京、安徽春季高考;从高校自主招生,到部分省市自行命题等等,改革一直在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实行招生”阳光工程“,国家启动考试立法,改革更是向着纵深迈进。今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试行新课改后的高考,江苏明年也紧随其后,高考方案已获教育部批准,改革的力度更大,步子更大。
虽然改革有得有失,不可能对高考所有的弊端”药到病除“,但从总体上看,高考改革正朝着科学、公平的方向发展。姜钢举例说,为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高校分省招生计划向西部倾斜,使西部地区招生计划连续5年平均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减少教育部部属高校在属地招生比例,向生源多、质量好的省市投放。在高考内容改革上,总体上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废除高考不可取
考试应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专家们认为,高考改革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高考制度是充满活力的,废除高考是不可取的,也是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问题的关键是高考如何改革。
一种好的考试要考出人的长处,而目前我们的考试却是挑错,这被认为是高考的弊端之一。对此,戴家干提出:要改造我们的高考。他说,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知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些,怎样才能在高考中实现,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
30多年来一直从事招生考试工作的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杨学为强调,废止高考所造成的弊病,比高考的消极影响还要大,唯一的出路是如邓小平指出的,”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育民认为,目前的高考既是高校选拔人才的手段,又要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兼顾、承担的功能太多,负担太重。因此,改革首先要为高考减轻负担。应当明确,高考的主要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人才,应当从改革评价机制入手,逐步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制度,使选拔、择优与教育综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姜钢进而指出,将考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评价逐步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虽然难度很大,但必须起步。这不仅对人才的选拔和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而且将对我国建立诚信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有的地方开始尝试建立会考和高考的联动机制,这种探索是积极有益的。
《人民日报》(2007-03-29 第11版)
[高考30年]高考字典
定向招生
1983年,教育部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自费生
1985年,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的出现让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标准化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并轨招生
1996年,学费涨了,免费的面包没有了。到2006年,学费在10年间平均翻了一倍。
扩招
1999年高校扩招,从上一年度的108万人变为153.7万人,到2007年已经扩到567万人。
自主命题
从2000年开始,上海率先打破了全国统一命题的传统。
取消年龄限制
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避暑
2003年,因为非典等原因,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
自主招生
2003年开始,北大等大学有了5%自主招生名额,中国大学也开始了入学面试。
诚信考试
2004年高考,所有考生在考前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自己不作弊。
高考移民
2005年,海南高考理科状元李洋被认定为高考移民而被取消录取资格。
[高考30年]国人考试情结考
千余年来,考试在变,但也没变
记者/汤涌
尽管科举考试1905年就已被废除,但这一延续了1300年的制度仍对中国影响深远。人们仍然称呼爱写文章的人为”秀才“,各类考试(哪怕是舶来品的TOFEL和GRE或者NBA)的第一名为”状元“,文科、理科的”科“,更是”进士科“"明经科”的延续。中国人出现考试情结远在科举考试开始之前。
口才、政治素质和血统论
春秋战国时的考试主要是面试,国君是面试官。《孟子》记录了这位亚圣去各国找工作的全过程,他靠跟各国国君聊天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孟子曾经把面试官直接挤兑得说出了“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还曾经弄得“王顾左右而言他”,可见他的口才了得。
另一位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去秦国求职,面试了三次,前两次谈的都是社会和谐个人幸福的大道理,国君打起了盹,第三次商鞅谈起了法家无情无义的铁腕学说才告通过。
在那个以面试选人才的时代,人品,尤其是团结同学这方面尤其重要,苏秦、张仪两个人是同学,大家互相学习,大家都进步,庞涓嫉妒孙膑,迫害同门,结果被孙膑乱箭射杀。乱世需要的选拔人才方式就是简单、直接、高效,不要太拘泥于体制。这种选拔方式至今被许多企业使用着。
统一后的帝国时代选拔人才标准大为不同了,秦朝以战功,就是人头数来选拔人才,不过这个朝代命短。汉朝的官员主要是靠地方推选,要求品行好,即所谓孝廉,汉朝以儒学为尊,一个年轻人孝顺,就是政治过硬的表现。后来中国也用过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就是“工农兵大学生”模式。
之后“血统论”成为了选拔的主要标准,在两晋和南朝,如果出身于被称做“士族”的大家名门,不需要什么才能也能当官,相反如果家里是土财主,就会被看作没文化,更不要提出身于农民家庭了。这些士族子弟也没有想过,他们的祖先正是在东汉末年到三国年间的乱世当中成长为豪强的。“血统论”在后来也曾再度出现,无论在哪个时代横行,血统论都会断绝最优秀的年轻人向上的梦想。
文学青年的黄金时代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初年,该制度把选拔文官的形式固定下来:考试。考试和选拔官员紧密连接之后,中国人的幸福观就此改变。上古时期的圣贤给中国人勾画的美好生活,无非是六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吃肉。到隋唐年间,人们追求的是“一门四进士”、“五子登科”、“状元及第”、“文曲下凡”。
在科举成功成为当时人们的人生梦想之后,科场舞弊也大规模出现,托关系,打小抄,唐朝都有了。一些没门路的穷书生打动考官的一个办法,就是写传奇(小故事)给这些前辈们看,前辈们看得过瘾,就会记得这些书生的名字,所以唐人传奇中有许多经典故事。据说写“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当年做主考,录取工作没有摆平,士子们就组织了群体性事件,贺大人不敢见他们,就搬梯子在墙头跟大家商量,后人称他是“墙头高立贺知章”。这一时代的考试能考出才子,因为考试题目是诗歌,目的主要在于考文才。
文学青年的黄金时代在宋代,进士们的前途更远大,考好了得到重用不说,长得英俊的还可能成为驸马,皇上的朝堂和公主的闺房都是向这些人敞开的。王安石对这种选拔风雅人的考试很不满意,他当政期间,一度把科举考试改成执政能力的考试,就让“才子们”愤慨不已。他们不明白那些经济政治类的“申论”如何能表现出读书人的气质。在大家一致反对之下,王安石后来被贬,考文学的方式又被恢复起来。
宋朝老百姓心中的科举地位要远远高过唐朝,这是一个文化强悍武功贫瘠的时代。大家对中状元考进士的热衷可以参考以宋朝为背景的故事《白蛇传》:一旦儿子成了状元,玉皇大帝都要买他的面子,把状元的母亲白蛇娘娘放出来。读书人和科举考试的受尊重程度,在宋朝达到了顶峰。
科举制:低潮、复兴到衰败
科考在元朝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开科取士的传统基本上被取消,读书人流落民间,说评书,写剧本,当时给人分阶层,九儒十丐,读书的只比要饭的强一点,关汉卿在《窦娥冤》里写的“地也,你不分好歹枉为地。天也!你错勘愚贤枉做天。”其实也是读书人对自己生存状况的不满。
形势在明朝得到了改观,尽管明太祖朱元璋会经常把读书人出身的大臣们在朝堂上脱下裤子打屁股,杀起人来也厉害,但他毕竟恢复了科举制度,给了读书人向上的路,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明朝亡了国,那么多读书人愿意殉死或者终身不仕。
明朝的科举制度并非全是毁灭人才,这一制度下甚至也出现了王阳明、于谦和史可法这样善于带兵的进士。但这种完备的科举制度已经出现了一种暮气:中国的青年人除了做官外难以有“有出息”的职业,除了科举考试没有别的选择。
在同一时代西方的年轻人则有很多人生选择:当海军、当工场学徒、当药剂师,甚至当海盗在当时都是有前途的职业。中国就在以不变应万变的古老科场笼罩下,丧失了腾飞的机会。科举已经在不断落后于这个时代,清朝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写出了科举文化笼罩下中国读书人心灵的扭曲,蒲松龄能写出《聊斋志异》这样好的小说集,却一直没有中举,到老了只获得一个“科举考试热心参与奖”,因为考试多次年纪太大而获得相当于举人的待遇。吴老和蒲老认为罪在科举,以为科举不再,中国人便没有了这种心灵扭曲。其实这种科举意识、考试情结,已经内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组成部分。
后科举时代的考试情结
中国人是如此地看重科举和考试,以至于洋务派到维新派每次组织留学或者开办学堂,都要规定本次计划选拔的人才是相当于秀才、举人还是进士,以至于《阿Q
正传》里,假洋鬼子拿回来“柿油党”的顶子,老百姓都要说是顶一个翰林。
抛开腐朽的考试内容,科举作为一种文官选拔制度有其合理性。孙中山在考察了西方政治制度之后,认为西方的文官制度其实来自中国科举,回来就在三权分力之外加了两权:弹劾和考试。自然说明孙中山心目中考试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认识到,在中国人心中,对考试公正的追求,往往比对其他公正(比如财产)的追求要迫切得多,而且更为理直气壮。
按照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说法,哪个官员要是敢不公正,坏哪个读书人的功名,城隍或者阎王就会派小鬼把害人的人拘去虐待,这是当年许多读书人和老百姓都相信的一点,而官员在考试上舞弊也会遭到重罚。单从公正性说,科举考试是严肃的和有效的。
但是现代国家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教育制度和大量出色的人才,这是老先生办私塾从《百家姓》教到《中庸》的旧科举模式完全负担不了的。西方的近现代教育在晚清时期引入了中国,颠覆了过去旧的教育模式。近代教育越来越具有指向性,考虑到社会需要什么人才,而后朝该方向培养,这一点和过去“用传统培养人”、“让举子代圣人立言”的方式完全不同。
由于教育资源有限,人口又多,从民国时代到今天高等教育多年以来没能完全普及,校园之外,求职和职场发展无不充满着考试,此类的考试竞争性越来越强。
比高考更接近科举考试的,是公务员考试--中国今天的文官选拔主要是依靠这一考试实现的。公务员考试近几年来越来越火,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已经出现了周游全国各地的模范参考者。中国人的考试情结还将和这种“现代科举”一起生存下去。
[高考30年]哈佛革新核心课程
王晔
2007年2月7日,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公布了其自2002年10月起就在酝酿的教育改革方案。这个即将在2007年9月生效的名为《全面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是哈佛大学自1987年以来的一次重大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全球化视野。
这所创建于1636年的综合性私立大学一直都在尝试如何改进哈佛的教学体系,从1869年查尔斯·W·埃利奥特任校长起,哈佛共进行过四次重大的教学改革。1869年的选修课改革强调赋予学生自主选课的自由,1919年的集中分配制改革提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平衡。1945年普通教育改革要求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树立西方价值观,重点是人类文化遗产和变革。1978年的核心课程改革着重提供学生探索知识的途径,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在哈佛的学习成为实用型的人才。核心课程的改革不仅使哈佛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中名列世界前茅,而且也对世界大学课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为核心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广受诟病。今年哈佛公布的教育改革方案显然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更注重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实践等全面能力的培养。
此次哈佛教育改革将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划分为八大范畴:美学和诠释、文化和信仰、经验的推理、伦理的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与之前哈佛大学采用的核心课程体系相比,这次的教学改革着重学生用国际化的视野来进行科学艺术的学习,更加注重科学与现实的结合,并将情感、伦理、态度、观念的培养纳入学科教育的体系。无论是美学、科学,还是伦理的学习,这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希望学生能实践中得到更多锻炼和体验,并能够养成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有趣的是,全面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哈佛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的倡导下进行的,他因为在2005年发出“女子学理不如男”的言论而被指责并被迫辞职。而这项全面教育的实施则必然要在新任女校长福斯特的领导下开展了
第二篇:40年恢复高考以来的作文
40年恢复高考以来的作文的,请对号入座
有这样一个名词,见证一代代人的青春时光。
高考!高考!40年前,高考制度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40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
明天,2017年高考就要开始了。一起看看过去40年的高考作文题,重温属于你的那份青春记忆。
70年代
1977年
1977年,中断了十余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次不同寻常的考试,改写了无数人的人生轨迹。那年高考是分省考试,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年
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成一篇五百至六百字的短文。
1979年
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80年代 1980年
写读后感,读《画蛋》有感(达·芬奇故事)。
1981年
仔细阅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
1982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年
根据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写一段300字以内说明文字;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内。监理公司
1984年
有的同学说:“每逢写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
1985年
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诉理由、呼吁尽快解决(化工厂排放废水、有害气体、污染)问题。
1986年
《树木·森林·气候》,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
1987年
1.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简讯《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 2.结合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字数400至600字之间。
1988年
《习惯》,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1989年
你的好朋友是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他想立志报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班主任、父母各持己见。他为此感到困惑、苦恼,他写了一封信,想听你的意见,你给他写封回信。90年代 1990年
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展开描写,写一篇议论文。
1991年
1、描写圆的想像物;
2、就“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1992年
清理路旁的脏物:
1、根据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
2、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1993年 一、一段圆规的说明文(200字)
二、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
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
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
要求:①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②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神态。监理公司
1994年
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1995年
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
1、任选寓言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像,以《××与××的对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
2、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1996年
仔细观察《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完成两道作文题。
1、用说明文字介绍两幅漫画的画面内容;
2、以“我更喜好漫画《×××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1997年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1998年 现在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1999年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2000年及以后
2000年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001年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2年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003年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4年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5年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6年
全国卷Ⅰ: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2007年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2008年
全国卷Ⅰ:根据一段汶川特大地震的文字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9年
全国卷Ⅰ: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于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根据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年
全国卷Ⅰ 漫画作文:有鱼吃还捉老鼠?
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2011年
全国卷Ⅰ :《期待长大》。
2012年
全国大纲卷: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根据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3年
全国大纲卷: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根据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4年
全国大纲卷: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根据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
全国新课标卷Ⅰ: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2016年
阅读漫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当年的作文题是什么?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回忆?
第三篇:年高考祝福语2014
1、总得分手,总得追求。来日方长,我们总有相逢的时候。高考顺利!
2、真心地祝福你高考取得好成绩!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你是个聪明和头脑灵活的人,我相信你一定成功!!加油,等你好消息!~!~!`
3、这世界上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只是有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罢了。
4、这两天的考试过程中,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考过一门,就不要再想了,重要的是吃好,喝好,休息好,营造一种良好的应考氛围,祝愿你考试顺利!
5、越接近考试,往往越要在坚实上下功夫。
6、月寒更觉日暖,分别更恋相聚,在这毕业之时,祝愿你--万事如意,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欢笑快乐地跳吧,世界属于我们!
7、远没有刚考完时那样 为高考的朋友 所有参加高考的朋友 不管怎样我们走过 衷心地祝福你在今年的高考中定能一举夺魁,榜上有名,考入心中理想的大学
8、用那些彩贝去编织你是诗吧,用那簇星座去谱写你的歌吧——生活,需要幻想的音符。
9、依依终须别,此后盼珍重,再叙情更浓,高考顺利!
10、要树立信心,一定要争取成功!相信自己永远是最棒的!明天的阳光将因你而更加灿烂!
11、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12、阳光不会永远灿烂,没有一成不变的幸福,磨难或许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礼物,用来考验我们的意志,如果是这样,就让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
13、信念告诉我的人生,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
16、想说爱你,感觉太沉;想说喜欢,感觉太轻;一天天地眷恋,一夜夜的无眠,我只有数着 相思的绿莹帘珠,托星月寄到你窗前.祝高考顺意!
17、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祝愿你能顺利考上今年的研究生,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天风风雨雨,多少次挑灯夜读,相信辛勤耕耘终会有回报,相信你考研成功,相信你是我的骄傲,加油啊!
18、我知道你正在经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或许你有焦虑、有恐惧,也有激动,但我想说,请不要忘记身边所有关爱着你的人,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
19、我知道你很努力了,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加油,十年寒窗苦读待今时,希望你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超常水平、金榜题名、实现心中那梦寐以求以求的梦想!远方的我默默的为你祝福,愿你考试顺利!梦想成真!闯出自己精彩的人生!永远的好朋友在为你加油呀!相信自己,才会更出色拉!朋友一定要成功呀!一切顺利!
21、我的好朋友,我儿时的好玩伴。愿你高考考出好成绩,考上自己理想的好大学。在此道出我最真心的祝福:相信自己,你一定是最棒的!
22、为你倒数,还有几个小时就要上战场了,希望你能够放松心情,不要紧张。我知道你平时学习一向都很努力,学得很不错,相信你考好成绩是没问题的!
23、送走了五月花丛的芬芳,迎来六月桃李的时光。高考在即,给你发条短信:你可以不用理我,但不能失去自我;你可以不看短信,但不能没有自信,预祝高考顺利!
25、水不开得烧,人不懂得教。上行下就效,点播才能开窍。人生路上,名师就是一剂救命的良药,银不换,金不要,只要良师为我来开道!谢谢您,老师
26、十年寒窗苦读日,只盼金榜题名时,祝你高考拿高分,鲤鱼跳龙门!加油``````
27、圣人与常人之间往往只相差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却往往需要非凡的毅力才能赶上。
29、生命之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失 败。
30、人有时是要勉强自己的。我们需要一种来自自身的强有力的能量推动自己闯出一个新的境界来。
31、人生能有几次搏?莫到白发还未博。
32、人都是在跌倒与爬起之间学会坚强,都是在风雨与阳光之间走过成长的路。失败所能带给你的只应是一些教训,一些冷静的思考,而不该有绝望、颓废、不知所措。
33、热爱可以创造奇迹。如果我们热爱登山,我们可以不顾旅途的危险与劳顿,勇往直前;如果我们热爱文学,我们可以废寝忘食,夜灯长明;如果我们热爱高考呢?那么,一切都将变得简单而和谐!
34、亲爱的,就要进考场了,我在这大大的北方城市里,为你祝福,我相信,你知道的,我的祝福伴在你的左右,我知道,你一定会赢的!
35、努力的苦读,就为这一刻啰!把你的实力全部发挥,所有关爱着你的人,都会为你祝福、祈祷,相信你会考出满意的成绩,榜上有名喔!
36、你有你的赤橙黄绿,我有我的青蓝靛紫,天空同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年轻。
37、你一定能行的!你要相信自己!对自己要有信心!我等你的好消息!
38、你就要高考了,我在百度搜出千百条祝福语,在搜狗找到无数句吉祥话,但我觉得都太俗。我只想真诚地对你说:得心应手高考顺利,十年努力今日成功!
39、你还好吧,你远方的老同学真心的祝福你在今年的高考之中金榜提名,一举夺魁,考入心中理想的大学,进而步入人生的象牙塔!
40、明天高考啦,以后不用点起床啦,以后可以天天游泳啦,明天是新生活的开始,一定不能愁眉苦脸,今晚做个好梦!
41、面对目标,信心百倍,人生能有几次搏?面对成绩,心胸豁达,条条大陆通罗马。
43、六月艳阳天,高考即在前,十年寒窗苦,朝暮读圣贤;学非单行道,之外路千条,心态摆平稳,从容去应考。榜上有名固可喜,名落孙山亦莫恼!祝高考大捷!
45、六月:7、8、9日3天,是金色的日子,是成功的开始,因为我问心无愧,胸有成竹。
46、快到考试的日子了,希望你干自愿事,吃顺口饭,听轻松话,睡安心觉。使自己保持良好平静的心态,不要太紧张,相信你的梦想会实现的!
47、就要考试了,希望我的问候短信会为你送去一份轻松清爽的心情,不要太紧张哦!不然可会把答案忘掉的!我在这里支持着你,鼓励着你,为你祝福!
48、经过了三年风雨的洗礼,踏过了几许的风涛海浪,十年寒窗,今朝从容潇洒走考场!明朝金榜题名天下知!风雨后的彩虹,就在你打开短信的瞬间出现,而我的祝福就在你读完的刹那笑完!笑着读完,笑着走你以后的的路!朋友!我的祝福你会懂!
49、今天就要参加考试了,送你一条幸运短信,据说在考试当天能收到这样一条短信,就会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祝你考试好运气啊!
50、加油吧!我的同窗们!高中三年,我们一起走过!明天,让我们一起高呼;我是一中的学生,我怕谁!!
51、嗨,你还有空看短信呢?证明你没用功学习:不过既然你看到的这条短信,我还是想把我一直想说的话告诉你:考试顺利,一起努力!
52、高考着实是一种丰收,它包蕴着太多的内涵。无论高考成绩如何,你的成长与成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三年的辛勤走过,你获得的太多太多。
53、高考是一个实现人生的省力杠杆,此时是你撬动它的最佳时机,并且以后你的人生会呈弧线上升。
54、高考是海,青涩的我们也曾惧怕它、试探它。然而当我们懂得人生的成长便是一次次从此岸到彼岸的跨越时,我们便可以接触它、拥抱它并超越它。回首向来萧瑟处,每一次日出、每一层涟漪都是美丽动人的;每一袭风浪、每一片乌云都是值得感激的。
55、高考加油!亲爱的朋友,平和一下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常心态应考,考完一门忘一门,让自己尽量放松,好好休息。希望你一举高中喔!
56、高考过后好好玩一把吧,用放纵的快乐把高考复习的那些功课统统忘掉!
第四篇: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年校友采访活动策划书
——
纪
念
恢
复高
考
三
十周年,寻
访
校友
足
迹
走访校友社会实践策划书
提交人:山东大学服务校友志愿者协会 指导单位:山东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
时间:2007年11月27日
服务校友志愿者协会以服务校友,加强和校友与母校的联系为活动宗旨,结合协会特色,现提交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纪念高考三十周年,寻访“老三届”校友。
活动的主办方为服务校友志愿者协会,指导单位为校友工作办公室,指导老师为校友办于德宁副主任。
一、活动宗旨及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民族和整整一代人命运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山东大学作为恢复高考后首批招生的高校,见证了这一个历史性的实践。三十年来,山大培养的莘莘学子在祖国各地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首先,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次颇为特殊的寻访活动,寻找当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了解他们独特的奋斗经历,为今日学子的成长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其次,展涛校长曾在校友返校座谈会等多个场合讲到要建设“大山大”,把所有的校友凝聚起来,响应这一号召,凝聚校友资源,加强校友和母校的联系。
第三,通过老校友的成功经验加强广大在校生对“就业”、“考研”及“社会”等问题的认识,从而利用在校期间的各种条件对自己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目的性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四,锻炼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理性规划大学生活进而树立前瞻意识,建立规划职业生涯的观念,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二、活动内容1、77、78级校友寻访活动。组织大学生服务校友志愿者协会的会员,发动广大在校学生,以77、78级校友为对象开展采访活动(本次活动主要以济南地区为主),感受他们在面临重大人生转折时的喜怒哀乐和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如1977年参加高考前在做什么?如何参加的高考?为何报考山大、山医、山工?高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大学学习生活的感悟等等。激励在校生发扬优良传统,珍惜大学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材。
2、加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发放母校宣传资料,采访他们的创业经验,倾听他们的心声,包括他们对母校建设发展的建议,增进校友同母校之间的感情;
3、开展“三十年前的心动”征文活动,向走访校友约稿,编辑出版《山之魂 海之韵——天南地北山大人》(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年77、78级校友专辑)。
4、编辑山东大学77、78级校友名录,完善学校校友资料库。
三、寻访活动具体规划
1.采访对象:以济南地区为主的山东大学(包括原山东大学、山东医学院和山东工学院)77、78级校友。
2.采访活动进行时间:2007年12月份。3.采访人员安排。
本次采访活动的采访人员主要以山东大学服务校友志愿者协会记者部同学为主,其他部门同学协助的形式开展进行。
采访同学按采访对象分成若干小组,每组2—3人,专门负责指定校友的采访工作,包括校友联系、采访时间约定、采访流程制定等工作。接受采访任务的同学应思想上充分认识、工作上充分准备,注意采访礼仪,圆满地完成校友采访任务。
四、我们的优势
1.校友工作办公室的鼎力支持,信息全面。2.丰富的服务校友和采访校友经历。3. 济南经济广播电台的合作支持。
2007年11月27日
第五篇:环境恢复
白音花镇农牧民工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白音花镇位于库伦旗南部,南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旧庙镇毗邻,省道305线穿境而过,是库伦旗的“南大门”。全镇总土地面积90.0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8.52万亩,林地面积19.17万亩,草牧场面积15万亩。共辖36个行政村,1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2.21万人,占总人口的85%,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全镇年劳动力转移人数8000人次,其中稳定输出人数为4500人。
一、农牧民工劳动就业现状
1、农牧民剩余劳动力较多。我镇属于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乡镇,随着近几年农业机械化的普遍推广,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得以解放出来,转向二、三产业。
2、文化程度偏低。农牧民转移劳动力人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高中以上学历占转移劳动力人数的20.2%,初中文化占转移劳动力人数的66.4%,小学文化占转移劳动力人数的13.4%。
3、技能技术水平较差。目前在农牧民转移劳动力人员中,只有少数人员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大部分未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从事简单的低技能的体力劳动,月薪一般在1000至2500元之间。
4、年龄段较为集中,转移就业地区各异。在农牧业劳
动力转移人员中年龄普遍在18至45岁之间,主要是农牧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就业选择较近的地方,例如库伦旗、阜新市内就业人员较多,主要是建筑业和服务业。
二、农牧民工就业服务情况
第一、服务机构建设情况。库伦旗一直较为重视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各种就业服务机构比较健全。我镇业设有专门的服务机构,有专人负责管理,对于促进农牧民工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信息。我镇转移就业的农牧民中只有少数人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为我市组织的“万人职业技能培训” “雨露计划” “零就业转移”等培训活动,由于财力和师资等原因,我镇自身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就业信息方面我镇主要通过与用人单位联系后,通过宣传单、驻村干部入户宣传等办法进行。但起到的作用较小,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是通过“亲带亲、人带人”的方式寻找工作。
三、农牧民工就业合法权益保障情况
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也就造成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增加,对于这方面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村委会和学校来共同管理,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对于农牧民工的宅基地、耕地草地、林地承包的合法权益给以应有的保护,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农牧民工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脏、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转移农牧民就业不稳定。由于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低等原因造成就业不稳定,同时我镇一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为短期务工,主要在农闲季节就近短期务工。
3、乡镇缺少劳动力培训能力。目前,我镇虽有一些临时性培训,但因师资力量、培训条件有限,存在时间不够、力度不大、培训效果不好等问题;师资力量、培训条件有限,不能真正提高农民工素质,达不到就业要求。
五、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建议
1、开展引导培训,转变就业观念。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3、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牧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