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100问
新课改100问
1.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这些就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不管你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也不管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要体现一个这样的精神。所以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是自主学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根据《师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2、现在的学习方式有哪些不足和缺点?新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过去的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简单训练、接受学习。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太少。所以今天我们要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把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提高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明确学习的目标,自我激励----有感情的投入,自我监控----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应通过具体真实的问题解决来更好地明确解决问题所依持的原理。让学生能够把这一原理应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去。原有的试图说服学生、命令学生、简单重复已有的正确结论的学习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习方式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也不管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必须具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三种构成要素。(根据《师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3、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纲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⑴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⑵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⑶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⑷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⑸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根据王德斌、胡荣华《教学方式的五个转变》编写,《湖南教育》2004年第2期)
4、什么是学习环境?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⑴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⑵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⑶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⑷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5、新课程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⑴ 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⑵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⑶ 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⑷ 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⑸ 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⑹ 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⑺ 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⑻ 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6、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融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广大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关键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实践+反思”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一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教师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疑问出发,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线的教师。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改进自已的教学,精益求精。用先进理念对照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找出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小学数学教师》(2004第4期)编写)
7、怎样定位师生角色?怎样看待师生的作用?
⑴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⑵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⑶ 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应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新课程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第二篇:问城中学新课改大赛复赛安排
问城中学课堂教学讲赛活动复赛安排
一、参赛人员:王丽娟,付军俭,童红洲,郭荣,高鹏飞,张宏亮,陈学运,张双龙
二、复赛时间:第四周,第五周(3月17日-3月28日)
三、评委:高俊奇,杜红军,杜斌文,马明诗,高永飞,赵四军,刘春红,白金勇,吕文选,王永峰,杜永红。
四、要求:
1、授课教师讲课时准备要充分,采用新课改教学,尽量应用多媒体,实验等教学资源,下发听课人员人手一份教案,讲课内容可以是你认为最理想的课,不限内容。时间准备为40分钟。
2、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听课学习,记录听课笔记。
3、评委听课都要打分评价,写出相关评语,上交教导处办公室。
4、周四教研活动时间,各教研组审阅教案的同时,研讨交流复赛活动的尤略得失。
5、早自习讲课时间7:4:4-----8:25,中午自习讲课时间13:00---13:40,不得迟到。
问城中学教导处
二〇一四年三月十七日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
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中学鲍汝林
摘要:问课过程是备课、说课、上课的深加工过程。是对有效教学的更高追求,新课改需要这种教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都离不开一个“问”。问课就要问自己,问学生,问同仁。坚持问课,受益匪浅,其乐无穷。问课首先就要问自己,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三问:(1)课前问。(2)课中问。(3)课后问。其次就要问学生。第三就是问同行。
关键词;教学 问课 课前提问 课中问课 课后问课
学贵有疑,课贵有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备、授、辅、批、考这些环节时,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完整、全面地关注这些个体的发展,使课堂中几十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地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滑坡”。因此,我建议作为教师要坚持经常问课。
何谓“问课”?就是教师主动询问学生、同行、家长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建议,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的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问课的过程就是备课、说课、上课的深加工过程。是对有效教学的更高要求。
问课可以问成败,可以问精彩,还可以问遗憾何在?将经历的课
堂教学做个反思,在课本上注一注,写一写,留下精彩,记下困惑,为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问课首先就要问自己。问自己,就是针对自己所备的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再研究,再创造,再改进,让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内容都能恰到好处地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切实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统一。实质就是教学反思。每位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三问:
(1)课前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课前问的过程就是未雨绸缪的过程。课前多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可以尽量减少教学中不必要的“败笔”。如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知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上这堂课?可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质疑、反馈、巩固、反思时间是否充裕?创造的情境是否达到良好的程度?还有教具准备是否齐全等。三思而后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收到良好效果。
(2)课中问。这是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而,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必须做到创新、活用,不能照抄照搬原有教材内容,要拓宽知识信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用“活”教材,让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就要考虑本节课教学内容如此安排合理吗?涉及到的知识点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吗?还有哪些方面没有掌握?为什么?怎么解决?要培养的能力落实到位了吗?还有无缺欠呀?情感教
育效果如何呀?这种学习方式易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吗?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精神饱满地面对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效的整合。对出乎意料的问题应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让问题面对全体,让课堂随时产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在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学生学习动态、参与程度、主动探索精神等方面要全面审视,使课堂即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确保最终达到最佳效果。
(3)课后问。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在走出课堂之际,或片刻休息之时,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想一想本节课最成功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取得成功?还有哪些地方不完美?是否达到了预想效果?若未达到,原因何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预定目标?三维目标是否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回顾分析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得失成败,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让教学设计不断充实、完美,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为将来更好的教学奠定基础。
其次就要问学生。问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不仅仅是为教师“教好”,更是为了学生“学好”。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适时地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的意见,对老师有何要求,“以学备教”、“以学导教”。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学习状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多角度出发,多维度思考,预设,不轻易否定、排斥甚至贬低某个想法,理解、尊重、平等对待学生。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表情就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学生的困惑
写在脸上,教师要适时地迅速调整表情语言,交换意见,解困惑于教学中。课后还要问一问学生有哪些收获,感悟,喜欢哪些教学方法,还有哪些缺点和不足,作业量是否适中,合理调整,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倡导因材施教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层次性教学,设出有梯度的问题,让好学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吃得消,真正让学生有所学,有所得。
第三就是问同行。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应该多倾听同行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课堂教学情况的见解,多找同行互相听一听课,发表看法,提出宝贵意见,坦诚交流,虚心接受,为我所用。这样既有利于长善救失,又有利于改进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问课,是一门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问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对话进行双向交流,也可以用问卷来全方位了解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还可以采取书信交流,以及现代通信设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交流,都有利于教师较快的改进工作。
作为“问课”的资源,无论是精彩的记录,还是遗憾的感慨,一点心里的灵动,都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老师的教学经历,来自课堂现场的反馈。归根结底,问课的最终目的那就是:问的是你-----学生------学的咋样?你-----学生-----怎样学更好。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不淡忘学生这个主体,不忽视学生的个人感受,不为个人作秀,不为了课堂的表面精彩而无病呻吟,要问就问出智慧,要问就问出精彩,要问就问出价值。作为人民教师,应敢于问课、勤于问课、善于问课。抓住成功与教训的痕迹,深度反思,使自己的水平不断提
高与升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改,教师就要转变角色,优化课堂教学,在不断的“问课”中来提升教学的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课拓宽了反馈和评价的渠道,表明了主动合作的意愿,体现了坦荡宽广的胸怀,让“问课”成为教师的习惯,课堂势必将会因学生的发展而生动,因师生生命的活力的焕发而精彩。
联系方式:***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中学鲍汝林
第四篇:新课改[推荐]
1.为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①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反差。
②传统的应势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得到真正落实。2.新课改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3.新课改的基本任务: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新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①研究性学习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③劳动与技术教育④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①整体性②实践性③开放性④生成性⑤自主性
实施综合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①知识的琐碎化问题②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③管理问题
6.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特点: 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②突破学科中心 ③改善学习方式
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⑤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a.学生是完整的人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责权主体 8.师生情感关系: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③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9.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从教学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10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的变化
①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③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④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11.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体验性
12.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想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④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13.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①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②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执行评价方法。
③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14.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①打破“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③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教论”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15.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16.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②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③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④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⑤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⑥评价主体多元化⑦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
17.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
对教育的影响:①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②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③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18.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贯彻心理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胜过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⑤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20.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转变?
①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②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③有利于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程教学④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①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法,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②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如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等 21.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整体教育功能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22.课程的组成要素: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23.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分目标的主要特征
1)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
2)注重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
3)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
24.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25.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26.我国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促进学校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3)建立促进教室提高的评价体系4)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27如何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
和学科学习目
2)教室要采用多样有效的学习方
法
3)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反映
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4)小学生的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
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 5)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28.课程概念?
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合。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组成。29课程类型 1.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 国家课程、地主课程与小本
课程
5. 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0.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 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 2. 信息素养的养成 3. 创造性与开放型思维的培养4.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 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
性
31.我国选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结构 3. 课程内容 4. 课程实施 5. 课程评价
32我国课程改革的任务及其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何选择化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状况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改善课程和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性
33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34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鸡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35新课程的实施策略 1.教学过程 2.学习方式 3.个性发展 4.信息技术教育
36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哪些? 1.自主学习2.探究学习3.合作学习37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与教
学方式、引导学生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
2.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8现代教育评价的理由 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39现代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促进学校课程不断发
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40课程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外部评价、内部评价、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4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主题
42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评价目标、评价功能、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过程
43学生评价的发展 1.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
标的评价体系
2.当前学生评价观的转变
3.传统的中小学生评价与考
试制度的不合理性
4.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
与考试制度的宗旨
44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
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
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
神为重点的教育
45现代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实施生交往、积极互动、共
同开发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果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46现代学生官包括哪些内容? 1.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多看优点,会赞美 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悦纳错误、多宽容 3.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相信学生、多期望 4.学生是人——爱护尊重、讲民主
47怎样开发课程资源? 1. 要及时吸收社会文化科技发
展的成果进入课程
2. 要善于从课堂上挖掘和利用
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
48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 1.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
放的课程决策过程
2.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3.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行动研
究的过程
4.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凸现学校
及社区的特色
49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如下原则? 1. 目标导向性原则 2. 协调性原则 3. 统整性原则 4. 多样性原则 5. 适宜性原则
50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 合作开发 2. 课程研究与实验 3. 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
和兴趣小组
51教育观念上的挑战? 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2. 势力活动教学观 3. 观念的转变是学生观的转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第五篇:新课改
东北师大陈永芳教授报告会
前两年,在佳木斯宾馆开了三天年会,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到学校来,不过总存在这么点因缘。于是我在来的过程一直到整个上午学习一些材料过程中,思想还挺激动,我特别地看了一下还是你们几年前的画报,把你们提供给我的校本教材和学生作文选和各科的论文集我都看了,校长让我上午休息休息,我没有休息。学习了,因为我想不学习一下就不了解情况,我不是说学习一下怎么的,但针对性差,如果学习就有点针对性,哪怕不直接,潜移默化会有一定作用。当老师就有这种感觉。另外,在这过程中我酝酿四句话“21年情犹在,21年花更浓,而今风光更美好,一中学人格外亲”。
我今天主要和大家交谈—下关于课改的一些意见,其中有一些是新的课改精神,也有我关于课改的理解,还有兄弟学校在课改方面先走一步的一些经验,给大家传播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意见带到别处去,起这么一个鸿雁传书的作用。对咱们教改有一点促进,最后如果时间够用的话,再谈一谈教育科研的事,教育科研是一张学校的脸,大家也搞过一些科研再规范化一下,如时间不够就不讲了。我准备这样,先把国家的课改情况和大家说一说,重点讲高中课改,因为连初中讲,就讲不过来了。初中能带就带——带。关于课程改革究竟改什么?有六点要求,明确一下,对课改有一个整体感觉和整体认识,第一点是改革课程的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咱们过去,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来说,通过课程完成任务,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对课程功能上,跟过去认识不同了,改变过去,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技能过程中,同时能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一点。
第二点课程改革程的结构,主要是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没计九年一贯制和高中连接的十二年制过程。新的高中课程是在1年一贯制的基础上的过程,1年一贯制是从2001——2002。2003——2004(过去的已完成)后面的要到2005年,国家新课改,高中课程改革首批示范区从2004年开始,正好接上初中改革,大概初步有几个省申报了,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教育部基本同意,最后需要党组批准。黑龙江也申报了,申报结果是第二批,2005年进行,大约有8个省,我对黑龙江的作法还是满意的,我感到很有远见卓识。第一它不拖在人家后,它不等到2006年、2008年,也不太超前,如果明年,我觉得好像准备不太充分,可能急性上马,也会很快暴露一些问题。许多问题会出现,包括教师培训、教材、资料的准备都来不及,抢在前面有好处,先走一步,但也会有问题,我觉得黑龙江省比较稳,包括第—轮课改,就是两省一市刚完了,紧接黑龙江就开始了,吉林省就比黑龙江晚。这回我估计吉林还比黑龙江晚。因为他现在还没申报呢?一定要求必须本校自己申报、交给党组批准,我觉得你们安排比较合适,咱们按什么准备呢?接明年预演,后年正式作,大约一年的时间,严整体设置十二年制,特别高中后三年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中考课程。我们小学制综合语文、数学,初中分科,小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高中两项都有,即有综合又有分科,向综合发展,像理、化的问题可以综合,理、化、生的科学教育课程,艺术,把音乐和美术合起来了,叫艺术课程,向综合努力。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轮高中课改革,我感觉更充分、准备更充分、基础更扎实、理论更明确、作法更扎实,它对每一步的要求非常清楚。
第二点是关于课程的内容。要求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课程内容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内容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二个方面。生活联系和社会发展联系和科学技术联系,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内容这样编排我们也耍这样去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习已有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在教材当中,精选那些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特别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些可以暂时不学的就不学了,太庞杂的就不要了,所以大家看到新课程的时候,第一点感觉浅了,盘也小了,特别难度小了。我在坐火车来的时候,有一个家长就说,小孩子是鹤岗的四年级学生,她说算数特别简单,四年级才学龄前000以内加、减、乘、除法。她不明白怎么回事,我说这就是降低质量。降低难度,还不给你什么定义,让你从实践入手。这也是一种改革形式,在这里我还要提一句,繁是繁索,难是偏难,偏是偏怪,旧是陈旧。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咱们语文课本里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当时我是语文老师,讲这课时,振振有词,从古到今把崇高理想讲的特别崇高,但今天看来太落后了,很陈旧不合适时代要求了,还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以写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民工》。
第四点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材编排时,教育形式偏于接受学习,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到现在学校还残留着,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可以看报、看书、上网,可以听别人讲,能获得很多信息、搜集信息还有处理信息,处理就是分析把有川的留卜经过整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个能力,通过实施把死记硬背改掉了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不是书呆子。
第五点是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能力,而重发挥,促进学习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实践功能。把一个变成三个,变成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来看,对教师来看呢,使教师业务能得到提高,对学科教学来看,在更高层次上指导实践。
第六点是改革课程管理,新课改明确要求要改变课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使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对学校及对学生的适应性,因为本校的技术课程才更能以本学校山发,从学校整体出发、教师出发、学生出发和地方的课程资源。
有利于增加课程的实践性、针对性,新的课改大概提出这么六个方面的要求。这六个方面也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纲所提到的六点,所以,因此新的一轮高中课改就是具体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式的要求,使课程纲要达到落实,这就是我要和大家谈的新一轮高中课改的目标是什么。
再一点说一说新的课改进展情况,也使大家获得一点历史的知识和整体知识。咱们国家的课程人概这么一个情况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七次课程改革,有高中,有初中,每一次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的改革,又新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这样就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而且引用了地方课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形成了我国基础课程的现形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这套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弊端也很明显突现出来了,主要是四轻四重的问题,为此从1999年开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课程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显是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是小打小闹。
2000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不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附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两个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步伐,加大力度,要见成效快出人才,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的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地教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在1999年5月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启动是在两省一市实验基础上,大家知道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开始认真研究,高中课程改革问题,大家知道,小学、初中好改,内容偏浅,又没有高考升学率的压力。
而高中很难改,但是如果不搞高中改革,我们国家的教育特别基础教育最后阶段就不能收到实效,不能够有更大的成绩,就再难也得改,名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于是从1993年开始准备,1994——1996年开始制定了新的课程计划编写相关学科的教材,从1997年开始,两省一市就进行了实验,那就是江西省、山西心、天津市,就这三个省份情况来看呢,江西、山西教育水平偏于中等偏下,比黑龙江差,天津相当于中等偏上,综合起来相当于中等水平,如果他成功了,在其它地方能够取得认可这么确定,两省一实验结果很好,中央给出特殊条件,第一给拨资金,教育基金,第二请人教社负责全部教材的供应和教改指导,人教社每年寒暑假培训二省一市的教师,普遍培训,大面积培训,第三高考单独出题,因此两省一市动员地方所有力量和中央配合,取得一致,认真改革。这次改革我参与一些,像山西的会议在太原最后总结是成功的,最后我还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人教社关于语文教材的评审,可不可以推行的会议,被聘参加,于是他经过1998、1999、2000二年完成了,教育部决定要把这套教材逐渐地要向全国推广,首先从2000年暑假,先把语文教材向全国推广,接着是政治教材,以后分有2001年、2002年全国启动,到2002年全都启动完,现在高中正在执行的就是这套教改实验的修正版,高中课程计划和十几个社会学科的教材,现在看来进展比较好,成绩比较大,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到整个的教学体质,到教学原则都取得很大成绩,当然也发现有一些问题,比如,数学的编写有这样的情况据说难在前面,容易在后面,就违反了认知规律了,个别有这样,还有高一只有代数,没有几何,还有数学难度降低很大,有地方还有拖节,加不上,出现一些这样问题,但总体来看还是好的,特别是在教育观念上,教育理念上给我们这一轮第八轮课改奠定一个坚实基础。如果没有两省一市的实验,没有现在正在进行的高中课改实验第七轮的最高层的实验,那么下面第八轮实验就很难进行,他等于给我们新一轮实验练了兵,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培养了我们高中教师和高中的学校领导,对整个教育科研是个很大贡献,这个情况大概是这样的,下面我就
说一说新一轮课改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我准备把新的高中课程计划做一下解说。从全国进展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提的很早,有一阶段,咱们在普九的过程中,曾经有一种误导,认为普九,那么高中就是不在国家计划之内,高中是属于一个提高性教育,甚至我们尽管说高中是基础教育,还说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的教育,高中有两个任务,一个是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还有一个任务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现在这个观念变了,高中仍然有这么两个方面,高中毕业仍然有这么两个走向,升学的,就业的,但是不要提两个任务,提一个任务就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给高中生学习的东西都是他们终身发展需要的,还有观念的转变。
新高中课改的内容和精神:内容,2003年年初,教育部动员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学院,中国 工程学院的几十名院士还有文学家、历史学家、教学家和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专家,认真进行了最后一次审核也就是第十二次,经过最后审定了高中新课程方案,估计你们学校已经到了,一般重点校已到,还有十五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几次课改有些提法不一样,过去国家整个高中叫课程计划,各科叫教学大纲,这回统一了。高中叫课程方案,各学科叫课程标准和世界基础统一的。着否解释一下课程方案,前言部分是这么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以二个方向为指示,普通高中教材以教育的三个面的指示,和“二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邓小平同志的二个面向,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代表文化的最先进的方向,代表经济的发展远景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政方针,认真落实两个决定,这两个决定都是针对基础教育发出的党的最重要的意见指导性文件,必须贯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十六大”提出了与时俱进,谁不与时俱进,谁就要落后挨打,与时俱进不光是应对列强的挑战,还因时代在发展,必须走在时代前面,所以才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提出立足我国实际,还提出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友谊经验(美国、法国、英国、芬兰)也建立国际教育理论。而且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政治创新、经济创新,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不一样。努力构建只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经过前面所在地的思考,最后要达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跟外国都不一样的充满活力的普通通高中的课程体系。不是小打小闹,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最后达到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干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这次高中课改要为这么三个方向,二种人的层次奠定基础,二种人指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其中的第六部分文化建建和文化体质改革的第四个问题,叫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在这项里面他这么强调的,江泽民说“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议中只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他还强凋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全面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根据这个课改大纲就知道他多么新了,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十六大”的教育又有重新的肯定,要提出新的改革方向,那么新课改便把这个作为目标,放在指导思想提出来,那也等于告诉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的同学、老师和领导人,在你从事有关教学的和一切活动当中都不要忘记这三个目标。
在制定课改之前,教育部做一个调查,向3万多人做调查,调查就问问校长、问教师,在你从事学生教学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其中答案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占60%多,答案还有思想教育的占40%,说了半天都不对,我们现在的教师和领导还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没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谁掌握给谁的,让谁具有,而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干什么,这就牵扯德育问题,还得注意德育领先,那么如果二者加起来呢?即要有德育还有智育还有身体之类的,那么心中要有人。不要忘了对人情操的培养,审美观念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原来我们美是第—主题,德、智、体、美是第一美,是附加的,现在看来他与德、智、体有同等重要价值。
在咱们的教育当中,从基本理论来看,制定大纲方案中也包含几个理论,一个是素质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还有劳动素质,还有审美评价素质八方面,要有考虑了终身教育,这是从联合国来的,建立终身教育在我们高中就这么三年不可能,他一生要掌握的东西都教给他,根本教不了,完不成任务,那就挑最主要的、最基础的知识、最 基础的技能、再生的基础、再生的技能,所以现在大纲强凋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两个方法和两个习惯大家注意培养,班主任要注意,科任教师也耍注意,学生也耍注意,所以说未来教育不是没有知识,而是不会学习的,我们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习惯。第二过程是创造教育,特别是高中要强凋创造教育,耍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激励学生创造思想,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创造理论,让他们了解人的创造品质是什么。一旦这课程出现了,我们非常珍视,予以鼓励,甚至于奖偿,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老师都不知道什么是创造能力,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创造方法,我们老师都不知道创造方法是哪些,创造方法的核心是什么?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创造品质,创造思维的最基本品质(五项,第一是独立性,第二是连动性,第三是多项性,第四是跨越式,第五是综合性。第一种有四种基因:
1、怀疑因子,2、抗压因子,3、自力性因子,4、自变性因子;第二种有四种情况:
1、顺向连动,2、逆向连动,3、侧向连动,4、纵伸连动;第三种是多项性:
1、发散思维,2、换元思维,3、转向思维,4、创优思维;第四种是跨越式:
1、物理的跨越,2、事理的跨越,3、情理的跨越,4、哲理的跨越;第五种是综合性:
1、智慧杂交,2、统帅思维,3、辩证思维,4、知识沉,5、顿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