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

时间:2019-05-14 18:5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

北羊台学校课题研究

申 请 报 告

课题负责人:杜玉波

2010年12月 北羊台学校课题研究申请报告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玉波 课题内容 :

一、选题依据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传统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依托,成为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目的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一种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多种认知途径,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教师个别指导和教学过程调控,有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探究、分析、构建信息的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课题应运而生。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将整合的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此项研究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关键在于给他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此项研究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由教具向学生学具的转变,实现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彻底改变,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特有的职能和人机交互的特点实现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自学、会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此项实验与其它实验的共同点都是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大的不同点是许多实验往往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而此项实验重点考虑和研究的是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在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将学科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赋予各学科知识的内涵,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水平的提高,做到资源共享,达到教学与信息双赢的目的。

3、学科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集中学习有关各学科较之独立的、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实验的指导,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策略,必将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他们的感官被 刺激调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思维状态,儿童们具有的创造潜能在这里将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学思效果将非常明显,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全面提高。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网络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内涵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探索整合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业务素养,明显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3)通过课题研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效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坚持变教学为导学,变导学为研学的基本思想,通过教师积极科学的帮助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自主合作,和谐健康地学习与发展。

3、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学生使用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能应用于学生的学,要不断开发多种有效的运用形式。

(2)、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根据教育技术理论,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应用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和管理各种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网上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5)、研究如何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网上丰富而优质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使信息技术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

我们将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的难点是: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等能力。学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在实验教师系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挥本人探索性教学的特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学校主页资料,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在宽带环境下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同教育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必须运用到各学科之中,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2、研究步骤

研究前期(2010年11月—2010年12月):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及学科,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研究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分阶段收集相应的教学效果统计数据,分析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完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进行课件制作;组织研究交流。

研究后期(2012年1月—2012年12月):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多媒体课件,学生电子报刊、网页制作、小论文、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五、研究成果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2、阶段性报告;

3、结题报告;

4、实验课例及活动光盘。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赖永辉,专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担任奕聪小学教导主任工作。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十多年,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研究与组织能力。曾担任泉州市敬德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主持过市级课题《自主合作,体验成功》的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和案例在CN级发表,在市、区获奖和汇编。

课题主要领导人黄战水老师,是学校校长,泉州市骨干教师。从教二十来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对小学教学现状有很清楚的了解,以当前教育改革有明确的认识,有能力、有义务、有时间完成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2、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由副教导主任赖志裕、语文教研组长赖金水、总辅导员黄培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负责人赖森水及全体语文教师组成,其中高级教师7人,一级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实验教师大部分为三十五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大专学历8人,本科在学3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所有成员都曾在区级以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在本课题今后的研究中,学校将通过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他们的学习、研究时间来切实保证他们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硬件设施准备情况

我们从2000年起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网络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进行探究学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全校教师都参加了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大部分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把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我校还于2006年被评为泉州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目前,学校共有60多台多媒体计算机(生机比例4:1),小多媒体教学班级(配有电脑、实物投影仪、34寸彩电)7个,多媒体教室1个,CAI课件制作室1个,各年级各学科配有教材分析或教学软件VCD光碟,信息化资源库内存达到160G,2005年,学校建成了广播校园网络系统;更换了原有的上网设备,使学校全部微机均可安全上网。学校也相应地从一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至此人人、班班、室室都能上网了。雄厚的硬件配备和优化的信息化环境,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供了保障。2005年校园网工程建成后我们加强了素材库和课件库的建设,先后购置了校园DVD机以及《特级教师辅导》、《小学语文多媒体资源库》等多媒体教学光盘,在购置和下载各项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还通过教师自身开发、自制等途径,不断丰富教学资 源,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4、组织协作研究情况

我们还将聘请了市、区科研室的领导指导我们进行实验研究,指导我们制订并实施相关措施,做好资料积累、处理及电脑归档等工作。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教导主任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并直接参与研究。学校一把手直接担任课题组组长,指导研究工作。

2、实验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取得上级科研部门的关心与帮助,确保实验顺利实施。

4、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

***学校课题研究

申 请 报 告

课题负责人:***

2010年12月

***学校课题研究申请报告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课题内容 :

一、选题依据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传统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依托,成为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目的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一种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多种认知途径,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教师个别指导和教学过程调控,有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探究、分析、构建信息的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课题应运而生。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将整合的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此项研究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关键在于给他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此项研究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由教具向学生学具的转变,实现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彻底改变,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特有的职能和人机交互的特点实现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自学、会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此项实验与其它实验的共同点都是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大的不同点是许多实验往往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而此项实验重点考虑和研究的是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在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将学科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赋予各学科知识的内涵,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水平的提高,做到资源共享,达到教学与信息双赢的目的。

3、学科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集中学习有关各学科较之独立的、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实验的指导,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策略,必将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他们的感官被刺激调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思维状态,儿童们具有的创造潜能在这里将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学思效果将非常明显,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全面提高。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网络信息获取,信息 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内涵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探索整合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业务素养,明显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3)通过课题研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效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坚持变教学为导学,变导学为研学的基本思想,通过教师积极科学的帮助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自主合作,和谐健康地学习与发展。

3、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学生使用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能应用于学生的学,要不断开发多种有效的运用形式。

(2)、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根据教育技术理论,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应用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和管理各种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网上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5)、研究如何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网上丰富而优质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使信息技术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

我们将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的难点是: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等能力。学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 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在实验教师系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挥本人探索性教学的特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学校主页资料,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在宽带环境下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同教育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必须运用到各学科之中,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2、研究步骤

研究前期(2010年11月—2010年12月):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及学科,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研究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分阶段收集相应的教学效果统计数据,分析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完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进行课件制作;组织研究交流。

研究后期(2012年1月—2012年12月):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多媒体课件,学生电子报刊、网页制作、小论文、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五、研究成果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2、阶段性报告;

3、结题报告;

4、实验课例及活动光盘。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专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担任**小学教导主任工作。从事 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十多年,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研究与组织能力。曾担任***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主持过市级课题《自主合作,体验成功》的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和案例在CN级发表,在市、区获奖和汇编。

课题主要领导人***老师,是学校校长骨干教师。从教二十来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对小学教学现状有很清楚的了解,以当前教育改革有明确的认识,有能力、有义务、有时间完成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2、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由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长、总辅导员、信息技术远程教育负责人及全体语文教师组成,其中高级教师7人,一级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实验教师大部分为三十五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大专学历8人,本科在学3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所有成员都曾在区级以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在本课题今后的研究中,学校将通过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他们的学习、研究时间来切实保证他们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硬件设施准备情况

我们从2006年起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网络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进行探究学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全校教师都参加了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大部分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把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我校还于2006年被评为***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目前,学校共有60多台多媒体计算机(生机比例4:1),小多媒体教学班级(配有电脑、实物投影仪、34寸彩电)7个,多媒体教室1个,CAI课件制作室1个,各年级各学科配有教材分析或教学软件VCD光碟,信息化资源库内存达到160G,2005年,学校建成了广播校园网络系统;更换了原有的上网设备,使学校全部微机均可安全上网。学校也相应地从一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至此人人、班班、室室都能上网了。雄厚的硬件配备和优化的信息化环境,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供了保障。2005年校园网工程建成后我们加强了素材库和课件库的建设,先后购置了校园DVD机以及《特级教师辅导》、《小学语文多媒体资源库》等多媒体教学光盘,在购置和下载各项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还通过教师自身开发、自制等途径,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4、组织协作研究情况

我们还将聘请了市、区科研室的领导指导我们进行实验研究,指导我们制订并实施相关措施,做好资料积累、处理及电脑归档等工作。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教导主任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并直接参与研究。学校一把手直接担任课题组组长,指导研究工作。

2、实验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取得上级科研部门的关心与帮助,确保实验顺利实施。

4、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

中期工作总结

依安二中 张咏梅

2006年12月,我校申请的“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得到省电教馆立项后,我校课题组坚持以课题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发展促进校本教研发展的理念指导实验研究,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此,就两年来的实验研究工作,特作如下总结。

一、搭建理论平台,作好实验准备

(一)建立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每周都有“学习日”。通过学习,使教师懂得“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现代化教育理论,使教师们真正认识了实验的理论支撑,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研究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计划。

(三)改善实验硬件及软件环境,为课题实验研究创造物质条件。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学校的硬件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目前,学校共有两个网络机房,一个学生用微机教室54台电脑,一个是远程教室30台,分别是140多平方米、70多平方米的大教室;并完善了1个多媒体教室。学校现有计算机102台建起了网络管理中心、教师电子备课室、远程接收室等,今年又完成了光纤接入,为课程整合课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且利用中央电教馆资源网,建立校园主页,建立有了自己的网页这些硬件设备为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四)学生的分班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各种能力进行检测,获取相关数据,按等组实验的方法划分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实验班与对比班教师的年龄、学历及业务能力基本接近。严格控制实验对象,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和提高信息素养,是搞好课题实验的关键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和理论素质。

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听课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和每周的“学习日”加强学习。使他们尽快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来武装头脑。现在,教师们作的实验体会、论文等已汇集成册,留下了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大量足迹,以便在校内为所有实验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二)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培训中,要求全校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学校专门开展了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使全体任课教师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操作。使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工作进入了更高层次。

三、整合课大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从实验的第二阶段开始,我们开展了二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讨展示课活动。共出展示课14节,累计听课人数达160多人次。展示课的所有教师都能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多角度地将大量教学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电子教案,各种教学资源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课堂教学。

2008年的课题组交流活动,数学组的“求索工作室”及“青年英语教师沙龙”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和效益,更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都通过老师们的教学活动展现出来。

四、加强课题管理,促进课题实验研究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课题实验不流于形式,让实验的生命力得到生长,必须用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激励和约束。为此,学校制定了“课题实验课堂教学评估细则”、“实验管理制度等”,这些措施的出台,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培训学习和课堂观摩,经验交流等,必须按计划运用教学软件上好实验课;学校则定期对教师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也作为评优、晋职等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热情,促使教师不断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五、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如《山中访友》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象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

2、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

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

3、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目前,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县级3项,教师乐于教研、关于教研的科研之风正在我校形成。

4、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在课题的不断深化研究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不断提高,一批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师同课题一起脱颖而出。姜晶莹、邱海龙、孙亚杰、陈淑清、魏庆荣等教师执教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课获省、市级优质课;常国凤、魏庆荣、孙亚杰的论文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快速提升以及教学实践的尝试,使教师们感到,学习资源的丰富和扩大,方便快捷的教与学、学与学交互,为建构主义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它不但使建构主义理论有了实施的手段,而且推动了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大大地增加,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重大作用。

(二)学生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1、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如姜晶莹和杨伟丽老师在执教的英语,利用典型故事和图片呈现出来,并给图片或动画配音,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计算机辅助习作,使例文评析、互改互评都变成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为学生修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尽情体验收获和成功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在2007年全国迎奥运作文大赛中,我校学生共有6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7人,学校也被评为先进组织单位。

2、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

3、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我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

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我校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奖,且获奖人数位居全县第一。

(三)学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利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结合本校校情,着力抓好资源库建设,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中央电教馆的平台下载。同时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1)互联网上下载。(2)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3)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4)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

(5)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达30G 以上,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二)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四探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修改和完善。

(五)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七、今后研究设想

(一)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各学科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继续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抓好校本培训工作,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佳时期,并能根据教材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

(三)深入进行课件与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避免出现高耗低效现象。使多媒体课件及学习资源的设计向系统的资料库、教学库的方向发展,为教师的二次开发提供方便。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

北白堡小学 吴志英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素质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英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更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

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在实际交往中灵活运用。语言的学习只有在运用中才体现出其价值。放眼我国的英语教学,不难发现,目前中国的孩子是在中文的环境中学英语,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环境的缺乏,语言实践机会的欠缺。常常有学生在学完一节课后,能熟练地朗读,流利地背诵,但是,步出课堂,他们能用英语进行初步的交际吗?不能!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容忽视,这个客观事实一直困扰着我国的英语教学,学不能致用,何言教学效果的提高呢?然而,从静态画面到动态画面的现代信息技术恰恰为改善这一状况,开拓了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正一步步地向教育的各个领域深入。它操作简易、反馈及时、交互灵活等特点,为当代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唤起了新的生机。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Text)、图像(Image)、图形(Graphics)、动画(Animation)、音频(Audio)和视频(Video)有机结合并运用,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英语氛围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的兴趣和运用英语开口交际的欲望。有了兴趣,有了欲望,就必然会孕育出开口交际的实际行动,在行动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了言语技能,言语技能必然发展成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正确、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助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二.信息技术与单词教学的整合

以往的单词教学,总是由教师先写好单词、音标、中文等直接教学生朗读、记忆,使学生觉得非常枯燥。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新单词的教学图片则可通过动态页面编辑器为各种动物设置动画效果,并设置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底部往上,中间出现并往四周扩散等,还可为各种动物设置不同的声音。授课时,学生看到的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运用挂图、幻灯所展示的呆板的画面,而是一幅幅活生生,充满动感,童趣的画面:甩动鼻子的大象,奔跑着的斑马,笨拙可爱的熊猫——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增加了教学的魅力,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说、脑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记忆、发现和总结,并能使学生保持很强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学习的成功。三.信息技术与个别施教的整合:

信息技术因其所具有的“智能化”的特点,为英语教学中实施个别化教学与辅导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人所共知,不存在毫无学习因素差异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才智、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分别对待,一一照顾,也不可能对症下药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给予不同的作业和辅导,但信息技术却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供了最大的可行性。如计算机内可储存大量的辅导材料、试题测试、答疑等训练内容,教师也可运用Authorware软件为自己的学生及教学设计各种具交互性的习题。不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学生都可按自己的能力意愿,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难度和速度。既满足了高水平的学生,也照顾了能力差的学生。而且计算机总是不知疲倦,从不厌烦地工作着,它不论面对多么愚笨的学生都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友好态度。比如,能一遍遍地变换各种花样讲述同一内容,直到学生弄明白为止,因而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四.信息技术与操练、练习的整合

英语教学中的操练与练习是学生掌握语言的主要实践手段之一,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语言,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所说:“学习语言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其他方法是没有用处的。“运用信息技术 辅助英语的操练与练习,能较好地克服传统教学中同步化,平均化,操练形式单一化的缺点,其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与操练方式使学生能从容选择,并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完成新单词的教学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操练,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操练的形式多样,可从该课的课件项目中选择自测试页面进行编辑。如:播放某一单词的发音,学生听到这一动物单词的发音后,通过鼠标点击相应的图标,答案正确时,计算机会发出鼓掌的声音,以示鼓励,错误时,计算机将以相应图标闪烁的方式进行提示,使得正确的信息得以及时强化。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新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强化。这种带有鼓励和督促作用的功能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继续进行下去的强烈愿望。测试完毕后,计算机系统还能对全班每道练习题回答的正确与否作出统计,计算出错误率的百分比,然后成一个教学效果分析表,以方便教师查漏补缺,为下次上课提供参考。句型操练也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进行句型的操练时,学生可通过鼠标自由地选择老师在课前准备的情景图片进行口语练习,图片、色彩明快形象逼真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开口说语言的欲望,收到良好的效果。五.信息技术与语境模拟的整合

人们总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环境中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不同的语境对用词,语气,语调节奏及说话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正因如此,就需要结合各种特定的语境进行语言教学,由于计算机有巨大的存储能力和对信息实时处理的能力,可以对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模拟更为有效逼真,并且由于计算机所具有的灵活的交互性,使其在英语教学中显得更为科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约),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约),若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灵活的交互性,能使学习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更适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的语言学习。总之,一要重兴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小学生学习英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小学英语教学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二要重环境、重频率、重效率。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应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录音、录像、光碟等多种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创设真实和生动的语言环境。因而,要采用高频率、短课时的方式。三要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重创造。教育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的尝试与创造,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儿童具有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和创造精神强等特点,这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所在。然而,他们的理解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喜欢单调的重复和机械的训练等。因此,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培养兴趣、形成语感和提高交流能力的目的。四是重语感、重语音语调基础、重交流能力。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语言环镜和设备,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模仿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语感。语音语调的学习,要通过多听、多模仿,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进行训练,奠定语音语调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就要创设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交流发展交流的能力。五是重态度、重参与、重努力程度、重交流能力。小学英语课程的评价应重视学生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努力的程度、交流的能力等。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交流、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

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

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通过听听、做做、说说、唱唱、玩玩、演演来学会知识,掌握能力,总之,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为进一步学好小学英语打下基础。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迫使人们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成为可能、成为必然。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在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归纳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为此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整合是一种思想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利用这种思想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个整体,使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强劲动力。在会上,侯靖方同志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是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就是是说,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陈至立部长还指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刻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 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是打造新时期现代化学校的需要。

我校是一座新建的现代化的学校,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的省重点小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现代化的设施和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技术,有现代化理念为指导的教师研究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给自己的发展目标,然后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奠定了基础;学校有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应用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的长处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网络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知识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我校的学生情况是在温州市同类普通高中中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以上情况表明: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迫切,更有现实意义。通过整合研究,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给我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选择本课题,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二、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为:

1、学校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切入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课件和整合案例为突破口,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库建设;以各子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和教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科研兴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培养教师的整合理念,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创新理念、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发展观理念、人本理念等,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要为高三学生顺利完成高考任务好充分的准备。

具体地说:

1、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提高师生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和科研水平。

2、探索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和知识建构,力求使学生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3、探索适应新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4、探索并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5、拓展、完善我校计算机网络,努力建设能适应我校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络;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探索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探索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努力探索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以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

其次在技术上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具体地说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Internet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

在明确真实而有意义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结合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尝试探索研究整合课程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具体研究的对象包括: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4、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5、信息技术与文科综合(政史地)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6、信息技术与理科综合(理化生)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7、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四、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习模式是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进行多种控制,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根据自己的个人潜能,选择学习目标。

2、协作性原则:学习者因个性差异,自主学习会产生能力差异,而协作学习,能通过群体活动,各个个体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协作学习,将会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培养他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各种人群交往和团队协作,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

3、实效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结合本校实际,不搞花架子,追求实用和实效。整合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为实实在在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教师素养服务,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服务。

4、激励性原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长处,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出发,通过对其肯定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5、整合性原则:就是其学科的交叉性。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而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 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6、人本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因此授之以渔,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不是以眼前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教学质量。

7、共享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是发挥各任课教师的优势,老教师与年青教师的长处,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此树立资源共享意识,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关系到课题成败。

8、交互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整合必须基于网络课件为依托,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性才得以充分的实现,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的网络依托就没有整合。

9、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科学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得到持续而有效得发展。

10、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有效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无法检验理论的科学与否,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提高,才能上升形成具有更广泛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

11、工具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然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强调的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故在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必备的工具和伙伴。

12、并重性原则:并重性原则指的是知能并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立足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整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统一性原则:本原则是指个别化与协作性相统一。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践平台,在总体目标相同的前提下,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进行学习,从而能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同时,网络又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零距离”,有利于学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五、研究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子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组长的领导下,带领本子课题组成员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学习的主动全交给学生,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把自己培养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研究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1、经验总结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依靠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是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然。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活动中十分必要。

2、文献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习相关文献,领会文献精神,用于指导实践,对于提高课题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献法就是要求教师学习文献,对照文献思考、实践。

3、调查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包括了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包括了新课程标准的一切理念的渗透。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参与乃至主宰整个课堂教学是任务驱动模式常用的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自主地得出结论是整合的目标之一,故调查法必不可少。

4、案例研究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的挑战,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方法,对各学科不同课型的案例研究成为必要与必需。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有经过深刻反思,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的研究才能深入,目标才能明确。故案例研究法原则在整个课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课题分析

(一)课题常规成果

经过三年的认真学习研究,特别是最近一年的努力实践与反思,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由于我们踏踏实实开展课题活动工作,认认真真进行反思,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行家称我校的整合水平已经进入温州市各级学校中的第一层次,并在市课题交流会上专题介绍,得到了主管领导的肯定。具体地说: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全体教师均会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全体教师均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并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三年来,全校教师养成了积累教学素材的好习惯,资源积累丰富,各教研组均有自己的网站,已经初步制作了积件库,并将部分优秀素材刻录成光盘,在体现了资源共享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每位教师均能自如地在网络上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有些教师还在网上有多个个人主页,发表自己的课件、案例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活动,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三年来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养成了及时总结写出论文、案例的习惯,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有15篇整合论文,21个整合案例、5个整合课件获得市级以上奖,3篇论文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1个课件和案例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共有受到了专家的好评。(见附件:《2003年9月—2005年8月公开获奖成果统计表》和《2004年9月—2005年8月公开发表的论文、音像出版物统计表》)

5、“整合”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今年高考打响了开门红,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了基础。

6、促进了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中青年教师利用自身优势先行一步,在提高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全面的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渐渐成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在众多的市级以上奖可发表的文章中,绝大多数是青年教师的作品,特别是市一等奖以上的论文、课件、案例均以青年教师为主。

7、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为学校顺利通过市重点学校,省A类达标学校的评估作出了应有的努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三年来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探讨本课题的意义和思路,多次到兄弟学校取经、交流,召开市级观摩课1次,4位教师开出了观摩课,得到了专家支持的同时,也受到同行的 好评。校级整合活动周两次,每组保证1——2位教师开出示范课。在观摩课后和交流会上,兄弟学校和有关专家领导反馈过来的信息表明,他们对我校的整合课题是肯定的。本课题的跨越发展,为学校顺利通过市重点评估,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实现了招生一路大攀升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二)课题特色成果

1、通过建章立制,使本课题研究有序地进行,保证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的顺利进行,促使教师在整合实践中转变角色,改变了教学方式。

为了使教师们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与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学校不仅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更是及时地制定了《温州市第22中学教科研管理制度》。该制度不仅有相关管理制度,同时有相关奖励制度,保证了全体教师以积极的姿态,认真的态度投入教科研工作。具体包括:(1)制度 A、规划制度

为了使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方向一致,目标明确,协调配合,在每学年初,学校教科室根据建立的“多层面科研网络”,制定教师分级承担课题研究的计划。教育科研规划的内容,一是依据本校本地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现状与实际需要,二是各层面老师的自报项目,三是根据各层面老师自身特点与适合项目,从而制定出本校某一时段的教师分担课题研究计划。规划中要按轻重缓急、难易程度、规模大小、投入分配区分出不同层次。让老师们明确主攻方向和各自的任务,做到统一部署,相互协调,使学校的多层面科研网络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B、目标考核制度

为了克服有始无终的通病,检查规划落实情况,督促规划目标的成功实现,学校教科室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制度。目标考核的内容,就是把学校各层面科研工作的目标到达程度列入教科室、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业绩的考核指标之一。目标考核,可由教科室拟订一个逐渐完善的通则,评出基础分;再由各教研组拟出细则,评出附加分;再由个人给自己评出自评分;最后再按30:40:30的权重计入教师业绩档案。C、立项制度

立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确定课题,论证课题,最后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之中。在学校教育科研的活动中,要经过正式的申报、论证、立项手续,富于创新、意义较大或规格较高的课题,都应该鼓励其积极向科研主管部门申报,争取得到立项和指导。D、监督检查制度

为了避免“两端管理”即年初定计划,年终写总结,中间留空白的现象,学校将加强科研过程的监督管理。监督管理的内容:对已立项的项目的科研过程、实施作用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督促;规定项目承担者作定期汇报,以利于科研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方案或原计划中的不妥之处及时调整,对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E、经费投放制度

科研经费,是一种为了满足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需求而设置的费用。学校对教育科研所需要的资料、书刊、设备以及必要的会议、差旅费等等,应根据学校的需要与可能的原则予以资助。F、表彰奖励制度

为了肯定老师们的教育科研成果,鼓励大家积极从事创造性劳动,学校奖对取得科研成果的老师予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制度:一是根据本校的财力,按国家、省、市科研奖励比例,抽出与之相当的资金,以相应的规格给予奖励;二是把老师们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比、晋升、获取科研资助等,以制度化的形式联系起来,完善起来。

为了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促进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科学化的程序,对已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按“成果评估标准”进行验收、鉴定、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通过相应级别的会议、出版物、新闻媒体、上网等加以传播。尤其对经过鉴定,证明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要建立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措施,予以大面积的交流推广和应用。H、论文、案例的评选、交流与奖励制度

科研论文、教学案例是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改革探索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经验的展示,学校教科室要十分珍视。为了让大家的劳动成功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学校将建立健全定期论文、案例评选、交流与分等奖励以及把论文、案例等级与晋级晋升挂钩、载入个人业务档案的制度。其中优秀的论文向上级相关级别报刊推荐。最后,将每学年的论文分等结集,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考评指标之一存档。

2、整合从理念出发与活动结合,促进了新课标环境下教师观念的转变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了学生全新的学习方法。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理想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从而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1)促进了新课标环境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A、在培训中渗透理念,为教师观念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是面向全体教师的大事,要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前提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为此从整合课题必需的网页制作培养开始,结合本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我们坚持了“技术培训与理念渗透相结合”原则。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做到了从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建构主义”理念和“资源共享”理念出发原则。

从理念出发原则,主要是指地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必须渗透相关的整合理念,让教师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如渗透新理念的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就是最好的佐证,它让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从“展示型”到“研究型”到“创新型”的整合设计中,明确自己在制作课件时应该如何设计问题,搜寻资源。又如,在FrontPage网页制作培训时,让教师明白“共享边框”这一功能对于提高课件的制作、操作的高效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带着先进的理念进行学习,虽然一开始理解不是十分深刻,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恍然大悟地明白培训时渗透的理念的意义,技高一筹了。它对于更好制作整合课件特别是网络课件,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在整合课实践中渗透理念,为教师观念转变奠定了实践基础。

由于有了正确的理念指导,使教师们地整合实践中时时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正如一位年轻的英语教师在“在个体探究和团体交互中学习英语”教学案例上所写的那样:

通过“个体探究,团体交互”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始终保持主体探究状态。通过“竞赛活动”“论坛发言”,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激励学生“勇往直前”,在体现“尝试教育”与“成功教育”的理念中,既突出了个性化水平,又培养了协作精神,更突出英语学科特色,充分展示了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的优势,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网络课当中,学生的行为习惯与传统课堂上的表现差别很大。由于学生还没充分适应电子学习方式,他们很容易走向无政府主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起组织者的作用。但为了让学生按照自己设想的步骤去做,有些人过多使用学生子机控制系统,有时学生只能看着教师操纵了一切,最终失去课堂兴趣。如果在课堂中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整合无非就是穿新鞋走老路。既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就不能总是想课堂照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意到,教师应该起到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语言信息,组织学生学习、探讨”、“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本堂课中,教师在学生完成竞赛后,引导学生回顾竞赛的内容,让学生总结知识;当学生活动有了成果后,教师应加以适当评论。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轻松地进行个体探究和团体交互。

通过给网页设置密码,本人很好得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重要的网页前都有一个关卡。有些密码只能从教师口中得到,为了对学生活动和进度进行必要的控制;有些密码要求学生自主探求,从课本中,网页中或是只是经过简单的思考后得到。对密码的渴望驱动学生不断去探索,有时他们不得不停下来听教师的指导。这样教师又是很重要的引导者。密码关卡使网络课堂也能正常进行一些传统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当一个活动已结束,而下一个活动前又有密码拦着,学生不得不停下,把注意力投向教师。就像在传统教室一样,平常的师生交互便自然地开始了。

历史教师则是这样描述的:通过“国共第一次合作”教学,深刻的发现:原来学生在网络的天空中能这样的展示自我。网络课件中部分学生遇到困难时,很快借助于网页提供的相关知识,找到答案,这一部分由于网络课件的灵活性,学生的学习效率,速度、广度、深度均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学生俨然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既是整节课策划者,还是整节课的组织者,还是学生的引领者,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是“教师是学生合作者”这一角色。

(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在渗透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然要结合到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课堂教学中曾经出现的因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信息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信息的贫困”,在这种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改善,我们必须重视学科知识的外延扩展及其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并培养学生有效利用、查询、评估和创造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内化和提升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在整合实践中,地理老师这样反思有代表意义:

(1)通过制作网页,思考问题设置,使教师在备课中开始角色的转变的反醒。

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教师的角色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要求教师备课时更好地制作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页,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教材、教法,而且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使自己更多地从组织者、引导者的角度指导学生探索。

通过这堂课我认识到,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课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还给学生主体地位,否则最好的课件,最多的资源也毫无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还给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在处理论坛内容时,我有意识地表扬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并对有创意的答案大加表扬;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苦学”为“要学”和“乐学”;在网络教学中,通过BBS论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做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了解学生的实际 掌握情况基础上,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3)培养了学生全新的学习方法。

生物教师在她的教后总结中写道:本节课《细胞增殖》的学习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突出体现在对有丝分裂分裂期的过程教学中,通过接受任务,或通过下载的有丝分裂的“动画课件”学习,或自主进入“资源中心”获得帮助学习,在人手一机的条件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需要,反复连续播放动态过程学习。另外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检测自我学习效果提供了机会,相互的沟通能使知识完善化,程度深入化。特别是第三组,后期的特点明确后,能够将后期染色单体分离从而染色单体消失以及染色体的数目增加的内容很好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归纳出来,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微观、抽象的内容宏观化、具体化。无论从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思路,还是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而地理老师则认为: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拓展知识,扩大信息来源,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由于资源库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使学生能够自由且充分利用资源库信息进行思维整合,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如在资料库1、2、3中都有大量有关海洋资源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阔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中的其他资源进行学习,使学习脱离课堂,脱离课本。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由传统的学习方法: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传统教学方法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对这些信息还要做进一步分析研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实现了对知识获取加工。这种获知的手段和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这样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比教师强加的要理解透彻,掌握更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利用网络特点,使学生在激励机制下更乐于学习,既保证了个性化学习需要,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是不一样的:小组内部成员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体会到协作学习带来的成功,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进步,在竞赛中体会到团结与荣誉,培养了团队精神。而在“课堂练习”这一环节,学生完成任务后,计算机弹出“真不错,再接再厉”等鼓励性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三)潜在课题成果:

1、课题研究的价值

强调整合的必要性,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人为的拉郎配,不是每学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注重整合的服务性,就是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把握整合的规律性,就是看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不适应性,硬件和软件的不支持性。认真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强调“过程性原则”,即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教师教 会学生的是收集信息的价值判断,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教师再教给他新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讲,整合就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因此,我们看整合,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观念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学科,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同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因此,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

2、我们的思索与建议。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计算机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人讲,教师培训问题已成了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瓶颈,这是不无道理的。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保障。(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都是传统的教学基本功。这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但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将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4)宏观建议

①国家要在加大对中小学计算机硬件投入的同时,建立相关政策导向机制。如规定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和等级、信息素养提升与评优晋职挂钩、信息技术考核列入教师评价体系等。②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要切实深入中小学课堂,加强调研,有针对性的对“整合”规律性进行研究,真正发挥指导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的作用。要特别要注意避免“整合”走入误区。

③“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基础。但目前此实验的价值取向需要重新审视。

下载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作业1.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设计一个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案例 《数一数》教学设计 信都镇新兴小学柳毓钊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至5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摘 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要讲述的美术作品,查找有关作品参考资料、作者资料等,从多方面讲述分析作品,让学生摆脱听、讲、看书......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桥头第二小学 祁生仓 摘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巧妙运用板书和自制教具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案例 四皓镇中心小学 赵亚荣 Lesson 1 What time is it? (第一课时) 案例片段描述: 片段一:在导入新课“clock”一环节时,四皓镇送教......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总结 本学年在中心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为了更好的开展今后的工作,现将本期信息技......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整合 一、化学教学需要信息技术参与整合 1、关于整合 教育部陈自立部长在1999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PEP 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 Unit 4 My home教学设计 PEP 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 Unit 4 My home Part B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话题是谈论My Home.并能简单描述自己......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设计 Unit 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 A let’ talk 教学设计 尚书红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Ways to go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