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乡镇公务员农村专业知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2018乡镇公务员农村专业知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一)耕地制度 1.耕地保护制度
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要求节约用地,禁止破坏、闲置、荒芜耕地。
(1)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2)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3)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4)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5)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2.耕地征收审批制度
征收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其他土地的征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中公教育
征收农用地的,应当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其中,经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同时办理征地审批手续,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审批;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征地批准权限内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同时办理征地审批手续,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审批,超过征地批准权限的,应当申请国务院另行办理征地审批。
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
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一)耕地制度 1.耕地保护制度
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要求节约用地,禁止破坏、闲置、荒芜耕地。
(1)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2)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3)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4)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5)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中公教育
2.耕地征收审批制度
征收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其他土地的征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征收农用地的,应当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其中,经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同时办理征地审批手续,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审批;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征地批准权限内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同时办理征地审批手续,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审批,超过征地批准权限的,应当申请国务院另行办理征地审批。
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
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个别省、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的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
5.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我国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严格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在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包括:
(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中公教育
(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3)蔬菜生产基地;(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5)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中公教育
第二篇:2018乡镇公务员农村专业知识:宅基地制度
2018乡镇公务员农村专业知识:宅基地制度
1.宅基地的含义
宅基地是指建了房屋、建过房屋或者决定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包括建了房屋的土地,建过房屋但已无上盖物、不能居住的土地,准备建房用的规划地三种类型。
2.宅基地的使用权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特有的一项独立的用益物权,是农村居民在依法取得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宅基地上建造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并对宅基地进行占有、使用和有限处分的权利。它具有严格的身份性、无偿使用性、永久使用性、从属性及范围的严格限制性等特点。其取得方式有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消灭形式有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人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3.宅基地的申请(1)申请人
申请农村宅基地的人通常情况下只能为农村农民。农村农民专指本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如果非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者是城镇居民,则一般是不允许申请宅基地的。
(2)申请原则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3)申请程序
中公教育
村民申请使用集体土地建住宅通常要依照下列程序办理申请用地手续: 申请宅基地的村民向所在地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村民大会或村民委员会对申请进行讨论,在表决通过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或者按规定办理批准手续;政府办理批准手续:占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等非耕地的一般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占用耕地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经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报县人民政府批准;由乡镇土地管理所按村镇规划定点划线,准许施工;房屋竣工后,经有关部门检查验收符合用地要求的,发给集体土地使用证。4.宅基地的买卖与继承(1)宅基地的买卖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但是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村民经过审批取得宅基地后,只是拥有宅基地的使用权,并未取得宅基地的所有权,不得非法转让,但随房屋一起转让的除外。
(2)宅基地的继承
农村宅基地不能继承。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使用权属于房屋所有人,农村村民的宅基地使用权是基于“村民”的特定身份取得,村民只有宅基地使用权,不能随意对宅基地进行处置。所以宅基地不属于遗产,不能被继承。
中公教育
第三篇:2018乡镇公务员农村专业知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18乡镇公务员农村专业知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含义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由地方政府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的社会救济制度。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演变
1996年,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意见》还确立了“保障资金由当地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的筹资原则,并要求各地要积极试点、稳步推进。
200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该《通知》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目标、总体要求、保障标准和适用对象等问题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2007年8月,民政部宣布全国31个省市已经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扶贫办、民政部、财政部、统计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的《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决定通过探索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农村最低生活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作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解决温饱问题并实现脱贫致富。
中公教育
(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 2.有利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有利于维护农村的稳定 4.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
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规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疾、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此项制度的关键环节,是界定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核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界定补助水平以及安排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如果保障面过宽,可能影响保障对象劳动就业的积极性;如果不及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随着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又将影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
2011年5月18日,民政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和调整工作,明确各地在制定和调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可以采用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恩格尔系数法或者消费支出比例法,并要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和调整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原则,以维持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支出数据为基础,科学测算,充分论证;第二,坚持合理性原则,统筹考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需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失业保险、最低工资、扶贫开发等政策标准合理衔接;第三,坚持动态性原则,建立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
中公教育
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并随着当地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定期调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第四,坚持规范性原则,严格遵守有关政策规定和程序规范,确保公开、公正和透明。
(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其管理秩序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保障对象的人数等提出资金需求,经过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或者资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管理秩序(1)申请、审核与审批
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一般由户主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村民委员会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也可以受理申请。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组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核查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了解其家庭财产、劳动力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并结合村民民主评议,提出审核意见。
(2)民主公示
中公教育
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接受群众监督。公示的内容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申请情况、民主评议意见、审批结果、实际补助水平等情况。对公示没有异议的,按照程序及时落实申请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公示有异议的,进行调查核实,认真处理。
(3)资金发放
最低生活保障金原则上按照申请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也可以在核查申请人家庭收入的基础上,按照其家庭的困难程度和类别,分档发放。国家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通过代理金融机构直接及时地将最低生活保障金支付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账户。
(4)动态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定期或者不定期调查了解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并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按照程序办理发放、减发或者增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手续。
中公教育
第四篇:xx乡镇农村三资管理制度
**乡(镇)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为了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监管工作,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理顺农村集体“三资” 监管体系,建立起农村“三资”规范运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农村集体资金的管理制度
本制度所称农村集体资金指村集体原有积累及取得发包及上交收入、经营收入、租赁收入、投资收入、征用土地补偿收入、集体资产变卖收入、上级拨入资金收入、借入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形成的现金、银行存款及有价证券。
(一)银行帐户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银行开户及票据管理制度。
1、各村要在**行设立一个中心账户,村财收入必须全部进入中心账户。
2、村财收入要统一开具《**省村集体专用收款票据》,专用收款票据必须统一由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发放,并实行登记管理。
3、2000元以上现金支出须开列支票经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签证后,统一到村中心账户转账领取。
(二)现金及备用金管理制度
村集体的所有现金收入,必须由村报帐员统一收取并在2日内及时上缴中心账户管理,不得坐收坐支现金。村备用金由报帐员管 理,金额不超过2000元。备用金拨付时,由村报账员填写《村级支出用款计划》,报村财务负责人审核并签审核意见后,再报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主任审核并签审核意见,“两审签”齐全后乡农村财务会计方可预拨备用金。超过2000元的,由村报账员填写《村级支出用款计划》,由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村财务负责人、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主任签署审核意见后方可拨付。对不按规定使用备用金,收入不入账、公款私存、设立小金库、坐收坐支的支出单据不予核销。
(三)财务开支审批制度
严格执行财务审批制度。
1、村集体经费开支实行村委会主任一支笔审批制度。经费一次性开支在200元以内(含200元),由村委会主任直接审批;经费一次性开支200元以上至1000元(含1000元),经村党支部书记审核并签字后,由村委会主任审批执行;经费一次性开支1000元以上至5000元(含5000元),经村两委会研究通过后,村党支部审核签字,村委会主任审批执行;经费一次性开支5000元以上的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经村党支部书记审核签字后村委会主任审批执行。
2、每张单据有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及经村务监督委员会或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审核盖章,对不合理开支被退回的单据必须进行逐单登记。
原则上村集体不得借款给私人,确有特殊情况的,1000元以下的由村委会主任审批:1000—5000元由村两委集体研究决定,5000元以上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四)财务公开制度
严格执行统一审核记账制度。各村要在每月10日前到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完成上月村财务的审核记账,并录入电脑。保障各村的财务收支明细表每月15日在党务村务公开栏公开。
二、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制度
农村集体资产指村集体所有或以贷款、投资入股经营、劳动积累、接受捐赠、无偿资助所形成的建筑物、农业机械、机电设备、电力设施、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经济林木、牲畜、农田水利设施、道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
1、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原材料、产成品及其他物资等集体资产要确定专人保管。村报账员要建立资产明细帐,登记各种资产的名称、数量、类别、购建时间、原值等。年终要进行一次清理盘点核实,对盘盈、盘亏或报废的资产要查清原因,分清责任,交村民代表会议决议通过,进行增减变动登记,报乡经管站审核备案。
2、村经济合作社需对村集体的资产对外承包、租赁、转让的要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报乡(镇)招投标领导小组批准,并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数额较大,确需进行资产评估的,要通过评估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评估。
3、集体资产实行发包、租赁、转让经营的,要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公开合同履行情况;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资产,要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和经营目标,确定决策机制、管理机 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并向全体村民公开。
4、村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转让经营的,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定期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做好结算兑现工作,提高承包合同兑现率。合同文本由乡村两级存档保管,不得随意出借。
三、农村集体资源的管理制度
农村集体资源指依法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含宅基地)、森林、山岭、旱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
1、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应当建立集体资源登记簿,逐项记录。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的名称、类别、坐落、面积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集体资源,还应当登记资源发包、租赁单位(个人)的名称、地址,发包、租赁资源的用途,承包费或租赁金,期限和起止日期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发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变更事项等要重点记录。
2、村集体资源经营方式的确定,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采取招投标、拍卖等形式有偿转让其经营使用权的,要提前7天公布方案。严禁任何人利用职权压价发包村集体资源,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垄断承包或者依仗权势压低承包标的。
3、村集体所有且没有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以及果园、养殖水面等集体资源的发包、租赁,在报乡(镇)招投标领导小组批准后,采取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投标方案、招标公告、招标合同和相关资料应当报乡(镇)“三个中心”批准。
4、村集体资源经营方式确定后,要及时与经营者签订资源承包合同,报乡(镇)政府备案。
四、经济项目招投标监管制度 1、3万元以上的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处理和工程项目建设都要经过招投标监管中心监管,严格按程序进行公开招投标。
2、乡(镇)招投标监管中心对村级已到期的资产、资源合同按照程序重新进行发包,并完善合同条款。
3、村级资产资源的处置和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都必须经过以下程序并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两份(中心一份,村级一份)存档:一是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结果;二是村委会申请报告;三是乡招投标领导小组批复;四是招投标公告;五是招投标现场记录(包括各投标人标书、参加人员、中标结果等);六是中标通知书;七是合同文本。
五、合同管理制度
1、村集体资产有偿出租、出借、转让、投资必须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村集体村资源的有偿使用必须依法签订书面承包或租赁合同;其它需要签订书面合同的。
2、合同签订后,应及时将相关资料上报乡(镇)招投标中心进行鉴证或者县公证处进行现场公证、上报乡(镇)“三个中心”备案。
3、所有合同必须纳入档案管理,明确专人负责,专盒、专柜存放,严禁村主干保管。
4、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将纳入管理的合同资料,按要求进行收集、整理、登记、归档管理,防止资料的散失和损毁。
5、合同的变更、转包、转让,必须经村两委会议或者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重大的),上报乡(镇)“三个中心”同意,并对外公示,否则视为无效。
6、村委会换届或合同保管人员变动,必须在7天内办理合同档案移交手续。
7、未经村委会批准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查阅、借阅合同原件。
8、发生合同丢失、损毁事故,要追究合同保管人的责任。
**乡(镇)委员会
**乡镇)人民政府
二○**年*月*日
第五篇:乡镇农村危房改造管理制度
xx乡农村危房改造
工 作 制 度
xx乡农村危房改造办公室 二O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xx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流程
一、农户向村委会提出申请;
二、村委进村入户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三、村级召开民主评议会议,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等情况进行评估评审,初步核定农户申请名单;
四、在村务公开栏进行一榜公示七天;
五、公示7天后群众无异议,报乡人民政府审核;
六、乡政府组织召开乡农村危房改造民主评议会进行评审、评定,对符合条件的,在乡人民政府的政务公开栏上进行二榜公示七天,公示期满后,群众无异议,报县危改办审批部门进行审批;
七、县将审核符合条件的农户批转到乡后,乡村两级同时进行第三榜分别在乡人民政府政务公开栏和村级村务公开栏同时进行公示五天;
八、公示期满后,群众无异议,开始组织实施工程改造。
xx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制度
一、实行保障对象资格审核程序的制度。在危房改造户的选定上,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乡村干部逐村、逐户、逐人进行调查,做到符合条件的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并严格履行了“群众申请、村民评议、乡政府审核、县政府审批、签订协议”等程序。
二、实行补助标准和补助对象公示制度。补助对象的住房状况、补助标准等基本信息要在村务公开栏公示。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与农户签订农村危房改造协议书,明确补助标准与工程竣工时间、质量、面积等要求。
三、实行危房改造进度周报制。要求各村实行一周一报,将每一个施工时段的工程进度上报乡危改办,乡危改办进行汇总后上报乡党委、政府,以便使乡党委、政府随时掌握工程的进展情况;由乡政府形成汇总,上报县政府危改办
四、实行危房改造督查通报制。乡危改办将各村上报的工程进度情况汇总后进行通报,若出现实施进度慢或实施不下去的,将按签订的责任状的要求和规定,以此作为年终干部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实行乡村干部帮户责任制。实行乡村干部“一对N”的帮户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帮户人主要督促好农户动工、备料及工程实施的进度等。
六、实行危房改造工作人员责任追究制。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对于职责履行不到位,导致群众对危房改造工作反映强烈,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出现非正常情况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乡政府安排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对危房改造施工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指导监督,发现质量与安全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危房改造工程的安全施工。
八、实行专项资金监管制度。强化资金的使用管理,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发放补助资金,合理支配改造资金,做到专款专用。财政资金对农户实行“一折通”直补管理,资金管理具体参照农村民居危房改造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九.实行档案专人管理制度。按照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同步建立农村危房改造农户纸质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电子信息化录入制度。指定专人录入及时、准确录入到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农户、住房、进度、资金及房屋改造前、中、后照片等数据。
xx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工作制度
一、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人员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带头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做执纪守法和廉政建设的模范。
二、不准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友谋取政策以外的特殊照顾;不准到危改户家和村民委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不准在工作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
三、贯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尽量减少各种礼仪活动和迎来送往,接待上级或友邻单位领导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不得举办和参加高标准的宴请。
四、严禁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要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不接受馈赠礼品。
五、要按照述职述廉要求,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认真总结回顾,向乡党委、政府作述职述廉报告,自觉接受监督。
xx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首问首办工作制度
一、首问首办责任制,是对前来办事人员提出的有关事项认真办理,负责到底,把问题解决在首次办理环节的一种责任制度。接受咨询或受理有关业务的部门和办公室为首问首办责任部门,负责接待或办理业务的人员为首问首办责任人。
二、首问首办责任制度应遵循的原则:热情主动、坚持原则、文明礼貌、廉洁高效;分级负责、归口办理;明确责任、注重效果、服务规范、方便群众;遇事必管、办事彻底。
三、首问首办责任人应恪尽职守,对前来办事的人员或来电、来访、来信、来函,要认真听记,弄清来意,属职责范围内的及时解决办理,职责以外的必须耐心解释,说明情况,要“一次性告知”办理的有关事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回避、推诿、拖延,确保事事有答复、件件有落实。
四、做好首问首办工作记录,落实责任人签字制度。
五、设立首问首办投诉箱和举报电话,广泛接受内外监督。
六、在执行首问首办责任制过程中,对存在问题和违纪的人和事要给予严肃处理。
xx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公开承诺制度
一、实行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职责范围、政策规定、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工作程序、工作纪律、人员分工、办事时限、投诉电话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依法行政。危改办工作人员要自觉按法律法规来办理事务,不渎职,不越权,不受人为因素影响,自觉遵守法纪,廉洁从政。
三、杜绝“四难”。对来办事的人员要热情接待,热情服务,使用文明用语,禁用忌语,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现象,做到“一杯水解渴、一把凳子请坐、一件事办完满意”和“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四、实行限时服务。对村组干部和上访群众反映的一般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7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对反映的重大问题15日内必须作出答复。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坚决治理和严厉查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职权和管理职能,向服务对象进行“吃、拿、卡、要”的人和事。
xx乡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一、建立雅灰乡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专户,资金来源为中央、省、市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和乡政府安排匹配资金及社会各界捐赠的资金。
二、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实行乡同意集中管理,即“县拨、县用、县监管”的办法,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三、乡级财政根据全乡农村危房改造帮扶计划和危房改造工作实际进展情况,采取分次预拨、任务终了总结算的办法,将各级补助资金通过乡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财政专户拨至各户。
四、乡财政部门指定专人负责,配合危改办做好我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五、危房改造帮扶资金发放程序:财政所凭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持乡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的通知发放。同时执行三次发放。第一次在危房改造动工前,凭乡镇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出具的通知,预发补助标准的30%;第二次凭乡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监督危房改造进度,发放的验收合格证明,发放补助标准30%;第三次凭乡危房改造领导小组组织人员验收合格后,发放补助标准40%。
xx乡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管理违规责任追究与
处理制度
一、对违规使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的村和个人,要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乡级财政将暂停拨付帮扶资金。
二、对侵占、挪用、截留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的部门、单位和个人,由上级主管机关责令归还,造成损失的要予以赔偿;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财政部门经办人员因工作失职或滥用职权不按规定及时拨付、兑现补助资金或造成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流失的,应追究有关人员和分管领导的责任;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在危房改造工作中对不按规定程序、询私舞弊、优亲厚友,在群众造成不良影响,造成损失的要予以赔偿;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主管机关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