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电课程设计——音响放大器(前置放大)
模电课程设计仿真与测试报告
音响放大器
姓名:尹文敬
学号:***1 一 设计要求
(简单音频通带放大电路)(输入语音信号-麦克风)功放电路原则上不使用功放集成电路。技术要求:
(1)前置放大、功放:输入灵敏度不大于10mV,fL≤500Hz,fH≥20kHz;(2)有音量控制功能;
(3)额定输出功率PO≥5W(测试频率:1kHz);(4)负载:扬声器(8、5W)。
主要测量内容:最大输出功率,输出电阻,输入灵敏度,fL,fH。
二 设计思路
1.由于要求不能使用功放集成电路,初步思路是采用三级分立元件实现。输入可用差分放大电路,用高放大倍数三极管增大放大倍数,中间级采用共射放大增大倍数,输出采用消除交越失真的互补输出,同时作为功放电路,可用复合管。
2.利用分立元件可以设计两种基本电路:(a)采用直接耦合,此方案具有 工程实用价值,且电路简单。但是由于需要三级放大,前后级之间都会有影响,只要有一处参数不合理,其它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该电路难以设计,更难调试。(b)采用阻容耦合电路,即利用电容的隔直流的特性将电路的三级分隔开来。此方案中需要较多电容,会影响电路的频率通带。但是这样做前后级之间的影响会减小很多,便于我们利用所学模拟电路知识计算各个元件的参数。考虑到所学知识有限,故采用(b)方案。
3.音量控制利用滑动变阻器。
三 设计步骤
一.差分电路
1.第一级作为输入放大,不需要太大的放大倍数,一般只需要几十变能达到要求。
Vcc0.7射级电流 : Ie IRE=2IEQ
Re射级接-18V 而基级电流不能过大 集电极电流一般1mA左右取1.5Ma 得 RE5.6k 集电极电阻RC=1.5k
第一级电路的仿真情况
二.中间共射放大级
1.共射放大级静态工作点的确定: 采用电阻分压:
电源电压分别为+18V和-18V U beUbe-0.7R5U电源 IeRe R5R4Ie的大小基本由Re来确定,同时Ie和IC相当。Re对于共射放大级的静态至关重要,同时R6也要合适要使三极管工作在最佳状态,应该满足UCE1U电源电压2
UCE18V在理论上为最佳静态
但是在仿真过程中该级遇到了问题,当UCE18V时波形失真,原因是UCE较高,则有IB太小,聪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中可以看出工作点太低,导致失真。
调试得UCE=17V合适
U beUbe-0.7R5U电源 IeRe R5R4UCEU电源电压-IEREICRC17V
U电源电压=36V 解得 R46R5 根据模电书中的例子,取R5=5k 经过仿真 得到最佳值R4=27k R5=4.3k R6=2.4k R7=620 得到第一,二级的仿真结果如下
小结:在模拟仿真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对模电理论知识理解不够。遇到较多的问题。在此又学会了不少东西。
三.互补输出级
采用模电教材中的电路
因为采用了阻容耦合,所以前级对后级的影响较小,只有在输出与输入的反馈电路上有影响。互补输出级最显著的特点:(1)就是在上述电路图中,Q4与Q5之间的电压应该为0。调结R9,R10便能做到。
(2)Q6和Q7的基极电压分别为+1V和-1V,调节 R10便能做到。
四 完整电路的仿真 电路元件
(1)静态工作点
Uo=4mV符合要求
Q6和Q7的基极电压分别为+1.16V和-1.13V,满足要求。
(2)动态
波形如下
当输入Ui=5mV时,有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U有效=7V.PMAXU有效277w6.13w
R8功率满足要求。
(3)对电路进行交流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Fh>20kHz
Fl=100Hz 五 PCB制作
注意问题
1)公共地线要宽,电源线要宽
2)元件封装要注意电容的大小,大功率管要预留散热片空间
六 焊接与调试
焊接
(1)焊接时,首先要去氧化物,上锡,防止虚焊。虚焊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容易造成电路接触不良,进而使有些元件烧坏。
(2)调试是整个过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为了方便调试,可一级一级的焊接,然后调试,且各级分开调试。
调试
(1)方法:a.由于软件仿真与实际电路有差距,为了调试方便,将每一级的关键电阻用滑动变阻器代替,第一级的R3,第二级的R6,第三级的R10分别用2k,5k,1k的滑动变阻器代替。b.在调节前两级电路静态时,应该将反馈电路接地以构成差分管导通条件。
(2)最终调试参数:静态,差分电路IQ1CIQ2C17.3V Uo=-46mV 动态峰峰值为19V P Fl=60HZ Fh=15k
V峰值22RL5.64w
第二篇:模电课程设计仿真 音频放大电路
电子科技大学
设计题目:学生姓名:教师姓名:《模拟电路基础》电子线路应用设计报告
功率放大电路 学号:
日期: 2016.12.27
1、设计任务
设计要求:设计并制作用晶体管和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音频功率放大电路,负载为扬声器,阻抗RL=8Ω。
性能指标:频率:20Hz~20kHz 输出功率:≥8W 放大倍数:30dB 失真:≤10%
2、电路原理
2.1 电路整体方案 2.1.1 方案的确定及论证
一、OC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图 2.1.1-1 OCL电路
如图所示放大电路是由两个射极输出器组成的,T1和T2分别为NPN型管和PNP型管,两管的材料和参数相同(即特性对称),且电源由对称的双电源+VCC和-VCC提供。
图中,两管基极没有偏置电流,静态损耗为0,电路工作在乙类状态,信号从基极输人,从射极输出,RL为负载,输出端没有耦合电容。所以,把图4-35所示的电路称为无输出电容的功率放大电路,简称OCL电路。静态时,UEQ=UBQ=0 输入电压的正半周:+VCC→T1→RL→地 输入电压的负半周:地→RL→T2→-VCC OCL电路的输出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最大输出功率:
转换效率:
二、用集成器件实现
TDA2030集成功放芯片:
TDA2030是德律风根生产的音频功放电路,采用V型5脚单列直插式塑料封装结构。该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汽车立体声收录音机、中功率音响设备,具有体积小、输出功率大、失真小等特点。并具有内部保护电路。
图 2.1.1-2 TDA2030芯片
TDA2030管脚功能: 1脚是正相输入端; 2脚是反向输入端; 3脚是负电源输入端; 4脚是功率输出端; 5脚是正电源输入端。
图 2.1.1-3 TDA2030芯片
图 2.1.1-4 TDA2030典型参数
TDA2030特点: 1.开机冲击极小。2.外接元件非常少。
3.TDA2030输出功率大,Po=18W(RL=4Ω)。4.采用超小型封装(TO-220),可提高组装密度。
5.内含各种保护电路,因此工作安全可靠。主要保护电路有:短路保护、热保护、地线偶然开路、电源极性反接(Vsmax=12V)以及负载泄放电压反冲等。
6.TDA2030A能在最低±6V最高±22V的电压下工作在±19V、8Ω阻抗时能够输出16W的有效功率,THD≤0.1%。
运用集成芯片TDA2030完成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能够更好地达到设计任务和要求。2.1.2 整体电路
整体电路设计:使用TDA2030加少量外围元件,输入端使用高通滤波。
图 2.1.2-1 音频功放电路
2.2 各部分电路原理
一、输入部分
图 2.2-1 输入部分电路
R3是直流平衡电阻,同时与C3构成高通响应,用以滤除低频信号。
二、放大部分
图 2.2-2 放大部分电路
R1、R2和C2构成负反馈电路,决定电路的电压增益及低端截止频率。Au=R1/R2
三、输出部分
输出部分负载为扬声器,阻抗RL=8Ω。
四、保护部分
图 2.2-3 保护部分电路
R4和C7可以稳定频率,防止电路自激。D1、D2用以保护集成块 2.3 电路参数选择依据
阐述电路整体方案、各部分电路原理和电路参数选择依据
3、电路仿真和结果
根据要求,仿真软件选用multisim,在软件中连接电路如图4.1所示:
图 3-1 电路仿真图
一、波特图输出
图 3-2 波特图
由图可以看出,其仿真的结果,在20Hz-20kHz内中后段的波形放大能力基本保持不变化,且放大倍数约为30dB。符合题目要求。
二、输出功率
图 3-3 输出回路上探针数据 图 3-4 输出功率图
输出功率为8.662W,≥8W,满足要求。
三、失真分析
图 3-5 失真分析图
失真为0.014%,≤10%。满足要求。
选择的器件及其参数
给出部分和整体电路仿真截图,给出仿真结果及结论。
4、电路加工及测试(可选)
阐述制作电路(画图、焊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给出PCB版图、实物图。阐明所用的测试仪表、测试方法,给出测试结果。在最后,针对这次DIY,也有些收获和感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功放单点接地的问题!一定得慎之慎之处理处理不好功放会有底噪。
图中R1、R2是输入落地电阻,C2是直流反馈电容,接地点是小信号地,标记为蓝色,;C3、C4、C6、C7是退耦电容,接地端标记为红色,属电源地。正确的接地方式为:三个小信号接地点可混合在一条地线上,四个电源地汇集为另一条地线,电源地与小信号地在总接地点处汇合,除总接地点外,两种地不得有其他连通点。
5、问题解答
1、为什么共射放大电路不宜用作功率放大电路?
共射主要用于放大电压信号,其输出功率和效率都很低;而功放不仅需要有放大的电压信号,还需要有放大的电流信号,只有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都足够大,才能满足功放的要求,所以共射放大不宜用作功率放大电路。
2、TDA2030使用时对电路有什么要求? TD2030使用时类似于集成运放,需要用负反馈电路。
3、如何实现电路的实物制作?
根据电路图绘制PCB→将PCB文件导出为PDF文档格式,采用1:1导出→将PDF打印到菲林上,采用实际大小打印→将打印好PCB菲林平铺在感光板上,准备曝光→用11W的日光台灯曝光约15分钟→曝光完毕后用显影液进行显影→准备好腐蚀溶液进行腐蚀→腐蚀结束,钻孔,准备焊接→焊接元件
6、总结
通过此次的课程设计,我增进了对功率放大电路的了解、掌握了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对于仿真软件Multisim也用得更加得心应手,此外我还新学会了利用软件Altium Designer绘出PCB版图。同时对于模电的课程的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电子设计和需要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理论加上实践,才能做等更好。
从选择题目到开始着手去做,我才发现自己的模电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于是花了很多时间去读教材相关内容,包括基本放大电路的知识,多级放大器,放大电路的反馈和功率放大器等章节,总算是有了大概的想法和思路。而后便查阅各种论文和书籍资料,浏览各样的电子、电工论坛,看到别人的一些见解和讨论,启发了我的思路。最终发现了TDA2030的集成运放具有很大的优点,便想用集成运放来实现。我选择了TDA2030典型电路中的双电源电路来实现,并揣摩该电路的设计思路和意图,最终看出了其中的道理。之后便是应用仿真软件来实现。
制作实物电路图又是一次挑战。首先我询问了一些搞电子设计的同学如何实现实物,得知要先绘出PCB布线再印制、最终把元件焊上去并调试。软件Altium Designer的使用对我来说又是一项新鲜事物,我不断尝试,学会了如何利用软件布线。学校开放实验室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元件的找寻以及板子的印制都不再成为困扰我们的问题。我在没课的时候就呆在那里焊板子,最终做出了实物。
虽然我做出来的电路满足了设计要求,但是我仍觉得有些遗憾,那就是这个电路图我是直接用的TDA2030典型电路,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做什么改进和变化。我想,以后我要更加注重模电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才有创新思考的能力。同时我也认识到,电子设计也需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理论加上实践,才能做得更好。
电路设计、仿真、加工、测试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对课程的理解,对实际电路的认识等等。
说明:正文小四号宋体。图表采用五号宋体,图表分别按顺序编号。
表1 选用的元器件型号和数量 图1 xxx仿真电路图
参考文献
[1].[2].[3].[4].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周文.浅谈TDA2030集成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3,(2).朱李明.线性集成电路——TDA2030A[J].集成电路应用,1986,(3).张燕玉,陈国志.实用OCL集成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方法[J].科技资讯,2010,(3).[5].芮新芳,朱朝霞,牛耀国.使用Altium Designer Winter 09设计印刷电路板之常见问题及使用技巧[J].电脑与电信,2011,(9).[6].吴中华.Altium Designer 10使用快速入门[J].电子制作,2012,(6).
第三篇:模电课程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模拟电子课程设计
对讲机放大电路的设计
专业班级 :电气13-3 姓
名 :何水源
学
号 :1316301140
一 设计方案
1.确定前置级电路方案:
①根据总的电压放大倍数,确定放大电路的级数,实际电路中,为使放大电路的性能稳定,都引入了一定深度的负反馈,所以,放大倍数应留有一定余量。②.根据输入,输出阻抗及频率响应等方面的要求,确定晶体管的组态(共射,共基,共基)及静态偏置电路。
③.根据三种耦合方式(阻容耦合,变压器耦合,直接耦合)的不同特点,选用合适的耦合方式。本电路级间耦合采用阻容耦合方式。
本电路电压增益为100倍,考虑到电路的输入电阻不很高(ri>15K),输出阻抗也不太低,负载取得电流也不太大(RL=2K),因此前置级电路采用共射极电路。由于单级放大器的电压增益为35db左右,两级放大器的增益为65db左右,考虑到要引入一定深度的负反馈(一般为1+AF=10左右),而电路的增益要求为100倍,所以前置级用两级共射极电路组成。静态偏置采用典型的工作点稳定电路。
2.确定功率放大器电路方案:
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形式很多,有双电源的OTL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单电源供电的OTL功放电路、BTL桥式推勉功放电路和变压器耦合功放电路等。这些电路各有特点,可根据要求和具备的实验条件综合考虑,做出选择。
本方案的输出功率较小,可采用单电源供电的OCL功放电路,OTL功率放大器由推动级、输出级组成。推动级采用普通的共射极放大电路,输出级由互补推动输出,工作在甲乙类状态下,得到较大的输出功率。
图1-4是一个OTL功放电路,T4是前置放大级,只要适当调节Rp,就可以使IRH、UB5和UB6达到所需数值,给T5、T6 提供一个合适的偏置,从而使A点电位UA=UC6=VCC/2。
当Ui=Uimsinwt时,在信号的负半周,经T4放大反相后加到T5、T6基极,使T6截止、T5导通,这时有电流通过RL,同时电容C5被充电,形成输出电压Uo的正半周波形,在信号的正半周,经T4放大反相后加到T5、T6基极,使T5导通、T6截止,则已充电的电容C5起着电源的作用,并通过RL,和T5放电,形成输出电压Uo的负半周波形。当Ui周而复始变化时,T5、T6交替工作,负载RL上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正弦波。
为使输出电压达到最大峰值UCC/2,采用自举电路的OTL功放电路。
当Ui=0时,UA=VCC/2,UB=VCC-iR11R2,电容C3两端电压UC3=UB-UA=VCC/2-iR11R2。当R11C4乘积足够大时,则可以认为UC4基本为常数,不随Ui而变化。这样,当Ui为负半周时,T5导通,UA向更正的方向变化。由于B点电位UB=UC4+UA,B点电位也将自动随着A点电位升高。因而,即使输出电压Uo幅度升的很高也有足够的电流通过T5基极,使T5充分导电。这种工作方式叫“自举“,意思是电路本身把UB提高了。
四、计算原件参数
依据基本设计方案计算元件参数
电路方案确定以后,要根据给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元件参数的选择。在确定元件参数时,可以先从后级开始,根据负载条件确定后级的偏置电路,然后再计算前级的偏置电路,进一步由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确定耦合电容和旁路电容的电量,最后由电压放大倍数确定负反馈网络的参数。1).确定电源电压 Vcc应满足要求:
Vcc 〉2Vom+VE+VCES Vom= 1.4V VE为三极管发射极电压,一般取1~3V,VCES为晶体管饱和压降,一般取1V。
2.前置放大级参数确定 a)确定T2级的参数
集电极电阻R8,发射极电阻R9,T3型号,基极偏置电阻R6、R7。
Vcc-VCEQ2=ICQ2 R8+VE2 VCEQ2= ICQ2 VCEQ2 > Vom+VCES R9=VE2/ICQ2 指标中,RL=2KΩ,取VE2=3V,VCES=1V; 确定R8=3.5KΩ,R9=1.5KΩ,取标称值,R8=3.3KΩ,R9=1.5KΩ,则静态值ICQ=2mA,VCEQ2=2.4V。确定T2级三极管参数:
晶体管的选取主要依据晶体管的三个极限参数: BVCEO > 三极管c-e间最大电压VCEmax ICM>三极管工作时的最大电流ICmax PCM > 三极管工作时的最大功耗PCmax VCE最大值为: VCE2max=Vcc IC2的最大值为: IC2max =2ICQ2 T2的最大功耗为:PCmax= VCEQ2 · ICQ 因此T2的参数应满足: BVCEO > 12V ICM>2ICQ2 = 4mA PCM > VCEQ2 · ICQ2 = 4.8mW 选用3DG系列小功率三极管,β2=80。确定T2级基极电阻参数: 选取原则:
1.基极电压VB2越稳定,则电路的稳定性越好,需满足IR > > IB 2.IR不能过大,否则R6、R7的值太小。会增加电源的消耗;使第二级的输入电阻降低,从而使第一级的放大倍数降低。
为了使VB2稳定同时第二级的输入电阻又不致太小,按下式选取IR的值: IR=(5 ~ 10)IBQ 硅管 IR=(10 ~ 15)IBQ 锗管
本电路选用硅管,取 IR= 5 IBQ,则:
T1级发射极、集电极电阻及静态工作点:
因为T1级是放大器的输入级,其输入信号比较小,放大后的输出电压也不大,所以对于第一级失真度和输出幅度的要求比较容易实现,主要考虑如何减小噪声,三极管的噪声大小与工作点的选取有很大关系,减小静态电流对降低噪声是有利的,但对提高放大倍数不利,所以静态电流不能太小。在工程计算中,一般对小信号的输入级都不详细计算,而是凭经验直接选取: I CQ1 = 0.1~1 mA 硅管
I CQ1 = 0.1~2 mA 锗管 本电路选用硅管,取IR=5IBQ
取标称值R1=12K,R4=56,R5=5.6K。T1级三极管参数:
BVCEO > 12V,ICM > 0.5 mA,PCM > 1.5 mW 选用3DG—三极管可以满足要求。确定T1级基极电阻参数: 取IR= 10 IBQ1,VE1 = 3V
耦 合 电 容 : 2 ~ 10 μF 发射极旁路电容: 150 ~ 200 μF
d)反馈网络的计算 Rf = 100R4-R4=5.5K 取Rf = 5.6K,Cf=10μF
根据上述的计算结果,得到电路图1-6,可将电路仿真,如不能达到设计要求,修改电路使其达到设计要求。然后将仿真后的电路实际安装调试。
五、对讲机的安装
(1)熟悉电路元件,发对讲机装配零件,检查和熟悉各种零件 周二,老师首先让我们熟悉对讲机的电路图和熟悉电路元件,这一天的工作是相对轻松的,仅仅是熟悉电路图和学习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和识别检测常用的电子元件。
这一天最重要的就是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检测。我们常见的电子元件就是电阻、电容、二极管和三极管。电阻上的色带是就是电阻的色环标记法,通过色环来表示电阻的大小,有效数字、倍率和允许误差。现在见到的电阻的色环有四道和五道的,四道环的有效数字是前两道环所代表,而五道环是由前三道所代表。接着识别电容器,电容用于交流耦合、滤波、隔断直流、交流旁路和组成振荡电路等,电容的标注分为直接标注和色标法。通过学习,我明白了直接标注的电容是用数字直接表示电容量,不标单位。标注1~4位整数时,其单位是pF,标注为小数时,其单位是µF。也有用三位数字表示容量大小,默认单位是pF,前两位是有效数字,第三位是有效倍率(10m),当第三位是9时,则对有效数字乘以0.1。而色标法则同电阻器的标注。检测电容的方法是利用电容的充放电特性,一般用万用表电阻档测试电容的充放电现象,两只表笔触及被测电容的两条引线时,电容将被充电,表针偏转后返回,再将两表笔调换一次测量,表针将再次偏转并返回。用相同的量程测不同的电容器时,表针偏转幅度越大说明容量越大。测试过程中,万用表指针偏转表示充放电正常,指针能回到∞,说明电容没短路,可视为电容完好。现在说明在模拟电路中常见的二极管,通常二极管有整流、检波、稳压、发光、发电、变容、和开关二极管等。检测二极管我们利用的是二极管的正向导电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可以判断管子的好坏。最后说明三极管的识别和检测,很明显,一般的三极管就是三个管脚,很容易识别,所以识别三极管重要的是识别三极管是NPN或PNP型,以及各管脚所代表的极性。而这些的判断都需要使用万用表。判断极性:对圆柱型三极管,若管脚处接头有突出物,则将管脚冲上,顺时针依次为EBC极若没有突出物,则管脚根处间隙较大的两跟管脚对向自己,顺时针依次为EBC极。对半圆型三极管,将管脚向上,半圆向自己,顺时针为EBC极。判断三极管的类型:在基于以上极性判断的前提下,NPN管,基极接黑表笔,测得电阻较小。PNP管正好相反。以上就是我对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检测方法。
(2)焊接各种零件并交对讲机
周二下午,我们就真正进入到电子技术实习的操作中去了,以前虽然接触过电烙铁,但毕竟很少有实际操作过,总是怀有几分敬畏之心。而电子电路主要是基于电路板的,元器件的连接都需要焊接在电路板上,所以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制作对讲机的成败。因此对电烙铁这一关我们是不敢掉以轻心的。
最终我们在这一天的实习中,焊接了十几个元件,起初没经验,将电阻立得老高,这样既不美观也不牢靠容易形成虚焊,之后有了经验就采取卧式法,既美观又牢靠,只是拆卸时稍微麻烦,需要别人帮忙。焊接时虽然胆战心惊,但还是总结出了心得,就是焊锡要用一点点下去,电烙铁要在锡水熔化后产生光亮就拿开,这样就能焊出光亮圆滑的焊点了。将他们插好后就依次拆卸下来,先焊接电阻,再焊接电容,焊接电容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电容的正负极。然后是三极管,焊接时注意三极管的极性,管脚要放入相应位置。另外,由于这次课程设计使用的电路板并不是印刷好的电路板,所已焊接时电路板上元件的连接要用导线来连接,这就要求我们在焊接之前就要先把原件布局好。焊接完电路板的电子元件后,就要处理电源同电路板的连接,这需要我们引出导线以方便接下来的调试和数据测量。
六、调试方法
1.仿真调试步骤:通过仿真测试,如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则应修改电路,使其满足要求。
⑴使用仿真软件画出电路原理图,标出节点。
⑵对电路进行直流分析,判断放大电路及功放级的电路状态。⑶对电路进行交流分析,通过对不同节点的分析观察其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⑷对电路进行瞬态分析(示波器),观察放大级输出的波形,波形不失真,输出电压、失真度、带宽等指标达到要求。
2.实际电路调试
在仿真的基础上,焊好电路并检查无误后,即可进行调试。如果设计正确,前置放大级一般不必调整就可以正常工作。3.OTL输出级的简单调整方法: ①调解Rp使A点电位为Vcc/2。②调解R13使ICQ4、5 =(5 ~ 10)m A 其中 1)、2)两步要反复调解,直到达到要求为止。经上述调试后,放大器就能正常工作。按图1-1 接好线路,K拨在图中位置,对着Y2讲话时,Y1处应能听到Y1放出的清晰、宏亮的声音。当K拨到另一位置时,对着Y1讲话时,Y2处应能听到Y1放出的清晰、宏亮的声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按图1-1 接好线路后,扬声器中有广播电台的声音,则应放在放大器的输入端与地之间接一电容,其容量为0.01μF,也可由试验确定。
七、实际电路测量数据: 信号源电压:Us=10mV 输入电压:Ui=9.66mV
输入电阻:Ri=[Ui/(Us-Ui)]R=34.7K 前置级输出电压:Uo1=0.975V 放大倍数:Av=Vo1/Ui=97.5 频宽:29Hz~~2.03MHz 输出电压:Uo=2.43V 三极管各极电压:
T1:VEQ=2.8V;VBQ=3.4V;VCQ=6V T2:VEQ=2.7V;VBQ=3.3V;VCQ=5.6V T3:VEQ=5V;VBQ=5.7V;VCQ=12V T4:VEQ=2.1V;VBQ=2.8V;VCQ=5.8V T5:VEQ=6.2V;VBQ=6.8V;VCQ=12V T6:VEQ=6.4V;VBQ=5.8V;VCQ=0V
八、所用仪器设备 1.计算机及电路仿真软件。2.信号发生器。3.示波器。4.稳压电源。5.稳压电源。6.晶体管毫伏表。7.万用表。
九、心得体会
一周的课程设计在充忙的生活中很快过去了,经过一周的课程设计的学习,我已经自己能制作一个对讲机,这其中的兴奋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学习模电这段时间也是我们一学期最忙的日子,不仅面临着期末考试,而且中间还有一些其他科目的实验,本周必须完成模电的课程设计。任务对我们来说,显得很重。为了较好的完成模电的课程设计,我经常放学好在实验室加班。相关知识缺乏给学习它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尽快掌握它的用法,我照着原理图学习视频一步一步做,终于知道了如何操作。通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铺展了道路。另外,课堂上也有部分知识不太清楚,于是我又不得不边学边用,时刻巩固所学知识,这也是我作本次课程设计的一大收获。
十、参考资料: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康华光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童诗白 华成英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气工程系 中原工学院电子电工教研室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华永平华南大学出版社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 高吉祥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工电子技术实习与课程设计 华荣茂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四篇:模电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082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目录
1设计的目的及任务…………………………………………………(3)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3)1.2 课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3)1.3 课程设计的技术指标………………………………………(3)总体电路设方案……………………………………………………(4)
2.1 正弦波发生电路的工作原理…………………………………(4)2.2 正弦波转换方波电路的工作原理……………………………(5)2.3 方波转换成三角波电路的工作原理…………………………(7)2.4 总电路图………………………………………………………(8)
3单元电路设计…………………………………………………………(9)
3.1 正弦波发生电路的设计………………………………………(9)3.2 正弦波转换方波电路的设计…………………………………(10)3.3 方波转换成三角波电路的设计………………………………(12)电路调试或仿真 ……………………………………………………(14)
4.1 电路仿真……………………………………………………(14)4.2 调试方法与调试过程………………………………………(12)收获体会……………………………………………………………(15)参考文献……………………………………………………………(16)
一 设计的目的及任务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1.掌握电子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2.掌握模拟IC器件的应用
3.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的能力 4.掌握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测试
5.熟悉常用仪表,了解电路调试的基本方法
1.2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1.设计一个能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信号发生器,2能同时输出一定频率一定幅度的3种波形:正弦波、和三
角波;
3可以用±12V或±15V直流稳压电源供电;
1.3 课程设计的技术指标:
1.设计、组装、调试函数发生器
2.输出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 3.频率范围 :在10-10000Hz范围内可调 ;
4.输出电压:方波UP-P≤24V,三角波UP-P=8V,正
弦波UP-P>1V。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常见的RC正弦波振荡电路是RC串并联式正弦波振荡电路,它又被称为文氏桥正弦波振荡电路。
串并联网络在此作为选频和反馈网络。它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 它的起振条件为:
。它的振荡频率为:
它主要用于低频振荡。要想产生更高频率的正弦信号,一般采用LC正弦波振荡电路。它的振荡频率为:
。石英振荡器的特点是其振荡频率特别稳定,它常用于振荡频率高度稳定的的场合。
图(1)
2.2 正弦波转换方波电路的工作原理:
在单限比较器中,输入电压在阀值电压附近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将引起输出电压的跃变,不管这种微小变化是来源于输入信号还是外部干扰。因此,虽然单限比较器很灵敏,但是抗干扰能力差。而滞回比较器具有滞回特性,即具有惯性,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
力。从反向输入端输人的滞回比较器电路如图1a所示,滞回比较器电路中引人了正反馈。从集成运放输出端的限幅电路可以看出,UO=±UZ。集成运放反相输人端电位UP=UI同相输入端电位
令UN=UP求出的uI就是阀值电压,因此得出
输出电压在输人电压u,等于阀值电压时是如何变化的呢?假设uI<-UT,那么UN一定小于up,因而UO=+UZ,所以uP=+UYO。只有当输人电压uI增大到+UT,再增大一个无穷小量时,输出电压UO才会从+UT跃变为-UT。同理,假设UI>+UT,那么UN一定大于uP,因而UO=-UZ,所以uP=-UT。只有当输人电压UI减小到-UT,再减小一个无穷小量时,输出电压UO才会从-UT跃变为+UT。可见,UO从+UT跃变为-UT和从-UT跃变为+UT的阀值电压是不同的,电压传输特性如图b)所不。
从电压传输特性上可以看出,当-UT<uI<+UT时,UO可能是-UT,也可能是+UT。如果uI是从小于-UT,的值逐渐增大到-UT 实际上,由于集成运放的开环差模增益不是无穷大,只有当它的差模输人电压足够大时,输出电压UO才为±UZ。UO在从+UT变为-UT或从-UT变为+UT的过程中,随着uI的变化,将经过线性区,并需要一定的时间。滞回比较器中引人了正反馈,加快了UO的转换速度。例如,当UO=+UZ、uP=+UT时,只要uI略大于+UT足以引起UO的下降,即会产生如下的正反馈过程:UO的下降导致uP下降,而UP的下降又使得UO进一步下降,反馈的结果使UO迅速变为-UT,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电压传输特性。本电路中该电路的作用是将正弦信号转变成方波信号,其传输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正弦波传输特性 2.3 方波转换成三角波电路的工作原理: 当输入信号为方波时,其输出信号为三角波,电路波形图如下: 2.4总电路图 三 单元电路设计 3.1 正弦波发生电路的设计 本电路中采用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产生正弦波,其电路图如下所示 RC桥式正弦振荡电路 该电路Rf回路串联两个并联的二极管,如上图所示串联了两个并联的1BH62,这样利用电流增大时二极管动态电阻减小、电流减小时动态电阻增大的特点,加入非线性环节,从而使输出电压稳定。 此时输出电压系数为 Au=1+(Rf+rd)/R1 RC振荡的频率为:f0=1/(2∏RC)该电路中R=51K C=10nF f0=1/(2*3.14*51000*10)≈312Hz T=1/f0=1/312=3.2*10S=3.2ms 用Multisim10.0对电路进行仿真得到下图 3仿真波形 从图中可得出产生的正弦波最大值Umax=13.000V;T=799.220us×4=3196.88us≈3.2ms.F0=1/T=312Hz.仿真得出的数据与理论计算一样,电路正确。 3.2 正弦波转换方波电路的设计 本电路中采用滞回电压比较器将正弦波转成方波,其电路原理如下图所示 滞回电压比较器电路原理图 滞回电压比较器原理前面有描述,此处不赘述。 本电路中用到的稳压管为1N5759A,其稳压电压为±1.7V 电路中阈值电压为: R2R1 UT1=UREF-UZ R1R2R1R2 R2R1 UT2=UREF+UZ R1R2R1R2 本电路中UREF=0,所以 R1 UT1=-UZ R1R2 UT2= R1UZ R1R2 用Multisim10.0对其进行仿真得到如下波形图 波形仿真: 112 t2 四 电路调试或仿真 4.1 电路仿真 电路总体仿真图如下所示 4.2 调试方法与调试过程 总电路图如下所示 六 参考文献 童诗白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 李万臣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与课程设计.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3 胡宴如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Analog circuit course design》 总学时数: 1周学分数:1其中:实验(上机)学时:1周适用专业:电子信息、通信执笔者: 吴学民(副教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专业和通信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个电子电路的设计、调试的过程;能进一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一些如何进行实际技术工作的训练。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一周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一个较为复杂的模拟电子电路的设计和制作的方法;理解教师提供的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用一周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个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本课程是在模拟电路课程结束之后的一次设计实践。选题很重要,既要有综合性,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学生能在一周内完成。以下题目可作为参考: 1.函数发生器 2.稳压电源 3.数字频率计 4.智力竞赛抢答器 5.数字显示电容测试仪 6.光电计数器等 7.功率放大电路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的要求 考核环节主要根据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知务实的态度、动手能力、制作的实验电路的水平和设计报告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差分等。 五、学时分配(略)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它也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提供一个基础。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孙梅生等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10 2.《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 毕满清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五篇:模电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