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地理调查报告
青岛市各种人文要素
发展调查报告
姓 名 孙宗耀 专业班级 资 源 111 学 号 201103055 指导教师 刘 敏 日 期 2013 年 1 月 8 日
目 录
一、基本信息介绍
„„„„„„„„„„„„ 1
二、调查目的„„„„„„„„„„„„ 1
三、调查结果(主要内容)„„„„„„„„„„„„ 1
(一)青岛市城市规划展览厅 „„„„„„„„„„„„ 1
(二)青岛港考察实习„„„„„„„„„„„„ 2
总结(感受与建议)„„„„„„„„„„„„ 3
(三)青岛市文化街体育街调查„„„„„„„„„„„„ 3
总结(感受与建议)„„„„„„„„„„„„ 5
(四)青岛市宗教环境调查 „„„„„„„„„„„„ 5
总结(感受与建议)„„„„„„„„„„„„ 7
(五)青岛市商业调查
„„„„„„„„„„„„ 7
总结(感受与建议)„„„„„„„„„„„„ 8(六)青岛市人口状况调查 „„„„„„„„„„„„ 8
总结(感受与建议)„„„„„„„„„„„„ 8
(七)青岛市工业及农业发展状况调查„„„„„„„„„„ 8
总结(感受与建议)„„„„„„„„„„„„ 9
四、总结与体会
„„„„„„„„„„„„ 9
青岛市各种人文要素的发展调查
一、基本信息介绍
1、调查时间:
2012年12月20日——2012年12月31日
2、调查范围:
青岛市城市规划展览厅、青岛港、青岛市市北文化街调查、体育街调查、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湛山寺、清真寺、华楼宫等。
二、调查目的
1)调查青岛市产生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城市产生的主要因素,判断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预测城市发展趋势,确定城市职能。
调查青岛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所在经济区与周围城市的联系,城市在地区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城市的规模和行政级别等。
调查青岛市城市职能的演替,城市中心及地域范围的变化,城市人口及结构的变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文遗迹等。
2)调查青岛市城市地域结构及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划分的历史演变和目前的土地利用功能区分布特征。
3)调查港口的发展历史、码头的分布及功能、港口吞吐、货物的种类及数量、腹地范围、集装箱班轮航线等情况。调查分析青岛港对青岛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4)调查宗教对青岛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调查各种宗教景观(如教堂、道观)对城市规划、城市景观的作用。
5)调查青岛市的商业中心中山路、台东、李村等,分析青岛市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极其沿革,分析商业中心等级结构的合理程度。
三、调查结果(主要内容)
(一)青岛市城市规划展览厅
在实习之初,我们希望通过参观城市规划厅从整体上了解青岛市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及城市历史,以便我们了解青岛市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从而分析在不同阶段影响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更深一步可以分析青岛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周围城市之间的联系等,但是,当我们赶到青岛市城市规划馆的所在地——五四广场时并没有找到规划馆,询问周围群众,有的说已经搬迁了,有的也说在市政府里,我们还询问了市政府的工作人员,他们也不清楚,最后只好无奈结束该项实习。
据我们调查分析,青岛市的发展主要有自然和历史两方面的因
素。青岛市宜人的自然环境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带动了青岛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另外,由于早期列强的侵占,为青岛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使青岛的发展思想比较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目前青岛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向国际大都市靠拢,但是,青岛的发展不能脱离周边环境,一定要与周边城市合作,实现经济圈共同发展。青岛位于沿海地区,海洋资源丰富,海港优良,未来的发展应该主要面向于海外地区,如果能够结合周边城市共同发展,那么,青岛势必会成为该经济区的核心城市。2008年奥运会期间,青岛有成为帆船比赛项目的赛场,这更是为青岛的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目前,正
青岛市政府及 在建设中的青岛地铁,为青岛市内各地区的联系提供了很大的便捷。
五四广场
(二)青岛港考察实习
据资料显示,青岛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青岛沿海居民已经开始出海打渔或航行。到了秦汉时期,秦始皇四次巡海,三次到琅琊(即现在的胶南),并下令扩建琅琊港,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开辟了由琅琊通向日本的国际航线。汉武帝曾七次巡海,数次到达琅琊,并开辟了由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经朝鲜半岛通往日本的海上航线。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现在的胶州市临近胶州湾地区)是当时北方重要的港口,而且是宋代北方惟一设有市舶司的港口,它是宋代北方通高丽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金口、青岛口(现在的市区沿海区域)等港湾发展成为当时区域性的海上贸易中心,并最终促进了青岛港的开辟和发展。
青岛港是著名的天然良港,是中国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拥有集装箱、矿石、原油和煤炭码头,有通往450多个港口的97条国际航线,每月有419个国际航班发往世界各地。2008年,青岛港全年吞吐量突破3亿吨大关,达到30029万吨,同比增长13.31%。集装箱吞吐量达1037万标箱,列世界集装箱大港第10位。(此两段文字节选于航运资讯网)
首先我们来到了老港区,老港区在新港区建成之前,是青岛港的核心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进港轮船数量和等级的提高,老港区已不满足发展需求,据老师介绍,青岛港沙盘截图
目前老港区的货物主要为内货,即大宗货物,主要分为煤、油、矿、箱、粮五大类,每天都有发往日本和韩国的航班。在六号码头也就是万国码头,我们还看到了将要出口的卷钢。另外,在码头上,老师还特意向我们介绍了那110个旗杆,是为了几年建港110周年所建立的。6号码头是以前通往国内的航班,像通往大连、上海的船都有,但是随着铁路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它逐渐失去了作用,现在只有通往韩国的新金桥号和通往日本的理想之国号这两艘船每周会有三班在这里停靠。在车上,我们还看到了等待装箱的货垛。据介绍,集装箱按规格分为两种,一种是20英尺箱,也被称为标准箱,另一种则是40英尺箱,而按照用途来分,可以分为杂货箱、冷藏箱、灌装箱和框架箱。像20英尺箱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因为从2002年以后,所以的外贸箱都放置于黄岛,老港区只有一些内贸箱和散杂货物。老港区港沙盘截图 由于位于市区中间,还受到地基和水深的限制,没有发展的空间,无法将大货箱存放与此。灌装箱主要用于运输易碎品,最初灌装箱用来运输青岛啤酒实现了一亿瓶没有碎,现在已经完成了十亿瓶没有碎。在前往3号码头的路上,我们看到了用来放置粮食的罐子,主要为大豆、大麦、小麦,主要进口于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等国家。另外,我们还看到了跨越钟,走时相当准确,是和卫星同步的,它的三个支架代表了老港区、新港区和油港区三大港区,并且它具有秒针,意味着青岛港已经进入了秒的时代,只争朝夕,分秒必争。而三号码头属于青岛的北海舰队,2009年的海军建军60周年的军事演习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刘少奇同志的骨灰也是从这里出发撒向大海的。老港区的门机和桥吊的规模都比较小,门机一般10、5米宽,桥吊的高度也不高。
随后我们来到了大楼的23楼参观青岛港历史馆,并观看了青岛港的沙盘,了解了青岛港的发展历程。青岛港属于铺梯式码头,占地面积3.2平方千米,老港区最大水深14.5米,所以轮船只能由小船拖进港区。为了扩大生产促进发展,青岛港于2007年起开始兴建新港区,水下平均深度为12.5米,根据涨潮情况,最深可达20米。另外,青岛港将部分地区转给中国石化进行合作,形成了油港区。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还介绍了青岛港的诸多品牌形象,比如我们所熟悉的许振超和他的“无声响作业”.另外,孙波一次次刷新铁矿石卸船世界纪录形成了“孙波效率”,并且使二十万吨级的大矿船接踵而至,青岛港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矿石接卸港,接卸量占整个中国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在过去,老码头工人是社会最底层的,他们对于青岛港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打下了江山,非常辛苦,现在的码头工人被称为金蓝领。所以我们要尊敬爱戴老年人,老人好港口好,老人安港口安。而退休职工也得到了很好的医疗、生活保障,并且港内
设有老年大学和老年鼓乐队来丰富老人们的生活。
之后,我们经过跨海大桥到达了新港区。在新港区,我们看到了规模比老港区大好多的门机和桥吊,那里的桥吊最多桥吊可以将集装箱叠放至五层。老师介绍到,货船靠岸时,并不是直接驶入港内就行了,而是要停在距离港口一定距离的海面上,然后工作人员会利用拖船,在检查过相关手续之后将轮船拖到港内。老师介绍说,一个一般大小的货轮,可以容纳上万个标准箱(20英尺箱)。然后我们到达了主要存放铁矿石的亿吨公司,我们可以看到一堆堆各种颜色的铁矿石被堆放成规则的形状。由于这些铁矿石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以他们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总结(感受与建议):青岛港是青岛甚至整个山东半岛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它的发展受到地形和水深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老港区是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存在必然是有道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港区已经不能满足每日的吞吐量需求,所以,新港区的建成弥补了老港区的不足。然而,青岛港毕竟是一块内凹的港口,区域有限,船只无法直接停靠到岸,只能借助小型拖船引导轮船入港,如果能解决这一问题,相信青岛港的发展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其实青岛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把眼光局限于自身,还可以与周围城市合作,寻求共同发展。比如,日照港的地下水深较深,而且港口宽阔,如果双方相互合作,互相弥补不足,对双方的发展都是很有利的(注:我的家乡是日照,所以对日照港口的情况比较了解)。
(三)青岛市文化街体育街调查 青岛市将许多性质相同或者相近的商店集中到一条街或者一个区域,形成了许多特色街。
首先我们来到了体育街,在体育街,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各样的体育服装、体育器械店,而且,体育文化已经充斥到了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像地面上的井盖、墙上的涂鸦、体育街处处充满了 各种雕塑等,都有体育元
体育元素 素。在体育街,还有一个国家社区体育健身示范工程,该工程内的体育场地几乎具有了居民日常健身的所有设施,不仅有规范的羽毛球场和常见健身器材,还有小朋友使用的体育器械。值得一提的是,在体育场地区,各种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场地旁边的人行道被铺上了塑胶,形成了塑胶跑道,供居民日常健身使用。
结束了体育街的考察实习,我们来到了不远的文化街。与体育街相比,文化街的规模要更大一些,也更规范些。文化街的店铺外观比较整齐划一,管理比较规范,还画出了专门的书画古玩城。因为接近元旦,各家店铺门前都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使文化街更加具有浓厚的中国味。在两侧的人行道出,还有不少商贩摆起了地摊,地摊上的商品更是种类繁多,有各种玉器、手工木制品、文房四宝等,甚至还有上世纪中期的各种杂志报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眼花缭乱,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体育街相似的是,文化街的小角落里也充斥着文化元素,比如花园里的景观石上,都雕刻着诗句。
总结(感受与建议):体育节和文化街等特色街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具有特色的商店为居民购买体育或者文化用品提供了便捷,而且,像文化街这种特色街为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提供了可能。但是,在我看来,这两种街道存在的共同缺点是缺少有效的管理与整治。无论是在体育街还是文化街,都有各种各样的车辆穿梭于其中,街道上车辆随意停放现象严重,给原本整洁美观的特色街减了不少印象分。还有一点就是,街道上各种垃圾随意丢弃,部分地段还有污水横流的现象,大煞特色街的风景。因此,我给出的建议是,特色街两端应设路障,阻止机动车辆进入,并且要加强卫生管理,保持街道的干净整洁,这样不仅能提高特色街的整体形象,还能充分发挥特色街对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更能对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多便捷。
(四)青岛市宗教环境调查
为了调查青岛市宗教发展情况以及宗教对青岛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我们先后到了几种具有特色的教堂、道观和寺庙,下面就对我们的调查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来到了清和路的基督教堂,因为刚刚过完圣诞节,节日的气氛在这个具有特色的小院中还没有散去。我们刚刚踏进小院的大门,便受到了那些基督教徒的热情欢迎。我们说明来意之后,一位姓牟的大叔向我们介绍了基督教在青岛的发展。他说,在文革之后,青岛市的宗教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1980年改革开放之后,基督教徒的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目前为止总人数已经超过了十几万。基督教的信仰比较自由,目前的基督教徒中,中年人占主要部分,大学生、博士生、大学教授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今年的平安夜聚会中,教堂特意为大学生预留了一百多个座位,这些大学生中,多数是来自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的。牟先生还说,为了给青年团体组织有特色的活动,他们清河路基督教堂还特意在每周的星期五晚上六点半到八点半组织了青年聚会,在聚会上,青年信徒们可以一起查圣经或者唱赞美诗。在教堂内,我还发现了他们具有人性化的一点:放置圣经和唱诗歌的书架上,有些圣经的字体是被放大的,以给年纪较大视力不好的老人使用。在这里,基督教徒给我的印象是热情而虔诚的,他们之间互称兄弟姐妹,面容上流露着喜悦之色,牟先生说,在他看来,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信仰基督教的话,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置公安局和法院了,因为人人都会自律,都不会犯罪了。另外,他们还介绍,其实信奉基督教,并不是要求你每天都有来教堂祈祷,祈祷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什么时间做都行。比如,在等车的时候,与其抱怨汽车晚点,倒不如虔诚的向主祷告,心中有主,主便会保佑你。在调查的最后,我向他们询问能否允许我拍照,他们听后很热情的为我打开了圣诞树上的彩灯,这一热情的举动让我甚是感动,最后,当我们离开时,还得到了他们真挚的祝福。
离开清和路基督教堂之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浙江路的圣弥厄尔天主教大教堂。下车后不就,我们从很远就看到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当我们转过街角,真正走到它面前时,我被它庄严的气势给震慑到了。抬头仰望,肃然的感觉油然而生。建筑物的高达,导致在拍照时都很难找到一个角度把它完整的拍下来。和基督教堂门前川流不息的人群相比,天主教教堂门可罗雀,只有少数几个游客在拍照留念。因为教堂内部正在装修无法参观,我就对周围的建筑进行了观察。以天主教教堂为中心,这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德国建筑群,周围建筑收到教堂建筑风格的影响,都带有德国建筑的特色。而这一片区域,在冬天的环境下,显现出一种德国的异域风情。
青岛市的清真寺位于辽阳西路附近,独具特点的圆顶式建筑在山间树木中特别显眼。清真寺的装修风格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比较现代的。门口的维族人民摆设的摊点,让人恍惚间会觉得仿佛自己已置身于西域地区之中,而广场一旁的喷绘宣传海报则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在清真寺内的一个小型展览厅内,我看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的剪影,还有独具特色的青岛清真寺礼拜时间表。虽然看不懂上面奇怪的文字,但是从照片上他们那些幸福的笑脸上,我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于自己民族和宗教的热爱与信仰。清真寺内还有表扬长期以来支持清真寺发展的社会好心人士的功德榜。与基督教的温馨和天主教的庄严相比,清真寺给人一种异域的神秘感,而通往清真寺的玩弯弯曲曲的山路更是让清真寺多了一些神秘气息。
华楼宫属于道观,由道人刘志坚创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有老君、玉皇、关帝三殿。建筑面积278余平方米,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华楼宫的最著名景点是元代大学士赵世延创作的一个石碑,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碑”,周围风景秀丽,四面环山,俨然耸立,极为壮观。华楼宫给人的整体感受就是道家的仙风道骨,环境宜人,让人来到之后就能遗忘心中的琐事。
宗教调查的最后一站我们设在了湛山寺。湛山寺属于佛教寺院,一进入湛山寺大门,便可以看到一群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寺内的香火味也特别浓郁,让我们觉得仿佛置身传说中的仙境。湛山寺的各个殿堂的布局是有一定讲究的,等级分明,位置明确。首先,入门之后第一个殿堂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弥勒佛,天王殿的右边是地藏殿,左边是观音殿;上了一个台阶之后,便看到了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大雄殿的左边是观音殿,这个观音殿与刚才那个相比,要宏伟了很多。穿过第二层,到达第三层时,便可以看到三圣殿了,三圣殿里面的三圣为阿弥陀佛、观自在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再向上走,便可以到达一个小院,正对方向是卧佛殿,殿堂里面有一尊被玻璃密封的佛像,佛像是横卧着的,姿态从容,给人一种安逸和谐的感觉。卧佛殿的左侧是觉贤大师纪念堂,对面是湛山寺佛学院。沿着卧佛殿往右侧走,不远就到达了藏经楼,同时也是佛学院的图书馆。在湛山寺,我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是,寺院内的灯柱都写着佛语;第二个是,在部分殿堂的一侧,摆放着不少供游客随意所取得许愿符等物品。另外,在寺院内的一些宣传栏内,同样展示着寺院的发展历程,向大家传播佛文化。出了寺院,在寺院一侧我们还发现了小雷音寺,并且,位于寺院大门之内的派出所警点外墙上,同样绘着具有佛文化的图画。
总结(感受与建议):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岛宗教环境。在我们所走访的这几种宗教中,各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环境,他们传播自己宗教文化的方式也都有所差异。在我看来,宗教文化要想健康发展,长远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扬长避短,利用现代化方法来传播文化,比如,湛山寺的宣传栏和佛学院就是很好的方式。另外,宗教最主要的作用是给人们一个信仰,一个精神的依靠,所以,宗教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和纯粹,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功利化,世俗化。再者,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会包容和理解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尊敬他们的民族信仰,不能歧视,这样才能保证各民族、各宗教的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文化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所提供的环境中,吸收不同的元素,推动我们的文化多元化的健康发展。
(五)青岛市商业调查
为了了解商业对城市发展起到的作用,我们来到了台东和中山路商业街。对比之后发现,台东的商业店铺与中山路相比,规模较小,多数适合中低消费人群,以小吃店或者小型服装店、日用百货店居多,而中山路的商业街,虽然道路不是很宽阔,但是两侧的店铺规模都较大,属于中上层消费水平。许多名品名店都分布与此,更有一些老店面,并且种类繁多,涵盖各种行业的商店。台东商业街的形成主要在于人口的高度集中,而且价格不高的小商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并且集中的店铺为消费者购物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中山路商业街的形成,有很大一方面在于德国的早期侵占,使该地区较为繁荣,为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总结(感受与建议):我们所调查的两个商业街,目前所存在的共同弊端都是道路的不发达,这一弊端影响了商业的发展规模,拥挤的交通阻挡了人们开阔的视野。在我看来,如果可以的话,不妨把商业街内部改成步行街,四周通车,这样既能解决交通拥挤的现象,还能为顾客的安全提供保障,使商业街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改变目前的混乱状况。而且,随着车辆的减少,商业界内的空间得以扩大,使得商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六)青岛市人口状况调查 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来青岛就业和创业,而流动人口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建设和美化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条条越铺越宽的柏油马路,这一些城市所特有的景观都离不开外来人口。据青岛市公安部门2006年发布一个统计数据显示,青岛市的外来人口保有总量已达130余万,名列全省第一。近几年,青岛的外来人口以每年15%-20%的比例增长。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当自己的收入稳定,生活条件有所好专之后,都会将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子女接到青岛。来自20017年青岛市教育局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6月,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新市民子女6.06万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47%,其中市内四区学生2.88万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1.01%。换言之,在市内四区百余所初中和小学中,5个学生中就有1个是新市民子女。而根据市内四区目前粗略统计,新市民子女学生人数继续增加,到2008年已接近3万人,逾20所小学新市民子女超过半数。但是,由于流动人口增加较快,其子女在青岛借读就学,给青岛市各级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开支和借读就学压力。而流动人口子女在青岛借读,也遇到各种困难。特别是来自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个体经商、务工人员,不少人属于弱势群体,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保证每一个流动人口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不仅关系着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全体儿童少年教育平等的权利,同时也关系着青岛市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大局。青岛市外来人口主要居住于城乡结合部,这些地区的房价不是很高,而且还为有一技之长的零工(比如泥瓦匠)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此段文字中的数据来自青岛市教育科研网和腾讯网)
总结(感受与建议):外来人口的涌入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而一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态度势必会影响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虽然青岛的城市化已经很明显了,但其周边地区,比如即墨、李沧、胶南等地区还是需要城市化的。如果青岛对待外来人口不能采取正确的对待方法,将会减慢城市化的步伐。青岛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线城市,更应该把眼光放长远,让外来人口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并且结合周边城市,形成经济圈,带动青岛更好更快的发展。另外,青岛在广泛接纳外来人口的同时,务必要解决好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保证外来人口同样可以享受到城市人口的待遇。
(七)青岛市工业及农业发展状况调查
青岛市的工业有许多著名品牌,比如海尔,海信等等,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大企业。那么,青岛市现在的工业区在哪呢?假如把这个问题放到20年前,几乎每个人都能够回答出来,无非是市北、四方、沧口。青岛啤酒、颐中卷烟、橡胶六厂、铸造机械撑起了市北工业的脊梁;捷能汽轮机、海晶化工、国棉五厂、纺机公司让四方的工业毫不逊色;青岛钢铁、红星化工、青岛碱业、国棉八厂让李沧成为青岛工业的摇篮。但把这个问题放到今天,这又成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20年的时间变化太大。于是有了这样一个观点:从区域工业发展的态势来看,青岛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工业区,而从个体工业产业分布来看,青岛到处都有工业区。
说青岛已经没有严格意义的工业区,是因为市北、四方的工业区已经名不副实,而李沧的工业区正在进行调整。作为市北工业集大成者的内蒙古路、华阳路一线曾经汇聚了青岛当时制造业的近20家工厂,而在今天除了被复活的鸡牌味精和已经开始搬迁的颐中卷烟之外,其他都已经改头换面,连老牌企业橡胶六厂的一部分厂房也被改造成了金狮100的客房和海博家具的卖场。而四方区已经不再具备上下班时间几万名产业工人奔走在街头的火热场面,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工人的后代选择去市南区的写字楼里当白领。与此形成鲜明对应的则是胶南、胶州、平度、即墨、莱西等郊区市工业的崛起。在民营经济崛起和城市工业外迁的浪潮下,青岛下属的五市几乎都开始发展自己的工业,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巨头。胶南的明月海藻、星火纺机,胶州的东方铁塔,平度的宏泰铜业,即墨的即发集团、红领服饰……从个别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状态来看,在今天乃至未来的一段时间,它们都不会太逊色。今天的工业区已经不同于上世纪,那时,一提工业必然联想到烟尘滚滚的场面,而今天的工业更多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它们没有污染、没有上万名的工人,但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却并不弱,甚至百人工厂就可以创造过亿的产值,这才是今天工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追究青岛有没有核心工业区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必要,因为我们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在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奉献一处环保的工业环境,如何实现工业和人们的和谐发展与促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与青岛的工业区没有明确范围相比,农业则主要在郊区发展,而且青岛的部分农产品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比如胶东大白菜。但是,由于青岛没有大范围的平坦地区,所以农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再加上青岛地区的用水本身就紧张,更不可能将大量水用来农业生产,所以农业的大范围生产是很难实现的。在我看来,青岛市的农业生产不应该局限于传统农业,要学会与市场相结合,举例来说,青岛和韩国距离很近,韩国的传统食品泡菜的原材料就是白菜,所以,如果青岛的菜农能和韩国的市场联系,了解韩国对白菜的需求量,适当增加或者减少白菜的种植并调整其他农作物的种植量,便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且不会造成过度生产。
四、总结与体会
通过为期两周的实习,我了解了影响城市发展和人文环境形成的各种因素,基本上课本上提到的因素都能了解一遍,这为我们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而且通过实地考察,当我们置身于各种环境时,能够切身的感受到不同环境的差异。另外,在实习期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不同的文化相遇时,相互包容,共同发展是最好的方法;当不同元素相遇时,求同存异是最好的结局。对于自己实习的体会,我觉得,提前做好准备,合理安排时间,设计好正确的实习路线,能够大大提高效率。
第二篇:人文地理调查报告
九江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农民的市民化是当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都非常关注的焦点与热点议题,也是21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从目前我国城市农民市民化的对象来看,有两类群体逐步被纳入到了政府的视野之中:一是城市郊区的失地农民,二是长期移居在城市的农民工群体。这两类群体都是改革开放和城市扩张的产物,也是城市未来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新社会群体。因而本次对九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查,具有贴合时政的重要意义。本次调查对62名居住在九江市的农业转移人口进行访谈,主要从农民市民化的动力机制、途径、限制因素,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城市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调查。
1.调查时间:2013年7月8日 2.调查地点:九江市区 3.调查人: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第五小组: 第六小组:
4.调查方式:分小组进行访谈
5.调查内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力、途径、限制因素,不同年龄人群(青壮年和老年)对城市生产生活的满意度及存在问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力
经过此次访谈,整理结果后发现,九江市的农民市民化人口主要来自周边县乡村的农民,还有部分外省市人口。他们在九江定居至少2年以上,现在他们在九江主要从事的工作:长期移居的农民工群体——从事相关城市建设工作;企业
职工;私营小店老板;事业单位职工等等。同时对他们转移到九江市的动因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归纳得出如图1所示的原因:
252015105040.00%35.00%30.00%20.00%15.00%10.00%5.00%0.00%高用量往导资征质向引灾害工被育活策多地教生政位宅高市原住地岗地更业农求就追对城避百分比系列1系列225.00%人数
图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力因素
本次调查,把促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力因素分为两大类:主动动力因素和被动动力因素。
被动动力因子:①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空间的横向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村逐步变为城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用地转为城市用地,农民的耕地、房屋用地转变成城市建设或者工业建设用地,因而促使大量农民被动的向城市转移;②在此次随机调查访谈中发现,有个别受访者是因为洪水、干旱、土地污染等环境原因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转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农民工。
主动动力因子:①城市是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便利的交通、优越的教育资源、更多更优的的就业岗位和较高的工资水平极具吸引力,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极化作用,利用强烈的凝聚力把周边的农民纳入到城市人口范围中。总体来说,这些农村不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得农民为了追求更高生活平台,主动向农村转移,这样就形成了城市的拉力;②政府政策具有行为的导向作用,特别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民有序的向城市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譬如政府对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逐步完善,保障城市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都对农民市民化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近年来政府着力解决农民工工资安全保障、农民工
子女城市教育、农民工户籍等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城市谋生活;③城市的经济稳步发展,即经济因素,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动力。
(二)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途径
在了解了促使农民市民化的动力机制后,我们进一步对其转移途径进行了调查,经过信息整理,我们整理出了以下几种途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途径
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力相一致,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途径主要是就业与工作分配,占所调查对象的38.71%。其次为买/长期租房定居,联姻或随迁也占一定比例。其他途径有升学、参军。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不同年龄及性别的转移途径有些许差别,男性其主要转移途径是:在城市到找稳定工作或创业,租房住,然后结婚买房,实现市民化。女性其转移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与原本城市市民结婚转变成市民,二是与上男性的途径一致。同时青年人和老年人的途径也存在差别在调查的老年中,有比例较大的一部份是追随城市子女生活而在近年定居于城市的,另一部份则是通过早年城市就业/创业定居于城市。青年人中相对大部分的是通过在城市找工作、参军升学等转移到城市。青年人转移的动因主要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提升,考大学或者参军改变原本的生活状态,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从而转移到城市。
以上的转移路径中,不仅道路狭窄, 而且竞争异常激烈, 一般的农民实际上是很难走通。因此,在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下, 除了极少部分农民能够转变为市
民,其他大部分都是属于“城市农民”。
(三)农业人口转移城市的困难因素
此次调查,我们重点还关注了农民转移到城市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阻力因素,经过整合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如表1所示是阻碍农民实现转移的因素:
表1 农业人口转移城市所遇困难因素
户籍问题 房价高,消费高 起步难,社会认可率低 无困难 总计
频数 26 17 14 5 62
频率 41.9 27.4 22.6 8.1 100 在转移过程中,势必遇到各种阻力,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各种政策措施执行不到位等等,诸多因素导致农民在转移过程中遇到阻碍。经过此次调查,在限制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的因素中,41.7%的人遇到的是户籍问题。有受访者表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户口办理难,需要花钱买”。同时,城市高消费水平及高物价,尤其是高房价,以及城市工作生活起步难,社会认可率低都阻碍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
(四)转移后回农村意愿
在受访者中,我们针对转移人群回乡的意愿进行调查,其中大多数人表示没有回农村生产生活的意愿,而愿意回到农村中的人数也占有一定比例,部分受访者表示虽然有回到农村的意愿,但由于家庭、事业、教育等方面都已融入城市,而在农村已无土地等原因而无法回到农村。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居住于城市的农民工进行深入的访谈,我们发现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生活没有保障,但是他们大部分还是愿意留在城市继续生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别,农村落后的经济和生存环境。相较城市而言,他们在农村的生活更加困难,所以他们仍然选择留在城市。
而另一部也许会返回农村的农民,则表示城市生活压力太大,消费水平各方面的难以维济,所以他们选择在城市工作一定时间,积累到一定的积蓄后,返回农村生活。
图3 转移人口返回农村意愿
三、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产生活的满意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也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到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产生活的满意度。
1614121086420满意一般不满意
图4 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
青壮年老年总体看来,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上水平,受访者中感觉“一般”和“满意”的人占大多数。相比青壮年大多数对城市生活满意的一般,大多数老年人对城市生活感到满意,这与青壮年和老年的的生活阅历和个人诉求不同有关。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整理,归纳出城市中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1、收入不及物价上涨速度: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城市收入水平较低,但物价水平较高,虽然城市收入水平较之过去与农村都有所提高,但增长速度远不及物价上涨速度。其中一个表现是城市中的高房价,这成为了农业转移人口在适应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一大压力。
2、交通拥挤,规划欠合理:城市人口集聚,尤其是私家汽车的普及,形成城市交通压力,造成交通拥挤堵塞。而红绿灯时间与数量上的设计不合理、交警缺乏、停车场不足都加剧了这一问题。
3、社会保障不全面广泛,教育费用高: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青壮年都提到了老人看病、社保、子女上学等问题,表现为农村转移人口农业人口医疗、教育费用都高于城市人口,以及缺乏对这一群体的低保等社会保障。这都给这部分人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
4、环境卫生质量有待提高: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都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满意度。其中卫生问题,如垃圾随意堆放也较为普遍。
5、社会歧视,沟通困难:这一问题在青壮年群体中较为突出。工作上,城市人对于农村人存在歧视与戒备心理,不利于其事业发展;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人际关系不和谐。
四、转移后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人口转移后在农村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剩下的劳动力大多是老弱妇童,像有疾病、文化素质低和其它有劳动能力缺陷的人等。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导致因地荒芜,无人耕种,粮食生产产量不稳定,目前在农村据初步估计,除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外,大约摞荒的耕地在10—15%,做“应付田”在30—40%以上。农业新技术推广步缓慢,使粮食产量整体呈下滑趋势。
2、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现代农业步伐缓慢。涌向城镇的劳动力,大多是青壮年,有文化,有一定的劳动生产技能,有经营管理能力和有经济头脑的人。而在农村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正需要像上述外出涌向城镇的人,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现代化水平低、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开发步伐就更缓慢。
3、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宏伟蓝图的实现。要建设“生产
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能、有知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则这些新农民却向城镇转移了,从而延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农业人口转移后在城镇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增加了城市本已处于“饱和状态”的就业压力,就业、再就业矛盾越来越尖锐,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估计,每年毕业的应届博士生、硕士生、大、中专学生、高职和技校学生有2000万以上,加之全国累计失业人员达数千万人。就业压力越大,这样“僧多粥少”的现实问题不可能在近期内解决。
2、不利于建设现代文明新型环保城市。现代的新型城市大多是卫生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人居环境范例城市等,这都要求环境优雅,生态文明,不出现乱张贴、乱倾倒生活垃圾和不随地吐痰现象等。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和争做“文明市民”的熏陶,带有农村的不讲文明举止,不讲卫生、不讲“形象设计”,给国际大都市、现代化城市、新型城镇的文明、生态秩序井然、规范整洁不产生出和谐和共振现象。
3、不利于维护好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进城中的农民文化素质与城里人相比,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法规知识少,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有的无事可做,无岗可争,就去参与赌博、寻畔滋事、打架斗殴、形成什么“帮派”甚至参与到黑社会中去,有的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盗窃、抢劫、行骗等,有的进城农村劳动力已成为一个城市的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4、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如住房、医疗卫生、上学、餐饮、日常工作品的供给等矛盾突出,给本已“饱和”的城市增大了容量,处于临界状态,还随时可能引发“爆炸”。
五、对城市管理者的建议
针对相关以上调查总结农业转移人口所引发的问题特别提出几点相关对策,使得在转移过程减少阻力。
1、政府必须抓住改革机遇,努力搞好经济,改善市民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加强环境建设;切切实实解决百姓切身关心的住房问题、看病问题以及孩子上学入托问题、就业问题等政府应该积极为农民市民化提供城市居民所拥有的相同的各种社会权利, 包括居住权、受教育
权、社会保障权等市 民的基本权利;下定决心,明确目标,落实规划,抓住机遇,加大力度,群策群力,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2、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城市社会应该为农民市民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接纳环境, 主动与新市民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帮助其尽早完成向新角色的转变;从农民自身来看, 户籍的转变只是是市民化的 开始, 而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等方面自觉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再社会化过程才是新生活的关键。
3、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合理引导人口迁移。面对迁移人口的增加和人口流动加快的大趋势,政府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制度创新,消除人口迁移中的不合理因素,使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动。
4、完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小城镇化发展道路。通过研究发现,农民愿意迁移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是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他们从农村迁移出去的主要因素之一。使得小城镇成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地区。
第三篇:花都区人文地理调查报告
花都区人文地理调查报告
时不时有有人问我,花都有什么特产,有什么地方好玩的。不知道是不是花都没有什么好的特产和好玩的地方,还是我不是很了解花都。种种原因使我面对大家的提问我却答不出来。这有时令我感到惭愧,作为一个在花都长大的花都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家乡的人文风情呢?所以这个寒假我决定通过游玩花都和上网调查等方式了解花都,根据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花都的人文地理。
第一站我来到了我们花都区新的一个景区——花都湖,在去年作为广州市一个民生工程花都湖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花都湖东起铁山河河口,西至京广铁路桥段,全长约6.68公里,占地总面积约2.83平方公里,公园设计力求保留历史特色风貌,并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着力打造集自然保育、旅游、教育和市民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滨河公园,将成为展示花都区人与水和谐相处,水与城相得益彰的文化窗口。算是花都现最大的公园了。重要的是它是免费进去的。适合一家人出来野餐拍风景,风景很美,地方好大,适合骑行,跑步。散步的话,那可太远了,走不完。是个适合骑车的地方,围着湖边骑行,吹着风,别提有多惬意了。
第二站来到花都区的小学旅游圣地——可耕园,想当年花都的小学生都应该去过这里。这里有 BBQ场,有水上游戏,有小迷宫,有野炊等,适合一家人或者约几朋友到这里聚一聚。地址;近郊花都区狮岭镇芙蓉新扬村
第三站来到花都的油菜花田—花都红山村。春天来了,“广州最美乡村”——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油菜花也会陆陆续续的开了。游玩花都红山村,享受周末小聚踏青的快乐。踏赏千亩油菜花,细品亭台楼阁,侧听小桥流水,屏吸弥漫花香。在赏油菜花的同时,还可以领略热情的客家风情。在当地的农家乐享受一下客家菜。
说到花都有什么名人事迹当然少不了这位人物——洪秀全,读过历史的同学们一定知道太平天国起义啦。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就是花都的。所以想了解更多洪秀全的故事以及花都的近代史当然要到洪秀全故居啦。洪秀全故居纪念馆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大怖乡官禄村,是洪秀全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原故居于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焚毁。1961年广州市文物考古队发掘出房屋墙基,参照客家民居形制重建。建筑为泥砖瓦木结构,一厅五房,六间相连,客家人称为“五龙过脊”;坐北向南,东西宽16.5米、南北深5.5米,每间房子约13平方米。西端第一间为洪秀全夫妇住房,室内陈设简陋,仅有仿客家样式的床、桌子和凳子。第二间房子正面挂洪秀全太祖洪英纶夫妇画像,画像有洪秀全的亲笔题诗。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东省、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周围环境优雅,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游客除可了解这位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成长初期的历史环境,还可感受到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和浓郁的田园乡土气息。
第五站来到花都广场。广场以大面积绿地、大理石地面为基调,种植有木棉树、榕树、鲜花和绿篱,场内设有表演舞台、罗马柱廊、旱地喷泉、城市雕塑、舞池等配套设施,气势磅礴的区委、区政府办公大楼就屹立于其中,造型宏伟美观,布局精妙合理,是一个集政治、文化、交流、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广场。是当地人饭后休闲的好地方。
第六站来到秀全大道商业街。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商业街。例如广州市区的上下九和北京路。而花都的商业街就在秀全大道和商业大道。在这里是花都购物,吃美食的天堂。
第七站花都狮岭盘古王,作为狮岭人,小时候经常去爬盘古王山。当然山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有庙的山在花都并不多。其中狮岭盘古王山就是其中一个。作为花都新八景的狮岭盘古王,盘古王山麓正中的盘古王庙,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后烧毁,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建,保存至今。从清代嘉庆二十四年初重建狮岭盘古王庙以来,民间就把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定为盘古王诞日,由十二日至十五日一连四天举行庆祝活动。前来庆诞的群众人山人海,香火鼎盛,炮竹不绝,一连四天上演大戏、抢炮、闹花灯、舞狮,小商贩也进场摆卖,有香烛、食品、饮料、吉祥物、转运风车等出售,场面热闹非常。而大年初二人们俗称的开年,也很多人去拜盘古王庙。拜一拜希望开年顺顺利利。
由于时间和其他原因所有地方我不可能一一亲自去。下面就是根据朋友、和从网上得到的资料:
以下是花都的特产:
1、炭步芋头,浮出水面
2、京塘莲藕,堪比鹿茸
3、杨荷荔枝,百年历史
4、李溪石峡龙眼,浓香爽脆
5、莘塘红蜜杨桃,蜜香红润
6、莘田二村萝卜,皮薄肉嫩
7、放养走地狮前鸡
8、梯面山水豆腐花,花比人美
9、花都臭皮醋
10、花都咸水角。其中炭步芋头特别出名。传说清朝乾隆微服游江南,有一次到达炭步圩,他在食店里吃饭时问店主:“有什么好吃的家乡菜?”店主介绍了一道“文岗芋头焖扣肉”,乾隆王吃后大加称赞。他回到北京后,下旨花县知府每年进贡“炭步文岗芋头”,由此“炭步芋头”闻名天下。
还有一些游玩地区,例如度假村有:北兴镇的九龙湖度假区、芙蓉度假村等。也可以参观以下圆玄道观、花都区人民公园。当然也有适合现代人经常去的休闲地方。电影院有:星光汇电影院。金逸电影院。太子电影院等。KTV就有 NEWway.畅乐迪KTV金太阳自助餐KTV等。
经过这次实践让我加深对自己家乡的了解。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向别人介绍自己家乡花都的特产、文化。为自己家乡做一名文化传播者。
第四篇: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环境是相对于自然地理而言,包括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高中人文地理主要研究1:人口(主要是人口增长类型,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及人口变化的影响及对策);2:城市(主要是研究的城市的整体布局与规划包括住宅区商业区与工业区等的区域规划):3:交通(常考交通方式及路线的选择重点是公路及铁路路线的选择);4:经济(农业经济占很大的比重,学习重点是全球范围内-但侧重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地中海-等五种农业类型特点及其分布和对某一地区农业类型的分析判定,国内农业经济主要研究东北,新疆,西南等几个特色地区。至于商业经济,一般只研究商业网点的选择);5:资源(大致了解中国重要资源大致分布,重点是水,煤,气,油等的开发利用,此处常涉及交通,污染的治理和可持续发展);6:环境(重点是荒漠化,泥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影响与治理);7:文化(简单提一下文化景观及其分类,基本不考);8:旅游(重点是景点的开发与维护,观景技巧及时机,旅游路线等).........高中学的有点遗忘,只能帮到这了
第五篇:人文地理
1.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2.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规律,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人文地理学是区域科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世界古代地理学奠基者、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和卡尔·李特尔(德国)。我国近代地理学先驱:张相文、竺可桢等。李旭旦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的口号。德国拉采尔,人文地理学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可以说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杜能创立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市场区位理论。5.文化:人类劳动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结构:①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②制度文化(又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③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6.人文地理学研究的5大基本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7.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①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区的文化区。(特征: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②功能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特征:功能中心位置明确,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及边界的界限确切。)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形成机制方面的差异,两者是不相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③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特征:无功能中心,无明确的边界线,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8.文化扩散:①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扩散速度不同)【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②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空间上的不连续,扩散速度快)9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10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11人口:指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的总数。1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有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13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14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时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15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一般被看做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16人口迁移: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18文化(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是文化现象综合体。【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索尔/苏尔主张已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19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20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过程选择课题 → 制定研究计划 → 资料收集和整理 → 实地考察 → 分析研究 → 成果总结。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2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阶段,地区)。(1)高,极高,极低,高位静止阶段,原始部落(2)高高低,早期扩张阶段,少量名族(3)高低高,后期扩张阶段,印度(中国大部分)、大部分非洲(4)低低低,低位静止阶段,美、日(5)极低低极低,(负增长)减退阶段,西、北欧、俄罗斯。22 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理论【兰迪的“三个序列”(基础)①(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②(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③(现代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诺特斯坦“人口转变”(完善)把兰迪的“第三序列”又分为“三个阶段”。①人口高增长②人口的过渡增长阶段③人口低增长阶段。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①高位静止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增长处于静止;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③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下降,人口扩张到最快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降至最低并平衡,人口增长处于新静止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23工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1)经济快速发展,农业进步与工业化促使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2)工作条件改善3)公共卫生、个人卫生、医疗进步4)社会改良、进步。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重视。工业革命前期(18c中后期——19c中期)人口出生率增加的原因:1)经济水平提升,物质条件满足,早婚人数增加2)劳动门槛很低,童工现象增加工业革命中期,人口出生率缓慢下降到大幅下降的原因:1)死亡率的下降导致出生率的下降2)抚养孩子的成本提高3)城市化的发展,观念变化。工业化发展依靠的变化:人力—资源—资金—技术—信息24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25.拉文斯坦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村落”。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26人口迁移的机制:(内力:经济因素;外力:环境、军事、政治、宗教等)1)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钱。2)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如1947年印巴分治使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因为印度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信奉伊斯兰教。3)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在历史上各个时期,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因洪涝、地震、火山等环境灾变引起大规模移民的现象。27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亚、墨西哥28人种即人类的种族: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划分种族的标志: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形、血型、指纹等。世界种族划分:黄色种族群、白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必要时加上棕色种族群)。地理人种:亚洲地理人种(蒙古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高加索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尼格罗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南北美洲的土著)、印度地理人种(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人群)、澳大利亚地理人种。29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
畴。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种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30 民俗:即民族的风俗习惯,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的特点:内涵特征: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外延特征:传承性、变异性。31 传统农业(生计农业)的基本特征:①是一种生计农业,产品剩余量不大,依靠体力、畜力、简单器械、传统经验等进行生产②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③农业人口比量大,农业社会发展慢。32 现代农业包括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商品农业)基本特征:①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②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农业人口比重低③大量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④农场规模大⑤与其它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农业社会化程度高“农工商一体化”。33主要粮食作物:小麦(首要地位):分布于27~57°N和25~40°S之间。①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②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③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④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水稻:温度较高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玉米(玉米王国-美):北美和欧洲。棉花的分布:亚热带作物,生长于20°~40°N地区。①亚洲中部、东部、东南部②美国南部。糖类作物分布:①甘蔗: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需要高温环境。主要分布在35°N~35°S之间。甘蔗大国有: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等。②甜菜:适合温凉的气候,以中温带地区种植最广泛。主要分布在:40°~60°N之间的广大温带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饮料作物分布:目前世界上三大饮料主要是茶、可可、咖啡。①茶:亚热带常绿植物,分布比较广。在42°N以南至33°S以北。印度是世界上生产茶最多的国家。②可可: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产于非洲;③咖啡(咖啡王国-巴西):主要产于拉丁美洲。哥伦比亚位居第二,以优质软咖啡闻名于世。34影响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三个)运费、工资、集聚。(或者五个:原料、燃料费用,劳动力成本、运费以及集聚等)。35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基本特点:①需求不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世界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需求不旺,这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影响需求的提高;另外,需求不旺,生产也就不会上升,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此外,技术的提高也会导致某些产品的需求下降。②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得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③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市场有限,竞争激烈;组成经济集团,加强竞争。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可是市场有限,遇到市场激烈的竞争,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更大市场,往往一些国家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彼此减少或取消贸易的障碍,增加彼此的供需,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在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强大经济集体,不仅促进自身繁荣,而且加强与对手的竞争。④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往往在于资源与劳动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经验。利用资源与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36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主基本特点:①美国保持其领先地位.美国是超级经济强国。二战后,美国GDP总值占世界GDP总量曾经超过50%。目前始终保持在20-30%的水平。2007年美国GDP总量13.7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25.8%。A.领先的科技水平。B.优越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在美国GDP中所占的比重约75%,从业人员的比重80%左右。C.两次世界大战中受益一战使美国变为资本输出国,债权国,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二战使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D.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利益:美国海外投资在全球名列第一。2007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一。E.美国政府创造了一套在现代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模式:通过法律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保护竞争,健全市场制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谋求社会公正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美国将努力维持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②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③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加强.东亚合作形式包括:A.“10+3”,即东盟与中、日、韩的对话与合作;B.“10”,即东盟自身的发展与合作;C.“10+1”,即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D.“3”,即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④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由其它力量影响。37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部分。38.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39.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主要是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①城市中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是交通方便,位置好,会吸引城市内各方向的顾客。商业区位最好。市中心商业较发达,会吸收其他服务部门。中心区位的集聚力,推动人、物、服务向中心集聚。②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导致人们的心理作用);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①经济条件。原来城市中心商业区由于周围原高级住宅区富有阶级转向郊区,经济效益下降。由集聚力带来高地价、高工资、高消费,中心地区高成本与负担,企业选择搬迁。一些在中心区的服务业随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形成城市分散化过程(或郊区化过程)。②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市中心开始衰落,富有阶级空出的居住区被低收入者所填补。城市中心声望下降,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声望提高,增强吸引力,加速城市的分散化过程)40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一般类型的乡村1)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指导,大方块形团聚状。2)分散型农村聚落: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散的不规则村落。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最典型是水稻种植区的村落,若干农家住在地势较高之处。西方殖民地区孤立的家庭农场。政府调整地块、合并土地使村落趋于分散。3)半集聚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各家排列不太靠近、村落小。法国式村落(类似街道式村落),村落沿着一条交通线排列,每户彼此保持距离,相互不联结,长条式松散村落。活动型村落: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少数山区。牧区房屋为帐篷式,可拆迁。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住房多为茅草棚,极易搭建。上述两种村落规模很小,甚至单户成村。特殊类型:1).美国单户型:非自然形成,单户构成一个聚落,出现分散型单户型聚落形态,有完善的设施。聚落出现社会基础是土地私有制。2)集体农场型:非自然形成,建立聚落时做了规划,各种设施齐全,俨然一个小集镇。3)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生活服务设施较差,农场的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41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城市体系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等级规模法则—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2)首位城市法则42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43语言的传播和扩散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外延性和连续性2)距离衰减性3)层序性和阶层性4)复合性5)竞争性和同化性6)演化性。43语言的传播和环境1)自然因素的影响2)社会人文因素影响(行政区划、经济条件、人口迁移)。44语言扩散及其结果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形成新的语言6)多语言国家出现。45宗教: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人类社会。46 语言的本质属性: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体现社会性;②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体现交际性;③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体现工具性。④语言是符号系统。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47语言的传播的影响要素:自然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在自然地理条件良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好,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差;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①行政区划的影响,②经济条件的影响③人口迁移的影响。48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移民、传抪(交流和传教、有组织的传教)、领土竞争和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49宗教与政治:政治组织和政治势力是影响文化现象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势力的扩张与衰退往往决定着文化地理界限的进退,在各类文化现象中,宗教对于政治的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响造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也更明显。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1)神权政治。在神权政治中,宗教组织是政府统治和施加政治力量的工具。(2)政府与宗教。宗教组织有时给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的工具,反过来又受到政府的保护。(3)民族与宗教。宗教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常常影响着一个民族在政治归属上的合与分,进而改变政治地理的格局。50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信徒众多)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洲等地。,伊斯兰教(扩展迅速
最快)分布亚非欧美洲,佛教(最早出现)分布东亚及东南亚。中国本土宗教:道教51.旅游业: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旅游行为主体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旅游构成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其中的旅游活动)。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1.同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发达国家;2.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西欧——地中海、北美——加勒比海、东北亚——东南亚;3.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分散与集中。52.旅游与环境的关系:①独立关系。各自发展,没有接触和干扰。一般不会持续太长时间。②冲突关系。冲突关系会刺激和促进旅游目的地采取措施。③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a.工业和贸易的发展激发对于公园和野外空间的需求。b.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是最大的利用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最小的环境退化。c.旅游观光极大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质量。d.保持人与环境协调对人类的进步发展非常重要。e.自然环境、人类遗址、历史遗迹的保护使旅游业得到了经济效益。53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或政治区、政治空间组织。政治地理结构:①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地理基础,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②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技、国民士气、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是政治地理单元中相对活跃的因素。54国家:是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55领土:是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地理结构,是一国活动,尤其是一国权力所依赖的最稳定的结构性因素。形状有坚实型,延伸型,狭长型,分离型,穿孔型,飞地型。形状的意义:具有重要的政治地理意义,坚实型国家便于管理和控制;延伸型国家延伸部分一般难于管理和控制;狭长型及分离型国家多因联系不便而使国家管理及防务较为困难;穿孔型及飞地型国家也因两国关系容易产生摩擦而给国家外交造成麻烦。56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或国家实力。57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1)领土空间: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领土面积: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2)自然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一国能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成为衡量 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3)人口规模: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资源数量、经济技术水平及政府能力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对国家权力的作用。
4)经济水平:国家权力最重要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经济水平是一国建设现代化国防及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根本保证。战争对武器装备的消耗和对社会财富的破坏,决定了胜利往往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5)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6)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其他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使其成为国家实力发展的驱动器,科学技术是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7)国民士气:最不稳定、最难以捉摸,国民士气的权力意义表现在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了一个无形因素,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士气的形式决定着武装力量作战的效能。
8)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政治性质,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政府的机构和效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几个方面。58国家的基本特征(四要素):①拥有确定的领土;②具有一定数量定居人口;③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职能的政府;④拥有主权。国家权力要素: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政府的质量。59 综合国力构成(“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1.国际贡献能力的构成要素:①基础实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科技实力;②政策能力:财政实力、对外活动的积极性、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2.生存能力的构成要素: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实力、防卫实力、国民意志、友好同盟关系。3.强制能力的构成要素:军事实力、战略物质和技术、经济实力、外交能力。60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1)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政治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2)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61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1)马汉大的“海权论“(意大利杜黑的“空权论”)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4)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61 环境知觉:人们在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地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或称心象)。特点:①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②地理物象具有动态性。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包括直接和间接活动空间范围。心理图谱: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剌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象。62人文地理学(当前人类)面临三个最重要的问题: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②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包括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③全球化与本土化,包括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63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社会背景:①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资源破坏严重、矿产资源的消耗剧增。②人口的迅速增长引起的环境问题: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造成污染酸雨现象;沙尘暴天气;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水体污染加剧。人口的迅速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64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内涵:①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②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③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④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⑤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