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地理测试
《漫谈人文地理》讲座知识测试题2014.3.17.班级学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
1,研究人口聚落的是_______地理学;研究家乡人文地理的是_______地理学;
研究民族音乐起源地的是______地理学。
2,1843年上海道台________与________签订出租上海土地的条约;_________
年代西方在_______建了许多幢______式、______式、______式建筑物。3,花岗石做门框,有两扇乌漆大门建筑称_______,大多建于20世纪初期。4,女英雄_______在___________商店刺杀汉奸________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败。
5,_______(国家)________于_______年开始四次大航海,推动后来的______
和_________,他犯了一个地理学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中国2000多年前《_______》是古典人文地理代表作,神话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来自这本书。
7,________是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创始人。
8,十字军东征把东方的__引入欧洲成为贵族制作___的原料,其中流传到
现在的点心_____最早来源于_____。
9,形成于2500年前分布在_______南部的_______文明有很大成就,如测得一年
是____________天,比现代少0.0002天,公元____世纪他们迁徙后任凭__________把文明吞没。
10,中华万姓同根,根在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华姓氏发源地,_____是中
华第一姓。
11,民歌之一___音乐有力粗犷,如《______________》;中国小调如《_________》;
意大利小夜曲《___________》流传甚广,作曲者是_______。
12,写出三种山西面食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北海公园九龙壁与_______的九龙壁主要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
14,公元前11世纪_____建立_______国,他的儿子在___________建造第一座犹
太教圣殿______圣殿,公元前586年被_______付之一炬,后重建又给_____所毁,犹太人被赶出家园,后来建了围墙,称作_________。
15,美国11月第4个星期四是_______节,不仅是宗教节日,还是为了
___________;每年10月31日是西方鬼节_____节;12月___日是______节,1857年美国人比尔邦德因为_____,当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在圣诞夜写了一首传唱百年的歌曲《_________________》。
16,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________,面积_______平方公里,人口______人,位于_____;星座起源于____,公元150年提出__个星座和___颗星星,星座最流行于____;中国生肖鼠和牛代表____和____。17,19世纪_________地理学家__________是_______地理学的创始人。
18,瑶族吊脚楼分布在______,下层架空为了__________;羌族碉楼分布在________;客家土楼分布在_______________。
19,1949年10月24日至26日解放军发起_______战役(台湾称_______战役,因为____________而失利。
20,______(国家)美术大师_______在生命后期生活在法国______小镇,1890
年____身亡仅____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
第二篇: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环境是相对于自然地理而言,包括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高中人文地理主要研究1:人口(主要是人口增长类型,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及人口变化的影响及对策);2:城市(主要是研究的城市的整体布局与规划包括住宅区商业区与工业区等的区域规划):3:交通(常考交通方式及路线的选择重点是公路及铁路路线的选择);4:经济(农业经济占很大的比重,学习重点是全球范围内-但侧重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地中海-等五种农业类型特点及其分布和对某一地区农业类型的分析判定,国内农业经济主要研究东北,新疆,西南等几个特色地区。至于商业经济,一般只研究商业网点的选择);5:资源(大致了解中国重要资源大致分布,重点是水,煤,气,油等的开发利用,此处常涉及交通,污染的治理和可持续发展);6:环境(重点是荒漠化,泥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影响与治理);7:文化(简单提一下文化景观及其分类,基本不考);8:旅游(重点是景点的开发与维护,观景技巧及时机,旅游路线等).........高中学的有点遗忘,只能帮到这了
第三篇:人文地理
1.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2.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规律,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人文地理学是区域科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世界古代地理学奠基者、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和卡尔·李特尔(德国)。我国近代地理学先驱:张相文、竺可桢等。李旭旦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的口号。德国拉采尔,人文地理学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可以说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杜能创立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市场区位理论。5.文化:人类劳动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结构:①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②制度文化(又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③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6.人文地理学研究的5大基本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7.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①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区的文化区。(特征: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②功能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特征:功能中心位置明确,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及边界的界限确切。)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形成机制方面的差异,两者是不相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③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特征:无功能中心,无明确的边界线,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8.文化扩散:①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扩散速度不同)【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②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空间上的不连续,扩散速度快)9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10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11人口:指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的总数。1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有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13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14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时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15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一般被看做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16人口迁移: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18文化(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是文化现象综合体。【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索尔/苏尔主张已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19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20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过程选择课题 → 制定研究计划 → 资料收集和整理 → 实地考察 → 分析研究 → 成果总结。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2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阶段,地区)。(1)高,极高,极低,高位静止阶段,原始部落(2)高高低,早期扩张阶段,少量名族(3)高低高,后期扩张阶段,印度(中国大部分)、大部分非洲(4)低低低,低位静止阶段,美、日(5)极低低极低,(负增长)减退阶段,西、北欧、俄罗斯。22 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理论【兰迪的“三个序列”(基础)①(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②(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③(现代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诺特斯坦“人口转变”(完善)把兰迪的“第三序列”又分为“三个阶段”。①人口高增长②人口的过渡增长阶段③人口低增长阶段。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①高位静止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增长处于静止;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③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下降,人口扩张到最快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降至最低并平衡,人口增长处于新静止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23工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1)经济快速发展,农业进步与工业化促使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2)工作条件改善3)公共卫生、个人卫生、医疗进步4)社会改良、进步。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重视。工业革命前期(18c中后期——19c中期)人口出生率增加的原因:1)经济水平提升,物质条件满足,早婚人数增加2)劳动门槛很低,童工现象增加工业革命中期,人口出生率缓慢下降到大幅下降的原因:1)死亡率的下降导致出生率的下降2)抚养孩子的成本提高3)城市化的发展,观念变化。工业化发展依靠的变化:人力—资源—资金—技术—信息24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25.拉文斯坦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村落”。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26人口迁移的机制:(内力:经济因素;外力:环境、军事、政治、宗教等)1)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钱。2)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如1947年印巴分治使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因为印度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信奉伊斯兰教。3)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在历史上各个时期,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因洪涝、地震、火山等环境灾变引起大规模移民的现象。27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亚、墨西哥28人种即人类的种族: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划分种族的标志: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形、血型、指纹等。世界种族划分:黄色种族群、白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必要时加上棕色种族群)。地理人种:亚洲地理人种(蒙古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高加索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尼格罗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南北美洲的土著)、印度地理人种(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人群)、澳大利亚地理人种。29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
畴。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种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30 民俗:即民族的风俗习惯,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的特点:内涵特征: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外延特征:传承性、变异性。31 传统农业(生计农业)的基本特征:①是一种生计农业,产品剩余量不大,依靠体力、畜力、简单器械、传统经验等进行生产②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③农业人口比量大,农业社会发展慢。32 现代农业包括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商品农业)基本特征:①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②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农业人口比重低③大量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④农场规模大⑤与其它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农业社会化程度高“农工商一体化”。33主要粮食作物:小麦(首要地位):分布于27~57°N和25~40°S之间。①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②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③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④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水稻:温度较高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玉米(玉米王国-美):北美和欧洲。棉花的分布:亚热带作物,生长于20°~40°N地区。①亚洲中部、东部、东南部②美国南部。糖类作物分布:①甘蔗: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需要高温环境。主要分布在35°N~35°S之间。甘蔗大国有: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等。②甜菜:适合温凉的气候,以中温带地区种植最广泛。主要分布在:40°~60°N之间的广大温带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饮料作物分布:目前世界上三大饮料主要是茶、可可、咖啡。①茶:亚热带常绿植物,分布比较广。在42°N以南至33°S以北。印度是世界上生产茶最多的国家。②可可: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产于非洲;③咖啡(咖啡王国-巴西):主要产于拉丁美洲。哥伦比亚位居第二,以优质软咖啡闻名于世。34影响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三个)运费、工资、集聚。(或者五个:原料、燃料费用,劳动力成本、运费以及集聚等)。35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基本特点:①需求不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世界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需求不旺,这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影响需求的提高;另外,需求不旺,生产也就不会上升,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此外,技术的提高也会导致某些产品的需求下降。②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得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③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市场有限,竞争激烈;组成经济集团,加强竞争。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可是市场有限,遇到市场激烈的竞争,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更大市场,往往一些国家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彼此减少或取消贸易的障碍,增加彼此的供需,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在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强大经济集体,不仅促进自身繁荣,而且加强与对手的竞争。④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往往在于资源与劳动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经验。利用资源与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36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主基本特点:①美国保持其领先地位.美国是超级经济强国。二战后,美国GDP总值占世界GDP总量曾经超过50%。目前始终保持在20-30%的水平。2007年美国GDP总量13.7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25.8%。A.领先的科技水平。B.优越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在美国GDP中所占的比重约75%,从业人员的比重80%左右。C.两次世界大战中受益一战使美国变为资本输出国,债权国,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二战使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D.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利益:美国海外投资在全球名列第一。2007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一。E.美国政府创造了一套在现代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模式:通过法律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保护竞争,健全市场制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谋求社会公正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美国将努力维持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②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③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加强.东亚合作形式包括:A.“10+3”,即东盟与中、日、韩的对话与合作;B.“10”,即东盟自身的发展与合作;C.“10+1”,即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D.“3”,即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④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由其它力量影响。37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部分。38.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39.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主要是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①城市中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是交通方便,位置好,会吸引城市内各方向的顾客。商业区位最好。市中心商业较发达,会吸收其他服务部门。中心区位的集聚力,推动人、物、服务向中心集聚。②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导致人们的心理作用);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①经济条件。原来城市中心商业区由于周围原高级住宅区富有阶级转向郊区,经济效益下降。由集聚力带来高地价、高工资、高消费,中心地区高成本与负担,企业选择搬迁。一些在中心区的服务业随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形成城市分散化过程(或郊区化过程)。②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市中心开始衰落,富有阶级空出的居住区被低收入者所填补。城市中心声望下降,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声望提高,增强吸引力,加速城市的分散化过程)40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一般类型的乡村1)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指导,大方块形团聚状。2)分散型农村聚落: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散的不规则村落。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最典型是水稻种植区的村落,若干农家住在地势较高之处。西方殖民地区孤立的家庭农场。政府调整地块、合并土地使村落趋于分散。3)半集聚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各家排列不太靠近、村落小。法国式村落(类似街道式村落),村落沿着一条交通线排列,每户彼此保持距离,相互不联结,长条式松散村落。活动型村落: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少数山区。牧区房屋为帐篷式,可拆迁。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住房多为茅草棚,极易搭建。上述两种村落规模很小,甚至单户成村。特殊类型:1).美国单户型:非自然形成,单户构成一个聚落,出现分散型单户型聚落形态,有完善的设施。聚落出现社会基础是土地私有制。2)集体农场型:非自然形成,建立聚落时做了规划,各种设施齐全,俨然一个小集镇。3)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生活服务设施较差,农场的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41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城市体系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等级规模法则—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2)首位城市法则42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43语言的传播和扩散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外延性和连续性2)距离衰减性3)层序性和阶层性4)复合性5)竞争性和同化性6)演化性。43语言的传播和环境1)自然因素的影响2)社会人文因素影响(行政区划、经济条件、人口迁移)。44语言扩散及其结果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形成新的语言6)多语言国家出现。45宗教: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人类社会。46 语言的本质属性: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体现社会性;②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体现交际性;③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体现工具性。④语言是符号系统。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47语言的传播的影响要素:自然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在自然地理条件良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好,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差;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①行政区划的影响,②经济条件的影响③人口迁移的影响。48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移民、传抪(交流和传教、有组织的传教)、领土竞争和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49宗教与政治:政治组织和政治势力是影响文化现象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势力的扩张与衰退往往决定着文化地理界限的进退,在各类文化现象中,宗教对于政治的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响造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也更明显。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1)神权政治。在神权政治中,宗教组织是政府统治和施加政治力量的工具。(2)政府与宗教。宗教组织有时给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的工具,反过来又受到政府的保护。(3)民族与宗教。宗教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常常影响着一个民族在政治归属上的合与分,进而改变政治地理的格局。50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信徒众多)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洲等地。,伊斯兰教(扩展迅速
最快)分布亚非欧美洲,佛教(最早出现)分布东亚及东南亚。中国本土宗教:道教51.旅游业: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旅游行为主体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旅游构成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其中的旅游活动)。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1.同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发达国家;2.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西欧——地中海、北美——加勒比海、东北亚——东南亚;3.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分散与集中。52.旅游与环境的关系:①独立关系。各自发展,没有接触和干扰。一般不会持续太长时间。②冲突关系。冲突关系会刺激和促进旅游目的地采取措施。③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a.工业和贸易的发展激发对于公园和野外空间的需求。b.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是最大的利用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最小的环境退化。c.旅游观光极大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质量。d.保持人与环境协调对人类的进步发展非常重要。e.自然环境、人类遗址、历史遗迹的保护使旅游业得到了经济效益。53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或政治区、政治空间组织。政治地理结构:①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地理基础,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②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技、国民士气、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是政治地理单元中相对活跃的因素。54国家:是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55领土:是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地理结构,是一国活动,尤其是一国权力所依赖的最稳定的结构性因素。形状有坚实型,延伸型,狭长型,分离型,穿孔型,飞地型。形状的意义:具有重要的政治地理意义,坚实型国家便于管理和控制;延伸型国家延伸部分一般难于管理和控制;狭长型及分离型国家多因联系不便而使国家管理及防务较为困难;穿孔型及飞地型国家也因两国关系容易产生摩擦而给国家外交造成麻烦。56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或国家实力。57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1)领土空间: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领土面积: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影响要素。2)自然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一国能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成为衡量 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3)人口规模:人口是创造国家权力的物质工具,是保证国家权力的能动要素。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的权力地位。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资源数量、经济技术水平及政府能力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对国家权力的作用。
4)经济水平:国家权力最重要组成要素,是国家权力的标志。经济水平是一国建设现代化国防及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根本保证。战争对武器装备的消耗和对社会财富的破坏,决定了胜利往往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5)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要素中最具强制性的。6)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国家实力其他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使其成为国家实力发展的驱动器,科学技术是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7)国民士气:最不稳定、最难以捉摸,国民士气的权力意义表现在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为政府的质量提供了一个无形因素,以“全民皆兵”或军队士气的形式决定着武装力量作战的效能。
8)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政治性质,政府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度,政府的机构和效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几个方面。58国家的基本特征(四要素):①拥有确定的领土;②具有一定数量定居人口;③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职能的政府;④拥有主权。国家权力要素: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政府的质量。59 综合国力构成(“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1.国际贡献能力的构成要素:①基础实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科技实力;②政策能力:财政实力、对外活动的积极性、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2.生存能力的构成要素: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实力、防卫实力、国民意志、友好同盟关系。3.强制能力的构成要素:军事实力、战略物质和技术、经济实力、外交能力。60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1)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政治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2)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61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1)马汉大的“海权论“(意大利杜黑的“空权论”)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4)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61 环境知觉:人们在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地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或称心象)。特点:①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②地理物象具有动态性。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包括直接和间接活动空间范围。心理图谱: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剌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象。62人文地理学(当前人类)面临三个最重要的问题: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②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包括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③全球化与本土化,包括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63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社会背景:①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资源破坏严重、矿产资源的消耗剧增。②人口的迅速增长引起的环境问题: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造成污染酸雨现象;沙尘暴天气;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水体污染加剧。人口的迅速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64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内涵:①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②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③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④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⑤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第四篇:人文地理
名词解释
1、人地关系: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认识人地系统,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
2、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3、土地适宜性: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4、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5、村落:村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相对于城市(或城镇)的一种聚集类型。与城市相比较,村落具有人口、建筑密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职能水平低,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的特征。在我国,村落地域是指建制镇以下的地域,村落由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构成。
6、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自给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生产分配和消耗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
7、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8、城市职能: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城市职能类型是强调从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角度来划分城市类型方法。一方面,城市从周围区域得到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另一方面,城市向周围区域提供商品和服务,带动区域的发展。
9、物质文化:指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它是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工而成的人为创造物,物质文化体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应劳动工具盒劳动者的工艺技术相结合的程度。
10、行为文化(社会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和他人、个体和群体之关系的文化产物,它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
11、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和观念指导下的行为规范等。
12、文化整合:指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填空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调
查(2)比较与分类(3)类比、归纳与演绎(4)分析与综合(5)应用“老三论”和“新三论”
2、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1)强烈的地
域性(2)明显的阶段性
3、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1)无明显的季节性(2)专业化与协作化(3)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4)分布集中
4、聚落的类型:城市、村落
5、城市空间扩散的类型:传染扩散、等
级扩散、新区位扩散
6、工业经济分为哪些类型?
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基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
7、全球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中心城市化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8、村落的布局类型
主轴型村落、子母型村落、串珠型村落、均衡型村落、星点型村落
9、文化的组成部分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社会文化)
三、简答题
1、分析与综合的具体使用的方法
(1)因果分析法,寻求人文现象间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2)综合分析法,全面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是分析的基本形式
(3)区域分析法,通过区域划分揭示人文现象的分布特征,不同区域对比认识区域特征
(4)地理统计法,分析各种统计数据所反映的人文地理意义
(5)历史地理法,采用历史学的分析方法,以认识人文现象的继承性、演变性和序列性(6)技术经济论证法,采用经济学的分析法,根据技术的可能性和生产要求,提出几种布局方案,根据一定的经济指标,选择其中相对优秀的方案
(7)计量地理法,采用此法使复杂的地理资料改变为适当的符号和数字
(8)行为地理法采用此法,把人的心理因素引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探索人文现象的影响
(9)遥感判读法,利用遥感技术提供的卫星图像对判读资料进行分析
2、“新三论”包括的内容
(1)突变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诸如灾害、政治和经济等突变现象对突发事象的预测
(2)协同论用于研究有序系统的形成,如建立良性生态农业系统、环境保护中的生态平衡系统等
(3)耗散结构理论,特别适用于研究动态的人地系统的演化问题
3、人地系统中的“地”有什么属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和变化受环境影响,表现出具有
一定的地域范围、一定的空间规模及其影响的区域。离开地域性就失去了地理性,离开了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
(2)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人文现象主要受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地理学科,是以人和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3)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人文地理学科属于交叉学科多门学科相互联系、渗透的特点反映了本学科的综合性,随着学科发展,学科综合性特点将会不断深化d.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随着社会发展,人文现象日益复杂多样,人类活动也不断变化,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人文现象的发展使得学科具有复杂性
5、城市职能分类与方法有哪些?
根据城市职能相似性差异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指标体系对城市进行分类,方法有:(1)一般描述分类方法(2)统计描述分类方法(3)统计分析分类方法(4)城市经济基础分类方法(5)多变量分类方法
6、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2)城市与区域产业一体化
(3)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体化(4)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5)建立低碳城镇
第五篇:2018春 尔雅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本站推荐)
2018春 尔雅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 历史地理学科简介已完成 成绩: 100分
1【单选题】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A、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B历史区域地理C历史地图(集)D、以上都对 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B历史自然地理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对 3【多选题】代课章节及考试答案()(1.0分)1.0 分。A、QQ B、20932+ C、02559 D、以上都对
3【单选题】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A、2700年B、3700年C、4700年D、5700年
4【判断题】历史上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考察、观测获得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来重构和重复。5【判断题】本课程是关于“历史地理”的,所谓的“历史地理”是指:历史时期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已完成 成绩: 1【单选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2【单选题】秦始皇时期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
3【判断题】沿革地理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延续和撤销是中央集权的治理基础。4【判断题】黄河的中上游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
2【判断题】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3【判断题】中国最早的现代气候观测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站。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下)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现在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南京”。A、开封B扬州C商丘D、西安
2【判断题】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绝大多数没有延续到今天。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判断题】地理环境确定了物质和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2【判断题】地理环境没有规定人类从生产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或时间。3【判断题】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种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D、以上都对
2【单选题】下列关于人地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影响力很小B应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超越极限C同样的地理环境会产生同样的文化D、以上都对
3【判断题】中国古时的渤海湾无法像地中海一样孕育出灿烂的文明是因为当时中国航海技术不发达,阻碍了相互交流。4【判断题】“山多地少”、“地瘠民贫”是徽商、晋商成功的主要原因。中国”的起源和演变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何尊铭文记事中,()铸何尊,写铭文。A、周武王B周文王C周成王D、周康王
2【单选题】从()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所统治的疆域称为“中国”。A、商朝B春秋战国C秦朝D、汉朝 3【判断题】“中国”二字起源于三千年前,意思是最高统治者的所住之城。4【判断题】“中国”二字的含义发生重大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后期大的诸侯国都把自己的所在地或都城称为“中国”。“中国”的不同含义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关于历代变革中“中国”含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指历代中原王朝及其认可的范围B古代以华夏诸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中国C在地理意义上,古代的“中原”就是“中国”D、在地里意义上,“中原”没有明确的界线
2【判断题】秦朝以后,中国的概念是相对于天下而言的。3【判断题】中国历代中,一个政权如果不自称中国,不被别人承认为中国,就等于丧失了政治的合法性。中国概念与统一观念(上)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都自称中国,其中北方称南方为(),南方称北方为()。A、南蛮,北胡B、南蛮,索虏C、岛夷,索虏D、岛夷,北胡 2【判断题】
唐太宗修史时,认为南北朝都属于中国,并修《北史》、《南史》。3【判断题】元朝同时修《北宋史》《南宋史》和《辽史》,承认它们都是中国。中国概念与统一观念(下)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清代大臣()成功收复台湾并促使康熙帝下决心留住台湾,设立台湾府。A、周培公B施琅C郑成功D、李光地
2【单选题】晚清时期,大臣()力排众议,毅然出兵,平定收复新疆。A、曾国藩B李鸿章C施琅D、左宗棠 3【判断题】历史上,“中国”的概念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其消极影响是导致历代统治者不重视牧业地区及边疆少数民族。疆域与领土的区别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领土是以明确的是()为根据的,但疆域所指的境界则不一定。A、使用权B管辖权C主权D、以上都对
2【单选题】疆域和领土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A、历史概念B文化概念C政治概念D、地理概念
3【判断题】历史上,疆域和领土的含义不一样,领土是由统治者划定范围的。4【判断题】疆域一般只指表层的陆地和水面,不像领土那样延伸到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疆域的类型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土司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民族部族头目,从()开始设置。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
2【单选题】下列疆域类型中,属于民族或地方自治区的是()。A、初郡B侨郡C都护府D、羁縻府
3【单选题】下列国家和地区中,历史上和中国的关系属于藩属国和宗主国的是()。A、越南B朝鲜C被日本占领的琉球岛D、以上都对
4【判断题】历史上,对中国“称臣纳贡”的地方并不属于中国的疆域。统一王朝——秦的疆域形成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
A、公元前211年B公元前212年C公元前220年D、公元前221年 2【单选题】先秦时期,统治者主要实行()。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中央集权制
3【判断题】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行政中心有严格的统治,但对边远地区统治松散,所以先秦时期不存在确定的疆域边界。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疆域变迁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汉朝建立之初中国疆域的边界并没有奠定,直到()中国疆域才基本稳定下来。A、公元前20年B公元前2年C公元2年D、公元20年 2【单选题】汉朝时中国疆域和今天中国疆域相比,()已经成为汉朝时的中国疆域。A、西藏高原B蒙古高原C东北地区D、朝鲜半岛
3【单选题】西汉时期,对于某一区域能否直接统治的标准一是能否进行农业生产,二是()。A、有无居民B有无军事价值C是否称臣纳贡D、能否进行牧业生产
4【判断题】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在如今越南的北部、中部地区建立了三个郡,并执行中央集权制管理。隋唐、五代十国的疆域演变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唐朝建立之初,北方主要受到()的威胁。A、匈奴B突厥C契丹D、以上都对 2【单选题】()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疆域范围扩展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唐文宗 3【单选题】()时期,唐朝打败西突厥,唐朝的西部进展到了阿姆河流域跟锡尔河流域。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唐文宗
4【判断题】唐朝时期,吐蕃和南诏已经成为其疆域的一部分。宋、辽、金、夏的大分裂和小统一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相继灭掉了辽朝和北宋。A、契丹人B女真人C吐蕃人D、突厥人 2【单选题】北宋时期,()并没有被统一成为其疆域。A、大理B吐蕃C西夏D、以上都是
3【判断题】中华民国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4【判断题】南北宋对中国历史而言是个“大分裂,小统一”的时期。元统一帝国的出现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自公元()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A、11世纪B12世纪C13世纪D、14世纪
2【单选题】元朝时期,新疆地区属于()的疆域。A、波斯B察合台汗国C元朝D、西夏
3【单选题】从()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A、黄巾起义B靖康之乱C安史之乱D、五胡乱华
4【判断题】元朝与成吉思汗后代建立的四大汗国同属于“大蒙古国”政权。明清疆域的扩张与丢失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清朝继承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通婚B商贸C宗教D、军事
2【单选题】明朝继承了元朝对()的统治和主权。A、缅甸B老挝C西藏D、以上都对
3【判断题】元朝统治时期,朝廷逐步丧失了对鸭绿江图们江以南地区的主权。4【判断题】朱元璋进攻元朝后,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蒙”。从“秋海棠”到“雄鸡”的演变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1858年,沙俄通过()将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地区占领。A、《瑷珲条约》B《北京条约》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D、《改订条约》
2【判断题】二战末,同盟国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美、英语苏联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外蒙古”现状必须维持。3【判断题】1864年,沙俄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占领了中国巴尔喀什湖区域。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苏联被蒙古军占有,成为金帐汗国一部分。A、公元12世纪B公元11世纪C公元13世纪D、公元14世纪
2【判断题】西汉以来中国疆域变化微弱是汉族人民奋斗的结果,其他少数名族参与不多。3【判断题】战国中后期,由于赵惠文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统一与巩固(上)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判断题】中国农业与牧业之间最合理的交流是药马互市。2【判断题】历史地理学中,真正统一的中国应当包括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3【判断题】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农业与牧业间的相互依赖使国家容易统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统一与巩固(下)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下列食物中,不是由国外引入中国的是()。A、辣椒B花椒C玉米D、土豆 2【单选题】16世纪末叶,()从美洲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全国传播。A、胡椒B、红薯C、葡萄D、以上都对
3【判断题】生产力的发展,使土地与资源利用扩大和深化,使人口迅速增加,促进了中国疆域的巩固。中华帝国最终疆域形成在清朝的原因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正因为清朝积极实施移民政策,导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无法顺利实施在中国()的“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
A、东北B云贵川C江南D、天津
2【单选题】清政府对()采用盟旗制度的政治制度。A、藏族B回族C蒙古族D、以上都对 3【判断题】《瑷珲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丧失了对江东六十四屯的管辖权。4【判断题】清政府顺应藏族的宗教信仰,藏族的最高统治者大**由金瓶挚签直接产生,不需要由中央朝廷批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和中国国土的沦丧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
A、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B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C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D、以上都对 答案D 得分: 100.0分
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郡县制时期实行上计,其中上计的内容不包括()。A、户口B赋税C兵力D、刑狱
2【单选题】夏朝的“五服制”中,距离都邑最近的区域被称为()。A、侯服B荒服C要服D、甸服
3【判断题】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行政区设置,而是直到商朝才设立行政区。郡县制的确立与划分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依据目前的研究,秦朝最终大概有()个左右的郡。A、三十B五十C七十D、一百
2【单选题】秦灭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将()推广到全国。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3【判断题】西汉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郡县制得以巩固。4【判断题】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州郡县三级制的确立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A、“奉诏四条察州”B“奉诏五条察州”C“奉诏六条察州”D、“奉诏七条察州” 2【判断题】汉武帝时,把全国包括长安附近的区域,一起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也就是“十三刺史部”。3【判断题】到西汉末年为止,州已经成为行政区。4【判断题】西汉时期的刺史制度中,刺史位高权重,可以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州的泛滥与解体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东晋十六国时期相对西晋时期而言,州的数目(),辖地逐步()。A、减少,增大B减少,减少C增多,减少D、增多,增多
2【单选题】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镇压起义,刺史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A、亲民事B领兵马C成为最高行政长官D、以上都对
3【判断题】东汉末年,州变为行政区,形成州、郡两级制。道路制度的出现与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演变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模仿汉武帝制度,曾设司隶别驾、十四刺史。A、隋文帝B隋炀帝C隋恭帝D、唐太宗
2【单选题】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废方镇,形成()的三级制。A、道-州-郡B道-州-县C路-州-县D、路-州-郡 答案C 得分: 20.0分
3【单选题】唐太宗时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临时派遣使者观察,未成定制。A、十四刺史B十三刺史C五十郡D、十道
4【判断题】宋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在各级地方官员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重演。5【判断题】宋朝时期的节度使和唐朝一样,拥有实际领兵和为政的权利。行省时代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上)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从()时期开始,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A、宋朝B辽朝C金朝D、元朝
2【判断题】元朝政府所设立的行中书省与具有一定自治权力的地方政府权力的来源不同。行省时代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下)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明朝时期,()迁都北平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A、朱元璋B朱标C朱允炆D、朱棣 2【单选题】()废省,改设布政使司,但是其性质仍等同于行省。A、金朝B元朝C明朝D、辽朝
3【判断题】清朝时期,每省分若干道,道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主管府里的日常行政事务。4【判断题】明朝自宣德以后,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立“总督”“巡抚”。从民国到今天的演变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初,采用()的行政区划。A、行署-省-县B省-行署-县C省-市-县D、省-州-县
2【单选题】我国现在实行的行政区划中,上海市属于()。A、中央直辖市B计划单列市C副省级市D、地级市
3【单选题】民国初年废府,重划道区,实行()三级制。A、省-县-道B省-道-县C州-道-县D、州-县-道
4【判断题】明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改土归流”制后,宗教领袖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高管理者。5【判断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初,地区行署是虚化的,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政府。首都的功能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中央集权阶段,首都的功能和特点包括()。A、权利与机构集中B维持稳定C不轻易迁都D、以上都对 2【单选题】夏商周时期首都的特点不包括()。
A、权利与机构集中B功能简单C迁移容易D、迁都频繁 3【判断题】中国古时政权分裂阶段,首都的功能主要是解决生存和完成统一。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中国古时选择与维持首都时,从徙民角度考虑的因素和措施不包括()。A、迁京畿B建界壕C强干弱支D、建陵县
2【单选题】中国古时选择与维持首都时,从御外角度考虑的因素和措施有()。A、近边疆B置之险地C修护长城D、以上都对 3【判断题】明长城修建得最好,平时保养最好的一段是居庸关一带。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下)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A、军事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人口因素
2【单选题】中国的古都之所以一直东移的原因是为了解决()的困难。A、外敌侵扰B粮食运输C人口稀少D、以上都对
3【判断题】中国古时首都选择与维持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综合,以及这条件下形成的文化心态。首都移动的轨迹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主流是()。
A、东西之间,由西而东B东西之间,由东而西C南北之间,由北而南D、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2【单选题】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
A、东西之间,由西而东B东西之间,由东而西C南北之间,由北而南D、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3【单选题】中国地理上的中心是在()附近。A、西安B武汉C兰州D、重庆
陪都的类型与功能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选择()作为战时陪都。A、洛阳B上海C北京D、重庆 2【单选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陪都。A、洛邑B、安阳C、南京D、杭州
3【判断题】历史上,大多数的陪都是礼仪性、制度性的,并没有实质意义。4【判断题】元朝时期的陪都是上都,位于现在的北京。正确定都的重要意义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新中国建国之初选择北京作为首都与()有关。A、日本B美国C苏联D、以上都对
2【判断题】中国历史告诉我们,首都选择好的位置、好的资源对一个国家的安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中国对外的联系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现的遗骸证明两千多年前()到达过新疆地区。A、南亚人B中东人C欧洲白种人D、非洲人
2【单选题】妇好墓玉器经鉴定,证明三千二百多年前()与河南地区存在贸易路线。A、新疆B宁夏C西藏D、蒙古
3【判断题】中国最早讲述中国和海外联系的书籍是《穆天子传》。被误读的丝绸之路(上)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中国与外界联系的最重要、最丰富的证明是()。A、陶瓷之路B茶马古道C丝绸之路D、唐蕃古道
2【单选题】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A、英国人B中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
3【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面叙述阿拉伯人,叙述伊斯兰教的书是由()写作的。A、张骞B唐玄奘C杜环D、法显
4【判断题】中亚、波斯、罗马帝国对丝绸的强烈需求是维持丝绸之路的动力。被误读的丝绸之路(下)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
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D、以上都对 2【判断题】中国历史上主动利用丝绸之路,积极与中亚、波斯、阿拉伯商人经商。3【判断题】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对外贸易,主要是接受“朝贡”。被误读的郑和下西洋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寻找建文帝B联络海外,打击蒙古参与势力C宣扬明朝国威,加强政治的合法性D、寻找贸易经商的机会
2【单选题】由于怀疑反朝残余势力在海上搞破坏活动,以及日本海盗、倭寇的骚扰,()下令实行海禁。
A、朱元璋B朱标C朱允炆D、朱棣
3【单选题】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B明朝大臣刘大夏曾下令焚毁相关档案C对世界和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D、郑和曾七次下西洋
4【单选题】诞生于元朝的青花瓷,其蓝色釉的原料产自()。A、中国B西亚C东亚D、南亚
传而不播,开而不放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柬埔寨吴哥窟的发现和()有关。A、《大唐西域记》B《真腊风土记》C《经行记》D、《通典》 答案B 得分: 50.0分
2【判断题】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传而不播,开而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