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某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关于某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重点、难点,也是关键。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在某县成功启动。作为一个尝试,村落社区建设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效载体。早在2003年4月,某省民政厅按照中共某省委的指示精神,在某市某县开展的农村村落社区试点工作,拉开某县社区建设的序幕。经这几年的发展,某县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对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农村和谐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并加以解决。
一、某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1、农村社区建设初具规模,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农民的认可。某县总面积2750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其中农村人口66.8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穷大县。虽然在前些年的浮夸风中摘掉了全国贫困县的帽子,实际财政收入不足支出的一半,每年还要吃掉国家近两亿的转移支付。2003年4月,某县首先开展了10个自然村落社区建设示范点。农村社区建设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便民、助民、育民、安民、富民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参与、村民自治、服务村民的原则,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充分发挥了志愿者的余力,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农民的认可。作为某省民政厅农村村落社区建设试点县,由于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进而扩大到20个示范点,当年已发展到60个,到目前已经发展到200多个。
2、农村社区充分发挥了党员的作用,树立了党的形象,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县、乡党政部门的指导下,村党小组和村民小组牵头,成立了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知识分子、老复退军人等“五老”为主体,以党员为骨干的热心公共事务的志愿者组成的农村社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在社区党小组领导下,下设五站,即公益事业服务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社会互助救助站、民间纠纷调解站、农民致富信息服务站等。农村社区党小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使村民的合理诉求得到尊重,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一些经常发生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民间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就地解决,农村社会矛盾激化的可能大大减少。党员的工作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密切了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形象得以光大。同时村级党的队伍得到壮大,基层组织不断得到巩固。村里的矛盾少了,农民上访次数和人数呈下降态势,农村重特大刑事案件的案发率也显著降低,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3、充分利用农村闲置人力、物力资源,为农村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志愿者队伍以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主体,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年人的余力,使他们老有所为,有一个为社会办实事的机会。他们为村民办事,不要一分钱,不吃一顿饭,不抽一支烟。志愿者协会一般都以农村闲置的场所为活动载体,如宗族祠堂、空闲校舍、仓库、居民、尤其以族祠堂改为农村村落社区活动场所,最受农民欢迎。祠堂是村落中的公共聚会地,但又是村民心目中的神圣庄严的场所,由于一年难得开展一两次祭祖,长年是紧闭的,以致让一般村民感到阴冷畏惧。社区志愿者进入后,天天开门,志愿者在这里议事,村民学校在这里上课,青壮年在这里看科技书籍,老年人在这打牌、下棋,孩子们在这里看电视,唱卡拉OK,原来冷落偏僻的农村上空飘起了歌声,呈现出一派和谐与欢乐。
4、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社区志愿者以改善居住环境入手,号召村民打扫卫生,解决村落泥路难走、气味难闻、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等问题。在志愿者的带头作用的带动下,广大村民自愿出钱出工,发展公益事业,取代了以乡村摊派为主办公益事业的传统方式,回避了一些不应有的矛盾。农村社区建设后,志愿者组织了许多受农民欢迎文娱活动,筹建娱乐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农民剧团等,为群众带来了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秧歌队、腰鼓队、开展棋牌比赛,减少以前农民没事就聚赌现象,同时由于志愿者对科学文化的宣传和信息传递,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也大为减少,社会风气得到净化了。志愿者们带头扶贫济困,解决危难,调解纠纷,和睦邻里,传统美德在社区得到弘扬。在志愿者的带动下,社会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救困帮贫,“一家有困难大家都来帮”的好风气,和谐共荣的人际关系在社区得到体现,传统的道德文化在中国农村再度得到升华。
5、农村社会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新有发展态势。在社区志愿者的宣传和带动下,社区民主决策机制得到落实,提高了社区群众参与共建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农村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工作也得到了加强,村级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再也不是几个人或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更为公开、民主,大事件都有要经过村民讨论和协商,村级财务也实行公开。群众直接参与社区决策的机会大大增多,也使他们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推动了村民自治在农村的新发展。全县建立了村落社区的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都得到了有效落实。党在农村推行民主自治改革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农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已经逐步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民主政治在我国农村已经具有现实意义。
二、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对构建农村社会的和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建设以党政有关部门推动为主,缺少社区发展内驱力。社区的成立应该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为了生活上的便利,为搞好生活和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在自愿组织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建设,主要是为居民服务的组织机构。但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农民自愿掏钱发展社区,提高社区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水平上,社区建议主要由政府组织由上到下的推动。2.党政组织对社区建设管理越位和错位,没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社区干部一般都是由乡村上层领导操作选定,或暗箱操作、指定、暗示等,而不是由村民自己自愿选举或推举。志愿者协会完全是在村委会的安排下、在官方的组织下开展各项工作,实际上相当于一级行政组织,履行了一部分村委会的职能,它的存在只能说明村民自治功能的不完善和萎缩。属于政府管的没有管好,属于政府管的东西却管得太多。
3.缺少经费,村民的参与不足,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纯收入水平很低,一般平均人均纯收入都在1000元以下,农村的公共设施投入明显不足,社区协会办的公益事业,资金全由官方操办,由上级拨付,群众自筹只占一小部分。在人力方面,志愿者协会成员80%为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一般外出打工人员每年都只在过春节时回家一次,而且只呆上十几天又走了,有的甚至整年不回,因而村中事务对他们来讲并没有什么多大关系。
4.村民缺少民主自治意识,对社区政治表现出冷漠。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绝大部分村民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民主管理和选举,对选举表现出一种被动和无所谓。当前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村级管理、社会管理往往还是松散无力的,农村村民自治也有较大的问题。由于血缘关系,人情,道德,自我保护意识的存在,权威在当前农村是一种较大的社会势力,从历任村干部选举的人员来看,都以大姓家族的人为主,排外意识较强,以大欺小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建设农村社区的几点建议
1.继续发挥政府职能,加强社区建设的领导。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发民间多种资源,发展社区自治,形成政府、基层组织与居民通力合作的局面,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只会是一句空话。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大力发展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使农民有时间、有能力去参与社区建设。加强农村公益投资使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存环境得以改善,享受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福利,才能充分体现社会制度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第二篇: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某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关于某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重点、难点,也是关键。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在某县成功启动。作为一个尝试,村落社区建设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效载体。早在2003年4月,某省民政厅按照中共某省委的指示精神,在某市某县开展的农村村落社区试点工作,拉开某县社区建设的序幕。经这几年的发展,某县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对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农村和谐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并加以解决。
一、某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1、农村社区建设初具规模,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农民的认可。某县总面积2750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其中农村人口66.8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穷大县。虽然在前些年的浮夸风中摘掉了全国贫困县的帽子,实际财政收入不足支出的一半,每年还要吃掉国家近两亿的转移支付。2003年4月,某县首先开展了10个自然村落社区建设示范点。农村社区建设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便民、助民、育民、安民、富民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参与、村民自治、服务村民的原则,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充分发挥了志愿者的余力,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农民的认可。作为某省民政厅农村村落社区建设试点县,由于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进而扩大到20个示范点,当年已发展到60个,到目前已经发展到200多个。
2、农村社区充分发挥了党员的作用,树立了党的形象,维护了社会的和谐
稳定。在县、乡党政部门的指导下,村党小组和村民小组牵头,成立了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知识分子、老复退军人等“五老”为主体,以党员为骨干的热心公共事务的志愿者组成的农村社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在社区党小
组领导下,下设五站,即公益事业服务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社会互助救助站、民间纠纷调解站、农民致富信息服务站等。农村社区党小组发
挥了应有的作用,使村民的合理诉求得到尊重,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一些经常
发生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民间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得到
就地解决,农村社会矛盾激化的可能大大减少。党员的工作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密切了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形象得以光大。同时村级党的队伍得到壮
大,基层组织不断得到巩固。村里的矛盾少了,农民上访次数和人数呈下降态势,农村重特大刑事案件的案发率也显著降低,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3、充分利用农村闲置人力、物力资源,为农村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志愿
者队伍以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主体,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年人的余力,使他们老
有所为,有一个为社会办实事的机会。他们为村民办事,不要一分钱,不吃一顿
饭,不抽一支烟。志愿者协会一般都以农村闲置的场所为活动载体,如宗族祠堂、空闲校舍、仓库、居民、尤其以族祠堂改为农村村落社区活动场所,最受农民欢
迎。祠堂是村落中的公共聚会地,但又是村民心目中的神圣庄严的场所,由于一
年难得开展一两次祭祖,长年是紧闭的,以致让一般村民感到阴冷畏惧。社区志
愿者进入后,天天开门,志愿者在这里议事,村民学校在这里上课,青壮年在这
里看科技书籍,老年人在这打牌、下棋,孩子们在这里看电视,唱卡拉OK,原
来冷落偏僻的农村上空飘起了歌声,呈现出一派和谐与欢乐。
4、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社区志愿者以改善
居住环境入手,号召村民打扫卫生,解决村落泥路难走、气味难闻、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等问题。在志愿者的带头作用的带动下,广大村民自愿出钱出工,发展
公益事业,取代了以乡村摊派为主办公益事业的传统方式,回避了一些不应有的矛盾。农村社区建设后,志愿者组织了许多受农民欢迎文娱活动,筹建娱乐活动
中心、图书阅览室、农民剧团等,为群众带来了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了农
村文化生活,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秧歌队、腰鼓队、开展棋牌比赛,减少以前农民
没事就聚赌现象,同时由于志愿者对科学文化的宣传和信息传递,农村封建迷信
活动也大为减少,社会风气得到净化了。志愿者们带头扶贫济困,解决危难,调
解纠纷,和睦邻里,传统美德在社区得到弘扬。在志愿者的带动下,社会逐步形
成了团结互助,救困帮贫,“一家有困难大家都来帮”的好风气,和谐共荣的人
际关系在社区得到体现,传统的道德文化在中国农村再度得到升华。
5、农村社会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新有发展态势。在社区志愿者的宣传和带动
下,社区民主决策机制得到落实,提高了社区群众参与共建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农村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工作也得到了加强,村级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再也不是几个
人或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更为公开、民主,大事件都有要经过村民讨论和协商,村级财务也实行公开。群众直接参与社区决策的机会大大增多,也使他们的民主
意识逐渐觉醒,推动了村民自治在农村的新发展。全县建立了村落社区的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都得到了有效落实。党在农村推行民主自治改革受到农
民的普遍欢迎,农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已经逐步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民主政治在我国农村已经具有现实意义。
二、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对构建农村社会的和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
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建设以党政有关部门推动为主,缺少社区发展内驱力。社区的成立
应该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为了生活上的便利,为搞好生活和生存
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在自愿组织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建设,主要是为居民服务的组织机构。但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农民自愿掏钱发展社区,提高社
区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水平上,社区建议主要由政府组织由上到下的推动。
2.党政组织对社区建设管理越位和错位,没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社区干部一般都是由乡村上层领导操作选定,或暗箱操作、指定、暗示等,而不
是由村民自己自愿选举或推举。志愿者协会完全是在村委会的安排下、在官方的组织下开展各项工作,实际上相当于一级行政组织,履行了一部分村委会的职能,它的存在只能说明村民自治功能的不完善和萎缩。属于政府管的没有管好,属于
政府管的东西却管得太多。
3.缺少经费,村民的参与不足,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从调查
情况来看,农民纯收入水平很低,一般平均人均纯收入都在1000元以下,农村的公共设施投入明显不足,社区协会办的公益事业,资金全由官方操办,由上级
拨付,群众自筹只占一小部分。在人力方面,志愿者协会成员80%为老党员老干
部。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一般外出打工人员每年都只在过春节
时回家一次,而且只呆上十几天又走了,有的甚至整年不回,因而村中事务对他
们来讲并没有什么多大关系。
4.村民缺少民主自治意识,对社区政治表现出冷漠。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绝大部分村民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民主管理和选举,对选举表现出一种被动和无
所谓。当前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村级管理、社会管理往往还是松散无力的,农
村村民自治也有较大的问题。由于血缘关系,人情,道德,自我保护意识的存在,权威在当前农村是一种较大的社会势力,从历任村干部选举的人员来看,都以大
姓家族的人为主,排外意识较强,以大欺小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建设农村社区的几点建议
1.继续发挥政府职能,加强社区建设的领导。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发民间多种资源,发展社区自治,形成政府、基层组织与居民通力合作的局面,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农村社区建
设只会是一句空话。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
提。大力发展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使农民有时间、有能力去参与社区建设。
加强农村公益投资使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存环境得以改善,享受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福利,才能充分体现社会制度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第三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国有80%的居民生在农村,那里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命根子,那么,那里的小学生也有很多压沉书包的参考书吗?他们的全面素质如何?样样农活都能干,他们还需要“磨难教育”吗?
走向田野,看看那些“花朵们”在干什么,听听那里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再拿我们自己与他们作个比较,或许能引起我们大家的一些思考……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初中(14—16岁)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 34(人) 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14人
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被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舍不得拿钱去买漂亮的文具,新款的书包。在他们当中只有2个人家中有电脑,只有5个人吃过“肯德基”……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无力为困,无计为困,无智为困。困则穷,穷又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我们提供了若干个岗位,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人人都把其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业的魅力是怎样的大啊。
暑期的实践生活虽然不长,只有那仅仅的两周,但却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铭心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实践生活,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要经营一个企业不是容易的,靠蛮劲和热血是无法解决的,谁能保证这些有效期有多长。
第四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正文
结合“三个代表”指导思想针对当地村民自治问题展开调查,现将课题组对狼窝铺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民主监督四方面情况的调查总结如下: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村委会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经“海选”产生候选人,然后进一步选举出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但是,调查问卷显示,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在调查过程中,该村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
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
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
(二)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
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1
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其次,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规定民主议事的内容,凡属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三)为使我们的调查更加完整,我们用问卷的方式从村民口中了解一些情况。通过这个问卷,增加了村领导所采取的一系列做法的真实可信程度,同时也从村民的看法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调查的一些数据如下:
(1)有42.1%的村民说没有开过全体村民大会,有36.8%村民不清楚这点,其它的说开过一两次。
(2)有58.8%的村民认为开会的内容是传达中央文件,讨论村内大事,有35.3%的村民认为开会无实质的内容,走形式。
(3)有76.2%的村民不知道中央要求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政策,只有23.8%的村民知道这一点。
(4)85.7%的村民认为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只有14.3%的认为有乱收费。
(5)农民遇到不合理的负担项目,有50%的人士向上级领导,部门反应,有38.9%随大流,有11.1%选择了拒收,几乎没有人知道会向法院起诉。
(6)村民比较愿意统一搞,占了44.4%,另外还有33.3%愿意干部群众干部带头,农民志愿,有22.%的是乡村起头,农民志愿。实际上的时候有一些看法与这个基本相近。
从以上的这些数据可以表明,农民对村里的村务公开等等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甚至还有些人不知道。以后应该是农民们对这些事情多了解了,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总体上村民对本届的村委会还是挺满意的,唯一不足指出,要多对本村,以及中央及地方的文件精神进行宣传,使村民更加的了解其内容,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村民自治,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我国有八亿农民,实现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决策关系重大,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最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民主决策可以将决策失误的风险降到最低点。民主决策对农业更具特殊意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往往是一着不慎,几年难翻。其二,决策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需要民主决策的事,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些琐事拿来“民主”一番。既然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没有群众民主参与,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其三,民主决策影响其它三个民主。决策是否民主,是对民主选举质量高低的检验,所选的村委会成员素质高,决策一般会民主,反之,民主决策就会走形;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科学,而科学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如前所述,民主决策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当然就是民主监督的重点了。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狼窝铺村随机抽选的60位村民做了问卷调查。对“民主决策”所问的5个问题中:
(1)知道本村开展过村庄规划的占53%,其余对此不了解;而对村镇规划75%的村民表示满意,19%村民不满意,其余的则表示无所谓。
(2)对于村里的重大决策应该如何做出?有39%和35%的村民认为应该有村里的领导决定或由全体村民讨论后由领导人决定:另有17%和9%的村民认为应由村民代表或全体村民决定。
(3)在74%的村民眼中在乡村工作的干部是最有影响力的,其余则认为有能力在外面的人。
(4)48%的村民觉得自己在村里的地位一般;38%的村民认为没有地位;另有14%的认为有一定的地位。
(5)50%的村民偶尔被邀请参加村里的重大问题决策;14%被经常邀请;有36%的村民从未被邀请。
应当指出,农村的村务决策均已在一定程度的民主基础上运作,但离有关法律制度规定的民主决策的要求和原则还有一定的距离。以上数据表明,并非所有重大村务都由村民群众直接参与决策。在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重大村务事实可被区分为二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一类为重要村决策,主
要由村社区领导集团集体决策。另一类是特大村务决策,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一定程度地吸纳了村民群众直接参与议决过程。但是,这种参与的机会不多,而且对决策的实际影响程度非常有限。根据国家制度规定,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直接参与本村重大村务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但在村务决策实际运作过程中,无论是村民会议,还是村民代表会议,均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力。村领导集团决策村务对民主决策制度原则有一定的偏离。
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形成和倾向看,未能充分反映村民群众的意愿。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村领导集团应在广泛吸纳村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实际状况看,首先应当肯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决策确实是以村民群众的意愿为基础的。然而,从决策形成和决策倾向的角度进行分析,村领导集团的决策是各种机构、组织、群体或个人交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所作的每一项决策总是代表着一定的利益倾向。不可否认,现实中相当部分的重要决策并不一定反映和代表多数村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
据文卷调查结果显示,81%的村民对现任村委会表示满意,对村委会干部表示相当的信任和支持。与此同时,数据表明,在三官村有61.9%的村民对当前的村务不太清楚,47.6%的村民不清楚村里是否有村务公开栏或村务公开室。而据村委会干部介绍,村里有相应的民主监督政策及举措,实践分队的同学们也在村委会办公室的楼下看到了内容详尽的村务公开栏,这一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村民民主意识、监督意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结论
目前农村现状显示,村民委员会所具有的集中管理权,与分散的监督权呈现出非对称性,而这种非对称性往往又导致管理者权力意识的膨胀,引发与民主制度背道而驰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监督的职能,但是这种监督在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的现实情况下,其监督作用的发挥是受到一定影响的。针对这一现状,农村民主监督的发展应抓好村务公开的普遍实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的积极作为、村民罢免权的切实行使及对村委会成员实行工作过失追究制度等。从三官村村民自治现状来看,民主监督已经从抽象的“纸上权利”变成了实际行动,对于制约村干部的用权行为起到了
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村民民主意识、监督意识,使民主监督进一步深入人心,使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重中之重!
第五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三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
电子信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组
6月29日,我校电子信息分院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小分队一行10人在 老师的带领下,结合“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前往安吉市地铺镇三官村针对当地村民自治问题展开调查,现将课题组对三官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民主监督四方面情况的调查总结如下: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成了一系列民主选举中的理论和实践网络。据三官村村委会领导介绍,三官村村委会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经“海选”产生候选人,然后进一步选举出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但是,调查问卷显示,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在调查过程中,该村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
(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一般说来,法律规定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与客观现实需求相适应。我国的村级民主选举,本身是一种法治民主的助推剂,它既是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培训。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民主进程。然而,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过程。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的三种投票形式,流动票箱投票仅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在具体实施中,大多数村没条件进行大会集中投票,而不少村民又不想去固定的投票场、投票站投票,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
(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这里仅列举几点,以见一斑:一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标准难把握。《村委会组织法》十二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村委会选举办法》第十三条对候选人的推选条件作了细化。如果选举委员会资格审定时,认为虽有被选举权但不符合推选条件的人被海推为候选人后,他可否被确定为正式候选人就比较难把握,尤其是在选举委员会与选民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二是选举中的“拉票”现象难处理。拉票行为,既有正常、合理的行为,也有不合理,甚至带有“贿选”等痕迹的行为,同时又会有两者兼之的。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妥善处理,法律依据不足就带来了选举中的杂音。三是选举结果的有效性难认定。在一些细小环节上难免出现偏差或不妥,有的可以即时得到纠正,有的却事后难以操作,一旦选举结果产生后,如何认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2、民主选举中的平衡基点:
村民直选法律运行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求得自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因而,在实际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需求与可能。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相应的社会规范加以调整,以维护正常秩序。村委直选的有序性也必须根据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收支”平衡的运行中加以实现。一方面,村委直选具有通过一定法律规范实现广泛的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乡村客观现实应具有支付法律运行成本的能力。因此,在规范民主选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社会需求的各个要素对法律规定的制约作用及相互关系。有时候,就当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言,具有规范某个法律行为的需要,但不一定具备其相应的成本支付能力。
(2)效益与成本。在社会支付能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法律的运行成本越低,那幺它的效率越高。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效益,应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佳的选举目的。使一大批素质较好、群众信赖的农民走上村委会工作岗位,是民主选举最直接的目的,从而来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长远的整体效益。在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运行中,如何求得成本与效益的相对平衡,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3)周密与简便。于法周密和于法简便相结合的原则,是农村民主选举中法律运行的内在要求。村级民主选举的整个过程必须一环扣一环,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更不能走过场。但是受农村客观环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从选举实践看,能达到同一选举目标,村民更乐于接受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在有些地方推行的无候选人直选,之所以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并且取得成功,组织严密、形式简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
(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
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通常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采用村民会议,而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采用村民代表会议。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制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程序和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其次,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规定民主议事的内容,凡属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
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调查中发现,三官村在自治方面做得比较好。一走进他们村委会的办公室,就能看到整整齐齐挂在墙上的各
种规章制度,就如治保调节委员会成员,治调干部规定,治保调节信息员职责、帮教小组及其职责、护村队及其职责、禁毒禁堵宣传小组及其职责等等。从这上面来看,确实三官村的自治制度是比较完善的,而且操作起来还是比较规范。村里的负责人对我们介绍了他们平常的工作方式,方法。三官村是一个很大的村,总共有600多户,共2800多人,整个村的座落是比较狭长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要召开村民大会是很不容易实现的,因此村里决定什么大事情就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来参考。三官村总共分成16个小分队,每一个小分队的队长要管理人员几十致上百人不等。队长是从他们队下由村民推选上来的,这点做得很民主。村里决定或是传达事情就是通过村长,书记等向队长们来共同探讨,具体的再由队长去负责实施他们队里的细节工作。在三官村村委会的外面有一个醒目的村务公开栏,上面详细具体的把村里的各项计划以及许多村里的开支,收入公布在上面。
为使我们的调查更加完整,我们用问卷的方式从村民口中了解一些情况。通过这个问卷,增加了村领导所采取的一系列做法的真实可信程度,同时也从村民的看法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调查的一些数据如下:(1)有42.1%的村民说没有开过全体村民大会,有36.8%村民不清楚这点,其它的说开过一两次。(2)有58.8%的村民认为开会的内容是传达中央文件,讨论村内大事,有35.3%的村民认为开会无实质的内容,走形式。(3)有76.2%的村民不知道中央要求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政策,只有23.8%的村民知道这一点。(4)85.7%的村民认为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只有14.3%的认为有乱收费。(5)农民遇到不合理的负担项目,有50%的人士向上级领导,部门反应,有38.9%随大流,有11.1%选择了拒收,几乎没有人知道会向法院起诉。(6)村民比较愿意统一搞,占了44.4%,另外还有33.3%愿意干部群众干部带头,农民志愿,有22.%的是乡村起头,农民志愿。实际上的时候有一些看法与这个基本相近。
从以上的这些数据可以表明,农民对村里的村务公开等等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甚至还有些人不知道。以后应该是农民们对这些事情多了解了,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总体上村民对本届的村委会还是挺满意的,唯一不足指出,要多对本村,以及中央及地方的文件精神进行宣传,使村民更加的了解其内容,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村民自治,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实行民主决策,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委决策上的本质体现;加强民主决策,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个重大课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提高党委民主集中制的质量,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我国有八亿农民,实现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决策关系重大,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最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民主决策可以将决策失误的风险降到最低点。民主决策对农业更具特殊意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往往是一着不慎,几年难翻。其二,决策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需要民主决策的事,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些琐事拿来“民主”一番。既然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没有群众民主参与,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其三,民主决策影响其它三个民主。决策是否民主,是对民主选举质量高低的检验,所选的村委会成员素质高,决策一般会民主,反之,民主决策就会走形;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科学,而科学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如前所述,民主决策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当然就是民主监督的重点了。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对安吉县三官村随机抽选的60位村民做了问卷调查。对“民主决策”所问的5个问题中:
(1)知道本村开展过村庄规划的占53%,其余对此不了解;而对村镇规划75%的村民表示满意,19%村民不满意,其余的则表示无所谓。
(2)对于村里的重大决策应该如何做出?有39%和35%的村民认为应该有村里的领导决定或由全体村民讨论后由领导人决定:另有17%和9%的村民认为应由村民代表或全体村民决定。
(3)在74%的村民眼中在乡村工作的干部是最有影响力的,其余则认为有能力在外面的人。
(4)48%的村民觉得自己在村里的地位一般;38%的村民认为没有地位;另有14%的认为有一定的地位。
(5)50%的村民偶尔被邀请参加村里的重大问题决策;14%被经常邀请;有36%的村民从未被邀请。
应当指出,农村的村务决策均已在一定程度的民主基础上运作,但离有关法律制度规定的民主决策的要求和原则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村民群众对重大村务决策的直接参与远未达到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要求
首先,按有关法律和制度规定,村民群众拥有自主决定本村重大事务的权利。以上数据表明,并非所有重大村务都由村民群众直接参与决策。在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重大村务事实可被区分为二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一类为重要村决策,主要由村社区领导集团集体决策。另一类是特大村务决策,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一定程度地吸纳了村民群众直接参与议决过程。但是,这种参与的机会不多,而且对决策的实际影响程度非常有限。其次,根据国家制度规定,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直接参与本村重大村务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但在村务决策实际运作过程中,无论是村民会议,还是村民代表会议,均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力。村民会议特别是议决重大村级事务的决策性全体村民会议,因各种不同的原因基本不召开,当遇到与全体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特别重大、复杂的村级事务,往往通过召集村两委会和村民小组长、自然村长联席会议,或村两委会和党员联席会议,有时也召集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全体党员联席会议进行决策。、村领导集团决策村务对民主决策制度原则有一定的偏离
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形成和倾向看,未能充分反映村民群众的意愿。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村领导集团应在广泛吸纳村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实际状况看,首先应当肯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决策确实是以村民群众的意愿为基础的。然而,从决策形成和决策倾向的角度进行分析,村领导集团的决策是各种机构、组织、群体或个人交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所作的每一项决策总是代表着一定的利益倾向。不可否认,现实中相当部分的重要决策并不一定反映和代表多数村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村级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首要环节,但是,正是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总是在具体的村治环境中进行的。受环境因素影响,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难免发生对民主决策制度安排的偏离。在现阶段,中国农村的村级民主决策,多数表现出“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特点。村级事务的决策权实际上主要掌握在少数人,特别是村第一把手(一般为书记)手里,与民主决策的制度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这种决策机制或许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但有可能因决策权过于集中而容易出现决策的重大失误、决策脱离群众。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