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风险管理——一体两面:企业文化和领导力[模版]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打造卓越的领导力是关键。培育卓越的领导力,首先要求企业必须构筑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团队并使它高效运转。其次,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运用各种领导方式。企业文化和领导力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想打造卓越的领导力,企业必须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并始终以这一价值观来指导行动。
一、构筑企业核心团队
企业要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核心团队,这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搭班子”。作为企业领导人,搭建一个优秀的核心团队是你的第一要务,也是领导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反过来说,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团队能够促成企业领导力的提升,而搭建一个失败的核心团队则会迅速削弱你的领导力。
1、选择核心团队成员
如何搭好这个班子,企业领导者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核心团队成员的选择问题,这也是班子建设的基础工作。从来源上看,不外乎有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两种方式,但无论是你自己带大的还是从外面聘请来的,核心团队成员必须拥有不同的层次和特长,这样才能使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配合,获得“1+1>2”的效果。试想一下,如果在一个核心团队里大家的专长、能力和经验类似,那就意味着整个团队在其它很多重要的地方专长就越少,就会产生管理学著名的“木桶理论”所说的“短板”,永远也达不到最大的储水量。
除了专长、能力和经验需要互补外,选择班子成员时,还应考虑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核心团队成员的要求不尽相同。处于创业时期的团队,其核心成员一般都较少,少则三四人,多则十来人,这时候就应该选择相互熟悉的同学、朋友、校友或同乡,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核心队成员之间因为相互不熟悉而造成的各种矛盾或纠纷,有利于迅速形成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位列中国民营企业三甲之一的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其创业团队中的5人均是复旦大学毕业,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创业之初就能够根据每个成员的能力特点做出合理分工,形成了一个战斗力极强的核心团队,在10年中创造了近百亿净资产的神话。
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核心成员就不能局限于创业时期的人员,而应该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平衡,否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而且还可能会为企业长期发展埋下致命的隐患。譬如,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来自同一所大学或地区,一方面,不利于吸引来自其他大学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很容易形成不良的非正式组织或小利益集团,给企业的决策和日常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更为可怕的是,倘若其中的某位核心成员离开公司,很可能会引发“集体辞职”事件的发生,企业苦心经营的核心团队随之毁于一旦,很可能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例如,某跨国公司的中国区经理、人事总监、财务总监、渠道总监、代理商部总监、售后服务部总监,以及上海、成都、广州等重点区域的总经理全部来自于台湾,当总经理由于业绩不佳被迫辞职后,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这些部门总监或区域经理大部分都随原来的总经理而去,使得公司辛辛苦苦打造了十年之久的核心团队几乎散尽。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企业的领导人应该引以为戒。
2、建立信任关系 正确选择核心团队成员仅是班子建设的基础,要保证这些核心成员能够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真正形成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建立信任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团队成员之间貌合神离、互相猜疑,那么这个团队怎么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合作?怎么有可能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应该在团队内部营造相互信任的氛围。
营造互信的氛围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考虑。在横向方面,团队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加强沟通、增进了解、相互支持对方的正确观点等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在纵向方面,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除了可以使用上述方法来增进与核心成员之间的信任外,有效的授权也是必须的,这是建立你与下属之间信任关系的最佳方式。
从领导者方面来说,有效授权一方面能够让你的核心团队成员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另一方面,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战略决策等重大事情上来。这两个方面都是直接关系到企业长期发展的大事。从团队成员方面来说,获得授权能让他们确实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能够进一步激发灵感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
授权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一些方法,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达不到增进信任的目的,反而会引出不必要的误会。
[1]授权时要有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或没有挑战性,不仅起不到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作用,不能让团队成员感受到被充分的信任,而且还会使他们无所适从,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如果你对新任的某位产品经理说:“你负责本年度A产品的推广工作,好好干,公司会给你丰厚的奖励。”那他可能就会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甚至会怀疑你是否真正信任他。对于同样一个授权,如果你明确对他说说:“你负责本年度A产品的推广工作,如果能够在国内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公司将给你50万元奖励。”他可能就会为能得到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豪,把自己的潜能充分调动起来。[2]千万不要重复授权,授权时也千万不能犹豫不决、反复无常,否则会摧毁团队之间的信任关系。不幸的是,这种随意性的授权在国内企业中经常发生。以前我就职于某软件公司时,总经理将研发部的差旅费审核授权给研发部经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又将审批权收回,使得研发部经理认为企业对他不信任,甚至有受辱的感觉,在审批权回收的第三天就离开了公司。当然,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授权后不能将权力回收,而是要告诫领导者,在授权之前你应考虑清楚可能带来的风险及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这或许会比授权后再回收权力更为有效吧!
3、有效利用冲突
团队虽然着力使成员形成合作关系,但这并不意味团队中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事实上,团队上的冲突随时都可能发生,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建设性的,有些是破坏性的;有些是认知层的,有些是情感上的;有些可能危及企业存亡,有些可能不值一提。面对企业核心团队中发生的冲突,作为企业领导者应该正确面对它、分析它、解决它,从而明朗团队气氛,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
不同性质的冲突,企业领导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对于破坏性的、情感上的以及危及企业存亡的冲突,我们应尽量它们避免发生,一旦发现这个迹象,就应该快刀斩乱麻,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而对于建设性的、认知层的冲突,则应加以适当的引导,利用冲突发掘不同的意见,激发更多的创意。GE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十分重视发挥建设性冲突和认知层冲突的积极作用。他认为,企业必须反对盲目的服从,每一位员工都应有表达不同意见的自由,将事实摆在桌上进行讨论,尊重不同的意见。正是这种建设性冲突培植了通用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使GE在过去的二十多年获得持续、高速的发展。
存在冲突可能不是件坏事,团队里若没有任何冲突则是绝对的可怕。如果你的核心团队里没有冲突,大家一团和气,对你或其他成员提出的议案都举双方赞成,听不到任何异议,那么,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你就要当心了。箭牌口香糖执行长小威廉·来格礼曾经说过:“如果两个人的意见永远一致,就表示其中有一个人是不需要的。”按照这种说法进行推理下去,是否意味着你事实上已经成了“光杆司令”?这时,你就应该彻头彻尾地检讨一下你的领导能力了,是信任危机?是独断专行的领导方式?还是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
二、灵活运用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
随着领导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领导实践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归纳出诸多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例如,管理学家怀特和李皮特认为存在专断独裁方式、民主方式和放任方式3种基本领导方式;吉米·道南和约翰·麦克斯韦尔将领导作风归纳为居高临下式、与人商量式、耐心说服式、以身作则式和下放权力式5种;丹尼尔·戈尔曼则以全球2万个职业经理人数据库为样本,总结了当今全球企业普遍存在的6种领导方式,即强制型领导、权威型领导、联盟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带头型领导和教练型领导。就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本身而言,并无好坏之分,只要对完成任务有好处,同时达到效率、效果最大化就好。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若能够了解这些不同的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的优点与不足,将有助于形成你自己独有的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进而影响你的员工潜力的发挥,影响整个企业的绩效。从国内外众多领导者的实践来看,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运用各种领导方式去指导员工、教育员工、激励员工,并在各种方式之间自由地进行转换,才能充分发挥出卓越的领导力。
1、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规模大小和管理对象,随时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和方法。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当我的员工有l00名时,我要站在员工最前面指挥部属;当员工增加到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万人时,我只要站在员工后面,心存感激即可。”
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规模应该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比如说,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由于员工数量较少,企业的领导者可以身先士卒,以行动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榜样力量,引导员工仿而效之,即采用“以身作则式”的领导风格;也可以结合“耐心说服式”领导风格,注重亲情化管理,倾听每个成员的报怨并加以说服。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和员工队伍的逐步壮大,“耐心说服式”的领导风格也许就不再切合实际,这时就应逐步向制度化方向转移,采用其它更为有效的领导方式。
不同的行业或产业应该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否则企业的领导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把企业领向死亡的边缘。比如说,高科技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多变、快速、竞争激烈的环境。这时就需要更多地激发团队活力,鼓励创新,如果企业采用“强制型”的领导方式就可能会抑制创新;而传统企业面对的是相对稳定、发展缓慢的市场,利润空间较小,这就需要深入、全面、严格的管理来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此时“强制型”的领导方式就可能成为比较理想的选择。
2、与文化背景相适应
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比如说西方文化很直接,而东方文化则比较含蓄。即使同属东方文化的中国和日本,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存在很大的异。因此,对于跨文化管理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或人员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否则会影响影响领导力的发挥,严重时还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例如,企业在做决策时经常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在欧美等国家做头脑风暴时,参与者都把自己的观点写在一张纸条上,当着大家的面说明白己的理念和观点,然后大家再把理念和观点整理到一个框架里面去,针对整个框架进行讨论,效果非常好。但是在日本,用这种方式做头脑风暴却完全行不通,你可以让他们私下里写出自己的想法,但要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下说明白己的想法却很困难,更不用说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客观的评论,因此根本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改变领导方式,比如说把大家所提的想法或观点私下里进行集中整理,这样大家都不知道谁提的什么意见,讨论起来顾虑就会少很多。
三、建立企业文化
文化和领导力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能分开来理解。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的文化,他们的认可和支持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此,领导者要有独特的能力来创造、融合、管理文化。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价值观得到成员的广泛认同,使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产生使命感,又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领导力。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不同的价值观与之相匹配。例如,以研发为主高科技企业,可以将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文化之一,因为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公司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改进芯片的设计,把普通的芯片制造工艺改造成为世界上最高效、最尖端的工艺,并始终处于行业领导地位。而对于以流水线生产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企业来说,一线员工从事的只是一些整齐划
一、没有变数的常规工作,不合时宜的创新不仅不能带来效率上的提高,反而可能会生产出更多的残次品,更严重者还会引发伤亡事故。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拥有一套核心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以这一价值观来指导行动,这样才能使企业领导力得到升华。如果只是把企业的价值观当作口号,领导人在大会小会上做做秀,而实际上并没有以企业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那你只会给人以虚伪的印象,就会在员工、客户面前丧失威信,久而久之你的领导力就会荡然无存。
全球著名的鞋类制造商耐克公司有两条基本价值观:一是创新,二是享受毫不留情摧毁竞争对手的乐趣,竞争的准则成为超越其他一切准则的至高无上的信念。这种价值观可能对社会没有多大的贡献,但耐克却始终如一遵循,这使得走向了成功。而曾被誉为美国新经济楷模的安然公司,虽然曾经塑造了“沟通、尊重、诚信、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但它并没有始终如一地道循,在高喊诚信的同时采取欺诈的手段谋取暴利,也就是缺乏格守价值观、以价值观来指导行动的能力,因此最终的结局只能是破产。
当然,有些时候死守团队的价值观也可能会给团队带来灾难。如果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中突,这时企业就应认识到顺应社会价值观的战略意义。社会可以给企业施加压力,却不能把价值观强加给企业,作为企业的领导就应充分发挥领导力,发起对企业价值观的修正。例如,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如果你的企业还没有树立环保意识,那么你的产品或服务就不会受到公众的欢迎。在这种情况下,环保的价值观就成为企业发展一种战略需要。
第二篇:硬币的两面:领导力和执行力
硬币的两面:领导力和执行力
一、领导力和执行力辨析
当与企业管理者谈到企业运营发展时,很多管理者认为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员工提供不了满意的结果,员工执行力偏弱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其背后隐含的含义是只要员工的执行力得到提升,公司的业绩就会上升。但是当与员工进行沟通时,员工通常会认为是领导做得不到位,政策朝令夕改,指令安排下来也不进行指导。这就是很多成长性企业面临的管理困境,领导很疲惫,员工很无奈。
实际上,领导力和执行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往下看是执行力,往上看是领导力。执行力本质上是一种有结果的行动,强调的是结果;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让下属自愿服从的能力,强调的是让下属自愿服从,而不是强迫。领导力的培养和执行力的提升都是在追求业绩的高效达成,只不过出发点是从领导开始还是从员工开始。
在组织体系内,员工和管理者担任角色不同,履行职责各异,对组织业绩的达成发挥不同的作用。员工是个人贡献者,需要交付让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员工需要做好自我管理,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指令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备结果导向、客户导向和百分百责任的思维和意识。所谓管理就是组织一群人完成同一目标的过程。所谓管理者就是发挥团队的能力达成目标的指挥者,因此,需要启发团队愿景,激励团队,帮助团队获得达成目标的能力。孙子说:上下同欲者胜。在完成组织目标,实现组织业绩的过程中,需要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发挥作用,既不是员工的执行力
单独发挥作用,也不是管理者的领导力单独发挥作用,而是两者进行化学反应,共同面对绩效的达成。
二、管理者在员工执行过程中的作用
管理者是通过发挥员工的能力,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达成。作为管理者,首先需要的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在其岗位上,需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整个组织中,其角色和作用是如何得到体现的。在多种工作职责中,哪几项职责是最重要的,需要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其中。按照事项的流程角度,一项任务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者在这三个环节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事前环节,管理者需要告知员工工作指令,帮助员工制定工作计划;在事中环节,管理者需要设计科学的流程,加强程序化管理,对过程进行指导和纠偏;在事后,管理者需要给予反馈、评估和激励。
1、明确是一种力量
很多管理者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喜欢员工通过“悟性”去“揣摩”和“领会”意图。对悟性较高的员工表现出喜爱,也会关注更多。而实际上,管理者需要做到的就是让员工清楚地知道工作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明确是一种力量,模糊是对执行最大的伤害。管理者要清楚地告知,而不是让员工揣摩。对指令的要求和结果双方有了清楚和统一的认知,才会更有助于执行。结果定义是执行的起点,定义越清楚,执行越容易达成。
2、计划是执行的起跑器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执行的过程中,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计划好比是赛跑的起跑器,有了计划,执行就有了强劲的助推力。
凡是工作,必有计划。计划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计划是围绕目标而制定,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资源和动作。脱离目标谈计划,就好比是在大海上航行而没有灯塔作为指引,容易失去方向。对任务进行执行,谁来制定计划?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指令发出者需要制定实施计划;另一种观点是指令接受者制定工作计划。本文的观点认为:人们更愿意执行自己的计划,因此,制定工作计划需要指令接受者来完成,但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下而上,指令接受者根据指令制定工作计划;第二阶段是自上而下,指令发出者对工作计划进行指导和纠偏。通过双方的互动,最终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
3、流程和程序化是保障有效执行的通道
当工作任务没有完成的时候,管理者常常就会认为是员工执行不力导致的,而很少从制度和流程的角度上寻找原因。曾服务过一家客户,每次开月度会议的时候,采购部的王经理就会很紧张,因为总经理对供货及时率很不满意。每次开会,总经理就批评王经理执行不力。通过调研,发现影响供货及时率的因素包括销售部的工作指令单下达的准确性和时间节点,生产部领用单下达的时间节点,采购部物流采购的时间,品管部原料入库检验的时间。也就是说,供货及时率的达成受到四个部门的相互影响。总经理批评采购部王经理是没有问题的,采购部是供货及时的主责部门,但是简单归结为执行不力是不妥当的。因此,项目组重新对流程进行了优化,对销售部下达工作指令单和生产部下达物料领用单进行了时间明确;对供应商供货的时间进行了调配,以利于品管部进行入库检验。通过流程的优化,这家企业供货及时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两天在阅读《德胜员工守则》,德胜对程序化管理的追求让我印象深刻。德胜成立了程序中心,专门研究每一项工作如何能以最科学和最高效的方式完成,对每一项工作进行程序化编制。德胜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程序和流程等过程问题上,而非直接放在结果问题上。德胜认为:在执行的时候,一件事即使做成了,但如果不按程序做,也等于没有成功。因此,管理者需要把大量的精力构建运行的流程和操作的程序,让员工进入预设好的程序内执行。
4、跟踪、检查体现管理者的能力水平
郭士纳说: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跟踪和检查的。很多管理者认为一个指令安排下去,员工就会执行。对过程的跟踪和辅导常常忽视,导致执行的结果不尽如意。跟踪和检查是对执行过程的反馈和纠偏,保证执行不拐弯。
跟踪和检查主要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报表系统、会议系统和直接沟通等方式。报表系统提供事实和数据,会议系统解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式都比较正式。直接沟通则灵活很多,随时随
地都可以进行。在跟踪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几个原则:效率原则、例外原则、关键要素原则、关键节点原则、行动原则等。
一般来说,管理者布置任务后,可以由自己进行检查,也可以交由专门的第三方部门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节点控制技术,所谓节点控制是将行动计划分解成各项活动,用一定有效的方式对交接点、时间控制点进行控制与检测。管理的关键要管理预期,节点控制就是让双方的预期保持一致。节点控制就好比高速公路上面的路程提示牌,如果高速公路上没有路程提示牌,驾驶人员就不知道已经开到哪里了,到终点还有多少距离,始终处于不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中。节点控制技术具有几个特征:节点控制的目的是保证执行不拐弯;节点控制关键在于控制预期;事项越重要,越紧急,节点频次就越高;节点控制的结果是保证每一个节点都是正常状态;节点控制是一种过程式的管理。
5、评估和激励是执行的终点
如果将执行体系理解为一个闭环的话,计划是执行体系的起点,评估和激励则是执行体系的终点。
管理者在执行结束后,对执行的结果要给予反馈和评估,一个目的是确认执行的成效,另一个目的则是帮助执行者优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固化优秀的做法。这个过程类似于联想的复盘技术,不是对结果的追究,而是对过程的还原,发现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使之形成集体性的记忆,提升团队的执行能力。
激励不仅是一种技术,更多的是一种艺术。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给予团队即时的奖惩。前福特汽车公司总裁艾柯卡认为:要使一家企业有活力、有朝气,激励就是一切,一个管理者能够激励他人,便是最大的成功。激励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关键的是要用心,让团队感受到不仅仅是一份物质的奖励,更是一种对团队能力的认可。
三、领导力和执行力的交融
提升组织的绩效,需要发挥管理者的领导力和员工的执行力,两种“力”作用在一起,才可能创造卓越绩效。实际上,领导力和执行力是交融在一起的,员工执行力的提升需要领导力的指导,管理者领导力的实现需要通过员工的执行达成。任何一种“力”都很难独立运作,脱离领导力的执行力是无源之水,脱离执行力的领导力是空中楼阁。因此,完成一项工作任务,需要管理者给予明确的指令,协助制定工作计划,设计科学的程序和流程,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纠偏,执行结束后给予反馈、评估和激励,这样才能保障员工执行力的持久和强劲。
第三篇:领导力与企业文化
领导力与企业文化
企业培训战略是为了企业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又总是在很多方面“以不变应万变”,比如:文化。而一成不变的文化环境将极大地限制领导力技能的发挥。
发展领导力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领导力培养正在越来越多受到多方的重视。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都面临同样一个难题:培训与效果出现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在对中国企业进行了大量培训之后,作为对企业领导力和管理行为研究,对中国企业的领导力培养,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大家讨论。
企业总是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企业又总是在很多方面“以不变应万变”,如思想、观念、态度,以及文化。而企业固态的文化环境将极大地限制领导力技能的创造性发挥。事实上,这不仅关系到领导力发展的一个方面,对企业来说,管理方面的任何改变和创新,都将只能在一个灵活而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发生和发展。
领导力读解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国企业如何来培养未来的领导力?我目前在国内给一些中国企业培训过程中发现:中外企业界对领导力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别。中国企业的领导者还是更倾向于命令与控制;形成这种情况有它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但我们知道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向更加灵活与开放方向转变。就我的观察,现在中国领导者身上最缺的几项关键技能,第一就是“教练”,或者说是“辅导”。
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不善于授权,这种不善于授权会影响领导者整个领导能力的发挥。
领导者能否高瞻远瞩看到未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技能。在具备了这种愿景能力之后,紧接着,如何将愿景执行下去?这又涉及到另一种技能,就是影响力。作为一个领导,正向的影响能力不是强迫别人去做,而是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你对愿景的设想。
领导力催生
面对国际竞争环境,中国企业在培养领导力方面是否犯了一些可怕甚至是致命的错误?中国企业往往只重视培训这个阶段,没有把培训放在系统战略的高度和位置;比如说两周或是一个月的培训结束之后却没有后续监督、检测、评估流程化工作。但是,一个企业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培养一个领导的话,这几周的培训是起不了作用的,而后续的工作更为重要。比如:定期将他们组织起来做一些回顾,看他们是否在工作中运用了这些理论,领导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和改善。
培训也需要创造一种创新的企业文化,创造一种学习、实践、变革的环境。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说:什么样的组织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中能够成功——学习型组织。为什么呢?因为学习型组织意味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和反思。如果中国企业在培训的设计中有这种连续性的思维方式,就能在领导力培养上有所收获。
再有一点就是,在企业里参加培训的人,往往不是一把手。一把手往往认为你是我派去学习的,你应该为我所用;可受训者常常觉得:培训之后最欠缺的,是一把手对他们的支持。而一把手又不同程度的对受训者加以否认;我们都知道,一把手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高级经理人领导力的发展。而这,又涉及到企业文化。
领导人文化
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领导人文化,那塑造您所说的这种学习文化,需要领导人具备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究竟两者谁是第一推动力?
譬如说开放的态度,对创新接受的态度。这里的创新当然也包括管理的创新。而其实,领导者的态度是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什么样的领导者。在一个开放的企业文化中,组织里的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领导者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这些都是正向的态度。相反,局限于眼前而不能接受新鲜的事物,就是非常负面的态度。
另一方面,关心别人,以诚相待,对于领导人都非常重要。当然领导者也要注意到,有些人喜欢被人关心、关注;也有些员工喜欢严肃的领导,喜欢明确的任务。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要能鉴别哪些人喜欢被表扬,被关心;而哪些人是喜欢被指导,被纠正。
用什么来鉴定领导力的好和坏?取决于领导人的业绩。业绩包括很多内容,譬如:销售目标、财务方面的利润指标,或者在执行新的组织架构和战略方面的评估,或者团队人员的流动等等。
通过我的调研和观察,我发现中国企业在三个方面有所欠缺。第一个就是企业的品牌建设——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中国企业的品牌打出去?第二个就是企业的研发能力,第三个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而这三个方面恰恰关系到中国企业领导力的发展。
企业应该如何在这三个方面发展领导力呢?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良好且有效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这三个方面才能成长起来。
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培养领导力的重要性,但又普遍受困于后备领导团队的建设。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领导,这意味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培训。接受培训非常重要,但是培训以后的工作更是至关重要的。领导人接受培训以后要创造和注入一种新的企业文化血液。在这种企业文化里,他能发挥所学。很多中国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在海外经过很多培训,是很好的人才,有很强的技能,但是他们回到企业之后,他们的领导方式、思维方式,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当然这不仅仅是中国企业的问题,在西方企业中一样存在。
有效的领导力之一,就是领导人能改变企业文化。不管领导人的领导力多么强,如果企业文化是陈旧的,领导力也发挥不出来。很多企业管理层在参加培训时,也认为最大的挑战是重塑企业文化。大家都意识到:虽然学习能带来很多启发,但是要将它们实践出来,还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中国国企都面临着如何改变企业文化的挑战,这需要有人站出来,有勇气改变现状。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角色
一个优秀领导者能在不同的发展层面不断的创造新企业文化。他们的工作是无形的,看
不见的;而普通领导者的作为是能看到的,是有形的。在创造这种文化之后,优秀领导者的工作就如老子所说:无为而治。
企业管理者的眼光是短期效应,以任务为导向,当然他们也需要具备一些领导技能;而领导者的目光更长远,更有战略性,他们更重视与人打交道建立人际关系。领导者跟管理者在激励能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上,各有所不同。
第四篇:企业文化领导力
企业文化领导力(精选多篇)
企业文化是领导力的第一推动力
今天,一方面企业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又总是在很多方面“以不变应万变”,比如:文化。而一成不变的文化环境将极大地限制领导力技能的发挥。毋庸置疑,发展领导力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领导力培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但是很多企业都面临同样一个难题:培训多多,效果寥寥。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企业家在误读领导力
中国人对领导力的定义和世界趋势是不一样的。中国企业的领导者还是更传统地倾向于命令与控制。显然,这
种陈旧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更加灵活。现在中国领导者身上最缺的几项关键技能,第一就是“教练”,或者说是“辅导”。第二,授权。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不善于授权,这种不善于授权会影响领导者整个领导能力的发挥。第三,愿景能力。领导者能否高瞻远瞩看到未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技能。在具备了这种愿景能力之后,紧接着,如何将愿景执行下去?这又涉及到另一种技能,就是影响力。作为一个领导,正向的影响能力不是强迫别人去做,而是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你对愿景的设想。
仅仅培训,催生不了领导力
中国企业往往只重视培训这个阶段,比如说两周或是一个月的培
训,结束之后却没有后续工作。但是,一个企业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培养一个领导的话,这几周的培训是起不了作用的,而后续的工作更为重要。比如:定期将他们组织起来做一些回顾,看他
们是否在工作中运用了这些理论,领导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和改善。这需要一种企业文化,它能创造这种学习和实践的环境。
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说:什么样的组织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中能够成功——学习型组织。为什么呢?因为学习型组织意味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和反思。如果中国企业在培训的设计中有这种连续性的思维方式,就能在领导力培养上有所收获。
有什么文化,就有什么领导人
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领导人文化,因此,塑造这种学习文化,需要领导人具备开放的态度,对创新接受的态度。这里的创新当然也包括管理的创新。而其实,领导者的态度是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什么样的领导者。在一个开放的企业文化中,组织里的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领导者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这些都是正向的态度。相反,局限于眼前而不能接受
新鲜的事物,就是非常负面的态度。另一方面,关心别人,以诚相待,对于领导人都非常重要。当然领导者也要注意到,有些人喜欢被人关心、关注;也有些员工喜欢严肃的领导,喜欢明确的任务。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要能鉴别哪些人喜欢被表扬,被关心;而哪些人是喜欢被指导,被指正。
领导力的好和不好,用什么来鉴定?取决于领导人的业绩。业绩包括很多内容,譬如:财务方面的指标,或者在执行新的组织架构和战
略方面的考量,或者团队人员的流动等等。目前中国企业至少在三个方面有所欠缺。第一个就是企业的品牌建设——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中国企业的品牌打出去?第二个就是企业的研发能力,第三个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而这三个方面恰恰关系到中国企业领导力的发展。
领导者要敢于创造新文化
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领导,这意
味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培训。这就好像不会有人愿意让没有受过训练的牙医帮他镶牙一样。接受培训非常重要,但是培训以后的工作更是至关重要的。领导人接受培训以后要创造一种企业文化。在这种企业文化里,他能发挥所学。很多中国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在海外经过很多培训,是很好的人才,有很强的技能,但是他们回到企业之后,他们的领导方式、思维方式,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当然这不仅仅是中国企业的问题,在西方企业中一样存在。
有效的领导力之一,就是领导人能改变企业文化。不管领导人的领导力多么强,如果企业文化是陈旧的,领导力也发挥不出来。ibm曾经也有去不掉的文化dna,比如:他们曾经过于关注大型计算机。1993年,当个人电脑冲击市场的时候,ibm失去了这个机会,导致一年损失了70亿美金。这就是因为他们长期禁锢在老的文化dna里,虽然ibm领导人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但还是没法
避免这样的错误。
中国企业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是重塑企业文化。很多企业领导人都
意识到:虽然学习能带来很多启发,但是要将它们实践出来,还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中国国企都面临着如何改变企业文化的挑战,这需要有人站出来,有勇气改变现状。优秀领导者能创造企业文化。他们的工作是无形的,看不见的;而普通领导者的作为是能看到的,是有形的。在创造这种文化之后,优秀领导者的工作就如老子所说:无为而治。
第五篇:z领导力与企业文化
基于企业文化的领导力培养领导力的概念
领导力的概念,在广泛的学术研究与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解释体系,颇难定义。早初的研究中,多从个人特性、素质方面去研究,认为领导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某种或多种性格与品质,认为不可复制与培养,其结果就是阻碍了领导力的培养。这种观点没有注意到领导力在领导过程中的动态性与交互性。有的学者也认为领导力是发生在领导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的总和、合力。如领导职能、领导体制、领导素质等多种因素。20世纪90年代,广为认可的是约瑟夫·罗斯特的定义,即“领导力是一种意图实现实质性变化以反映其相互目的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这种观点体现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一种合作关系。学者们逐渐认为领导力是人与人在特定的社会形式下的一种关系。领导力是一个动态的、上下交互作用的过程。领导过程发生于团体内部,领导力不只是存在于领导者身上的某种特质,更是发生在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互动过程。过程意味着领导者影响下属,同时也被下属影响。领导力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过程,涉及高层、中层、基层领导及下属员工。这样,领导力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的领导力,而更是组织的领导力。领导力是组织中存在的,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可以通过学习而具备的能力,企业里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有发展领导力的需求。领导力培养是通过激发团队的热情,使所有员工全力以赴,来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的实践过程。领导力的动态过程,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引的。波恩斯对领导力的定义即为:“领袖劝导追随者为某些目标而奋斗,而这些目标体现了领袖及其追随者的共同的价值观和动机、愿望和需求、抱负和理想。”领导力培养方法的研究
在领导力培养的方法中,有很多种,就培养主体而言有两种,一是企业对领导力的培养,二是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自我培养。
在具体的领导力培养方法上,还有“轮岗计划”、“导师制”、“发展性工作委派”、“体验式学习”等,人们在方法上更加注重学习的实践性,在实践上开发领导力。但对领导力的培养还没有成为一个系统来开发,成为一种企业文化来营造。在领导力的培养上,中国企业往往只重视领导力培训这个阶段,而且这种培训多放在课程培训,比如说两到三周或是一个月的培训,甚者脱产学习一两年,读MBA课程等。这种培训与学习结束之后,缺乏后续学习与工作,缺少能发挥所学,在培训设计上缺乏一种连续性思维。一个企业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培养一个领导的话,几周的培训是起不了多少作用的,更需要的是后续工作的支撑。比如:定期将他们组织起来做一些回顾与反思,看是否在工作中运用了相关理论,领导力是否得到提升与改善,进行不断的学习。然而这种后续工作的安排与支撑,更核心的是需要一个开放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能创造学习与实践的环境,提供文化与制度的支撑。如许多中国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在海外经过很多培训,领导理念与技能都很好,但回到国内企业后,他们的领导方式、思维方式,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所以,当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环境限制领导力技能的发挥时,就需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重塑企业文化以适应领导力的发展。3 企业文化与领导力培养
1、企业文化的含义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特伦斯·迪尔与阿伦·肯尼迪所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之后在他们合著的《公司文化》里,对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虽然企业文化在后来的研究中有不同的定义,但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是指被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企业经营的观念、价值观、制度、伦理及其物化形式。狭义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员工的理念、价值观、共同愿景等方面,广义的企业文化还包括企业的品牌、管理制度、公共关系等方面。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灵魂,对企业的经营具有巨大的作用。企业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旧价值观念,培育其认同、归属感,在组织与成员之间建立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习惯等与整个组织达到有机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凝聚合力,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达成组织的共同目标。具体说来有凝聚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和育人作用等,其中企业的育人作用起到核心,企业文化的众多作用或功能,正是通过企业文化内化于人,在人的身上养成,通过育人来逐步实现、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的,对身在其中的领导人与员工的领导力培养均是这样。
2、企业文化对领导力培养的作用
2.1文化对领导力培养的前提见解
领导力的培养固然可以对领导力的内容进行分解提炼,逐项训练、培养。但是其前提却需要,也必然有文化的基因为这种分解提供基础,同时也为这种养成提供社会文化环境支撑,为领导力培养提供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在儒家那里,提倡“王道”,行仁政。领导力的培养是通过自身内在品德的修养提高而养成的,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的“内圣外王”之道。要达到对家、对国、对天下的领导,要从修身做起,修身的工作即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通过格物致知找到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理念,以此修正自己,真诚去实践,便是修身之工作。这就是通过文化,具体的说是文化的价值观来培养领导力。在道家那里不提倡有为的领导,而是通过个人自治,即个人能自己领导自己,秩序自会井然有序,如“小国寡民”世界,达到无为而治。故领导力之培养是受文化的深层影响的,并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认可、融合养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在不同的文化视野里,领导力的品质多少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2.2企业文化对领导力培养的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文化嵌入企业的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养成与存在,培育着企业的员工与领导人,并为其所接受,必然对特定情境下的企业领导力产生影响。企业文化对领导力的培养首先起到的是一种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提供了领导力培养的一种价值标准,一种形象指向,一种路径指引。具体说来,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我们想要怎样的领导力,怎样的领导力适合我们,因为正如前面我们对领导力的定义所说的,领导力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的过程,领导者与下属的相互影响。那么只有符合两者的共同的价值观的领导力才能导致两者的互动作用,才能会彼此接受,才会有领导的影响力。企业文化正是能提供给领导者与下属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一个共同的愿景。不能适应企业文化价值观的领导力培养都是失败的,它不符合企业的文化,就很难推动下属的行动,形成一致的行动来完成目标。所以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对领导力的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对领导力的内容、形象要求也是有出入的。前段时间,《哈佛商业评论》里有一篇文章,就谈到GE输出的领导有很大比例是不成功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以前在GE的工作经历、做领导的经历,和他目前岗位之间的匹配程度不是很高,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领导力是依赖环境的,是依存于一定的企业文化中的,特别是企业的价值观,到了新的企业,新的企业文化环境,原来的领导力就无效了。
4在企业文化的发展中推进领导力培养
领导力培养在方法上固然有很多,但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东西是不够系统的,容易半途而废。要有一个系统的且适合本企业的领导力培养方法,就需要从深层影响领导力培养的企业文化来寻求,找到适合本企业的领导力培养方法。下面就企业文化的发展,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探讨企业领导力培养,提几个建议。
1、注意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再造,文化塑造领导力。从企业文化与领导的交互作用分析,可以把领导因素分为领导角色和领导效能,领导角色对企业文化具有影响作用,企业文化导致了管理行为或决策模式选择等偏向,进而对领导效能也具有影响作用。有效的领导力是在一定的企业文化中塑造出来的。企业的价值观影响领导力的愿景目标,企业文化内核的思维模式影响决策思维,企业文化的行为模式影响执行力。只有注意建设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良好的领导力的培养与发展。然而,对于老的企业来说就存在一个文化再造的问题,以适应领导力培养的变革。先进企业有一个文化再造的问题,落后企业更有一个文化再造的问题,在促进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进行企业文化再造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企业共同价值观,一方面是领导者价值观对于企业领导力文化再造的影响,二是员工价值观对他的影响,再有就企业原有文化对于新文化的影响,这涉及到企业内个体、群体以及社会三个层面。企业文化再造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提升全体员工以及领导层和管理层的领导力。
2、从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培养领导力。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本,培养领导者与员工的价值观认同,使其认同企业的价值观,理解企业的宗旨、远景、使客户满意,而不是将制度放在第一位。通过文化、价值观教育,让领导者与下属员工提升内在素质,取得价值观认同,还要适时岗位轮换,要让其看到,如果干得好,会有光明的未来。同时,也还要给予他们同高层领导沟通的机会,一个人只有经常跟上级沟通,得到领导者的赏识,他就有了归属感,这就是培养价值观的认同感。
3、企业设计一套全面的HR体系,这包括招聘和选拔、培训和开发员工、员工流动、奖励系统及劳工关系等。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的制度决定的,需要制度来推行,在HR体系中要一以贯之的统一、贯彻企业的价值观。最好从招聘开始就进行领导力的测试与价值观的认同考核,尽量招聘认同公司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员工。英特尔的“伙伴计划”是帮助新员工适应工作的好方法。英特尔会指定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作为新员工的伙伴,来传帮带新员工,并因材施教对员工进行领导力培养,使新员工取得价值观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