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问题

时间:2019-05-14 19:1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申论热点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申论热点问题》。

第一篇:申论热点问题

申论热点问题

一、社会管理

(一)典型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

1、道路交通管理

停车和行路难、公路收费、运输超载整治、养路费改燃油税、酒驾 住房难(土地房屋征用、补偿、房价调控对策)警惕“陈化粮”背后的陈化(民工、部分学生吃的多数是陈化粮)、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奶粉、苏丹红事件)食品安全体系要“大修”

城市垃圾处理、公厕设置和管理、殡葬暴利现象、水价改革思考、户籍改革反映的问题 医院收费和看病难(谁是电视医院的医托及反思新兴医院现象)、爱滋病蔓延、婚检、违反药品广告、药品价格虚高(政府招标采购,医药分离)、一次性医疗用品问题

主题:问题的重要性、影响的实质、解决的意义。

对策:制度、落实、监督、加强管理、教育及法律法规对责任人的严惩。议论文:现状及评价、原因、趋势、对策、总结。总结原因、后果影响、目标准则、方案措施、总结。

2、安全生产问题

安全生产和责任追究(生产安全拒绝“带血的GDP”)、职业病防治、问题农药与无公害质量安全体系、水利设施谁来维护、无偿献血和安全、氧气泄露的背后、加大惩罚力度势在必行——由河南重大矿难引起的思考

3、特定群体的犯罪

青少年问题、毒品犯罪问题、流动人口、高科技犯罪(治理网吧既要治吧也要治网,网上扫黄要建立长效机制,向网上“红灯区”亮红灯)

主题:特定群体、特殊意义、政府作用 对策:

(1)加强管理;思想教育:法制意识方面、道德伦理方面。(2)齐抓共管,多重力量协调发挥合力及监督。等等

议论文:意义、现状分析、特定分析及趋势、对策的总结。

4、法律纠纷、违法现象

传销骗局调查、禁赌风暴、噪声扰民、证人作证制度、见义勇为的保护、开发商物业管理和业主纠纷、“恶人治村”的深层原因、毁林事件的背后、土地利用和管理

二、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危机处理和防范

1、自然灾害造成:地震、台风、海啸

2、工业技术造成危机:化工原料泄漏事故

3、社会环境引起的危机:非典、禽流感等疾病

4、能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能源、资源、污染、异常现象(洪水、暖冬、干旱)、电力供应不足、环境保护、城市小环境污染、环境与产业发展、十年治淮一场空、分类拉圾路有多远、垃圾食品产业链的形成、重大疾病防控与突发卫生事件、资源安全问题与节能减排

主题:问题的重要影响,人为的原因,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对策:

议论文:人类的生存发展基础,影响的重要性,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对策和加强管理控制。总结

主题:事件的性质

公共危机的影响和破坏性,因此需要加强危机管理。

对策:对策总结,危机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意外性,所以我们要树立时刻防范、时刻警惕的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力争在第一时间内高效的迅速的处理问题。

议论文:判断事件的性质,公共危机的含义和特点、决策程序和原则。

三、科学发展

1、我省相对比较薄弱的产业如何发展

汽车业、邮政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家电及IT产业 概括主题:从危机、机遇、发展方面入手

对策:

A、资源整合重组,增强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B、科技研究开发和人才的培养,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议论文:略

2、传统发展一直比较薄弱的产业:农业、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农民增收

概括主题:从比较薄弱(小康社会的基础)发展及现状、地位和作用方面加强。

3、新兴产业发展

物流产业兴起、体育产业(足协与俱乐部关系)的发展、“奥运经济”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品牌战略、活拔绒事件

4、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人类基因组计划、安乐死、农业新技术、转基因食品、信息高速公路、移动通信、新材料、新能源、克隆技术等与人类发展(安全性)、垃圾短信、知识产权保护、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动力

主题:科技的重要作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政府如何发挥科技作用、消除不利影响。对策:基本方针、发展计划、创新体系、人才资源、教育兴国,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加强科技管理。

议论文:科技的作用,发展趋势,我国振兴科技的基本战略、方针、计划、评系,如何克服不利因素。

5、社会的科学发展问题

诚信体系的建立(企业信用警示)、中国公众科学素养、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6、教育问题

教育评估、家庭教育、志愿者教育计划、志愿服务、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助学从理想化到制度化)、学生心理健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和信仰问题)、义务教育和学生流失、金融危机下的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农村教师

7、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8、建设和谐社会

9、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倡节俭)

10、文化发展

洋文化、传统文化、新文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与经济

11、民营经济再发展

12、民族社会发展

四、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问题

1、消除贫困

农业税取消的背后(贫富差距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社会保障制度

2、弱势群体权益保障

民工欠薪、农民工权益、民工荒(劳动部门警示企业要善待劳工)、民工维权、失地农民出路问题

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关注的公共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对这一问题加以高度的重视,加强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有效地稳妥地使问题得到解决,切实地保障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

正视下岗失业现象(农村救助任重道远)反垄断(服务霸王条款、电话座机费)

3、教育公平

高校收费和特困生、就学难、高考公平与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论按“综合素质得分”高低决定座位的全新排座方法、大学生消费、中小学生豪华课本

就业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五、政府行政和服务质量

1、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依法行政即行政行为合法性(暴力拆迁—决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政府采购与腐败、行政许可、知识产权保护、统计数据水分有多大、考场不是市场、严禁教育乱收费通知为何不管用、交通法规、见义勇为、打假之难、短视的“家庭养老”法规

主题:问题的意义影响,政府改革的必要性和作用,通过监督将其实现,存在问题(现状)。

对策:监督制约、教育伦理、追究行政责任、管理、沟通、落实法律规章制度

2、行政管理

行政成本、会务(文山会海问题必须解决)、公车货币化改革的难点及对策、招商为何招来“百姓怨”、电子政务、户籍制度改革、行政信息公开

3、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

谈服务型政府构建、权力参与市场、行政乱收费

4、政府责任制 引咎辞职

5、反腐败

审计风暴之后的中国决心、国企犯罪重灾区、土地腐败

6、新时期政绩观和行政评价

形象工程问题、致富路缘何成了民怨路、听证会现象 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第二篇:申论的热点问题

申论的热点问题

一、大政方针:1和谐社会2 科学发展观 3社会主义新农村 4节约型社会 5棵叫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科教文卫:1自主创新2教育问题(教育公平、教育乱收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3文化问题(如电视广播、节目媚俗、庸俗、格调低下,博物馆如何服务社会)4医疗问题(医药费、检查费居高不下,好像是说政府投资医疗太少,医院为了创收向医生下指标)

三、社会问题:1弱势群体(城、乡生活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如弱智、艾滋病患者、肢体残疾者)2社会文明风尚

四、行政执政:1依法治国2政府公开(包括乡村村务公开)3腐败问题4上访问题5官员问责制6服务型政府

五、经济法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全民炒股与基金热4奥运经济与旅游经济5物权法

第三篇:申论热点问题201210

耕地保护问题

“耕地保护问题”背景:

我国是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基本趋势难以改变。加强土地管理,坚守耕地红线,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制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高压线,尽管如此,我们也发现一些市、县政府默许、纵容乃至在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规侵占基本农田,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坚守耕地红线的任务十分艰巨。

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增长导致耕地紧缺。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粮食消费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但由于耕地资源不增反降,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人口与耕地一增一 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

二、滥占耕地资源现象严重。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靠的是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全国乱设开发区,多则占地上百公顷以上,甚至几十平方千米,少则也有几公顷左右,大部分分布在沿江、沿海、沿湖、城郊和农村水陆交通便捷的地区。由于城镇化加快、生 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导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城市无限制地外延扩展,盲目开发建设,占有了大量耕 地。部分单位和企业宽打宽用,征而不用,浪费土地。耕地侵占具有行政行为特征。作为耕地直接管理者的地方政府,更是没能承担起保护耕地的责任,相反,违法 占用耕地带有浓厚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当地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耕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不少地方政府为求发展,大搞规划,随意圈地,建立各种名目的开发园 区,在有些城镇,动则圈地几十平方公里,但经济实力又远远没有达到,形成“开而不发”成片晒太阳的开发区。

三、地方政府耕地保护意识不强。目前有不少政府领导干部存在着城市越大越好的观念,把扩大面积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有些领导干部则把出 让土地当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错误理解和片面强调“以地生财”;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所谓的个人“政绩”,不惜以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来换取 在任期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他们对于耕地保护在实现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口头上讲得多,行动上落实少,甚至非法干预对土地 的执法工作,给耕地保护执法制造了障碍。

“耕地保护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综合考虑提高粮食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及粮经比等因素,要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必须保有18亿亩耕地,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一个不能再少的数字。

二、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土地不仅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还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们必须严格土地监管,维护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长远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是要保持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生活前景之间的平衡。耕地资源是历代人开发保留下来的,也应该世代传承下去,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18亿亩耕地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

“耕地保护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保护耕地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农 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耕地保护问题上,要立足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立足于国家的稳定发展 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耕地保护的目标绝不能动摇。

二、要落实坚守红线、严格监管的责任。发展是硬道理,保护耕地也是硬道理。要落实中央关于土地调控的宏观政策,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 的严肃性,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土地的行为。要科学编制一个既保护耕地又保障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防止借规划修编减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 积的倾向。

三、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我国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潜力很大,保障发展的国土空间潜力也很大。建设用地当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大 约有400万亩,我们国家还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2亿亩,未利用地39亿亩。各项建设尽量不要去占耕地,必须占的就要少占,能用“劣地”的不要去用 “好地”,占用的土地要高效利用好。

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布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二是要科学安排城镇建设 和相关行业规划的用地规模及标准。应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压缩占地规模,控制城市盲目扩张,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

五、拓展城乡建设用地新空间。鼓励通过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先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用地中空闲、闲置和批而未供 的土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和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按规划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三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布局,城镇发展尽可能使用 未利用地和山坡地,尽量少占耕地。

环境安全【背景链接】

2011年4月通过专家论证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将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维护环境安全,实现安全发展。将核与辐射、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等作为防范环境风险的重点领域。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和关东首都圈发生里氏9级强震,并引发海啸,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造成环境污染,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2010年 7月3日下午,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

【标准表述】 [面临压力]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着4个方面的压力,即:治污减排的压力继续加大;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继续加大;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继续加大;西方对中国的环境压力继续加大。

压力继续加大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尚未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于发展和环境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 决,在于国际环境与发展形势日益复杂和尖锐。今后几年,我国以二产为主轴的经济总量增长势头将持续强劲,产能释放将依旧明显,污染物产生量更会增加,减排 在消化增量的同时还要削减存量,空间变小,难度却大大增加。

[原因]

由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既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损害,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这类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环境安全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现行的涉及环境安全的法律要求也未得到全面有效落实。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成套的关于预防、处置和评价突发环境事 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安全的-全过程监管也没有具体的规章。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指导性法规,对突 发环境事件未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在环境安全方面,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只是对预警、响应、信息报送、指挥协调和应急 监测做出说明,对事件的具体处置和后评价没有详细规定;预案中提出的预警体系、指挥协调系统等体制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二是环境安全事件的处置绝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职责,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责。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面职责不清,联络 工作机制不健全;排查安全隐患时,对可能衍生的事故隐患不过问、不通报;出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要搞清楚自己有没有责任;在处置过程中,则是能躲就躲,能 推就推。以至于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现场常常见到的情形是:只有消防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同志在战斗;常常出现的结果是:由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受 到责任追究的是环保工作人员。

三是有的地方环保部门对环境安全监管工作未给予足够重视,未提升工作高度,未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工作管理制度并加以落实。大部分环境应急工作由环境监察和监测部门承担,工作重心放在事后处理上,其他环境管理部门基本不介入、不参与,从而很难做到环境安全全过程监管。

四是作为安全工作责任主体,很多企业漠视环境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不健全,应急预案形同虚设,缺少安全设施投入和应急物资储备,职工培训与安全应急演 练缺失等现象比比皆是。无论是固定源还是流动源,一旦出事,就乱作一团,无法形成有效的救援体系,也就谈不上将灾害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将事故损失减少到 最低水平。

[措施]

要避免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保障环境安全,要完善以下几方面法律法规:

首先,由国家制定并颁布关于环境安全全过程监管的条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补充法规。细化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为环保部门科 学制定环境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奠定法律基础;确保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安全问题进行全过程监管,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够及时预警、有效处置,对污染事 件造成的损失和灾害影响进行科学的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

其次,应完善相关的环境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引入关于加强区域规划环评和项目风险环评的章节,通过项目审批环节,从项目建设 选址之初就开始将环境风险降至最低。明确对没有环境安全设施的企业,应强制其建设相关设施;加强在建项目的环境安全设施建设;强化对运营企业的环境安全设 施监管;除因不可抗力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外,要对责任企业给予高额处罚。

再次,由环保部门根据新颁布和修订的法律法规,制定或健全相应的环境安全监管制度。确定企业环境安全风险分级办法,对高风险等级的企业强制其修订合乎实际、切实可行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按时开展应急处置演习,并准备好充足的应急物资。

最后,在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设立突发事件专项处置准备金的基础上,加速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社会保险机制。确保有足够的资金处置环境污染灾害,同时,尝试按照企业环境安全风险等级收取环境风险抵押金,作为环境污染灾害治理资金和赔偿金,以提高企业安全意识,确保环境安全。菜价太贵因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

尽管流通成本被抬高的原因各有不同,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两个:路权无保障,市内交通路权,基本都让位于轿车,配送车辆的进城资格太有限;房价高企带动商家的摊位费太高,菜贩如果靠租房、租摊位来经营,加在菜价上的成本就只能一路走高。

最近菜价暴跌,一些品种的蔬菜在田间地头的收购价才几分钱,但菜市场和超市的价格依然维持几块钱的高价。什么原因导致了一方面菜贱伤农,而另一 方面市民却又抱怨菜价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8%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正是过高的物流成本导致我们的 不少商品价格畸高,这其中就包括菜价。(5月9日中央电视台报道)

高昂的流通成本,成为菜价上涨的“最后一公里”。值得思考的是,流通费用到底高在哪里?高得是否合情合理?能否降下来?用什么的思路降下来?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的消费餐桌,蔬菜的批发环节无论有多少层,总体流通成本都不是很大,而从批发到零售,一个环节就能使一斤西红柿从1元变成3 元。尽管流通成本被抬高的原因各有不同,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两个:路权无保障,市内交通路权,基本都让位于轿车,配送车辆的进城资格太有限;房价高企带 动商家的摊位费太高,菜贩如果靠租房、租摊位来经营,加在菜价上的成本就只能一路走高。

无论是路权分配,还是场地费用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社会资源的分配格局问题。从道理上说,政府应当以民众的基础需求确定公共投入的顺序,优先解决基本的民生问题。因此,公共投入应当优先为社会成员提供“一般性”的公共消费物品,而不应当是“奢华”的公共消费品。

反观现实,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常常呈现出一种颠倒的状况。就路权而言,小汽车的使用人群最少,却是占用交通资源最多的,更不用说公车占了多大的 比例;而为百姓生活服务的配送路权,却被挤到了没法再小的地步。为了服从于土地升值,卖菜的被逐渐挤到城市外围,市内有限的菜场,租金也总在上调,由此带 来的物价高企,却始终没人重视。

有社会学家认为,一个社会的平等状况,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利益结构改善的空间余地。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种菜的、卖菜的,还是开办市场、出租摊位的,确实都是自由的,可他们在权利上是平等的吗?

让食品安全成为高压线

每当看到塑化剂在台湾引起的灾难性后果,每当听到超级毒菌在欧洲引发的蔬菜疫情,每当想到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猪肉、有毒馒头进入国内超市引起的心 理恐慌,许多消费者至今仍有一种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在最近开展的全国首个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中,“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的主题引起社会强 烈共鸣。面对食品安全这个世界性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把食品安全关,让食品安全成为谁也不敢不作为、谁也不敢乱作为的“高压线”。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是各级政府当前面临的最突出的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天津视察时指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 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相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

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食品安全关。面对接二连三被媒体曝光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在反思道德滑坡、制度缺失的同时,发现每一件食品安全事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 示,95.4%的人认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中的 “被动执法”现象普遍存在,97.4%的人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对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负责,89.5%的人建议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一票否决制”,让食品安全成为“高压线”。这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让食品安全成为“高压线”,关键是要把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提高“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风险。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采用的是分段监管加综合协调 的模式,容易形成监管边界不清或监管责任不明确所造成的监管缝隙或监管盲区,特别需要强化地方政府领导作为综合协调“第一责任人”的领导责任,特别需要强 化相关部门领导作为分段把关“第一责任人”的把关责任,特别需要强化食品企业“一把手”作为食品安全主体“第一责任人”的直接责任,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加 强食品安全的网络化监管、链条化防控。最近,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明确要求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 制,进一步明确了食品安全 “第一责任人”。这是取信于民的新举措,值得借鉴。

让食品安全成为“高压线”,关键是要建立完善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和监管法规,提高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我国食品行业准 入门槛较低,很多生产经营企业“小”而“散”,普遍缺乏维护质量安全的先进技术和法治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途径还得从加强法治入手,坚 持用最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最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千差万别的企业行为,维护食品安全的市场秩序。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但在配套法规体系建设 方面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在部门职责细化、行业准入标准、诚信体系建设、违法责任追究等方面,缺乏更具有操作性的配套法规,为食品安全监管留下了不少“盲 区”。因此,必须抓紧制定与《食品安全法》配套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地方性法规,真正形成疏而不漏的“天网”。

让食品安全成为“高压线”,关键是要坚持重典治“乱”,提高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反思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犯罪成本过低是不法分 子见利忘义、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要以铁的决心、铁的 手段、铁的法律,从重从快惩罚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分子。最近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加大了打击力度,由过去主要是按照后果定罪 修改为有犯罪行为即可定罪。这是顺应民心的“重典”,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把食品安全的“高压线”牢牢扎根在法治基础上。

保安业乱象之保安犯罪

一、背景链接

我国的保安业起步于1984年12月,当时缘于服务外企的需要,广东省深圳市蛇口工业区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保安服务公司。27年来,保安业不断发 展壮大,从业人数已达350万人,市场产值数百亿元。保安服务体制在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经济发展、缓解警力不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保安人员 犯罪呈一定的上升趋势。保安犯罪不仅扰乱了正规的保安市场,严重损害了保安业的信誉,不利于保安业的有序发展,也给业主和顾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隐 患,更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保安犯罪的成因

一是缺少专门的法律规制,无法对其强制管理;二是保安公司内部混乱,疏于对保安人员管理;三是单位直接招聘保安,更加容易诱发犯罪;四是没有统 一自律组织,不能有效自律管理;五是保安人员自身素质较低,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六是保安工作环境复杂,容易发生失控;七是保安行业地位低下,社会认同度较 弱。

三、保安犯罪的对策

第一,提高保安行业的监督力度和服务标准。市公安局保安监管部门负责对市保安公司和全市武装押运的监管,对全市保安监管工作的业务指导、协调、检查和保安服务公司、保安培训机构设立的初审、呈报,组织全市保安从业人员考试、发证和建立保安员信息系统、档案管理等工作。市公安局保安监管部门应组织 专家、业内人士制定行业规则和技术标准、保安服务质量标准,这些标准作为行业规范,以规范和约束保安行为,提高保安服务水准,促进保安业的良性发展。

第二,建立和完善单位保安管理和聘用制度。首先要杜绝用人单位直接招聘保安的现象,使保安的聘用正规化。这样既能从源头上提高保安人员的素质,也便于公安机关对保安进行管理。其次,要规范保安公司的人员录用制度,加强对保安人员前科等行为的审查,可以通过向拟聘用人员所在的公安机关、基层组织调 查,掌握其一贯表现,从而决定是否录用。

第三,整顿和规范保安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建立全国保安培训机构,按照国务院出台的《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的规定,需要“经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 安机关考试、审查合格并留存指纹等人体生物信息”后,方可发放保安员证。同时要按照现代教育和培训理念,对保安人员的培训应当从业务培训和法制培训两个方 面展开。在业务培训方面,保安公司可以制定一些保安工作的程序和规范用语,帮助保安在履行职责时有章可循;在法制培训方面,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保安法制 教育,提高保安法律意识,以防止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加大保安教育力度并强化社会认同度。政府和社会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保安方面的法制教育,如相关审判案例的讲解,用以案说法的形式来提高 保安人员的法律意识。另外,保安人员的综合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不仅需要提高从业技能,还要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其充分认识到保安行业的社会意义,才能让他 们爱岗敬业,杜绝违法犯罪行为;作为保安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及业务培训,规范行业规则,逐步提高保安待遇;社会大众也应该充分认识保安工作的 价值,尊重保安行业,提高保安工作的社会认同度,降低保安犯罪率,真正发挥保安保一方平安的社会职责。

草原生态

2010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一揽子重大政策,促进牧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前几日又召开常务 会议,会议确定,到2020年全面实现草畜平衡,使草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4月27日,《草原生态保护》科教片首映式暨座谈会在京召开,该影片是我 国首部全方位反映草原保护建设的高清科教片。

草原,是指在中纬度地带大陆性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多年生耐旱、耐低温、以禾草占优势的植物所构成的一种群落,具有防风、固沙、保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涵养水源等重大生态功能。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5,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干旱、高寒等自然环境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主体生态系统。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我国将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草原生态形势的好转。

确立生态优先的草原发展战略,强化草原的生态功能,将尽快遏制草原生态整体恶化局面、促进草原生态修复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草原工作的中心任务。

给予草原牧区特殊政策扶持,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集中出台有利于草原生态改善、畜牧业生产发展、牧民生活提高的强牧惠牧政策。

切实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对禁牧草原给予补助,对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给予奖励,对牧民给予生产性补贴,基本建立我国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做强做大草原生态工程,进一步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大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减轻天然草原人口压力和牲畜放牧压力,尽快启动草业良 种、草原防灾减灾、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农区草地开发利用、牧区水利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

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明确使用权,落实承包权,保障收益权,强化草原承包经营管理。

大力加强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草原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主要草原牧区要强化和充实草原行政管理机构队伍,积极推进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草原监理机构,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改善执法装备条件,增强执法监管能力。

不断强化草原执法监督能力,主动联合公检法和纪检监察部门,坚决查处重大典型违法案件,强化草原信访案件的查办和督办,配合做好相关草原法律法 规的立法工作,大力推进各省(区)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和管理使用办法的制定出台,确保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政策全面落实,创新草原执法监督方式。

地下水超采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一、地下水超采的危害

第一,地下水超采会造成地面沉降;

第二,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衰减并伴随地下水污染;

第三,对于沿海地区,造成海水入侵,地下淡水盐碱化。

二、防治地下水超采的方法

遏制地下水过度开采的主要途径是明确科学评价地下水含水系统的可开采量及其承载能力,并合理确定开采井和开采量的时空分布,通过法律、行政及经济等手段,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根据地下水超采造成危害程度的预测评估,综合考虑地下水资源的恢复、补给能力,将地下水开采管理划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和控采区或不同的保护区,进行分区开采;

第二,进一步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和地面沉降的检测,改进监测手段,如采用GPS技术,实现CPS监测与分层监测标组监测自动化,提高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和服务水平;

第三,加大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投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用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地下水管理条例,加强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与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

第五,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加强水循环利用等方法,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改善水文地质环境;

第六,建立统一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实行规划开发,统一合理调度,如在市区内逐步停止自采井,统一调度使用城市供水;

第七,培养一批地下水资源监测、科研队伍,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水质监测、预警监控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地下水环境是地下水及其赋存空间环境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活动作用影响下所形成的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称,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保护地下水环境,关系子孙后代、关系国计民生,因此,改善和保护地下水这一有限的战略资源已刻不容缓。

国家形象

【背景链接】

2010年11月中旬正式推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工作,此片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设立的重点项目,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标准表述】

[权威警句]

公共外交不是涂脂抹粉,而是坦诚地自我介绍,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和看法说清楚就好。——前中国驻英国大使 傅莹

[原因]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进程中,“国家形象”已经并仍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必然遭遇的现实问题。

国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其国际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本民族每个个体对于国家共同体的认知、认同,从而影响到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而且也复杂地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国政 府、民众以及所有中国的精神信息和物质产品的接受和评价,从而影响并决定着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措施]

当前,我们要在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各方面,努力塑造中国的和平、民主、发展、开放、和谐的形象。

一是塑造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安全形象。

国际关系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看来,新兴大国的崛起总是意味着国际权力的转移和现有国际权力格局的调整。因此,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首先是树立中国的和平形象,使之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

二是塑造科学发展、共同发展的经济形象。

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国家形象最显著最突出的本原要素。

三是塑造民主、法制、平等、负责任的政治形象。

社会政治制度是国家的政治身份,是国家形象的政治本原。

四是塑造开放、繁荣、多样、包容的文化形象。

这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文明,充分挖掘和吸取“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爱交利”、“包容兼蓄”等传统文化精华,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

五是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公平合理的环境形象。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当前,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加以解决。

水利建设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8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 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强调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水利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治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和活动。目前,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是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要特别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发展节水灌溉。

——温家宝

[战略地位]

第一,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

第二,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绝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

第四,水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青。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治水改水是重要措施之一。

第五,水利是民生改善的紧迫要务。保障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当务之急。

[目标]

总的目标:即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措施]

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必须扎实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面临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匀的基本水情,我国水资源管理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 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实现水资源管理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其次,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通过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节约使用和高效使用。

要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 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溉工程良性运行原则,推进农业水价 综合改革,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最后,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要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更好地结合起来,把保障发展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更好地 结合起来。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保障性住房

每年3月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 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不 难看出,两会的热点往往是对人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因此,也备受申论考试青睐。

两会召开前夕,在新华网举办的有关调查中,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让百姓居者有其屋,受到网友普遍关注。这也成为正在召开的中国地方“两会”关注的重点。

一、什么是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 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还很不完善,为此,我国已经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 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温家宝总理2011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内指出: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 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 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

二、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措施

首先,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其次,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重 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第三,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住房公积金贷 款、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第四,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 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

湿地生态保护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的基因库”。然而,从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普查结果 看,已完成调查的6个省份中,北京、吉林和广东的湿地面积在进一步减少,黑龙江、江苏和天津湿地效益和功能还在下降。湿地资源数量的减少,效益的下降,不 只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珍贵动物的栖息、生存和繁殖,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湿地危机表现

第一,湿地面积依然在大幅度地减少;第二,天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的速度很快;第三,湿地过度利用带来的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

二、湿地破坏的原因

湿地破坏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富营养化、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主要间接原因是人口增长和经 济发展加快。而这并非问题的全部,更为根本性的原因当是,湿地保护缺乏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在有限的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中,湿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竞争中始终 处于劣势的地位。

三、前进中的一缕曙光

江西是我国湿地资源大省,湿地资源丰富。在湿地生态建设方面,江西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探索和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表示。

总结反思江西湿地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如下:

(一)加强政府职能,提高领导认识。要把湿地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把湿地生态的保护、开发和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建设来抓,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完善健全机构,明确各自责任。湿地工作牵涉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国土等多个政府部门,应由各级林业局牵头成立监测体系和具体实施体系,各个部门做好相应工作,联合共同严格执法。

(三)开展湿地普查、调研,做好统一规划工作。详尽的普查是高起点规划的基础,应按广义和狭义湿地分别进行普查,有利于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湿地保护、湿地地产、污水处理和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四)全民动员,普及学习湿地知识。领导应带头学习,消灭“湿地知识盲”。集中一段时间,采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办展览、实地参观等方式全面普及湿地保护、开发和建设知识,做到人人都有保护湿地的自觉意识。

四、重要论述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 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继续实施天 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

就业腐败

【背景链接】

就业腐 败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的录用等公务活动中,违规操作,安置直系血亲或亲属人员,又称“父子兵”、“夫妻店”。

广东省东源县法院院长徐周定主持法院党组会议,同意不经考试就招录自己的儿子为工勤人员。这个岗位虽不是公务员,但有人事部门的正式编制、由财政统发工资、签无固定期限合同,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在此之前,徐周定已把儿媳录用为法院打字员。

【类似事件链接】

● 浙江平阳县电大校长“父亲招聘儿子”

● 陕西一省直事业单位招聘“父亲考儿子”

● 江西武宁县事业单位招聘“限招科级干部子女”

【标准表述】

[原因]

权力插手“财政供养人员”的招聘,其原因:

一是在公务员招录难以暗箱操作下不得已“退而求其次”。

二是目前对此类人员的招录还缺乏明确的全国性规则治理,有空子可钻。

三是此类岗位提供了一条进入正式公务员队伍的捷径,具有重大的利益倒腾价值。

[措施]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 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回避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的录用等公务活动 中,凡涉及到直系血亲等亲属关系的,应自行申请回避,不得参加有关调查、讨论、审核、决定,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施加影响。一把手主持会议招收自己的儿子儿媳 妇并“一致通过”,显然违反了这些规定。

要想消除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腐 败”现象,首当其冲要改一改“有关规定”。

第一,要消除所谓的“财政供养人员编制”。如果“有关规定”不给出这些财政后勤人员指标,院长也不会把儿子安排进来“吃皇粮”。然而,“有关规 定”给出了这么多事业单位人事编制,这就变相允许了“就业腐 败”。因此,消除“就业腐 败”,增加机会公平,改变“有关规定”势在必行。

第二,要消除“党组成员一致通过”的旧规,严格遵守《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回避暂行规定》。如今的许多机关单位还在延续传统的“有关规定”,认 为只要集体研究通过,事情就定下来了,少数人常常藐视法律法规,借集体研究之名,行个人利益之实。众所周知,由于一把手主持会议,其他党组成员自然就会 “一致通过”。

第三,必须以立法的方式确认“财政供养人员”的编制员额,建立与正式公务员一样严格的编制规范。

第四,杜绝更多的“就业腐 败”发生在事业单位、机关工勤岗位,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只要有就业机会的地方,就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二是要细化行政管理规章,明确避亲制度的操作规程。

第五,事业单位招聘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用公开透明的程序机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招聘的公平公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堵住权力规避法治的腐 败滋生。

提升城市民众幸福感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6日,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等主办的“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20座城市获得了“幸福”殊荣。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及以上)为:杭州、成都、长沙、昆明、南京、长春、重庆、广州、通化、无锡。

“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在8万余份有效问卷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达到 11.1%。近45%的民众对当前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有或强或弱的幸福感,但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是否真的能够反映现实情形,成为引发争议的焦点。

【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并不简单取决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一个城市在人均GDP和GDP总量较低的情况下,也可能有更高的居民幸福指数。城市居 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量,还取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安全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精神状态、主人翁感觉等,甚至 一些很具体的指标,比如塞车不塞车,树种的好坏,都可能有所影响。——***

[深度分析]

城市的幸福感,来自于品质化的生活,更来自环绕在每位市民身边的安全感。对于社会主流民意而言,幸福感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在中国,出现了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市民幸福指数反而越低的现象。今年以来的物价飞涨,也让百姓体会到通胀预期时代生活的艰难。

市民的尊严,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自于各个层面的平等和保障,来自于整个社会赋予每一个人享有法律所给予的自由和权利。而拥有这些保障、权利的市民,才有尊严,才能体会到城市生活的幸福。

[措施]

国家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必要前提是让民众有尊严的生活。

有尊严的生活,积攒一定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积累精神财富,自然重要,但民众的尊严更来自于法律的有力保护,来自于平等、公平的社会环境,可以自由 而全面地发展。建立在有尊严生活的基础上,民众的幸福感必会逐渐提升。同时,社会财富分配的命题、地方治理的改善、公权力的约束,以及司法有时会被权力绑 架的现象等,都需要逐步推动解决。

第二,提升民众幸福感政府责无旁贷。

一个能够给民众带来较强幸福感的社会,唯有在一个政治清明、法治进步、经济科学发展、社区文明和谐的社会中,民众的幸福感才能达到相当的高度。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经验感受出发,民众的幸福程度与政府的治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渴望过幸福的生活,渴望体验真实的幸福感,由此,政府的 治理与努力,都应该朝着以人为本,眷顾个体发展的方向去努力。

第三,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解决好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

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最为关键,因为经济收入水平是衡量幸福感的一个基本指标。这就要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 就业岗位,优化创业环境,让人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同时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分好“蛋糕”,努力缩小不同人群的收 入差距。发挥好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分配调节器”和“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安其居方能乐其业,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住房问题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让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看待"神医"现象

一、背景链接

在一个科技发达、文明现代的社会,“神医”一度炙手热,从张悟本到李一,再到现在的刘逢军,从悟本堂到绍龙观再到大道堂,“神医”、“大师”层 出不穷,一个个养生神话相继破灭,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相信绿豆能治百病、十几天不吃饭就包好、凭照片就能看病的荒诞说法?“神医”为何能忽悠世人?“神药” 不仅能根治,反而越治越重,很多的例子告诉我们人们相信“神医”不仅使他们有经济损失,还会带来生命危险。国家质检总局的网站明确规定胶囊、片剂、冲剂等 产品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食品。并没有纳入食品许可证的发放范围。但是现在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既不是保健食品、连合法的食品都算不上,却被销售人员说成神药等 情况屡禁不止,从“神医”现象我们能看出什么社会问题?

二、“神医”现象产生的原因

1、“神医”一度炙手可热,首先是人民群众自身缺乏医学知识、存在盲从心理。据相关部门调查,许多受骗群众大多是中老年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阶层,那么他们对科学的医学知识了解甚少,再加上很多病无法根治,只能从药物上进行控制,从而导致了人们的盲从、急于痊愈的心理。

2、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层出不穷的“神医门”与法律制度存在缺失有关,目前我国法律虽然对无证行医做了禁止性规定,但是对这种毫无职业道德、大吹牛皮的“神医”如何禁止和处罚,并没有专门规定。法律的缺陷让一些人钻了空子,一些“神医”就在法律空间里寻找灰色地带以规避监管,不仅要患者登记个 人信息,还要签协议,其中无非说他们不是医疗机构,他们的产品属于食品,不是药品。一旦追究责任起来,即使被处罚,力度也有限。违法收益大而成本小,处罚 不严或无法可依是导致各种“神医”屡屡出现的重要原因。

3、媒体等受利益驱动。每一个“神医”,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往往都有一帮人、一些媒体在为其抬轿子、四处吆喝。尤其是现代传媒如此发达,包装 手段如此丰富,一个医学界昨天还默默无闻的人,上了几次节目,搞了几次访谈就会一夜之间火了、红了。作为媒体只要有利益驱动,就会炒作忽悠,这些“推手” 联手炮制的,又岂止是“神医”们?

4、监管不到位。假神医为什么能以合法的面目迷惑世人?群众一直举报不断,为什么要等到“墙倒众人推”时才有所动作?左一个张悟本,右一个刘逢军,那个监管部门的相关人员受到了追究?好像与他们毫不相干,看来监管不力不是小问题。

5、真专家缺乏社会责任感。我国不乏有真才实学、妙手回春的医学专家、养生专家、心里专家,为什么在百姓疑惑、迷惑的时候,没有负责人站出来,或者懂行的人站出来,揭穿“神医”画皮?这么好的科普时机,就此白白丧失,实在可惜。

三、解决“神医”现象的对策

1、加强科普。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责,建立防假打假机制,科学家们平时做好科普工作,关键安时刻敢于出来说话,公众需要提高科学素质。总之,治理“神医”需要形成合力,大家都努力,“神医”滋生发展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要治理“神医”现象,迫切的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扎进法律制度的“篱笆”,切实加大打击力度,不给以谋取暴利为目的各种养生机构和“神医”可乘之机。

3、加强监管。国家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医药的监管,包括对要加强对医生的医德教育,还有对媒体监管,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从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素质,对于违规违法的医生及医疗机构要处以严惩。

学前教育的社区化

一、政策背景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普及学前教育”,指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 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同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 并举的办园体制;家境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甚至可以得到财政补助;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等等。

就学前教育的国际经验看,近年来,幼儿园社会功能的多样化,办园形式的小型化和家庭化,学前教育服务的社区化等,都是普遍的发展趋势,并且已经 在促进儿童发展、有效利用幼教资源等方面显示出显著的成效。实施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焕发这些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能极大地提高我市教育水平和人口整体素 质,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主要问题

问题一:政府办园比例偏低,优质幼儿园少,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及儿童的需求,导致“入园难”,“入好园更难”。

问题二:政府对于企事业单位及部门办园缺少政策扶持,导致企事业单位办园积极性不高,并且办园条件和质量问题较多。

问题三:幼师水平不高,学前教育专业化指导与师资配套空白,学前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与家长对高质量学前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问题四:忽略了弱势群体的子女学前教育,残障儿童的服务率及入园率偏低,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突出。

三、具体对策

第一,加速机构的建立,为学前教育供给场所。一是鼓励、扶植多种形式的社区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的生成与发展,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家庭教育交流中 心,以开办家长学校、家长俱乐部、亲子乐园、玩具图书馆等方式,保证每一个

家庭都能及时了解到学前教育的最新动态和信息,最大限度地开发家长教育资源和儿 童相互学习的资源。二是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网络,提高父母及看护者科学培育儿童的能力,使每一个家庭都能得到专业人员的定期上门指导,让儿童享有最高 标准的健康咨询、教育指导等各项服务。

第二,加快政策的制定,为学前教育创造制度环境。一是形成对政府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把学前教育问题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考核指 标,对于那些举措不实、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的地区,要加强指导和问责;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好园,办优园,对违法及办学条件不成熟的要严惩,对符合标准的 要奖励。二是出台托幼机构收费管理办法,收费的总体水平特别要考虑到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三是建立起学前教育保障制度,对本市弱势群体、外来人口及低 收入家庭提供助学金,根据生活困难程度分成不同档次,制定分层补助标准。

第三,加大物力的投入,为学前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一是市政府要对本市托幼机构进行摸底调查,根据社区居民人口确定托幼机构数量和办园规模,做好 新建小区托幼机构配套设施的规划与落实,保证社区儿童就近入托。二是要提供资金,重点扶植薄弱园,改善他们的办园条件,包括房屋维修、基本设施更换或改 善、玩教具的投入等,以缩小我市托幼机构在办园条件方面存在的差距。

第四,加大师资的培训,为学前教育打造人力后盾。一是市政府要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加大职后培训力度,切实提升教 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加大师资经费的投入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所有托幼机构的教师在地位上有所提升,在收入上有所增长。二是建立培训特教专业人员基地,加强 专业人员职后培训,宣传推广“全纳教育”的新理念,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由隔离化转为一体化,保证残疾儿童依法进人普通学前教育机构或其它特殊教育机构,使他们早期受到治疗、教育、训练,尽早融入主流社会。

多元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过去的一年中的成果及展望,大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 投入“三农”资金762亿元,增长21.7%。大力培育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扎实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开展15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普查工作,启动50万亩 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实现“三增”。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农村公路养护体 系基本建立,城镇集中供水覆盖的农村人口新增144万,解决23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3185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和海 岛地区发展,省财政转移支付252亿元,增长14.5%,扶贫开发和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取得新成效,对景宁县和重点民族乡镇的支持力度加大,山区、海 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标准表述】

城市带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 乡发展差距变小的发展阶段。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 农村完全能带出“双赢”的结果。

[措施]

一是城市和工商企业要吸纳更多农民就业。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必须落实“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善待农民工,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让城市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二是要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农村居民变市民。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把转移农村人口作为当前城镇化的首要目标来考虑。要重视发展小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三是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关键足要增加投入。要加 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扶贫 开发力度;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 生产直接补贴的机制。

城乡统筹,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希望,真正落实要靠长期努力。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确立的战略目标就能逐步实现。

职业教育问题

问题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是通过大力兴办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实现的,中等职业学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放缓。1997年以来,就业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徘徊不前,而所占比例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56.8%下降至2003年的36.9%,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1993年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基本形成了以中等 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目前发展比较迅速的高 等职业教育主要还是2-3年制的专科教育,且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与培养模式上均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 为导向进行规划。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大专院校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下降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 59.7%。尽管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已达2万多所,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只有200多所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这些院校存在经费不足、毕业生待 遇未得到很好解决等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 求。

问题的主要表现为:

一是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

三是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加严重。

四是我国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据测算,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

关于该社会问题的解决对策,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2)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

(3)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4)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社区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同时在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5)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6)推动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

(7)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8)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9)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 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10)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11)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 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合理确定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发展。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 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12)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

(13)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 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小城镇建设

【背景链接】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在实施福建省新一轮创业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大力扶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2010年2月22日,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加强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见。

【标准表述】

[意义]

一是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在原有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培育出大量上下游产业,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利用各种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形成一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

二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小城镇,可以缓解过去的“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

[措施]

(一)总体措施

一是推进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带动新农村建设。

二是促进农村造福工程从边远乡村向中心集镇转移。

三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金资源投入。在建设中心村镇的过程中,对修路、通电、通水、通信、建学校及医院等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可以一次投资,资源共享。

四是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建议城镇化要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路子。

五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当地实际和发展优势,打破原有建制村区划界限,通过旧村改造、合村并点,推动居民及相关基础设施 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小城镇发展。如,可建设小城镇中心学校、中心卫生院、中心电影院、中心俱乐部、中心文化站、中心集贸市场、中心养老院等,让村民共享,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六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特别是要方便农村儿童就学。

七是提高农村农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转为居民,变成工人或市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八是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这不仅是从瓦房、土坯房变成套房、商品房,更重要的是要让社会治安稳定、生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

九是节约农村土地,保护农村环境,合理规划、开发土地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十是促进农村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自主创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具体措施

第一,加快推进建设。

加快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要求,推动城市、县城基础设施向周边试点小城镇延伸、从试点小城镇向周边乡村延伸,实现衔接互补、联网共享、辐射带动

第二,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

大力培育发展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推进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规划区内一律停止办理个人零星建房审批、零星供地。

第三,强化建设管理。

一是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二是严格建设工程管理。三是加强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四是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

第三,加强指导监督。一方面,强化服务指导。另一方面,强化督促考核。

第四,推动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措施有鼓励措施和倒逼机制。一方面,鼓励措施。另一方面,倒逼机制。

第四篇:申论热点问题一

协议班学员内部资料

申论热点问题一

三农问题

——夯实农业基础 发展农村经济

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住半壁江山的国度,农村的稳定是国家安定团结的基础。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央工作的重点之一,三农问题也成为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特别是申论考试的焦点之一。在本文以六个”中央一号文件“入手,阐释了国家针对三农问题的政策。

新闻链接

2009年2月1日正式公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作为一份送给亿万农民的温暖而厚重的新年大礼,中央一号文件既有针对性、指导性强的工作要求,又有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和农村发展新情况提出的重要应对方略。

政策沿革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切中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权威解读

2009年2月2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举行的国新办新闻背景吹风会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了解读。他说,《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2004以来就”三农“问题连续发出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2009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部署。

陈锡文指出,《意见》分为五部分,从28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五个部分分别从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各项技术支撑和对农业的各项服务工作、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措施,在结尾部分还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各级党委的领导,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

第六个一号文件基于三点考虑

陈锡文说,《意见》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制定和发出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意见》在2009年具体执行。二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经济情况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局面,为了应对这个局面,必须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所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指导20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三是要继续保持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陈锡文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其中显然也波及到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于农产品价格的涨幅明显比以往下降,价格当然是对农民发展生产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刺激的力量,价格涨幅下降,有些农副产品的价格是绝对水平的下降,因此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的影响。第二点也是大家关心的,由于经济受到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出口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就导致了农民工的就业产生了问题,一部分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城市回到家乡。避免这些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2009年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意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三大内容

陈锡文说,《意见》对于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三条大的内容,28条政策措施中有三条涉及这一问题:一是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首先,对于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进一步界定清楚,并且保障其权益;其次,对承包地地块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这项措施无论对于农民长期稳定地承包,还是以后农民所有权要流转都打好了基础。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个政策从1984年中央的1号文件中就已经明确了,一以贯之,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允许这样做的。三是必须落实好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来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三中全会的决定已经对集体经营性用地怎么进入市场提出原则性、方向性的意见和要求。2009年的1号文件强调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等待具体的政策措施出台之后再稳妥地推进。

《意见》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

陈锡文指出,《意见》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就是农村的电网建设,大的电网建设覆盖农村人口已经达到了95%左右,还有5%左右要通过其他的措施加快电网对他们的覆盖或者是供电对他们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实现城乡之间用电的同网同价。二是关于乡村的道路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大概全国有87%左右的行政村都已经通公共客车,通达率要进一步提高。三是,要加快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文件要求从2009年开始,每年要解决六千万以上的农民的安全饮水问题。第四,加快农村的沼气建设,过去我们每年沼气中央财政要投20亿,2009年在这个水平上要进一步提高,以便每年能够解决400万到600万左右农民家庭使用沼气。第五,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进行试点工作,在国营农场和国营林场等一些过去长期被忽视的地方加快推进建设。

陈锡文表示还有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按照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且逐步实行免费。在中央1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首先中等职业教育从涉农专业以及农村家庭困难的这些孩子做起,2009年开始就免费。有关部门正在做预算和正在做计划,要等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以后才能明确下来。

思考问题:

1、请联系我国实际,谈谈当前我国三农面临哪些问题?

2、面对经济危机,怎样促进我国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稳定?

3、请就我国三农方面存在的问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评论。

第五篇:申论热点问题解析九

二五让市场因素调控价格 只有在行业中注入更多市场竞争因素,价格才会因企业竞争自动被维系在合理区间。

月头刚刚被罚、月尾就再度涨价,联合利华“执着”的价格策略备受关注。日前,广州、上海等多个城市部分超市已收到联合利华涨价通知,一些产品价格涨幅在10%左右。而就在本月初,该企业刚因“散布涨价信息”被国家发改委罚款200万元。

随着国内物价指数频频“破5”,市场高通胀预期渐浓,商品价格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牵动老百姓敏感的神经,即便是联合利华向媒体的一句喊话,都可能引发日化产品的抢购潮。为此,中央调控部门从今年3、4月开始,频频约谈方便面、日化企业及各行业协会,直至向联合利华开出200万元罚单,以此表达稳定物价的政策导向,期望通过行政措施抑制新一轮涨价潮流。其间,主管部门关切民生、控制价格的良苦用心,理应充分肯定。

联合利华的“执着”涨价,却让行政罚单的威慑力骤降,也进一步让人思考:在市场经济中,面对日化品企业的合法定价权,如何协调政府的行政干预与市场法则间的关系,如何防止市场价格秩序被扰乱?

市场竞争情况下,企业不敢轻易涨价,即使成本上涨,多数企业也首先会选择内部消化,而不会轻易转嫁给消费者。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的企业,常会操控价格。随着民族日化品牌接连被国外“巨头”收归囊中,日化产品的市场份额日益集中在少数企业,包括联合利华在内的四大巨头,在中国市场已占据了八成左右的份额。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联合利华洗发类、洗肤类、衣物洗涤类产品,分别占中国内地市场份额的12%、12.6%、15.2%。如此格局下,企业间很容易形成某种默契,共同维护既有的市场优势支配地位。

由此而言,中央调控部门对于价格的监管应该从打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入手,但也要避免直接介入对具体产品价格的干预。外国市场监管经验也是如此,今年4月,欧盟委员会就对两大日用消费品巨头宝洁和联合利华开出巨额罚单,惩处两巨头协同汉高公司在欧盟的8个国家操纵洗衣粉价格。其中,联合利华被处以1.04亿欧元罚款。

值得强调的是,严厉的行政惩戒对价格调控能够发挥暂时作用,但政策绩效却难以长期延续。只有在行业中注入更多市场竞争因素,价格才会因企业竞争自动被维系在合理区间,而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正在于此。

针对日化产品定价权旁落的局面,处理好类似“涨价问题”,或许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通过培育优质的民族品牌与既有垄断者抗衡;另一方面,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定期公布业内主要原材料占比及其价格变动等数据,消除厂商假借成本之名行涨价之实的冲动,以此促进市场形成合理的价格预期。

二六醉驾入刑

什么样的情况下必须进行血液检测?“呼气”检测和血液检测两个环节的间隔时间有没必要限定?案件由交通警察向刑警移交该有怎样的标准?5月1日

起,对醉酒驾车违法行为的处罚,已从行政处罚上升到更加严厉的刑事处罚。北京等多地已经出现了“醉驾入刑”的“第一人”。

“醉驾入刑”虽在立法过程中曾有争议,但法律既已通过,则应全国一体遵行,以维护法律的尊严,最为重要的是做到对犯罪嫌疑人的“不枉不纵”;而且,由于刑法是对违法行为最为严厉的处罚手段,或将引起一些犯罪嫌疑人力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脱罪”,因此,必须通过严谨的程序实现对整个执法过程的控制。从当前各地的执法情况看,警方也比较重视执法程序的问题。比如,为了保证执法公正透明,北京执勤交警装配了小型执法摄像设备。而上海警方则表示,为了确保醉酒驾车案件查处、办理过程的严谨,将进一步交由具有资格的专业机构进行抽血取证,展开鉴定。

但从目前的规定来看,尚缺乏全国统一的执法规程,很多细节尚不明确,可能会产生执法漏洞。

比如,酒驾案件通常是先由交警的行政执法来发现,通过“呼气”检测是否属于酒后驾驶。但“呼气”检测的准确性不如血液检测,现在涉及违法者是否面临刑事处罚的严重问题,这种做不到绝对准确的“呼气”检测结果,能否成为法庭定案的关键证据,还是只能以血液检测结果作为证据?

而什么样的情况下必须进行血液检测,目前并无明确要求,20毫克到80毫克之间的浮动范围极大,究竟多少才具备犯罪“嫌疑”而要进行血液检测,直接影响到违法者的最终处理,交警的这个自由裁量权应予规范。

再如,“呼气”检测和血液检测两个环节的间隔时间问题,对于80毫克这个直接关系“醉”与“非醉”、“罪”与“非罪”的关键界限如何掌控也需明确。如果 “呼气”检测是81毫克或者79毫克,从“呼气”检测到血液检测之间的时间长短,则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有必要明确两个环节衔接的时间。

交通违法案件中,各种不当力量对执法的干预也是人们担心的问题。“醉驾入刑”规定对于违法行为人的严厉性可能带来对执法更大的干预,同时,由于“醉驾”危害的是不特定人的安全,通常没有具体的被害人,因此外部监督较弱,如何严密执法环节而不给这些力量可乘之机,不放纵违法者也需通过程序完善。此外,查处酒驾中,全程是否必须至少两名执法人员共同执法;整个执法过程是否要全程录音或录像且保证其完整性;案件由交通警察向刑警移交该有怎样的标准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醉驾从行政处罚“升格”为刑事处罚,涉及当事人是否犯罪的重大问题,且法律已经实施,应当尽快出台详细的规程,以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法律的公正。

二七个税公平

17日从中国国家税务总局获悉,税务总局于近日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

通知要求,不断完善高收入者主要所得项目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财产转让所得征管,其中包括:完善自然人股东股权(份)转让所得征管、加强房屋转让所得和拍卖所得征管、抓好个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取得股权(份)等其他形式财产转让所得征管;深化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管;完善生产经营所得征管。

通知还要求,继续加强高收入行业和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其中包括:加

强以非劳动所得为主要收入来源人群的征管,例如从事房地产、矿产资源投资、私募基金、信托投资等活动的高收入人群;做好高收入行业工薪所得征管,尤其是各类奖金、补贴、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激励所得;对纳税人从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应通过明细申报数据等信息汇总比对;完善数额较大的劳务报酬所得征管;加强高收入外籍个人取得所得的征管。

通知指出,建立健全高收入者应税收入监控体系,加强税务机关内部和外部涉税信息的获取与整合应用,通过各类涉税信息的分析、比对,掌握高收入者经济活动和税源分布特点、收入获取规律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

通知强调,各级税务机关要积极为纳税人提供多渠道、便捷化的申报纳税服务,了解纳税人的涉税诉求,提高咨询回复质量和效率,继续做好为纳税人开具完税证明工作,严格执行为纳税人收入和纳税信息保密的有关规定,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热点解读

应该说,“调高”不是简单的“抽肥补瘦”、“劫富济贫”,更不是“均贫富”,而是要通过税收等手段,使高收入群体的一部分财富交给国家,用于二次分配。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政策,加大调节力度,既充分保护人们劳动创业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又有效缓解收入差距过大趋势。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步伐,进一步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引入竞争。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使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在垄断行业的权益得到保障。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

加大税收的调节作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税收流失。

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赠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项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财富分配中的作用,促进民间自愿捐赠活动,吸纳社会资金帮助困难群体,推动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广大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见,其实并不是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见,而主要是对通过违规、违法行为获得巨额财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强烈不满,对这些非法收入要坚决取缔和打击。应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

下载申论热点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申论热点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山东政府工作报告及申论热点问题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十大申论热点问题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十大申论热点问题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十大申论热点问题 2011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一:暴雨背后暴露的潜在问题 【社会问题的背景】2010年5月5日以来,一波接着......

    2012年申论热点问题用工荒

    2012年申论热点问题 按往年的规律,元宵节过后是务工人员来温寻工的高峰。而今年新春以来,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却不得不引人深思: 贵阳开往温州每天一趟的K942次火车,往往到丽水站......

    公务员考试申论考点热点问题

    200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考点热点问题 一、两岸关系:1、《反国家分裂法》2、连战大陆之行3、和平之路 二、政府:1、谈服务型政府,文山会海问题必须解决,2、政绩观, “恶人治村”的深......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三十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范文 【背景材料】 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舟山海岛医生36载无怨无悔为民行医,衢州大学生选择从事家政服务,杭州民......

    2011年申论十个最新热点问题[精选多篇]

    申论必背之二:2011年申论十个最新热点问题 热点一:公务员雇员制 【背景信息】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在广州某论坛上说:雇员制是将来公务员改......

    中公网锦囊:申论热点问题全

    中公网锦囊:申论热点问题全攻略 在漫长的备考过程中,需要高效合理的复习思路做指导。对于考生来说,在申论复习过程中一个很可取的复习方法便是及时总结。这不仅能让考生很好地......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之三大方法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问题之三大方法关注云南华图网校正式暑假国考政法干警5折优惠413多省公务员考试已经落下帷幕,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开始掀起热潮,预计10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