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域经济发展汇报材料
县域经济发展汇报材料
中共十堰市委 十堰市人民政府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们着眼于摆脱思想上的束缚,坚持以统筹城乡为方向,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着力打破“四大瓶颈”制约,认真落实“三大机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
回顾近年来十堰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四大特点:
(一)综合实力增强。2010年,全市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9亿元,比上年增加51.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7.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同比增长46.9%,是2005年的5.3倍。财政总收入36.6亿元,同比增长78.9%,是2005年的3.4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116%,是2005年的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9亿元,同比增长20%,是2005年的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同比增长12.5%,比2005年增加1509元。
(二)发展全面提速。“十一五”时期是十堰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提速。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五年依次为
117.2亿元、135.4亿元、195.9亿元、224.4亿元、275.9亿元,环比增长率为13.2%、10.1%、14.4%、13.3 %、14.5%,年均增长13.1%。2010年,郧县、丹江口、竹山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5%、14.8%、14.6%,超过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在2009年全省80个县市区综合发展考核评价中,郧县综合排名比上年前进22位,速度指标位列第1名,被评为“2009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丹江口市比上年前进12位,成为全省七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中进位最多、排位最前、保持领先的县市,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丹江要争当全省脱贫致富排头兵”的目标要求。
(三)质量显著提高。我们把提高县域经济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县域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9.4:32.6:38优化调整到26.6:40.8:32.6,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8个百分点。旅游、水电、绿色食品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1亿元,同比增长40.2%,是2005年的3.7倍。工业利润总额11.4亿元,同比增加4.6亿元,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50.3%。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420万亩,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3亿元。县域财政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全市县域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5亿元,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84.4%,高出全省7.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县域GDP的比重为13.3%,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
(四)后劲逐步增强。一是工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县域规模以上企业505家,完成产值277.7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322家和199.9亿元。其中,“双亿”企业1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8.6亿元,同比增长32.4%。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由2002年的7家增加到51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由2002年的4家增加到20家。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份额由2008年的18.3%提高到22.6%。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卓有成效。二是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市县域实际利用外资2055万美元,是2009年的6.2倍;外贸出口6420万美元,是2005年的2.8倍。三是县域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大。2006年以来,五年累计投资601.4亿元,年均增长39.7%。2010年全市县域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46.9 %,年均增长39.8%。其中,郧县、竹山、房县投资增速分别达到83.5%、29.2 %、26%,超过全省Ⅰ类县水平。四是在建项目大幅增加。2010年县域在建施工项目958个,增加301个,增长45.8%;新开工项目673个,增加197个,增长41.4%。五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99元,同比增长12.5%,比2003 年增加1509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60%以上改善为目前的46%。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一统三分”战略,实现了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
十堰的经济发展历来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城乡差距大,县域经济落后,与相对发达的十堰城区经济形成鲜明反差。二是十堰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县域经济不能一刀切、一律化,既要走统筹城乡的道路、在“统”字上做文章,又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在“分”字上下功夫。2008年,我们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了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决定,目的就是要用这个总目标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3月,我们召开市县乡三级干部大会,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发展战略,根本出发点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了落实“一统三分”战略,我们在竹溪县办试点,并于2009年9月在竹溪县召开了落实“一统三分”战略现场会。两年来,各地按照“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
模经营集中)和“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的要求,认真推进和落实“一统三分”战略,思想认识逐步深化,发展思路逐步清晰,推进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竹溪先行先试,建设“百里城镇长廊”,竹溪、竹山、房县三县不约而同地在305省道建设城镇带,取得明显成效,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竹房城镇带已被确定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实现了十堰南三县跨域规划、统筹发展的新突破。郧县以下促上,以县促市,提出并实施市(十堰城区)县(郧县)对接,推动了十堰城区与郧县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城乡统筹、市县一体的发展。去年,我们又作出了建设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决定,实现了丹江口、郧县、郧西等北三县统一规划、统筹发展的新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上的突破,直接推动全市发展战略的创新和提升,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我们提出“一城两带”区域发展布局,即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十堰城区建设,加快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打破“四大瓶颈”制约,实现了发展举措的重大创新。
长期以来,十堰的发展一直存在“四大瓶颈”制约: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十堰是一个国家“三线”建设催生的“嵌入型”城市,城乡发展脱节失衡,富裕的城区与贫困的农村并存,城区是“全国百强城市”,而六个县市是“国家级贫困县”。2008年十堰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别比为4.8:1;城区人均GDP与县市发展差为5:1;城区与农村人均消费差为5.2:1,城乡产业关联度低,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对汽车工业的依赖性强。三是交通条件落后。“十一五”以前,十堰对外交通命脉主要是襄渝铁路和汉十公路。四是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十堰是典型的山区城市,山地占国土面积的92.5%,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同时,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南水北调工程对十堰的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十堰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这四个方面,既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一统三分”战略,着力打破“四大瓶颈”制约,实现了发展举措的重大创新。
1、落实“五大抓手”,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围绕
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总体规划》,省委、省政府已经下发《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去年12月,我们召开了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了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二是以市县对接为抓手,加快十堰城区与郧县一体化进程。召开了市县对接协调会,全面推进规划、交通、产业、项目、市场五大对接,成立了市县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市县对接发展的意见》。市县对接以来,郧县经济开发区发展迅猛,已开发土地8.9平方公里,已有佳恒液压、神河集团、华新金龙等59家企业入驻,这是市县对接的一个重大成果,同时也成为市县对接进一步推进的一个重要平台。三是以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步伐。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调研报告》,下发了《关于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意见》,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启动。四是以丹江口市脱贫奔小康整市推进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启动6个示范区、13个示范片区、75个试点村建设。五是以各类移民建村建镇为抓手,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2010年启动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9个,新建和改造特色产业基地25万
亩;新认证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无公害农产品11个;武当道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为解决十堰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我们坚持“一主四大”发展方向,在努力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水电、旅游、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一是以东风公司为依托,提升汽车主导产业。深入实施《政企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合作框架协议》和东风商用车公司“61行动计划”,为东风在十堰实现更大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加快推进东风8万辆重型车、动力总成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加大环境创新力度,为投资者投资兴业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二是以优势资源为支撑,加快培育旅游、水电、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三是以培植龙头企业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培植一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10年全市共有省级龙头企业17家。四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县域工业化。坚持园区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
位,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县域工业园区6个,整理山地2万多亩,入园企业618家,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建材、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县域工业规模得到不断壮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2010年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26.6:40.8:32.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建设大交通,着力解决交通瓶颈制约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十堰交通不便的状况,近年来我们下大力气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东进西出、连南接北的大交通格局。实行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包建负责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推进方案”的要求,着力推动“1234”(一个机场、两个码头、三条铁路、四条高速)项目建设。为确保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我们加大督办力度,对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实行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检查,并根据建设情况提出相关解决办法。目前,武当山机场项目正在报国务院审批,襄渝铁路复线建设已经完成,三—十—宜铁路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十房、十白、郧
十、谷竹4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在建设对外大通道的同时,我们着力疏通内循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五年来,已建成乡村公路1.3万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和98%以上的行政
村通公路;市到各县市的公路改造升级逐步加快,城区到各县市均实现二级路通达,3小时交通经济圈初步形成;新建省际出口路及经济断头路742公里,一个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十堰县域发展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新的改善。
4、推进山地开发整理,解决工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十堰山多地少,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大胆探索集约节约用地新模式,在全市大力实施山地整理开发,为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拓展空间。一是对依山就势的山地,实行削平整理“小品式”开发;二是对高程相差100米左右的山地,削峰填谷,规模连片开发;三是对海拔较高的山地,进行“梯田式”开发;四是对河道裁弯取直,整理荒滩、荒塘、荒坡、荒沟,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三年来,全市共整理山地5万亩,其中,6个县市整理土地2万多亩。
(三)落实“三大机制”,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1、优化考评机制。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对县域经济指标的考核,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十堰已有的考核评价指标及经济发展现状,2008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县市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2010年又对《实施细则》进行了完善,10 对考核指标进行了调整,适当提高了县域经济指标比重,以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来。新的指标体系包括总量、人均、速度、结构、后劲、环境等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等)、人均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结构指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等)、速度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地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等)、后劲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等)。通过考评体系的完善和实施,形成了“谋发展、抓落实、争进位、作贡献”的良好氛围和各县市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良好局面。
2、完善激励机制。我们把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考核考评县乡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考评奖励力度。2008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排位前三名的县市区给予奖励;2009年拿出2500多万
元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核排位前三名的县市区、10个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和20个进步乡镇给予奖励;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财政累计拿出3000多万元对“双亿工程”优秀企业给予奖励。同时,我们坚持在县域经济发展一线考察、选拔、任用干部,鼓励干部安心基层干事创业。2008年以来,公推公选9名乡镇党委书记、5名乡镇长到市直部门担任副职,明确了14名乡镇党委书记为副县级干部,从村主职干部中招录了2批24名乡镇公务员。
3、健全服务机制。一是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成立了市级县域经济领导小组,实行县域经济联席会议、市级领导驻县挂乡、市直部门联系乡镇等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县域经济领导协调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选派250名机关干部到村(居委会)任“第一书记”,选拔256名大学生任“村官”。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十堰市为大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进“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植骨干企业,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融资服务。深入开展银企对接,组织“百亿基金进十堰”活动,搭建投资合作平台,推动融资项目对接。通过扩大担保中心担保资本金,增
加担保贷款数额,加强融资协调服务,协调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缓解一大批经济效益好、产品销路好、急需流动资金周转的县域企业的资金紧缺问题,帮助企业“减负、解难、融资、保产”。四是创优发展环境。坚持开展“加强作风建设、创优发展环境”主题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进百企”、“千名干部进农村”、“信访维稳突击月”、“重大项目百日攻坚”、“五个专项治理”等活动,特别是在“千名干部进百企,服务工业促发展”活动中,10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和项目建设一线,切实解决企业和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办结率达到93%,满意率达95%,帮助企业实现融资2.18亿元,累计为企业减免各类税费2100多万元。大力开展“双联双助”活动。选派了1000个基层党组织联系1000个农村党组织,1000多名党员干部联系1000多个农村贫困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助农村党组织开展工作,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深入推进实行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过错追究制等各项服务制度,大力实施“企业服务直通车”、“一站式”、“保姆式”、“党政主要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项目)制度”等服务措施,全力创优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五是外出学习考察,虚心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三年来,先后组织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河南、山东、重庆等
地学习考察。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几年来,十堰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在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和发展后劲上成效显著,但是十堰县域经济由于历史上基础比较差,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在全省仍然处于比较靠后的位次,虽然增长速度快,但规模依然偏小;县域工业“块头”小,龙头企业少;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大,外向度不够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的水平较低,尚未形成“专、精、特、优”的规模经济发展模式。
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14条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帮助十堰加快建设竹房城镇带。
(二)建议省委、省政府增加对我市6县市的财政周转金额度,支持十堰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十堰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三)建议省委、省政府支持尽快在我市设立外资银行、民资银行的分支机构,支持我市县域担保体系建设。
(四)建议省委、省政府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用地指标、用地方式和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第二篇:镇域经济发展汇报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
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汤河镇镇域经济发展工程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科学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全镇上下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优化环境,强化措施,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了全镇的经济实力。
一、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狠抓招商引资工作,打造“项目工程”
今年以来,全镇上下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8月份,全镇共有招商引资项目23个,其中续建项目13个,在建项目7个,分别为沂河磨具、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品、和美饲料、浩宇不锈钢、田野鸭业和江阴路桥华乙塑胶项目,再谈项目3个,分别为兰山王先生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累计协议利用外资2亿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9000万元,其中展华工艺新引进境外资金6万美元。同时,我们积极加大企业投入和技改力度,促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全镇各企业多方协调资金,紧紧抓住重点项目不放松,重点工业项目顺利进展,进一步优化了企业产业的结构,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实力。
(二)实施富民强镇工作,打造“惠民工程”
我镇立足传统农业优势,加大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力度,今年共新增杞柳种植面积200亩,苗木花卉面积300亩,新增大坊坞特色荷花种植50亩,共培育出大南庄、前东庄等苗木花卉专业村10个,旦彰街、前东庄等木瓜海棠专业村5个,前朱寺、后朱寺等杞柳专业村20个;以行道树、农田林网的形式新栽植树木12万株,组织实施了38个村的村庄绿化工程,新增绿化示范村3个。此外,我们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贴补政策,共发放小麦、水稻、玉米等补贴262万
1元,家电补贴55万元。今年4月份,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沂州海棠节”,进一步叫响了沂州海棠的品牌。近日,我镇又分别被中国花卉协会和中国林产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海棠之都和中国木柳工艺之乡的荣誉,大大提高了我镇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打造“基础工程”
今年上半年,共投资1500万元、横跨汤河两岸的三座大桥顺利竣工通车,大大改善了汤河镇的交通状况和发展环境;我们还完成了9公里共5.5万平方的农村道路建设;持续三个月的汤、沭河培堤工程,共采伐树木87200棵,果树3500棵,迁移苗圃220亩,坟墓270座,清理占迁青苗150亩,完成房屋拆迁2700平方米。目前长26公里的培堤任务已全面完成,共完成土方60万方,修建桥涵闸23座;投资80万元的医院病房楼,现已进入整体装修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飞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府前街的综合开发工作已完成筹备,最近就将开工建设。
(四)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工作,打造“环境工程”
今年我镇按照市、区两级部署,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一是突出抓好了342省道两侧、程梅路两侧和政府驻地的环境卫生整治。共拆除棚厦、栅栏32处,清运垃圾1800车,粉刷墙壁近6万平方米,清除非法广告牌71个,清理砖堆、草堆322处,清理道路两侧蔬菜庄稼12600平方米。二是积极推动村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多次召开了全镇村干部会议,要求各村重点抓好八堆的清理和垃圾池的建设,建立专门的保洁队伍,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三是卫生整治和绿化、美化相结合。狠抓了342省道和重点道路两侧的绿化、美化工作,全镇新增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四是大力规范市场秩序。我们联合工商、交管、公安等部门,对驻地主要道路占道经营和乱摆摊点行为进行了彻底清理,不规范经营门头均进行了拆除,并在各主要道路的停车秩序进行了统一规范。五是召开了镇驻地和沿线经营业户大会。对广大业主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再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并于近日组织了全镇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
知名人士,对各经营户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了全镇测评,并将成绩在全镇通报。
(五)继续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力度,打造“社区工程” 我镇社区建设在今年取得飞速发展,洽沟社区一期工程4座居民楼(13600平方米)现已交付使用,作为社区配套基础设施的老年房、深水井、景观石渠、音乐广场都已建成投入使用,通往社区的道路也已完成硬化、绿化和亮化。占地近2300平方米的社区花园也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4座小平方的居民楼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即可交付使用。按照汉唐风格完成规划设计的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经过紧张的手续办理和招投标工作,现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也可投入使用。目前,东庄社区准备再建两座居民楼,现正在宣传发动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建设创造的商机,大力发展服务业,既创造了就业岗位,也提高了居民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化水平不高。
2、个别干部群众思想跟不上区、镇两级步伐,部分村班子建设不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
3、村级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4、基础设施欠帐大,城镇建设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任务目标的落实,全面推动镇域经济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经济建设,扩大全镇民营企业规模,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做好目前几个在谈项目的落地工作,分别为兰山王西华塑胶项目、新新工艺与台湾杨先生合资的扩建项目和浙江嘉兴海王管件项目,力争年前实现资金到位。加快田野
鸭业、浩宇工贸、和美饲料、赵军复合肥、华盈工艺、沂河磨料和江阴华乙路桥塑胶等七个在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力争年底竣工投产创造效益。继续扩大招商领域和规模,创新招商引资方法,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二)抓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依托地方传统优势,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杞柳生产基地25000亩;继续完善海棠园建设,力争业户经营规模化、上档次,入园户达到200户,为“第二届海棠节”打好基础。
(三)抓社区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全镇群众居住环境。力争短时间内完成洽沟社区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4座小平方居民楼的建设和坊坞社区2座居民楼的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同时继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为全镇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
(四)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镇域经济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对排查出的不安定因素,逐一落实领导包案制,组织人员力量,集中进行查处。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大信访”格局,完善“大调解”机制,维护全镇的稳定。
总之,我们将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学习先进单位好的经验做法,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稳定,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群众安居乐业,为打造“半壁江山”、全面建设“新汤河、富汤河、美汤河”而不懈奋斗。
中共汤河镇委汤河镇人民政府二00九年九月七日
第三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四篇: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产业集群聚集发力
坐落于兖州市新兖镇的华勤集团,企业生产的钢丝绳刚一下线就被送进了输送带车间。此外,该企业在为宝马、奔驰、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配套生产轿车子午胎的同时,其尾气过滤器填补了国内柴油车尾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空白。同一产业的上下游及关联产品,在一家企业内部实现了高度聚集。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等基础优势,推动镇域经济结构转型,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关联度高、分工专业、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特色品牌撑杆助跳
山东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坐拥 “国字头”和“全球级”的“身份标识”已经成为兖州企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兖州市紧扣镇街产业布局和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名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带动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采用和新产品开发,打造引领镇域经济的旗舰团队,主导产业对镇域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金龙鱼”、“今麦郎”等一批产业品牌脱颖
而出。
三、城乡一体拓展空间兖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对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合理布局,构建了以城市为核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通过统筹城乡,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全市85%的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就业,镇域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加快了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进程,城镇化实现了与工业、农村发展的有效互动。
邹城
立足镇域实际和工作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财”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将调整农业结构、壮大民营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快载体建设,实现镇域经济的大提速。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农民根据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以壮大民营经济为根本出路,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政策驱动、效益拉动”战略,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专业加工园区;以培育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特色农业种植区,多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小城镇建设为优势载体。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标准,对镇驻地进行综合整治。
沭阳、沛县
一、借“势”发展,强化招商引资。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从扩大内需中争取基础设施项目、从改革决策中争取产业培育项目、从改善民生中争取事业发展项目、从外引内联中生成招商项目、从全民创业中启动民资项目。
二、借“鸡”下蛋,实现“无中生有”。加速村级经济发展和“三来一加”项目推进,引外地项目,搞“无本经营”;用“留守劳力”,办“家庭工厂”,形成铺天盖地的全民创业态势,推动全民创业纵深发展。充分利用闲置旧校舍、厂房,新办企业或实行租赁承包,增加财源。对经营不善、发展粗放企业实行“腾笼换鸟”,采取“低出高进”,局部淘汰,为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三、借“台”唱戏,宣传推介自我。充分利用“老乡会”、“同学会”、“项目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展示自身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发布和采集各类信息,着力宣传推介,吸引外商眼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外商投资兴业的“选点”。
四、借“题”发挥,注重连锁效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延伸产业链条,不断促其做大做强。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就是要按照园区化提升产业、社区化提升功能、职业化提升素质的“三化三提升”思路,通过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岗位职业化,培育镇域竞争优势,增强镇域发展活力,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立足资源共享、错位竞争,着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区域经济板块。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以中心镇创建带动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坚持以“三化三提升”为统领,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五篇:镇域经济发展信息
助力实体经济 实施乡村振兴 保障改善民生
五月的界河镇,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投资1.2 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滕州市政工程保障基地项目正在抓紧施工;深信纯物理法水处理设备制造项目、乾盟万象高端环保包装项目、污染土无害化处理项目等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大项目、好项目陆续入驻;广袤的田野上,到处可看到一望无际的马铃薯田地里收获机穿梭,薯农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幸福……处处呈现出一派竞相发展的喜人景象。
这仅仅是界河镇锚定“五闯五攻五样板”,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聚力打造“五抓五战”高质量发展镇域样板的一个剪影。今年以来,界河镇以落实“五闯五攻五样板”三年行动为抓手,聚力实体经济抓攻坚,围绕水泥产业链条上下游配套,引进深信纯物理法水处理设备制造、乾盟万象高端环保包装等3 个项目;聚焦高端化工、医养健康产业,全力服务大明科技上市,不断加快推进绿灵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鲁南中联央企带动效应,鲁南中联在界河新注册 3家公司,已形成实质性税收,实现了央企镇级税收零突破;积极发挥乾盟实业、深信集团、瑞泰盖泽等公司核心带动作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建材集群发展。同时,该镇还深入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步伐,重点培育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等专精特新企业 2 家。1 至 4 月份,全镇财政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向好态势明显,全力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新冠肺炎期间,我们镇还不断加强与泓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联系对接,积极开展线上洽谈,通过‘主会场+投资方签约代表视频连线’方式,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菌种资源库负责人张瑞福云签约现代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项目,筹建马铃薯示范田5 万亩,该项目的实施将加快推动界河镇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步伐。”界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学焱表示,今年界河镇在抓好实体经济工作的同时,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广换茬轮作、土地休耕,重点推动旱稻、果蔬等种植基地建设,持续推进1.1 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益,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同时,该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枣庄市级以上示范社、家庭农场2 家,狠抓皇娘沟、郑寨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服务队帮扶作用,培养农村经纪人15 名。
近日,在界河镇68 个村庄,村两委正组织村民群众对村
内的“三堆两垛”、卫生死角、生活垃圾等进行全面清理,及时补植各类绿化苗木,从细节着手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村民共同参与扮靓村庄的这一场景,正是界河镇对镇驻地、村与村连接线、各村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综合整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镇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任务,坚持问题导向,从细处入手,以村容村貌提升“、厕所革命”等工作为重点,聚焦重点难点、屋前屋后等死角,集中深度清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着力营造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魅力乡村新气象。目前,新增无害化厕所121 户、农村公厕13 个,完成6 个村居的生活污水治理,新创美丽庭院示范户 60 户,新建美丽乡村 47个,常态化推进村庄保洁,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界河镇围绕省级园林城镇创建,着力提升小城镇绿化管护水平,科学规划镇驻地停车场,进一步提升文明内涵,狠抓文明单位、文明村庄创建,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优秀退役军人”等评选活动,全面打好城镇管理优化战,在去年枣庄市镇域环境整治工作第三季度考核中位居同类镇街第一名的基础上,今年第一季度考核又获得同类镇街第一名,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镇。深入挖掘鲁班习俗传说、古迹旧物,抓好西孟庄遗址、界河驿站、东曹西孟氏旧居等历史资源的挖掘保护,形成特色鲜明的“鲁班故里”文化品牌。目前,该
镇新建城镇节点景观2 处,新增停车位200 个,建设村级综合文化中心11 个,填补健身器材空白村6 个,开展“文化下乡”70 场。该镇还积极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开展扬尘治理专项行动,铁腕打击“散乱污”企业,确保PM2.5、PM10 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全面落实“林长制”,加快推进灵泉山小流域、界河河道和兴隆破损山体治理项目,新增造林面积550 亩,并持续推进“河长制”全面见效,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今年以来,界河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在可用财力紧张、需投入地方多的情况下,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的初心不改,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民生工程项目,全力铺就群众幸福路。”界河镇党委书记王宁如是说。
为打好民生保障兜底战,该镇深入开展“两不愁三保障”提升专项行动,落细落实行业部门政策,强化资金项目规范监管,确保868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稳定高质量脱贫。积极夯实民生保障,全力推进饮水安全二期工程,积极服务枣菏高速建设、京台高速改扩建工程,完成9 个村通户道路和6 公里“四好农村路”、7 公里大中修工程,并大力开展“慈
善一日捐”“金晖助老”等慈善救助活动,持续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全面优化公共服务,狠抓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工作,健全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关爱服务体系,并扎实开展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提升行动,推行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着力提高市二院和卫生室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该镇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强化教师队伍、教育行风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李鹊镇:生态引领镇域经济发展
广饶发布
2018-12-06
生态引领镇域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李鹊镇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绿色发展”总体定位,瞄准打造“农业强镇、物流重镇、休闲名镇、园艺小镇”的发展目标,发挥生态优势,突出绿色发展,努力开创镇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做大生态观光商贸物流业。借助1.8万亩优质苗木花卉基地,完善AAAA 级景区和全域旅游创建规划,实施上农休闲旅游区改造提升工程和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布局鹊苑观光体验、绿色园林游憩、传统村落记忆、红色庄园品赏、淄河生态休闲5 大功能区,打造园林生态观光带、滨湖休闲观光带和民俗休闲观光带3 条精品旅游线路。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总投资8.5 亿元的铁路专用线二期、输油管道及中转罐区等6 个广饶物流园区商贸类重点工程项目,开展“双招双引”行动,扎实构建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打造集生产性、生活性物流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
改造转型传统农业,做强现代生态农业。按照“西部粮食、东部苗木”发展思路,加速新潍高路两侧设施农业布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长廊。实施 1.2 万亩高标准农田和 3000亩高效节水项目建设,力争水肥一体化种植面积达到1 万亩。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盛凯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胜大粮油“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祺顺粮食仓储物流3 个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汇通粮食与中粮集团、中化集团订单小麦项目合作,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名优特稀新”经
济作物,推动苗木、小麦、胡萝卜等产品品牌做大做强。
实施绿色环保行动,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化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创建行动,打造“绿树环绕、浓荫覆盖、花草萦绕”的优良生态环境。以“三年增绿”工程为平台,大力实施干线两侧路域绿化工程,高标准建设环镇林、环村林、农田林网、干线林带,力争2020 年全镇林木覆盖率达到40%。大力实施“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加快工业园区雨污分流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建设,健全农村供水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运行管护体制,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秸秆禁烧、扬尘治理等工作,促进全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