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邓纪念馆观后感
.周邓纪念馆观后感
每一次提起周恩来,我们有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缅怀,而是一个永不褪色的人格话题,而是一座永远闪耀光芒的精神丰碑。怀着这种心情,我们跟随校党委,于2013年10月30号,一起去参观了周邓纪念馆。
我们这一代人,绝大多数都不曾亲眼看到过周总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真切热爱之情。如果说原来我对周恩来只是从书报上、从文字中了解的话,那么通过此次参观活动,一个有血有肉的周恩来形象就赫然站在我的眼前。当来到周恩来肖像前,我久久伫立在那里,眼前浮现出那曾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俊朗的身影和在革命峥嵘岁月里那许许多多壮丽的诗篇。在庄严肃穆的大厅内,我的心情感到格外激动。
谈到周总理,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周总理是全中国最伟大的总理之一,任劳任怨,工作认真,爱戴人民,他身上有数不胜数的优点,周总理逝世时,联合国都为他降半旗,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些都能显现他在人民心中光辉的形象。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人。缅怀他的生平,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五四运动时期的被捕与抗争赴欧洲勤工俭学时的意气风发,到共产国际面见斯大林的曲折经过,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经历,中美的乒乓外交,以及“文化大革命”**岁月中的艰难处境,令人感动。
周恩来出生在旧时代,由于生活所迫,使他幼小的年纪就要承受家庭的重担。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周恩来仍然不忘刻苦学习。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得那样震撼人心,正是这种超凡卓越的精神,使他成为新中国唯一的终身总理,世纪的伟人。周总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民族的命运,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地工作着,他所处的环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还要继续工作下去,并且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在总理的身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带给我们的东西——“周恩来精神”!他品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他的品德、人格、风范、情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一座丰厚的精神宝库。
作为周总理妻子的邓颖超,同样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仅一直支持周总理的工作,并且还一直致力于妇女运动。可以说作为女人的她,不仅要照顾家庭,支持丈夫的工作,还
要为人民服务,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些都是很不容易的,她是中国最伟大的传统女性的典范。
这样的两个人因为共同的理想和高尚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并且在青年时期一直心系祖国,可以说为年轻的党员,尤其是大学生党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培养高尚的目标和增强责任感都是学生党员应该重视的。
周邓纪念馆由三个主要展厅组成:瞻仰厅、生平厅和情怀厅。瞻仰厅内有一座两位伟人的汉白玉雕像《情满江山》。两位伟人的形象十分亲切,同志们在此驻足仰望,感受着两位伟人的风采。
生平厅是给人震撼最深的一个厅,它向我们展现了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中国从沉睡到苏醒再到崛起的各个时期做出伟大贡献。同时,陈列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历史文献、文物。我们看着一张张风雨岁月中的照片,心中对总理夫妇的敬意油然而生。
早在建党之初周总理夫妇就已投身到拯救中国的革命之中。周总理领导了南昌起义,坚持白区斗争,参与指挥长征,推动全民抗战,指挥解放战争。建国后的日理万机更体现了周总理的伟大。他勾勒了中国建设宏图,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当我们踏入了英灵永驻展厅,荧幕上展示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和举国上下哀悼邓颖超同志的情景,人民缅怀周总理、邓大姐,是缅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高贵的人格。他们一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学习和发扬的。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壮丽辉煌的事业,自己带走的却是一身忠骨,两袖清风。放映结束时,同志们还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中,久久不愿离去,眼泪也止不住润湿了眼眶。
看着一件件文物、文献、照片珍品,了解了周恩来当年到地震灾区慰问群众、回延安看望老区人民等感人肺腑的小故事;以及周恩来家规、周恩来照相的风格、周恩来用餐的规定、周恩来的工资、周恩来最后的日子、一件珍贵的丝棉袄等小故事,领略到周恩来、邓颖超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尤其对他们艰苦奋斗、平易近人的作风感到由衷敬佩。
周恩来和邓颖超这对亲蜜无间的革命伴侣,以海的博大面对人生面对无尽的时季,必然能获得海的壮阔、海的磅礴、海的瑰丽、海的永恒。他们的行动和精神形成一种能量,辐射世世代代,左右和影响着芸芸众生。他们的生命过程里,那些超乎生命过程之上的永恒的精神和业绩,熠熠闪光,是任何坟墓无法埋葬也无法割断的——这也正是人民永远怀念并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原因。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轻的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能够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们坚信,总理一直以慈父般宽容的心关爱我们,总理在等待我们年轻一代走出浮躁与迷惘,以一个后辈学人的身份,怀着一颗不染世俗风气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就我个人而言,我要更加努力积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岗位知识技能,关心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尽量保持与时代同步。同时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用实践去发展丰富自身修养。周总理时时处处维护毛泽东形象,维护整个党、国家、民族的大局利益。所以,我希望我们单位的每一个人都以总理为榜养,今后都能维护整个单位、整个党和国家民族的大局,维护集体团结、集体形象。
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感慨万分,每一名党员都有了更新的认识,深知自己的历史使命,担任起社会责任感,要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岗,干好工作。在接受新的社会的同时,依旧要保持本我,记住这些老的革命传统,是对终身受益的。所以从现在开始,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做学问之前先学会做人。作为党员,我们更应在社会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相信我们会让周总理和邓颖超前辈的精神光芒永远闪耀!
第二篇:周邓纪念馆观后感
周邓纪念馆观后感
周邓纪念馆由三个主要展厅组成:瞻仰厅、生平厅和情怀厅。瞻仰厅内有一座两位伟人的汉白玉雕像《情满江山》。两位伟人的形象十分亲切,同志们在此驻足仰望,感受着两位伟人的风采。
生平厅是给人震撼最深的一个厅,它向我们展现了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在中国从沉睡到苏醒再到崛起的各个时期做出伟大贡献。同时,陈列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历史文献、文物。我们看着一张张风雨岁月中的照片,聆听着讲解员讲述不同时期的故事,心中对总理夫妇的敬意油然而生。
周总理一生在革命事业中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情况危急之时,他临危不惧,昼夜奋战,局势动荡之时,他苦心支撑,力挽狂澜,为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以最伟大的方式,他用最实际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这件展品,我的心灵震颤了,我的心跳仿佛瞬间停止,不禁热泪盈眶,伫立无言……
青年时期,周恩来与邓颖超在五四运动中就成为了战友,共同投身爱国运动。后来,周恩来赴法国留学,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秋,邓颖超收到了周恩来的信,在信中,周恩来向她热情地吐露爱意。在寄来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上,周恩来还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毫无疑问,这是完全不同于常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爱情誓言,而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虽未一起上断头台,却为革命利益牺牲了很多很多。
看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及人民的安危放在一起时,注定要有不平凡的一生。
周恩来邓颖超的行动和精神形成一种能量,辐射世世代代,左右和影响着芸芸众生。他们的生命过程里,那些超乎生命过程之上的永恒的精神和业绩,熠熠闪光,是任何坟墓无法埋葬也无法割断的——这也正是人民永远怀念并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原因。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轻的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如何坚定地走好正路。是信念!信念是人生的罗盘,决定人生的方向,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能够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们坚信,总理一直以慈父般宽容的心关爱我们,总理在等待我们年轻一代走出浮躁与迷惘,以一个后辈学人的身份,怀着一颗不染世俗风气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通过参观两位伟人走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革命前辈留下的足迹和创造的伟大事迹,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第三篇:周邓纪念馆观后感
周邓纪念馆观后感
梅香扑面,一束束象征君子之姿的白梅后,是肃穆的面容,满溢着敬重与怀念的的眼神。展馆大厅处,人们庄重有序地经过总理夫妇的白色大理石石像,在总理依旧温和亲切的目光中,慢慢走进一位伟人满载光辉的一生。
谁不曾在年少时意气风发,憧憬着功成名就之时的畅意自得,然而,在那个内忧外患,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理想似被战争的浓烟熏染得失去光彩,压抑着,日趋衰弱,苍白,直至陷入麻木的绝望。现实不断泼之以冷水,浇熄着少年们为国为家的热情。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少年挺立着身骨,以坚定的口吻如立誓般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誓言,亦是周恩来对祖国,对人民的承诺。从课堂到战场,他将最美的岁月,最滚烫的热血奉献给祖国。新中国的成立,外交局面的艰难开辟,建国初期的挣扎努力,文革十年的苦难磨砺,周总理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守卫着祖国,服务着人民,用行动书写着对祖国的满腔爱意。
十里长街送总理。秋风哀鸣,菊香阵阵。当这位受亿万人民敬爱的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上,最后一次接受人们满含敬佩爱戴的注目相送时,我哭了。这位令联合国降半旗以致悼的外交奇才,这位温文尔雅的政坛绅士,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这位位高权重却仅有不足百元家产的清正之官,这位膝下无子,却爱民如子的好总理,终究是在令天地动容的痛哭声中,离开了我们。
当幼时课本上的画面以录像的形式在我眼前闪动时,一股巨大的哀伤瞬时笼罩了我。虽然没能和总理同处于一个时代,但总理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信念却似穿越了时代隔阂,重重拨起了我的心弦。泪水自然涌流,我庄重地深鞠一躬,随人流缓缓前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周总理无疑用行动完美诠释了他深沉的爱国之情。他用学识,光阴,血汗,家庭为祖国的崛起献上一抔基土。反观今天的一些所谓“爱国人士”,除了砸几辆日系轿车,参加几次游行,起哄喊一些自己都不明白的口号外,又做了什么!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除了时常保持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更需要像总理一样,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理想信念。为爱国热情镀上时代进步的金边,用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的腾飞高举起青春的火炬!在祖国召唤时,义不容辞地奔赴最需要自己的那个岗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祖国之腾飞而奋斗!
第四篇:周邓纪念馆观后感
周邓纪念馆观后感
今天,我们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在党支书的引领下来到了梦寐已久的周邓纪念馆。进入到那个庄重的大厅,突然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纪念馆展厅包括瞻仰厅、生平厅、情怀厅、专机厅以及竹刻楹联厅和书画艺术厅。我们相约在这里目睹伟人的宏伟事迹不由得心中也产生一种莫名的向往伸张正义保卫祖国的冲动。
周恩来、邓颖超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他们在天津相识、相知、相爱并共同走上革命道路。两位伟人始终把天津作为第二故乡,临终前他们分别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河大地,撒在天津海河。为世世代代缅怀铭记周恩来邓颖超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经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在天津建立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在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之际——1998年2月28日开馆。
看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及人民的安危放在一起时,注定要有不平凡的一生。而周恩来和邓颖超的行动和精神形成一种能量,不断激励我们前行。
作为一名党员,作为21世纪的莘莘学子,应该担负起振兴国家振兴民族的使命。我一定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宪法,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务实创新,遵纪守法,保守秘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汇报人:
2013年11月9日
第五篇:周邓纪念馆观后感
观周邓纪念馆有感
天津是个值得骄傲的地方,有着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夫人求学路上留下的斑斑足迹,是他们踏上革命征程,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投身救国事业的起点,也是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夫人终生眷顾的“第二故乡”。
作为一个生在天津长在天津的青年,我每隔几年就会怀着一颗乾诚敬仰的心来参观周邓纪念馆,还记得上初中那年,我就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青团,那时的我,在心中暗暗发誓,要向总理一样努力读书,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有志青年!每到“五四”这一天,不计其数的游客从远道而来,目的就是要瞻仰一下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生平事迹,缅怀这两位令人敬仰的伟人。
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无缘亲眼目睹周恩来总理那慈祥的面容,但他的动人事迹,却是耳熟能详。从小家庭贫困的他,就立志要振兴中华,那些秀拳紧握、眉目紧缩的老照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稚嫩的孩子拥有的一颗坚毅的心!特别是那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至今深深鼓舞着每一位有志青年。艰辛的求学之路,历练了他刻苦拼搏的精神,五四爱国运动的被捕,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在革命战争期间,更是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他们求真务实、艰苦朴素、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伴随着那些波 澜壮阔的场景和可歌可泣的事迹,世代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依旧保持着无私无畏、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富强呕心沥血。他强势的外交态度,立刻在世界各国重塑了中国的形象。工作之余,周总理还经常与普通百姓坐在一起拉家常,用他的热忱与关爱,鼓舞激励着每一个人,他那平易近人的笑容,让生活贫苦的人们却为能够拥有这样一位爱民如子的好总理而感到幸福。
更让我钦佩的,是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夫人那坚贞不渝的爱情。经历的波折与坎坷,造就了他们在生活上和工作中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拼搏,无怨无悔。令人惋惜的是周总理并没有陪着邓颖超夫人一起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留给那些爱他的人们无尽的悲伤与思念,但是邓颖超夫人并没有因为失去丈夫的陪伴而倒下,相反,她毅然决然的继承了总理的遗愿,将自己的晚年也全部奉献给了那些爱他们的百姓们。
两位老人的一生让世人领略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者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更谱写了革命期间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篇章。他们不仅仅是为国为民日夜奉献的楷模,更是人民心中一座永远闪耀光芒的精神丰碑!
×××
20××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