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成立大会暨农村转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9:4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成立大会暨农村转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成立大会暨农村转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

第一篇: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成立大会暨农村转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

“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成立大会暨农村转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

2012年10月30日,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署中加农业项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共同主办的“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成立大会暨农村转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全国妇联国际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领导和专家,加拿大国际发展署中加农业项目、可持续发展项目、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发展项目的项目官员,小城镇研究中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专家和学者以及来自《农家女》杂志社、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CAD)网站、中国扶贫基金会、妇女环境与健康行动小组、宁夏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等机构的负责人,约三十多家机构、近五十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之一是宣布“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的成立,其次就农村转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展开主题讨论。

“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是由中加农业项目发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构建的社会网络。网络的宗旨是为促进农村发展中性别平等与发展的机构和个人提供交流和服务的平台,促进农业领域内的性别意识主流化和性别平等。网络有两个层面的目标:(1)政策影响。也就是把性别视角纳入农业和农村决策系统;提高决策者的性别敏感度;开发出适合三农的性别监测和评估指标;倡导性别统计和性别预算;促进妇女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社区影响。使社区受益于网络的运转,比如在村规民约中体现出性别的视角,使农村妇女真正受益。其次就是帮助、扶持更多的草根组织。网络成员包括高层决策者、专家学者、地方政府官员、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各个领域。网络将开展培训、编发简报、互访、项目合作和进行政策倡导等方面的活动。与会者对网络的成立均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和积极的支持,同时对网络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与会者还从行动研究及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对农村转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展开了主题发言和讨论。从行动研究层面,与会者认为,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融入社会性别视角,促进妇女和男子平等地参与决策,减少在获得和支配资源以及从发展成果中受益存在的社会性别不平等。具体的行动有:编制和落实性别平等手册、开展社会性别敏感基线调查、社会性别平等培训、妇女领导力培训以及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专家利用实地调查数据重点阐述了农村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和期盼。调查显示,“缺资金”是农村妇女生产中的最大困难,其次是缺技术和致富门路(项目)。“盖房子”和“支付子女的教育费”是农村妇女家庭最大的支出;“家里人生病”是农村妇女最担心的事;参加专业合作组织比例低是影响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主要因素;“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是影响农村妇女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总之,关注农村妇女的需求、关注她们的话语权,确保农村妇女和男子一样参与项目并从中受益是行动研究中实施和发展社会性别平等策略的关键。从实证研究层面,与会者认为,结合中国的转型过程,性别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于权利视角、社会视角和经济视角。包含参与决策权利、土地权益、财产权益、家庭、组织、福利、分工、收入、就业、贫困等各个方面。从性别研究的社会视角来看,有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女性的社会资本对婚姻暴力的抑制作用总体上看比较有限,但是对预防婚姻暴力仍起到一种象征性的作用。在就业和分工领域,有学者通过了解妇女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的变化,以及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探讨中国的农业是否已经女性化。利用:2000年的实地调查资料以及“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他们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研究期限内中国农业总体上看女性化的情况并不明显,但是在中年人群(36-45岁)中农业女性化情况已经呈现,同时在畜牧业部门女性化情况也很明显。

此外,与会者还对农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出路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有学者在分析农村地区流动儿童论文发表www.xiexiebang.com和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时发现,性别依然是制约农村女性获得更好教育机会和未来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也有学者通过对25位大龄流动儿童(已经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追踪调查,发现教育和技能的缺失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一个限制因素。因此与会者呼吁,要关注农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同时要特别关注农村女童的教育机会,以推进性别的公正和社会的和谐。

第二篇:浅析社会性别平等视角下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研究

浅析社会性别平等视角下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研究

一、社会性别平等视角下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基于性别平等意识,我国农村女性面临着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低,对文化资本占有少,不良文化泛滥、生活方式单调落后,思想意识落后,平等意识和参政意识单薄,文化投入和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列小等文化贫困的现状,基于这些现状对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性别歧视导致农村女性的教育资源被相对剥夺

性别歧视制约农村女性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力。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一直被中国妇女奉为信条,不能像男子一样接受规范的教育,妇女的教育在农村多数情况下处于被遗忘的状态。性别歧视制约农村女性对文化资源的享用。男人作为绝对的主体而存在,而女人作为绝对的客体和他者而存在,相对于男人处于边缘化的处境和地位。性别歧视制约农村女性再深造的可能性。长期以来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外女内”等观念在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重视对男性的深度培养与智力的开发,严重阻碍了女性潜能的开发和女性人才培养。

(二)女性参与社会发展的主体意识薄弱

从早期社会分工的层面上来看,社会分工所产生的价值判断认为“男性所承担的社会分工被认为是重要的,在文化上、道德上和经济上得到回报,相反,女性所承担的社会分工被认为是次要的、附属的①”。这种“男优女劣”的价值观念形成以后,又反过来影响后来社会角色的界定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渐渐的统治与服从、控制与被压迫的模式在两性之间逐渐形成,男性处于主体地位,女性被物化,失去了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一切都以男性的标准和目光、按男性的需要和满足而定。同时女性自身也逐渐滋生了处处迎合男性需求的心理态势。

(三)传统落后意识形态影响下男权规训根深蒂固

在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中,充斥着男性中心主义和性别歧视;男性角色是独立的、主导的和主动的,而女性角色是从属的、次要的和被动的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主进步的思想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我国废除了一些封建守旧的思想,包括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但是在我国的农村,任然存在着培育这些思想的沃土,“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夫从子”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妇女。这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难以在短时期内完全根除的守旧思想,在农村妇女们的骨子里早已形成了对这些思想的认同和接纳,都自觉的积极遵守这些规矩,而女性的权力和自主性就这样一点点地丧失殆尽。

(四)文化基础设施匮乏使得农村女性文化消费不足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文化建设资金的供给相对薄弱,导致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女性被排斥在享受文化资源最边缘的位置。一方面,农村女性在如此窘困的文化资源中感受不到文化的吸引力,没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培育,也没有文化专业的人才对农村女性的指引,让农村女性找不到渴求文化的动力和学习文化的方向,处于文化迷茫的状态。另一方面,从农村女童说起,如果某个贫困家庭有两个孩子,并且是一男一女的情况下,往往男孩被送去学校读书的可能性会大于女孩,女孩会承担起家庭照顾者的角色而放弃读书的权力,就这样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女孩由辍学女童变成了家庭妇女,而随之变化的还有社会对她们的认知,文化贫困的标签被牢牢的赋予给了她们。

(五)农业劳动女性化制约了女性发展

农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在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当浩浩汤汤的打工流拥向城市时,同样也把照顾小孩和抚养老人的难题留给了农村,压在了农村女性的身上。迫于生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计,为了生存,她们只能牺牲自己,将所有的精力、时间、能力都花费在了家务劳作上。一个农村妇女要像个男人一样抗着农具下地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已经不再是男人的专属,农村女性正在慢慢演变为田地里耕作的主体。恩格斯说过:“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劳动生产之外,而仅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③”。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女性还不具备能够从家庭私人劳动中脱离出来的条件,农业劳动女性化紧紧地束缚着农村女性的发展。

二、社会性别平等视角下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教育机制对于提升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作用

针对目前农村女性接受文化教育的现状,需要全面发挥教育机制的作用提升农村女性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教育机制对于受教育程度提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提高教育的层次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水平。逐级逐层的扎实学习文化知识,扩大接受义务教育的受众面,全力的发展更高层次的教育,让有能力者接受高等教育。其次是丰富教育的形式机制,开展适合农村女性的教育内容。教育的形式应该是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的针对性,在教育的普遍性中突出特殊性,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可以专门针对农村女性的文化教育,开展有益于农村女性接受的文化教育内容和方式,促进教育活动在农村女性中的开展。最后是教育的功能机制,在教育的功能机制作用下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农村女性的潜能,拓宽女性视野,完善农村女性的社会功能,使其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二)文化机制在促进农村女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设计的组织和决策机制有利于引导农村女性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可以在文化发展道路选择的层面提供有利的引导,指引农村女性文化朝着大众化、先进化的方向发展。文化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培育农村女性文化的增长点,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更好的激发农村女性发展文化事业的兴趣和投身文化事业发展的热情。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流通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拓宽农村女性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保障农村女性文化产品流通渠道和销售渠道的畅通,只有保障了文化产业的销路才能激发农村女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农村女性文化产业的效益和功能的发挥。

(三)社会制度与政策的运行机制对于促进农村女性发展的作用

社会制度与政策的运行机制直接关系到农村女性的发展程度和利益维护问题。良好的社会制度与政策的运行机制可以在制度层面上充分保障农村女性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将男女平等在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当中真正的落到实处。同时,有效的政策运行机制,可以调节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的方面,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做出灵活的应对和调节。促使女性在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支持。

(四)社会保障机制对于维护农村女性权益的作用

农村女性由于生理因素和社会角色的定位不同往往被标签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使其得到健康的运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维护农村女性的权益。然而,农村女性的保障问题往往都停留在了家庭的层面,由于社会网络的狭窄、家庭分工的不平等以及自身技能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只能依靠传统的家庭保障,社会保障不突出。因此,在我国农村需要建立积极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充分维护女性的权益。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不仅可以为农村女性提供物质保障,还能在精神上给予救助,使其摆脱贫困的束缚,更好的发展自身权益。

(五)自我发展机制对于培育农村女性自我发展能力的作用

农村女性的自我发展能力弱既是文化贫困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造成文化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要使得农村女性摆脱文化贫困的困境就不能忽视贫困主体的能动作用,自我发展机制的建立便可以通过完善农村女性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女性自我发展空间,壮大女性自我发展的自信心使其农村女性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好的为自我能力的发挥创造条件。

三、社会性别平等视角下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对策建议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构建平等的教育机制重塑农村新的性别平等文化观

新的性别平等理念不仅仅是指女性同男性有同等的地位,还应该是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政策等在内的所有方面的平等,是在充分肯定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赋予女性的平等。因此,要构建平等的教育机制,在受教育权利和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保障农村女性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减小农村女性入学的年龄,延长受教育的阶段,积极努力避免辍学现象。

农村工作的计划、安排部署以及工作的开展中都应该将新的性别平等的观念充分考虑进去。将新的性别平等观念做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农村妇女的意愿,维护农村妇女的权益,为农村妇女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建设全面的文化机制加大对农村女性文化产业投入

建立有效的“县乡共管”的农村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加大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农村文化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中,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落实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保障措施,以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并形成长效机制。

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必须尊重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文化个性,把农村的民主建设与调动农民在本土创业的积极性有机结合,利用农村土地成本与劳动力成本低于城市的优势,加强文化技能的培训,鼓励劳动密集型和环境和谐型的文化产业下到农村。同时,用心培育植根于农村的文化产业,应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展消费领域;支持免费开放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推动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支持推进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有区域特色的工艺美术流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区域等,使其能够获得市场机制下的金融和政策扶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农村的贫困落后问题。

(三)发展合理的社会制度与政策的运行机制向农村女性倾斜

在社会制度的建设方面:要建立能够充分保障农村妇女权益的社会制度,建立有利于农村妇女发展的社会制度,建立有利于提高农村妇女地位的社会制度。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方面: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要在保障男女平等权力的基础上考虑向农村妇女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贴。落实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重点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救助制度建设,保障农村妇女在政治、教育、文化、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落实。政策的实施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妇女的利益和权力,尽可能的为农村女性提供方便。政策的评估者在评估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时更要加强对农村女性的关注,完善不利于农村女性发展的政策,修改和废除与农村女性的发展不相适宜的政策。

(四)培育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农村女性反文化贫困的社会扶助体系

解决农村女性文化贫困问题就要运用社会支持理论,结合社会支持中的正式的支持和非正式的支持构建社会扶助体系消除农村女性文化贫困。具体的措施如下:第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构建社会扶助体系。在城市组建文化下乡帮扶队,队员由城市高校学生中的志愿者构成,定期走进农村,向广大的农村妇女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为农村妇女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班。以夜校、电大等形式为农村女性充电。第三,支持和扩充女性的公共角色,尤其是女性作为生产者、创收者、管理者、教育者、决策者等的角色。

(五)开创积极的自我发展机制唤起农村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

农村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已经被深深埋藏了起来,很需要有某种力量能够将它激发出来,而这种力量就来自增能赋权。首先,要让农村女性重新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认识到性别平等应该是全方面的平等,自己应该同男性一样拥有平等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的社会地位、平等的政治参与、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其次,要在承认农村女性有能力的基础上授予其权力,激发农村女性身上所有的能力,重塑自我,让妇女参与发展计划和项目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提高女性对社会发展的参与程度。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学院:药学院班级:09制药工程姓名:李培培学号:09313023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具有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抓好关健环节。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目标意义

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脆弱。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而为了我国的和平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了当前国情下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研究与分析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升农民社会地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重建执政党和农民的关系。在这个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全社会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将会逐步加以切实解决,党和农民的关系必将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重建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

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这个提法。从目前已经制定的政策蓝图来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与十六大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新农村建设要实现“三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改变以往简单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适当地引入外来志愿者帮他们提供一些卫生知识、文艺知识等,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应该重新恢复农村本来就拥有的田园风光,农民应该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规划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先统筹规划。协调问题:必须“弹好钢琴”,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处理好“工业强省”与“重中之重”的关系;要处理好“农民主体”与“政府

主导”的关系;要处理好外部支持与自主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机制问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要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凝聚合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把握“四条原则”,努力达到“五新一好”目标。要把握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达到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开展文化、科技、法律知识教育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载体,建设新村貌;以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内容,树立新风尚;以增强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为核心,健全新机制;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抓手,创建好班子的目标要求。

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的发展时期,工农业关系处理好了,两者可以相得益彰,因此,国家必须更加注意支持农业,确保农业稳定发展。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人,认真实施农业补贴,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结束语

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工程的过程中,在社会学的有关知识思考中,我们要明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同时也要 树立新的发展观,抓好关健环节。这样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前进。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问题,2006,(10).[2] 韩俊.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剩余并存[J].职业教育,2007,(15).[3] 张红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政策建议[J].理论视野,2007,(7).

第四篇: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以城镇为核心发展的历史阶段,城镇化水平成为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城镇化是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转型、文化重构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城镇化进程,甚至出现逆城镇化现象,我国自近现代工业诞生后也开始了现代城镇的建设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我国城镇化提升最为迅速的时期。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网被放大,三者之间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具体包括: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之间的问题;城镇化与土地使用之间的问题等;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问题等。关键词:城镇化 就业 土地 农业

城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和衡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尺度。城镇化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而使得生产关系产生变化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有利于引导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各区域的平衡、协调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速度激增的今天,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与土地使用之间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农民对所使用的土地不具有资产性质。到目前为止,法律所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虽是“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但事实上这一权利具有一系列非常严格的限定。一是农民手中的这块土地仅限于农业用地使用,这种硬性规定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产权被限制在农产品种植权和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权上;二是尽管允许农民对承包的土地进行“自愿、有偿、依法转让”,但转让范围也仅限于农业用途;三是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不拥有出让权和抵押权。以上种种限制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只具有为他们提供生计的功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无法从土地价值上受益;也无法出让或变现土地,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时一无所有;土地不抵押权的缺失使农民丧失了利用土地作为抵押品获得金融资本。总之,农民尽管被赋予了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但是,这种有限的权利还是约束了土地对于农民的资产功能的实现,从而迫使农民在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可见,政策稳定性不足也成为农民利益受损、合法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原因,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难以实现。倘若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因技能的缺失而无法从事其他行业,造成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将时有发生,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有可能导致农用耕地的减少,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能因为城镇化问题,强硬的征收土地,从而导农民生活无保障,农业发展无后盾。

2、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之间的问题

农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目的,依据法定程序,强制性地取得私人或集体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伴随着我国各地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土地征用力度不断增强,必然导致原来祖祖辈辈依靠土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可靠保障,劳动场所的改变和收入来源的无处可寻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当前我国失地农村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很多长远问题需要细细考虑,如失地后的经济收入问题、就业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影响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城镇化不只是农村土地变为城市土地,更重要的参考指标是转变后,在原有土地上生存的人生活水平是否能有显著变化。由于征地范围过宽,补偿严重不足,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没有着落的问题相当突出。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就业问题成了失地农民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随之而来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需要从长计议。无论是两者中的哪一个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3、城镇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问题

城镇化固然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是现实中这一过程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矛盾,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三者统一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资源的流失导致我国农业压力剧增。我国人口众多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者达到8亿之多,但是城镇化发展不但减少了耕地的使用面积,还是大量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失去了生存之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城镇化率低,导致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有限,难以形成对对农业部门产生持久而又有力的市场拉动。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各个方面而言,都必须依赖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城镇化建设滞后,使城镇市场需求不足,没有很好地起到拉动农业发展的作用。第三,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为城镇化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不但能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更能促使从事农业

生产的人找到新的工作方式,学会新的工作技能。但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经济效益,缺乏合理布局和长远规划,致使乡镇企业如春后竹笋般发展起来,小规模重复建设不断出现,更为不利的是污染严重,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不经处理就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大气、河流和农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二、关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虽然,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些许问题,但不能成为否定城镇化建设的依据。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从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我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

1、农村城镇化应坚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城镇化建设与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耕地的使用率不高,不仅挤占了耕地,而且使大面积的耕地分散,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难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便是耕地资源的流失。要协调好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首先,应强调政府规划作用,政府应确定哪些土地土质较好应作为耕地使用,哪些土地属于城市建设使用,严格保护耕地,绝不乱批准乱规划。其次,应坚持节约用地,在节约农村宅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好每一寸多出来的土地,能形成规模的就扩大规模,能向空间发展的就向空间发展,少用地,用好每一块地。

2、农村城镇化应为农民生存找出路

对于失地农民,政府应该鼓励他们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因技能缺失不可能直接离开农村,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技能培训,使农民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失去土地的同时适应其他的工作方式;当地政府更应该鼓励有头脑有远见的农民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逐步创业,积累经验、知识和资本,创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乡镇企业,为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服务;对于长久以来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应按照国家政策给予养老保障的支持,不少农民年岁以高,无法从事其他产业,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教育卫生的发展,为农民的生活、生存着想;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建设,建设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娱乐形式,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和整体城镇居民素质,这样才能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使城镇化得到真正的发展。

3、农村城镇化应调整产业机构,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各地农村城镇化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突出优势,培育优势产业。目前,许多城镇的产业布局与大城市发展雷同,重复产业生产,十分浪费环境资源,并且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城镇是大城市与农村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经济应立足于当地农业特色,发展产业经济,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与销售,突出产业优势。同时,乡镇产业化可以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乡镇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积极影响作用,还可产生示范效应,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吸收外来投资,对原有技术、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提升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三、结论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历时半个多世纪,纵观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波动大,东中西部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一致。在全球城镇化发展接近尾声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农村城镇化的加入,而农村城镇化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推动城市、乡村协调发展是我们当下应当关注的着力点。目前,虽然农业、农村与农民是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三大难题,但是不能因为有问题存在就否定城镇化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面对问题的同时积极想出路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土地问题、农民再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等问题上应有所应对,使农村城镇化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且有正面影响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北林业大学,2004,6.[2]李红梅.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06,(10).[3]韩学山,郝光前,徐峰,王康军.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4]鲁金萍,蒲春玲.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5,(7).[5]寇莎.农村城镇化中搬迁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5).[6]公维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损益补偿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4).[7]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4).[8]徐永春.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5).[9]陈培芳.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05,(11).[10]姜太碧.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5).[11]赵爱玲.建设新农村背景下中部城镇化亟待解决的十大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2] 张晓燕,白晓梅.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3] 谷永芬,何记东,于风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若干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3,(14).[14]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15]牟小林.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政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6).

第五篇:农村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_农村研究论文_社会论文__45625

农村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_农村研究论文_社会论文_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农民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然而,伴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污染开始侵蚀农村,农村生态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这一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增长已经对中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国的乡村环境被生活垃圾所污染和破坏,那么若干年后,也许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中华大地,可能真的会没有一片净土。因此,发掘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目标的顺利达成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一、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现状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笔者在湘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龟石渡,处于湖南境内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龟石渡工商业尽管不是很繁荣,但仍然是5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着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镇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抛入蒸水河中。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承包给一个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运到离龟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镇政府欠下数百万元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曾经采取过在工商户和设立在这里各行政事业单位中摊派垃圾运费的办法来支付垃圾的运费,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资源作为保障,摊派的办法难以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不满和上级领导的注意。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拖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从以上可以看出,龟石渡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运输距离太长,不仅容易使沿途产生污染,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问题在于,这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距离龟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离有人居住的一个农户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说,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仍然与当地居民相邻,尽管垃圾转移了,但只能掩耳盗铃地改变垃圾对当地人居环境的视觉上污染,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侧旁,一下雨就会使垃圾污染过的雨水进入蒸水河,特别是一旦山洪暴发,就会使垃圾直接进入蒸水河;这将直接影响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两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对河流的水生物和两岸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问题更在于,该镇还有3个小集市和20多个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着,在村口、田头、河边、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连转移也没有进行。

2、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笔者工作过的湘南某镇所在的县,不仅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是采取转移的处理措施,而且县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是转移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小山沟里进行堆放,并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不仅该县如此,而且整个湖南省、甚至全国农村地区也大多如此。这种处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扩大,因为一到暴雨期,这些污染物又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媒体报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的生活垃圾就被转移到该镇的胡岗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还成了蚊蝇的乐园。离垃圾场只有100多米距离的胡岗村村民一组居住着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加处理的简单转移。农村成为了城市转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

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开始“上山下乡”,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上级财政无投入而乡村财政无能力目前,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在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面,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缺乏使得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环保的部门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对环境污染持观望态度,只能“爱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单凭乡镇自己的力量,靠哪个村或者哪个镇来做显然不太现实。乡镇自身不具备垃圾的处理能力,只有进行简单的转移处理,甚至掩埋都没有进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无奈之下基层往往会“下有对策”。

2、农村生活垃圾与现代化市场消费如影随形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存在着农村之外的生活消费品垃圾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消费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作为贫困群体最多的农村,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

3、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重视,但对农民健康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等,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卫生了,身体就会更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少花医药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境保护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农民对所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相关处理,弄得到处都是臭气冲天,不堪入目。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但是,“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卫生健康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

4、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3]显然,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由于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盲区,不仅表现在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占农村环境污染比重达1/3,这些废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农村387.9万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达80.3万,占总数量的20.7%。[4]

2、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

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3、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过去在农村集镇生活的居民,可以经常到河沟里洗澡、摸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沟里虽然有水,但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玻璃瓶、动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阴天,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过去在农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农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养禽畜也方便;现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农民只得看紧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却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养禽畜变成了圈养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发病甚至死亡。同时,由于臭水沟、露天垃圾场增多的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苍蝇、蚊子等害虫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4、转移的处理方式使政府遭遇法律困境随着《物权法》的出台,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遭遇了法律困境。《物权法》第7章第90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

下载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成立大会暨农村转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成立大会暨农村转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