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北大经院到CMU MSCF,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教育)
从北大经院到CMU MSCF,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教育)
学·生·背·景
↓↓↓
金融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位)✦TOEFL:107(S24)✦GRE:158+170+3.0
✦实习:一段私募的量化实习,一段券商研究部实习,一段咨询实习
✦AD:CMU MSCF, Columbia MFE, Cornell MFE, NYU MFE(with $8000 scholarship)… 1.前言
收到Gwen的邮件是在清晨6点,我的申请季也暂时告了一个段落。一月份踩着ddl提交完网申,二月份开始收到各种面试通知,在新年的氛围里进行一次次的面试,然后等待面试的结果。之前刷论坛的时候看到有人说刷邮箱是“the first thing I get up, the last thing I go to sleep”,简直是我本人了,睁眼闭眼就是看邮件通知,但是一直到二月底都没有什么消息。尤其是CMU会在3.5发第一轮结果,我心想这波怕是凉了,但是就在2.27收到了面试通知,最后成功收到了ad。
整个申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sell yourself的过程:基本上所有的面试里,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what is your selling points? 我们必须确切地了解自身的优点和弱点,在修改材料、填写网申、准备面试的过程中尽量地扬长避短,包装自己。而在申请季开始之前,要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背景,使自己与申请方向更加契合。除了少数人以外,大部分申请者都会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短板。我们需要尽早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课程、科研、实习等各个方面去弥补。一直以来,我觉得编程能力是我的短板,YQ姐给我列了一个编程学习课程的list,并且建议我参加GRE sub的考试(哎虽然我最后还是没考),帮助我提升了这方面的背景。
2.关于成绩
尽管GPA并不能全面定义一个申请者,但是一个好的GPA肯定能够成为申请中的亮点。当然不仅仅是留学申请,对于保研、交换、实习,成绩都是无法规避的一个筛选条件。因此,对GPA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能够成为亮点的绩点,不但在于平均数值的高低,更多地在于申请者在相关的重点课程中的表现。Committee会仔细审查申请者提交的成绩单,所以一味地选水课刷高绩点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如果觉得在学校里学习所有要补的课程压力较大,也可以选择网课,Coursera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申请中,GT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过滤条件。只要达到一定的线(TOEFL105,GRE V155),基本上就达到了所有金工项目的英语要求。在英语成绩达标之后,大可以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提升其他的短板部分。因为在一个申请者的package中,GT成绩的占比并不高。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提醒大家GT一定要早考,千万不要拖到大四上,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之前的所有GT几乎都是裸考的,自己也总是抱着“反正还可以继续考”的侥幸心理。而且因为迟到、注册错误等种种因素,我在大四上的十月份才考出了GT,而且GRE还是在香港考的,一方面提高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我变得比较焦虑。并且在准备英语考试的过程也打乱了申请季的节奏,当别人都填完网申、修改好PS和简历时,我才开始动手写初稿,再加上一些补充课程、实习的准备,使得我的申请过程冗长又拖沓。
3.实习与科研
在申请金工项目时,拥有相关的实习/科研经历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面官在面试中最喜欢深究的问题。因为金融工程是就业导向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希望每个学生已经对自己的职业路径有成熟清晰的规划,并且曾经在过去的实习中有相关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在实习中提炼出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在科研中能够运用到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并且能够将体会以及习得的技能体现在PS中,充实丰富自己的文书,给招生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4.关于GGU 在整个申请季中,世毕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首先,最重要的是全面的申请资源和最新的申请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性。关于申请的信息十分庞杂,如果单凭自己去搜集、去沟通,会花费大量的宝贵时间。GGU有着非常完善的信息体系,从选校建议到面经整理,从模拟面试到面试反馈,都有独立的指导文件,极大地提高了我这种懒癌患者的准备效率。此外,针对不同的项目甚至同一项目的不同面官,GGU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建议,使得我们能够对症下药,避免触碰雷区。
其次,Gong老师作为我的mentor,在文书和简历初稿的修改上提出了许多意见。他对申请过程的认识非常清晰深刻,直接地指出我的材料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并且逐条解释,定下了整体的结构和方向,使得我清楚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合理的预期。
最后,感谢YQ姐一直非常积极地督促我,拉着我开meeting,并且在我畏畏缩缩的时候鼓励我。在我考完GT之后,把我叫去办公室,盯着我一所一所地寄成绩,一直不厌其烦地回答各种网申的小问题,给我发实习招募的信息。在提交网申时,尽管很多时候,我都会把文书拖到截止时间前几天才交,她总是能很快地给我反馈,并且安排native speaker进行润色,印象很深的是CMU的小作文一直拖到了截止前一天(简直是感谢时差多给了13个小时),但是YQ姐非常高效地给我发了反馈和修改意见,最终赶上了ddl。甚至最后我的CMU面试也是在世毕盟的小教室里完成的,Gwen还指着教室里的大型玩偶说好可爱hhh。
最后,祝大家申请顺利,能够早日收获自己的dream offer!
第二篇:从北科到普渡材料博士,我的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院系:北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TOEFL: 100 GRE: 154+170+3.5 Paper:
我觉得做什么事情之前目的非常重要,因为目的特别清晰,人才能克服在前行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
本科时候对去国外读书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当时对科研没有特别的热情,更多的是像对付交作业一样,并没有有一种投入科研的激情,同时对自己选择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发展没有自信。在国内读硕士期间,我的一个好朋友,老同学去了美国非常有名的学校去读博士,他的经历给了我很大震撼,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到国外读博士的情况,在对比了毕业后开始工作和出国读博士的各种利弊后,我开始萌生了去美国读博士的想法。
随后因为明确了这一目标,在剩下的硕士学习期间,我的所有时间都围绕着准备出国考试和发表高水平论文两方面来进行安排的,因为英语底子不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项英语考试成绩都达到了目标。最开始,我对发表高水平论文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特别喜欢搞科研这种充实且纯粹的生活方式,在经过长期的努力后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文章最后被Top类SCI收录,伴随而来的是各项荣誉,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这篇论文可以成为我申请过程中有力的加分项,并且给我极大的信心去完成博士学业,投身到科研工作中。GRE,托福,雅思考试
我的考试顺序比较特别,因为本科的时候学习过雅思,就先考了雅思,再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考出了满意的G。雅思在美国高校认可度很高,但是在最后选校环节还是有一两个学校只接受托福成绩,本着尽人事听天命的原则,实在不想放弃这两个dream school,还是考了托福成绩。
对雅思,托福和GRE,我个人的经验是它们真的只是考试,既然是考试,就是有一定套路,不需要把它们想象的有多么高深。举个例子,我的好朋友在给我分享G的准备经验时,特别重视逻辑的分析,理解,但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方法。我的方法就是题海战术,山呼海啸般的做题,我没有上过任何一门考试的辅导班,网上的讲解视频也没看过(因为那段时间科研任务非常重,每天只能在晚上挤出三个小时准备出国考试内容),在大量的刷题过程中慢慢就找到了考试的套路,趁热打铁,立刻去考试,结果还是很让人满意的。
很多同学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总是客观去强调考试有多难,宁可浪费好几个小时去看所谓的讲解,也不愿意拿出耐心,严格的按照考试要求去做一套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觉得还是做题来的实在,当然,题海战术也要在保证量的同时保证质。具体说就是分析每一道错题,我觉得这个过程特别有意思。就是当你认真分析大学四六级考试,托福,雅思等考试,你会很兴奋的发现,每一种考试都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方式去解释自己考题的正确答案,当你通过大量练习,自己品味出这种套路,再解题就八九不离十了,就像打比赛,天天跟真题打训练比赛,当真正上场那天,你看到他这一拍球,因为太熟悉对方套路,就能猜到下一拍他的球路在哪,估计这个时候,你自己都会在考场笑出声。
再更深一步考虑,出国考试有一套自己的套路也是必然,因为考试是面对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申请者都要参加的考试,如果没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道理来,那这个考试bug就太多了,丧失了公信力也就丧失了市场。我对于托福和雅思的想法,因为两个考试我都参加过,所以想给大家做一些交流,我不会从学术角度去评价,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了,也跟我们每个学生没多大关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快点通过考试,早日分手。我个人建议如果没有对哪个只接受托福成绩的学校有执念的话,雅思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容易的考试,能让我们尽快摆脱出国考试的折磨。关于选校定位,SoP和CV
我的选校定位,SoP和CV都是在世毕盟的指导下完成的,对于留学文书的构思,我会提出我的想法,指导老师和mentor会给出专业的指导。对于选校定位方面,因为涉及到定位,肯定是越准确越好,大多数同学关心的无外乎两点:1.在自己的水平基础上,能冲刺到最高水平的学校,因此在选校的时候担心过于保守。2.是需要有足够经验的指导老师,保证在这个申请季一定有所收获,拟定的保底学校要真真正正起到保底的作用。我很欣慰,世毕盟完美的解决了我这两个方面的担心。对于选校方面,我的建议是自己的情怀加上世毕盟老师的推荐,这样一份选校名单既有足够的冲劲同时也非常稳健。
SoP和CV在世毕盟的指导下,跟所有人一样,我反反复复修改了很多次,最后一稿在结构与内容上满意后,经过世毕盟专业团队的润色,最终成文。关于CV,我觉得相对简单,简洁且重点突出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内容修改过程中,根据我自己的科研兴趣,mentor对我的科研经历进行了梳理,筛选出非常有利的信息点,分清重点,整理到我的CV中。相较于CV,SoP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最开始的一稿到最后成文的SoP,可以说判若两人。我的世毕盟老师在我交完第一稿后,觉得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让我来到公司跟我面谈,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给我做了一次一对一辅导,使我对SoP的认识又一次加深。除了世毕盟指导老师给我的帮助,我还想提一下mentor对我的启发。一直以来我很大的担心就是怎么能在叙述完我硕士阶段的科研经历后,自然过渡到未来我能将这些技能转化到另一种我感兴趣的材料研究上。Mentor的方法最后完美的解决了我的这个担心,因为mentor本身就是美国超级大牛的材料学博士,对材料科学的理解比我深入很多,建议我将以前的科研经历最后落脚于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而对于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材料,我们的研究无非也是从组织与性能下手,起到了自然的过渡作用。关于GGU
最开始接触世毕盟是从我的好朋友那里了解到的,朋友的申请结果非常理想,并且他在留学服务机构选择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我相信大牛的选择,最后一路走来,我感觉自己非常幸运,世毕盟的服务非常专业,我的指导老师非常的认真负责,mentor能在我非常迷茫时给我最专业的建议,这些都非常宝贵。我觉得一家优秀的留学服务机构应该是能给你提供最专业的指导性意见,就像那个比喻,世毕盟能成为你申请过程中的拐杖,有利的工具,在你说出你的目标后,能给你指出一条能达到这个目标的道路,在我的理解里这就是我对留学中介服务的全部要求。通过交流,我觉得有些同学的想法有一些不足,留学中介的工作并不是你把工作全部扔给中介,觉得中介拿了佣金就要事无巨细全部给你做,自己做就觉得麻烦。对于申请研究生的学生来说,自身就应该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世毕盟在此基础上给你最专业的意见与建议,起到的最主要的是指导作用,帮你锦上添花。
跟GGU相识也一年多了,转眼也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如果说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GGU的感受,我想应该是信任。申请季的正确打开方式,我觉得应该是申请人努力去发表paper,考出高分的G和T,但一个人的经历与见识毕竟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得力的队友配合你,GGU无疑是一个合格的队友。在申请季跟我周围的好多同学都细细交流过,确实有很多朋友对自己的留学服务机构不是很满意,更重要的是不信任,但在我从第一次走进GGU到最后收获到offer,即使在等offer苦苦焦虑的时候,我对我的文书还是充满自信的,对GGU是充满信任的,这种信任来源于GGU的好口碑和辉煌的战绩。收到第一封offer邮件是在晚上11点,五分钟不到的时间,GGU的指导老师也给我发来微信,通知我这个好消息,当时感觉非常快乐,因为感觉申请道路上从来就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战斗,GGU一直站在我的身边支持着我。最后想跟有留学想法还在观望的朋友交流一下,没有人会怀疑你们的努力程度,也没有人会怀疑你的聪明程度,但申请毕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选拔标准,这时怎么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刻苦努力转化到文书上,得到dream school的青睐就变得异常重要,在这一点上,GGU值得信赖。
第三篇:从人民大学到Columbia SIPA MPA,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人民大学到Columbia SIPA MPA,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个人背景
本科: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14级信用管理本科
GPA:3.61/4.0 TOEFL:107 GRE:317(154+163+3.5)
实习情况:公共部门两段,私人部门三段
经历:海外游学经历,志愿者经历(一段印象深刻的志愿者经历,并且写成了essay)兴趣爱好广泛,喜欢旅行,这一点也写进了我的PS里,在面试的时候也有提到。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申请结果
AD/Offer:Columbia University SIPA: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 Policy concentration;Upenn MSSP;Cornell CIPA MPA;CMU MSPPM(10% Scholarship);Rochester
Business
Analytics(15% Scholarship);WUSTL Customer Analytics;USC MPA(25% Scholarship)Rej:NYU MPA, BROWN MPA, GGT DS-MPP, UCHICAGO MAPSS, DUKE MQM Waiting list:UCHICAGO MPP, Upenn MSSP-DA Final Decision & Reasons:Columbia University SIPA 选校原因:(1)学校综合排名和学院排名,SIPA今年是最佳公共管理研究生学院,哥大一直是女神校(2)地理位置,之前去过纽约,特别喜欢纽约这个城市,而且机会多,生活便利(3)哥大和SIPA的校友资源都很丰富,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可能就是贵吧。
一、申请时间线
我是属于决定出国比较早的人。在大一萌生了出国读研的想法之后,在大二下学期决定出国。并且在大二至大三的暑假就和世毕盟签约。决定中介是一个复杂而又痛苦的事情,当时跑了大概四五家中介了解了情况,最后决定了世毕盟。选择世毕盟的原因有几个,一是了解到有师兄师姐通过世毕盟申请出国,最后的结果也比较满意,二是看世毕盟的客户背景以及最后的申请结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咨询的时候世毕盟对我的背景情况做了比较细致的了解,也对我今后的申请方向做了大致的规划。
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就正式开始了我的申请征程。和mentor还有老师约了一两次meeting,对整个申请过程做了时间线梳理和规划,以及对我背景进行优化和补缺。大三上学期开始考T。大三下到大四上主要在实习和准备G,最后G、T 在大四上考出。简历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完善和补充,大四上十月份开始准备文书和申请材料,一直到今年2月结束申请。3月开始陆陆续续收到结果。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在大三下学期,我在网上远程听了GGU的申请培训课程,从申请前的规划例如语言考试时间安排、实习时间选择等,再到申请中的选校,以及如何写CV和SOP,这个课程都全面详细给予了介绍。除了出国读研申请的小伙伴都会遇到的问题之外,这个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还有更为针对性的指导,例如专业的选校定位,甚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网络课程的形式很便捷,也让我花最少的时间更有效率地获取申请时必需的信息和经验。
二、关于G&T
GT当然是越早准备越好。在准备GT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多次想放弃不想再考了(事实上G真的很早就放弃了),T一直到大四上学期才刷出了满意的分数。根据申请结果来看,好像GT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在满足基本的要求上越高越好,但是感觉占的比例可能每个学校不一样(UCHICAGO好像很明显的三围控)。GT我的建议是可能上课时比较有效率的备考方式,因为同时还面临着实习和课业的压力,做题的指导方法还是挺重要的。
三、关于科研
我在大学时期能算得上科研的也只有一段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项目,虽然当时做的时候没想那么多选了一个比较热点的问题,结果最后跟我申请的方向还十分契合,我在文书中都有写,并且有的学校还写成了essay和writing sample。最后Upenn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也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四、关于实习
实习的方向我一直是和我的老师沟通之后决定的。由于我选择的是公共管理方向,文商科混申,所以我的实习也比较丰富。公共部门的实习都在国家有关金融监管机构,同时也有私人部门的实习,一个是企业的战略规划部门,既和商业数据分析有关,也和公共管理和规划有关。一段是在数据分析部门的实习,这一段实习主要体现的是我的量化能力,我觉得这一段实习无论是在MPA方向,还是在BA方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细节的东西都写在了我的PS里。还有一段是在咨询公司的咨询部门跟进一个项目,其实又能和MPA联系,也和商业有关。所以我觉得跟着咨询师的建议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位走找实习比较重要,这样不仅能在PS可以体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规划历程,也比较好串联起来,承上启下。
五、关于选校
选校主要根据的是自己的兴趣、未来职业规划以及申请的情况。由于有名校情结,加上金融背景申请MPA有优势,以及今后比较倾向于咨询公司或是金融监管机构,所以选择了转MPA和MPP方向。BA方向决定得比较晚,是在大三暑期做完数据分析的实习之后决定的。
六、关于CV&PS
CV是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中慢慢成形的。很感谢我的mentor和咨询师,十分认真和细致地帮我修改和提意见。
PS走的是标准的流程,先写一个中文初稿,中文初稿本身就是一个回顾自己以往经历以及明确职业规划,并且找亮点的过程。写中文初稿的时候挺开心的,因为觉得自己在给招生组的人讲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所以要找到自己的亮点,体现出自己不一样的地方,这样才能在一堆PS中脱颖而出,吸引到招生官的眼球。写完中文初稿后是不断的对英文版本的修改,这就是一个漫长而且繁琐的过程。除了对语法和句子的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基本修改之外,在general的版本上针对每个项目的不同特点对自己的素材做修改。在这里还要谢谢native speaker的帮助。
七、个人心得
其实整个申请过程走下来,不算特别顺利,也不算特别坎坷,申请的结果有惊喜也有惊吓,最后的结果也是去了自己女神校的女神项目。其实申请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在必要时寻求师兄师姐和老师的帮助,过来人的建议往往很重要。当然也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比如选什么样的专业以及自己的PS该怎么写,还有面试要如何让面试官对你产生兴趣。一路上非常谢谢我的咨询师和mentor给予我的帮助,也谢谢没有放弃的那个自己。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四篇:从厦大到CMU信息管理系统,我的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厦大到CMU信息管理系统,我的申请总结 个人背景:
本科院校:厦门大学
系别专业:管理科学系电子商务专业 GPA排名:4/32 IELTS:7.0 GRE:155+170+4.5 经历:国内专业相关实习其他:无发表无牛推
申请情况:
申请专业:master项目,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辅以个别商业分析或工程管理专业
录取情况:CMU(MISM), Umich(MSI), UT Austin(Information Studies), Syracuse U(Information Management), UW Seattle(Information Management), GWU(Information Systems), Florida(Information Systems & Operations Management).申请过程:
我的申请开始的较晚,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把申请的很大希望寄托在世毕盟(GGU)上。当时我还在专心准备GMAT考试,由GGU派给我的第一任流程负责人朔姐和第一任mentor负责开展初期的准备工作,包括简历制作、选校等。由于我身在厦门,和GGU的联系只能通过微信,邮件,meeting通过Skype语音会话进行,但是沟通十分顺畅,申请进度没有因为“异地”受阻。GMAT考试失利后,我听从GGU建议立刻转战GRE。这期间由于一些原因,负责我申请工作的流程负责人换为Amy姐,mentor换为Hybur,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申请工作的进度,我的选校基本定下,CV也基本定稿了。在一口气顺利拿下IELTS和GRE后,我正式投入申请工作,主要是撰写文书。因为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项目文书要求天差地别,所以我撰写文书的过程尤其漫长,一直到学期末才算基本结束。这段难熬的日子多亏了Amy姐和Hybur,他们在我身上的投入早已是自发的,我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申请提交后,Amy姐和揣铎姐每天跟踪查看我的申请状态,直到录取结果出来。个别学校需要进行面试的,GGU也有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专人负责模拟面试。目前为止,我手头有比较满意的学校了,还在等待剩下一些学校的录取结果。
以下针对申请季个人比较有感触的环节展开说明
关于时间:
申请期间时间似乎永远是不够用的,很多问题最终都是时间不够的问题。我在2015年8月份准备GMAT首战期间和GGU签下合同,申请工作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而正式投入申请是10月底搞定语言考试后。我认为那已经是最后关头了。且不说正式的申请工作,光是语言考试就够很多人喝一壶的,考一次就得一个月砸进去,谁也不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我属于运气还可以的,没被反反复复的语言考试耽误进度。语言考试后,还有许多申请材料要准备,无论留学机构能帮到多少,自己都要保持高的参与度,毕竟是自己的申请,所以时间紧张的话,材料必然准备不充分,又要虐心了。然而虐心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时间紧迫,很多机会无法把握。如果趁早拿下语言考试,就有时间多选课刷GPA,找实习,帮教授搞科研,或者申请GGU的暑期科研项目,这些都能实实在在提升申请者的竞争力,不要到用时方恨少。另外,我在GGU的说服下才从GMAT转战GRE,并且一举拿下,如果我早些联系GGU,早点认清GRE才是我的最好选择,时间至少能多出一个月。因此,申请开始的时间永远不嫌早;如果考虑通过留学机构申请,务必尽早联系,可以少走弯路。
关于语言考试:
上部分说了,语言考试是个时间黑洞,谁也不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班上两位同学,分别是大三下学期和大三暑假开始准备,都签了彻底包办一条龙的中介。他们中一位八月初高分拿下GMAT,然后一直考TOEFL,到十一月中旬才上100;另一个到几乎所有申请截止TOEFL也没到100。语言考试除了时间问题,还需要注意的是量体裁衣,谨慎选择。我因为大二为了出国交流考过IELTS,对TOEFL完全陌生,所以最终保守选择用IELTS申请美国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申请。此外,由于学长姐们都是考GMAT,所以我也毫不犹豫决定考GMAT但以失败告终。GGU鼓励我参加GRE考试,不仅考核内容对我来说更简单,而且MIS专业用GRE可以申请的项目更多。于是我大胆转战GRE并且一举拿下理想成绩。但无论是对IELTS的保守选择,还是对GRE的大胆争取,皆因悔不当初,形势所迫。因此,语言考试的选择很重要,一定要提前了解项目官网上罗列的语言考试要求,是否接受IELTS/TOEFL?是否有单项分要求?是否接受GMAT/GRE?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关于个人背景:
个人背景我自己总结就是申请者的“三围”硬背景和九维软背景等。三围即GPA、IELTS/TOEFL和GMAT/GRE,这些就是硬条件必须有,该刷的平时都要好好刷。九维背景即(顺序和重要性无关):发表、科研、实习、项目、课程大作业、比赛、交流、学生工作、证书。九维背景不必样样都有,而是尽可能在申请前填满,最好是不同的维度体现不同的能力品质,必将会成为申请利器。
等到申请时候,三围基本定下,重点在于九维软背景的利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匹配,即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让自己和申请项目match的背景。于我而言,到大四申请的时候,个人背景基本无法得到实质提升,GPA、语言成绩和各种经历都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但是在制作CV和撰写PS的时候,在世毕盟mentor的指点下,只要搜肠刮肚一般都能从九维软背景中找到不少亮点,最终形成了CV和十来篇“花样百出”的PS。
关于MIS专业
MIS可谓是个杂家,其master项目既出现在商学院,也出现在信息学院,即使同一所大学里B School和I School都设置了此类专业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不同的MIS项目自然代表了不同流派,大体分为两大类:技术流派和商业管理(非技术)流派,但是申请时,我发现各个MIS项目如八仙过海,什么样的要求都有,必须针对每一个项目做具体准备。虽然不同流派会注重申请者不同的背景,但是一般需要这三类背景:①technology,即有基本的计算机方面的背景,比如数据库课,java软件编程项目等;②economic management,即经济管理商业方面的背景,比如创业比赛,企业相关实习经历等;③analysis,即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比如使用spss分析问卷等。MIS专业申请者首先应当增加和梳理自己在这三方面的亮点,作为申请的基石,再考虑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要求做个性化准备。
关于选专业与选校:
专业的选择就是“从心”,通过了解学长姐们的出路、官网或论坛的资料,自己做出选择,一定要自己了解,方向错了,来了录取都不会去的。因此,要对专业方向心里有数,不过只要知道大致方向,不需要确定太细的方向。此外,不太建议同时申请两三个不太相关的专业方向。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在专业方向选择之后,就是选项目选校。这一步要考虑的东西就非常多,比如项目课程设置、时长、工作年限要求、就业方向和情况、是否STEM,比如学校地理位置、生后成本、周边企业等。
我在申请之前对美国高校不甚了解,选校时也在忙英语考试,所以将选校完全交给了GGU。GGU先是列出了许多学校项目以及概况给我,之后正式开出选校名单,我再给出一些意见,由GGU帮忙调整并敲定最终名单。从目前的录取情况来看,当初的选校策略对头。虽然选校成功,但是选校列表中的一些学校,我在后来仔细了解后并不感兴趣,但是都已经申请完了。这不是说GGU给的选校出了问题,而是我自身对学校和项目的不了解导致了现在的一点后悔,毕竟是自己没有把一些意愿告诉GGU。比如申请者希望毕业后在美国工作还是立即回国,这就影响到项目选择,希望留下工作的应当申请属于STEM专业的项目,毕业后可以留在美国的时间比非STEM专业毕业后要长非常多。我觉得最理想的情况是,申请人自己要主动了解自己专业的项目和学校,初期时候能清楚说明自己的想法,再由GGU从策略上完善选校。重要的是主动了解,平时养成刷项目官网和留学论坛的习惯,了解课程设置、实习要求或就业方向等,很多自己的偏好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才会意识到的。主动了解是自身参与申请的第一步,越到后期,越会明白自己保持较高的参与度对申请大有裨益。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第五篇:从复旦到Yale, UCSD博士,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战绩)
从复旦到Yale, UCSD博士,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战绩)
1、背景
GPA及语言考试 GPA:3.59 Ranking:11/94 TOFEL:100 GRE:V159,Q169,W3
2、申请方向及研究经历
我申请的清一色是PhD项目,大多数是Biomedical与Biology的项目,想做的方向主要为遗传学(当然我也很喜欢别的很多方向)。大二开始在生科院R1老师组实习了两年,大四上在UC San Diego R2老师组实习了半年。大三下学期开始加入了世毕盟(GGU),除了培训师姐姐,我的学术mentor是普林斯顿的生物学博士。我记得在刚刚“对接”完成的那天,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我还在愁暑研/学期科研的事情,当天晚上我们三人马上开了个小会,他们两人的建议像是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之后拿到学期研究也就很顺利了。
3、录取结果
Yale: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 PhD offer; UCSD:Biomedical Science PhD offer;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Molecular and Human Genetics PhD offer; Duke:Genetics and Genomics PhD offer; Umass:Biomedical Science PhD offer; 最后决定去UCSD
一、申请过程&文书撰写
我会说申请其实是学生向graduate school展示自我的一个过程;你的竞争力展现的越丰富,越能够吸引到committee,这点会直接体现在文书上。绝大多数学校都会要求提交CV/Resume(你的个人情况),以及PS/SOP(你的个人特点,你为什么想读博士),少数几个学校比如UCB还会要求你提交一个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你的学术外经历,你为什么与众不同/发展全面)。对于CV来说,一般都会有Education(学业情况)、Research Expereince(研究经历)包括Publication、Honors & Awards(获奖情况);博士申请一般着重于研究经历,个人认为其他诸如社会活动、企业实习等所占比重较低,可根据需求篇幅(1-2页)来进行增减。
在这一般顺序上,如果你有什么特别的闪光点(比如你有一篇Nature :D),可以考虑顺序往前提来做highlight;如果你总GPA不突出,但专业GPA很高,可以在CV中highlight出专业GPA;如果所得奖项级别较高(千分之一等),可以在奖项后面highlight出百分比„„我相信一份好的CV会让committee在想到你的时候,脸上就刻着优秀两个字。但最重要的一点,一切都需要以客观为主。
相比CV而言,PS更为详细,篇幅更长,着重于突出申请人少数几个方面(比如研究上)的特点。PS涵盖的内容因人而异,我的描述包括我的兴趣、独立进行科研的过程、确定研究方向的过程以及选择graduate school的原因。读Graduate school是一个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漫长的过程,学校更希望能够招到充满好奇心、对研究富有热情、有学习能力、能独立探索、持个人观点、不畏挫折的学生;你是否具有这些特点、是否具有其他同样重要的特点,能否通过具体的事例(少说空话大话)表现出来,这些都是PS需要考量的因素。此外有的学校会要求PS限制在单页或固定词数以内,这个时候就需要斟酌各段的作用来进行缩减。
在撰写文书之后,有条件可以让中介或是外国友人帮忙polish一下语言,会让文书看上去更加专业且具有说服力;以我个人的经验的话,GGU在这方面做的非常不错哈,我还记得我交PS和CV给修改的时候已经是蛮晚了(那个时候培训师姐姐已经催过我无数遍了),但是居然当天晚上还有第二天就连夜给出了修改结果!可以说是非常非常赞了。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文书要求,比如文书title,页眉页脚要求,页数要求,CV里面是否可以写成绩,PS里面是否需要写毕业后规划,感兴趣的faculty等等,如果多个细节没有注意(比较夸张的是有哥们文书交错学校了,想象一下committee发现是别的学校的申请时候的心情)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
还有一份非常非常重要的文书一般会被大家所忽略:推荐信。三封推荐信(绝大多数学校要求三或至少三封,也可以多提交,不超过五封)在申请里面占的比重很大,因为它是由专业人士撰写、对申请者相对客观的综合评价。排序我认为大牛强推 > 一般强推 ≥ 大牛弱推>一般弱推;推荐信的主要内容是:“我(教授)了解该申请者,从某某事情体现出他(你)在科研、学习方面表现非常优秀,我强烈推荐你们录用他。”因此能给大牛教授留下outstanding的印象、拿到好的推荐信对你申请的帮助是无伦比的;如果对你印象还行,推荐信也还是有用的;但如果只有一面之缘甚至谈不上熟悉的话,你要请别人给你写推荐信很难,而且写出来的推荐信没有什么内容,对申请更谈不上什么帮助。真实和具体是推荐信的首要原则。
国外的话推荐系一般会由老师自己负责,但国内很多老师很忙,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推荐信的草稿是自己写的;我给国内两个老师列出来的都是大纲+事例,具体的文字由他们操刀,因为如果所有内容都是你自己写的话会可信度会降低(感觉台面下很多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graduate school认为来自中国教授的大多数推荐信都不可信,因为代写推荐信的太多了,在国外这是不允许的,所以会说外国教授的推荐信说服力比国内的偏高)。
申请系统里面上传推荐信是需要发送链接到推荐人(教授)的邮箱,由推荐人自己操作的。多亏我在GGU的培训师姐姐的提醒,我大概在提交申请前一个月就联系好了推荐人,告诉他们我要申请哪些学校(据说申请很多学校的话有的老师可能会不愿意提交那么多封推荐信。我的三名推荐人都很给力,所有学校都帮忙到底,而且都很及时提交了),大概什么时候会发送推荐信链接,推荐信需不需要我事先打好大纲等等。在最后申请的时候,因为要等到所有老师都提交完推荐信才算你材料交全,所以早联系,早确定,勤跟踪,不要让推荐信成为你申请里面的限速步骤。我的推荐信来自R1老师、R2老师,还有给我上细胞生物学的C老师(因为平常交集比较多,而且细生当时考的还不错),我的申请结果不错有理由相信他们都给了强推,感恩。大概在七八月份的时候,我就收到了培训师姐姐的一封邮件,里面非常具体地列下了接下来半年各个大事的时间节点,包括找实验室选学校、写PS和CV、推荐信事项等等,让我对整个大的流程有了大致的把握。在这里面尤其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在写文书上面,培训师姐姐催的非常给力因为我是个拖延症患者,每次遇到这种大事总会不„„想下笔。大概九月份的时候培训师姐姐就已经告诉我们可以写以及怎么写第一份申请文书了;在推荐信联系上也促使我较早去联系好我的推荐人、确定推荐信内容,以至于在申请截止的最后关节,看到身边有些同学还在苦逼地赶时间改文书编推荐信的时候,总会非常感谢培训师哈哈。
二、面试形式与面试内容
据我了解,生物相关的美国博士项目基本上都需要面试;所以从交完申请(大都是12月1日,有的学校会早点,有的学校会更晚截止,切记看清楚)开始,就在艰难地等面试„Yale的CSC Program比较特殊,我之后会单独陈述。第一个面试是UMass,发的格外的早(12月5日),可能和我比较早提交完申请有关。十二月中旬开始其他学校也陆陆续续发面试了,除了UCSD是电话通知以外其他的都是邮件。面试通知的时间和批次以及项目相关,同一个项目可能会发多批面试持续半个多月,同一个学校不同项目会相差比较久发面试。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我收到面试的时候L还没收到面试(她的面试都是十二月末一月发的),半个月我们都过得提心吊胆的„我收到的都是on campus面试,graduate school会cover差旅费和在面试期间的各种费用(可能和我当时人在美国有关;D一开始收到BCM的Skype面试,但后来和他们讲了人在美国,就switch到了on campus面试)。
On campus面试一般会在周末,周四晚上抵达学校,周五集中面试,部分项目会组织周六会逛学校/城市,参观graduate housing,周六或周日返屋企。大部分学校会提供两个面试时间段供选择。如果有多个学校的面试的话,可以稍微等一等再确认面试时间,保证自己心仪的学校能拿到好的面试时间。UNC当时只给了我一个固定的面试时间,还不允许进行Skype我也是醉了。面试大都是在一月末(UMass在一月最后一周;Harvard的Neuro在一月倒数第二周)到两月份,我没接到三月份的面试;所谓的waiting list也是要面试完才会被划进去的。一般情况下面试完offers会在二月到三月陆陆续续出来,在waiting list里面的话可能更会晚一点。
我第一个面试是UMass,之后其他on campus visit大同小异,都是一个模式:周四晚上到,晚上项目会组织graduate students和interviewees的聚餐;第二天早上有orientation,chair和committee member会介绍一下项目的总体情况(环境、软硬实力、培养方案、津贴),紧接着就是马不停蹄的面试。每个interviewee会有一个host student,最主要的角色就是带你穿梭在各栋楼间找到faculty的办公室面试。
面试前会让你提交想面试的faculty名单,面试官一般会由你想要的faculty + committee成员组成。面试完之后有一个比较正式的晚餐,会有faculty到场;第二天一般是campus visit,poster section,邀请几个老师或学生做lecture,然后结束。少数学校(Duke)会有committee的多人面试,但问的问题和面试faculty的时候基本相同。On campus visit的好处是你能够到学校当地实地考察学校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喜欢这个地方;和graduate student以及faculty面对面谈话,更能了解学校里面的同学老师是什么类型的人。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On campus面试非常的casual,就和graduate student找老板聊天一样随便,并不会很严肃,面试一般会在他们的办公室内一对一进行。chat的内容因老师而异,但一般寒暄两句,然后依照对方老师的兴趣会详细问你之前的某一个课题。我准备的时候每一个课题都写了短的介绍,包括背景、问题、做法和目前结果,大致讲完时间是3-5mins(但过程中因为会被问很多问题,所以时间比想象的长)。我提前准备好了一份展示的ppt以防万一,但所有面试都是靠在白板/白纸上画illustration(我觉得边写边讲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讲的,并没有用到提前准备的ppt。讲完之后一般角色会反转,faculty开始介绍他们实验室自己的课题,你变成提问的人,一来二去教授可以大概了解你对自己研究的熟悉程度(你需要非常非常熟悉自己的研究,能讲清楚一个故事,师兄师姐做的你只蹭了一点就不要拿出来了)、你对科研的敏锐程度(是否有用心听faculty的介绍,能不能发现关键问题)。有的faculty会问你多个研究课题,有的可能一进门就一个劲介绍自己的研究,有的还会问你graduate school的计划,还有的全程就和你瞎扯闲聊,但总体框架流程大致不变。面试其实不难:放松和沉着是重点;你要是越紧张,faculty就会越喜欢问一些尖锐的问题;要对自己的研究有自信,在你的project上你才是专家;被问到难的问题不要慌,要是一时间想不起来可以请教授再稍做解释:他给的信息越多,和你熟悉的领域重合度就越高,你就越能找到clue来回答。不要害怕教授。我在BCM面试遇到一个爷,他对我做的研究了解根本不多但却自己觉得很懂,我一进门他就开口讲“我觉得你做的XXX没有意义 :)”。最后整场面试都是我在和他argue整个area。我不知道面试结束他有没有学到东西,但至少我知道了要是我过来是千万不能进这种人的实验室的。最后关于面试,带我的一个博后说的有道理:既然学校已经邀请你来面试了,说明你基础能力已经合格,要考量的就只是你的综合能力了。做好准备,轻松上阵,一切都比你想象的容易。
我唯一(accept)的Skype面试是Yale的CSC Program,初试复试都是(因为我人在美国)。CSC的初试是在十月中旬,复试是在十二月初(我是在十一月尾)。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很紧张,因为这个算是我的第一个面试嗯„接到之后就和我在GGU的培训师姐姐mentor三个人开了个小会,讨论了个人定位与竞争力、面试内容、面试关键点等等,这些东西可以说最后在初面的时候帮我顺利脱颖而出嗯。学校内的初试是由几个老师联合举行的,内容和on campus面试很接近,问自己做的课题;之后问了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一些committee类型的问题,为什么想来Yale,为什么不留在UCSD,你对Yale的哪些老师感兴趣等。面试结束那天晚上会通知结果,总共选出4个候选人(因为总共有九个高校参加,每个高校4个总共36人,2018年的政策是最后36选20,择优录取不考虑学校)。
复试是Yale的faculty,Koleske(生化和神经背景)还有Hongyu(中国人,计算背景)来面试的,他们两个人都主持了很多年的CSC面试了。面试的内容和初试基本一样;唯一差别应该是初试时老师们是听你讲完整个故事才问问题,复试的时候Koleske会不断打断你问问题(这个可能真的是国内外差异,包括lecture什么的也一样)。面试完Koleske告诉我们一月第一周会出结果,最后收到offer是圣诞节左右。这是当时的第一个offer,起他学校都还没开始面试呢;和L两个人都拿到offer之后心安了很多,之后面试的心理负担也就没那么大了。
最后要感谢一下在申请过程中支持过我的人;除了在申请过程对我有巨大帮助的四个教授外,我的家庭和女朋友都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以及GGU给力的培训师以及mentor,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忙,我不可能做到这么充分的准备,我的申请季也不可能如此顺利。总而言之,申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丰富自身实力的同时要做好安排、注意节点、相互帮助;要记住所有人都会是你坚强的后盾,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畏惧请求别人的帮忙。感谢GGU,帮我圆梦美国博士。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