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
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2016届)
设计题目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专业年级 2014级金融学专升本 学 号 *********
2016年****月***日 姓 名 ******* 函授站名 ******** 指导老师 *****
目 录
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2 引言„„„„„„„„„„„„„„„„„„„„„„„„„„„„„„„„3
一、农村信用社的概述„„„„„„„„„„„„„„„„„„„„„„„„3(一)农村信用合作社定义„„„„„„„„„„„„„„„„„„„„„3(二)农村信用合作社性质„„„„„„„„„„„„„„„„„„„„„3(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特点„„„„„„„„„„„„„„„„„„„„„4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回顾与进展„„„„„„„„„„„„„„„„„„4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回顾„„„„„„„„„„„„„„„„„„4 1.农村信用社改革初期(1979---1995)„„„„„„„„„„„„4 2.农村信用社全面改革阶段(1996---2002)„„„„„„„„„„„4 3.深化改革阶段(2003---至今)„„„„„„„„„„„„„„„„5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新进程„„„„„„„„„„„„„„„5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
(一)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结构不够明确„„„„„„„„„„„„„„„6
(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7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7
四、农村信用社发展对策„„„„„„„„„„„„„„„„„„„„„„„7
(一)完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7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8
(三)完善完善农村信用社发展经营管理„„„„„„„„„„„„„„9 结 论„„„„„„„„„„„„„„„„„„„„„„„„„„„„„„11 谢 辞„„„„„„„„„„„„„„„„„„„„„„„„„„„„„12 参考文献„„„„„„„„„„„„„„„„„„„„„„„„„„„„„13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企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试点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获得了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三农”的功能进一步强化。然而,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等制约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法人发展的核心问题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bstract: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s for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vid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unity of local financial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Since the pilot reform in 2003, obtain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our country.Across the country,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roperty right system, perfecting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transform manage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incentive constraints mechanism, etc, made great development, further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the function of the service “three rural” to further strengthen.However, the current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ask is still arduous.Unclear property rights, imperfect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not to carry out the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s a financial enterprise as a legal person is not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core problem.Key words: the countryside;Credit cooperatives;Development
引言
“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金融体制事关着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由于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为农村金融中关注的重点。农村金融市场的版图必将重新划分,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的农信社,农村信用社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概述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定义
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农信社分为以下部门,农信社合作社,农信社国际金融部门,政通农信社培训学校,农信社信贷部门等,是目前有银监会和国务院双重领导的部门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性质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机构,所谓信用合作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放款业务。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由于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客观上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缴纳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由农民入股组成,实行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是经中国人民银行依法批准设立的合法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特点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3、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因此业务手续简便灵活。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回顾与进展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回顾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始于1979年,迄今已有27年。农信社改革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农村信用社改革初期(1979-1995年)
1979年1月,为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国家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委托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1984年,国务院105号文件批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农业银行的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成立了由其控制的县联社。譬如,吸收农民入股,取消入股数量限制,按盈余对股民分红,恢复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及干部选举制,改农业银行对信用社的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建立县联社领导基层信用社等。
这一阶段,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就:其一,初步改变了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基层机构”的组织管理体制。通过清股、扩股,落实股权,密切了信用社与社员的经济联系。其二,经营管理体制有了明显的改善,内部经营机制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变。其三,初步理顺了农业银行与信用社之间的关系。农业银行改变了以往的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转而实行运用经济手段,并通过县联社进行间接管理的方法。
2.农村信用社全面改革阶段(1996-2002年)
1996年8月22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实施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首先,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其次,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 4
行承担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最后,按合作制原则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规范。随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农村信用社合作社管理规定》和财政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具体内有如下:
第一,改变单一股权结构,增加团体股,吸收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信用社职工入股,适当充实股本;第二,建立健全社员民主管理制度,实行“一人一票”制,充分发挥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积极作用;三是坚持主要为社员服务的方针,优先安排对农村种养业的贷款,对本社员的贷款不少于全部贷款金额的50%。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表明: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和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3.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这次改革要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开始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山西和江苏8个省市率先以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这次信用社改革,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根据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成立农村信用社省(市)级联社。明晰产权关系,区别对待,妥善处理信用社历史包袱。(1)按照股权机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及合作制等不同产权形式。(2)因地制宜确定信用社的组织形式。一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以商业化经营的地区组建股份制银行机构;二是在人口相对稠密或粮棉商品基地县(市),可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三是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四是对少数严重资不抵债、机构设置在城区或城郊、支农服务需求较少的信用社,可给予撤销。(3)银监会及地方各司其职,分别负责对信用社进行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指导和协调,承担对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但不得干预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地(市)和县、乡政府无权行使对信用社的管理权。(4)国家对试点地区的信用社给予政策扶持。一是对亏损信用社因开办保值储蓄多支付的利息给予补贴;二是对试点地区信用社实行税收减免。对西部地区和其它地区分别实行暂免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采取专项再贷款或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方式对试点地区信用社进行适当的资金支持;四是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新进程
第一,基本实现统一法人:上世纪90年代末,江苏在全国率先试点将农村信用社与县联社各为法人合并为一个法人。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有利于明细产权关系,有利于减少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组建了同一法人的机构。
第二成立了多家银行机构。(1)成立了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或者是以地级市农村商业银行,从以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来看,产权关系比较清晰,公司治理较为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抵御能力较强,主要监管指标全面达标,多核心经营指标达到国内商业银行先进水平,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一支充满生机的主力军。(2)成立农村合作银行:这些银行机构成立后通过引进战略投资,投资参股其他机构,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
第三,支农主力军的地位突出。在长期的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以农村为服务领域,以农民为服务对象,不断加强三农金融支持,形成了与三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雨水关系。在支持三农中快速发展壮大,取得了双赢的效果。第四历史包袱消化成营业税优惠效显现。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负担,形成了沉重的历史包袱。2003年以后,国家对试点信用社实行所得税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在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均有了较大的提升。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历了多年的不间断的农村信用社制度演进后,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探索体制改革、改进经营管理、增强为农服务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信用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而且很多问题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仅仅通过一次改革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这些问题还将继续影响着我国信用社的发展,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以后的改革应该重点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取得突破。
(一)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仍不够明晰
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近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在表面上是明确的,但实际上,法人产权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导致产权边界不清晰、产权监护人不落实等情况。入股农民没有独立的产权并与农村信用社建立稳定的利益机制。入股农民不能或很少转让自己的股份,得不到分红派息,也不能参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经理人员不是由股东雇用的,而是政府任命的,股东就不可能监管自己的资产,也就不可能充分享受自己的资产收益权。
尽管2003年以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实验这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前进,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但这次试点改革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股东在信用社所拥有的相应诸如监督权、选举管理者权、收益权等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目前的法人治理机构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没有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配合。法人治理不完善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极度分散,缺乏持股份较大的股东,也没有建立起小股东参与治理的有效机制;二是社员(股东)参与管理的机制都还很不健全,对经营管理层的约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内部人控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三是董(理)事会职能发挥不充分,职责不明确;四是监事会缺乏独立性,制衡和监督作用没有真正体现;五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信用社的绩效考核机制不能有效评价农信社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
按照国务院关于“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由省级人民政府全面承担对当地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管理制度框架。根据新的监管要求,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加强金融健全,省级人民政府通过省级联社等机构依法实施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由省级政府管理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明确权责,减少管理层次,加强经营管理,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对农信社承担一定风险,并负责消化一部分历史坏账。而且,地方政府承担农信社管理的责任是建立地方金融监管框架的契机。但是地方政府均有干预金融进而控制金融资源的激励,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政府会想方设法占据金融资源。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农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干预和控制导致农村合作基金会破产的事实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有干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内在冲动。因此,如何保证地方政府只行使管理权而不干预农信社的经营是农信社改革试点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农村信用社发展对策
(一)完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
1.农村信用社改革一直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从历史经验来看,政府直接干预和参与农村信用社和银行,都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大根源。地方政府如果不退出这些金融结构,很容易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取款机。即便地方政府有着税费来源作为政府信用的保证,三农服务将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无论是新建真正意义的农村信用社,还是改制后的农村信用社或银行,应该对政府股份或者政府通过其控股公司所掌握股份的退出限定时间,确立程序。
2.即使把一个地方的现有农村信用社全部改为县联社单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合作银行的地方,也要鼓励农民建立真正的意义上的村级合作社。村级合作社的优势在于,它是自下而上建立的,扎根于农村最基层。其业务主要集
中在村庄社员之间的资金融通,而对外部非社员的资金融通则是辅助性的。社员之间的信任和信息对称是其开展资金融通的基础。
3.将现有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县联社单一法人、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合作银行的同时,也要鼓励农民创建新的各种类型的竞争性金融机构。一个地方存在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并不意味着这种“垄断竞争”(对于一个地方是垄断,对于真个地区是竞争)就是最优结构,这种行政控制造成的均衡往往是低水平均衡。要相信农民即市场的力量能够自我作出合理的选择,即选择是否另起炉灶,建立新的金融机构。
4.从德国经验看,只有地方政府持有大股份的商业银行(如德国的储蓄银行)才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信贷监管部门一起实行双重监管。我国农村信用社改制之后,仍应由新成立的银监会根据银行的财务指标、贷款风险指标和巴塞尔协定的标准来监管。地方政府只因对其所实际拥有的股份责任负责。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农村信用社的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二是以农村信用社股东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从现代企业制度演进的历史逻辑角度考察,利益相关者模式早已对股东治理中心模式进行了修正,因为企业的行为后果会滋生很多相关社会问题,企业理应负起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义务,而不仅仅是对股东负责。作为向现代金融企业逼近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除了向股东负责以外,还应该向农村信用社的所有员工、存款人、借款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者等等利益相关者负责。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利益相关者这条主线来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要逐步树立农村信用社利益相关者概念 这样,农村信用社的目标不仅仅是考虑股东利益,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追求经济绩效、关注股东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能损害社会利益和农村区域发展利益。
2.要充分界定政府在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应以市场为主要发展方向,并逐渐完善治理机制,是一个发展市场、减少计划控制和政府干预的过程。对政府而言,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培育和发展和市场有关的机制,如:明晰产权、制定经济法规、鼓励市场竞争等,对农村金融企业而言,就是要不断深化市场机制的利用,减少政府干预,在提高所有权结构的多元性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
3.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外部治理的作用
在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中,当然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考虑所有相关参与,如要考虑众多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现实参与,在操作难度太大。因此,这些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一种制度性的合约或市场型合约来维护。监管机构通过法律形式界定一个框架,建立某种市场秩序,并通过市场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农村信用社及其经营者,发挥外部治理的作用。
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1)银行监管机构要切实履行对农村信用社实施金融监管的职责,强化对其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管处置权;(2)省级联社要承担起行业自律和管理的职能,加强对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和指导;(3)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合作金融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尤其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框架和运行。
4.引进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群体,代表农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资者行使资本经营权或所有权,一是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农村信用社众多单个自然人股东行权能力不足或五行权能力的问题;二是机构投资者集农村信用社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本,股权集中度较高,也具备参与农村信用社治理的条件。
5.增大经营者持股份额 农村信用社的资本结构会影响经营者的工作努力程度,与农村信用社本轮改革前相比,已经实现改革的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资本结构上有较大的变化,那就是经营者所持有份额大大增加,有利于对经营者的激励,使经营者的收入与资本利得挂钩,使对经营者的激励和对股东的激励更趋于理性。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发展经营管理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当前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中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防范化解风险的任务尤为艰巨。因而,尽快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都是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过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于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和业务大发展时期,管理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针对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新变化,内控管理新手段,不断创新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当前,首先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和作法,深入研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趋势,以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因素,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确保农村信用社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2.加强各项业务管理(1)强化贷款管理要积极倡导新的信贷管理理念,实行有效信贷管理方式,切实加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管理工作。(2)强化不良资产管理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强化不良贷款的清收和管理工作,坚持不良贷款分账管理制度,对分账后的不良贷款要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坚持专项考核,促进扩大清收效果。(3)强化资金管理。近两年来,由于农村信用社存款规模的快速扩张,大部分地方信用社在留足备付头寸、满足“三农”贷款和社区贷款需求以后,资金普遍富余,各地对富余资金要严格管理,按规定积极为富余资金寻找安全的运用出路,不准盲目放贷,不准进入股市,不准购买各类基金;要切实加强对“三外”资金的管理,严禁擅自外存、外拆、外贷。
3.开发中间业务市场,拓宽创收渠道第
中间业务一直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一大薄弱环节,品种少、层次低,功能不健全。在以后的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开发和投入力量,加快产品创新,完善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品种的多样化和服务的多样化。农信社需要对现有业务进行改进、完善、细化;对未开发新业务的信用社要积极进行前期探讨和践,力求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个人金融产品,例如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投资咨询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等。
4.加快电子化建设
充分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计算机网络优势,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由于信用社管理电子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加之人员素质还不高,存在收集信息不全面、不及时,处理信息水平不高。因此,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切实提高电子化水平,以尽快金融管理的信息化。
结 论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除了改革和管理的功效,还得益于发展创造的机会,而发展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景气的宏观环境;得益于金融市场全方位拓展的行业环境;得益于各项政策扶持的政策环境。这是历史给予这一传统机构解决自身重重困难和问题的空间。在这历史的空间里,如果把握住了机遇,一着主动,步步主动;一着被动,则永远被动。当然,农村信用社要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任重道远。几年来的探索,我们致力于破解的难题还包括:如何处理好自上而下的行业管理、风险控制与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股东监督的关系;坚持为农方向、社区定位与多领域伸展、全方位开拓的关系;依靠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与有效避免不当干预的关系;鼓励创新、大胆开拓与努力规避风险的关系;化解历史包袱、清收不良贷款与努力加快发展、优化增量的关系;大胆推进改革、加强管理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搞好省联社对法人单位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与追求自身效益、自我发展的关系;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与遵循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规律的关系;实现政策目标和重视社会效益与追求自身盈利性目标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和矛盾还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谢 辞
本论文能够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完成,首先要感谢许芸老师的精心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了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错误,其次感谢天长党校天长函授站的老师们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我要感谢评审本论文的老师、教授和专家感谢他们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本文,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于海.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李树生.合作金融[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
3.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动中国的农村金融[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4.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J].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1)5.张乐柱.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2)6.郭家万.中国农村合作金融[J].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10)
7.边桂莉.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方经贸,2014(10)
8.黄培.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与改革着力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5(10)
9.程燕.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9)
第二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及改革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改革创新
魏思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2-941班,哈尔滨市,150001)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众多金融机构中发展历史较长、机构网点较多、服务面积较广、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Abstract: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s the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of man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in the long history, more outlets, service area is broad,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关键字:信用社 发展
一 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中国当下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关于农民是的问题,作为农民想要有所改善自己生活水平的更本出路依旧是他们的本业农业,所以他们更多地会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现代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关键环节时金融问题。而且在当前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弄粗的金融体系中的主力军或者“三农”中的核心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的发展牵动着整个经济的稳定运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数以万计的农民,所以必须在广阔的农村,就必不可少有维持经济发展的纽带—金融机构,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可是现实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在农村的人均金融机构数量,却大大的低于城市的量,最更本的是,通过这些机构给农村信贷投入量的总量相对不足,我们都知道农村是一个需要金融支持的地方,这样以来就不会让所有人受到国家政策的益处了。当今,中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的商业银行主要分布在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城市,还有部分经融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准备措施减少或者准备撤出农村及不发达的城乡,可是在这些地方对金融的需求力度远远高过那些发达的地方,由此一来,无疑是对他们经济的一种打击。在现有我国体质下,由于受到制度特性、经营范围的局限、资金来源上的限制、经营受环境制约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来担当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可是现在在社会公众中却体会不到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政策性命题,直接表现为金融机构支持的不完备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的不协调性。
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的农村信用社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艰巨性和政策环境的复杂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艰难与曲折。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大体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和发展时期(1951-1957年)
建国初期,中国处于百废待兴之际,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结合我们国家的国情知,我们应该首先让农民吃饱穿暖;所以,为了帮助农民发展生产,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决定下设银行机构,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给农民提供生产所需的资金。政府为了推动信用合作社的良好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试行记帐办法草案》,这一系列草案使信用合作社在全国各地迅速建立起来,这样以来让广大民安心进行生产劳动工作。
第二阶段:曲折反复时期(1958-1978年)
国家成立之初,国家既想要稳定社会又要加快经济的发展,所以会出现一些错误思想还有采取盲目不合理的发展措施。例如在经历了极左路线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多移主: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其发展是曲折反复的,所
以在此时我们应该去纠正错误思想,改正之前的不足之处和进行改革来适应现在的农村发展新情况。
第三阶段:农行代管时期(1979-1996年)
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也得到了相应的开放,土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从而农村信用社的生产环节也发生重大变革,而对于处于分配环节的农村信用社也面临着改革压力。后来改革开放程度加深,农业银行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其建设新的县联社,又开始行使对基层信用社的的管理,指导及资金的调动。在这期间,各地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取得了较显著地成绩。
第四阶段:规范发展时期。(1996-2000年)
在经历改革开放的欣欣向荣后,在1996年时,国务院下发《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要求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革为农民入股,社员进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进行服务的金融组织。但是现实情况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没有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所以此时,政府准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整顿和规范,初始效果稍有成效,但是隶属关系还没有完全得到处理,这样以来原本处于经营困境的合作社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转。
第五阶段:深化改革时期。(2000年至今)
2003年中,国务院又出台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案,按照“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后来在中国银监会的指导和组织下,率先在全国多个不同省(市)开展新的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后来几年,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推行。这个阶段,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权由原来的农行转交到了省级政府管理,所以此时政府就会出台一些补贴,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还专门建立管理监督机构,这样以后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等,还可以使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管理创新全面展开,业务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对三农和地方经济贡献度显著提升。
二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中多种形式并存的。一般理论上认为有三种典型观点:一是坚持合作制:二是实行股份制改革:三是办成股份合作制农村金融企业。在本世纪初,我国按照经验做保证,决定在城乡一体化的中西部地区实行股份合作制,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刚打西部地区继续实行金融组织形式。还有步入21世纪初加入WTO后,中国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了。(下面是2003年全国各省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数量变化)
三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现阶段问题
如今,在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部这三种经营方式并存,也产生了许多弊端:首先,这三种方式建立在不同经营机制上,而且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之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这样以来就不利于社会的公平,特别容易滋生寻租行为的产生。其次:各种形式的农村信用社盈利水平和业务的差异比较大,不利于社联间的业务往来;最后,西部地区的信用合作社需要承担的政策性的支农义务,这样一来农村的商业银行就更加注重盈利了,各种形式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各异,这样就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制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监督管理。
3.1 银行业务过于单一,中间业务盈利水平低下。正常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主要金融业务就是小额的存贷业务,这样以来获取的利润就有限。在这些业务中比较重视的是开展抵押贷款业务,中间的许多业务发展滞后,导致盈利水平差。目前,大部分的信用社的中间业务还达不到其营业收入的1%,与我国相对应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很远。而且,就盈利相比较信用社多的商业银行,其中间业务占整个的收入比例也就8%而已,这就让我们要好好的思考一下为啥会出现真养的差距呢?
3.2 规模不经济,相对应的大型电子系统尚未建立健全。因为金融也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在中国现状下只有当大规模的资金融通和业务的交换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目前,在许多地方农村信用社不是专门有国家建立管制而基本都是当地县或者市联社,其经营规模小,彼此之间联系少,所以之间的业务联系就少。还有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农村信用社没有被统一规范和管理,所以也就不存在像一些成熟产业有了全国大型网络系统,这样以来,就很难进行通汇通和支付清算等问题了。
3.3 行业规模小,保险制度不健全,承担风险大。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在我国的行业分类和现在发展情况下,农业属于弱质产业,不但风险大,而且投资回报率低。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高额不良贷款大部分来自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和农业贷款。相对于农村信用社的高风险运行,我国的农业贷款保险机制几乎死缺失的,这更加不利于我国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
3.4 产权不明晰,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和根本。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表面上是明确的,一般认为是“法人产权”,由社员入股组成,而实质是产权始终未明晰,法人产权也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
3.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按原有资金政策应支持而未支持的部分予以追加支持,主要是
对隐性不良和历年挂账亏损部分按一定比例给予消化,还有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比例(下面是2001年的全国各省对农业投入比例),这样有利于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信贷风险的可控化。
四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效
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是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力量,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就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出台了众多的改革方案。随着改革方案的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正逐步深入,改革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资产状况的改善,有效地降低了非生息资产占比,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收益率。
二、增资扩股工作取得成效,开始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银行的资金支持已成为农信社深化改革必不可少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三、支农力度加大,小额信用贷款增加。
四、在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总体看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管理体制逐步健全,产权制度日趋明晰,经营状况明显好转,资金实力明显增强,支农信贷服务工作得到加强,这些可喜的成绩为下一步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改革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 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5.1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明晰产权解决“谁投资、谁管理、谁负责”的问题。一是合理选择产权制度。选择既符合辖区实际情况,又符合国家规定的组织形式,充分尊重农信社股东和法人的自主选择权,防止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农村信用社的兼并、重组等。二是优化股
权结构。通过引导民间战略投资者进入农村信用社,建立起能够对信用社经营成果负责的股东群,解决股东分散、股金不稳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有效改善股权结构。三是保持股金稳定。制定入股社员相关优惠政策,尽最大限度保持股金的稳定性。四是坚持所有者控制原则有效制度的落实,使信用社管理层在驱动下自觉经营好信用社,切实维护利益。
5.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体现民有、民营、民管。吸收懂经济金融知识、愿意参与管理的社员代表,确保社员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有效发挥。理事长要充分放权,让主任真正能够行使经营管理的职责。监事会要对信用社的决策和经营行使监督权利,并逐步建立业务、财务公开和信息披露制度,接受入股农民的监督。
5.3 理顺省联社管理体制。
随着农村信用社产权组织形式的明确、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以及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省联社的行政职能应逐步淡化,其主要职责应转变为风险防范和处臵上。同时要处理好加强行业管理与尊重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之间的关系,做到管理到位不越位。
希望学长学姐进行改正,直接在原文改。
第三篇: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设计必须通过改革产权模式,明晰产权,完善股权结构,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全完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内部制约体系,从而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具体而言,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以完善法人治理为重点,着力提高信用社科学决策能力。以明晰产权关系为抓手,激活信用社发展动力 是合理选择产权制度。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既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又符合国家规定的组织形式;其次要把明晰产权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内部管理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以及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二是加快对农村信用社现有产权的清理和处置工作。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股本金的管理和规范,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吸引个体经营大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等愿意“理事”、能够管理的投资人入股投资,来扩大投资股的比例,以确保股本金的真实、稳定和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努力实现股权结构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以效益为中心,努力提升信用社经营能力 改革后,农村信用社应尽快适应统一法人体制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优化 资源配置为切入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规模、效益、质量、安全相统一的经营管理目标落实到实践之中,切实推进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以管理为核心,增强信用社抗御风险的能力统一法人以后,基层农村信用社要全面推行授权授信管理。不断完善审计监督职能,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有效管理的要求,整合理资源,增强信用社抗御风险的能力。明晰产权,实行股份制 实行股份制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首先,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客观上要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适应这种变化。其次,“三农”内涵的变化,使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性质发生了飞跃,金融服务的需求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信用社如果停留在合作制基础上止步不前,业务功能将大打折扣,将面临失去市场的危险。第三,以县为单位实行统一法人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股份制经营的基础。过去基层社的独立法人体制,其经营规模小,服务领域窄,管理层次低,资本金不足,很难实现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县(市)联社实行统一法人后,实行股份制,明晰产权,落实经营责任,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第四,国有商业银行进入城市开展业务。支农任务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肩上。如果农村信用社坚持合作制性质,将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严重错位 一是完善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社员的民主管理权。二是充分发挥理事会职能作用。联社要结合信息披露等有关规定,注重加强对外部理事金融业务基础知识的培训,更好地发挥理事会议事和决策作用。三是强化监事会的职能。监事会直接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依法对理事长、主任的履职行为进行监督。四是管理人员实行招聘制。五是制定严格的职责
分工制度。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严格界定“三会”的职责,真正实现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的分离,明确业务分工,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统一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过近50年的曲折发展 ,已成长为资产、负债及其职工规模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的“合作”金融组织 ,不少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规模已超过了当地国有银行的规模 ,如广东顺德市农村信用社合作联社的储蓄存款业务已占据全市 80 %的市场份额 ,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但是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法律地位一直未能很好地界定 ,导致农村信用社经营体制的不顺 ,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与问题。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历史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业务也进一步拓展,支农作用明显增强。但管理体制的滞后等带来的问题,使农村信用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多层次农村金融的需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几经变迁,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从“农业银行”脱钩以后,恢复了其合作金融的地位,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上形成了现行的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格局。
1、合作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农村信用社应立足于“三农”不是凭空定论,而是有着真切朴实的历史根源的。中国民间有古训叫做“翻身不忘本”,官方也有名言叫作“富而思源”。农村信用社虽已成就农金巨头并统领农村金融市场,但其原身胎生于“三农”,本质上与“三农”共承相同的血脉。中国是一个网状的农业大国。经济底子薄弱,经济结构粗放而不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农村经济框架定格为“一体两翼”。即农业生产合作是主体,供销合作、信用合作是两翼。由此可见,合作金融是合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典型股份制也即合作制金融组织。其股东也即社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兄弟。股金自然不是“官方”的资本。
2、合作制确定的市场定位。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偏低,最广大农民太需要通过资金互助,以期实现合作化农业生产,推动社会化经济发展。于是,党和政府从融通区域社会资金、防止民间高利贷剥削的宏观计划出发,领导人民群众组建合作金融组织,发挥调节资金余缺的互助服务功能,共同建设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至此,由农民自愿入股组成,由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具有一级法人资格的合作金融机构即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因其充分体现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且不以盈利为最大目的,而被认定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至此,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便确立起来。
3、合作制运行的历史进程。1951年至1959年,农村信用社资本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信贷为社员提供,合作制性质明显,是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金融力量。1959年至1980年,由于极左路线影响,农村信用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后来交
给贫下中农操作,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1980年至1996年,农村信用社由农业银行管理,合作制“三性”基本恢复,期间设立了县级联社,但实际上成了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走上了“官办”的道路。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由人行监管。现又进行新一轮改革。
农村信用社在曲折中发展,与“三农”有扯不断的渊缘。即使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多变,但合作制性质不变,客户群体不变,最广大的信用合作伙伴始终是纵横在农村经营着农业的农民。因此,农村信用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应该立足于“三农”。
二、目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不足本段层次混乱整理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农村信用社是由社员人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社员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和民事责任,这些规定表明农村信用社在法律上属于集体所有,即为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其产权属于公共产权,但其产权制度以及相应法律关系却是模糊的,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所有者缺位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法人治理结构尚需进一步完善
1.理事会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其一,理事议事能力不足。目前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会成员中除保留2-3名职工理事外,另增选了7名非职工理事,主要以个体私营主及行政村干部为主。参事议事能力尚有差距。其二,认识不够到位。有的职工理解统一法人仅仅是换了块牌子而已,对参与民主管理,正确行使权力缺乏主动性,“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2.决策权与经营权界定模糊
一方面,省联社与各县(市)理事长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有些内容和条款完全是经营管理方面的,但责任之下,让理事长置身经营之外显然不太可能;另一方面,联社自身管理中也确有沿袭过去的所谓传统经验和老方法,经营管理中的大小事情,习惯上仍由一把手定夺,使得身兼党委书记的理事长在实际工作中既抓决策,也还得抓经营上的事情。
(二)监事会职能作用脆弱
目前,从监事会运作情况看,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引,一些联社的监事会主要是通报监审工作情况,并没有完全按监事会的职能实施对联社业务、财务活动和社务情况的全面有效监督,监事会会议成了稽核检查工作汇报会。在监事会组成人员中,外部监事占多数。而外部监事由于金融理论和银行业务知识相对贫乏,无力发挥其监事的作用。
(1)产权关系未能完全明晰理事会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其一,理事议事能力不足。目前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会成员中除保留2-3名职工理事外,另增选了7名非职工理事,主要以个体私营主及行政村干部为主。参事议事能力尚有差距。其二,认识不够到位。有的职工理解统一法人仅仅是换了块牌子而已,对参与民主管理,正确行使权力缺乏主动性,“内
部人”控制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2)决策权与经营权界定模糊。一方面,省联社与各县(市)理事长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有些内容和条款完全是经营管理方面的,但责任之下,让理事长置身经营之外显然不太可能;另一方面,联社自身管理中也确有沿袭过去的所谓传统经验和老方法,经营管理中的大小事情,习惯上仍由一把手定夺,使得身兼党委书记的理事长在实际工作中既抓决策,也还得抓经营上的事情。
(三)监事会职能作用脆弱
目前,从监事会运作情况看,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引,一些联社的监事会主要是通报监审工作情况,并没有完全按监事会的职能实施对联社业务、财务活动和社务情况的全面有效监督,监事会会议成了稽核检查工作汇报会。在监事会组成人员中,外部监事占多数。而外部监事由于金融理论和银行业务知识相对贫乏,无力发挥其监事的作用。
(四)产权关系未能完全明晰
产权关系未能完全明晰,主要表现在股本金的稳定性较差,资格股所占比例太大,而投资股所占比例太小,产权的明晰性依然不清。
(五)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不够
由于受经营理念和实际经营业绩不景气的制约,信用社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对公众公开披露自身经营业绩和经营活动时,其实施起来效果还是存在不明显、不意愿的特征。
(六)经营机制转换不明显
从已过渡到统一法人的通道农村信用社看,大多遵循的还是以往的管理经营模式,缺乏应有的网点整合、成本核算、企业化绩效考核手段和方法,尤其是信贷方面,更是依赖基层信用社作为前沿阵地,与改革前没有大的区别,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严格的审贷分离制度和赏罚分明的信贷
产权关系未能完全明晰,主要表现在股本金的稳定性较差,资格股所占比例太大,而投资股所占比例太小,产权的明晰性依然不清。
三、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设计必须通过改革产权模式,明晰产权,完善股权结构,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全完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内部制约体系,从而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具体而言,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完善法人治理为重点,着力提高信用社科学决策能力一是完善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社员的民主管理权。
二是充分发挥理事会职能作用。联社要结合信息披露等有关规定,注重加强对外部理事金融业务基础知识的培训,更好地发挥理事会议事和决策作用。
三是强化监事会的职能。监事会直接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依法对理事长、主任的履职行为进行监督。
四是管理人员实行招聘制。五是制定严格的职责分工制度。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严格界定“三会”的职责,真正实现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的分离,明确业务分工,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统一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
(二)以明晰产权关系为抓手,激活信用社发展动力
一是合理选择产权制度。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既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又符合国家规定的组织形式;其次要把明晰产权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内部管理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以及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二是加快对农村信用社现有产权的清理和处置工作。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股本金的管理和规范,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吸引个体经营大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等愿意“理事”、能够管理的投资人入股投资,来扩大投资股的比例,以确保股本金的真实、稳定和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努力实现股权结构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以效益为中心,努力提升信用社经营能力
改革后,农村信用社应尽快适应统一法人体制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切入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规模、效益、质量、安全相统一的经营管理目标落实到实践之中,切实推进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四)以管理为核心,增强信用社抗御风险的能力
统一法人以后,基层农村信用社要全面推行授权授信管理。不断完善审计监督职能,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有效管理的要求,整合理资源,增强信用社抗御风险的能力。
(五)明晰产权,实行股份制
实行股份制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首先,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客观上要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适应这种变化。其次,“三农”内涵的变化,使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性质发生了飞跃,金融服务的需求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信用社如果停留在合作制基础上止步不前,业务功能将大打折扣,将面临失去市场的危险。第三,以县为单位实行统一法人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股份制经营的基础。过去基层社的独立法人体制,其经营规模小,服务领域窄,管理层次低,资本金不足,很难实现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县(市)联社实行统一法人后,实行股份制,明晰产权,落实经营责
任,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第四,国有商业银行进入城市开展业务。支农任务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肩上。如果农村信用社坚持合作制性质,将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严重错位。
第四篇: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概念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机构,所谓信用合作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放款业务。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由于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客观上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缴纳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3.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因此业务手续简便灵活。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历史沿革
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在共和国建立以前合作金融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取消,随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 农村的基层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官办”的制度安排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1984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推行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为基本内容的体制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则于作。2003年,8个省开始进行推行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2004年,在全国范围那进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持续至今。
第五篇: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
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概念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机构,所谓信用合作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放款业务。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由于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客观上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缴纳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组织。2010年8月21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正式对外发行“信合通”银联借记卡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3、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因此业务手续简便灵活。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在共和国建立以前合作金融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取消,随着共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 农村的基层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官办”的制度安排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1984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推行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为基本内容的体制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则于作。2003年,8个省开始进行推行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2004年,在全国范围那进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持续至今。
山西农村信用社以1945年太行革命根据地成立“屯留县罗村农村信用合作社”为起步标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到目前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促进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已成为现阶段农村金融主力军。山西省信用联合社于2005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是由辖内113家市、县级联社发起设立,并委托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的行业管理机构,是依据省政府授权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的行政管理机构,是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其中每股股金10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共募集股金2630万元,做为注册资本。截至2009年,全省农村信用社有省级机构1个,市级机构11个,县级机构110个,乡镇级机构1624个,分社822个,储蓄所486个,共有在编员工27394个,网点遍布全省。近年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与发展全局,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防范风险、优化服务,始终坚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始终坚持服务和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了山西信合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系统扎实开展“求和谐、树形象、创佳绩”主题竞赛活动,促进系统上下和谐,树立山西信合形象,开创全新工作局面,实现了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的又快又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