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寿险业发展
金融工程小论文
利率对保险企业的影响
摘要
今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我国在应对通货膨胀时不断对银行利率做出调整,利率风险在保险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一度上升为保险行业的最主要风险。由于受到银行利率不断调整的冲击,我国保险企业面临着多重利率等问题的制约,严重的影响了保险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保险企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搞好利率市场化已刻不容缓。关键词:保险企业;利率市场化;影响
正文
人们在生命期内都会面临生老病死的风险,都需要通过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得到经济安全保障。但无论是商业人寿和年金保险,还是社会养老保险或者企业年金,都有资金投资和利息问题,因而利息理论成为保险精算学的基础。
在经济活动中,资金的周转使用会带来价值的增值。资金周转使用时间越长,实现的价值增值就越大。同时,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等额的货币在不同时间上的实际价值也不同。因此转让货币使用权应得到与放弃这个使用机会时期长短相应的报酬,利息正是借入资本需要支付的使用代价,或者是出让资本使用权得到的报酬。利息的计算与累积函数的形式、利息的计息次数、投资时期长短等有关。
利率风险是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所面临的一大风险类型,其主要体现在利率变动对企业承包业务、资产负债、资产价值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当前保险行业所处的环境,即我国银行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导致利率不断调整、国内保险企业均陷入多重利率的困境,不难发现,整个保险行业企业必须寻找更加健康、有效的经营思路,来缓解保险业利率困境,并解决利率市场化对保险企业带来的冲击。所以利率的变化对于保险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保险企业面临的利率风险
保险公司面临着资产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定价风险及其它风险等。显然,利率风险并非是保险公司所遇到风险的独立门类,但因为利率的变动对资产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定价风险等产生直接性、较大的影响,因而利率风险便成为保险企业直面的重要风险类别。在一种经济形式运行中,利率是一个重要的核心变量,目前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形态下,均不仅仅存在一种利率,相反,存在着多种利率,并且其相互之间各有联系和作用。由此产生的复杂的利率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利率,此种利率种类又被称之为市场利率,顾名思义,这是在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进行存款吸收与贷款发放等活动时使用的利率,-1-
其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加之今年中国通货膨胀严重,银行对于利率已有过多次调整,使得保险企业的面临巨大的产业调整。
利息的定义
利息产生在资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不统一的场合,它的实质是资金的使用者付给资金所有者的租金,用以补偿所有者在资金租借期内不能支配该笔资金而蒙受的损失。
影响利息大小的三要素:
本金
利率
时期长度
一、累积函数
我们把最初投资的滋生利息的款项称为本金,把本金经过一定时期后形成 的金额称为累积额,它是本金与利息之和,又称为本利和。以t表示本金投资的时间长度,At表示t时资金累计额,它是t的函数,称为总额函数。当t0时,A0就是本金,这里只讨论t0的情况。利息是累积额与本金之差,以It表示t时的利息,有
ItAtA0
二、累积函数
累计额受本金影响,本金越大,经过一定时期的累计额越大。为了反映单位本金的增值情况,引入累积函数at
atAt A0
三、利息率
衡量资金生息水平的指标是利息率,它表示单位本金在单位时间内所滋生的利息。如果利息计算时期与基本时间单位相同,此时的利率就是实际利率,以in表示第n个基本计息时间单位的实际利率,有
inAnAn1an1 An1an1如果单位时间是1年,1年内1单位本金的利息就是实际年利息率。
利息的计算方法有单利和复利两种,单利只在本金上计算利息,而复利是利上生利的计息方式。
当t1时,复利比单利方式得到的利息更多,当0t1时,单利比复利得到的利息多。
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
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需求水平,而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的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他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边际资本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它们涉及4个变量,MPC,MEC,L,M,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物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构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较为完善的表述。所以利率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纽带。
由于利率的不断调整,对投保人来说也会决定是不是要保险,如今大部分人总是会把保险和储蓄联系起来,他们关心保险是不是获得更大的回报,如今利率的上调会导致人们在保险和储蓄中作出抉择。所以会损失一大批肤浅的人们的投保。
二、利率市场化对保险企业所产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保险企业的不断变革和深化,市场越来越成为保险企业发展之源,社会资源的配置越来越多地依靠市场来执行,面对社会资源市场化,利率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市场以及保险企业等种种原因,目前我国还未形成完整的利率市场化,缺乏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体系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更好地与世界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利率市场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利率市场化,有益于加强保险企业内部管理,转换保险企业的经营方式以及不断对保险也去结构及时做出合理化调整,大大提高了市场服务效率,遏制了同行业不公平竞争问题的出现,使保险企业能够真正的走现代企业之路,综合来说,利率市场化,将会给保险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保险企业所产生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保险企业业务结构的调整。利率市场化,遏制了同行业不公平竞争问题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市场服务效率,为实现保险业务结构的调整做出了明确定位。实现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保险企业及时地对于利率有关的投资方案做出调整。
2.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保险企业投资收益的提升。利率市场化,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从而拉动保险投资收益。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将有效地推进融资机制以及证券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形成,为保险企业增加了更多的投资工具。
3.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利率市场化,有益于加强保险企业内部管理,转换保险企业的经营方式以及不断对保险企业结构及时做出合理化调整,为保险企业走向现代企业之路奠定了基础。利率市场化,从表面上讲,严重地影响着保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利率变动对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反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的价值。作为金融市场三大主体之一的保险公司,不可避免的要比其他市场主体更容易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
三、我国保险企业突破利率困境的有效策略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程度日益提升、利率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宏观背景下,保险行业作为利率敏感性行业,其遭遇的各类利率风险势必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并且不易被分散。对此,我国保险企业应积极寻求突破利率困境的有效策略,并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提升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自上世纪末至今,我国保险行业出现的利差损多数是因保险企业自身对保费规模的盲目追求所致,这为保险企业突破利率困境提供有效思路。
2.推广保障型险种。目前,我国保险包括保障型、储蓄与保障兼具型险种,但此类险种大多存在高保障、低保费的特点,当被保险人出现保险事故后,其家人能获得解决可能性生活困难的保障。
3.构建预定利率变动机制。传统的保险产品具备长期性,当市场利率保持不变,且预定利率始终不变时,保险企业将会陷入两难境地,则企业不妨建立一种市场自动调节体制,以弹性预定利率制度应对利率风险。
4.强化企业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保险产品所具备的长期性特征,决定了银行利率和预定利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联系,预定利率反而和保险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存在密切关联。
5.加快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近些年来,我国保险行业一直都在推行价格管制制度,以有效控制利差损,保监会还因此做出人寿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不应高于
2.5%的规定,以进一步加快费率市场化改革。总结为了能够实现保险业的更好发展,保险企业应致力于几方面措施:创新保障型险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构建预定利率变动机制、积极推广新型保险产品、加快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强化企业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也以此巧妙利用利率市场化带给保险企业的影响,实现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
总结
为了能够实现保险业的更好发展,保险企业应致力于几方面措施:创新保障型险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构建预定利率变动机制、积极推广新型保险产品、加快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强化企业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也以此巧妙利用利率市场化带给保险企业的影响,实现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胜,安玲,小议久期免疫策略在保险公司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金融经济,2009(10).[2]王晓军,孟生旺,保险精算原理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我国寿险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保险与精算课程结课论文
我国寿险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1002040101艾岸
摘要: 寿险是人身保险的组成部分,人身保险包括寿险、健康险和人身意外保险,可以说寿险是人身保险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种类,无论我国还是国外,人寿保险的业务量都占人身保险的绝大部分。
关键词:寿险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寿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寿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结构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寿险业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所形成合力的方向和力度,决定着寿险业的发 展方向和速度。为扩大寿险市场,增加我国寿险业的收入,提高我国寿险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一个有效办法就是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对寿险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并能据环境变迁响应作出对策调整。影响寿险业发展的因素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有寿险价格和收入,问接因素有经济因素(如GDP,储蓄水平),政治法律制度因素,科技进步因素,人文结构和社会变迁因素,通货膨胀因素,对外开放的压力以及相近或同行业发展快慢等诸多因素。可见衡量影响寿险发展规模因素的变量不只一个,而且有的因素很难量化。就内部因素中的寿险价格而言,寿险价格受寿险需求的影响,而需求又受收入的影响,所以有些因素不能直接作为分析寿险收入的量化指标。同时,我国对保险经济作量化研究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人寿保险的需求研究不多,且大多数仅是定性分析,使得人们对特定时期或特定区域影响人寿保险需求的因素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及其显著性程度很难有明确地把握。
(一)直接因素
1.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寿险业起步较晚,虽然期间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管理人才,但随着经营主体不断增多,机构不断扩张,造成很多寿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管理者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相应的知识,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2.营销人才匮乏
我国个人寿险营销员有上百万的规模’,但一直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高效的寿险销售队伍。目前这支队伍的特点表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营销队伍不稳定,脱落率高。目前很多寿险公司仍采取“广招勤换”的人海战术,营销员一年期的留存率仅在30%左右,营销队伍始终无法稳定。
(2)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年龄结构不合理。这支队伍中低学历者占大多数,30岁以上的超过60%。加上公司没有提供系统的、针对性的培训,人员大量脱落是必然,一段时期以后就会出现增员困难、脱落率高的局面,这对寿险发展极
为不利[1]。
3.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差异
寿险营销是在树立保险公司形象的基础上,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进而达到长期销售产品的目的。寿险推销只是寿险营销中的一种方法,偏重的是短期利益,是为获得服务利润而采取的一种行为。目前寿险市场正处于人世后有限的保护期内。强烈的紧迫感使国内各家寿险公司在近几年内力拼保费规模,争取在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时有较好的竞争地位。因此国内寿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业务规模。强调增长速度,而导致了许多寿险公司经营行为短视,片面地强调寿险推销,而忽视了寿险营销的其他环节,缺乏长期发展战略的经营理念。比如:盲目地设立新机构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无选择地增员,而没有给营销员提供系统、长期的培-OJl;过分依赖险种炒作等。另外,寿险公司与其代理人通过签定代理合同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但在保单的销售过程中,保险公司无法完全了解营销员的行动和客户情况,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代理合同是不完全契约,这就需要相应的制度以对付契约的不完全性。寿险推销本身就偏重于短期利益,加上公司没有有效的制度对营销员加以管理,营销员在推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
4.寿险营销与寿险推销的侧重点不同
寿险营销和推销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前者的侧重点是通过投保人的满意而获利,而后者则是通过直接销售来获利。寿险公司不仅要在保险产品上使投保人满意。更要给投保人提供满意的服务。西方经济学家认为:70%的客户流失是因为服务水平的欠缺,争取一个新客户要比维护一个老客户的费用高6—10倍。满足客户的基本要求,便可使营业额增长20%左右。客户不满意时,可能有75.3%的人 停止或减少购买,每一位投诉的客户身后,有49位不满意没吭声的顾客。投诉后得到迅速解决会有82%的客户重新购买[2]。虽然各家寿险公司都把“客户至上”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经营宗旨,但从目前很多公司的经营重点、费用预算、人员配备及员工晋升与收入的评判标准难以看出“客户至上”的经营宗旨。
(二)间接因素
1.市场利率水平
市场利率水平直接影响居民对寿险保单的投资决策。寿险保单不仅具有风险的保障作用,同时也具备投资功能,可作为投资工具应用于居民的资产投资组合当中。这就出现了寿险保费收入增长与居民投资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因为居民投资工具还有银行储蓄、股票等。居民决定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投资收益率。寿险保单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与银行存款相比,收益率要高一些,但是期限一般较长,流动性要差一些。由于当居民预期市场利率要下跌时会比较倾向于长
期性的投资,因此当市场利率下跌时居民对寿险保单的偏好会增加。
2.通货膨胀水平
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影响居民购买力水平来改变居民的消费倾向,从而影响居民的实际消费行为。当居民预计物价会变化时,居民便会对未来的消费倾向做出调整。对于寿险产品来说,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保单实际价值就会降低,居民持有同样金融资产的未来购买力水平就会下降,因此,如果居民预计通货膨胀率上涨,居民便会减少寿险产品的购买;反之,居民会增加寿险产品的购买。作者在此选择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指数来进行分析。当然,通货膨胀率指数是通过影响居民的消费预期而影响居民的实际消费行为的,因而有一个滞后的过程。
3.银行利率
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大部分被要求存人银行。并保证获得银行的一年定期名义利率。因此,银行利率对我国的寿险需求有影响。对于保险性和储蓄性相结合的而储蓄成分偏重的寿险保单,如果其名义预定利率低于银行的一年定期名义利率,可能出现保险不如储蓄的情况,进而阻止了保险的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使得现实需求减少。2004年10月29日,在经过连续八次降息后。我国首次提高银行利率,其中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从原来的1.98%上升至2.25%。
4.人口老龄化
社会老龄化是社会进步,是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水平提高的综合表现,也是社会文明、国家工业化、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人口老龄化特别是人口高龄化使得养老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国家统计局 1997 年曾在1%人口中作过抽样调查,以 65 岁作为老龄线,老龄人口已达 8700 万,占总人口的 7%。同 1982 年人口普查的数字相比,老龄人口在 15 年间增加了 3772 万,年均递增3.9%,而同期总人口年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的均值。世纪之交时,中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 1.3亿,占总人口的 10% 以上,到 2025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8 亿,占总数的 18%,到 2050 年将达到 4 亿多。也就是说,届时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 1/2,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 1/5。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有未有的。面对市场风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也没有能力对付发生的负面后果。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这一“弱势群体”对我国寿险业发展影响最大
[3]。
5.社会保障或社会保险
直到1995年,我国占人口总数约2.5%的政府雇员或工作人员,受益于政府支
出保险费的强制养老和医疗保险。同时大约占整个人口12%的国有企业雇员或职工,也享有强制性的医疗保险保障。另外,随着我国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寿险需求。
6、国民收入与储蓄状况
不同收入的人对于生活有着不同的追求,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必要生活需求之后,人们对于安全、保障的需求将更加强烈,而寿险就是人们在满足必要生活之后为保障生活安定而发生的支出。国外的研究表明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其购买的寿险相关性更高,且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从1991年到2001年的11年间期末储蓄余额由9241.6亿元增至73762.4亿元,年均增长量为63.47%,人均储蓄余额由797.9元增至5779.5元。储蓄的增加必然促使居民在储蓄结构上进行合理规划,一部分储蓄资金由银行存款转向保险账户。可见投保的前提是收入的提高而使得剩余资金的闲置。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口老龄化、利率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对寿险保费收入具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另外我们还应:
1、加大城市化进程,提高社保覆盖范围;
2、加强国家对社保的投入及对统筹资金的运用;
3、降低银行利率,促进银行储蓄向保险储蓄的转化;
4、量化影响因素,注重定量分析;
5、应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生活。
参考文献
[1] 钟立灿.我国寿险业影响因素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4)
[2] 史灏琳.影响我国寿险业发展的因素.经济观察,2004(5)
[3] 郑健壮, 孙维良.我国寿险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研究.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4)
第三篇:日本寿险业考察报告
日本寿险业考察报告
1999年9月6日—9月18日以孙伟光副总为团长,赵学农等为成员一行六人赴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研修学习,此次研修的主要内容为核保核赔、客户服务及其相关电脑管理。明治生命保险公司是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大公司,在寿险经营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业务管理中的应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有较大的差异,但其寿险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对我们仍有许多启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明治生命的业务管理体系
日本的寿险业虽然很发达但其国土面积狭小,总公司不仅是全国业务的管理中心而且是全国业务的处理中心,所以设置了较多的部门和集中了较多的人力。从表面上看,其机构设置比较乱,总公司有直属的业务开拓部门,也有业务管理部门,还有提供服务的事务部门。但从业务运行的过程来看,其管理体系还是十分清晰的。基本上是按照市场营销、业务管理、支持保障和资金运用四条线在运作,每一条线又由若干的职能部门组成。比如市场营销体系,由分布在全国的86个支社、112个法人营业部和1265个营业所组成。其中法人营业部分属于总公司直属的若干法人部和各支社。支社相当于我们的分公司,主要任务就是市场开拓,除有一个法人营业部开展团体业务外,其余全部面向个人市场。每个支社有10~12个营业所,每个营业所20~40人。
业务管理体系是我们这次学习了解的重点,总公司直接与业务管理有关的有五个部门,分别是契约部、医务部、顾客服务部、法人服务部和总务部。
(一)契约部
契约部只受理个人保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契约事务开发:主要负责与新契约有关的电脑开发需求的提出;新契约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管理;支社新契约事务处理指导;与新契约有关部门的协调;部门业务的企画、立案和运营。
2、契约受理:新契约业务流程;申请书及与新契约相关文件的受理、保险单的制作;契约是否可以继续的审查与决定;新契约的更改取消;契约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管理;中途增额、中途附加相关事项等。
3、核保:报告书一般事务的核保;复效契约、特约中途附加的核保;与契约核保决定有关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提供等。
4、核保医的核保:医务检查的实施;检查标准的制定等。
(二)医务部
医务部是健康危险选择的重要部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明治生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危险选择体制,这种体制一方面强化了投保阶段的危险选择,另一方面为核保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信息。明治生命的危险选择大致分为六个层次。
1、社医
社医是公司的专属医师,全社医务职共86人,、主要负责:保额一亿日元以上被保人的诊查;对嘱托医、面接士进行指导;个人健康诊断书的转记业务;营业职员危险选择的教育等。
2、嘱托医
嘱托医是与公司签约的具有执业资格的社会医疗机构的医师,与明治签约的医师全国约3800人,主要负责保额7000万日元以下被保人的诊查,对于特别选定的医师可以放宽到一亿日元以下。嘱托医的报酬采用按件付费的方式。
3、面接士
面接士是经过日本保险协会考试合格具有专业资格的人。全社约有800人,主要负责保额4000万日元以下被保人的面谈和告知书的确认。
4、证明书
各种有效健康证明书亦可作为危险选择的依据,包括:健康管理证明书、健康诊断结果通知书、个人健康诊断书、献血 证明书等。不同的证明书规定有不同的保额限制。
5、特别个人定期保险诊断书,保额5000万日元以下。
6、健康状况告知书,保额1000万日元以下。
(三)顾客服务部
明治生命顾客服务部服务的对象全部是个人业务,而且由团体代扣个人投保的业务由公司所属的子公司负责管理。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费保全
个人保险续期保费的收取、保单分红的给付、保单抵押贷款、退保、各种变更及保单补发等。
2、客户服务项目开发
客户服务项目的策划、立项、开发、推进和维护管理等。
3、保险金的给付
个人保险的满期保险金、生存给付金、年金等的给付管理。
4、理赔查定
个人保险的死亡保险金、给付金等的查定给付管理,保险费的豁免、契约解除、责任免除等业务,与保险金、给付金的诉讼有关的业务等。
5、给付医学理赔
负责与给付有关的医学查定
6、金融财务服务
主要负责变额保险业务的处理,如对特定顾客综合计划的制定与推进,个别对策的确定与调整以及对特定顾客所需信息的提供等。
7、顾客服务厅
是直接面向客户提供与保险、年金有关的税收、生活和金融等咨询服务的部门,在东京地区设有三个这样的机构,在东京以外地区则由各支社提供类似的服务。
(四)法人服务部
法人团体业务的管理与个人业务有很大的区别,法人服务部是专门负责提供法人业务服务的部门,包括了新契约到保全的全部内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人业务系统开发
主要负责企业保险相关事务的系统设计、立项和开发。
2、法人契约精算
负责企业年金保险、团体保险的经营预算、事业决算以及有关的保险精算事项。
3、团体保险管理
负责团体定期保险、医疗保障保险、团体信用保险、消费者信用生命保险、团体就业不能保障保险的新契约、更新以及募集文件的企划等。
4、企业年金管理
负责一般企业年金的新契约及变更等。
5、法人契约服务
负责团体定期保险、医疗保障保险、团体就业不能保障保险、企业年金的保费收纳、保全和保险金的支付;负责大型企业年金的新契约、变更、保费收纳、保全以及个别团体的财政予算等。
6、社会保险委托管理业务 负责政府要求参加企业自由选择投保公司的厚生年金基金和国民年金基金保险的新契约、保险费的收纳、保全和保险金支付等事务。
7、团体保险的核保核赔
负责团体保险新契约投保、更新的核保以及保险金、给付金的理赔。
(五)总务部
总务部相当于一个事务处理中心,目前主要承担与客户服务有关的工作。客户咨询部门收到客户的咨询一般服务通过电话处理,具体事务则移交总务部处理。据了解,随着业务流程的改进,总务部服务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
二、明治生命的基本业务流程
从以上对业务部门及其功能的简单描述中我们还不能清晰地看到业务运行的整个过程,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业务管理中的广泛运用,而接下来对业务流程的介绍将会让我们对明治生命的业务管理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新契约业务流程
明治生命的营销员从97年开始已全部使用手提电脑展业,而且实现了手提电脑与公司网络的连接,也就是营销员输入电脑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入公司电脑系统,同时营销员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从公司系统读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公司开发了一系列满足营销员需要的软件,如客户管理系统、建议书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等。下面介绍个人业务新契约流转的基本过程。
1、营销员首先将获得的客户资料输入手提电脑并为客户制作投保建议书,客户根据建议书填写投保申请。
2、营销员将投保申请交回营业所并通过事务小姐将投保申请扫描进入电脑,总公司事务中心人员根据图象核对营销员输入的信息。同时营业所根据申请投保的金额安排面接士或嘱托医或社医与客户见面。
3、面接士、嘱托医或社医辅导客户填写告知书并相应填写报告书(面接士用)或检诊书(分社医用和嘱托医用),填妥后由营业所事务小姐将其扫描进入电脑。
4、通过公司内部邮政系统将投保申请、告知书和检诊书转移至总公司。总公司契约部通过电脑自动读取信息机,将告知书和检诊书上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并自动判断是否符合公司业务承保规定(实际为电脑自动核保),通过者转出单系统,未通过者转契约部核保课。
5、核保人员对未通过电脑自动核保的申请进行核保,有三台电脑供核保人员使用,一台是供查询告知书和检诊书用,一台是供查询投保情况用(包括历史信息),还有一台是供查阅详细信息用(包括契约变化、理赔历史等)。核保人员根据情况会要求增加资料或进行调查或进行医学核保。
6、通过电脑自动核保和人工核保的申请接下来就进入电脑自动出单系统,然后经过电脑自动封装,就可以向客户寄送了,这样就完成了一份保单的成立过程。(二)核赔业务流程
理赔处理是顾客服务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公司每年有各类给付案件近50万件,其中有超过20%的案件是由总公司负责处理的。由于日本寿险产品设计的规范性和社会管理的规范性,使得理赔过程并不显得复杂,一定限额以下非早期死亡(投保后不足两年)的案件在支社就可以得到及时的服务。基本的程序如下。
1、营销员接到报案将相关信息输入电脑并将所需的文件如保险金请求书、死亡证明书或死体检验书、户籍票等提交营业所。
2、营业所事务小姐将文件扫描入机,并核对文字正误。
3、支社对营业所传来的信息进行电脑判断确定是否上报总公司,否则交与支社所管部门处理。据了解,目前正对该步骤进行调整,尝试取消这一层次,改由营业所直接与总公司联系,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4、总公司核赔人员对上报的案件进行审核,可以通过电脑调用过去的诊断书,向核赔医咨询或者派人或委托专业调查公司进行调查,依此做出理赔决定。
5、由于日本银行信用非常发达加之明治公司发行了自己的生命卡,使得保险金的支付十分便利。
从新契约和理赔业务的流程中,我们会发现电脑和网络在业务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使管理的距离大大缩短,使管理的过程也大大简化。所以日本保险公司的总公司不象国内的总公司是一个纯管理型的机关,可以说是整个公司的心脏,这里既有其国土面积狭小的原因,也有其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缘故。由于寿险业本身的特点对电脑有较大的依赖性,更由于寿险管理者对这一特点的深刻认识,使得日本整个寿险业的电子化程度都很高。从明治生命的业务部门的内部设置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基本上每个部门都有一个负责与电脑部门联系的课室,他们在业务流程设计和程序开发中扮演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对我们感触颇深。
三、对我公司业务管理现状的认识
学习的目的是为我所用,但决不是照搬照抄。必须从公司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我公司又是一个全国性的新公司,信息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新公司所具有的财力和无力,都不允许我们做出超现实的选择。而且我们目前对业务管理所具有或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也制约着信息技术在业务管理中的运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会无所作为,相反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想办法,既要尊重客观实际,又要尽可能缩短和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我公司成立三年来在业务管理的思路上进行了许多大胆和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宏观管理思路不清晰,业务程序缺乏整体设计。管理人员岗位的频繁变动导致管理思路的不确定,使程序开发缺乏系统的规划。所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业务管理系统,首先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管理思路,明确总分公司、分支公司的管理方式、管理职责和权限,然后再寻找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和技术手段。特别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开发规范,实现业务需求部门和程序开发部门的有机结合,这一点明治生命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从目前的状况和今后发展的趋势看,我公司总公司的业务管理可以定位在以业务管理为主以业务处理为辅的位置。具体讲,总公司应是业务政策制定中心,主要通过电脑程序和业务制度实施管理;业务数据收集、交换和处理中心,主要通过电脑网路和中小型计算机实现;信息收集、分析和决策中心,主要通过各职能部门和专业管理人员实现;特殊业务处理中心,主要包括超权限核保核赔案件的处理和再保险业务等。
分公司是各项业务主要的处理中心,负责执行总公司的各项业务政策、业务制度和业务流程。根据需要分公司可以下设区域服务中心,作为分公司业务处理职能的延伸。
实现上述管理思路的基础是规范业务操作,从产品的设计、单证的格式到业务运行程序在开始极端就要进行整体的考虑,并对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实现上述管理思路电脑无疑是重要的手段,但是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夜之间开发出象明治生命一样完善的系统,在电脑系统开发上还应坚持科学的态度。“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满足需要,逐步升级”应是我们电脑开法的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明确重点,集中力量解决瓶颈问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退而言之,目前电脑暂时还无法实现某些需求,也并不意味着管理思路就完全无法实现,关键在于我们对管理思路的认识和态度。这里要说明的是电脑固然很重要,但不应重要到成为我们前进中的包袱或障碍。
这次研修虽然时间很短,但收获还是很大的。既看到了我们的不足,也看到了我们的希望所在,通过研修验证了我们过去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也是很正确的,再加上这次研修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把公司的业务管理工作作好。
赴日研修团成员
赵学农
1999.10.
第四篇:我国畜牧业发展
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二十多年快速增长,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1985年和1990年我国禽蛋和肉类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畜牧业生产大国。200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7244.8万吨,禽蛋2723.7万吨,奶类2368.4万吨,绵羊毛37.4万吨。到2004年底,我国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2004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56.0千克、21.1千克和18.3千克,分别比1980年增加42.9千克、18.5千克和16.9千克,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畜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以下几方面的明显特点。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几年,猪肉和禽蛋的增速放慢,牛羊肉和奶类的增速则保持较高水平。1998-2004年,猪肉和禽蛋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已由1980-1998年的7.1%和12.1%下降到3.2%和5.1%,而牛肉、羊肉和牛奶产量的年均增速则分别达到5.9%、9.3%和22.7%;2004年生猪、肉牛、肉羊的出栏率分别达到132.6%、37.3%和83.2%。1980年至2004年的24年间,我国肉类生产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2004年我国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94.1%下降到64.9%,禽肉的比重由5.1%上升到18.7%,牛羊肉的比重由5.6%上升到14.8%。
(二)畜禽饲养由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场)达143.7万个,出栏生猪2.34亿头,占全国出栏生猪总数的37.9%;出栏2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户(场)达43.14万个,出栏肉鸡41.2亿只,占全国家禽出栏总数的45.5%;存栏500只以上蛋鸡饲养户(场)达75万个,鸡蛋产量达1444.3万吨,占全国鸡蛋总产量的53%;出栏10头以上肉牛的饲养户(场)共有41.2万个,出栏肉牛1522.7万头,占全国肉牛出栏总数的35.4%;出栏30只以上肉羊的场户数达176.5万个,出栏肉羊
1.25亿只,占全国肉羊出栏总数的44.1%;饲养5头以上奶牛的场户数有33.1万个,牛奶产量达1364.3万吨,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60.4%。全国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大约占到整个农业产业化组织的20%以上,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我国生猪业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形势的判断
1生猪产量供给变动对¾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我国是一个恩格尔系数较高的国家,食品在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本身就高,在CPI构成中,食品价格所占比例高达34%,成为影响CPI变动的第一大权重,加之猪肉在食品类别中的权重超过10%,¾过两级放大,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会影响CPI的变动。2007年以来猪肉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的CPI变化,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其对¾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同时,猪肉已由副食品变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如果供给减少,价格上涨,必然会导致猪肉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增大,影响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人家庭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如果供给增加,价格下跌,又会影响饲养农民的收入,挫伤养殖积极性,造成“猪贱伤农”。2生猪产品价格的波动比较明显在市场¾济条件下,生产和价格在一定幅度范围内的正常波动,符合市场¾济运行的规律,也有助于产业调整。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生产一直呈现出增长型波动状态,生猪价格大起大落。除1985年因放开价格猪肉价格回归价值上涨外,我国生猪生产和价格大体¾历了5次大波动,分别是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和2007年,波动周期最短为3年,最长为10年间,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高峰、低谷,波动非常剧烈。3疫病发生风险依然存在疫病对畜牧业生产的危害性已不仅限于造成畜禽死亡或个体生产性能下降,更加突出表现为散养户对疫病产生恐慌而弃养,心理恐慌导致的损失已超过疫病死亡损失,同时由于生猪疫情疫病的发生,给猪肉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伴随着我国生猪业快速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活畜的大流通和兽医管理体制不完善,使我国生猪疫病也呈现多发态势,除Ô有的四五种常见病外,也有新增疫病,如:2006年暴发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传染面大,死亡率高,造成部分养殖户巨大¾济损失,生猪生产陷入低谷,猪肉市场出现供给短缺,对猪肉价格的大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前我国畜牧业大发展的情况下,也使疫病风险增加。4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在养猪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养猪业与其它行业和部门的联系日益增强,制约生猪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影响因素也日益复杂多样.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猪生产。受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内深加工消耗量增加等因素影响,主要饲料Ô料价格持续高价位运行,供应紧张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缓解;发展生猪养殖劳动力成本明显加大,无论是规模化养殖场工人及技术人员,还是散户的雇工,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养猪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多数地方没有把生猪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问题巳成为制约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因素;粪便等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关注,由此也带来了养猪业排污投入不断增加,同时¾济有效的粪便资源化利用办法还未广泛推广。
国内生猪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1生产方式有待转变我国生猪生产目前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2007年散养比例仍然占到52%。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产业化组织模式中,公司和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健全的利益衔接机制和分配机制,养殖户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畜牧专业合作¾济组织和行业Ð会也没有充分发展,现有的一些合作组织也没有自己创办的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实力薄弱,组织Ð调力不强,市场风险仍不易规避,在市场价格波动中农民的养殖收益难以保证。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社会化服务滞后,一方面使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弱,导致生猪生产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难以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有效监管,容易造成产品质量隐患,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2政府公共服务仍显不足我国畜牧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还没有完成从“抓生产为主”向“抓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为主”的转变,支撑体系建设和风险防范等公共投入少而不稳。在生猪业中,生猪养殖的疫病防控、粪污治理、质量监管、信息体系、养殖水电路基础设施等属于纯公共性产品,良种繁育、科技推广等属于准公共性产品。目前,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严重滞后,种猪场基础设施薄弱,选育水平低,供种能力小,地方猪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对进口猪种依赖较大;疫病防控体系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基层防疫防控和科技服务体系十分脆弱,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不稳定,技术设施和手续不完备,养殖业风险防范体系仍然没有建立。产销信息服务网络不完善,养殖户无法掌握市场信息,不能根据及时调整生产,难以适应市场¾济形势下养猪业发展需要。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目前我同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过渡时期,生猪管理部门较多,管理体制存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种利益关系尚未理顺,生猪生产、管理上相互推诿,Ð调不力,市场供求不衔接,猪肉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尤其是生猪流通体制不健全,导致生猪生产各环节利益分配严重不合理。1998年,国务院正式颁布施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¾营”的管理办法,这对猪肉食品的检疫、税费的征收,生猪购销渠道的疏通确实起到有效的控制和促进作用,但是客观上也导致了屠宰行业的垄断和地方管理部门人为地区封锁的变相垄断,使生猪生产、购销环节严重的利益分配失衡,生猪养殖的利润空间狭Õ,严重挫伤了饲养户积极性。另外,生猪屠宰与猪肉流通成本大幅增加,导致私屠乱宰现象的滋生,使不合格的猪肉流入市场,猪肉质量安全问题,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4宏观调控水平亟待提高畜产品供给量对价格反应具有滞后性和惯性,如果完全由市场自主调节,容易造成生产和价格的大起大落,政府必须实施有效宏观调控,才能保障生产稳定和市场供应基本平衡。目前宏观调控存在不适时不适度,调控效果十分有限。第一,畜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统计监测工作时效性差、准确性低,而且缺乏市场预警机制,猪生产情况完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传递,往往导致政府调控时滞,政策干预无法防患于未然。第二,政府调控的目标偏颇,从历次调控的实施情况表明,政府可能更倾向关注消费者的利益,适当地放弃生产者的利益,如2006年生猪价格下跌时没有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重视,相反在2007年生猪价格上升时才对生猪生产实行扶持。第三,调控政策制定倾向临时性,缺乏长久性和科学性。我国生猪生产和价格起伏波动频繁,当生猪价格剧烈波动影响到CPI的变动时,政府总是力图制定临时性政策尽快熨平这种波动,对要制定的政策缺乏可行性的论证,对于政策的是否有效、政策发挥效果需要多长时间、哪些因素影响实施效果、政策可能带来哪些副作用、如何采取措施避免等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和论证。另外,有关生猪业财政和信贷支持政策和生猪业保险和风险基金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和评价体系,生猪期货市场尚未建立,客观上不能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
未来我国生猪业发展的思考 目前,我国生猪生产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打好基础。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养猪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生猪市场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减少周期性波动,建立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长效机制。1 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首先加快生产方式转变,重点加大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推动规模场和养殖小区的标准化改造,扩大规模场的生产能力。二要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加强生猪良种繁育改良体系建设,做好重点种猪场和改良中心的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遗传改良,营养和饲料技术进行生猪饲养环境控制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加快畜牧兽医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三是要加强生猪防疫体系建设,强化对生猪主要疫病的基础免疫工作,保证疫苗质量,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降低疫病风险。四是要加大对养猪污染的治理,鼓励研发和推广低廉有效的污染处理方法,对规模场和养殖小区采用畜粪污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配套设施的给予政策优惠,促进生态养殖和资源Ñ环利用。2继续两条腿走路,规模化和散户并重发展在发展规模化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散户养殖,必须同时发展。一是要调整目前相对限制生猪散养的国家政策,在信贷、保险和场地等方面支持养殖大户的优惠政策,散户应当同等享有。二是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广大散养户提供良种、饲料、信息、技术和防疫等方面的服务,解决散户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信息难寻、疫病难防、资金难筹、生猪难销等困难和问题,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另外,要积极引导散户发展合作¾营,鼓励散户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社,降低养殖成本,分担¾营风险,共同提高养殖效益。3创新产业化模式,提高生猪产业组织化程度继续探索新产业化模式,借鉴国外生猪产业化的¾验并结合国内多年的实践,在我国散户养殖为主的实际情况下,散户组织起来发展自己合作社,实现一体化¾营或合作¾营,使散户能通过自己的组织保护自身利益,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公司+农户”模式存在问题。具体有以下3种模式:一是“公司+Ð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以Ð会作为桥梁和纽带、上联公司,下联农户,解决了一般模式存在的农户和公司谈判势力不均等问题。二是“农民专业¾济合作组织+合作社所办加工企业”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养殖专业合作组织自己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场、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和¾营猪肉产品零售店,主要¾营本合作社成员养殖的生猪,¾营利润在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三是“农民专业¾济合作组织+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产业化模式,合作社为社员养殖生猪提供统一服务,同时与大的畜产品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稳定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增加社员的养殖利润。4建立信息监测和预警机制,实施有效宏观调控统计监测能力建设是加强畜牧业决策和宏观调控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强化生猪行业信息监测和预警能力,努力提高统计监测信息的时效
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¾营,避免生产大起大落。建立生猪收购保护价制度,在生猪价格处于低谷时,政府及时入市,按保护价实行收购生猪,扶持养殖户渡过难关在生猪价格处于高位时,适度抛出库存平抑市场价格。建立生猪风险基金,完善生猪猪肉储备制度,适时推出生猪期货,平抑市场风险。最后要完善宏观调控的决策机制,做到调控目标明确,决策论证充分,措施有力得当,以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¾营决策,实现宏观调控的预期效果。
对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状况的思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肉制品的需求呈递增态势。要加快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步伐,必须按照新形势下的要求,调整优化畜牧养殖结构,提高畜牧产品质量,选准养殖项目,扩大养殖规模,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种草养殖结合,走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笔者结合当前的形式,谈谈自己对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状况的看法:
一、现状
1、畜牧业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许多地方在巩固和完善已建畜牧小区的同时,按照发展方式不变,扶持力度不减,工作考核不放松的要求,采取整村推进,适度规模的思路,启动建设县级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挂钩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扶持,规范生产,扩大销售”等相关措施,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加养殖效率,推动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使标准化养殖取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通过采取资金、技术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培育、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架起养殖大户,加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使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
2、饲草饲料开发利用有了新进展。从饲草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来看,我国畜牧业打破了以前传统的养殖方式,结合规模,大力推广饲草种植、青贮氨化、生物发酵等饲草开发实用技术。即加强牧草新品种的筛选与推广,大量种植;将过去作燃料和肥料的秸秆,经青贮氨化发酵后,作为畜禽的优质饲料;加大生物发酵,推广熟改生喂技术,促进了牛、羊、兔等草食畜禽的发展。
3、动物防疫工作得到强化,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了良好开端。自1998年以来,全国许多县区连续九年认真组织实施农业部下达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大大提高了防疫灭病水平,在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强化管理,严格把关,从饲料场选址,建设到饲料用药、防疫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为全面实施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前景1998年,世界组织的加入,给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从大局来看,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低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决定了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价格优势。据统计,目前,在价格上相比,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际市场上,猪肉高50‰,牛肉高76‰,羊肉高52‰禽肉高50‰,而在畜产品价格构成中占主要部分的饲料粮,价格低于国内市场的20‰—70‰,其中玉米低70‰,小麦低28‰,水稻低36‰。这一高一低的价格差,就为我们的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造就了双重优势。从国际需求量来看,日本、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盟等对我国畜产品的需求量都很大,为我国畜产品的出口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就国内而言,畜产品也具有发展空间。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消费量较大,而且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禽产品的需求量也在急剧上升。尤其近来,国内一些大城市正在逐步减少畜禽饲养量,增加需求量,如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消费量,为我国农村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发展畜牧业,是转移劳动力,加快城镇建设,从根本上带动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的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高的则达到70‰—80‰,有50‰—70‰的耕地用来种草养畜,不难看出,这些发达国家在致富上的科学部署可谓可圈可点,这种有步骤的安排使农村劳动力能有序进行:即农民以种粮为主转变为畜牧为主,再由畜牧业转到其他食品加工业,最后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其他工业,这种将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合理性和可为性可以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子。
三、几点建议首先,要抓牢畜产品质量,用良种良法提质增收。从兽药、饲料、兽用生物制品等畜牧业投入品源头抓起,实行兽药饲料销售地区代理制和兽药及生物制品主渠道供应制;建立完善市、镇、村三级兽药的供应网络,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创建“城镇经营、放心经营、安全卫生”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大畜牧兽医执法力度;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饲养管理技术。其次,实施规范饲养管理,突出搞好动物防疫。众所周知,做好防疫工作,对于严格控制动物病疫,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育和饲养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到饲养畜禽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动物成长的安全性。饲养畜禽场户,要严格产地检疫,规范产地检疫工作行为,做好动态免疫档案和动物免疫标准的查验工作,把好关口,将疫病消灭在源头,确保畜禽动物和畜产品安全;要严格药物预防制度,保证畜禽健康。再次,围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规模,搞好标准化养殖。从某种角度讲,规模养殖有利于标准化生产,有利于种草养畜结合,有利于占有市场。因而,要重点扶持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养殖场,资金少、力量不足的可以联户或合作社建设养殖小区,实行统一建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标准,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大力提倡“公司+养殖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公司+养殖小区+农户”的经营模式,把更多的农户吸纳到“养+销”一体化的经营之中,实行标准化养殖,切实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将大批大量的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最后,科技培训方式要不断创新。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和运用好科学技术的优势,定期开展畜牧科技富民强国的培训班,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与基本技能。要广泛争取县、乡级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养殖大户、加工企业等起先导作用的专业人才。在各地区通过课堂讲授,交流研讨,现场指导三结合的方式,重点培训“种、防、管、加、销及市场信息获取”方面的知识,培养新型农民的典型,使我国畜牧业呈现“生产专业化、养殖规范化、产业标准化”的定有模式,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畜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我国更多畜牧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建立绿色通道。
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 1 养猪主体工厂化农户散养比例下降,工厂化养猪比例上升。由散养模式主导的大起大落的市场将被由工厂化养殖模式主导的平缓、健康的市场所取代,随着国家的环保制度和市场准入机制的推行及母猪基数的调控,养猪业将稳定、健康发展,由疯狂逐渐向理性转变。2 饲养的品种优质化商品猪场中,外来优良品种将逐渐取代地方品种,地方品种也将在品种繁育工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养猪业将向着外三元和专门化品系发展,外来杂交组合引入我国优秀地方猪种血液,可大大改善肉质和繁殖性能,猪肉产品将向着优质高产的风味肉方向发展。3 肉品安全化10多年来,在肉品安全方面,政府倡导力度和民众呼声渐高,但猪肉的绿色食品发展仍很滞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海关检疫不严,种猪企业在引种方面相互攀比,导致境外猪病不断带入,国内猪病疫情越来越复杂,为了防病治病,兽药的使用量又不断加大,带来药残问题、耐药性问题及生物污染问题,因此实现猪病净化,实施多点式养猪生产,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实施健康绿色猪肉战略将是养猪业的必然发展趋势。4 养猪产业化在近几年的市场起伏中,吃亏的总是养猪生产者,赚钱的是杀猪的和卖肉的,俗语说:养猪的不如贩猪的,贩猪的不如杀猪的,杀猪的不如卖肉的。产业链上的利益及风险分配不均是养猪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唯有将赚钱与赔本环节结合为一体,才能使相关产业利益均衡,才能控制养猪风险,创建猪肉品牌。实施安全战略,即发展从饲料生产到种猪繁育,到肥猪生产,到生猪屠宰,再到连锁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化生产经营,附加沼气生产和复合粪肥生产加工。5 饲养过程环保化在农户养猪时代,养猪既能产肉又能积肥;工厂化养猪的发展初期,养猪是在产肉的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而未来的养猪业则要实行养猪环保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这就需要饲料生产按环保和营养标准合理配制,控制好重金属用量,生产设备和工艺要科学化,减少水和饲料的消耗,减少污水的排放,实施污水的处理排放和沼气的生产利用,实现猪粪的复合肥加工利用,实现饲料、粪肥与农业的良性互动发展。6 养猪科技展望 ①育种。种猪的选育将向优质高产的专门化配套系方向发展,重点加强繁殖性能与肌肉品质的选择,保持现有肉用性能,分子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的配套系。②饲养技术。饲料的营养安全、饲料氨基酸开发和营养、多点式养猪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的开发应用将成为重点。③疾病诊疗。疾病的监测、诊断和新型安全疫苗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高效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将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保障。④标准化养猪。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使之贯穿于饲料生产、养猪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有食品安全和质量保证的标准,每个环节都有生产记录和可追溯性。以客户为中心,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国家建立一套快速检测质量的标准体系,实现政府的检测监督与信息公告,实现养猪业的品牌创建管理,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稳健发展与农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养猪业是农业范畴内的高投资、低利润、高风险行业,是国计民生必不可少的行业,呼吁国家以免除税收和动物检疫收费,扶持养猪业发展,增设绿色食品和环保项目补贴,完善工厂化养猪环保设施。
2010猪市回顾
一、上、下半年冰火两重天今年猪市,总体来看是上、下半年冰火两重天。在去年高存栏的压力下,从年初的春节前后,即使处于消费高峰,猪市却像个晚期的癌症患者,萎靡不振。春节过后,更像一台制动失灵的下坡车,加速下行。即使在管理层由于担心后期供应问题,在防通涨的背景下仍然不得不数度利用收储大棒救市,也是无济于事。春节期间就处于盈亏线附近的猪市,随着节后消费淡季的到临,很快就下滑到盈亏线下方。四月份因西南干旱和其它地区疫病的影响,受发病地区恐慌性抛售的冲击,猪市已处于深度亏损,部分地区猪粮比价最低一度在4:1以下。一直到五月后,北方和华东地区因去年冬季仔猪死亡严重、引起存栏下降的对应出栏期到来,猪价才开始缓慢回升。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南部分省份,从六月开始陆续进入本养猪赢利期。而南方因夏季高热的影响,仍在低谷排回。入秋以后,因南北差价不断扩大,再度出现“南猪北运”,南方猪价才开始脱离深度亏损,逐渐回升到盈亏线附近。八月末,南北猪价才基本平衡,南方亦进入盈利期。两节前夕,生猪价格进入本高峰,甚至在两节过后,对传统的节后猪价走低的固有规律仍置若惘顾。经短暂平台整理后,随着总体物价水平特别是蔬菜价格的上涨,生猪市场继续维持理想盈利区间。十一月中旬,在国家多部委联手控制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猪价才开始由北向南小幅下跌。不过随着冬至民间猪肉储藏高峰期和春节猪肉消费高峰的临近,预计下降幅度有限,时间也不会太长。本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猪农受到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疫病的流行更让猪农雪上加霜。养猪行业按全年平均计算,多数地区特别是南方仍为亏损。
二、目前的市场态势 目前猪价仍在较高位运行,多数地区猪粮比价都达到或超过6:1这一理想盈利区间。如果理性分析一下目前的市场态势,我们不难看出推动近期行情上涨的主要因素并非完全是货源紧缺型上涨。目前的市场定位,应当还处在供需紧平衡的状态之中。撇开因疫病影响而供应面偏紧这一因素,通涨加速也是推动这轮行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今年疫病对后市可能的影响。今年南方的高热病,除因死亡和提前出栏抛售对存栏量的影响外,还有一个特点是相对前几年的本病,对母猪的死亡增加、产能降低更具杀伤力。因此,今年的低价期虽然没有出现大量宰杀母猪现象,但因疫病原因,母猪非正常淘汰率却较高。这就化解了本老倌上半年预测的今年猪市“堰塞湖”风险集聚,明年二季度可能“崩盘”的风险。政策风险方面,十一月份以来虽然流传多部委将联手调控物价上涨,但风声大雨点小,至今没有出台针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严厉具体调控措施。而且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根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猛烈上涨即输入型上涨,二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多年受到压制而引发的结构性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农产品价格打压过头,必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性,引起农产品的匮乏,从而引发农产品匮乏性的价格上涨。如果此种情况的出现,除了让全国人民勒紧裤带,任何调控政策都将无效。所以政府方面投鼠忌器,直接压制农产品价格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目
前猪价本身仍在国家调控允许的范围之内,并没有超过猪粮比价6.5以上。因此,调控手段更不大可能直接打压猪价,而更有可能通过收储、流通环节、以及上下游成本控制等调节手段,引导猪价在合理范围内运行,上涨势头较猛时轻敲一下,下跌严重甚至会轻拉一把。关于猪农生产积极性,目前倘无热情高涨的迹象。从种猪销售情况来看,比起去年“一猪难求”,须提前两三个月预订,以及今年五六月因部分猪农“抄底”需求较旺的情况,现在供需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而散养农户非正规种猪的存栏通过“高热”的洗礼,存栏量下降明显。新增后备母猪补栏也无明显积极性,原因一方面是疫病打击的阴影未散。第二是养猪与其它行业比较效益按目前猪价倘无优势可言。第三是对后市的担忧情绪,因09年和今年连续两年价格起伏距间过大,增加了散养农户和小型养猪场业主的疑虑心理。
从仔猪补栏的情况分析,本仔猪价格相对平稳。上半年的严重亏损,仔猪并无严重滞销。原因是去年上下半年之间猪价的明显差距,多数猪农预期今年下半年会有一波行情,正好夏秋季的高热疫情帮了大忙,让养猪者如愿以偿。而下半年猪价走高,但仔猪并没有明显走俏。原因是连续两年来上半年养猪都严重亏损,增加了对明年上半年猪市下跌的疑虑,所以虽然小猪上市量不大,但价格上涨有限。基于上述情况,对猪价后市的基本走势可以这么判断:猪市将进入一段较平稳的发展阶段,随着消费高峰临近,近期将止跌企稳并可能小幅上涨;春节过后,猪价虽会小幅下跌,但不会出现09、08两年上半年严重亏损的状况。2011年上半年小猪价格继续坚挺,不排除出现高价抢购的情况。而下半年由于上半年的高价小猪使育肥成本大大提高,即使猪价正常上涨,但育肥效益亦难超越今年下半年。至于是否会出现07—08哪样的超级大牛市,主要由冬季仔猪存活情况决定,以及整个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的配合。
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九大趋势
1、国家经济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将促使养猪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的回升,中国养猪业在最近两年将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
2、大规模猪场(万头以上)和农村散养户(50—500头)将同时并存,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大规模猪场做好出口市场就有无限发展机会,农村散养户面向的主要是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空间和潜力很大。农村市场将随经济的发展发生质的飞跃。
3、将出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分工。小而全的猪场将逐渐减少,规模化猪场和农村养猪户将很据自身情况、市场和地区优势选择是培育种猪还是商品猪,是饲养母猪卖仔猪还是买仔猪卖肥猪。
4、饲料加工、饲养、肉食品加工配套体系逐步得到完善。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饲养技术、资金等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卖猪(肉)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5、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配置。只有将产品档次提升到一定层面,才能赢得国际市场,相应地给国内市场让出空间,从而对养猪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6、上规模、上档次的猪场要注意品牌和包装,要学习如PIC等跨国公司的现金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7、养猪业将与饲料业结合得更紧密。以前存在着各奔一头,各忙各的现象。现在随着饲料工业的迅猛发展,饲料业将给养猪业注入新鲜血液,而养猪业也给饲料业提供了生存环境,既分工又相互补充,互利互惠。
8、要饲养适合市场的品种。调整目前的品种结构已是大势所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食品的消费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应该饲养瘦肉率高、风味好、有地方特色的品种,这将更有利于消费市场的完善。
9、经营管理不善,猪场的倒闭破产将加剧,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猪场内的合作和兼并将时有发生。我国养猪业面临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但目前的发展势头还比较乐观,我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结合实际情况,寻求各种有效的促进养猪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养猪大国、养猪强国,这也是大家所期盼的。
养猪设施设备发展趋势
1、从单纯重视猪栏到开始重视气候调控和自动喂料设备。随着规模的扩大,气候调控设备和自动喂料设备将装备现代化猪场。
2、设备向成套化、标准化发展规模化养殖设施设备将向成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结合定型的工艺模式,通过组装、配套和集成及研发手段,实施养猪设备产品的标准化措施,开发出适合我国不同气候环境和不同地区的成套的系列设施与设备。设施设备的生产也将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方式,并且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生产企业。
3、设备从简单加工向提高工艺含量发展。工艺含量是设备的核心和灵魂,是否符合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行为习性是标准,工艺含量高的设备能很大程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和动物福利。
4、与动物福利相结合我国规模化猪场一般都沿袭国外的定位或圈栏饲养工艺模式,但随着定位或圈栏饲养工艺模式的广泛使用,其弊端也日益突现,如猪由于受到空间的局限,极大地减少了运动量,使猪蹄病日趋严重;猪在这种饲养环境中产生了许多异常行为,如啃栏、咬耳、咬尾、咬蹄、拱腹、啃咬异物等,从而造成猪群相互之间的伤害,最终影响生产力。随着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定位或圈栏饲养工艺模式日益受到动物福利关注者的指责,欧盟将逐步取消该饲养工艺模式,并以此作为绿色贸易壁垒。为了提高动物福利,改善饲养环境,为猪提供必要的“玩具”设施,如磨牙链、蹭痒架、草捆和玩具箱等,从而减少猪异常行为的出现,使我国的养猪业向符合动物福利的方向发展。
5、设备由耗能型向节能型发展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规模化养猪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和电力资源。为了节约用水,应改传统的水冲粪和人工清粪向水泡粪方向发展;为了节约能源,应研究开发经济适用的局部降温、加热技术,以改变传统的整舍降温或加热方式,实现猪场的低耗能。
第五篇:我国电子竞技发展
我国电子竞技发展现状管窥
徐鹏飞
200841101121 我国电子竞技发展现状管窥
摘要:为更好的推动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2003年10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将电子竞技设为我国第99个体育项目。2004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办了首届全国电子竞技运动会(简称CEG)。进入2009年以来,电子竞技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严重的制约了电子竞技在我国的发展。目前,我国对电子竞技的研究偏重于概念,且存在很多争议。
关键词:电子竞技;现状;发展
一:引言
电子竞技高峰论坛对于电子竞技的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就为什么将电子竞技列入体育范畴及强调电子竞技和游戏的不同,电子竞技的提倡者对电子竞技和电子游戏刻意做了区别:“出发点和目的不同,获得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并且从技术上(互联网与局域网)、本质上(虚拟社会与人和人的对抗)、规则上(约定与可变、强制与非商业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分。我国电子竞技起步不久,在政策支持、网络设施和比赛环境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
二:电子竞技体育产业的背景
1、电子竞技概念:电子竞技运动就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
从定义上看,电子竞技与其他的体育竞技项目并无不同。通过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电子竞技运动把信息技术和体育竞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新兴体育项目。
2、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区别:电子竞技运动和网络游戏都属于广义的电子游戏的范畴。电子竞技运动与网络游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从性质、方式、项目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再此不展开叙述。
3、电子竞技体育产业产生的背景:在国外,电子竞技作为体育概念的延伸,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在韩国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并列为韩国三项最大体育竞技之一(足球、围棋、电子竞技),年产值相当于40亿元人民币。我们认为不是所有的体育竞技都可以成为一项产业,作为一项产业,必须在市场化条件下拥有巨大的供给和需求。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
(1)上网用户剧增。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超过8700万人。巨大的网民数量意味着巨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需求就意味着商机和市场,这也正是电子竞技体育产业诞生的先决条件。
(2)电子竞技体育伴随新技术而产生。电子竞技借助于网络、机、鼠标、键盘与统一的规则等实现不同组织和系统间信息的廉价传递,进行人与人的对抗。电子竞技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之大成,这与足球运动员借助草地、球门和足球进行对抗,篮球运动员借助篮球场、篮球和球筐进行比赛几乎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子竞技只有在信息技术足够成熟的情况下才产生。
(3)社会的发展使电子竞技成为一种需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愿意在休闲娱乐上花销更多。
我国电子竞技发展现状管窥
徐鹏飞
200841101121 效应,争取社会赞助。通过政府支持、社团参与、企业经营的模式,按社会化和产业化思路,承办全国的电子竞技运动会,这样有利于积极探索电子竞技运动产业模式。
4、加大电子竞技运动职业化的进程:我们应联合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多举办全国性的比赛,提高比赛奖金,并把更多国际性的知名赛事引入中国,吸引更多的高水平选手参加比赛。同时逐步成立电子竞技俱乐部,俱乐部可以建立在电子竞技运动发展较好的地区。
5、成立相应的培养机构,加强专门的人才培养:我们可以在高校相关专业科系里建设与电子竞技产业相关的专业,为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提供广泛的人力资源。
五:结束语
自从2003年10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将电子竞技设为我国第99个体育项目;2004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办了首届全国电子竞技运动会(简称CEG)以来,我国电子竞技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出现的问题更加不容我们忽视。本文从我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产生的背景出发,系统的分析了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参考文献
[1]雷曦、夏思永.对我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陈瑜文.对我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及困境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3] 朱树豪.体育休闲产业与社会发展[J].体育学刊.[4] 杨芳.电子竞技应回归游戏的本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08级教育技术学专业
徐鹏飞 20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