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19:2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

研报告

近年来,县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劳务经济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迈进,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转移的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于4月18日——4月19日先后到我县乡,以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其家庭经济、务工情况、务工收入、思想观念以及接受培训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掌握了当前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在上级部门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自XX年到XX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2.84万人次,创收达78393万元,人均劳务收入2387.1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969.4元。XX年计划转移7.32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3亿元,其中向疆 外转移2万人次,创收1.4亿元。从今年1——4月的整体情况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体稳定,金融危机对转移工作尚未带来明显影响。截止4月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500人次,约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27%,实现劳务创收9517.5万元,务工人均收入达4050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57.8元。其中向疆内、外有组织转移8050人次,创收达563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吸纳我县农民工共4663人。收集用工信息150余条,同比增长66.7%。目前,劳务输出在促进农民中作用日益明显、比例逐年增加,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主要特点

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务经济创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我县立足自身实际,广开就业门路,积极转移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转移规模较大,并呈不断增长势头。XX年转移劳动力1.74万人次,XX年转移劳动力4.02万人次,XX年转移劳动力5.6万人次,XX年转移劳动力7.02万人次,XX年转移7.2万人次,XX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7.26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XX年底,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均创收达200元以上,从劳务收入的占人均纯收比例来看,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30%。

转移地域向外扩张,稳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加强领导、搞好培训、增加投入、强化管理、抓农民维权等方面入手,我县不断开辟外出务工就业渠道,先后将务工人员转移到天津、河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江苏等9个省市企业务工,并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目前,常年稳定输出劳务工1.5万多人,主要在服装、制鞋、纺织、家具等企业务工。

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性别比例逐年优化。务工者年龄在18—45岁居多,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女性比例逐年上升。

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较强的特点。85%的劳动力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大部分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等,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客观原因分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许多困难。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差。据调查,全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严重不合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初中文化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8%。大多数农民素质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及专业技能,这是影响他们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目前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情况来看,也存在专业技术水平低、综合素质较差等问题。而且这些农民工从事的工种大多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体力型、劳动密集型的岗位。工资待遇低,自身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他农民转移的积极性。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十分必要。

农民工社会保险接续问题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县到内地务工人员在内地企业主要参加了工伤保险。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厂方协商务工人员必须参加各种社会保险,但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较好落实的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其它几项保险由于在接续等方面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难度较大、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稳定。从调查数据看,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是小范围、近距离、季节性的转移,转移的区域大多集中在区内。但由于我县工业化程度低,吸纳劳动力能力不高,转移到县内的,占到全县劳动力转移总数的30%,这充分说明这种转移离我们要实现的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最终达到创业致富还有很大差距。

劳务供求信息渠道不通畅。基层劳务工作机构作用发挥不明显,劳务信息传达不及时,致使经常出现“有企业无工人”的问题,同时,还有政策解释宣传不到位,影响了农民 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用工单位违约现象较多、劳务收入有所减少。一是在双方盖章签订好合同、车票订好的情况下,厂方终止合同,并且内地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原因,厂方违约现象较多,招工比例不稳定、变化不断,致使开展疆外转移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劳务合作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外销订单减少,加班减少或取消加班,务工人员薪酬随之降低。据对部分务工人员调查,今年1——4月月薪平均下降10%左右。

组织化程度不高,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难、输出难、稳住更难。农村劳动力转移仍表现为低技能多、高技能少,自发的多、有序的少,就业多、创业少,短期的多、长期的少。

后勤保障不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部分厂家无法垫付赴厂人员路费,数额较大,务工人员家庭条件不允许又无力支付,只能从县财政上预支。

四、今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相关对策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转移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 作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一是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进一步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强化对金融危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乡两级要明确职责,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定期召开会议,沟通工作情况,研究应对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努力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不断增强就业能力。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因此,把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量化考核,尤其要加强男性劳动力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1—2门熟练技术,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

完善农民工保险接续制度,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除工伤保险和简易医疗保险外,其它几项保险还需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从而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问题,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

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就地安置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的转移。农民转向非农产业仅靠外出务工单一渠道,转移数量十分有限,农民工就地就近吸纳转移既能降低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大城市吸纳能力下降时,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同时还可以避免农民进城后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充分发挥生态工业园区的优势,并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把懂管理、有技术的农民,安置一批就近就地转移。所以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做好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反馈,确保劳务输出渠道畅通、合理有序,增强劳务输出的组织性和有效性。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输出劳动力的摸底调查,建档立册,实现网络化管理。

加大农民工维权力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较难维护,因此成立一个农民工维权机构,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工作站成立农民工维权机构,加强部门间分工协作,建立农民工维权网络体系是当务之急。

加强组织化程度。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用工需求信息中不乏外资、待遇丰厚企业发来的各类招工信息,其中有缝纫、纺织、电焊、各类操作工,但招工的首要条件是具备熟练操作技术。虽条件诱人,也倾心组织,但由于技能薄弱,无法接到抛过来的“绣球”。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定向培训形式,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水平。

鉴于赴厂人员路费问题,设立专项基金,为劳务输出工作提供经费保证。将财政扶贫培训项目与劳务输出相结合,从扶贫款中划出一部分,直接用于补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岗前培训和劳动力输出工作,使劳务输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列入年初财政预算中。

建立企业用工监测报告制度。驻内地劳务输出工作站工作人员要深入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企业生产经营和劳动用工状况,第一时间反映相关信息。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建立企业用工监测的长效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对裁员企业提前采取措施。

严格限制企业裁员。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对于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10人或一次性裁员占职工总数10%以上的,我办要求企业将裁员方案及时上报本地政府批准后执行,确保企业和务工人员队伍稳定。

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一是要把做好农民工返乡统计和促进二次就业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安排专 人负责农民工返乡回流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加强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建立农民工返乡回流基础台账。二是要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和衔接,充分发挥驻内地劳务输出工作站的作用,掌握劳务输入地区的用工数量、行业工种、工资待遇等信息情况,发挥劳务品牌优势,促进有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同时根据本地区、本县域内用工需求,合理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总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目标不放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劳务经济这个产业做强做大,为建设和谐富裕“新疏附”做出更大的努力。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但仍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劳务经济资源配置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经济

基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诸多需要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通过使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尝试把握和分析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流动现状和基本特征,特别是经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当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将继续转移,国内学者对转移速度和流向持有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假设入手,揭示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深入考察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征

(一)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慢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速度来看,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或者是国家统计局存在着低估的现象。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高度代表了我国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从78年的18%到2012年的53%。其中,日本在这个三十余年里,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4.5%;韩国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5.1%。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我国的下降速度。

(二)劳动力转移供求缺口大

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52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63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稳步保持在4%,保持了一定适度的转移规模。但转移速度还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阻碍转移速度和比重的原因为: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技能偏低,导致就业机会少,是制约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当前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力的要求,由过去单纯务工增收逐步向积累提高和创业发展型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就会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劳动力转移供需缺口大的问题。

(三)劳务输出市场尚未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也要求各地农业委员会成立专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工作部门,劳动就业与保障部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有序工程”,组织指导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动部门加强协作,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服务,输入地同时也加强了劳务市场的建设,发展了各类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尽管如此,我国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市场尚未健全。一是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尚且不能避免;二是农村劳务输出就业服务方式还较为落后;三是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能满足农民在城市的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四是能够提供的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较少。

(四)政府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国家对农业补贴和和支持水平在逐年提高,对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持续增加,尤其是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明显改善,但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一是超时间劳动现象严重,工作生活条件质量差。二是在签订劳动合同中,不规范、不履行的现象也是有发生,医疗和养老保险空缺,农民工的基本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三是随着更多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但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迁子女寄宿生活费补助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关配套政策还须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对接收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的中职学校来说,尽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专业设施、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亟待提高和改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对策

(一)完善制度,保持规模,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机制

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良性循环,就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就业、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在工伤保险、医疗制度、随迁子女入学制度等改革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尤其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大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性强的特点,建立重大疾病措施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协调对接制度,加大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面,切实解决农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问题,切实保障其在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要建立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保障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的合法社会权益,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建立城市和农村相同步的现代户籍管理制度。要适时的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各方面福利待遇,引导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有序流动,保持流转规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确立和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二)强化培训,加强管理,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方式

针对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不强,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以农村转动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形成完整的农业高等教育的专业体系,并对广大的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技术辅导,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要根据新时期市场的需求,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鼓励科研院所、职业技能学校等广泛参与其中,切实有效地增强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应当建立城市和乡村相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施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多样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中介组织,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投入到就业市场,培养和树立现代化的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择业观念。

(三)增强扶持,提高服务,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途径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政府要切实把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和其他的管理费用纳入到地方的财政预算。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的社区建设。要合理规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方便学生相对就近入学。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各地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规划和重要工作内容,各地区公办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电子学籍,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完整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安置未随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生”到寄宿制学校。根据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适应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形成集就业、培训、保障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公共服务体系,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蔡?P.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04).编辑?M岳 凤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对策

【摘要】农民工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就业结合起来,才能破解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徘徊不前的根本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竞争力、创新力和现代化水平,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训,而科学的培训又能促进农民工的有效转移。研究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问题,关系“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也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为转折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在利益驱动下,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和沿海地区,走上了异地转移道路。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日趋活跃。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就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

一、近些年来,虽然在政府的扶植、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以及农民们自己的努力下,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有了一定发展,但至今依然存在种种问题

1.参加培训的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且整体素质较低

在培训中,他们普遍反映学习吃力,因此造成培训质量不高,转移成功率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尤其是技能培训。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能力可想而知,接受新知识的难度也会增大。

2.转移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通过电视、宣传资料、标语等形式取得了一些宣传效果,但宣传面和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很多农民对培训政策缺乏了解,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一些优惠政策持怀疑态度,对培训操作办法更是知之甚少。很多地方往往只侧重于短时间的引导性培训,因此培训效果也不明显。

3.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意识淡薄

农民工分布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有不少企业,他们仅仅重视农民工每天按时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就行,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因此,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的工种。加上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层次不齐、时间较长、流动性大、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企业不愿也不敢送农民工去培训深造。

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财政资金补助额度较低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尽管当前各级政府都拿出了一部分资金对农民工培训进行补助,但远远不能弥补培训支出的需要。就当前的收入水平而言,大多数农民工都难以承受较高的培训费用。农民工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不仅需要3一5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而且还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由于经费短缺,一些地方只开展一些零散的、短期的引导性培训,农民工学不到一技之长。

5.各地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达地区培训工作力度较大,农民参训意识较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不仅参训意识较弱,而且自我封闭、保守,培训工作也相对滞后,转移难的现象突出。一些培训学校之间的培训质量差异也很大。有些学校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工作随意性大,培训程序、方式不规范,不注重培训质量,擅自缩短培训的时间等等原因,造成农民培训收效甚微。

二、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寻求解决的对策

1.改革农村教育制度

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含量,建立起城乡统一公平的人力资源教育开发制度。变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为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起国民义务教育的责任,同时完善好各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分担。保证城乡学龄青少年得以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城乡十二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2.转变农民工观念,大力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的同时,要使农民工有意愿主动接受培训

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发展。要想尽一切办法使农民工来接受和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过对转移培训和就业相关的一切信息更好的掌握,调动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了解、接受、参加培训。

3.企业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意识

针对培训对象和层次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要求稍高、难度较大、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而对于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要求不太高的、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把他们培养成要求较低、难度不大、容易操作的技术工。企业在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要实用化。始终本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故事案例、提问解疑等。使农民工的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前培训的重点有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家装、制造等行业的企业职业技能培训。

4.政府部门要转变过去职业培训的观念和模式

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针对每个农民工只能是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或者,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逐步扣除。政府除了拿出了一部分资金对农民工培训进行补助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应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季节性、分散性、流动性以及工作时间长、不固定的特点,采取课堂授课与课后自学结合,长训与短训结合的办法,分阶段教学,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并颁发证书。同时,为激励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培训事业,加强管理。各有关部门协调工作,立足自身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督促检查以及各项服务工作。农民工培训工作要统筹计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开展。把农民工培训作为长期重要任务来抓。

5.培训农民工要做到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注重实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区分不同培训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使各地培训工作进展在趋于平衡的同时能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仁.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M].湖南农业大学,2007.[2]马乙玉.农民工培训机制问题探析[J].甘肃农业,2005.[3]邓晓丽.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M].四川师范大学,2007.[4]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孙思(1984-),女,河南郑州人,现供职于郑州测绘学校政体部。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沁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沁源县共有11.4万农村人口,其中农村劳动力6.1万

人,目前转移就业5.18万人,其中县以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4.62万人,外出务工0.56万人。就业培训2.1万余人。

二、主要做法

沁源地下资源丰富,尤以煤炭为主,县域经济也因煤而

兴,90%以上的财政收入依托煤炭产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六色战略”和“六大和谐”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县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煤、焦、化工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并向深度延伸,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壮大了,企业发展了,这为农村劳动力的及时就地转移就业提供了机遇。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千方百计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县

域经济的主体,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发展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落实政策、提供服务,多次下企业调查研究,为企业出谋献策,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做优做强。

(二)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用工情况。在深入企业调

研中,一方面检查落实规范用工情况,另一方面积极为企业提供用工来源,为乡村农民工转移就业搭建桥梁通道,为他们介绍推荐,促进当地农民工就近就地劳务增收。目前,全县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达到4.62万人。

(三)积极搞好劳务输出。我们充分发挥就业中心的职能作用,利用现代通讯媒体,积极主动地与外省、外市、外县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畅通劳务输出通道,及时周到地对输出输入单位咨询调查,提供信息发布,摸底调查,上门走访,牵线搭桥,办理相关手续,组织运送人员安全到达目的地,定期反馈用工情况等。近些年来,已输出各种劳务5600人。

(四)抓好岗前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有一席之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提前培训,储备人才,我们依托职业中学、县委党校、进修校等常年培训,建档储备,一旦机会到来,马上派上用场。三年来已培训储备人才6800人。二是临时性培训,针对用工方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性较强的临时突击培训。用工后边工作边学习,使之逐渐成为专业技能型人才。目前为止,举办临时性培训达34期,人员达15020人。

(五)健全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面对常年进进出出的劳务流动人员,如何能做到有效管理有效服务,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就是对全县离家外出务工人员,建立基本情况卡片,输入电脑,进行动态化管理。基本上做到了底清数明,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技术含量普遍偏低,80%靠苦力维持生计,钱赚的少,浪费时间,也容易上当受骗,权益很难得到保护。

(二)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差,对政策法规知之甚少,依靠政策法规保护意识不强。

(三)农民工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仍处于私招滥雇的状态。

(四)农民工外出打工后顾之忧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留守老人照管,子女看护,家人保护等问题上,又产生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五)农民工外出打工,子女就学仍然困扰着他们,目前,房价增长过快,使他们租住的房屋不复存在,又面临着居住问题。

(六)农民工外出打工,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无法跟进,导致他们看病困难。

(七)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的矛盾相当突出,问题急待解决。

四、对策建议

(一)要切实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我县农业人口多,我局要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千方百计地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要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放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量化考核,搞好检查监督,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

(二)努力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农民工素质的高低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基本前提。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关健。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要大力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大部分中学毕业生能够掌握一两门致富技术,为潜在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打下基础,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把搞好农民培训的出口关,培训一个,合格一个,就业一个。

(三)认真搞好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培训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要加大培训经费投放力

度,使培训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轨道。要把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政府、企业、大专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要坚持“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定单培训,使受训人员结业后直接就业。调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四)研究制定出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农民工要一视同仁,享受城镇人员就业的一切待遇。

(五)要加大《劳动合同法》的执法力度,发挥劳动监察等部门的作用,对用人单位实行用工有请示,退工有报告。对违背劳动合同法的用人单位,要有强硬的处罚措施。

(六)发展地域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的转移就业。农民工就地就近吸纳转移就业既能降低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大中城市吸纳能力下降时,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同时还可以避免农民进城后所面临的激烈竟争,所以要发展乡镇经济,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这才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五、工作打算

(一)为转型发展服好务。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我县

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围绕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发挥职能效应,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大劳务培训力度。随着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对劳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人社部门应建立自己的培训基地,常年化培训,培训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三)适当增加办公人员。随着劳务输出工作量的成倍增加,应适当增加办公人员,应选调思想政治先进,有较高文化素质,能熟练掌握电脑软件的人员。

(四)强化工作网络。目前,县、乡两级已建立就业机构,今后应延伸到行政村,形成上下协调,步调一致,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报告

临沭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市局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调研,调研采取普遍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走访与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针对调研要求,我们组织人员分3个组到部分乡镇,了解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收入情况。调研组分别到临沭镇、店头镇、白旄镇进行了调研。通过到镇政府、企业及劳务工家庭座谈、走访,了解到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是通过本村外出务工人员介绍联系外出就业的,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我县人力资源市场有序组织输出的,约占外出就业的30%。在店头镇共调查了6个村32户,通过本村熟人介绍外出务工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3%,其中到南方企业务工的占总人数的60%。临沭镇是驻城镇,情况有所不同,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外出务工人员偏少,大部分在本地就业。在临沭镇走访了8个街居共24户,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占就业总人数的80%,通过自己找到工作岗位的占就业总人数的92%,通过劳动部门介绍就业的占6%,通过其他中介外出的占2%。在白旄镇共调查了9个村41户,通过本村熟人介绍外出务工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55%,其

中到南方企业务工的占总人数的67%。

临沭县是一个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农业人口43.4万人。在本县区内务工的农民工人数为12.6万人,其中女性约5.2万人,性别比例为38%。从年龄结构上看:16—18岁的约1万人,19—35岁的约7.5万人,36—55岁的约3.5万人,56岁以上的约0.5万人。在这些农民工中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约3.5万人。从文化结构上看,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有6万人,占总人数的40%。从产业和行业分布来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约4.6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约8万人。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7万人,他们基本上分布在江、浙、上海、烟台等地的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中,主要从事建筑、服装、电子、码头装卸、机械制造等产业。

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了平台。全县约近4.5万人从事复混肥的生产销售及相关产业,6.5万人从事杞柳加工、3万人从事蔬菜脱水加工。从事1年以上固定职业的约2万人,从事1年左右固定职业的约3万人,从事半年到1年临时职业的约6万人,其他的近2万人。

通过了解,农民工外出就业对待遇要求大多偏高,其待遇要高出当地两到三倍他们才肯干。由于企业效益好坏参差不齐,通过劳务市场介绍的成功率偏低,往往供求双方达不成共识,造成有时有工作岗位找不到人的现象。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落实,经济发展必将很快进入快车道,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抓住这一有利的时间差,大力开展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通

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储备人力资源,稳定职工队伍,缓解就业压力,在新一轮用人高峰时,增强就业竞争力,扩大输出数量,提高输出质量,是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要经验做法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巩固烟台、拓展上海、开发五大区域,广泛建立劳务基地”的工作思路,抓住培训这个关键环节,以培训促输出,以基地开发带动培训开展,推动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全县每年培训农民工2万余人次,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近3万人。目前,已与全国300多家企业建立了劳务关系,开辟用工基地58个,建立驻外办事处8个。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得到强化。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是发展和扩大劳务输出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全县城乡劳动力进行重新调查摸底,把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作为统计调查的对象,建立起全县人力资源信息库。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构建多层面的培训体系。积极整合利用全县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档次,形成以劳动保障部门为龙头,劳动保障、教育、农业部门发挥主渠道作用,民办职业学校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中专、农广校、乡镇成教中心等培训基地的作用,按照劳务市场的需求,采取联办、租赁办、委托办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长、中、短期培训班,突出技能培训,尤其是一些较高层次的技能培训。各乡镇充分利用乡镇成教中心,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力度。同时,县里还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农业考核和三个文明建设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情况与促进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实际效果列为评价各乡镇、有关单位、职业学校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认真检查考核。县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劳务输出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意见》等有关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和奖励政策,对符合补贴奖励政策的,及时进行兑现。对培训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单位和学校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对完不成任务、落实不到位的通报批评。

(二)市场开拓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我们大力开拓劳务市场,不断拓展劳务合作空间,积极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铺路搭桥。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和合作渠道的基础上,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不断拓展劳务合作空间。将全国市场划分为五大区域(广州、深圳、珠海及周边地区;杭州、宁波、厦门及周边地区;南京、无锡、昆山及周边地区;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济南、青岛、烟台、威 海及周边地区),招聘部分精干人员,组成专业化工作队伍,新设立了浙江、苏州、青岛、济南、深圳5个办事处,并在已有的北京、上海、烟台三个办事处成立党组织,注意分析研究五大区域用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研究向西部地区劳务输出的途径和办法,重点做好华东石油管理局劳务派遣业务的试点工作,逐步推动劳务输出向成建制方向发展。经过近几年不懈的努力,劳务市场和用工基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烟台港由原来的不足400人发展到近千人,上海由原来的23家用工单位发展到45家,新开辟用工基地45家。

在对外抓好市场开拓的同时,对内建设好承接输出的载体。把人力资源市场作为统筹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平台,积极构建上下贯通、连接城乡、覆盖全县、信息共享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使其成为促进广大群众就业的桥梁和纽带。去年,我们按照《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县区级I类的规模和标准,建设改造了新人力资源市场,并于去年9月份正式启用。新建设的人力资源市场设有职业指导区、职业介绍区、信息查询区、信息发布区、求职登记区,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用工、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培训等服务,并配有悬挂式电子大屏幕和多媒体电脑触摸查询机,充分发挥了面向大众、面向企业、面向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在全县构筑起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的高效、科学、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去年以来,到人力资源市场登记求职、咨询人员达3万余人次。

(三)外出务工人员权益得到较好维护。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工作,能够减轻用工单位的负担,树立劳务输出工作的良好信誉,为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奠定基础。为此,劳务输出后,对外出务工人员分类登记、建档立卡,并分别在外出劳务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驻外办事处,加强对劳务人员的跟踪管理与服务,重点搞好与用工单位的关系协调。主要是对务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处理一些工伤事故、劳务纠纷、拖欠工资、违章违纪、新招人员安置、回流、辞退等问题,帮助广大劳务人员排忧解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发挥驻外办事处作用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驻外办事处自身建设,对长期驻外选派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和业

务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自身能力。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建立驻外办事机构8个。通过驻外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的努力,烟台港集团新增用工单位5个,其中蓬莱港由去年的42人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人;上海由原来的23家用工单位发展到45家,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去年底,根据上海办事处建议,上海隧道地基注浆公司党支部与我县劳务输出办党支部结队共建,并正式签署结队共建协议书,以实现“在共建中共进,在共进中共荣,在共荣中共创和谐”的目标。通过结队共建,加强双方的党建工作,在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充分发挥务工人员中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共同创建和谐的用工环境。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事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坚持就地转移、返乡创业、异地输出并举,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政策扶持并重,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多渠道开发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就业空间。通过推动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是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供需对接。把城镇就业服务和优惠政策尽快覆盖到农民,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和岗位信息。

三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农民技

能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采取定点、定向、订单培训等方式,提高培训成效。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进行多形式创业。加快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农民创业服务指导中心,为农民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五是推进就业援助,帮助农村困难家庭就业增收。加大脱贫攻坚工程推进力度,确保有劳动力的农村困难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加快建立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就业援助制度,对农村零转移家庭中的特殊困难劳动力,采取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办法,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

二〇〇九年五月七日

下载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与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与建议 张持平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乎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就......

    --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状及对策范文

    **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状及对策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现状 我市现有农业人口412万,其中劳动力人口229万。由于农村人多地少,以及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和农业劳动......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若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几年来,若羌县紧紧围绕......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摘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但其中也存在着劳动力转移组织化偏低、劳动力素质偏低、转移政策落实不到位、劳动......

    某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状及对策

    某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状及对策 某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现状及对策2007-02-06 12:27:19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现状 我市现有农业人口万,其中劳动力人......

    劳动力转移对策

    落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区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突出“三农”工作重点,用50%的时间,保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抓好“三农”工作,确保年内打牢“三农”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5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