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式与政策 考试重点
《形式与政策》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一讲
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
1四个坚持?
(1)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结共识,形成改革合力。2 三个没有变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4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答:着力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正惠及全体人民。总开关和目的(三个解放): 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6总体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全面深化改革重点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
8、《决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论断内容:
答:(1)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2)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责和作用,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特征
答: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 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10 深化政治体系改革的主要任务(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2)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3)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1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答: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主观题: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主要任务(五大战区调整百度查阅)
13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答: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14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答: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进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
第二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
1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答:《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 法治国、依法执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
(1)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指明全国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2)明确全国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制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整体布局
答:《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布局: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19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两个基本理念(1)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2)把公正、公平原则贯彻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20《决定》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21法治政府特征
答: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22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23增强全民法治理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决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24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
第三讲 将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 反腐倡廉的基本形势
答: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26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任务
(1)重大课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2)主线: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3)五个建设、四个自我: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7《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工作规划》提出的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答 :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取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进展和成效。28两手抓: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答: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罚并举、注重预防,以改革精神加强反腐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坚定不移转移作风,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侈之风。31如何坚持不懈抓好党的作风建设?
(1)坚持党组织从严抓党风,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持之以恒深入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3)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4)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夯实为民务实清廉的基础。(5)严明党的纪律,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保证。
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深化党风廉政教育的主要任务
答;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党纪国法、廉政法规和从政道德教育。
34各级党委要承担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主体责任 答: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
第四讲
全面理解我国经济新常态
35经济新常态内涵
(1)表象特征是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从高速、超高速向中高速转变。新常态下的速度放缓是表面特征,更重要的是速度背后的结构调整升级和增长质量变化。我国经济正在呈现出更多地依靠消费、服务业、内需和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新增长格局。(2)基本要求是集约增长。
粗放增长和集约经济发展不同阶级的两种模式。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的实质是经济发展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3)主攻方向是调整结构。(4)核心内涵是创新驱动(5)机制保障是市场导向。(6)发展目标是包容共享。
(7)总之,经济新常态是我们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阶段,是在工业化一般主导规律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化解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使之迈向更高水平的必经阶段。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出了方向,经济成功迈向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是积极争取,努力作为的结果。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顺“新常态”大势奋发而为,真正释放潜力,方可向好的方向发展。36三个“一个亿” 答: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第五讲 “一带一路”绘就发展新蓝图
37“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内涵
答:古今传承、内外开放、海陆统筹、东西互济、虚实结合、互利共赢。
38“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部署的共建原则
答: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
第六讲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改革的成就:
(1)基础性制度体系形成。(2)“三化”的牵引有力。(3)国家财力雄厚。(4)技术支撑能力增强。(5)改革注入新的动力。39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思路
(1)“四化”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农业化同步发展。
(2)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3月24日召开的会议上,提出了“绿色化”: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进一 步丰富了党的科学发展理念。
40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方针(1)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2)多予、少取、放活。
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农民早说呀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少取就是通过税费制度改革,实现城乡税负制度的统一,尽可能地减少从农村地区提取各类资源,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放活就是按照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进农村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创新,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为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41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42三权并行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第七讲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基本特征
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生态宜居、智能便捷、集约高效、低碳环保。44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1)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2)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3)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4)城市生活和谐宜人。(5)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第八讲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45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答:1因城而异2因群而异3存量优先4自愿选择5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6保障转移人口权益。46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目标
答: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47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1)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2)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3)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4)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5)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
第九讲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48【时政】近半年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等。(百度查阅)
第十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内涵(24字)50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举措(1)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2)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3)重视网络媒体的建设和运用
(4)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5)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
第十一讲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
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要求
答:外交工作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力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52两个一百年 定义?
答:第一个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第二个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3 如何理解大国外交新理念?(1)树立和贯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意识。
正确处理国内、国际发展的关系;辩证看待两个机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实现互动与促进,以更加积极地姿态与世界良性互动、互利共赢。(2)树立和贯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实现“三个共享”、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
(3)坚持和贯彻正确的义利观。
和平发展是世界大义,合作共赢的时节大利,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义,反映的是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4)坚持和贯彻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
以全新视角看周围外交;与时俱进、更加主动;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贯彻亲、诚、惠、容理念。(5)树立和坚持国家核心价值观
①何谓国家核心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②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③两个决不能和绝不指望。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国家不要指望我们 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6)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①结伴而不同盟,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中国外交工作的新理念。②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③伙伴的关系,就要互尊互信。④建立“伙伴”关系,就要聚同化异。⑤建立“伙伴”关系,就要共谋发展。(7)树立和坚持中国和平发展形象。
把主动权和领导权牢牢握在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宣传阐释中国特色。54国内、国际大局:
答:国内大局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国际大局就是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良好国际环境。55 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合作共赢。56“三个共享”
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②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③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57 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布局:秉持亲诚惠容,加强周边外交。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①坚持睦邻,共建“命运共同体”。②坚持安邻,倡导树立新安全观。③坚持富邻,推动建设“一带一路”。58 我国外交工作新布局:
即坚持我国“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变是舞台”的既有外交战略布局,又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赋予这一布局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第十二讲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59如何理解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百度查阅)
提示:(1)表述内涵并加以阐述。(2)背景(3)进入21世纪中美关系。(奥巴马上台以来中美、亚太关系)。(4)2015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第十三讲 日本政坛右翼化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查阅)
☀60 日本右翼的相关新闻报道。☀61日本G7会晤新闻时事。
课外拓展考点
五月二十日蔡英文施政纲领,以及在两岸关系的反响。63 营改增。
习近平访美,出席核安全峰会。65 美国在xx部署反导系统。
“十三五”规划 66 深刻把握“十三五”规划主线。
(1)以完备、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推进社会转型升级。(2)以创新驱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67 “十三五”中的新提法新部署
(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落地。(2)“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3)布局“一带一路”国际战略。(4)完善人口发展战略。68 科学解读“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
(1)国际市场动荡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2)“双创”推动中国经济跃升。(3)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69 推动“十三五”期间五大发展理念落地
(1)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3)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4)坚持开放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5)坚持共享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70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1)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协调上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4)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5)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6)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篇:2011形式与政策重点章节
中国如何应对朝核问题
摘要 :2009年4月6日朝鲜为维护自身的发展而追求独立自主的核武器研制,表示退出六方会谈。然而,朝鲜发展核武器会为日本发展军事力量提供借口,会为美国军事打击朝鲜创造可能,也会为东北亚地区发展核武器提供条件,这些将严重影响到中国的核心安全利益。中国应坚决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但面对中朝之间独特微妙的关系,中国还应同时继续保持中朝传统友谊,采取灵活的对朝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朝政治决策的影响力。中国非常需要朝鲜,基于此,中国应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做出巨大努力。
关 键 词 :朝核问题 国家安全 中朝关系 战略选择
朝美双方在安全与战略利益及目标诉求上存在尖锐矛盾,最终使朝鲜走向发展核武器的道路。这种针锋相对的矛盾注定会使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十分复杂而纠结。2006年10月9日,朝鲜向世界宣布成为有核国家,中国政府用了“悍然”二字,对朝鲜进行的核试验进行报道及评论。尽管中国的报道未能压制反倒助长朝鲜的核武器研究,中国仍然强调六方会谈是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最佳选择,并且积极斡旋重启六方会谈。2009年4月26日,朝鲜又一次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去核化恢复原状,试射导弹。中国陷入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哦中朝关系,另一方面是来自国际方面的压力。进退维谷中,有些学者指出中国对朝鲜不应一味迁就,必须照顾到自己的外交局面。我觉得,中国首先应当考虑朝鲜发展核武器对中国方方面面的影响即朝鲜在政治经济上对中国发挥的作用,站在国际形势的角度上,慎重分析该如何确定自己的战略选择路线。
一、朝鲜半岛核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朝鲜拥有核武器严重威胁中国的核心利益。
首先,目前,美朝双方互不让步,如果朝鲜危机越演越烈,美国对朝鲜的强烈反应便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制裁上,在军事上,美国还会进一步施压,并且不排除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一旦美国攻打朝鲜,中国的“安全屏障”将失去。在这几十年来,中国美国等与反华势力斗争,朝鲜一直默默地守护着中国的大门。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朝鲜与我国不仅山水相连,平壤沈阳长春等地的铁道也紧紧地连接在一条线上。如果没有朝鲜,在台湾海峡危机和南海诸岛危机频发之时,我们那还有精力应对东北方面来的美日直接军事威胁。与此同时,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最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而这时,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将直接威胁到中国渴望稳定繁荣的长远利益。
其次,朝鲜拥有核武器有可能会使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复杂化。朝鲜拥有核武器后东北亚地区其他国家会走向发展核武器的道路。倘若如此,中国将处于众多核国家的包围之中,威胁不言而喻。同时,日本会因朝鲜发展核武器而加强军备,进而引起亚洲的军备竞赛,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者,北约不断东扩,美国势力扩张至中亚地区,朝鲜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更加凸显。中国有理由也应当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利益而保持同朝鲜的友谊。因而朝核问题直接影响中国的安全利益,中国应坚决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同时也反对美国对朝鲜实施制裁和军事威胁,注重能够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危机。
二、中国的战略选择
“国家的对外政策应当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业就是为了保持扩大和现实国家权力服务。”1
目前,朝鲜的形式不稳定具有颇强的不确定性。朝核问题是目前影响两国关系的最大变数,朝鲜的核发展计划与中国的根本利益相抵触,最终导致了两国的利益冲突。对中国来说,朝鲜是一个很想自主自尊心极强又很倔犟的穷孩子。2他闯祸,中国替他收拾;他贫穷,中国拿出巨大的经济资源帮他发展。然而,朝鲜一直在严格防止中国政府干涉其内政,同时中国历来奉行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我国对朝鲜的影响力还是十分有限的。此时,倘若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向朝鲜施压,朝鲜将完全孤立,会无视国际社会,猖狂地进行核试验使得危机升级。随后,一旦战争爆发,朝鲜大量难民将涌入中国东北,出于人道主义中国不得不收留这些难民,这将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灾难性后果。同时,中国与朝鲜在历史地理政治上的联系注定了中朝的关系,中国不应向其施压,应当做到邻里关系融洽,共同进退。中朝关系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中国必然能意识到一点。
毛主席曾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朝核问题上,朝鲜韩国是谈判桌上的棋子,真正进行较量的是中俄和日美。我们真正的敌人是美国日本,朝鲜即使不是我们的朋友,但是至少不是敌人。作为朝鲜的邻居,我们应该理解,朝鲜也有自身的核心利益。中国不能盲目听从日本美国的带有目的性的意见对朝施压,否则,若将这位邻居变成敌人,受害的只能是中国自己,而日美很可能看见中国让出朝鲜这个棋子而捂嘴窃笑。
因而,我认为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中国还应积极斡旋重启六方会谈,耐心等待朝鲜的重新加入,加强与美日谈判争取减弱其对朝鲜的制裁和军事威胁带来的压力。要在充分尊重朝鲜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密切两国往来,加强经贸合作,加大对朝经济援助,并且尽最大可能通过多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对朝鲜决策的影响力。继续保持并深化中朝传统友谊,在重大国际事务中鲜明地支持朝鲜。中国需要朝鲜,应将朝鲜引导为一个好兄弟,使其成为力守东北大门的勇敢战士。尤其在当今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已经向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发出勇敢挑战,我们更加需要朝鲜,严防美国金融帝国崩溃时以军事手段反扑中国的全球经济战略。
中朝关系唇齿相依,中国应为朝核问题及半岛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并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同时,立 足于中国国家利益和东北亚地区的共同利益,中国在继续保持中朝传统友谊的同时,还应对朝鲜明确表示我们的底线,防止每日韩三国协调体系的强化,防止朝核危机的进一步升级。
一、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中国坚定的立场原则
朝鲜半岛核试验再次成为热点,如何应对局势的发展和走势已成为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课题。从目前走势上看,有关各方在半岛利益上的博弈将进入新的局面,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更显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中国一贯立场是支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并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中方多次表态,支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并希望朝鲜半岛核问题能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和平解决,维护和实现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对朝政策已经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进一步调整对朝政策已提上议事日程。在朝鲜进行核试验以后,中国对朝政策进行了调整,从“特殊关系”向“正常国家关系”迈进,把对朝政策纳入到中国全球战略的轨道上来,[2]从国际战略的高度,审视和处理朝核问题以及东北亚的安全与稳定问题。
二、坚持通过协商与对话方式和平解决问题,反对武力威胁
六方会谈是化解摩擦的最佳途径。自2003年以来,“六方会谈”对推动朝核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各方提供了多层次、多形式、多级别的对话与合作机制,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框架。“六方会谈”是目前有可能解决朝核问题的唯一的多边构架,也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尽管朝鲜又再次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但“六方会谈”毕竟为外交解决朝核争端打开了大门,所以,朝方终究会选择多边协商机制。朝鲜半岛问题涉及数个大国的核心利益,始终牵动国际社会的敏感神经。目前,在东北亚地区除“六方会谈”外,尚未有一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这显然不利于该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随着“六方会谈”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美、日、韩、俄、朝均对中国的作用和这个进程进行肯定。在此基础上,各国都以不同的形式表示,愿意巩固与进一步发展这个机制。[2] 很显然,在满足了朝鲜核研发之外的援助等条件之下,经过灵活变通的“六方会谈”,依然是各方能接受的主流路径。如今,对立双方剑拔弩张之际,不能期待重启“六方会谈”问题立即取得突破。在朝鲜半岛,除了有关“弃核”与防止核扩散问题外,还有建立“和平机制”、相关国家关系正常化、促进经济合作及谋求半岛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惟有通过“六方会谈”方能一揽子解决。此外,还应当认识到,实现半岛的无核化,绝非是“六方会谈”的终极目标,它只不过是建立东亚安全框架的第一步而已。
三、极力劝阻朝鲜弃核,对其施加压力
朝鲜虽然在中国副外长武大伟2009年2月19日访问时,提出了让“六方会谈”的其他各方帮助其建设轻水反应堆作为接受全面验证的条件。2009年10月5日在会见中国温总理时也表示,朝鲜愿意就核武问题进行双边、多边会谈,包括重新举行“六方会谈”,但前提是,美国必须改变对朝政策,把敌对的双边变为和平关系。朝鲜外务省发言人也在2009年1月17日的谈话中反映出朝鲜不会放弃核武器的意图,或者它提高了弃核的筹码。因为它明确表示,朝美关系正常化和核问题是两码事,美国的核威胁一天不消失,即使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朝鲜也不会放弃核武。也许在朝鲜看来,尽管朝鲜目前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只要在核武器上取得突破,不但可以改善朝鲜的战略态势,增强朝鲜的国际地位,增加朝鲜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主动权,使朝鲜的国家安全获得更加有力的保障。这个看似合理的逻辑,在当前朝鲜的内外环境和特定的国际时空背景下是不现实的。朝鲜发展核力量即使能短期内起到对内鼓舞士气,对外增加讨价还价筹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它并不符合其根本利益。国际社会不但不可能承认朝鲜核试验的合法性和朝鲜的核地位,而且将对朝鲜实施更加严厉的制裁。
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核心利益是半岛的无核化,因此不能姑息迁就朝鲜的极端冒险政策。2006年10月,朝鲜首次核试后,中国政府立即高调严厉谴责,首次使用“悍然”一词,既凸显朝鲜冒险行为的严重性,也充分表明中国的鲜明态度。对朝鲜2009年再次核试验,中国在严厉谴责的同时,毅然支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项范围更广、力度更强的制裁案,特别是承诺自己也要诚实履行相关义务,这次中国对朝外交上已不再一概否定、排斥制裁和施压,这无疑是对朝政策上一次更具分量的施压,显示出中国外交应有的原则性和坚定性。对于局势的未来走向,如果朝鲜继续试射远程导弹,对韩国发出战争威胁,让东北亚面临更危险的境地,那么中国政府的态度应该更强硬、更明确;当然,如果朝鲜将来有变化,比如说重回“六方会谈”,重新进行无核化,那么中国的态度也将随之调整趋缓。
四、缓和美日韩对朝的过激举动
朝鲜第二次地下核试验后,美韩日等国都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强硬态度。奥巴马誓言要保护韩国,在联合声明中,美国首次以书面形式表示要给韩国提供“核保护伞”。韩国总统李明博6月1日表示:“对威胁国民安全和国家安保的事情,绝不存在任何妥协”。日本国会全体通过决议抗议朝鲜进行核试验。与此同时,美韩日的行动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着:美国最先进的F-22战机飞抵冲绳,韩国在黄海分界线一带增加部署了3500吨级的驱逐舰,美日韩三国军方相续启动了各自的“危机应对预案”,相关军事单位提升警戒水平等军事措施,这都使得朝鲜半岛重现战争的猜测。美韩日盟国的举动虽然显得十分协调,但强硬的姿态并不能推进朝核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制造出新的紧张。朝鲜方面已就此做出强硬表态。实际上,朝鲜半岛近年来的局势演进已表明,说狠话,较狠劲只会使危险螺旋升级。
中国向来反对使用强制战略,而且中国认为经济制裁是无法奏效的,只能恶化局势,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及更多的难民等社会和经济问题。同时,制裁也可能使得朝鲜采取极端的行动增加区域紧张,甚至诉诸战争。在朝鲜核危机中,每当美国宣称要对朝鲜进行制裁时,朝鲜就强硬地回应“制裁就意味着战争”。因此,中国不会轻易地使用经济和政治军事制裁来对朝鲜施加压力,而是寄希望于劝说朝鲜,缓和美日韩,使各方能在融洽气氛中进行会谈。
五、与俄罗斯合作,争取在解决朝核问题中的主导权
与中国一样,俄罗斯在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同时,也希望朝鲜核问题能得到和平解决。为此,俄也付出了不少努力。2009年4月9日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涅斯捷连科指出:“对朝鲜进行更加严厉的制裁,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会对六方会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使朝鲜更加孤立和怨恨,进而迫使其采取完全相反的对应措施。”[3]俄外长拉夫罗夫4月14日说,俄罗斯认为除2003年开始启动的六方会谈以外,没有必要就朝核问题建立新的对话机制。“不必就朝鲜半岛局势问题建立任何新的国际对话机制,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应当继续进行下去,六方都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2]归纳起来,俄方立场如下:希望有关各方本着相互妥协和让步的精神,共同促成六方会谈取得进展;认为目前没有必要对朝鲜进行惩罚,强调应用和平的、政治的、非武力的方式解决朝核问题;肯定六方会谈对解决朝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并表示愿意为会谈取得进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解决朝核问题上,中国应与俄罗斯合作,争取在解决朝核问题中取得主导权,极力劝阻朝鲜避免采取过激行动,缓和美日韩的先发制人,激励有关各方对朝鲜的安全要求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非激化矛盾,通过六方会谈为朝美进行建设性对话营造气氛,通过各种方式力促双方达成共识,避免危机升级;有关国家应加强与朝鲜在经济领域的互利合作,通过密切经贸关系来化解矛盾。
六、积极推动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
推动问题的合理化和平解决,更好的发挥多边外交的作用,减少多边外交存在的不稳定性等局限性因素,只有通过寻求机制化的建设,可以说多边外交的机制化建设是多边外交更有效的展开和深入推进的保证,这也是朝核问题得到可能性解决的一大重要途径,也是未来东北亚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东北亚安全机制建设应包括两个层面: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在一般意义上讲,东北亚安全机制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和直接动力是朝鲜半岛无核化的进展和“六方会谈”进程中形成的合作模式和逐步形成的信任状况。
东北亚安全机制可借助“六方会谈”内的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工作组和经济与能源合作工作组内部的磋商工作的深化,根据有关协议和原则形成组织性的结构,定期召开会议、设立常设机构、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与协议、明确目标和方向,成立相应的协议机制和监督机制,规定参加人员的等级。其定位的功能不是去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是就广泛的安全与合作问题进行协商,各成员国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议题,变换合作对象,以双边牵制多边;以多边制约双边或单边进行各种形式的协调与沟通。
不管朝核问题解决的进程有多么曲折,时间有多么漫长,但由于有中国的这样的和平力量的存在,并越来越成为美朝双方的核心力、与其它三方的助推力汇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为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朝核问题定能取得“共赢”的圆满结局。
为什么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自古属于中国。中国历史上对台湾最早的明确记述,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中国人最早开发了台湾、最早对台湾实施了有效管制,台湾社会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传统。元朝时中国政府正式设置行政机构治理台湾,清朝时正式在台湾建省。1895年4月,日本通过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霸占了台湾。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昭告各国,中国废止包括《马关条约》在内的一切涉及中日关系的条约、协定、合同,并将收复台湾。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应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土地(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归还中国。1945年,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并在《日本投降条款》中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此后,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从未改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惟一合法代表。这是在同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虽然目前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台湾是中国领土-部分的地位从未改变,由此,中国拥有对台湾的主权也从未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包括对台湾的主权。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台湾与祖国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1943年的《开罗宣言》、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说明了这一点,二战以来国际关系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9月,中日两国签暑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日本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并且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的立场。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全世界有165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并且承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处理与合湾的关系。
总之,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无可置疑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谈谈中国边界问题
我国同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不丹、老挝、缅甸和越南14个国家接壤,是世界上边界线最长、邻国最多、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我国有陆地边界的省区共9个,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解放初期,我国没有一条正式划定而又清楚、稳定的边界。我国同邻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点:
1、对解放前历届政府同邻国签订的边界条约,按照国际惯例,一般都予以承认,并且通过和平协商求得公平合理解决。有些虽然是不平等条约,我们仍然同意在分清历史是非的情况下,对这些边界还是以不平等条约为基础,照顾现实情况,通过平等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至于任何一方违约占去另一方的领土,原则上必须无条件地归还给对方;
2、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边界线,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新中国也不能承认;
3、有些边界双方从未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来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则以这条习惯线为基础协商解决;
4、对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应通过和平谈判和友好协商求得公平合理解决,而不应诉诸武力。在谈判中,既要照顾过去的历史背景,又要照顾已形成的实际情况,经过双方同意,也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在和平解决以前,维持边界现状。
我国边界问题的解决集中在两个时期,一个是在六十年代,一个是在九十年代。1954年底,中缅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两国拟在适当时机解决边界问题,拉开了新中国边界工作的序幕。中缅双方于1956年开始边界谈判,1960年10月正式签订了边界条约,这是新中国与周边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的一个范例。此后,我国又先后与尼泊尔、蒙古、朝鲜、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别签订了边界条约,并进行了联合勘界。截止目前,我国已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越南等签订了边界协定。
截至目前,中国的陆地边界除了中印、中不、中塔边界各存一段争议区,中朝之间尚存几个小岛的争议之外,陆地边界已大体确定。与此同时,海洋边界问题也被纳入中国视野。隔海相望的8个国家几乎都与中国在海界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在南海一些岛屿及专属经济区上向中国提出主权要求;而中日关于钓鱼岛归属、中日朝韩关于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也存在争议。在中国自己测定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与邻国存在争议的面积大约有150万平方公里。
更重要的是,与绝大部分的陆地边界问题都是双边问题不同,中国面临的海洋边界问题增加了一层多边外交的背景,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解决的复杂性。
2000年12月25日,中越两国代表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越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协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中越两国在北部湾海域的专属经济区的分界线。这条“S”形分界线成为中国第一条海上边界,从而拉开了中国与邻国海上边界谈判的序幕。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份协定只对海域加以划分,并没有涉及相关岛屿的主权归属。传统上,在中国与邻国的海洋边界纷争中,岛屿的主权归属往往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纠结在一起,使海洋划界问题更加复杂。而这份协议将岛屿置于海界划分的“零效力”地位
虽然南海争端一时半会还难以解决,但至少中国与东盟在2002年达成了《南海各方行动宣言》,初步确立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营造了相对缓和的气氛。相比于南海,中日关于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的谈判则异常艰难。在当前情势下,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要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尤其是要达成一个双方民众都能接受的协议,双方政府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事实证明,灵活务实的、互谅互让的和平谈判才真正能够解决边界的纷争,基于现实的、双赢的边界协定才能最大程度上维护国家利益。
石油安全与对策
摘 要: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受国内石油资源的制约,石油产量难以自给自足,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石油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应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国际石油的控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
一?世界石油的储量?产量和消费量
1.世界石油储量
2005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 200千万桶?其中,美洲为24%,西欧1%,中东58%,非洲8%,亚太地区3%,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为6%?图1为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前12位的国家?
2.世界石油产量
2005年,全世界合计生产原油35.90亿吨?其中,美洲为23%,西欧7%,中东32%,非洲12%,亚太地区10%,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为16%?图2为2005年世界各主要产油国的石油产量?
3.世界石油消费量
2005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达38.368亿吨,表3为2005年世界前12个国家石油消费量?
从图1—图3①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石油储量?产量在世界上的排位较低,尤其是储量?相反的,我国的石油消费量近年来增加很快,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二?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现状
1.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对外依存越来越严重
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优质能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尽管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探明石油储量却在逐年下降?
2.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尽管中国的石油产量达到340万桶/天,是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但还是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自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国现有主要油田的产量都在经历着自然下滑?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额高达4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2.56%,成为我国一大贸易逆差和外汇支出项目,已对我国的贸易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比例将高达84%?这种供需之间矛盾的日益显著,必将给中国的石油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目前,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8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0亿吨?据此保守估计,2010年,中国需要进口原油量大致为1.3亿吨,到2020年将达到2亿~2.5亿吨?油气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将维持在7%以上,原油需求将至少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9%,国内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中国原油的生命线将越来越脆弱?一旦世界风云突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石油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进而成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
3.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随着中国对WTO有关条款的逐步兑现和中国进口石油数量的持续增加,世界石油价格的涨跌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最近,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就已经造成了国家外汇支出的增加?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增加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和波及工业?农业?交通动力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增加,产生了“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外交上的主动权?有关专家对我国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下降0.01个百分点?表3和图4分别为2000年石油价格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价格变动的影响测度表和2000—2004年国内价格总水平和石油价格上涨率的对比图?
同时,石油价格上涨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面临着下降的危险,一是使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因为生产成本的上升而导致产品竞争力在世界市场上的下降,从而使出口面临着下降的潜在可能?二是出口对象国因油价上涨使他的国际收支出现困难,从而影响了其进口能力,进而使我们的出口面临着潜在的下降危险
4.缺乏健全完善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没有国际公认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战略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尤其对像中国这样存在石油供求矛盾的发展中大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可以在国际社会发生军事和经济动荡时,保证我国军队和生产用油;在油价高居不下时可以平抑石油价格,减小经济遭受的冲击;可以对石油的禁运和投机起到威慑作用?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石油能源储备进度严重滞后,2005年我国的储备量为30天,按目前计划,到2010年储备量也只不过相当于40天净进口量,仍远远低于美国(175天)和发达国家现在的标准(90天)?因此,我们的石油储备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石油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今天,其是否建立有健全完善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是否有符合国际公认标准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对于该国的石油安全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要想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建立符合标准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建立具有国际公认标准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以增强应对石油危机的能力,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
三?解决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对策
1.大力实施煤化油战略和积极开发原油替代品,加紧海洋石油资源的勘探和研发海洋采油技术
石油安全战略不是孤立的,而是国家能源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制定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时,不能就石油抓石油,而要从整个能源战略出发,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石油比例,尽可能地实现非石油能源向应用石油能源的转化,进而降低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如煤化石油的生产就能极大地缓解经济发展对石油紧缺的巨大压力?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煤炭储量达1万亿多吨,年产量达10亿吨?而且煤化石油的成本也较低,在煤化石油的同时可以开发出附加值很高的上百种产品,如乙烯?丙烯?蜡?醇?酮?化肥等?因此,应重视煤炭液化?气化技术的研究,发展“以煤代油,以煤造油”的高新技术产业,达到煤炭的清洁利用?高效利用?增值利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同时,我国还可以大量开发可再生能源?如: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和生物柴油等?另一方面,尽管我国主力油田已进入中后期,但还有大量探明程度较低的地区,具有继续保持石油产量稳定增长的资源潜力?尤其是海洋上,石油资源的潜力较大,必将成为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地区?资料显示我国海洋的石油发现率仅为18.5%,可以说海洋勘探和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仅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可开采量就约为100亿吨? 2.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石油海外依存度将不断提高,相应的,我国的石油安全将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干扰?从石油安全的角度来看,今后我国的油气资源外部供应线路必须实施多元化的方针而绝不是像目前的这种单一的和绝对的海上运输路线,改变石油贸易上长期的偏向中东和非洲的地域保守做法,开发地域盲区,充分的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总体来说,为了应对随时到来的石油安全危机,我国的石油贸易应实施进口来源和供应渠道的多元化?进口方式和进口品种的多样化?同时,采取来料加工和合资?合作等方式获得石油资源也可以作为中国获得稳定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除了不断在境内开采石油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上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积极的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以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避免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应当以“份额油”的方式多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开发,这样一来,我们拿到手的就是实物,石油的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因此,可以说,“走出去”买油不如“走出去”采油?而在石油贸易上,我们还应当改变对石油现货过分依赖的现状,采用国际石油的期货交易方式来减少油价上涨对我国石油安全造成的影响?
3.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立法先行是国际石油战略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石油储备建设,务必走“要储备,先立法”的道路?在石油储备建设前,应加快石油立法,尽快制定出台我国的《石油法》?《石油储备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石油储备建设的目标?管理?资金?方式等问题,使我国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有法可行,有法律保障?在石油战略储备的体系构建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采取国家和企业相结合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在进行国家与企业相结合的石油储备体系中,以国家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辅,使得储备不但是一种国家行为还是一种企业行为?在石油储备建设的资金筹措方面我们也可借鉴日本与德国的做法,实施筹措资金的多渠道化,即国家?社会?企业三方面结合筹措资金?
4.积极应用政治和外交手段加强对国际石油的控制能力和决定力
回顾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地球上发生的许多危机?冲突,都与石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石油与外交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各国围绕石油问题的外交战将会更加激烈,能源外交?石油外交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生活的主旋律?2006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已增至3亿吨,进口石油1.2亿吨,占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4%~5%?按国际通行标准,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1亿吨时,该国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的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动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此?中国应当采取务实的石油外交政策,和那些大的产油国之间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也要特别注重与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的合作,这也是中国能源外交所推动的合作方向?同时,巩固和发展中东国家?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巩固和发展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对我国的石油供应,通过高层互访加强与欧洲的关系,继续发展中国与东盟的10+3和10+1对话机制,争取同周边国家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同时,积极的采用外交方式,利用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去开拓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石油市场?只有以积极的政治外交去为我国开拓广阔的国际石油供给市场,才能使我国的石油供给得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为我国的石油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如何正确认识中日关系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中日关系,始终坚持中日友好方针,并为中日友好作出了不懈努力。多年来,中日关系不断发展,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人员交往日益密切,反映了两国人民谋求和平友好和共同发展的愿望。这是两国几代领导人及有识之士共同耕耘的结果,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精心维护。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矢口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和罪行,竭力美化军国主义战争,并为已经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甲级战犯扬幡招魂。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我们希望日本政府和领导人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道歉和反省落实到行动上。我愿在此重申,中国政府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我们将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是国家关系复杂性的集中表现,处理不好,既影响到双方发展,又影响到地区安全和世界稳定。
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我们的理性选择。
从历史、大局、未来角度思考和解决中日关系中的问题就是战略高度的基本体现。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理解中日关系史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只看见“五十年对立”而无视“两千年友好”,或只看见“两千年友好”而无视“五十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两场战争在半个世纪中发生,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使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使两国人民失去了和平稳定,饱受着战争的煎熬和战争创伤的折磨。两场战争使中国社会倒退、国家分裂,使日本的繁荣瞬间变成废墟,国家主权受到限制。“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
如果说“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的中日关系历史,仅仅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文明智慧显然是不全面的。“两千年友好”的关键是什么,“五十年对立”的关键是什么,今人必须认真总结。“两千年友好”的关键在中国。在“两千年友好”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并没有利用领先地位向日本扩张,更没有发动战争,而是信守睦邻友好的民族传统,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利。“五十年对立”的关键在日本,在“五十年对立”历史前后,日本发展快于和强于中国,日本在发展领先后有恃无恐,野心膨胀,向外扩张,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领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大国地位,正确的做法是: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于从大局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的敏感时期,处理不当,就会对大局造成不利影响。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最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把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判断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的根本标准。何为大局?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发展就是我们的国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关系中的共同利益。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的神圣使命。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大局。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中日关系既是重要的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国际关系,既影响着双方,又影响着世界,必须慎重处理。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都进入重要的历史时期。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原因,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强国向政治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中日两个国家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中日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如果对两国摩擦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势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成为世界和平发展大局中的消极因素。中日两国应从世界和平发展大局出发,正确对待和处理两国在向重要的国际角色、国际地位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摩擦。
为了使中日关系处理中具有大局意识,至少有两点需要重点加以解决:一是正确认识世界大国应当承担和履行的国际责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国,主观和客观上都在向综合性世界强国迈进,但在成为世界强国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个心理准备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大局有深刻认识,对历史问题有深刻反思,愿意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对日本来讲,首先就是对历史上给世界和平发展造成的破坏进行真正反省,对其侵略行径对亚洲各国造成的伤害进行忏悔和道歉,并用其和平发展道路及对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睦邻富邻实践,取得相关国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对中国来讲,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为重,正确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中的摩擦,不以暂时的关系紧张而牺牲未来,不以局部的不和谐影响两国的全面关系。多作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扩大紧张的举动,是中日两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也是大国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两个世界大国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过程中,必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属亚洲,又都处于东北亚,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中不可能没有竞争关系,不可能不产生摩擦,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竞争关系及摩擦。从世界格局演变的历史看,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既有以美国为单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有以法德为双核心的欧洲国家联盟,还有多核心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中日两国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北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的亚洲一体化,特别是东北亚一体化过程中,中日应当成为双发动机,共同推动包括东北亚在内的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21世纪的大局及国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是当前中国的重要国家利益,这是因为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是保持国内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没有和平的环境,什么都谈不上。中日关系是周边环境和周边关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国内稳定是当代中国的根本利益,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人民和谐生活的保证,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周边关系摩擦会影响国内稳定,国内人们情绪不稳更会威胁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核心利益。“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后列。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前列,发展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远远比对日本更重要。发展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就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日本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国,经济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情感和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有利于大局和国家利益的感情和行为,就是爱国,否则就会走向爱国的反面。
三、要善于从未来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中“以史为鉴”是前提,是基础,“面向未来”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应该对亚洲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作出贡献。必须以未来目标和未来要求引导过程行为、制约过程行为。对于中国来讲,从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就显得极端重要。
未来的世界应当是和平发展的世界,未来的国际秩序应当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国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应当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努力、作出贡献。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关系和国家争端,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实践。亚洲,特别是东亚的持续发展,必将在未来国际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理应从亚洲开始,东北亚新秩序的建立定将首当其冲。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处理东北亚国家关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着考验。不以现在代表未来,不以当前牺牲长远,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对抗牺牲合作,就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正确态度。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应当理解、支持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决不能因为一时冲动作出的过激行为使我国建立国际新秩序和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为他国误解和攻击的理由。
一体化是亚洲,也是东北亚未来的基本走向,东亚各国在这个问题上存有共识,并且在作着各种努力和实践。中国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亚洲一体化,东北亚一体化符合中国、符合地区各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和日本是亚洲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是东北亚的核心国家,两国关系直接关系到亚洲未来一体化,东北亚未来一体化的建设。中国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员,都是未来这一地区自由贸易区主体国家,都是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日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一体化的进程。从亚洲未来和东北亚的未来着眼,中国和日本应当彻底解决历史问题,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在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在一体化进程中强大。区域一体化对中国更为重要,它既可以保证中国和平的周边环境,又可以改变世界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格局;既可以促进中国的发展,又有利于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更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基于此,我国应当妥善看待和处理当前的中日关系,善于用大智慧看待问题,善于用大勇气处理问题。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区和平稳定、地区一体化的未来大势巧妙解决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种消极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是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些未来核心利益的实现,都依赖于从现在起“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任何松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扰,都将严重影响或阻碍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的实现。邓小平曾明确指出,除非发生了大规模的外来入侵,否则我们都应当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现在,实现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邓小平讲,我们曾经丧失过大的机遇,现在再也不能失去机遇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出现了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没有抓住,日本则抓住了,当我们“噩梦”醒来的时候,我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日本则在战争废墟之上,发展成了世界经济强国。21世纪初,世界又出现了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中国来讲,真是千载难逢,只能抓住,不能放弃,也不能受干扰。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未来民族核心利益的关键时期,任何局部的暂时的不和谐因素都要关注和重视,决不能使不和谐因素影响到未来中国核心的实现。“小不忍则乱大谋”。中日关系虽然复杂,虽然责任在于日方,但处理不好,对中国影响更大。我们要善于从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从暂时看,问题很大、麻烦很多,但从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日关系必须妥善处理,从战略高度,即从历史、大局和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当是理性选择和最佳方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满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正面临巨大挑战,能源的紧张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确保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及规律特征,具有重大意义。
能源威胁论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现状
1.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基本呈线性模式增长(见表1)。2002年以前,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开始,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2003年和2004年能源消费增长均超过15%,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这表明中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在发生变化,工业化初期及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的强度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在提高,即能源贡献度在提高。
2.经济增长带动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变化
每一个国家的人均能耗水平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最终都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人均能耗的稳定值主要与该国所采用的能源消费模式有关。目前,各国的能源消费模式可分为高度耗能型、一般耗能型和节能型三种。从较长时间来看,世界人均能源消费在经历快速增长期(1950—1973年)后,逐渐趋于缓慢增长。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从1990年的915千克标准煤/人,增长到2006年的1 733千克标准煤/人,年均增长51.125千克标准煤/人,能源消费模式属于高度耗能型,因此在一定阶段内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将呈上升趋势,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原因。
3.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煤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天然气比重逐渐上升。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见表2),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逐渐下降,石油比重比较平稳,天然气与水、核、风电比重逐渐上升。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炭依然占绝对主导地位,所占比重基本在70%左右。
4.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
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单位GDP所投入的能源量。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阶段初期和中期能源消费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当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能源消费强度开始下降。尽管从1990年至今,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一直以很快的速度在下降(见表1),但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重化工业的比重较大,高耗能工业占比例较高,以及中国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原因导致的。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将在一定时期以后呈下降趋势。
5.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弹性的变化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比值,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所处工业化阶段不同,能源弹性系数出现起伏,但总的趋势是逐渐下降。目前世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在0.5以下的水平上,相比之下,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高,200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19,自2004年后逐渐有所下降,但与世界水平仍然相差较大,这表明中国仍处于工业发展中期。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
1.确定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2—2020)》(草案)指出:“必须坚持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在各个方面加强对新型能源产业的投入(尤其是资金投入),同时鼓励传统的能源产业自觉利用新技术进行产业改造。
2.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中国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尽管经济普查之后,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较大上升,但还是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且中国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40%左右,能源消耗几乎占到70%,明显偏高,主要是因为工业内部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因此,若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限制资源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低能耗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3.依靠技术进步带动经济规模与能源消费的增长
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是由技术进步带动经济规模扩张而带来的能源消费的增加与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效率提高而带来的能源消费密度的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总体上来看,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基数都比较大,而同期内能源消费密度的降低相对不可能太大,因此,技术进步在降低能源消费密度的同时,会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加。尽管如此,解决能源问题仍必须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因为尽管技术进步对能源总量的要求增加,但依靠技术进步可以降低能源消费密度,节约能源,且可以发现更多的能源,发明更多的新能源,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海问题
[中文摘要]目前中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遭受海上邻国的蚕食,南海方面尤其突出,如何处理南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崛起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分析南海的现状和中国的基本立场入手,指出南海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南海问题新的出路,为国家做出新的决策提供参考。
南海,国外称“南中国海”,位于北纬23°27′至南纬3°00′,东经122°10′至东经99°10′之间,内海面积260多万平方千米,以“九段线”为国界与其他国家相隔。南海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军事方面,南海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是海空航线必经之地。在资源方面,南海则是石油、天然气和可燃冰的富集区,享有“第二波斯湾”之称,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矿产资源等。在对外贸易方面,南海是国际贸易的黄金水道,占世界航运总量的一半以上,是东北亚东南亚国家的海上生命线,所以许多国家都对该区域虎视眈眈。
南海问题:自古以来,南海都是属于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首先,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命名南海的,是最早开发经营南海的,是最早对南海行使主权管辖的国家;其次,我们拥有南海及南海诸岛主权的法理依据,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从秦汉时期以来,历代中国人都去南海活动,进行开发。有资料记载,南海诸岛在唐代就已列入中国的版图。明代也将南海纳入行政管辖,派官员去巡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和法国人曾来这里进行经济开发活动,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交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南沙群岛。《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并立碑纪念,派兵驻守。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对于这一段历史经纬和法理事实,各国都是十分清楚的。事实上,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没有任何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在此期间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国际实践中,美国一直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后,又发现了南海蕴藏着数量可观、价值连城的可燃冰,这些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了菲律宾和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岛屿的不良动机,这些国家不顾南海主权历史上一直属于中国的事实,以占有就是拥有的强盗逻辑侵占南海岛屿。时至今日,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南海问题概括地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南沙群岛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二是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的划分问题,涉及国家的主权权利与资源开发利用,三是南海航行自由的问题。其中南沙群岛的归属是南海问题的核心。
九段线:九段线是我国在南海海域国界线的一种叫法。1947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在其编绘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以未定国界线标绘了一条由11段断续线组成的线。新中国成立后,经政府有关部门审定出版的地图在同一位置上也标绘了这样一条线,而只是将11段断续线改为9段断续线。这一条线通常被称为传统疆界线,因其形状为“U”形,所以也被称为“U”形线。该线标志着中国的历史性所有权,这一权利包括对于线内的所有岛、礁、滩、沙的主权和对于线内内水以外海域和海底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
第二部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的基本立场分析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沙群岛。中国愿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南海争议。中国政府还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愿意在争议解决前,同有关国家暂时搁置争议,开展合作。中国政府不仅是这样主张的,也是这样做的。遗憾的是中国为维护地区稳定和双边友好关系大局的诚意没有得到南海周边国家的积极响应,部分国家甚至利用了中国的克制大肆侵略我南海岛屿,掠夺我南海资源,经过三十多年的绥靖和妥协,南海问题已经积重难返,面对错综复杂的南海现状,我们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是时候反思我们的政策了。
首先,南海问题已经走到了一个“临界点”,用非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导致这个“临界点”到来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国已经拥有远程作战飞机,航空母舰也即将下水,而是军事因素以外的那些因素。
第一,中国已经穷尽解决南海争端的政治手段。
第二,南海问题已经积重难返,尾大不掉,继续拖延下去,解决的难度会更大,尤其是越南等国近年来通过开发南海资源,获利颇丰,既得利益对其南海政策的影响也会愈益增大。
第三,中国自身的能源压力不言而喻,时下也具备了在南海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技术条件,中国在“共同开发”的问题上已经 等不起了,自主开发则是势在必行,而中国海空力量的提升为顺利解决南海争端、保障南海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然,非外交手段不一定是即刻进行战争,而是包括禁运、封锁、制裁、降低外交等级等措施,从目前形势来看,南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性正在上升,这是南海诸国坚持其错误的立场造成的,也是其不自量力、不合时宜的举措引发的,中国处于被挑战的一方,已经隐忍了三十年,可以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王不可以怒而兴师,亦不可以惧而退避”,中国不能不面对这种挑战,解决南海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其次,“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否是解决南海问题的不二法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确立了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方针,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一方针为我们赢得了一个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为我们争取了三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但事实表明,仅靠这十二个字是无法解决南海问题的。
这个主张的提出严重挑战了民族国家对主权的观念,纵观人类历史上由于领土主权争议而发生战争简直太多了,究其原因是因为领土是民族国家的生存空间,争夺生存空间就是争夺民族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所以才会围绕着主权斗争双方斗得你死我活,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对主权的维护是底限。邓小平同志在处理香港问题上曾经说过“主权是不容谈判的”,这里就引申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历届中国政府(包括国民政府)都无数次在国际上声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东海海域是中国的固有疆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既然是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就是具有“不可谈判性”,何来“搁置争议”一说,所谓“搁置争议”,就是“搁置主权争议”,就是对主权未定说的肯定,而国家领土所有权的主体是唯一的,具有排他性的。因此“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从逻辑上讲,就包涵着“政府对南海诸岛没有完全的主权,或者主权不确定”之意,就是说这个“主权”可以是我的,也可以是你的,对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是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争议的,更谈不上搁置,中国的就是中国的,中华民族的就是中华民族的。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无原则的让步,此政一开,灾难络绎不绝,因为我们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给他国:即只要你提出对中国某块领土(领海)的主权要求,中国就会搁置争议与你共同开发,只是把问题无限期向后推,把问题推给子孙后代,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想法,也是中国一厢情愿的想法,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问题复杂化长期化,增加以后解决的难度,问题拖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越被动,解决的成本就越大,我们不得不认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是在化解国际争端,而是在 纵容更多的国家卷入与中国的争端,中国方面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为“中方搁置、他国开发”。那种只图眼前和平、口头和平、妥协和平、窝囊和平的短期行为无异于自欺欺人,必将遗患无穷。
第三,中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对主权遭受侵略而无动于衷呢?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安全和平的环境,这是主流精英们的普遍意识,这一认识即使不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全面的,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适度安全和平的环境,也就是说不必要时时刻刻都和平,必要的冲突和紧张状态是加速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也是中国能否真正崛起的试金石,那种一厢情愿、一位追求和平的单边想法是极度幼稚的。古今中外,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在完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为大国强国的,他们都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战争达到另一个起点,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通过战争打到另一个更高的起点,这样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和平——发展——战争——和平——发展”,后一个阶段的和平与发展是在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一种历史的不可逆性。比如,汉初和亲为大规模抗击匈奴奠定了基础,而大规模抗击匈奴的成功保障了汉朝盛世的到来;又如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和平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又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横财,并维持了一个长时期的和平发展局面,从而奠定了世界霸主的地位。那种一味避战求和企图快速发展壮大自己的想法历史上大有人在,像南宋小朝廷割地求和,晚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避战自保,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本文并非鼓吹战争,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虽大,好战必亡,我们对战争与和平要有一个辩证的认知,以便为我们在合适的时机制定合适的政策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南海政策
当前,中国出于和平外交的考虑,对南海海域和专属经济区很少有宣示主权的行动,而周边国家却在积极强化控制。有的国家多次组织观光团赴南沙群岛其已占岛礁旅游,形成事实控制的态势;有的国家实施所谓的“定居”计划,不断鼓励本国国民向属于中国领土的海岛移民,旨在强化控制和行政管辖,显示其主权。
在此同时,珍贵的油气资源也遭到蚕食。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有关专家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南海周边国家已在中国南沙群岛海域钻探了1000多口油井,每年石油开采超过6000万吨,天然气546亿立方米;石油开采已成为部分国家的支柱产业。可笑的是,这些油井没有一口是中国的。如何收复南海主权,震慑南海各国,将是摆在政府面前的艰巨任务。首先,就是要制定合理务实有效的南海政策,原有的“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已经成为一纸空文,不做出适当调整不足以指导南海问题的顺利解决。首先,主权属我这是不容讨论的,而搁置争议不仅与主权属我相互矛盾,并且当初制定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时,落脚点是在共同开发上面,搁置争议是为共同开发打基础的,为什么没有实现共同开发,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对南海海域进行有效管控,只有在法理上并且在事实上对南海海域进行有效管控,才能在以我为主的模式下进行共同开发。因此我们的政策可以考虑更改为“主权属我,有效管控,共同开发”,下文试分析之。
南沙群岛位于东南亚地区交通咽喉,拥有惊人的石油,天然气储备,但由于距离大陆遥远,中国长期以来未能对南沙群岛实施有效管理。二战后,中国虽然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只在其中的太平岛上驻军。后来,由于发生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大陆和台湾均无力全面管辖治理群岛的尴尬局面,这也给周边国家占领南海岛屿提供了契机。时过境迁,越南、菲律宾等国占有大量岛屿,握有主动。中国要想夺回南海岛屿,对南海实施有效管控和开发,就必须在南海建立前沿基地。
在南海建立前沿基地,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前提,笔者认为,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第一步,经营西沙群岛,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为中心,将永兴岛建设成为西南中沙群岛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永兴岛不仅是西南中沙群岛的经济中心,而且在军事上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它的军事效果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可能到来的南海冲突中,永兴岛应成为我人民空军和人民海军发挥作用的中坚基地。
第二步,收复南沙群岛的太平岛和中业岛,目前,太平岛为台湾控制,中业岛为菲律宾占领,但是,两岛上的驻军不多,只要政府下定决心,完全可以一鼓作气将其拿下,这一步至关重要,也是彻底解决南海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两个岛不在我控制之下,就会重蹈过去的老路,我们在南海问题上说话就没有份量,太平和中业两岛相距不远,如果政府在近期能收复两岛,以两岛的海深和面积至少可以建一个中型的海军基地和空军基地,这样南海就将整个处于我国的实际控制之下。
现在,中国的海军在南海已经拥有绝对的制海优势.所欠缺的就是制空权.南沙群岛远离中国大陆,中国陆基飞机受航程限制无法对海军进行有效支援.虽然随着空中加油机以及FBC-1飞豹及苏-30系列战机的服役,中国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且现代空战离不开预警机的支援.为支持空军的作战行动.中国必须在南沙地区部署有预警机.而预警机和空中加油机自身目标很大,很容易遭到对方的袭击.必须远离战场部署.这都增大了空军作战的难度.也无法保障海军可以随时得到空中力量及时的支援.如果中国政府现在收复太平岛,一可以为空军建立重要的前进基地,二可以对台湾当局进行有力的震慑.收复太平岛后,首先要在岛上部署预警雷达和防空火力,然后要在岛上修建一个有相当规模的空军基地.这个基地至少要能维持两个战斗机大队的能力.有了这个基地,即使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歼-7系列等航程交短的战机,也可以覆盖整个南沙空域.太平岛收复后,依托岛上基地空中力量的支援,可以迅速收复中业岛和南威岛等等菲律宾和越南侵占的岛礁,这将沉重打击菲律宾和越南的嚣张气焰.中业岛是南沙群岛第二大岛;南威岛是南沙第三大岛,也拥有南沙群岛中最好的港口.完全可以作为南沙群岛的另两处重要基地.中业岛上目前的条件可以起降C-130运输机.收复后可以作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和运输机的中转基地,目前已经服役的预警机.空中加油机和运输机.都可以以这里基地,为南沙地区的中国海、空军航空兵提供及时的支援.而南威岛可以作为南沙地区重要的海军军港,其深14米的港口将使其成为中国海军在南海地区重要的舰艇基地.这两处基地将与太平岛基地共同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沙地区的基地群.将对南沙收复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将对收复中沙群岛的黄岩岛有巨大的作用.第三步,在渚碧礁建立大型综合基地,从根本上扭转南海不利形势
渚碧礁是我国控制的为数不多的南海岛礁中的一个,虽然只是一个环礁而不是岛,但渚碧礁的礁盘面积约有7平方公里,是西沙永兴岛的3倍多,是南沙最大的太平岛的15倍。礁盘在落潮时大多露出海面。只要填高数米,就能造出人工岛,可以在上面修筑机场、码头等各种设施。面积十几平方公里的礁湖则是天然的深水良港。相比之下,太平岛、中业岛等岛屿所在的礁盘面积很小,无法再填出多少陆地。
量变引起质变,面积达7平方公里的人工岛,能够实现许多过去无法做到的事:岛上可容纳上千人居住,能够建起相当规模的淡水储制设施和农副食品基地。这样不仅能满足本岛的日常需要,还能对周边小岛礁进行补给,比千里迢迢从大陆补给要经济和方便得多。巡逻的舰船和飞机能够以人工岛为母港,就近执行任务。巡逻管理、考察勘探等各种活动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有了一定的人口和陆地面积,人工岛上就有条件设立医院、学校、商场等大型单位,不仅便利岛上军民的生活,还能发挥龙头作用,进一步带动整个南沙海域的发展。此外,利用南海污染少的优点,还可以考虑开发旅游观光、无公害海水养殖,以及配套的水产加工等特色项目。各类设施又能为很多部队家属提供就近工作的机会。显然,大面积人工岛能够产生非常可观的实边效应,对于巩固我国在南海的主权具有深远意义。
在军事上,大面积人工岛就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相比之下,岛上机场的出动能力强于航母,运行维护的费用远低于航母,而且可以起降航母上无法搭载的战斗轰炸机、预警机、运输机等大型军机。岛上基地为我军数量庞大的岸基航空兵提供了用武之地。即使未来我国拥有了航空母舰,岛上基地仍能凭借自身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与航母编队形成互补关系。
礁湖不仅便于舰船在恶劣天气下休整和补给,还能供大型补给舰直接靠泊,为岛上补充战时所需的大量物资。全岛形成一个强大的战略支撑点,可以为周边小岛礁提供有力的海空支援。南沙海域易攻难守的态势将得到根本性改观。
对于那些侵占我部分岛礁的国家来说,他们则很难模仿这一策略。首先,这些国家本来就离南沙很近,在小岛礁上大量投入对它们加强控制南海没什么帮助。其次,建设大面积人工岛投入不菲,对这些中小国家来说是很沉重的负担,只能进一步分散其原本就很有限的资源,更容易被各个击破
渚碧礁地理位置优越,朝西面对辽阔的南海中部,扼守着从那里通过的海上交通线。朝东边则靠近南沙的主要岛屿,如中业岛、太平岛、南北子岛等,“照应”起来十分方便。除渚碧礁外,还可考虑美济礁和永暑礁。这些礁盘在地理位置、水文条件等方面各有优劣,如果能建两三处人工岛,互为呼应,则相当于在南海上了双保险。假如某岛遇到恶劣天气,另一处的气象条件可能仍然不错,有利于海空军保持出动能力。
建设大面积人工岛,无疑需要相当的投入,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在南沙建立大型综合性基地的各方面条件已日趋成熟。大型综合性基地所带来的经济、军事等种种利益将无法估量。
目前,中国已经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建立了强大的海.空军基地.如果能够在南沙形成上面所说的基地群,将与西沙的基地结合构成完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中国海的基地网络体系.这将使中国对南中国海的控制能力产生质的变化.首先,这将使中国的战略纵深扩大数千公里.极大的改善中国的战略防御局面;其次,中国将获得南中国海丰富的石油资源,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巨大的益处;最后,南海基地群将成为中国进入印度洋强有力的依托.同时,在南海地区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将为中国所掌握.这将使中国在未来可能的台湾海峡战争中对台湾和日本进行有力的封锁,将对解决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东海争端有巨大的益处。
第三篇:形式与政策
看香港“占中”问题 27日发起,至2014年作以要挟中央和特区政府。占中”或“占中”。“占中”于领中环”非法集会。“占领中环”,全称“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简称“和平式启动。近年来,导致流血冲突和社会动荡,段,表现出更强的对抗性。这类“占领”活动在社会对抗情绪严重的国家经常会表现形式,是社会部分公众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表达政治诉求的主要手家都是非法的,警方都有权依法处置。近日,香港极端反对派以违法方式“占领中环”,试图瘫痪香港核心地区运“占领”运动在各国都有出现,已经成为一种街头政治的主要而这种通过激烈对抗表达诉求的行为,“占中”指的是正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的“占2013年 3月在任何一个国9月201728日正仔地区的数条交通干道,须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行使才能是理性的。人都知道,在民主社会中,表达行为必须要符合“法律上的必要限制”,权利必也让世人大跌眼镜、觉得太不可思议。香港“占中”活动是违法的,稍有常识的使正常的表达自由,香港的公共利益,破坏香港法治,影响香港社会未来的发展。求凌驾于法律之上。香港法律规定,冲击政府,严重阻塞交通,扰乱社会秩序,是把少数人的政治诉和经济繁荣,动摇的是香港核心价值和法治精神。更重要的是,它阻碍香港一人一票普选行政长官目标的实现。这批人自27日晚开始来到特区政府总部附近集会,超出了国际公认的权利和自由行使的正常范围,少数人为了一己之私劫持香港民意,造成局部交通瘫痪。“占中”没有法律依据,已经不是在行 于是采取这一行径受到香港各界的强烈谴责,28损害的是香港社会安宁日占据香港金钟、湾“占中”公然违反必然会损害年选问题和香港治权,多年扶持的反对派势力,力费钱支持扶植香港反对派、力及其支持的反对派势力十分焦虑与恐慌,员方式,治,由反对派左右香港治权的政治土壤,的反对迫不及待地推动“占中”行动的重要原因。迅速控制话语权,香港“占中”发生的本质原因是力图通过误导民众参与的大规模群体事件,2016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给外国势力代言人成功上位夺取最高迅速拓展反对派的政治生存空间,将长期无缘问鼎特区行政长官,试图控制香港治权的多年努力落空。这便是香港激进反对派之所以不顾多数港人如果接受全国人大相关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普 迅速削弱香港特区政府的管“占中”这将使外国势力费心费甚至企图迅速催熟一种这种孤注一掷的动就意味着西方因此,外国势同时香港社会也以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赢得好评。的一个突出标签。坏,众安全、港社会稳定,保护的是香港市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理,以便尽快恢复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即是在依法捍卫法治,维护的是香部分市民对罢课及大市民生计及正常生活,甚至引发暴力及违法行为,搁谁谁都烦。调查显示,大明确反对中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快离开示威现场。师生冷静下来,会秩序,亦无助推进香港民主政治向前发展。中”的幕后黑手,防止暴力事件重演,认为这不但罔顾自身及公众安全、破坏社中华厂商联合会等社团组织也呼吁全港市民抵制“占中”,谴责策动暴力和“占耽误紧急医疗救治等提出投诉,或公开斥责。香港总商会、民主建港联盟、香港是对法治的蔑视和伤害,在世人眼里,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立即撤离现场。香港民众一直以和平、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向全体师生发公开信,然而,“占中”这些人的违法行为,等活动抱反对态度,也是对香港民众利益的损害。更有不少市民和团体就比如港大校长马斐森呼吁参与并宣布将对暴力的行为采取果断的措施去处理性、使香港社会的这一良好秩序受到破 合法的意见表达方式而受得尊重,被访者也认为教育界和家长应当“占中”行为严重影响香港广在相当意义上说,“占中”香港警方谴责危害公“占中”影响生活和生意、法治是香港深切期望的师生尽怎能以破坏法治的方式求得法治?从本质上看,乃是达到他们小众化的意图,越无法。用这种方式不可能得到他们所想要的结果。他们越折腾,只会表明他们越无理、数劫持多数、以少数意见挟持多数意见的做法,本身就是对民主与法治的破坏,香港极端反对派口口声声捍卫民主、法治,但他们的行径却与此背道而驰,根本代表不了香港绝大多数民众的意愿。法治只是他们的伪装,真实目的这种以少港尊重和包容社会不同意见,见的方式超越了法律、表达,羞。法治,使问题的解决始终不离法治的轨道。始终依法、处处依法,就不怕一些人胡搅蛮缠、说三道四。在一个法治的社会里,少数派的意见应当尊重,即是对大多数人意见的伤害;异化为非理性的巅狂,处理这类极端行为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法治的方式捍卫但并不等于少数派为表达意图就可以为所欲为;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对违法者进行姑息。纵容这样的极端行为,“听喇喇蛄叫,还能不种地?”只要那么,尊重这样的少数意见的极端即是让法治的尊严蒙 当表达意香掀起的偏激舆论、却是一个政治问题。逻辑很荒唐。想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合乎他们的要求才是“真普选”,否则就不是。这样的破坏社会安宁的极端行为,采取极端行动,都是决不允许的。而违背了基本的规则、制度,不惜破坏法治、这样的结果,但他们的目的不可能得逞。在香港社会,任何一个社会里,关于行政长官普选问题看起来争议激烈,通过各种极端方式造成的势;香港基本法已经确立了基本的规则制度,都最终会导致社会失序、如果以少数人的意见代表多数人的意见,表面上是制度规则之争,文明蒙尘。实质上只是极少数派但极端反对派则是一些人希望达到实质上否则就规定,利益和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也是一项重大政治决断。符合香港实际情况,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不允许与中央对抗的人担任行政长官,有不可动摇的法律地位和有效性。必须看到,对香港政治体制,中央有决定权。法的旗帜下和轨道上,理性务实,凝聚共识,共同推动香港在一票普选行政长官,的未来。8在充分听取香港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月 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行政长官普选问题的决定,是依据基本法的才是推进香港民主发展进步的路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实行普选的宪制基础,这是基本法的根本要求。这既是一项重大法律决定,如此香港也才有更美好2017回到宪法和基本年实现一人具
学院:法政学院 学号:20121311003 姓名:赵明爱
第四篇:形式与政策
1.请联系实例说明如何全面正确理解政策需要什么
书P11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形势。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是毛泽东同志在认真总结我党长期运用政策和策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我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所得出的结论。我们党的政策和策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这种作用是由党的政策和策略和本质内涵所决定的。首先,党的政策和策略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无论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在自己的纲领、路线中科学地反映和代表广大群众。
柴静《穹顶之下》
首先,柴静的《穹顶之下》体量太过强大,全网投放的效果换来了至少200,000,000次的点击量,这还不算相互转发和口口传播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内,这是一个难以想见的阅读量。要知道,截至2014年6月,全中国的网民数量是6.32亿。这意味着,刚刚过去的48小时里,每3个网民中就有1个人在,看,柴,静!其中自然也包括刚刚抵达北京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对于5号开幕的全国两会来说,这是有史以来从未遇见过的会前舆情。按照这些年宣传部门工作思维看,两会阶段,焦点只能有一个,决不能落在别的事情上。但因为穹顶之下群众基础太过强大,全面拿掉已经不现实,也只能用“软禁”来保证,让她变细、变小。
4、如何才能减少雾霾?这个调查的结论没有科学性。在一个刚刚工业化的国家,既要保持发展和增长,又要彻底杜绝雾霾,其实是个很难两全的事情。这需要权衡利弊,科学论证,逐步采取措施才能办到。而不是像柴静所说的那样简单。什么“人人有责”“绿色、低碳、减排”都是空洞的大话而已。
总之,靠煽情、不专业的调查、不诚实的宣传是不能带来科学结论的。由于煽情太成功,错误的结论只会产生更坏的结果。
解读中国2030低碳承诺:累计排放低于欧美或需40万亿资金
国际气候谈判桌上,无论是“点赞”还是“指责”,“雄心”都是各国最常用到的词汇。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30日在即将召开气候大会的法国宣布了中国的减排承诺。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份承诺完全可以当得起“雄心”二字。
中国当日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文件描述了本国2030年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一些国家习惯于用近几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攻击中国,但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相比于二氧化碳的“瞬时排放量”,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邹骥表示,按照中国此次提出的控制目标,到2030年时,中国从175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将仍低于欧洲和美国。“如果中国累计排放量为1,美国约是1.4,欧洲约是1.2”。他强调,上述比较的是整个国家的排放量,“如果算人均我们更低”。
而事实上,单一的累计排放量比较也会掩盖一些重要事实。气候变化的研究者们都熟知一条曲线:随着人均GDP提高,该国的人均排放量会出现一个先上升然后达到峰值继而回落的走势。
相比于已经度过峰值的发达国家,中国仍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这是曲线上碳排放的高峰期。不过邹骥强调,中国正努力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避免重走欧美老路。
他分析说,欧美的碳排放达到峰值时,其人均GDP已上升到两万到两万五千美元之间。而按照中国此番提出的目标,当碳排放到达峰值时,中国人均GDP可能还没有到达一万五千美元,“这意味着中国需要用最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人民的安全、富裕、尊严和幸福”。
除了累计排放量和发展趋势的横向比较,一个国家减排力度的纵向对比,也是辨识“雄心”的重要维度。
欧美目前均已提交自己的贡献计划,邹骥表示,和过去的减排力度相比,美国新计划略有加速,但也没有中国这么明显。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也对中新社记者强调了中国减排力度的升级。他表示,在哥本哈根,中国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时单位GDP二氧化碳降低40%到45%。该目标的实现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要兑现2030年目标,意味着每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的速度需要更快,这意味着中国将付出更大努力。
作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中国此番明确提出要推进水电开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
何建坤表示,根据粗略测算,仅仅是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到2030年的资金需求就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如果加上节能、森林碳汇等其他措施,总的资金需求大概在40万亿左右。
不过,何建坤强调,中国此番做出的低碳承诺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也有着积极意义。邹骥也指出,中国的承诺既考虑了国际因素也考虑了国内需要。
他强调,对于中国来说,这份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并不容易,属于踮着脚勉强可以够到。但既然做了承诺,中国就会言必行行必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2.政策对形式具有导向作用
书P14 李克强总理任内第七次访欧促“一带一路”与欧洲对接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而欧洲的“容克计划”也是为了实现欧洲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在私人投资创业、技术创新、交通基础建设,以及互联网的建设上加大投资的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双方在战略上是具有合作的契合点的,有效地进行对接,将为推动中国和欧盟经济的复苏,做出重大的贡献
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欧为契机,中欧在战略对接等关键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务实成果,中欧合作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毫无疑问,这将有力促进中欧合作模式创新、内涵更新与格局拓新,为国际合作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开辟合作新天地,将“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倡议同欧洲投资计划有效对接,推动互联互通和经济增长,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2015年07月01日
目前,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全社会信息量爆炸式增长,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大数据对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既要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和信息流动带来的安全问题,也要充分认识推进信息公开、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大数据运用对维护国家统一、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的重大意义。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政府充分获取和运用信息,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主体需求,提高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利于顺利推进简政放权,实现放管结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发挥公众对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积极作用;有利于高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社会数据资源和社会化的信息服务,降低行政监管成本。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工作实际,在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中积极稳妥、充分有效、安全可靠地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2015年06月30日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其中2013—2014年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820万套、农村危房532万户,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发挥了带动消费、扩大投资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相比,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待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基础差、改造难度大的地块,在创新融资机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同时,农村困难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住上安全住房的诉求比较强烈,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的要求十分迫切。为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现提出以下意见:
3.从“一带一路”起航谈谈你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信心
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上“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不绝于耳。“一带一路”的建设,正是中国在向世界各国释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中国崛起不以损害别国的利益为代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
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必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理念是加强同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同中亚及东南亚各国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路一带”丝绸之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以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同时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共建丝绸经济带的倡议之所以深受中亚各国的欢迎和赞同,因为在已有的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振兴势必会形成对阿拉伯和东欧国家的辐射作用,其结果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对中国来说,可以带动内陆沿边向西开放,相当于扩大西部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开放所到之处,经济即进入活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形成于2000年之后,同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必须加快对外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内陆沿边开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内容,只要加快推动和落实,将进一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结合我国周边外交的发展重点,通过开放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内陆和沿边开放性经济水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率先对外开放,已形成了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目前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海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加快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东部省份应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4.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我们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这种调整是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 重要基础,是实现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有利于发展的调整。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解决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又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5月以来,政策组合拳初显成效,企业信心稳步恢复,国内外媒体和机构普遍预计,中国经济将于三季度企稳回升,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夯实经济回升基础。
(二)内外需均有好转,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称,6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显示,内外需均有好转,价格指数略有稳固,企业开始有补库存行为。招商证券称,推动6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回升主要原因在于,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回升,外需改善显示稳增长措施落实情况好转,也有助于国内经济企稳。路透社称,新订单和产出指数双双回升,带动汇丰6月制造业PMI初值继续向荣枯临界点50攀升。麦格理称,受益于有力的稳增长措施,5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4月5.9%提高到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也从10%升至10.1%,表明中国经济增速初步呈现企稳迹象。
(三)企业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信心逐步恢复
中金公司称,随着央行4月以来加大政策力度,银行间利率已从3月份近5%下降到5月份2%左右,短期债券收益率也明显下降,银行对发放贷款和购买债券风险偏好逐步回升,进而引导加权平均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金融时报》称,6月份MNI中国企业信心指数跃升7.6%,达到53.5,这是自今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这表明,中国政府积极政策正在发挥影响,对中国企业信心起到了提升作用。同时,多家企业反映,受5月最近一次降息推动,企业可获得的信用处于2014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并且自5月份以来贷款成本已经下降。
(四)住宅销售势头较好,房地产市场出现复苏态势
路透社称,5月中国70个城市新房价格平均同比下跌5.7%,已是中国房价跌势连续第二个月放缓,且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5月份房价涨幅均比4月有所上升,这是中国经济趋稳的表现。《纽约时报》称,在中国北京、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大都市,住宅价格略有上涨,一些二线城市住宅价格出现了试探性反弹,表明政策制定者最近采取的措施发挥了作用,如央行三次下调利率,取消限购住宅的规定等,让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复苏苗头。美银美林称,数据显示,1-5月商品房销售额24409亿元,增长3.1%,15个月来首次恢复到正值,意味着楼市明显回暖。此前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放宽举措显效,为疲软的住宅市场提供了支撑。随着货币和购房宽松措施继续发挥支撑作用,预计未来几个月内住宅销售将保持旺盛势头。
5.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
一方面国内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经不能支撑原有的经济结构,传统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另一方面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快自身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已成为全球性趋势。我们只有在新一轮的全球化竞争中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实现新常态下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的成功转换,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一、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结构既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又面临一次新的战略性调整机遇。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切实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顺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巨大压力和倒逼机制。
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上度过了最困难阶段,出现回暖迹象。但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仍处高位,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房地产、金融业仍待恢复,实体经济增长乏力,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风险不断暴露,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短期内还难以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同时,一些国家还酝酿把碳排放与贸易挂钩,征收所谓的“碳关税”,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可能对我国保持乃至拓展外需形成较大制约。
二是世界经济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一些国家的政府官员和学者提出了世界经济“再平衡”、“再工业化”以及贸易逆差国扩大出口等政策设想及目标。虽然经济全球化的长期趋势不可逆转,但这种全球性的经济格局调整和转型,无疑会给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深刻影响。
三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国际金融危机刺激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的加快,推动着世界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去年美国推出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欧盟实行绿色技术研发计划等,都是为了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的制高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产业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趋势、抢占先机,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四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加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将更加密切,在一些领域的竞争也可能趋于增加。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在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有利于保持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推进结构调整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但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
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我国作为一个大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按照世界银行数据,近年来,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53%,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72.5%,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46.1%,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已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最高值。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2009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3.33∶1,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城乡和区域结构不合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虽然生产的产品有不少是用于出口的,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消耗也很大,生态环境的代价也很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
经济结构调整涉及许多方面,上述结构性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未来一个时期,这些结构性矛盾将更加凸显。不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就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
调整经济结构,不仅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而且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在三者关系中,调整经济结构是结合点和突破口,可以起到重要的平衡和调节作用。
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年多来,我们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及政策措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需要面向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挖掘需求潜力;需要调结构,抓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使短期的恢复性增长成为长期的持续发展。同时,针对部分行业尤其是一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也需要及时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这方面动手越早、损失越小,动手越晚、代价越大。
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当前我国价格水平总体平稳。但去年11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幅由负转正。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部分资产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胀预期有所显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需求侧管理,可以减缓对能源资源产品进口的依赖,防范输入型通胀,这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
总之,经济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保证。我们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这种调整是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有利于发展的调整。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解决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又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6.国家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中我们应该如何做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他认为,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其次是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以 提高国际话语权 塑造国家形象
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要加大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7.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
我国通过新国家安全法 于7月1日起施行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非传统领域安全日益凸显。”
该法明确了国家安全的定义,即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法律还明确了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在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方面,新法要求,国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科技保密能力建设,保障重大技术和工程的安全。国家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加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应用,实现网络和信息核心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控。
第五篇:形式与政策
问题:走生态文明之路,需要每个普通人从点滴做起,你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改善生态环境做些什么?
解答:
走生态文明之路,既是政府的大智慧,也考验着每个人的环保意识,需要每个普通人从点滴做起,用理念引领行动。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多出绿色,多出美丽。
一、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我们要从自身文明习惯做起:
1、不破坏自然中的植被。
2、保护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捕杀野生动物。
3、参加动植物协会组织的公益活动。
4、不浪费资源。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做到合理消费。
5、不乱丢垃圾,垃圾分类处理,减少污染。
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除了养成良好文明习惯外,还要为祖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做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者。作为大学生,我们的思维活跃,思想前卫,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个优势,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宣传,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休戚与共的关系,并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2.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我们可以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不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锻炼能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融合和体现在实践中。
3.做生态文明创新的推动者。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生态文明基本理念、主要内涵、建设方式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使生态文明成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使生态文明更符合经济建设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做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在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做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更要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我们这个群体只有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高度来推动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自身不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带动更多的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在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实现和发展。
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已经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因此,我们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这一群体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承担着开拓创新,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
三、具体行动。
1、敲响警钟,加强环保意识。
学校应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做宣传教育活动。并增加相关关于环保的选修课程等手段来增加大学生的环保知识。结合与环保有关的国内国际节日积极展开宣传,通过广播站、电视台等数字媒体以及学校报社、杂志专刊等纸质媒体,双管齐下,宣传环保知识。举办有关环境保护的讲座,帮助大家了解中国环境现状,认清基本事实,为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首先在思想觉悟上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的“环保”。更重要的是,将环保的理念与知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建美好明亮的世界。
2、落实点滴,从小事开始,从你我开始。
我们首先要转换自己还比较传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环保不仅仅是不污染环境,还包括“不浪费资源”,包括“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等。所以,我们要自觉的把环保习惯容入到现在和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从而去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来关注和参与环保 让环保成为大家共同的生活工作习惯。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将每一件与环保相关的事都落到实处。因为——环保就在我们身边。
3、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做一名光荣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志愿者也是我们大学生可以实现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和一种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不但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公共的广泛参与,更需要你、我、他的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所以,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号:1401070148 14戏文班罗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