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报1[推荐]
关于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八月一至八月二十七号 调查地点: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郑岗山社区 调查对象:社区内下岗职工
调查目的:调查了解辖区内下岗职工的生存现状,下岗以后重新融入社会的适应情况,详细分析后给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为今后政府进一步指导下岗工人再就业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引言
职工下岗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计划经济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就业问题上的集中反映。目前,在我区,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区的下岗人数和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再就业形势之严峻,已成为影响全区工作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全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金华市郑岗山社区位于市区江北老城区中心地带,辖区内叫大片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居民区。原铁路新村,经纬手帕厂等多个职工宿舍区,居住着大量的原职工住户,在经历了上世界的下岗浪潮之后,多数职工被退了下来,涌入了社会,而由于自身能力所限,大部分居民并为搬离住处,而这也是的本次调查范围的设定更集中,调差对象更具基层性,调查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多年来金华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技能培训、退休安置及鼓励创业等一系列惠民帮扶政策,今年我市城镇失业人口登记已降至3.8%,成为了我省继杭州,温州之后的最低值。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业已宣布,截止2011年9月1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问题在我市已基本得到解决。通过本次调查对市政府所倡导的此项惠民工程做一个实地考察,真实反应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现状
下岗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当前,我区面临的一个严重困难就是下岗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随着体制的转轨、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减员增效等改革力度的加大,下岗和失业大量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截止到2008年底,据统计,我区8万多从业人员,失业人数约3216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国有及集体企业,通过区领导的多方努力,实现就业再就业405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26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而根据就业指导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以下占51.3%,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高达74.2%。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44岁,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79.8%,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17.1%,转入第一产业的占3.1%。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国家宏观层面看
首先,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享有除了工资以外的医疗、住房、退休金等多项保障内容。事实上企业已承担了全部社会保障的职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负责社会保障功能的角色已让位于政府和社会。但是由于传统分配方式下形成的各项扣除并未以养老金的形式积累起来,而是被政府当作生产基金直接用于国有企业的投资,构成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虚有其名。一旦企业实行破产兼并,将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推向社会,使之与原企业完全脱离关系,就意味着他们过去的苦劳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
其次,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从用人单位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反映的情况看,再就业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信息提供不及时,用人单位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大部分地区再就业培训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其培训内容也是大众化的,缺乏针对性。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从现有的情况看,短期培训多,长期培训少;初级培训多,中级以上培训少。很多培训只是走过场,半天时间也算是一次再就业培训。培训内容上,很多只是读读文件,听听报告,联系实际的技能培训少,培训后往往不能掌握任何技能。一些培训机构不了解下岗职工想学什么,只管按计划招生,培训的工种、课程不符合市场需要。三是部分基层单位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另外,在社区服务机构建设方面,个别地区存在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的问题,既造成了部分社区服务机构的闲置和浪费,又增加了财政的负担。再次。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一些下岗失业人员的择业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彻底转变,不愿干脏活、累活、伺候人的活。有关部门多次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再就业招聘会,许多失业人员都挑肥捡瘦,致使近几年来举办的再就业招聘会,每次双方的成功签约率一直提高不上去。当然,用人企业也存在很大问题,企业的用工观念有很大的歧视性,突出表现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待遇歧视等方面比较严重,对扩大再就业规模影响很大。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足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有些企业领导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1、就下岗职工本身微观层面分析:
第一.这类人群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无一技之长等,属于就业弱势群体。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下岗职工中40岁以上人群约占70%,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占3.2%,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占35.6%,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1.2%。大部分下岗职工经过一次失业的惨痛经历,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心里承受能力较低,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
第二,.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面对再就业的一些职业,眼高手低,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认为是脏活累活,内心无法接受。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第三,.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竞争意识。部分职工在岗位上仍抱着统包统配的消极心态。就业靠国家,吃饭靠企业的知足常乐思想,在现代企业发展的浪潮中难以找寻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针对再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建立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以科学的职业指导、信息网络和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为依托,建立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实行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加强下岗职工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质量,规范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有效信息。并且对下岗职工的技能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等,帮助下岗职工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以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择业观念教育,让率先实现就业的下岗职工讲创业经历,并组织下岗职工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他们勇闯创业的新路子。依托县职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促进就业工作的快速实现。三,加大投入,提高质量。
多方筹集促进就业资金,加大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投入。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努力筹措资金投入促进就业工作。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并保证实效。四.物质协调,形成机制
构建“三大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促进县域特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力构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三大机制”:一是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结构决定质量,结构决定效益。要以市场为向导,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发展后劲足、市场竞争力强、运行质量高、效益好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二是建立先进的技术进步体系。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增大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县域经济的创新机制,增强人才竞争优势、技术竞争优势和信息竞争优势,构筑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三是建立灵活的经济营运机制。要加快资源的整合和企业的兼并重组,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推进、产业化发展,形成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五.健全政策,宏观调控。
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制定有利于再就业的政策。如,鼓励有岗位空缺的用人单位借用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政府还应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源,帮助下岗职工适应职业转变。通过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进而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而要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就要求政府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对下岗职工进行技术培训、职业培训等。
四.调查感悟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成为社会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加之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等就业的严峻形势相互交织,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日益已经持续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就业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的长期成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综上所述,要比较好的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考虑,真正把各级政府关于再就业的政策贯彻到实处,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保持稳定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的长治久安。
第二篇: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报1
关于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八月一至八月二十七号
调查地点: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郑岗山社区
调查对象:社区内下岗职工
调查目的:调查了解辖区内下岗职工的生存现状,下岗以后重新融入社会的适应情况,详细分析后给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为今后政府进一步指导下岗工人再就业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引言
职工下岗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计划经济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就业问题上的集中反映。目前,在我区,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区的下岗人数和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再就业形势之严峻,已成为影响全区工作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全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金华市郑岗山社区位于市区江北老城区中心地带,辖区内叫大片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居民区。原铁路新村,经纬手帕厂等多个职工宿舍区,居住着大量的原职工住户,在经历了上世界的下岗浪潮之后,多数职工被退了下来,涌入了社会,而由于自身能力所限,大部分居民并为搬离住处,而这也是的本次调查范围的设定更集中,调差对象更具基层性,调查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多年来金华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技能培训、退休安置及鼓励创业等一系列惠民帮扶政策,今年我市城镇失业人口登记已降至3.8%,成为了我省继杭州,温州之后的最低值。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业已宣布,截止2011年9月1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问题在我市已基本得到解决。通过本次调查对市政府所倡导的此项惠民工程做一个实地考察,真实反应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现状
下岗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当前,我区面临的一个严重困难就是下岗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随着体制的转轨、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减员增效等改
革力度的加大,下岗和失业大量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截止到2008年底,据统计,我区8万多从业人员,失业人数约3216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国有及集体企业,通过区领导的多方努力,实现就业再就业405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26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而根据就业指导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以下占51.3%,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高达74.2%。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44岁,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79.8%,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17.1%,转入第一产业的占3.1%。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国家宏观层面看
首先,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享有除了工资以外的医疗、住房、退休金等多项保障内容。事实上企业已承担了全部社会保障的职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负责社会保障功能的角色已让位于政府和社会。但是由于传统分配方式下形成的各项扣除并未以养老金的形式积累起来,而是被政府当作生产基金直接用于国有企业的投资,构成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虚有其名。一旦企业实行破产兼并,将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推向社会,使之与原企业完全脱离关系,就意味着他们过去的苦劳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
其次,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从用人单位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反映的情况看,再就业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信息提供不及时,用人单位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大部分地区再就业培训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其培训内容也是大众化的,缺乏针对性。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从现有的情况看,短期培训多,长期培训少;初级培训多,中级以上培训少。很多培训只是走过场,半天时间也算是一次再就业培训。培训内容上,很多只是读读文件,听听报告,联系实际的技能培训少,培训后往往不能掌握任何技能。一些培训机构不了解下岗职工想学什么,只管按计划招生,培训的工种、课程不符合市场需要。三是部分基层单位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另外,在社区服务机构建设方面,个别地区存在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的问题,既造成了部分社区服务机构的闲置和浪费,又增加了财政的负担。
再次。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一些下岗失业人员的择业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彻底转变,不愿干脏活、累活、伺候人的活。有关部门多次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再就业招聘会,许多失业人员都挑肥捡瘦,致使近几年来举办的再就业招聘会,每次双方的成功签约率一直提高不上去。当然,用人企业也存在很大问题,企业的用工观念有很大的歧视性,突出表现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待遇歧视等方面比较严重,对扩大再就业规模影响很大。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足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有些企业领导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1、就下岗职工本身微观层面分析:
第一.这类人群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无一技之长等,属于就业弱势群体。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下岗职工中40岁以上人群约占70%,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占
3.2%,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占35.6%,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1.2%。大部分下岗职工经过一次失业的惨痛经历,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心里承受能力较低,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
第二,.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面对再就业的一些职业,眼高手低,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认为是脏活累活,内心无法接受。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第三,.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竞争意识。部分职工在岗位上仍抱着统包统配的消极心态。就业靠国家,吃饭靠企业的知足常乐思想,在现代企业发展的浪潮中难以找寻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针对再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建立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以科学的职业指导、信息网络和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为依托,建立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实行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就下
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加强下岗职工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质量,规范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有效信息。并且对下岗职工的技能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等,帮助下岗职工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以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择业观念教育,让率先实现就业的下岗职工讲创业经历,并组织下岗职工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他们勇闯创业的新路子。依托县职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促进就业工作的快速实现。
三,加大投入,提高质量。
多方筹集促进就业资金,加大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投入。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努力筹措资金投入促进就业工作。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并保证实效。
四.物质协调,形成机制
构建“三大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促进县域特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力构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三大机制”:一是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结构决定质量,结构决定效益。要以市场为向导,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发展后劲足、市场竞争力强、运行质量高、效益好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二是建立先进的技术进步体系。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增大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县域经济的创新机制,增强人才竞争优势、技术竞争优势和信息竞争优势,构筑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三是建立灵活的经济营运机制。要加快资源的整合和企业的兼并重组,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推进、产业化发展,形成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五.健全政策,宏观调控。
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制定有利于再就业的政策。如,鼓励有岗位空缺的用人单位借用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政府还应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源,帮助下岗职工适应职业转变。通过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进而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而要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就要求政府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对下岗职工进行技术培训、职业培训等。
四.调查感悟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成为社会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加之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等就业的严峻形势相互交织,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日益已经持续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就业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的长期成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综上所述,要比较好的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考虑,真正把各级政府关于再就业的政策贯彻到实处,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保持稳定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的长治久安。
第三篇: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七月二十五至八月七号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了解下岗职工的当前的生活状况及对再就业工作的适应情况。
了解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促进下岗职工就业的尽快实现。分析当前的就业保障机制,分析城市下岗职工的困境与出路。
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人于近日就当前进行了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就业形式
根据就业指导部门的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以下占42.2%,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高达71.6%。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42岁,年龄段分布相当集中。40,50岁人群,成为下岗职工群体的主体。40,50年龄段的人口是劳动参与率最高的人群,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88.5%,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9.6%,转入第一产业的占1.9%。在自营就业方面,从业的门类主要有: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个体摊贩、店铺,约占60%;以家庭住所为经营场地,从事居民服务业和家庭手工业,如开办小饭桌、少儿托管、领养残疾儿童、开设公用收费电话以及从事裁剪缝纫、刺绣、编织、制作玩具等,约占24%;以自有简易交通工具,从事运输服务业,如运客、送货、接送孩子、收购废旧物品等,约占6.5%;从事各种修理服务业,如修鞋、修锁、修表、修理各类车辆和家用电器约占4.6%;兴办文教科卫服务业,如开办保健咨询服务、脚病修治所、摄影图片社、计算机软件销售业务、收藏品中介、美容美发培训、野生动物养殖科研、婚姻介绍中心、婚庆晚会主持等,约占3.8%;少数个体劳动者已开始走向合伙联手,共同承揽大宗劳务,如建筑装修、清洗服务、大件搬运、承包山林河滩搞种养殖业等,有的已准备向正规小企业过渡,约占1.5%。以上情况表
明,下岗再就业能再度进入国有、集体企业等正规部门,并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只是很少数。
二.再就业后的主要境况和心态
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几十名下岗职工的心态的调查
(一)转危为机者
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下岗职工,经过职业的变动,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在困境中磨练了自我,自我定位更加清晰明确,找准了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许多下岗再就业的员工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一腔热情,自主创业,自己给自己打工,当上老板。少数下岗再就业员工成为了乡镇中的模范代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二)虽有就业,但再就业人员的精神负担依然沉重
这类群体他们虽有工作和收入,但多处于不稳定和低收入状态。从本次调查看,受雇佣者多为短期临时就业工,他们是一批生活在底层的有工作的穷人。因而他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是怕被炒鱿鱼,再次下岗失业;怕买卖蚀本,生意搞砸了明天又不知可以干点什么来养活自己。
(三)再就业难,无法顺利适应社会
他们是最缺少精神关怀和组织保护的人群。在访谈中,发现他们中有少数人流露有消沉、孤独无助甚至不满情绪。从以上情况能感受到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生活变迁中的艰难。他们为国企的发展和改革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在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大调整中,转入了困难较多的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对这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我们理应大力相助。
(四)再就业招聘市场不规范
在下岗职工看来,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他们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比如有些单位没有招人的目的,他们在媒体上作招聘广告仅仅想利用招聘的广告效应,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单位做广告。这样,来应聘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他们的义务广告员。这种欺骗行为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很坏的影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更重要的是会给他们带来精神损失。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
A.这类人群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无一技之长等,属于就业弱势群体。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下岗职工中40岁以上人群约占70%,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占3.2%,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占35.6%,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1.2%。大部分下岗职工经过一次失业的惨痛经历,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心里承受能力较低,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
B.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面对再就业的一些职业,眼高手低,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认为是脏活累活,内心无法接受。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C.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竞争意识。部分职工在岗位上仍抱着统包统配的消极心态。就业靠国家,吃饭靠企业的知足常乐思想,在现代企业发展的浪潮中难以找寻自己的发展空间。
2.就企业国家来说
A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享有除了工资以外的医疗、住房、退休金等多项保障内容。事实上企业已承担了全部社会保障的职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负责社会保障功能的角色已让位于政府和社会。但是由于传统分配方式下形成的各项扣除并未以养老金的形式积累起来,而是被政府当作生产基金直接用于国有企业的投资,构成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虚有其名。一旦企业实行破产兼并,将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推向社会,使之与原企业完全脱离关系,就意味着他们过去的苦劳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
B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从用人单位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反映的情况看,再就业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如。信息提供不及时,用人单位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大部分地区再就业培训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其培训内容也是大众化的,缺乏针对性。三是部分基层单位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另外,在社区服务机构建设方面,个别地区存在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的问题,既造成了部分社区服务机构的闲置和浪费,又增
加了财政的负担。
C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足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有些企业领导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四.对策研究
A.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
B.建再就业服务中心,加强下岗职工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质量。各地区应规范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有效信息。并且对下岗职工的技能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等,帮助下岗职工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以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择业观念教育,让率先实现就业的下岗职工讲创业经历,并组织下岗职工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他们勇闯创业的新路子。依托县职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促进就业工作的快速实现。
C.多方筹集促进就业资金,加大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投入。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努力筹措资金投入促进就业工作。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并保证实效。
D.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制定有利于再就业的政策。如,鼓励有岗位空缺的用人单位借用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政府还应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源,帮助下岗职工适应职业转变。通过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进而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而要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就要求政府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对下岗职工进行技术培训、职业培训等。总结: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就业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的长期成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们仍面临着沉重的失业和就业压力,但我们要解放思想,增强发展信心,克服困难。
同时再就业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让自己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以适应经济的大浪潮中。
第四篇: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11月25日至12月25日
调查地点:苏家坡村
调查对象:苏家坡村下岗职工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主题:①了解下岗职工的当前的生活状况及对再就业工作的适应情况。
②了解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促进下岗职工就业的尽快实现。
③分析当前的就业保障机制,分析下岗职工的困境与出路。
就业再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是落实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再就业具体指中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因为企业倒闭等原因而使部分工人下岗无工作做,然后又重新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这是一项国家的世纪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人于近日就当前进行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就业形式
根据村委就业指导部门的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有将近一半是初中以下文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更是高达70.5%。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约43岁,年龄段分布相对集中,40-50岁人群,成为下岗职工群体的主体。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89.5%,继续
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9.8%,转入第一产业的占0.7%。在自营就业方面,从业的门类主要有: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个体摊贩、店铺,占到一半以上;以家庭住所为经营场地,从事居民服务业和家庭手工业,如卖早点、开办小饭桌以及从事裁剪缝纫、刺绣、编织、制作玩具等,约占29%;以自有简易交通工具,从事运输服务业,如运客、送货、接送孩子、收购废旧物品等,约占6.8%;从事各种修理服务业,如修鞋、修锁、修表、修理各类车辆和家用电器约占5.6%;兴办文教科卫服务业,如计算机软件销售业务、收藏品中介、美容美发培训、婚庆晚会主持等,约占3.6%;少数个体劳动者已开始走向合伙联手,共同承揽大宗劳务,如建筑装修、清洗服务、大件搬运等,有的已准备向正规小企业过渡,约占1.5%。以上情况表明,下岗再就业能再度进入国有、集体企业等正规部门,并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只是很少数。
二、再就业后的主要境况和心态
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
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
下便是近几十名下岗职工的心态的调查
(一)化危机为机遇者
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下岗职工,职业的变动并没有让他们自暴自弃,而是在在困境中磨练了自我,重新自我定位,找准了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一腔热血,自主创业,自己给自己打工,当上老板。更有少数下岗再就业员工成为了乡镇中的模范代表,给同伴们树立了榜样。
(二)有就业,但也有精神负担
这类群体他们虽有工作和收入,但多处于不稳定和低收入状态。从本
次调查看,这类群体多为短期临时就业工,他们是一批生活在底层的有工作的穷人。因而他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是怕被炒鱿鱼,再次下岗失业;担心买卖蚀本。
(三)再就业难,难以适应社会
他们是最缺少精神关怀和组织保护的人群。在调查中,发现他们中有
些人流露有消沉、孤独无助甚至不满情绪。从以上情况能感受到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生活变迁中的艰难。对这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我们应大力相助。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招聘市场不规范
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再加上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让他们更是投鼠忌器。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失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给再就业带来诸多困难。
2、失业人员普遍没有技术,失业前所学和所做的工种给再就业挂不上
钩,因而再就业难。
3、两有人员就业十分困难,即有就业能力,没有就业愿望,有就业愿
望,没有就业能力。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属于弱势群体。存在着宁愿吃低保,不愿就业的思想,靠国家救济度日。
4、下岗失业人员,对用工信息闭塞,不畅通,就业只有找体力笨重,时间长,工资极低的工作,所以不愿意再就业。
5、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
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6、女性在就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多数企业一般都不喜欢招录女员
工因为企业在使用女性员工时的成本高于男性,妇女出来和男性一样参与社会竞争,还要承担生育、养育、和照顾家庭的责任。
7、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村劳动力队伍庞大,并且农村劳动力观念落
后,综合素质较差。大部分人存在故土难离、月是故乡明的思想,缺乏奋斗精神,害怕创业失败,害怕外出务工找不到合意的工作,丢面子。加上他们文化水平、技术技能普遍不高,所以转移较难。
8、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
9、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
10、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足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四、对策研究
1、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
2、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要整合政府培训机构、高校、技校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规范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行为,开展丰富灵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培训专业有缝纫,计算机应用、家政服务、保安、按摩等。鼓励自谋职业,培训后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3、组织辖区内的失业人员参加区就业局组织的大型招聘会,失业人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要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为就业困难群体免费服务。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妥善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4、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制定有利于再就业的政策。积极和辖区内的企业沟通用工信息,使失业人员重新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对镇辖区内的两有人员实行重点帮扶,了解其家庭情况和生活现状,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积极扩大再就业工作,挖掘辖区外的就业岗位。给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加大劳务开发。与用工需求量大的地方签订合同。定期向他们输送劳动力。加大女性在就业中的地位。鼓励她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再就业培训。实现女性的就业再就业。
总结: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就业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的长期成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们仍面临着沉重的失业和就业压力,但我们要解放思想,增强发展信心,克服
困难,众志成城,共同实现中国梦。
第五篇: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
河 北 大 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姓名:学号:年级专业:指导教师:
2009年8月13日
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09年8月
调查地点:保定市四里营铁路房舍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就业是国之大事是民生之本,只有做到最广大人民的普遍就业,才能切实的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了了解掌握当前下岗职工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我于暑期对本小区内几名中外合资企业下岗职工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中外合资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再就业状况
(一)失业原因
总的来说中外合资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是归属于90年代以来我国各行业发生的职工下岗的潮流之中的。我国最早的职工下岗产生于 1987年的劳动合同制改革 , 大规模的职工下岗则始于 1993年。根据劳动部门公布的资料,1993年下岗累计300万人 , 1994年累计360万人 , 1995年累计564万人 , 1996年累计815万人 , 1997年累计1152万人 , 1998年累计1714万人, 2000年累计2699万人 , 到2001年6月累计2811万人。合资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倒闭的原因外,还具有其自身特点,如,劳资纠纷难以调和致使外国投资方撤资;经营不善、销路不畅;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而遭取缔等等。保定市是人口大市,自然也是劳动力大市。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的地理区位,优惠的投资条件,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很多中外合资的企业来保建厂。由于上述的各种原因一些企业破产倒闭,职工不得不下岗,造成了如今的问题。据一位被调查人表示,每次去失业保险所的时候都能看到其他的合资企业下岗职工,可见这一群体人数不少,(二)再就业状况
中外合资企业的下岗职工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一样在再就业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难,而且即使就业也很难找到正式的合适的工作。据我调查的几位合资企业下岗职工说,他们自己和同事下岗之后在从事各种各样的行业。有在洗衣店洗衣的、有在食堂做饭的、有在商场卖货的、有在小工厂工作的、有在超市工作的、还有做城市清洁工的。以在超市工作的一位为例,她平均每天在超市工作10小时,每月只有两天假期,每天的工作强度都很大。而且工资每月只有不到900元,各种福利待遇也比较低,“三险”需要工作一年以上超市才负责给交。这一就业环境导致超市的员工频繁辞职,走了一批再招一批,几乎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位受访者还说,她在失业的十年间换过不少工作,在宾馆当过服务员,在商场卖过服装,在灯泡厂做过灯泡,最后到的超市工作。可见中外合资企业下岗职工确实存在着就业难,就业差,工作变更频繁,工作待遇差的问题。
二、再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缺乏国家政策的扶植
《再就业优惠证》是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优惠政策的凭证。下岗失业人员持《再就业优惠证》可以享受规定的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免费就业服务等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但是《再就业优惠证》的申请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1.因企业生产经营原因,在原企业已无工作岗位,但尚未解除劳动关系,也未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及其所办集体企业、其他城镇集体企业中,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下岗职工。2.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或失业保险待遇享受期满,仍未实现再就业的原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3.已按全国企业兼并破产计划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中,领取一次性安置费且仍未再就业的人员。4.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5.“零就业家庭”长期下岗失业人员。虽然按规定符合其中一条即可申请,但是合资企业下岗职工明显很难具备其中任一条件。没有《再就业优惠证》就增大了再就业的困难。
在国家税收方面,为鼓励有关企业吸纳城镇待业人员,规定对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包括待业青年、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富余职工、机关事业单位精减机构的富余人员、农转非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免征3年的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再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再享受2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为鼓励社区居民服务业的发展和更多的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规定对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下岗职工,可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所鼓励实现再
就业的人员范围也有所限定,是指那些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特定的下岗失业人员。包括以下四类人员:(1)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2)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3)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4)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符合条件的人员,只有在申请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后,才具有了实际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也就是说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也照顾不到合资企业下岗职工。
当前下岗职工最关心的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也是他们的后顾之忧之所在。据了解合资企业下岗职工失业后如果想要保持自己的医疗保险就需要自己全额补交,而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4050”人员有《再就业优惠证》的,国家就可以帮助报销其所交的医疗保险金额的50%。而且最近关于延长职工退休年限的讨论十分热烈,如果延长退休年限就意味着合资企业下岗职工需要再多负担几年自己的医疗保险,这又为他们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二)企业不愿优先接受合资企业下岗职工
原因是国家规定为鼓励有关企业吸纳城镇待业人员,规定对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包括待业青年、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富余职工、机关事业单位精减机构的富余人员、农转非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免征3年的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再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再享受2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合资企业下岗职工不在优惠人员之列,在同等条件下自然存在就业的劣势。
(三)就业市场存在非法用工现象
大量的非法用工也是影响合资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我国虽然颁布了《劳动法》及相关的法律规章,但目前由于就业市场的管理不尽完善,一些企业抓住一些合资企业下岗职工要求得到就业机会的强烈愿望,接受务工条件底线比较低的情况,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取消节假日、‘协议工资’、无‘三险’”等方式来追求更高的利润。下岗职工对于这一情况往往是敢怒不敢言,如果实在受不了就只能走人,这造成了合资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不稳定,工作变换频繁的情况。
(四)下岗后很难受到应有的补偿
由于中外合资企业自身的特点,在企业倒闭后,各种关系复杂,企业和工人间的关系不清,失业人员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90年代,保定市一家在当时效益很好的中日合资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厂突然倒闭,300多员工同时失业,他们为了取得自己的合法补偿
而四处奔走,但是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绝大部分人熬不住都自己补交了全额的医疗保险。这样的问题占用了合资企业下岗职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再就业。
(五)合资企业下岗职工的自身劣势
1.合资企业一般都是直接的生产工厂,企业工人受到的技能训练就是为了生产某一单一产品。因此他们存在技能单一的问题。如果想利用原有技能就业,就会使就业门路变得很窄,而如果抛弃原有技能去学习新的技能实现就业,既费时效果也不佳。
2.合资企业下岗职工一般年龄偏大。我调查的几位合资企业下岗职工目前的年龄都已超过了40岁。
3.就业观念陈旧。合资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工资高,一位受调查者说,她在九几年的时候月工资已经快接近2000元,那时虽然也比较累但是觉得工作很充实,然而到了如今其月工资反而变得不足1000元,心理落差可想而知。所以合资企业下岗职工在心理上就不愿接受一些工资低、地位差的工作。
三、促进中外合资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虽然由于我国的社会现状决定了我国必须优先安置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但是我认为与此同时我们应当适当加大对合资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在社会保障、税收、宣传等方面给他们一些扶持。
(二)政府着力加速解决合资企业与下岗职工之间的纠纷,给予合资企业下岗职工应有的补偿,让他们安心的再就业。
(三)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有关部门积极受理解决合资企业下岗职工反应的用人单位非法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利用各种宣传方式,转变合资企业下岗职工的就业观念。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及社区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自主就业成功的范例,倡导多渠道就业,灌输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转变传统的就业思想。
无论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是合资企业下岗职工,都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过力量。我们不应该重此轻彼,造成再就业和生活情况的差异。而应当努力做到让两者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生活水平,也共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继续贡献他们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