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堂县民生发展状况调查报
天堂县民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语境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在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牵头负责民生发展课题,抽调精干人员,历时一个月,采取听汇报、问情况、查资料、看现场等措施,全面调查了解我县民生发展状况,先后走访了56个县直机关(部门)、9个乡镇,召开大小座谈会16个,座谈人数达500人,群众反映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50余个,收集各种改善民生资料达10万余字,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民生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改善,加快了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中有升,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50元,比2000年增加958元,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360元,比2000年增加4232元,年均增长9%。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61亿元,比2000年增长7.37亿元,年均增长10.3%;恩格尔系
数由2000年的57.1%下降到2007年的53.4%。金融机构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8.03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26.4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8.29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12.67亿元。移动电话、电脑、汽车等现代消费品大量进入寻常普通家庭,城乡居民出县旅游逐年增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五年来新增城镇就业1105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474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5%以内,目前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5万人, 年创劳务收入8亿元。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9.5余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9.5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启动实施。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健全,目前全县城乡低保惠及20746万人,年支付低保资金达1336万元。住房保障得到加强,五年来,新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8.12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5600余间,解决了2394户城乡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救济日渐加强。
(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文化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了慈利文化综合大楼、影视文化城和二坊坪等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事业稳中有进,目前完成了17个乡镇的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4%,广播覆盖率达96.2%。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成立行业体育协会和单项体育协会数十家。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卫生监督进一步加强,重大传染病得
到有效控制,全县传染病发病率低于控制标准300/10万,“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5.4%,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8.82%。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到2007年,共投资7380万元,改造、扩建、维修校舍面积96801平方米;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学前教育入园率达99.8%,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以内。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获得市级科技成果奖12项。
(四)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五年来,硬化、改造县城道路7.0公里,开发住宅小区20余个,启动至县城北区蒋家坪澧水大桥建设,拓展城区1.5平方公里,县城建城区总面积达9.9平方公里。城镇化进程加快,着力推进 “一点六线”城镇空间布局落实,城镇化率达32.6%,初步形成了县城到中心集镇“一小时经济圈”。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县90%以上的乡镇通水泥路,95%的行政村通公路,56%的村通水泥路;100%农户实现了通电,417个村进行了农网改造;建有各类大小水利工程16000多座(处),灌溉面积28万亩;解决了1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五年来森林覆盖率提高近3个百分点,县城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
(五)社会公共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完善了政务服务机制,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政务(村务)服务工作格局;强化了社会化组织服务功能,社会化组织在宣传政策法规、强化自我管理等方面得到加强。平安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广泛进行了普法教育,加大了各类群体矛盾纠纷调处力度,狠抓了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突发事件应急处臵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应急意识明显增强,应急处理机制和预案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加强,重点抓了“三级管理”、“四级防范”网络建设,深入开展了扫黑除恶、命案侦破等专项斗争,加大了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查禁力度,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各类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六)改善民生投入不断加大。从中央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来看,仅2007年县以上财政在我县用于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计生奖励补贴等“三农”专项补贴资金达0.9亿元,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从本县财政用于民生资金来看,也在逐年加大。2006、2007年财政用于劳动就业、科教文卫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方面支出总额分别达到1.8亿元、2.5亿元,分别占一般预算支出的32.8%、34.3%。
三、我县改善民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居民增收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2002~200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9%,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绝对差距由3236元扩大到6510元。同时部门和行业收入不平衡,分配不尽合理。与周边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拉大,2007年慈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分别低于全省的2933元、1054元。二是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瘫痪,科技兴农
成了空头口号。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缓慢,缺乏增收潜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还不健全不完善,农副产品出现“卖难”、“贱价”现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民增收。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脆弱。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续建配套任务重。全县水库病险和渠道淤塞情况严重,总设计灌溉面积28万亩,实际灌溉农田16.2万亩;尚有19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溪口、零溪、宜冲桥和朝阳四个乡镇由于管理体制原因,迟迟不能纳入农网改造计划。二是生态环境治理进展缓慢。我县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占全县总面积的29.3%。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异常严峻,全县拥有采矿权证的矿山企业共有164家,由于业主重开发、轻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了水资源污染、林业资源损毁,引发地面下沉、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洞溪、高桥、庄塌、国太桥等乡镇已出现比较严重的生态灾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不健全,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轻重缓急不合理,项目安排凭关系,资金运作不透明现象,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个别地方项目建设重复。同时,资金整合力度不够,造成分散投入、多头投入、投入不均衡等现象。
(三)劳动就业方面。一是城乡弱势群体就业难。目前我县共有未就业的“4050”人员 140人、城乡失地农民2.5万人、残疾人4.93万人。这部分人群由于自身素质和能力偏低,以及就业机制不健全、适应就业的岗位少等原因,实现再就业难度大。二是就业创业环境不
够优化。一些就业优惠政策难以全部落实到位,导致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刑满释放人员、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渠道窄,就业难度大。创业环境不够优惠,税费负担较重,一些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主创业者生存艰难。三是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运作不规范,绝大部分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用工随意性大。劳动维权机构建设相对滞后,劳动者合法权益未得到及时有效保护。乡镇、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就业工作没有纳入乡镇政府日常性工作计划。
(四)社会保障方面。一是社会保险费欠缴问题突出。基本养老保险欠费严重,收支缺口大。目前,全县企业养老保险费累计欠缴额高达4500多万元(如欠缴大户有一建424万,二轻系统520万,赵家垭蓄能电站600万,电力公司欠帐340万),收支缺口每年达3000余万元,12家破产企业的兜底资金达5968万元,由于企业经济效益差、县财力拮据等原因,欠缴资金和兜底资金无法足额到位,发放形势严峻。乡镇七站八所五大保险参保缴费难,断保现象严重,征缴清欠难度大。生育保险因思想认识不到位,参保征缴难,推行难度大。二是社会救助水平还不高。低保资金缺口大,全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0099人,年需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151万元,缺口资金达251万元。救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多头管理,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导致了重复救助和救助缺失。救助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较为缓慢。人口老龄化日渐显现,现有福利机构建设滞后,全县共有五保老人4859名,仅有敬老院17
所,集中供养仅470名。民间社会团体因限制条件较多,民间资金难以进入社会福利事业。社会“三无”人员管理相对滞后。殡葬改革滞后,城区丧葬行为亟待规范。四是住房保障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两房”建设土地供应紧张,筹资渠道狭窄,不能保障广大弱势群体住房需求。
(五)教育方面。一是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由于我县财力限制,目前,教师的社会保障、继续教育经费,临时聘请代课教师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无法予以落实,难以稳定教师队伍。二是幼儿教育、职业教育问题突出。幼儿教育发展有待进一步规范,特别是公私立幼儿园恶性竞争、抢夺生源现象比较普遍;职业教育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不相协调,不易做强职业教育品牌。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城乡教育人才配臵不平衡、学科搭配不合理,特别是严重缺乏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任教师。此外,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知识老化、实际学历和教学能力偏低等问题。
(六)文化方面。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欠缺,全县仍有14个乡镇没有进行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乡镇文化站缺乏有效管理。文化事业人才缺乏。二是农村精神文化逐渐缺失。农民的文化生活贫乏枯燥,“不良文化”在农村逐渐滋长漫延。主要表现为:门徒会、主神教等邪教迷信活动沉渣泛起、赌博成风、地下“六合彩”活动屡禁不绝等,既败坏了乡村民风,又增添了农村不安定因素。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多数文化产业还处于低层
次、小规模的发展阶段。现有的休闲娱乐和网吧等文化产业,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发掘相对滞后。
(七)卫生方面。一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待强化。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公共卫生软硬件建设层次仍较低,不能适应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的处臵要求。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普遍存在“重医轻防”、“以药养医”的现象,影响了公共卫生职能的履行。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力度有待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报销起付线高、报销比例小、救助能力弱和一些医疗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套取医保基金的问题,影响了广大参保人群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全县各乡镇合管站都放在乡镇卫生院,医院工作人员兼合管监督员,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从体制上存在不能有效监管的先天缺陷。三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全县没有制定出台引进人才的有效政策,人才引进的绿色渠道不畅通。人才使用配臵不合理,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人才的继续教育机制有待完善。各医疗机构经营现状差,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八)社会管理方面。一是治安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全县刑事发案仍在高位运行,上半年立案399起,比去年同期上升27.88%,其中城区治安和犯罪案件尤为突出。赌博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值得关注,在省民调中心对全省地下“六合彩”等赌博活动的民调排名中,全省129个单位我县居108位。毒情不容忽视,出现了娱乐场所聚众吸毒、吸食新型毒品、吸毒人员呈低龄化趋势等动向。二是社会不稳
定因素仍然较多。涉军群体提出新要求,如企业军转干部要求参加工资套改、发放津补贴;企业军转志愿兵要求享受军转干部待遇;少数城镇退役士兵、农村参战立功人员要求安排工作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多,如原水电设备厂部分职工要求发放伤残、特殊工种等补助和其他费用;原食品公司职工拒领剩余30%安臵费,未签终止劳动关系合同,要求发放非统筹养老金;供销系统棉麻公司职工要求企业重组;原天富化工70余名债权人,因公司法人涉嫌犯罪未及时侦破,致使4000多万元标的生效判决不能执行到位等问题。其它社会矛盾仍然突出,山林权属纠纷、农田灌溉纠纷等。三是社会管理机制亟待加强。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功能有待强化,村民自治意识有待提高。社会管理“缺位”,企业破产改制、工人下岗、大学生失业、干部职工退休等原因,使“单位人”转为社会人,但由于户口归委工作没有完全到位,使得一批社会人被遗忘。社会管理存在权属不明、职责不清的现象,如农村合作医疗,由于乡镇没有设立专门的合管办,造成钱由乡财政收,名单由乡卫生院报,两者脱节,致使参合农民利益受损。
四、着力抓好我县改善民生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发展为先、民生为本,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政府主导、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扎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
(二)关于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市民素质全面提升,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公共服务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明显优化,社会管理和谐有序。
——具体目标:到201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16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76元。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城乡就业一体化基本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生态县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平安慈利、法制慈利建设成效明显,各类违法犯罪案件得到有效遏止,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三)关于改善民生的工作重点
1.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一是加快县域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构建以县工业园为重点的“一园六区”,优化工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突出发展以能源、矿业建材、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着力做大做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发
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节约型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抓好张家界东线旅游、乡村休闲农业和社会服务业发展,切实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增加城乡居民非农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努力扩大城乡农民劳务收入。二是切实落实惠民政策。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中央、省、市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各项补贴直接发放给农民,增加农民财政性收入。落实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努力让农民从产品中得到更多收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切实保证农民负担得到实质性减轻。三是积极促进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健全就业市场,提供就业扶持,推进城乡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鼓励城乡居民投资创业,消除创业各种体制与政策性障碍,让更多的城乡居民成为投资者、创业者,增加财产性收入。四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适度集中资金投向和额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建设水平。
2.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一是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县城扩容提质力度,继续组织实施城建实事,切实抓好县城主干道升级和巷道硬化,改造好文化体育广场,完善住宅小区功能,促进老城区提质;继续抓好澧水大桥建设,力争省道S306绕经县城北区,加快县城北扩步伐。以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交通秩序、卫生等综合管理,完善相关管理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镇化进程,着力抓好阳和、三官
寺、江垭等小城镇建设。二是着力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机遇,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落户慈利,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切实解决好1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县城电网和农网改造;加快交通建设,全面完成通乡油路工程和农村通达工程,促进S304线改造升级,启动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病险水库、山塘整治,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维修与管理,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大力组织实施“千乡万村”市场工程建设,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着力推进以户用沼气为主的能源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三是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严格控制工业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加大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生态建设和植被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投入。抓好国土管理、水土保持工作,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要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基金监管力度,重点抓好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欠缴问题。提高社保基金的支付能力和安全性。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拓宽筹资渠道,切实抓好乡镇站所干部职工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着力推进生育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完成3万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任务。二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立
社会救助协调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政为主体,各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实施社会救助的格局。切实做好城乡低保工作,在农村低保调整扩面到3.5%的基础上,逐渐达到“应保尽保”。认真抓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切实减轻医疗困难家庭医疗经济负担。三是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健全福利保障体系,增强救孤、助残、济困等公共保障能力。改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社会福利设施。制定鼓励民间力量兴办社会福利的扶持政策。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切实规范城市殡葬行为。四是切实抓好住房保障。着力抓好城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认真组织组织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提升人的素质。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保障困难家庭学生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促进教育协调发展,着力规范学前教育,做强职业教育。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是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臵,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的监管,落实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理顺乡镇合管站管理体制,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力度,加大医疗卫生经费投入,改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护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全县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工
程。抓好县文化体育广场、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和改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加大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继续开展送书、送电影、送戏等送文化下乡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以张家界旅游文化业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四是协调发展其它事业。大力加强科技科普工作,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广泛开展群众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抓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管理水平。
5.完善社会管理机制,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一是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深化“平安慈利”建设,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对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的管理,改善人口管理水平。推进“法治慈利”建设,深化普法教育,健全司法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二是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改进信访工作,畅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积极推广“民情沟通日”、“听证会”制度。完善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矛盾调处机制,实行矛盾纠纷统一管理、集中疏理,归口管理、限期办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三是加强公共安全工作。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各类预案,健全处臵机制,落实相关应急保障和预防措施,重点做好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重大自然灾害等应急处理。切实加强食品药品、交通、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监管,消除安全隐患,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大对物价调控和农资市场
监管,切实保持物价稳定,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四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抓好综治维稳中心和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建设,配齐配强村(社区)人民调解员,夯实综治工作基础;积极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以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为重点的科技防范工作。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命案侦破等专项斗争,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刑事犯罪,加大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查禁力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关于改善民生的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工作,把改善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把握改善民生的总体方向和工作节奏,协调解决民生改善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强力推动、部门全力组织、社会积极参与”的民生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分解落实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把改善民生的实绩纳入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各项政策和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政策投入保障。各级政府要优先保障民生项目建设,保障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供给,尽早发挥项目的社会效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确保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解决民生问题,重点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向边远乡镇倾斜、向改善民生的关键领域倾斜。鼓励和
支持社会各界加大对民生投入,拓展民生领域融资渠道,共同促进民生改善。
3.强化体制机制保障。要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部门管理资源整合力度,促进部门之间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协商沟通,形成合力,防止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建立健全改善民生的民主决策机制,使民生决策真正符合民意,真正惠及民众。完善依法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打击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4.强化人才队伍保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当前特别要加强涉及民生服务的各类紧缺人才和较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引进、培育、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加快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强对队伍作风建设,大力推行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切实以扎实的作风促进民生改善。
5.强化环境氛围保障。加大改善民生工作的宣传力度,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切实增强舆论宣传在推动民生改善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加大对各类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的宣传力度,及时推广有效改善民生的好做法,引导各乡镇各单位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工作。积极开展评先评优活动,对改善民生工作积极、效果明显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积极营造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五、几点调研体会
开展这次县委改善民生调研,时间短,任务重,工作安排特别紧张,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较为丰富的调研成果,保证调研的圆满成功,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体会值得今后记取:
第一,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开展这次改善民生调研成功的根本保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次县委全会“改善民生”课题调研工作,县委书记刘群,县委副书记、县长朱用文同志对此次“改善民生”调研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县委副书记赵群策,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邢川,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刘坤明等自始至终关注调研活动,积极参加调研工作会议、调研座谈会,提出具体要求,提供组织保障,切实保证了整个调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和调研方向的不偏离。
第二,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的全力配合是开展改善民生课题调研成功的坚定基础。县直各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民生调研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汇报,班子成员共同参与,安排了涉及民生的乡镇主要站所、村、社区负责人参与调研座谈会;各与会人员都准备了翔实的汇报材料,非常详尽地介绍了工作情况、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具体建议;各被调研单位领导陪同查阅了相关资料,走访了部分群众,参观了现场。
第三,各调研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是开展这次改善民生课题调研成功的有力保障。改善民生课题调研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调研工作,积极支持开展工作。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民政局、林业局积极选派本单位精干人员参加此次集中调研,提供了人员保
障。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林业局、县环保局、民政局、卫生局、水务局、文化局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县农办、民政局、公安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水务局为课题组提供了车辆保障。县政协、县纪委、地税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水务局、卫生局、公安局、财政局为调研提供了会议场所,保障了课题调研顺利进行。
第四,全体调研组成员的深入调研是开展这次改善民生课题调研成功的关键因素。为完成好这次县委交办的重大调研任务,全体课题调研组成员自始至终狠抓学习,认真学习了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民生的内容,认真领会县委党校讲师同志关于改善民生辅导课的主要精神,做了课题调研前的大量准备工作;课题组成员每到一个单位,都认真听取情况,认真做好笔记,认真搞好提问,收集了各方面比较翔实的资料,每篇调研文稿都经过了调研组集体的反复讨论,统稿人的反复修改,十几易其稿才形成,最终形成了《天堂县民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关于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等七个材料。
第二篇: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报1
关于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八月一至八月二十七号
调查地点: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郑岗山社区
调查对象:社区内下岗职工
调查目的:调查了解辖区内下岗职工的生存现状,下岗以后重新融入社会的适应情况,详细分析后给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为今后政府进一步指导下岗工人再就业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引言
职工下岗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计划经济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就业问题上的集中反映。目前,在我区,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区的下岗人数和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再就业形势之严峻,已成为影响全区工作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全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金华市郑岗山社区位于市区江北老城区中心地带,辖区内叫大片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居民区。原铁路新村,经纬手帕厂等多个职工宿舍区,居住着大量的原职工住户,在经历了上世界的下岗浪潮之后,多数职工被退了下来,涌入了社会,而由于自身能力所限,大部分居民并为搬离住处,而这也是的本次调查范围的设定更集中,调差对象更具基层性,调查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多年来金华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技能培训、退休安置及鼓励创业等一系列惠民帮扶政策,今年我市城镇失业人口登记已降至3.8%,成为了我省继杭州,温州之后的最低值。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业已宣布,截止2011年9月1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问题在我市已基本得到解决。通过本次调查对市政府所倡导的此项惠民工程做一个实地考察,真实反应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现状
下岗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当前,我区面临的一个严重困难就是下岗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随着体制的转轨、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减员增效等改
革力度的加大,下岗和失业大量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截止到2008年底,据统计,我区8万多从业人员,失业人数约3216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国有及集体企业,通过区领导的多方努力,实现就业再就业405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26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而根据就业指导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以下占51.3%,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高达74.2%。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44岁,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79.8%,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17.1%,转入第一产业的占3.1%。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国家宏观层面看
首先,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享有除了工资以外的医疗、住房、退休金等多项保障内容。事实上企业已承担了全部社会保障的职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负责社会保障功能的角色已让位于政府和社会。但是由于传统分配方式下形成的各项扣除并未以养老金的形式积累起来,而是被政府当作生产基金直接用于国有企业的投资,构成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虚有其名。一旦企业实行破产兼并,将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推向社会,使之与原企业完全脱离关系,就意味着他们过去的苦劳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
其次,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从用人单位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反映的情况看,再就业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信息提供不及时,用人单位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大部分地区再就业培训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其培训内容也是大众化的,缺乏针对性。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从现有的情况看,短期培训多,长期培训少;初级培训多,中级以上培训少。很多培训只是走过场,半天时间也算是一次再就业培训。培训内容上,很多只是读读文件,听听报告,联系实际的技能培训少,培训后往往不能掌握任何技能。一些培训机构不了解下岗职工想学什么,只管按计划招生,培训的工种、课程不符合市场需要。三是部分基层单位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另外,在社区服务机构建设方面,个别地区存在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的问题,既造成了部分社区服务机构的闲置和浪费,又增加了财政的负担。
再次。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一些下岗失业人员的择业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彻底转变,不愿干脏活、累活、伺候人的活。有关部门多次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再就业招聘会,许多失业人员都挑肥捡瘦,致使近几年来举办的再就业招聘会,每次双方的成功签约率一直提高不上去。当然,用人企业也存在很大问题,企业的用工观念有很大的歧视性,突出表现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待遇歧视等方面比较严重,对扩大再就业规模影响很大。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足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有些企业领导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1、就下岗职工本身微观层面分析:
第一.这类人群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无一技之长等,属于就业弱势群体。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下岗职工中40岁以上人群约占70%,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占
3.2%,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占35.6%,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1.2%。大部分下岗职工经过一次失业的惨痛经历,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心里承受能力较低,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
第二,.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面对再就业的一些职业,眼高手低,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认为是脏活累活,内心无法接受。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第三,.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竞争意识。部分职工在岗位上仍抱着统包统配的消极心态。就业靠国家,吃饭靠企业的知足常乐思想,在现代企业发展的浪潮中难以找寻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针对再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建立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以科学的职业指导、信息网络和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为依托,建立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实行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就下
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加强下岗职工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质量,规范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有效信息。并且对下岗职工的技能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等,帮助下岗职工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以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择业观念教育,让率先实现就业的下岗职工讲创业经历,并组织下岗职工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他们勇闯创业的新路子。依托县职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促进就业工作的快速实现。
三,加大投入,提高质量。
多方筹集促进就业资金,加大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投入。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努力筹措资金投入促进就业工作。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并保证实效。
四.物质协调,形成机制
构建“三大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促进县域特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力构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三大机制”:一是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结构决定质量,结构决定效益。要以市场为向导,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发展后劲足、市场竞争力强、运行质量高、效益好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二是建立先进的技术进步体系。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增大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县域经济的创新机制,增强人才竞争优势、技术竞争优势和信息竞争优势,构筑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三是建立灵活的经济营运机制。要加快资源的整合和企业的兼并重组,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推进、产业化发展,形成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五.健全政策,宏观调控。
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制定有利于再就业的政策。如,鼓励有岗位空缺的用人单位借用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政府还应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源,帮助下岗职工适应职业转变。通过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进而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而要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就要求政府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对下岗职工进行技术培训、职业培训等。
四.调查感悟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成为社会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加之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等就业的严峻形势相互交织,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日益已经持续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就业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的长期成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综上所述,要比较好的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考虑,真正把各级政府关于再就业的政策贯彻到实处,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保持稳定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的长治久安。
第三篇: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报1[推荐]
关于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八月一至八月二十七号 调查地点: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郑岗山社区 调查对象:社区内下岗职工
调查目的:调查了解辖区内下岗职工的生存现状,下岗以后重新融入社会的适应情况,详细分析后给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为今后政府进一步指导下岗工人再就业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引言
职工下岗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计划经济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就业问题上的集中反映。目前,在我区,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区的下岗人数和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再就业形势之严峻,已成为影响全区工作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全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金华市郑岗山社区位于市区江北老城区中心地带,辖区内叫大片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居民区。原铁路新村,经纬手帕厂等多个职工宿舍区,居住着大量的原职工住户,在经历了上世界的下岗浪潮之后,多数职工被退了下来,涌入了社会,而由于自身能力所限,大部分居民并为搬离住处,而这也是的本次调查范围的设定更集中,调差对象更具基层性,调查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多年来金华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技能培训、退休安置及鼓励创业等一系列惠民帮扶政策,今年我市城镇失业人口登记已降至3.8%,成为了我省继杭州,温州之后的最低值。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业已宣布,截止2011年9月1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问题在我市已基本得到解决。通过本次调查对市政府所倡导的此项惠民工程做一个实地考察,真实反应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现状
下岗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当前,我区面临的一个严重困难就是下岗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随着体制的转轨、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减员增效等改革力度的加大,下岗和失业大量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截止到2008年底,据统计,我区8万多从业人员,失业人数约3216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国有及集体企业,通过区领导的多方努力,实现就业再就业405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26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而根据就业指导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以下占51.3%,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高达74.2%。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44岁,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79.8%,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17.1%,转入第一产业的占3.1%。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国家宏观层面看
首先,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享有除了工资以外的医疗、住房、退休金等多项保障内容。事实上企业已承担了全部社会保障的职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负责社会保障功能的角色已让位于政府和社会。但是由于传统分配方式下形成的各项扣除并未以养老金的形式积累起来,而是被政府当作生产基金直接用于国有企业的投资,构成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虚有其名。一旦企业实行破产兼并,将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推向社会,使之与原企业完全脱离关系,就意味着他们过去的苦劳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
其次,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从用人单位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反映的情况看,再就业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信息提供不及时,用人单位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大部分地区再就业培训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其培训内容也是大众化的,缺乏针对性。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从现有的情况看,短期培训多,长期培训少;初级培训多,中级以上培训少。很多培训只是走过场,半天时间也算是一次再就业培训。培训内容上,很多只是读读文件,听听报告,联系实际的技能培训少,培训后往往不能掌握任何技能。一些培训机构不了解下岗职工想学什么,只管按计划招生,培训的工种、课程不符合市场需要。三是部分基层单位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另外,在社区服务机构建设方面,个别地区存在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的问题,既造成了部分社区服务机构的闲置和浪费,又增加了财政的负担。再次。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一些下岗失业人员的择业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彻底转变,不愿干脏活、累活、伺候人的活。有关部门多次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再就业招聘会,许多失业人员都挑肥捡瘦,致使近几年来举办的再就业招聘会,每次双方的成功签约率一直提高不上去。当然,用人企业也存在很大问题,企业的用工观念有很大的歧视性,突出表现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待遇歧视等方面比较严重,对扩大再就业规模影响很大。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足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有些企业领导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1、就下岗职工本身微观层面分析:
第一.这类人群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无一技之长等,属于就业弱势群体。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下岗职工中40岁以上人群约占70%,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占3.2%,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占35.6%,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1.2%。大部分下岗职工经过一次失业的惨痛经历,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心里承受能力较低,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
第二,.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面对再就业的一些职业,眼高手低,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认为是脏活累活,内心无法接受。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第三,.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竞争意识。部分职工在岗位上仍抱着统包统配的消极心态。就业靠国家,吃饭靠企业的知足常乐思想,在现代企业发展的浪潮中难以找寻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针对再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建立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以科学的职业指导、信息网络和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为依托,建立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实行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加强下岗职工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质量,规范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有效信息。并且对下岗职工的技能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等,帮助下岗职工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以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择业观念教育,让率先实现就业的下岗职工讲创业经历,并组织下岗职工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他们勇闯创业的新路子。依托县职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促进就业工作的快速实现。三,加大投入,提高质量。
多方筹集促进就业资金,加大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投入。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努力筹措资金投入促进就业工作。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并保证实效。四.物质协调,形成机制
构建“三大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促进县域特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力构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三大机制”:一是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结构决定质量,结构决定效益。要以市场为向导,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发展后劲足、市场竞争力强、运行质量高、效益好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二是建立先进的技术进步体系。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增大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县域经济的创新机制,增强人才竞争优势、技术竞争优势和信息竞争优势,构筑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三是建立灵活的经济营运机制。要加快资源的整合和企业的兼并重组,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推进、产业化发展,形成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五.健全政策,宏观调控。
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制定有利于再就业的政策。如,鼓励有岗位空缺的用人单位借用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政府还应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源,帮助下岗职工适应职业转变。通过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进而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而要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就要求政府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对下岗职工进行技术培训、职业培训等。
四.调查感悟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成为社会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加之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等就业的严峻形势相互交织,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日益已经持续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就业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的长期成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综上所述,要比较好的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考虑,真正把各级政府关于再就业的政策贯彻到实处,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保持稳定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的长治久安。
第四篇:烟草市场调查报
烟草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国内,国际形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市场,拥有的烟民总数高达3.5亿,近年来的卷烟销售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1/3,对于如此巨大的市场,尤其是在西方反烟运动的压力之下,各大跨国烟草巨头无不垂涎欲滴.多年来,由于国内的诸多壁垒限制,外资烟草在中国市场一直无有太大的收获.有统计,过去数年里,外国卷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一直徘徊于1%-3%的水平.但是这样的情况不会长远了.按照入世的承诺,在入世6年之后――-与美国的市场准入协议则为2004年,我国对外资烟草不仅要将进口关税降到足够低的程度,而且还要取消进口许可证以及配额等非关税壁垒,对跨国烟草巨头们放开国内市场.事实上,威胁已在咫尺,从2004年1月1日起,中国将取消特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进口卷烟将和国产烟一样可以摆上大街小巷的各种零售烟摊.2004年,中国对进口烟草所征关税进行调整,烟叶进口关税将从40%降到10%,卷烟从现在的70%降到20%,意味着届时国内外优质香烟原料价格将持平,而国外优质卷烟价格将可能低于国产卷烟;政策壁垒即将被突破,国外烟草巨头早已摩拳擦掌.在他们看来,占全球市场1/3的中国市场太诱人了,以至摩根士丹利称其为“一个巨大的未利用的最后的巨大国境”.国际压力――兵临城下
跨国烟草巨头即将逐鹿中国市场,而国产烟有无抗衡的实力呢
中国的卷烟年生产量接近3400万箱,位列全球第一,但一沾到“强”字,就令人汗颜.目前,全国除西藏,青海外各省份共有170多家卷烟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在30万箱以上的只有38家.我国虽然是烟草大国,却不是烟草强国.资料显示,国内最大的烟草企业红塔集团虽然拥有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生产车间,2001年以277.08万箱的销售量号称世界第五大烟草企业,但与世界排名前三位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PM),英美烟草公司(BAT),日本烟草公司(JT)的1800万箱,1650万箱,900万箱的年销售量相比,差距甚远.而且中国全年烟草总销售收入和利润还比不上一个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当前烟草体制总览
在我国目前的烟草专卖体制下,各省级烟草公司身兼二职,既负责本省烟草销售,又负责管理本省卷烟生产企业,这种体制滋生了地方保护.比如在卷烟生产落后的地方,采
取限制外地烟进入数量,限制销售区域等各项措施来遏制外地优势卷烟品牌的进入,以保护本地落后企业的生存,使当地政府的税收得到保证.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使烟草企业增强同国外烟草商竞争的实力,只有对现行的烟草专卖专营的体制进行改革.主要症结――地方封锁
中国烟草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状况,其主要症结之一是地方封锁.自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起,就规定烟草专卖局与烟草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而烟草公司既管生产又管销售.在工商不分的体制之下,由于烟草的主要利润点在生产环节,各省烟草公司出于利益和业绩考虑,力保本省的卷烟产品,更何况,本省的地方政府还在背后施加有强大的压力.保护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排除异己――将外省烟尽可能地拒之门外.由此国家专卖体系变成了地方专卖.由于地方封锁,造成一个直接结果是强者不能强,弱者不能死的局面.实施体制改革的根本之道――改革税制
工商分离,正是试图从这一症结入手,打破地区封锁,扶持国产烟做大市场大品牌,以与势大力雄的外烟抗衡.税制之痛与“井田制”
然而,对于工商分离能否引领中国烟草走出困境,业内人士并不乐观,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之举.表面上看,工商独立经营利润独立核算,工业公司管辖权收归国家局,意味着省烟草专卖局对占烟草业利润大头的工业部分丧失管辖权,地方丧失了原来名正言顺的发言权.但实际上,地方封锁的动力却并未消失,因为财税收入体制未变.烟草作为特殊商品,寓禁于征.其重头税种――消费税征收于生产环节而非销售环节.也就说,产多少按比率收多少,即使没有销路,堆在仓库也要交税.而对于税收的分配,中央和地方却有约定:每年中央对地方除返还基数外,对两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增长部分按1:0.3比率再返还.如此一来,卷烟两税特别是消费税与产烟地区的财政收入密切相关.例如,在云南,湖南这两大产烟强省,其烟税占财政收入比重是70%和40%.还有一个事实是,在一些小烟厂所在地,烟草税收在当地财政收入中占据大头,烟税是地方政府突现政绩的一大载体.如此一来,专卖专营和地方政府干预就构成了烟草业的“井田制”.而工商分离改变不了税制,就改变不了“井田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地区封锁.显然,要想实现烟草的根本变革,改革税制才是根本之道.烟草业体改和发展前景
工商体制改革情况
国内国际关税进程
2004年1月1日起,中国将取消特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
2004年底卷烟进口关税务也将由现在的65%降到25%,烟叶关税由目前的40%降到10%.这无疑会给外烟进入中国打开了大门,从而对并不强壮的国内烟草业造成冲击.2005年,将取消所有的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即实现零关税.烟草体改进程
2003年1月――全国烟草工作会议
国家局局长姜成康在今年1月“2003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在未来几年内,卷烟工业企业战略性调整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真正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决定着中国烟草的成败.”
此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烟草已进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不管国家局最终确立几大集团,集团化都将是烟草改革的必经之路.国家局保驾护航
2003年2月――体改试点4个省份
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部署和安排之下,安徽,广东和湖南,浙江四个省份先后对本省的烟草系统实施工商分离,到目前为止,前三个省份的试点已经告成,浙江的试点也接近了尾声.在这四个省份,原所属省烟草专卖局(省烟草公司)管辖的烟厂被悉数剥离出来,划到一个全新的机构――省烟草工业公司――的麾下,新机构与省专卖局(烟草公司)
原文来自[3G办公文档大全]:感谢原作者。
第五篇:公安局民警思想状况调查报1
梅河口市公安局民警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的安排和部署,梅河口市公安局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局民警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队伍结构状况
全局共有民警540人,其中男民警495人,女民警45人,分别占民警总数的91.7%、8.3%;其中50至60周岁152人,40至50周岁195人,30至40周岁143人,22至30周岁50人,分别占民警总数的28.1%、36.1%、26.5%、9.3%;其中大学本科毕业187人,大专200人,高中59人,研究生9人,研究生结业2人,中专71人,初中9人, 分别占民警总数的34.6%、37.1%、10.9%、1.7%、0.3%、13.1%、1.7%;其中综合部门警力16人,业务警种警力524人,分别13%、97%,警力配置趋于合理。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民警队伍年龄老化,在今后工作中多充实年轻警力。
二、专职政工干部状况
全局政治委员一名,53周岁,大学文化;政工监督室主任一名,47岁,大学文化;所队教导员19人,50岁以上1名,40至50岁10名,30至40岁8名;政工干部有明确规定职责,同时建立并坚持“三会一课”、争优创先等政治工作制度。
目前,我局政工监督室民警人员少、任务重,在今后工作培养素质高、技术全面的人员充实到政工工作中,为基层所队培养更多的领导人才。
三、党建工作状况
全局党员总数465人;基层所队建立党支部100%,支部书记由所长担任,比例为100%。
目前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有待加强;二是教育方式滞后。在今年工作中做到一是要把握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的原则;二是要围绕服从服务于维护稳定的工作大局这个中心;三要健全党建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四、素质状况
目前在编在职人员按照基本职责要求,基本全部胜任工作,全局共有休病假7人,上级借调1人。
目前,我局公安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是个别民警法制观念不强;有的不愿或不会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群众的感情;有的民警着装不整,行为举止不端;有的警车乱停乱靠,不遵守交通规则甚至开霸王车等。在今年工作中,我局将不断开展纪律作风建设,加大督察工作力度,减少民警违法违纪,杜绝以上问题发生。
五、工作强度状况
基层派出所民警加班加点日均5小时、刑警大队4小时、治安大队3小时;派出所每名民警全年累计值班值宿90天;农村派出所民警住城市、上下班通勤22人;公安局有通勤车;基层派出所主要承担参与房屋拆迁等非警务活动;全局接受上级领导机关大练兵、命案攻坚、执法质量等类别的考核评比;按照上级要求开展了争优创先、深化人民性教育提高公安机关效能等专项活动;基层所队主要领导全年平均每月参加上级组织召开的各种会议时间占8小时的工作时间的比例是2%;
基层派出所工作任务繁重,处理民间纠纷及查控上访工作任务重。
六、民警权益保障状况
2008年以来没有民警因公牺牲、负伤、致残,但是已经协调当地卫生部门开辟了民警因公负伤救治“绿色通道”;民警带薪休假的比例是100%,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且建立了民警健康档案;民警的警衔工资、岗位津贴、执勤津贴、加班补助等待遇全部落实到位;统一为全警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建立民警优抚基金、大病特困民警救助金、互助金,每年组织一次功模人中疗养;2008年以来在执法活动中,没有发生袭警案件,发生一起诬告侵权案件,执法权益得到保障。
七、民警健康及家庭状况
目前民警中患有脂肪肝195人、心脏病56人、糖尿病20人、脑血栓10人,分别占民警总数的36%、10%、3.7%、1.9%.患有轻微心理疾病人数为3人,严重1人,但是都能够正常上班,生病原因是工作压力大;民警的平均寿命是67.5岁;组织两批民警进行了健康疗养,共有35人参加;婚后民警无个人产权住房345人、配偶无工作34人、成年子女无工作356人;特困民警欠外债5万元以上的有3人,导致特困的原因就是久病未治。
八、民警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全局及各单位全局定期组织开展精神文化建设活动,今年以来开展了篮球比赛、老干部春游、警民座谈、三述报告会等;各基层所队设置了阅览室、健康房,达到100%,全部发挥作用;每年统一组织一次体育比赛。
目前,全局组织开展了多项警察文化建设项目,但是由于民警工作繁重,活动开展得进度不一,在今年工作中适时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全警既不耽误工作又能够达到效果。
九、其它状况
2008年以来共有三名民警调出公安队伍,主要原因一是迁居、二是工作压力大。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日
梅河口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