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

时间:2019-05-14 20:0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

第一篇:关于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

关于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政协新河县委员会

红枣是我县传统优势果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红枣产业,对于促进我县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县政协组织力量,在有关部门、乡镇和农户的配合下,通过填表统计、查阅资料、走访座谈和实地查看等形式, 对我县红枣生产、销售及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红枣栽培历史悠久,主栽品种为婆枣,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年前就已落户新河。现主要集中在我县西沙河一带,共涉及全县五个乡镇三十多个村。

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县红枣得以较快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

8.3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73%以上,其中苏章、毛家庄、北杜、沙里王、西边等村种植面积均在2000亩以上。红枣年产量达2000多万公斤,产值4000多万元。二是市场较大。产品销往广东、福建、吉林、辽宁、山东、深圳等省市以及河北栾城、沧州等地区。三是红枣品质较好。新河土质沙性等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上枣农们的科学栽培和精心管理,使新河红枣具有较好的品质。据有关部门测定,我县红枣口感酸甜、酥脆,含糖量高达21%,Fe、Ve等维生素含量300mg/100g,可食率90%,制干率50%,干食、鲜食俱佳。四是美誉度较高。新河红枣多次荣获红枣展评奖牌,1998年被评为河北省八大名枣之一,1999年被河北省认定为河北名优产品,1999年被定为邢台市名牌农产品,2000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优质产品奖,2006年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枣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被评为银奖,2007年在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二等奖。新河县红枣种植区域在河北省首批全面通过果品无公害生产环境认定,红枣产品为无公害果品。

二、发展前景

经调研发现,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1、巨大的市场机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药补不如食补”的观念和做法正深入人心并日益流行,既适宜于鲜食、初加工、深加工等不同用途又是药食同源绝佳食品的枣,无疑将会得到人们的青睐,-1-

这就给红枣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广阔市场。一是国内市场需求趋增。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李疆等专家通过运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数预测,得出2010年前后红枣的需求年均增长8%。按2009年需求量311万吨计算,2010年需求量将最少增加24.88万吨。二是国际市场前景看好。中国红枣年出口量稳定在1万吨以上,约占全国红枣总产的0〃5%,占到国际红枣产品贸易额的98%以上,其中红枣(主要为干枣)和红枣加工品各占一半左右,主要出口到港澳、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占出品总量的80%-90%,此外为欧美及澳洲等地华人居住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消费者没看过、没吃过、没听说过中国鲜枣。因此,红枣还有着很大的市场拓展空间,这就为我县红枣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空间。

2、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枣树是耐干旱、适应性很强的果树品种,种植枣树既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据调查了解,红枣的亩收入是粮食作物的2至5倍,最高可达10倍之多。今年毛家庄村,有的户亩收入就达到了11000元,是粮食作物(最多亩收入1000元)收入的11倍。如枣粮间作,收入将更加可观。

3、产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受管理、水利等因素影响,我县50%的枣林产量徘徊在500至1500斤/亩,只有苏章、毛家庄等少数几个村的枣林亩产量能达到2000至4000斤/亩。如管理技术、水利条件等到位,全县红枣产量至少可增加2000多万斤。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县仍有四、五万亩沙荒地和盐碱地,这些土地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如全部用来发展枣树,红枣总产量又能如新章、申庄等村将好地都种上了枣树。由此可见,我县红枣产业规模扩展空间仍然很大。

4、增值空间较大。一方面,我县红枣往往受管理、气候、提前采摘等因素影响,品质良莠不齐,仍出现果实个小、果形不正、果面不光洁、着色不良等问题。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采取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方法,可大大提升果品品质,提高果品价格。目前,我县鲜枣价格在每公斤2至3元左右,而在北京、大连等地零售价高达每公斤30至40元,在香港每公斤364元,在美国一个红枣1美元。就是我县的市场售价,一级枣与三级枣的价格也增加2000多万斤。利用土质较好的耕地种植枣树,其效益更为明显。

相差2至3倍。另一方面,现在我县红枣产品多是粗包装销售,附加值较低。经过分类,精包装以及深加工的,附加值可进一步提高。如我县苏章村的枣农将同样的枣进行较为精细的包装后,售价提高了2倍之多;山东乐陵特级“金丝小枣” 批发价每公斤不到6元,通货(未分级)批发价不到2元,而将其加工成阿胶枣,每公斤能卖到194元,最高可卖到316元。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县红枣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产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产业认识不足,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大。调查中发现,我县大部分枣农对红枣产业认识不到位,没有把红枣作为一种产业来看待,投入精力和资金不足。枣林管理相对粗放;管理技术尚不规范,沙王和南杜等村的枣农对一些常规技术仍然没有全面掌握;有些枣农舍不得增加投入,没有达到无公害生产、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要求。枣农对有关红枣的市场信息不很了解,处于只知种,不懂销的状态,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缺乏开拓市场胆识和动力。

2、产业化程度低。对照农业产业化的标准及发展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我县红枣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一是虽有分散的、简单的初级加工,但没有系列化的深加工龙头企业。二是虽有一定种植规模,但尚未形成规范的红枣生产基地。三是虽然有了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但仍未达到专业化生产的标准。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3、品牌培育滞后。培育地方自主品牌的意识不强,我县红枣今年刚刚注册了商标,其品牌效应和带动力还很弱,产品营销主动性不强。

4、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一是我县部分行政村交通状况较差,只有三轮车和拖拉机能够通行,大多数枣园没有田间生产道路。制约了新科技的应用,影响生产效率和红枣产量,南杜、沙王村的枣,因交通不便,就比相隔只有三里的毛庄村的枣价少0.2元。二是水利条件差。我县枣林大都种植在保水性差的沙土地上,且有一半以上不能浇灌,降水较少的年份减产15—50%。

大力发展我县红枣产业,就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立足红枣传统产业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基地规划和建设,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坚持因地制宜、园区带动、点面结合、规模发展,改进红枣栽培模式,运用市场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构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商一体化,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的红枣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力促我县红枣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新河婆枣”品牌,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大力营造发展红枣产业的浓厚氛围,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红枣基地建设对于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激发农民种植红枣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和红枣交易会等机会,大力宣传新河红枣,积极推销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注重培育和打造“新河婆枣”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红枣营销的主动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乡际间的村路和枣园道路建设,切实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修建扬水设施,引水上岗,增打机井,改善水利条件,解决枣树灌溉难题。三是要大力兴建烘干房,建设高质量的冷库和气调库,延长红枣贮藏期。

3、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和流通组织,提高红枣产业化程度。一是通过政策调控、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形成连片种植,实现苗木嫁接化、栽植矮密化、施肥有机化、修剪精细化、病虫防治综合化、采后处理机械化、分档化、产品绿色化等统一管理。二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增加市场开拓能力。充分利用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35亿元资金,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产业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积极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引进、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销售和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枣汁、枣酒、枣茶、蜜枣、脆枣、阿胶枣等产品,增加附加值,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我县红枣产业做大作强。三是支持和引导有关部门、红枣生产区联合建立协会和服务组织,发挥他们在组织生产、市场信息和流通方面的作用,完善红枣产业流通体系建设,推动红枣产业整体效益提高。

4、加强现代科技的应用,推行标准化生产。一是要选取一些专业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和生产单位进修学习及参观考察,以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二是积极组建培训班,深入农村尤其是一些种枣大村进行技术培训,使

枣农充分掌握和应用实用技术。三是要积极争取上级科研单位的支持,将我县红枣生产中的抗旱、防裂防腐和防治病虫害等技术难题列入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提高红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四是研究制定并尽快出台《红枣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使标准化生产有章可循;加强示范园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枣农的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水平,让红枣标准化栽培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5、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要树立“兴枣富农”的战略思想,把红枣产业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乡、村各级领导都要建立任期目标制,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一项指标列入议事日程。二是计划、财政、扶贫、科技、金融、保险等部门,要紧密配合,通力协作,人、财、物、技配套输入,形成合力,综合作用于红枣产业发展上。特别是县财政应拿出一定财力予以扶持,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补充的投资机制。三是红枣种植乡都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村,抓典型、树样板,总结经验,辐射推广,加快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步伐,使我县红枣产业的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关于红枣产业发展

关于红枣产业发展一点思考

传统优势:金丝小枣原产地的土壤、气候条件是独一无二的;本地的栽培管理技术是领先的;金丝小枣的传统消费地域和人群是广大的。金丝小枣这个产业还是有发展空间的,不能丢。

生产现状:近两年红枣产地销售价格低迷,部分枣农在枣园农资投入、管理投入等方面减少,进而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商品率降低,枣农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部分枣农开始砍伐枣树,改种其他作物。产生原因:最主要的是价格因素,上世纪90年代,普通小枣价格在每公斤10元左右,当时普通劳动力价格每天也是10元左右;现在普通红枣价格每公斤5元左右,普通劳动力价格每天80元左右,主要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价格不升反降的原因,一是前几年果品农药残留过高,出口受限,至今未能得到恢复;二是原产地加工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不足,产业链不长,产品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贸市场模式,还在按筐卖,(超市精品干果都是小包装已经按克卖了),附加值过低,反过来影响初级产品的价格。应对策略:

1、改良和调整红枣品种。我县当地看家红枣品种繁多,良莠不齐,进而影响产品的分级、加工,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投入,甚至有些不良企业以次充好,用猴戴帽的粗劣手法欺骗客户和消费者,影响产品声誉。建议县相关部门或专业协会划定专门区域,移栽当地品种,保留种质资源,而在全县其他大部分区域用三到五年的时间统一

更新改接不超过三个的优良品种。对保留种植资源的区域给予政策性补贴,对更新改接的区域在技术、接穗等方面给予扶持。

2、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一是培育抗虫、抗病、高产、优质,耐粗放管理的优良品种,培育傻瓜枣、懒汉枣,最大程度降低枣农的劳动力成本投入,对培育出像“懒汉棉”一样优良品种的科技人员给予百万元以上的科研补贴或奖金。二是实验示范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利用枣园空地实现多种经营,增加枣农收入,同时调整政策导向,改变林下经济只是扶持退耕还林区域的模式。三是研究红枣的深加工,增加商品种类,拉长产业链,扩大消费范围,对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给予扶持。

3、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解放劳动力。目前对合作社的扶持还是停留在引导上,而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扶持政策,应尽快制定这方面的实施细则。

4、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培育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企业和商标。

5、农业、林业、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涉及红枣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农药、肥料及枣产品加工、流通全程监督,不让不合格农资进入我县、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出我县。

6、组建红枣产业协会,对枣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市场,一直到消费群体、消费个体、消费习惯,做好枣产业调查,服务全县红枣产业。XX人民政府政府2014年3月

第三篇:红枣产业发展材料

因地制宜

科学发展 坚定不移实施“枣业富民”战略

中共若羌县委员会

若羌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巴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治区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实施“枣业富民”战略,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累计已达20万亩,2010年红枣总产量3.3万吨,总产值达7.2亿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的比重达到74.66%以上。在红枣产业的强势拉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持续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2216元增加到2010年的14000.26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居西部12省市区首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理清思路,科学布局红枣产业

自2001年以来,历届县委、政府着眼于县域经济全局战略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由于若羌县地处沙漠腹地,夏季酷热少雨,日温差悬殊,年均气温13℃,夏季35℃以上高温日多达65天,年平均降水量31.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902毫米,年日照时数3103.2小时,≥10℃积温4396.8℃,无霜期198.7天,年均相对湿度39%。经过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认为我县虽水资源匮乏、风沙灾害严重,但丰富的光热、土地资源,却为发展耐旱、节水,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兼得的红枣产业,生产全国最优质的红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因此,县委、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科学规划确定红枣产业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干群联动、政策扶持、科学管理、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品牌营销” 的发展思路,按照农业“四化”要求,始终不渝,常抓不懈,强力推进红枣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干群联动,营造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

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激发全县人民发展红枣产业的热情,县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发展红枣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和种植技术及农民致富典型,大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县四套班子领导及县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头走村入户进行宣传和发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民发展红枣产业的信心。同时,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累计为红枣产业捐款500余万元,并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下地带着农民干、组织农民干、干给农民看”,有力促进了红枣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政策扶持,奠定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几年来,我们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了红枣产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科技人员分片承包责任制和乡镇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制。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制定了《红枣产业发展纲要》,设立了红枣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了水土开发、税收、取消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费等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将红枣发展资金纳入预算,仅2010年县财政本级预算安排红枣产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2011年又预算安排红枣发展资金4500万元。三是以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截止目前,通过退耕还林、三北四期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完成的红枣种植面积就达7.7万亩,占到全县红枣总面积的55%,其中仅退耕还林工程就完成4.9万亩,按照国家政策兑现各项补助资金5045万元,仅此一项实现人均增收700余元,为红枣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科学管理,打造全国最优红枣品质

严格按照红枣标准体系建设要求,对苗木调进、定植、管理等红枣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一是选优红枣种植品种。确定了以优质灰枣为主的品种结构,在产业发展初期每年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带队,远赴河南、河北等国内老枣区帮助农民调运优质枣苗。与此同时,为有效防控林果有害生物,我们大力推广酸枣直播和品种改良技术,加大标准化苗圃建设力度,加快建立苗木自繁自育体系。二是加强红枣科学管理。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红枣生产要求,大力推广红枣先进适用技术,通过领导干部、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一帮

一、手把手、面对面”的宣传和帮扶,消除农民疑虑,全方位开展红枣生产科技服务,提高了农民红枣科学管护水平。积极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工作,完成了3万亩绿色、3.9万亩有机基地认证工作。三是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为预防红枣种植面积大、品种结构单一带来的产业风险,加大了“虫害、风害、冻害”防控力度,实行“固定和聘用”相结合的人员构成方式,组建成立了13支县、乡、村三级林果业机械化防治队伍,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配制、统一施药”要求,及时有效开展防治服务,确保了红枣产业和林业生态安全。四是完善红枣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成立了红枣质量安全建设领导小组和红枣管理协会,制定了《关于保证和提高红枣品质的实施意见(试行)》和《若羌红枣种植、加工、销售管理办法(试行)》、《若羌红枣创品牌保品质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规范了红枣企业和枣农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了红枣质量安全。若羌红枣的品质上乘,皮薄核小,果形饱满、果面皱纹细浅,色泽紫红色,果肉肉质肥厚,食具粘性、味香甜,总糖≥72%,单果重4.5克,可食率≥90%,水分≤20%-25%,含有18种人体所需氨基酸成份,具有保健、补脾胃、安心肺、退紫癜、延年益寿等诸多功效,被誉为“枣 中极品”、“长寿之果”,深受广大中外客商的青睐。

五、科技支撑,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始终坚持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做优做强红枣产业的重要手段,不断强化红枣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加强红枣科研,推进科技进步。成立了红枣科技服务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若羌枣树研究所和红枣示范基地。积极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完成了《若羌红枣栽培技术规程》、《若羌红枣标准化体系》、《若羌红枣标准化管理规程》等106个科研课题。二是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干群素质。通过“科技之冬”活动和邀请县内外红枣专家讲座、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年均培训农民4万人次以上。全面实施红枣实用技能素质工程,将熟知掌握创新枣树栽培技术作为全县广大干部服务“三农”的基本功,累计培训干部76期、9200余人次。三是坚持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典型引路作用。依靠科学管理,我县宋礼、买买提〃依明等一批枣农率先致富,发挥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吾塔木乡库尔贵村现年63岁的枣农宋礼,通过熟练掌握和运用红枣科学管理技术,2010年46亩红枣收入达90余万元,早在2009年就在全村带头盖起了200平方米的小二楼。红枣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若羌农民的“红色银行”和“摇钱树”。

六、品牌营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实施品牌营销和龙头带动战略,做精做强红枣产业。成立了若羌红枣管理协会和行业商会,先后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楼兰”等系列商标,取得了若羌红枣“地理产品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定了各项指标高于国家标准的《若羌红枣地方标准》,统一和规范了外包装及商标、标志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若羌红枣的核心竞争力。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已拥有楼兰枣业股份、三海瓜园、好想你枣业、七星羌都枣业、楼兰庄园枣 业及农业部认定的定点市场--楼兰果蔬综合交易市场等红枣产业化企业2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3家;拥有红枣专业合作社17家,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供销相衔接的机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展示展销、交易洽谈等形式,积极开展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若羌红枣已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国内大中型城市,2/3销往疆外市场,其中20%左右走出国门。积极与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加快研发多醣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的红枣系列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深入提炼和宣传“楼兰红枣文化”,积极参加乌洽会和内地相关展会,成功举办了六届楼兰红枣节,进一步提升了若羌红枣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经过不懈努力,若羌红枣以其独有的品质先后被评为 “中国红枣优质产品一等奖”、“中国绿色食品上海博览会畅销产品奖”、“中国(国际)首届枣业博览会金奖”、“2008年奥运果品推荐奖”、“2009年新疆名牌产品”等诸多荣誉称号,我县也先后被授予“自治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 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先进单位”、“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中国红枣产业发展龙头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红枣之乡”、“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

七、坚定信心,做强做精红枣产业

今后,我们将抢抓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继续按照自治区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科技+品牌+市场”的发展模式,确保今年有1家企业产能达到1万吨、“十二五”末达到5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力争“十二五”有1家以上企业上市。

(一)加强基地建设,提升基地建设水平为规避红枣一支独大给农民稳定增收带来的风险、构建合理的农民增收新模式,我县将坚持以“红枣产业为主线,设施农业和现代畜牧业为一体”的发展思路,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为城乡居民及矿区提供蔬菜,辐射青海、西藏等周边区域,打造绿色蔬菜副食品基地;畜牧业丰富县域及周边肉食品市场,粪肥用于有机红枣、设施农产品的生产;三者之间实现良性循环,形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比例合理,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红枣产业上,在稳定红枣20万亩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将重点转向提升品质和高水平转化。设施农业上,今年计划新建温室大棚2000座,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万亩设施农业基地。现代畜牧业上“,十二五”末实现全县牛羊年末存栏12万头(只)、出栏4.4万头(只),生猪出栏10万头以上,禽类出栏30万羽以上,建成辐射县域及周边区域的肉食品供应基地。

(二)狠抓加工转化,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形成品牌产品引领、科技服务支撑、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产加销相互衔接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继续加大引进、培育和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确保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始终大于农产品生产能力,红枣等主要农产品当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加快与区内外大龙头企业或大集团合作,快速推动现有龙头企业在技术、质量、经营等方面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三)着力开拓市场,延伸外销渠道

坚持把市场开拓能力建设作为红枣特色林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外销平台建设,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中心城市搭建长期外销平台,加快建设辐射大型农产品市场、超市和龙头企业的营销网络和销售窗口。加大红枣品牌营销力度,实施积极的营销策略,提升红枣产品包装的档次和水平。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户增强主体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完成注册果园和有机果园10万亩,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1—2个区域性著名品牌建设,进一步规范红枣的包装、商标、标志的使用,积极有效开展打假行动。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重点抓好仓储、保鲜、运输、配送等关键环节工作,积极采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手段,推动“农超对接”。加快培养眼界开阔、适应变化、勇于开拓、善于研究、会抓机遇、懂生产、懂市场、会经营的复合型农产品营销队伍。

第四篇:关于英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调查报万2

关于英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英山境内已查明的中药材1181种。其中植物类208科,1061种;动物类30科,80种;矿物类30种;菌生类10种。其资源分布广泛,遍及全县境内各个乡村,是华中地区著名的药材资源宝库。

一、英山中医药材发展的基本现状

经过实地调查统计,英山现有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左右,其中,苍术8300亩、茯苓3500亩、当归1000亩、天麻2000亩、小红枝1200亩,桔梗、天麻、杜仲、柴胡、灵芝、夏枯草、菊花等各类药材总计8000亩,年产野生及种植药材2830万公斤;药材从业种植户21602户;从事药材经营人员2700人;专业药材种植合作社22个;年销售近千万元的药材加工生产企业9家。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

近几年来,英山中药材产业保持了健康,良性发展的势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县内现有湖北辰美药业有限公司和湖北百辰药业有限公司两家骨干药企,尽管目前的加工层次较低,但是在提升原料的附加值上已走出了标志性的重要一步;二是工贸混合型企业承担了药材种植与销售的产业重任。现有的湖北宏图中药材有限公司、吉利中药材有限公司、华林药业等十几家公司,分别成为英山苍术、茯苓、当归、红枝、柴胡、白芨的产业牵头者和组织者,是名副其实的行业带头人;三是标准化种植的模式与产业政策同步接轨。现有种植面积最大的宏图公司苍术基地通过了国家行业协会GAP认证,是湖北省三大认证品种药材基地之一;四是大宗道地苍术产量高居全国榜首。现有的苍术和茯苓被全国药材行业公认为全国第一大县;五是重点药材有效物含量全国稀有。英山苍术所含挥发油含量是北苍、矛苍的一倍以上,比周边的徽苍、川苍高出0.5-0.8个百分点,是全国最稀有的道地药材。英山的茯苓所含的进出物(主要指多糖)高出全国平均值的0.6-0.9,是全国药市的抢手货。由此可见英山传统的中药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但是,近年来,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特别是大宗药材增幅缓慢、精深加工块头过小,生物提取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难题。因此,如何让英山中医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已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必须共同观注的重点。

二、英山中药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华中地区药材生产的大县中,英山是名副其实的药材资源宝库,近年来,我县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与本县资源拥有量和产业集聚度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初加工、精加工和生物提取板块上,与邻县蔪春相比更是存在巨大的差距。目前英山拥有的正真医药企业仅为湖北辰美中药材有限公司和湖北北辰药材有限公司两家,而这两家企业的起点较低,产品主要以中药饮片为主,其科技含量和利润空间均不足以带动英山整个行业的发展。其次是宏图中药材有限公司、吉利中药材有限公司和华林药业等几家药材粗加工企业,从厂房的布局和外观上看,类似于小型药企,但是从生产的属性上分析,仍然是当地药材进入流通渠道的一个搬运站。由此可见,英山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缺少科技含量,缺少大型药企作为支撑。但是从产业发展的格局来看,一批有市场、适宜当地种植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产业规模,对推动英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概括起来,制约英山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1、政府缺乏管理引导机构。在中药材产业的宏观引导上缺乏科学规划,发展项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场信息不灵;在布局确定种植规模品种上,没有兼顾规模效益、长远效益和近期效益;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集群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机构管理引导。

2、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没有一家销售过亿元的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整合能力也较弱。英山县规模较大的英山县吉利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的销售近3500万元;全省规模较大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湖北金新农中药饮片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额5600万元;出口销售历史较长的英山县宏业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12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全县中药生产经销企业中都是原料中药材或中药饮片生产经销企业,一家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太小。中药材种植主要是农户零散种植,千亩以上连片面积屈指可数,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3、工业发展基础薄弱。英山目前最大的药生产企业为湖北辰美中药材有限公司,根据调查发现,该公司主要生产中药饮片,是一个代工企业,大部份药材来自外调,对本地资源的消化有限。因此,难以在实质上支撑当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产品的深加工板块,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支撑体系不健全。一是中药材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据调查,目前全县从事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的不到巴东的1/5。二是中药材生产加工体系不健全。中药材生产、加工缺乏统一规范的模式,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主要由大户、专业合作社提供,不能与国外大市场有效接轨。

5、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与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交通使得地区相比,英山县在科研、教育、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不利于吸引人才。目前企业普遍反映,技术工人、专业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6、产品研发无团队。产品研发是人才、资金、技术的集合,三者缺一不可。英山目前规模以上的药业公司没有一家具备上述条件。因此,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科技部门必须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只有政府介入,科技部门牵头,利用行政资源和科研院所合作的社会资源,才能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药材产品开发的难题。

7、品牌创建无意识。英山药材走向市场的法宝、靠的是道地与品质,但是道地药材品质虽然优良,却没有一家药企能把品牌叫响,更没有一家公司打响企业品牌,特别是调查走访中,英山药材行业带头人对品牌建设基本没有意识。

8、发展资金招商引资不够。目前,国内许多地方纷纷加大财政投入,推进中药工业园区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英山县的财力不足。从投资环境看,通化、浏阳等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了比较良好的中药产业发展平台,拥有众多医药企业,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投融资政策,英山县在日趋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中面临不利形势。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短缺、周转艰难。

总之,制约英山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是多方面的,在此不可全面叙述,但是以上八个方面的问题表现最为明显。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上述问题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对英山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全县中药材资源的主产区,重点企业进行了大量详实的调研,掌握了较为清晰的一手资料,尽管对每一大宗产品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但是清楚地认识到过去几年行政统计的数据水份过人,不能代表英山中药材整个行业的现状。真正挤干水份后,我们发现在大宗中药材中茯苓实际种植为500万窖,年干货总产量为350万公斤,折成面积约为3500亩左右;苍术种植面积为8300亩,成品苍术年产量为400吨;天麻种植面积为2000亩;其余各类较为大宗的常见药材包括香附子、小红枝、当归、杜仲等品种规模均千亩以下。而发展潜力巨大的石斛野生种苗基地仅为30亩。由此可见,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应在2.5万亩左右,占比不到茶叶面积的七分之一,但是该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高于其它经济作物,由此说明,该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于英山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围绕做强做优英山药材产业的总体要求,按照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结合县委、县政府“五城同创”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英山药材资源的自然禀赋和后发优势,今后三至五年,建议英山以中药材精深加工为产业方向,以提升附加值为产业重点,以做粗做长产业链为目标,重点以巩固基础、规范机制、培植特色、做强品牌的着力点,力争把英山中药材产业打造成年产值过10亿元的产业巨人,成为英山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支柱。为此,我们对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展的方向

1、以种植为基础,形成资源优势。英山地处大别山腹地,气候温润、季风明显,境内高中低山群峰错落,土壤略偏酸性、有机物含量丰富,局部小气候复杂,是药材种植的理想之地。自古以来,人民群众有种植药材的习惯,特别是近年来,在产业带头人的推动下,部份农民通过种植药材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农民对这一产业有着深厚的情感。英山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条件、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但是多年以来,自主自发式的生产形式,使药材产业出现广而全、杂而乱的局面,药材品种多、规模小、在行业中难成主角,是英山药材产业面临的现状。因此,在未来几年,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由行业带头人对英山的药材产业按照地形、地貌、气候、土壤以及各类药材适宜的生长条件进行通盘布局。力争在短期内实现道地大宗药材的生产总量翻一番的目标,把英山药材资源打造成在规模上称霸、在品质上称雄、在市场上拥有定价权的产业巨头。

2、以特色为重点,形成拳头产业。英山中药材品质以道地而著名,特别是苍术、茯苓、石斛产品以其独有的理化指标而闻名全国。目前,英山的苍术年产量成品为400吨,茯苓成品产量为350万公斤,在全国药材市场中雄居全国第一大县称号。宗坤石斛基地作为全国野生石斛的育苗基地,虽然面积仅有30亩,但已成为华中乃至全国野生育种的第一大户。从英山的自然条件生产能力上分析,上述产量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其增长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因此未来几年,政府必须在特色药材的发展上适度放宽对茯苓生产的限制,加大对苍术、石斛生产的支持力度,力争把特色产品打造成全国药材市场上的拳头产业。

3、以工业为龙头,推进中药材产业精深加工的进程。中药材工业品生产在英山药材产业中是最薄弱的环节,现有的几家企业,大多以初加工为主体,真正可称之为药企和具有制药生产能力的仅为湖北辰美中药材有限公司和湖北北辰中药材有限公司两家,而北辰公司至今发展的方向尚未明确。辰美公司从目前的产品结构来看是以饮片生产为主,属于中医药生产的初级阶段。因此,英山的医药生产企业尚处在起步的萌芽状态。但是目前辰美公司借助英山中药材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初具规模的厂房条件优势,正在进行资产重组,准备与上市企业中国药材总公司合并。该举措成功实施后,公司在资金、技术、人才上将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同时在经营方向上可依托大公司大集团的实力,重点向英山大宗药材的深加工和生物提取上拓展。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年,企业在立足饮片生产的同时,以茯苓的保鲜储藏,超细微粉生产、多糖提取、和药食同源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率先打响英山中药材深加工、精加工的第一战役。为此,政府在近期内要积极配合辰美公司的并购工作,为其创造和营造有利的并购条件,争取把大药企拉进英山、落户英山。为工业兴药、龙头带动积蓄能量。

4、以旅游产业为依托,推动药食同源产品健康发展。近年来,英山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现已成为富民强县推销英山的重点产业和靓丽名片。全县各行各业都在向旅游资源聚集靠拢。但是,中药材资源作为英山的特产、土产、名产却迟迟未能搭上这一产业发展的顺风车。究其原因,一是行业内领军人物的思维认识不足;二是旅游景点与中药产销售的对接渠道不通畅;三是产品研发与包装滞后。所以,最好的资源未能与最有前景的产业实现对接。其实可与旅游对接的中药材产品很多,具体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特产、土产、名产礼品类。其中包括天麻、薏米、当归、灵芝、白合等十几个产品;二是药食同源与药膳保健类。其中包括天麻、苍术、茯苓、槐山、薏米、灵芝等十多合品种的保健茶、保健酒、保健菜等;三是具有特定疗效的医药旅游纪念品。包括苍术艾叶儿童肚痛护脐贴、茯苓超微粉降压茶、苍术驱邪正气香囊,灵芝养颜袋泡茶等十几个产品;四是生态药材种植体验园等均可与依托英山的旅游资源,推动当地药材同步发展。因此,未来几年需要政府和科技部门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

5、以工业新城为旗帜,筑牢产业招商的平台。

五城同创为英山各个产业的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平台。特别是中药材产业可依托资源的优势,吸引大药企来英山落户投资。但是工业新城只是招商平台的有利环境之一,关键还要在产业的上游筑牢基础,只有英山拿出几个具有市场统治力的重点药材资源,才能在引风筑巢的过程中抢得先机,才能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如果真正把苍术第一大县、茯苓第一大县、石斛繁育保种第一大县的品牌叫响,基础筑牢,相关产业的药企自然不请自到。因此,在未来几年,政府在工业新城招商引资的进程中应认真考虑英山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制订出明确的产业规划。

(二)、配套措施

一是要健全完善管理机构政策机制。明确全县药材管理机构,界定其职能职责,要做到领导重视,有政策措施扶持,有部门管理引导。

二是要制定中长期发展技术路线图。依托省科技厅,联合省中医药研究院、省中医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结合英山产业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药材产业技术路线图,为县委政府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参谋和指导方向。

三是要加快中药材基地规范化建设。继续抓好英山地道药材GAP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茯苓、苍术、桔梗等品种GAP种植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制定、完成茯苓、桔梗SOP,争取茯苓、桔梗通过国家GAP认证。力争3-5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亩平收入达到5000元,种植环节年产值达3.5亿元。

四是要推进精深加工及产业化进程。以湖北金新龙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公司、武汉健民药业集团等为载体,重点在中药饮片加工、中药中间体提取、中成药加工、免煎中药等方面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培植3+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的龙头企业,形成10亿元的产业规模,推进英山向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强县跨越。

五是要引导培植发民生物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引进生物医药企业,保健食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铁皮石斛等濒危珍稀中药材的野生转家种等产业开发,开展利用桔梗、茯苓、葛根等药材品种的保健食品开发,形成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实现规范化、产业化。

第五篇: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7年以来,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下的“一枣二蒜三畜四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始终把红枣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红枣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为农民脱贫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在有机绿洲战略下如何依靠红枣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专门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全乡红枣种植面积1.52万亩,占耕地面积69.5%,其中有红枣的贫困户271户、2836.9亩(其中户均10亩以上的117户、1933.3亩;10亩以下的154户、903.6亩)。红枣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67.3%,依靠发展红枣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

由于各项管理举措为全乡枣农带来了效益,当前全乡枣农管理红枣的积极性、自觉性不断增强,各项技术措施落实比较到位,今年红枣坐果情况明显好于往年,红枣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经实地走访群众普遍反映:2018年红枣价格、产量及收入均与去年相比上升了30%左右,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积极推动枣园提质增效。以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红枣产业发展,全乡红枣种植面积1.52万亩,申报有机枣园9181.2亩、占枣园面积60.4%,认证383.2亩,在有机红枣管理过程中,严格按《有机红枣栽培管理技术规程》进行管理,坚决杜绝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确保我乡有机红枣品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我乡按照县委要求,积极开展大树移栽工作,按照且末县密闭枣园简优化关键技术改造要求,对定干过低、底层果枝下垂退化的枣树进行逐步清理,并对密植枣园进行疏密,共完成红枣大树移栽227亩,枣园疏密1515.2亩。

二是实现标准化管理。乡村两级积极统筹各支力量组织群众实行红枣统一管理,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旋耕、抹芽、施肥等环节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确保了我乡红枣产量,优化了我乡红枣质量。

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在红枣管理过程中,在每一个红枣关键管理节点及管理过程中,都及时有效的开展技术培训,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后,专门留出时间对当前阶段性红枣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及林业技术人员经常在枣园检查指导,及时提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截止目前我乡开展红枣管理培训90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2.1万人次,通过各类培训,80%的群众基本掌握了红枣常规管理技术,能独立管理红枣。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四是认真开展红枣病虫害防控工作。为有效防控有机枣园枣大球蚧,今年春季共发放石硫合剂102吨,全乡所有枣园喷洒了一遍石硫合剂;在红枣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发放苦参碱1吨,动员枣农购买使用苦参碱、矿物油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治药取得明显有效。

五是积极开展有机施肥工作。为培肥土壤,增加枣园有机质含量乡党委及各村广泛动员宣传群众广积农家肥,积造发酵有机肥830立方米;今年我乡免费向枣农发放生物有机肥435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枣园管理不规范。全乡约有20%左右的枣农枣园日常管理不到位,管理积极性不高,技术水平较差,导致红枣产量低;部分红枣地套种小麦的,没有按要求留足营养带,影响枣树正常生长和通风透光,个别套种小麦的枣园小麦收割后,没有及时开展施肥灌水、修剪、病虫害防治工作,坐果情况较差。

二是红枣病虫害较为严重。当前部分农民对虫害预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石硫合剂喷洒不够彻底全面,部分枣园枣大球蚧、红蜘蛛两种主要虫害危害依然严重。乡村包联干部和县直部门在下沉期间没有帮助农民抓红枣管理,在红枣病虫害防治、花果期管理等关键阶段,由于疏于帮扶监督,导致部分枣园坐果率低,红蜘蛛等病虫害危害严重。

三是有机肥施肥量严重不足。托格拉克勒克乡整体上养殖牲畜数量有限,乡内有机肥缺口量大,全乡大致仅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枣园能够达到每年每亩施2立方农家肥的施肥标准。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密植枣园疏密和大树移栽力度。按照县委决策,将推广“简优化”关键技术作为工作重点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逐步解决枣园“三过”问题,彻底改善枣园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成本。保证2-3年前完成全县密植枣园疏密任务。

二是高度重视红枣病虫害防治。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始终不放松红枣病虫害防控这项基础性工作,要切实做好石硫合剂喷洒、树干涂白、枯枝落叶清理、全园旋耕等清园工作,最大限度的消灭越冬害虫,降低虫口基数。在关键防治时间节点,加大石硫合剂、苦参碱、矿物油等生物药剂喷洒力度。

三是加强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在我乡已有6个农民技术服务队的基础上,加大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技术服务队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对无劳动力的特殊家庭和管理不到位的枣园开展技术帮扶管理工作,补齐管理短板,整体提升全乡红枣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加大贫困户帮扶力度。将271户贫困户的2836.9亩红枣管理与干部绩效挂钩、考核挂钩,通过帮扶干部、结亲干部帮助贫困户解决红枣修剪工具,解决农家肥,帮助修剪、抹牙,施农家肥,红枣大树移栽,帮助贫困户提升红枣管理效率和水平,让红枣产业成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

五是加强有机红枣生产监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程依法监管。坚持实行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条田、包联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技术服务的包联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使各项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有机红枣名副其实,能够经受任何经验检测。

六是切实加大有机肥投入力度。要尽量保证每年每亩枣园至少施足2立方米以上的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和200公斤以上商品生物有机肥,保证枣园地力得到可持续补给,为生产优质红枣打牢基础。积极推广农家肥生物发酵技术,将农家肥、枣园杂草落叶、径粗小于3厘米的枝条粉碎后,掺入生物菌充分发酵后深施,最大限度的释放有机肥的有效成分。

下载关于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烟草市场调查报

    烟草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国内,国际形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市场,拥有的烟民总数高达3.5亿,近年来的卷烟销售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1/3,对于如此巨大的市场,尤其是在西方反烟运......

    成立红枣协会助推红枣产业发展

    我县成立红枣协会助推红枣产业发展 11月22日,xx红枣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xx农业园区召开,标志着我县红枣协会正式成立。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xx,副县长xx及县红枣协会全体......

    红枣发展(大全)

    红枣滞销带来的深思 2010年,是我县枣农的一个“牛市”,枣的售卖价格翻番,让枣农赚得盆满钵满,许多精明的枣农也由此晋升为枣贩,完成了原始积累。去年,临县红枣大丰收,4.6亿斤的产量......

    永登县工业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

    永登县工业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永登县在甘肃省中部,东经102°36′~103°45′,北纬36°12′~37°07′。东邻甘肃省皋兰县和景泰县,西靠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

    天堂县民生发展状况调查报

    天堂县民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

    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调查报

    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报告了笔者就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相关问题对番头小学会计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调查中得到的启示来......

    银行卡调查报g

    银行卡调查报告 08金融六班 汪蕾 08156032 摘要:银行借记卡是指先存款后消费(或取现),没有透支功能的银行卡。其按功能不同,又可分为转帐卡(含储蓄卡)、专用卡及储值卡。是一种具有......

    环境污染调查报1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