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土地资源管理)

时间:2019-05-14 19:1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庐山实习报告(土地资源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庐山实习报告(土地资源管理)》。

第一篇:庐山实习报告(土地资源管理)

目录

前言.................................................................................................................................................................................1 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1

1.1 实习目的.....................................................................................................................................................1 1.2 庐山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过程和主要内容.........................................................................................1 1.3 实习主要内容的问题分析及实习结果.....................................................................................................2 1.4 庐山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收获.................................................................................................................4 1.5 庐山自然地理学野外体会和建议.............................................................................................................4 2地图野外行径..............................................................................................................................................................4 2.1地图野外行径目的..........................................................................................................................................4 2.2地图野外行径实习过程及内容......................................................................................................................5 2.3地图野外行径问题分析..................................................................................................................................5 2.4地图野外行径实习结果..................................................................................................................................5 2.5地图野外行径实习收获..................................................................................................................................5 2.6地图野外行径体会及建议..............................................................................................................................6 3庐山别墅及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6 3.1实习目的..........................................................................................................................................................6 3.2实习过程..........................................................................................................................................................6 3.3实习问题分析及实习结果..............................................................................................................................6 3.4实习收获与体会..............................................................................................................................................7 3.5实习建议..........................................................................................................................................................7 4庐山房屋调查..............................................................................................................................................................7 4.1实习目的..........................................................................................................................................................7 4.2实习过程及内容..............................................................................................................................................7 4.3实习的问题分析及结果..................................................................................................................................8 4.4实习调查收获..................................................................................................................................................8 4.5实习体会和建议..............................................................................................................................................8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9 5.1实习目的..........................................................................................................................................................9 5.2实习过程及内容..............................................................................................................................................9 5.3实习问题分析和实习结果..............................................................................................................................9 5.4实习收获和建议..............................................................................................................................................9 总结...............................................................................................................................................................................10 附录...............................................................................................................................................................................11

前言

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以及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资源、环境问题等内容,自然地理学实习侧重于进行实地的系统的地理调查,通过调查实践掌握地理科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则是自然地理学课堂教学的延续,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掌握野外工作方法、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在庐山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上的知识合理有机地运用在实践上,同时在实践锻炼中,对知识有个纠正,对以后发展方向和学习的方向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1.1 实习目的

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b)以遥感图为底图结合旅游图,掌握野外步行的方位判定和路径绘制,在野外实习时标注出路径的方向和各个实习点和景点位置,并转绘到硫酸纸完成路径绘制和方位判定;

c)了解庐山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的概况及庐山地区所看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分布、产状、形成原因,现象及庐山地质的类型(如断层,解理,褶皱等)及其形成原理等; a)通过这次的实习让同学对庐山的地质地貌,植被土壤,气候水温,人文环境有一个整体而细致的1.2 庐山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1)实习的时间6月28日-6月30日(2)主要实习线路:

a)如琴湖---花径---天桥---锦绣谷---险峰---仙人洞 b)芦林湖大坝---黄龙寺----黄龙潭 c)含鄱口---庐山植物园---三叠泉(3)主要研究内容:

a.如琴湖成因、河流袭夺、花径 b.天桥成因、锦绣谷

c.仙人洞:佛手岩观察分析,仙人洞成因分析

d.芦林湖大坝:河流袭夺、地形倒置与芦林湖形成,冰盆、纹泥问题讨论; e.黄龙潭:裂点类型识别。

f.含鄱口:九奇峰、犁头尖地貌观察与分析;

g.三叠泉:V形谷和瀑布成因

1.3 实习主要内容的问题分析及实习结果

1.3.1庐山自然地理概况

庐山地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九江市、庐山和庐山南北麓的星子县、九江县的大部分,东经115°52′-116°13′与北纬29°22′-29°46′之间,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庐山地区北滨长江、东和东南为鄱阳湖环绕,区内有著名的庐山中山山地、山前丘陵和滨水平原。因此,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

庐山总体走向北北东,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平地拔起一座主峰汉阳峰海拔1473.8米的断块山。庐山山前丘陵多由古生界组成,并间以宽谷平原。庐山东侧五老峰下高近800米的峭壁,已远离断块山东侧的温泉大断裂,已不是原本的原声构造地貌断层崖。

庐山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庐山山体的垂直气候—植被—土壤地理分带规律鲜明。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比较齐全,逆行演替和顺向演替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庐山山上具备谷底与鄱阳湖湖口段的地形,决定着局部地段的气候、水分、植被和土壤发育均有一定的相对特殊性,构成独特的地理景观。

1.3.2现象分析 1)如琴湖大坝

如琴湖是我们在庐山景区内看到的第一个景点。它因湖湾、湖岬相对,形如一把琴而得名。根据老师的讲解,它的成因主要是,如琴湖位于背斜核部,在乎的两边较宽处发育了节理,有节理发育的房地侵蚀快,构成湖湾,没有节理的地方侵蚀慢,形成了湖岬。在如琴湖我们看到了河流袭夺的现象,虎背岭背斜核部节理发育,流水侵蚀使虎背岭发生断裂,东谷基面低于西谷。2)花径

在花径处的袭夺是因为,花径一带原是西谷的自然延伸部分,保存老谷形态,后来,由于天桥一方的河流强烈下切、溯源侵蚀,致使西谷河流由天桥流入锦绣谷,而原西谷河流出口处变为风口。在风口处还保存着棕红色堆积物及棕红色、具典型网纹的基岩风化壳,低处还有棕黄色堆积物,从风口的特征和堆积物来看,与西谷下端大致相似。3)天桥

在锦绣谷里面,我们看到了天桥,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河流断裂或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流水强烈下切侵蚀,谷坡近于直立。由于这里的岩层产状近于水平,节理发育,下面的岩层受到河流侵蚀、崩塌,上面的岩层则横空伸出,就像是一天然石桥,所以称为“天桥”。再继续前行,我们发现了V型谷,V型谷的成因主要是,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通过老师的介

绍和网上资料我们知道,峡谷横剖面多呈V型,谷底深切,谷底陡峭,有的成阶梯状,发育多级裂点和瀑布,现实青年河谷的特征。若峡谷两坡近于智力。并且深度大于谷地宽度,则叫做嶂谷。如果峡谷进一步发育,谷坡不断侵蚀后退,河床下切带一定的深度则停止下切,开始转向以侵蚀为主的河谷展宽过程,这时河谷便到了壮年时期。4)仙人洞

仙人洞的规模不大,但是它的结构位置生的巧妙,处于虎背岭背斜核部,节理发育,岩层是含砾石英砂夹千枚化片岩,产状近于水平,岩层间夹软弱千枚岩化片岩,有利于岩石的风化、侵蚀和崩塌,从而为岩洞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后加以人工修饰,才形成目前的这个样子。(如图1)5)芦林湖大坝

芦林湖位于庐山区海拔1040米的东谷芦林盆地,故又称东湖。根据地质学家考证,芦林湖处于大月背斜核部,芦林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巨大冰窖遗迹,节理密集发育,然是易被侵蚀,加上河流袭夺加速侵蚀,在背斜核部出现了地形倒置现象。在漫长的岁月中,约200亩的芦林凹地,一直保持荒凉、芦草丛生的原始风貌,为野兽经常出没地方,后来,才慢慢变成灌木丛林。由于筑坝造桥,截住猪卷山的溪水和犁头尖的流泉等,1955年下半年开始,在二峰间筑坝蓄水,于是高峡出平湖。全湖面积约13万平方米,蓄水120万立方米。

其实,这里的河流袭夺是指相邻流域的河流向源侵蚀速度不同,速度较快的,源头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也快,最终首先切穿分水岭,导致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流注入此河,成为了此河的支流。(如图2)6)黄龙潭

黄龙潭因出露地表而形成裂点,最终受侵蚀作用形成一个潭。而乌龙潭是典型的河流地貌,因河流下切侵蚀而形成,当地垂直节理较完善,因崩塌而形成裂点。黄龙潭是北东向的横断裂,乌龙潭是同黄龙潭垂直的方向,二者最终汇入电站大坝。7)含鄱口

含鄱口的南北岩性不同,此处出露的岩石北部为石英砂岩以及大月山的粗砂岩,较耐侵蚀,而南部为花岗岩,易被侵蚀,且容易形成球状风华地貌。含鄱口西侧有九奇峰以及犁头尖,二者都属于因冰雪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金字塔形山峰,即冰川角峰,峰体苍劲,挺拔峻峭,构成特有的孤峰地貌景观。含鄱口则属冰川刃脊。九奇峰-犁头尖属于断裂构造中的正断层,是庐山地区温泉断裂带的一部分,走向近北东,呈弧形。含鄱口南北岩性的差异导致了现在这种地貌的产生,而其两侧的九奇峰和犁头尖形似孤峰,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8)庐山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原称庐山森林植物园,是一座亚热带山财植物。创始人为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等教授。研究灌木为主,兼茶果、园林、药用植物。已收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引种驯化3400多种。庐山植物园是我园进行引种驯

化、保护保存、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如图

3、图4)9)三叠泉

三叠泉瀑布一方面是由于断层构造使河床呈阶梯,再加上发断裂面岩性硬度大小不一,受发源于大月山落差达到300米水流的侵蚀,造成了三叠泉分三层形成跌水飞瀑。由于溯源侵蚀的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此(如图5)

1.4 庐山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收获

在此次的庐山实习过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的体力和体质还算是可以的但是,通过这次的庐山实习,从如琴湖到三叠泉,我看到了自己的狼狈,看到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在庐山面前,我们不仅仅知道了大自然的伟大和雄伟,更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这不单单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对心灵的一次震撼。此外,在这次野外实习中,我知道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是多么微少,每当老师讲出一个专业名词,明明是在《自然地理学》中的知识点,但是自己往往只能张嘴说“不知道”,总感觉老师野外讲解的知识是第一次听的,这大概是自己平常没有努力的后果吧。或者是自己的方面不对,一味的死记硬背,没有理解好书中的知识点,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就不知老师所云了。在学习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对书本上的知识不懂的记忆,不懂得如何去融会贯通,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1.5 庐山自然地理学野外体会和建议

庐山自然地理学野外体会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差很远,有很多专业知识根本都不知道。我觉得我们在每一个自然地理附近逗留的时间太短,还没有理解弄懂其地貌形态、形成原因不得不到下个地方。老师讲解的部分只有一部分的同学听到,没有一个统一的方式将知识点传播,同时,老师讲解的音量不够响亮,以至于一些在后排的同学是在是听不清楚。实习的地点表较少,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地貌没有实地考察到。我的建议是:

1、实习开始前,调查好实习地点的开放时间,避免出现各种特殊情况。

2、分老师带队,减少老师带队压力,便于学习讨论和做笔记和管理。

3、对于特殊意义的地理现象,可以多做详细介绍,避免走马观花的现象。

2地图野外行径

2.1地图野外行径目的

为了掌握野外步行的方位判断和路径绘制,以遥感图为底图结合旅游图,在野外实习时标注出路径方向和各个实习点和在野外实习时标注出路径方向,并转绘到硫酸纸完成路径绘制和方位判定。培养学

生对野外方向感的灵敏度,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判断方位的方法,能通口头表述正确描述自己的方位。覆盖度高、便捷的的野外实习路径能够给野外实习提供方便的路线,为野外实习信息的检查、更正提供有效的路径信息。给野外实习带来到了大大的便利。

2.2地图野外行径实习过程及内容

a)如琴湖---花径---天桥---锦绣谷---险峰---仙人洞 b)芦林湖大坝---黄龙寺----黄龙潭 c)含鄱口---庐山植物园---三叠泉

2.3地图野外行径问题分析

A.遥感图往往是从高空向下俯瞰拍摄的,我们只能大概看出地类物体的分布,但是没有详细的标注和说明。而旅游图一般只有著名景点和一些繁荣的景区的说明,使得我们的行径往往缺少一种方向性和目的性。

B.我们队遥感图的估算不够准确,在需找参照物的时候感到吃力。在描绘实习的路径的时候,受到遥感图上的天气影像影像,给我们的工作带了人员误判的错误。

2.4地图野外行径实习结果

A.我们在出发前,已经在室内做好准备工作,用不同的标志和图标标志处一些可能会经过的地物。通过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准确性,同时,避免在寻找地物的过程中,错过了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地物。

B.在我们从出发的地方到我们最终的实际地点,我们一直都有在做记录,一边调查,一边在旅游图和遥感图上描绘出实习的路径。不断核对实习的路径和我们当前行进的路径是否一致,然后我们可以在遥感图上将路径画出来,做好一个大致的记录。C.野外行径图与小组调查路径图见附录(图

6、图7)

2.5地图野外行径实习收获

通过这次的野外行径,我们深知了野外工作人员的辛苦,在我们翻山越岭的时候,我们不仅仅面临着体能上的挑战,还有心理上的挑战。我们在这过程中,看到的是高高的山岭,听到的是我们队员不时的埋怨。我们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时候就有一定的体能锻炼,同时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少抱怨,多做实事。

2.6地图野外行径体会及建议

a)在调查前多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明确好小组要调查的位置。

b)摆正好自己的心态,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不能抱着嬉戏游玩的心态呢进行地图野外行径调查。c)遇到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通知老师,避免组员盲目寻找,浪费珍贵的时间。

3庐山别墅及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

3.1实习目的

了解庐山别墅群的开发历史,了解他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更替、了解庐山的建设,庐山的别墅资料与所学过的知识,运用所学过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的知识,讨论庐山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

3.2实习过程

阅读实习指导书,并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带着思考去观察核实庐山各个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从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的角度,与同学共同讨论、分析。

3.3实习问题分析及实习结果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庐山别墅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这可以说是西方建筑思想进入中国的开端,同时也是城市规划的开端,这对我们专业和城市规划方面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庐山开发的创始人是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他买下了庐山的土地并取名为“KULING”,英文名“COOLING”即阴凉之意。李德立颇具商业头脑,他将土地划好片区编好号向世界各国人出售,并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宣传庐山的美丽和清凉。很快他就因此发了大财,而庐山也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成为了洋人们的避暑胜地。

李德立请来了英国工程师甘约翰和德国工程师李博德来辅助他全面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庐山,这也使得庐山的别墅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很高的水平。经过科学的考察,他们规定在编号出售的每片为3.7亩的土地上只准盖一幢别墅。建设密度控制在15%以下;所有别墅不用统一式样,完全由个人发挥。庐山牯岭的开发与建设至20世纪30年代,已初具规模。国民政府于1935年底收回牯岭租界地。庐山现存别墅总数为636幢,16个国家的建筑风格。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庐山会议”旧址及别墅群(美庐别墅即180号别墅、124号别墅、176号别墅、359号别墅、442号别墅),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庐山近代别墅群,虽然是建筑群落,但建筑密度较低,体态轻盈,层面不高,多为一至二层。庐山的别墅,常设置庭院,庭院经过精心的绿化和美化,营造出深邃、宁谧的氛围。

3.4实习收获与体会

在庐山别墅群内,看到一座座各有特色的美丽建筑,我发出来阵阵的感叹。在惊讶之余,在内心里总有一种心酸。这一栋栋漂亮的别墅,都是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劳动人民用血汗建筑而成的,一栋栋建筑的背后都是一段段血汗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别墅的荒废,对于这种深具人文历史的建筑,当地政府居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再联想到其他地方的历史文物,感叹更多。

我想,作为一名土地资源管理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如何更加有利地去利用土地,更要培养出一种珍惜土地,关注土地,关注建筑的情怀。对土地有个更好的规划和保护,将土地的开发和本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联系起来,将各类土地文化遗产更好得进行开发和保护,这才是我们此次实习的目的。

3.5实习建议

在调查别墅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别墅的分布情况了解不太清晰,以至于在寻找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准确的目的和目标,使得我们的调查进行缓慢。同时,大多数的别墅都是在深山丛林里,在遥感图上没有一个准确的位置,希望老师在以后的实习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详尽的资料,让我们尽快找到别墅的方位。

4庐山房屋调查

4.1实习目的

为全面掌握牯岭镇房屋建设现状和为城镇总体规划设计提供的基础数据,对牯岭的房屋进行一次普查。

4.2实习过程及内容

a)听从老师对实习区域的讲解,对各组调查的地区进行抽签。

b)运用软件在室内进行判读,利用老师提供的电子遥感图勾勒出房子的轮廓,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进行了仔细的标记,在接下来的野外调查中可以针对这些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调查。

c)明确好进行调查的内容,我们小组调查的主要是:房屋的建筑时间、使用权属、房屋层数、房屋用途、房屋结构、房屋门牌号等信息。

d)在组内进行分组,针对我们区域内的房屋进行分组调查,提高小组的调查效率,带上所需的物品,对街心公园和污水处理厂片区进行调查。

4.3实习的问题分析及结果

A.在我们调查片区的街心公园内,由于在我们调查的时间里,即6月-7月,在处于施工当中,我们调查小组没有办法进行靠近调查,因此我们做好记录,清楚了解好状况。

B.在我们调查的片区中,有些房屋是被树木遮蔽。在遥感图上并没有显示出来,我们只能够靠自己的摸索,到实地去参考周围的建筑,以此来确定在遥感图上下面的建筑的形状,面积等信息。C.对于没有被树木遮挡到的房屋,我们通过的是房屋屋顶的颜色去判定。由于遥感图制作的年份与我们调查的时间之间有点差距,使得给我们的调查造成了一些困难。因为有些房屋的屋顶经过翻新,屋顶的颜色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往往是通过询问一些老村名才得知原本屋顶的颜色,从而得出这间屋子是否是我们所需要调查的房屋。

D.在我们调查的片区内,有一个山坡上的房屋主要都是砖木结构,年份有些久远,在她们的房屋门前往往是没有门牌号,这时就需要我们挨家挨户去敲门询问居民所住位置的门牌号。然后仔细观察房屋的轮廓和估算出大概的面积,再在我们的遥感图上大致勾勒出轮廓,最后,我们在沿着我们最初设定好的路线对照遥感图,不断进行修正。

E.我们实习的结果将在上交的遥感图和房屋登记表中体现,小组房屋用途图见附录(图8)

4.4实习调查收获

我想实习的目的大概就在这里,当我们自己亲自拿着地图,亲自去走访人家。地图从陌生到熟悉,我们经历在丰富。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对我们实际的调查又起着真正的促进作用。的确,我们在此次过程中,真的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天气的原因,有判读错误的原因,有遭到居民拒绝的原因,但是,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都将这些困难一一克服了。我们收获了专业上的提高,更加收获了小组内部的友谊。

4.5实习体会和建议

i.在到野外实际调查前,室内的判读很重要,判读的准备程度和准确程度将会影响到野外调查的效率和时间的利用。ii.在对照地图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前进路线与图上的路径不相符时,要马上停下来进行核查,如果发现错误要果断进行改正。iii.在调查过程中要配备GPS导航系统,在遇到不明白的路径,要参考导航系统上的指示,不要盲目走动,以防走进山林内迷路走失。iv.根据在暑期作图的经验和暑期同学难以联系,在庐山实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取得的数据马上在电脑进行录入,并在调查的晚上对信息进行更新和更正。不能拖到暑期去完成,这会加大完成的难度。

v.在房屋调查中,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完成所有的调查工作,对于房屋面积的调查和权属的调查都没有展开,如果有条件,希望可以带上足够的仪器和安排组后的时间进行充足的调查。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5.1实习目的

a)查清各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b)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状况,为徒弟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和建立土地档案服务: c)了解当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5.2实习过程及内容

a)利用遥感图像,在室内进行判读,初步勾勒出一类图斑,对于不清楚的图斑做好记录。b)明确好地类调查的内容:土地权属、土地权属界线、用地类型等,对每一块图斑都要进行野外调查。

c)准备好所需要的物品,进行小组内部的分组,确定好路线,出发调查。

d)对街心公园和污水处理厂片区的调查的地类、零星地类做好调绘的记录,分工负责不同的内容,一个人负责绘制遥感图上的标记以及地类界线的绘制,一个负责绘制草图,一个人负责记录属性信息,剩下的人员负责询问信息。

e)对当天的数据进行整理,录入电脑,并绘制在超图软件中,并对第二天的路线和内容进行部署。

5.3实习问题分析和实习结果

1.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建筑和遥感图上的内容大致相同,但有少部分发生变动。2.由于地形的限制,我们对一些无法进行实际调查的地形进行了人工判定,如在我们片区内有一处椭圆形的灰色地带,经过我们的推断,我们认为它属于水泥地地类。3.调查之后,我们填补了我们在室内判读不出的地类,并做好了标注。(如图9)4.最后在电脑成图,成图结果见附录(图10)

5.4实习收获和建议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小组是将庐山房屋调查和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同时进行的,我们在调查房屋相关

属性调查时,也在判断土地的利用类型,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判断,使得我们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其次,我觉得实习跟学校的地类调查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我们需要融入到这里的环境去进行调查,增加了难度。同时,由于我们小组是分组进行的,对于地类的细分没有足够明确,以至于有些地类的分化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建议:

1.在小组内部制定好一个统一的标准,方便在做地类统计时一致,如果两个小组长对该地类无法做出一个一致的判断,可以先将该土地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然后进行讨论或者请教老师。2.对12大类、57二级分类,部分组员认识不足,在判断的过程中要反复翻阅手册,使得我们的调查进度缓慢,同时出现分歧较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调查前,在小组内进行一个对于地类的小培训,让组员做好知识储备,提高我们判读的速度。

3.在野外调查的时候,要做好体能和心理上的准备,当遇上一些地势较陡的区域要注意安全,切勿穿高跟鞋、拖鞋等不利于野外调查的工具。

总结

通过这次的庐山实习,我们还真正体会到了从事土地利用调查人员的艰辛。在野外调查的过程中,你可能要去涉足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在丛林里行走要面对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危险,同时伙食的质量也没有办法得到一定的保障。对野外调查的地理工作者,我感到深深的佩服。不走出去是难以感受到她们的辛苦。

对于第一次到野外实习的我们,真的体会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匮乏,每当老师对地理现象侃侃而谈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同学还是一头雾水。如果没有老师在身旁指点,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没能及时向老师询问很多小细节的东西,我们就无法连贯起来去思考。

经历了更多,我们才会真切明白过中的辛苦,才会真正清楚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慢慢去成长。这短短几天的时间,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体能,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我们还学到了在书本上难以看到的自然现象,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我相信没有了一个团体的团结合作,我们是没有办法取得这样的实习成果的,团队的精神,团队的友谊是在这次的庐山实习中最大的收获。

附录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第二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分类实习报告

**大学课程实习报告

实习题目:土管专业野外认识实习

学院:_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_专业:_土地资源管理_班级:___11级 __ _学号:_11081003__学生姓名:__范** ___

2013年1月5日

I /

5一、我国土地分类体系及划分依据

1、土地分类的概念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提供根据。根据土地的特性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

2、我国土地分类体系及划分依据

我国在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订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在1989年9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订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这两个土地分类自发布实施以来,基本上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需要,有效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制定并公布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试行),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同时停止使用。

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一是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可以根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根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二是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三是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种分类的基础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分为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1989年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其含义,城镇地籍调查及村庄地籍调查应用的就是城镇土地分类体系,在城镇土地分类体系中,将全国的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10个一级类土地是:商业金融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用地,农用地,其他用地。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规划分类的区别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根据1984年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分为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

2、土地利用的规划分类

试行的《土地分类》采用了三级分类体系。(1)一级类设三个,即《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这三大类的界定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条第3款的规定。(2)二级类设15个。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8个一级类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新设的“其他农用地”等5个地类共同构成农用地;原城市土地分类的商服、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等5个

一级类及原来两个分类中都有的特殊用地、交通用地(除农村道路)和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水域中分离出来的水利建设用地等共8个地类构成了建设用地;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未利用地(除田坎)和未进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他水域共同构成了未利用地。(3)三级地类设71个。这些是在原来两个土地分类的二级地类基础上调整、归并、增设而来的。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农用地具体可分为5种: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具体的可以分为8种:1)商服用地;2)工矿仓储用地;3)公用设施用地;4)公共建筑用地;5)住宅用地;6)交通运输用地;7)水利设施用地;8)特殊用地。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两种:1)未利用地;2)其他土地。

三、对我国土地规划分类的认识与思考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土地形势严峻,正确认识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更好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类,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非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

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加快土地市场化建设步伐,建立土地权属有条件的市场流通机制;政府管理土地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供求平衡实行宏观调控;确立法律在土地管理中的权威地位,在土地立法、司法和监督等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早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

第三篇: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07地理教育(2)班余静

实习目的:

1、为了贯彻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地理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

2、为了能够初步掌握对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方法。

3、地貌:将地貌学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相结合,认识有关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初步分

析实习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初步培养野外认识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以及地貌

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4、植物:观察和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及其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

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分布规律;识别本地区主要的一

些植物种类;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

5、土壤:观察当地土壤类型,学会对土壤剖面的调查和分析。

实习时间:2008年5月11日——2008年5月16日

实习地点:江西庐山

实习内容:

1、地貌: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大概地貌特征,进而分析一些地貌的成因,如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

2、地质: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地质构造。分析庐山的形成。

3、植物:辨认庐山地区植物以及采集植物标本和该地区的植被类型,拉植物样方并进行整理和

分类;对庐山地区的植物群落与环境进行基本调查和研究。

4、土壤:通过挖土壤剖面从土壤的成土因素方面分析庐山土壤种类。

实习路线:2008年5月12日:美庐——庐山会址——庐山大厦——大较场——庐山博物馆——芦林湖—

—电站大坝——大王峰阴坡观察土壤剖面——石门涧峡谷。

2008年5月13日: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采集植物标本——圆佛殿—

—大天池——龙首崖。

2008年5月14日: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

2008年5月15日:剪刀峡——望江亭——小天池

实习报告: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东经 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长约29公里,宽约16公里,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之滨,以雄,奇,险,秀闻名。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3月又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庐山的地质概况

1、庐山的形成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最高。

2、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 组。

3、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三、庐山的地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庐山的冰川地貌

庐山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十亿年前,庐山地区是浅海。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在2500万年前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冰川地貌主要包括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这里我们主要去的是冰碛地貌:飞来石;以及冰蚀地貌:三逸乡冰窖,天桥冰溢口,锦绣谷冰川U形谷、含鄱岭冰川刃脊。

飞来石,为重叠石,属于冰桌,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置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西谷冰川U形谷中的冰桌,下部的巨大漂砾长8.9m、宽6.1m、高4.5m;上部的巨大漂砾长5.6m、宽4.5m、高2.9m。其位于庐山西谷上部,庐山中学附近。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才故名为飞来石。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将其称为冰桌,认为石第四纪冰川遗迹。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飞来石的底部为石英砂岩,其层里是岩石堆积而成的磨圆度较好,而顶部主要是石英片岩(变质岩),呈片麻状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两部分的岩性不同,可推测出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又因在岩石上发现“丁”字擦痕和压抗这些冰川作用的关键证据。因冰川搬运能力相当的大,它能使上万吨的巨大岩石随冰川一起移动,因此能搬运300余吨的飞来石是不成问题的,故我同意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形成。三逸乡冰窖:冰窖是冰川的主要屯冰处,它是300-250万年,120-150万年,110-90万年,40-20万年四次冰期的屯冰之所,窖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40-20万年冰碛物泥砾层。冰窖直径约1000m,深约80m,盆底海拔1050m。其北为月轮峰冰笕,南东为含鄱岭刃脊。

天桥冰溢口:位于西谷U形谷锦绣谷冰川U形谷之间,西谷中的冰流从天桥冰溢口流入锦绣谷,冰后期溢口侵蚀成一个天生石桥。

锦绣谷冰川U形谷: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

含鄱岭冰川刃脊:含鄱岭冰川刃脊如刀刃状,其延长方向近东西,既不与岩层走向一致,又不与任何一组裂隙面下行。北侧为三逸乡冰窖、南侧为太乙村冰坡。刃脊长1250m,高约120m,海拔1100m。北端的梭子岗刃脊是其外延部分。

芦林冰碛泥砾剖面:位于大校场冰川U形谷口的冰碛剖面,由黄棕色泥砾组成,最大砾石约3.5 m、大小混杂无分选,是4 0—2 0万年前庐山期冰川消融后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曾发现过冰川条痕石及熨斗石,都是冰川成因的有利证据。

剪刀峡:U形谷下套V形谷,认为冰后期U形谷受河流下切,山嘴交错,河床曲折,认为也是冰川谷,山麓地带有山丘,山丘外有水,认为是山体冰川终责堤。两列终责堤之间为冰水湖。构造学派认为此峡与锦绣谷发育一样,西北坡上切穿虎背岭形成崖口,此处至谷底700m,对面望江亭,在莲谷登山小道上有好汉坡。

2、庐山的流水地貌(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在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于上述流向垂直。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流水地貌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宽谷,它包括东谷、西谷、仰天平、七里冲、大校场谷等;一种是峡谷,其主要包括石门涧、剪刀峡。两者之间夹着裂点和瀑布。这里主要介绍西谷和剪刀峡:

西谷,位于如琴湖湖口,海拔900-1100m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由地形中南向西北偏低。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却和溯源侵蚀所成,如三叠泉裂点、天桥裂点、芦林桥裂点。其他小的裂点如乌龙潭等,它是受岩性和构造影响而成,与上升无关。

3、构造地貌--背斜,向斜,五老峰断层崖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其中,褶皱构造主要有单面山、背斜山、向斜山等;

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 南,平均高1358米

断层构造主要有: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称,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补充:

1)在第四纪时期,中国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大陆东部包括庐山地区处于相对下降地区。但庐山本身又处于东部相对下降地区的局部隆升地区。在庐山地区,山体隆升的同时,古赣江却又渐渐下降,形成了鄱阳湖。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它与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是一种绝妙、独特的壮丽浩大的景观。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北斜与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

2)仙人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砂岩层面平缓,倾的劈理面,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洞宽约4 m、深12 m,是道教活动圣地。我们看过锦秀谷之后,通过小路来到了仙人洞。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对仙人洞有所了解:仙人洞是倾俯的背斜,形状象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它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间是石英片岩,比较软,容易风化,再加上人为的加工,就形成了中间的洞穴。外围是石英砂岩,比较硬,不容易风化。洞穴内还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这些泉水是裂隙式的。

四、庐山的水系及其演变

1、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2、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

(1)锦绣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①、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②、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2)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穿过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西南流入芦林湖盆地,改为向西北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3、瀑布: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

五、庐山的土壤

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庐山土壤的垂直分布:400米以下:红壤

400米—800米:山地黄壤

800米—1200米:山地黄棕壤

1200米以上:山地棕壤

少数排水不当的地方还有沼泽土分布

大王峰阴坡土壤剖面:枯枝落页层

腐殖质层:41cm

淋溶层:36cm

基岩:55cm

母质层

土壤松紧度:松软

含水量:大

土壤侵入体:碎石块

六、庐山的植被

这次我们植被考察主要是去了庐山植物园: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海拔1000-1300米,是我国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庐山植物园以引种可驯化植物为主,开发利用亚热带山地野生植物资源,培育品种,是以植物联系农、林、园艺、药物和环保等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是普及植物学知识的园地,面积30平方公里。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国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各种植物标本众多,与世界上 60多个国家近300个单

位,建立了种子交换等方面的关系。

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特征:

1.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庐山植被的基带,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庐山海拔800米--1100米之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2.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800--1100米以下,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

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

3.针叶林带:在海拔1100米以上,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这里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黄山松是本带内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由调查可知,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杜鹃花种类繁多,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如云锦杜鹃、映山红、满山红等。二是裸子植物丰富,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

七、庐山气候调查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多500毫米,达1900多毫米; 庐山相对湿度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由于是座中山,又矗立在鄱阳湖盆地之中,襟江带湖,得江湖之利,自然之灵,夏日气温比山下低8摄氏度,堪称清凉世界。但“山中饶霜霞,风气亦先寒“,800米以上山地,却是长冬短夏。且庐山气候有如下特点:

1、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底: 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地区,而它由于地势高耸,夏季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云中山城”牯岭是庐山的标志,它的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5℃—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的九江低7℃左右;一年中平均气温≥27℃的日子,只有一个月,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成为“长江火炉”地区的一个“凉岛”,并有“清凉世界”的美誉。

2、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 降水量大,云雾多也是庐山气候清凉的原因之一。庐山地处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暖湿空气以来自东南太平洋的气流为主,兼以依山傍湖,蒸发量大,携有大量水分的空气沿山地上升,形成地形雨。庐山年降水量为1838.6毫米,较周围地区多出1000余毫米,最高年份曾达3362.6毫米。庐山的降水随夏季风消长,主要集中在3—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降雨日多达160多天,从而造成日照率低,并起到夏季降温的作用。

3、庐山相对湿度山上山下也有差异:庐山是云雾的世界,频繁涌现的云雾,使庐山雾日最高年份达221天,最少年份也有158天,年平均雾日为191天,这与山下九江年平均雾日只有8天,形成天渊之别。云雾多,与庐山空气湿度大,气温低密切相关,饱含水分的空气,在山谷中不易消散,遇冷即凝为云雾。云雾多能有效地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温度的增高起着抑制作用。在庐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云雾飘忽的踪影,其中尤以春季为最,三天便有两日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给人一种朦胧美,平添一份神秘感,被称为“一绝”。也许正是因为多姿多彩的云雾的半遮半掩,才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庐山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八、庐山的开发利用

庐山山、水、林及古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10多年来 ,由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多以及旅游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庐山生态环境发生了某些负面影响。面向 2 1世纪的庐山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相应发展目标 ,是庐山风景区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资源承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 ,可通过一个地区旅游环境容量估算 ,分析其旅游资源承载力 ,进而寻找发展与现实、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庐山的深度开发,首先要解决好景区理念组装的规划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对曲牯岭景区和山南景区组成的核心区,进行政治文化理念的设计,以政治名人的秩事、起居、游览为内容,开发体验名人生活的旅游项目。在外围区,沙河景区应加强宗教文化理念设计,提高东林寺的宗教感染力,开发一定规模的香客市场,而浔阳景区及鄱阳湖风景线应加强文学感应的理念设计,开发文学夏令营、儒商商务旅游等项目,从而形成一个以核心区政治文化功能为主体,兼具外国区宗教文化、文学感应功能的大庐山理念形象,并使外围区起到对核心区游客分流的作用。

九、实习总结

收获:

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让我们对野外地质、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庐山是个旅游胜地,此次也让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实习安排的时间非常紧张,对一些地质地貌现象缺少相对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如对庐山河流袭夺地貌认识不清楚;对于庐山在第四纪是否出现过冰川地貌,获得的感性资料很少,仍缺乏认识和了解。但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对这些知识进行进一步完善!

第四篇: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及地貌概况 :

庐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方便。.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每年7月-9月平均气温16.9度.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在十九世纪末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实习路线:秀峰龙潭,卧龙桥,涑玉动~海会镇水库大坝脚下~三叠泉~九江县狮子洞。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拓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了解工程地质与土木工程专业有何联系。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习了解了地质的目的(即一般的地质研究和为某种经济或工程服务);学会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

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

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

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

5、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

此外在野外进行地质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也有利于学生增强体魄和磨练意志

二,实习内容

日期:2011.4.19 天气:晴天

一,秀峰: 秀峰龙潭

整个庐山以石英砂岩为主,但这里是火成岩中的花岗岩。花岗岩后期被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形成于株罗纪燕山运动的产物。分布规律:沿庐山东麓条带分布,北面海汇→秀峰→温泉,顺庐山东麓的一条断层带侵入上来的。温泉断层是庐山和鄱阳湖向的断层。上盘:鄱阳湖平原下降。下盘:庐山上升。五老峰断层崖。花岗岩中剪切节理,暗色的为黑云母;浅色为石英和长石。

青玉峡:典型V型沟谷,地壳上升强烈,流水侵蚀强烈。山上升,水下切,既形成了光滑的磨石,冲石,和浴石等,也形成了现在的秀峰的深谷。

卸荷裂隙(发生在硬和脆的岩石当中):平行斜坡坡面,沟谷回弹产生的。龙潭的形成是水流和地壳运动的综合作用结果。水流的侵蚀、搬运、沉积按方向分可以分为向下和侧向,按成因有:速度冲刷,细小颗粒磨蚀,可溶性岩的溶蚀。下蚀使河床变深,一般在河流上游,侧蚀使河弯曲,一般在河流下游。在那我们还看到了张节理,由张力引起,裂面宽,不长,不光滑,不宽。

日期:2011.4.20天气:雨天

二,海会镇水库大坝脚下:

(一)水库大坝脚下

此处的源头为三叠泉,从河流中的岩石可以看出,自上游至下游,颗粒逐渐变细,这个特点称为分选性。它是由于搬运途中,琐碎颗粒在运动中相碰撞,摩擦,带菱角的碎石被磨得浑圆,而且颗粒逐渐变细。在河床中沉积有粗大的巨砾,卵石,砾石和粗砂,河流下游则为较细的砾石,沙子。此区河床比较粗大,在河流凸岸形成河漫滩,洪水时被水淹没,河漫滩下部有河床相的砂卵石,而上部是河漫滩相的细砂,粉沙或粘性土。

此处的岩石组成是沉积岩,它是由于岩石圈在地表的各类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使原岩崩解,经流水冲刷和搬运作用沉积为松散沉积岩,又经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经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主要是由于流水的冲刷,搬运和 在河底,粒径在20—200mm之间的为卵石,小于20mm的为漂石,它代表岩石受水流冲刷的程度的大小。形成原因:流水冲刷,湖水积土等原因,在河水的冲刷,波浪的0搬运,使岩土从上游岩坡向中心推动,形成了现在的地貌。沉积而形成。

(二)花岗片麻岩

片麻构造。变晶结构。岩石中有深色矿物的云母,角闪石和浅色矿石石英,长石成条状带状分布,相成黑白相间的断续带状构造。矿物有云母。绿泥石,滑石,等片状矿物。节理比较完整。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强。极易沿片理产生滑动。此岩石形成与震旦纪与二叠纪之间后经风化等形成枕状节理,沿四角风化,象馒头,蘑菇的形状,是全风化的结果。

风化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3种,它们都具有各自的表现特征。详细内容如

全风化:

1、全部变色,光泽消失

2、岩石的组织结构完全被破坏,已崩解和分解成松散的土状或砂状,有很大的体积变化,但未移动,仍残留原始结构的痕迹

3、除石英颗粒外,其余大部分风化蚀变成次生矿物

4、锤击有松软感,出现凹坑,矿物手可捏碎,用锹可挖动。

强风化:

1.大部分变色,只有局部岩块保持原来形状。

2.岩石的结构大部分已破坏,小部分岩石已崩解成土,大部分岩石呈不连续的骨架或心石,风化裂隙发育,有时含大量次生夹泥。

3.除石英外,长石、云母和镁、铁矿物都已风化蚀变。

4.锤击哑声,岩石大部分已风华变质形成风化次生矿物。易碎,用镐撬可以挖动,坚硬部分需要爆破。

弱风化(中等风化):

1.岩石表面或裂隙面大部分已变色,但断口仍保持新鲜岩石色泽。

2.岩石原始组织结构清楚完整,但纷华裂隙发育,裂隙壁风化剧烈。.沿裂隙铁镁矿物氯化锈蚀,长石变的模糊不清。

4.锤击哑声,开挖需要爆破。

微风化:

1、岩石表面或裂隙面有轻微褪色

2、岩石原始组织无变化,保持原始完整结构

3、大部分裂隙闭合,仅沿大裂隙有风化蚀变现象,或有锈膜浸染

4、锤击发声清脆,开挖需要爆破

新鲜岩石:

1.保持新鲜岩石光泽,仅大的裂隙面有褪色。

2.裂隙面紧密,完整或焊接状填充,仅个别裂隙面有锈摸侵染或轻微蚀变。

3.锤击发声清脆,开挖需要爆破。

三,三叠泉

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三叠泉每叠各具特色。自古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就在此处我们了解到了沉积岩的有关信息。沉积岩是岩石圈在地表的各类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风化,使原岩崩解,经水流搬运或其他方式沉积为松散沉积物,又经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经硬结成岩作用二形成的。颗粒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岩盐,石膏,粘土等矿物.其结构是碎屑结构。岩层之间有清晰的层理,有的水平,有的倾斜,或者波状斜交错层理。而此处只有平行层理:层与层之间平行,可见它是在沉积稳定时形成的三叠泉峰险峻,奇特,而且富有魅力。它是地质现象的伟大杰作。在三叠泉的入口处,此处的岩石为石英砂岩,中间夹杂有云母夹层,其的形成是由泥岩变质而成。在庐山的褶皱中,左边向斜延伸至三叠泉,背斜部分缺失,延伸至鄱阳湖底,沉积岩是地壳三大岩类之一,是由成层沉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分成不同的层次,彼此间层面很明显,主要是由海水或湖、河、冰甚至风力造成的。最普通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石灰岩和砾岩等。在点上,我们看到的是砾岩和沙岩的结合体,也就是砾石之中还夹杂着沙岩层,这种结构在工程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夹层两边很容易发生错动,发生滑坡。当然,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有加强护坡来最大程度的避免危害发生。

日期:2011.4.22 天气:晴转多云

四,九江县狮子洞:最后一程我们驱车来到狮子洞,它位于九江县城正西5公里处的狮子山腹,因山而得名。狮子洞属典型的溶岩洞穴,全洞长500米,总面积为3050平方米,有1个景厅40多个景观,厅厅相连,景景各异,步移景换,异彩纷呈,各种形态的石乳琳琅满目,石塔石幔气势磅礴,石菊石莲芬芳似溢,石禽石兽栩栩如生,就如一座石雕宝库,蔚为奇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岩溶现象,即为可溶性岩石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侵蚀和微生物作用而不断被破坏和改造的一种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A岩石具有可溶性;B有溶蚀能力的水;C可溶岩具有透水性;D有循环交替的水流。其矿物主要是变质岩里的石灰岩,在三叠纪时代,在它刚从海平面冲出时,由于水中含大量的CO2的原因,然后

H2O+CO2→←H2CO3←→H ++ HCO3-

CaCO3==Ca2++CO2+ 3

CaCO3+H2O+CO2====Ca2++ 2HCO--3

由于H +和HCO3-的含量过剩,破坏了Ca2+和CO2+ 3的平衡,从而使Ca2+和HCO--3形成 Ca(HCO 3)2进行溶解,同时Ca(HCO 3)2又分解成CaCO3,又进行沉淀,就形成了溶洞的形状

五,地质罗盘仪的使用 : 1.岩层走向的测定: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困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将仪器上盖开启到极限位置,并用罗盘侧边紧靠地质界面且垂直于界面走向线,让长水准泡居于下方,旋动测角旋钮,调长水准气泡居中,此时倾角指示盘在下刻度盘指示的数值即为该地质界面的倾角。在实际测量时,如果倾角较大,则可只用测倾向和倾角,如果倾角较小,为了提高精度,则要首先测走向且标记走向线,然后再测倾向和倾角。在此处我们主要是学了一下罗盘的使用,我们在此处所测的一处的数据如下:一处的地质产状的测量结果如下:倾向:134.5° 倾角16° 走向31°

六,实习总结:虽然实习时间很短暂,但是和同学及老师在一起观赏庐山美景的同时,我们也学到很多东西。此次实习使我对工程地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大的兴趣。实习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课堂内的专业理论和课堂外的真实情况,既锻练了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也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获益甚多。实习之余,更多的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关怀,亲近了自然,让我们从喧嚣的城市中得到了心灵的释放。从学习中释放压力,调整过后,必然能更深入的进入学习。将地质从理论到实际结合起来。更好的运用到实习工程中。实习后我感觉自己对地质学有了更加强烈的兴趣,现在到某处景点都会观察一下它们的地质构造,这能更好的让我了解地质学,也能更好的学好这门课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也有一点人生感悟,因为是第一次爬山,所以之前不知道爬山有多累,试后才发现真的很累啊。要想爬到山顶就必须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现实中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就得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总的来说庐山实习让我增长知识,让我成长了,希望还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实习。

第五篇:庐山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 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8月8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生:地理系2000级本科函授班张雅芸

[一]、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8月8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么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shixi.xiexiebang.com

二、庐山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

(一)、针叶林:

对于针叶林,我们所抽取的样方有两个点,一个是日照松林——黄山松群落。另一个是8月3日上午在回龙路1000米处的扁柏林——线状植被。

1、黄山松群落:分布在牯岭,属于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黄山松,又名台湾松,它属于阴性树种,耐低温,能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一般分布在海拔800或850米以上至山顶的地段,在海拔1250米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再种的,它属于松科,裸子植物。黄山松与广东的马尾松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黄山松枝条平直生长,主茎与枝条成直角,而马尾松成锐角。马尾松的叶子两伸为一出,较长、细。而黄山松的叶子也是两伸为一出,但较短、粗。

①、林木记录表:建群种:黄山松:树龄20年的有8株,50年的有4株,10年的有3株。平均高度为14米,胸径50厘米,枝下高10米。树冠幅度3米,生活型为果型。生活强度强。

②、草木样方:1米×1米。第一层为野菊花(5%盖度,15厘米高度。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生活型为营养型)。优势种有野古草(覆盖度为60%,高度为30厘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苔草:(覆盖度为10%,高度为20厘米,生活型为地面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鳞毛蕨:(覆盖度为5%,高度为20厘米,生活型为地上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层外植物有:鸡屎藤、苔藓、地衣、野葡萄、牯岭钩儿茶等。建群种为:黄山松、幼苗多、生活度强,比较稳定,层下植物不能取代它。

③、灌木样方:2米×2米。第一层:细齿叶柃(覆盖度为20%,高度为1.5-2.0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二层:中华腊瓣花:(高度1.5米,2株,覆盖度为20%,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三层:满山红:(高度0.7~1.0米,1株,覆盖度为5%,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四层:野蔷薇:(高度0.4米~1.2米,11株,覆盖度为10%,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五层:中华石楠:(覆盖度为5%,高度为0.4米,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第六层:苎麻:(高度0.3米,7株,覆盖度为5%,生活型为高位芽,生活强度强,物候期为营养期)。

2、扁柏林——线状植被。

①、样地环境记录:回龙路1060米处,阴坡,坡度40度,地面枯枝落叶较厚。

②、灌木表:样方4米×4米,1个样方内5株,高度2米,实生,年龄5年,生活强度强,分布均匀。

③、扁柏林记录表:

编号 植物名称 层次 高度 米 胸径厘米 枝下高米 树冠幅写写帮文秘助手 实生或萌生 生活型 年龄 物候期 附注

中名 学名

表1 扁柏林 单一扁柏林 30 30 20 2 实生 高位芽 30 营养期

④、层外植物记录表:壳状地衣、补生的,也有藤状植物。

(二)、阔叶林

在庐山,常绿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常绿阔叶林又叫照叶林,叶光亮、革质、墨绿色、而落叶阔叶林(夏绿阔叶林)叶薄、草质、淡绿色。

1、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海拔一般为700米或800米以下。在秀峰寺、白鹿洞、观音桥、石门洞、碧云庵等地有小面积残存,而南坡优于北坡。其群落性质、类型、区系组成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我们实习所看到的主要是秀峰那一个点。

2、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马场至铁船峰一带保存较好。我们实习主要是到空军疗养院一带观察落叶阔林。shixi.xiexiebang.com

3、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1)乔木:常绿树种有甜槠、青冈栎、白楠等。落叶树种有锥粟、四照花等。

(2)灌木:有细齿叶柃、钩樟、红脉钩樟、山鸡椒等。

(3)草本:主要有淡竹叶、沿阶草等。

三、植被的分布规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1、夏长冬短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环境温暖湿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米(西北坡)或800米(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

2、夏短冬长的暖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这里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

3、夏长冬短向夏短冬长的过渡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shixi.xiexiebang.com

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在黄龙潭、黄龙寺、碧云庵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四、开发利用:

庐山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被垂直带谱较完整的一座山地。许多学者对庐山植被垂直分异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一些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段,其地带性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垂直带的性质。这一地段,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面目全非,除极少数地段有次生林分布,其余或沦为次生灌丛和草甸,或为黄山松林所代替,为正确划分植被垂直带谱带来了许多困难。

“匡庐高起嶙峋,翠拥连峰倚断云”。庐山的秀美,离不开她那丰茂的植被,那暮春悦人心目的新绿,盛夏如潮似梦的花云,金秋染尽层林的霜叶,严冬傲雪竞翠的青松。—庐山的茂密的山林植被,是庐山景色秀丽、水源丰沛、气候凉爽的命脉所在,被作为庐山八大景观资源的重点之一,加于保护、加于开发。

庐山土壤实习报告

1、实习时间: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8月8日

2、实习内容:庐山土壤地带性分布;庐山非地带性土壤;庐山土壤的分布规律。

3、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二、主要土壤类型

(一)垂直地带性土壤

1、红壤:

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2、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3、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现以三宝树简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和三宝树简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这两处的土壤剖面为例。

野外土壤调查记录表

3日期:2002年8月3日(阴、雨、晴)调查人:张雅芸 shixi.xiexiebang.com

土坑编号:00-3 土坑类型:对照剖面

土坑地点:三宝树简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 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 地下水位:低

母质:冲积物+砂岩 指示动植物:毛竹子、灌丛、草木

排灌情况:良好 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

土壤利用状况:绝对自然保护区

土壤剖面图Ao枯枝落叶层Ah有机质层 发 生层 剖面深度(厘米)采样深度(厘米)颜色 质地 结构 干湿度 松紧度 孔隙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pH值

AoAhB1B2B3Bc 0-77-4141-7070-9191-140>140 5YR4/25YR5/47.5YR5/67.5YR6/85.5YR5/8 暗灰棕紫棕淡棕暗黄橙淡棕红 中粘中重粘中粘轻粘中重粘 团粒块状块状块状棱柱状 润润潮润潮润潮潮 松紧紧紧很紧 很多多少无无 多多少无无 无 无 5.15.45.15.15.4野外土壤调查记录表4

日期:2002年8月3日(阴、雨、晴)调查人:张雅芸

土坑编号:00-4 土坑类型:对照剖面

土坑地点:三宝树简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 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 地下水位:低

母质:坡积物 指示动植物:纯柳杉林

排灌情况:良好 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

土壤利用状况:绝对自然保护区

土壤剖面图Ao1Ao2AhABB1B2B3 发 生层 剖面深度(厘米)采样深度(厘米)颜色 质地 结构 干湿度 松紧度 孔隙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pH值

Ao1Ao2AhABB1B2B3 0-33-77-2323-3838-5353-71>71 7.5YR4/47.5YR3/47.5YR5/610YR5/82.5YR6/6 暗棕棕淡棕黄棕淡黄棕 较粘较中粘较中粘中粘重粘 团粒小团块小团块小团块团块 湿潮潮潮潮潮湿 松松松松紧 多多多多多 很多多多多多 无 无 5.45.55.65.75.8

由表3和表4可知,山地黄棕壤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有机质全氮量含量较高。这说明,山地黄棕壤,随气候的冷湿,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减缓,水解性酸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代换性酸明显降低,代换量不高,吸收性复合体不饱和度达80%以上。土壤酸度以活性铝为主。

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现以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的土壤剖面为例。

5、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

6、东谷:(又称中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

7、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北翼断陷后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二)、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shixi.xiexiebang.com

三、谷地地貌类型:

(一)、成因: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

(二)、形态: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1、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

2、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三)、宽谷和峡谷的比较

1、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发育时间较长,它是在地壳稳定、地势低矮的条件下形成,说明宽谷形成之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2、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复活下切而成的,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3、从宽谷的高度和峡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庐山上升量由中部向东北部递减。

4、庐山之北的平原地带,由于地壳下沉,河流下切成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被长江的河漫滩或自然堤隔开而成为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

5、庐山河流带出的物质出山后,在出口外围堆积成扇形地,这些古扇形地受切割后,成为阶地状,约有3级。

三、河流袭夺1、8月5日上午:牯岭——西谷——锦绣谷——仙人洞——黄龙潭;地貌实习。锦秀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

①、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②、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

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2、8月7日:三叠泉;地貌实习。三叠泉袭夺河:原来的青莲寺河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蚀,袭夺了青莲寺谷,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青莲寺谷上溯2公里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秀谷。

3、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地貌实习。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北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故袭夺了北东——南西流向的河流。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三]、结束语:

——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世界性价值给予的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下载庐山实习报告(土地资源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庐山实习报告(土地资源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2011年10月8日至2011年10月14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 2008 年 7 月 2 日至 2008 年 7 月 11 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1 一、实习目的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拓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一.庐山地理概况 中国江西省北部名山,位于九江县以南,星子县以西。庐山,是江西首屈一指的名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目录 实习目的………. 实习内容………. 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 实习路线………. 庐山概冴………. 分述……………. (1) 植物概冴 (2) 植被分布觃律 (3) 庐......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旅游文化学 实习目的:我们的专业是旅游管理,而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我们通过参观庐山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之“世界文化景观”,考察不同的旅游文......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一]、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 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庐山概况„„„„„„„„„„„„„„„„„„„„„„„„„„„„„3 庐山地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