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新《鸿门宴》
其实刘邦刺出的那一剑是给项羽看的? ? ?其实范增送出的那一计是给刘邦看的? ? ?突然发现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鸿门宴》这部电影里诠释的就更加了然了。单从电影的角度上看,只有一个人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张良。从片头的“孤注一掷”到片尾的“回眸一笑”,我 反而觉得他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当然在历史上也就是公元206年开始项刘之争中不择不扣的 配角,而鸿门宴这样一部秉承历史意志的电影,他依然是配角。只不过用现代人的话说这个张良很给力。可以这样看鸿门宴就是鸿门大殿之中的一场勾心斗角,殊死搏斗,同样还可以这么看鸿门宴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不管是谁都逃脱不了,刘邦不行,项羽更不行,像范增张良这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未卜先知的奇人依然逃脱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亨的悲剧。
? ? ? 读到大学了,如果还要考究项羽该不该自刎,该不该让亚夫走。我觉的有些可笑,乃至愚蠢。如果你一定想要知道的话,那你先问问,为你操劳了半辈子的爸妈,该不该把你 生下来。这个世界没有对错,有的只有结果,但结果依然没有对错。这个世界未知的东西太多了,也就意味着可以推翻的可以否定的东西太多了,当然说这些,是建立在较高的一个层面上了。在现实的世界中,在一个可以预知的时间,空间范围里,“对错”这两个字,是可以左右很多东西的。我不敢说 他有多重要,因为我不知道。
? ? ? 从我这个 相对 肤浅的角度上看,《鸿门宴 》这部电影是围绕一个“谋”字展开的,先不管阴谋阳谋,或者说是这部电影 可以升华为一盘棋。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有人说棋 是智慧 的演绎。整部电影都充斥着“谋”的氛围。每一个人眼神中透露出来的,还无例外,就是 自己心中盘算已久的小九九。不管他是多么的 深邃,多么的深沉,多么的从容。项羽那冷得可以结冰的眼神,不过 是想维护自己在下属面前的一份领袖独有的孤傲。刘邦亦然
第二篇:由《鸿门宴》看张良之谋略
由《鸿门宴》看张良之谋略
读《鸿门宴》,项羽和刘邦必定是主角。但本文暂且不论《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如何如何,我只想说,张良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
张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说他能旺汉四百年;苏轼在《留侯论》中对他的评价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良,一个足智多谋的智囊人物,在《鸿门宴》中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鸿门宴》中情节起起落落,我认为都应归功于张良。
文章一开头,就是剑拨弩张的形势。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定关中,并屯兵霸上,遣兵把守函谷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与项羽相见,刘邦的手下就对项羽告密:刘邦想称王!试想项羽一路浴血奋战,辛辛苦苦消灭了秦军的主力,杀开一条血路,是真正的“劳苦而功高”,而刘邦居然轻轻松松就想称王?上世纪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想争夺抗战胜利的果实,毛泽东写了一篇文章,叫《桃子该由谁摘》,来与之论理。但项羽不是毛泽东,他没有这个雅情来写文章,本来就非常恼火的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大怒:明天一早犒劳士兵,让他们替我打败刘邦!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刘邦兵十万,在霸上。很明显,兵力对比悬殊,照此形势发展,刘邦如与项羽抗争,就如螳臂当车,必败无疑。再加上范增在旁火上加油,说刘邦有“天子气”,应“急击勿失!”要项羽快点把刘邦杀掉,不要错过良机。眼看一场战争不可避免,眼看历史上的汉高祖就要没了。
令局势扭转的是张良。有人会说令局势改变的应是项伯,并非张良。是项伯无意之中做了内奸、做了叛徒告了密,刘邦才逃过一劫。但是,如果没有张良,项伯会告密吗?两军对垒,各为其主,项伯也恨不得刘邦早死吧。是因为有张良在,才使项伯做出如此的举动――救命之恩不能不报哪!“项伯杀人,臣活之”,不论张良是用何手段,反正他让杀了人本该偿命的项伯“活”了。况且项伯只是想让张良“毋从俱死”,可没想过要向刘邦告密,是张良把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了刘邦。得知要与项羽对阵,刘邦大惊,曰:“为之奈何,”这“大惊”,以及后面的“固不如也”,证实了刘邦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若真要打来,刘邦命在旦夕矣。如果没有张良,惊慌失措的刘邦肯定会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他就算事前知道项羽要攻打自己,也难以想出妙计,要么坐以待毙,要么逃跑,但逃与不逃结果都差不多。是张良,得知消息后始终不曾见有半点异常的张良,询问情况后献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极为中肯的策略:既然交战不是对手,那就要避免交战。有什么理由可以让项羽放弃消灭刘邦的打算?唯一的理由是站在项羽一边,与项羽是“一伙人”。既是自己人,既然对自己忠心耿耿,又何必同室操戈自相残杀呢!当然,刘邦也毕竟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而是真正当皇帝的料,“话头醒尾”,趁机与项伯约为婚姻,把本是敌对的项伯变作了自己人。既是自己人,项伯回到军营后当然不遗余力地为刘邦说好话。于是,未等刘邦出面,项羽就已答应不再攻打刘邦。一场战争就这样在张良的牵引之下化解于无形,读者也终于可以稍稍松口气。
第二天,刘、项在鸿门会面。刘邦依照张良的计策,极表其与项羽同心同德之意及对项羽的忠贞之心。项羽不但息怒,而且非常高兴,得意忘形之中还把刘邦军中的告密者顺口说出。项羽高兴之余,还把刘邦留下来喝酒,项伯、范增、张良也在席上陪着。这个喝酒的宴席,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个宴会可不是宾主尽兴之宴,宴会上刀光剑影,杀机四伏,刘邦就如网中鱼、瓮中鳖,性命悬于一线。
宴会上,范增因为不知一夜之间事情已有了变化,仍想按原计划除掉刘邦。况且如今刘邦送上门来,犹如肉到了虎口边,真是天赐良机。无奈范增多次暗示项羽,项羽却已了无杀心,视若无睹。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的范增,不得已只能叫项庄用舞剑助酒兴的方式,寻机杀掉刘邦。项庄拔剑起舞,项伯可不是笨人,一看就明白了。如今的刘邦已不是敌人,是他的儿女亲家呐,于是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结果是“庄不得击”。但是,虽然有项伯的掩护,刘邦就真的解除危险了吗?须知项庄年富力强,而项伯年岁大,项伯怎是项庄的对手?稍有一个不小心,刘邦只怕就毙在项庄的剑下。情况仍是极度危急,刘邦仍是性命悬于一线。
许多人都认为,刘邦再次转危为安靠的是樊哙,但我认为,樊哙固然是功不可没,但更主要的,还应归功于张良。是张良,又救了刘邦一命。试想,如果不是张良危急关头去找来樊哙,只怕刘邦被剁成肉酱,樊哙也不知道。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善于审时度势的张良知道单靠言辞已不能挽回局面,于是去找来了樊哙。刘邦带来的人有一百多,张良为什么不找其他人,而独独找樊哙?这,就是张良的精明之处。一个好将领固然必须知人善用,一个好的谋士,也必须知己知彼,要有明察秋毫之心,什么情况下用什么人,什么局势该走哪一步棋,那是一点都不能含糊的。之所以找樊哙,是因为张良深知樊哙是一个“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人,不但血气方刚,而且智勇双全,在关键时刻能控制局面。如果他找的是另外一个人,敢闯帐吗?未必。守卫的士兵早把他挡在门外了,那能闯得到宴席上。退一步说,即使能进到军中帐,见到项羽,又能以勇以谋来控制局面甚至使到项羽无言以对吗?更未必。如果找的是别人,刘邦脱身就没那么容易了,历史或许也要因此而改写了。
樊哙闯帐,事出意外,两个舞剑的人自然停止了行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樊哙身上。惊出一身冷汗的刘邦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但是,当项王赐酒、赐肉、赐坐之后,危机就解除了吗?非也,如樊哙说的:“如今人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仍然是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如坐针毡的刘邦毕竟是做大事不拘小节的人,在气氛稍稍缓和的情况下,借上厕所的机会溜了出来,然后趁机逃命。
但既然是宴席,不告而别未免不礼貌,而且范增杀心未息,一旦察觉,急赶追杀,要提要杀刘邦就如老鹰抓小鸡般容易。不辞而别既要拖延时间,又要有圆满的解释令项羽麻痹与信服,同样需要技巧,谁能担此重任?“乃令张良留谢”。又是张良,担当这“殿后”的重任,实施刘邦的缓兵之计,确保刘邦虎口脱身。
一方面,要拖延时间,让刘邦有足够的时间回到军中,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自己的脱身之计,张良,不愧为临危不乱之人,他冷静地问了一句:“大王来何操,”很显然,有礼物与没有礼物,对策又会有所不同,他自然要心中有底,有所准备。还好,刘邦备有礼物。刘邦临走前还吩咐他:“度我至军中,公乃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虽然走小路“不过二十里耳”,虽然是逃命,速度会比平常快出很多,但刘邦是“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既有四人徒步走,至少也得走一个小时以上。张良,需在刘邦走了一个小时多的时间后,才进去辞谢。这任务,不是谁都能顺利完成的。
在刘邦“如厕”的这一个小时多的时间里,项羽与范增到底在干什么,张良又在干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道的是,“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才“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醉酒之人,谁还会责怪他的无礼?张良此话,当之又当。“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张良这谦恭有礼的话再出,在项羽的心里,刘邦醉酒了也还心中有他,足见他对自己并无二心,所以,枯等了一个小时多的项羽,并无动怒、责怪之意,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沛公安在?”张良回答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骑,已至军矣。”张良的回答,既十分卑恭,能满足项羽的自大心理:哈,他刘邦还是怕我骂他的!但另一方面,又告诉项羽,我的主帅已回到军营了,如果你想对他怎样,那为时已晚啦,就如赌牌的人一下子把稳操胜算的底牌亮了出来一样,张良这时应该也是心中暗笺吧!虚荣心得到满足的项羽大概也不打算把刘邦怎样,所以他“受璧,置之坐上”,一副享受之态。被张良哄得飘飘然的项羽,哪里还会追究刘邦的不是,张良自己,自然也就可以全身而退了。
回看鸿门宴,推杯把盏的四个人中,唯一“醉”了的,大概只有项羽了,是张良的谋略,使他“醉”了。他这一“醉”,使刘邦这条“搁浅的蛟龙”游回了大海,却换来了他自己乌江自刎的最终下场。
纵观全文,张良这个人物贯串在全文的故事情节中,起到引导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张良,使一场战争消于无形;又是张良,缓解了刘邦在宴会上被杀的危情;最后,还是张良,使刘邦安全脱身,避免了范增对刘邦的追杀,并再次麻痹了项羽。张良,在项羽的军营里就像在自己家中一样来去自如。他的智慧、他的谋略,不但表现在对大事的决策上,还表现在那看似平常的一言一行中。
第三篇: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鸿门宴》应是妇孺皆知的一段历史,秦末那一段楚汉相争,成王败寇的故事。看完李仁港导演的最新大片《鸿门宴》,整部电影节奏感十足,基于历史又跳出历史框架的改编也使得悬念顿生。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1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人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后来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暴秦末年,天下大乱。西楚项羽自立霸王,赤旗刘邦斩蛇起义。乱世英雄,结拜兄弟,为“先入咸阳,册封秦王”的游戏生死相搏。妙计张良,奇谋范增,谁棋高一着?水火之仇化为一局剑拔弩张的“鸿门宴”,当所有受邀者前程剧变之时,才发现这场“鸿门宴”远未结束。
想必,鸿门宴的故事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而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也一直被后人所传扬。对于不是很了解历史的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突然有了想去马上了解历史的冲动,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本部电影由曾经执导过电影《见龙卸甲》《锦衣卫》并凭借《锦衣卫》荣升亿元票房俱乐部成员的香港著名导演李仁港执导。电影中的场景设置,人物性格,打斗动作,剧情设计都很喜欢,有点小意见就是电影太长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中间找了个剧情空档期,忍不住去了趟厕所。人物介绍:在《宫》中饰演八阿哥的冯绍峰,这次扮演项羽,让我刮目相看,在剧中的装束,武打动作,眼神表情无不透着西楚霸王的霸气,但因为比较年轻,又演绎了项羽妇人之仁的个性特点,最后与虞姬自刎时也相当浪漫。。黎明饰刘邦,感觉演得太仁义了,没有原著的圆滑味道。不过还是很喜欢哈。。张涵予饰张良,印象中的硬汉子,这里也足智多谋了一回,演绎的十分到位,大爱!黄秋生饰范增,实力派影星,“老谋深算”,与张良的斗智斗勇看得我是激情澎湃!陈小春饰樊哙,直率勇猛,也相当到位,特别是“饭局”上猜手指,看到当年古惑仔的狠劲!安志杰饰韩信,有勇有谋,醉酒战神,不过结局有点惨不忍睹。。刘亦菲饰虞姬,众绿丛中一点红,青涩柔情,楚楚动人,最后也烈了一把!剧情:虽然与原著上有差别,但却改得很合理。剧中的台词文化韵味足,剧情伏笔多,环环相扣,让观众必须专心看才明白一些隐藏的细节内容。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时!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悲剧看成其性格的悲剧,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黄钟被毁,瓦釜雷鸣。好人受欺,小人得志。这是人性的异化,审美的错位。
今天,刘邦一类的奸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
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2
范增一个被遗弃的重臣,孤独而死。但是他在自己死后发挥的威力比任何一个活着的人还要大。范增临走前给项羽的一个锦盒。那个锦盒是不是有教项羽克敌制胜或安全脱身的办法?剧终以范增的声音作为陈述锦盒中的内容。但是那并不是原意。锦盒中说到,范增自己已经暗通韩信,张良,萧何助项羽扭转战局。这个话你能相信吗?这个话项羽会相信吗?这个话刘邦会相信吗?
刘邦也因为胜利了,思考出现了松懈,猜忌和怀疑的加重,使他对这三个在锦囊中提到的人痛下杀手。天下已平,最大的敌人不是在外部,反倒是身边的叛徒是最危险的。
所以刘邦相信了。
那么为什么刘邦相信了。项羽却没有利用这个锦囊中提到的,去联合韩信,张良,萧何去扳倒刘邦呢?
项羽看后就明白了,锦盒中的所谓妙计是假,他知道他大势已去,战局已经无法扭转。这条妙计不是为他脱身的妙计,更不是助他获胜的妙计,这是一条让刘邦一伙在获胜后自相残杀的无奈之计。
项羽是真正知道张良不会和他一伙的,要是范增真能联合张良,也不至于被张良排挤出去,使范增落得被遗弃,自己兵败的下场。一场本可以完美胜利的战斗非要斗到差点阴沟翻船的谋士是在糟糕不过的了。张良不会做出这种事。所以他很清楚,张良叛己而去,是真的背叛他,张良是真的在离间他和范增的感情。项羽也知道韩信是个重利之人。在大局将定的情况下,韩信绝不会犯贱去铤而走险帮他。至于萧何,项羽一伙从来没和萧何有任何联系,萧何也确是忠心刘邦的人,范增能策反萧何,这种玩笑开都不可能。所以项羽最后没有“利用”所谓的锦盒。
在这里也说明了刘邦的昏庸。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韩信会背叛自己投项羽是不可能的。但是刘邦深信,就算韩信不会投项羽,总有一天韩信也会造反。杀他不是因为信不信他会投项羽,杀他是绝后患。杀萧何也是绝后患,但杀萧何并不是不相信他,而是他也很危险。至于张良,刘邦知道自己的计谋不如张良,他太害怕被张良算计了。
最后说下,这帮人有没有和范增有协定呢。(这真是自作聪明的明显废话。)当然是没有,这帮人成了范增的棋子,成了范增的殉葬品。
所以最后范增说“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输”。范增他是自己认输了,他知道他是怎么输得。而其他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输的。
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3
很早就想看《鸿门宴》,因为听说挺好的,在之前看了《杨门女将》知道国产还是那样.......但是都说《鸿门宴》好,有说冯绍峰很帅的,有说黎明很出彩的,有说黄秋生张涵予演技了得.......忍不住看了,还特意早点看,因为有两个小时多......刚开始我觉得没感觉,就一直看啊看,说实话《鸿门宴》的历史我知道的不细,就知道项羽刘邦虞姬,别人都不知道,就知道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别的也不清楚........所以看得过程中,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这样”,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感觉,“怎么会是这样”......我觉得很神奇,例如刘邦和项羽第一次见面是在刺杀秦始皇的时候,怎么这么巧,会不会是拍电视剧......还有项羽和虞姬相识的时候,就因为虞姬长得漂亮和同是楚人,还是一见钟情就对眼了.........还有那个张良为什么一定要辅佐刘邦,就因为他的假仁义?
到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演的太慢了太慢了,慢的我都想快进.........那些武戏也不想看,没意思,无非是以一对十,超英勇.........然后看到范增的时候,觉得有点看头,虽然看不大懂棋局,但是演技还行,有气势........不过后面演的我差点吐血!
反间计我也听说过,也知道,但是编剧编的时候能不能不要那么没有逻辑啊,我觉得项羽是白痴啊,本来还挺同情他,那一刻真的觉得真是活该啊!
前一出戏范增还和项羽情同父子,项羽叫范增“亚父”,范增叫项羽“羽儿”,两个人好的不得了,历史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电影觉得给人父子的感觉.....但是后来呢,张良一个反间计,尼玛要是一个高级点的反间计也行啊,我真不明白项羽有脑子的么,你说你不相信和你共处了那是多少年的亚父,相信一个投靠自己没两天的前敌人的军师..........我都无语啊,不知道编剧没脑子还是当年的项羽就是这么没脑子,看的我都气出肝来了,你说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怎么会这样呢,要是刚认识没多久的也就算了,几十年了有木有,哎,看的我都不愿意相信人性啦,三观都要不正啦..........后来范增走了,我就看不下去啦,但是还想看看范增留下什么锦囊........后面的气的我心神疲惫,就快进了点,没怎么看四面楚歌的地方,话说四面楚歌我以为是唱歌,木想到是吹笛子,尼玛当兵还要准备文艺兵.......还没看到锦囊,我以为是不是快进过去啦,我就纳闷,项羽再放范增走的时候还一脸不舍得,怎么就不马上看看锦囊写着什么,真是太不好奇了,项羽不是一般人啊,大家的好奇心他没有啊,不知道他临死前知道写的是啥么..........最后刘邦看了锦囊,我又不相信人性啦,尼玛自己的好兄弟好战友这么容易杀啊,你说项羽都死啦,你杀他们干嘛啊,我又很愤怒,但是也有一点解气,范增没白死啊,两败俱伤啊,但是还是不忍心看杀张良韩信和萧何,尼玛前面演的那么兄弟情,那么仁义,看了这部电影,我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不信任法,一直以为男人之间的情谊很深厚,没想到这么不堪一击,比后宫的娘娘们还恶毒...........本来觉得挺烂的片子,最后稍微有点悬念好了一点,但是我的气还是没消啊!尼玛平时谈个生意给个中评生气也就算了,尼玛看个电影还这么生气,不是我入戏深啊,真的是尼玛太没逻辑性啦,太扯啦,觉得真是神经病!
最后张良见刘邦,刘邦那一段话要教育人啦,说实话这么俗的剧情看了不少了,但是就为了表达太算计后不会相信别人啦,尼玛你以为教小朋友啊,是个初中生都知道,尼玛你以为你受教的观众都是些算计份子,要我们改邪归正啊,尼玛我要不是看着部破电影都不知道人可以这么不信任别人,破坏了我美好的三观有木有啊!
最后总体来说,画面挺不错,挺美的,演员也不错,各个挺出彩的,我不算是个好影迷,因为个人喜好太强,原来一直不喜欢黄秋生现在也有改观,张涵予一直很不错,对黎明和冯绍峰一直无感,但演的不差劲,陈小春演的印象深刻,但是有人说他演的就是古装版的山鸡,想想也很对....刘亦菲就是个打酱油的,还不如没那段感情,太单薄,要重点表达的气氛不对,没啥好演的,就那么几个镜头........还有就是太啰嗦太啰嗦,中间真的很想快进快进在快进,演的什么啊,看不明白也不想看,要不是有个意想不到的结局,我一定说是个烂片子.........幸好我不懂历史,要不然会觉得改的面目全非,就不会以为范增会被那么个弱智反间计给除掉了.......太无语啦......看个电影,差点给气吐血,容易么........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4
今年比较期待的一部华语大作,因为张涵予,因为黄秋生,因为刘亦菲。李仁港是个爱摆局谱的人,《锦衣卫》就有这个特点。而看完《鸿门宴》,更加印证了他的这种喜好和特长。少了那种灰蒙蒙的感觉,多了很多智者的风范。棋局,就该这么下。
鸿门宴里,刘邦不是胜者。项羽也不是胜者。张良与范增的斗智斗勇是主旋律,但他们算到最后或许也不知自己的命运到底是谁来把握的。当刘邦看到张良的那一刻,棋局已经布好了,张良、韩信、范增、项羽……当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最后的赢家和掌控历史的人物时,才发现,其实幕后仍有高人。看电影时我一直以为,张良是笑到最后的人。但电影给了我不同的答案,刘邦从第一眼看到张良时,其实早已算到了他自认的智慧与最后的结局。
不过范增那句话说的太有味道:“张良,你定要与我对弈么?”或许在范增心里,早已看透了历史,这句话,话中有话,就看你是如何理解了。可惜的是,张良那时不懂、项羽那时不懂,所以范增后来又说“有一种棋局叫做两败俱伤”,更可惜的是,刘邦和范增这两大高人也不懂,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皇位与否、权利与否、智慧与否,到底在历史面前算得了什么。
真正的胜者只有棋局最后才懂,但真正的赢家,谁敢说是自己?
看似赢家的刘邦最后面对张良时,不胜唏嘘。他当上皇帝这么多年,又哪里有过开心,哪里有过幸福?担惊受怕、小心翼翼,这样的生活想幸福,太难。反而不如当年的虞姬与项羽,即使死了,虞姬也是笑着而逝的,因为爱人,陪在身边,因为爱,她在历史中永存。最后时刻,张良这句话“替虞姬完成最后的心愿”或许已显多余了,虞姬最后的心愿早已随着项羽埋葬在了吴江之边,或许,都已花开花落好几载了。
这类以历史为背景的电影,总是很好的带动起观众的热情与兴奋。因为有太多的感情,早已融入在了历史故事里。《鸿门宴》有很多历史小问题,我不列举了。我想说的是,其实这类电影没必要那么认真,电影的演绎与改编,正是将历史用现代眼光看待的一种模式。能从电影里看出味道,那么电影就已经成功了。再者,电影正式名字叫做《鸿门宴传奇》,从这名字本身看,我们也能看出出版方对“历史”这个命题的谨慎态度。反而若你太纠结于电影到底遵循不遵循历史原貌,很多电影所涵盖的东西,你会忽略。不要为了不成问题的问题而错过了精彩呀。
张涵予和黄秋生的演技没得说,老派的演员演技都很到位。冯绍峰的演技倒是让我眼前一亮。他的其它作品还没看过(不喜欢电视剧的……),但是从新闻和大家口中也能知道他以前的那种奶油小生的风格。然而此部剧作中,冯绍峰饰演的项羽有血有肉,很是符合观众的胃口,这也算是冯绍峰的一次转型吧。或许此部作品,在他的演员履历中,会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转折。
电影看完,很是满意。推荐大家去看。
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5
实际上,《鸿门宴传奇》若是不加上后两字,定会因为与历史的相悖而遭遇争议。但是如若有了“传奇”二字作为免死金牌。编导便可以大展拳脚,对自己心目中的这段“千年一餐”在大银幕上尽情演绎了。
于是,导演李仁港的这部作品比起以往的武侠更为厚重,且这部戏显然为了让故事有点史诗般的效果,不浪费这个大部分电影人都瞄准的题材,塞进了诸多思考,融入了太多东西。以至于导演的“好”在重文轻武后让故事中人物关系演绎远胜过动作场景。但导演的“坏”使得片子有了太大野心,到了最后,拖沓的叙事节奏下,导演那祥林嫂般对于作品主题“人人皆是棋子”过度诠释让观众看得有些对135分钟的片长吃不消。
其实,这部片子的整体结构设计得很好。它颠覆了我们对于千年前这顿杀机四伏的饭局的所有想象。并且将之前二人因何祸起,之后双方正面交锋都交待得既详细又清楚。而等到全片高潮霸王别姬段落结束后,故事更是将鸿门宴在数十年后的影响,以及人物间犹如黑白双子在棋局上的命运完整交待。使得故事真正做到了有厚度并一波三折。虽直白却亦留有思考空间。在这一点上,比起尚未成型的《王的盛宴》,至少在想法上李仁港虽作为不擅历史题材的香港导演应该不输于对手。先行一步即占优的情况现在看来不仅在影像之中,也在银幕之外。
但是回过头。这种处理也是极端危险的。如果说鸿门宴是一顿饭,那么这顿饭的开餐实则是低调的。关于项羽刘邦二人的关系破裂作为主线,霸王与虞姬的感情作为副线都交待得体。之后这顿饭的正餐是给力的。所有的硬菜上桌,是集中在赴宴之后的剑拔弩张,文斗代替武斗的棋局之上。这一幕的处理有两大优点:首先,迟迟不现身的韩信像是“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提醒着观众,这个战场不仅仅在鸿门大殿,也在百里之外,让观者的心始终悬着。再者,范增与张良以棋局对弈代替厮杀拼搏的场景,也暗喻了影片中所有人物最终的命运走向。在李仁港的世界里,他们是必死的棋子,没有退路,也没有未来。
如若一直如此,影片可称不俗。但是后来等到导演过度诠释般反复让人物念叨棋子的道理,给每个人说法般迟迟交待不完,甚至为项羽和虞姬设计电视剧般俗套的想象中美好结尾时,一切都变得拖沓不堪了。如此,这棋局有片中的台词讲“好俊”。但是这道餐后甜点不断的饭局,实在最终令人反胃到难以下咽。直喊“好饱”。
实际上,李仁港的优势一直很明显:只要是古装片,就必须有美学上的典型符号。比如本片中人物头上那飞碟般的帽盔,手中繁琐却精致的兵器,好似工艺品的玉玺,主要角色单挑代替千军万马冲杀的对决。这部戏你可以看到前作《见龙解甲》或者《锦衣卫》里大部分可见的指代物,他们不论何年何月都会出现。但是李仁港的劣势也很明显:那边是他可以打造一个精致的段落,却并不具备直接打造史诗的能力。以至于鸿门大殿的对决比之全片,沿袭了港片“有佳句无佳章”的毛病。这部分可以说无论是张涵予扮演的张良与黄秋生扮演的范增两位谋士的智力对决,抑或演技比拼,都十分精彩。而且配合上武将落子行棋的优秀剪辑,黎允文极具古典韵味却张力十足的配乐,都达到了一个全片的高潮。正因为这个片段,影片才没有被导演与野心不相称的能力拖垮,以至于成片在今年内的古装大制作中尚属佳作。
当然,刚刚提到的张涵予和黄秋生,是笔者本片最喜欢的两位演员。对于角色的拿捏都到了接近戏骨级别的演绎,特别是张涵予扮演的张良,从始至终,都把那种内敛的底蕴表现得非常得体。作为游走于两个阵营的角色,他才是全片的主要灵魂。黄秋生对于一些感情吃重的场景投入了很大精力。别再给他烂片了,除去杜琪峰外他需要会使用他的导演。而很多人关注的刘邦与项羽。实际上黎明很适合这种工于心计,步步为营的角色。而粉丝多多的冯绍峰,给人的感觉是扮相出彩,但霸气尚欠火候。好在作为大银幕首秀已然不过不失,假以时日不可限量。究其根源,是因为故事副线中项羽和虞姬的爱情铺垫过于无趣?还是甚至刘亦菲始终平平的演技拖了后腿?就见仁见智了。至于陈小春,只能说他遇到了樊哙这个几乎是为他精心打造的角色,忠义勇猛,非常讨人喜欢。
所以说,对于李仁港而言,如果这故事在两个小时内见好就收,也许可称不俗。那鸿门宴定是尔虞我诈,触目惊心,一手好俊的棋也会令人叫绝。但是如今后续乏力下继续拖延,就犯了兵家大忌。但考虑到“传奇”二字,也要体会到编导最终想自圆其说的一番苦心。所以已然可以在银幕外同类题材的竞争中先行一步,在功劳薄上稍息片刻,等着对手出招了。
新鸿门宴传奇观后感
第四篇:《鸿门宴》读后感2020年新
《鸿门宴》读后感2020年新
《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一个故事,是中国两千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主要讲述了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此读后感不谈两家的明争暗斗精彩场面,只从古人的座位的安排谈些读后感。
我们祖先在设宴座位上是很讲究的,古人之坐,以方位来别尊卑,明贵贱,定亲疏,分远近。以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又次之,西向为卑。鸿门宴写的座次安排,就说明了这一点。“项羽、项伯东向坐,(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亚父(范增)南向坐,(项羽最尊范增,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沛公(刘邦)北向坐,(项羽让刘邦北向坐,是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张良西向侍,(不叫坐而叫侍,就像今天的侍从);”
古人无论在外还是在家吃饭,对座次安排十分讲究,主人与客人、长辈与晚辈坐什么位子,都有严格规定,乱坐、错位、抢位都是不义不孝,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
记得妈妈的家乡有一亲戚叫七拐,原来她爹一心要一个儿子,可生下第七个还是女孩,家里吃饭时,小方桌一边俩个都坐满了,她只好坐在桌子的拐角处,小名七拐就这样叫开了。这名因座而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位子而已。
记得上小学,老师最先做的事,就是安排我们的座位,并告诫我们自己的座位要记住,今后不许乱坐。就这样,我们从小就懂得了要记住自己的座位,不能乱坐。
有一年,我和妈妈一起去妈妈的家乡。那村里的农民淳朴又好客,当晚村长家的客堂里放了三桌酒席。在开席入坐时,妈和他们客气地谦让着。他们叫我城里来的客人,拉我坐在中间一桌的主桌上。我怕喝酒,就悄悄地坐到靠墙边的一个座位上。妈见我坐在那里,马上叫我坐到外面来。后来两位老人坐在了那里。事后,妈对我说:这里的人很讲究辈分和礼节的,这王家村里的人都姓王,是一族的,小辈都敬畏长辈,先前你坐的那位子靠墙向门,是村里辈分最大的人坐的,你是客人,只能坐在他们侧面的座位上,乱坐就乱了辈分,这是他们所禁忌的。
从此,无论在那里聚餐,我都养成了一看二想三入座。一看,那个是朝南或朝门的主座。二想,我今天是主人、长辈,还是客人、小辈,然后才对号入座。这样,避免了乱坐的尴尬和不礼貌。座位的不同,往往代表职位、地位、名位高低的不同。
在电视转播开会议的新闻上,我们常见座位前写着人名的小牌子,有时,重要会议还有引导小姐在前面引座,这说明了座位安排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决不能错位。
可是,看看我们的周围,错位现象还真不少呢。这里要说的,不是宴席上的座次错位,而是另一种错位。
我单位有一位同事,已退休好几年了,但退而不休,还在外面打工挣钱,而家里一个儿子,大学毕业三年了,却整天在家里手不离手机,几次有人给他介绍工作,他不是说钱少,就说专业不对口,懒在家里不去工作。这就错位了,该退休的不退休,该工作的不工作。又如我们都记得,有一位在80年代声望很高的电影女演员,后来搞起房地产了。人不是万能,表演是你的特长,经商你不一定在行。于是,在经商的道上,一路晕头转向,最后稀里糊涂地走进了牢里。这就是金钱的诱惑,使许多人错了位,最后,把自己的理想和理智都抛弃了。还有许多技术专业人才,受不了权力的诱惑,在研究室里刚取得一点成就,就耐不住寂寞,急忙夺门而出,去混个一官半职。从此,辜负了国家为其培养所付出的财力和希望,荒废了自己用了多年心血学来的专业。现在人们都迫切希望大师的出现,可没有钱学森等大师的多次辞官,不受权与利的诱惑,专心搞学问的敬业精神,会有钱学森式的大师的出现?
无论在那里,各人都有各人的位子。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难免会换位,但一定要避免错位,更不要抢位。
前几天,我在地铁里就见到了抢位一幕。在站台上,当一列车开过来时,见车里有空位,“快快”俩妇女边叫边急匆匆朝门口挤去,并三步并二步坐到了位子上。我上车正好站在她俩面前,见她们气喘吁吁又面露喜色。过了两站,一位妇女听见广播里报站名后,忙东张西望说:“不对呀,我们乘错车了。”她问我这是几号线,我答4号线。原来她们是要乘3号线,这两条线的列车在这里开始分道了,与她们的目的地背道而驰。到下一站,她们边互相埋怨边匆匆下车了。她们为了抢座位,竟把自己的要去的方向也忽视不顾了。说起抢座位,记得我们小时候,玩过一个游戏,就叫“抢座位”。用几把椅子围成圈,几个同学围在椅子旁边唱边走,一个同学叫声“坐”,大家马上去抢掎子去坐,因为椅子永远少一个,每次总有一人抢不到,抢到的同学就拍手欢笑。但你只要在这“抢”的圈子里玩下去,有几个人会笑到最后?
所以,各人要甘于坐好各人的位子,不要“无功而位尊”,也不要“位尊而无为”。无论在位还是离位,无论尊位还是卑位,都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在各自的位子上,担起你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要乱坐,那样,扰乱秩序,缺失文明。不要错位,那样,名不正,言不顺。更不要抢位,那样,得到快失去也快,最后得到的只有人们的嘲笑和鄙视。
项羽曾在鸿门宴坐了主位成了西楚霸王,结局自刎乌江。毛泽东指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机械遵守鸿沟协定;以及建都徐州。曾坐在再次位最终坐上皇位的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任何令人向往的位子,都要靠自己艰苦奋斗、靠自己的真才实干坐上去,并且要坐的端正、坐而有为,这样,才能坐得稳坐得久也坐得更舒坦。
第五篇:鸿门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鸿门宴》各学科应在“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反馈检测”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针对本学科的特点自主设计学习环节(例如知识链接、知识导入、引导自学、学习准备、情境导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例题分析、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规律探寻、分组学习、反馈点拨、展示点拨、点拨提升、成果展示、反馈矫正、达标检测、训练总结、训练迁移、总结提升、学习反思、学习小结等),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案内容,逐步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学案教学模式。…… …… ……
【检测反馈】
说明:学案要有反馈检测环节,以检验学生是否达成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检测反馈试题的设计应该少而精,以切实起到检测效果为目的,同时还应设计一部分拓展试题以供优秀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 …… …… …… …… ……
【课后反思】
说明:设置“课后反思”栏目有两个目的,对学生来讲是为了让学生总结本课时的学习效果、得失,以求改进;对老师来讲是为了让老师总结本课的教学效果、得失,以求改进。…… ……
补充说明:
1.本学期学案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继续完善学习目标的分解与叙写;二是优化学习流程的设计和学习过程落实。
2.本学案模板的设计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范本,尤其在形式上要求学案设计统一使用B4纸张,横排,2栏,栏间距为6字符,页边距上下左右皆为2cm;课题、章节标题字号字体为3号黑体,首页居首、居中;学案内容字号为5号,字体一般为仿宋,需要重点标注和提醒的内容可以使用其他字体或者下划线等;学案流程(环节)标题要求使用“【】”,重点提醒内容可加下划线或其它标记;学案文档名称应与本课时标题一致。一般来讲,一课时学案篇幅以不超出B4纸(1张2面4页)为宜,确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或与下一课时内容共用纸张,但不可浪费纸张。
3.本期学案保存工作除了要求学生完整保存之外,学期末老师也要有一套完整的学案,并课课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