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集管理(PgMP)学习笔记 - 项目、项目集和项目组合的关系(转)
标题:项目集管理(PgMP)学习笔记(2)-项目、项目集和项目组合的关系(转)
1)项目、项目集和项目组合的定义区别
项目 – 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努力。
项目集 – 经过协调管理以便获取单独管理这些项目时无法取得的收益和控制的一组相关联的项目。
项目组合 – 为了实现业务战略目标,而集中组合以便于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组项目、项目集和其他工作。
2)项目和项目集的关系
识别和监控项目间的依赖关系(Interdependencies)。
处理项目上报的问题(Escalated issues)。
追踪组件以获取整合收益(Consolidated program benefits)。
项目集和项目间的交互是反复的和循环的(iterative and cyclical)。
3)项目组合和项目集的关系
项目组合是组织的项目工作快照(snapshot)。它真实地反映了组织的意图、方向和进展。代表了投资方向、资源的分配方向和优先级。
4)项目、项目集和项目组合的区别
范围:项目有定义好的范围;项目集的范围更大且关注关键收益;项目组合关注业务范围,且范围随着组织战略目标变化而变化。
变更:项目遵循流程有效管理和控制变更;项目集必须期待变更,并时刻准备好去管理变更;项目组合在更大的环境中监测变更。
计划:项目需要将更层面的信息转化为详细的计划;项目集需要制定更层次计划从而指导组件级别的详细计划;项目组合创造和维护流程和沟通结构。
管理:项目经理管理团队去完成项目目标;项目集经理管理项目集成员和项目经理,更多地需要提供愿景和领导力;项目组合经理管理项目组合成员。
成功标准:项目的成功通过产品和项目的质量、时间和预算的合规性,以及客户满意度来衡量;项目集的成功通过收益和干系人的需要实现来衡量;项目组合的成功是通过组合组件的集合绩效来衡量。
监控:项目监控生成交付成果的工作;项目集监控项目集组件的进度确保整体目标、进度、预算和收益达到预期;项目组合监控集合的绩效(performance)和计划的价值指数(value indicators)。
第二篇:项目组合管理
项目组合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组合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项目组合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先看一下,项目组合管理和传统的项目管理有什么样的区别。传统项目管理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即数据从项目管理的底层开始收集,传送至高层经过分析后后对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偏向于战术性的项目管理方式,不能及时发现与企业的目标发生偏差或不能超越企业执行和控制能力的项目。而项目组合管理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即先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优先选择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项目,在企业的资金和资源能力范围有效执行项目。
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项目组合管理的重要作用:
1.在企业内引进一个连贯统一的项目评估与选择机制。对项目的特性以及成本、资源、风险等项目要素(选择一项或多项因数)按照统一的计分评定标准进行优先级别评定,选择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项目。我们刚才许多企业的战略部标最终会分解成为一个个项目进行实施,但在项目选择过程中通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个人的情感因素等等,项目组合管理要做到的是根据企业目标分解项目选择的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因素判断新的项目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提高项目项目选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
2.实现项目的财务和非财务收益,保持竞争优势。以往项目管理中我们较多的只注重单一项目的财务收益,而在实际当中,有些项目的实施并非只是获得财务回报。项目组合管理兼顾了项目的财务收益和非财务收益,以及项目之间的依赖关系及西之间的贡献,从而实现整个项目组合的最佳收益,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
3.对企业里所有的项目进行平衡。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不同的项目,只有实行组合管理,才能有效平衡长期和短期、高风险和低风险以及其它因素的项目。
4.在企业(组织)范围内对项目分配企业的资源,保证优先项目的资源分配。一个新的项目提议被创建后,我们首先要看的是企业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能力来完成这个项目。只有实现了项目的组合管理,才能快速地对企业的资金和资源能力作出判断,并在企业的能力出现短缺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资源能力比足时,我们可能采用项目外包的。同时,实现组合管理有利于我们将资源优先分配关键的项目,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5.实现对项目实施的有效监控。借助于计算机信息系统,项目组合管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项目有效监控:l 提高项目管理的可见度。这可能是企业决策者在以前的项目管理中碰到问题,对项目的管理只能依靠下层经理的的数据报告。实施组合管理后,决策层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组合内所有项目的状况,加强对项目的控制。
固化项目的管理流程。目前企业中在普遍存在项目管理各自为阵、自成体系的状况。也就是不同的项目经理可能采取了不同的项目控制流程。项目组合管理强调在同一企业内同类型的项目管理采取同样的管理流程,这样可以使项目管理的流程进一步得到优化,有利于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以及明确责任。
实现项目之间的横向管理。这是我们在单一的项目管理模式下所不能做到。例如我们通过项目组合管理建立了项目之间的里程碑依赖关系,就很容易控制被依赖项目产生的变化对所依赖的项目造成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6.促进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交流。项目组合管理给公司的决策层和执行层(纵向)、以及不同部门之间(横向)项目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工具。使项目的参与者能够互相交流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意见,了解项目的进展状况,以及自己在项目实施中的位置和作用,这些对于项目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项目组合管理的概念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管理学科,越来越受到业界广泛的关注,同时项目管理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现代企业中。国内外项目管理专家学者提出的项目管理理论、企业项目管理理论、项目挣值管理等方法为成功实施项目管理提供了指导和帮助。随着企业内部项目的不断增多,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说,如何管理多个项目,如何保证项目符合企业战略的要求,成为项目管理领域新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国外的一些项目管理领域专家提出了项目组合管理的概念(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
l 项目组合管理的含义
要解释项目组合管理的含义,首先要看什么是项目组合。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对项目组合的定义为“A portfolio is a collection of projects and/or programs and other workGroupedtogether to facilat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at work to meet strategic business objectives”,即组合是项目和/或项目群以及其他工作聚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管理以满足业务战略目标。
而项目组合管理是对项目组合的有效管理,PMI对组合管理的定义为“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 refers to the selection and support of projects or program investments.These investments in projects and programs are guided by the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plan and available resources.”,即项目组合管理是指在可利用的资源和企业战略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多个项目或项目群投资的选择和支持。项目组合管理是通过项目评价选择、多项目组合优化,确保项目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项目组合管理不是简单地对多个项目进行管理,而是超越了传统项目管理的边界,它作为企业项目和战略之间的桥梁,使项目实施和企业商业战略结合起来(图一)。
项目组合管理与传统项目管理的区别(表一):
多项目组合分析
动态管理组合项目管理的九大领域(PMI):项目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
传统项目管理:
ü 传统的项目管理强调“怎样做项目”,通过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保证项目按照进度、成本、质量要求进行交付,是针对单个项目或项目群的管理方法。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多年来发布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从项目管理的九大领域介绍了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需要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ü 传统项目管理主要是项目经理进行的管理活动,针对项目内部的管理
ü 传统项目管理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即数据从项目管理的底层开始收集,传送至高层经过分析后对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不能及时发现与企业的目标发生偏差或不能超越企业执行和控制能力的项目。
项目组合管理:
ü 项目组合管理强调“做什么项目”,通过帮助组织将精力集中于产生最大价值的项目,将项目组合与企业目标结合在一起,获得项目之间的恰当平衡和组合,通过为最有价值的项目设定优先级和筹集资金,来最优化项目组合的价值,确保实际实施和运作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
ü 项目组合管理是组织以及战略层面的管理活动,是进行组织决策的过程,是面向的多个项目的管理
ü 项目组合管理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即先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优先选择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项目,在企业的资金和资源能力范围有效执行项目。
二、项目组合管理的发展现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一位经济学家Harry Markowz就提出了投资组合的概念,建立了金融证券等领域的投资组合方法,从风险和回报的角度来评估投资资产的价值和收益,形成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随着MPT理论的传播,一些商业公司开始考虑如何在业务项目中应用这一理论。1981年沃伦·麦克法兰首次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运用到项目的选择和管理中,通过项目组合的运作方式实现了风险一定情况下的收益最大化。
项目组合管理利用了MPT的概念并且也应用了三个关键评估标准来衡量项目:项目承担的成本、存在的风险以及投资潜在的收益。这时,项目成为企业的一项投资行为,项目决策建立在项目组合基础上而不是单个项目基础上。
近几年来,项目组合管理在国际项目管理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美国学者Russell D.Archibald 2003年在谈到项目管理发展现状时,提到项目组合管理是项目管理最新理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国外一些项目管理专家提出了项目组合管理的体系架构和管理过程,国内针对项目组合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开始起步。国外一些项目组合管理软件厂商针对项目组合管
理过程和方法开发了项目组合管理工具软件,如Primavera公司推出的P3e/c项目管理软件、Artemis公司推出的Artemis7项目组合管理软件、微软公司的Project Server软件等等。项目组合管理软件在国内外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项目组合管理的实践和发展。
META Group研究预测到2005-06年,全球2000个CIO中将有超过50%的人采用组合管理技术和工具来进行项目和资产的管理以及预算的计划和跟踪。该组合管理理论能够使企业的组织改善战略投资,提高商业价值。
三、项目组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越来越多的组织面临着企业在同一时间内正在进行许多项目和项目群的情况,每个企业都希望对项目的投资取得最大的收益回报。作为项目管理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的项目组合管理,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目前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l 缺乏统一的评估项目投资和选择的过程和方法,项目决策层大多还是主观进行项目决策,没有科学量化的项目选择评价标准;
l 对于项目的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可控制性,不能及时发现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项目加以调整,造成项目的失败;
l 不能从战略层次考虑项目的收益,只关注单个项目的短期财务收益,忽视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财务收益和非财务收益之间的平衡;
l 对项目的管理停留在项目的水平上,即以分散的项目为基础的单一项目管理,而不是将所有项目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忽视了企业是一个系统的战略整体;
l 不能在整个企业的范围内对所有项目进行统一的资源管理和分配,造成企业资源(财务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l 由于企业资源有限,造成多个项目之间为得到关键资源而发生冲突和争论;
l 存在很多重复和冗余的项目。
而通过项目组合管理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l 能够快速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l 建立企业所有项目的视图,动态评价项目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l 在企业内建立一个统一的项目评估与选择机制。对项目的特性以及成本、资源、风险等项目要素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优先级别排序,选择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项目;
l 对企业里所有的项目进行平衡,平衡长期和短期、高风险和低风险以及其它因素的项目; l 在企业范围内对项目分配企业的资源,保证企业资源达到最优化,同时确保项目的水平控制在企业的财务和资源能力之内,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l 通过识别低价值的、不符合战略的、多余的、执行很差的项目来降低成本,从而降低运营风险; l 通过改进项目选择、优化、排序等过程来增加企业的投资回报;
l 能够识别项目群和项目之间的依赖关系;
l 改善项目负责人和业务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关系,使业务管理者更加关注项目。
可见,企业通过进行项目组合管理,能够合理运用企业各种资源,快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项目包括IT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关于项目组合管理
1.项目组合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为PMO不仅仅是单纯对项目的集合进行管理,同时还
要保证公司项目管理的战略规划,要保证每一个项目对公司战略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因此我觉得重点是要做好资源和成本的冲突协调和统一安排。当然如果有较为完整的项目管理规范做后盾,以较为科学的量化评估体系做支持,冲突的解决会相对简单一些,但往往公司可能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就要体现出PMO不单单在项目管理,更在技术领域的专家作用。往往PMO都会有一个由技术专家组成的顾问小组进行决策支持。所以,利用好手里的资源和权力,对范围内的项目进行统一安排,做好资源和成本的宏观调控,应该是PMO工作的重点,由于涉及到具体情况时,会有大量的经验因素和非客观因素,因此同时也是难点。
2.统一的项目管理规范:在公司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规范是公司项目管理战略规划的基础,也是PMO的工作核心和有力武器。看过也参与制订过很多公司的项目管理规范,不是太理论(几乎就是一部项目管理教程)就是太肤浅(像员工手册),其实制订一个几乎完美的项目管理规范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制订项目管理规范的目的是让大家认可并遵照执行,因此作为制订者的PMO一定要站在规范的使用者立场上进行思考,规范的目的是更好的提高效率,而不是约束。同时,没有任何一个规范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除了规范之外,相应的流程和作业文件一定要及时的配套提供,以便使规范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提高规范的接受度,逐步把项目管理思路贯彻到所有人的工作中。
3.培训:培训是把项目管理思路贯彻下去的最好的办法,但是就像楼主说的一般的开发人员对和开发技术无关的项目管理培训兴趣不大。其实,我也在一些公司为全体员工做过项目管理培训,我的理解是大多数开发人员,特别是IT行业,都很年轻,对新知识新领域都还是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不要浪费他们太多的时间。面向开发人员或者项目执行者的项目管理培训切忌大谈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人会对项目管理到底是几大知识领域感兴趣,对于他们而言最关心的是项目管理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因此在给他们进行培训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本公司的项目管理规范和流程,再将流程从理论上进行解释,通过流程灌输理念,通过理论贯彻流程。有一个小技巧,一般在规范和流程颁布后的两周左右进行培训,一方面是规范和流程的操作指导,一方面进行理论培训,这样效果最好,因为此时他们对这个新东西的好奇心最强,当然也要根据公司的人数而定。
4.工具:只有提到效率才是好的工具。我见过一家公司采用了基于内部网的项目管理软件工具之后,项目进度的收集和反馈反而比以前项目经理每天亲自问更慢了,原因就是项目经理把信息来源全部都托付给了系统,而开发人员每天被迫在系统中填写各种的表格,有项目进展报告,资源消耗报告,风险状态报告等等。这些东西的填报花费大量时间,开发人员怨声载道,项目经理却总不能及时得到信息。最后,开发人员开始敷衍了事,项目经理只好重新亲自过问,整个系统被重新闲置,资源被大大浪费。从理论上来说,目前无论是基于计算机
网络的项目管理软件,还是基于文档和流程的手工操作,功能都没有问题,都可以满足项目管理的理论需求。但是,放到公司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就要三思了。好的工具的部署是建立在对公司实际情况的准确评估基础上的,谁也不能说花费了十几万的软件系统就一定比原有的手工文档和图表更优秀,一切要量力而行,一味的追求表面上的现代化有时可能反而事倍功半。
第三篇:项目感受集
第一个项目完成了,但是自己觉得不尽人意,虽说如此,可也获得了一些体会,从中也意识到了不足之处。在项目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思维盲区
项目是开发论坛的功能,大家几乎都有玩论坛的经历,可真正到了自己开发,就出现了各种bug,其中造成的原因之一就是思维盲区,比如一个购买帖,某些童鞋会遗漏了版主是不用购买帖子,也有部分童鞋出现我自己发的购买帖,我也要购买?每个人滴思维盲区各有不同,于是便需要与他人讨论,从而意识到了自己的盲区,改掉自己的bug。
二 讨论
与别人讨论之前,最好先有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比如说,我的回复功能没有完成,是逻辑问题还是数据表设计出现了问题,当我理清思路,知道会在哪些地方使功能出现障碍。在与其他童鞋讨论时,我抛出了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他人catch到,有助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可以迅速的寻找解决方案,一起讨论的时候,取长补短。同时,经过思考,解决了问题更能加深对所实现功能的理解。
三 记录
项目一开始,我倒是一步一步的实现着功能,先从登陆开始,然后板块,接着帖子列表。。。但是到了项目的中后期,敲着敲着代码,然后认识到自己另一项功能出现的bug,如果我们去解决这个bug,等我们解决回来,又要看下之前敲得代码,理清逻辑和思路,这其中会占用一段时间。所以我的体会是把那个功能的bug用个本子记下来,敲完自己的代码在回头看下。还有另一个关于记录的是,将自己还没实现的功能记下来,每天可以规划先要实现那些功能,把握好进度。
四 排错
一种是逻辑性错误,在排错的时候要淡定,有时改了某段代码后还是出现错误,这时整理下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来,可以注释掉一段,然后慢慢排错。另一个常常会出现错误的还是在表结构,对表结构要熟悉,特别是运用到多表查询的时候。可以先在本子上试着写SQL语句,看下phpmyadmin里的各表,然后写出来。
五 细节
在做项目的某段时间,自己有点烦躁,有些地方不在意,得过且过。在检查项目的时候,经凯哥一提,然后反省。对待自己写的代码要细心,若是到了公司,客户不满意,怎么办?所以还是要对自己严格,注重细节。“坚持一丝不苟,就能取得优秀的成果。因为那些看不见的细节累加起来,就变得可见了。”
六 提高
看着其他童鞋用js实现漂亮功能,用到了smarty模板技术,用了面向对象思想。感慨一下,目前自己还没学会及运用这些知识,所以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
时间过的还真快,项目结束已经五天了。项目初期,我是又怕又兴奋。怕的是,总感觉自己的基础不够好,怕到时交项目时不符合项目的评分标准;而我兴奋的是,我期待已久的第一个项目终于来了,我一直痴迷于像淘宝或京东商城那些网上的商城后台运作模式,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现在终于可以解开我的谜团,当然有点小兴奋了,但我得淡定。毕竟,第一个项目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下面就让我说说我的项目感受吧,这些都是我的切身感受。我分三个阶段来介绍下吧: 项目初期:
在一个风和日丽星期五的下午,我们的第一个项目拉开了帷幕.张涛老师用他 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涛涛不绝的给我们讲着项目的一些问题。我努力让自己的保持高度兴奋状态,最后害的我胳膊都红了,要是不这样的话我早就倒下了,听过张涛老师课的人,应该都懂得其中的寓意。项目开始俩天,给我的感受是岂止一个难字了的。毫无思绪,不知道从何下手,这就是我们初期的真实写照。每次看屏幕的时候,屏幕上都会折射出我迷茫的眼神来,但我没有放弃……
项目中期:
在张涛老师英明的带领下,我终于可以跟上来了,但也只是停留在按部就班。根本提不上什么创新,每天就是照着老师的代码打一遍。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老师上课能多打些代码,恨不得想让老师把我们该做的都做了,我只轻轻的敲几下就可以了。但那只是我的美好愿望,你们也知道的最后我的美梦落空了。就这样我紧跟老师的步伐,一步步的向前走没有掉队,奋力前行!项目收官阶段:
临近项目接收阶段,回头看看自己度过的这些天,虽然有些辛苦但也是值得付出的。从项目初期的迷茫到项目中期的重拾信心再到项目收官阶段的欣喜如狂。其中的苦与乐也有不小,但每当看到自己做的项目都会感到很欣慰,虽然瑕疵很多但毕竟是自己着手做的第一个项目。无比兴奋……
我相信大家的项目感受和我的差不多,每个人为了这第一项目都吃了不少的苦。但当我们看到自己的胜利果实时,谁又在乎过程中的苦与累呢?从这次做项目之中,我也感受到了我们班的人真的狠拼,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去学习的。希望大家能够把这种拼的精神发扬到最后,最终我们都能实现来兄弟连的梦想!
历时半个月,终于完成了第一个php项目,收获颇丰,首先要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耕耘,感谢班主任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校领导为我们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接下来,详细陈述一下本人第一个项目的具体感受:
首先,本次项目不仅锻炼了技术,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让自己在接触到新事物、新知识、新困难的时候,学会了怎么样去深入、怎样去学习、怎样去攻克,也克服了自己浮躁的内心波动,虽然我表面看似深沉似海,但年少气盛仍未埃落尘嚣,通过本次项目,更加洗尽铅华,心平如水。
其次,通过本次项目,逐步摸索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本质上学的是一种思想,要先了解别人灌输知识的本质,然后找到自己接受这种思想的最佳途径,这样就会把别人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无止境,殊途同归。
再次,自己虽然在这次项目中提升了一定的能力,增强了一定的自信,但要戒骄戒躁,勤勉如常,终归学海无涯,在今后的学习中,更需披星戴月闻鸡起舞,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与大家互相学习,增强团队意识,还需请各位师长多多指教!
时间过的真快啊!转眼间来了两个多月了,也做完了第一个项目,我是一个零基础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我感觉第一个项目做的实在是太难了,没有一点思路,简直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下首,但是做完之后,现在回头看看,自己当时真是那么的可笑,我发现我有个坏毛病,就是总是把学过的东西搞混掉,记得第一次学HTML的时候,记HTML标签的时候虽然记住了,但是学完HTML以后,紧接着又学了CSS,但是我发现CSS中的属性和HTML中不一样,而我呢,当时就把CSS属性和HTML标签搞混掉,总是分不清,总认为他们两个是一家的,我现在才明白,CSS是修饰HTML不足的地方,他们两个不是一家的。两个星期过后,HTML和CSS学完了,开始了真正的进入PHP阶段了,就这样紧张的PHP阶段开始了,而我学php 语法感觉还很好,但是学到函数的时候我被卡住了,开始迷茫了,什么递归啊,可变变量啊,我开始纠结了,纠结了好长的时间,总认为自己学不好,然后我就开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先不要管他了,有时间在看他,然后到了字符串和数组,看到手册上的字符串和数组,我一下子蒙了,这么多怎么记啊,于是自己咬紧牙,开始按照老师的方法记,每一个字符串的后面都举个例子,第一遍记的真的很难,用了老半天的时间才好不容易记完一遍,紧接着开始第二遍,我发现第二遍比第一遍用的时间少了一个小时,就这样我很高兴,我感觉自己有点成就感,于是开始第三遍..........当我学到数据库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数据库太有意思了,而教我的老师是李文凯,他是一个非常很负责任的人,怎样连接数据库,他讲的是八部连接数据库,俗称天龙八部,真是太神奇了,用了他教给的八部,一下子就连接成功了。成绩的好坏也取决与学习方法,我认为我学习的方法不对,有些东西我学的太死了,不理解,还总是给自己找借口,我希望大家一定学东西要理解,不要纠结,有些东西不需要纠结,因为没必要。话不多说了,希望大家努力吧!我一直相信奇迹,但是相信奇迹,奇迹会出现吗?奇迹是靠自己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堆起来的这就是奇迹!相信自己付出必定会有回报的
项目启动的最初两天,我也和大家一样,慌慌张张的匆忙在写代码。经过了毫无头绪的并且毫无进展的两天时间,看着做的一塌糊涂的网页,我意识到自己从一开始就犯下了一个错误:没有做规划。
在认真的考虑之后,我意识到再这样没有计划的进行下去,项目依旧会做的一塌糊涂,甚至有完不成的可能。于是下决心把刚刚写了开头的项目停下,重新开始。事后证明,幸好是又重新开始,让我有了时间去从整体上思考并做好了规划。把项目要实现的功能分类:前台和后台,以及前台和后台的联系。接着又把各个分类细化,从前台的注册,登陆,商品展示,购物车等;后台的商品管理,用户管理,订单管理等。重要的是前台的数据和后台的管理以及与数据库的联系。
在做整体规划的时候,差点又陷入另一个误区:对于细节的考虑太多。比如用户注册的功能,是不是要考虑用户名的合法性等等。在计划中考虑了很多类似的细节,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由于过于关注细节,导致无法在整体上把握整个网站。导致项目进展缓慢。于是转变了思想,因为是作为联系项目,重要的是网站基本功能的实现,而且是整体基本功能的实现。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流程,而不能在某个细节问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比如用户注册的功能,如果要考虑到用户名的合法性的问题,就足够花费一天的时间去做。但是一个项目不能仅仅只有一个用户注册的功能,至于用户名的合法性问题,可以作为在项目整体的基本功能完成之后,在后期需要完善的部分。
正是对细节的适当‘忽视’,项目才得以顺利的进展下去,并且提前两天完成。这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完善一些细节。当然,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不单单是技术上的,更多是心态上的问题。不止一次,在多次尝试去解决一个问题没有成功的情况下,我想过要放弃。但幸好,我选择了坚持,坚持的结果也让我认识到:遇到了问题,坚持就是胜利。
做项目很辛苦,这种学习状态很辛苦,但很难得,值得珍惜。现在看来两个周的时间,太快了,我竟然把它做出来了,并且自我感觉良好^_^…看来听课可比做项目轻松多了,在做项目的时候,我一点都不困。一分钟都怕浪费,所以从早晨到晚上,除了吃饭时会走出教学楼,其他时间都在敲代码。手指在键盘上飞来飞去,就像粘在上面,就算‘扯犊子’也扯不掉。每次投入敲代码总是,着了魔。戴着耳机,不管外界怎样,就像教室只有自己。(好像都是戴着耳机敲代码)当你看到第一行为‘2.现在‘,会不会有个疑问,难道还有’1.‘吗?现在回答你:’有‘,在写这篇前一天晚上第一篇诞生了,不,应该是同一天的凌晨两点诞生了。但是昨天的标题是大学,关于一些大学中的事情。
一坐要坐一天,想想都…,凳子那么硬,屁股都做疼了。我的眼睛近视读书又上涨了,工作后马上在换一副眼镜。我有个优点,但有时也是缺点,追求完美。第一个项目,没有必要把什么功能都加上,也加不上。所以做的很辛苦,也很纠结,到底加还是不加,最后先把老师要求的做完之后再说。
在老师第一次看到我的首页时,惊讶的问,这是你的吗?挺大气的啊!嘿嘿…还可以吧!得到了肯定,项目也接近尾声了,在项目即将提交的时候,大家都出现了项目过后的综合症。觉得这两个周好累,又充实。吃饭的时候,也在想排错的方法。就差做梦都想了,可惜,这一段时间,我一直没有做梦,睡的很香。都没时间做梦啊!基本睡四到五个小时,在第一个周六时,竟然睡了7个小时(凌晨三点到上午十点),太奢侈了,搞的早到的学员,都在埋怨我(我带着教室的钥匙)。
项目中的酸甜苦辣,应有尽有,项目经验嘛!就是在接到项目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项目分析,第二件大事(我认为最重要),就是项目结构,提前定下功能的实现,之后就不用在纠结了,下一步就是敲代码了,排错了。
好吧!第一个项目的结束,相当于第二个项目的准备工作的开始。好期待!第二个项目做什么呢?我已经心里有数了,就是…(暂时保密)。
第四篇: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笔记
商业智能一般由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恢复和备份等组成。
商业智能的表现有三个层次:数据报表、多维数据分析、数据挖掘。
信息系统服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信息系统集成单位资质管理 2.信息系统项目经理资格管理 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 4.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员资格管理
信息系统集成单位资质管理:原则:认证和审批分离,先由认证机构认证,再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批。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资质管理分为: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资深项目经理
信息系统工程包括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分为甲乙丙三级。
1.甲资格取得乙级不少于2年,注册资金不少于800万,具有信息工程监理资格人员不少于25个,从事信息和信息监理人数不少于45个,大学本科不少于80%。
2.乙级取得丙级不少于1年,注册资金不少于300万,具有信息工程监理资格人员不少于12个,从事信息和信息监理人数不少于20个,大学本科不少于80%。
3.丙级从事信息工程监理及相关服务不少于2年,或取得丙级资格不少于1年。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格证书分为高级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监理员。
监理内容分为:四控、三管、一协调
1.四控: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变更控制 2.三管: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 3.一协调:协调有关单位及人员之间的管理
信息系统集成类型:1.设备系统集成 2.应用系统集成
1.设备系统集成包括: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安防系统集成。
生命周期:立项、开发、运维、消亡。1.立项:概念形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
2.开发:总体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验收阶段 3.运维:排除性运维、适应性运维、完善性运维、预防性运维
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UML2.0支持13种图,分为结构图和行为图。其中结构图包括:类图、组合结构图、构件图、对象图、部署图、包图。行为图包括:活动图、交互图(顺序图、通信图、交互概览图、时序图)、用例图、状态机图。
管理评审的目的是监控进展,决定计划和进度的状态,确认需求及其系统分配,或评价用于达到目标适应性的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它们支持有关软件项目期间需求的变更和其他变更活动。
技术评审的目的是评价软件产品。以确定其对使用意图的适合性,目标是识别规范说明和标准的差异,并向管理提供证据,以表明产品是否满足规范说明并遵从标准,而且可以控制变更。
检查的目的是检测和识别软件产品异常。一次检查通常针对产品的一个相对小的部分。发现的任何异常都要记录到文档中,并提交。
走查的目的是评价软件产品,走查也可以用于培训软件产品的听众,主要目标是:发现异常、改进软件产品、寿虑其他实现、评价是否遵从标准和规范说明。走查类似于检查,但通常不那么正式。走查通常主要由同事评审其工作,以作为一种保障技术。
软件审计的目的是提供软件产品和过程对于可应用的规则、标准、指南、计划和流程的遵从性的独立评价。审计是正式组织的活动,识别违例情况,并产生一个报告,采取更正性行动。
一级资质企业中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资质的人数不少于30名,其中高级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10名,取得企业二级资质不少于2年。从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相关工作不少于220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不低于80%。
二级资质企业中具有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资质的人数不少于18人,其中高级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4名,取得企业三级资质不少于1年。从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相关工作不少于150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不低于80% 三级资质企业中具有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资质的人数不少于6人,其中高级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1名,取得企业四级资质不少于1年或从事系统集成业务时间不少于2年。从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工作不少于50人,大学本科及以上不少于60% 四级资质企业中具有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资质人数不少于2人。从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工作不少于15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少于60%
客户数据:分为描述性、促销性、交易性三类。描述性数据是客户的基本信息。促销性数据体现企业曾经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历史数据,包括产品使用情况调查的数据、促销活动记录数据、客服人员的建议数据、广告数据。交易性数据反映客户对企业做出的回馈数据,历史购买记录数据、投诉数据、提供咨询及其他服务的相关数据、客户建议数据等。
根据GB/T16260.1中对软件产品质量模型的描述,软件产品的使用质量有4种: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满意度
GB/T16260-1996中质量特性有: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可移植性。
综合布线系统分三级: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基本配置:1个信息插座;每个工作区间4对UTP系统;2对双绞线。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基本配置:2个信息插座;每个信息插座4对UTP系统;8对双绞线。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基本配置:2个信息插座;建筑群干洗或水平布线子系统配置62.5um的光缆;4对UTP系统;每个工作去的电缆有2对双绞线。项目章程模板:1.项目名称;2.项目重要性;3.项目目标;4.项目范围概述(项目范围、可交付物成功);5.项目经理;6.主要项目干系人;7.项目总体进度安排(开始、结束时间;里程碑);8.项目总体预算;9.各职能部门提供的配合;10.项目审批要求;11.本章程批准
项目章程的内容
1.基于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提出的要求。
2.项目必须满足的业务要求或产品需求。
3.项目的目的或项目立项的理由。
4.委派的项目经理及项目经理的权限级别。
5.概要的里程碑进度计划。
6.项目干系人的影响。
7.职能组织及其参与。
8.组织的、环境的和外部的假设。9.组织的、环境的和外部的约束。
10.论证项目的业务方案,包括投资回报率。
11.概要预算。组织过程资产的内容
组织过程资产包含:项目实施组织的企业计划、政策方针、规程、指南和管理系统,实施项目组织的知识和经验教训。
项目范围说明书的内容
1.项目和范围的目标。
2.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和特性。
3.项目的需求和可交付物。4.产品验收标准。
5.项目的边界。
6.项目约束条件。
7.项目假设。
8.最初的项目组织。
9.晟初定义的风险。
10.进度里程碑。
11.对项目工作的初步分解。
12.初步的量级成本估算。
13.项目配置管理的需求。
14.审批要求。
范围管理的基本内容:项目启动、范围计划编制、范围核实范围变更控制。
项目管理计划的内容
1.项目背景如项目名称、客户名称、项目的商业目的等。
2.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的主管领导、客户方联系人、客户方的主管领导,项目领导小组(即项目管理团队)和项目实施小组人员。3.项目的总体技术解决方案。
4.对用于完成这些过程的工具和技术的描述。5.选择的项目的生俞周期和相关的项目阶段。
6.项目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7.进度计划。
8.项目预算。
9.变更流程和变更控制委员会。
10.沟通管理计划。
11.对于内容、范围和时间的关键管理评审,以便于确定悬留问题和未决决策。
项目计划编制流程: 1.明确目标
2.成立初步的项目团队
3.工作准备与信息收集
4.依据标准、模板,编写初步的概要的项目计划。
5.编写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预算等分计划。
6.把上述分计划纳入项目计划,然后对项目计划进行综合平衡、优化。
7.项目经理负责组织编写项目计划。
8.评审与批准项目计划。
9.获得批准后的项目计划就成为了项目的基准计划。
缩短工期的方法
1.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加速活动进程。
2.指派经验更丰富的人去完成或帮助完成项目工作。
3.减小活动范围或降低活动要求。
4.遁过改进方法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进度控制关注的内容:
5.确定项目进度的当前状态。
6.对引起进度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以保证这种变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7.确定项目进度已经变更。
8.当变更发生时管理实际的变更。
活动资源估算的方法
1.专家判断
2.多方案分析
3.出版的估算数据
4.项目管理软件
5.自下而上估算
活动历时估算的内容:
1.专家判断 2.类比估算 3.参数估算
4.三点估算 5.后备分析
制定进度计划的方法和工具:
1.进度网络分析 2.关键路线法
3.进度压缩(赶进度、快速跟进)
4.假设情景分析
5.资源平衡
成本估算的工具和技术 1.类比估算 2.确定资源费率 3.自下而上估算 4.参数估算 5.项目管理软件
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1.对造成成本基准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
2.确保变更请求获得同意;
3.当变更发生时,管理这些实际的变更;
4.保证潜在的成本超支不超过授权的项目阶段资金和总体资金;
5.监督成本执行(绩效),找出与成本基准的偏差;
6.准确记录所有的与成本基准的偏差;
7.防止错误的、不恰当的或未批准的变更被纳入成本或资源使用报告中 8.就审定的变更,通知项目干系人;
9.采取措施,将预期的成本超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质量管理过程的4个环节
1.确立质量标准体系
2.对项目实施进行质量监控
3.将实际与标准对照
4.纠偏纠错
质量保证活动的基本内容 1.制定质量标准 2.制定质量控制流程
3.提出质量保证所采用方法和技术 4.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控制的方法:
1.新七: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圈、检查表、散点图、排列图和控制图
3.测试、检查、统计抽样、6西格玛
质量控制的步骤: 1.选择控制对象
2.为控制对象确定标准或目标。3.制定实施计划,确定保证措施。4.按计划执行。
5.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检查,并将监测的结果与计划或标准相比较。6.发现并分析偏差。7.根据偏差采取相应对策
沟通管理计划的内容: 1.项目干系人沟通要求。
2.对要发布信息的描述,包括格式、内容和详尽程度。3.信息接收的个人或组织。
4.传达信息所需的技术或方法。如备忘录、电子邮件、新闻发布等。5.沟通频率。如每周沟通。
6.上报过程,对下层无法解决的问题,确定问题上报的时间要求和管理链(名称)。
7.随项目的进展对沟通管理计划更新与细化的方法。8.通用词语表。
项目总结会议的目的(意义):
1.了解项目全过程的工作情况及相关的团队或成员的绩效状况 2.了解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措施总结
3.了解项目全过程中出现的值得吸取的经验并进行总结
4.对总结后的文档进行讨论,通过后存入公司的知识库,从而纳入企业的过程。
4种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1.继续履行 2.采取补救措施 3.赔偿损失
4.支付约定违约金或定金。
项目合同签订事项: 1.当事人的法律资格; 2.质量的验收标准; 3.验收时间; 4.技术支持服务; 5.损害赔偿; 6.保密约定;
7.合同附件、法律公正。
配置管理包括4个主要活动: 5.配置识别 6.变更控制 7.状态报告 8.配置审计
配置管理流程:
1.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2.配置识别与建立基线 3.建立配置管理系统 4.版本管理
5.配置状态报告和配置审计
配置识别的内容:
1.识别需要受控的软件配置项。
2.给每个产品和它的组件及相关的文档分配唯一的标识。3.定义每个配置项的重要特征以及识别其所有者。4.识别组件、数据及产品获取点和准则。5.建立和控制基线。
6.维护文档和组件的修订与产品版本之间的关系。
配置识别的基本原则:
基线配置项向软件开发人员开放读取权限;非基线配置向PM、CCB及相关人员开放。基线配置包括设计文档和源程序;非基线配置包括各类计划和报告。
建立配置管理方案的步骤: 1.组建配置管理方案构造小组 2.对目标机构进行了解、评估 3.配置管理工具及其提供商评估 4.制订实施计划 5.定义配置管理流程 6.试验项目的实施 7.全面实施
变更的流程:
1.提出与接受变更申请。
2.对变更的初审(常见方式:变更申请文档的审核流转)。
3.变更方案论证(技术评估转换成果、经济评估转换价值和风险)。4.项目变更控制委员会审查(文档会签形式)。5.发出变更通知并开始实施。6.变更实施的监控(由项目经理负责项目基准的监控;管理委员会监控成果、进度里程碑)。7.变更效果的评估。
8.判断发生变更后的项目是否已纳入正常轨道。
系统集成项目系统验收文档的内容: 1.系统集成项目介绍。2.系统集成项目最终报告。3.信息系统说明手册。4.信息系统维护手册。
5.软硬件产品说明书、质量保证书等
项目总结会的内容: 1.项目绩效 2.技术绩效 3.成本绩效 4.进度计划绩效
5.项目的沟通
6.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 7.意见和建议
合同谈判过程: 1.准备阶段 2.开局摸底阶段 3.报价阶段 4.磋商阶段 5.成交阶段 6.认可阶段
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
1.合同的签订管理、合同的履行管理、合同的变更管理、合同档案的管理
合同管理的交付物:
1.合同文件、请求的变更、组织过程资产、推荐的纠正措施
采购管理的主要过程: 1.编制采购计划 2.编制询价计划 3.询价、招投标 4.供方选择
5.合同管理和收尾
工作说明书的内容要点
1.前言;服务范围、方法;假定;服务期限;工作量估计;双方角色和责任;交付资料;完成标准;顾问组人员;收费和付款方式;变更管理。
配置库分为动态库(开发库、程序员库、工作库)、受控库、静态库和备份库。
项目配置管理包括: 1.制定项目配置管理计划 2.确定配置标识规则; 3.实施变更控制 4.报告配置状态 5.进行配置审核
6.进行版本管理和发行管理
第五篇: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学习笔记
1计算机基本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并行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具有可以同时进行运算或操作的特性,包括同时性与并发性。
基本思想:时间重叠、资源重叠、资源共享
SISD、SIMD(并行处理机)、MISD、MSMD(多处理机)传统串行方式:优:控制简单,节省设备 缺:执行指令速度慢,功能部件利用率低
流水线处理机:优:程序执行时间短,功能部件利用率高 缺:增加硬件,控制过程较复杂
并行处理机SIMD 一个控制器CU,N个处理单元PE,一个互连网络IN 并行处理机主要特点:
1.单指令流多数据流方式工作
2.采用资源重复方法引入空间因素 3.以某一类算法为背景的专用计算机。
4.并行处理机的研究必须与并行算法研究密切结合。5.异构型多处理系统。
多处理机系统组成MIMD:N个处理机+1个处理机存储器互联网络(PMIN)多处理机系统特点:
1.结构灵活 并行处理机处理单元很多;多处理机有较强通用性,适用多样算法,处理单元数量较少。
2.程序并行性 并行处理机是操作级并行,并行存在于指令内部;多处理机并行性存在于指令外部,必须采用多种途径识别程序并行。
3.并行任务派生 并行处理机通过指令本身就可启动多个PE并行工作;多处理机由可由任务派生任务,任务多于处理机时多余任务进入排队器等待。4.进程同步 并行处理机自然同步;多处理机需要特殊的同步措施。
5.资源分配和进程调度 并行处理机PE数固定,采用屏蔽手段改变PE数;多处理机有资源分配和进程调度问题。1.2.5使指令系统复杂的出发点:1.使目标程序得到优化2.给高级语言提供更好的支持3.提供对操作系统的支持.RISC与CISC比较主要特点如下: 1.指令数目较少,一般选用使用频度最高的一些简单指令 2.指令长度固定,指令格式种类少,寻址方式种类少 3.大多数指令可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
4.通用寄存器数量多,只有存数/取数指令访问存储器,其余指令无关 寄存器之间进行操作.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设计思想上
1.3存储系统分类: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双极半导体)主存储器(MOS半导休,又称内存储器,包括高速缓存和主存)辅助存储器 存储器的层次:高速缓存-主存 主存-辅存
1.3.3主存的基本组成:双极型 MOS型(由存储体、地址译码器、驱动器、I/O控制、片选控制、读/写控制)
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存储容量、存取速度(访问时间、存储周期TM)TM>TA读出时间 TM>TW写入时间 可靠性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信息管理、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技术、语言与文字处理、人工智能
2.1操作系统的重要作用:1.通过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 2改善人机界面,向用户提供友好的工作环境。
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性、共享性、异步性 操作系统的功能:1.处理器管理2.存储管理3.设备管理4.文件管理5.作业管理6.网络与通信管理
操作系统的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批处理操作系统主要特征:用户脱机工作、成批处理作业、多道程序运行、作业周转时间长
分时操作系统主要特征:同时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实时操作系统主要特征: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操作控制、反馈处理
2.2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进程的属性:结构性、共享性、动态性、独立性、制约性、并发性 进程的组成:进程程序块、进程数据块、系统/用户堆栈、进程控制块 进程控制块包括三类信息:标识信息、现场信息、控制信息
2.2死锁产生的条件:互斥条件、占有和等待条件、不剥夺条件、循环等待条件 2.3存储管理的功能:主存储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地址转换和存储保护、主存储空间的共享、主存储空间的扩充
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分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磁盘缓存<(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固定磁盘、可移动存储介质<(设备管理)7个层次结构。程序在执行和处理数据时存在顺序性、局部性、循环性和排他性
2.3.2程序运行时必须把程序和数据的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这一工作称为地址转换或重定位。包括静态重定位和动态重定位。
分区存储管理:固定分区管理、可变分区管理(最先适用分配算法大作业、最优适应分配算法、最坏适应分配算法中小作业)分页式存储管理:以段为单位进行存储分配.段号:段内地址
虚拟存储器:具有部分装入和分部对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在容量进行大幅度扩充,使用方便的一种存储系统.2.4计算机外围设备分存储型和输入输出型两大类.设备管理具有以下功能:外围设备中断处理、缓冲区管理、外围设备的分配、外围设备驱动调度
I/O设备可分为输出型外围设备、输入型外围设备、存储型外围设备。输入/输出控制方式分询问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
I/O软件原理:输入/输出中断处理程序、设备驱动程序、与硬件无关的操作系统I/O软件、用户空间的I/O软件。
Spooling系统用一类物理设备模拟另一类物理设备的技术,使独占使用的设备变成多台虚拟设备的一种技术,也是一种速度匹配技术。输入井中4种状态:输入、收容、执行、完成 磁盘调度分移臂调度和旋转调度
2.5文件是由文件名字标识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文件是一个抽象机制。文件存取分顺序存取、直接存取、索引存取
文件目录项包括的内容:有关文件存取控制的信息、有关文件结构的信息、有关文件管理的信息
一级目录结构缺点:重名、难以实现文件共享 二级目录结构:主文件目录+用户文件目录优:检查访问者存取权限。
树型目录结构:较好反映现实世界、不同文件可重名、便于文件保护、保密、共享。
文件逻辑结构:流式文件、记录式文件(定长记录、变长记录,与数据库的区别是记录间不存在除顺序排列的其他关系)文件物理结构:
顺序文件 优:顺序存取较快好 缺:建立文件需要预先确定文件长度,修改、插入、增加文件记录有困难,对直接存储器作连续分配,会造成空闲块浪费 连接文件(串联文件)、索引文件夹优:直接读定任意文件,便于文件增加、删除、修改 缺:增加了索引表的空间开销和查找时间
文件保护:防止系统崩溃造成文件损坏,防止其他用户非法操作造成文件损坏。文件的保密目的是防止文件被窃取。主要方法有设臵密码和使用密码
2.6作业是用户提交给操作系统作系统计算的一个独立任务。作业管理采用脱机和联机两种方式运行。4态:输入、后备、执行、完成
常用作业高度算法:先来先服务、最作业优先、响应比最高者优先HRN、优先数法
操作系统中引入多道程序的好处: 1.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2.提高了内存和I/O设备的利用率 3.改进了系统的吞吐率 4.充分发挥了系统的并行性 主要缺点是作业周转时间延长。
3程序语言分低级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面向过程、面向问题)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数据成分、运算成分、控制成分(顺序、选择、循环)、函数
4.系统架构:C/S、B/S、多层分布式(瘦客户、业务服务、数据服务)
多层系统的主要特点:安全性、稳定性、易维护、快速响应、系统扩展灵活 系统配臵方法:双机互备(两机均为工作机)、双机热备(一工一备)、群集系统、容错服务器
群集系统中各个服务器既是其他服务器的主系统,又是其他服务器的热备份系统。
群集服务优点:高可用性、修复返回、易管理性、可扩展性
系统处理模式:集中式和分布式(桌上计算、工作组计算、网络计算)、批处理及实时处理(联机处理)、Web计算
Web计算特点:统一的用户界面,经济性、可维护性,鲁棒性,可伸缩性,兼容性,安全性,适应网络的异构、动态环境。
事务4特性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永久性)
事务是并发控制的基本单位,并发操作带来的不一致性包括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读“脏”数据 排它锁X锁写锁,共享锁S锁读锁
强行回滚(rollback)事务撤销(undo)、强行撤销(undo)、重做(redo)4.2系统性能定义的指标MIPS指令数 MFLOPS浮点指令数
系统性能评估:分析技术、模拟技术、测量技术(实际应用程序、核心程序、合成测试程序)分析和模拟技术最后均需要通过测量技术验证。
实际的应用程序方法、核心基准程序方法、简单基准测试程序、综合基准测试程序。
计算机可用性:MTTF/(MTTF+MTTR)X100%,可用性要求低于可靠性要求。5.算法有5个特性: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输入、输出 算法评价:正确性、可读性、健壮性、效率和低存储量需求 6.多媒体特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数字化、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多媒体主机、多媒体输入设备、多媒体输出设备、多媒体存储设备、多媒体功能卡、操纵控制设备。多媒体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是以操作系统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组成:各种媒体信息的处理技术和信息压缩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6:视频和音频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技术;多媒体专用芯片技术;多媒体系统软件技术;大容量信息存储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超文本与超媒体技术。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5教育与培训;桌面出版与办公自动化;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多媒体通信;多媒体声光艺术品的创作。
6.2数据压缩技术评价标准4:压缩比、压缩后多媒体信息的质量、压缩和解压缩的速度、压缩所需的软硬件开销。
无损(冗余)压缩法:哈夫曼编码、算术编码、行程编码、有损(熵)压缩法:预测编码、变换编码、子带编码、矢量量化编码、混和编码、小波编码
预测编码常用的是差分脉冲编码调制法(DPCM)和自适应的差分脉冲编码调制法(ADPCM)
编码的国际标准:JPEG、MPEG、H.261、DVI 6.3数字图像优点:精确度高,不受电源、电磁场等环境干扰,不限信息源都可计算机处理。
数字图像类型:二值图像、黑白灰度图像、彩色图像、活动图像 彩色表示空间:RGB、HIS、CMYK、YUV 图像格式分为位图、矢量图形
静态图像格式:BMP、GIF、TIF、JPG、PCX、PCD 动态图像格式:AVI、MPG 常用图像处理技术6:改善像质(锐化、增强、平滑、校正),图像复原、识别分析图像、重建图像、编辑图像、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彩色电视制式:PAL、NTSC、SECAM 影响数字视频质量的因素有:帧速、分辨率、颜色数、压缩比和关键帧,视频信号的播放过程中要做到图像与声音同步。
视频卡分类5:视频叠加卡、视频捕捉卡、电视编码卡、电视选台卡、压缩/解压卡。
声音主要有三种类型:波形声音、语音、音乐。声音三要素:音调、音强、音色。实现计算机语音输出有:录音/重放、文语转换。
数字音频信息编码:波形编码法、参数编码法、混和编码法,常见格式:WAVE、MOD、MPEG-3RA、CDA、MIDI MIDI文件包含音符、定时和16通道的演奏定义及每个通道的演奏音符信息 下列情况MIDI文件优于波形音频3:长时间播放高质音;需要以音乐作背景音响效果,同时装载图像文字;需要以音乐作背景音响效果,同时播放音频,实现音乐和语音同时输出
7计算机网络涉及三个方面 :至少2台计算机互联、通信设备与线路介质、网络软件、通信协议和NOS 计算机网络逻辑结构:资源子网与负责数据转发的内层通信子网。
用户子网指的是由主计算机、终端、通信控制设备、连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等组成
通信子网分为点对点通信和广播式通信子网,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结合型、专用型、公用型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协议:远程登录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TCP是传输控制协议,IP为互连网络协议,POP协议负责将邮件通过SLIP/PPP协议连接传送到用户计算机上。
终端设备把数字信号转换成脉冲信号时,这个原始的电信号所固有的频带称为基本频带,简称基带。在信道中直接传送基带信号时,称为基带传输。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数据时,往往只占有有限的频谱,对应基带传输将其称为频带传输。数据通信系统包括:数据终端设备、通信控制器、通信信道、信号变换器 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波特率、比特率、带宽、信道容量、误码率、信道延迟
数据通信编码一般采用基带方式和4B/5B编码。单极性码、双极性码、曼切斯特码
幅移鍵控法(ASK)、频移鍵控法(FSK)、相移鍵控法(PSK)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主要的数据交换技术有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数字语音插空技术DSI、帧中继、异步传输模式(ATM)
差错控制编码有两类:循环冗余码(CRC)、奇偶校验码
流量控制三种方式:X-ON/X-OFF、DTE-DCE流控、滑动窗口协议
7.4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法(CSMA/CD)非-坚持CSMA、P-坚持CSMA、1-坚持CSMA 令牌环访问控制方式、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式
局域网组网技术:以太网、快速以太网、令牌环网络IEEE802.2 IEEE802.5、FDDI光纤环网(光纤、工作站、集线器、网卡)
网络管理包含5部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设备和应用配臵管理、网络利用和计费管理、网络设备和应用故障管理、安全管理
IETF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远程监控(RMON)
ISO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
网络管理软件包括2部分:探测器Probe(代理)、控制台Console 网络管理软件:体系结构、核心服务、应用程序 集中管理子网和分布式管理主网
常见网管软件的应用程序主要有:高级警报处理、网络仿真、策略管理、故障标记 7.6网络的安全层次:物理安全、控制安全、服务安全、TCP/IP协议安全 密码技术提供信息加密解密、信息来源鉴别、保证信息的完整和不可否认 对称数字加密:加密算法够强、密鈅保密 优:实现速度快,算法不用保密,大规模应用 缺:密鈅分发管理困难,不能电子签名
非对称数字加密:优:分发管理简单,易实现电子签名 缺:计算机复杂,实现速度慢
防火墙分类4:包过滤型、应用级、代理服务器、复合型 典型的防火墙包括过滤器、链路级网关、应用级网关或代理服务器
防火墙局限:绕过防火墙的攻击、来自内部变节者和不经心的用户带来的威胁、变节者或公司内部存在的间谍复制数据、传送感染病毒的软件或文件
网络安全协议:SSH、PKI(SET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SL安全套接层协议)服务质量QoS:QoS识别和标志技术、单一网络单元中的QoS、Qos策略 服务等级协议: 流量管理:
与人工管理和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在于: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高、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常用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9 信息安全是对信息、系统以及使用、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硬件的保护。信息的三个特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鉴别的方法:用拥有的、用所知道的、用不可改变的特性、相信可靠的第三方建立的鉴别、环境 鉴别分为单向和双向
内部控制和访问控制的共同目标是保护资产
实现访问控制的三种方法:要求用户输入一此保密信息;采用物理识别设备;采用生物统计学系统
访问控制的特性:多个密码;一次性密码;基于时间的密码;智能卡;挑战反应系统
对称密钥体制分为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
密钥管理8内容:产生、分发、输入和输出、更换、存储、保存和备份、密钥的寿命、销毁
9.4完整性是指数据不以未经授权的方式进行改变或毁损的特性。包括软件完整性和数据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的常见威胁5:人类、硬件故障、网络故障、灾难、逻辑故障 完整性机制保护数据免遭未授权篡改、创建、删除和复制。
可采取的技术:备份、镜像技术、归档、分级存储管理、转储、系统安全程序、奇偶校验和故障前兆分析
DBMS的完整性机制应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义、检查、如发现用户操作违背完整性约束条件则采取一定动作保证
9.5灾难恢复措施包括:灾难预防制度、灾难演习制度、灾难恢复 提供容错的途径:使用空闲备件、负载平衡、镜像、复现(延迟镜像)、热可更换
网络冗余:双主干、开关控制技术、路由器、通信中件
9.6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摧毁计算机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且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预防包括对已知和未知病毒的预防。行为封锁软件 病毒检测技术:特征分类检测、文件或数据校验技术 风险分析的方法与途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控制风险的方法7:对协作进行优先级排序,风险高的优先考虑;评估风险评估过程的建议,分析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施成本/效益分析、结合技术、操作和管理类的任分配;制定一套安全措施实现计划、实现选择的安全控制。9.8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基本方针:兴利除弊,集中监控,分组管理,保障国家安全
安全人员的管理原则:从不单独一个人、限制使用期限、责任分散、最小权限 技术安全管理包括9:软件、设备、介质、涉密信息、技术文档、传输线路、安全审计跟踪、公共网络连接、灾难恢复
网络管理5:故障、配臵、安全、性能、计费
10信息系统5:输入输出类型明确(输入数据,输出信息);输出的信息必定是有用的;信息系统中处理意味转换或变换原始数据,也意味计算、比较、变换或为将来使用进行存储;反馈用于调整或改变输入或处理活动的输出,是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计算机不是信息系统所固有的。
信息系统组成7: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及相信介质;通信系统;非计算机系统的信息收集、处理设备;规章制度;工作人员 信息系统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 信息系统分层:战略层、战术层、作业层
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面向作业处理的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事务处理系统(TPS)、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DAMS)
面向管理控制的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知识工作支持系统(KWS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面向决策计划的系统:决策支持系统(DSS)、战略信息系统(SIS)、管理专家系统(MES)
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影响4:促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结构更加灵活有效;虚拟办公室;增加企业流程重组的成功率
10.2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3:研究方法的整体性;技术应用上的综合性;管理上的科学化
信息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以3:技术方法;行为方法;社会技术系统方法 10.3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分析与方法(SSA&D)、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OO)、原型方法以(Phototyping)
原型方法运用方式分类: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面向对象方法4要点:客观世界由各种对象组成;把所有对象划分成各种对象类;按照子类、父类关系,若干对象组成层次结构的系统;对象彼此之间仅能通过传递消息互相联系。
11项目是在既定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工作任务。一定的资源约束、一定的目标、一次性任务
项目的基本特征8:明确的目标;独特的性质;有限的生命周期;特定的委托人;实施的一次性;组织的临时性与开放性;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结果的不可逆转性。信息系统项目的特点3:目标不精确、任务边界模糊,质量要求主要由项目团队定义;开发过程中,客户需求不断激发,不断地被进一步明确,或者客户需求随项目进展而变化,从而导致项目进度、费用等计划的不断更改;智力密集、劳动密集型项目,受人力资源影响最大,项目成员的结构、责任心、能力和稳定性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以及是否成功有决定性影响。
信息系统中的项目管理基本特点4:是一项复杂工作;具有创造性;需要集权领导并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定义:用以收集、处理、存储、分发信息的相互关联的组件的集合。12.1 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了解用户需求/确定系统逻辑模型,形成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分析的基本任务:系统分析员和用户在一起,充分理解用户的要求,并把双方的理解用书面文档(系统规格说明书)表达出来.系统分析的主要困难:问题空间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环境的不断变化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主要工具: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实体关系图/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和判定树 12.3.2.1 数据流图基本成分:外部实体/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逻辑
数据字典的条目6:数据项(离散/边缘)/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外部实体
数据字典的作用:按各种要求列表/相互参照,便于系统修改/由描述内容检索名称/一致性检验和完整性检验
数据字典的编写有手工编写和计算机辅助编写两种方式。12.3.2.2 实体联系图的基本成分:实体、联系、属性 12.3.2.4 结构化语言使用的语句类型只有三种:祈使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12.4系统说明书的基本要求:全面、系统、准确、详实、清晰地表达系统开发的目标、任务和系统功能。12.5 UML特征:可视化、构造、文档化,目的是建模,建立的模型有三要素:事物/关系/图
UML中的事物:
结构事务:类、接口、协作、用例、活动类、组件、结点 行为事务:交互、状态机 分组事务: 注释事务:
UML中有种关系:依赖、关联、泛化、实现
UML中的图:用例图、静态图、行为图、交互图(时间-顺序图 上下级关系-合作图)、实现图(依赖关系-组件图 物理体系结构-配臵图)13信息系统设计
13.1.1系统设计目标:
可靠性: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平均维护时间(MTTR)↓
较高的系统运行效率:体现在 处理能力/处理速度/响应时间 影响因素 系统硬件结构影响/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质量影响 可变更性: 经济性:
13.1.2系统设计的原则:系统性、简单性、开放性、管理可接受、其他 13.1.3系统设计内容
总体设计:系统总体布局(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系统资源配臵设计方案)、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详细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其他设计任务:系统标准化设计、描述系统设计结果、拟定系统实施方案13.13.2.3模块包括输入和输出、逻辑功能、内部数据、运行程序4部分 模块特点:抽象性、信息隐蔽性
13.2.6结构图组成部分:模块、调用、数据、控制信息 深度:模块结构图的层数,反映系统大小
宽度:一个层次上的模块总数,反映系统的复杂程序
13.3.1系统总体布局指系统的平台设计,即系统类型、信息处理方式设计、网络系统结构、软硬件配臵、数据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设计
系统总体布局要求:易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变更性、可靠性好 系统总体布局考虑方面:系统类型(集中式或分布式)、处理方式、数据存储(分布或集中)、网络结构、硬件配臵、软件配臵
13.3.2计算机处理方式:批处理、联机实时处理、联机成批处理、分布式处理方式、混合使用各种方式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的原则:分解-协调原则、信息隐蔽和抽象的原则、自顶向下原则、一致性原则、面向用户原则 13.3.3功能模块设计原则
系统分解有层次/适宜地系统深度和宽度比例/模块大小适中(50-100,<500)/适度控制模块扇入扇出(3-4,<7)/较小的数据冗余 13.4.1 代码功能:唯一标识/分类/排序
代码种类:顺序码/区间码/助忆码/缩写码
代码设计的原则:唯一性/标准化/规范化/合理性/可扩展性/简单性/实用性 13.4.2 数据库设计基本要求:
符合用户需求,能正确反映用户的工作环境 设计与所选用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式匹配 数据组织合理,易操作、易维护、易理解
数据库设计步骤: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设计 13.4.3 输入设计原则:输入量最小/输入延迟最低/输入数据早校验/输入步骤少转换/输入过程简单化
输入设计内容:确定输入数据内容/确定的输入方式/确定输入数据的记录格式/确定输入数据的正确性校验机制
数据校验:输入错误的种类/数据校验方法(重复/视觉/分批汇总/控制总数/数据类型/格式/逻辑/界限)/差错的纠正/设计出错表 13.4.5 接口界面设计原则:统一/简明易学/灵活/美观/宽容/严谨
接口界面设计内容:定义界面形式/定义基本的交互控制形式/定义图形符号/定义各种操作方式/定义信息反馈的策略/定义Help策略 接口界面类型:菜单式/填表式/对话式/图形式/窗口式 13.4.6 程序流程图(程序框图):程序设计的基本依据 基本成分:加工步骤/逻辑条件/控制流 14.1 系统实施阶段特点:工作量大,投入人力、物力多
主要内容提要:硬件配臵/软件编制/人员培训/数据准备
14.1.4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进度安排/人员组织/任务分解/开发环境的构建 14.2.1程序设计的质量要求:程序的正确性/源程序的可读性/较高的效率 程序的标准:正常工作/调试代价低/易于维护/易于修改/设计不复杂/运行效率高
程序设计语言的特性:歧义性/简洁性/局部性与顺序性/传统性/源程序的可维护性
可维护性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否易于从设计变为源程序/语言本身的某些规定 14.2.2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内容:限制使用GOTO语句/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自顶向下的设计、编码和调试/主程序员制的组织形式 14.2.3对象的三个性质: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
14.3.1测试的目标是希望能以最少的人力和时间发现潜在的各种错误和缺陷 信息系统测试包括软件测试、硬件测试、网络测试 测试的类型:模块/联合/验收/系统
黑盒测试又称功能测试,白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
14.3.5单元测试从模块的5个特征进行检查:模块接口/局部数据结构/重要的执行路径/出错处理/边界条件
确认测试的内容:有效性测试/软件配臵审查/验收测试 系统测试内容:恢复/安全性/强度/性能/可靠性/安装
14.3.6调试的方法:试探法/回溯法/对分查找法/归纳法/演绎法
14.4新旧系统转换方式:直接转换(节省人员、设备费用)/并行转换(安全可靠,费用工作量大)/分段转换(逐步转换/向导转换/试点过渡)(保证了可靠性,费用也不至于太多,要求子系统之间有一定独立性)15.1 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6个要素: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信息化建设的24字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15.1.3企业信息化分类 按行业:金融业信息化 按企业运营模式:离散型和流程型
流行的企业信息化: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系统(ABC)
15.2.2电子商务分4种类型:B2B、B2C、C2A、B2A 15.4.2标准化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具有抽象性、技术性、经济性、连续性(继承性)、约束性、政策性 标准化分类
根据适用范围分类:国际标准(ISO/IEC)、国家标准(GB/ANSI/BS/NF/DINJIS)、区域标准(EN)、行业标准(ASTM/API/ASME/LR)、企业标准、项目规范 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4级 根据标准性质分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根据标准化的对象和作用分类: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标准、服务标准
根据法律的约束性分类:强制标准、暂行标准、推荐性标准 EDI电子数据交换 15.5.3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标准化(IEC)、国际计量局(BIP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区域标准化组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太平洋地区标准大会(PASC)、泛美技术标准委员会(COPANT)、非洲地区标准化组织(ARSO)
行业标准化组织: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国家标准化组织: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英国标准学会(BSI)、德国标准学会(DIN)16.1.1 企业IT管理的层次:运作层、战术层、战略层 用于管理的关键IT资源:硬件、软件、网络、数据 16.1.2 系统管理的通用体系架构分为三个部分:IT部门管理、业务部门(客户)IT支持、IT基础架构管理
企业IT预算三方面:技术成本、服务成本、组织成本
IT服务理念追求的目标:以客户(企业的业务部门)为中心提供IT服务/高质量、低成本的IT服务/提供的服务可度量、可计费 16.3.2 IT财务管理的三个环节:IT投资预算、IT会计核算、IT服务计费
IT会计核算包括以下活动:IT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投资评价、差异分析和处理 以上活动分别实现了对IT项目成本和收益的事中和事后控制 IT项目投资评价的指标:投资回报率(ROI)、资本报酬率(ROCE)
IT会计人员需要注意的差异:成本差异、收益差异、服务级别差异、工作量差异
16.4.1 IT部门的具体职责:IT战略规划、企业应用系统规划、网络及基础设施、数据库管理、安全管理、IT日常运作、终端用户支持 17.1.1 系统管理分类
按系统类型分类: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动作系统、设施及设备
按流程类型分类:侧重于IT部门、侧重于业务部门的IT支持及日常作业、侧重于IT基础设施建设 17.1.2 系统管理的规章制度:日常作业调度手册、系统备份及恢复手册、性能监控及优化手册、输出管理手册、帮助服务台运作手册、常见故障处理方法、终端用户计算机使用制度 服务级别管理手册、安全管理制度、IT财务管理制度、IT服务计费及成本核算、IT资源及配臵管理、新系统转换流程、IT能力规划管理 17.1.3 系统运作报告:系统日常操作日志、性能/能力规划报告、故障管理报告、安全审计日志 17.2.1 IT组织设计考虑因素:客户位臵、IT员工工作地点、IT服务组织的规模、IT基础架构的特性
企业IT管理的三个层次:IT战略及投资管理、IT系统管理、IT技术及运作支持
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发展能力三方面着手。根据客户与外包商建立的外包关系可以将信息技术的外包划分为:市场关系型外包、中间关系型外包、伙伴关系型外包 17.4.2 企业用户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用户帐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外部用户管理、用户安全审计
授权通常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角色由资源和操作构成。14.4.3 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用户名/密码方式、IC卡认证、动态密码、USB Key认证 17.5.3 网络管理和监控是整个IT系统管理的基础。
日常作业管理应实现的功能包括:进度安排功能、作业的监控、预测和模拟、可靠性和容错性管理
安全管理功能包括:用户帐号管理、系统数据的私有性、用户鉴别和授权、访问控制、入侵监测、防病毒、对授权机制和关键字的加/解密管理
存储管理包括:自动的文件备份和归档、文件系统空间的管理、文件的迁移、灾难恢复、存储数据的管理
系统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建筑费用及场所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外包服务成本)、运行成本 17.6.2 完整的成本管理模式应包括:预算、成本核算及IT服务计费、差异分析及改进措施
预算的编制方法主要有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其选择依赖于企业的财务政策。IT服务计费的目的:防止成本转移带来的部门间责任转稼、系统确定的转移价格作为一种价格引导业务部门采取明智的决策。17.6.3 TCO总成本管理试题指标基本要素: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17.7.3 常见定价方法:成本法、成本加成定价法、现行价格法、市场价格法、固定价格法
计费数据收集流程的顺利运行需要以IT会计核算子流程为基础。成本核算最主要的工作是定义成本要素。17.8.1 ITIL有6个主要模块:服务管理、业务管理、ICT基础设施管理、应用管理、IT服务管理实施规划、安全管理
COBIT主要是实现商业的可说明性和可审查性(可靠性可测试性)
34个流程划分为4个独立域:规划和组织、采购和实施、交付和支持、监测 HP ITSM Reference Model(惠普ITSM参考模型)(企业IT服务规划与管理、企业IT服务的开发及利用、企业IT日常运作、业务与IT战略整合)
微软MOF(管理运营框架)两者不同主要表现为MOF是特地针对微软产品的服务而被开发的,HP勤工作ITSM是惠普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提出的该公司使用的ITSM实施方法论。17.9.2 分布式环境中的管理系统应具备的特性:跨平台管理、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可视化的管理、智能代理技术
18.1.2配臵管理中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是配臵项(CI)
COBIT定义的IT资源:数据、应用系统、技术、设备、人员
18.2.2配臵是在技术文档中明确说明并最终组成软件产品的功能或物理属性,包括了即将受控的所有产品属性。
基线是一个CI或一组CI在其生命周期不同时间点上通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这一过程被称为基线化 基线的属性:基线是进一步开发和修改的基准和出发点、第一个基线包含了通过评审的软件需求,称为需求基线。
18.3.2软件开发中的生命周期包括下面两方面的内容:项目就包括哪些阶段;这些阶段顺序如何
一般软件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分析(RA)、软件设计(SD)、编码(Coding)、单元测试(Unit Test)、集成及系统测试、安装、实施 软件的维护包括:纠错性维护、改进性维护 构件的基本属性:可独立配臵的单元(自包容)、强调与环境和其他构件的分离、可以在适当的环境中被复合使用、不应当是持续的(即没有个体特有的属性)18.3.4软件分发管理包括;软件部署、安全补丁分发、远程管理和控制
18.4.1网络资源分为以下几类:通信线路、通信服务、网络设备、网络软件 网络维护管理有5大功能:网络失效管理、网络配臵管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网络计费管理
现代计算机网络维护管理的4个要素:若干被管理的代理、至少一个网络维护管理器、一种公共网络维护管理协议、一种或多种管理信息库,其中网络维护管理协议是最重要的。
网络值班可分为现场值班和呼吸(BP机、手机)值班
18.4.3网络配臵管理一般采用网络设备配臵图与连接图,网络配臵管理的目标是节约用户时间并降低网络设备误配臵引起的网络故障。主要配臵工具有设备供应商提供和第三方公司提供两类。
18.4.4网络管理包含5部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设备和应用配臵管理、网络利用和计费管理、网络设备和应用故障管理、安全管理 认证过程包含认证和自主访问控制两步骤。常见的网络管理协议:
由IETF定义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扩展协议为远程为监控(RMON)由ISO定义的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
典型的网络管理系统包括探测器Probe(或代理)——负责收集网络结点上的数据、控制台Console——主要负责集合并分析探测器收集的数据 18.4.5对于安全机制,主要包括接入管理、安全监视、安全恢复。
18.5.1数据安全性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用户登录时的安全性、网络数据的保护、存储数据以及介质的保护、通信的安全性、企业和Internet网的单点安全登录。
18.5.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是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其次是架构,技术,环境要素。信息资源管理最核心的基础问题就是信息资源的标准和规范。
18.5.4信息资源规划主要概括为:两种模型(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一套标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数据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现:数据名称的不一致性、数据长度的不一致性、数据表示的不一致性、数据含义的不统一性 数据标准化主要包括业务建模阶段、数据规范化阶段、文档规范化阶段3个阶段。数据规范化阶段是关键和核心。业务建模是数据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数据规范化及其管理是数据标准化的核心和重点;文档规范化是数据标准化成果的有效应用的关键。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8.5.5信息系统审计员可以从数据库本身、主体、和客体三方来审计。
18.6.1供电电源技术指标应按GB2887《计算机站场地技术要求》第9章执行。变压器执行GBJ《电气装臵安装工程规范》,用铜芯线,严禁混用。不可避免时用铜铝过渡头。
18.6.3结构化布线系统包括6个子系统:工作区、水平、主干、设备室、建筑群、管理
hc——水平交叉连接ic——中间交叉连接mc——主交叉连接 线路交连和直连 相关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2887-89)、《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9361-88)
防护设备管理A:1301自动消防系统+卤代烷121(1)1301灭火器 B:121(1)1301自动消防系统+卤代烷121(1)1301灭火器 C:卤代烷1211或1301灭火器 19.1.1故障是系统运转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系统本身的问题,或者是任何不符合标准的操作、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和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
故障处理是指发现故障之时为尽快恢复系统IT服务而采取必要的技术上或者管理上的办法。
故障的特征:影响度、紧迫性、优先级 故障管理目标:尽可能快地恢复服务级别协议规定的水准,尽量减少故障对业务运营的不利影响,以确保最好的服务质量和可用性。常见故障:
硬件及外围设备故障(主机宕机、设备无故报警、电力中断、网络瘫痪、打印机无法打印)
应用系统故障:服务不可用、无法登录、系统出现nug 请求服务和操作故障:忘记密码、未做来访登记 19.2.1故障原因分类:
3类:技术因素、应用性故障、操作故障
7类:按计划的硬件、操作系统的维护操作时引起、应用性故障、人为操作故障、系统软件故障、硬件故障、相关设备故障、自然灾害
19.2.2故障调研过程:故障信息搜集、故障查明和记录(确认影响、问题管理、密切跟踪进展)
19.2.4故障定位分析:解决方案、新增的和修改的分类、对所有相关事件的更新、花费的时间
19.3.2主机故障必得措施:热重启T、暖重启2-3T、冷重启10-100T 19.3.3数据库故障主要分为事务故障、系统故障(软)和介质故障(硬)19.4.1问题是存在某个未知的潜在故障原因的一种情况,这种原因会导致一起和多起故障。
已经错误是指问题经过诊断分析后找到故障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制定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时所处的状态。
问题控制流程是一个有关怎样有效处理问题的过程,其目的是发现故障产生的根本原因(如配臵项出现故障)并向服务台提供有关应急措施的意见和建议。错误控制是解决已经知识的一种管理活动。
问题预防是指在故障发生之前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和已知错误,从而使故障对服务负面影响其与业务相关成本降到最低的一种管理活动。相关逻辑:
故障是任何不符合标准操作,并且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和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
问题是导致一起和多起故障的潜在的、不易发现问题原因。已知错误是一个故障和问题,而且产生这个故障和问题的根据原因已查明,并已找到它的临时办法和永久性的替代方案。
变更请求适用于记录有关变更内容的局面文件和电子文档。
19.4.3问题管理流程涉及问题控制、错误控制、问题预防、管理报告 19.4.4问题分类标准:目录、影响度、紧迫性、优先级
问题分析方法主要4种:Kepner&Tregoe法、鱼骨图法、头脑风暴法、流程图 Kepner&Tregoe法:定义问题、描述问题(标识、位臵、时间、规模和范围)、找出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测试最可能的原因、验证问题原因
应用头脑风暴法4原则:畅所欲言、强调数量、不做评论、相互结合
头脑风暴法常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前三步:明确问题、原因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方案
19.4.5错误的控制包括:发现和记录错误、评价错误、记录错误解决过程、终止错误、跟踪监督错误解决过程
19.4.6问题预防主要包括两项活动:趋势分析和制定预防措施
损害指数:故障出现次数、受影响的客户数、解决故障所需时间和成本、业务损失
19.4.7管理报告包括以下几方面:事件报告、产品质量、管理效果、常规问题管理与问题预防管理之间的关系、问题状态和行动计划、改进问题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20.1.2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措施:安全策略、安全组织、安全人员、安全技术、安全运作
灾难恢复措施包括:灾难预防制度、灾难演习制度、灾难恢复 备份策略: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
20.1.3安全管理系统包括管理机构、责任制、教育制度、培训、外部合同作业安全性等方面的保证。
20.1.4项目风险是可能导致项目既定计划的不确定事件、不利事或弱点
风险是指某种破坏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管理是指识别、评估、降低风险到可接受的程度,并实施适当机制控制风险保持在此程度之内的过程。三个层面:管理(包括策略与组织)、技术、运行 风险分析的途径可分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控制风险
20.2物理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施和设备安全、介质安全
IDS是实时监测和防止黑客入侵系统检测器和人为漏洞检测(误用检测)器。介质不安全分三类:损坏、泄露、意外失误
容灾方案核心技术:数据容灾(数据复制)和应用的远程切换 信息泄露包括:电磁辐射、乘机而入、痕迹泄露。20.3技术安全措施包括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两方面。20.3.1系统安全
系统管理过程:软件升级、薄弱点扫描、策略检查、日志检查、定期监视 系统备份三阶段:单机备份、局域网备份、远程备份
备份方法:文件备份、服务器主动式备份、系统复制、跨平台备份、SQL数据库备份、分级式存储管理、远程备份。
计算机病毒预防包括对已知/未知病毒的预防。预防技术包括磁盘引导区保护、加密可执行程序、读写控制技术和系统监控技术。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
实时监视网络上的数据流,分析网络通信会话轨迹,反映内外网的联接状态。通过内臵已知网络攻击模式数据库,查询网络事件并响应。根据所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启用配臵好的报警方式。提供网络数据流量统计功能,分析数据包,对统计结果提供数表与图形方式显示结果,为事后分析提供依据。
默认预设网络安全事件,保障客户基本安全需要。提供全面的内容恢复,支持多种常用协议。提供黑名单快速查看功能。支持分布式结构。20.3.2 要实现对数据库的安全保护,一是选择安全的数据库系统,二是以现有数据库系统所提供的功能为基础构作安全模块。终端识别又称为回叫保护。访问控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限制访问系统的人员,二是限制进入系统的用户所能做的操作。20.4管理安全措施
20.4.1运行管理:出入管理、终端管理(事件管理、配臵管理、软件分发)、信息管理
20.5相关法律法规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公安部2000.4.26 22条 21.2反映计算机系统负载和工作能力的常用指标有三类: 系统响应时间、系统吞吐率、资源利用率 MIPS(每秒百万次指令)、MFLOPS(每秒百万次浮点运算)、BPS(位每秒)、PPS(数据报文每秒)、TPS(事务每秒)其他综合性指标:环境适应性
定量:可靠性、可维护性、可用性、功耗 定性:兼容性、安全性、保密性、可扩展性 性能评价的方法分为两类:模型法(分析、模拟)、测量法
分析模型法中用得最多是排队模型,排队模型包括3部分:输入流、排除规则、服务机构
模型法要解决的三个问题:设计模型、解模型、校准和证实模型
测量法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系统评价目的和需求,确定测量的系统参数;选择测量的方法和工具;在测量时工作负载的选择。
常用的测量工具可分为硬件测量工具、软件测量工具、固件测量工具、混和型测量工具
测量法、分析模型法和模拟模型法三者得出的结果可以相互起到证实的作用。用基准程序测试系统性能:实际应用程序方法、核心基准程序方法(Kernel Benchmark)、简单基准测试程序(Toy Benchmark)、综合基准测试程序(Synthetic Benchmark)、整数测试程序(Dhrystone)、浮点测试程序Linpack、Whetstone基准测试程序、SPEC基准测试程序、TPC基准程序 21.1.5性能评价指标有两个:峰值性能、持续性能 实际性能往往只有峰值性能的5%-35%。
持续性能常用的三种平均值是算术性能平均值、几何性能平均值、调和性能平均值。
21.2.3规划构建能力管理数据库时应当考虑以下问题: 用于集中式数据存储的硬件和软件的可用性
指定专人负责能力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其他人只有查阅权限。定期对能力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审查和核对。能力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有两个用途:为制作提交给管理层和技术人员的绩效报告和能力管理报告提供基础;用于预测未来的能力需求。
能力数据库中输入的数据类型:业务数据、服务数据、技术数据、财务数据、资源应用数据
能力数据库中输出的数据类型:服务和组件报告、例外报告、能力预测
21.2.4能力数据中最常见的性能数据如下: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每一类作业的CPU占用率、磁盘I/O(物理和虚拟)和存储设备利用率、队列长度(最大、平均)、每秒处理作业数(最大、平均)、请求作业响应时间、登录和在线用户数、网络节点数量(包括网络设备、PC和服务器等)阀值:部分组件的监控活动应当设有与正常运转时所要求基准水平。21.2.8能力管理的高级活动项目:需求管理、能力测试、应用选型
21.2.9编制能力计划的主要目:记录当前资源利用程度及服务绩效;在充分考虑业务战略和计划后预测组织未来IT服务所需要的IT资源。
典型的能力计划应包括:计划范围、假设条件、管理概要、业务说明、服务概要、资源概要、服务改进方案、成本核算模型及建议等内容。服务概要和资源概要均包括当前介绍及未来预测。
22.1.1信息系统维护的内容分5类:系统应用程序维护、数据维护、代码维护、硬件设备维护、文档维护。
22.1.2信息系统维护的方法分5方面: 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和优先级。使用提高软件质量的技术和工具。进行明确的质量保证审查。选择可维护的程序设计语言。系统的文档。
22.2.1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包括3个方面: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 系统可维护性的度量:识别问题的时间,管理延迟时间,维护工具的收集时间,分析、诊断问题的时间,修改设计说明书的时间,修改程序源代码的时间,局部测试的时间,系统测试和回归测试的时间,复查时间,恢复时间。22.2.2系统维护的项目如下:硬件维护、软件维护、设施维护 按软件维护的不同性质划分为:纠错性维护(21%)、适应性维护(25%)、完善性维护(50%)、预防性维护(4%)。维护项目的级别:一级(完美),二级(24小时内),三级(72小时内),四级(10日内)
系统维护计划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维护的背景、维护工作的影响、资源的要求 维护预算:有形的代价直接来自维护工作本身;许多无形的代价来自维护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上。
22.2.4系统维护的实施形式有4种:每日检查、定期维护、预防性维护、事后维护。
22.3.1维护计划的内容包括:工作的范围、所需的资源、确认的需求、维护费用、维护进度安排及验收标准。系统维护工作严禁单人操作。
维护产生的修改有三方面副作用: 对源代码的修改可能会引入新的错误。
对数据进行修改可能会带来数据不匹配等错误。可能会造成源代码和文档不一致。
22.3.2按维护的具体目标分类:完善性、适应性(25%)、纠错性(20%)、预防性 按开发方分类:自己公司开发、合同开发、市场购买 22.3.3硬件维护管理要求:
核算中心网络应配备不间断电源、操作人员应每天保持社稷及环境清洁、系统管理员每周全面检查一次硬件系统、每月对计算机场地的安全进行检查。
23.1系统黯然失色计划详细地描述了用户及信息服务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同时规定了时间限制。
23.3.1系统转换测试工作步骤:
调研转换到本环境下的大致影响;选择可用的系统;选择验证项目,准备判定标准;准备转换系统;执行转换测试;评价转换测试结果。23.4.1系统转换计划包括以下几方面:确定转换项目;起草作业运行规则;确定转换方法;确定转换工具和过程;转换工作执行计划;风险管理计划;系统转换人员计划 系统转换的方法有4种:直接转换(最简单最节省,风险大,有意外)、试点后直接转换(风险小,试点可做示范和培训)、逐步转换(分期分批进行,减小了风险,节约了费用,但接口问题较复杂)、并行转换(风险小、安全可靠、耗费人力设备)
转换工具包括:基本软件、通用软件、专用软件、其他软件 转换工作的关键点是:转换时点的选择与实际操作很重要;转换期间的配套制度 为了顺利地执行系统转换,要求:
一套包括转换结束后的审查阶段在内的转换管理方法。
一个包括任务、资源及时间安排等方面在内的系统转换计划。由负责质量监督或内部审计的人员完成的实施后审查 使用模板并进行了调查,以收集转换结束后的资料,并征求转换工作参与者的反馈。
在阶段和/或转换工作完成后,召开项目结束后的审查会议。
召开汇报会以交流实施后审查的成果,确保将改进措施编入现有方针、规程及未来的项目。
23.5一个理想的应用开发环境应是:基于优秀的平台之上,与生产系统充分隔离,易于管理和维护。
23.5.2应用管理软件可分为适用于开发环境和适用于生产环境的管理软件。24评价任何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要素: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原则和策略
系统评价就是对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技术性能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延伸。信息系统的评价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24.1.2信息系统的技术性能评价的内容:系统的总体技术水平;系统的功能覆盖范围;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范围和深度;系统质量;系统的安全性;系统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与正确程度。
24.1.3信息系统的管理效益的评价:系统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做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等变革所起的作用;系统帮助改善企业形象、对外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对内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程度;系统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和提高技能素质的作用;系统对实现系统信息共享的贡献,对提高员工协作精神及企业的凝聚力的作用;系统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效率,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的作用。管理效益即社会效益,是间接的经济效益。
24.1.4信息系统成本的构成:系统运行环境及设施费用、系统开发成本、系统运行与维护成本
基础成本、附加成本上升、额外成本、储备成本
24.1.5信息系统经济效益来源:科研基金费即科学事业费;系统人员进行技术开发的收入;服务收入;生产经营收入;其他收入。
24.1.6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估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价值工程方法。
24.1.7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前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包含审计)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24.2.2信息化经营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测评标准体系》包括一套基本指标、一套补充指标(效能评价,是核心)和一套评议指标(定性评价)
24.3.1性能评价标准:系统的可靠性、系统效率、系统可维护性、系统可扩充性、系统可移植性、系统实用性、系统适应性、系统安全保密性常用指标:事务处理响应时间、作业周转时间、吞吐量、故障恢复时间、控制台响应时间。24.3.2运行质量评价标准:预定的系统开发目标的完成情况;运行环境的评价;系统运行使用评价;系统的质量评价。24.3.3系统效益评价标准:
这部分个人认为是下午可能会考的知识点 12.2 系统分析的的步骤 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 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编写系统规格说明书 12.2.3.1 编写数据字典的基本要求: 对数据流图上各种成分的定义必须明确、唯
一、易于理解。
符合一致性和完整性要求,对数据流图上的成分定义与说明没有遗漏。数据流图中同类成分的数据字典条目中,无同名异义或异名同义 格式规范、风格统一、文字精炼、数字与符号正确
12.3.1 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用系统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上而下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13.1.3 模块化设计的工作任务内容:
按需求和设计原则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功能模块 决定每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和职责 分析和确定模块间的调用关系 确定模块间的信息传递 13.2.6 结构图与数据流程图差别:
数据流程图着眼于数据流,反映系统的逻辑功能,即系统能够“做什么”; 结构图着眼于控制层次,反映系统的物理模型,即怎样逐步实现系统的总功能 从时间上说,数据流程图在前,控制结构图在后,数据流程图是绘制结构图的依据
结构图与程序框图区别:
程序框图用于说明程序的步骤,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结构图描述各模块的“责任”。13.3.1 系统选型:
集中式主要类型:单机批处理、单机多终端分时、主机-智能终端
优点:管理与维护控制方便/安全保密性好/人员集中使用/资源利用率高 缺点:应用范围与功能受限制/可变更性、灵活性和扩展性变差/对终端用户来说,由于集中式系统对用户需要的响应并不很及时,所以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的积极性 分布式主要类型:局域网形式、广域网形式、局广混和形式 优点:资源的分散管理与共享使用,可减轻主机的压力,与应用环境匹配较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利于调动各节点所在部门的积极性。并行工作的特性使负载分散,因而对主机性能要求降低。可行性高、个别节点机的故障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可变性高、灵活性高,易于调整 缺点:资源的分散管理降低了系统的安全性,并给系统数据的一致性维护带来了困难。
地域上的分散设臵,使得系统的维护工作比较困难。管理分散,加重管理工作的负担。13.4.1 代码设计步骤
确定编码对象和范围 调查是否已有标准代码 确定编排方式和符号类型 考虑检错功能 编写代码表 13.4.6 N-S图与流程图相比优点
强制设计人员按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进行思考并描述其方案
图像直观,容易理解设计意图,为编程、复查、测试和维护带来方便 简单易学
14.1.3系统实施注意
尽可能选择成熟的软件产品,以保证系统的高性能及高可靠性 选择好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14.2.1提高程序可读性的办法 用结构化方法进行详细设计 程序中包含说明性材料 良好的程序书写风格 良好的编程风格 14.3.2 测试的原则: 应尽早并不断地进行测试
测试工作应避免由原开发软件的人或小组来承担(单元测试除外)在设计测试方案时,不仅要确定输入数据,而且要从系统的功能出发确定输出结果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不仅要包括合理、有效的输入条件,也要包括不合理、失效的输入条件
在测试程序时,不仅要检测程序是否做了该做的事,还要检测程序是否做了不应该做的事
充分重视测试中的群集现象
严格按照测试计划来进行,避免测试的随意性
妥善保存测试计划、测试用例,作为软件文档的组成部分,为维护提供方便。16.1.1 企业IT战略规划应从以下6方面考虑: IT战略规划目标的制定要具有战略性
IT战略规划要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规划的范围要紧密围绕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进行了,切忌面面俱到的无范围控制
IT战略规划目标的制定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结合性,深入分析和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将建设目标分解为合理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并最终转化为企业业务目标的组成部分。
IT战略规划对信息技术的规划必须具有策略性,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要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信息化规划时就要考虑到目前及未来发展的适应性问题。
IT战略规划对成本的投资分析要有战术性
IT战略规划要对资源的分配和切入时机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评估。16.1.2 系统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面向业务处理——IT系统管理的真正需求 管理所有的IT资源,实现端到端的控制 丰富的管理功能——为企业提供各种便利 多平台、多供应商的管理 16.2.2 服务级别管理要点: 强调IT对业务的价值
要让业务部门的人员参与进来。关键要落到实处。
创建能提供的,而不是提供的服务级别管理。17.2.1 外包风险控制着手点: 加强对外包合同的管理 对整个项目体系的规划 对新技术敏感 不断学习17.3.1 系统日常操作范围:
性能及可用性管理、系统作业调度、帮助服务台、输出管理 17.4.1 统一用户管理的收益 用户使用更加方便 安全控制力度得到加强
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安全性得到提高。17.4.4 用户安全管理审计的主要功能: 用户安全审核数据的收集 保护用户安全审计数据 用户安全审计数据分析
常见的用户安全审计报告包括如下内容: 了解系统通常发生什么
有用户通常登录系统的时段的记录 登录失败的审核应该特别引起留意 17.5.1 IT系统管理中利用各类自动化工具的原因: 业务对IT的效率和有效性、依赖性不断增强。IT基础架构和应用日趋复杂。IT系统管理的需要日益复杂。17.5.2 自动化运作管理的益处: 日常操作自动化
更好地发现和解决故障 IT人员技术分级
提高配臵信息的可用性 分布式系统管理 17.5.3 运行管理工具的功能:
性能及可用性管理、网络资源管理、日常作业管理、系统监控及事件处理、安全管理工具、存储管理、软件自动分发、用户连接管理、资产管理/配臵管理、帮助服务台/用户支持、数据库管理、IT服务流程管理 17.7.2 良好的收费/内部核算体系应满足的条件: 有适当的核算收费政策。
可以准确公平地补偿服务所负担的成本。
树立IT服务于业务部门(客户)的态度,确保组织IT投资的回报。考虑收费/核算对IT服务的供应者与服务使用者两方面的利益,核算的目的是优化IT服务供应者与使用者的行为,最大化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制定收费政策一般要求简单、公平、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制定过程应注意:信息沟通、灵活的价格政策、收费记录法 18.1.2 配臵管理的主要目标: 计量所有IT资产。
为其他IT系统管理流程提供准确信息。
作为故障管理、变更管理和新系统转换等的基础。验证基础架构记录的正确性并纠正发现的错误 配臵管理的收益: 有效管理IT组件 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
更好地遵守法规(目的2个:防止使用非法的软件复制,防止使用包含病毒的软件)
帮助制定财务和费用计划 19.2.2 完整的故障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故障编号 故障类别
记录故障的时间日期
故障记录人(或组)的姓名(或ID)有关用户的姓名、部门、电话和工作地点 回复用户的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等)故障描述 目录
影响度、紧迫性和优先级故障状态(待处理中、处理中和终止等)相关的配臵信息
故障得到解决的日期和时间 终止日期和时间 19.3.3 事务故障恢复步骤:
反向扫描日志文件,查找该事务的更新操作。对该事务的更新操作执行逆操作
继续反向扫描日志文件,查找其他并处理 如此循环。
系统故障恢复: 正向扫描日志文件,查找故障发生前已经提交或尚未完成任务的事务,写事务标识。
反射扫描日志文件,对每个undo事务的更新操作执行逆操作。正向扫描日志文件,对每个redo事务重新执行日志文件登记操作。网络故障恢复措施:双主干、开关控制技术、路由器、通信中件。19.4.1问题控制过程与故障控制过程极为相似并密切相关。故障控制重在解决故障并提供响应的应急措施。一旦在某个或某些事物中发现了问题,问题控制流程便把这些应急措施记录在问题记录中。目标不同,问题管理是防止再次发生故障,因此问题管理流程需要更好地进行计划和管理,特别是对那些可能引起业务严重中断的故障更要重点关注并给予更高的优先级。
控制和管理目标:
将由IT基础架构中的错误引起的故障和问题对业务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找出出现故障和问题的根本原因,防止再次发生与这些错误有关的故障。实施问题预防,在故障发生之前发现和解决问题。19.4.3问题管理流程
信息输入:故障信息、故障处理定义的应急措施、系统配臵信息、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信息
主要活动:问题控制、错误控制、问题预防、制作管理报告。信息输出:已知错误码、变更请求、更新的问题记录(包括解决方案和应急措施)、故障与问题和已经错误的匹配信息、其他管理信息 19.4.6问题预防措施: 提交变更请求
提交有关测试、规程、培训和文档方面的反馈信息 进行客户教育有培训
对服务支持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确保问题管理和故障管理规程得到遵守 改进相关的流程和程序
20.1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
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场地与设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使用制度、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运行日志安全管理、备份安全管理、异常情况管理、系统安全恢复管理、安全软件版本管理制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审计管理制度、运行维护安全规定、第三方服务商的安全管理、对系统安全状况的定期评估策略、技术文档媒体报废管理制度 21.2能力管理考虑三个问题: IT系统的成本相对于组织的业务需求而言是否合理。
现有IT系统的服务能力能否满足当前及将来的客户需求。现有的IT系统能力是否发挥了其最佳性能。21.2.1 能力管理的范围:
所有硬件、所有网络设备、所有外部设备、所有软件、人力资源 能力管理的目标:
分析当前的业务需求和预测将来的业务需求,并确保这些需求在制定能力计划时得到了充分的考虑。
确保当前的IT资源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提供最佳的服务绩效。确保组织的IT投资按计划进行,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合理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服务能力与服务成本上升、业务需求与技术可靠性的最佳组合。
21.2.4响应时间的监控策略: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应用软件内植入专门的监控代码。采用装有虚拟终端软件的模拟系统。使用分布式代理监控软件。
通过辅助监控设备来跟踪客户端样本 21.2.6调优策略:
均衡负载、均衡磁盘I/O、定义一套良好的锁规则说明锁的级别以及何时应该用锁、有效利用内存。
21.2.7一个正式的变更管理流程的控制实施变更的优点: 对使用该服务的用户将会产生较少的不利影响。提高用户的效率。
提高IT部门的工作效率。
强化对关键应用服务的管理和应用。22.3.2软件维护管理
任何人员不得擅自对系统文件进行删除或修改。系统管理员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维护并进行记录。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查。建立故障报告制度。
对软件进行修改、升级时,要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