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工作任务及推进机制办法

时间:2019-05-14 02:3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和县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工作任务及推进机制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和县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工作任务及推进机制办法》。

第一篇:永和县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工作任务及推进机制办法

永和县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工作任务

及推进机制办法

2013年,我县计划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加强项目储备、项目招商、项目落地、项目建设、项目开工、项目竣工“六位一体”工作,在全县形成多管齐下争项目,多措并举干项目的热潮,以大投入建设大项目,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实行重点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和投产“六位一体”工作机制办法,确保市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提高认识,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加快推进我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的要求,实行重点项目“六位一体”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全力抓好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和投产六个环节,加强领导,创新机制,转变作风,攻坚克难,不断掀起全县重点项目建设的新高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力支持。

二、明确目标,层层落实责任

全县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年度目标任务

1、项目储备。确保全年储备项目投资额不低于200亿元;

2、项目签约。确保全年签约项目总金额达到30亿元;

3、项目落地。确保全年落地项目投资总额达到30亿元;

4、项目开工。确保全年开工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8.53亿元;

5、工程建设。确保全年市县四级重点工程投资完成10.03亿元以上;

6、项目投产。确保全年投产项目投资总额达到9.72亿元。

三、健全机制,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一)是加强领导、高位推进。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为组长,有关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发改局、国土局、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教科局、交通局、中小企业局、工商局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组,全面负责重点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建设等工作;严格实行四大班子领导包联项目、项目单位负责实施的责任机制,每个项目都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组,认真对照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建设等各个环节的目标,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序进度,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每个重大项目有人抓、有人管。坚持每周一项目例会不动摇,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对口跟踪、确保落地。我县建立起市重点项目对口推进

工作制度,每个项目都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对口推进工作组,协调解决项目工作中问题,跟踪项目进展,全力做好服务,确保每个重大项目成功签约、快速落地、加快建设。

(三)是强化制度、严格督查。我们严格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思路,将项目逐一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和单位部门,提出工作目标,规定完成期限,实行严格考核。坚持“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调度”的项目推进机制雷打不动,加大工作督查和行政问责力度,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考核奖惩挂钩,严格奖惩兑现,对重视程度不够、推进不力、未完成投资任务和建设进度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中,不支持、不配合,严重影响项目建设的单位领导严格实行责任倒查。严格的督查考核,在全县形成了凝心聚力上项目、苦干实干抓项目的工作氛围。

(四)实施项目考核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月考核、月排名、月通报推进机制。严格年度工作考核,实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奖惩机制。对工作不到位,作风不扎实,任务未完成,甚至对项目推进设置障碍的单位和个人,要实施责任追究。

(五)实行督查督办制度。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政府重点办要制定重点项目督查计划,对项目推进计划进度及各县、各单位落实项目推进措施等进行专项督查,对市委、市政府领导作出的重要批示,要挂牌督办,并将督查督办结果在全县通报。

(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服务质量,对于全县确定的重点项目,要充分发挥工作职能,创新思路,着力解决审批、征地、拆迁和建设环境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县的有关规定,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敷衍塞责、效率低下等现象,以务实作风不断推动项目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二篇:打造六位一体工作平台 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打造六位一体工作平台 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发布日期:2009-04-29 访问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近年来,针对新时期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呈现出量增、面广、易激化的趋势,而且具有多元性、发散性、群体性、突发性等新特点,庙前镇以司法所为主阵 地,将综治、信访、派出所、法庭、法律服务所等基层维稳资源有机整合和利用,打造“六位一体”维稳工作平台,实现维稳资源共有、维稳工作共担、维稳成果共 享,有效地预防化解了矛盾纠纷,提高了维稳工作效果。司法所全年共参与信访综治调解各类纠纷68件,镇村两级调委会共办理人民调解案件186件,调解成功 率均在98%以上。全镇治安案件调处率、刑事案件破案率分别比上年提高20%和30%,无命案,无赴京上访。

一、打造“六位一体”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由 镇领导挂帅、镇综治办牵头,建立由镇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育溪法庭驻点法官和当阳市青山法律服务所等六家单位人员共同组成的“六位一体”工作平台,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协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矛盾纠 纷“大调解”格局。信访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办公地点设在司法所,中心设主任一人,由分管政法综治工作的副书记担任,设常务副主任一名,由综治办主任担任。采 取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人员长住办公,派出所民警、育溪法庭法官、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驻点办公的工作模式。实行“预警预防,定期排查,统一接待,分流 调处,整体联动,应急处理,限期办结,考核奖惩”的工作原则,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及来信来访人员由中心统一受理,进行分类分流处理,对一般性的纠纷,按照调 解优先的原则,通过人民调解的方法解决;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转到有关部门按政策解决;对涉法问题,引导当事人按照法律程序到司法部门依法解决;对符合法律 援助条件的,通过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法律援助中心提供法律援助;对不符合政策和法律规定的无理上访、缠访,依法、以理以情劝导当事人息诉、息访。

二、建立“五项制度”为内容的工作运行模式。

1、值班接访制度。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长住人员每天轮流值班、接待群众来访、受理矛盾纠纷。值班人员为当天的首问责任人,填写案(事)件登记表和值班日志。对小纠纷当场当日调处,对重大纠纷报告中心主任或常务副主任决定分流解决或者联合解决。

2、联席会议制。每月由中心主任、镇分管政法的领导召集六家单位的负责人和 相关人员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总结每月的情况,分析纠纷动向,研究疑难纠纷解决方法,如何预防纠纷的措施,学习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协调安排相关工作和联 系任务。由常务副主任主持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对上周接访情况和纠纷解决情况进行梳理,安排本周工作。

3、矛盾纠纷调解责任制度。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 动”。原则上,民间纠纷实行人民调解,以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所调解为主;行政调解按矛盾纠纷的性质,由具体的分管领导或者其指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主持调 解,对于一些重大疑难复杂纠纷,实行一个纠纷、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五个一”包案模式;司法调解以法庭的调解为主,司法所负责协调人 民调解委员会参加,配合法院调解,同时司法所还负责主持由法院委托的民事纠纷的调处。法律服务所则参与重大涉法案件的法律咨询,或根据案情直接进行法律调 解。

4、社会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制度。组织协调镇村矛盾纠纷预防排查网络包括民调 中心户每月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掌握发生矛盾纠纷的重点户、重点人、重点事的情况,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时调解,对纠纷苗头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对镇处一级 解决的或情况比较复杂的纠纷,实行六个单位联合办公,会商具体解决办法,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解决时限。

5、上下联动制度。中心对镇域范围内学校、社区、村组和其他单位无法调解的 矛盾纠纷要主动协调和接调,对需要市里相关部门单位配合调解的,报告市综治办协调有关单位派员参加调解。综治、信访、司法实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由中心统一 部署,业务工作分部门落实,内务管理分部门规范,情报信息分部门上报,真正做到维稳资源共有、维稳责任共担、维稳成果共享。

三、实行“四个对接”彰显司法所“三中心”功能。司法所积极参与镇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并主动争取把镇综治维稳中心和司法所建在一起,充分发挥司法所在“六位一体”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彰显司法所人民调解中心、社区矫正帮教安置中心和法律服务援助中心的功能优势,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上着力实施了“四个对接”:

一是司法与信访对接,促进信访问题解决。信访综治维稳中心受理的绝大多数案 件都需要通过司法所人民调解中心和法律服务援助中心来解决。今年2月,李店村村民张某直接找到市信访办反映其自留山、责任山、承包地被村委会非法转包给别 人。他要求政府帮助解决,收回自己的土地、山林。上访件转到镇信访综治维稳中心以后,司法所积极配合信访办对这起案件进行了走访调查,详细了解了张某一家 1995年举家外迁,10多年来未与村联系,村委会在二轮延包时将其土地、山林收回并转包给第三人,而第三人管理经营了多年的实际情况,司法所组织双方反 复协商,并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张某最后同意放弃山林、土地二轮承包经营权,由村委会一次性给予他一定的经济补偿,最后圆满解决了这起上访案件。

二是司法与公安对接,优势互补定纷执。司法所和派出所在“六位一体”平台 上,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互为依托,有效化解各类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在因生产经营、邻里纠纷等引发的伤害案件的调处过程中,双方的配合就显得 格外重要。李店村在部队服役的李某,通过家信得知其母因农田放水与他人发生争执,被他人用木棒将

其手腕打伤。李某将这一情况反映到部队首长,部队致信市 委、市政府“为不影响战士的服役,望地方党委、政府以妥善解决,解除该战士服役的后顾之忧”。该信函转到镇政府,政府领导组织司法所、派出所组成联合调查 调处小组,对双方当事人及相关知情人进行了走访调查,查看了纠纷现场,并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认真核实,最后确认是一起具有伤害事实的互为过错纠纷。派 出所对伤害者进行了教育处理,同时,与村委会协商,从根本上解决其放水难的问题,双方都比较满意。三是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对接,息诉止纷促和谐。普济寺村马某夫妻因年老体弱 打算去跟着外地的女儿生活,决定将其房屋出售给都某,并将其承包的耕地也一并转包给都某,双方签定了房屋买卖协议。可过了不久,马某夫妻与女儿女婿相处不 好,又回到村里要求悔约,都某不肯,双方发生纠纷,都某将其告上法庭,法庭在受理这起案件后,考虑到这起案件虽然情节简单,但如果硬判,不好执行,也易引 起纠纷激化升级,便与司法所联系,要求联调。司法所在充分了解案情的基础上,与法庭联合对其进行了调解,在反复做双方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最后,都某让步,马某夫妻支付给其一定的补偿费用后,都某将房屋、土地返还给马某,双方握手言和。

四是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对接,依法以理以情化纠纷。石马村徐某假户口事件引发的伤害赔偿纠纷,曾引起《三峡晚报》的跟踪报道,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镇委镇政府有关领导牵头,组织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石马村委会、纠纷双方的当事人及代理人等

10多人,先后组织了3次较大规模的调处活动,司 法所和所有参加单位进行了艰难的周旋和说服教育,既宣传法律又提供服务,既依法办案又说理说情,当事人从非正常上访到最终肯坐下来协商解决,从无理要价到 最终达成了赔偿协议。

第三篇:坚持“六位一体”扎实推进岗位就是责任专题教育活动

坚持“六位一体”扎实推进岗位就是责任专题教育活动“岗位就是责任”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XX市牡丹区国税以塑造“岗位就是责任”理念为核心,坚持“思想之基、能力之本、文化之源、班子之旗、制度之航、机制之向”六位一体的工作格局,自觉把税收事业放在心上、把工作责任加在肩上,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能动性,全系统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一、强化思想建设,夯实责任之基

一是深入探索活动思路。组织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召开2次调研会,本着注重实效、抓住重点,突出亮点的原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活动配档表;针对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当中存在的“懒、散、庸、浮、软,推、松、拖、淡、乱”10种责任缺失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制定了22项管理措施,切实增强了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广泛开展座谈讨论。以“你尽责了吗”、“岗位为什么是责任”、“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为党留什么”和“机遇面前我要怎么办,困难面前我能怎么办,诱惑面前我应怎么办”为主题,组织召开了6次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发动每个干部“重温岗位职责”,厘清本岗位“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奠定了“岗位就是责任”活动的坚实基础。三是认真解决思想问题。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先是分局、科室负责人与所在单位人员进行谈心;然后区局班子成员与分管科室、分局负责人进行谈心,最后区局班子成员间进行谈心,全系统开展谈心232人次,有效化解了部分干部思想矛盾纠结,系统人员责任意识大大增强。

二、强化能力建设,筑实责任之本

一是扎实抓好业务培训。以“小企业会计准则”培训和“青年干部竞赛工程”为目标,探索了“帮带式”、“案例式”、“研讨式”、“实战式”的学习模式,定期举办案例交流、问题研讨、岗位比武等活动。去年累计有2565人次参加了分类别、分层次的专业化和更新知识培训班;在参加省局“小企业会计”抽考中,区局有1名同志名列全省第2,6名同志进入了全省前100;团体成绩在全省名列第2。二是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实施了“薪火工程”教育培训计划,确立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以奖促学、以强带弱、以惩促懒”的培训模式,加强青年干部培养,储备后备力量。今年以来,下发业务练习题65套,组织考试26次,11名80后人员与业务骨干结成对子。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围绕“追求高尚品德、奉献国税事业”目标,把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创建文明单位、下乡帮扶等活动有效结合;在全系统树立了6个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爱岗敬业氛围蔚然成风。

三、强化文化建设,催实责任之源

一是凝练文化理念。融合牡丹区历史文化精髓,提炼出了“凝心聚力,矢志不渝,务实争先,强劲跨越”的牡丹国税精神,打造了团结协作、合力凝心、共进共赢的“聚力” 国

税文化品牌;采取制作文化理念幻灯片、建设文化理念长廊、印制文化手册、设置文化网页等形式,大力宣传文化理念,使文化理念入脑入心,极大的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文化认知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健全国税文化组织。建立了国税文化站,下设了文化创作室、文艺演出队、文化展室、廉政教育展厅、图书室以及各项协会组织,广泛开展群众喜爱的书法、摄影、羽毛球、健美操比赛等文体活动,陶冶了干部职工情操。三是营造文化氛围。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经典诵读、爱我中华”等主题活动,唱响时代主旋律;组织开展捐资助学、扶扶残助残、结对帮扶等公益活动,为社会献爱心。今年以来累计捐款捐物11万余元。截止目前,全系统共荣获国家级、省、市级荣誉73项,9个基层分局全部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四、强化班子建设,树实责任之旗

一是坚持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采取灵活丰富的形式,开设党建知识、税收业务、管理艺术、时事政治四个小课堂,着力提升班子成员统筹管理综合素质。二是建立班子成员季度报告长效机制。每位班子成员每季度向党组及全体中层干部汇报季度工作进展,开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监督,将工作实绩作为评价班子工作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三是严格勤政廉政。先后出台了《牡丹区国税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52条实施细则和进一步加强改进学风、会风、文风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了《牡丹区国税局关于厉行节约坚持勤政廉政监督检查方案》,明确了标准、界定了责任、落实了奖惩。今年以来,通过上门和电话回访,收集纳税人反映纳税服务、作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建议66条,全部给予了回复处理。

五、强化制度建设,做实责任之航

一是健全责任制度。印制了《税收征管制度汇编》、《纳税服务制度汇编》、《岗位风险手册》》等16本制度汇编,完善了各自岗位的岗责体系,绘制了196个工作流程图,建立健全了以制度体系、岗责体系、考评体系为内容的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条不紊。二是强化制度落实。深入开展庸懒散整治活动,严明政治纪律,维护政令畅通,实施了三级督办机制,对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事项实施一级挂牌督办;对系统内上级局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实施二级重点督办;对本级单位安排部署的临时及重点性工作实施三级一般督办。对确定的重点工作和一般性日常工作,每季下发《督查情况通报》;对临时性的督办事项,全部通过《督查督办通知单》的形式予以立项。今年以来督查通报4起,对6人实施了问责。

六、强化机制建设,落实责任之向

在岗位就是责任专题教育活动中,依托绩效激励管理理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实施了干部积分制管理,并利用近一年的时间,探索开发了一套功能全面、操作简便的“干部积分管理系统”;系统依据区局《干部综合积分制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建立了以德、能、勤、绩、廉、学为基本内容,涵盖23类工作、110个积分、加扣分项目,按积分评价和奖惩干部的5+1管理体系,使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流动、激励更加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积分与干部的竞争上岗、评先树优、福利待遇、学习深造等挂钩,在今年区局调整选拔干部过程中,干部综合积分占到了选拔总成绩5%的权重,有17名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工作业绩突出的同志在竞争上岗中脱颖而出。

第四篇:内蒙古新左旗:“六位一体”加强村官队伍建设全力推进新牧区建设

内蒙古新左旗 “六位一体”加强村官队伍建设

全力推进新牧区建设

今年,内蒙古新左旗认真开展“牧区改革推进年”活动,将嘎查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立足实际,创新思路,狠抓本土、名誉、干警、党建、科技、大学生“六位一体”嘎查干部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嘎查干部在新牧区建设中唱“主角”的能力。

“本土村官”成为新牧区建设的“领头雁”。着眼于新牧区建设对嘎查干部的知识、能力要求,注重从致富能手、回乡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科技示范户中选拔提嘎查干部,并着力将牧民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嘎查干部,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员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目前,嘎查“两委”成员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达到136人,占总数的36.7%,致富能手型嘎查干部占总数55.2%,嘎查“两委”班子成员的年龄、文化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带动致富能力不断提高,成为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领头雁”。

“名誉村官”成为新牧区建设的“助推器”。为引导和动员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新牧区建设,以整村推进为目标,以帮扶对象增加收入为核心,认真推进“百企帮百村”活动,由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业主担任贫困嘎查名誉“村官”,由企业帮扶嘎查,通过企村结对、政商联手的方式推进新牧区建设。参与“百企帮百村”活动的民营企业结合帮扶嘎查实际情况,从培育增收 产业、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着手,扶贫扶智,已着手筹办畜牧业产业项目4个,届时将解决牧区剩余劳动力200余人,辐射带动300多牧户。

“民警村官”成为新牧区建设的“保护伞”。为进一步推动平安新牧区建设,切实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将基层组织建设与牧区社会治安稳定相结合,转变嘎查干部选任方式,从公安边防派出所选派民警任嘎查副书记或副嘎查达,让其零距离服务群众,近距离防范打击犯罪,形成了警民互助,警民共建平安和谐新牧区的良好氛围。此外,针对牧民群众报警、求助难问题,在远离派出所的生产作业点和社会治安复杂嘎查设立警务室、建立流动警务室、治安巡逻马队,上门提供服务,调解邻里纠纷,方便了牧民群众,密切了警民关系。目前,全旗38个嘎查配备了“民警村官”,设立警务室16个,配备警力29人,仅2009年为牧民群众做好事、解难事200余件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起,成为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的“保护伞”。

“党建村官”成为新牧区建设的“智囊团”。为有效改进基层组织建设软弱焕散嘎查,近年来,从旗直机关抽调38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分批下派到嘎查担任党建指导员。“党建村官”充分发挥其“智囊团”作用,积极协助嘎查“两委”理思路、谋发展、引项目、强管理,帮助解决基层热点难点问题,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指导完善嘎查组织规章制度,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提高村务管理水平,累计增加集体收入36万元,发展集体畜群1100头只,有效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和新牧区建设。“科技村官”成为新牧区建设的“技术员”。实施“科技特派员支牧”行动,重点从科技、农牧业等专业院校毕业生中选拔科技特派员,下派到嘎查担任科技特派员。“科技村官”指导基层开展畜牧业科技项目,帮助牧民引进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牧民增收,为新牧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仅2009年,科技特派员为牧民诊治奶牛各类疾病800多例,为牧民挽回经济损失9万多元;帮助菜农引进80多个品种蔬菜,所种植的马铃薯、洋葱和圆白菜等无公害蔬菜还远销到蒙古国,促进了他们增收。

“大学生村官”成为新牧区建设的“生力军”。选派35名“大学生村官”到嘎查任职,并建立“大学生村官”QQ群,大学生“村官”三级培训制度、“3+1”帮带制度、例会制度等,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掌握牧区工作要领、基本方式、方法。“大学生村官”们积极融入牧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充分发挥自身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热情的优势,成为加强基层组织的后备军和新牧区建设的“生力军”。

第五篇:河南省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

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试行)

(省发展改革委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重点项目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对于拉动投资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发挥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搞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建设上有新进展、管理上有新提高、服务上有新成效、融资上有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项目遴选机制,确保重点项目质量

1.项目遴选的总体要求: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更加突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影响力、竞争力,能有效改善薄弱环节,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与支撑作用。

2.项目遴选的主要范围:重点项目按省、市两个层级进行遴选。省级重点项目的遴选范围,主要包括国家布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项目,重大生态工程和节能减排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其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省辖市级管理的重点项目应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

3.省重点项目的入选条件: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安全生产、节能政策,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具体条件与标准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制定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加以规范。

4.省重点项目的分类:重点项目按实施进度分为前期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前期项目是指正在开展规划、论证和相关手续报批,需提前协调落实建设条件的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是指已经完成项目备案(立项)或通过城市规划预审、土地预审、环评审批,建设资金落实,当年能够实质性开工建设的项目;在建项目是指各种建设手续完备,当年继续建设或竣工投产(用)的项目。为了加强对重点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的协调调度,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政府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重点项目办)可视需要在当年在建项目中列出竣工投产项目,在前期项目中列出预备项目,以利于目标任务的考核。

5.省重点项目的选定程序:省重点项目每年分两批确定。每年10月底前,由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根据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向省重点项目办推荐报送下第一批重点项目。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按照“重大标志性、基地型、枢纽型的项目优先,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强的项目优先,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要素成本低的项目优先,布局在重点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带的项目优先”的原则进行论证、比选,提出初选名单,经分管重点项目的副省长初审,并征求有关副省长意见后,12月底前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审定。第二批项目于当年5月底前推荐报送,并按上述程序审定。

6.省辖市确定的市级重点项目须报省重点项目办核备。符合核备要求的项目,有关部门在保证省重点项目需要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有关要素指标的安排使用。市级重点项目的实施推进、监管、谋划等工作由各省辖市政府负责。各省辖市须将当年辖区内省重点项目纳入本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

二、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需要

7.优先配置土地资源。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要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由省国土资源厅在国家下达我省的用地计划指标内提出省重点项目用地规模。在选择确定重点项目时,由省重点项目办、省国土资源厅共同对省重点项目用地需求进行测算,经平衡后,在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的用地计划指标规模内对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进行预留,并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要求有序供地。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和国家分配的用地计划指标规模矛盾较大时,由分管副省长负责平衡。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将我省重点能源、交通、水利、重大民生等项目列入国家项目用地计划。对其他类别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也要积极争取国家指标的支持。重点项目涉及土地规划调整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下优先调整。积极支持符合进入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条件的重点项目用地。重点项目在完成用地预审及项目批准(核准)、初步设计后,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可依规申请并办理先期用地。重点项目较集中的地方原供用地不能保证需求的,积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调剂。各省辖市每年第三季度末仍未用完的指标,由省统一调剂用于其他重点项目。市重点项目所需用地指标由各省辖市在省下达的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加强重点项目供地管理和督察,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不按要求使用的土地,及时依法收回。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重点项目用地报批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事项优先办理。

8.优先保障环境容量。由省环保厅根据全省环境容量和国家、省下达的减排任务需要,提出重点项目环境容量可承受的消耗指标。在安排重点项目时,省环保厅会同省重点项目办对所需环境总量指标进行平衡测算,并分解到相应的省辖市。各省辖市应本着“自我平衡”的原则,自行解决重点项目的环境总量指标,并负责在工作中组织落实相应减排措施,依法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设施和产能,对已经达标排放但不能满足环境总量要求的企业实施深度治理,为省重点项目建设腾出环境容量。对于特殊的、对全省经济社会大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项目所在地环境容量无法保障,但当地环境质量尚能满足项目建设需求时,应由省环保厅报请省政府同意,通过组织排污权交易和从全省总量减排富余指标中予以调剂。环保部门应加强对省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加强环境监管,落实减排措施,切实保障省重点项目环境总量指标的需要。

9.优先保障建设资金。通过各类银企洽谈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重点项目。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授信贷款方式支持特大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境内外投资基金参股重点项目建设。优先支持项目业主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省有关部门在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和安排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专项资金、配套资金、贴息资金时,优先保证省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国家和省审批规定并设有浮动区间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国家和省未明确的,一律不得收取。对政府全额投资、重大招商引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10.优先保障资源配置。在矿产后备资源配置、资源整合、矿业权属设置上,优先支持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供气、供电、供水、供油、供热和运输主管部门要对重点项目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主动搞好衔接,优先予以保障。

11.优先办理各项手续。对重点项目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务,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提高效率。能当场办结的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限时办结。手续不完备、材料不符合要求的,要在1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提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对需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的,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需报国家审批的,要全程跟踪服务。

三、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12.调整完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分管重点项目工作的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省重点项目的总体规划和筛选,研究确定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搞好对省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及时协调重点项目建设中其他分管副省长职责范围以外的重点要素保障、外部条件和建设环境等问题,组织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和稽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即省重点项目办)设在省发展改革委,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各省辖市政府要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导协调机制。

13.强化省重点项目办督导协调职能。省重点项目办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重点项目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建议;组织进行项目比选,提出省重点项目初选名单;对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要素保障、建设进度、外部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督导;加强对重点项目招标投标的管理,依法对重点项目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省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定期向省政府汇报;配合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重点项目工作;加强对各省辖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指导。

14.强化省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各分管副省长是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分管领域内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具体实施。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项目隶属关系为省重点项目主管单位,其主要领导是所属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重点项目的法人单位选择、手续办理以及建设进度、资金落实等工作由项目主管单位负责。各省辖市政府对辖区内重点项目的选址、规划许可、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建设环境等方面负责。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环保、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文物、铁路、电信、电力、地质、地震、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对涉及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支持保障工作负责。项目法人单位对资金落实、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负责。每年年初,各项目主管单位就各自责任分别向省政府递交目标责任书,项目法人单位向主管单位递交目标责任书。

15.坚持重点项目建设例会制度。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办公会,听取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重大专题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分类指导和安排部署。

16.完善重点项目配合联动机制。全面推行省辖市市级领导和省直部门、单位厅级领导包干督导制,对所属项目定期进行现场督导。省重点项目办坚持每月逐项目督导一次,对问题特别严重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联合督导,必要时驻地督导。对建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采取现场办公或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等方式进行协调督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项目建设、政策支持等各个环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上下协调、配合联动、形成合力。

17.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制度。以省重点项目为重点,每年组织1—2次全省性重点项目建设巡回观摩活动,统一或分片进行,由省长、相关副省长带队,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现场观摩点评各地、各行业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建设进展、外部环境和招商引资等情况,交流经验、全面促进。

四、完善项目监管机制,提高重点项目管理效能

18.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督。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省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进度的监督检查;重点对有关职能部门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办理,是否体现特事特办、优先办理原则等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制定和落实工程节点网络控制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9.加强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重点对项目单位和有关方面建立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技术措施情况,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20.省财政、审计、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省重点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21.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督办制度。对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组织管理、外部环境、工程进度等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办视情况对相关单位进行督办、通报批评、黄牌警告。省辖市政府和省直部门、单位被黄牌警告的,要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检查;一年内被两次黄牌警告的,取消该单位和相关责任人一切评优评先资格。项目参建单位被黄牌警告后,在限定时间内无正当理由整改不到位的,采取更换项目业主、分解建设任务等处罚措施;问题特别严重的,将其及相关负责人列入黑名单,向全社会公布,从公布之日起两年内禁止进入河南省建设工程市场。

22.实行重点项目退出机制。对半年以上,由于自身原因,前期工作无进展的预备项目、不能如期开工或开工后进展迟缓的计划新开工项目、投资完成和形象进度严重滞后于节点控制计划的续建项目,经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取消其重点项目资格,收回已配置的要素资源。要素资源无法收回的,按项目隶属关系,等额扣除项目主管单位下相关要素资源配置指标。

23.实行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监督登记制度。为营造良好的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从源头上防止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从2009年起,由省重点项目办和省优化经济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省重点项目建设外部环境监督登记卡”。凡到重点项目进行检查、收费、罚款的单位,必须先按规定内容和要求填卡登记,否则项目单位有权拒绝。

24.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综合考评制度。省重点项目办根据项目主管单位向省政府递交的目标责任书,每年年底组织对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和重点项目法人单位,就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进度、投资、外部环境、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完成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激励机制,对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以省政府名义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

25.强化重点项目稽察和效能监察制度。发展改革、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政府投资项目、涉农项目、群众举报项目、重大线形项目和重要民生项目为重点,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稽察和效能监察,严厉查处各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

五、完善重点项目谋划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后备力量

26.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各副省长分别对分管领域的重点项目谋划工作负责,组织做好相关规划,研究拟上项目的建设机制、融资方式,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前期工作。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汇总后,每年5月和9月分别向省政府常务会议汇报项目谋划情况。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指导和组织项目谋划,建立团队谋划机制,切实做到“在建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全省重点项目谋划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

27.搞好重点项目储备。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建立河南省重点项目储备库,及时吸纳各省辖市、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推荐谋划的项目,确保持续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后备重点项目。各省辖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采取切实措施,强力推进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及早落实各项建设条件,达到实施要求。为使谋划储备项目尽早成熟落地,从2009年起,各级政府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预算内资金,专项用于启动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下载永和县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工作任务及推进机制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和县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工作任务及推进机制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