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5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
进机制意见(试行)的通知
豫政 〔2009〕1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载体和抓手,是一项需要通过全省各级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来抓紧抓好的全局性工作。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完善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更好地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省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试行)》,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抢抓机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自觉性,切实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二月十日
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试行)
(省发展改革委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重点项目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对于拉动投资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发挥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搞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建设上有新进展、管理上有新提高、服务上有新成效、融资上有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项目遴选机制,确保重点项目质量
1.项目遴选的总体要求: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更加突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影响力、竞争力,能有效改善薄弱环节,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与支撑作用。
2.项目遴选的主要范围:重点项目按省、市两个层级进行遴选。省级重点项目的遴选范围,主要包括国家布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项目,重大生态工程和节能减排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其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省辖市级管理的重点项目应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
3.省重点项目的入选条件: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安全生产、节能政策,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具体条件与标准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制定年度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加以规范。
4.省重点项目的分类:重点项目按实施进度分为前期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前期项目是指正在开展规划、论证和相关手续报批,需提前协调落实建设条件的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是指已经完成项目备案(立项)或通过城市规划预审、土地预审、环评审批,建设资金落实,当年能够实质性开工建设的项目;在建项目是指各种建设手续完备,当年继续建设或竣工投产(用)的项目。
为了加强对重点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的协调调度,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政府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重点项目办)可视需要在当年在建项目中列出竣工投产项目,在前期项目中列出预备项目,以利于目标任务的考核。
5.省重点项目的选定程序:省重点项目每年分两批确定。每年10月底前,由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根据年度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向省重点项目办推荐报送下年度第一批重点项目。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按照“重大标志性、基地型、枢纽型的项目优先,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强的项目优先,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要素成本低的项目优先,布局在重点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带的项目优先”的原则进行论证、比选,提出初选名单,经分管重点项目的副省长初审,并征求有关副省长意见后,12月底前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审定。第二批项目于当年5月底前推荐报送,并按上述程序审定。
6.省辖市确定的市级重点项目须报省重点项目办核备。符合核备要求的项目,有关部门在保证省重点项目需要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有关要素指标的安排使用。市级重点项目的实施推进、监管、谋划等工作由各省辖市政府负责。各省辖市须将当年辖区内省重点项目纳入本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
二、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需要
7.优先配置土地资源。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国家下达我省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对省重点项目进行预留,优先保障,待用地审批时统一配置。重点项目用地总规模要与国家下达我省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相适应。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重点项目涉及的规划调整、用地报批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事项优先办理。厉行节约集约用地,对符合进入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条件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选址供地。加强重点项目供地管理,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不按要求使用的土地,及时依法收回。市级重点项目所需用地指标由各省辖市在省下达市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
8.优先保障环境准入。各省辖市通过减排腾出的环境容量优先用于省重点项目。对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不足的,由省环保部门协调所在省辖市通过区域替代、排污权交易等措施予以解决。对集中连片建设的省级重大战略支撑项目,由省统筹协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对重点项目,环评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同时推进,符合审批条件的随到随批。对已完成规划环评的项目,环评文件的编制和审批手序从简。市级重点项目所需环境容量由省辖市自行解决。
9.优先保障建设资金。通过各类银企洽谈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重点项目。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授信贷款方式支持特大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境内外投资基金参股重点项目建设。优先支持项目业主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省有关部门在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和安排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专项资金、配套资金、贴息资金时,优先保证省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国家和省审批规定并设有浮动区间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国家和省未明确的,一律不得收取。对政府全额投资、重大招商引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10.优先保障资源配置。在矿产后备资源配置、资源整合、矿业权属设置上,优先支持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供气、供电、供水、供油、供热和运输主管部门要对重点项目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主动搞好衔接,优先予以保障。
11.优先办理各项手续。对重点项目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务,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提高效率。能当场办结的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限时办结。手续不完备、材料不符合要求的,要在1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提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对需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的,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需报国家审批的,要全程跟踪服务。
三、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12.调整完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分管重点项目工作的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省重点项目的总体规划和筛选,研究确定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搞好对省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及时协调重点项目建设中其他分管副省长职责范围以外的重点要素保障、外部条件和建设环境等问题,组织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和稽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即省重点项目办)设在省发展改革委,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各省辖市政府要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导协调机制。
13.强化省重点项目办督导协调职能。省重点项目办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重点项目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建议;组织进行项目比选,提出年度省重点项目初选名单;对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招标投标、要素保障、建设进度、外部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督导;及时协调解决省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定期向省政府汇报;配合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重点项目工作;加强对各省辖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指导。
14.强化省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各分管副省长是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分管领域内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具体实施。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项目隶属关系为省重点项目主管单位,其主要领导是所属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重点项目的法人单位选择、手续办理以及建设进度、资金落实等工作由项目主管单位负责。各省辖市政府对辖区内重点项目的选址、规划许可、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建设环境等方面负责。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劳动保障、环保、交通、建设、林业、水利、文物、铁路、电信、电力、地质、地震、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对涉及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支持保障工作负责。项目法人单位对资金落实、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负责。每年年初,各项目主管单位就各自责任分别向省政府递交年度目标责任书,项目法人单位向主管单位递交目标责任书。
15.坚持重点项目建设例会制度。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办公会,听取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重大专题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分类指导和安排部署。
16.完善重点项目配合联动机制。全面推行省辖市市级领导和省直部门、单位厅级领导包干督导制,对所属项目定期进行现场督导。省重点项目办坚持每月逐项目督导一次,对问题特别严重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联合督导,必要时驻地督导。对建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采取现场办公、每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或省长专题办公会议等方式进行协调督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项目建设、政策支持等各个环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上下协调、配合联动、形成合力。17.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制度。以省重点项目为重点,每年组织1—2次全省性重点项目建设巡回观摩活动,统一或分片进行,由省长、相关副省长带队,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现场观摩点评各地、各行业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建设进展、外部环境和招商引资等情况,交流经验、全面促进。
四、完善项目监管机制,提高重点项目管理效能
18.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督。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省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进度的监督检查;重点对有关职能部门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办理,是否体现特事特办、优先办理原则等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制定和落实工程节点网络控制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9.加强重点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监督。省发展改革部门和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省重点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检查,重点对招标投标当事人及其主管单位的招标投标行为是否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资格预审、开标、评标、定标过程是否合法等依法进行督查。
20.加强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重点对项目单位和有关方面建立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技术措施情况,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21.省财政、审计、建设、国土资源、环保、劳动保障、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省重点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22.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督办制度。对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组织管理、外部环境、工程进度等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办视情况对相关单位进行督办、通报批评、黄牌警告。省辖市政府和省直部门、单位被黄牌警告的,要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检查;一年内被两次黄牌警告的,取消该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年度一切评优评先资格。项目参建单位被黄牌警告后,在限定时间内无正当理由整改不到位的,采取更换项目业主、分解建设任务等处罚措施;问题特别严重的,将其及相关负责人列入黑名单,向全社会公布,从公布之日起两年内禁止进入河南省建设工程市场。
23.实行重点项目退出机制。对半年以上,由于自身原因,前期工作无进展的预备项目、不能如期开工或开工后进展迟缓的计划新开工项目、投资完成和形象进度严重滞后于节点控制计划的续建项目,经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取消其重点项目资格,收回已配置的要素资源。要素资源无法收回的,按项目隶属关系,等额扣除项目主管单位下年度相关要素资源配置指标。
24.实行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监督登记制度。为营造良好的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从源头上防止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从2009年起,由省重点项目办和省优化经济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省重点项目建设外部环境监督登记卡”。凡到重点项目进行检查、收费、罚款的单位,必须先按规定内容和要求填卡登记,否则项目单位有权拒绝。
25.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综合考评制度。省重点项目办根据项目主管单位向省政府递交的目标责任书,每年年底组织对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和重点项目法人单位,就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进度、投资、外部环境、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完成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激励机制,对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以省政府名义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
26.强化重点项目稽察和效能监察制度。发展改革、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政府投资项目、涉农项目、群众举报项目、重大线形项目和重要民生项目为重点,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稽察和效能监察,严厉查处各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
五、完善重点项目谋划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后备力量
27.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各副省长分别对分管领域的重点项目谋划工作负责,组织做好相关规划,研究拟上项目的建设机制、融资方式,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前期工作。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汇总后,每年5月和9月分别向省政府常务会议汇报项目谋划情况。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指导和组织项目谋划,建立团队谋划机制,切实做到“在建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全省重点项目谋划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
28.搞好重点项目储备。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建立河南省重点项目储备库,及时吸纳各省辖市、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推荐谋划的项目,确保持续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后备重点项目。各省辖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采取切实措施,强力推进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及早落实各项建设条件,达到实施要求。为使谋划储备项目尽早成熟落地,从2009年起,各级政府安排的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篇:河南省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
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试行)
(省发展改革委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重点项目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对于拉动投资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发挥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搞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建设上有新进展、管理上有新提高、服务上有新成效、融资上有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项目遴选机制,确保重点项目质量
1.项目遴选的总体要求: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更加突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影响力、竞争力,能有效改善薄弱环节,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与支撑作用。
2.项目遴选的主要范围:重点项目按省、市两个层级进行遴选。省级重点项目的遴选范围,主要包括国家布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项目,重大生态工程和节能减排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其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省辖市级管理的重点项目应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
3.省重点项目的入选条件: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安全生产、节能政策,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具体条件与标准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制定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加以规范。
4.省重点项目的分类:重点项目按实施进度分为前期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前期项目是指正在开展规划、论证和相关手续报批,需提前协调落实建设条件的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是指已经完成项目备案(立项)或通过城市规划预审、土地预审、环评审批,建设资金落实,当年能够实质性开工建设的项目;在建项目是指各种建设手续完备,当年继续建设或竣工投产(用)的项目。为了加强对重点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的协调调度,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政府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重点项目办)可视需要在当年在建项目中列出竣工投产项目,在前期项目中列出预备项目,以利于目标任务的考核。
5.省重点项目的选定程序:省重点项目每年分两批确定。每年10月底前,由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根据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向省重点项目办推荐报送下第一批重点项目。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按照“重大标志性、基地型、枢纽型的项目优先,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强的项目优先,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要素成本低的项目优先,布局在重点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带的项目优先”的原则进行论证、比选,提出初选名单,经分管重点项目的副省长初审,并征求有关副省长意见后,12月底前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审定。第二批项目于当年5月底前推荐报送,并按上述程序审定。
6.省辖市确定的市级重点项目须报省重点项目办核备。符合核备要求的项目,有关部门在保证省重点项目需要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有关要素指标的安排使用。市级重点项目的实施推进、监管、谋划等工作由各省辖市政府负责。各省辖市须将当年辖区内省重点项目纳入本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
二、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需要
7.优先配置土地资源。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要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由省国土资源厅在国家下达我省的用地计划指标内提出省重点项目用地规模。在选择确定重点项目时,由省重点项目办、省国土资源厅共同对省重点项目用地需求进行测算,经平衡后,在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的用地计划指标规模内对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进行预留,并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要求有序供地。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和国家分配的用地计划指标规模矛盾较大时,由分管副省长负责平衡。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将我省重点能源、交通、水利、重大民生等项目列入国家项目用地计划。对其他类别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也要积极争取国家指标的支持。重点项目涉及土地规划调整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下优先调整。积极支持符合进入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条件的重点项目用地。重点项目在完成用地预审及项目批准(核准)、初步设计后,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可依规申请并办理先期用地。重点项目较集中的地方原供用地不能保证需求的,积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调剂。各省辖市每年第三季度末仍未用完的指标,由省统一调剂用于其他重点项目。市重点项目所需用地指标由各省辖市在省下达的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加强重点项目供地管理和督察,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不按要求使用的土地,及时依法收回。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重点项目用地报批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事项优先办理。
8.优先保障环境容量。由省环保厅根据全省环境容量和国家、省下达的减排任务需要,提出重点项目环境容量可承受的消耗指标。在安排重点项目时,省环保厅会同省重点项目办对所需环境总量指标进行平衡测算,并分解到相应的省辖市。各省辖市应本着“自我平衡”的原则,自行解决重点项目的环境总量指标,并负责在工作中组织落实相应减排措施,依法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设施和产能,对已经达标排放但不能满足环境总量要求的企业实施深度治理,为省重点项目建设腾出环境容量。对于特殊的、对全省经济社会大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项目所在地环境容量无法保障,但当地环境质量尚能满足项目建设需求时,应由省环保厅报请省政府同意,通过组织排污权交易和从全省总量减排富余指标中予以调剂。环保部门应加强对省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加强环境监管,落实减排措施,切实保障省重点项目环境总量指标的需要。
9.优先保障建设资金。通过各类银企洽谈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重点项目。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授信贷款方式支持特大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境内外投资基金参股重点项目建设。优先支持项目业主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省有关部门在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和安排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专项资金、配套资金、贴息资金时,优先保证省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国家和省审批规定并设有浮动区间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国家和省未明确的,一律不得收取。对政府全额投资、重大招商引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10.优先保障资源配置。在矿产后备资源配置、资源整合、矿业权属设置上,优先支持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供气、供电、供水、供油、供热和运输主管部门要对重点项目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主动搞好衔接,优先予以保障。
11.优先办理各项手续。对重点项目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务,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提高效率。能当场办结的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限时办结。手续不完备、材料不符合要求的,要在1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提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对需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的,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需报国家审批的,要全程跟踪服务。
三、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12.调整完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分管重点项目工作的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省重点项目的总体规划和筛选,研究确定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搞好对省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及时协调重点项目建设中其他分管副省长职责范围以外的重点要素保障、外部条件和建设环境等问题,组织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和稽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即省重点项目办)设在省发展改革委,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各省辖市政府要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导协调机制。
13.强化省重点项目办督导协调职能。省重点项目办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重点项目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建议;组织进行项目比选,提出省重点项目初选名单;对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要素保障、建设进度、外部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督导;加强对重点项目招标投标的管理,依法对重点项目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省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定期向省政府汇报;配合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重点项目工作;加强对各省辖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指导。
14.强化省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各分管副省长是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分管领域内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具体实施。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项目隶属关系为省重点项目主管单位,其主要领导是所属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重点项目的法人单位选择、手续办理以及建设进度、资金落实等工作由项目主管单位负责。各省辖市政府对辖区内重点项目的选址、规划许可、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建设环境等方面负责。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环保、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文物、铁路、电信、电力、地质、地震、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对涉及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支持保障工作负责。项目法人单位对资金落实、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负责。每年年初,各项目主管单位就各自责任分别向省政府递交目标责任书,项目法人单位向主管单位递交目标责任书。
15.坚持重点项目建设例会制度。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办公会,听取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重大专题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分类指导和安排部署。
16.完善重点项目配合联动机制。全面推行省辖市市级领导和省直部门、单位厅级领导包干督导制,对所属项目定期进行现场督导。省重点项目办坚持每月逐项目督导一次,对问题特别严重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联合督导,必要时驻地督导。对建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采取现场办公或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等方式进行协调督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项目建设、政策支持等各个环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上下协调、配合联动、形成合力。
17.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制度。以省重点项目为重点,每年组织1—2次全省性重点项目建设巡回观摩活动,统一或分片进行,由省长、相关副省长带队,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现场观摩点评各地、各行业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建设进展、外部环境和招商引资等情况,交流经验、全面促进。
四、完善项目监管机制,提高重点项目管理效能
18.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督。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省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进度的监督检查;重点对有关职能部门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办理,是否体现特事特办、优先办理原则等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制定和落实工程节点网络控制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9.加强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重点对项目单位和有关方面建立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技术措施情况,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20.省财政、审计、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省重点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21.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督办制度。对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组织管理、外部环境、工程进度等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办视情况对相关单位进行督办、通报批评、黄牌警告。省辖市政府和省直部门、单位被黄牌警告的,要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检查;一年内被两次黄牌警告的,取消该单位和相关责任人一切评优评先资格。项目参建单位被黄牌警告后,在限定时间内无正当理由整改不到位的,采取更换项目业主、分解建设任务等处罚措施;问题特别严重的,将其及相关负责人列入黑名单,向全社会公布,从公布之日起两年内禁止进入河南省建设工程市场。
22.实行重点项目退出机制。对半年以上,由于自身原因,前期工作无进展的预备项目、不能如期开工或开工后进展迟缓的计划新开工项目、投资完成和形象进度严重滞后于节点控制计划的续建项目,经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取消其重点项目资格,收回已配置的要素资源。要素资源无法收回的,按项目隶属关系,等额扣除项目主管单位下相关要素资源配置指标。
23.实行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监督登记制度。为营造良好的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从源头上防止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从2009年起,由省重点项目办和省优化经济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省重点项目建设外部环境监督登记卡”。凡到重点项目进行检查、收费、罚款的单位,必须先按规定内容和要求填卡登记,否则项目单位有权拒绝。
24.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综合考评制度。省重点项目办根据项目主管单位向省政府递交的目标责任书,每年年底组织对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和重点项目法人单位,就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进度、投资、外部环境、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完成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激励机制,对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以省政府名义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
25.强化重点项目稽察和效能监察制度。发展改革、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政府投资项目、涉农项目、群众举报项目、重大线形项目和重要民生项目为重点,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稽察和效能监察,严厉查处各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
五、完善重点项目谋划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后备力量
26.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各副省长分别对分管领域的重点项目谋划工作负责,组织做好相关规划,研究拟上项目的建设机制、融资方式,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前期工作。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汇总后,每年5月和9月分别向省政府常务会议汇报项目谋划情况。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指导和组织项目谋划,建立团队谋划机制,切实做到“在建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全省重点项目谋划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
27.搞好重点项目储备。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建立河南省重点项目储备库,及时吸纳各省辖市、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推荐谋划的项目,确保持续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后备重点项目。各省辖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采取切实措施,强力推进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及早落实各项建设条件,达到实施要求。为使谋划储备项目尽早成熟落地,从2009年起,各级政府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预算内资金,专项用于启动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供销社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若干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0]61号 【发布日期】2000-09-30 【生效日期】2000-09-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供销社关于
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2000年9月30日鄂政发〔2000〕61号)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供销社《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省供销社 二000年八月二十八日)
近年来,全省各级供销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和棉花、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围绕服务“三农”,把供销社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全省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步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全省供销合作总社印发的进一步深化基层供销社和供销社企业改革的通知精神,省供销社在组织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推进全省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一、供销社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省供销社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定把供销社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供销社战略性结构调整,大胆探索合作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进一步深化联社、社属企业和基层社的改革,促进供销社体制、机制、管理全面创新,增强社有资产的调控力、社会企业的竞争力和合作经济的整体活力,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流通领域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二、大力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一)大力收缩战线,减员增效。对社属企业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因地制宜,因企制宜,通过改革、改制和重组,发展壮大一批龙头和骨干企业,放开搞活一大批中小企业,关停并转一批亏损和扭亏无望企业,依法破产一批名存实亡企业。要按照经济区划调整基层社建制,建立中心社,将一部分基层社改为分店或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一县一社。要精减机构,压缩冗员。2000年,全系统企业总数压缩30%,人员精减50%,年末全系统在职职工减到15万人以下,其中棉花、农资行业减员幅度要达到60%。对下岗分流人员,依法通过适当方式解除与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切实做好职工的养老统筹工作,一次性或分期分批缴清离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加快养老保险的社会化进程。
(二)大力调整经营结构,巩固主业,拓展新业。一是加大棉花、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积极探索新的经营形式和方式,巩固、发展棉花、农资两大主业经营。二是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日用工业品的销售,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三是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积极开拓发展新的经营领域和新的经营业态。大力拓展新商品、新市场、新产业,拓展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和发展农业科技产业、旅游业和农村市场综合服务业。
(三)大力调整资产结构,加强存量资产开发。要发挥供销社存量资产多的优势,采取职工自筹资金、招商引资、联合开发、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社有资产保值增效。
三、三、以产权制度为突破口,加大供销社改革力度
(一)加大市、县联社改革力度,切实转变联社职能
供销社市、县联合社要精减机构,精减人员,转变职能,提高效益,搞好服务。市、县联社作为联合经济组织,既要加强对成员社的指导、服务,同时作为本级社社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又要行使好本级社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能,监督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并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依法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但不干涉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有条件的联社可以成立社有资产营运机构,加大资本运营力度。
(二)加大社属企业改革力度,切实搞活社属企业
一是发展壮大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对农资、棉花以及其它有效益、有实力、有优势的大中型企业和社办工业企业,要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采取职工入股、社会募股、企业法人参股和资产重组、合并、剥离等办法进行企业改制,组建由联社控股的大型股份制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职工多持股、经营者持大股,因企制宜地合理确定法人股和个人股股份设置比例,使企业职工转变身份,成为企业股东,增强企业职工自主经营意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二是放开搞活中小型企业。对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采取租赁、承包、重组、出售、置换、托管等多种办法放开搞活;也可实行个人业主制、合伙制、股份合作制。通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鼓励将部分中小型企业产权租卖给职工,也可以将部分产权收益让渡给职工。
三是依法破产一批名存实亡的企业。对于严重资不抵债、名存实亡的企业,要坚决停办歇业,有条件的依法实施破产。对歇业企业中有发展前途的业务、良性资产,或经营较好、资产较优的二级公司,可以进行分拆、剥离,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以优势业务盘活有效资产,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基层社改革步伐,增强为农民服务功能
一是下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要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依托农户,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重点,积极探索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社,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要扩大农民在专业合作社中的股权,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办社,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结成新的利益共同体,使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成为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全省要重点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的种养加和运销、科技服务型专业合作社。到2002年,全省发展重点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个以上,参加农户达到50万户。
二是建立出资人制度。基层社代表社员对所属企业及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基层社在坚持合作制前提下,对其所属企业、实体,可以通过社员、职工投资入股和吸收其他社会法人、自然人入股等形式改制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促进产权多元化,加快基层社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转换。
三是实行分类改造基层社。对基础好、实力强的基层社,采取多种形式,根据农民的意愿,积极发展成为专业合作社。对包袱重但仍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基层社,通过建立中心社、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站等形式进行重组改造,搞活经营。对包袱沉重、亏损严重的特困社,结合建制调整进行撤并,或依法实施破产。
四、四、积极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各级供销社要把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的突破口,要积极探索公司+专业社(基地)+农户的专业化经营模式,在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培植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建立一批经营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辐射力强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企业科技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市、县供销社要以当地拳头产品和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发挥流通企业优势,发展专业公司和加工企业,促进产品深加工和销售。
二是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基地。依托科技和资源优势,各县(市)要建设1-2个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示范基地。到2002年,全省基地面积达到1800万亩,商品率达到70%以上,使示范区农民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
三是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要发挥供销社企业优势,积极参与和配合全省市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在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农村中心集镇重点建设集贸市场,在县(市)城关重点建设各类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建设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和综合性市场,力争三年内逐步形成以市县批发市场为骨干、大中城市批发市场为中心、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合理配置的具有供销社特色的市场体系。
四是建立农村综合服务组织。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解决农民“种难、卖难”的突出问题,抓好农业综合性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建立或积极参与各类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性服务组织,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两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五、五、加强领导,落实政策,支持发展
目前,供销社改革处于关键时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供销社工作的领导,帮助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为推进供销社改革工作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是供销社企业改革享受国有企业扭亏脱困的有关优惠政策。二是要切实保护供销社的合法权益,严禁无偿划转、平调供销社社有资产。对供销社社有资产占用或进行企业重组,要严格按经济办法有偿转让、补偿。三是积极支持落实基层供销社享有卷烟、食盐、酒类、医药、石油、种子、图书等商品的转批权或实行批零兼营的政策。按照有关规定,烟花爆竹批发业务,由县以上供销社日用杂品公司或专营公司统一经营。各级供销社要抓住机遇,励精图治,全面推行“领导工程”,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狠抓落实。要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行会计委派制、审计监督制、法律顾问制和企业公开制,确保全省供销社改革顺利推进并达到预期目的。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恳请省政府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意见(粤府〔20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2005〕110号 【发布日期】2005-11-14 【生效日期】2005-11-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意见
(粤府〔2005〕110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提高省重点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对省重点项目工作的领导
加快省重点项目建设,是我省科学调控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的必然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关系我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大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省重点项目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和部门分工负责制,明确职责和分工,层层落实责任。为进一步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省政府决定建立省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成员包括省经贸委、公安厅、监察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外经贸厅、审计厅、环保局、安全监管局、法制办,省法院等部门,及时协调解决省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省政府办公厅要加强对省重点项目工作的督查。
二、加强用地管理,确保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省国土资源厅、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省重点项目用地的管理,在用地计划安排上优先保证省重点项目用地。根据全省重点项目安排和前期工作进度情况,每年9月底以前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研究确定下一省重点项目用地规模。原则上省重点项目的用地指标由省单列解决,不占用项目所在地用地指标。各级国土部门要依法办理各项用地审批手续,及时提供项目用地。
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解决省重点项目征地拆迁问题的工作力度。各级政府应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征地拆迁管理的规定,建立省重点项目征地拆迁领导协调机制,制定合理、科学的征地补偿和拆迁安置方案,依法、依规解决征地补偿和拆迁安置问题。省重点项目应实行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在办理用地报批材料时,将征地补偿款足额预先存入征地补偿款专户。征地补偿款和拆迁安置费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给被征地的单位和个人。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行征地拆迁支付监理制度。对于应支付给农户的征地补偿款,应采取在银行开具实名账户进行直接支付等方式,减少支付环节,增强支付透明度,保证补偿款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个人手中。征地款不兑现、不落实的,不得强行使用被征土地。各级政府要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征地补偿款和拆迁费用及时足额支付到被拆迁户手中,严禁截留、挪用征地补偿款和拆迁费用。各级监察、国土、交通、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征地拆迁资金拨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和拆迁户的合法利益。违反规定截流、挪用征地补偿款和拆迁费用的,依法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
三、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落实建设资金
要合理统筹安排省级财政各项建设资金。省级财政建设资金要优先保证省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投资,继续抓住中央发行国债的机遇,争取国债资金用于省重点项目建设。对国家和省安排补助资金的市、县投资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管理和监督措施,督促市、县政府财政及企业自筹资金及时足额同步到位。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展省重点项目推介工作。继续做好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牵线搭桥工作,定期向有关金融机构通报省重点项目投资情况,为金融机构提供有关信息。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行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权招标、BOT、TOT等融资方式,加快制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业主招标办法,多渠道筹集省重点项目建设资金。
四、提高规划水平,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要加强省重点项目的前期规划研究,提高各类专项建设规划水平,确立中长期规划对省重点项目布局的指导作用。做好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搞好省重点项目规划与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提高省重点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量减少省重点项目规划执行过程中的调整和变更。省重点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必须达到规定深度,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环评报告必须由相应资质等级的中介机构编制,并按规定组织评估、审查。加强对中介机构质量信誉管理,确保各中介机构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通过提供担保等方式落实中介机构的经济责任。
要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对由省审批或核准的项目,有关部门要简化办事环节,加快工作进度。对需要国家审批或核准的项目,要按照要求尽早落实各项条件,并积极主动做好向国家有关部门的衔接汇报工作。省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省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的具体指导,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征地、拆迁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省重点项目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和全过程服务制度。省级财政每年安排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费用,主要用于省重点项目规划、前期研究、咨询、评估、论证等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费用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加强建设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要认真执行国家和省的各项投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招投标对降低工程造价和保证工程质量的积极作用,通过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并采取资金支付和施工履约对等支付担保等措施,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性预评价制度和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加强对省重点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要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贯彻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明确省重点项目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的责任。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各项质量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省重点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建立对省重点项目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单位信誉的跟踪、通报制度。
六、搞好协调配合,加强监督检查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按照各自的职责,主动开展工作,加快解决省重点项目征地、拆迁、环保、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治安、消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共同做好省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有关单位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准确把握和落实国家、省的各项政策规定,妥善处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排除影响省重点项目建设的各种障碍。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省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为推进省重点项目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监察部门要加强对省重点项目的监督,严肃查处向省重点项目乱摊派、乱收费,截留、挪用、克扣各种补偿安置费用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以及干预省重点项目建设的行为;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省重点项目使用财政性资金情况的财务监督;审计部门要对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监督,重点对投资概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加强对省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征地补偿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省重大项目稽察办要加强对省重点项目的程序性稽察和专项稽察、检查,为加快省重点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七、建立评价制度,提高投资效益
省重点项目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工程竣工验收的规定,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和评价,对不合格工程不予验收。对投入运营的省重点项目要全面开展后评价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要研究、分析重大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探索建立我省重点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后评价制度,及时总结经验,为提高重大项目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服务。
从2005年起,省政府每年对各地、各部门、各省重点项目单位及相关设计、咨询、施工、监理、供应材料等单位的工作进行考评,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对推进省重点项目工作成效显著的市、县,在省重点项目用地、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十一月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加快推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有关工作制度的通知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加快推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有关工作制度的通知
来源: 市发展改革委投资科
发布日期: 2011-02-12 阅读次数: 43 发送邮件
(黔府办发〔2010〕125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发展改革委《加快推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关工作制度》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加快推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关工作制度 省发展改革委
为切实改善投资环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快推进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的有关要求,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
一、规范和简化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程序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切实规范和简化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一)审批制项目。
1.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各级发展改革、经济信息或经济贸易部门,下同)审批项目建议书。项目单位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手续。完成相关手续后,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正式用地等手续。
2.对于投资额度不大、技术单一的项目,可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审批,即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审批的项目,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先行出具同意项目先期开展前期工作的函,项目单位据此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手续。完成相关手续后,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正式用地等手续。
3.列入国家和省相关规划的项目视为立项,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项目单位依据批准的规划,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手续。完成相关手续后,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正式用地等手续。
实行审批制的项目,由项目单位根据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通过招标或委托的方式选择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初步设计后按规定报批。政府投资项目除特殊情况外不再审批开工报告。
(二)核准制项目。
项目单位直接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手续。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根据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受理。完成相关手续后,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单位依据项目核准文件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正式用地等手续。
(三)备案制项目。
项目单位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后,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正式用地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手续。
实行核准制或备案制的项目,不再审批开工报告,项目初步设计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由项目建设单位自行组织审查。
二、实行项目建设相关手续限期办理制
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公正透明、高效便捷、优质服务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各项相关手续的办理。
(一)项目建设相关手续办理一次告知制度。
办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所涉及的部门,对项目单位报送的相关材料必须认真负责地进行审阅,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要限期办理;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的,要当场或者在三日内一次告知其所需补充的全部材料,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相关部门要按要求将项目申报材料、办事流程、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办理时限等统一印制成书面材料提供给项目单位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布,为加快项目相关手续的办理提供便利条件。
(二)项目建设相关手续限期办理制度。
各部门必须按照项目建设相关手续办理时限的要求,加快办理项目建设的各项手续,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1.实行审批制项目建设的相关手续办理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施工许可四个阶段。
(1)项目建议书阶段。
办理时限:3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备齐申报材料后报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2)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
办理时限:10个工作日。
①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审查等手续的办理。
办理时限:5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移民等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相应事项要求,备齐申报材料后报送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移民等部门,各相关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
办理时限:5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机构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备齐申报材料后报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或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评估通过后,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3)项目初步设计阶段。
办理时限:9个工作日。
①规划许可、消防设计审核等手续的办理。
办理时限:3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城乡规划、公安消防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相应事项要求,备齐申报材料后分别报送城乡规划、公安消防等部门。相关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②项目初步设计批复。
办理时限:6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发展改革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编制初步设计,备齐申报材料后报送发展改革部门,由发展改革部门组织或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评审通过后,在6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4)施工许可阶段。
办理时限:8个工作日。
办理事项:正式用地手续、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人防报建审核等手续的办理。
办理部门:各级国土资源、建设、人防等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相应事项要求,备齐申报材料后分别报送国土资源、建设、人防等部门。相关部门在8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凡涉及林业、城管、安全监督及其他部门的审批事项,项目建设单位应按要求向各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必备材料,各相关部门在8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2.实行核准制项目建设的相关手续办理分为项目申请报告和施工许可两个阶段。
(1)项目申请报告阶段。
办理时限:8个工作日。
①选址意见、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移民安置规划审核等手续的办理。
办理时限:5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移民等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相应事项要求,备齐申报材料后分别报送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移民部门,各相关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②项目申请报告核准。
办理时限:3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要求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备齐申报材料后报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或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评估通过后,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2)施工许可阶段。
办理时限:8个工作日。
办理事项:规划许可、正式用地手续、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消防设计审核、人防报建审核等手续的办理。
办理部门: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公安消防、人防等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各审批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后分别报送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公安消防、人防等部门,相关部门在8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凡涉及城管、安全监督及其他部门的审批事项,项目建设单位应按要求向各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必备材料,各相关部门在8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3.实行备案制项目建设的相关手续办理分为备案和施工许可两个阶段。
(1)备案阶段。
办理时限:3个工作日。
办理部门: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备案有关规定,备齐相关材料后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提出项目备案申请,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2)施工许可阶段。
办理时限:8个工作日。
办理事项:规划许可、正式用地手续、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工程消防设计审核、人防报建审核等手续的办理。
办理部门: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公安消防、人防等部门。
办理程序: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相应事项要求,备齐必备材料后分别报送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公安消防、人防等部门。相关部门在8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凡涉及林业、城管、安全监督、移民及其他部门的审批事项,项目建设单位应按要求向各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必备材料,各相关部门在8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三、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职责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认真做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一)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认真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承担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具体指挥和统筹协调。审议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实施计划、重要工作方案。分解下达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督促检查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对各地、各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统筹协调解决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完成省委、省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人民政府及领导小组关于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需由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协调解决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负责领导小组会议的会务和议题资料准备,起草会议纪要,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会议议定的工作事项。根据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编报工作动态、全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等信息,向省委、省政府领导,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通报。完成省委、省人民政府和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各市(州、地)、县(市、区)政府(行署):负责本辖区内投资项目的谋划和储备。组织指导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建设资金、报批等建设条件。做好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工作目标任务。
(三)发展改革部门:研究提出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拟订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政策措施。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并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进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引导社会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组织和申报国家补助投资项目。
(四)财政部门:增加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财政性资金。加强对财政性投资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经济信息(经济贸易)部门: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更新改造项目。组织协调工业投资项目实施。
(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按规定办理项目规划选址、规划许可、拆迁许可、施工许可等相关手续。组织协调房地产、保障性住房、市政工程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施。
(七)国土资源部门:衔接平衡建设项目用地总量,按政策规定确保项目建设用地供应。按规定权限办理用地预审、正式用地等手续。
(八)环保部门:按规定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九)水利部门:按规定办理投资项目水资源论证、水源工程流域规划、水土保持方案、取水许可等涉水事项相关手续。组织协调水利投资项目实施。
(十)林业部门:按规定办理投资项目林地使用等涉林相关手续。组织协调林业投资项目实施。
(十一)移民部门:按规定办理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审查和移民安置规划审核。组织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十二)统计部门:依法及时调查、收集、整理、统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开展相关监测和分析。
(十三)公安部门:按规定办理建设项目炸材使用手续。
(十四)公安消防部门:按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消防审查等手续。
(十五)卫生部门:按规定办理投资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自然疫源地建设项目评价等相关手续。组织协调卫生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
(十六)文化(文物)部门:按规定办理投资项目涉及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手续。组织协调文化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
(十七)人防部门:按规定办理建设项目人防审查等手续。
(十八)电力部门:按规定办理建设项目用电手续,保障建设项目电力供应。按照电力市场需要,规划主电网布局。
其他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快办理涉及投资项目建设的相关手续,组织协调本部门、本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
金融机构要积极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
四、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督促检查及考核制度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一)为确保省委、省政府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决策部署的落实,由省领导小组每年初将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地、各部门。各地、各部门按照分解下达的目标任务与省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省领导小组按照责任书要求组织对各地、各部门进行考核,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追究有关地区、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督查内容和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进行督查、督办。
(二)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各地、各部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情况;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领导小组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决策部署情况;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有关工作批示的办理和落实情况;省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事项的办理和落实情况等进行督促检查。督促检查情况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收集汇总,并向省领导小组报告。各地、各部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情况定期在省级媒体上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建立相应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
五、建立项目建设领导挂钩联系制度
为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要加强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一)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实行有关部门、各市(州、地)和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为责任人的挂钩联系责任制。
(二)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要按照“一个项目、一位联系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考核目标”的要求,研究提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挂钩联系方案,报同级党委、政府审定。挂钩领导要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帮助项目建设单位协调落实土地、规划、环保、供电、供水等建设条件,协调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切实加快推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
六、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调查研究制度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意见。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个别特殊问题,要按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予以办理。
(二)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及省领导小组的要求,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需要调研的问题和建议,由省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后,责成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开展调研工作。
七、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信息联系制度
各地、各部门要明确一名联络员,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业主要明确一名信息员,负责每半个月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一次本地区、本部门项目建设的相关信息,对重大、紧急问题要及时报告,必要时可直接送省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和成员单位。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与各地、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情况,重大、紧急情况要迅速向省领导小组报告。根据工作需要,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新闻媒体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对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工程及重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及时进行公布,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以上工作制度中未规定的事项、程序、时限,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法规、政策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