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落叶悠扬
《Les Choristes》,译为“放牛班的春天”。朴素流畅的电影里,没有使用复杂的特技,也没有豪华大片电影里华丽的画面,一个小小的微笑,细细的皱纹却让人觉得如此温暖!天籁般的音乐,感人的故事,完美的画面让我感悟到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与震撼。在这部清新的电影里,感受最深的,或许就是那完美的音乐的触动,和马修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微妙的二元关系的构建。
我想,不管是谁,我们都能感受到灵魂随音乐旋律的波动,导演巧妙地运用音乐作为电影的催化剂,展现了音乐净化灵魂,排解寂寞,放松精神,使人获得一种巨大的享受的作用,对音乐的感受,有人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治性情的熔炉。”天籁般的童声,让每个人都深深地沉醉其中。也正是音乐,让池塘之畔的问题少年们找到了他们所喜爱的东西,他们的顽劣、暴力、孤僻、叛逆等等被音乐引导,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所在。抽烟,打架欺负别的孩子,捉弄老师,所有的恣意妄为都是作为对压抑的一种反抗,表示他们的不理解和显示自己的存在,当他们受到鼓励,找到音乐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填补心灵的空虚的时候,我所感觉到的是每个生命里怀揣的梦想,以及音乐所释放出来的童心,可爱,还有对马修老师的感激之情,音乐让一切变得简单,变得美好。音乐作为一种润滑剂改变了这所学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谩骂和惩罚不再是学生与老师的唯一交流,“犯错,处罚”不再是唯一的手段,老师和学生也可以一起踢球,唱歌。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也并非他们所愿,正如老校工麦神父所说:“真为这些可怜的孩子打抱不平”,“他们也并不是无可救药”。音乐担负起了这座沟通的桥梁,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音乐,带来了放牛班的春天,也带来了马修创作的春天,甚至是整座学校的春天。
体罚式教育和诱导式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教育的两种模式,以校长为代表的体罚式教育法,还有以马修老师为代表的诱导式教育法。在刻板暴躁的校长眼里,这里是问题学校,因而每个学生都是有问题的,无可救药的人才会来这里,他并不关注学生的真正想法,他只是自私地为了自己的升职,他认为对这些学生管束的最好办法就是“犯错,处罚”,用严格的制度来控制学生,妄图使每个人服从、听命,违反的人就要受到处罚,让每个人都害怕自己,这样来维持这种强权下的片刻安宁,因此他不相信几句简单的音乐能够够感化这些问题孩子,所以不支持马修老师组织合唱团。与之相反的,马修老师作为一个发现者,引导者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虽然他的人生也是如此的不得已,被称为过时的音乐家、代课老师,因为生活所迫才来这所学校。但是马修仍旧理解、宽容这些孩子,他用一颗慈爱的心去看待他们,爱护、关心孩子,让他们感觉到他不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是一个对立面的存在,他是来守护,帮助他们的朋友、老师,让所有孩子自己学会体悟每个老师的爱与关心。另外,努力了解每个孩子,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看到他们善良的本性,然后,用音乐让他们感受生活,引导他们生活学习,发掘每个人的长处,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截然不同的二元关系,也显现出孩子们的不同反应,在马修影响下的孩子开始爱上这个光头的老师。马修也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认可。
其实,导演最终想在电影里表达的,或许是掩藏在音乐和二元关系之下的,这部电影的中心,“爱”。是爱改变了这一切。
第二篇: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姓名:
学号:
专业:
目录
影片介绍...........................2电影评价...........................2
感触............................4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本学期通过选修汪美斐老师的《影视音乐鉴赏与分析》这门课,我欣赏到了许多优秀电影,如《贝多芬》、《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等,其中《放牛班的春天》那细水长流般的叙事方式,清新的、似湖上微微波澜的师生情谊,空灵唯美的歌声,无一不深深打动着我。
1.影片介绍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导演,杰拉尔·朱诺,狄迪尔·弗拉蒙,雅克·贝汉等主演的法国影片。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耶尔·莫昂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品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在荒郊野外的破旧校舍,自由受到限制,捣蛋和被罚,学习和改造,压抑和等待,生活日复一日,了无新意。
这一天,来了一位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中年秃头男士克莱蒙·马修,他的任务是接替一位被顽童们折磨得遍身伤痕的学监。克莱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只能成为了一个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无望的未来,暴戾,不信任弥漫在四周。
到任后克莱蒙·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蒙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克莱蒙偶然发现班上顽劣的孩子编着小曲骂人时,他脑瓜灵光一现,组织了放牛班合唱团,目的是重塑这一群放浪孩子们的心灵。克莱蒙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耶尔·莫昂奇,皮耶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蒙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克莱蒙·马修的宽容、善意和爱的教育方式仿佛是一根芒刺,让校长无法忍受,因为从克莱蒙·马修这面镜子校长反照出自己的丑陋和失败。不久,其它几位老师与学生联合上诉,赶走了坏校长。
倒叙的手法也告诉人们,那位平凡的老师其实已经获得了幸福的回报:他的弟子如愿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也间接实现了老师平生的梦想。他平淡度过余生,可是,留下了一个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辉。
2.电影评价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简单质朴的影片。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
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就连其中的男主角也是一个失业的音乐教师,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所作所为,用他自己独有的方式,以他的善良、仁慈、宽容救赎了放牛班那些已被遗弃的孩子的心灵。让这一帮不被老师认同、喜爱调皮捣蛋,甚至过分恶作剧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并且找到了自己的而准确定位,成为有用的人。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朽木不可雕也。在这部电影中,那些被认为是朽木的孩子们,就在一座被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以“犯错-惩罚”的方式折磨着他们幼小的心灵。正是由于这样的缺乏人性关怀的教育体制下,才使这些孩子们更加叛逆、调皮、孤僻,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行为实在让人觉得这帮孩子的确不是省油的灯。
而对于这些调皮的学生,马修老师并没有按照校长的方式去管教这些孩子们。在影片的一开始,当马修老师来到这所学校,当从其它老师那了解到,他所教的学生是那么的麻烦、捣蛋。但马修老师没有以与他们相同的想法来看待他的学生。
就像当马修老师知道了是勒盖莱克在马克森斯的门上做手脚,导致马克森斯受伤之后,并没有带他去见校长并关禁闭,而是让他去照顾马克森斯先生知道他康复为止。这一点便能很清晰的证明马修老师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当他看见皮耶尔正在画他的头像时,马修老师并没有生气责备他,而是反过来也给皮耶尔画了一个夸张的画像,使学生哄堂大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马修用他的诙谐幽默来与学生交流
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那班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有他们可爱的一面---在一场考试中,佩皮诺:我们还是朋友吗?勒克和:是啊!佩皮诺:那你告诉我,5+3=?勒克和:53。佩皮诺:你确定? 勒克和:确定!佩皮诺:好,谢谢。再例如,在考试时,校长提问佩皮诺“马利萨尔元帅是怎么死的”,马修站在校长背后,做出举枪瞄准的动作帮佩皮诺,然后佩皮诺笑了一下,很有信心地答道:“打猎的时候!”后面,校长再提问已得到奖励的博尼法斯时,问他“你应该知道马利萨尔是被枪决的吗?”他也很有信心的回答:“是的,先生,就和拿破仑一样。”在这两段台词中,我们感觉到的是这群孩子们是如此的可爱。
在马修老师叫学生们写下自己的理想时,他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对未来的憧憬,理想写在纸上,有长大以后想当消防员的,也有长大后想当律师······各色各样的梦想,随他们的想象而飞翔,最后走向梦想的彼岸。可想而知,这群不被肯定的孩子们的自己内心深处,还有一个大人们不了解的梦。他们并不是罪大恶极的,我们应该学会了解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惩罚。马修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教会学生们怎样好好对待自己,不是放纵自己。
还有在皮耶尔独唱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如此纯净,如此天然,如若天籁一般的声音。那时候谁也无法把这个学生和孤傲,自卑扯上一点关系,仿佛他是天使,降临人间,带着那美妙的歌声。在影片的结尾时,那班学生的大合唱,更是让我们感到震惊,在别人眼里,他们曾经是那么糟糕,那么不被理解。但是他们却唱出了如此优美的歌声,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的歌声同样能够打动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属于他们的阳光。而在皮耶尔演唱完后,马修心里想的是:“恰到好处的时机,在莫昂奇的眼中,我突然读出了许多东西---骄傲、宽恕后的快乐,而且对他来说,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正是因为有马修这样的老师,他们的优点才能真正被发掘。就算是有着暴力,破坏倾向的孟丹,他也没有放弃他,也找到了属于他的优点。例如,在夏伯特拖着孟丹去禁闭室时,马修老师想要阻止,因为“他是我的唯一的男中音”,这样看来马修老师对于每个学生都能够认真的发现他们的优点。
他从不认为,这些学生是糟糕透顶的人。他也不认为,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只能用
惩罚来管制他们。像马修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关心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教导学生,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充满希望的未来,而不是像他们的学校一样----池塘之底。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正是像马修这样的老师,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班放牛班的学生,摒弃以暴制暴,缺乏人性关怀的教育方式,而是以一颗仁爱,乐观的心,借助音乐的感染去冲击孩子们放荡的心灵,使他们心灵得到洗礼,得到救赎,让他们沉醉于美妙的音乐中,而不再那么叛逆,那么调皮,那么恶作剧,从而感到了爱的真谛,以健康的心态去追寻并实现人生的梦想!
3.感触
没有漂亮的演员 没有华丽的场景,在一个偏远的“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乱暴躁。却在这里感受到最感人的爱,也许我们也曾遇到过这样用心良苦的老师,也许我们也曾如同那帮问题孩子一样不懂,也许我们也曾有过如此真挚的感动。
没有震撼的爆炸场面,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棱角锉的温和„„克雷芒马修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乡间教师,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学校任教——被称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乱暴躁。这里的校长老师愁云惨淡,脸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线条,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可爱的新学监无何奈何的看着学生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发现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难得的共鸣,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很宽泛的主题,但是,消沉灰暗到积极明朗的转变由不得我无动于衷。反复地回放着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动的感恩,马修离职时窗口飘飞的载满孩子幼稚字体和深沉思念的纸飞机,一张张象被时间氧化变黄的旧照片。他们是应该相互感谢的,孩子们帮助马修迎来了“自己的创作春天”,料想更是让他收获了看到他们改变的成就感;孩子们该感谢这样一位伯乐,挖掘出美丽的歌声,还有比歌声更美的崭新的自己。音乐的确功不可没,简单的跌宕成就了剧烈的变化。若是马修换做画家、球手,或者其他什么职位呢,孩子们应该也会很美,爱,才是至根至本的语言。或者之前出现或者合作中生成,渐渐就成了依靠信赖,颜色似乎都清新起来。
电影中总是成就让人侧目的感动,因为现实中的贫瘠,所以让我在这里口干舌燥乐此不疲的絮叨。写这段文字时,一直放着电影音乐,还是会轻易陷入宛如天籁的合唱中,一段简单的快乐,陶醉了他们,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4.电影总结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以安静、平淡的氛围,唯美的音乐结合轻松逗趣、温馨可爱的情节,讲述一个失意的男人和一群被放弃了的孩子歌唱自然,歌唱自己,歌唱梦想的故事,马修老师用音乐用心灵用爱去融化孩子们早已冰冷的心。这一切都打动我们,让我们感受其中的温暖······
第三篇: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姓名:王志 学号:A01214072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心理学角度赏析
一、摘要
本电影是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电影采用回忆的方法,电影开头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时,他儿时的老同学派皮诺找到了他,并且送给了他一本陈旧的日记,这本日记是当初他们的音乐启蒙老师马修先生留下的。他们共同翻阅着这本日记,体会着当时老师的心境并且当初童年的记忆全都涌上脑海。由此开始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他们在有外号“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的一段难忘记忆。本文将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爱情心理学七个心理学角度来赏析这部电影。通过对人物的性格、行为细节的分析阐述心理学的现象。
二、关键词
心理学 教育 人格 音乐 行动-反应 宽容 叛逆
三、正文
1.发展心理学的角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方面,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些年龄阶段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时期。
1.1.少年皮埃尔拥有帅气的外表和动人的嗓音但却喜欢恶作剧,这一切都与他童年时期家庭的影响。他不喜欢向人们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明明非常喜欢唱歌并且唱的也很好但却叛逆的不参加马修老师组建的合唱团。这其实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做法,他其实内心非常的喜欢唱歌,但却外表强势不愿听从别人的想法,也喜欢通过恶作剧的方式来让别远离自己,害怕接近自己。当看到自己的老师与自己的母亲两人单独在一起时,再加上之前人们对他母亲的误解,他就本能的想保护自己的母亲,因此将墨水泼到马修老师的身上。他外表一切的顽劣都是害怕别人的伤害而保护自己及家人的外壳。
1.2.年龄最小的男孩派皮诺的父母已经双亡但每个星期六仍然相信自己的父亲会来接自己。由此看出他非常爱自己的父母,并且渴望离开自己所在学校的。其实他心理知道自己的父母并不会出现在校门口,但他依然每星期守候在学校的门口,或许他就在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带他离开这个地方。在电影的结尾当马修老师离开学校时就恳求老师带他一起离开这点就能充分的表现出他内心的渴望。
1.3心理学家将有暴力和破坏倾向的问题少年蒙东作为实验对象被观察他对于学校的适应过程。当马修老师想将他也安排到合唱团的一员而让他演唱一首歌时,蒙东唱出来的却是一首充斥着淫秽含义的歌曲。这就反映出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是一种不健康的氛围,导致他的内心也是不健康的。他入校后就怂恿别人和他一起去与老师作对并且欺负弱小的孩子。从中也能看出他之前的生活中也遇到过比他大的欺辱过他导致他有处处与人为敌的倾向。2.教育心理学角度
教育心理学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2.1在马修老师第一次到课堂时,同学们就开始恶作剧,将烟放在人体骨架的口中,抢去老师的包。当校长进来询问是否有人闹事时,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校长而是替同学们掩护,称是喊同学上去回答问题。这是同学们都面露惊讶的表情。因为之前的老师都是向校长们告状,但这位老师却站在他们这边。这是马修老师对学生们的宽容,这样显示出他对待同学们的态度不是严厉冷库而是善良和蔼。当马修老师得知将麦神父的眼睛弄伤的是乐格克时,准备将他交给校长处理,当又得知校长会以殴打学生来作为惩罚时又改变主意,和乐格克达成协议,让他主动地照顾麦神父。这种宽容打动了乐格克并且在照顾神父的过程中看到神父的病情恶化让他反省到了自己的错误。在马修发现自己的乐谱被孩子们拿走之后,他只是紧张自己的东西不要给弄丢了,当他找回这些乐谱时并没有对学生们过分的指责反而再一次掩盖学生们的错误来欺骗了同校的老师。马修老师在对于学生们的种种恶劣行为给予更多的是宽容,有时的威胁是故意说出来给自己增加阵势。
2.2马修老师对同学们的尊重与校长对待同学们的残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作为学校的校长,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维持学校的表面上的平静,不惹出大是大非就行。而对于那些违反规定,破坏安定的学生就采取殴打禁闭等严厉手段。而在这个学校的学生往往大部分都是单亲或者孤儿,他们需要的是像马修老师这样的关爱宽容尊重,需要接受的是正确教育引导。
2.3在马修老师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无论这个学生他犯过什么样的错误,只要改正都会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在刚开始组建合唱团时,有一个不会唱歌还有一个五音不全,老师并没有让他们退出合唱团,而是分别让他们两个中一个当指挥团助理,另一个当乐谱架,并且肯定了他们在乐团中的作用。而且在语言上巧妙的幽默感,更抓住两位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感受自己并不是多余的。
2.4当皮埃尔在课堂上看到自己的母亲和马修老师在操场上谈话对老师产生了误解而从楼上将墨水扔在了老师的头上,老师并没有过多的指责,只是取消了他在合唱团的独唱部分。然而在伯爵夫人来观赏演唱的那天,马修老师依旧像皮埃尔作出手势,让他的参与进这次合唱,完美的合拍让伯爵夫人赞叹不已,也让皮埃尔流露出对马修老师的感激。自己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和原谅。
3.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意识,还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3.1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扮演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经过长期的这种方式影响,孩子们逐渐地麻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背后暗暗的报复老师。孩子们之间也产生了不信任,尽可能地使坏,第一天:佩比诺,原任管教匆匆逃走,因为哈让没收了穆东的香烟,而被剪刀所捅;穆东被视为无药可救的孤独的灵魂纵身跳楼自杀;大家讽刺辱骂他“秃子”、“光弹头”;马桑斯大叔眼睛被学生安装在门上的机关刺破。他精心锁好的珍藏这人生梦想的乐谱的皮包被学生撬锁盗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收到校长和教师们的冷酷对待造成的。
3.2在这部电影中,从头至尾体现的就是行为心理学中刺激——反应的关系。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如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而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相应的,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应答性条件反射和反应型条件反射。应答性条件反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操作强化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由此理论,斯金纳提出了“强化”和“惩罚”的理论,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强化的作用。
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理论的应用。在《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的学校是一所行为偏差的青辅修院,由于面对的是一群令人头疼的问题儿童,院中的传统教育理念是坚持:犯规——处罚。这种教育理念其实就是一种对行为改变技术理论的运用。我认为,在面对问题儿童的教育管理时教育者立下行为规则并对儿童行为进行影响、强化,可能马修和校长都希望孩子们都能变乖一点,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原因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刺激与反应的关系。4.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
人本性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4.1人本主义者提出了“以当事人为中心、助人自助”的心理辅导策略。人本主义在心理咨询和治疗即反对自然主义的生物医学模式,又反对机械决定论的行为主义医学观点。从影片中我们知道虽然马修老师不是心理治疗师,但是其行为却非常符合人本主义治疗的原则;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温暖、安全、真诚的成长环境,尊重学生兴趣并吸引并促进和帮助学生们的成长。他利用学生们喜爱唱歌的天性并加以组织和引导,促使学生们相互配合,发现他人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用“人格”去引领学生,用“真诚”去感化学生。最终让这个“放牛班”变成了一个快乐成长的集体。
4.2片中没有明确的信息表明马修老师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素养,但是我们从他接触学生的开始就看到其内心的人本主义信念,在马修老师眼里,面前的孩子们只是暂时有点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包容或改变的,并不一定要通过严酷的方式。正是由于内心深处的人本信念,才使得马修老师处处带着对学生的尊重、保护。带着发现学生潜质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4.3当学生们在寝室唱着自编的歌词嘲笑着马修老师的光光头,并对马修老师的管理身份提出挑战。马修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立刻“行动-反应”,而是认真的给唱歌的学生纠正起了音准,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指出了学生们的错误。只有一个充满人本理念,坚信每个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善”的潜质的教育者才会在此情境下不仅不发怒,反而从中发现教育可能。5.人格心理学角度
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5.1当麦神父被同学的恶作剧弄伤了眼睛后面对犯错的同学主动地来照顾自己,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他的称赞来使得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麦神父对神的信仰使他的人格也像上帝一样对待事情宽容大度,相信人性本善,并希望感化犯错的人,知错就改。
5.2在马修学监进学校之前,那群孩子顽劣不听话,总与学校的老师作对。学校也采取“行动-反应”的制度对学生以暴制暴,使得学生们都有一种叛逆的人格,相互之间不信任,关系不融洽。但当马修老师进入学校后,创建的合唱队使得孩子们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进步。马修老师对待他们犯下的错误一次次的宽容渐渐感化了孩子们,让他们知道了是否对错。在马修老师离开学校后,同学们纷纷在自己折的纸飞机上写下对老师的祝福并且一起唱歌送别老师反映出马修老师对他们的这一段教育取得了成功并且改变了这群孩子。6音乐心理学角度
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 6.1当皮埃尔看到老师在组建合唱队时,由于内心的叛逆而不愿意参加。但每次独自一人时,却又偷偷的在没人注意的角落里自己唱歌。这表明他内心其实是非常喜爱音乐的,音乐能够带给他在生活中得不到的快乐。其他人也一样,当校长下令解散合唱队并且不允许他们在教室里练习合唱后,马修老师带领他们在他们睡觉的寝室里偷偷的练习,孩子们都洋溢这快乐的笑容,甚至到最后连不爱与人交流的教算术的老师都加入到合唱队中。说明了音乐确实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中给人们带来快乐,体会到其他娱乐给不了的感觉。音乐对人的心理状态有着一定的反映,可以透过音乐看到人们内心的渴望。7爱情心理学角度
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个部分。7.1当马修老师第一次看到皮埃尔的母亲时,从他看她的眼神就能得知老师对皮埃尔母亲一见钟情,心生爱慕之情。当一天马修上完课后看到访客区皮埃尔的母亲在等待着与儿子的见面,他急忙回到住处整理衣装,喷了香水然后去迎接皮埃尔的母亲,并向其称赞皮埃尔的表现很好。在告别时,还提醒让她下次来看皮埃尔。各种细节都表现出马修老师对皮埃尔母亲的喜欢。在接触一段时间后,当皮埃尔母亲邀请马修老师去外面喝咖啡时,马修心理自认为皮埃尔的母亲对自己也有感觉,想进一步的发展,但却没想到皮埃尔的母亲是来和自己告别的并感谢对儿子的关爱,更打击马修的是她竟然有了未婚夫。但马修却强笑着祝福着他们。马修对皮埃尔母亲的爱化成成全的爱,更加无私的爱。
四、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网络文献
第四篇:放牛班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大多数人,因为这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不过在 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马修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就组织了一支合唱团,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价值的自己。
片中有几个情节更是让我记忆深刻。马修第一次进学校时,在门口看见了一个叫佩皮诺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周六都会在学校门口站着,等着„„是为了等自己的爸爸来接他,可是事实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学校里的学监告诉男孩这个事实,可男孩不肯相信,因为他坚信爸爸会在周六那天来池塘之底接他。在故事结尾,在马修离开学校的那天,佩皮诺带着自己的行李要跟马修走,因为此时的他已认定马修就是他的爸爸,而这天正是星期六。马修作为老师真是付出了自己的精力与爱心。影片呈现出美好的一面,同时也在揭露那恶的一面。片中的校长是个虚伪、虚荣的男人,他把孩子们当成那些罪犯,对他们进行体罚,一开始他强烈反对合唱团的组成,后来因为孩子们纯洁美妙的童声得到了众多高贵地位人士的欣赏,校长便又举双手赞同。可见此人的两面性。也正是因为校长对学生的这种看法,态度,使得后来的转学生蒙丹放火烧了学校,片中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是给了一个场景就是:山下的学校冒着浓浓的烟,而蒙丹站在山上,抽着烟,得意的一笑。聪明的观众我想应该知道这件是谁干的吧!此时的马修正带着孩子们在山里玩耍,可以说是马修救了这些孩子的命,可校长却觉得是因为马修的失职而造成了大火,把马修辞退了。最后一个场景更是让我感动,校长不让孩子们去送马修,马修一个人走了,显得好孤独。此时从空中飘下来一架架纸飞机,里面是孩子们的祝福和签名。马修抬头一看,窗口全是孩子们的手在向马修告别。因为围墙太高,所以只好伸手做最后的告别。马修一下子变的好幸福,他在校门口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是伟大音乐家马修„„可是,谁又认识我呢?”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第五篇:外国文化《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外国文化课实训作业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样的人物组合几乎已经形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固定的内在结构——所以有人说这电影“古典”、“传统”。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表现手段,从而使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遵循传统套路的、中规中矩的电影中,依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马修老师: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在多年颠沛流离仍然无法在音乐上取得成就后,来到“池底学校”当老师,面对一群无法无天的问题儿童,选择了用音乐来感化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孩子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慢慢呈现,但他最后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
当影片临近尾声,响起那首《Cerf-volant》,孩子们清澈的音声从高高的城堡式的禁闭室中飘逸到窗外,合着一架架承载了稚嫩笔迹的纸飞机,仿佛天使的羽毛一片片,一片片,一片片落到马修的面前。阳光下,没有言语,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然而孩子们的歌声如轻柔的海浪层层相叠,一双双挥舞的小手写满了离别的眷恋和心灵的亲吻。
我觉得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坏的,只有在不好的环境下才会改变一个人,就电影中这群调皮的男孩子们不是天生的顽劣,事实上因为没有人给他们机会,马修老师开始教她们唱歌,那个时候的他们真的是最开心的时候,即使后来被校长禁止了,马修老师还是带领孩子们在睡觉前唱歌。也是由于马修老师,这全被认为应该被抛弃的孩子重新拾起了希望,大家终于找回了信心。
影片中经常出现“犯错、处罚、关禁闭”这几个字眼,对于犯错来的孩子他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理的。我也一个学生,知道这样的惩罚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只是孩子,却要收到这样的待遇,我觉得很不人道。我觉得孩子犯错了就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哪里错了,要让他们改正过来才是最好的。马修老师的教育方法我很赞成,他从不体罚学生,并且使小孩的到教训,这也是一种被原谅的幸福。他们上课的时候也实在很好笑,佩皮诺问勒克和5加3是多少,勒克和竟然说是53!正式令人又好气又好笑!这也不正是孩子们的天真浪漫的一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