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制格言(模版)

时间:2019-05-14 02:0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法制格言(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法制格言(模版)》。

第一篇:中国古代法制格言(模版)

中国古代法制格言

1.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2.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战国)《商君书•定分》

3.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寡。——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4.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韩非子(战国)

5.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鹖冠子(战国•楚)《鹖冠子•

度一》

6.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7.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8.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

——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9.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

10.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

赏罚》

11.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傅玄(晋)《傅子•法

刑》

12.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吴兢(唐)《贞观政要•公

平》

1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唐)《天论上》

14.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

15.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

——《管子》

16.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 宋苏辙

17.法者,辅治之具,当以教化为先。

——薛瑄(明)《读书录》

18.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

19.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20.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第二篇:中国古代励志格言

中国古代励志格言

1、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2、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5、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6、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9、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励志名言

1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中国古代励志格言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1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17、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18、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19、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2、命为志存。——朱熹

2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4、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25、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2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7、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2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3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33、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3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36、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第三篇:法治格言(中国古代)

法治格言、警句(古代篇)

一、法律:治乱安国的凭据

1、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2、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3、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4、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5、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

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7、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8、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9、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0、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12、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13、法者,编著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之》

14、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15、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16、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1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18、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唐、马总《意林》)

19、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全上古之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20、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21、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所与天下划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新唐书、魏徵传》

22、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2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24、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25、驱天下之人而从善远罪,是刑之所以措,而化之所以成也。(柳宗元《断刑论》)

26、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二、重法:公正执法的基石

1、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2、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管子、法法》

3、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4、视时而立仪。《管子,国难》

5、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6、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管子、法法》

7、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8、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9、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商君书、壹言》

10、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商君书、更法》

11、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12、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13、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14、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15、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1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17、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18、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19、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20、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汉王符《潜夫论、断讼》)

21、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汉、刘安《淮南子、生术训》)

22、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23、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24、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25、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晋、葛洪《抱朴子、判子》)

26、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唐、马总《意林、淮南子》)

27、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28、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29、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30、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31、法立于上则欲成于下。苏辙

32、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33、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宋、陈亮

34、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35、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36、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明、庄元臣)

37、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38、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三、执法:法治公平的关键

1、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4、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5、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6、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7、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8、法令至行,公正无私。《战国策、秦策》

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1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1、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12、不以私害法,则治。《商君书、修权》

13、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1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16、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17、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18、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19、赏不避仇仇,诛不择骨肉。20、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

21、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22、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汉、王符《潜夫论、考绩》

23、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三国、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2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25、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26、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27、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28、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29、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30、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32、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33、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34、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35、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王安石《范镇加修撰》

36、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37、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38、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明、薛宣

39、法不殉情。《三国演义》 40、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清、李绿园《歧路灯》

41、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清、夏敬渠《野叟曝言》

42、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43、执法如山,守身如玉。清、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第四篇:格言警句:中国古代格言

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4奇方妙计 4中药视野 4中医图谱 4辨证论制 4中医词霸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第五篇:中国古代养生格言

中国古代养生格言:

【原文】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译文】

知道满足、不贪名利,安于贫困乐于养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违背作人的准则,言行举止均适守时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安适。这样常可健康长寿

【原文】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译文】

如想要身健长寿,必先养心静正其心,如想要养心,则必须先意念欲望恬淡寡欲而少思。

【原文】

生从十三: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译文】

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原文】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译文】

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

【原文】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译文】

行为正直就不会遭遇祸害,不遭遇祸害就能安享天年。

【原文】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君子有三件事需要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已衰,要戒贪心。

【原文】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译文】

意志清闲而少欲望,心绪安详而无惧怕,无怨恨愤怒之心,思想上没有忧患,以恬谈愉快为本,以自得其乐而功。做到这些多可使“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而益寿延年。

【原文】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译文】

敬爱他人的人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他(她)对外没有贪欲,身心清静无为无邪,心态平和而不失中庸之道,能效法天地间包容万事万物的美德而修其身心,所以他(她)们才得以多寿,得以制约本人的言行使之符合社会和法纪的需要。

【原文】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人能化毒性以救死。养喜神以延年,必去身灾兼除人患。【译文】

凡是心平静就会使神愉悦,神愉悦就会有福气降临,人可以化解恶性事件挽救死亡。养快乐之神用以延年,一定可以去掉身体的病灾和人事的祸患。

【原文】

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译文】

善于养生的人常不易受外界事物的驱使而莫衷一是,也不会被七情六欲扰乱其平和的心理本性。

【原文】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译文】

情志悠闲而少欲望,心神安宁则无所畏惧,形体劳动而不疲倦,气调和顺畅,则各种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原文】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语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译文】

多思虑则心神不安,多思念则意志涣散,多贪欲则神志昏迷,多劳动则形体劳累,多话语则中气短乏,多笑则五脏受损,多愁则心被牵制,多乐则语言唠叨,多喜则神昏颠倒,多愤怒则浑身血脉不安宁,多嗜好则执迷不悟,多憎恶则身心憔悴没有欢乐。【原文】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译文】

如想要身健长寿,必先养心静正其心,如想要养心,则必须先意念欲望恬淡寡欲而少思。【原文】

清心释累,绝虚忘情,少思寡欲,见素抱朴,学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瑕,绝虑忘情,足以静世;思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下安乐之法。

【译文】

澄清心灵解除思想负担,杜绝忧虑不动感情,少思寡欲,朴实无华,这是学习道的功课。心清纯去除负担,完全可以克服缺点;绝虑忘情,可以安静处世;忧虑欲望都泯灭了,足以成就道业;朴实纯真,完全可以知晓世上的平安快乐之法。

【原文】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译文】

知道满足、不贪名利,安于贫困乐于养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违背作人的准则,言行举止均适守时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安适。这样常可健康长寿。

【原文】

心主血,养血莫先于养。心之不养,而多郁多思,多疑多虑,即日饵良药,亦何益之有。【译文】

心主使血脉,养血莫过于先养心。如果心得不到保养,而是多愁多思,多疑多虑,那么即使每天吃最好的药,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

未来之事莫预虑,既去之事莫留念,见在之事,据理应之,而不以利害惕心,得失撄念。如此,则神常觉清净,事常觉简少。

【译文】

未来的事不要预先忧虑,已经过去的事不要留恋,眼前的事,按照常理对付,不要因利害而使心忧虑,也不要为得失烦心。如此则神常觉清净而事情也会变得简单。【原文】

养生以养心为主,故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译文】

养生应当以养心为主,因为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原文】

养心又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劳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译文】

养心又在于专注,凝聚神气,神凝聚则气亦聚,气凝聚则形体安全。如果每天都在劳累、混乱、忧愁、烦扰中度过,神不能安居于心中,则容易衰老。

【原文】

君子在蹇则有以处蹇,在困则有以处困,道无时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译文】

正人君子和善于养生的人,在困苦逆境中有其对待困境的方法和处置逆境的措施,要行正道随时都可坚持实行,不会因逆境而消极,也不会处困境而疲乏颓废。

【原文】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译文】 为人处世,凡事能做到让人一步的态度是很高明的,因为今日让人一步可能即为它日进一步留有机会;待人接物以宽厚是快乐而有福的,因为你方便别人即为今后别人方便你留下了余地。

【原文】

将躁而止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正,将求而抑之以舍。于此习久,则物冥于外,神安于内,不求静而心自静矣。

【译文】

用宁静制止浮躁,用正气虚化邪气,用施舍抑制贪求。这样做,时间长了,则物欲远离形体,精神平安地在身体内存,不去追求静而心自然而然就平静了。【原文】

自心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译文】

自己身上有病自己心里知道,身病还要用心药来自己医治。心情平静时身体也会平静,心里生病就该是身体生病的时候了。

【原文】

心是枢机,目为盗贼。欲伏其心,先摄其目。盖弩之发动在机,心之缘引在目。机不动则弩住,目不动则心住。

【译文】

思想是关键,眼睛是盗贼。要想控制思想,首先要收剑眼睛。弓弩是靠机关发动的,思想是被眼睛引诱的。机关不发动,弓弩就不会启动;眼睛不看,思想就不会受引诱。【原文】

人身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起。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译文】

人的身体有四类病,一是地,二是水,三是火,四是风。风大动,则气息喘急;火大盛,则颈胸壮热;水大积,则涕唾乖常;土大增,则全身沉重困顿。四大各有一百一病,合病则起四百四病。土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原文】

四大不顺故病,饮食不节故病,坐禅不调故病。„„四大不顺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常触寒热。【译文】

四大不顺所以生病,饮食不节所以生病,坐禅不调所以生病。„„四大不顺者,是由于人们劳作无时无刻不强行超过一般所能担负的限度,经常接触寒与热。【原文】

中不正,外淫作。外淫作者多怨怪,多怨怪者疾病生。【译文】

心意不端正,外邪就会侵入身体。外邪侵入身体的人多烦恼和埋怨。烦恼和埋怨一多,疾病就会发生。

【原文】

风者,同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柜,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译文】

风邪,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始因素。如果心无杂念,意识安静,就能肌肤固密,具有坚强的抵抗力。即使遇到严重的风邪,也不能侵入。【原文】

智慧者„„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译文】

智慧是医治一切疾病的良药,是砍伐烦恼树的利斧。【原文】

人得病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

【译文】

人得病有十种原因。一为久坐,不吃任何东西;二为饮食没有节制,来者不拒;三为忧愁多思虑;四为疲倦至极;五为淫欲纵情;六为仇恨愤怒;七为忍大便;八为忍小便;九为憋上气;十为憋下气。

【原文】

良医治无病之病,故人常在生也;圣人治无患之患,故天下常太平也。

【译文】

高明的医生,总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教给人们预防的知识,所以人们经常能健康地生活;英明的君主,总是把**消除在发生以前,所以天下能经常太平安定。

【原文】

宁少毋多,宁饥毋饱,宁迟毋速,宁热毋冷,宁零毋顿,宁软毋硬,此六者调理脾胃之要法。【译文】

餐饮进食宜宁可少吃一些切忌吃的太多,宜脾胃有饥感而忌过饱,宜迟缓进食忌食之太快,宜热食忌冷食,宜软食忌硬食,宜分几次吃而忌一顿饱餐(少量多餐),此六宁(宜)六毋(忌)是调理脾胃的重要法则。

【原文】

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此谓和成。【译文】

进食的方法,过饱会使内脏受伤,形体不能丰满,过饥会使骨骼枯槁,血液凝滞。饥饱适度,能使气血和畅,体格健壮。

【原文】

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

【译文】

不饥的时候不要勉强进食,不渴的时候不要勉强饮水。不饥时勉强进食会使脾疲劳,不渴时勉强饮水会使胃饱胀。【原文】

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

【译文】

摄进五味食物,不宜偏嗜偏多,此因多食酸味食物可伤损脾胃,多食苦味食物可伤肺气,多食辛辣之物可伤肝气,多食咸味食物可伤心气,多食甜味食物可伤肾气,这都是依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天然规律而促成的。【原文】

凡饮酒者有十过失。一者颜色恶,二者少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瞋恚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斗讼,八者无名称恶名流布,九者智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译文】

大凡饮酒者有十过失。一者面色不好,二者力气少,三者视物不清,四者显现瞋怒面相,五者毁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加患病,七者增加斗殴诉讼,八者使无名声之恶名流布,九者使智慧减少,十者使身坏命终,堕入三恶道。

【原文】

饮酒后不欲得饮冷水冷茶,多为酒引入肾藏为停毒水,即须去之。多时必腰膝沉重,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消渴、挛躄之疾。

【译文】

喝酒后不要即饮冷水冷茶,否则,这冷液易为酒引入肾脏停滞而成毒水,必须及早除去。此毒水多时必将引发腰膝沉重,膀胱(即俗称的尿泡)又冷又痛,且还可兼患水肿、消渴和腿痉挛难行等疾病。

【原文】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译文】

保养性命的方法是,不要一时行走太久、端坐太久、睡卧太久、注视太久、凝听太久;不要过多饮食、过多喝酒沉醉;不要太忧愁、太哀怨和思念。总之是不要太过分。【原文】

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译文】

养生须着重在:一是欲念宜少,二是劳动宜节制过劳,三是不要发大怒,四是戒酒尽量少饮,五是对饮食五味要慎重选用。

【原文】

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译文】

口要不多讲话,心要少挂念事,肚胃要少进一些饮食,睡眠也不宜太多。按此“四少”养生,自可延年益寿。

【原文】

头为诸阳之首。《摄生要论》曰:“冬宜冻脑”;又曰:“卧不复首。”

【译文】

头部是人体内各种阳气的会聚之处。《摄生要论》说:“冬天应该使头部受些冷”;又说:“睡觉不要蒙住头。” 【原文】

寒欲渐著,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

【译文】

天气转冷了要渐渐加衣,天气转暖了要渐渐脱衣。从腰腹部以下至足踝处常得使之感到温暖,胸脯以上至头部常得使人感有凉意,但凉意不应是变成冷冻感,温意亦不应使变得燥热不适。【原文】

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

【译文】

冬天足部宜使感温暖,头脑部位使感有凉意,这样可避免感冒或发生骨关节病;春秋两季则头脑和双足都要使感到有凉意。这是善于养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为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所常采用的方法。

【原文】

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

【译文】

耳朵不把听力用到极限,眼睛不长时间地观看,坐不坐得很久,睡不睡到身体感到疲倦。【原文】

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着体成灾咎。【译文】

坐着睡着都要防风从脑后袭来,脑内被风吹入人活不长。如再加上醉饱之后躺在风中,风一吹入身体就会成灾病。

【原文】

凡旦起,勿以冷水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

【译文】

凡早晨起身,不要睁开眼睛用冷水洗脸,否则会使人眼睛干涩,损害视力,多流眼泪。【原文】

乱意睡眠„„于梦中失精。

【译文】

睡眠时想入非非„„会在梦中遗精。【原文】

一心睡眠有五善事。何等五?一者无难睡苦,二者睡易觉,三者睡无恶梦,四者睡时痒神来护,五者睡觉心易入善觉观法。

【译文】

一心睡眠有五种善事。哪五种呢?一是没有入睡难的痛苦,二是睡眠之后易醒,三是睡中不会有恶梦,四是睡时有善神保护,五是醒寐后心容易进入善良觉悟,向往真理。【原文】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译文】

春季的三个月,正是春气发散布陈的日子。天地之间都在生长萌发,万物欣欣向荣;每天晚睡早起,缓缓地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放松身体,让意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生发而不压抑,给予而不夺取,赏赐而不处罚,这就是顺应春天的气息,保养生发之气的秘诀。【原文】

夏三月,此谓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译文】

夏季的三个月,正是草木茂盛的生长季节。天地之气交融,万物开花结果;每天早睡早起,不要讨厌充满阳光的一天漫长。使自己的心意情绪没有愤怒,使精华的东西开花结果,让阳气得到宣泄,就像所爱的在外一样,这是与夏降阳盛的环境相适应,养夏季生长的气息的方法。

【原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译文】

春天和夏天着重保养体内的元阳之气,秋天和冬天着重保养体内的元阴之气。

【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译文】

秋天的三个月,正是万物平定的时候。天上的风气劲疾,地上的物色清明。每天要早睡早起,起居时间和鸡的起睡时间一致;要使意志安宁,用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天肃杀的气息平静;不要使神志外露,要让肺气清肃,这是顺应了秋天容平的气质,培育收敛的秘诀。【原文】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使志若伏若藏,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译文】

冬天的三个月,是潜伏守藏的季节。水结成冰,地冻裂开,不要扰动阳气;每天早早睡觉晚点起床,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最好;使神志好似收藏,就好像有秘密似的,就好像有收获似的;避开寒冷接近温暖,不要让皮肤冒汗,屡屡损伤阳气。这是顺应冬的气质,培养收藏阳气的方法。

【原文】

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译文】

春季少食酸味,多食甜味,以补养脾气;夏季少食苦味,多食辣味,以补养肺气,长夏少食苦味,多食咸味,以被养肾气;秋季少食辣味,多食酸味,以补养肝气;冬季少食咸味,多食苦味,以补养心气。

【原文】

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此八者,病者与调理病人者,皆所当知。

【译文】

一年当中,春天要防风又要防倒春寒;夏天要防热,又要防因热贪凉而造成的感冒风寒;长夏日要注意防湿气;秋天防干燥;冬天防寒又要防风。这八件事,病人和护理病人的人都应当知晓。

【原文】

人之动,以静为主。神以静舍,心以静充,志以静宁,虑以静明。其静有道,得己则静,逐物则动。【译文】

人的行动,应该以静为主宰。元神必须静才能得到休息,大脑必须静才能补充气血,意志必须静才能安宁,思虑必须静才能明智贤达。要实现静有一定的方法,心不外游就会静,追逐名利就会动。

下载中国古代法制格言(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法制格言(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制格言警句

    法制格言警句1、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孟德斯鸠2、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孟德斯鸠3、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

    中国古代清正廉洁警句格言解读

    中国古代清正廉洁警句格言解读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出处】《论语·微子》。 【大意】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 【提示】一个人应当具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

    中国古代清正廉洁警句格言解读之二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处】《吕氏春秋·诚廉》。 【大意】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自身的红色。 【提......

    中国古代清正廉洁警句格言解读之一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出处】《论语·微子》。 【大意】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 【提示】一个人应当具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而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

    中国古代清正廉洁警句格言解读之三(五篇材料)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处】《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大意】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自己。 【提示】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元景安的人,他本来是北魏贵族。公元550年,......

    学府中学法制格言5篇

    法律宣言 七(1)赖路佳——如果没有法律,我们就不会有今天和谐,快 乐的生活。 七(1)蔡啸霄——人人学法、懂法,让自己更加强大,让世界 没有邪恶。 七(1)吴秋丽——面对不公平,我们不能逆......

    中国古代清正廉洁警句格言解读之五(精选5篇)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出处】文天祥《正气歌》。 【大意】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崇高的气节才越能显示出来,这种气节永垂青史。 【提示】这是文天祥在狱中写的诗句。当时元......

    中国古代清正廉洁警句格言解读之四(共5篇)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处】于谦《石灰吟》。 【大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提示】这首诗通过对“石灰”的歌颂,抒发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