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严禁打架斗殴规定
温州锐峰公司二处 色连二矿项目部文件
〔2014〕7号
加强治安管理的规定
各队(厂)、机关各室:
为进一步加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特做如下规定:
一、工作中不准与矿方管理人员、检查人员发生冲突,遇到纠纷,由班队长出面协商解决,或者向项目部调度汇报,否则产生后果,项目部慨不负责。
二、井下作业时,无论何种原因都不准打架,一旦发生,对队长罚款5000元,先动手者罚款5000元,后动手者罚款2000元,情节严重的,由矿保卫部或当地公安机关处理。
三、职工宿舍内不准赌博,不准酗酒,严禁打架斗殴。一旦发生,扣除打架双方当月工资,从项目部除名,并且交矿保卫部或当地公安机关处理,项目部不承担任何责任。
四、在矿外要遵纪守法,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如果与当地居民产生纠纷,均由当地公安机关处理,项目部不负任何责任。
五、以上规定从2014年7月17日起执行。
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七日
主题词: 加强 治安 管理 规定
抄送:项目部经理、副经理
锐锋项目部办公室2014年7月14日印发
第二篇:关于严禁学生打架斗殴的规定
关于严禁学生打架斗殴的规定
打架斗殴是一种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严重背道而驰的恶习,它不仅损害了他人人身健康,侮辱了人格,而且妨害了社会秩序,是典型的故意伤害行为,给双方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现作如下规定:
一、学生应该养成讲文明的习惯,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友好相处,如发生矛盾,应相互谦让讲道理,有双方无法解决的事情时要及时报告老师、班主任、保卫处、德育处或安全综治处,以求妥善解决。任何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地点、任何场合不得打架斗殴。
二、学生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时,当事人或发现人应及时向老师、班主任、保卫科、德育处或安全综治处。如发生比较激烈严重的打架斗殴事件,当事人或发现人要及时报警,遏制事态进一下扩大恶化。
三、因打架斗殴报警后,由公安机关处理后,学校再作进一步处理。学生在校外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学校不承担责任。
四、严防群殴等恶性事件发生。对群架组织策划者要依法依规给予最严厉的处罚。
五、打架斗殴损坏公私财物或致人伤残的,除要依校规给予处分外,还需赔偿损坏财物,负责伤者相应的医药等相关费用;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六、凡跨班、跨年级、纠结社会青年打架斗殴受到处分的班级,不得参与学校的所有评先评优活动。参与打架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七、校学生会与各班班委会、团支部要通力合作,发现学生打架斗殴现象要及时上报。
八、本通知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广丰县永丰中学
二O一三年四月八日
第三篇:关于严禁学生打架斗殴的规定
关于严禁学生打架斗殴的规定
打架斗殴是一种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严重背道而驰的恶习,它不仅损害了他人人身健康,侮辱了人格,而且妨害了社会秩序,是典型的故意伤害行为,给双方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现作如下规定:
一、学生应该养成讲文明的习惯,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友好相处,如发生矛盾,应相互谦让讲道理,有双方无法解决的事情时要及时报告老师、班主任、保卫处、德育处或安全综治处,以求妥善解决。任何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地点、任何场合不得打架斗殴。
二、学生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时,当事人或发现人应及时向老师、班主任、保卫科、德育处或安全综治处。如发生比较激烈严重的打架斗殴事件,当事人或发现人要及时报警,遏制事态进一下扩大恶化。
三、因打架斗殴报警后,由公安机关处理后,学校再作进一步处理。学生在校外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学校不承担责任。
四、严防群殴等恶性事件发生。对群架组织策划者要依法依规给予最严厉的处罚。
五、打架斗殴损坏公私财物或致人伤残的,除要依校规给予处分外,还需赔偿损坏财物,负责伤者相应的医药等相关费用;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六、凡跨班、跨年级、纠结社会青年打架斗殴受到处分的班级,不得参与学校的所有评先评优活动。参与打架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七、校学生会与各班班委会、团支部要通力合作,发现学生打架斗殴现象要及时上报。
八、本通知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炉山镇元林小学 二O一七年九月八日
第四篇:严禁打架斗殴主题班会教案
严禁打架斗殴主题班会
低年级组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打架斗殴的危害。
2、学生如何抵制打架斗殴,如何抵制校园暴力。教学过程
一、抵制打架斗殴,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打架斗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打架斗殴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打架斗殴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打架斗殴,首先要具备对打架斗殴的识别能力。
打架斗殴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打架斗殴现象中最为普遍。
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向打架斗殴说“不”
频频发生的打架斗殴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打架斗殴说“不”!
①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不参与打架斗殴。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打架斗殴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打架斗殴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打架斗殴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打架斗殴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2)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①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②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打架斗殴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四、总结
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第五篇:打架斗殴管理规定
员工在公司打架斗殴管理规定
各部门:
为加强公司管理,维护公司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预防、杜绝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特制定本规定:
一、凡在公司打架的员工,一方动手,另一方未动手的情况下,公司对动手一方罚款500元并开除处理,动手一方承担对方所有医疗、误工等费用;未动手一方公司奖励500元,在动手一方已经赔偿误工费的情况下,未动手方当月工资正常发放。
二、凡在公司打架的员工,双方都动手的情况下,动手双方均处罚500元并立即开除处理,先动手方承担后动手方所有医院治疗费用。
三、公司管理人员参与打架斗殴、打员工,无论是否先动手,一律罚款1000元,并立即开除处理。
四、如有员工叫公司外人员到公司聚闹、敲诈、欺负、报复本公司员工等行为,公司一律报案处理,并组织全公司人员自卫,一切后果由该当事人承担。
五、在打架斗殴现场的公司管理人员应第一时间制止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和扩大化,对看见打架斗殴事件发生、扩大化而不作为的公司管理人员视情节严重性作出相应的处理;对第一时间制止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和扩大化的公司管理人员和员工一次性奖励100-1000元。
六、公司员工提供对打架斗殴事件原因调查、责任划定有帮助的线索、证据、证词,公司视情况一次性奖励100-1000元。在打架斗殴事件中没有动手方只要有一个人为其提供证明,公司将采纳其主张诉求。
七、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特此通告。
人事行政部
2012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