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该书是由“全美最好老师”雷夫.艾斯奎斯所著,原以为不同的国度的教育理念相差较大,可是当我通读全书之后,不禁感慨教育是相通的!没错,就如尹建莉所说“这不是一本美国人写美国教育的书,这是一本杰出教师写正确教育的书。”雷夫,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老师,他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辛勤耕耘,用自己那颗赤热的心全力教育他的孩子们。他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终身阅读”、“亲手劳作”、“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将此内容做开篇,可见消除恐惧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但这恰恰也是几乎所有老师都存在的问题。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要能镇得住学生”,这也成为我后来做老师的一条原则。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镇得住”绝不能依靠学生对教师的恐惧。特别是在做了妈妈之后,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身为教师的我能够想象的到,开学第一天,面对40多个不懂事的孩子,老师肯定要“立规矩”。其实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习惯于了恐惧,因为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学校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镇得住”学生的老师,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我只能从家长的角度帮助他战胜恐惧,把它看作是一种挫折教育。也因此我能更深刻的从孩子的角度感受到,作为教师爱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遵循教育规律是何等的重要。爱心、耐心、信任、智慧,拥有了这些同样可以成为“镇得住”学生的老师。
在幼儿园,老师就用小贴纸、大拇指或好孩子在激励孩子,在小学变成了用红领巾来激励孩子,在大学变成了奖学金。激励是促进人们进步的神奇魔法。但是我们有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激励健康吗?有用吗?比如,现在的小学大多数都要求学生在三年级之前全部入队,可是,有些学生确实是不具备少先队资格的,但是我们让他们带上了红领巾,这其实已经破坏了红领巾的先进意义和激励意图,自然,学生对于红领巾也就不如一年级的学生重视了。
在雷夫老师看来,这种激励在道德行为方面来说只是初级阶段。如果道德行为有六个档位的话,小红花只是在第二档上。在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的水准远远超过了小红花阶段,达到了第六档。雷夫老师借用了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成长路线图:
第一档,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在起作用;
第二档,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
第三档,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
第四档,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档,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
第六档,我奉行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看来,激励的最高境界不是外在的褒奖,而是内心的愉悦。
雷夫老师把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导入任教的班级,使“六阶段”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的成长。这“道德发展六阶段”仔细研究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不妨细细来看: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但是,这样教小孩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雷夫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他会先请孩子们信任他,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让孩子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拋在脑后。雷夫老师强调的是首要动机的正确引导,对孩子们的一生将有很大影响。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雷夫老师认为,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他的话是有依据的,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是初中,有多少不是在奖与罚中进行的,奖励成了孩子们最爱的一种方式,“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他们取悦老师,取悦父母,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很舒心,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为父母或老师努力的念头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们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但雷夫老师通过许多例子发现完全遵守规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他们缺乏真诚的感激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等等。所以雷夫老师认为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不论是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读到这里,我在想,如果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我也把这六阶段发展教给我的孩子们,那我们的班级也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书,还在品读;收获,却很多很多,我受益于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从书中寻找到了教育的捷径,而是因为我从中领悟到了“成功无捷径”。徜徉在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我也犹如雷夫老师的学生那样,深深地迷恋在这理想的“教育国度”之中了。真诚地祝愿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开心、快乐地工作,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乐地学习、茁壮地成长!
第二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阅读完美国优秀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后有很大触动,同为教师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欠缺的急需提高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创意。雷夫老师是美国洛杉矶市一个普通小学的教师,是第56号教室的班主任,他所教的学生都来自移民或平凡的家庭,生源质量很普通。但雷夫老师却用自己的教育热情和智慧打造出一间温暖、欢乐、有纪律、富有教育性的教室,他尽心精心地打造阅读、写作、数学、解决问题、自然、艺术、体育等课程,并悉心组织了经济学、看电影、游学、戏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好时间,学到了受用一生的习惯和思考方式。雷夫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将其培养成有个有优良品质和生活能力的人,他在书中说到,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正如他所说的,他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他组织孩子品味经典名著提高人生见地和阅读能力,通过旅游来学习历史,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接触自然科学,通过体育运动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艺术成为孩子们的课余爱好,他还设计了一个特别的经济体系。学生自愿每天提前两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他们听摇滚乐,看经典电影,表演莎士比亚的戏剧,理解其中每句台词,这些归功于雷夫老师的安排和指导。雷夫老师所教的学生因为身上具备了出色的特质而收到了名校的青睐,成为一个个有礼貌,会思考,会生活的人,这些都说明了雷夫老师的成功。
雷夫老师将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六阶段”导入任教班级,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雷夫老师为了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善用图书馆、有效阅读有声书、挑选文学作品、开办读书会、阅读评估、与世界产生联系。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注重语法联系、每周作文、每月读书心得(包括主角、反派、冲突、故事背景、情节、高潮、结局、主题等固定的叙述内容)、少年创作计划。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字威力,明白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雷夫老师在班上开展了Buzz游戏、心算暖身、数字砖活动。为了让学生学好历史地理,雷夫老师开展了“小组积分拿奖金”、“看电影”等活动。为了让学生上好自然课,雷夫老师用合理方法够来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探索,像科学家那样有“失败”的经历。为了让学生爱好擅长艺术,雷夫老师教学生吉他,帮学生学习其他乐器、让他们演奏、设置了多项不容错过的美术作业。为了让学生有健康的体魄,雷夫老师采用科学的顺序和方法教给学生棒球和排球,让学生看球时记录得分。雷夫老师在班级内设计了独特的经济制度,通过“拍卖”“所有权”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了安排和组织、节省每一分钱、延迟享乐。
雷夫老师的故事让我明白,学生的成就和感谢是前行的最大动力,为此,我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做一名好老师。
第三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龙沙区“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
教育是没有捷径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2)
姜林
教育界有太多的江湖骗子,他们教上两三年书,然后就想出一些聪明的口号,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巡回讲座。在这个快餐型社会,对复杂问题用简单办法解决,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希望读这本书的人能够认识到,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
(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序言的最后一段。
如果说美国教育界有“太多的江湖骗子”,那么在我国,这种人可能更多,即使按“单位面积”计算产量,也不输美国。有意的和无意的骗子,联翩而至,你方唱罢我登场。怎么识别这种人呢?
据我个人的经验,如果有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他的招数让你可以不动脑筋,拿来就用,说是(或暗示)能立竿见影,包治百病,有利无弊,此人肯定是个骗子。
人们都痛恨骗子,殊不知那是在发现受骗之后,而在这之前,很多人不但不是骗子的对立面,反而是骗子的热心顾客,肥沃土壤。大骂骗子者,往往正是渴望受骗之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想吃精神“快餐”。而精神食品,凡属快餐,必是垃圾,教育界尤其如此,因为教育(包括提高自身素质的自我教育)是典型的慢功,百年树人是也。
周围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非常旺盛的市场需求,要把工作稍有成绩或稍有身份或有点小聪明的教育者“塑造”成骗子。做人没有相当的定力,不久就会进入骗子队伍,名利双收。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逼良为*”也可以。人家拿你当神仙,开始你还将信将疑,时间长了,也就飘起来了,直到有一天在骂声中掉到地上,才发现自己不过凡夫俗子一个。我相信这是很多“名师”和“专家”的心路历程。
第四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严红
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他们不存在,甚至以为他们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知道,那个教师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们老师遇到过的差不多;那个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相处中产生的困惑,在我们的校园中也会困扰着多数教师。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这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以前从未知晓的教师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
雷夫所教的小学坐落在洛杉矶一个充斥着贫穷与暴力的地区,该区街道路灯不亮的、房子灯光昏黄,屋内脏乱。而学生们多半是身处弱势、贫穷、非英语为母语的移民、及问题家庭的孩子,他们几乎没有以英语为母语者),是他让学生生活在一个不必“害怕”的净土,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让学生的缺点得以改正。面对一间又小又破烂的教室,一群又穷又淘气的孩子,他毫不气馁,孜孜不倦。雷夫用自己的教育的热忱感染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使他们步入成功,终生受益。
他的开头非常有趣,是写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这件事雷人在帮学生点燃酒精灯时不小心点燃了自己的头发却没有发现,其他的学生都来拍打教师的头。这一故事,看似简单,却发人深省:第一:什么时候我能这么投入教学?第二:什么时候可以让学生这样“打”教师?也正因为有上面的一把教室里的火让雷夫从一个普通的教师向一个伟大的教师转变,“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在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雷夫老师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
他用这么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继承了一颗无价的签名球。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理所当然地,他警告儿子绝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1967年红袜队的成就对儿子来说毫无意义。于是他没有花时间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可以拿满写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表示他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理所当 1
然,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心念一转,便明白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自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论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反思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雷夫笔下那一个教室中的“老大”,每每在教室里发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害怕,来扶持我们的管理使教室有秩序。
二、以信任取代恐惧。
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明确的,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以信任取代恐惧,要是你破坏了我对你的信任,也应该有赢回信任的机会,但这要花很长的时间。”我们平时都是强调同学之间要互相信任,学生要信任老师,好像学生信任老师是必然的,是应该的,但信任应该是相互的,很多时候老师对于学生却一直不太信任。而比如一个总是不爱写作业的同学,如果他说忘带作业本,老师自然而然的就认为他没写,他说写了也是在说慌。老师不相信表现不好的同学说的话,同学也明白说什么都没用,所以就破罐破摔,混一天是一天。如果我们也象那位老师一样,在班上建立严格的一整套信任机制,让同学们都体会到说实话光荣,说慌可耻,并且也给平时表现不够好的同学足够的机会,找到他们身上的优点,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同学的信任。那么,他们的表现一定会慢慢有所提高。这种教育正是现阶段我们所缺少的。
三、道德成长路线图
从幼儿园起,老师就用小红花激励我们,到了小学变成红领巾,到了大学变成奖学金,到了职场,变成了红包或奖金。激励就是屡试不爽的魔法。我们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激励健康吗?在雷夫看来,这在道德行为方面,只是初级阶段。如果道德行为有六个档位的话,小红花只是在第二档上。在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的水准远远超过了小红花阶段,达到了第六档。那么,雷夫借用了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成长路线图:
第一档,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在起作用;
第二档,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
第三档,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
第四档,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档,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
第六档,我奉行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最高的境界不是外在的褒奖,而是内心的愉悦。
四、失败是好事
书中记载了一件引人深思的事。几年前,一群其他学校的教师到第56号教室进行一日访问。那个星期第56号教室刚好在做火箭。有一组学生虽然做得很认真,却弄错了飞弹部分的配置。来访问的老师当中有几个人频频朝那一组走去,为孩子们示范正确的组装方法。有好几次雷夫老师都必须以有礼但坚定的口吻要求访客让孩子们自己摸索。雷夫老师认为开始火箭会飞不起来,但接下来孩子没回仔细思考,找出火箭飞不起来的原因。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科学家们不是耶总在实践失败研究改进中进行科学探索吗。
雷夫老师注意到很多人,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中暗藏着一个很关键的错误——为了让孩子们有好的感受,从不让学生答出错误答案或出什么差错。
其实,“失败”是由身为教师的我们自行认定的。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
读完这本书,一个最深的感受就是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了不起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他用这样一个范例告诉我们: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我们能分享到这样的教育智慧,就是获得力量;也许,在未来我们也会创造一个奇迹!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那就是:“学习雷夫好榜样!”
第五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龙沙区“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
大气候与小气候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1)
姜林
在一个认为运动员和明星比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而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但是我们却在56号教室营造了一片不同的天地。
(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这也是本书序言中的话。可以看出,雷夫老师对美国教育的大气候(社会风气)很不满,批评相当严厉,而且承认教育工作异常艰难(几乎不可能)。美国教育处境如此,真是给我国的某些论者当头一棒,因为照他们的意见,中国只要实现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教育就会一片光明。雷夫老师的话告诉我们,没有那样的好事,制度并不能保证解决教育的问题,教育有教育本身的问题,需要教育者自己来解决。
不要幻想别人来解决你的问题,事实上别人只能解决别人的问题,你自己的问题最终要靠你自己来解决,这和你不能让别人替你吃饭,道理是一样的。愚以为这是好事情。教育代表未来,校园风气如果与社会一样,则未来社会停滞不前,校园风气如果比社会还糟,这个社会就要完蛋了。只有校园比社会单纯,比社会干净,比社会更有朝气,比社会更智慧,社会才有希望。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对社会不满,正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但是不满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积极的不满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后面紧跟着自身改造社会的努力(即使这种努力看起来微不足道),消极的不满则只是埋怨,甚至把自己素质不高的责任推给社会,等着社会来推自己一把或拉自己一把。
雷夫老师的不满是积极的,他看到了大气候的不良,但相信自己可以在一个小角落创造一种好的小气候来影响大气候,水滴可以影响大海。中国也有很多优
秀教师是这种态度。其实孔夫子当年就是这种态度(抛开他的立场不谈),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教育者,当然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们有所行动,而不是伏在那里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