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公司第四届职工运动会奖品发放规定的通知
×工会关于公司第四届职工运动会奖品发放规定的通知
×
×职工同志们:
在这春意盎然、百花盛开的季节里,我们即将迎来公司第四届职工运动会的胜利召开,这是公司历届职工运动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为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发扬。、奖品发放时间和范围:
×、运动会当天只发放各项目获得前八名成绩的运动员的奖品;
×、未获奖的参赛选手的纪念品不在当天发放,将于运动会后另行通知发放。
×、各项目的团体奖(奖杯、奖牌)、大会评选的荣誉(奖牌)在运动会当天发放。
×、运动会当天上午:至:进行第一次幸运观众抽奖,将抽取特等奖名、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名;下午:开始进行第二次幸运观众抽奖,将抽取特等奖名、一等奖名、二等奖名、三等奖名;所有时间的幸运抽奖,既当场抽取,当场发奖,领奖时必须由本人持自己的工作证上台领取,代领无效。若被抽取者在中奖公布后小时之内不来领奖的,视为作废,在下一时间继续抽取。
三、奖品发放程序:
×、参赛选手的奖品领取时需由获奖本人持号码布和工作证领取,其他人不得代领。
第二篇:100第四届职工运动会1
第一百期
青海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编二〇一一年十月八日
青海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第四届职工运动会胜利闭幕
10月的青海湖秋阳正盛,天高云淡;10月的青海湖金盏菊盛开,秋意正浓;10月的青海湖经过了春夏的喧闹,重归宁静。10月8日,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演艺广场,伴随着运动员进行曲的优美旋律,青海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贾文同志宣布青海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届职工运动会开幕。
今年,是青海湖景区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景区在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宣传营销、品牌建设、旅游接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善了“吃、住、行、游、购、娱、康、教”的旅游服务功能,以标准规范服务,以服务满意游客,不但荣膺全省首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通过全省首批“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评估验收,形成代表大美青海新形象的龙头景区,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在此背景下,举办本次运动会,是公司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行动,是凝心聚力、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式,是对广大职工心理素质、生理素质、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次验收。
通过举办此次运动会,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运动场上每一项奖励,是运动员身体素质和顽强毅力的结晶,更是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
本期报: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汤宛峰副局长,局办公室、人事
处。
送:董事长、各副总经理,司属各部门、各分公司,存
档。
共印20份
第三篇:公司职工个人劳保用品发放管理规定
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
—— 2017修订版
为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法》,进一步加强职工劳动防护用品(以下简称为劳动护品)监督管理,更好地为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现对《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及《标准》修订如下。
一、以从源头上防止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劳动护品进入单位和同工同护品为原则,严格执行本规定。建立健全劳动护品采购、验收、保管、发放和报废等管理制度,做好各类台帐,督促职工按要求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二、采购:
1、特种劳动防护用品一律由集团物资公司按规定从具有“三证”齐全的供应单位购进(该产品应贴有专用的安全标志和产品合格证)。
2、一般劳动护品由需求单位提前一个月向集团物资公司提出采购计划,由物资公司负责采购;进库前必须由公司安监部门检查验收。确属生产急需的必须经集团安全技术部和物资公司同意并经物资公司办理相关手续后在具有定点资质的公司采购。工作服原则上在集团云海服装实业公司定制。
3、集团安技部负责劳动护品标准的修订和质量监督及日常例行管理,参与选厂、招标。
4、集团物资公司本着比质比价择优选择的原则,对形成批量的品种实行招标形式实施采购。
5、采购的安全帽、工作服必须按规定配置反光膜。
三、发放。
1、凡集团下属单位(含集体企业)及其他参股、控股单位均应把本规定及“标准”作为基本要求予以执行。
2、由从业人员的发放工资所属单位负责按工种标准发放。
—1—
3、工种变动者,不足部分予以补发。职工因伤病等个人原因离开岗位连续时间大于半年的,护品暂停发给。
4、一人从事多工种作业或者处在危险作业环境中的,按其主要防护需求品种的标准发放。参与电气作业时不得穿防静电鞋。易燃易爆场所不得穿着化纤工作服。
四、职工必须按规定自觉佩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并做到:
1、在上班时使用。
2、妥善保管,保证在使用期内有效。
3、按要求穿戴单位配发的与工作防护相适应的合格的劳动护品。
五、对于在粉尘、有毒有害场合工作的人员特殊劳动护品的发放标准由各单位自行规定,执行并报集团安技部备案。
六、监督管理。
集团安技部负责督察劳动护品管理工作。
七、本规定及新“标准”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原“规定”及“标准”同时废止。
八、外来施工单位参照执行。
九、本规定解释权归属集团安技部。
—2—
第四篇:建筑公司职工劳保用品发放管理规定
劳动防护用品发放 使用管理规定
一、总 则
1、为加强对公司内施工现场施工人员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部《建筑施工人员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所称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是指在建筑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人员使用的安全帽、安全带以及安全(绝缘)鞋、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尘(毒)口罩等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以下简称“劳动防护用品”)。
3、劳动防护用品分为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和一般劳动防护用品。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目录由公司工程管理部确定并公布;未列入目录的劳动防护用品为一般劳动防护用品。
4、本公司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项目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使用管理等必须遵守本规定。
5、公司工程管理部对公司下属分公司及项目部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和使用的情况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分公司安全生产部门对分公司下属项目部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和使用的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二、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管理
1、购买劳动防护用品应认准生产劳动防护用品企业的资质,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
2、购买的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取得生产企业的自检报告和产品合格证。
3、参照企业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若为新研制和开发的劳动防护用品,应经具有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的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后,方可购买、使用。
4、购买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取得相应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
5、项目部采购劳动防护用品时,应查验劳动防护用品生产厂家或供货商的生产、经营资格,验明商品合格证明和商品标识,以确保采购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6、项目部应当向劳动防护用品生产厂家或供货商索要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或由供货商签字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不能提供检验报告或检验报告复印件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采购。
7、项目部应当按照劳动防护用品采购管理制度的要求,明确项目部内部有关部门、人员的采购管理职责。项目部应集中统一采购。
三、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
1、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和管理,坚持“谁用工,谁负责” 的原则。施工作业人员所在项目部必须按国家规定免费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更换已损坏或已到使用期限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任何费用。
2、劳动防护用品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
3、各分公司及项目部应根据公司制定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规定应建立完善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规章制度。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台帐,管理台帐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以保证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具有可追溯性。
4、项目部采购、个人使用的安全帽、安全带及其他劳动防护用品等,必须符合《安全帽》、《安全带》及其他劳动防护用品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安全帽必须进行进货检验,检验方法根据最新安全帽标准执行。
5、项目部、施工作业人员,不得采购和使用无安全标记或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6、项目部应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保证施工作业人员能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项目部应有教育培训的记录,有培训人员和被培训人员的签名和时间。
四、监督管理
1、项目部应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的检查,并对施工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和正确使用负责。
督促相关分包企业和人员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2、施工作业人员有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权利,有按照工作岗位规定使用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有拒绝违章指挥、拒绝使用不合格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同时,也负有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义务。
3、各分公司、项目部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检查。发现有不使用、或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应责令相关项目立即改正。
4、公司工程管理部门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项目,应当依法查处:
(1)不配发劳动防护用品的;
(2)不按有关规定或者标准配发劳动防护用品的;(3)配发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4)配发不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的;(5)配发超过使用期限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6)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混乱,由此对从业人员造成事故伤害及职业危害的;
(7)其他违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行为。
5、从业人员有权依法向本单位提出配备所需劳动防护用品的要求;有权对本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的违法行为提出批评、检举、控告。
五、罚 则
1、分公司或项目部未按国家有关规定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有违反本规定相关行为的,公司工程管理部门有权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工整顿,可以并处2000-5000元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附 则
1、本规定由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解释。
2、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建筑公司职工劳保用品发放管理规定
XX建筑公司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管理规定 总 则
1.1 为加强对公司内施工现场施工人员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部《建筑施工人员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所称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是指在建筑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人员使用的安全帽、安全带以及安全(绝缘)鞋、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尘(毒)口罩等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以下简称“劳动防护用品”)。
1.3 劳动防护用品分为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和一般劳动防护用品。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目录由公司安全管理部确定并公布(详见附件);未列入目录的劳动防护用品为一般劳动防护用品。
1.4 本公司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项目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使用管理等必须遵守本规定。
1.5 公司安全管理部对公司下属分公司及项目部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和使用的情况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分公司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对分公司下属项目部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和使用的情况实施监督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管理
2.1 购买劳动防护用品应认准生产劳动防护用品企业的资质,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
2.2 购买的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取得生产企业的自检报告和产品合格证。
2.3参照企业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若为新研制和开发的劳动防护用品,应经具有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的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后,方可购买、使用。
2.4 购买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取得相应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
2.5 项目部采购劳动防护用品时,应查验劳动防护用品生产厂家或供货商的生产、经营资格,验明商品合格证明和商品标识,以确保采购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项目部应当向劳动防护用品生产厂家或供货商索要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或由供货商签字盖章的检验报告复印件,不能提供检验报告或检验报告复印件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采购。
2.6 项目部应当按照劳动防护用品采购管理制度的要求,明确项目部内部有关部门、人员的采购管理职责。项目部应集中统一采购。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
3.1 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和管理,坚持“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施工作业人员所在项目部必须按国家规定免费发放劳动 防护用品,更换已损坏或已到使用期限的劳动防护用品,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任何费用。
劳动防护用品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
3.2 各分公司及项目部应根据集团公司制定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规定应建立完善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规章制度。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台帐,管理台帐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以保证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具有可追溯性。
3.3 项目部采购、个人使用的安全帽、安全带及其他劳动防护用品等,必须符合《安全帽》(GB2811)、《安全带》(GB6095)及其他劳动防护用品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安全帽必须进行进货检验,检验方法根据最新安全帽标准执行。
项目部、施工作业人员,不得采购和使用无安全标记或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3.4 项目部应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保证施工作业人员能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项目部应有教育培训的记录,有培训人员和被培训人员的签名和时间。监督管理
4.1 项目部应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的检查,并对施工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和正确使用负责。督促相关分包企业和人员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4.2 施工作业人员有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权利,有按照工作岗位规定使用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有拒绝违章指挥、拒绝使用不合格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同时,也负有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义务。
4.3 各分公司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检查。发现有不使用、或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应责令相关项目立即改正。
4.4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项目,应当依法查处: 不配发劳动防护用品的; 不按有关规定或者标准配发劳动防护用品的; 3 配发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 4 配发不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5 配发超过使用期限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混乱,由此对从业人员造成事故伤害及职业危害的; 其他违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行为。
4.5 从业人员有权依法向本单位提出配备所需劳动防护用品的要求;有权对本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的违法行为提出批评、检举、控告。罚 则 5.1 各单位或项目未按国家有关规定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有本规定4.4行为的,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有权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工整顿,可以并处2000-5000元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附 则
6.1 本规定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6.2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