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学年重要外交和国际时事报告
2016学年重要外交和国际时事报告 事情的概况: 重要外交:中菲南海争议仲裁庭.国际时事:韩国总统朴瑾惠亲信事件.发生的背景:
重要外交: 20世纪70年代起,菲律宾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非法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包括马欢岛、费信岛、中业岛、南钥岛、北子岛、西月岛、双黄沙洲和司令礁。中方一向坚决反对菲方的非法侵占,郑重重申要求菲方从中国岛礁上撤走一切人员和设施。
菲方在通知中声称“不要求对双方均主张的岛礁的主权归属进行判定”。2013年1月22日菲方又公开表示,提起仲裁的目的是使菲中南海争端“获得一个持久的解决”。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而且,菲方以其对中国岛礁的非法侵占作为提起仲裁的基础,歪曲了中菲争端的基本事实。菲方企图以此否定中国的领土主权,使其非法侵占中国岛礁的行为披上“合法化”外衣。菲方谋求这种所谓“持久的解决”企图及其手段,是中方绝对不会接受的。
国际时事: 韩国检察官26日突击搜查总统朴槿惠密友崔顺实的称为“崔顺实门”的涉腐丑闻.事件的影响: 重要外交: 今年,菲律宾单方面发起的南海仲裁案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5月6日,中国外交部分别通过例行记者会和中外媒体吹风会,有理有据地驳斥了菲律宾的行为,中菲南海之争和美国在背后煽风点火有莫大的关系,从2015年开始,美军不断派遣军机和军舰强闯南海。5月底,又要在南海部署榴弹炮;又计划在南海部署“杀手团”,对南海进行封锁。面对美军的一再挑衅,中国外交部严正指出,美军在南海的军事化动作,其实是在修筑“火药桶”,并且极有可能引爆这种“火药桶”。中菲两国从以前历史上便是友好关系的国家,而这个问题会极大地伤害了中菲两国人民和经济贸易上的问题。
国际时事:
在一台被指为朴槿惠“闺蜜”——崔顺实所有的笔记本电脑内,发现了44份朴槿惠的演讲稿或声明稿,随着调查深入,崔顺实被控干预韩国政府的人事任免和国防、外交政策,青瓦台也被逼到了检方搜查的地步。韩国人民走上街头,高喊着“朴槿惠下台”。随着“闺蜜门”事件不断发酵,朴槿惠的支持率从上任时的51%跌到了17%,创历史新低。与她的支持率走势保持一致的是韩国股市的走势。在“干政”丑闻爆出后,韩国股市瞬间下挫, 与韩股一样,韩元在消息爆出首晚大贬,但在朴槿惠致歉当天回升,紧接着又是更大幅度的下泻,目前已逼近逾3个月低位。在野党正好抓住了朴槿惠的“小辫子”,会利用这个机会给其致命一击。这也正是在野党通过逼其下台或通过改选成为执政党的最好良机.因为朴槿惠坚持布署“萨德”导弹得罪了中国等国家,中国等国家的相关“制裁”使韩国经济遭受打击,引起部分民众因中国、朝鲜等国对韩国报复的恐慌.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重要外交:第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处理国际关系是要讲实力的。南海争端对我国军事力量提出了新要求,中国一定要大力发展海军,空军。第二,要对人示以使用的决心,中国不但要有和国家相适应的军事实力,中国还应显示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决心,要随时在适当的时间,对时代的对象使用适当的威力。这样我国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国际时事:第一,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不是用来崇拜的,而是用来监督的;第二,要求总统下台不是颠覆,而是行使公民权利;第三,“闺蜜干政”是由新闻界揭露出来的,没有新闻自由,该事件也许永远是“国家机密”;第四,作为总统愿意接受检察机关的调查,没有民众的抗议是不会有此让步的;第五、没有司法独立,谁敢调查总统?
第二篇:国际时事专题
第三节日本安保防卫政策变质
日本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开始积极谋求军事政治大国的地位,企图在亚洲乃至世界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自2003年以来,日本不仅在实际行动中开始借各种理由向海外派出“维和”部队,而且在法律上积极寻求海内外军事行动的依据。1.日本参议院通过“有事三法案”
2003年6月6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案》、《自卫队法修改案》和《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改案》。至此,日本当局久经酝酿的“有事三法案”终于走上完全立法程序,并将于当月开始生效。
三项新通过的法案不但规定日本自卫队可以行使武力,而且根本不提“日本有事”在地理上的界定,三法案所谓“有事”,不仅指既成事实的“遭受武力攻击”,甚至连“事态紧迫,可以预测将受到攻击的局面”以及“有被攻击的危险”也被统统纳入“有事”范围。据此,日本当局便可以根据自己对事态的预测和判断,先行发动攻击以解除“潜在威胁”。这种“有事法制”不仅背弃了日本战后和平宪法“不保持陆海空和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之精神,也摒弃了日本政府一直以来标榜奉行的“专守防卫”原则,从而使自己在日本国民中丧失了维护和平的天然依托,同时也使东亚地区面临新的安全隐患。2.日本参议院通过“有事法制”相关七法案
2004年6月14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有事法制”相关七法案,这七法案分别是《国民保护法案》、《限制外国军用品等海上运输法案》、《自卫队修改法案》、《支援美军行动措施法案》、《特定公共设施利用法案》、《俘虏等处理法案》以及《违反国际人道法行为处罚法案》。
这七项法案同去年6月通过的“有事法制”三项法案,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争应急法制体系。凭着它,日本可以放开手脚在“有事”发生甚至预感“有事”发生时动用武力,可以对美军的军事行动进行更加全面具体的“合法”支援。“有事法制”使日本在背离和平宪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关于“有事”的范围划定,日本从来也没有给出过一个确切的说法。这就是说,事情全由日本按需要来确定。3.日本发表《防卫白皮书》
2004年7月6日,日本内阁会议批准发表防卫厅编写的2004《防卫白皮书》。2004《防卫白皮书》强调,日本自卫队要从“存在”转向在国际上积极发挥“作用”,并主张将参与“国际活动”作为自卫队的基本任务。白皮书还表示要积极评估和修改日本防卫政策和防卫计划大纲,调整和削减冷战时期的传统常规武器装备,同时引进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加强战略防御。
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分析,白皮书认为,冷战时期的最大防卫重点——“对日本的侵略事态”可能性在下降,认为新的国际恐怖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敌人。因此,它提议对日本的防卫力量进行全面调整。新版本还辟出专题对亚太军事形势进行分析,其中对朝鲜半岛的核问题、对中国的国防预算增长和海洋调查显示了极大的关注,称中国“企图扩大海洋活动范围”。
关于日本自卫队今后应有的体制,白皮书认为,应在陆上自卫队建立一支接受过必要教育、能随时参加各种“国际活动”的特种部队;对海上自卫队舰艇实施一元化管理,组建一支能够有效保护海疆以及运输船舶的护卫舰部队;在航空自卫队方面,积极引进战略导弹防御系统,增强战略防御力量,建立起能够应对战略弹道导弹的防空体系,确保参加国际活动所需的运送和补给能力。白皮书强调,必须建立能够灵活机动地应对国际反恐和维护国际和平的体制。白皮书还暗示应调整自卫队的现行体制,加强武官的权限,削弱文官的制约。
分析白皮书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许多地方对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新“防卫计划大纲”做了铺垫。①它提出削减常规装备,配备导弹防御系统和加强反恐应急对策,表现出对周边国家的戒备;②提出提升自卫队的国际活动空间,强调发挥“与国家地位相称的国际贡献”。目前,日本自卫队的主要任务是“国防”和“维护公共秩序”,参加国际军事合作属于“附带任务”。近来日本开始酝酿将“国际合作活动”提升为自卫队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就意味着今后日本自卫队将更频繁地跨出国门,成为“普通国家”的军队;③在组织形态上,为发挥机动灵活、切实有效的防卫效果,白皮书提出对自卫队机构进行调整,设置新的军事协调指挥机构—“总参谋长”,实行多兵种的一元化领导,以增强陆海空的协同作战能力;④提出重视和加强军事情报工作,将现在置于参谋长联席会议下的情报总部升格为防卫厅长官直属的“中央情报机构”。
4.日本《防卫计划大纲》方案概要亮相
2004年9月5日,日本政府定于年底前制定完成新的《防卫计划大纲》方案概要亮相。据共同社报道,为了准确地应对恐怖活动和导弹等新的威胁,方案要求对基础防卫政策作出根本性转变。为了引进导弹防卫和拓展自卫队的国际合作空间,还将对陆海空自卫队的装备体系和组织作出改革。方案概要主要内容包括:为了提高国际合作活动中的运输能力,将现在计划引进的空中加油机兼运输机数量由4架增加至8架;建立对付恐怖活动和游击战的“中央机动部队”,并直属于防卫厅长官;为了能立即向海外派遣自卫队,创设“国际任务机动部队”等。此外,还将讨论将《自卫队法》中定位为“附随性任务”的国际合作活动提升至“基本任务”,并着眼制定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永久法案,新设国际任务机动部队。
据悉,陆上自卫队将保持原来的16万人。伴随着导弹防卫的引进将削减现有主要装备,坦克从942辆大幅减少至600辆,火炮也从约920门减少至710门,护卫舰从54艘减至48艘。此外,战斗机等作战用飞机从约400架削减至约380架,其中27架侦察机将减少一半。10月1日,据《今日日本》报道,日本防卫厅的一个委员会已经撰写了一份报告,指出日本需要拥有对外国敌对目标和设施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能力。据接近该委员会的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这些外国敌对目标和设施包括弹道导弹基地等。
10月4日,日本首相小泉的日本安全顾问机构“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恳谈会向小泉提交一份整备日本防卫力量的报告。报告建议日本从改变原有的“保持最小限度的基础防卫力量”,向完善“灵活的防卫力量”转变。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强日美军事同盟,把日美同盟置于“提高国际上预防威胁能力以及安全政策的支柱”的位置,通过制定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行日美战略分工协作。报告还建议重新研究日本的武器出口三原则,缓和对美武器出口的限制。
考点预测:①日本安保防卫政策变质的步骤
②日本安保防卫政策变质的原因
第四节中东和平问题
中东和平“路线图”是由美国、联合国、欧盟和俄罗斯四方共同推出的巴以和谈方案,旨在要求巴以双方“按图索骥”,分阶段地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尽早结束暴力冲突,实现举世期盼的中东和平。“路线图”问世伊始,巴方表示愿意接受,但是以方提出了异议,后在美国和各方敦促下才勉强接受,但一直以种种借口延误履行义务。1.巴以冲突升温
沙龙上台后,巴以冲突不断加剧。沙龙不仅新建了不少犹太定居点,而且让阿拉法特出局并强行将其围困、修建隔离墙、将“定点清除”行动扩大化、执意推行单边行动计划等等。2004年3月22日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在以色列“定点清除”行动中被袭身亡。4月17日,哈马斯领导人兰提西又被以军“定点清除”。
经历了近5个月的平静之后,到2004年9月,巴勒斯担与以色列的冲突近来又出现升级迹象。继8月底以色列遭到近5个月来的首次自杀式爆炸袭击后,以军9月7日对加沙发动了近4个月来最血腥的一次空袭,造成至少14人死亡。空袭过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扬言要进行报复,以方誓言将继续实施打击,巴以局势再次滑到恶化的边缘。2.沙龙推进“单边行动计划”
2003年11月,沙龙首次提出“单边行动”意向。依据这一计划,以将单方面从其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夺取的部分土地上撤出,重新部署以国防军,并重新确定部分犹太人定居点的位置,建立一条以色列更容易防守的“安全边境线”。
2004年4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与来访的以色列总理沙龙进行会谈,双方讨论了沙龙提出的单方面与巴勒斯坦脱离接触的问题,即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其主要内容是:以军在未来两年内撤出加沙地带所有21个犹太定居点,压缩约旦河西岸的部分犹太定居点,重新部署以色列军队,按照以色列的主张划定与将要成立的巴勒斯坦国的边界。沙龙的这一计划得到了布什的支持。
但单边行动计划出笼后遭到以政府内右翼势力利库德集团的强烈反对。2004年5月2日,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遭利库德集团内部否决。但在沙龙的斡旋下,2004年6月6日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在以色列内阁获得通过。根据计划,以色列将在2005年底前撤出加沙地带所有犹太人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的4个定居点。目前,以色列的单边行动计划已纳入政府的工作要务,内阁还刚刚通过对拟撤离的犹太定居者进行货币补偿的方案。以国防军根据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制定的详细撤军计划已接近尾声,该计划一旦出台,就意味着执行单边行动计划的实际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与此同时,作为单边行动计划的辅助措施,以色列正加紧修建某些地段的隔离墙,以便为撤离后提供安全保障。
3.各方对“单边行动计划”的反应 对巴勒斯坦而言,“单边行动计划”意味着巴勒斯坦人将无法收复1967年中东战争前拥有的土地和巴难民返回家园的权利。因而,单边行动计划出台后遭到巴勒斯坦的反对。巴方认为,单边行动的目的是要损害巴民族利益,是企图按照以色列单方的意愿来规划未来的巴以边界。巴方指出,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不过是一个和平的幌子,意在趁机破坏“路线图”,将加沙变成一座监狱,并继续把约旦河西岸大片领土置于以色列的控制之下。
美国曾一度明确反对以在“路线图”计划之外采取单边行动。但至2004年9月,美国表示,以色列提出的从加沙地带撤离的单边行动计划,应是为执行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并进而重启巴以和谈而采取的步骤。
阿拉伯和欧盟国家则纷纷要求中东和平进程重新回到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轨道上来,强调“路线图”计划是解决以巴冲突的惟一途径。6月10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就巴以冲突发表声明,承诺将努力恢复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活力。4.美国兜售“大中东计划”受挫 “大中东计划”主要是美国力图在中东地区推行民主化改造。布什政府认为阿拉伯政权的专制与腐败以及人们对美式生活方式的嫉妒和对西方自由价值观的愤恨,是中东地区动荡、反美的主要根源。由于大中东民主计划暗指阿拉伯国家政治腐败,再加上原计划中只字不提巴以冲突这个中东根本问题,因此遭到阿拉伯国家的普遍抵制。
在此情形下,布什将大中东民主计划更名为“面向进步和共同未来伙伴关系计划”,并强调不再强加于人;同时,计划也增加了重视解决巴以冲突的表达。2004年6月,八国集团发表联合声明说,八国支持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改革将与支持公正、全面、持久解决巴以冲突齐头并进。声明强调,能否在这一地区成功实施改革取决于该地区有关国家自己,改革不应当也不可能由外部强加。声明还说,地区冲突不应当成为改革的障碍,改革可以为解决冲突作出重要贡献。
美国“大中东计划”受挫的原因主要是,美国没有看到正是美国袒护的巴以政策、霸道地对伊入侵,对中东石油的贪婪和对伊斯兰教的偏见是问题症结所在。5.阿拉法特去世后的巴以走向 阿拉法特去世后,巴勒斯坦新领导人也可能重启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谈判大门,促使以色列回到中东和平路线图。原因在于:(1)巴勒斯坦人民厌倦战乱,企盼和平。阿拉法特病重期间,库赖在与13个派别举行会谈时,各方一致赞同禁止使用武力解决彼此间分歧。这是迄今各政治派别和武装派别都参加的首次会议,表明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在面临危难的时刻都愿意维护巴勒斯坦的内部团结和稳定。(2)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及欧盟均不希望巴出现内乱,阿拉伯世界渴求和平,企盼巴以问题早日解决。近半个多世纪来,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5次兵戎相见,但时至今日,中东问题仍是当今世界最难解决的热点问题。作为巴邻国的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希望通过解决巴以问题推动实现阿以全面和平。可以说,阿拉法特去世后,阿拉伯国家盼望巴以问题获得解决的热情只会更高。
(3)以色列和美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也不希望看到巴出现内乱。以色列为避免巴民众把阿拉法特辞世归咎于自身,将继续持谨慎的防守立场。而对中东局势有着重要影响的美国可能会开展新的外交攻势,要求以色列恢复同巴勒斯坦的谈判,重新启动停滞不前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阿拉法特去世,以色列沙龙政府对这一直接影响中东局势走向的重大事件反应十分谨慎。沙龙政府不知道阿拉法特去世对以色列是福还是祸。阿拉法特是沙龙在中东政坛上数十年的对手和宿敌。沙龙当政后,对阿拉法特采取了“边缘化”和“妖魔化”政策,为如何才能驱逐甚至杀害阿拉法特进行过无数的盘算。现在阿拉法特终于被时间这一“杀手”夺去了生命,这对沙龙来说应是件庆幸的事。但另一面,阿拉法特在世时是惟一能控制住巴勒斯坦局势、抑制巴激进派别对以色列怒火的领导人。他逝世后这一怒火是否会喷发出来,这是以色列人最为担心的问题。再者,阿拉法特的逝世对沙龙推行单边行动计划更是沉重的打击。“只要阿拉法特在位,以色列在巴方就没有和谈伙伴”,这是沙龙推出单边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理由。阿拉法特之后,巴方完全可能出现一个能够被美国和以色列接受的政府,沙龙将失去拒绝与巴方进行谈判的理由。总之,今后一个时期,巴以局势仍将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
考点预测:①“单边行动计划”的内容
②巴以局势的走向
第五节
伊拉克民主进程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人民和国际社会都希望美英联军从伊拉克撤军,让伊拉克人民自己来管理。在伊拉克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努力下,伊拉克在战争的废墟上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重建历程。
一、伊拉克临时政府成立历程
2003年7月13日,由负责伊战后重建的美国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任命的伊临时管理委员会(临管会)在巴格达宣告成立。
10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国提交的关于伊战后重建的第1511号决议。决议强调对伊占领只是暂时的,占领当局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交权。决议要求伊临管会“不迟于”12月15日向安理会提出制定新宪法及举行选举的时间表。决议还授权成立一支由美国领导的驻伊多国部队。
2004年6月28日,伊拉克临时政府从“伊临管会”手中接管政权,联军对伊拉克的占领状态正式结束。当天,伊拉克临时政府成员在巴格达宣誓就职,伊亚德·阿拉维和加齐·亚瓦尔分别就任伊临时政府总理和总统。本届政府的执政期限到2005年年初伊拉克选举产生过渡国民议会和新的过渡政府为止。伊过渡国民议会选举定于2005年1月2日举行。临时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在2005年1月前的7个月中,从美英占领当局手中接管部分主权;加快组建伊安全部队,维护安全,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同时为在2005年1月伊拉克大选和重建作各种必要的准备。
二、安理会通过的关于伊拉克问题第1546号决议的主要内容 2004年6月8日,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伊拉克问题的第1546号决议。决议主要内容如下:(1)伊临时政府将在6月30日之前接收管理伊拉克的全部责任与权力,但应避免在过渡政府选举产生前采取任何具有长远影响的行动。美英将在6月30日之前解散设在巴格达的联军临时管理当局,结束对伊占领。
(2)伊拉克领导人控制他们自己部队的行动,并对联军“敏感性的攻击行动”,比如攻打巴格达西部城市费卢杰有发言权。
(3)授权美国领导的联军继续在伊拉克驻扎,帮助确保伊拉克的安全,直到伊政治进程完成为止,伊拉克政府有权在任何时候要求联军撤出。
(4)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和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给联合国的信件作为决议附件,从而解决了对伊拉克临时政府和联军的关系进行界定的分歧。
(5)占领当局将在向伊拉克临时政府交权后停止存在,联合国将在帮助推动伊政治过渡进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三、美军“虐囚门”事件与美双重“人权”标准
自2004年4月开始,美国媒体开始爆出美军在伊拉克监狱虐俘的照片。5月,伊拉克战俘、囚犯在监狱中惨遭美军男女看守凌辱、拷打甚至杀害的一幅幅照片,赫然刊登在美国多家大报纸的显要位置。现代传媒技术又把这些骇人听闻的照片传遍世界。随后又爆出英军在伊拉克也有虐俘行为。一时间,英美军虐囚行径成为世界舆论讨论和谴责的对象。1.国际社会谴责英美军“虐囚门”事件 国际社会认为,英美军在伊拉克战俘问题上违反了国际人道主义法和国际人权法等相关国际法的规定。印度外交部长纳特瓦尔·辛格表示,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印度政府认为美军在巴格达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囚犯事件是“令人发指,也是不能被宽恕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美英两国应恪守《日内瓦公约》等有关国际公约,切实保障伊战俘和囚犯的基本人权,应对此事件进行彻底调查并将有关人员绳之以法。国际红十字会8月4日表示,美军虐待3名关押在关塔那摩的英国囚犯的行为,可能够得上战争罪。2.“虐囚门”事件反映出美国人权的虚伪性以及双重标准 长久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标榜“自由、民主、人权”,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动辄以制裁为手段,甚至不惜动用军事力量,铲除被视为不符合美国价值观的别国政府,推行强权政治,以期实现其霸权战略。但是,美国不仅对自己国内的人权极力掩盖罪恶行为,而且对自己的盟国以及亲美派国家实行另一套人权标准。“虐囚门”事件反应出美国人权的双重标准及其虚伪性。可以看出,“虐囚门”事件是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结果。近几年来,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奉行单边政策,蔑视国际法准则。美军“虐囚门”事件的罪行正是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必然结果。因为事件的真正制造者是那些打着“人权”的幌子、推行强权政治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国外有论者称,“虐囚门”事件的长远政治影响不亚于“9·11”事件。“9·11”事件深刻影响了世界: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虐囚门”事件也在深刻影响着世界:假“反恐”之名搞强权,为世人所不齿。美军如此“令人作呕”、“毫无人性”的虐囚行径,使人看清了强权下的美国式“自由”的真相、美国式“民主”的实质、美国式“人权”的内涵。美国历届政府在人权问题上一贯搞双重标准。“人权”俨然成为美国政府为推行强权而任意挥舞的一件政治武器。“虐囚门”真相见之于光天化日,在美国的人权史上凿刻下极不光彩的新记录。美国政府倒是应该以“虐囚门”为镜子,认真照照自己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考点预测:①伊拉克临时政府成立历程
②“虐囚门”事件反映出的美国“人权”标准
第六节2004年八国峰会
2004年6月8日至10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美国佐治亚州小城萨凡纳召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和俄罗斯的领导人出席了此次为期3天的峰会。美国总统布什特意邀请了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巴林、约旦、也门和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参加。这次峰会的主题为“自由与合作通向繁荣和安全”,尽管世界经济和油价问题是国际关注的重点,但美国力主讨论伊拉克重建、中东国家改革以及非洲安全问题。1.美国推出“大中东计划”(泛中东和北非计划)八国集团首脑会议9日以八国集团名义正式推出了由美国提出的在中东地区实行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改革的大中东计划。
会议当天发表的联合声明说,八国支持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改革将与支持公正、全面、持久解决阿以冲突齐头并进。声明强调,能否在这一地区成功实施改革取决于该地区有关国家自己,改革不应当也不可能由外部强加。声明还说,地区冲突不应当成为改革的障碍,改革可以为解决冲突作出重要贡献。
八国领导人已经同意建立一个由八国集团和中东各国有关部长参加的“面向未来论坛”,这一论坛从2004年晚些时候开始定期开会,研讨中东改革议题。八国领导人还同意设立一项支持计划,为中东各国发展民主、扫盲和吸引投资等提供帮助。2.讨论伊拉克问题
声明还对伊拉克临时政府表示支持,并承诺支持伊拉克最迟在2005年1月底以前举行民主选举。
美英领导人在峰会上提出了北约向伊拉克派兵的要求,但立即遭到法国领导人的反对。美国总统布什还希望免除伊拉克绝大部分外债,但法、德、俄领导人一直没有松口。3.讨论巴以冲突问题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10日就巴以冲突发表声明,承诺将努力恢复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活力。
声明对以色列计划撤离加沙地带所有犹太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定居点表示欢迎,并希望以方2005年实施这一计划。声明说,八国集团希望以色列的分离计划能促进巴以和平进程取得进展,有助于实现巴勒斯坦建国和巴以两国和平共处的共同愿望。
八国集团承诺将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改善巴勒斯坦人的人道主义和经济状况,帮助确保以色列计划撤出的加沙地带和西岸部分地区实现安全与稳定。声明呼吁巴以双方结束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暴力行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八国集团表示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美国、俄罗斯、欧盟)计划在6月底以前在中东地区召开会议,与巴以双方代表接触,制定促进巴以和平的下一步具体方案。但声明没有提及新的四方会议的级别、时间和地点。4.讨论了防扩散、反恐、全球经济和援非等问题
除了中东改革和伊拉克重建这两个焦点问题外,八国领导人还讨论了防扩散、反恐、全球经济和援非等问题。峰会在防扩散和反恐问题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八国集团一致同意加强全球防扩散机制。在防止生化恐怖袭击方面,八国集团承诺采取具体措施,扩大或建立新的生化监督机制,以监测可能发生的生化恐怖袭击。会议还通过了一项旨在保障旅行安全的“安全与便利的国际旅行计划”。在维和问题上,八国集团还试图在未来5到6年内建立一支由5万多人组成的全球维和部队。八国领导人还承诺,7月底之前要在世贸谈判的关键问题上取得进展。八国领导人还承诺将在7月底之前在多哈回合关键性框架问题上取得进展。在援非问题上,虽然布什这次邀请了6个非洲国家领导人与会,但是他们并没有实现免除全部外债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等愿望。
鉴于不少舆论批评八国集团这个“富人俱乐部”忽视发展中国家利益,八国领导人在此次峰会上还讨论了吸收中国、印度等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加入,或举行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20国集团首脑会议的可能性,但是会议并没有就此作出决定。
考点预测:①八国峰会议论的主题 ②八国峰会的影响
第七节美国陷入伊拉克、反恐难题
一、美英联军陷入“虐囚”事件
从2004年4月底开始,因美英联军士兵虐待伊拉克战俘而引发的“虐囚”事件,在美英政坛上爆发了一场对布什和布莱尔政府的信任危机。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4月28日公布了驻伊美军残酷虐待伊拉克战俘的照片。4月30日晚又传出消息,英国某报刊登了驻伊英军虐待伊拉克犯人的照片。5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了几张美军士兵虐待伊拉克俘虏的新照片,其中一张刊登在头版的照片显示的是一名美军女看守像牵狗一样拉着一根皮索带,索带的项圈套在一名赤身裸体躺在监狱地板上的男囚犯脖子上。英国国防部迫于压力已承认英军有虐俘行为,并承诺严肃调查处理。新华社5月6日的报道介绍,美国媒体和有关部门公布数字,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军监狱和拘留中心,已有25名战俘死亡,其中有2名伊拉克人已被证实是被美国监狱管理人员谋杀,10人的死因正在调查之中。
媒体公布了美英联军虐待伊拉克战俘的消息后,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各国政府及联合国纷纷发表声明,谴责这一极不人道的暴行。
美国总统布什5月6日首次在媒体公开对这一事件表示道歉。他说,拉姆斯菲尔德早该将有关虐待战俘的事件和军方的调查报告向总统报告。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5月7日在国会作证时说,他对受到美军虐待的伊拉克战俘表示“最深切的歉意”,还表示对此事承担全部责任,并称他没能认识到及时将这一丑闻报告给总统和国会的必要性。拉姆斯菲尔德已下令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此案。
据专家分析,此次“虐囚”事件,对伊拉克局势的发展及美国总统布什及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信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当前美国在伊拉克面临的几大问题
美国宣布在伊拉克主要战事已经结束的一年多来,其在伊拉克问题上处处碰壁,目前面临5大问题。
1.逊尼派持续、顽强、激烈的游击战
美军在伊拉克中北部地区的“逊尼三角地”与当地抵抗武装的对抗由来已久,自2003年5月1日布什宣布在伊主要战事结束以来,针对美军的袭击活动绝大多数发生在这—带。在费卢杰地区出现的激烈交锋正是这种长期对抗激化的结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美军为报复个别极端分子而动辄大举围剿,杀一儆百;另一方面,美军大规模轰炸造成无辜平民伤亡的行径不断激起更多人的抵抗情绪。最近,费卢杰、拉马迪等地的抵抗力量创造了单日打死美军17人、单月打死美军过百人的记录,而美军在举城抵抗的局势下却不得不主动寻求停火。2.什叶派出现公然武装对抗迹象 美军占领伊拉克后,占人口大多数的什叶派穆斯林曾短暂沉浸在萨达姆倒台的欢庆中。但是随着伊拉克安全局势的失控,尤其是伊中南部的什叶派聚居区接连遭到伤亡惨重的爆炸袭击,很多什叶派开始对美军失去耐心,并将这一切归咎为美军的占领,公然向美军发出武装挑战的信号。4月初以来,什叶派激进派别领导人萨德尔的部分追随者从示威游行迅速发展为直接与联军交火,造成数十名联军士兵和上百名伊拉克人死亡。萨德尔虽然已接受与美军谈判,但立场坚决,不出席由美军控制的法庭,并要求美军释放包括什叶派人士在内的上万名在押者。美军与什叶派激进派的对立,不但是—个严峻的军事危机,更昭示着一种新的政治危机。3.人质危机成为反美新战线
人质危机是随着美军在伊拉克全境与抵抗武装对抗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危机。据统计,到4月22日,伊拉克境内遭到劫持的已先后有80多人,一些人获释,一些人被杀害,还有人一直被扣押着。
4.撤军风潮撼动美国的反伊联盟
西班牙当选首相萨帕特罗4月27日宣布,西班牙已全部撤出其作战部队。保加利亚总参谋长尼古拉·科列夫表示,考虑到安全等原因,保加利亚驻伊500人组成的部队计划从伊拉克撤离。泰国可能6月撤回驻扎在伊拉克的全部400多名军人。多米尼加共和国也决定从伊拉克撤出其驻军。多米尼加在伊拉克派驻了302名士兵。挪威外交大臣彼得森也明确表示,挪威部队6月30日之前撤出伊拉克。
先后共有20多个国家出兵伊拉克,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多国联军。虽然这些国家即使撤军也不会对美军的部署造成多大影响,但他们的撤军,会给美国带来外交方面的国际压力,使美军对伊拉克的占领的合理性受到质疑。5.权利移交希望渺茫
自从2003年11月与伊拉克临管会签订政权移交协议之后,美国在完成计划的进程中几乎没有一件事是顺利的。先是在大选问题上遭到什叶派穆斯林最高领袖西斯塔尼的抵制,随后临时宪法的出台又是一波三折。后来,虽然有关方面表示6月30日政权移交日期不变,但是各方对于政权能否顺利交接的疑问也越来越大。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在现有矛盾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匆忙交权,不但不能解决既有问题,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若不能在逊尼、什叶、库尔德、土库曼等各派之间合理分配权利,那么各派的旧有矛盾就有可能在交权之后重新浮现出来,进而加重分歧,甚至导致暴力冲突,这也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
三、驻伊联军提前交权
驻伊拉克联军当局6月28日在巴格达秘密举行小型仪式,美国驻伊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向伊临时政府递交了象征伊拉克主权的法律文书,标志着伊拉克历时14个月的被占领状态在法律意义上正式结束。
交接仪式在巴格达市内美英联军总部所在地“绿区”的一栋伊临时政府办公楼内举行,美英联军派出重兵保护,周围戒备森严。布雷默以及伊临时政府总统亚瓦尔、总理阿拉维等主要官员出席了仪式。仪式规模很小,持续时间也不长,只有少数记者在场。伊拉克权力移交仪式原定于6月30日举行。随着权力移交日期的临近,伊拉克反美武装人员频繁袭击驻伊联军,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些袭击行动不仅使普通伊拉克人失去安全感,同时也让美英联军寝食不安。为保证权力移交仪式得以安全顺利举行,有关方面对伊拉克权力移交仪式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日程等情况一直秘而不宣;后又决定提前秘密举行权力移交仪式,这显然是为了避免伊拉克的安全局势进一步恶化。
当地舆论认为,这次权力移交并不彻底,因为十几万美国军队依然在伊拉克驻扎,因此,伊拉克人中存在的反美情绪将不会随着权力移交而彻底消除。
四、伊拉克局势:回顾与展望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反恐、防扩散为由,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发动伊拉克战争,一举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而战后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美国在伊拉克仍未找到萨达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证据,使这场战争成为一场无法理依据的战争。现如今,独裁专制的政权垮台了,可伊拉克不但没有出现美国许诺的民主与繁荣,相反,却陷入全面战乱,暴力和恐怖活动肆虐,人民苦不堪言。国际社会围绕这场战争是非曲直的争论仍在继续,尚难形成共识。但对于2700万伊拉克人民来说,他们所承受的灾难远超过美国所鼓吹的民主与自由。1.安全局势持续恶化
自从布什2003年5月1日正式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以来,伊拉克一直动荡不定,战后乱局已从最初的打砸抢逐渐演变为有组织、有目标、有规模的武装抵抗,以及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恐怖袭击。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四点: 第一,反对美国军事占领的暴力活动愈演愈烈,成为伊拉克境内的主要动荡源。从地域上看,反美抵抗运动已从战争初期的逊尼派三角地带向周边扩展,战争结束初期相对平静的费卢杰和纳杰夫等城市已成为武装分子的反美之都;从人员构成看,参加反美抵抗队伍的人除了萨达姆的支持者、“基地”组织成员等逊尼派穆斯林外,激进的什叶派穆斯林也加入其中;从规模上看,最初零星的暴力恐怖袭击已发展为有组织、有目的的武装对抗,对美军的杀伤力大大增强。
第二,针对外国人的暴力恐怖袭击不断升级。战争结束之初,伊拉克的恐怖暴力袭击主要针对美军及其设施,之后扩大到联合国以及外国驻伊机构和人员,伊拉克临管会成立以后,暴力恐怖袭击的目标逐渐扩大到亲美的伊拉克人,多名临管会成员先后被暗杀。武装分子针对无辜外国平民的袭击明显增多。据统计,从2004年3月到4月17日共有22名外国公民被害。2004年4月~5月以来频繁发生绑架外国人质事件,仅4月8日至20日,就有18个国家的58人遭绑架,有的人质已被杀害。第三,伊拉克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加深,内讧和暴力冲突时有发生。萨达姆政权垮台后,伊拉克的民族宗教势力进入一个复兴和扩张期,长期受压的各种民族宗教派别纷纷崛起,加之“海归派”等多种政治势力汇集,形成派系林立、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他们彼此之间矛盾多于共识,冲突多于合作,为争夺权力、扩大地盘、扩展势力以及仇杀与报复等经常大打出手。
第四,以破坏基础设施为目标的恐怖活动激增。美国向伊拉克人交权之前,许多反美组织开始将袭击重点转向伊境内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水电供应设施,以阻挠重建进程。据伊拉克石油部长介绍,伊骨干电力网平均每两周要遭两次袭击。2.美国力不从心
伊拉克战争极大地助长了美国的霸权气焰。战后,美国独揽伊拉克重建大权,不许任何人参与,包括联合国也被挤出界外,单边主义急剧膨胀。但战后一年多来,美国越来越无力控制伊拉克的混乱局面,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布什担心长期陷入伊拉克泥潭,会重蹈其父“赢了战争输了选举”的覆辙,因此不得不求联合国协助,以尽快摆脱在伊困境。首先,美国陷入安全困境。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是,通过在伊拉克建立民主政权进而对整个中东进行民主化改造与整合,将中东纳入美国战略发展轨道,达到“一石三鸟”之功效:彻底铲除来自伊斯兰世界的恐怖主义威胁;全面控制中东石油;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国际新秩序。为了将伊拉克塑造为“中东民主化”样板,美国不惜加大对伊拉克的投入,每月耗资达40亿美元。2003年年初,美国国会批准为伊拉克战争及重建拨款790亿美元。同年9月,布什又竭力说服国会增加870亿美元,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费及重建。据报道,美国在伊拉克的支出已近2000亿美元,与美国领导的前几次战争相比,此次可谓大出血。另外,伊战以来,美军死亡人数已超过800人,其中死于恐怖暴力袭击的人数已大大超过战争时期的死亡人数。因此,美国国内舆论开始转向,美国《纽约时报》6月29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布什的支持率从战后的80%降为42%。
其次,美国陷入外交困境。伊拉克战后,美国人以胜者自居,公开打压反战国,讥讽法、德等西方大国为“老欧洲”,将反战国排除在伊拉克重建之外,不允许反战国家参与第一批836亿美元重建项目的竞标。2004年3月11日,伊斯兰激进势力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制造特大爆炸案后,西班牙新总理一上任就宣布立即从伊拉克撤军,而持反战立场的法、德、俄等大国则坚持不向伊拉克派兵。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越来越孤立,从而不得不降低调门,寻求支持。6月初,美高层领导人分头访问欧盟、中国和俄罗斯,布什借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主动接近法国总统希拉克,试图缓解紧张关系。
第三,美国已陷入道义困境。2004年4月美军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俘”事件被曝光后,美国自诩的“人权卫士”形象一落千丈。随着调查的深入,“虐俘”事件在伊拉克其他4座主要监狱以及美国关塔那摩湾拘留中心同样存在,而且这种现象被证实是由来已久,并与军方高层密切相关。如此一来,“虐俘门”在全球掀起巨大波澜。美国政府“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价值观、“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及双重标准的人权政策遭到伊拉克人民、美国人民、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一致谴责。在强大压力下,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布什先后出面向伊拉克人道歉;5月25日布什决定换掉美国驻伊拉克联军司令桑切斯,并处罚了一批下级军官。但“虐俘”事件已严重影响伊拉克人以及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心和支持。在多重危机的重压下,美国被迫决定提前向伊拉克人移交权力。3.联合国出面补台,伊拉克面临新转机
伊战后,除人道主义援助外,美国一直不允许联合国插手伊拉克政治重建。但是,2003年底,美国担心什叶派加入反美行列,不得不求联合国出面协调。2004年3月伊拉克签署临时宪法后,联合国特使卜拉希米三次赴伊,与美国、伊拉克临管会共同磋商组建临时政府事宜。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6月1日临时政府终于宣告成立。其间,美英向联合国提交了一项有关向伊拉克移交权力的新决议案,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围绕美国撤军时间表、美国与伊临时政府的关系等敏感问题展开激烈斗争,迫使美英四易其稿。6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终于一致通过1546号决议。在联合国的协助下,国际社会就伊拉克交权进程基本达成一致,既为美国解了围,也为伊拉克局势带来新的转机。
伊拉克临时政府成立、美军交权,无疑为伊拉克实现“伊人治伊”带来希望。首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546号决议为伊权力移交提供了国际保障。决议明确了美军全面交权的时间表。其次,临时政府具有一定的支持基础和执政能力。临时政府由多方协商组成并经联合国认可,具有一定的合法性。总统亚瓦尔和总理阿拉维均干练务实。另外,根据联合国新决议,从6月6日起,伊拉克新政府已接管伊石油工业控制权。石油收入将全部归新政府支配。第三,伊拉克开始回归国际社会。
但是,随着权力移交进程的启动和推进,各种矛盾和冲突将更为突出,斗争也更加血腥和残酷。伊拉克交权进程并不一帆风顺,临时政府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安全威胁不断升级。为阻挠交权进程、彻底赶走美军,聚集在伊拉克的国际恐怖组织和伊拉克反美武装已开始激烈的反击。临时政府成立以来,伊境内安全局势不但没有好转,相反急剧恶化。针对美军和伊临时政府的恐怖袭击大幅增加,临时政府副外长和一名教育高官已遇袭身亡。
第二,临时政府权威性和影响力仍有待确立。临时政府虽然得到了美国、联合国和临管会的支持,但伊拉克人反应冷淡,甚至有人认为,临时政府与临管会换汤不换药。从法理上讲,临时政府毕竟不是选举产生,难以得到所有派别的认可,因此要平衡派系争端,驾驭和整合各派势力尚有难度。
第三,临时政府难以摆脱美国的控制。临时政府即使接管了权力,在军事和财政上仍严重受制于美:一是根据联合国新决议,临时政府虽有权在2006年联军计划撤军日期前要求联军撤出伊拉克,但对美军在伊的军事行动只有建议权而无否决权,军事主导权仍被美军控制。二是伊拉克虽收回石油控制权,但石油收入仍存在美国银行。因此,短期内临时政府不可能完全独立行使国家权力。第四,临时政府内部潜伏危机。此次组建临时政府基本沿用了美国组建临管会所使用的党派、民族、教派权力分配模式,其弊端在于各派代表均以维护本派权力和政治地位为首要目标,越是接近权力分配,斗争越激烈。
虽然美国向伊拉克移交权力的进程不可逆转,但是血腥的恐怖暴力袭击伴随交权的全过程。6月17日巴格达市内的一个伊拉克新军招募中心门前早晨发生一起自杀式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至少35人死亡,另有100多人受伤。看来至少在伊拉克举行大选和美军完全撤出之前,伊拉克不可能恢复稳定。
五、西班牙“3·11”事件冲击波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2004年3月11日发生的火车连环爆炸案震惊了世界。这一事件造成190余人死亡、1800多人受伤的惨剧发生。并直接导致西班牙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但其影响所及已远远超出了西班牙一个国家。种种迹象表明,“3·11”事件对欧洲的反恐战略、政治格局和一体化进程,以及对欧美关系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正在显现出来。
美国发生“9·11”事件后,欧洲虽表示了广泛同情和支持,但欧洲国家并没有认同美国提出的“先发制人”等反恐战略,“隔岸观火”的心态在一些国家多少存在。但是,“3·11”爆炸案的发生,击碎了欧洲人远离恐怖威胁的幻想。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两个事件或许同样出自“基地”组织之手。人们不得不承认,以大量屠杀无辜平民为特点的国际恐怖活动已登陆欧洲,并成为对欧洲人最大的安全威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整个欧洲展开了反恐总动员。法、德、意等欧洲大国大声疾呼,团结协作,共同反恐。
影响之一:欧洲在反恐问题上与美国的立场显然更趋一致,双方的协调与合作会增强。但与此同时,欧美之间仍然存在差异,美国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始终坚持以武力作为反恐手段,而欧洲则强调清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影响之二:以法、德为首的所谓“老欧洲”的力量得到增强,而追随美国的“新欧洲”阵线出现裂痕。美国在欧洲得到的支持会相应减少,结果是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以及其他国际热点问题上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会受到更多制约。
影响之三:主要体现在西班牙政府的更迭和政策转变上。“3·11”事件直接导致了西班牙人民党在3月15日的大选中败给在野的工人社会党。其主要原因是在伊拉克问题上过于“亲美”的立场引起选民的普遍反感。西班牙当选首相萨帕特罗4月27日宣布,西驻伊拉克作战部队已全部撤出。尼加拉瓜等国家随后也表示要撤军,形成了一股“撤军潮”。西班牙立场的转变,无疑是对以美国为首的主战阵线的冲击,同时也使以追随美国为特点的所谓“新欧洲”内部出现了裂痕。如果西班牙加入反战阵线,欧洲与美国抗衡的力量将会增强。“3·11”事件导致的西班牙政府更迭还产生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这个国家可能重返欧洲。西班牙前政府除了在伊战问题上与法、德等国不和外,在欧盟制宪等涉及欧洲建设的重大问题上也扮演了反对派的角色。而萨帕特罗当选西班牙首相后,则明确表示新政府将修复与法、德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家的特殊友好关系。这些新因素将对欧美关系产生影响,同时也预示着大西洋两岸间出现新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
六、美国反恐歧途多
自“9.11”至今,美国的反恐战争已经打了近4年之久。几年来,美国的反恐成效究竟如何?布什总统坚持说:美国变得更为安全了,世界变得更加和平了。但世界舆论的评估却正好相反,认为近几年来恐怖活动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事实也表明,恐怖活动并无收敛之象,却大有加剧之势。就连布什本人后来也于无意间露出真情,承认他这一代难以赢得反恐战争,胜利要等到下一代。虽然在民主党的攻击和大众的质疑之下,布什又改了口,但不幸的是,他讲的正是事实。人们不禁会问:美国反恐几年,耗资上千亿美元,损失上千名士兵,却为何成效不显?说来原因复杂,但反恐战争在有些路口上误入歧途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首先,美国错误地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调查已经清楚表明:萨达姆政权同“基地”组织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同“9·11”恐怖袭击并无关联;战前的伊拉克也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谈不上在“45分钟内部署”这类武器。这一结论已写进了美国国会的“9·11”调查报告。然而,伊拉克战争却导致了这样几个不良后果:一是导致了欧美反恐阵线的分裂。二是分散并转移了反恐力量及全世界对反恐的注意力。三是客观上在伊拉克开辟了一个新的恐怖主义策源地。有专家已指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正中本·拉登的下怀——一方面被他利用来招兵买马,扩展“基地”组织的队伍与影响;另一方面帮助他调动起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正如英国《简氏情报文摘》指出的那样:“同情‘基地’的网络不断扩大,这是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现在似乎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四是伊安全形势将长期吸引并消耗美国的财力和兵力。美国在伊拉克的花费为每天1.77亿美元,累计支出已接近1500亿美元;而美军在伊拉克阵亡将士已突破千人。布什后来也不得不承认:美军迅速占领伊拉克是一个“灾难性的胜利”。
其次,凭借人们对“9·11”的同情,美国多少主导了对“恐怖主义”和“恐怖活动”的定义权,同时又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私心,行使双重标准。比如在车臣非法武装活动问题上,美国曾一度表现出默许或纵容态度,而对俄罗斯政府的反恐行动时有非议,客观上助长了那些顽固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们从事恐怖活动的嚣张气焰。同时,美国的双重标准也为以色列的“定点清除”政策开了绿灯,导致阿以间以暴制暴愈演愈烈,亦使美国亲自制定的“路线图”名存实亡。同样可叹的是,“9·11”点燃的反恐行动,先是被新保守主义分子所劫持,借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伊拉克战争,以谋求建立一个美国现代“帝国”。而后来,“9·11”事件又被美国两党的政客们所劫持,被用来作为争夺白宫宝座的一根魔杖。随着民意测验的指向,美国安全部门不时地发出警号,提高警戒级别,造出紧张气氛,以便为自己的候选人树立一个战时强势总统的形象。但“狼来了”喊多了,自然会让人们产生疲劳感和麻痹感,不利于提高人们的反恐意识。
更令人不解的是,美国政要一方面在口头上高声反对“文明冲突”论,另一方面却又一再对世人说:中东恐怖活动和反美情绪的根源,不在于美国所偏袒的中东政策,而在于激进的伊斯兰势力反对美国的民主价值观,仇恨西方的自由生活方式。这种态度,也不利于人们认识恐怖主义产生的真正根源。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美国消除恐怖主义的方法便被简单化:一是崇尚武力解决;二是将美式民主强加给中东地区,大力推行“制度和价值观的同化”。然而,现实已经表明,穷兵黩武的方式,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恐怖主义问题,反而可能将反恐战争拖得更长。这确是值得美国政府在“9·11”三周年之际深长思之的。考点预测:①美国陷入伊拉克面临的几大问题 ②美国反恐存在的问题
第八节俄罗斯“人质”事件及其背后
1.俄罗斯“人质”事件始末
2004年9月1日上午,1000多名参加俄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开学典礼的学生、家长和教师被数十名恐怖分子劫持为人质,俄军警很快就包围了该学校。出于人质安全方面的考虑,俄军警一直保持克制,没有主动采取进攻行动。3日下午,在学校发生爆炸和恐怖分子向逃跑的人质开枪事件后,俄军警随即冲进学校,展开抢救人质行动。参与劫持人质的恐怖分子有32人,其中30名绑匪被打死。6日早晨俄官方统计在这次人质事件中死亡的人数为334人,其中包括156名儿童。2.“人质”事件的背后
为何中断谈判采取武力解决人质危机
在别斯兰人质事件中,恐怖分子提出三个要求。第一,让俄罗斯军队撤出车臣。第二,与北奥塞梯和俄罗斯总统谈判。第三,要求俄政府释放被俄军抓获的同伙。
跟非法武装分子谈判,俄政府可以做到,但是让俄军队撤出车臣,释放他们的同伙,俄政府不可能答应,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可能这么做。因为俄罗斯有前车之鉴: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时,车臣恐怖分子也是采取这种手段,劫持大量人质,最后迫使俄军队撤出车臣。结果,车臣恐怖分子更加有恃无恐。一所中学怎么会有那么多儿童
俄罗斯是小学、中学十年级制,都叫中学。因此这个学校有那么多儿童,他们是中学里的低年级学生。俄罗斯跟中国一样,也是9月1日开学,学生、家长都来参加开学仪式,所以集中了那么多人。
人质劫持事件与“车臣问题”有什么联系
这次人质劫持事件与“车臣问题”脱不开干系。在俄罗斯,俄族人和车臣人之间的恩怨已持续了将近200年。
车臣的分裂分子搞独立,与外国宗教势力干预“车臣问题”以及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在“车臣问题”上态度暧昧,实行双重标准也有关系。苏联解体以后,实际上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对俄罗斯还是有所畏惧,希望用“车臣问题”继续遏制、削弱俄罗斯。另外,不少车臣恐怖分子曾在阿富汗接受过恐怖训练,车臣非法武装头目哈塔卜就是“基地”组织的重要成员。本·拉登曾向车臣非法武装提供资金。谁策划了这起劫持人质事件
据已掌握的信息分析,这是车臣有关恐怖组织搞的一次恐怖袭击事件。车臣有三大匪首,一个是巴萨耶夫,一个是马斯哈多夫,一个是哈塔卜。哈塔卜2002年已被俄军队击毙。马斯哈多夫目前和巴萨耶夫两人经常联手制造恐怖活动。马斯哈多夫每次发动恐怖袭击后,都否认自己参与。巴萨耶夫是个最残忍、最毒辣的人。1995年,他曾率领一批恐怖分子占领了俄罗斯南部一座城市的医院,造成120多人死亡,最后通过谈判,俄政府被迫让巴萨耶夫逃离,回到车臣。2002年,俄一座文化宫内几百人被巴萨耶夫组织劫为人质。这次恐怖活动又造成100多人死亡。2004年6月,巴萨耶夫率领300多名武装分子侵入印古什共和国,袭击当地检查站,造成90人死亡。可见,近年发生的恐怖事件的幕后策划者都是巴萨耶夫。巴萨耶夫现在是俄军队的重点打击对象,俄悬赏100万美元取其人头。3.“人质”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反恐应目标明确,证据确凿,不能搞扩大化。反恐不能有“双重标准”,也不能与特定的国家、民族或宗教挂钩。反恐应采取综合措施,并注意解决好发展、地区冲突等问题。反恐应充分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重要作用;反恐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反恐要标本兼治。
考点预测:俄罗斯“人质”事件与反恐 第九节日本谋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
一、联合国改革
2005年,联合国成立将满60周年。在此之际,国际社会要求联合国改革、联合国安理会扩大的呼声日高。2004年9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他希望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包括美、俄、英、法、中等“五常”在内的各大国也相继表示支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仅拥有特殊的否决权,更象征着其大国地位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因此,一些对此“觊觎”已久的国家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为跻身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即“入常”)放手一搏。
目前,最具实力的是由印度、巴西、德国和日本组成的“四国集团”,他们发表联合声明,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志在必得,共进共退”。德、日两国因“共同的历史问题”,“共同的发达国家地位”,“共同的经费贡献”以及“共同的席位诉求”而“同呼吸、共命运”。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德国外长菲舍尔使用他们的共同武器:“出钱、出兵、贡献大”,在联大争取民心。巴西总统含蓄指出增加常任理事国符合联合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印度总理辛格认为:“让像印度那样的国家成为常任理事国,将会使联合国成为真正有代表性的第一步。”声称代表非洲国家的尼日利亚、南非和埃及,加上印度尼西亚组成了席位竞争的第二阵线,虽然不像“四国集团”那样得到国际社会支待,但同样是非常自信和勇气可嘉。
二、日本谋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为改变其“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2004年7月6日,日本向“联合国改革顾问委员会”地区会议提交文件称,日本自卫队参加了联合国驻伊拉克多国部队,日本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还建议每隔10年或15年就对安理会的状况进行一次调整。日本关于改组联合国安理会的基本立场是,一国在安理会的地位,应按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实力和对联合国及国际社会的财政贡献,以均衡的方式分配,即按财力分配权力。多年来,日本历届政府为达到这个目标费尽心思,只要一有机会,日本首相就要在联合国大会上表明日本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意向。小泉政府对此目标自然也不懈怠。在外交活动中,始终打着“国际贡献”的旗号,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积极,又是出钱又是出兵。
日本希望借此机会实现以下三大目标:一是扩大联合国安理会规模;二是重新规定各成员国向联合国交纳会费的比率;三是在联合国宪章中删除“敌国条款”。其中,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直是日本致力于走向政治大国的既定目标,其影响之大甚至远远超过其国界。川口外相的智囊团体“联合国改革有识之士恳谈会”预计在2005年5月提出一项作为日本政府建议联合国改革的基本方针,坚持要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由目前的5国增至10国,非常任理事国由目前的10国增至14国。在2004年秋天的联合国大会上,日本外相川口提出了召开关于联合国改革首脑会议的倡议。
三、国际社会的反应
(1)英国、法国一直表示支持德国和日本进入联合国安理会,但同时表示应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席位。英国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安德森最近建议,德国、印度和日本及一个拉美国家和一个非洲国家被吸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但不能像现在的五个常任理事国这样享有否决权。
(2)俄罗斯支持联合国安理会在“有限规模”上和联合国内广泛一致的前提下进行扩大。安理会的构成应该最大可能考虑地区平衡,最有影响、采取独立外交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获得席位,俄明确表示支持印度成为常任理事国。这体现了俄罗斯传统的地缘战略思想。在北约东扩不断推进以及中国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俄罗斯才对传统伙伴印度的战略支持显得尤为迫切。
(3)中国政府认为联合国安理会应该有些变化,安理会和联合国其他机构的改革应顾及公平地域分配原则,充分照顾占联合国成员绝大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日益扩大,但在安理会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联合国改革目标之一是应该提高工作效率,不能设定一非常硬性的时间表;安理会改革是个重大问题,需要各方努力,中国主张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改革方案应该经过广大会员国全面和充分的讨论和协商,并为他们普遍接受。联合国安理会不是公司董事会,不应按照会费的多少确定其组成,对日本方面期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是理解的。但是中国也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负责任的作用,必须要对涉及自己的历史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4)韩国反对增加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韩国联合通讯社认为,这一表态其实就是为了阻止日本得偿所愿。“联合国安理会的扩大违背了所有成员国公平、平等的理念,因为这将极大地减少中小国家进入安理会的机会。韩国总体上支持联合国改革,但反对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数量。”韩国政府的立场非常明确,那就是支持通过(联合国大会)投票增加安理会成员国的数量,而不是增加常任理事国的数量。如果再增加6个常任理事国,那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将使得安理会的决策过程变得过于复杂。日本没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韩国将努力阻止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
(5)韩日近来之所以关系恶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批准了右翼组织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对日本过去的侵略历史进行美化。4月7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61届人权大会上,朝鲜也站出来,揭露日本过去所犯下的战争罪行。朝鲜常驻日内瓦联合国机构代表认为,日本试图通过提供私人基金的方式来逃避国家应承担的责任,这遭到了绝大多数受害者的拒绝,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常任理事国。
(6)鉴于亚洲许多国家都对日本拒不反省历史罪行的态度提出强烈批评,此前曾表示支持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也调整了态度。4月7日安南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他已经知道亚洲国家反对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并要求日本首先对二战时期犯下的罪行进行深刻的反省和道歉。
安南强调,日本要想在联合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必须首先取信邻国,说服亚洲各国。所以日本政府应该就上述问题和有关国家进行直接对话,以解决这个问题。(7)全球40万人联合签名反对日本“入常”,由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旧金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南京大屠杀索偿联盟、亚洲浩劫纪念馆、中华总会馆、黄埔校友会、细菌战研究社、美国华裔退伍军人协会等许多社团2005年共同发起的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百万人全球签名”活动,截止到3月20日下午,已收集到401556人的签名。
四、对日本加入安理会的评价 1.表面理由:日本掏的“会费”多
安南在联合国改革报告中对联合国改革问题高级别名人小组提出的“安理会扩大应遵循的四点原则”表示了支持,即:应优先考虑在财政、军事和外交方面对联合国贡献最大的国家;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来增加安理会的代表性;不应损害安理会的有效性;应使安理会更民主、更负责。
而日本要求成为常任理事国的一大理由就是,日本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联合国会费。目前联合国预算分摊比例中,美国占25%、日本占15.4%、德国占9%。此外,日本虽然在亚洲“表现恶劣”,在亚洲人民心中“形象不佳”,但日本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很长时间内一直名列世界第一,在国际上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2.幕后原因
顺水推舟“讨好”美国,安南提出的一揽子改革计划要想顺利成行,显然离不开美国的鼎力支持与配合,所以安南在报告草案中对美国进行了安抚。在美国表态支持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情况下,安南明知无力阻止这一现实,所以顺水推舟送美国面子或许是更好的选择。而美国之所以支持日本“入常”,因为日本是美国的盟国,向来唯美国马首是瞻,一旦日本成“入常”,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在联合国的力量将进一步加强,这更方便了美国让联合国以其意志行事。
3.日本想要“入常”不容易
尽管日本的美梦得到了安南和美国的支持,但要说“日本已经美梦成真”显然为时过早,因为目前仍有一些悬念在左右着日本梦想的实现。
悬念一:日本是否满足经济条件。联合国在改革报告中要求发达国家制订一份实施计划,在2015年前将政府开发援助额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对于2003年政府开发援助额仅为国民生产总值的0.2%,而且还在继续削减的日本来说,该要求无疑是个严重的阻碍。悬念二:能否得到广泛支持。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先必须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任,而且是得到国际社会信任和尊重的国家。有人担心,日本没有独立于美国的对外政策,一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不会改善联合国的工作或者增强国际和平与稳定。
悬念三:能否战胜印度。与日本的咄咄逼人相比,印度同样毫不逊色。一旦出现亚洲名额有限的情况,日本要想顺利成为常任理事国,必须保证自己有胜过印度之处。
悬念四:成为常任理事国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废除非战原则,修改日本和平宪法,日本和平宪法中不使用武力解决争端的条款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使用军事力量的权利相悖。悬念五:日本的历史观是日本追寻“常理”的瓶颈。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历史问题(包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右翼否定侵略史实等),深深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考点预测:①日本谋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的意图 ②如何看待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
第三篇:2015年6月国际时事范文
国际时事 2015年6月
1.历经10年酝酿和14轮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6月1日在韩国首尔正式签署。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成为两国合作进程中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根据自贸协定,在过渡期后,中韩90%以上的商品将迎来“零关税”时代。
2.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6月10日通过《防卫省设置修订法》,正式废除“文官统制”制度,实际上取消了防卫省文职官员相对军职官员的优势地位,废除了自卫队恣意妄为的一道重要防线。
3.博鳌亚洲论坛6月11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会议,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曾培炎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会议提出建立亚洲能源资源伙伴关系的倡议。
4.第二十五届非盟峰会6月1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开幕。非盟轮值主席、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南非总统祖马等50多个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非盟委员会主席德拉米尼·祖马,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拉比,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张明等出席会议。
5.6月17日,在两国各界翘首企盼下,中澳自贸协定在堪培拉正式签署。中澳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自贸协定谈判。习近平主席在两国领导人会晤 中,与澳方就加快谈判、早日签署自贸协定达成重要共识。李克强总理亲自推动相关谈判进程。正如两国领导人在互致贺信中提出的,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将为两国 实现优势互补和密切互利合作,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完善的制度保障,也将有助于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亚太地区各经济体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6.6月初,中国与匈牙利签署“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匈牙利成为第一个同中国签署此类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匈塞铁路改扩建,携手建设中欧陆海快线,中国与匈牙利在“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不断升温。匈牙利期待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为本国经济发展插上翅膀。
7.全球首家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孔子学院6月24日在泰国博仁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泰国教育部副部长素拉且·猜翁和中国驻泰大使宁赋魁等中泰各界代表600多人出席了揭牌仪式。
8.美国总统奥巴马6月24日在白宫会见出席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的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洁篪等中方代表团主要成员。
2015年7月
1.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赴俄罗斯乌法出席7月8日至9日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自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举 行会晤近6年来,金砖国家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发声、贡献力量,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国际关系 中的重要力量和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
2..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7月14日结束的维也纳谈判,为持续12年有余的伊朗核问题带来一份全面解决协议。伊核协议的 达成有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也给命途多舛的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与稳定的曙光,成为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成功范例。
3.7月15日,在国会内外强烈的抗议和反对声中,日本执政党在众议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别委员会上强行表决通过了与解禁集体自卫权配套的系列安 保法案。据悉,执政党计划16日在众议院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行表决系列安保法案,并在众议院通过后提交参议院审议。15日下午,日本民主党、维新党、共产党 等5个在野党举行党首会议,就16日缺席众议院全体会议表决达成一致。
4.中国与东盟国家7月29日在天津举行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简称《宣言》)第九次高官会。各方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就进一步全面有效落实《宣言》、加强海上务实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在落实《宣言》框架下就“南海行为准则”举行了磋商。
5、中国—东盟(10+1)外长会、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东亚峰会外长会和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等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8月4日起在马 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在东盟共同体即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的历史性背景之下,中国同东盟国家在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这个平台上一道聚焦发展、谋划合作,具有非比 寻常的意义。
2015年9月
1、、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1日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呼吁欧盟就难民问题达成符合其国际义务和《联合国宪章》的共同方案。
2、“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9月18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大会上,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共同敲响汇聚了11国各具民族特色声音的彩磬,奏响了中国东盟全面务实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最强音。3、9月26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同时,宣布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
2015年10月
1、日本政府9月30日正式公布了允许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新安保法,该法将在公布后6个月内实施。新安保法包括1个新立法和10个修正法。新立法是《国际和平支援法》,根据这一法律,日本可随时根据需要向海外派兵并向其他国家军队提供支援。
2、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0月10日表示,中方对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决定表示欢迎,将按照有关规定,确保这些珍贵文献得到保护和传播,充分发挥这些文献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创未来、捍卫人类尊严的积极作用。
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10月10日下午应邀出席朝鲜劳动党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与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金正恩等朝党 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0万平壤各界群众一起观看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当晚,金日成广场举行青年先锋火炬游行,金正恩和刘云山再次一同出席。
4、波兰驻华大使林誉平作为政府全权代表已于10月9日在北京签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波兰成为第五十三个签署方。
5、缅甸全国停火协议签署仪式10月15日在首都内比都举行,标志着缅甸和平进程取得历史性实质进展。中国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孙国祥和联合国、欧盟、印度、泰国、日本代表以及多国驻缅甸使节和缅甸国内多方代表等出席签字仪式。6、10月16日上午,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核心区繁华的普尔曼大酒店,在中外媒体与中印尼各界人士的共同见证下,由印尼维卡公司牵头的印尼 国企联合体与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正式签署了组建中印尼合资公司协议,该合资公司将负责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雅万高铁)项目的 建设和运营。
7、中国与东盟国家10月20日在成都举行了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十次高官会,同时还背靠背举行了第十五次联合工作组会。中国与东盟十 国外交部高官出席。各方就进一步全面有效落实《宣言》、加强海上务实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在落实《宣言》框架下就“南海行为准则”进行了建设性的磋商。8、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纪念日。当天,朝鲜在平壤友谊塔等地隆重举办纪念活动。
9、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布《关于应菲律宾共和国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关于管辖权和可受理性问题裁决的声明》,表示应菲方单方面 请求建立的所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做出的裁决无效,并敦促菲律宾遵守承诺,尊重中国依据国际法享有的权利,回到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南海有关争端的正确道 路上来。
2015年11月
1、博鳌亚洲论坛金融合作会议11月9日在伦敦开幕,这是亚洲和欧洲之间首次就金融合作举行国际性论坛。会议主题为“亚欧合作:金融互联的新蓝图”
2、当地时间11月13日晚,巴黎突遭“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震惊世界。这是欧洲的“9·11”!这是法国的别斯兰!从巴塔克兰剧院到法兰 西体育场,斑斑血迹在警示世人,国际社会联手打击恐怖主义刻不容缓。截至14日中午的初步统计显示,袭击事件已造成至少128人死、超过250人伤,其中 80人伤势严重。这是黎巴嫩内战结束25年来最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3、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七届部长级会议11月17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闭幕。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APEC21个经济体部长讨论了如何在“打造包容性经济,建设更美好世界”的主题下,扩大亚太区域的触角和影响力。会后发表了部长级会议联合声明。
4、在11月18日的国际能源署2015年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成为国际能源署联盟国。
5、东盟共同体将于今年年底宣布建成,届时东盟10国全面实现零关税,货物、服务、资本在区内自由流动,形成一个拥有6亿人口的统一市场。经济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需求日益紧迫。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东盟自身的互联互通规划形成高度契合。
2016年1月
1、俄罗斯政府1月2日发布公告称,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决议,批准2016—2020年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计划。自2001年俄颁布首个爱国主义教育“五年计划”以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俄政府施政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批准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在保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先方向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应面向所有社会阶层和年龄群体。
2、国际社会1月6日对朝鲜当天再次进行核试验表示坚决反对,强烈敦促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采取任何恶化局势的行动,并强调坚定推进半岛无核化目标,维护半岛及东北亚和平稳定。
3、世界银行1月6日发布2016年1月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下调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2.9%,增速低于去年6月份预测的3.3%,2017年和2018年,全球经济均增长3.1%。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称,2016年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风险之年。
4、巴基斯坦、阿富汗、中国、美国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四方机制首次会议1月11日在伊斯兰堡举行闭门磋商。这是四国就阿富汗和平与和解进程举行的首轮对话。5、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第一次协调人会议1月14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开幕。二十国集团成员、嘉宾国和国际组织协调人等中外代表400多人与会。杨洁篪强调,杭州峰会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全年工作将围绕“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4项重点议题展开。6、1月18日,中国和吉布提共和国港口与自贸区管理局(DPFZA)签署协议,将合作建设自贸先导区、开展中吉银行卡组织清算合作等。根据协议,中方将为吉布提建设一套先进的银行卡组织系统,为中国与吉布提之间的货币清算及贸易清算提供通道,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基础设施服务。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27日发表声明,宣布该组织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正式生效。中国正式成为IMF第三大股东。
2016年2月
1、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从2016年2月1日起,俄罗斯石油出口关税从目前的每吨73.3美元下调至每吨52美元,下调幅度达29%.2、朝鲜2月7日宣布利用运载火箭发射了“光明星4号”地球观测卫星,多国及国际组织对此表示关切,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
3、古巴与美国双方交通部长2月16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正式签署协议,决定恢复两国间定期商业直航航班。这被认为是古美关系回暖以来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4、美国白宫2月18日宣布,总统奥巴马将于3月21日至22日访问古巴。这将是80多年来美国在任总统首次访问古巴。
2016年3月
1、印度洋委员会第三十一届部长理事会会议日前在法属留尼汪通过决议,接纳中国成为印委会首个观察员。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李立作为中国外长代表应邀与会并发言。
2、经过两年共七轮的谈判,古巴与欧盟日前终于签署关系正常化协议,为欧盟与古巴在经贸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打开了宽广的通道。这是古巴继2014年12月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外交突破。
3、联合国安理会3月18日就朝鲜发射弹道导弹引发的严峻局势举行紧急闭门磋商。安理会随后发表媒体声明,对朝鲜近日发射弹道导弹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重申将继续密切监察有关情况,并采取适当行动。
4、当地时间3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布拉格同捷克总统泽曼举行会谈。双方积极评价两国关系发展,就中捷关系、中欧关系、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将中捷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捷关系再上新台阶。
5、亚洲开发银行3月30日在曼谷发布《2016亚洲发展展望》报告预测,亚洲发展中国家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为5.7%.该机构去年12月的预测值为6%.亚行下调亚洲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的同时,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为6.5%.2016年4月
1、欧盟统计局3月31日发布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继续成为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总量占从非欧盟国家进口总额的20%。数据显示,美国和中国2015年继续稳居欧盟前两大货物贸易伙伴地位,其中美国是欧盟最大出口国,中国是欧盟最大进口国。
2、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第二十八次会议4月8日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会议决定举行上合组织成员国主管机关“团结—2016”边防联合行动。
3、联合国公共新闻部4月7日发布媒体声明说,目前已有超过130个国家确认将于4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巴黎协定》。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4、针对菲律宾在中业岛升级改造机场,外交部发言人陆慷4月1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有关提问时表示,这充分暴露出菲律宾言行不一的虚伪性,也充分证明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仲裁案就是一个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挑衅。5、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0.2和0.1个百分点,降至3.2%和3.5%,但同时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认为中国推出的经济转型措施见成效。6、4月13日至14日,“上海五国”(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外交与军事代表、智库学者、上海合作组织及部分驻华外交机构、媒体代表约150人齐聚北京,共同纪念《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签署20周年。
7、外交部长王毅4月23日与老挝外长沙伦塞举行会谈,双方就南海问题达成共识。中老一致认为,南沙部分岛礁存在的争议不是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问题,不应影响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主权国家根据国际法享有的自主选择争端解决方式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老方理解中方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作出的排除性声明。各方均应支持直接当事国根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四条规定,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和平解决领土和海洋争议问题,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
2016年5月
1、外交部长王毅4月30日在北京与到访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会谈。王毅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推动两国关系改善发展。政治上应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中日四个重要文件,真诚正视和反省历史,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对华认知上切实把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共识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以积极和健康心态看待中国的发展。经济交往上切实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开展平等互利的务实合作。地区和国际事务上放弃对抗心态,与中方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
2、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正式公布首个联合融资项目——一条位于巴基斯坦境内、连接旁遮普省绍尔果德与哈内瓦尔的64公里长高速公路项目。亚投行选定首个项目意义重大,对推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大促进和引领作用,亚投行发展回应了亚洲国家共同发展的心声,展示了共助世界发展梦想的情怀。3、5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致电金正恩,祝贺他在朝鲜劳动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被推举为朝鲜劳动党委员长。
4、一连两天的第三届俄罗斯-东盟峰会5月20号在索契闭幕并发表索契宣言,提出将研究在欧亚经济联盟和东盟之间建立自贸区。在南海问题上,宣言主张尽快通过《南海行为准则》。5、5月20日,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蔡英文走马上任,在就职演讲中,对备受关注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给两岸关系带来不稳定因素。在蔡英文就职前后,俄罗斯、美国、德国等国家通过外交渠道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和反对“台独”立场。6、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即将于9月在杭州举行。这次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包容和联动发展”是主要议题之一。在中方推动下,今年G20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
7、北京时间5月29日2时45分(意大利当地时间28日20时45分),第61届冠军杯也是第24届冠军联赛决赛在米兰圣西罗球场打响,皇马在120分钟内与马竞战为1比1平,点球战5比3胜出,创纪录第11次夺冠,马竞成为首支前3届冠军杯决赛全部告负的球队。
2016年6月 1、2016年是中国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在过去这段岁月里,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和澜湄合作等倡议和机制,中国同东盟实现了地区经济加速融合发展。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外资来源地。2、6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圆满结束第二次中东欧之行。2016年3月首访中东欧,中国与捷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此次访问塞尔维亚和波兰,中国与两国关系均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次历史性访问,为不断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日韩自贸区第十轮谈判首席谈判代表会议6月27日在韩国首尔举行。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与日本外务省外务审议官片上庆
一、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部长助理金学道分别率代表团出席。在为期一天半的谈判中,三方将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协定领域范围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第四篇:国际重要节日整理
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2000年的主题是: “卫生用水” 2001年的主题是:“21世纪的水” 2002年的主题是:“水与发展”
2003年的主题是:“水——人类的未来” 2004年的主题是:“水与灾害” 2005年的主题是:“生命之水” 2006年的主题是:“水与文化” 2007年的主题是:“应对水短缺” 2008年的主题是:“涉水卫生”
2009年的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 2010年的主题是:“关注水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2011年的主题是:“城市水资源管理” 2012年的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
2000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 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水--二十亿人生于它!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2004年: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中国主题:人人参与 创建绿色家园
2006年:莫使旱地变为沙漠
中国主题: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7年: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中国主题: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中国主题: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2012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中国主题: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世界海洋日
世界海洋日,起初联合国将每年的7月18日确定为“世界海洋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此发表致辞时指出,人类活动正在使海洋世界付出可怕的代价,个人和团体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认真管理海洋资源。2008 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63届会议正式通过大会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指定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
2009年主题: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 2010年主题: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
中国主题为: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
2011年主题:我们的海洋,绿化我们的未来
中国主题:辛亥百年 海洋振兴
2012年主题:海洋与可持续发展
青岛主题:可持续发展、助蓝色跨越
世界人口日
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1987年7月11日,地球人口达到50亿。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1990年联合国根据其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的建议,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据此,1990年7月11日遂成为第一个“世界人口日”。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
1996年:生殖健康与艾滋病
1997年:为了新一代及其生殖健康和权力
1998年:走向60亿人口日
1999年:60亿人口日开始倒计时
2000年:拯救妇女生命
2001年:人口、发展与环境 2002年:贫困、人口与发展
2003年:青少年的性健康、生殖健康和权利 2004年:“纪念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10周年”。
2005年:世界人口日的口号是“平等 = 授权”,它侧重于性别平等以及赋予女孩和妇女平等机会如何能够改变生活和社会。这一天突出四个主要行动领域:教育、经济机会、生殖卫生和权利以及参与。
2006年:“年轻人”
2007年:男性参与孕产妇保健
2008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确定的主题为“这是一种权利,让我们将它变成现实”。根据这一主题,国家人口计生委确定的宣传活动主题为“生殖健康是一种权利,让我们将它变成现实”。
2009年: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世界人口日的主题确定为“应对经济危机:投资于妇女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人口日的主题,为了引导全社会支持计划生育家庭,帮助妇女创业,促进妇女发展,国家人口计生委将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确定为“关注计划生育家庭,促进妇女创业发展”。
2010年7月11日是第21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主题确定为:“每个人都很重要”。重点围绕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强调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的每一份报告都包含数据这一重要因素,这些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传播能够对决策产生影响,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
中国地区宣传活动主题确定为:“每个人都有贡献”。
2011年7月11日是第22个世界人口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将今年人口日主题确定为“关注70亿人的世界”。
2012年7月11日是第23个世界人口日,主题确定为“普及生殖健康服务”。
第五篇:2017年5月重要时事汇总
2017年5月重要时事汇总
国内部分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4月30日发布: 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但仍连续7个月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从13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产成品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有所上升,原材料库存指数与上月持平,其余10个指数均有所下降。2、5月1日12时起,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及北纬12度以北的南海(含北部湾)海域将全面进入伏季休渔期,比往年提前开始1个月。
3、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在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5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3日上午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年工作者、法治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他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4、5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宣布,研究团队构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单光子量子计算机。
5、总书记5月3日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建设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学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坚持德法并举、德法交融,努力培养更多优秀法治人才。6、2017年5月5日是中国共青团成立95周年的日子。在五四青年节期间,各级共青团组织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重要要求和殷切期望,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不忘初心跟党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7、5月5日下午,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实现首飞。我国C919大型客机项目全面进入研发试飞和验证试飞阶段,成功首飞意味着我国实现了民用飞机技术集群式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研制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参加大型客机研制任务的全体参研参试单位和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8、第121届广交会5月5日在广州闭幕,成交额与到会境外采购商均呈现增长趋势,释放积极信号。本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2063.57亿元人民币(折合300.20亿美元),同比增长6.9%,出口成交呈回稳向好态势。境外采购商与会196490人,来自213个国家和地区,同比第119届春交会增长5.87%。
9、针对台湾有关方面击伤大陆渔民事件,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5月6日表示,针对近一段时间以来台湾有关方面抓扣大陆渔船事件频发,我们多次强调,台湾方面应当尊重两岸渔民在传统渔区作业的事实,尊重正常生产作业的大陆渔民权益,停止无端抓扣大陆渔船的做法。但是今晨仍然发生了开枪击伤大陆渔民的事件,令人愤慨。我们要求台湾方面立即严肃查处这一事件,尽快放人放船,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10、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法国新当选总统马克龙致贺电。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国际影响,近年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中法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大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特殊重要责任。保持中法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方愿同法方携手努力,推动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11、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派出10个督查组,就有关地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情况开展实地督查。本次实地督查是“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的第二阶段,在前期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自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推进“放管服”改革重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兼顾地区分布,选取北京、辽宁、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云南、陕西等10个省(市)开展实地督查,详细了解当地“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总结改革成效,发现典型经验,深入查找问题,听取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的意见建议。
12、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中国品牌日的设立,体现了国家对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展示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坚定决心,2017年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13、2016年我国民航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962.51亿吨公里,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48796万人次,民航运输总量连续九年排名世界第二;国内281个机场完成旅客运输量10.16亿人次,首次突破10亿大关;旅客吞吐量千万级机场已经达到28个,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2950架,比上年底增加300架,是增加数量最大的一年。我国迈向民航强国,要进一步补齐空域资源、民航服务品质、适航审定能力、应急处置能力这4个短板。
14、当今世界最先进、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成功投产,实现了全自动化码头从概念设计到商业运营,开创了全自动化集装箱作业的新纪元。
15、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5月13日代表中国政府与国际刑警组织主席孟宏伟、秘书长斯托克在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国际刑警组织战略合作的意向宣言》。宣言指出,中国政府与国际刑警组织将在维护边境和贸易安全,打击非法市场、金融犯罪和网络犯罪活动,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为参与“一带一路”的国际刑警组织成员国的安全和稳定积极创造机会。
16、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14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7、蒙内铁路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全长约480公里,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蒙内铁路是肯尼亚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基建工程,目前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计划于今年6月开始试运营。
18、日前从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通气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0项,总量位列世界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1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30项,文化景观5项。国务院共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807处,两者总面积达到21.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23%。
19、第九届国际航联世界滑翔伞定点锦标赛5月13日在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闭幕,中国滑翔伞队战胜欧锦赛冠军塞尔维亚队获得团体冠军。这是中国队自2009年首次参加世锦赛以来取得的最好团体成绩。
20、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5月13日在北京宣布其理事会已批准新一批7个意向成员加入,成员总数扩大到77个。据亚投行行长金立群介绍,此次新增的7个成员包括巴林、塞浦路斯、萨摩亚3个域内成员,和玻利维亚、智利、希腊、罗马尼亚4个非域内成员。
21、近日,中国能建浙江院设计的巴基斯坦赫维利1230兆瓦燃气联合循环电站项目1号燃气轮机首次点火一次成功。1号燃机从运抵安装现场到首次点火
成功仅用94天,创造了H级燃机安装调试用时最短的全球新纪录。截至目前,浙江院在“一带一路”沿线累计完成8个项目,在建项目6个,合同总额超过2亿美元。
22、中国与东盟国家5月17日至1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十四次高官会和第二十一次联合工作组会,中国与东盟十国外交部高官出席了会议。23、5月18日,第十九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在福州开幕。本届海交会凸显海峡特色和海丝特色,展区规划总面积12万平方米,吸引了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6家企业参展参会。
24、梁思成建筑奖颁奖典礼5月17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生态建筑的倡导者和生态建筑理论的创立者、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以及尊重环境、秉持“相融方式”建造观并推崇简约建造成本的中国建筑师周恺获奖。25、5月18日消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今天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26、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5月19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亲切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国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要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全面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27、5月19日,中缅原油管道原油由云南瑞丽进入中国。随后,这批原油将以每天约50公里的速度继续向内地推进,再经过约650公里长途旅行,最终抵达位于云南安宁的云南石化。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缅甸实施的先导项目——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的一部分,中缅原油管道工程2017年4月投入运行,此次境内外投产管道全长1420公里。
28、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5月20日致电吴敦义,祝贺其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希望两党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坚持“九二共识”,坚定反对“台独”,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确方向,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之。
29、美国当地时间5月11日更新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显示,浙江大学在学科发展水平、国际学术影响方面取得新突破:植物与动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分别进入ESI世界前100位、世界前50位。30、5月22日是第二十四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黄润秋宣布,我国各类陆域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的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
31、国家旅游局5月29日发布的2017年端午节假日旅游市场信息显示,端午节假日第二天,全国假日旅游市场持续发酵,游客出行人次稳中有升。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5月29日,全国共接待游客35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7亿元。
32、从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获悉:2017年全军和武警部队院校招生计划日前下达,36所军队院校计划招生3.0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1.2万名、生长军官士兵学员0.48万名、士官学员1.41万名,不再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从在校大学生中考核选拔国防生。
33、国家旅游局近日发布的《厕所革命推进报告》显示,从2015年年初到2017年4月底,全国共完成新改建厕所52485座,占厕所革命三年计划(共5.7万座)的92.71%,预计2017年年底将累计完成7.1万座,将超额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计划。
34、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1日将乘专机离开北京,正式访问德国并举行中德总理会晤、赴布鲁塞尔举行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对比利时进行正式访问。35、2017年端午假日期间,全国假日旅游市场运行平稳,群众出游热情高涨,出游人次持续增长。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共计接待游客8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7亿元。36、28日至30日,2017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是中国-东盟博览会首次举办动漫产业的专业展,集中展出适合中国和东盟市场的动漫游戏产品及衍生品,推动中国和东盟动漫游戏产业深度交流合作。
37、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组结束对天津、山西、辽宁等7省市为期一月的督察进驻工作。据环保部30日下午通报,一个月来,中央环保督察组共计受理来自7省市的群众举报3.5万件。按照边督边改的要求,目前地方已办结2.3万件,罚款金额达3.3亿,7省市4018人因环境问题被问责。
国际部分 1、4月29日,欧盟27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会上,各国领导人仅用15分钟就通过了英国“脱欧”谈判指导方针草案。根据该草案,欧
盟对英谈判将坚持强硬立场,要确保最终达成的“脱欧”协议不可让英国享有优厚待遇,要让英国为“脱欧”“付出代价”。
2、“春天来了,全球经济的春天也来了。”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对世界经济形势给出了这样的积极判断。IMF此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5%,该报告还预测201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上升到3.6%。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经济前景都有所改善。分析人士称,世界经济仍面临诸多风险,此轮复苏应当被看做一个机会,各国政府应该利用好这个机会,促进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
3、5月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17票对213票的投票结果通过《美国医保法》法案,推翻了“奥巴马医改”的诸多重要内容,在废除和替代“奥巴马医改”主要内容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法案需要参议院批准并经总统签署后才能生效。美国媒体分析认为,新法案是共和党立法方面取得的重要胜利。不过,新法案可能会提高患者负担,使数百万人失去医保,而新法案在参议院也会再次面临激烈争论。
4、美国白宫5月4日宣布,总统特朗普将开启任内首次外访,于本月晚些时候出访中东地区和欧洲多个国家。相比于大多数美国总统将加拿大或墨西哥作为首个外访地,特朗普则相中沙特等中东国家。
5、法国多家民调机构5月7日晚公布数据显示,法国前经济部长、“前进”运动候选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当天在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获得超过65%的选票,当选新一任法国总统。年仅39岁的马克龙将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近6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6、近期国际油价整体疲弱,特别是5月4日大幅下跌4.8%,创去年11月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达成减产协议以来新低。
7、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5月9日举行阅兵式,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2周年。今年共有约1万名官兵、114件武器装备参与其中。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其第十四次阅兵式讲话。8、5月10日,韩国新任总统文在寅宣誓就职。他表示,将成为全体国民的总统,力争打造全民团结、和谐相处的全新国家。有舆论指出,文在寅的当选和就职,意味着韩国持续了150余天的权力真空终于画上句号,韩国有望掀起一阵改革与统合之风。
9、欧洲核子研究中心5月9日在日内瓦正式揭幕了最新“Linac 4”线性加速器,该加速器的落成将为该机构包括大型强子对撞机在内的加速器组合注入更高能量的离子束,帮助大型强子对撞机在未来实现更高亮度。
10、外交部发言人耿爽5月1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截至目前,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将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领导人圆桌峰会等活动。耿爽说,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将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来自全球的4000余名记者已注册报道此次论坛,可谓盛况空前。
11、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5月11日在意大利南部城市巴里召开,包容性增长成为此次会议的首要议题。
12、韩国执政的共同民主党“萨德”对策特别委员会5月12日表示,要求政府着手准备“萨德”部署问题国会批准程序。“萨德”是朴槿惠政府时期的积弊,部署草率、弹劾后持续强行非法部署,必须要对此进行清算。新政府已成立,国防部等政府部门应立刻停止非法部署“萨德”程序,以紧密的韩美协商和国民协商为基础,向着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方向作出决定。
13、综合报道,法国新任总统马克龙于5月14日宣誓就职。他承诺,会竭尽所能克服社会分裂和修补国家裂缝,重拾国家自信,建立强大的法国,以恢复法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报道称,现年39岁的马克龙在当地时间14日上午11时30分宣誓就职,接替卸任的奥朗德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八任总统。他也是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14、总部设立在泰国曼谷的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亚太经社会)5月15日至19日举行第七十三届年会,并庆祝该组织成立70周年。
15、5月19日,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第七十三届年会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加强全面无缝互联互通促进亚太可持续发展”决议,为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提供了授权。
16、正在沙特阿拉伯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5月21号出席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就打击资助恐怖分子活动达成协议,加强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反恐合作。特朗普下午出席阿拉伯伊斯兰美国峰会时表示,未来将以中东作为新的中心点,来打击极端主义。
17、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5月21日重新当选执政党正义与发展党(正发党)主席。
18、美国总统特朗普5月20日抵达沙特,开始上任以来的首次出访。抵达当日,特朗普与沙特国王萨勒曼签署了价值高达110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美国国务院称此举旨在保卫沙特和海湾地区安全,增强该地区的反恐能力。
19、第七十届世界卫生大会5月22日上午在日内瓦万国宫开幕,来自世界卫生组织194个成员的与会代表将在为期10天的会议中聚焦全球公共卫生热点议题,选举下一任世卫组织总干事。预计大会将通过多项公共卫生决议或决定。
20、朝鲜5月29日要求韩国新政府废除前总统朴槿惠执政时期设立的统一准备委员会。
21、法国总统马克龙5月29日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会见来访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双方就叙利亚局势、乌克兰问题等国际事务议题“坦诚、直接地”交换意见,呼吁加强在叙反恐合作,并同意依照旨在解决乌克兰问题的“诺曼底模式”,尽快举行新一轮四国峰会。
22、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30日宣布,美军首次洲际弹道导弹拦截测试获得成功。导弹防御局发表声明说,美军当天从位于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的试验场发射了一枚模拟洲际弹道导弹,美军在分析计算海基X波段雷达以及其他传感器监测和跟踪模拟导弹搜集到的数据后,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一枚拦截导弹。拦截导弹在外层空间释放出“杀伤飞行器”,在直接撞击中摧毁了模拟洲际弹道导弹。
23、朝鲜30日证实再次试射弹道导弹。这是朝鲜一个月内第三次试射弹道导弹。据朝中社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29日在现场指导了试射。
24、日本《产经新闻》30日报道,联合国言论自由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大卫·凯伊将于6月6日向联合国提交报告草案。草案要求日本政府不要介入“慰安妇”问题的历史记载。草案中还提到日本中学教科书删除和篡改“慰安妇”问题记载等情况,要求日本政府重新审查教科书审定方式。报道称,日本政府计划针对这份草案提交“反驳书”,但草案直接被提交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可能性较大。
25、基希讷乌(摩尔多瓦首都)消息:摩尔多瓦总统多东29日对摩外交部当日宣布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一事表示强烈谴责。
26、孟加拉国气象部门30日说,风暴“莫拉”当天已登陆孟加拉国,当地部门已要求受影响地区的近百万人疏散撤离。
27、伊拉克首都巴格达29日夜和30日上午发生两起炸弹袭击,导致至少14人丧生、81人受伤。
28、据巴西民防部门29日通报,巴西东北部的阿拉戈阿州和伯南布哥州近日连降暴雨,引发洪灾,造成41个市镇受灾,至少7人死亡,约4.8万人无家可归。
29、当地时间5月29日晚,中国和巴巴多斯建交40周年招待会在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敦举行。来自中巴两国的政府、企业、医疗、文化机构代表,以及多国驻巴使团代表约240多人出席了当晚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