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复习提纲

时间:2019-05-13 03:2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复习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复习提纲》。

第一篇: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复习提纲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基本知识点(单选、多选、辨析知识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197

2.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P197

3.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P198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P199

5.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P206

6.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P207

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P209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8.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P211

9.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P212

二、综合知识点(材料分析、案例分析及综合论述知识点)

1.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P203

(1)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2)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3)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4)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5)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6)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7)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二篇:2013版毛概教案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定稿]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形成的依据和过程,了解国际形势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曲折发展,了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了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学生全面认识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准确认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难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教学学时:3课时

教学手段、方法:多媒体PPT、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判断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是观察和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内外政策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勇敢地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密切关注世界上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各种矛盾的变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继续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2、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毛泽东还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3、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步形成了新的判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更深入地分析了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一科学判断是对当今世界历史发展主流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与科学概括。

4、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首先,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有可能的。

其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个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第四,和平与发展问题成为时代主题,但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向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于条件。但同时,世界仍然不安宁,全球发展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日益明显,领土领海争端时有升温,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局部动荡频繁,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生存、发展或实现某些方面重大突破时所面临的有利时期。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战略机遇期需要人们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是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的,可以延续的拓展。十八重申,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2、新形势下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变化

国际方面:一是国际力量对比向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三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更多;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

国内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二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四是制度优势日益显现。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1、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2、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一,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第二,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共赢的发展道路。

第三,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第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第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第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第七,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党在建国时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这一基本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 根据国 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做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又对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

邓小平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主张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

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他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霸权政策,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策经济新秩序;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江泽民还指出,我们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外交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由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决定的。我国和平外交的性质决定了外交工作要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

奉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必须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重在推进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第三篇: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摘要:目前,国际形势总体平稳、局部动荡态势,大国围绕国际秩序和地区热点加强博弈,世界格局变化更加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内经济迈向新常态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大力开拓创新,成果显著,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新形势下,中国该如何发展?发展空间有多大?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全面的角度,不仅要看到国内的发展状况,也要看到国际发展形势以及我们的外交地位。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依法治国,大力发展民生。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治理、能源安全和劳动力配置等都是摆在眼前的紧迫问题。从国外形势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上升。纵观全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 体 和平、局 部 战 争,总 体 缓 和、局 部紧 张,总 体 稳 定、局 部 动 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总体来看,世界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为主导,从自身合法利益以及各国共同发展出发,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角逐,谋求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国际形势千变万化,国际局势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各国想要在这种局势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谋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勇于面对竞争。中国又有怎样的外交战略呢?

一、国际格局与外交关系

世界格局是指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相对稳定的一种关系。21世纪以来,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地方冲突与民族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信息革命阶段,一切都要在信息革命的天秤上重新定位、衡量,外交工作也不例外。在信息每时每刻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万变不离其宗,坚持以和为贵,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私利。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应通过对话、谈判、交流、互动来化解冲突和矛盾。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也是世界人民的意愿。中国和合外交的理念,渊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睿智的生命智慧。尽管中国外交面临冲突和矛盾多发期,但只要能“处变不惊,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就能开出新局面。

二、国际安全与地区热点

2015年,全球地区热点仍然集中于中东、东欧和东亚三个地区,但形势出现新变化,而且特点各不相同。对中东地区来说,美伊关系对中东形势有决定性影响,美伊对抗结束是历史性事件。在后伊核时期,美伊关系将由对抗状态转化为非敌非友状态,伊朗承认美国在中东的主导权,而美国则承认伊朗的地区大国地位,承诺不损害伊朗政权的安全。双方都将从这一妥协中受益。虽然由于美国国内多数人反对伊核协议,两年后新当选的美国总统是否继承奥巴马政府的这份外交遗产尚有不确定因素,但从大势看,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是大势所趋。后伊核时期给中东地缘政治带来的新格局,将为其他国际力量如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东施展影响提供更大空间。亚太是地区热点问题集中的第三个地区,2015年有关形势也出现一些新变化。与中东热点不同,围绕亚太地区热点,有关当事方之间实际发生冲突的风险并非在升高,而是趋于降低。无论是在有关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上,还是在冷战遗留问题如朝鲜半岛上的对立,可控性总体都有所加强。亚太地区的紧张气氛主要来自大国在地缘政治上展开的战略博弈。美、日为在对话战略博弈中争取有利态势,常常利用地区领土争议问题做文章,而个别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试图利用大国矛盾,坐收渔利。因此,管控这一地区的热点问题,关键在于大国关系,尤其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增强战略互信。2015年,由于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总体朝积极方向发展,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摩擦和争议并未对地区安全形势造成根本影响。从局部来看,亚太地区与中国外交密切相关,美国实施重返亚太的政策下,其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与加强与菲律宾等国家合作,使得中国南海问题的矛盾更加突出,中国陷入复杂的发展环境中。为此,中国不断加强与亚太地区的国家的友好联系,在外交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三、中国周边形势发展变化 中朝关系回暖、中日关系中的碰撞、中越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等等,面对复杂的周边形势,以“亲诚惠容”为理念的中国周边战略浮出水面。围绕“亲诚惠容”理念,中国周边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第一,亚信峰会作为契机,使得中国所倡导的亚洲新安全观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倡导并践行符合亚洲发展实际和共同利益的新安全观是亚洲国家的普遍诉求。第二,以APEC北京峰会为平台,中国所倡导的亚太自贸区为APEC注入了新的活力。亚太自贸区方案强调,亚太自贸区的建设应以所有APEC成员参与为前提。目前,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三驾马车”并存的局面:前景尚不明朗的中日韩自贸区、不包括中国的TPP与不包括美国的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显然,要摆脱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目前的困境,亚太自贸区是一个理想的出路。

四、“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及问题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一带一路”将会以开放多元的特征推进区域合作的进程,并有可能成为最终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个新途径。

五、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 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继续巩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根据国际新形势的变化以及自身外交战略的调整,对自身与发展中国的外交战略也进行了调整和丰富,以谋求同兄弟国家的更好发展。邓小平基于对时代主题的全面认识, 从中国独立自主出发,确定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 ,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战略基础不会改变,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要永远维护第三世界的共同利益。第二,中国要联合第三世界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绝不做第三世界的领袖。中国作为国际中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更加重视从战略高度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探索双方经济合作的新形式。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工作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经、政经结合,互利互恵、共同发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伴随中国不断调整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战略,伴随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形式的多样化与制度化,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遍及发展援助、贸易、投资、金融、能源等各领域,真正走向了互利共赢的全方位经济合作。

第四篇:国际投资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国际投资导论

一、投资与国际投资的含义

(一)投资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投资通常是指为获取利润而将资本投放于企业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购买国内外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来实现。所以,在西方,投资一般是指间接投资,主要介绍如何计算股票和债券的收益、怎样评估风险和如何进行风险定价,帮助投资者选择获利最高的投资机会。

而在我国,投资概念既包括间接的股票、债券投资,也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包括有价证券)的经济活动。有时也用来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包括有价证券)的经济活动,必须运用资金,而运用上述资金的过程是一种经济活动。因此,投资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用来指特定的经济活动,又用来指特种资金。

简而言之,可以把投资定义为:经济主体为获得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用于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

从定义中看出,一项投资活动中至少包括投资主体和货币或其他经济资源等投资客体两个方面。

(二)国际投资

1、国际投资的含义

各类经济主体(包括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官方和半官方机构和居民个人等),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流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国际投资相对于国内投资而言,应从同质性和特异性两方面来把握国际投资的内涵。

同质性:主要表现为逐利性和风险性。

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相对多样性、客体的相对多样性、目的的相对多样性、运营的相对复杂性

(三)区分国际投资与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投资主要以国际资本流动作为外在表现形式,但并不总是产生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资本流动也并一定就是国际投资。

(四)国际投资动机:

1、生产国际化是促进国际投资的直接动机

2、开发和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

3、分散和减少风险

4、绕过贸易壁垒或障碍

5、实现企业全球发展战略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最高层次体现

二、国际投资的方式

(一)按投资期限分类

1、长期投资

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权、股票以及实物资产等

2、短期投资

投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债权

(二)按资本来源及用途分类

1、公共投资

由政府或国际组织用于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投资

2、私人投资

一国的个人或企业以赢利为目的而对东道国经济活动进行的投资

(三)按资本的特征分类

1、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到国外直接开办工矿企业或经营其他企业,即将其资本直接投放到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活动。

2、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国际证券投资以及以提供国际中长期信贷、经济开发援助等形式的资本外投活动。

(四)其他投资方式

1、补偿贸易

进口方外汇短缺,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出口方引进机器设备、技术等,待工程建成以后,以其生产的产品或商定的其他商品或劳务分期偿还

2、国际融资租赁

指含有国际因素的出租人按照承租人的要求购买物并租赁给承租人,由承租人按约定支付租金,在租期结束时,承租人得以支付租赁物象征性余值并取得租赁物所有权的交易。

3、国际工程承包

以自己的资金、技术、劳务、设备、原材料和许可权等,承揽外国业主的工程项目,收取成本费及应得利润。

4、BOT投资(Build-Operate-Transfer)

政府同私营机构(在中国表现为外商投资)的项目公司签定合同。

由该项目公司承担一个基础设施或公共工程项目的筹资、建造、营运、维修及转让。在双方协定的一个固定期限内(一般为15~20年),项目公司对其筹资建设的项目行使运营权,以便收回对该项目的投资、偿还该项目的债务并赚取利润。

协议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该项目无偿转让给东道国政府。

三、国际投资的特征

1、投资目的多元化;

除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价值,还包括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公益价值

2、投资体现着国家与民族利益;

受国家、民族自身利益因素的制约,具有一定政治色彩

3、投资所使用的货币既单一又多元化;

国际投资中货币单位及货币制度的差异性---汇率

4、投资环境存在着差异;

国际投资环境的差异性与复杂多变性---政治环 境 + 经济环境 + 法律环境 + 社会环境 + 自然环境,因此风险更大

5、投资风险较大;

国际投资中生产要素的流动要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6、投资主体多元化:国际投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

7、国际投资领域的市场分割及不完全竞争性

8、投资方向是双向的。

双向化 = 吸引外资 + 对外投资

四、国际投资的主体和客体

1、投资主体:(1)跨国公司(2)跨国金融机构(3)官方和半官方的机构(4)个人投资者

2、投资客体:(1)实物资产(2)无形资产(3)金融资产

五、国际投资其他学科的关系

1、国际投资学与投资学的关系

从本义上讲,西方投资学的研究对象是证券投资微观理论,如证券组合理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市场有效性理论。因此,它与国际投资学的区别是较为明显的:首先,国际投资学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证券投资领域,还包括直接投资领域;

其次,贯穿于国际投资学的核心问题在于“跨国性”的研究,即为什么不在国内而要去国外投资,而西方投资学的核心却没有体现这一点。另一方面,两者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表现在国际间接投资理论是在西方国内证券投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证券组合理论向国际领域的延伸与发展。

2、国际投资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3、国际投资学与国际金融的关系

国际金融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汇率体系三个方面。其核心问题是研究资本和资产如何通过国际金融市场来配置。与国际经济学一样,国际金融也是研究货币资本国际间的流动,但国际金融市场中,资本以短期的流动性强的货币形态出现,金融市场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及证券投资提供结算和融资手段。而国际投资学研究的是国际间中长期货币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运动及其规律性。在国际直接投资中,资本是以生产要素等表现的。而间接投资也是长期的。

国际金融主要研究货币的国际收支及短期国际货币资本的运动,国际投资学也不同于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其研究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可见,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主要着眼于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关系的研究;而国际投资学的研究对象相对狭窄,但它不仅涉及到由于投资活动所引起的宏观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且包括国际投资微观经济活动的理论与方法。

4、国际投资学与国际贸易学其联系在于:

(1)两者的研究领域都涉及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

(2)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一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往往是国际投资行为的基础和先导。另一方面,国际投资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反作用。因为国际投资行为的发生,会引起购买力在国际间的转移,从而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当国际投资完成、形成生产能力后,又会引起东道国进口的减少。其区别在于:

国际贸易学对商品流动的研究侧重于交换关系方面,从原则上讲,国际贸易活动是在价值相等基础上实现利用价值的交换,商品最终进入消费领域;而国际投资学则侧重于对商品生产属性的研究,从根本上看,国际投资活动是把商品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领域并实现价值增殖。因此,前者重在研究一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后者重在研究一国参与国际生产的能力。

六、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加速生产与资本国际化;(2)推动技术创新与推广;

(3)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4)推动国际金融的发展;

(5)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第二章 资本与投资理论

一、资本概念: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二、资本的主要特征有: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是一种运动

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三、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投资理论

1、凯恩斯的投资理论

2、后凯恩斯的投资理论

3、波特竞争战略理论

四、其他专业投资理论

1、巴菲特的投资理论

2、魔鬼投资学

3、奈斯比特的全球经济与全球投资说 第三章 国际投资理论 什么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国际经济理论的重要分支,它是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理论,即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会发生的理论,因此,也可以称为国际直接投资动因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内部化理论

四、比较优势论

五、国际生产折中论

六、“两缺口模型”理论

七、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八、技术地方化理论

九、国际投资发展理论

十、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第四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

一、跨国公司的概念

(一)定义 指在两个或更多的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得以具有吻合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二)界定

(1)地理范围上的界定:是否是跨越国界、在国外经营业务的企业组织。

(2)所有权标准上的界定:以跨国公司的股份拥有、管理控制所依据的法律基础作为划分企业是否为跨国公司的标准。

(3)经营管理特征上的界定: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层必须具备全球性的经营理念。

完全以世界性的经营态度来规划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实现以高级的公司内劳动分工为特征的职能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4)跨国经营业绩指标上的界定:

A应用比例方法来衡量和反映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国际销售率、海外资产比率、国际管理指数、国际投资指数、海外公司比率。B相对、绝对指标组合法

海外销售总额、海外销售净额、海外资产比率海外销售率、外贸依存度、投资结构水平、生产依存。

C生产经营活动跨越国界

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子公司,并对子公司能达到有效控制;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战略,并将其所有经营活动都置于该战略的指导之下。

(三)标准

1、结构标准

跨国公司强调的是多国生产设施的综合,而不仅仅是市场的组合。(1)地区分布(2)国外生产或服务设施(3)所有权

2、营业实绩标准

主要以在国外的生产、销售、赢利或资产等绝对额或相对数作为标准,但金额或百分比的具体数字应该是多少,则并无统一的说法。

3、行为标准

作为跨国经营的企业,其最高领导层的决策行为公平地对待和处理世界各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经营具有世界性、跨国性。

4、控制标准

控制标准认为跨国公司通过股权或非股权的方式对海外分支机构进行控制。

5、人力资源标准

某些东道国却要求来本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必须雇用一定比例的本国员工,否则就无法享受外商投资的优惠待遇。

二、跨国公司的经营特征

(一)实行全球战略管理

(二)内部一体化经营管理

(三)利用直接投资争夺世界市场

1、跨国公司从利用价值竞争手段,转向非价格竞争手段争夺世界市场。

2、跨国公司扩大内部贸易

(四)利用先进技术保持竞争优势

(五)综合型多种经营发展

三、跨国公司发展过程

(一)跨国公司雏形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二)跨国公司成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三)跨国公司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至90年代初)

(四)跨国公司全球发展阶段(跨国公司的调整与改革)

(五)21世纪跨国公司新的战略取向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四、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

(一)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促进企业跨国化

(1)经济全球化概念(2)企业跨国化(6个表现)

①跨国公司与政府之间的联系 ②跨国公司母公司与母国子公司的联系 ③跨国公司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联系 ④跨国公司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 ⑤跨国公司与各类国际政治、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 ⑥跨国公司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3)经济全球化促使公司和产品国籍日益模糊化

①公司国籍日益模糊化②产品国籍日益模糊化

2、企业跨国化推动经济全球化

(1)加速生产与资本国际化(2)推动技术创新与推广

(3)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4)推动国际金融的发展

(二)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

(三)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影响

(四)跨国公司国际投资参与方式

1、股权参与

股权参与是指跨国公司在其海外公司中所占股权份额,它是通过直接投资实现的。在股权参与中全部拥有的资公司。

(母公司拥有子公司股权在95%以上)和合资企业(1)建立国际独资企业

独资企业 也称为全部股权拥有,这是直接投资的传统形式,其子公司称为全资拥有子公司,即母公司拥有子公司股权的95%以上。在我国,对外商以这种方式设立的分支机构称为外商独资企业。一般来说,那些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倾向于以独资形式对外直接投资。拥有子公司的全部股权,跨国公司就可以把子公司完全纳入它的全球安排,服从它的整体利益,以获取丰厚的利润。概括而言,跨国公司采取独资的主要原因在于:垄断技术优势;便于采用转移价格;有利于母公司统一决策和管理;实施全球战略的需要。

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独资公司的方式主要是投资新建企业和收购东道国企业的股权或财产。股权收购在收购人(跨国公司)与股权持有者之间进行,财产收购在收购人与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之间进行。无论是从收购所涉及的范围还是从有关文件的处理来、看,收购公司财产比收购股权容易。通过收购形式设立子公司,投资小,见效快,有助于投资者充分利用被收购公司原有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销售系统和信息系统。(2)建立国际合资企业

合资经营企业通常是指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依据股份关系共同举办的具有独立合作法人地位的企业,双方除可以用现金投资外,还可以用机器设备、厂房等有形资产和技术、专利、土地使用权、商标等无形资产作价后作为股份投入,同时获得相应的股权并根据股权份额分享企业收益、分担企业风险,其责任以各自认缴的股份为限。在我国的中外合资企业属于这种类型。

(3)建立国际合作企业

合作经营是指合作双方按照契约关系共同经营企业,双方的责任权利均由双方协议后由合同明确规定。合作企业可以是组成法人的,也可以不组成法人。合作双方是一种合伙关系,合作双方分别各自纳税。在我国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Sino-Foreign Coopera five Venture)属于这种类型。合作经营的出资方式一般是在契约中规定:外国公司主要提供外汇资金、设备、技术,有时也提供某些原材料;东道国合营者主要提供使用场地、厂房、当地资源、公用设施和劳务。对不同的项目,各方出资内容会有差异

合营企业目前已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最为普通的形式。从跨国公司角度看,合营企业有其独特的优点:可以减少或避免政治风险,如内外合营可以减少东道国政策变化或被征收的风险;由于企业是外国投资者与当地投资者合资经营,共负盈亏,外国投资者除可享受对外资优惠外,还可获得东道国对本国企业的优惠待遇;可以利用当地的合伙者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了解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保证取得企业经营所需的信息资源,以便增强其竞争能力;如果是以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管理知识作为股本投资的话,实际上是输出了“产品”,如果合资企业生产中使用的原材料需要进口,外国投资者又可以获得原料商品的优先供应权。

对东道国来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采用合资企业方式引进外资的好处主要是:合资经营是利用外资弥补本国建设资金不足的好办法;外国投资不仅解决外汇现金的缺乏问题,而且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填补东道国国内技术空白,发展短线产业部门,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为了开拓市场,合营产品可以利用公司的销售渠道,打人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由于合资企业是在东道国举行,这将有利于当地人员的劳动就业、原材料供应,带动国内有关配套协作企业的发展,以及增加税收等。(4)收购国外企业

2、非股权参与

非股权参与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被跨国公司广泛采用的经营方式,主要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公司中不参与股份,而是通过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来取得某种程度的实际控制权,实现本公司的经营目标。

跨国公司通过非股权经营既可以少承担风险,又可以凭其技术、管理和销售网络获得满意的利润。对东道国来说,采用非股权经营可以更多地拥有企业控制权,以分享利益。通过非股权经营,跨国公司可以或明或暗地控制当地企业,而且控制程度也可大可小。实际上,这是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有化政策和外资渐退政策,跨国公司采取的一种灵活的变通方式。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虽然失去了股权控制,但仍可以凭借其先进的技术、经营管理和销售机制等优势,谋求继续保持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原有地位。现在,跨国公司的非股权参与得到了广泛发展,其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常见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许可证合同

签订许可证合同后,跨国公司按一定的价格向东道国转让某种技术,而对转让的某种技术知识的补偿采取提成支付的方式,即在一定年限内,按产品的产量和产品的销售价格,根据协议规定的百分比提取提成费。在合同有效期内,跨国公司有义务向许可证获得者提供改进和改善技术的情报,而许可证获得者也有义务向技术提供者作技术反馈。跨国公司不参与东道国公司的股权,但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可以进行监督。许可证合同是一种契约或协议,许可证提供者仍保持所提供技术的所有权,只是将使用权有偿让渡给许可证获得者。(2)管理合同

管理合同又称经营合同,在拉美国家叫风险合同,在中东国家称工作合同。这种合同在不同的国家,内容差别也很大。从广义上看,管理合同也是一种技术合同。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面经营管理,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商业管理、行政管理等。这类管理一般适用于刚投产的产品、专供外销的工厂和大型旅游项目。另一类是技术管理,即、由外国技术公司、外国技术人员或第三方的技术总公司或技术人员来进行管理。管理合同的特点是不投资只管理。订立管理合同就意味着授权给技术公司管理企业,当然企业重大问题仍由董事会批准决定。外国技术公司要向董事会提供各种资料,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

东道国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与跨国公司签订的自然资源合作开发项目也属于合同,但与一般的管理合同不同,即外方起总承包商的作用,东道国在开发中不投入资本,也不承担风险。跨国公司得到的报酬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以市场价格购买项目所生产的一定份额的产品。(3)交钥匙合同

交钥匙合同,又称“一揽子合同”,是指承包商从工程的方案选择、建筑施工、设备供应与安装、人员培训直至试生产承担全部责任的合同。在交钥匙合同的基础上除去建筑施工部分,就是半交钥匙合同,总承包商只对建筑施工负监督责任。(4)工程承包合同

工程承包是一项综合性商务活动和经济交往,它通过国际间的招标、议标或其他协商途径,由跨国公司承包以提供自己的技术、资本、劳务、管理、设备、材料、许可权等,按国外工程业主(发包 人)的要求,为其营造工程项目或从事其他有关经济活动,并按事先商定的合同条件收取费用的一种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方式。工程承包的项目包括水坝、管道、高速公路、地铁、机场、通信系统、电站和工厂联合企业等。工程承包按承包合同范围划分,可分为工程咨询合同、施工合同、工程服务合同、设备供应合同、设备供应与安装合同、交钥匙合同、交产品合同。(5)技术协作合同

该合同规定跨国公司不提供资本或为项目提供融资,不享有产品所有权或购买权,不承担产品销售责任。只为项目提供各方面的技术服务。跨国公司以取得特别费用作为报酬,特别费用包括双方预先协议规定的费用以及生产出产品以后在一定时期内根据产品销售额提取的一定比例的费用。

(6)设备租赁(Equipment Iea ing)这是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十分活跃的一种跨国参与方式。出租的设备通常有飞机、船舶、石油钻机、大型电子计算机、起重机和某些成套的生产设备等。在一项租赁交易中,凡设备购置成本百分之百由出租人独自承担的称为单一投资者租赁。设备购置成本的小部分由出租人投资承担、大部分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人提供贷款补足的称为杠杆租赁(Leaverage Lease)。单一投资者租赁是人们所熟悉的基本方式和传统做法。杠杆租赁是近十几年来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最高级的一种租赁形式,适用于筹措资产价值几百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长期租赁业务,可满足对有效寿命达10年以上,高度集约型设备的融资需要(如飞机、集装箱、工厂、输油管道、近海石油钻井平台、卫星系统等)。(7)销售协议(Sales Agreement)这是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销售网络来扩大自身产品销售的重要方式。销售协议可分为分销、商业代理和寄售。分销是指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商业机构签订协议,由后者按照跨国公司规定的价格在东道国销售其产品。分销商从跨国公司进货时,获得有利可图的折扣优待。商业代理是指跨国公司委托东道国的商业机构为其商品寻找买主。代理商本身不直接从事该产品的购销活动,而是由卖方与、买方直接成交。代理商按成交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佣金。寄售是指跨国公司将商品运交给东道国的商业机构,委托后者代为销售,直到该商品在市场出售以后,再由寄售商交还货款,并从货款中扣除佣金。(8)特许营销(Franchise)这是商业和服务行业中跨国公司比较流行的一种参与方式。如世界闻名的麦当劳快餐店、肯德基快餐店、可口可乐饮料公司和假日旅馆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建立它们的全球经营网。特许营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营销总店均是一些在顾客中已享有较高声誉的企业,有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营销总店允许营销分店(Franchisees)使用它的商品名称,并对分店的经营活动给予协助。但分店的所有权并不归总店所有,而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分店只按销售额或利润的一定百分比(也有的按固定金额)向总店缴纳特许权使用费。

五、跨国公司经营战略

(一)职能一体化战略

(二)地域一体化战略

四、跨国公司理论

(一)跨国公司理论概述

80年代以来,许多跨国公司为了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对其战略进行了全面创新,并不断调整其经营活动.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变化孕育着重要的理论变革.虽然有些研究属于对原有理论体系的局部修正,但对战略管理,战略联盟等的研究却展示了跨国公司理论的最新发展.(二)战略管理理论

1、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

2、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局限

3、动力能力理论的提出

(三)战略联盟理论

1、概念

战略联盟概念最早是美国DEC 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长期性联合与合作,是自发的、非强制的,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管理的独立性和完全自主的经营权。

2、企业战略联盟的动因

企业战略联盟的动因可分中间动因和最终动因两种。其中最终动因是指获得预期的经济绩效,中间动因包括资源(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的共享和风险与成本的共担。具体来说,战略联盟的动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竞争力。

在技术日益分散化的今天,已经没有哪个企业能长期进行技术垄断,企业单纯依靠自己的能力已经无法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为此,大多数企业的对策都是尽量采用外部技术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势相长。具体方法是与其它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借助与联盟内企业的科研人员合作,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实践证明,战略联盟除了比传统的全球性内部战略和金字塔式管理组织具有更为活跃的创新机制和更经济的创新成本外,也更能照顾到不同国家、地区、社会团体甚至单个消费者的偏好的差异性,更有利于开辟新市场或进入新行业,因而有更强的竞争力。

(2)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和范围经济。

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要求研究开发能不断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研究开发成本,分散研究开发风险。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开发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使得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很高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要从技术自给转向技术合作和技术相互依赖,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信息传递渠道的密度与速度以避免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或因孤军作战导致全社会范围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降低风险。与此同时,市场和技术的全球化,提出了要在相当大的规模上和多个行业进行全球生产的要求,以实现最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能在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全球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3)防止竞争过度。

随着大企业市场渗透力度的加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一定容量的市场分割最终会在大企业之间告一段落。如果大企业间仍在所剩无几的零星小市场中继续展开全面竞争,不仅成本提高,造成两败俱伤,而且还可能因为竞争过度而失去自身现有的市场。因此,为了避免未来竞争地位的丧失,避免在诸如竞争、成本、特许及贸易等方面的纠纷,企业之间必须建立战略联盟,加强合作,维护竞争秩序。

(4)挑战“大企业病”。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加,协调成本上升正使得一些大企业的行政效率向着官僚式的低效率迈进,出现所谓的“大企业病”。战略联盟的经济性在于企业对自身生产效率的战略性革新,不涉及组织的膨胀,避免带来企业组织的过大及僵化,使企业保持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资源使用的高效率。战略联盟还可避开反垄断法对企业规模过大的制裁。

(四)社会力理论

1、什么是社会力理论?

社会力理论就是研究企业在多元目标体系下,赢得社会尊重和赞誉的能力,与社会协调一致、与环境相容共生的能力,并解释跨国公司关注社会、环境的新的经营战略和行为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任务是应用道德哲学的基本方法、探索跨国公司实现新的目标体系的动力源泉,并合理解释跨国公司行为和价值观的新变化。社会力理论的产生不仅是跨国公司理论的必然演进,更是跨国公司实践的客观要求。

2、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的内容

(1)跨国公司新的历史使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手段,以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为使命。跨国公司的终极目标不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为使命,跨国公司这种新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跨国公司必须与社会和谐、与环境相融,决定了它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化经营的力量源泉已经和过去不同了,并因此决定了跨国公司只能把培育和应用社会力作为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

(2)跨国公司目标多元化——社会力理论的源泉来源于跨国公司目标的多元化。包括 人文目标:利益公平。实现相关利益者利益均衡,其中包括员工、股东、消费者、政府、竞争者等利益主体;

环境目标:实现跨国公司内外生态协调,相容共生; 社会目标:与社会和谐、代际持续;

经济目标:经济利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源泉,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大前提,所以,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仍然是跨国公司所追求的重要目标。(3)跨国公司发展的动力系统

跨国公司在实现多元化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力量,把这三种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跨国公司的社会力,并构成跨国公司发展的动力系统,这也是社会力理论的核心: ①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容共生的能力,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与全球经营,从制定战略到具体实施,都把这种能力作为其成功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决定了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

②赢得社会尊重与赞誉,并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能力。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决定企业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跨国公司为了获得这种力量,其主要手段就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包括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和谐共生,这也是跨国公司赢得顾客、培育顾客忠诚度的最佳手段;

③内部和谐力,跨国公司采用人性化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尊重员工个性化需求,培养员工的满意度。这就是跨国公司内部和谐力,它是跨国公司全球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跨国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世界第一跨国公司沃尔玛把企业内部的和谐力作为公司生存的基本力量,他们认为“每位员工就像墙上的一块块砖,每块砖头固然牢固,但要使每块砖凝结成具有力度的一堵墙,不可缺少的则是砂浆——团队精神构成的和谐力”。

以上三种力量是跨国公司在实现多元目标体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三种力量的存在是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跨国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与这三种力量有关。正如英国学者约翰•凯教授所言:“一个成功公司的核心因素应超越以赚钱为经营目的。正是这个因素激发了员工的忠诚度,使企业有创造和革新的激情,最终使企业能够获得成功的商业运营。理解了生财有‘道’的涵义是使经济成功保持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4)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的意义

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的意义,主要在于它适用于时代的所有跨国公司,可以用来解释在新的历史时期跨国公司行为的新变化。当今,无论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还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它们的国际经营行为,都遵循一个标准,那就是承担社会责任、与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因此,社会力理论的诞生不仅合理解释了跨国公司的行为,而且为跨国公司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五章国际直接投资

第六章国际间接投资

一、概念

二、国际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

国际间接投资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筹资者的经营活动有无控制权。因为投资者不可能仅仅依靠购买某国政府的债券而取得对该国政府经济活动的控制权。所以,有人将“非限制性国际贷款”(无控制权)归入国际间接投资内容中,而将“限制性国际贷款”(有控制权)归入国际直接投资内容中。与国际直接投资相比,其特点如下:

1、国际间接投资对筹资者的经营活动无控制权;

而国际直接投资对筹资者的经营活拥有控制权。

2、流动性大,风险性小

国际间接投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因为无控制权),随着二级市场的日益发达与完善,证券可以自由买卖,流动性大,风险性小。

国际直接投资一般都要参与一国企业的生产,生产周期长,一般在10年以上,由企业的利润直接偿还投资。资金一旦投入某一特定的项目,要抽出投资比较困难,其流动性小,风险性大。

3、投资渠道不同

国际间接投资必须通过证券交易所才能进行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只要双方谈判成功即可签定协议进行投资。

4、投资内涵不同

国际间接投资又可称为“国际金融投资”,一般只涉及到金融领域的资金,即货币资本运动。运用的是虚拟资本。

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要素的投资,它不仅涉及到货币资本运动,还涉及到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运动及其对资本使用过程的控制。运用的是现实资本。

5、自发性和频繁性

国际间接投资受国际间利率差别的影响而表现为一定的自发性,往往自发地从低利率国家向高利率国家流动。国际间接投资还受到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经常在国际间频繁移动,以追随投机性利益或寻求安全场所。二战后,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国际间接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流动速度也越来越快。它具有较大的投机性,在这个领域,投资与投机的界限有时难以划分。

国际直接投资是运用现实资本从事经营活动,盈利或亏损的变化比较缓慢,一旦投资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获取收益不同

国际间接投资的收益是:利息和股息。

国际直接投资的收益是:利润。

三、分类

四、相关理论

第八章

国际投资环境与风险

一、国际投资环境一般概念

(一)定义

国际投资环境(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是跨国投资者所面临的东道国环境的总称,是指影响国际投资的各种政治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完善、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

(二)国际投资环境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

国际投资环境是先于投资行为而客观存在的。不仅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这些不可改变因素如此,政治、经济、物质技术、社会文化等可变因素也如此。正是这种先在性特点,影响和决定着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以及投资者的收益。因此,东道国和地区为卓有成效地吸引外资,须提前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

2、综合性

国际投资环境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有不属于经济范畴的政治、法制、管理、物质技术、社会文化、自然地理等广泛因素,而每一方面的因素又是包含着若干子因素的一个系统,并且所有因素(各方面因素及其子因素)都以其特有方式作用于投资。这种综合性特点要求人们在改善或评价投资环境的实践中,必须全面顾及所有的因素及其系统,要全盘考虑有利因素、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以及不利因素、次要因素和非关键因素;同时,要努力探求和优选国际投资环境因素的最佳结构方式

3、系统性

国际投资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矛盾综合体,各种因素之间是互为条件、彼此协调发展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投资环境的变化,因此,我们考虑一国的投资环境时,还须统筹兼顾,进行系统的分析。

4、动态性

构成国际投资环境的各个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问的推移,构成投资环境的各个因素会变化,投资环境自身也会变化。如政局的稳定、经济政策的调整、法规的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都会带来整个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化。因而需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环境的好坏。

国际投资环境本身及其评价观念都在变化之中。一般说来,在投资环境的构成因素中,除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不可变动外,其他因素如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社会文化、物质技术等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程度不同地发生变化。诸多因素的变化势必招致东道国投资环境结构的相应调整,从而使投资环境总体发生变动。与此同时,评价投资环境的标准和观念,也随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和调整。例如,国际形势从战争、政局不稳转卞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制约投资及经营的条件逐步向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转变;科学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加速应用,使偏重资源及其费用变为注重优秀员工素质标准。认识这种动态性特点,可以使我们明确投资环境优劣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改善投资环境是无止境的。重视研究目前和预测未来的评价投资环境的标准与观念,以及提高改善投资环境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5、差异性

国际投资环境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对不同投资行业适应性的差异,是绝对的、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国家或地区会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地区,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就成为投资者的冷落地。即使是一个既定的投资环境,因其构成因素或结构方式的特殊,也不可能对所有行业或项目的投资具有同等的作用。例如,有的投资环境适于农业或畜牧业投资,有的适于水产业投资,有的适于旅游业投资,有的适于工业投资。适于工业投资的环境,也有适于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加工工业等投资的区别,或者有适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工业与劳动密集工业投资之分;等等。

6、主观性

国际投资者具有按照自己需要评价和选择环境的权威性。相对于国际投资主体而言,任何东道国的投资环境都是客观存在的。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到底是优是劣,是否能吸引到外商投资,是不依东道国和地区的评价及意愿为转移,而是取决于国际投资者的评价及决策。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是为吸引国际投资而“设置”的,它必须具有获得投资者青睐和好评、激发投资者欲望、诱使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足够魅力。只有国际投资者才是评价投资环境的最具资格的权威。

(三)国际投资环境的分类

1、狭义的投资环境和广义的投资环境

如果根据国际投资环境包含因素的多寡划分,国际投资环境有狭义的国际投资环境和广义的国际投资环境之分。狭义的国际投资环境主要是指经济环境,它包括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广义的国际投资环境除经济环境因素外,还包括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因素。

2、国家宏观投资环境和地区微观投资环境

根据国际投资环境的空间范围划分,国际投资环境有国际环境、投资国投资环境、东道国投资环境之分。国际环境是指在国际投资主体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诸如,政局的稳定性、国际关系缓和或紧张的程度、经济增长的快慢、国际货币自由化的程度等。投资国投资环境是投资国政府对资本输出鼓励和限制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东道国投资环境是指东道国所具备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全部内容。

3、硬环境和软环境

如果根据国际投资环境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划分,国际投资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是指影响国际投资的外部物质条件,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自然资源等。软环境是指影响国际投资的非物质因素,如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

4、自然因素、人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如果根据国际投资环境因素稳定性划分,国际投资环境有自然因素环境、人为自然因素环境和人为因素环境之分。自然因素环境是指天然就存在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地理条件等。人为自然因素环境是指人为加工而形成自然因素,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际增长率、经济结构、劳动生产率等。人为因素环境是指由于人力作用而形成的环境因素,如一国或地区的开放进程、投资刺激和政策的连续性等。

5、如果根据国际投资的运动过程划分,国际投资的环境有前期环境、建设期环境、经营期环境之分。前期环境是指投资项目所需的基础设施、自然地理条件的状况。建设期环境是指投资项目所需的设备、人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是否到位。经营期环境是指经营所需的各种资产、经营设施等是否具备。

二、国际投资环境理论

三、国际投资环境构成因素

(一)政治环境因素

1、政治制度

2、政权的稳定性

3、政府的工作效率

4、国际关系

5、政府及公众对待外资的态度

(二)社会环境因素

1、语言文字

2、文化教育水平

3、宗教

4、社会习惯

(三)经济环境因素

 国内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2)基础设施(3)经济政策4)经济体制

 涉外经济因素

(1)国际收支状况(2)国际贸易状况(3)国际金融状况(4)对外资的优惠

(四)法律环境因素

1、法律的完备性

2、法律的公正性

3、法律的稳定型

4、公民的法律意识

(五)自然环境因素

1、地理位置:(1)与投资国的距离;(2)与重要国际运输线的距离;(3)与资源产地的距离;(4)与市场的距离。

2、地形

3、气候

4、自然资源

5、国土面积和人口

四、国际投资环境分析方法

(一)国别冷热比较法

11国别冷热比较法是美国学者伊西·利特瓦克(Isian·A·Litvak)和彼得·拜延

i世纪i60年代后半期美国ii250家企业海外投资的调查(ii(Piter·M·Barting)根据对20美

i1国、加拿大),于1968年在《国际经营安排的理论结构》一文中提出的,他们将各种环境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归纳出影响海外投资环境“冷”、“热”的7大基本因素,59个子因素,并评估了100个国家的投资环境。所谓“热国”或“热环境”,是指该国政治稳定、市场机会大、经济增长较快且稳定、文化相近、法律限制少、自然条件有利、地理文化差距不大,反之,即为“冷国”或“冷环境”,不“冷”不“热”者则居“中”。

1.政治稳定性 2.市场机会 3.经济发展和成就 4.文化一元化 5.法令阻碍 6.实质障碍 7.地理及文化差距

(二)闵氏多因素评估法

闵氏多因素评分分析法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闵建蜀教授在1987年在中国大陆召开的“中国投资环境比较研究”研讨会上提出的。他在罗氏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多因素评分分析法。

(1)政治环境:政治稳定性,国有化可能性,当地政府外资政策(2)经济环境:经济增长速度,物价水平

(3)财务环境:资本和利润汇出,汇率,集资和借款的可能性(4)市场环境:市场规模,分销网点,营销辅助机构,地理位置(5)基础设施:国际通讯设备,交通与运输,外部经济(6)技术条件:科技水平,合适的劳动力,专业人才的供应(7)辅助工业:辅助工业的发展水平.辅助工业的配套情况(8)法律制度:各项法律是否健全,是否得到很好的执行(9)政府机构:政府机构的设置,办事效率.工作人员的素质

(10)文化环境:当地社会是否接纳外资公司.对其信任和合作程度.外资公司是否适应当地社会风俗

(11)竞争环境:当地竞争对手的强弱.同类产品进口额在当地市场所占的份额

3、投资环境总分:投资环境总分= W1:第i类因素的权重; 第i类因素被评为优、良、中、可、差的百分比。投资环境总分数的取值在11一55之间,越接近55,表明投资环境越佳,越接近11,则表明投资环境越差。

五、国际投资风险

(一)国际投资风险的概念

W(5a4b3c2de)

国际投资风险是指国际投资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客观上导致国际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与预期值之间的差距或国际投资的经济损失。

(二)国际投资主要风险

1、政治风险

2、利率和汇率风险

3、经营风险

4、信用风险

(三)国际投资风险规避

国际投资中的风险规避方法主要有:

第一、风险控制,如分散筹资、经营多样化、选择不同的计价货币等;

第二、风险转移,如借贷资本输出争取用硬通货,输入争取用软通货、远期与期权交易、风险保险等;

第三、风险回避,如货币选择、货币保值等。

第五篇:采取的外交战略的原因

、第一个问题: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

要性.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如何把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弄清,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首先,要把问题细化,通过精读第一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第一段让学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外交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把重大的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通过精读 “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阅读77页第三段“一边倒”方针实施的成效来进一步说明其必要性。第二,可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假设:如果不采取“一边倒”而是走“中间路线”,能否行得通?课堂方式上,让学生自我思考和合作讨论结合起来,老师补充相关史料。

播放“毛泽东访问苏联”影视片段

多媒体演示: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知识链接] :在国际关系形成两极化的背景下,有人希望执政后的中共走一条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不仅中共的敌人不愿意看到新中国站在苏联一边,就是作为中共的朋友党外人士、甚至党内的部分同志都认为,走一条美苏之间的中间道路,可以利用矛盾,掌握

主动,有利于新政权提高国际地位。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指出,要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共同纲领》则以严谨的语言规定了“一边倒”政策的确切含义,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未必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政策:站在美苏之间,利用矛盾,掌握主动,有什么不好呢?中国80年代后执行的“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的对外政策,不就是美苏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吗? 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共除了“一边倒”以外是没有别的选择的。

从中美关系看,中共在46年6月前,曾多次强调未来的中国将与美苏英等国团结合作共同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解放军渡过长江后,毛泽东还曾指出:“如果美国及其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但是,美国国务院指示司徒雷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前往北京。新中国刚一成立,美国就急忙宣告承认国民

党政府。

从中苏关系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苏联对1935年后毛泽东领导的中共持怀疑态度。1945年斯大林电报“如果再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可能”,1949年斯大林“希望中共沿长江停止进攻”的意图。这些,都为中共所抵制。因此,当时中苏关系十分微妙。在当时,如果真要走“第三条道路”,不但不可能改变美国中国革命的态度,反而会导致失去苏联的可能。

再者,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在这国际进步和反动两种力量的对立中,没有中间道路。中国站在苏联社会主义一边,也就站在了和平、民主、民族独立、社会主义力量一边。

2、第二个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

答案要点: 首次提出: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进一步阐释: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国际上越来越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当不是太难。让学生首先要搞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注意阅读78页的叙述,弄清措辞上的变化。通过精读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明白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和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我解决,老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料。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也主要是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

播放影视片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应用

[知识链接] :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被作为英国向中国西藏发展势力的基地。英国在西藏享有一系列特权。印度独立后,在西藏问题上采取原英国殖民利益的立场。期间,阻挠解放军入藏、提出派兵来亚东江孜换防、西藏地方政府在印度支持下,提出在印度谈判的无理要求。印度屡屡要“依旧例” 来指导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印度的种种无理要求受阻后,尼赫鲁总理提出谈判的要求。1953年12月31日,中英谈判开始的第一天,周恩来在接见两国代表团时首次了著名的、后来被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政策思想。双方经过努力,于1954年4月29日达成协议并签署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及有关换文。协定在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首次在国际文件中出现。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周恩来多次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中缅总理还发表了联合声明,重申了这些原则。中印两国总理还发表了联合声明的这一天,1954年6月28日,也就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纪念日。中越领导人柳州会晤期间,胡志明主席首先表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适用于巩固和发展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1955年西哈努克亲王表示,他的国家决心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家政策的指针,并希望在最大程度上应用它。

老挝首相克特表示老挝完全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尼泊尔政府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新是国际秩序的正当办法。

1955年4月,在印度新 德里召开的有16个国家225名代表参加的亚洲会议通过的决议声明“完全支持中印两国总理宣布并得到其他许多国家支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各国相互了解和和平共处的坚实基础。一时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印地语译音“潘查希拉”之声响彻亚非大陆。

六七十年代以后,中国与其他一系列国家签订的关于双边关系原则的正式文件包括《中美上海公报》和《中日联合声明》中,都包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容之一。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也表达了几近相同的观点:“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甚至认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重新发扬五项原则的精神。”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建立美好世界的途径”,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聚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历久弥新)

3、第4个问题: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

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求同存异”方针使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

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解决问题。今年正好是亚非万隆会议五十周年,可补充相关时事,如胡锦涛主席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历史的时代感。老师要补充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中国本来参加会议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邀请中国与会的问题上,就有过激烈的争论;途中又发生“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活动。会议进行中,一些代表又对中国进行攻击。所以,中国是在会议上的作为直接决定会议的成败得失。“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中国以大局为重,撇开分歧,强调合作,最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一致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

播放影视片段: “万隆会议”

[知识链接] :

邀请中国与会的问题上,五个发起国之间曾经有过争论。巴基斯坦、锡兰不原邀请,印尼、缅甸支持,缅甸总理吴努甚至表示,如果不邀请中国,他就不出席。最后,以邀请日本为条件。国民党特务(毛人凤)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活动。会议中,1955年4月18日开幕当天,伊拉克、土耳其把共产主义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相提并论;菲律宾“不希望亚非国家屈从于外国统治者”;泰国称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泰国受到颠覆活动的威胁。他们攻击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利用国外1000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

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方针的卓越贯彻,使会议取得巨大成功。很多代表认为“没有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会议成功不了”;“亚非会议成功的一个巨大因素,是中国代表团异乎 寻常的合作态度”;“会议的重要特点是中国代表团在促进友好

谅解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亚非会议是民族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独立行为主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战后世界一个重要历史潮流的体现,中国代表在会议上的卓越外交,不仅是对会议的贡献,而且也是对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登上国际关系舞台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新课程要求体现出开放性的精神,课堂学习只是历史学习的一部分,历史课程资源是最丰富的。上述一些问题,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继续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图书馆书店翻阅相关内容,甚至可以走访一些长者、学者等。

四. 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投影

仪演示)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

1. 问题研究:(投影仪演示)

新中国和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可补充一些史料,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千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个,租界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就多达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外人评价说;“中国已经达到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下载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周边外交战略(论文)

    浅谈我国周边外交战略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与中国存在领土争 端等历史遗 留问题,情况相当复杂......

    习近平外交战略新思维解读(合集)

    摘要:本文从历史坐标和现实坐标两个方面分析了外交战略的新背景,进而阐述了习近平外交战略新思维:主动思维、立体思维和底线思维。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战略 主动思维 立体思维......

    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

    中国地处国家众多而又关系异常复杂的亚洲地区,而且幅员辽阔。中国的这种地理位置和特征导致了中国既不像美国等大国那样,没有多少邻国,并且实力都比较弱。美国两面濒临大洋,只有......

    战略管理复习提纲[五篇]

    战略管理复习提纲 1.名词解释 1.1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指阻碍市场功能完美发挥的各种阻力和障碍。市场不完全在激励跨国公司到海外从事生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跨国公司主要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五篇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09-10-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

    2016学年重要外交和国际时事报告

    2016学年重要外交和国际时事报告 事情的概况: 重要外交:中菲南海争议仲裁庭. 国际时事:韩国总统朴瑾惠亲信事件. 发生的背景: 重要外交: 20世纪70年代起,菲律宾违反《联合国......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目的:了解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识和平与发展仍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外交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