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总结(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6:2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战略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战略总结》。

第一篇:国际战略总结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已经被普遍视为指导国家对外活动的基本动因和基本准则。国家利益不容置疑的成为国际战略追求的根本目的。从战略的价值视角看,战略都是为了满足主体的某种全局性和长远性需要而制定和实施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以及不同的国家(集团),都存在特定的战略价值取向,其涵义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国家利益”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其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它本质上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国家利益包含着民族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国家战略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国家对外交往中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

(一)国家利益的特性与内涵

国家利益不仅代表一国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全民族或全社会的某些共同利益。国家利益的民族性或社会性源于国家的民族性或社会性。任何国家都是由特定的一个或若干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作为管理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的机构,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全民族和全社会的某些共同利益。在民族国家里,尽管存在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对立与差别,但不同阶级在对外关系中又会表现出某些共同的民族属性,因而不同阶级在特定情况下会具有某些共同利益。在维护民族尊严和独立、反对外敌入侵和民族压迫上,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利益;在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和弘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方面,不同阶级也存在某些利益的一致性。由此,客观存在着的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利益构成了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第一,主权、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本前提。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大小都是由政府、领土和国民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主权和安全是一个国家最起码的生存利益和安全利益。独立行使主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所必须具有的根本标志,安全则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主权就没有安全可言,没有安全保障的国家也就不会有独立的主权。因此,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保障领土完整、保证人民安宁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邓小平明确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

第二,经济利益是新时期国家利益的核心。国家的经济利益是整个国家利益的物质基础,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达成国家战略目标的现实手段。任何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再好的战略目标也只能是海市蜃楼,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国家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各个社会阶级和集团通过政治纲领表现出来的政治利益和与此相联系的意识形态斗争,都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应该承认,经济利益在国家安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国家经济利益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昌盛的最根本利益,在诸多国家利益中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其他方面的国家利益附属于经济利益,并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产生。国家的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的具体体现,服务于、服从于经济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一旦抽去国家的经济利益,其他利益也就成为空洞的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证,它也就没有独立和安全可言。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失败往往是经济上失败的最终结果。国家的战略利益一旦失去对经济利益的明确认识也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二、以战略方法追求国家利益

在国际体系中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突出的竞争性,要实现国家利益需克服种种阻力。事实上国家对外行为所谋求的利益目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也一般意义上的得失,输赢的范围。国家的对外行为在根本是政治的产物,但在国家行为之间相互作用中,在国际政治中,又渗透着战略的逻辑。战略学家认为,战略是为政治服务的,而政治是国家利益的总代表。国家利益原则是战略的最高准则,任何宏观战略谋划与战略方案的提出都是为特定的国家利益服务的,从来没有超越国家利益之外的战略。即使是联盟战略,也不能凌驾于各加盟国自身利益之上,而只能是各国共同利益的体现,否则这个战略注定会失败,联盟也迟早会解体。因此,战略思维总是从国家利益中获得思想的原动力。帝国主义政策是掠取别国的利益,要么是欺凌弱小国家,要么是相互之间的争夺,它们的进攻战略就是遵循这样的逻辑制定的。反对霸权主义政策的国家也必须由此出发制定防御的战略,保卫自己的利益。一些国家寻求扩张自己的利益,另一些国家要抵制这种扩张,维护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世界各国战略的根本对立点就在这里。国家利益是多目标,多层次的,并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追求国家利益,贯彻国家利益准则,需要对利益的的全局与重点形成明晰的判断和准确把握,全面审视多取向的利益目标,明确利益要求的紧迫性与前瞻性的层次,在战略的高度突破重点,在根本性国际战略思想的统率下,确保国家的根本利益,综合协调和平衡多层次的利益。国际战略谋划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利益决定国际战略的目标;二是国家利益观是制定和实施国际战略的总的指导思想。国际战略是在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利益的战略谋划,那么,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就必然是国家的目标。国际战略目标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本国利益而对其国际行为目标作出的选择。正确判断国家利益是制定国际战略目标的基本依据,也是确定国际战略目标的起点,是国际战略目标选择的决定性环节。

国际战略根本政治目的是国家利益,对国家目的的讨论,首先是如何对国家利益做出正确的政治判断和定位为问题,在一国制定国际战略过程中,明确国家利益是基础而后前提。利益和目标决定战略要求,政策提供满足这些战略要求的准则: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提供达成战略要求的手段。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直接决定国际战略目标,国家利益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则作用于国际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例如,国际战略形势是客观的,不以一个国家的利益需求为转移,然而每个国家对国际战略形势的判断却离不开对自己国家利益的正确认识。对国家利益的认识不仅决定国际战略目标的确定,而且直接参与实现国际战略目标的途径、手段选择与实施。一项战略指导方针或实施方案是否正确、是否可行,最终要以对国家利益的利害为尺度来判定。为了取得某种国家利益,付出过高的代价,损害国家的核心利益会得不偿失。然而,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出现偏差和错误,就会使指导方针和实施方案失去正确的依据,从而给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进行战略研究和战略思维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任何战略及战略思维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把国家利益原则作为国际战略的核心原则,是由国家利益在国家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根本动因,是外交政策的本质和目标,是判断和指导对外关系的基本标准。无论属于何种文化传统或实行何种意识形态,国家行为都是以追求国家利益为目标的。在当今乃至今后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主体,国际社会也依然是各国国家利益的角逐场所。从一定意义上讲,在追求国家利益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斗争是国际关系发展的直接动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应当明确,进行战略思维只能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任何其他的利益出发。任何战略都是为了满足主体的某种全局性和长远性需要而制定和实施的。国家利益不仅代表一国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全民族或全社会的某些共同利益。国家利益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最高价值追求。在处理国家关系时不能简单地以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的异同定亲疏,而要以国家的整体利益为战略最高准则。

讨论小结

讨论题目:国家利益如何形成国际战略基础

小组构成:

组长:

马 贺

组员: 崔 旭

岳元飞

周金宁

马 慧

陈东平

2011年4月25日

第二篇: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目的:了解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识和平与发展仍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外交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国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关于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关于“和谐世界”;关于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如何判断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是观察和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内外政策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勇敢地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密切关注世界上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各种矛盾的变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继续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化和改组,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1][①]根据这样的判断,在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下,中国不仅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继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且对建立和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他对来访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说:“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2][②]他还指出,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3][③]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关于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并且推动同美国、日本建立正常关系的决策,对于我们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还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

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周边环境和不断加剧的国际紧张局势,我国政府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另一方面也在做应对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准备,提出备战备荒,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二)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他先是提出,国际形势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同时,我们也要防备别人早打、大打。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他又指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4][④]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

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邓小平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谋求发展,不仅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一种现实可能。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力量。

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江泽民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5][⑤]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新的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甚至可以避免。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只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安全;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只有坚持互利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

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只有坚持包容精神,才能共建和谐世界。

时代主题的变换,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有利时机。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的发展,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向各领域不断扩展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巩固,又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会继续扩大,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和削弱。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虽然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但是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尤其是美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都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调整,实质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中国要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发挥大国作用,必须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也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由于全球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把世界连成一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跨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挑战。

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而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

间上的距离,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是资本国际循环与周转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受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互惠共赢的多边经济体制,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面临众多难题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发展起来、振兴起来,要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奋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实行对内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同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勇敢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获得了在闭关锁国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各种人才,从而极大地增

强了发展的优势。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推进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自己的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依靠自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依靠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发人力资源,依靠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改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事实证明,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中国现在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始终是中国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中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始终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将给各国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世界各国应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中国将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党在建国时就制定了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这一基本的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必须独立自主,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中国真正的独立和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决不能靠外国恩赐,主要靠中国人民自己努力争取。周恩来也明确指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内政;我们愿意和一切平等待我之国家合作,不排外,不挑衅,但必须站稳立场,否则就只能倒在外国人的怀里。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公开宣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同时,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一直是以争取和平为宗旨的。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6][⑥]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指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它友好国家的关系。“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三大方针,符合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安全、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利益,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中国执行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意味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同时,我们党还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这五项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世界形势仍处于“冷战共处”状态。根据当时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和禁运,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同时,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的进步与和平。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苏联加强在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的军事部署,并企图从北、南、西三面包围中国。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急于从越南脱身,谋求打开对华关系。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各国,联合努力,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这是我国外交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对缓和我国面临的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保障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具体对外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针始终没变。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又对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

邓小平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主张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美苏争霸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及时地指导我们党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战略,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超级大国争夺霸权,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集团。从“一条线”到“真正的不结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重大决策。

邓小平在外交工作中,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同它们的团结与合作;主张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强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确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要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邓小平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我国的外交实践,解决了我国外交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

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他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正

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江泽民还指出,我们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外交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就是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和高尚品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宽广胸怀和外交能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基本原则运用于国际外交领域,将

它发展为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外交原则和方针,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地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得到认真遵循和切实履行。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新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我们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抓住历史机遇,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各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整体相联系的;各个国家只有把本国的事情搞好了,才能更好地支持其他国家的发展,为履行国际义务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人类只有地球一个家园,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历史经验和国际形势的发展都告诉我们,哪里有霸权主义,哪里就会出现不稳定、不安宁的局面。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也严格约束自己永远不称霸。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平等协商,集中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事实证明,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只有倡导新安全观,才能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维护各国安全利益。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要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定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继续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

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下,同各国各地区的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和合作;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国家关系的发展。中国将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相协作,继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第三篇:国际石油公司战略

国际石油公司战略

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即将结束入世过渡期,中国将根据有关协议执行WTO的自由贸易竞技原则,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趋于一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石油环境,中国石油集团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更为剧烈变化国际国内石油市场,二是空前加大的环保压力,三是面临挑战的垄断发展模式。面对以上挑战,中国石油集团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战略为了研究中国石油集团的循环经济战略,有必要首先对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等概念进行界定。

1、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从1987年提出以来,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近年来在不断发展。针对不同领域的学者,可持续发展可能有不同的定义,但很少有哪一个概念如同可持续发展概念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联合国众多国际机构如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等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定义。尽管在理论上,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理论模式。但是其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即人类可持续繁衍、地球环境友好和人类福利永续最大化。

2、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循环经济根植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集约式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 资源———产品———资源再生” 的反馈式流程;其经济特征是对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对废物的低排放。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是新的产业形态。通过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分析,不难发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循环经济根植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理论上的一个具体实现。近50年来的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短期来看,资源和资本的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长期来看,人口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技术的进步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仅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石,同时是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变革发展路径的决定力量。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严重、地表气温增加、沙漠化加剧、灾害性天气的频发,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重大的转变。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循环经济是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必然的重要保证。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模式。

二、跨国石油公司的循环经济战略企业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主体,当今的跨国石油公司无不把循环经济作为其长期发展的基石。杜邦公司是知名的跨国公司。其产品涉及石油化工、材料和能源等众多领域。杜邦公司创造了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即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使用,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排放。它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领域取得的骄人的业绩。当前杜邦公司正从传统的化工领域转向更广泛的科学领域,将其全球业务增长定位于化学与生物科学交叉发展。为此,杜邦正在进行全球业务整合,包括分离其在中国大陆所拥有的石油公司,退出中国的能源市场,重整现有化学品业务,并大规模地投资生命科学领域。为了实施杜邦公司的循环经济战略,在过去两年中,杜邦公司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已超过140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杜邦公司目前一半的销售额。此外,公司还设立了2015年循环经济战略目标英国石油(BP)集团是国际知名的石油公司,其业务范围涉及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炼油和销售及发电和再生能源。其产业结构与中国石油集团非常类似。在BP2005年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集团的延续能力,这些能力包挂:更新资产、创制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随时代演化而变化的社会需求,不断吸引新生力量加入我们的员工队伍;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并赢得顾客、股东及我们的业务所在地的信任和支持。为了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BP提出了系列的战略目标: 1)专注循环技术的开发,重点发展先进地震勘探、水平钻井技术和水压裂技术、合成气技术(一氧化碳加氢)和低碳技术(用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2015年,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400万吨;3)发展替代能源,未来十年投资80亿英镑发展太阳能、风力、氢等替代能源;4)执行高标准环境要求,加强环境影响评估、执行环境管理标准、实施原始环境的恢复(年花费在3.66亿英镑以上)。壳牌石油公司也是基于石油及其产品的跨国石油公司,在《2005年可持续报告》的扉页也写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满足当代的需要,但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壳牌石油公司在2005年11月16日召开的“ 循环经济和绿色广东高层论坛”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壳牌的核心价值观和商业原则。我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就是以正直、诚实、守信和持续的方式进行商业运营,保护环境,创造经济和社会进步。壳牌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和资本运营中遵循循环经济所倡导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其它国际知名石油公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立了与之相关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石油行业在世界经济向着循环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生力量其合适的选择。

三、循环经济下的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油作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原油、天然气生产、供应商和最大的炼油化工产品生产、供应商,其产业结构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油气炼化产品销售、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石油贸易等各个领域。中国石油的油气生产和消费链长面广,大多涉及饮用水源地、生态敏感区;炼化装置易燃易爆,基本濒临江河湖海、居民集中区。

从而石油石化集团具有高风险特点,决定了中国石油在其上游下游及产品销售等环节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根据跨国石油公司的成功经验及循环经济的要求,中国石油集团应改变认识、建立中国石油集团循环经济模式和实施替代能源战略。

1、正确评估中国石油的循环经济形势中国石油集团自1998年七月在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重组以来,对循环经济极为重视。在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绿色能源和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利用及承诺在世界任何地方和任何领域对环境保护态度始终如一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中国石油各个企业按照集团公司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保工作,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化HSE管理体系,强化环境风险管理。但是中国石油集团实施循环经济的形势依然严,特别是油气田勘探开发区的环境保护、节能和降污存在的不足应有清晰的认识,中国石油集团与跨国石油公司尚存在很大差距。目前,中国石油集团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总量是世界前五大石油公司的1.6倍至4倍。以大庆油田为例,在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大庆地区是一草肥水美之地,由于长期石油勘探和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意识缺乏,造成了油田区植被的大量破坏,油田开采区草原荒漠化面积已达95%,地下水的漏斗区高达5500平方公里。根据水文地质学的有关原理,该区的环境恢复有可能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这种现象在我国其它油气田开发区广泛存在。尽管中国石油集团已组建自己的环境研究院,但在集团公司开列的重大科技研究项目中,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投资明显不足。

2、建立中国石油集团循环经济模式目前,杜邦公司在企业内实施循环经济模式,该模式值得中国石油集团借签。中国石油集团应通过延伸石油产业链建立自己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资源(或中间产品)价值可以划分为外显价值和潜在价值两个部分。前者反映可以用传统产业链,后者存在于循环经济产业链之中。潜在价值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才能实现,中国石油循环经济的任务就是使石油资源的潜在价值显性化,即在原油勘探、开发、运输、油品生产、油品消费等多个环节实施内部循环经济,降低油气勘探开发成本,推动非接触勘探技术的发展,减少对油气勘探开发区的环境破坏,积极推进油气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煤中碳、氢、氧等有效成分最大程度地转化和利用。实现尤其油气田和石化产业优化与升级,提高效益。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使中国石油集团的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合理利用废弃资源、推动绿色能源和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利用成为新的产业、新的油气经济增长点。

3、加快实施替代能源战略。替代能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美国、欧盟和日本在2055-2006年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替代能源计划,跨国能源巨头阿莫科、BP公司、雪佛龙、埃克森、美孚、壳牌、德士古无不在加强替代能源的投资,致力于再生能源的开发,尤其是替代液燃料、太阳能利用和氢燃料电池的开发,一些技术已有重大突破。自1973年以来,国际上众多风险投资资金都流入可替代能源领域,风险投资界的领导人物如Kleiner Perkins以及私人股权公司和对冲基金(如凯雷集团)都在生物燃料上投入赌注,中国石油集团作为国家石油公司,在实施国家替代能源战略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根据IEA研究结果,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产能峰值可能出现在2030年和2050年,替代能源将决定未来能源市场的走向。石油尽管石油在未来的五十年不可能完全替代,但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总有一天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石油集团目前应加强对替代能源研究和投资,利用现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及时向其他替代能源延伸,建立专项基金开展替代能源的研究,把握世界替代能源的长期发展方向,从国际一流的石油天然气公司走向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

四、结论总之,循环经济是21世纪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个具体实现。当今世界知名的跨国石油公司无不将循环经济作为自己长期发展的基石。中国石油集团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正确评估中国石油的循环经济形势,建立中国石油集团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实施替代能源战略。

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跨国石油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战略调整与管理变革:突出核心和优势业务、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经营战略全球化以及管理决策信息化等

趋势一:核心能力战略

随着国际油价走高,国际大石油公司迅速从多元化浪潮中扩张起来的非石油石化领域中撤出,把经营活动集中在与油气有关的核心业务上,实施核心能力战略。国际大石油公司普遍做法是:突出回报率高的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发展特色炼油业务,将炼化一体化、化工产品的差别化、精细化、高附加值化作为下游领域实现产品结构最优化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油品营销和贸易,构建强大的终端销售网络,以期在销售环节中获取更高的利润。

国际大石油公司石油产业链大多呈放射型结构,即油品销售量大于加工量,加工量又大于原油产量,其核心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体现在终端上。

实施核心能力战略的主要措施有:并购,为强化核心业务而并购相关企业和部门;分拆,指为强化经营力度而将一个公司分拆为两个或更多个;重组,为加强核心业务而重新整合业务和分公司;剥离,指跨国公司通过撤销、出售、互换、外包等多种形式,不断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其余还有长期协议、战略联盟等多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新型纵向关系形式。

趋势二:技术领先战略

随着石油资源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国际石油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体现在技术竞争上。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研发经费在同业公司中都居领先地位,一般在3%~5%,有的甚至高达9%~10%。

除了不断加大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能为公司在中短期内获取竞争优势的传统技术研究和开发上的投入力度,以确保其技术领先地位,而且为了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还非常注重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此外,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满足环保要求的重要手段,从而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例如,随着埃克森美孚将炼油、销售业的重心朝着向市场提供高附加值、更高品质的洁净产品和特殊产品转移,新的流化催化裂化等技术显得日益重要,成为公司削减成本、获得高回报的利器。在巴斯夫研究开发预算中,50%用于开发新产品,15%用于现有产品改进,25%用于新工艺和现有工艺改进,其余10%用于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较高的科技投入使跨国石油公司拥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特色专利技术和名牌产品,从而使公司扩张有了资本,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石油石化公司转让技术专利获取市场利益。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技术创新目的非常明确:使公司核心业务能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通过新技术的开发促进新产品和新事业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其科研机构设置专业化、全球化,更贴近市场,对市场反应更灵敏更快捷,并形成一个具有统一开发创新战略的完备体系。

趋势三:运营一体化战略

上下游纵向一体化的业务结构能使公司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近20年来,坚持和促进纵向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各大石油公司的共同选择。从目前世界最大的三家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看,上游、下游和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平均为51:32:13。大多数石油公司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兼营原油运输、炼制、电子和冶金等。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上下游一体化,在产业结构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各大公司逐步向一体化演变。在世界经济加速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合作也在发展。为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国内外企业集团在调整经营战略的同时,也相应不断调整自己的组织管理体制。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国际大型企业集团的组织管理体制特别是管制方式逐步向一体化演变。这种组织管理体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国外大型企业,形式上有很多子公司,实质上实行全面一体化运作,母公司作为一个主体而不是多个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国外大型企业集团在内部管理控制上实行“几个统一”,即实行统一战略,统一人力资源管理,统一调度资金和运作资金;三是国外大型企业只在必需情况下设立子公司。

通常设立子公司的主要依据是:降低进入新产业、新市场的风险,利用竞争对手优势,结成战略联盟,规避行业壁垒或法律限制,扩展与主业相关的业务或试探开辟新的业务领域,以及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

趋势四:信息化战略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石油行业跨入信息集成时代,信息技术促成生产经营过程的集成化和科学化,并将成为公司战略制定、决策、调整,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计划、监控、管理和协调不可或缺的工具。迄今为止,全球近90%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实施ERP,一些企业已经初步实现协同电子商务。每天有超过50万石油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全面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的战略、勘探、开发、炼化、营销及人财物等全面管理。因为使用ERP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壳牌化工每年节省的费用都在1亿美元以上。

未来信息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将体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信息投资重点将向技术装备转移,二是信息基础设施超前实施,三是信息集成系统进入成熟时代并发展为统一的模式,四是重视运用计算机技术来优化决策,五是供应及销售链大量地运用信息技术,六是重视知识管理系统。

第四篇:娃哈哈国际战略分析

娃哈哈国际战略分析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饮料消费量迅速上升,全球饮料业进行了高速的产业集约,而且消费地域差别也更加明显。改革开放以后,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饮料巨头都在逐鹿中国。目前,中国软饮料市场比重最大的碳酸饮料市场一直被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两大企业占据。如何与国际品牌巨头进行市场竞争,如何在开拓国内生存空间的同时向国际化迈进,是我国饮料业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娃哈哈企业成立十几年来,从最初的校办工厂发展为我国饮料行业的民族支柱,成为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向国际大品牌挑战的领头企业。

虽然其与世界饮料食品前五强的法国达能集团合资建厂,并向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出口产品,但娃哈哈始终将目标重点放在国内市场,并没有真正地向国际化企业发展。本文将对国际饮料行业市场进行分析,探寻娃哈哈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对中国饮料业开拓国际市场构建一种战略设想。

一、娃哈哈国际战略分析

企业制定公司层的国际战略,是在内外环境分析基础上,确定拟进入的国家和地区,而企业制定经营层的国际战略则需要确定具体如何进入所选定的市场。

企业经营层通用战略分为三种类型: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总成本战略可以用波特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通用战略矩阵来表示。(图1)

与此相关涉及到对市场进入和市场扩张战略的研究。由于娃哈哈集团尚属较为年轻的企业,且国际业务经验有限,在国际化初期应该选择瀑布模式的市场进入,可以用图2表示。(图2)

就目前而言,娃哈哈进入美国市场有一定的贸易根基和营销关系,且美国市场需求量大、开放程度高,故首先打开美国市场是比较可行的。

综合娃哈哈的低成本战略优势、国际战略初期目标以及选定的市场进入模式,本文认为该企业可以选择专一化和成本领先战略。那么,究竟娃哈哈应该用什么样的专一化产品去征服美国市场呢?

二、娃哈哈产品国际营销条件与SWOT分析

由于我们目前只考虑到美国市场,综合衡量国家、地区因素,产品因素和企业因素和市场行情,本文认为应该提供适合美国消费者的差异化新产品,新型茶饮品会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下面将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娃哈哈在美国市场的茶饮料营销策略选择进行分析。

(一)优势与机遇

1、产品因素——茶业及其发展趋势。茶叶、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科学研究证明,茶叶富含人体有益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于保健防老、治病解乏、保健美容、降压抗癌等具有其他饮料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可可会增肥甚至可能引起某些儿童疾病;咖啡因对人体也有副作用。现在美国咖啡消费量只有1957年的65%,与其相反,茶叶消费量近年来显著增长:1960年美国人均每年消费茶叶0.31公斤,现在人均每年消费茶叶量增加到1公斤左右。另外,美国业界长期以来组织过多次“茶叶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活动,使茶叶有益健康且可防病治病的观念日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茶叶的“身价”也越来越高。

从消费趋势看,随着消费人群年龄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茶叶的消费方式和结构也在发生改变,人们更加崇尚快速、方便的饮茶方式,这也预示着茶饮料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2、企业因素——娃哈哈的市场竞争力。在国内茶饮料生产上,各家企业都有其主打品牌。进入21世纪后,康师傅、统一和娃哈哈始终占据前三甲地位,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康师傅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趋势,而娃哈哈则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娃哈哈企业在茶饮料产品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且发展前景良好,其开拓国际市场有较好的技术、经验支持与实际开发能力。(表1)

3、相关产业因素——茶饮料改变茶叶出口被动局面。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效益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加入WTO后,国外企业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经营管理优势与我国茶叶企业进行全方位竞争,挤占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二是发达国家纷纷提高“绿色壁垒”,阻碍我国茶叶出口。三是我国茶业技术水平低、经营规模小,缺乏知名产品。综上因素,我国茶叶出口市场不理想,迫切需要打造中国茶产品行业的强势品牌,构建茶饮料国际营销体系以改变茶叶出口被动局面,提升我国茶产业价值。

(二)威胁与劣势

1、国内市场不稳,外商威胁大。AC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最近几年中国茶饮料市场发展速度超过300%,茶饮料已经成为仅次于碳酸饮料的第三大饮品。巨大的市场潜力引来数家饮料巨头的垂青,形成多方资本扎堆的局面。在内资企业中,除乐百氏、汇源、健力宝外,杭州娃哈哈集团势头最为强劲。境外资本中,日本茶文化背景的产品势头最猛。除了已经盘踞上海市场多年的“三得利”之外,日本啤酒品牌“麒麟”和“朝日”也进入中国茶饮料市场。

2、我国茶饮料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我国茶饮料生产设备主要采用常规饮料设备,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茶汁提取、灭菌和无菌灌装等设备差距更大。在工艺技术方面,解决茶汁浑浊、沉淀和保持风味品质等关键技术并未完全过关,与日本等茶饮料加工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茶饮料国际营销战略要点

国际营销战略要点,即是在实施国际营销战略中必须加强重视的关键点。下面针对娃哈哈公司乃至整个茶饮料行业进行国际营销战略要点分析,以使我国饮料产业真正迈向全球化。

(一)健康品质。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声誉日隆。正因为茶饮的健康性为其带来发展空间,所以保证茶饮料的健康性和优良品质是首要之务。

(二)文化载茶。任何商品都是人类智能对物质形态的征服,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禀赋。如何挖掘产品本身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精神价值的商品化是企业营销的秘诀。

可口可乐至今已发展逾百年,兴久不衰,其成功要素之一就是在于确立了“青春、活力、尽情、尽欢、尽畅”的品牌定位,把美国精神、情感和生活方式揉进品牌。因此,可口可乐已不仅是一种饮料品牌,还代表着美国人思想所有的精华。

茶饮料是我们中华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物质品位上的精心改造,在文化底蕴上的无限升华。茶饮企业若只靠现代青春活力形象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缺少了思想、灵魂、茶文化等深层次的立意,将会使得产品缺乏核心的品牌优势。

(三)中西结合。美国的茶叶消费方式与众不同——美国茶叶消费量80%以上最终消费途径是制作冰茶。也就是说,不论是茶的沸水冲泡汁,或是速溶茶的冷水溶解液,加柠檬、甜料、酒类,或不加作料,饮用时多数均投入冰块(冰屑)或预先置于雪柜中冷却为冰茶。冰茶顺应西方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要,作为运动饮料也备受推崇。从冰茶的畅销可以看出,美国市场的消费与本国有很大不同,我国企业应深入研究调查美国茶消费市场的需求特点,推出美国人易于接受的产品。

另外,我国企业还可以结合中西饮食文化和习惯的特点,研制兼有多国特色的茶饮品,实行非跟进的创造性产品战略。例如,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新型生物食品——中华咖啡茶,在淄博延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成功。

(四)标准生产。制定茶饮料标准是保证茶饮料健康持续发展的可靠依据。我国的茶饮料行业标准对茶饮料的定义、分类、技术、检验规划、标志、运输贮存等做了详尽的规定,茶饮料企业应严格按照行业标准来进行生产。特别是对国际市场上的茶饮料企业而言,通常产品符合国际标准是其进入他国市场的准入条件,标准化生产无疑对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促进公平竞争、赢得良好信誉都有很大帮助。■

第五篇:当代国际战略格局_考试内容整理

一.美国操纵国际石油价格的方法及其影响

答案一:

1.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美国调动以阿矛盾,造成石油减少,使两方经济滞胀,大量资本流入美国。

美国因为越战消耗大量财富,需要资金重振经济,所以美国采取了从国际市场收回美元的作法。具体措施是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等美元贬值到最低值时回收。美国接下来需要让美元升值,而石油涨价可以增加各国对美元的需求。于是挑起第四次中东战争,最终导致石油价格上涨。其影响是美国从欧洲转移了财富。

2.1986年,美国联合沙特使石油价格下降,导致苏联收入崩盘,为其解体埋下伏笔。

苏联作为重工业发展模式,石油对其工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另外其本身也是石油输出大国,通过贩卖石油收取大量资金,美国希望通过打击石油价格来瓦解苏联经济。于是美国派遣要员至沙特,与沙特国王协商,通过告知其美元即将贬值的消息来换取沙特石油的价格降低,从而迫使苏联石油价格下降,石油收入大幅减少,民不聊生,为日后的解体埋下隐患。3.2008年,美国喜欢打压俄罗斯经济,举行国会听证并发布名为“石油看跌期权”金融工具,造成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下跌,俄罗斯经济崩盘。2008年俄罗斯从美国银行贷款5000亿美元,并用20余家国企股份抵押。作为以双轨制为经济模式的国家,只要石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一桶,俄罗斯就有足够资本还债,于是美举行国会听证,请来了金融炒家,发布了石油供大于求的消息,同时发布了名为“石油看跌期权”的金融工具,于是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俄罗斯经济崩盘。

答案二:

(1)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因越战消耗了大量财富经济陷入“滞胀”,急需大量资金重新提振经济。美国从国际市场上回收美元(宣布美元同黄金脱钩,等到美元贬值到最低时回收),美国需要让美元升值,石油涨价可增加各国对于美元的需求,于是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石油价格上涨。石油价格上涨其实是美国从欧洲转移了财富(美元升值、沙特等用卖石油的钱买美国债)。

(2)在国际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低利率和疲软股价中,美国将有实力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招募到国际石油市场,将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资金转移至石油市场。

(3)通过战争和其它手段渗透抢占石油资源。发动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致使盛产石油的国家战乱不断,同时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美国的反恐战争,也直接影响市场的预期。伊朗作为世界第二大储油大国,不仅受到美国经济制裁,还受到战争威胁。无论伊拉克战争还是潜在的对伊朗的战争,无不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恐慌,造成油价动荡不定。美国还通过阿富汗战争,对中亚地区进行军事和经济渗透,通过参加石油开发等手段,竭力占有中亚及里海的石油资源。

(4)利用美元、黄金和石油的比价关系,疯狂套利,操纵原油期货价格。因为石油以美元标价,美国就可以通过国内的利率调整和美元汇率政策影响和操纵国际油价。例经济危机美元贬值,石油价格上涨。据计算,美元贬值10%,就会使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上涨7.5%。美国在控制美元和石油定价权上同样实行“单边主义”,以图保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评论指出,美国把石油作为经济武器,其目标主要对准中国,以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5)美国购买大量石油加大石油储备,推动石油价格上涨。这样美国可以通过原油库存变化,影响国际油价的市场预期,对国际油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遇到国际油价上涨的时候,根据自身需要,或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期达到抑制油价的作用。或国际油价越是上涨,则越是扩大石油战略储备,不断增大世界石油供给的压力。二.美国对华构筑战略包围圈的意图

美国对华构筑了满月形遏制圈,意图有如下几点: 1.使得美国有能力封锁中国,将中国困死在陆地上

因为走向海洋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所带来的资源、贸易通道都是巨大的财富。其中南海是中国南下印度洋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是中国能源咽喉,第一岛链能够遏制中国前出太平洋的步伐。美国在这些地点都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能将中国困于陆地。、2、使得美国可以直接支援中国的分裂势力

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基地可以支持新疆的分裂势力。2001年吉尔吉斯斯坦向美军开放马纳斯空军基地,使得美空军拥有了打击中国领土的便利条件。驻阿富汗美军同中国的兰州战区也已经是零距离军事接触。此外美国大型运输机可降落在中亚多个机场,支持分裂中国势力。美国可以利用印度分裂中国的西藏地区。印度将中国视作假想敌,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水源,而亚洲七条江河的水源都来自西藏冰川。印度临近西藏,可以在水源处采取投毒行为危害中国水源,造成巨大的打击。

3、利用包围圈上的一些国家来消耗中国的实力

在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岛屿争端(越南、菲律宾等),中印边界争端等都有美国插手的影子,他企图以争端消耗中国实力。

4、遏制中国战略武器的打击能力

中国的洲际导弹拥有远程打击能力,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因此美国在日本部署了第二套X波段雷达,能够提早发现中国的战略武器飞行轨迹,将其击落,从而遏制其打击能力。

5、在中国周边制造事端,增加与中国谈判的筹码

美国可以利用朝鲜的核问题借机拉拢朝鲜,并算准中国不愿失去战略盟友的心态,增加谈判筹码。

三.美国对华战略包围圈上有哪些空隙?美国如何填补这些空隙? 空隙:

主要有朝鲜,缅甸和巴基斯坦这三个国家。1.朝鲜

作为中国的战略伙伴之一,美国试图拉拢朝鲜从而将美日韩对中朝俄的局势改变为美朝韩日对中俄的优势。美国利用朝鲜核问题的机会,来拉拢朝鲜。因为朝鲜需要原料与技术得到核保护,而中国无法公开的施以援手,美国就可以暗中提供资料趁机拉拢。朝鲜更是可以以此要挟中国,造成中国战略选择的困境。填补空隙的方式是朝美制造紧张局势,美国随机派遣特使来斡旋,实则是双方以此为契机互相交流联系。2.缅甸

缅甸也是中国的战略伙伴之一。因为历史遗留问题,缅甸的果敢地区为中国居民所住。可缅甸并没阻挠,果敢也称为中国的“飞地”,被视为两国的友好象征。美国总统奥巴马试图填补空隙,派遣韦布.吉姆赴丹瑞,表达了美国对缅甸方面的重视。随即造成果敢地区的中国居民给驱逐甚至被杀害。密松水电站项目的搁置也是受美国所影响。该水电站的修建由中国出资,位于克钦邦境内,离中国较近,是互惠的工程。而美国则暗中资助反对修建的团体,之后缅甸以破坏环境和移民有意见为由停止了修建。缅甸近年的政权转变是从专制变成了“美国影响下”的民主。3,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我国忠实的盟友,素有“巴铁”之称。美国一直力图拉拢他,却奏效不大。1979年美国为其提供大量援助来抵抗苏联入侵,可巴基斯坦却拿出一部分为中国做科研经费。正是这笔钱使得我国攻克了技术难题,为其枭龙战机升级,也间接提高了中国的空军实力。在日后的北约空袭事件中,美国向巴基斯坦表明将牵头调查空袭炸死巴基斯坦士兵事件,可巴基斯坦态度依旧强硬,称将重新考虑巴美关系。美国在巴基斯坦上的努力收效甚微。填补:

军事部署:

如钓鱼岛争端借机加强了美国在亚太的兵力部署、打击了人民币国际化、扼杀“亚元”并使得中、日不可能联手; 第一岛链的部署;

1993年,美国和印度改善关系、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1年,军事力量进入阿富汗及中亚地区 ; 2009年,美国和蒙古建立军事合作关系;

2011年以后,美国战略东移,在中国东面制造事端、借机加强军事力量。美国在军事部署上对中国实施了包围战略,但在文化、经济和其他军事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空隙。美国采取了以下措施填补空隙:(1)文化上的渗透

利用各种手段把美国文化描述成自由、民主,把中国文化描述成专制、集权,培养年轻一代对美国文化的崇拜和对中国文化的憎恨(2)经济上的欺骗和掠夺

美国人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感到担忧,绝大多数美国人希望美国领导人在贸易与经济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调查显示78%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拥有过多美国国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多数美国人认为工作外包以及贸易赤字也令人不安。(3)其他军事关系

4.美俄博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一:(1).表现在战略空间的争夺上北约不断东扩,不断压缩俄罗斯传统战略纵深,其反导系统已经部署在了俄罗斯家门口

(2).表现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美制武器销售额上升很快,极大蚕食了俄罗斯武器市场的份额,传统的苏制(俄制)武器进口国很多都转向美制阵营

(3).国际事务的话语权方面世界热点地区(如中东)力量体系纷杂,世界各国都有参与其中,这是体现国家实力的最佳场所,美国和俄罗斯支持自己的盟友在这些地区获取优势,间接造成美俄两国的对抗

(4)经济领域俄罗斯自从摆脱债务危机,迈入万亿GDP俱乐部后,国力蒸蒸日上,对美国而言这是潜在的能挑战其全球优势地位的对手,因此美国与俄罗斯不断进行金融暗战,企图打击对方经济体系,削弱其潜力

答案二: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

(1)政治上俄罗斯奉行连中抗美的战略,外交上尽力维护前苏联时期的势力范围,显然这是个没落的,缺乏正义制高点的无奈之举。

(2)经济上俄罗斯以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等出口为主要收入,美国是石油天然气的最大消费国,平抑石油天然气价格是俄罗斯与美国的生死之博弈。

(3)军事上美国对俄罗斯极尽围堵,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包围俄罗斯。武器装备出口也是美国与俄罗斯的博弈主要战场,美国武器装备的先进性使俄罗斯的武器装备出口市场日渐萎缩。俄罗斯在政治上不能占领制高点、在经济上不能摆脱较为单一的发展状态、在军事上缺乏教育,科技的发展支撑,美俄博弈,俄罗斯是极其被动的。

5.俄、格战争对美、俄博弈的影响?

答案一:(1)、重重打击了美国在原苏联势力范围的渗透,震慑其他打算亲美的原苏联加盟国:美国是靠不住的,你看的我揍格鲁吉亚的时候,美国只是谴责了一番。

(2)、扶持南奥赛梯和阿布哈兹两个格鲁吉亚地区独立。美国谴责时,俄罗斯搬出南斯拉夫科索沃做档箭牌,让美国无论如何都无法自圆其说。

(3)、扶持两个小国独立并在上面驻军,将车臣与格鲁吉亚隔开,美国无法通过格鲁吉亚渗透车臣,保障车臣稳定。

(4)、冷战结束后,俄军第一次在境外作战,并打败了美国小弟,极大振奋了冷战失败后俄罗斯人的自尊心。

答案二:俄格战争是北约各国重新认识俄罗斯武装力量的能力,客观上减缓了北约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的行动,此外,俄格战争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仍然是一个军事经济强权,恢复了其大国地位,加强了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提升了国际形象。此战拉开了多强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战略序幕,极大打击了北约“保证盟友安全”的承诺兑现能力,降低了北约的信誉。

下载国际战略总结(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战略总结(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战略环境的论文

    军事理论 论文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姓名:杨丽萍 班级:广告1102 学号:1112182055 分析国际战略环境 在世界上,综合国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大的一项标准,而军事力量又是组......

    国际战略环境的论文

    “9·11”事件和“打恐”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分析

    形势与政策论文 张三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分析 当前,多极化与全球化交织发展,国际战略形势复杂多变。尽管伊拉克困境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越来越大的制约,但美国继续推行霸权扩张......

    中铁物资国际矿业战略

    中铁物资国际矿业战略、战略目标及措施一、 资源国际矿业战略定位和简单分析1.战略方向分析我国铁矿的储藏量非常丰富,450多亿吨储藏量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铁矿绝大部分品位低,同......

    试论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试论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学号:114A1567专业:工商管理姓名:张晓冬摘要: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走国际化道路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许多中国企业发现,必须把自......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1953年12月,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刘少奇D.邓小平2.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中国......

    NBA国际营销战略分析

    NBA的成功之道 ——浅析NBA的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NBA也逐渐地从一项美国国内的职业篮球赛推广为具有全球影响的世界性赛事。是什么让NBA走上了成功之道?那就是如今在......

    一路一带国际战略布局

    “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布局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情况下,根据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