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时间:2019-05-12 01:3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第一篇:如何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SJTU

如何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中国外交战略,是邓小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当时中国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在长远看来亦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第三世界的某些国家总希望中国当头。邓小平在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一边,决不称霸,也决不当头。中国虽然已经走出了当年的困境,但是按综合国力、人均产值,还处在社会主义的低潮时期。从整体的国际形势看,中国的国情和国际力量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苏联解体后,1992年邓小平向身边工作同志提出,中国应在较长时期内坚持“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工作战略,方能于多年后在国际上形成一个较强大的政治力量。我们可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外交战略。

第一,将中国的国情结合国际形势来看,我们必须做到谦虚谨慎,收敛锋芒,修养不足,积蓄力量。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都有了巨大的提升,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自从2005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飞速上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背后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例如,人均可分配收入依旧不高,贫富差距悬殊;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经济发展常常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军事上美国等西方霸权国家对中国实施武器禁售等制裁;国内尚存在最大的问题即腐败问题,等等。因此中国的未来发展仍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与挑战。这需要我们沉着冷静地认清现实,立足国内踏实苦干,接受监督、汇集民意,加强体制和制度改革,以切实解决上面这些问题。

第二,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韬光养晦”的战略正指导我们避免国际争端,专注提高实力。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推动的关系。和平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在战争条件下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和平也离不开发展,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起来,才能增强世界和平力量,维护和平。

第三,“韬光养晦”不仅是“有所作为”的必要前提,也是必要的行动方式。现在有的学者认为,避露锋芒和有所作为是对立的;美国政府曾在中国军力报告中也将其错误地翻译,认为韬光养晦是隐藏实力、掩盖真实目的,是假装弱小的权宜之计。这些都是对这一战略的误解。中国决不当头,并不意味着从国际社会退缩与逃避,也不意味着在与邻国的争端中盲目妥协,更不意味着不承担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责任。恰恰是在面对西方强国的压力之下,管理好、发展好本国的方式。相对实力的加强,更有利于我国承担维护和平稳定国际环境的责任,在国际社会中“有所作为”。

中国的“韬光”体现的是中国人勤劳务实、低调内敛的民族品格,“养晦”要求的是中国人冷静清醒、谦虚上进的处事态度。通过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我们看到了邓小平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将国际社会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智慧与勇气,也明确了中国在过去和将来都应坚持的政策及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理解

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

一、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来历

从1989年开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战略力量严重失衡;同年,中国爆发“六·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格局和日趋紧张的国内形势,邓小平指出,“总之,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990年邓小平又指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1992年邓小平同身边人员谈中国发展问题时再次明确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

邓小平在冷战结束之际的这些重要谈话,逐渐被概括为中国在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时采取的20字战略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简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二、对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误解

在对待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这一问题上,目前不仅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争论,而且还存在很多严重的误解。

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局部性策略方针”,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呢?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一系列思想,是邓小平在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特殊时期”提出来的。当时中国面临着“怎么办”、“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邓小平就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对策。虽然有些是为直接应对当时的严峻形势而提出的,但决不能将邓小平以其丰富的斗争经验、非凡高超的谋略艺术而陆续提出的一系列光辉的战略思想,说成是“局部性策略方针”、只是应对特殊形势的“权宜之计”。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譬如邓小平针对当时有人希望中国“扛旗”和“当头”的问题,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他还一口气讲了三个“永远”——“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既然是“国策”又是“永远”,还能是什么应急的权宜之计吗?后来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些重要战略思想,即著名的“四句话16个字——“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些话更是闪烁着长期战略性光辉,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现在我们所说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八个字,实际上是邓小平上述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经多次归纳概括高度浓缩后的提法,这对中国显然具有长期战略性指导意义。此外,邓小平当时所提出的各种对策,虽然以当时的国际环境为背景,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着眼于中国国内的。他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国,只要我们的领导很稳定又很坚定,那么谁也拿中国没有办法”,“谁也压不垮我们”。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实际是从“总体上”回答中国在那样严峻形势下应当怎么办的问题,怎么能说这不是“全局性”的,而只是“局部性的策略”呢?因此我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长期的战略方针,是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大方针”,而决不能认为它是可随时改变的什么“权宜之计”。

三、如何正确理解“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又作“韬光用晦”、“韬光隐晦”。“韬光”是指把声名才华掩饰起来,“养晦”示指隐居待时。南朝人萧统说过,“圣人韬光,贤人遁世”。我国古代有兵书《六韬》、《三略》,纵论用兵之计谋策略。总之,“韬光养晦”意为收敛锋芒,隐蔽才华和意图,待时而起。我认为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实际是把古代中国军事谋略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战略,是利用和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是极具匠心和深谋远虑的。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其根本点是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是审时度势,争取主动,独立自主;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一直以来,在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坚持原则,又机动灵活,利用矛盾,广交朋友,为我国争得了一个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使国内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当下既要坚持“韬光养晦”,又要争取“有所作为”

在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社会主义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国积极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巩固和加深了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我们尊重苏联和东欧地区各国人民的独立选择,并同他们建立了新的国家关系;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联合国的各项活动。

在巨大的成绩面前,还要不要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我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企图一直未变,我们应当与之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说,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力还是有限的,我们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来,即便是中国强大了,也还要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越发展越要谦虚”。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应当始终从“一个根本国策”的高度来理解“不当头”、“不称霸”、“努力把我们的事情办好”,这样我们才能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争取有所作为。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宗教、发展的水平等不同,也由于由冷战建立起来的世界格局以及冷战结束后由一超建立起来的格局,国家之间在交流、和平、发展的总基调上,博奕是必然的。博奕来自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制度的非相容、不同宗教和不同民族的冲突,同样也来自因发展不平衡时对包括环境、空气、核武的不同态度甚至因不同态度上升到的国家、民族的争端。因此,基于和平与发展、基于国家的利益,博弈是不可回避的,也是不能避免的。硬实力的博奕是一个方面,软实力的博奕也是一个方面。而新一届美国政府则在“硬”“软”实力之外,第一次提出了国家的“巧实力”。与美国的强大的硬软实力一样,其巧实力同样也是为了美国继续要做超级大国的必备条件之一。美国在此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不能不应对,也不能不有所作为。因此,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与过去相比,应更多地介入、参与世界事务;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必须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原则上,更加积极地注入“有所作为”的元素。

总之,“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作为中国在外交史上最成功的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之,并不断将之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更好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篇:抗战胜利60周年征文: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曾 雪沐浴在和平的阳光和雨露中,我们也许很少回忆并思索那个远去的战争年代,那段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历史。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这个特别的年份里,我们再次看到在世界每一个珍惜和平的角落里掀起的纪念抗战胜利的热潮,再次感受到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抗战英雄们由衷的怀念和敬意。生活在军营中的我从小就爱看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抗战电影的时候,我总爱问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爸爸妈妈也不厌其烦的给我讲解,让我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了解我国抗日战争历史的同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明辨是非曲直、痛恨邪恶、崇尚正义的种子,并悄悄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那些难忘的荧幕形象: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红莲……不仅唤醒了一代人对过往历史的怀念,而且呼唤着和平年代中的英勇和坚贞。在这许多鲜活崇高的英雄人物中,红岩中的华子良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了党的事业,他忍辱负重,与敌人斗智斗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和辛酸。终于,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送来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让我想起一个成语——韬光养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到今天逐渐侧重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得不深思韬晦的魅力。韬光养晦就像是幽谷里的百合,暗香袭人;是雪地里的孟加拉玫瑰,在严寒的冰层下微笑;她要能耐得住寂寞,她不浮躁、能经常保持平静的心情,它最终能带来有所作为还需要积极吸收、兼容并蓄、积极进取。回顾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我们只有更加有策略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才能让21世纪真正地成为中国的世纪!

第四篇:抗战胜利60周年征文: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征文演讲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沐浴在和平的阳光和雨露中,我们也许很少回忆并思索那个远去的战争年代,那段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历史。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这个特别的年份里,我们再次看到在世界每一个珍惜和平的角落里掀起的纪念抗战胜利的热潮,再次感受到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抗战英雄们由衷的怀念和敬意。

生活在军营中的我从小就爱看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抗战电影的时候,我总爱问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爸爸妈妈也不厌其烦的给我讲解,让我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了解我国抗日战争历史的同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明辨是非曲直、痛恨邪恶、崇尚正义的种子,并悄悄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那些难忘的荧幕形象: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红莲……不仅唤醒了一代人对过往历史的怀念,而且呼唤着和平年代中的英勇和坚贞。在这许多鲜活崇高的英雄人物中,红岩中的华子良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了党的事业,他忍辱负重,与敌人斗智斗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和辛酸。终于,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送来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让我想起一个成语——韬光养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到今天逐渐侧重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得不深思韬晦的魅力。韬光养晦就像是幽谷里的百合,暗香袭人;是雪地里的孟加拉玫瑰,在严寒的冰层下微笑;她要能耐得住寂寞,她不浮躁、能经常保持平静的心情,它最终能带来有所作为还需要积极吸收、兼容并蓄、积极进取。回顾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我们只有更加有策略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才能让21世纪真正地成为中国的世纪!

抗战胜利60周年征文范文: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第五篇:如何理解邓小平历史地位

如何理解邓小平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是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首次正式使用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邓小平理论,就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诞辰95周年。当我们把这两个光荣的纪念联系在一起时,便想起了这样一句古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确,如果没有毛泽东,便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如果没有邓小平,便没有共和国的今天。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所言:“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邓小平留给中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首先要在源与流两个方面理解。源,就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首先来自于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最根本的是因为它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一个大前题,它表明的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源头和思想方位。这不仅仅是强调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性,更强调了它的发展性。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神圣理想,他不但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而且通过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焕发了新的强大生命力。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流,主要是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还体现在与其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理论成果上。邓小平理论从根本上、宏观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开辟了新的道路,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推进,必然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回答。正是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回答。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等,都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还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特征、历史条件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不仅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同,与毛泽东思想也不同。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邓小平同志说,现时代的特点,是一日千里,赶都赶不上。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认真对待、正确分析,作出同以往不同的或过去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的新的科学判断。可以说,“宽广眼界”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是邓小平理论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成分。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理解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后人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是历史规律。我们要以这种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把这些科学理论推向新的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伟大事业的需要。

三、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还要求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已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这个理论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立论依据,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展开了一系列基本观点,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并且贯通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要在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有新的提高,最根本的是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目的在于用这一科学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工作,回答和解决实践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学风的问题。学习邓小平理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邓小平理论学得好不好,最终要看能否运用这个理论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

四、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就是要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中更加牢固地确立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

在新世纪的新征途中,我们要进一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完整准确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并把它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努力奋斗。

下载如何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小平的对外战略

    邓小平的对外战略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奠基者,也是具有世界眼光的大战略家,他始终关注着国际风云的变幻,并及时把握历史机遇,对中国对外关系做出了新的战略布局,并在为实......

    采取的外交战略的原因

    、 第一个问题: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

    中国周边外交战略(论文)

    浅谈我国周边外交战略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与中国存在领土争 端等历史遗 留问题,情况相当复杂......

    习近平外交战略新思维解读(合集)

    摘要:本文从历史坐标和现实坐标两个方面分析了外交战略的新背景,进而阐述了习近平外交战略新思维:主动思维、立体思维和底线思维。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战略 主动思维 立体思维......

    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

    中国地处国家众多而又关系异常复杂的亚洲地区,而且幅员辽阔。中国的这种地理位置和特征导致了中国既不像美国等大国那样,没有多少邻国,并且实力都比较弱。美国两面濒临大洋,只有......

    试述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论述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国际形势,确定了我国新时期的国际战略和外交路线。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我们党的......

    浅谈中国周边形势及未来外交战略

    浅谈中国周边形势及未来外交战略 13XXXxxx1班 xxx 20***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美国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周边某些......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摘要:目前,国际形势总体平稳、局部动荡态势,大国围绕国际秩序和地区热点加强博弈,世界格局变化更加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