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常完美电视节目分析
三、非常完美电视节目分析
节目类型:综艺类相亲节目 节目时常:1h30min 目标人群:适龄男女及其父母
一:片头 15s AE 二:内容
1、主持人出场、喊口号(接广告)50s 现场画面
2、主持人引入、嘉宾出场 1min50s 现场画面
3、恋爱公开课 2min30s VCR短片
4、女嘉宾1 17min25s VCR自我介绍 现场画面 人物出场 现场画面 男嘉宾表态 现场画面 摘面具 现场画面 选择心动男生 现场画面 与男嘉宾互动 现场画面+弹幕 男嘉宾进行选择 现场画面 女生告白环节 现场画面+VCR 情感专家点评 现场画面
5、女嘉宾 2 略
VCR自我介绍 现场画面 人物出场 现场画面 男嘉宾表态 现场画面 摘面具 现场画面 女生告白环节 现场画面+视频 男嘉宾反问 现场画面 四位嘉宾环节类似
6、结尾
节目总结:
节目亮点:往期节目的亮点在于男嘉宾
个人感受:此档节目属于综艺类相亲节目,节目制作的主要难点在于主持人对于现场的把控、以及情感专家对问题的点评;在拍摄过程中,没有太多复杂的镜头需要去拍,主要以固定镜头摇镜头为主。本期节目,编导对节目重心选择有误,主要的节目都在嘉宾方面,内容拖沓,主持人缺乏引入,专家露面太少,告别部分过于狗血,强行煽泪。男嘉宾一直是那几位,看过了很多期次节目之后,感觉已经没有可以吸引女性观众眼球的地方。
第二篇:非常完美观后感
非常完美观后感
导演金依萌自《非常完美》之后,携同类型题材的都市白领女性喜剧电影《一夜惊喜》归来。如果说前者在追求绚丽多彩的服饰效果的话,那这部由范冰冰领衔主演的电影,则更注重外部环境的奢华与人物审丑的表达。北京最贵地段的办公区,配上孕期过敏的范爷面容,无疑为该戏增添了一定量的看点。然而,该戏最终依旧回归为女一号打造审美表达的“非常完美”路径,从而导致主演范冰冰在花瓶的似是而非之间徘徊。
一夜疯狂,酒后断片,从而导致怀孕,并走上为孩子找爹之路的故事套路,在香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周星驰等人主演的电影《最佳女婿》中已经有过表现。电影《一夜惊喜》的故事灵感无疑或多或少的来自于这部港产片,可谓是旧故事的瓶装上新范冰冰的酒。然而,为了能让这个早已远去的港产故事能够在大陆影院不至于水土不服,编剧金依萌不得不为故事重新设定人物关系,将都市女白领、海归男上司、痴情种子男等人全部置身于北京“鸟蛋”CBD中心区。
旧故事贴上新标签,难免有诸多破绽。电影《一夜惊喜》为了制造喜剧笑料,不惜让范冰冰饰演的角色降低智商,在男上司面前神魂颠倒、又亲桌子又搂鞋。这种喜剧的表现方式,能否实现在都市白领的受众人群中的包袱笑料,有待进一步商榷。
同时,不得不提,剧中周童宇所住山景房为该戏颇大漏洞。为增加电影的喜剧氛围,剧本在桥段设定上强行加入周带女一号回家遇险一段。当山景房与女一号的猫轻悄悄地出现的一刹那,不知道是否会让深陷北京堵车大军中的回家影迷升起如此一句感慨——亲,周童宇这不是在北京城给人打工的。这让现实生活中早出晚归的打工有车一族情何以堪?让北京城真真切切的拥堵情何以堪?
在男上司周毕安的人物设定中,其性格过于单一化,沦为只会赞誉员工“你是我的骄傲”的摆设品,于公司建树方面,丝毫看不出胜任的任何可能,除了泡妞,一无所事。不健全人格的展现,很难制造符合现实生活的笑料。
如此种种,造成电影《一夜惊喜》不接地气,打着北京、白领、都市旗号,而分明离地三千英尺的尴尬局面。没有生活根基,仅依靠压低人物智商来换取笑果,终究未能远已。当男一号骑着三轮车载着即将临盆的范爷在异国的马路上狂奔的时候,这个迟来的伪高潮未免太过于牵强,难以取得观众认同。
第三篇:《非常完美》的经典台词
1、姚晨看到林心如泡卖车男的时鄙夷地说了句:轻浮!(神态爆搞笑!!)
2、范冰冰扮成村姑时冒着傻气的说了一句:二狗哥,我想吃你做的大馅饺子……
3、范冰冰饰演的大明星王菁菁对着苏志燮撒娇:你不是说好了吗,要给我“下面”吃的。
4、林心如和姚晨互相争论:林心如爆洋地说:you shut up。姚晨爆土地说:你shut吧!!
5、影片中出租车上贴的牌子“china taxi”
6、影片开始不久,章子怡饰演的女主角苏菲开始回忆两年前往事时,先道出自家老妈的经典名言:“恋爱中的女人是傻子,失恋中的女人是疯子。”
7、在万圣节派对上,何润东饰演的常瑞衣扣挂在章子怡饰演的苏菲的绵羊装上
常瑞:你别动啊,勾住了!
苏菲:你干嘛骑在我身上,你又要占我便宜!
常瑞:是扣子勾住了!
苏菲:快解开啊,我帮你!
8、健身房浴室中,章子怡准备“偷袭”范冰冰却被对方逮了个正着,于是只好捏着范冰冰皮鞋上的绒球:我喜欢你这毛……
9、苏菲:头痛牙痛肚子痛!(常瑞在很欣赏地给苏菲拍照)
10、何润东一边拍照,一边垂涎三尺地说着:sexy……oh!sexy……
章子怡没好气,认定何润东就是个色狼,结果越过墙壁才发现原来何润东是在拍菜品。
11、那个医院的孕妇被推进门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公喊:你个瓜儿!!(四川话)
12、大姚:不许你碰我的husband13、章子怡的“我要向全天下失恋的人们证明,被夺走的爱人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抢回来的。”
14、林心如对卖车男说“我还想看看你的“性”能”。
15、林心如长发男友:古得猫(good morning)啊!
16、林心如:我不sure是一个goodidea!
17、男人比较懒惰,甚至懒得离开一个,让自己伤透了心的女人,就是为了避免去忘记,或者去记住一个崭新的女人。
18、女人的胃是心的好朋友,胃总是在配合着心的情况在转变,失恋中的女人,心就像漏了一个洞,胃会不顾一切的帮它去填那个洞,仿佛这样就可以帮助心,去重温失去的满足感,直到……
19、女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爱:一个真正懂你的人,欣赏你的人,一个,舍不得离开你的人。
20、恋爱中的女人是傻子,失恋中的女人是疯子。
第四篇:电视节目分析
广电
1018016012
娄荣
《天使》手法浅析
一个好的纪录片或者说是电视节目往往少不了鲜明的主题,明确的思想。编导通过这些影片或许想表达社会现象,民土风情,甚至更深次延展则是他们的人文关怀。所以分析影片节目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他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记录形式而没有认清主题灵魂,且不论是否能有很高层次的认识和分析,估计连最基本的故事思想都很难理解吧。这就需要编导能清晰地说明故事,巧妙地构思。
影片《天使》是个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具有强烈的新闻感,但也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在这个方面其实可以把它看做纪录片的一种,当然不论是哪张类型的片子,都需要彰显出对社会,人生价值的追寻思考。这是作为电视节目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刻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功能。片子讲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黄丽杰无意间就下了一只受伤的灰雁,自此一系列关于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动人的故事依次展开。通过对故事的深层次了解后,我们不难发现除却人与雁感情线外,展现的其实是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这是当下人类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的反映,而这个故事则预示了人类也是有真情存在的,当真情流露出后,这爱能感动所有人。
说完影片的故事情节之后,很自然就要谈谈这个影片给人的感触。这显然也体现了影片的消费娱乐功能,当然对这部影片而言并没有很强的娱乐感。人们从中除了能看到令人心情愉悦的“人雁”情外,静下心来更多得则是感动。这才确切体现影片的主题,人们只要付出了真心,我们的这个和谐的社会世界都能更好的发展,人与自然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这些对心底最柔软的触动无疑会感动观看影片的每一个人,相信看完的人每一个人都会有所感触。这就是电视的舆论功能,舆论的导向启示人们要爱护自然,如果人与自然失衡,带来的将会是不可估量的巨大灾难。
影片为了使结构紧凑充实,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运用此手法的同时不可避免要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些事情,因此情景再现成了很重要的手段。随着影片叙述的不断展开,人物形象愈加清晰明朗起来。通过影片传递出来的信息,观影者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融入其中,发生转变,甚至完成交流与对话。这个片子因为平实朴素的风格,出色的叙事手法,细腻的感情线索,与一般的说教片不同,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形成共鸣,达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当然片子除了上述那些优点外,镜头的正确运用,合理的声画搭配,高超的编辑水平,加上影片本身内容的丰富内涵和编导苦心设计的一些桥段,更显得平淡却不乏味,而是余味悠长,值得人慢慢回味,最终能够揭示主题,赢得观众的普遍共鸣。
《天使》以其朴素的故事感到了很多人,但是这个故事的部分情节,诸如为雁宝起名,雁宝结婚这些段落明显是编导精心刻画出来的,还有一些话语明显是作为农村妇女的黄丽杰说不出来的,为了追求煽情感人的气氛,从她口中说出显然很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否认的是,这种表演因素的确打动了众多的观众,他们仿佛都变成片中的主人公,一起为雁宝幸福而幸福伤感而伤感。总之适当的“人物表演”能够增强故事的可读性,但是关于这个适度问题则需要每个编导各自把握,如果运用不当,很可能弄巧成拙,虚假做作。
无论何种形式的影片,它的最终落脚点都是揭示某种主题,以此启发观众争取达到某种效果,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影片。它们常常通过细小的故事,平淡的人物勾勒刻画出具有代表性特质的精神,这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可是对于纪录片中能否“演绎”也很值得探索。
《高考天问》栏目分析
《钟山说事》是一档电视栏目,主持人钟山以脱口秀的方式对一些热点时事问题进行剖析,解说。
第五篇:如何写电视节目分析
教你如何写电视节目分析
在广播学院有关电视的各艺术类专业的面试中,有一项是考试时观看电视片,写一篇分析评论文章。这项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电视片的综合认识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分析与写作能力。
电视片的时间为20分钟,或者更长一些,写作的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一般来说,写个读后感对于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不是困难的事情。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写读后感了,所以不要将这项考试看得很难和神秘。
重要的是,写作要有材料,而材料只能是当时看片获得的。应该在看过电视片之后,立即有写作的纲要。如果要等到看完片之后再靠回忆写作,就可能丢掉某些有价值的内容。所以,要在看片的同时用笔记录一些心得要点。
当电视片播放结束时,已经有了写作的材料。可以根据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确立写作的主旨和文章的标题。然后对记录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最有说服力、最能靠拢主体的材料进行写作。这里是一个写作范围提纲,即结构方式表,可以参照。你在观看电视片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围绕这个提纲找材料,这样写起来不会跑题,而且方便快捷:
电视片分析提纲
1,电视片内容概括
占总分10%
2,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占总分 10%
3,艺术特色总说
(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
占总分 20%
4,艺术特色举例
(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
占总分
25%
5,艺术特色细节
(两、三点精彩细节)
占总分
20%
6,缺点与不足
占总分 10%
7,结束语
占总分 5%
【注意的问题】
在看完一部电视片之后,考生应该立即感受到,这部电视片重点表现的是什么?这对于任何题型都是重要的。一部专题片或纪录片,它所主要表现的无非是人,或者是事,或者是物,或者是感受。当然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有时当考生沉浸在一个兴趣点当中不能自拔时,千万不要忘记拔出思维来,审视一下,这精彩的兴趣点背后蕴藏的真正目的事表现人物的某种品格特征。或者是事物的某种特色。
也许有时会有大量的篇幅集中在某个人物的身上,然而,他其实需要展示的还是是事件本身。有的电视片把笔墨集中在物上,比如一些风光片等。但是,电视片的表现对象其实常常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是一个思考层面,紧接着需要花费大量功夫的还是对于这部电视片的特征和表现手法的思考。
有时老师会选择一部富于文化色彩的电视片作为题目,这是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应当集中到电视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上。比如,分析电视片《江南---绍兴黄酒》
这是一部展现酒文化的专题,重点考查其实在于考生对于片中文化内涵的感悟,而不是片中所出现的人物。
如果你的文学感觉、艺术感觉较好,你会喜欢那种抒情写意色彩浓厚的电视片,因为这个时候,抒发情感的意趣将使你的评述与电视片的意味融为一个整体。(抒情写意的电视片)
然而,感性的认识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大学门槛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全部,因此在你沾沾自
喜于发挥完一篇情采并茂的伤春文字后,别忘了凝聚已经过于分散的思维,因为,也许有这样一个题目将把你掷往一个分外庄严的场合,闲散的品茶人生背后还聚集着一些更为深刻的思考,那就是表述哲理的电视片所要展现的内涵。
一切理性评述的背后总会有所谓结论的东西。在电视片的评述中,有时需要达到的是同样的效果。那么,有这种情况,他要你回答一部电视片想要说的是什么?它揭示的是什么问题?你的体会是否能够挖掘倒在表面的镜头语言下面蕴藏的意义呢?(揭示一定问题的电视片)。
【老师的提醒】
对于全面分析题的类型,大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作品主要表现了什么?其主题以及主题的现实意义、给我们的启示。这个方面的分析,多数考生都能考虑到。比如,在评卷中发现大多数考生都具备严谨的主体意识,对于电视片中提供的严谨的榜样是的任务,保持一种着眼于人的品格特征的分析模式,并都能自然地结合到当今现实,对主人公的形象作出正面的评判。但是,许多考生就此打住了,通篇的评述都跳不出对主人公的赞叹和相应的对一些现实现象的对比抨击的圈子。
2,电视片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具体来说包括叙述方式、结构、表现手法、声画语言的特性等等。这才是对于一部电视作品的评述不同于对于其他类型文艺作品的评述之处。
对于电视这样的综合性艺术而言,它表现主题的方式往往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处寻找亮点才是出题老师希望看到的精彩答案。当然,并非要你对所有方面都要一一作答。你可以挑出其中一两个有特点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3,在你准备结束之前,如果你在整个篇幅中始终都还没有提到这部片子最富特色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那么,你在文章的结尾还有一个机会。其实,专门开辟一个角落给予这个内容,反而能够引起评卷老师的足够注意。【专业老师的叮嘱】
一些分析电视片文章的基本出发点:
这关系到逻辑思维问题。不这样做,你的评述就可能丢分!并且层次不清。对于分析款架的驾驭就来源于考生的思维的逻辑化程度了。明了的款架、清晰的逻辑是评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
一般见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相结合。
对于电视片的基本评论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式化描述,对于这些见解的阐述有时可以增强你的文字的专业程度,所以不要排斥这些内容,它至少可以在你的篇幅中形成一定的气势。写文章都贵在创新,老师往往更注重你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尽量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只要不给老师一种过于偏激的印象,任何类型的评析都是可能获得赞赏的。
分析文章是“问答式”还是“文章式”。
在全面分析题型中最好写成文章形式;具体层面分析题型最好写成问答形式。
【我给你的练习题】
从电视上有意识地看一些电视片(专题片、纪录片、短剧、小品等),并练习分析。
阅读一些有关电视片创作的参考书,以便增加理性认识;
练笔,看电视时写一些随感、札记,一方面练笔,另一方面也可提高自己对电视语言(视听语言)的解读能力。
电视节目分析的写法
考试时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比如一期《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者一段电视散文,记录片等等。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
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栏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
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具体的方向选择,可以参考专帖《电视栏目分析》!)
1·节目内容。
2·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
3·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
4·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
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第四部分:再次结合栏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
电视节目分析范文
题目:观看专题片《千年沧桑》第二集,并对此片作出分析,1000字左右。
跨越十一世纪
——浅评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 作者:山东有线电视台 钱景芝
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的第二集把十一世纪时世界的样子缓缓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部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专题片以深邃的主题、精美的镜头,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远古的时代是古雅的,又是沉重的。而人类的先进文明,也就在这样的历史传承中慢慢堆积呈现了。所以在这期节目里,我们看到听到的历史面貌,既是厚重的,又是灿烂多姿的。本片的编导作者自然贴切的调动多种电视表现手段,让这个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出色。
一.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本片所有的素材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主题,为了使观众理解的更加清晰明白,全片重点采用了解说词加画面的表现手法。全片要表现的是十一世纪一个世纪的文明,时间跨度大,于是又细分为分为:文明、宗教、科学、经济四个方面来分别阐述,每一个素材的指向性都很强,如经济方面的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基督教的兴起等。
同时为了增加叙事的真实性,本片采用了多种手法:
1、人物扮演:找一个人来扮演孔子,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为了更好的表现对外战争的残酷性也是采用了扮演的手法,增强视觉的震撼力。
2、图配乐: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单纯的介绍一副作品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劳感,为此给它配上舒缓的乐曲,琴声悠悠把观众带入那个国泰民安的世界。
3、权威人士说明:为了更好介绍北宋的文化,请了王渝生研究院等来介绍这方面的文化,增强了认同感、权威性。
4、脸谱化:选取有标志性的道具去表现,如为了表现北宋的繁华选用开凿大运河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来表现。
5、动画制作:为了使画面更形象生动,在介绍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文化的时候还采用了动画制作来表现。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进步这一主题,以上这些叙事手法使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文化历史类专题片也变得丰富好看,富于变化,这不得不说是《千年沧桑》这个专题片最为成功的部分。
二.镜头语言生动丰富。
本片在表现手法的成功之外,还充分发挥调动了多种镜头语言,视觉听觉效果丰富。全片以全、远景居多,使内涵更丰富,同时注意光效的变化,选取了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光影效果来表现不用的内容。拍摄角度也非常丰富,如拍摄大运河时的空中拍摄,让人们更直观的看到了大运河的全貌,理解起来更容易。色彩上根据地域来变化,如北宋的黄、伊斯兰的篮。声音上以模拟为主,解说词在其中起着推动全片发展的作用,担纲全片。
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的一种电视节目体裁,如果说故事片相当于文学中的小说,那么纪录片就是报告文学。纪录片和报告文学的选题一样都来自于生活现实,它不需要虚构故事情节,也不需要对事件进行过度的渲染,好的纪录片甚至只是生活原生态的一种自然记录。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事件,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兴致盎然,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味同爵蜡?关键就在于结构方式与叙事技巧的不同。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的方式不仅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更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到的内容,也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剪辑组合得体,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某些一般的内容也能发挥得较为出色。相反,剪辑组合不当,就有可能糟蹋原本非常好的素材,使原本十分精彩的内容失去应有的效果。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 2 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甚于素材本身。
由于生活积累、人生感受、艺术功力和艺术追求的不同,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即使出自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纪录片,其叙事风格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如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正如建筑学上的分类一样,尽管房屋的结构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我们依然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他们粗略地分为几类,比如木制结构,石制结构、土木结构和钢筋混沥土结构。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一样可进行这样的分类,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有: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一、画面加解说式。
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出现了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结果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和图像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这使得画面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图解的工具,整个片子从文稿上来看更象一篇论文。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作一个政府工作者代表政府、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工作者仅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片子就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结果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了电视的本性,丧失了可看性。
二、访谈加解说式。
画面加解说的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影视文化的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为此,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由于有了访谈的介入,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片子的主观介入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有了采访的介入,可以向观众展现过去和将来时空,从而扩展整个片子的表现力。当然,解说和访谈的交替出现,无形中给片子带来一种节奏因素,因而更加适合观众的收视需要。采访作为叙事手段,又有不同的呈现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采访是指狭义的采访,即记者和被采访者语言的交流,并将被采访者的语言结构在片子中。有的纪录片通篇用采访来贯穿,采访承担着整个纪录片的叙事作用,比如《忠贞》就大量运用采访段落,把志愿军战士被俘的过程,在美军集中营受到的残害,以及归国生活等经历展现给观众。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片子要反映的内容大都成为过去,又没有可利用的音像资料,采访成为一种唯一可利用的叙事手段。有的纪录片为了克服画面加解说式的弊端,结合背景因素和动态过程,把采访融入事件的进程之中,共同承担叙事功能。比如《广东行》的第一集《开放市场》,该片运用了大量的同期声采访,阐述了开放市场、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纪录片把采访作为一个细节,承担局部叙事功能。比如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为了考察长城的最西端,主持人焦建成对地理教师的采访;在《三节草》中,为了了解轱辘湖的解
放,对肖老太太的采访。访谈加解说作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的一种进步。运用这种叙事方式比较成功的片子还有:《共产党宣言》、《邓小平》、《毛泽东》、《周恩
来》和《中国的外交风云》等。
三、客观记录式。
从90年代开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纪录的叙事方式。它反对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性。这一叙事方式借鉴了故事片的创作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切实体验生活,甚至把自己完全融入被摄者的生活,从中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与故事片不同的只是:纪录片是同步取材,而且这种“材”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和扮演的。可以想象,没有创作者较长时间的投入,没有深入细致的采访,就难以出现好的作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采访是指广义的采访,既记者为获取节目素材而进行的一切社会调查活动。客观记录不是纯客观主义,它必须融入创作者的主观表现因素,否则片子就成了一本有闻必录的流水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叙事方式是主观和客观的完美结合。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一般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实地采访,与被采访者交流沟通,逐渐形成一种融洽自然的氛围。当被访者达到真情自然流露的时候,真正的拍摄也就开始了。这种方式要求创作者有较深的采访功力和一定的采访技巧。在正式拍摄时,尽量隐蔽创作者,不让创作者的形象和声音进入画面。在编辑时,往往运用一个故事来结构和叙述,并大量使用同期声,较少依赖解说。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的选题一般从小处入手,注重的是个性化的事件和人物,讲究叙事情节化,创作者往往把节目好看当作创作的第一要素,结果片子就有了吸引人的因素,好看、耐看。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纪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无论是《婚事》、《阴阳》还是《小武》、《重逢的日子》,无不是采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杰作。
叙事方式的演进,是伴随着技术手段、创作观念和观众欣赏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叙事方式的出现,原有旧的叙事方式就会消亡,只是这种旧的叙事方式会慢慢退居次要位置。即使是在客观纪录式叙事占统治地位的今天,仍不乏运用前面两种叙事方式的杰作,如运用画面加解说的《沙与海》、运用访谈加解说的《解放》。
叙事就是对事件系列进行排列,以说明一个事实或表达一个观点;而结构则是将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在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地进行,所以,确立结构,也就是确立展开和完成叙事的方式。
结构作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将前期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比如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经苏联人之手,无非是进行了重新剪辑,也就是改变了素材的结构方式,就变成了反法西斯的影片《普通法西斯》。这就有点象化学中的碳原子的排列,一种方式是石墨,如果改变这种排列方式,普通的石墨就会变成了光彩夺目的金刚石。不过,纪录片创作中的这种“化学变化”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结构方式的变化只会引起所谓的“物理变化”,即叙事效果的优劣分野。优秀纪录片的结构严谨、统一而又自然,3 低劣的纪录片结构雕刻痕迹很重,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松弛、甚至混乱。结构能力的高低是区别纪录片水平高低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即使面对相同的素材,结构能力不同的编导也会创作出质量迥异的节目。比如《生活空间》曾播出的纪录短片《姐姐》,编导原来准备把拍回来的素材编一个反映先进警察的人物片。后来制片人发现这段素材如果重新编,就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反映儿童的纪录片,正是制片人的金手指才有了《姐姐》的出笼。
纪录片的结构有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之分,所谓内部结构是构成形象的各个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组织形态,所谓外部结构则是纪录片的外在组织形式,即纪录片的构成框架。内部结构更多的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外部结构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方面的问题。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与叙事方式直接相关的外部结构。常见的纪录片结构有线形结构和版块结构两大类。线形结构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和多线结构三大类,根据线索交叉与否又派生出双线平行结构、双线交叉结构和网状结构。
一、线形结构。
线形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一条乃至多条贯穿全片的线索,这条线索可以是内在的、逻辑的,如《远去的村庄》中的缺水问题,《中华百年祭》中画家的创作体会;也可以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如《龙脊》中村口的那个大槐树,《万里长城》中的长城。张雅欣教授在她的专著《中外纪录片比较》中也谈到《远去的村庄》,她认为该片是典型的绘圆法结构,它的圆心就是缺水问题,所有的素材都是围绕这一圆心展开的。显然,张教授的提法与本文的提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日本的《万里长城》和中国版的《望长城》尽管题材完全一致,都是拍中国的万里长城,但是日本的《万里长城》更多的是以长城为中介,探讨长城两边人民的生活。在这部片子中,长城已经不是创作者关注的主体,而是作为一条贯穿全片的一条中心线索。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不仅通过采访来显示这条中心线,还多次用航拍长城的空镜头来强化这条中心线。
对于比较复杂的叙事,使用线形结构的片子往往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中华百年祭》就有多达五条的线索:
1、画家作画,2、画展展出现场,3、百年史实,4、画家谈创作理念,5、画家的日记。
线形结构可以使复杂的叙事变得条理清晰、紊而不乱。线形结构是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的题材都具有中心线。弥补方法除了后期强加一个象征元素外,采访的介入是一个重要手段。采访作为结构方式,是创作者结构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用采访作为结构因素,除了后期发现之外,更多地是在前期构思时就要有所考虑。这样,由于结构不是后期强加给片子的,整个片子就显得自然、具有整体性。采访作为结构因素,有两个层面的作用。第一、采访的同期声作为转场因素,起连接画面的作用。和解说词作为转场因素相比,采访作为转场因素难度很大,但是一旦成功,会使片子更为紧凑、简洁。比如《命运》就是通过人物的采访,不断引出新的人物,新的场景,从而实现其典型的套层结构。第二、采访作为贯穿全片的线索。创作者往往在采访之初,就对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设计,以保证能采访到它需要的内容。在后期编辑时,创作者会将采访分成若干段落,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让这些段落分布在片子的相应位置,从而把整个片子连接起来。比如《中华百年祭》中画家的创作体会,《神鹿啊!神鹿!》
中柳芭的自叙。
二、版块结构。
当然线形结构的这条线并不是每部纪录片都能具有的,也不是说纪录片就只有用线型结构。特别是那些依据文理逻辑展开的纪录片,这类纪录片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以前人们习惯称呼的专题片,由于它们大都是主题先行,又基本上是解说词从头灌到底,因此拍摄的素材只是论证这一主题的工具,这使得素材和素材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性,如果又找不出合理的外部线索,就只能寻找其他结构方式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版块结构。
所谓版块结构,就是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可以互无联系,也可以有起承转合的一种结构方式。如《命运》和《祖屋》就是典型的版块式结构。《命运》是按人物来划分版块的,只不过创作者在构思人物时作了精心的挑选,常常是在上一个人物的内容即将结束时,或从对他的访问中,或从与他有关系的事件中引出下一个人物来,这种特殊形式的版块结构也被称作套层结构。套层结构既保持了版块的相对对立性,又加强了版块之间的联系,使整部片子被分成若干个版块仍然能保持较为完美的整体性。《祖屋》是一种传统的版块结构,共分为五个版块,每个版块都配有一个小标题,他们依次是:“祖宗风水”、“耕读世家”、“族上人物”、“仁者爱人”和“红白喜事”。尽管五个版块都是围绕“冯琳厝”这个祖屋展开的,但是这五个版块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外在的联系。使用传统的版块结构最好是有张力的题材,否则,由于版块和版块之间缺乏内在的必要关联而使整部片子显得零散。
尽管纪录片存在不同的结构方式,但是这些结构方式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是对具体的纪录片而言,它存在一个最恰当的结构方式,此时再选用其他结构方式就是不恰当的了。
决定纪录片结构方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生活事件本身,2、现场取材方式,3、创作主题,4、作者的创作风格。对生活事件本身而言,如果题材是事件性的,多采用线形结构;如果题材是概述性的,则多采用版块结构。比如《山洞里的村庄》,该片主要是反映山岩洞村村民拉电的故事,因此创作者选用了线形结构;而《流年》主要是反映几位剪纸艺人的生活,这种反映是概括性的,因此创作者使用了版块结构。就现场取材而言,大致可分为点式取材和面式取材两种,其中点式取材是指创作者把拍摄的对象作为具体的形象,而面式取材则是把拍摄对象作为抽象的形象。如果取材方式属于前者,那么相应的结构就应为线形结构,如《藏北人家》;如果取材方式属于后者,则多半会采用版块结构,如《改革二十年》。主题也是影响纪录片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单一封闭性主题的片子多采用版块结构,特别是那些命题作文式的作品,如《弹指一挥间》、《同心圆》;多义开放性主题的片子多采用线形结构,如《空山》、《忠贞》等。创作者个人的创作风格也影响着作者对结构的选择,只不过这种选择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而只是体现出一种量的优势。
如果说纪录片是一种“发现”的艺术,那么它同时又是一种“叙事”的艺术、一种“结构”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