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艺发展史
陶艺发展史
摘要:简要介绍中国,外国及现代陶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China)美国(America)发展(develop)现代
一·中国陶艺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陶艺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中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中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紫砂陶艺
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国内外许多学者、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陶艺的研究。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这门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于一身,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历程的传统陶艺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美术造型及装饰技法上,这不够全面,研究中国传统陶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立足于总结中国传统陶艺及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的优良传统。“传统”不属于旧规范化的别称,而是意味着一种工艺和艺术体系的特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反映到陶艺上并产生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民族风格以其特有的工艺技术和艺术形式,显示它自已的风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东方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陶艺的发展伴随着陶瓷的产生而发展,首先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装饰和泥釉火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发展为实用和欣赏兼备的民间艺术品。如今已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感情需要为出发点,开创了一条纯艺术的道路。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可遏止的发展状态之中。
同样,陶艺也不例外,每一朝代,她都有时代特征:宋代的秀丽,元代的浑厚,明代的精工,清代的精致。甚至同一朝代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明代青花瓷,宣德的浓艳华滋,气韵淋漓,豪放生动,成化青花则淡雅清新,优美细腻。翻开中国陶瓷发展史,在每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阶段,几乎都有陶艺的新品种,新工艺和新风格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宝贵的制瓷工艺,到了近代却淡化甚至失传。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陶艺的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技法,并不纯粹是一个技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陶艺是否能永葆艺术青春,甚至关系到中国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严格说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实践者有关。20年来,老一辈陶艺家如祝大年、杨永善等在现代陶艺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艺家如吕品昌、罗小平、白明等,风格流派众多,技法日趋多样。他们中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或受过高等教育中传统陶瓷艺术的薰陶,因此,中国的陶艺在一开始便与学院有着不解情缘。
然而单纯的学院发展,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传播上都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在学术层次上也是狭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继而是1995年的“景德镇国际陶艺研讨会”,1998年5月在宜兴举办了由罗小平等人策划的规模更大、学术研讨更具深度的“9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同年秋在中国美术学院由刘正等人策划的“首届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也与观众见面。1999年岁初在广州美术馆由左正尧策划的“超越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家学术邀请展”更是颇具水平。这几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性的展会,预示着中国的陶艺正在兴起,其规模和范围及影响正在向全社会拓展。二·美国陶艺
自拓荒时代起,美国人便有着一种勇往直前、富于探索的革命精神,此种精神也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的艺术史。这个年青的国家之所以能成为现代陶艺的起源地也是与之分不开的。
美国陶艺界公认,现代陶艺形式的表达以1954年彼得·沃克思到洛杉矶县美术学院(后改为奥蒂斯美术学院)教授陶艺为起始标志。彼得·沃克思反对陶艺创作中过分强调工艺性的特征,主张一种带有随意性的返朴归真的创作风格,从而开辟了一条实验新颖造型及外表肌理效果的探索之路,史称“奥蒂斯陶艺革命”。
50年来,美国的现代陶艺有了巨大的发展。从源头上讲,它受到了日本民间陶瓷、美国民间陶瓷、中国传统工艺造型、现代艺术流派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创作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局面。抽象表现主义、极限主义、超级写实主义,波普美术、写实主义都有其代表艺术家和作品;同时作为容器设计,那些更重形式规则的优雅陶瓷也有发展,这些都显现了美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现代陶瓷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使陶艺超越了狭窄的“工艺美术”范畴,使之与绘画、雕塑等主流美术创作观念相结合,从而丰富了传统的陶瓷艺术史;对于陶艺家来说,他们的身份也非“工艺家”能概括,他们已经拿起一种具有永恒性质的材料--陶瓷加入到主流美术创作中,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展现与价值批判,摆脱了“容器”对他的束缚。
美国是现代陶艺的策源地,介绍其历史发展以及著名艺术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三·现代陶艺
然而,现代陶艺作为一项新鲜事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更大的意义上、更大的程度上组成了中国陶艺现状,更值得我们去研讨。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以资读者玩味。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如今的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陶艺也不便外。然而,在关于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许多讨论中却轻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陶艺的功能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陶艺品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对于陶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及陶艺家的社会定位都关系很大。只有摆正了“现代陶艺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陶艺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入“现代”。
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当代中国陶艺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聘。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丰富了自己又补充了其它艺术门类,从而丰富视觉艺术的门厅。
因此,传统陶艺无论如何发展都有“器”的约束。现代陶艺发展,在认识上首先做到的便应是功能论上的转移,从而脱离对“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赖,而真正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这种隔阂是可以通过观念转变而化解开的,它的存在也是当代陶艺不断发展的动力。传播与接受的局限
现代艺术中的诸多流派,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风骤雨般进入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人还不懂得欣赏,有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情,然而在客观上承认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从观念上日益接近它们。现代陶艺没有赶上那段风潮,从传播的角度看似乎错过了黄金时节。从现状看,许多业内人士也指出现代陶艺仅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如景德镇、广州、上海等地,然而从面上讲其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这是不利于现代陶艺的发展的。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当前中国的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产业并不景气,所以即使在原来有着深厚传统的许多瓷区,其群众对陶艺的兴趣也在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另一方面,媒体、报刊对现代陶艺的介绍是零星的,形不成规模,更不用说专门的陶艺刊物了。现在担当着传播任务的是一些陶艺工作室,但他们的作用未受到重视,有识之士指出一个国家陶艺整体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间的力量调动起来,只有水涨才能船高。
从接受者来看,中国人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传播不力,欣赏者的口味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然而,现代陶艺在精神上与现代艺术运动是相通的,人们能接受现代艺术便能接受现代陶艺,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为现代陶艺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陶艺家夏德武说:“广州美院的一批人请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艺术评论家去评论现代陶艺,他可以拿现代艺术观念、现代哲学来评论现代陶艺。但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他指出现代陶艺批评家很难形成的原因是中国现代陶艺不发达,他认为非常需要理论家。笔者曾在中央美院图书馆找到一本所谓“现代陶艺”的书,实际上书中的陶
艺品只是现代的“活人”做的陶艺。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能找到的介绍现代陶艺书也相当少,且多不正规。看来,现代陶艺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理论人才急待培养,为此许多陶艺家提出一边实践,一边做一些理论研究,这可谓是无奈之举。
此外,现代陶艺在创作体制、销售体制、创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好在从当代陶艺家的言词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壮志豪情。陶艺现状
目前国外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即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又一休闲方式。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四·结论
陶艺文化博大精深,我深知只凭课上的学习还远远不够,我将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去了解陶艺,学习陶艺。
第二篇:陶艺人生
陶艺人生
摘要:烈汉可以做一些他自己认为的纯粹“陶艺”。这不能视为一种自娱自乐,而应该视为一种挑战陶艺表现极限的艰苦劳动,而这种劳动又是认真的、严谨的。而这些认真、严谨的创作一旦出炉,成为物质的外现时,这种转换也是烈汉的快乐之一。
关键词:陈烈汉;陶艺;人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陶瓷艺术也随着文化艺术市场的拉动而风生水起,一改十年前刚刚启步的暗淡局面,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他们在陶艺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地奉献出一批批既具传统意味,又有现代风格,既有学术特色,又具个人特点的陶瓷艺术品。高级工艺美术师、省级陶瓷艺术大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与陶瓷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现任中艺东方艺术馆馆长的陈烈汉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烈汉出生于1962年10月,江西广昌县人。天资聪颖的他自15岁开始拜师学艺,勤学苦练,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大学四年评为三好学生,1987年以全优的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至1990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艺术设计专业教师。1991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读硕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进入中国最大的工艺美术集团公司工作。进入公司今后,他一边组织陶瓷艺术品展览会、传播陶瓷文化,一边从事陶艺创作。近十年来,他在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汝窑及北京都创作陶艺作品,探索不同窑口、不同材质的表现技巧及方法,创作了一批技艺精湛,不同材质的陶艺作品,在现代陶艺及陶瓷绘画创作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大约在1991年,我就和烈汉熟悉起来。那时我们都在中央工艺美院读研究生,我记得他有一作品《采莲图》,为高达一米以上的直筒瓶,用很认真的线,勾描具有江南水乡特色采莲妇女,荷花、游鱼、飞鸟、水波、穿插得很有韵味。这种青幽意境散发出一种熟悉的水乡气息。后来,这件作品获第二届北京工艺美术展银奖。他生在广昌盱江之畔,是一个鱼米之乡。父母都是小学教师,用微薄的收入养活了一家十口人。小时候生活虽苦,但父母对他们的学习抓得很紧。清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勤奋努力的意志。采莲的日子也是这些孩子的节日,有莲实可食,有荷花可摘,有荷叶可戴,这种生活被深印在他的脑海里。许多年后,他创作这件陶艺作品,也可能与这种美好的记忆有关。
烈汉总是积极探索,自辟蹊径,开拓自己的陶艺创作之路。法国学者丹纳说过艺术是花,她长在不同的土壤、气候、水气之中,因而有不同的形态和风格。烈汉生于南方,求学于南北,做过南方景德镇青花、粉彩,但在北京这几年,他直接用邯郸的大缸泥制陶艺,却是一种实在、有考虑的选择。近年来,因艺术市场和社会爱好风尚的转变,大家都在做一些光亮而悦人眼目的东西,但对一些不那么光亮、甚至有些土味的东西,比如“质朴”、“民间”的东西似乎做得越来越少。而烈汉的取材,虽是最“质朴”、“民间”的材料,表现的方法也多用原始的泥条盘筑法,却用最原始的材质,加以最简朴的造型来表达最丰富、最本质的情感,把自然的特征和人的特征尽情表现出来,把艺术形态与表现技巧结合起来,展现了中国陶艺在当代发展的新风范。
烈汉的陶艺,从取材到立意都是超脱于市场的。他很少考虑这些陶艺作品如何卖钱,如何取悦顾客,只求这些作品是“陶艺”自身一种极致“表现”。因而,烈汉可以做一些他自己认为的纯粹“陶艺”。这不能视为一种自娱自乐,而应该视为一种挑战陶艺表现极限的艰苦劳动,而这种劳动又是认真的、严谨的。而这些认真、严谨的创作一旦出炉,成为物质的外现时,这种转换也是烈汉的快乐之一。
烈汉用大缸泥,就是想充分发挥这些灰乎乎的泥料、细腻而粗犷的特点,通过这种土得
掉渣的泥土,表现陶性和泥性,使之成“器”,赋器以“境”,表现这泥性的气势和建构。比如其作品《斑驳的圆球》:在一个正圆的球体上展开不同的纹理构成,成为一种气势饱满,张力无限的物自体。这种外在的力量,由内圆核深处涌出,形成不同的层面构成。它使我联想到所有事物的结构。一层外壳既完成,又有新的内壳在转换,刚刚完成了一半,由六角型,这一完美的蜂窝结构在圆壶的中央,组成不规则的变化,从而造成不同层次、大小、形状、肌理的对比,而圆球本身的统一为惊人的和谐,题目“斑驳的圆球”却赋予这件作品的无穷意味。作品《方舟》,有意用一种不规则的扁圆组成。其稳重协调、又充满对比变化。“方舟”之名加深了这件作品多种意味,它意味着我们在苦难而绝望的世界,唯一救赎之路吗?作品《赎》,用四面体砖,立体面以精细的写实手法浮雕一观音头像,却似现代少女的优美,肖像做得很秀美,很细腻,体现了他的严谨和理性。他从不马马虎虎、随意制作,代表了他的工艺观点。作品《南海一号》,取材于南海沉船水下考古的故事,却赋予了一个陶艺家的丰富联想。沉船的朽木与生动的游鱼相安无事,而朽木上的船篷、风帘微微卷起,又使人想到船在水上的情景。其朽木、船篷、风帘制作极为细致真实。肌理层次对比巧妙,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作品《恋人》又是同样的想法,两人面部和身体的构成,形成一组异国的情人情调,令人想起古代伟大文明巴比伦的覆灭。《明窗余韵》扁圆体镂空,颇似中国的扁壶却因镂空而变为空透的明窗,在体表用湿泥撒上干粉,其泥性裂纹丰富了作品的表面肌理。作品《盼》、《信心的守望》表现了作者幼时守候母亲回来的经历。《盼》中幼小的女孩与所立的巨大枯木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女孩的期盼之神态,与粗质的围巾、手牵的小羊都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细节,带动了人们的联想。《盼》是一件形完意足的经典之作。作品《一刹那》、《鱼跃双耳扁瓶》、《逐》显示了作者用有限的材料表现无穷的动感的尝试,而在万物的运动过程中显示某些生命的本质性。用泥表现动感,它涉及到作者对于陶泥表现技巧的高度自信。作品《春天的犁》、《眼中的鱼》、《套磁》都表现了作者对鱼、苗木乃至意象的热忱。
作者熟悉各窑口的区域特质、特点、风格及差异,掌握了各种陶瓷材料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又多次赴欧美、日韩采风,了解世界陶艺发展现状,从而把不同材质、窑口、地域和文化内涵以及他个人的切身体验和创作灵感融为一体,创造出集观赏性和装饰性、文化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陶艺作品,从而也获得更宽广、自由的创作空间,他喜欢用泥条盘筑法,用条条、块块的泥条和泥团组成不同的泥性结构,赋予其作品以不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这种方式既体现了他在平面、立体构成方面的丰富学养,又体现了他在陶艺制作方面的严谨和理性。他认为国外欧美陶艺有个性、大胆、感情丰富,但过于随意。从这种认识之中也可见他对陶艺的态度。他把采风、构思、制作、造型、绘制到烧制都视为有机的过程,注重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生命力,注重材质的开发和工艺的创新,他注重将立体构成的切割、镂空、穿插、组合等方法,用在他新近的陶艺创作中。
烈汉的成果也可谓惊人。2005年他陶瓷作品“采莲图”获“第二届北京工艺美术展”银奖。2006年作品“眼中的鱼”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与设计评比”铜奖。2006年作品“鱼跃双耳扁瓶”获“第二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铜奖。2007年作品“踏雪寻梅”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2008年陶艺作品“恋人”荣获“中国陶瓷艺术作品展”优秀奖。2008年陶艺作品“恋人”获“江西景德镇第六届陶瓷艺术百花奖评比”二等奖。2008年陶艺作品“盼”获“香港首届紫荆花杯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奖。2008年陶艺作品“信心的守望”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2008“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2008年青花瓷“春、夏”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2008“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2008年陶艺作品“恋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2008年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学术交流优秀作品奖。2008年陶瓷作品“采莲图”获北京“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铜奖。1988年作品入选“香港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作品展”。1989年作品入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1993年作品“风范”、“返朴”入选“澳门中央
工艺美术学院作品展”。2000年作品“采莲图”、“小憩”、“晕彩”入选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国际陶艺交流作品展”。2001年作品“红马”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展”。他发表的作品,也遍及全国各大专业艺术刊物,如1988年第3期《中国陶瓷》杂志上发表陶艺作品“成熟”。1990年第1期《中国陶瓷》杂志上发表陶瓷挂盘“渡口”、“情”。1991年第3期《装饰》杂志发表陶艺作品“釉乐”,挂盘“渡口”。1992年第1期《装饰》杂志发表陶艺作品“莲池情趣”。1992年第1期《艺术生活》杂志发表陶瓷首饰作品20余件。1994年第10期《美术》杂志发表陶艺作品“采连图”、“小憩”、“映日莲花别样红”、“秋韵”。2000年《清华大学国际陶艺交流作品集》发表陶艺作品“采莲图”、“小憩”。2001年12月出版陶艺作品集《土与火》。……累累硕果不但没有使作者自满而止步,反而使他以更大的力量去征服一座座艺术的高峰,攀登得更高更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能始终保持着对陶艺的忠诚和执著的追求,他用刻刀、泥料和双手,塑造了一个闪耀着激情、灵感、智慧及创造的陶艺世界,熊熊的火焰熔铸了陈烈汉充满坎坷、又不断升华的“陶艺人生”。
第三篇:陶艺心得
陶艺心得
几周的陶艺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对于那些只为了学分的人来讲,这门课不过就是一门玩泥巴课,而对我来讲它是一门可以真真切切的学到知识的课程。
陶艺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它在让你不断的接触陶泥的同时,也让你好好的体会到它真实存在的手感。它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亲身的去体验,亲手去做过,你才会发现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简单的讲讲陶艺。
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
现在国内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既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陶艺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它在让你不断的接触陶泥的同时,也让你好好的体会到它真实存在的手感。它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亲身的去体验,亲手去做过,你才会发现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当代中国陶艺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如今的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陶艺也不便外。然而,在关于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许多讨论中却轻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陶艺的功能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陶艺品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对于陶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及陶艺家的社会定位都关系很大。只有摆正了“现代陶艺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陶艺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入“现代”。
我认为陶艺是一门可以提高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一门课程,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大学校园内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
第四篇:陶艺心得
第一天的课程,任务是自由体会感受泥巴的“生命”和灵气。我们大家创作热情高涨,每个同学都开心的和泥,揉泥,捏泥。此情此景,勾起了小时候跟朋友们在一起玩小泥巴的回忆,想起了快乐的童年。经过自己动手做了此东西,更准确的说是试着捏了些东西之后发现,其实真的不是特别容易啊。跟着老师学习,不仅仅能学到专业上的知识,还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是在其他课堂上没有的。细节能看出很多东西,老师很注重细节,他常常教诲我们,细节决定成败,教诲我们要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生活中处处美,我们不要老是抱怨自己的不幸,只有用心去体验生活,才能品味到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初学者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按部就班地练习,一定能掌握好拉坯成型这种制陶技法。我从开始学习拉坯到做出自己的第一个作品,我重复了五次,失败了四次,但是我坚持地练习,终于我成功了。
最后陶艺课结束,我做了6个作品,但是让我满意的只有一个,是设计植物的作品,我做的是向日葵。陶艺非几日内就能练成精湛的技艺与娴熟的手法,在接触陶艺的短短几周内,我只在乎我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认识到了什么,我的素质与修养是否得到了提高,精神是否得到了升华。时间很短,我不可能塑造出做工细致或是气势恢宏的陶艺作品,但我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爱上陶的纯,爱上陶的美。虽说我捏的时候,有的时候弄得身上全是泥,但乐在其中,自己制作出的6个作品虽说不是特别出色,但是是我自己做出来的,很是喜欢。通过这几周的学习与动手操作,我对陶艺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在刚开始时候我们了解了它的发展历史,以及它的分类等等有关陶艺的基本知识,往后几周,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捏出了好多可爱精巧的东西,虽说不是特别好看,但是是我们第一次捏出来的,所以很有成就感,也非常喜欢自己的作品。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我非常喜欢这门课,我要在以后的业余时间中,自己捏出很多好看的物体出来,丰富我的课余生活。这几周的涅泥选修,过得很愉快,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与道理,在制作过程中,有的时候不是特别顺利,有的边边角角的涅的不是特别满意,心里就有点着急,这时候要冷静下来,不能着急,通过这次涅泥,让我感受到了许多的道理,让我知道了在以后的生物试验中、配制药品过程中、药品后续总结中不能着急,要有耐心,慢慢的操作,不能紧张,在细小的环节中,更应该有耐心,冷静下来,才能做得更好!尤其是在结果的时候,更应该冷静下来,慢慢的做,这时候更应该有耐心了。
11生物2班王世禹
第五篇:感受陶艺
感受陶艺
作者:美馨
陶艺是近几年才流行的名词,是一种最新流行的艺术形式,与以前的陶瓷艺术有着明显的不同。亦称为现代陶艺。是从陶瓷艺术中发展而来的一 种新的艺术形式,属于纯艺术的表现范围。,它具有更高的艺术美。尽管“陶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是说,是一 个既新奇,又陌生的事物。但随着王森老师的《陶艺精品蛋糕创新与创意》一 书的出版,陶艺蛋糕的流行,及人们审美观和对裱花蛋糕更高观赏性及艺术性精神、感官方面的需求,陶艺与陶艺蛋糕,已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认可。
因为一 次偶然的机会,王森老师走到了一 家陶吧的门前,出于好奇进去看了看,并不由自主地动手制作了起来。从那次以后,王森老师就与他的团队经过一 年的努力,将陶艺巧妙地运用到了蛋糕上,研发出了——“陶艺蛋糕。”
今天,出于好奇,我也走进了位于解放路西段的这家陶e网吧。其实呢,这原本是一 家开业好几年,且很有特色的陶吧。尽管,现在以经营网吧为主,但在一 楼大厅的左边,在最显著的位置,依然摆放着几把藤椅和几台电动拉胚机。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可以供陶艺爱好者动手制作,愉悦身心。我大致浏览了一 下摆放在书架上的《陶艺技法》一 书,和台子上摆放的顾客作品及样品。在询问了价格等事宜后,我就决定也要亲自动手做一件陶艺作品,感受一 下陶艺的魅力!
因为是初次接触陶艺,所以我就选了一件类似于沙漏,但上面是心型的样品来照着制作。首先,教我的陶艺师拿来一 块早已和好的黏土泥胚,教我“揉泥。”并指着镜子上贴的《时尚陶艺》一 书中的两页——“习陶基础篇”让我看。说:“揉泥是陶艺制作中最基础和关键的部分,泥巴一定要揉匀,揉光滑。不能有气泡、杂质,和疙瘩。手指甲不能太长,要使水和泥充分融合,富有韧性,便于拉胚和成型。有菊花形和羊头形两种方法。不管用哪种方法,只要目的达到了,就可以。”然后,陶艺师就用菊花行方法,做了一 下示范。其手势为——1。手掌往前下方推泥 2。双手往下压 3.手指往后扳泥 4.右手往前下方压,左手撩泥 5.右手压到底点 6.按压泥,双手轻柔。并让我亲自揉了一 下泥胚。最后,将泥胚揉成有点圆柱形,又有点四方形的泥胚。此时,泥胚的软硬度有点类似于刀削面。太软或太硬,做出的陶艺都不会太理想。做完这一 步,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步骤——拉胚了。
拉胚即把胚泥放在转盘上,借助转盘旋转的力量,用双手将泥巴拉成所需形状,再用小刮刀或刮片将泥巴刮光滑,或用手捏出所需形状。拉胚是陶艺制作的传统手法。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盘子、碗,等圆器都是用拉胚手法制作成型。它也是陶艺蛋糕中最基础、最常用的手法。
这时,陶艺师在转盘上撒上少许水,然后教我找好中心,把泥胚放在中心位置。双手蘸上少许水,或稀泥浆。(注:双手应随时蘸水或稀泥浆,但也不能太多,以便于润滑泥胚。)脚踩拉胚机开关,(注:拉胚机的开关也要随时控制。)紧握泥团,同时均匀用力,将泥团向中心聚拢成稍扁的馒头状。其目的是将泥胚中残留的气泡挤出。否则,作品烧成时容易炸胚。然后,双手从泥胚底部缓慢、均匀地用力向上提拉泥胚。泥胚也会随之向上延伸、拉长。如此反复,将泥胚弄成一 个高约10cm,宽约6 ——7cm的圆柱形。然后,两个大拇指交错放
在泥胚顶端的中心位置。脚踩拉胚机开关。其他手指顺势放在泥胚两侧,随着拉胚机的转动,双手自然竖起。两个大拇指将中心弄成一 个小窝。然后继续提拉泥胚。最后将泥胚拉成一 个高约20cm,宽约8cm 的圆桶形整个过程,动作轻柔,手都不能乱动。这时,陶艺师说:“你不是想把它做成一 个沙漏形吗?那你就用双手在它中间偏上一 点的位置弄得稍细一 点就可以了。”于是,我想了一 下,然后双手蘸上少许水。将双手弧口部位环住圆桶偏上部位,脚 踩拉胚机。随着机器的转动,弧口也随之向里靠拢。慢慢将其弄成沙漏形。接着,我问陶艺师:“老师,那上面的心形是怎么弄的呢?”陶艺师说:“那是用手捏的。很简单的。你自己就可以弄。”于是,我用双手将顶端捏成了心形。看着已初具模样的作品心理竟然多少有写兴奋起来。“下面,你将底边稍做一 下修饰,我们就可以把它从转盘上取下来了。”陶艺师说。于是,我就用双手的食指外侧,随着拉胚机的转动将底边,修整光滑。接着,陶艺师就用细线将沙漏的底与转盘之间来回划了几下。然后,用一 小木版将其铲下。陶艺师接着又将一 小块泥胚,擀成薄片。对我说:“现在,你就可以随意装饰了。在上面像别人一样,用牙签刻上字,或粘上星星、月亮,等都可以。”“恩。”我应了一 声。心里却在想:写什么呢?贴什么呢?我得和别人不一样才行。“恩。就这样。”我自言自语道。于是,我在心形的两侧分别刻上“烘焙”和“陶艺”。在下半部分刻上“美馨,”在两字中间贴上一 个小小的心形图案。两边分别帖上花和树叶的图案,在背面刻上了“2007年8月2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以作纪念。然后,又用牙签划上一 圈s图案。“哈哈,我的作品终于完成了。”我暗自笑道。(注:尽管不全是自己做的,但我依然高兴。因为毕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陶艺。)最后,为了将自己的陶艺作品留作纪念,我又特意要求将作品拿去烧成。尽管,只会是单纯的砖红色,尽管必须要等到9月28日。但我依然期待——期待那拿到成品时的兴奋与激动!
陶艺与陶艺蛋糕随笔
前言:因为上次的陶艺制作而写了一 篇文章。因为想到了陶艺蛋糕的制作,所以文章写得很乱。没有主题、中心。所以,又写了一 篇——《陶艺与陶艺蛋糕随笔》。当然,这只是随便写的。随笔,即有随便、随意的意思。所以,如果有什么写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不要见笑,多多包涵。谢谢!
作者:美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吃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健康是现代人消费的心理需求。健康蛋糕也就应运而生。人们对于裱花蛋糕的要求,也不再是以前的色彩斑斓的花卉、动物的制作。而是讲究清新淡雅的色彩,搭配以各种新鲜水果,或果膏、果酱,及形态各异的巧克力配件。于是,欧式水果蛋糕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
黑格尔曾说——艺术是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裱花蛋糕,属于艺术性的范畴。这也就给了裱花师无穷的想象空间。裱花师从陶艺中得到启发,将其巧妙地运用到了装饰蛋糕中。
陶艺制作的成型技法花样繁多,有拉胚成型、泥条成型、泥塑成型、模具成型、注浆成型、印胚成型、综合成型、利用现成品的造型等。陶艺蛋糕的制作,也是综合成型。尽管用的最多、最基本的是拉胚成型。但其他成型技法也在陶艺蛋糕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首先,制作一 个蛋糕,脑子里边要有一 个轮廓。也就是一 个图片、构思,其次就可
以制作了。
将打好的鲜奶取适量,抹于蛋糕胚上。根据构思将蛋糕用拉胚成型的技法抹平、或圆形、阶梯形、花纹形,或综合形。其间,可以借助于抹刀,及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软刮片、软刮板。若想将其薄的边缘做成波浪形。可用森派专用吹瓶,吹成波浪形。森派火枪在陶艺蛋糕制作中也发挥着它举足轻重的作用。用它来加热烫勺、方形吸模、压模、心形压模、圆形吸管等金属器具。然后,再在鲜奶上用压、挖、拉、推等手法烫出各种造型,形成镂空的效果。再在上面或镂空处喷粉、裱色,挤上果膏、果酱、放上水果等装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其中所用的各种器具,就如同陶艺制作中所用的各种器具,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最后在蛋糕顶端或挤,或不挤果酱、果膏,再配以巧克力配件、新鲜水果等。也可再裱一 小动物,以更显其可爱、有趣。陶艺的工艺流程分三 步:造型、装饰、烧成。陶艺蛋糕的肯定是没有烧成这一 步了。在陶艺蛋糕的制作中,火枪加热器具的作用就好比印模成型、印胚成型、泥塑成型中的掏空技法,挤上果膏、果酱,就如同注浆成型。同时,又因为果膏晶莹剔透,又好比陶艺上的釉。当然也可以连同最后水果、巧克力等的装饰,看作是陶艺装饰的范畴陶艺蛋糕的制作又区别于一般的裱花蛋糕。主要是外部周边的造型。所以转盘转动的频率,相对于一般裱花蛋糕要高,转速要快。陶艺蛋糕就像是一件见的陶艺作品,让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一 种更高层次的精神食粮。
总之,艺术缘于生活。只要用心去挖掘,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