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_日瓦戈医生_看俄国革命中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孟晶磊(1975—— — , 女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 ,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古代文学及文学专业课教学。
收稿日期 :2007— 03— 20 从 《 日瓦戈医生 》
看俄国革命中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孟晶磊(齐齐哈尔电视大学 ,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摘
要 :《 日瓦戈医生 》
是帕斯捷尔纳克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通过一个俄国知识分子在 十月革命前后动荡年代的命运 , 从人道主义和个体生命的角度反思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其后 的社会主义的历史 , 它的价值之一正是所表现出的看待历史和革命的一种复杂的甚至矛盾的 态度。文章从几个方面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虽饱经痛楚、放逐、牺牲却依然保持着美好的信念 与精神的良知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人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人格自由;矛盾;理性追求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58(2007 04-0055-02 2007年第 4期(总第 98期 No.4, 2007General.No.98 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 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日瓦戈医生 》
写的是一个俄国知识分子日瓦戈在十月 革命前后的复杂经历和坎坷的命运 , 《 日瓦戈医生 》 最大的 独特性就在于它以诗的意味审视俄国革命的历史 , 立足于 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小说从人道主义和个体生命的角度 反思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其后的社会主义的历史 , 日瓦戈 医生一方面憎恶俄罗斯沙皇时代的政治制度 , 赞同十月革 命的历史合理性 , 但另一方面他却怀疑革命所带来的暴力 和破坏。用他的话说 :“ 我是非常赞成革命的 , 可是我现在觉 得用暴力是什么也得不到的 , 应该以善为善 ”。正是这个意 义上 , 帕斯捷尔纳克代表了俄罗斯知识分子所固有的一种 内在精神;对苦难的坚忍 承 受 , 对 精 神 生 活 的 关 注 , 对 灵 魂 净化的向往 , 对人的尊严的捍卫 , 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从而 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时期一系列 重大历史事件 , 以及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广阔的生活画面 , 倾注了作家对祖国、历史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小说 中 所 写 的 是 俄 国 知 识 分 子 的 心 灵 史 和 命 运 史 , 几 乎涵盖了 1903年夏到上世纪 40年代末近半个世纪俄国历 史上的一系列政治事件 , 小说不以情节取胜 , 把人物内心的 挣扎放进这个动荡不安的大背景里 , 文本的力量完全来源 于心灵叙事。在浓郁的抒情里 , 我们看到了良心。面对苦难 , 我们如何思索和承担 , 我们如何拯救自己的灵魂 , 柔弱的日
瓦戈虽然抗击不了残酷的现实但却坚守着做人的良知。小 说主人公日瓦戈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 , 这种人道主义 思想成为小说主人公日瓦戈对待重大历史事件、革命斗争以 及个人命运的基本态度 , 在小说中 , 日瓦戈医生对所有大事 的反应和评判是以他的人道主义为标准的 , 其核心是 :历史 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建立于维护人格自由、保持个性 纯洁、捍卫人的尊严之上的 , 而不是建立在对人的毁灭上的。这些构成了日瓦戈医生为人的信条和观察世界的准则。所 以日瓦戈对待十月革命起先是拥护 , 因为沙皇政权以及资产 阶级临时政权的腐败昏聩是最没有人性的。他认为苏维埃 政权是 “ 前所未有的壮举 , 是历史的奇迹 ” , 符合人性的发展 , 并且他以自己的行为表示对新政权的拥护 :在革命来临之 际 , 他所在的
医院的许多人纷纷辞职的时候 , 他却留下来 , 并 公开对那些人说 :“ 我是替他们工作 , 以我们的苦难为荣 , 并 敬重那些赐予我们荣誉 , 把苦难加给我们的人。”
而后来 , 日 瓦戈医生对革命感到失望 , 最后越来越同革命格格不入 , 陷 入到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 , 这也是与他的有关人性的思想密 切相关的。他那善良的天性无法忍受革命中的血淋淋的互 相杀戮 , 他不能理解当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动势力妄图 把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的时候 , 苏维埃政权 所采取的激烈措施 —— — 以革命的暴力反抗反革命的暴力!在
55— —
他看来 , 社会的变革应该以改良主义的方式进行 , 应该和平过渡 , 应该 “ 以善为善 ” , 以人为本。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则 体现对待暴力革命的矛盾态度上 , 主人公日瓦戈憎恨的是俄 国的旧制度 , 因为腐朽的沙皇政权是残暴的、不人道的 , 因而 他衷心欢迎十月革命的到来。可是当残酷的革命暴力到来时 他又对革命产生了反感。对待大是大非他是从人的角度出发 的 , 而对待个人生活琐事 , 他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他将维 护人的自由、纯洁、尊严的信念放到了具体的日常生活的温 饱观念之中 , 他称赞普希金和契诃夫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和纯 朴的俄罗斯品质 , 他们安静地生活 , 做自己的工作。然而 , 在 风云突变的时代 , 不可能给日瓦戈医生提供发挥自己天才的 机会 , 他那朴实、纯洁、富于人性的人生理想被风起云涌的时 代大潮荡涤得无影无踪。天资颇高、博学多才的日瓦戈竟然 成了新时代里的 “ 多余的人 ” , 成了一个无能之辈。事业上他 一事无成 , 生活上他一败涂地。但是即使是这样 , 日瓦戈医生 仍然执着地遵循着自己关于人的信念。他独善其身 , 维护和 保卫人的个性自由、纯洁和尊严 , 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 子的精神操守 , 保持着对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日瓦戈医生的 — 生是悲剧的一生 , 是思想上不断探索的 一生 , 是捍卫自己人格的一生。他由内心里向往革命到精神 上逐渐远离革命的过程 , 恰恰反映了当时许多俄国知识分子 心灵探索的悲剧过程。日瓦戈在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历史 的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 尽管如此 , 他还 是孜孜以求自己的人
生理想 , 哪怕是与当时社会现实之间格 格不入也在所不惜。在日瓦戈看来 , 任何社会形态的建立、历 史阶段的发展都必须以人道主义为前提的 , 所以人格的独 立与自由、个性的纯洁与人的尊严 , 这些都必须加以大力保 障。这些关于人的观念成为日瓦戈一生中的为人信条和行为 准则。起初 , 他渴望革命 , 因为沙皇帝国暴露出种种弊端 , 早 已失去了人道的意义。后来当十月革命的风暴席卷了俄国大 地时 , 他是那么热烈地呼唤革命的成功 , 因为这场革命一下 子把几百年来的不合理、非人道的制度判了死刑。随着革命 的深入 , 暴力力度的加大 , 有时确实存在不可避免地滥杀无 辜的现象 , 日瓦戈还是从他关于人的观念出发 , 批评了革命 者不关心百姓的生活 , 认为革命是一场 “ ** ” , 而当他在游 击队里度过了 18个月的俘虏生活 , 亲历了战争的血腥和残 酷之后 , 更加厌恶一切暴力行为 , 更加渴望自由生活 , 渴望人 格的独立 , 渴望得到人的尊严。他对暴力革命完全否定了。最 后在新经济政策时期 , 当许多拥护新政权的知识分子安家立 业时 , 他还是对新政权某些暴力行为不满 , 并且抵抗到底 , 他 的家人被驱逐出境 , 他自己则宁可过着贫穷的生活 , 也不向 新政权屈服 , 结果不到 40岁 , 就死于街头。日瓦戈医生的一 生 , 的确受到过许多不公正的待遇 , 但他始终也没有投靠白 军;他曾呼唤过革命 , 但最后又因厌恶暴力而远离革命;他始 终被挟在新旧两种势力的交锋之中 , 尽管如此 , 他仍旧保持 着一颗相对独立的心 , 维护着自己独立的人格 , 捍卫着自己 的人的尊严!在日瓦戈医生身上还体现人道主义精神追求。他崇尚个 人理性 , 向往个人自由 , 反对一切暴力。日瓦戈说 :“ 如果人性 中的兽性可以靠暴力和恐吓来征服的话 , 那我们的理想就是 当一个手执鞭子的马戏团训兽师了。死刑和牢狱并不能把生 活铸成人为的模型 , 法律也不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从他的 身上看到人道主义闪耀的光芒。
总之 , 《 日瓦戈医生 》 这部小说再现了俄罗斯知识分子所 固有的一种内在的精神 , 其对俄国历史的思考的非政治性 , 恰恰是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它是 20世纪的史诗 , 从这部小 说中能清晰地体会到只有俄罗斯的知识分子才具有的对世 界 , 对生命的体悟方式。它立足于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 , 超越 现实的桎梏牢笼 , 又回归传统的精神家园 , 正是这样的文学 经典标志着文学发展历程的特定阶段。《 日
瓦戈医生 》 发现的 是革命对普通人平静生活的伤害 , 关注的是滚滚大潮之下人 的灵魂的孤单无依 , 传达的是一颗颗弱小心灵的生命颤音。日瓦戈和拉拉对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和爱情作出了最好的 诠释。《 日瓦戈医生 》 揭示了生活表层背后的真相 , 并善于表 现另类真实的卡夫卡小说互为辉映 , 作品触摸到的是我们这 个时代的痛。因此 , 《 日瓦戈医生 》 也被认为是 “ 关于人类灵魂 的纯洁和尊贵的小说 ” , 它的问世 , 被称为 “ 人类文学和道德 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
参考文献 : [1]吴晓东.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M].北京 :北京大学出 版社 , 2002.[2]何仲生 , 项晓敏.欧美现代文学史 [M].北京 :北京大 学出版社 , 1999.[[3]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 社 , 1987.□ 编辑 /赵忠军 56— —
第二篇:《日瓦戈医生》读后感(通用)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日瓦戈医生》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1得骨子里总有一种向往未来的精神,即使在狂热的年代,在颠簸的岁月里,它依然花满枝桠,尽管不在春天。我想,它应该叫“日瓦戈精神”,因为它所具有的坚强,执着正是日瓦戈———这位苏联医生最好的诠释。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地医生,却将遵循医德,救死扶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战争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里,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须要维护,曾经上过战场的他,面对白军的冲锋,却一直瞄准一棵枯树射击,博爱之心不言而喻。
诚然,命运不会因生命的渺小而放弃指引它前行,但挫折与失败仍会不安分的掐丝,直至聚合与离散。日瓦戈的命运也亦如此。日瓦戈丧失双亲,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托尼娅生活在一起。医学专业毕业有同托尼娅结婚,只惜此时祖国已处于巨变之时,沙皇俄国被推翻,苏维埃成立,谁能料想,随之而来的不是和平与希望,而是战乱与饥荒。日瓦戈一家被迫迁往西伯利亚瓦雷金诺,在那里他又被错误得抓去做奴隶,囚禁在游击队中。一年半以后他回到住处却发现家人已流亡国外,家也没有了。生活在**时期的他并没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弃所有的期盼。书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诺的日子里,他每天坚持愉快地写作。即使他一无处可逃,但每望到远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就这样,他为自己赢得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他反对政党的斗争,反对狂热的革命,谋求安稳的生活与永恒的和平。
《双城记》开篇有句话“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最糟糕的年代。”糟糕在每个人有必须在夹缝中徘徊,挣扎,美好在善与爱总在那一瞬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虽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后重新擦拭那一颗心,它依然热忱与鲜活。日瓦戈精神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不御铅华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苏联作家笔下的保尔,在战争面前,保尔与日瓦戈一样,想战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负重任,为祖国的和平奋斗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伟大的。有一种追寻未来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种生命,即使脆弱,也会掷地有声。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2当我合上书,眼前晃动着的是日瓦戈捂着前胸摇摇晃晃地从闷热的电车上走下来,一头栽着地上死去了,拉拉在不远处。那个一生坎坷的女人最后失踪了,被送往了劳动营,可能就消失在了那里。还有远在天边的冬妮娅,痛不欲生的马琳娜,自杀了的帕沙……
日瓦戈是个典型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和深受舅舅的宗教文化熏陶,他抱着以基督福音为基础的历史观、博爱和自我牺牲的思想以及“勿以暴力抗恶”的原则,经历了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2017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等。外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瓦戈却始终不改初衷,一颗赤子之心愈挫愈坚。他保持着精神上的独立自由,用自己的原则去审视社会历史的变迁。
我敬佩这个一生诚实正直,忠于自身信仰和满怀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纷乱时代,在种种苦难和厄运的残害下,日瓦戈仍然能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曲意迎合时代风尚、追赶浪头,从他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人类精神自由的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理想化的精神追求,他的命运注定以悲剧结局。他既肯定革命的正义性,却又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想逃避现实,走一条回避战争的'中间道路,想寻找到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却忘了:任何游离在社会之外、独善其身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3高尔基说“这是真正诗人的声音,而且是位有社会意义的诗人的声音”。《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史诗级的文学作品,获得了最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但因为书中的“反对态度”,作者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被严厉批判,并受到各种威胁恐吓,于是他被迫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奖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却反而招致屈辱和灾难的作家。
这段故事似一条长长的余晖般横亘俄国及苏维埃政权历史的斜阳古道,翻开此书,向我们徐徐展开的是作者勾勒出的当时俄国人民充斥着颠沛和希望的生活图景。
作者描写了一位知识分子——尤里·安得列维奇·日瓦戈在革命年代短短一生的种种遭遇。日瓦戈医生并不一个十分具有政治色彩的人物,他爱写诗,爱行医。当革命浪潮铺天盖地袭来时他正值热血年华,但他并没有倾向于任何一个政权或党派,也没有整天在街头巷口宣扬那些革命理论。他只是做了一名普通的医生,怀着一颗仁爱之心,行走于烽烟战线的边缘,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将救死扶伤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日瓦戈医生作为一个身处革命时期的人,他曾有过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他知道沙皇被打倒的消息时也曾兴奋地欢呼,认为它是一次“了不起的手术”。他曾经似乎理解革命的意义,牺牲的意义,然而当他发现战争使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时,他便开始怀疑革命的意义和深思战争、杀戮的罪恶。由于战争带来的破坏,社会的混乱和苦难慢慢显现,他也见证过一系列暴力血腥事件,这使得日瓦戈陷入迷茫和思考之中。他痛苦着,犹豫着,希望在大自然和爱情中寻求安慰和解脱,于是他萌生了带着妻子冬妮娅和儿子逃离城市,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之后他携妻带子离开了莫斯科,打算隐居穷乡僻壤去过田园生活。不幸的是,他被红军游击队掳去当了军医,过了18个月的野营生活,一直处在枪林弹雨、硝烟弥漫、朝不保夕的环境中。在这样压抑日子里,日瓦戈碰到了千里寻夫做战地护士的拉拉,虽然两人都有妻子和丈夫,但他们觉得彼此心灵相契,()同样追求美和自我,两人很快就陷入了热恋中,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是不被世俗所认可的。后来又经过许多事情,日瓦戈的妻子逃离俄国,带着孩子定居法国,拉拉和日瓦戈也没能在一起。最终日瓦戈心脏病发猝死于电车上,他的一生就此结束。
纵观整部小说,它似乎就是讲述了战争岁月里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他拥有热烈的爱情和坎坷的命运,而他背后是一段深沉的历史,历史是什么?借作者的话说“历史是一条人们探索死亡并且追求永生的一段长路。”但这些话背后的深刻内涵我却并不懂,只能品味它的表象。日瓦戈医生在一系列的历史变化中积极生活着,为自己的幸福挣扎着,但生活是残酷的。日瓦戈和拉拉的爱情是那么纯真和热烈,就像天空和大地那样和谐美好。他们怀着爱,去面对考验,怀着希望,在颠沛中继续自己的生活。虽然日瓦戈医生最后倒在了电车上,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在自己的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兢兢业业,为病人奉献,他还为世人留下了他喜爱的诗歌文学,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世人忘记的。
就像作者在自己的诗《唯一的日子》里说的“拥抱永无止休,一日长于百年。”或许在品读这本名著后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抓紧你拥有的一切,好好的去珍惜,体悟生活的美,就算身处无限颠沛,心中依然是世外桃源。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4本书描写了一位知识分子————日瓦戈医生在革命年代短短一生的遭遇。与其他战争年代的书籍不同的是,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并不一个十分具有政治色彩的人物,革命袭来时他正值热血年华,但他并没有倾向于任何一个组织或党派,他并没有成天在街头巷口宣扬革命理论,也不像其他革命小说的主人公那样勇战沙场。日瓦戈是一名仁爱的医生,将救死扶伤的精神发挥得淋漓精致,同时他体恤弱势群体,真切地关心他们,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好人。作者将日瓦戈医生刻画得十分真实让人感动,这在于作者表现出了日瓦戈医生作为一个身处革命时期的人,他曾有过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他知道革命胜利沙皇被打倒的消息时,曾经兴奋地欢呼;他曾经似乎理解革命的意义,牺牲的意义,而当他发现战争之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并没有多少改善时,他便开始怀疑革命的意义和战争、杀戮的罪恶。于是他会萌生带着妻小逃离城市,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书中还有两位女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的青梅竹马,也是他的妻子冬妮娅,以及与他有着一段炙热但必须克制的感情的拉拉。这两位女性的形象都是美好的。冬妮娅作为日瓦戈医生的妻子,在他担任军医在前线的时候在家全力操持家务,一心一意等待着日瓦戈医生回来。当她知道丈夫与拉拉之间的情愫,虽然心有苦楚之情,但至始至终没有刁难与两人。她是一位聪颖慧智的女人,有一颗善良的,又能够明辨是非的心。
另一位女主人公拉拉则与冬妮娅有所不同。还年少时拉拉就敢爱敢恨,她爱上了自己父亲的朋友,虽然这段感情把她折磨得够呛。但一开始我以为拉拉真的是一个不太计较舆论,随性狂野的女孩,对她的好感不及对冬妮娅的。没想到故事发展到后来,她与日瓦戈医生产生了炽烈的爱情,两人却都谨慎地在表面上克制着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拉拉其实有她的原则。她与日瓦戈医生在一起的时候心里也有着对对方家庭的愧疚。而说到作者对日瓦戈医生在这两位女性,在这两段感情之间的抉择的安排,就比较具有文学的巧合性了,我认为作者多多少少理想化了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分别让日瓦戈医生和拉拉,以及冬妮娅,都能够有一段共同生活的美好回忆。
这是一篇史诗性的文学作品,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到最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作者笔下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系列的历史变化中积极生活着,为自己的幸福挣扎着,他们都各自在尽着自己应尽的责任。生活是残酷的,但是他们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他们怀着爱,去面对考验,怀着希望,在不断地变革中继续自己的生活。虽然日瓦戈医生最后倒在了列车轨道边,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在自己的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兢兢业业,为病人奉献,他还为世人留下了他喜爱的诗歌文学,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世人忘记的。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5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巨作,帕斯捷尔纳克是真正的大师。与其说它是一部作品,更不如说它是一幅画,一幅巨大的社会图景。它的时间跨度非常大,讲述了那个社会的变迁,人们疲倦的心。以日瓦戈医生为线索,他的一生就是那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是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灵魂。看完电影后日瓦戈医生的身影一直挥之不去,这本书赋予了这个角色以生命,给了他灵魂。
帕斯捷尔纳克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在观察那个时代,观察社会。《日瓦戈医生》刻画了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这段时期近45年的历史。它描写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生活的无奈和生不由己。我觉得帕斯捷尔纳克就是那个医生,他没有自己明确的政治立场。他不支持革命,也不反对革命。他像日瓦戈医生一样渴望拯救世人,医生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他不管他的病人是红军还是白军,也不管他的病人是布尔什维克还是孟什维克,他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人,一个有权利获得生命的人。只要是人,就有生命的权利,就有追求自我表达自我的权利,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不应该牺牲掉个人的尊严,牺牲人性来成全所谓的进步。医生爱写诗,可是那个年代连写诗都能牵扯到政治,写诗都有罪。一个人连表达情感的自由都没有,那真的是太压抑太残酷了。《日瓦戈医生》揭露了社会的动荡带给人们的悲剧,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声音被遗忘。它的视角不是放在社会的进步,也不是放在革命的进步意义,而是放在人身上,放在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上。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缺乏凄美的爱情,《日瓦戈医生》也不例外。腊拉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女子,就像一朵绽放在沙漠中的曼珠沙华,经历风霜,依旧妙曼多姿;医生是乱世中救死扶伤的人。他们两本来是两条平行线,是战争把他们连在了一起,可也是战争把他们分开。他们的爱情就像是黑色夜空中的一道流星,如此短暂的相守,可是绚烂,在心中永远盛开。在那么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心惶惶,恐怕只有如此完美的爱情才能使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吧!他们的爱情太美好,更显得以后的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冬妮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医生从小青梅竹马的伴侣,直到最后分别那一刻都深爱着医生,即使知道可能永远不会再相见,她也会永远爱他。战争中,他们聚少离多;最后,还是因为政治原因,永远地分离。巴沙,那个狂热的革命分子,深爱着妻子腊拉,可是他更爱自己,更爱革命,最后不得不选择自杀。医生最后娶了邻家女,他最爱的人腊拉也被送去集中营,下落不明;最爱他的人冬妮娅和他已经永远的分开,医生也在某天下了电车之后死亡。
第三篇:《日瓦戈医生》读后感(模版)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余泽宏
作者简介
谈到《日瓦戈医生》,必然要对它的作者有一些了解。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著名画家,母亲是出色的钢琴家,浓厚的家庭艺术氛围为帕斯捷尔纳克以后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帕斯捷尔纳克是以诗人身份步入俄罗斯文坛的,1914年作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在云雾中的双子星座》。马雅可夫斯基称他为“诗人中的诗人”.与此同时,帕斯捷尔纳克也有诸多的散文和小说问世,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写于1948年,在1955年至1956年冬完成。1957年至1958年小说用十几种文字在国外出版。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写道“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帕斯捷尔纳克在创作中表现的思想与苏联当局的要求不符,或者可称之为“不合时宜的思想”,因此帕斯捷尔纳克未得到苏联社会的青睐,甚至遭到批判。
作品概述
《日瓦戈医生》是以日瓦戈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而展开的。日瓦戈的小名叫尤拉,年幼时父母双亡,经历了痛苦的童年。小尤拉是在舅舅尼古拉的照看下长大的,尤拉长大后的思想也深受舅舅的影响。尤拉接受了高等教育,学习医学,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在他事业和家庭都蒸蒸日上的时候,一战爆发,日瓦戈被迫去做军医。在他九死一生找到妻儿时,俄罗斯正在经历暴雨般的革命。革命中的莫斯科正受到饥饿和寒冷的折磨,日瓦戈和他的妻子天天都在为生计犯愁,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举家迁往乌拉尔地区的小城市尤梁津,在那里日瓦戈一家过了一段与世无争的日子。好景不长,由于游击队缺乏军医,日瓦戈再次被强制编入军队之中,他与家人的联系又一次断绝了。一年多之后,当他逃离游击队,寻找家人时,获知妻儿已和岳父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日瓦戈在心灰意冷之际,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莫斯科,希望重新找回自己的家庭,但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下孤独无助的日瓦戈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在好友和同父异母弟弟的帮助下暂且度过了难关,当他精神焕发,打算重整旗鼓时,上了年纪的日瓦戈医生在上班的路上心脏病发作,死在了莫斯科街头。在小说的中后篇幅,还有一个线索,就是日瓦戈和拉莉萨的关系,日瓦戈医生在家庭之外,爱上了拉莉萨,在他从游击队逃回来之后,小说基本以日瓦戈和拉莉萨的生活为主线而展开。至于日瓦戈回到莫斯科之后穷困潦倒,又和年轻的玛丽娜结婚生子,那时的日瓦戈精神面貌已经衰落至极,明显的感觉到日瓦戈的悲剧人生即将接近尾声。
感想
这篇小说的感情基调平和而略带灰暗,大师们往往喜欢用平实朴素的笔调来表现一个大时代的特征。
在读俄罗斯的严肃文学作品时,往往会感到很压抑,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日瓦戈医生》便是如此,在读到结尾时,总有一种眼泪要呼之欲出的感觉,是因为日瓦戈命运的悲惨,还是为伟大革命的血腥残暴而感伤?
大变革时代可以造就英雄,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但大变革带给普通人的往往是痛苦和绝望,《日瓦戈医生》讲述的就是普通人在俄国革命时代的悲剧人生。日瓦戈从出生之后,经历了俄国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短短的十几年之间,俄国更换了三个政权,而三个政权的残酷战争更是让俄国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帕斯基尔纳克塑造了日瓦戈医生这一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俄国普通人在20世纪初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革命的态度。本人非常佩服俄罗斯作家的使命感,就是所谓的“弥赛亚”精神。明知批判革命会对自己不利,但就是要写出来,本人认为这是受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影响,从沙皇时代起,俄国文学家就具备了这种使命感。
第四篇: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人得骨子里总有一种向往未来的精神,即使在狂热的年代,在颠簸的岁月里,它依然花满枝桠,尽管不在春天。我想,它应该叫“日瓦戈精神”,因为它所具有的坚强,执着正是日瓦戈---这位苏联医生最好的诠释。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地医生,却将遵循医德,救死扶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战争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里,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须要维护,曾经上过战场的他,面对白军的冲锋,却一直瞄准一棵枯树射击,博爱之心不言而喻。
诚然,命运不会因生命的渺小而放弃指引它前行,但挫折与失败仍会不安分的掐丝,直至聚合与离散。日瓦戈的命运也亦如此。日瓦戈丧失双亲,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托尼娅生活在一起。医学专业毕业有同托尼娅结婚,只惜此时祖国已处于巨变之时,沙皇俄国被推翻,苏维埃成立,谁能料想,随之而来的不是和平与希望,而是战乱与饥荒。日瓦戈一家被迫迁往西伯利亚瓦雷金诺,在那里他又被错误得抓去做奴隶,囚禁在游击队中。一年半以后他回到住处却发现家人已流亡国外,家也没有了。生活在**时期的他并没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弃所有的期盼。书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诺的日子里,他每天坚持愉快地写作。即使他一无处可逃,但每望到远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就这样,他为自己赢得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他反对政党的斗争,反对狂热的革命,谋求安稳的生活与永恒的和平。
《双城记》开篇有句话“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最糟糕的年代。”糟糕在每个人有必须在夹缝中徘徊,挣扎,美好在善与爱总在那一瞬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虽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后重新擦拭那一颗心,它依然热忱与鲜活。日瓦戈精神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不御铅华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苏联作家笔下的保尔,在战争面前,保尔与日瓦戈一样,想战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负重任,为祖国的和平奋斗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伟大的。有一种追寻未来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种生命,即使脆弱,也会掷地有声。
第五篇: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客观辩证全面——《日瓦戈医生》有感
12170207张子业
暑假里闲来无事,想找本书来看看,许久没有看小说的我想找本小说来看看。寻觅许久后,都没有找到我想要看的。最后,无意中在手机的小说软件的推荐中看到《日瓦戈医生》,以为与医学有关,于是我决定看一看。
显然,当我慢慢的读开《日瓦戈医生》时,我开始意识到这是一部刻画了俄罗斯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等近45年的历史的小说,并不是我一开始认为的与医学有关的小说。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的一生为主线,以不同于那个时代大背景的视角来客观辩证全面地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日瓦戈医生》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诗人——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也因为《日瓦戈医生》一书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小说的作者是位前苏联作家,让刚开始阅读的我很容易将这部小说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联系起来,认为《日瓦戈医生》也是一部“红色经典”,是歌颂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时代小说。然而,当我逐渐向小说深处阅读时,我意识到,这部小说与那些“红色经典”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视角。小说的主人公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遗弃,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在日瓦戈10岁的时候,他母亲去世,日瓦戈成了孤儿。后来他被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医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军医。然而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回到莫斯科后发现,他的生活、家和原来有了天壤之别,他的家变成了几十户人共同居住的地方,布尔什维克党将他的家变成了公共财产,人们理所当然地占用着他们家的私有财产。而他的妻子东尼娅、儿子、还有岳父格罗梅科只能住在一间小屋子内,生活物资也很紧张。后来在日瓦戈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的帮助下,日瓦戈一家搬离莫斯科,到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在瓦雷金诺虽然条件艰苦,但能维持他们的生活。然而日瓦戈在这里生活得并不开心,他既不能行医,也不能做自己的爱好——写诗。后来他去瓦雷金诺旁边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在那里他遇到了在一战中的战友——拉拉,也是他的情人。然而在一次回家的途中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限制他的人身自由。后来日瓦戈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后逃回尤里亚金市。而东尼娅他们已经回到莫斯科从那儿流亡到国外。红军胜利后,日瓦戈回到莫斯科,他的弟弟将他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后来日瓦戈离家出走,在电车上心脏病突发,猝死在路上,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读完《日瓦戈医生》,我感慨万千。与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红色经典”所不同的是,我在读完《日瓦戈医生》后并没有一种受到鼓舞心潮澎湃的心情,而是有一种十分矛盾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庶民的胜利这些很早就形成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正常人的生活被战争被革命而破坏。小说的字里行间不难体会到作者强烈批判意识。让我有种作者在反对十月革命的想法。也难怪这部小说以及它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在当时受到许多谴责与批判。我在读完这部小说之后进行了一些思考和资料查阅。向更深层次的了解作者想通过这篇小说来传递的思想和观点。经过一些时间后。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反对十月革命,反对共产主义事业。在小说中,日瓦戈医生曾经这样赞赏十月革命,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显然,日瓦戈以及作者都是赞赏十月革命的。然而,不同于许多“红色经典”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并没有盲目地赞扬布尔什维克赞扬苏维埃。他以客观辩证全面的角度去看待那个时代。他不仅仅是革命、共产主义的支持者,他更是人民、自由、平等、尊严的支持者。日瓦戈医生的家庭在那个时代应该属于资产阶级家庭,有剥削人民的性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像这样的人都是恶的,都是压榨剥削人民的。日瓦戈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个具有仁慈心的医生,是个善良的人,不应该受到那些不公平的待遇。例如日瓦戈被游击队强行劫持限制其人生自由,这是作者所强烈批判的,也反映了在大革命时代,自由平等意识的丧失。许多人打着革命的旗号为自己谋利,要想知道,真正的革命革的只是与人民群众作对的人的命,而不是像日瓦戈医生这样人们利益的维护者。我想,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方面就比前苏联的共产党要做的好。共产党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规定,反映出了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格尊严自由的理念。帕斯捷尔纳克并没有被大时代的潮流所迷惑了双眼,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客观辩证全面地省视这他所在的那个时代。
显然,事物都有其辩证矛盾的两面,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被大潮流所“挟持”。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去背道而驰,反对时代的潮流。只是我们要保留自己的观点,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日瓦戈医生》是一部经典小说,但它并不是“红色经典”,它是一部闪烁着批判锋芒的巨著。这部小说,给了我对历史和现实新的看法和认知角度,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我将以辩证客观全面的态度去对待人,看待事,处理工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