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村官违纪违法案件分析及对策
当前村官违纪违法案件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0-10-15 11:25:54
浏览次数:253
程广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腐败案件的高发期,反腐败的形势不容乐观。从我县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村干部即村官腐败案件仍处于高发态势,基层反腐败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村官违纪违法案件的频发,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当前村官违纪违法案件进行专题分析研究,对于促进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村官违纪违法案件的总体情况
从我县近三年来查办的案件情况来看,村官违纪违法案件总体呈高发态势,案件数量不断增长,违纪违法方式不断翻新,侵害集体和群众经济利益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把手”和会计违纪违法问题比较严重。
1、村官违纪违法案件总量居高不下并呈上升态势。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县共查处违纪违法案件449件,其中村官违纪违法案件86件,占全县查办案件总量的19.2%。其中,2008年度,我县查办违纪违法案件144件,村官违纪违法案件为27件,占全年查办案件总量的18.8%;2009年度,我县查办违纪违法案件150件,村官违纪违法案件为27件,占全年查办案件总量的18%;截至2010年9月30日,我县共查办违纪违法案件155件,其中村官违纪违法案件为32件,占全县查办案件总量的20.6%。
2、村官违纪违法方式不断翻新,经济类问题仍占据主体地位,失职渎职案件日渐增多。从我县立案查处的村官违纪违法案件分析,发现当前村官违纪违法方式无奇不有、花样不断翻新,但是涉及经济方面的案件仍在违纪违法案件中占据主体地位,其次是失职渎职案件。近三年来,我县共查处村官违纪违法案件86件,其中违反财经纪律类案件24件,受贿、职务侵占、非法占有、挪用资金案件34件,失职渎职类案件8件。由此可知,在我县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经济类案件占村官违纪违法案件总量的67.4%,居第二位的失职渎职类案件占村官违纪违法案件总量的9.3%。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会进一步壮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会受到越来越严格的保护,在村官违纪违法案件中的,经济类案件、失职渎职类案件仍将一定程度地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农村财经制度的不健全和监督的不到位,我们可以发现,在经济类案件中,村官违纪违法的主要形式仍将以职务侵占、非法占有、违反财经纪律等为主,直接侵害的主要是村集体的资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由于村官权力有限,受贿类案件占比较小,在以农业为主业的经济薄弱村尤其如此。村官经济类违纪违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工程建设上捞取好处。近年来,各地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村容村貌,兴建了不少乡村道路、上马了不少水利工程等。有些村官通过多开材料费发票、多填写人工工资单、虚增工程量捞取工程款;有的村官则利用工程施工矛盾协调、给付工程款之机,索取或收受工程老板的贿赂。(2)在专项资金上动脑筋。有的村将土地开发费、补偿款、租赁费,各种拆迁补偿款,粮食直补资金农网改造资金等专项资金截留不入村帐,有的被挪着他用,还有部分村官从中直接私分或经手人侵吞。(3)在返还款上想办法。在村里完成乡镇交给的征收自来水开户费、有线电视开户费、各企业征用土地、购买泥土及公益设施建设等各项任务后,有的村官将上级或协作单位返还的部分奖金、手续费或协调费,不进村财务账,有的直接私分,有的在账外坐支。(4)在招待费上做文章。自从村级取消招待费后,村官为了招待上级来人和村官自己的吃喝,以虚开路砂、水泥洞、公用工的形式变相报销招待费或者将村营收入不入村财务账,村官从中捞取好处。(5)在处理集体资产时做手脚。为了增加集体收入,有些村变卖或承包集体财产,村官就在处理集体财产、物资上大做手脚,将集体的资产以低价出让给他人或自己的亲戚朋友,将集体企业、房屋、鱼塘、土地以低价承租给他人或自己,村官从中捞取好处,来满足自己的贪欲。
3、村官违纪违法,“一把手”占比较大,会计腐败问题不容忽视,窝案现象比较普遍。从我县查办的村官违纪违法案件来看,其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作为“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在村官违纪违法案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一把手”村官伙同村会计腐败问题不容忽视。近三年来,在我县查处的86件村官腐败案中,村支部书记违纪违法案28件,村委会主任违纪违法案件13件,“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共41件,占村官违纪违法案件总量的47.7%。村会计腐败案件23件,占村官违纪违法案件的26.7%。由此可以看出,“一把手”案件和村会计腐败案件就占到村官违纪违法案件总量的74.4%。查处村官腐败案件,往往一查一大窜,窝案现象比较普遍,这是村官腐败案件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2009年3月,在查处我县孙庄镇孙庄村村干部职务侵占案过程中,村委会主任许某、村会计朱某、村民调治保主任唐某均牵涉其中,三人都严肃查处。2010年5月,在查处城东镇韩洋村村干部违纪案过程中,发现村支部书记吴某、村委会主任杨某、村会计王某、村支部副书记毛某、村党支部副书记韩某、村委会副主任吴某均涉案其中,整个村领导班子几乎全军覆没。
二、村官违纪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
(一)村官违纪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
村官违纪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村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法纪观念淡薄、制度缺失、监督形同虚设、村务公开落实不够到位、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还不够大是主要的原因。
1、部分村官素质不高,法纪观念极其淡薄。据统计,我县210个行政村有村官1261人,平均年龄46岁,其中高中以下学历732人,占村官总人数的58%,村“两委”班子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109人。村官群体总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法纪意识淡薄,小农思想较为严重。有相当数量的村官一干就是十几年,长期在一个村当村官,形成了“一个人”说了算的工作作风,法纪观念极其淡薄。由于当前村官待遇等实际问题的存在,在我县农村,年轻的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或经商,尤其是有文化的,掌握一技之长的年轻人不愿当村官。近年来,尽管陆续有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但是大学生村官能不能扎下根,工作上能不能独挡一面还有待观察,目前村官中农民占主体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
2、制度缺失,监督管理不到位是村官违纪违法案件产生的核心原因。从客观上讲,村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身份多数是农民,不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约束国家公职人员的条条框框、法律法规,大多对他们不适用。村官管理制度的缺失是新时期加强村官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监督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用权缺乏有效监督。村官权力过于集中,常集领导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大小事情自己说了算。在监督上上级太远,同级太软,下级不敢。以至作案时有恃无恐,导致腐败;二是对工作机制缺乏有效监督,特别是财务正规化管理跟不上,账目设置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三是上级缺乏有效监管。一些乡镇对村官重使用、轻管理,导致一些村官素质下降,自律能力降低;四是现行法规对非党员村官的监管形成事实上的空当。非党员村官由村民选举产生,不是党员,党纪管不了,也不是监察对象,行政监察对其无效,只有司法机关可以监管,但由于立案等法律上的问题,也往往不了了之。
3、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从我县查处的村官违纪违法案件来看,经济方面的违纪违法案件占到村官违纪违法案件总量的67.4%,显然居于主体地位。有些乡镇和村财务管理不规范,对财经纪律宣传教育不够,财务制度不落实,财务监管难到位,对专项资金的处置监管缺失、乡镇相关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资产监管不到位,这些都在客观上为村官经济方面违纪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到位,部分村会计难司其职,“一把手”村官掌握财经大权,削弱了会计职责和监督作用,会计的职能无法实现,“一把手”想怎么入帐,村会计只能照办,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更有甚者,“一把手”村官伙同村会计共同违纪,共同侵占资产、损害群众利益。有些村多年不清账,村官手中有大量的“白条帐、包包帐、胡涂帐”,还有些村官脑袋是帐本,口袋是银行,这就成了贪占村集财产的黑洞。有的村民主理财流于形式,村级财务失于监督,财务公开走了过场。
4、村务公开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这些年我县村务公开工作逐步完善,比较规范,但还有少数村避重就轻,只公开成绩,不公开问题,只公开结果,不公开过程,特别是对经费支出不如实公开,甚至把村务公开栏变成村干部不廉洁的挡箭牌和弄虚作假的盖头,没有起到公开的真正作用,村务公开要做到公示与公开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合、事前与事后相结合。
5、对村官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村官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党员村官一般属于乡镇纪委监督管理的对象,但是乡镇纪委工作人员偏少,办案力量薄弱,对村官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难以加大。而县级纪委对村官的监督管理也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这严重制约了对村官违纪违法案件的严肃查处。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2008年至2010年9月,被查处的86名村官中,1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查办案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二)村官违纪违法的主要危害
群众利益无小事。村官尽管“干部”不大,有时金额也不大,但是违纪违法的危害大。具体来说,村官违纪违法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点:
1、直接侵害群众利益,给集体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少数村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侵占、私分、挪用公款的行为,其后果是坑害集体、损害群众、肥了自己。个别村干部作风霸道,以“一支笔”为名,独揽财经大权,在资金使用上随意操作,盲目拍板,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一些村官大肆挥霍,造成严重铺张浪费。
2、引发群众上访,影响农村稳定。由于村官不廉洁、不民主等问题,导致群众信访举报增加,牵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很大精力,甚至投入很大人力物力来解决问题,直接危害农村稳定,干扰和破坏了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
3、直接损害党群政群关系,影响基层政权的巩固。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面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纽带。村官工作在最基层,同群众的接触最直接、最广泛,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村官的违法违纪行为,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痛恨。村官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久而久之,群众对党和政府就会失去信任,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的形象和威信,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
4、影响了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村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违法违纪行为和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削弱了农村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措施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的发展稳定,是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基础。村级组织直接做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村官拥有广泛的权利,并在一定范围内代替政府行使国家的管理职权。“基层干部的腐败,是最具有离心力的腐败。”加强村级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惩治农村党员干部腐败行为,建立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抓好村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密切党群政群关系,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
经中央批准下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方面提出了今后五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工作规划》,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努力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1、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村干部素质。村官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从根本上说,还是自身素质差、缺乏自控能力造成的。要针对村级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一定范围的政治思想和业务培训,以达到提高村官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继续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给村官队伍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改善村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有效提升村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强化监督。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是民主监督的基础,没有公开,就谈不上监督。实行村务公开,要从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公开的内容必须全面真实。二是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钱帐分管、民主理财、会计委派、村帐乡管、定期审计等制度。三是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实施重大项目、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村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决不能个人说了算。四是民主评议制度,村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工作,都要由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五是加强党内监督,要利用党支部大会、支委会和各种民主生活会,针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发扬民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六是健全村官监管法规,并重点针对村官特别是非党员村官违法违纪的处理办法作出操作性较强的具体规定,以弥补村级制度建设上的不足,确保对村官的监管有法可依。
3、切实加大村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行村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监督形式。通过审计,并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村官任内遵纪守法、廉政勤政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查处少数村官违纪违法行为,避免给集体造成更大的损失;有利于对村官的缺点错误早发现、早提醒,促其改过,最大限度地教育和保护干部。实行村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但为选拔村官提供了依据,还可以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调动和保护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干部的积极性。
4、加强监管,加大查处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各级执纪执法机关要把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作为办案的一个重点,形成合力,严肃查处那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案件,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侵吞公款公物、中饱私囊的案件,与民争利、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的案件,作风粗暴、称王称霸、欺压群众的案件,弄虚作假、浮报虚夸、欺上瞒下、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的案件。乡镇纪委要充分发挥最直接、情况清的优势,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把握好政策界限,改进办案方法,创新办案模式,提高办案水平,做到保护改革者、帮助失误者、严惩违纪者,使腐败分子没有藏身之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5、改善村官待遇也是预防违纪的又一举措。由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村官待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有些村官干了好几年拿不到工资,或者完不成乡镇下达的工作任务,只能拿到一部分工资,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村官工作的积极性。有些村官认为自己工作很辛苦,就想方设法从集体收入“吃一点、占一点、拿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村官违纪的一个客观原因。因此,要从改善和提高村官待遇方面多想办法,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村官考核管理机制,使用好农村转移支付资金,让完成工作任务的村官能及时领取报酬,对工作出色的给予奖励,从而调动村官工作积极性和廉洁从政的意识。
第二篇:当前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分析对策建议
当前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分析对策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也愈加严峻。从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可以看出,当前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特点。研究这些新情况、新特点,剖析其原因,探讨遏制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结合十多年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实际,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呈现的新特点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腐败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特点。从公布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当前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呈现如下几个新特点: 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快建设小康步伐,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级别渐高型: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一个县委书记违纪违法案件,就被拍成电影《警钟》在全国播映。纵观近十年的违纪违法案件,县处级、厅局级干部很一般;省部级干部不新鲜,如田凤山、郑筱庾、王有杰、于幼军、皮黔生……案例不胜枚举;甚至副国级领导干部过不了几年就有一例,如陈希同、成克杰、陈良宇。
2、年纪低龄化:十年前的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多是到退休前一年发案,被称为“59岁现象”,而从近十年来违纪违法案件看,领导干部的年龄渐趋年轻化,可以说49岁、39岁犯案的大有人在,如李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不到40岁)、王国华(河南省许昌市道路。委常委、组织部长,不足50岁)。更令人震惊的是,个别39岁以下刚走上领导岗位不久的青年干部,也疯狂地走上违法违纪的3、案犯群体性。群体性、同伙性违纪违法是当今领导干部创造的犯罪“新经验”,他们既拉上级下水,又使同级上船,更诱下属加盟。所以,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涉及层面多,发生窝案多,掂出一串串,追查一大片。如湖南省郴州市的曾锦春案件,原安徽省阜阳市领导层集体“换血”等,就是很典型的例证,在国内外影响不小。
4、涉案金额大。上世纪80年代查处的轰动全国的广东省海丰县委书记违纪违法案,涉及金额也就是几十万元人民币。而近年来元,涉案金额超亿元的也能随时数他十个、八个。如河南省漯河市刘炳旺等三任原市委书记,涉案金额都在千万元以上,中石化齐鲁石化催化剂原厂长王斌案,违纪违法金额达1.4亿元之多!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尽管为了减轻“影响”及负面作用而压缩案值,公布涉案金额几百万元仍属常见,动辄上千万几千万
5、手段更隐蔽。一是利用高科技作案,增加了查处难度;二是直接转间接,直行变迂回;三是打着合法旗号,掩盖犯罪行为;四几任行长案等。是采取变通方法,由个体作案转为团体作案,由领导干部个人违纪违法转嫁为“集体讨论通过”;五是期权交易。如广东开平支行原
6、善于玩权术。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都是高智商,他们把公权私有化,成为个人牟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如成克杰、陈良宇案等。
二、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原因分析
领导干部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既有其自身主观的原因,也有外界客观的原因,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然,主观原因是主要的。从近十年来公布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放松政治学习,理想信念动摇。这一点在违纪违法领导干部表现为通病,他们在“忏悔”中都坦言自己“放松了政治学习和思想改上的蜕化变质而导致经济上贪得无厌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他们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和初期都能够自觉学习,但随时间的推移便造,导致自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由于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致使自己思想空虚,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由政治放松了学习,甚至把学习当作负担,以工作忙为借口,找人“替学”,找人代写心得体会,甚至对上级考试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知识犯罪的道路。水平也找人“代考”,而自己却在挖空心思投机钻营,处心积虑搞腐败活动。放松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必然导致他们走上违纪违法
2、个人私欲膨胀,宗旨意识淡化。领导干部违纪违法,主要是他们的价值观、利益观、权力观发生了偏差,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恶性膨胀。他们不仅是党的宗旨意识淡化,实际上已经忘记了党的宗旨,丢掉了党的宗旨,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相献,而是为个人、家庭或小集团谋私利;他们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吃喝豪华饭店,穿戴名牌产品;他们追求生活作风的腐化,吃喝玩乐美女陪伴,大款相傍,包养情妇二、三、四奶,金屋藏娇;他们索贿受贿疯狂敛财,贪占公款公物,移居国外;他们叛党叛国,背离人民,成为千古罪人乃是必然的。比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权力观,变“公仆”为主人,不是为民谋利,为党的事业发展做出贡
3、体制机制缺失,监督工作缺位。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而不可能与其他各项体制改革同步,加之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双重转换未到位,尚未形成具有足够约束力的监督体系,还不能在短期内对权力实行普遍的、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从已公布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来看,在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上存在着形式主义,打不开情面,监而不管,督而不管,督而不查,甚至有时忽视了管理和监督,导致有的领导干部已存在违纪违法行未被及时发现,使其越陷越深;地方纪检监察部门受双重领导,实际只受同级领导,单位主要领导可以决定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的降升去留,对发现的问题必须经单位党组织(实际是一把手)允许才能查处。我敢冒昧地说,目前地方纪检部门形同虚设,若不是需要配合上级查办案件,基本上无实际工作可做,领导权力出现失控是普遍现象,而缺乏监督的权力者必然会走向腐败。
4、查办工作滞后,惩处力度不够。一方面是领导干部高智商,利用高科技违纪违法,他们具有较强的反查能力,而办案人员不适应工作或工作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明显滞后,办案技术与犯罪技术存在较大的悬殊;另一方面是“人性化”办案,片面追求教育挽救一气,使违法违纪人员得不到相应的追究;再一方面是对违纪违法犯罪的领导干部惩处力度不够,一般公民违法犯罪案值上千万的都可能会被依法判处极刑,而领导干部既懂法又影响力大,他们的违法犯罪给党和国家带来的千万元以上的损失不说,在人民中产生的恶劣影响难以低估,有的甚至在国际上都影响到我国的形象,有几个被判处极刑的?!对违纪违法犯罪的领导干部惩处力度不够,起不到震慑、教育的作用,导致他们有恃无恐、“前赴后继”地走上违纪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预防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当前发生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认真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犯罪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实施预防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腐败犯罪的积极对策和有效措施,才是治本之策。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切实做好本系统、本部门的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在此,特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从公布的腐败案件看,违纪违法人员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应抓住政治学习,坚持实效性;立足思想教育,突出针对性;着眼超前防范,致力长远性。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党纪政纪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的力度,强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的效果,加之个别办案人员素质差,违规办案或办“人情案”、“关系案”,甚至其本身就是腐败分子,为违纪违法干部通风报信沆瀣素质、党性党风党纪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增强法律观念,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消除犯罪动因,让每一个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党的事业至上,国家大局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
从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可以看出,规范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预防腐败现象寓于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的全过程,使确保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使领导干部自觉做到廉洁从政,还必须用科学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制来规范其行为。要紧紧围绕权力的行使,建立严格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包括权力运作,权力分解、岗位交换、干部交流和工作检查与考核等制度,以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为重点,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作机制,健全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确保领导干部清廉从政,务实为民。
3、加强监督制约体系,增强领导干部自我约束能力
创新监督体制,完善监督制约体系。首先,要加大上对下的监督力度。众所周知,上级监督是最有力、最有效的监督,为了达到监督的目的和效果,不仅要对上级用人失察者进行责任追究,而且要对监督不力的相关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其二要健全权力的内部制衡机制,即以制度规范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理顺各权力监督机制的组织和运作体制,以实现最佳的监督效益。其三真正发挥纪委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改革纪委监察机构体制,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人权、财权、督查权、办案权等从上到下实行垂直管理,让纪检监察干部真正放胆工作,对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欲念产生威慑作用,遏制他们的腐败心理苗头。其四完善权力的外部监督体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社会团体、民主党派、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作用。通过建立评议、评估机制和有效落实廉政报告、廉政谈话、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廉政巡视等制度,形成对领导干部用权行为的有效监督,督促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组织和社会监督,严以律己,廉洁用权。
4、加强法纪责任追究,加大对违纪违法领导干部查处力度
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查处力度,将对领导干部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为此,我们应从“查”和“处”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认真做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寻找违纪违法线索,提高查办案件的质量,及时查清腐败问题,做到不冤枉一个好干部,也决不放过一个腐败分子。另一方面要加大惩处力度。首先按照党纪、政纪的规定,从严从重惩处腐败分子,同时还要按照市场规则,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真正做到连打(判)带罚,使他们名利双失。特别要依法严惩腐败犯罪分子,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所以,对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案件,要如实公布案情,公开发布信息,征询社会对其惩处的意见,坚持法律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坚决做到严惩腐败分子,让领导干部能够警钟长鸣。制定出可处极刑的涉案经济标准,不仅让腐败分子倾家荡产,而且要让他们人财两空。有句经典名言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
第三篇:当前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分析
当前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分析
近年来,农村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呈高发态势,不仅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全面深入掌握当前农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当前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总体情况
(一)违纪违法案件数量一直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在执纪办案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五年以来,全市共立案12753件,其中涉及农村党员干部案件8157件,占立案总数的70%左右;查处的农村党员干部有8604人,占涉案总数的62.3%。
(二)违法违纪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一些村干部在处理纠纷、计生指标、专项资金指标、工程承包等工作中优亲厚友,甚至贪污、受贿、侵占挪用公款,获取不正当利益。甚至部分村干部不经集体研究,弄虚作假发展党员,培养自己的势力。二是独断专行,缺乏民主。部分村干部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开、不公正,暗箱操作,剥夺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例如:某村支部书记许某,将里的果园、砖窑等集体经济项目未经村集体研究,私自发包给别人,被开除党籍。三是挥霍公款,铺张浪费。近年来,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规定村级财务实行零招待制,但 1
是有些基层农村干部无视群众疾苦,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绰,相互攀比,公款吃喝风现象依然存在。
(三)违纪违法案件特点和主要趋势
一是违纪主体以“三个重点人”为主。“三个重点人”指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报账员。五年来查处的涉及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中,“三个重点人”共2004人,占涉案农村党员干部总数的23.3%。二是违反财经纪律的案件比较突出。由于对村干部管理不到位和村干部更换频繁等原因,造成了村集体“家底”不清,账目不全,账物不符,有的甚至无账可查。财务审批制度不严,白条自批自支、公款私存、收费不开收据等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屡有发生,导致部分村干部利欲熏心,继而出现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五年来全市共查处违反财经纪律案件1318起,占农村立案查处总数的23.21%。三是违纪违法案件向多个领域发展。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上级拨付涉及民生方面的专项资金越来越多,但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利用职权截留、骗取专项资金的违法违纪案件不断出现,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今年查处某县民政局低保股股长伙同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虚报、重复报低保户等方式虚报冒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共计5万余元;在为基层发放低保款时,侵吞、骗取低保款2万6千余元。
二、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一)违纪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
一是权力过分集中。在农村,由于特权思想严重和法制
意识不强,致使村级的人事权、财务权、事务权集中在村支书、村主任等少数人手中,并起着最终拍板定音的关键作用,且缺乏有效监督,直接导致部分村干部在工作中徇私舞弊。二是综合素质较低。在被查处的村干部当中,大多数已担任领导干部多年,但由于年龄较大,加之平时不注重学习,对有关党纪、法规知之甚少,法纪意识淡薄。少数人员甚至认为担任村干部就是“为了能多捞几个钱”,导致心理失衡,最终违法违纪。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大小事情自己说了算,在监督上上级、同级和下级都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加之一些村财务管理混乱,公开内容有限,表面东西过多,村务公开和财务监督形同虚设。
(二)违纪违法案件的主要危害
一是影响农村民主建设。农村干部在选举时拉帮结派、致使连续几年不能换届,严重破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村内各种事务上搞“一言堂”,使民主理财流于形式、民主决策停于表面、民主监督走个过场,严重影响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二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干部贪污受贿等违法违法行为,扰乱了农村社会正常管理秩序,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束缚村级经济的发展。三是影响农村和谐稳定。一些村干部作风粗暴,滥用职权,直接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再加上基层农村家族势力影响等原因,容易激起民愤,引发群体性上访、越级访,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从近年来的信访情况看,有80%属于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查处村干部有违法违纪案件的一些村,都是一些群众上访的重点村。
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村干部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从根本上说,还是自身素质差、缺乏自控能力造成的。要针对村级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政治思想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二是突出重点,抓实农村“三个三”。农村“三个三”即:“三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权”(村级人事权、财务权、事务权)和“三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报账员。)“三个三”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三人”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主题,也就是“抓谁”的问题;“三权”是主体履行职权的行为,也就是探索“如何抓”的问题;“三资”是重要客体,也就是“抓什么”的问题。实践证明,这“三个三”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和要害,抓好“三个三”就能从源头上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也就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三是强化监管,加大查处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把查处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行为作为办案的一个重点,形成合力,严肃查处那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案件,严肃查处与民争利、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处弄虚作假、浮报虚夸、失职渎职的案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第四篇:浅谈当前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及查处对策
浅谈当前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及
查处对策
浅谈当前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及查处对策2007-12-15 23:12:0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浅谈当前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及查处对策浅谈当前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及查处对策(2)党的十六大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分析近几年的办案实践,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当前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案主体多元化。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由单体向群体发展,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且呈现出多发性、交叉性、团伙性和关联性等特点。从实施形式上看,“集体腐败”虽然是以“集体”名义进行,甚至打着为集体谋利
益,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旗号,但目的却是为了损公肥私。违纪人员有的熟知政策和法律,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缘找空子钻;有的身居要害部门,在体制、管理漏洞上做文章;有的披着合法的外衣,打“擦边球”。如查处某单位预算外收入作为福利发给全体干部案和学校班子集体以发电话费的名义得回扣案就说明了此问题。
二是违法违纪行为侵犯的客体趋向财产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有所为,有所不为”、“国(国有资本)退民(民间资本)进”等战略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大批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将面临着改制。改制过程中,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层,受利益的驱使,将国有企业视作“唐僧肉”,将改制当成“最后的晚餐”,利用各种手段侵吞国有资产。一些不法民间资本持有者,为能低价收购国有资本,也千方百计地与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勾结,实现自有资本的低成本扩充。随着国有企业改制进程的
推进,侵吞国有资产类案件将大幅度上升,成为主要案发区域。据查资料,2005年上半年,某县查处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中,侵犯国有资产类案件占30。
三是违法违纪案件的高发领域向多部门渗透。党政机关招待费、小车费、领导干部外出学习考察费,开支总额较大,开支较乱。主要表现:赊账、挪用现象严重,在餐馆、酒家的招待费仍有百万元未予结付并列记当年会计支出;举债消费突出,由于费用开支大,入不敷出,为维持正常运转,常常是借钱过日,拆东墙补西壁;有些单位发生的送礼、钓鱼、洗头按摩开支及该由个人负担的费用都开作虚假的招待费、燃料维修费发票报销。这些开支,成了一些党政机关财务支付的“黑洞”和滋生不正之风的温床。一年下来,一个县吃掉上千万,小车跑掉几百万,考察学习几十万,导致了地方建设性资金投入不足,影响经济的发展。
四是法人的违法违纪案件的发案
率仍呈上升趋势。近年,反映村级组织法人违法乱纪的信件增多。如去年检举控告信件71件,其中反映村级组织的就有21件,占。村级组织违法违纪案件主要表现:公款大吃大喝、搭车收费、财务暗箱操作、作风家长化等。
在办案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案件线索难寻。由于违法违纪的行为越来越隐蔽,通过常规的审计、检查很难查出线索;作为举报主体的群众,也因违法违纪行为的秘密化,难识“庐山真面目”,而无法举报;许多的违法违纪行为涉外性增强,外商常年在外,在他们给予党员领导干部贿赂后,除非被贿赂者未能按其意愿行事,一般是不会向纪检监察机关举报。
2、调查取证艰难。随着涉外违法违纪行为越来越多,即使发现了被调查人有违法违纪行为,因大量的证据在“境外”,人难找,即便调查人员费尽周折,找到有关当事人,对方不愿配合,办案人员往往无功而返。《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组织和个人都有提供证据的义务。有关组织和个人必须如实提供证据,不得拒绝和阻挠”。《行政监察法》也有类似的规定。然而,取证难历来是困扰执法执纪机关办案的难题。
3、纪检监察对象的身份确定会变得复杂。如非党员的村委会主任,如果在管理社会事务、从事公务中违法违纪,还可以以监察对象的身份予以处分,否则不属于纪检监察对象,在处理上形成“真空”,而现有的党纪政纪条规中对此类问题尚无专门的规定。
4、查处手段和业务知识不足。随着入世后新类型的违法违纪行为的不断发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人员将面临着查办方式和手段的考验。违法违纪人员的高智能化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外围调查、证据的取得。然而在大部分地
区,基层办案人员只能采取一张纸、一支笔的办案方式,办案的设备陈旧,手段单一。电子监督、网络跟踪等先进的办案手段受种种条件的限制而无法采用。办案人员的知识面窄,业务能力不全面,使我们的办案人员在办理普通的违法违纪案件时,得心应手,一旦遇到偷税骗税、走私等涉外的新类型案件时,不借助专业部门的力量就寸步难行;查阅传统的会计账本时,目标明确,很快找准切入点,而面对着电脑,查看电子单证时就无从下手。至于对国际贸易方面的协定、惯例则掌握得更少,将会影响案件查办的效率。
查办案件应从以下几个重点领域入手:
一是经济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经济管理部门违法违纪案件呈高发态势,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且呈现出多发性、交叉性、团伙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因此要把经济管理部门及
浅谈当前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及查处对
策
第五篇:浅谈当前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及查处对策
党的十六大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分析近几年的办案实践,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当前违纪违法案件的新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案主体多元化。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由单体向群体发展,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且呈现出多发性、交叉性、团伙性和关联性等特点。从实施形式上看,“集体腐败”虽然是以“集体”名义进
行,甚至打着为集体谋利益,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旗号,但目的却是为了损公肥私。违纪人员有的熟知政策和法律,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缘找空子钻;有的身居要害部门,在体制、管理漏洞上做文章;有的披着合法的外衣,打“擦边球”。如查处某单位预算外收入作为福利发给全体干部案和学校班子集体以发电话费的名义得回扣案就说明了此问题。
二是违法违纪行为侵犯的客体趋向财产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有所为,有所不为”、“国(国有资本)退民(民间资本)进”等战略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大批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将面临着改制。改制过程中,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层,受利益的驱使,将国有企业视作“唐僧肉”,将改制当成“最后的晚餐”,利用各种手段侵吞国有资产。一些不法民间资本持有者,为能低价收购国有资本,也千方百计地与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勾结,实现自有资本的低成本扩充。随着国有企业改制进程的推进,侵吞国有资产类案件将大幅度上升,成为主要案发区域。据查资料,2005年上半年,某县查处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中,侵犯国有资产类案件占30。三是违法违纪案件的高发领域向多部门渗透。党政机关招待费、小车费、领导干部外出学习考察费,开支总额较大,开支较乱。主要表现:赊账、挪用现象严重,在餐馆、酒家的招待费仍有百万元未予结付并列记当年会计支出;举债消费突出,由于费用开支大,入不敷出,为维持正常运转,常常是借钱过日,拆东墙补西壁;有些单位发生的送礼、钓鱼、洗头按摩开支及该由个人负担的费用都开作虚假的招待费、燃料维修费发票报销。这些开支,成了一些党政机关财务支付的“黑洞”和滋生不正之风的温床。一年下来,一个县吃掉上千万,小车跑掉几百万,考察学习几十万,导致了地方建设性资金投入不足,影响经济的发展。
四是法人的违法违纪案件的发案率仍呈上升趋势。近年,反映村级组织法人违法乱纪的信件增多。如去年检举控告信件71件,其中反映村级组织的就有21件,占29.57。村级组织违法违纪案件主要表现:公款大吃大喝、搭车收费、财务暗箱操作、作风家长化等。
在办案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案件线索难寻。由于违法违纪的行为越来越隐蔽,通过常规的审计、检查很难查出线索;作为举报主体的群众,也因违法违纪行为的秘密化,难识“庐山真面目”,而无法举报;许多的违法违纪行为涉外性增强,外商常年在外,在他们给予党员领导干部贿赂后,除非被贿赂者未能按其意愿行事,一般是不会向纪检监察机关举报。
2、调查取证艰难。随着涉外违法违纪行为越来越多,即使发现了被调查人有违法违纪行为,因大量的证据在“境外”,人难找,即便调查人员费尽周折,找到有关当事人,对方不愿配合,办案人员往往无功而返。《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组织和个人都有提供证据的义务。有关组织和个人必须如实提供证据,不得拒绝和阻挠”。《行政监察法》也有类似的规定。然而,取证难历来是困扰执法执纪机关办案的难题。
3、纪检监察对象的身份确定会变得复杂。如非党员的村委会主任,如果在管理社会事务、从事公务中违法违纪,还可以以监察对象的身份予以处分,否则不属于纪检监察对象,在处理上形成“真空”,而现有的党纪政纪条规中对此类问题尚无专门的规定。
4、查处手段和业务知识不足。随着入世后新类型的违法违纪行为的不断发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人员将面临着查办方式和手段的考验。违法违纪人员的高智能化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外围调查、证据的取得。然而在大部分地区,基层办案人员只能采取一张纸、一支笔的办案方式,办案的设备陈旧,手段单一。电子监督、网络跟踪等先进的办案手段受种种条件的限制而无法采用。办案人员的知识面窄,业务能力不全面,使我们的办案人员在办理普通的违法违纪案件时,得心应手,一旦遇到偷税骗税、走私等涉外的新类型案件时,不借助专业部门的力量就寸步难行;查阅传统的会计账本时,目标明确,很快找准切入点,而面对着电脑,查看电子单证时就无从下手。至于对国际贸易方面的协定、惯例则掌握得更少,将会影响案件查办的效率。
查办案件应从以下几个重点领域入手:
一是经济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经济管理部门违法违纪案件呈高发态势,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且呈现出多发性、交叉性、团伙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因此要把经济管理部门及其
负责人作为重点对象。
二是国有企业改制中出现的腐败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制过程中,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层,受利益的驱使,将国有企业视作“唐僧肉”,利用各种手段侵吞国有资产。一些不法民间资本持有者,为能低价收购国有资本,也千方百计地与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勾结。随着国有企业改制进程的推进,侵吞国有资产类案件将
大幅度上升,成为主要案发区域。
三是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有的基层干部在为群众办事中,利用手中权力,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或者为了“小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钻政策空子,损害群众的利益。有的在工作中,作风拖拉、方法简单、语言粗鲁,伤害群众感情,甚至引发冲突。这类案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是基层办案的重点区域之一。
四是高科技犯罪。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腐败分子的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化、智能化。他们利用信用卡、电脑、网络等科技工具作案,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洞不钻,盗取国家财产。即使是一些普通案件,其作案的手段也非常高明,更加狡猾和复杂。
针对办案中遇到的这些难点问题,在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
一、讲究方法策略,提高办案成效。要成功地突破案件,必须加强领导、周密安排,讲究策略。否则,因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案件查办工作。因此,在案件查办过程中,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组织实施上要突出全面性。对于大案要案,纪委书记要做到亲自安排、调度和协调,副书记要亲自带队组织办案,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实行“四定一包责任制”,即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一包到底。二是方案制定上要体现周密性。在掌握了案件的线索之后,如何组织案件的具体查处工作,必须有一个明晰而周密的方案。要针对案件线索中涉及的问题,拟好调查提纲,并要把可能遇到的问题尽量考虑周全,做到有备无患,以适应突发情况的需要。配备办案人员,应根据案件的类型、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及复杂与简单的程序来配备。要找准查办案件的突破口,对需要查清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可能遇到哪些问题都要制定一个详细的预案,确保办一个,成一个。三是方法运用上要讲究策略性。一个案件能否最终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查办工作的方法策略。只有方法策略对路,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二、充分发挥纪委在案件查处工作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多部门、大兵团作战的“大纪检”格局。针对当前违法违纪行为的涉外性和隐蔽性,给案件查处中调查程序适用和取证手段的运用等各方面带来了新的难题。完全依靠纪委一家的办案力量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反腐败局面。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发挥反腐败中协调作用,组织检察、公安、审计、税务、海关等各部门联合办案,协同作战。充分体现各部门在查办案件中的程序优势和专业优势,发挥各部门的办案合力,构筑严密的反腐败网络,着力扭转办案中取证难和办案手段不足的被动局面,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大纪检”、“大监察”格局。
三、引入信用监察制度。针对当前违法违纪行为呈现出手段上的隐蔽性和方式上的多样化,要想将每一个腐败分子的每一个违法违纪行为都查处出来是不现实的。为了最大限度的打击违法违纪行为,引入信用监察制度相当重要。在每年年未对党员干部进行考评时,要求被考评人就一年来有无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申报,对申报没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党员干部,今后如查出其有一件违法违纪行为,就宣布对其进行干部信用否决,记入干部档案,并将此作为对干部任免的重要考核标准。
四、充分发挥办案的震慑作用,消除为办案而办案的“单纯办案”现象。违法案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素质的内在因素,也有管理制度层面的外在因素,还有管理体制的深层次因素。要实行“一案一剖析”、“一案一整改”制度,通过剖析案发原因,找到思想观念上的误区,管理中的漏洞,监督体制上的弱点,查缺堵漏,有效整改。通过剖析案件,达到查处一个,教育一片的目的。
五、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加强对国有企业和重要经济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国有企业未改制前,群众对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往往不敢检举揭发。在企业决定改制后,职工将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此时,有正义感的职工会勇敢的站出来检举问题。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一契机,深挖广查,严惩一批国企蛀虫。重点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相对人多数为人民群众,他们在接受管理过程中,最有可能掌握经济管理部门在管理活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举报奖励机制和举报保护制度,使群众敢举报、能举报。我们要高度重视举报线索,加大查案力度,提高成案率,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纪检监察机关的良好的反腐败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我们办案机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