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阳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之清朝★

时间:2019-05-14 21:1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阳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之清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阳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之清朝》。

第一篇:2018年阳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之清朝

在每年全国各地的公考笔试中,历史人文常识题目几乎逢考必出,而且出题频率高,出题数量多。所以充分备考的话,需要我们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基础知识。针对考试常出现的考点,本篇为大家整理清朝历史的主要内容。

一、清朝主要史实(一)满族的兴起

明朝后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脱离明中央政府的控制。1618年,努尔哈赤宣布与明廷有“七大恨”,誓师伐明。1621年,努尔哈赤陷沈阳、破辽阳,夺辽东70余城。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

(二)清军入关

当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后,清军大举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1644年4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与吴三桂在山海关进行激战,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战败,清军入关。5月,清军攻占北京,清世祖顺治帝定都北京,清朝逐步统一全国。

(三)加强中央集权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康熙年间,制造了戴名世等典型案例。(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1.平定三藩

康熙年间,平定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三藩叛乱,维护了清朝的统治。2.设置台湾府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出发,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收回台湾,同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对台湾进行管辖,台湾重新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

3.平定准部,统一回疆

自1690年葛尔丹叛乱开始,至1757年完全平定准格尔部叛乱,清朝加强了对新疆的统治。1757年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乱,乾隆皇帝派兵镇压,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军政事务。

4.安定西藏

清军入关后,顺治皇帝册封五世**,康熙帝册封五世**,雍正六年,清朝正式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5.《尼布楚条约》

1683年到1686年,清朝与沙俄之间先后爆发两次战争,最终在雅克萨大败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边界,稳定了边疆局势。

(五)社会经济

清代,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的最大中心。

二、练一练

1,清代雍正以后,常设的既无公署,又无专官,且在整个清代最具特色的一个中枢办事机构是:

A.大理寺 B.理藩院 C.督察院 D.军机处

【答案】D。解析: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提名记》中记载“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故本题答案选D。

第二篇:2018年昆明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之清朝

kunming.offcn.com

2018年昆明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

之清朝

昆明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之清朝》,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在每年全国各地的公考笔试中,历史人文常识题目几乎逢考必出,而且出题频率高,出题数量多。所以充分备考的话,需要我们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基础知识。针对考试常出现的考点,本篇为大家整理清朝历史的主要内容。

一、清朝主要史实(一)满族的兴起

明朝后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脱离明中央政府的控制。1618年,努尔哈赤宣布与明廷有“七大恨”,誓师伐明。1621年,努尔哈赤陷沈阳、破辽阳,夺辽东70余城。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

(二)清军入关

当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后,清军大举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1644年4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与吴三桂在山海关进行激战,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战败,清军入关。5月,清军攻占北京,清世祖顺治帝定都北京,清朝逐步统一全国。

(三)加强中央集权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康熙年间,制造了戴名世等典型案例。(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1.平定三藩

康熙年间,平定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三藩叛乱,维护了清朝的统治。2.设置台湾府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出发,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收回台湾,同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对台湾进行管辖,台湾重新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

3.平定准部,统一回疆

自1690年葛尔丹叛乱开始,至1757年完全平定准格尔部叛乱,清朝加强了对新疆的统治。1757年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乱,乾隆皇帝派兵镇压,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军政事务。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kunming.offcn.com

4.安定西藏

清军入关后,顺治皇帝册封五世**,康熙帝册封五世**,雍正六年,清朝正式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

5.《尼布楚条约》

1683年到1686年,清朝与沙俄之间先后爆发两次战争,最终在雅克萨大败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边界,稳定了边疆局势。

(五)社会经济

清代,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的最大中心。

二、练一练

1,清代雍正以后,常设的既无公署,又无专官,且在整个清代最具特色的一个中枢办事机构是:

A.大理寺 B.理藩院 C.督察院 D.军机处

【答案】D。解析: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提名记》中记载“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故本题答案选D。

更多昆明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关注昆明中公教育信息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三篇: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1

1、古代著名的改革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3)公元8年王莽改制;

(4)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5)后周周世宗改革;(6)北宋王安石变法;(7)明朝张居正改革。

2、近代改革

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历代农业经济政策

(1)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2)秦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3)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4)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5)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6)南北朝: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7)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8)北宋:形成租佃制。

(9)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明朝中期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10)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11)1931年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3)1950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确定农村耕地承包期限为30年。

(15)2006年,我国废除了农业税。

4、中共党史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革命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中共四大:1925年,上海,明确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5)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6)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

(7)瓦窑堡会议:1935年,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方针。(8)洛川会议:1937年,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9)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通过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

(10)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西柏坡。一个“炮弹”、两个“务必”、三个转变。(11)新政协会议:1949年,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国旗、国歌、首都、领导)。

(12)一届人大: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中共八大:1956年,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1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5)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6)中共十三大: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17)中共十四大:1992年,江泽民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8)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中共十六大: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中共十七大:2007年,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

5、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

(2)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皇帝制,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4)西汉时期: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政策。

(5)魏晋时期:形成了士族制度,伴随产生的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6)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上台后开始打压士族,扶植庶族,士族制度走向衰亡。(7)宋朝:统治者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和大臣、外戚、宗室、宦官擅权,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8)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9)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西厂;实行八股取士。

(10)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6、台湾历史沿革

(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夷洲(今台湾),加强夷洲与内地的联系。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求。

(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

(3)1683年施琅大败台湾郑克塽,康熙帝统一台湾。(4)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5)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6)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及附近岛屿,割给日本。

(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8)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了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10)1987年台湾方面解严,开放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

(11)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第四篇: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

(一)1、古代著名的改革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3)公元8年王莽改制(4)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5)后周周世宗改革(6)北宋王安石变法;(7)明朝张居正改革。

2、近代改革

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历代农业经济政策

(1)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2)秦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4)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

苛捐杂税。

(5)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6)南北朝: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7)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8)北宋:形成租佃制。

(9)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明朝中期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10)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11)1931年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3)1950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确定农村耕地承包期限为30年。

(15)2006年,我国废除了农业税。

4、中共党史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宣告中共成立。(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革命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中共四大:1925年,上海,明确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5)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6)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

(7)瓦窑堡会议:1935年,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方针。

(8)洛川会议:1937年,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9)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通过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

(10)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西柏坡。一个“炮弹”、两个“务必”、三个转变。

(11)新政协会议:1949年,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国旗、国歌、首都、领导)。

(12)一届人大: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3)中共八大:1956年,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5)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6)中共十三大: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

(17)中共十四大:1992年,江泽民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8)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中共十六大: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中共十七大:2007年,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

5、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

(2)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皇帝制,中央集权国家

形成。

(4)西汉时期: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政策。

(5)魏晋时期:形成了士族制度,伴随产生的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6)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上台后开始打压士族,扶植庶族,士族制度走向衰亡。(7)宋朝:统治者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和大臣、外戚、宗室、宦官擅权,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8)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9)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西厂;实行八股取士。(10)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6、台湾历史沿革

(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夷洲(今台湾),加强夷洲与内地的联系。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求。

(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3)1683年施琅大败台湾郑克塽,康熙帝统一台湾。

(4)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5)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

(6)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及附近岛屿,割给日本。

(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8)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了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10)1987年台湾方面解严,开放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

(11)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

一、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 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 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07)大辟:砍头(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10)汤镬:将人煮死(11)腰斩:从腰部斩簖(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C、60 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D、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点记忆大全 1)----政府职能的含义

1.含义: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几层意思

行政职能

a.实施主体:政府机构

b.主要内容: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c.实施手段:依法行政

d.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2)----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1.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职能:御外和安内。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御外、安内和建设公共设施

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4.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正在转变

3)----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

a.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b.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

c.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d.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4)----政府的基本职能

1.定义: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2.内容

a.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b.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c.文化职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c.社会职能(其他的社会公共性的职能)

5)----政府的层级职能

1.含义:是按政府所辖行政区域划分的职能。

2.政府层级职能包括:a.中央政府专有职能b.地方政府专有职能

c.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的职能(如:社会治安、公共福利、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国土管理、民族事务、司法监察)

注:目前,我国政府层级职能并没有在宪法或法律上明确规定。

6)----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1.含义:是按照管理运行程序划分的职能。符合管理学中的“封闭性原则”

2.可分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7)----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是转变的外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转变的内在动力)

3.技术手段的创新(是转变的根本保障)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转变的制约因素)8)----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

(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

9)----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关键是:政企分开 10)----政府机构的含义

广义: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

狭义:国家行政机关

1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

注意区分政府机构与其它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包含政府机构。

2.政党组织

3.群众组织:

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村委会、居委会 4.事业单位(因为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因而不属于政府机构):如地震局、气象局 12)----机构编制管理

1.领导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管理机关: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设机构编制委员会。

3.主要任务:

a.职能管理:“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b.机构管理

c.人员编制管理:即人员总额、人员结构、领导职数、职位配置

注: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

域名(表明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表明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13)----职能优先原则

主要有四层意思:

1.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

(因职能而设机构)

2.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

3.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总体职能

4.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14)----完整统一原则

主要有三层意思:

1.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 2.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 3.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15)----管理幅度与层次相适应的原则

在实际运用中,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1.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层次成反比。

2.管理幅度与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

3.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

4.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

5.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注:管理幅度指管理的数额 16)----权责一致原则

有三层意思

1.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

2.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

3.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注:一般来讲,上级对下级的权力应负连带责任。17)----精简与效能的原则

三层意思:1.机构设置要精简2.人员编制要精干3.办事程序要简化

18)----依法设置的原则

包括二层意思:

1.政府机构设置程序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2.有关政府机构的各项规范要由法律法规来确定。

19)----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原因如下:

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c.精简机构和员的需要

d.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 e.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20)----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采取渐进式。

1.1982年改革:

a.提出干部的四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b.实行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宪法。

2.1988年改革:

a.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

b.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

3.1993年改革:

a.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

b.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c.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

4.1998年改革:

仍是过渡性方案 21)----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

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2.国务院的组织体制:

(1)国务院组成人员: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2)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院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领导体制:总理负责制

(4)会议制度:国务院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制度。

注: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3.国务院行政机构:

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 国家行政机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注:(1)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2)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

(3)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a.省、地级市设秘书长。秘书长是领导职务。

b.乡镇原则上不设工作部门。

2.任期:省、市、县(区):五年

乡镇:三年

正副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即省长、市长、镇长负责制。

4.地方政府工作部门与上级垂直管理部门、派出机构的关系:

a.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要由本级

政府报请上级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b.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

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

c.实行省级政府垂直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5.派出机构:其不属于一级行政机关,但它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管理,并在管理效力上与派出它的政府或政府部门相同。

2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我国公务员的定义:

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团工作的专职人员)

2.制度

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后制定的近40个单项法规

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第一阶段.1984-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

第二阶段.1993-96年:在全国推行公务员制度

注:(1)1982-86年,草拟《国家工作人员法》后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2)1986-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上,分别将建立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从事

制度改革的重点,还形成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要件:组建从事部、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制定公务员法规 24)----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特色有4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国家公务员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

3.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2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范围与公务员的义务权利

1.实施公务员制度的对象:

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从事党群工作的人员

2.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机关:

国务院办公厅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国家局+派出机构+行使政府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议事协调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注:凡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单位,不实行企业、事业单位的职称、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

3.参照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范围:党的机关、一些群众组织

4.不属于实施范围的单位:不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新华通讯社)、学会、协会、其他培训机构

5.国家公务员义务共八项:

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公务;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公正廉洁,克已奉公;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6.国家公务员权利共八项:

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和控告;依照规定辞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26)----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1.录用的前提条件:

a.职位出现空缺

b.根据空缺职位确定资格条件

2.录用的职务范围: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全是非领导职务)

注:从政府机关以外选拔人员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助理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的,不属录用的范围。

3.录用的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

4.录用国家公务员的程序:七个步骤

发布公告、报名和资格审查、考试、录用体检、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报 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 府人事部门审批、试用、培训

27)----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

1.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民主公开的原则、注重实绩的原则、依法考核的原则

2.内容:德、勤、能、绩

3.标准:划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

4.方法:平时考核+考核

5.程序:准备、进行考核、反馈与运用考核的结果

6.考核结果的使用:

a.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或连续五年称职以上的,在本职务级别内晋升一级。

b.连续二年优秀或连续三年称职以上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7.有关规定:

a.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当年不得被评优秀

b.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不称职或不确定等次

c.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当年:不称职

d.受开除党籍处分的:当年:不称职 第二、第三年: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28)----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

1.原则:a.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为主的原则

b.公平合理,奖不虚施的原则

c.奖励及时、注重时效的原则

2.种类: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3.程序:评定、审批、实施

4.权限:嘉奖、记三等功:县级以上政府批准

二等功:地级以上政府批准

一等功:省、直辖市以上

荣誉称号:国务院

29)----国家公务员纪律与行政处分制度

1.种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说明:

(1)没有”降职“是因为,”降职“是由于不称职,而不是由于受处分

(2)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级别;若受的是警告,考核定为”称职“还可以按时晋升工资档次。

2.解除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期限:

警告:自决定之日起满 半年

记过、记大过、降级:满一年

撤职:满二年

注:提前解除期限不得超过原行政处分解除期限的一半。

30)----国家公务员培训交流回避制度

1.培训的类型:

a.新录用人员的培训

b.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

c.专门业务培训

d.更新知识培训

注:每人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7天。

2.交流制度:四种形式: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

3.回避的类型: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

注:一般由职务较低的一方回避。

1.按职权是由首长一人或者由委员数人行使,或者一部分职权由首长,一部分由委员数人行使分:

首长制

委员制

混合制

2.按上下级行政组织享有的职权大小分:

集权制(权力集中在上级)分权制 均权制

3.按机关业务性质及其管辖范围不同划分:

层级制 职能制 并用制

4.按处于同一层级的各政府行政机关的指挥监控权,集中或分散于上级一个或多个主体的不同而划分:

完整制:集中于一人

分离制:分属于多人

行政首长负责制

1.时间:

(1)1982年以前:我国行政领导体制一直是委员制.

(2)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2.”首长"的范围:

a.第一类:法定的首长:包括国务院总理、各委员会主任、部长、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镇长、乡长

b.第二类:推定的首长:

第五篇: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

第二篇 历史常识

中国近代史

1、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3、洋务运动【1861-1894,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民族危机加深【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5、戊戌变法【1898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6、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1919、1921】

7、国民革命【1924-1927,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

8、国共对峙十年【1927-1937,八七会议、土地革命,长征,遵义会议】

9、抗日战争【1937-1945,七七事变,敌后根据地建设】

10、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现代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956-1978】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78-】

4、新中国的外交【1971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尼克松访华】 世界现代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9,凡尔赛和约】

2、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1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3、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和罗斯福新政【1929-1933,1933-1939】

4、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波茨坦会议-联合国】

5、冷战【1947-1991,杜鲁门主义、苏联解体】

6、世界多极化趋势【第三世界,三足鼎立】

7、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东欧、苏联解体、欧盟成立】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19C闭关锁国政策,外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 2.战争导火索:1839.6 林则徐 虎门销烟

战争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3.结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口岸; ③向英国赔偿2100万银元; ④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犯罪不受中国法律制约; ⑤英国在中国进行出口货物纳税,中国需与英国共同商定。4.总体影响

①政治上。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破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②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收到冲击,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③思想文化上。一部分知识分子萌发向海外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有一定冲击; ④社会矛盾上。地主阶级vs农民阶级、外国资义vs中华民族、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中国由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救亡图存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虎门销烟;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史上第一部较详细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著作。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1860 英法,在俄美支持下发达的联合侵华战争。

英法,乘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借亚罗号事件、西林教案事件,联手进攻清政府。英国人称之为“亚罗号战争”。

1.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1856-1858 联军抵达天津海域为止; 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1858大沽口战役-1860北京条约。2.1858.6,桂良、与英法俄美,签到《天津条约》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外籍传教士可入内地自由传教; ③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通行。

3.1860.10,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焚毁圆明园、静宜园等。雨果谴责“两个强盗的胜利”。4.1860.10,签到中法、中英《北京条约》 ①开天津为商埠;

②开放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③准许英法招募华工; ④割让九龙司一区给英国。

三、救亡图存运动(1)农民阶级 1.三元里人民抗争斗争; 2.太平天国运动; 3.义和团运动。(2)地主阶级 1.林则徐、魏源——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2.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派;

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兴办工业;筹划海防;兴建西式学堂;(3)民族资产阶级

1.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运动; 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2.孙中山——革命派;辛亥革命; 通过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3.陈独秀——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学习民主科学,走思想救国之路;(4)无产阶级

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到军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到国民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

第二节 太平天国运动

一、兴衰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洪秀全领导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2.兴。184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851.1,金田起义,洪秀全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 1853,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 3.衰。1856,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1864,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二、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解决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的革命纲领,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就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①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②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③意义: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但只是空想,无法实施。2.《资政新篇》

洪仁轩,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①内容: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改革;

②评价: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趋势; 未涉及农民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其积极性,未能真正推行。第三节 洋务运动

1.又称自强运动,1861-1894,清政府内洋务派在全国掀起的改良运动。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政府统治;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冯桂芬,最先对洋务事业指导思想作出完整表述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后张之洞《劝学篇》总结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内容

①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福州船政局; ②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 ③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央成立海军衙门; ④新式教育:建立同文馆,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失败标志:19C90S,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惨败; 5.失败根原: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第四节 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为19C末,日本侵略中国&朝鲜的战争。开端:1894.7.25 光绪二十年 丰岛海战; 结束:1895.4.17 《马关条约》签订。1.战争进程

①平壤之战。叶志超(清军统帅)-不战而降; 左宝贵(回族将领)-以身殉国。平壤沦陷。

②黄海海战。北洋水师,黄海vs日本舰队; 丁汝昌(水师提督)-坚持抵抗;

邓世昌(致远舰管带)、林永生(经远舰管带)——殉国; 日本夺取黄海制海权。

③辽东战役。聂士成-率军抵抗;旅顺大屠杀、北洋门户洞开;

④威海卫战役。刘步蟾、杨用霖、丁汝昌---自杀殉国;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派领事驻扎,日本轮船可驶入; ④日本人可在各通商口岸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机器可进口、产品免征杂税; ⑤日本暂占威海卫。3.影响

①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完整,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清政府大举外债,列强控制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开放,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④允许在华投资半厂,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掀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大加深。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指1900.8.14 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国派遣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

1.1900年,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2.1901.9.7,奕劻&李鸿章,签署《辛丑条约》。①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

②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③列强可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④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

⑤将总理衙门该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3.影响: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五节 戊戌变法

一、定义

指1898年6月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在京发动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叙述严峻形势,提出变法主张。——对清廷触动不大,引起全国轰动,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2.发展——1898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要求变法 1898年康有为在京发起组织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的政党性质。3.百日维新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目标:推行君主立宪制。内容: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4.评价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管理制度,是一场进步改良运动、爱国救亡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未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第六节 辛亥革命

一、含义

指1911年(宣统三年)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发动基础: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 目的: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

意义: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君主专制,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同盟会

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民族、民权、民生

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黄花岗起义

三、辛亥革命

1.爆发:1911.10.10 武昌起义,打响革命第一枪;

2.成果:1912.1.1 中华民国成立(总统制的共和政体);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民主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3.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4.评价: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条件; ④对近代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到推动作用。

第七节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新文化运动(1915)

为反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掀起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1.开始标志:1915.9,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2.前期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后期:(俄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3.运动旗帜:“民主”与“科学” 4.作用: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通知地位,促进中国人的觉醒,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思想基础;

④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知识分子接受,看到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二、五四运动(1919)

1.指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北京大学等13所院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要求严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亲日派卖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遭到北洋军阀的镇压。3.意义:

①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比辛亥革命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⑤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⑥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1.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思想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前期探索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随后,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相机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法日留学生的先进分子,组成共产主义组织; 3.必要准备

1921年3月,俄共远东局&共产国际,建议支持召开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党的宗旨、原则的宣言; ○制定了临时的纲领;

○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工作计划;

○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集团和军队的态度 4.正式成立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1922中共二大)1.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党的最高纲领

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3.最低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八节 国民革命(1924-1927)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中国三大 1923 广州

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问题;

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2.国民党一大 1924 广州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二、北伐胜利进军 1926-1927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全中国

2.对象:吴佩孚(两湖)、孙传芳(江西、福建、浙江)、张作霖(山东、北京、东北)3.结果:打垮吴佩孚,消灭孙传芳,进占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部分地区;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反动统治; 1927年,国民党迁都武汉(由广州)。

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1927 1.阴谋策划阶段: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 2.失败。

①1927.4.12,蒋介石“四一二”政变;

②“四一五”反革命政变。李济深、钱大钧、古应芬

③“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公开与共产党决裂,大肆屠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第九节 国共对峙十年 1927-1937

一、武装反抗 1.南昌起义。

1927.8.1 周恩来领导,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2.八七会议。

①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坚决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总方针; ③瞿秋白主持中央领导工作; ④毛泽东: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取得的。意义:a.党历史上的转折点;

b.给正处于思想胡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 c.由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弊端:

a.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出现; 3.秋收起义。①文家市决策。

重新制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 ②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最早一次成功探索。

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1.井冈山会师——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建立。2.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便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13年,江西瑞金成立。

三、长征 1934-1936 1.路线:瑞金—强渡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抢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 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翻越六盘山—达到吴起镇 2.遵义会议。1935 贵州遵义

纠正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 标志着党从幼稚→成熟。

四、日本局部侵华

1.九一八事变。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共产党派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抗战。2.华北事变。1935《何梅协定》,华北五省自治。

是国共两党由对峙到联合的重要契机,改变了两党关系,为第二次合作提供可能。3.一二·九运动。

1935.12.9,学生举行“反对华北自治”的游行。

促进中国人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4.西安事变。

1936.12,张学良逼蒋抗日。

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和平,由分裂对峙→合作的序幕。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十节 抗日战争

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1.七七事变。1937.7.7——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2.南京大屠杀。1937.12.13.二、国共合作抗日 1.正面战场主要战役

①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捷; ②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最大规模的胜利; ③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④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二战同盟国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⑤豫湘桂会战:夺取大陆交通线 2.敌后抗日根据地

①洛川会议。1937,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②百团大战。八路军vs日军,华北-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③根据地建设。

a.统一战线政权—三三制;

b.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大生产运动;

d.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 3.抗战胜利。1945.8.15

第十一节 人民解放战争

一、重庆谈判:1945.10.10,蒋毛签订《双十协定》。

二、解放战争进程

1.国民党全面进攻:1945 进攻中原解放区; 2.国民党重点进攻:1947 进攻陕甘宁、山东解放区; 3.三大战役:1948.9-1949.1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4.渡江战役,国民党政府覆灭; 5.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 三、七届二中全会

1.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城市;

2.首次提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意义

①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 ②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

③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推动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保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政、思、理上做了充分准备。

第二章 中国现代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四、新中国的外交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1949年9月,人民政协一届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毛泽东、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北平→北京(首都),公元纪年

二、巩固政权的措施

1.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 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摧毁,地主阶级被消灭。2.抗美援朝。1950-1953 1950年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干涉。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人民志愿军10.19隐蔽入朝。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

三、过渡时期 1949-1956 1.总路线:一化三改 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5.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1.提出对苏联经验加以分析,不能盲目照抄。

1956.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党的八大,社义改造完成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 人民,对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间的矛盾;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间的矛盾; 本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中共八大,刘少奇,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4.经济体制上的正确想法。

中共八大,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为补充。5.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

1957.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敌我之间的矛盾&人民之间的矛盾。6.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的意见。

党的八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与民主党派)7.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

1956.1,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一、历史的转折 1.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8年,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施改革开放

二、改革开放 1.改革。

1978年安徽凤阳,包干到户,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和标志; 党的十二大,农村改革全面开展;

1991十三届八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制度稳定下来。2.开放。

开放顺序: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喀什 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闽南三角洲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十二大——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

2.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形成。4.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一国两制

1.《告台湾同胞书》1979 和平方式;

2.邓小平vs撒切尔,香港问题,“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第六届人大二次会议,1984,“一国两制”基本国策;

第四节 新中国的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印度、缅甸政府。

二、国际地位提高

1.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乒乓外交

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发表联合公报 4.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第三章 世界现代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三、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冷战

六、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七、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9)

一、两大军事集团对立

三国同盟:1882,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同盟国] 三国协约:1907,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协约国]

二、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1914.6.28,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1914年7月,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三、进程 1.马恩河战役。(西部战线)

1914.9.5-9,英法vs德意志,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2.凡尔登战役。“绞肉机”——一战的转折点,德意志走向失败。3.日德兰海战。——一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

四、结果:协约国获胜,同盟国战败,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五、巴黎和会

1.《凡尔赛和约》1919.6.28,目的惩罚、削弱德国。2.国际联盟的成立。

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为二战后的联合国取代。

六、战争性质及影响

1.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掠夺战争。2.影响:

①造成极大的损失、破坏、灾难;

②造成欧洲的分裂、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变化; ③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诞生苏维埃俄国; ④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 ⑤导致三大帝国崩坍。

第二节 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十月革命

1917年二月革命后,1917年11月7日。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及由马克思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 [军事共产主义] 1.国内贸易国有化。2.余粮收集制。

3.产品配给制。消费合作社/消费公社 4.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三、新经济政策 1921-1929 征收粮食税余粮收集制;

允许外资企业接手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1929斯达利上台后取消 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四、斯达利模式——工业化和集体化 全盘农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 1929-1933 1.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2.表现: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3.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二、罗斯福新政 1933-1939 三R新政 Relief:救济;Recovery:复兴;Reform:改革。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一、战争进程

西部战场:欧洲及北非战场; 东部战场:亚洲及太平洋战场; 轴心国:德、意、日,仆从国: 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

反法西斯联盟:英、法、美、苏、中; 1.爆发

1939,德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

1940,德绕过马奇诺防线,入侵法国,英法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投降; 1941,德入侵苏联,二战扩大; 1941,日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2.转折

1942,中途岛海战,美胜,太平洋战场转折; 1943,苏,斯大林格勒战役胜——二战转折; 1942,德,阿拉曼战役败,北非战场转折; 3.胜利

①开罗会议,1943.11.22-26,中美英,击败日本后如何处置日本的问题; ②德黑兰会议,1943.11.28-12.1,苏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法国or意大利登陆)1944,诺曼底登陆——英美军队重返欧洲大陆,法国光复;

③雅尔塔会议,1945.2.4-11,美英苏,战后建立联合国,苏联对日宣战; 1945,德国无条件投降;

④波茨坦会议,1945.7.17-8.2,美苏英,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1949.9.2,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10,《联合国宪章》签订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二、战争胜利的意义 1.世界政治格局变化:

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半个世纪的冷战;

2.客观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

3.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殖民地解放; 4.联合国诞生。

第五节 冷战 1947-1991

一、杜鲁门主义及马歇尔计划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1947年,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排除苏联、东 欧各国。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二、两大阵营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4 美国、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关系,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2.华沙条约组织,1955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为对抗北约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第六节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第三世界的兴起 1.亚飞会议召开 ①印尼万隆会议召开,1955,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称“万隆精神”。2.不结盟运动,1961——标志: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独立自主,不与美、苏结盟的外交政策

3.77国集团,1964——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被动地位的经济组织

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1967,欧共体,正式成立。

第七节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一、东欧剧变

20C80S-90S,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二、苏联解体

1991.12.25 19:38,俄罗斯联邦国旗→红旗,1991.12.27,俄罗斯联邦→苏联,在联合国

三、欧盟成立

EU,总部:比利时-布鲁塞尔,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6个初始成员: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1993.11.1,《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2001.1.1,欧元正式启用,英国仍使用英镑。

下载2018年阳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之清朝★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阳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之清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阳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常识考点解析

    文化常识是常考不衰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相比,文化常识含量大,考查范围广,看似很简单但是其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问题因为涉及内容过多,平时接触关注少,考生常......

    2014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发明:西汉前期。 发展:东汉,105年,蔡伦造蔡侯纸。 (2)印刷术 发明: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

    2016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科技常识

    2016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科技常识 科技常识是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必考的内容之一,但是科技知识内容涉及范围广,知识点比较分散,复习起来比较麻烦。因此看似简单的科技常识就......

    2013年安徽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历史常识(上)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ah.zgjsks.com//) 2013年安徽事业单位考试备考:公共基础知识 历史常识(上) 一、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1、四大发明 造纸术 发明:西汉前期。 发展:......

    2018年阳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细数唐宋八大家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会出现一些文史方面的题目。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由中国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大家组成。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

    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常识题精选

    常识部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公共管理、人文、科技等方面、考察应试者在这些方面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请注意,正确答案可能是一个,也可......

    泉州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练习题(二十二)

    公职考试第一品牌泉州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史常识练习题(二十二) 1.下列哪次会议的决议案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瓦窑......

    公共基础知识(人文历史常识)(精选五篇)

    公共基础知识(人文历史常识) 中国历史 一、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这是指中国大地上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至秦统一前的历史。这段历史时期,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