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国考申论备考之历年变化梳理篇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各位备考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童鞋们,图图这里有很多备考资料哟,各种模拟题、真题、知识点串讲、行测、申论等,很多童鞋们都想要,那图图就免费共享下吧,现将2018国考申论备考之历年变化梳理篇详情公布如下,以下信息仅为参考,希望可以助备考2018国考的考生一臂之力。
2018国考申论备考之历年变化梳理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公考,亦然如此;公考申论更是如此。预作完备通关计划,必先熟知历年国考申论变化的脉络。
国考,2000年伊始,至今已有十八年。现简介如下:2000年——2009年,十年探索期,时长120分钟或150分钟,题量为2道-5道不等;2010年-2012年变革为四道大题,五道小题,时长150分钟,满分100分,此次改革的最大特色,是将申论区分为副省级与地市级两套试卷;2013年做出微调,题量改为五道大题,总时长、分值不变;2014-2017年为成熟期,但在考试时长上做出了重大调整,变为180分钟,题量与分值未发生大的变化:仍为五道题,满分100分。
纵观2000年-2017年国考申论的材料话题的选取,发现一个共性的规律:申论考试的难度正在逐年加大。尤其是2014年以来,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国考申论、各地市省考申论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创新——成为主流;不拘泥于传统的新式问法,材料构成愈来愈生活化,阅卷规则亦悄然变化:
1/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国考中的小题(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已在采取三阅卷取平均分,应用文试题的阅卷采用划档制,逐渐成为主流;文章写作也是划档制,但是话题、主题的选取更为灵活。
2018年国考转瞬即至,须早作规划、着手准备,划定起跑线,赢在“申论关”!根据往年经验,每年10月中旬会出来国考公告,基于此,2018年国考申论备考计划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公告前、公告后。
公告之前,申论通关须重平时素材的积累——素材来自于官方主流媒体,这是考试的目标导向所致;并且没有一定量的人文社科常识“底蕴”,申论文章将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具体做法:看、听、说、背、写。多看人民日报等时评、多看习、李两位领导人的著作等;多听焦点访谈、央视新闻调查、评论等;多说,跟着新闻或评论来说出声,让申论语言成为表达习惯,以便考试时自然地思考;多背,只有平时多记忆规范词句,才能在考试时灵活运用,为申论加分;多写,摘录规范词句,以熟悉规范词语的构造语句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公告之前,也可以做题的,做真题,熟悉真题。
公告之后,申论解题技法的快速提升,有赖于静心状态下的复习备考,更须注重真题套卷的研磨,从真题中收获答题规律方法。真题套卷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为:14年~17年近四年国考、联考、独立省、市考申论真题套卷的研磨,尤其是八套国考试卷,最为重要。备考的时间、试题量如何分配呢?最佳的时间分配是确定国考申论试卷的答题三小时内不受打扰。在备考过程中,最难的是大作文的练习,为保持手感,至少三天内必然写一篇;文章写作的水平,是练出来;高分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当然,在公告出来之后,申论素材也须继续收集,用在文章写作中,可以体现出敏锐的时代感。
2/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公考有路,实为仕途初始之路;申论技法,通透语言文字之法!
玩转文字游戏,自控、自强、努力、尽心,是必不可少的;玩转文字游戏,也须方法的导引!正如俗话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自己领悟;自己领悟,不如名师指路!申论通关之路,在于“二十五字”技法!
3/2
第二篇:2018国考申论备考之如何阅读材料
2018国考申论备考之如何阅读材料
国家公务员考试是国家录取人才尤其是应届毕业生、为民服务的重要考试类型,录取人数、职位均非常多。对于很多愿意参加此类型的考试的同学而言,国考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考试类型。可是对于申论部分,很多人认为申论部分太难了,都是文字性的东西,文科生肯定占优。尤其是申论的材料一直是很多人非常头疼的地方,因为申论材料篇幅很大,一般都在8000字左右,读起来非常的吃力。那么如何才能读好呢?中公教育专家在此进行指点。
其实申论材料只要大家认真研究,就会发现一点都不难。首先,申论考试一般会有5道左右的题,而每道题的题干基本都会有这么一句话,叫请参考给定资料回答。也就是说,答案一般都在材料里。我们经过研究就发现,申论考试的答案绝大部分都在材料中。而且每套试卷,都是围绕一个核心话题(或者问题)展开的,所以,要想读懂材料,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大家:
一、分清材料类型,研究要点。
对于申论材料而言,8000字的材料看似非常多,但是只要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实材料是可以分类的。而每一类型的材料又会存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说,有很多的材料往往含有很多数字,那么这么多的数字用来干什么呢?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展,数字往往是用来说明问题或者事情的,而这些问题或者事情往往又是用数字段落前后的文字表达的,所以,数字类型段落中的文字句,就是段落的核心,也往往是答案所在。
二、宏观研究材料,总结要点。
每年的申论材料虽然篇幅较大,但是往往都是有若干小材料组合而成的,这些小材料少则5、6则,多则12、13则。每篇都1000字上下,有长有短。而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些篇幅的材料的内容往往是互相不重叠的。也就是说,都是围绕主题,讲述的主题内容的一部分,那么您在读材料的时候,只需要分清每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加以整合即可。
三、找寻关键词汇,发现要点。
按照我国民众的写作习惯,其实很多答案往往会有很明显的迹象。如,我们往往会把这一段话的重点放在句首或者句尾,我们还会习惯性的用一些但是、然而、与此同时、并且、虽然等转折词和并列词汇,而这些词汇之后,又往往是答案要点的所在。类似的词汇还有问题词、原因词、对策词、影响词、总结词等等词汇。这些词汇又往往是答案要点所在。所以,认真总结研究各类型的要点词汇,答案重点往往就会很容易出来。
四、关注网络信息,增强积累。
其实网络上也会有很多的网站,专门供网友交流讨论学习的。例如中公教育官方网站往往就会有很多交流群或者平台,大家可以加群进群讨论学习,我们也会提供一些学习帮助,希望大家积极进群讨论。
总之,申论复习,重点在于研究材料,只要将材料研究透了,那么答案就能在材料中很容易的选出来,相信大家只有加油努力,一定会有好的成绩,大家加油!!
第三篇: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之民生问题
1、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民生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2、为什么要重视民生问题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扩大内需。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第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4、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六个方面:(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切入点一:分配关系
1、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对收入分配改革的表述: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收入分配关系的难点
一是利益格局已经形成,既得利益者或特殊利益集团不可能自动放弃在财富分配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二是路径依赖本身也是阻力,很多政策已经实行几十年了,一下把它矫正过来很难。
三是政策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构成了无形的阻力,实践中产生的摩擦而带来的抵消作用不容忽略。
3、如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第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消除行政性垄断。对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国有企业,逐渐减少国家持股比例。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促进行业竞争,最终消除垄断利润。
第二,强化劳动法令执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扭转单个劳动者相对于资本的弱势地位,形成劳资双方共创、共享企业财富的新模式。还包括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第三,政府应出台鼓励政策,创造更多的机会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为职工劳动报酬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贾康说。第四,政府在二次分配领域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的收入转移作用,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和满足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有关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加大二次分配领域的调控力度,将公共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更好地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切入点
二、就业 促就业的万能公式:增量 + 存量 + 保障 + 培训 切入点三:社会保障
1、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支付压力大、部分社会群体社会保障待遇不合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就业形势多样化。三是城市化。四是经济全球化。
2、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将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纳入养老保障范围,努力实现新农保三年全覆盖目标。
二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养老金与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相挂钩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均衡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缩小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待遇水平差距。
三是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提升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建立健全社保基金预决算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切入点四: 公共交通
1、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严重失衡 二是混行交通状况加剧交通拥挤
三是公交企业普遍亏损,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 四是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 五是结构不合理 六是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 七是交通管理手段落后
2、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对策 一是优化公共交通线路
二是采用先进的公交智能调度技术 三是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
四是建立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开展响应需求服务 五是财政补偿 切入点五:公共安全
1、当前我国公共安全产生的原因: 第一,体制转型期内产生的社会震荡。第二,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变态利益需求取向。
第三,大规模社会人口流动产生的附带性社会治安问题。第四,政府职能转换期内产生的社会调控能力弱化。第五,国际犯罪活动对国内产生的冲击。
2、应对公共安全对策:
第一,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公共安全事故防范意识。
第二,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将安全责任分配细化、安全责任主体具体化。
第三,完善公共安全法制保障,力推“安全法治”。第四,加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安全系统。切入点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慈善事业
1、成绩:
一是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二是慈善组织快速发展。三是配套制度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四是组织全国性的社会捐助活动,建立了跨省(区、市)对口支援制度。
2、问题: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措施不配套。二是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三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活动能力总体上较弱。四是社会募捐管理缺位。
五是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未能全面落实。六是义工(志愿者)活动缺乏制度安排。
七是慈善活动的统计体系没有全面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不完善。
3、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完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建设。第二,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
第三,企事业应增强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第四,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
第五,加强人才的培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热点二:社会管理体制
1、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方向(1)管理主体多元化。(2)服务对象普适化。(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参与方式多样化。
2、对策 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着力改革和完善有关体制机制。这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第三,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第四,完善社会管理政策法规。第五,成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第六,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第七,大力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切入点一: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见政治维度)
切入点二: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第一,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三,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第四,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切入点三: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热点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
l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尽管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的特征并未根本改变。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2.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3.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条件较差,目前全国还有2.5亿农民饮水安全缺乏保证,近100个乡镇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约200万户农村人口用不上电。一些地区村镇布局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设施缺乏。4.农民的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尚未得到切实保护,侵犯农民权益问题时有发生。农民土地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护,低价征收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不到位等问题较突出,征地纠纷频繁发生。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还不到位,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子女教育、廉租住房等权利缺乏有力的制度保护。
5.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需要下更大决心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向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倾斜。在规范转移支付、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政府支农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些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层次改革,如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形成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流转的机制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l 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加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都要求统筹城乡发展。
第二,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均GDP实现1000美元以后的新阶段,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着手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仅会对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包括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制度上和政策上实行的是城乡分治,从而实际上存在着城乡对立。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突破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城乡融合。l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 第一,统筹城乡文教卫事业。第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第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第五,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第六,统筹城乡税费体制。第七,统筹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八,统筹城乡财政支付,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第九,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l 统筹的思路,就是要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公共资源分配,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首先,要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其次,要深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理解。第三,要善于统筹,找准农村改革的突破口。第四,要解放思想,大胆试验。
l 背景常识: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1)胡锦涛的“两个趋向”: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新目标(五句话20个字)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新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关键,建设现代农业是重要内容,深化农村改革是重要手段,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重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前提和首要环节,加强党的领导是重要保证。
(4)根本原则
一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二是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切入点: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规范表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新要求,并明确了各级财政支持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和任务。因此,逐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提升人类发展水平的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作用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已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现实需求看,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进入新阶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因素。
1.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并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因素。2.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阶段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3.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
(三)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普遍短缺的问题较为严重。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严重缺位,政府用于“三农”发展的公共投资欠账较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仍然严重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农民对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
2.农村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相当突出,因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不均等或结果不均等而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占有不均等,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大量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占全国人口近70%的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资源严重匮乏。二是服务水平不均等,不同地区现有物质、技术和资源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从而造成不同地区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差别。
三是制度体制不均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正常发育。
(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
当前公共服务城乡统筹供给的重点应放在增加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保健、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要尽快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均等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健、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1.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要在统一的税制下公平纳税,平等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所承担的责任。以科学合理的标准和技术手段统筹调控各级政府实际所需的大体财力,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支出需求、财政能力和税收努力,建立起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3.逐步改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改变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畅通农民参与渠道给,使有限的财政资源能用于大多数农民最急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上,从而实现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目标。4.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体制,提高公共财政投资效率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5.加速城镇化进程,消除城乡体制分割,实现各种体制对接。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四篇:2011年国考申论备考指南之半年篇
2011年国考申论备考指南之半年篇
一、仔细研读大纲,分清2010年大纲对考生能力要求
大纲例来是每次考试的指南针。我们虽然现在无法知晓2011年国考大纲,但是2010年国考大纲是最好的参考。2010年国考大纲对申论的要求变化是最大的。
首先,在试卷设置上,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将设置两类试卷。
其次,在能力区别上,大纲明确提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能力点的区别对待,凸显了综合管理类要求考生具备宏观的把握能力、战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而行政执法类要求考生具备具体执行能力,在执行过程中一定得做到可行和可操作。
二、以国考真题为基准,加强练习与反思
国考真题与市场上的模拟题相比,更加具有参考性。对于真题,尤其是近三年的国考真题,考生应该仔细研究,不能随便做完弃之。对于历年真题,在解题练习中,应该对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分开进行合理解答。
比如,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主要是通过概括题实现的,经常会出现概括整个或某段材料主要内容、主要问题、本质问题。这都需要掌握“三遍四步法”(或其他方法)。但对于市(地)以下考生只需要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即可,省级以上考生除需要对材料理解外,还要能够把握材料间的关系,明确内容的主次关系及先后关系。答题时,市(地)考生只需要能把材料中相关信息找到即可,但是省级以上考生则需首先概括材料主要信息,其次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引申和提炼,揭示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以2009年第一题为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
要求能够明确区分并准确概括了给定材料反映的两大问题,即产业结构与农业生产两大问题。
(一)、产业结构问题
1、如何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2、加快产业转型,改变“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产业模式
3、如何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自主创新),打造高端产品
4、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环保)
(二)、农业生产问题
5、如何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种粮意愿)
6、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粮食生产
7、如何加强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业的管理
对于市(地)以下考生,只要答出“如何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改变两头在外、中间加工”这些采分点即可,无需提炼出“产业结构”和“粮食生产”这两个主题。但是,省级以上考生在一定要上升到“产业结构”和“粮食生产”这两个主题。
在分析评论观点和社会现象中,首先应该弄清命题者的意图,选准角度;然后对观点和现象出现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针对观点和现象采取的对策措施。如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第三题第一小题。
参考:这表明G所长认为在水电资源开发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简单化。具体来说,G所长认为,在水电资源开发问题上要因地制宜,固然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需要认识到保证怒江地区群众基本生存和生活权益的重要性。基于当地群众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等特殊具体情况的考虑,应该充分考虑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对怒江水电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三、关注热点,重视热点问题与理论的结合运用
申论考试的材料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现实,离不开热点问题的追踪。因此,历年来国考申论的成败都与考生对热点问题掌握的程度有关。能否将最后的申论文章成功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理论与实际转换程度的高低。在这半年的备考中,我们建议,广大考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以便尽快掌握热点问题。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十七大报告、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
第二,准备相应的备考资料、如《半月谈》(普通版)、《人民论坛》、《南风窗》、《瞭望》新闻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在报纸方面,多参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在网络资源利用方面,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网评、中国政府网的在线访谈等都是很重要的资源。
热点问题的掌握不仅在于知道理解,更重要的在于应用。比如,对于促进就业问题的措施方面,考生需要做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措施。
1)紧密结合扩大内需,更多地拉动就业。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2)针对那些目前生产遇到困难的企业,通过“五缓(缓交五项社会保险)”、“四减(降低四项保险费率)”、“三补(给予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两协商(企业和工会或者职工双方平等协商)”等措施来减轻企业的负担。
3)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实施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为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结合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项目,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5)为困难企业职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为新生劳动力提供劳动预备培训,为退役士兵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
6)针对城乡劳动者求职就业的需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信息服务、能力测评、政策咨询服务、就业失业登记等。
申论考试的备考关键之道在于持之以恒。只有坚持练习,坚持思考,才有可能在申论的考试中取得成功!
2011年国考的备考黄金期已经到来了,很多考生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在2011年国考中大展身手了,然而,也有很多考生在备考时,面临一些困难和疑惑,因此,我们特地在对2010年申论试题做适度解析的同时,提出以下备考指南,以期对学员备考有所帮助。
(一)、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题型特点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实行省部级职位和地市级职位分卷考试,其中省部级职位的题分别是:第一大题两道小题均为语义类分析题,第二大题为启示类分析题,第三大题为公文报告的内容要点,最后一道为大作文。地市级职位的题分别为:第一大题两小题是概括题和语义分析题,第二大题是直接对策题,第三大题是公文宣传纲要,最后一道为大作文。以此,可以分析概括出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题型主要有以下特点:
1、首次采用分卷考试,侧重点和难度略有不同。省级以上职位的更侧重于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体现领导能力和全局管理能力;地市级更侧重于考查考生的贯彻执行能力,体现在具体的题中则表现在省级以上的第一、二大题均为综合分析题,而地市级的第一题有概括题并且第二题体现为传统的对策提,难度系数相比较更低一些。
2、综合分析题占的比重与往年相比直线上升。通过分析题来间接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概括题和直接对策提的考试比重逐年下降,尤其是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部级职位的申论题中已经找不到直接的概括题和对策题了,地市级的题还出现了概括题和对策题,但分值已逐渐减少。由此看出,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难度也在逐年的增大。
3、公文题卷土重来。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部级职位和地市级职位申论考试均考了一道公务写作,虽然对公文格式没有做严格要求,但由于考生对公文格式和内容都不了解,加大了考试的难度。
公文写作在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以演讲稿的形式出现过,2004年则是关于交通拥堵的报告,直到2010年又卷土重来,这无疑给广大考生提了个醒,也指明了方向——公文题型必须重视。
从以上我们对2010年国考申论试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理想职位的层次要求,来安排自己申论复习的侧重点,想报省级以上职位的考生可以更侧重于对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复习;想报地市级的考生可以更侧重于对贯彻执行能力的复习提高。此外,还需注意公文的写作复习。
(二)、2011年国考申论备考指南
一、初学阶段
目标:正确认识申论学习的过程,掌握一些基本的申论知识。
学习任务:刚开始接触国家公务员申论复习的考生,可以将去年的考试大纲阅读一遍;重点了解历年考试大纲的变化以及申论测试的具体环节;其次还需要了解申论测试的试卷结构和注意事项,以及评分标准。
二、系统学习阶段
目标:掌握系统申论学习理论知识
学习任务:学习申论基础知识及理论教材,掌握申论试卷基本答题方法。
三、应用总结阶段
目标:在充分了解历年真题的基础上,掌握各个题型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
学习任务:至少做完近五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并依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学习方法:每做完一套题,对照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认真总结得分和失分原因,同时总结不同题型的特点、命题规律以及自己的解题方法。
四、熟练提高阶段
目标:强化训练,保持状态,提高做题的速度。
学习任务: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给定材料的主题,依据题目要求形成基本答题思路,在模拟练习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方法:开始限时做题,发现自己的强项类型和弱项类型,并找出其原因。
五、熟悉理论热点、查缺补漏阶段
目标:熟悉近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时政热点,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学习任务:背诵相关热点资料,在明确自己弱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考前每天坚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套题,对自己的弱项加以完善。
第五篇:【申论】2018年国考备考精彩之扶贫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网址www.xiexiebang.com 【申论范文】2018年国考备考精彩范文之扶贫
扶贫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马太效应,有利于推动各个阶层流动,有利于为中国面貌换上新装告别贫穷与落后;有利于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中国梦。扶贫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扶贫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贫困人口减少至7000万人,扶贫进行攻坚期。然而扶贫路上却仍然面临着困境,假扶贫、扶假贫有之,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扶官不扶民有之,使得贫困地区年年扶贫年年贫,难以保证中国号的班车准点到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站点。因此需要利用精准扶贫这一剂良方消除扶贫过程中存在的痢疾。
精准扶贫要先扶志,断掉穷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众多仁人志士思想觉悟的成果,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化,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中国成立,都--先改变思想。同样要改变人民贫困现状应该先从思想着手。从贫困县目前存在读书无用论,忽视掌握技能的重要性,到中共新邵县委、人民政府竟然打出祝贺当地成为贫困区的标语,体现不仅贫苦户没有认识到技能改变命运,还体现了领导干部不愿摘掉贫困帽子的思想;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缺失脱贫致富正确理念严重制约着脱贫步伐,落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扶“智”。云南从过去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让贫困人员能一技促脱贫。部门政府盲目追求脱贫率,通过输血式扶贫,立竿见影,但是极容易出现返贫不良后果,难以拔除贫困的病根。为了拔除解决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病根需要通过扶智,提高当地贫困户的技能与知识,让知识提高收入,从而打响扶贫的攻坚战。扶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则需要发展乡村教育,让贫困山区提高教育水平,培养素质性人才;二则提高农民工技术培训,坚持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总思路,提高农民收入;三则发展职业教育,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率,增加经济收入。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从当下解决贫困问题,久久为功善始善终的推动需要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需要授人以鱼结合授人以渔的扶贫手段,让贫困的人民脱贫致富,共享改革红利,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