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片:阳光提名“173”(推荐)
阳光提名“173”
——嘉禾县创新干部初始提名制
(字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近年来,嘉禾县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创立并推行了“173”阳光提名新机制。
推出片名……
(解说)干部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重要道关口。2009年7月,嘉禾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确立了“173”阳光提名新机制:“1”,就是向社会发布1份职位空缺预告;“7”就是明确7种推荐提名方式;“3”就是实行3轮差额遴选。
嘉禾县委组织部在定期梳理各单位职位空缺情况,广泛征求补缺意见,报请县委常委会研究确定拟补充的领导职位和任职资格条件后,通过县内各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职位空缺预告。把干部初始提名工作从纯粹的党务活动变
成了一种公众行为,揭开了干部选用的神秘面纱。职位空缺公示后,“由谁提名”、“怎么提名”,高度敏感。嘉禾县充分扩大党内民主,列出7种推荐提名方式:党组织推荐提名、群众联名推荐提名、干部自荐提名、领导干部个人推荐提名、县委全委会推荐提名、领导干部会议推荐提名和县委组织部直接推荐提名。这7种方式不设优先、不分轻重、同时进行,其中,县委书记、县长不参与个人推荐提名。干部群众提名出来的人选,怎么筛选,嘉禾县实行3轮差额遴选。第一轮,县委组织部进行资格审查,并向社会公示。第二轮,在职县处级干部按照1:5的比例实名推荐,确定提名候选人。第三轮,召开县委全委会,在提名候选人进行竞职演说答辩后,全委会成员按照1:3的比例实名推荐,确定拟考察对象。
“1”,夯实了干部初始提名基础,扩大了干部群众的知情权。
“7”,拓宽了干部初始提名方式,提高了干部群众的参与度。
“3”,规范了干部初始提名程序,体现了干部选任的
竞争性。
2009年7月以来,嘉禾县补充的65个空缺职位,其推荐方式、资格条件、具体要求,全部在县内各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了发布。705名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其中,5名德才兼备的干部,以群众联名推荐、个人自荐方式脱颖而出,得到提拔重用。县委全委会通过候选人竞职演讲答辩来确定拟考察对象时,县纪委从代表不同届别的干部群众中,会前一小时随机抽签确定60名到会全程监督。“173”阳光提名新机制,激起了嘉禾干部选用好评的千层浪!
为防止作秀并统一责权,嘉禾县严格实行干部初始提名主体“六个问责”:提名人选在提拔前存在严重问题的问责;虚假推荐的问责;人情推荐、许诺推荐的问责;权钱交易推荐的问责;党组织违反规定程序推荐的问责;组织部门因主观原因造成失察、失真推荐的问责。凡被问责的党组织和个人,两年内不得推荐提名干部人选。
“173”阳光提名新机制推行以来,取得一些显著效果,在2009年全市县处级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县委领导班子民主测评优秀率达到95%以上,为近十年来最高。
今年8月,在郴州市委组织的测评中,群众对嘉禾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总体评价满意率达92.7%,比2009年提高20.4个百分点。
嘉禾县这一做法被《湘组研究》推介,湖南日报今年9月26日头条作了大篇幅推介,中国人事报、中国日报作了重点报道,省委组织部以专报形式上报中组部,并作为全市唯一典型,在今年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联席会议上作了典型经验发言。
第二篇:《守住这一片阳光》教案
《守住这一片阳光》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
2、体会歌曲所包含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
2、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珍惜时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
学生大致了解歌曲所包含的感情。师总结出歌曲所包含的感情。
2、复听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能跟着歌曲旋律哼唱歌曲吗? 生:(哼唱歌曲)。
3、师向学生讲述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大家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
第三篇:守住朗读这一片阳光
守住朗读这一片阳光
中华小学黄丽华
2008.7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要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读”应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起科学阅读理念,让朗读在最新的教育理念统率下焕发新的活力!
一、关注学生,激活兴趣。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设计合理,创设情境。
教学设计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针对不同的课文,营造不同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让学生在情境中作出态度、价值的选择。如《日月潭的传说》一课的阅读时: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从这些动作词句中你看出大尖哥和水社姐的性格怎样?找出相关句子体味、推敲他们的艰辛。这一教学设计,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三方面层层入手, 在“画—— 读———思——并—议”中让学生学会阅读,通过人物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注重感受,发散思维。
要突出发散思维, 注重个体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进行创造性阅读。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阅读主体—学生的自主性, 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教师要做构建学生新知识的助产婆,引导不同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写出各自的读后感受。如我在教学《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在课堂最后设计了“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收获。有的说“我知道不能以貌取人”,有的说“美不美不光看外表”,有的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的说“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这样在师生互动的交流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深情范读,合理过度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以及深情的过度语言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掌声》和《假如我有一枝神笔》等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掌声带给小英的鼓励与感动;就无法让学生理解小主人公关心残疾人的那种情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合理的过度也能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感情。我在教学《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学完第一自然段我就问:“听到小红马这么嘲笑自己,小骆驼心里怎样?他会怎么做?”这样的过度立即让学生紧紧抓住了“委屈”的心情进行朗读。当上到第三自然段时,我又以“小骆驼跟着妈妈走进茫茫的大沙漠又会遇到怎样的情况呢?”此问马上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像炸开的油锅似的投入到阅读课文中去,走进文本中去。
五、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朗诵;精读、略读、速读;范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
研读、赏读、背读„„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果能够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获得扎扎实实的效益。许多教师已经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这样一个“五步读书法”:第一遍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第二遍快速,朗读了解内容,理清脉络;第三遍自由研读,圈圈划划,质疑解难;第四遍反复品读,体会情感,分析特色;第五遍大声诵读,增加积累,加深体会。一篇课文经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的阅读,加上老师的指导,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一堂好的阅读课就应当看到学生感情的潮水在激荡,应当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而语文教师要情化自己,进入情境,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让课堂充满情趣。学生在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守住朗读的这一片阳光,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董事提名函
董事提名函
*********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公司”)的股东,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及《上海********有限公司章程》的规定,特此提名下列人士担任公司的董事:
姓名: 国籍:
以上人士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任职资格。上述董事的任期为三(3)年,并且其任期届满应自动连任,直至提名方股东终止其任期为止。
(以下无正文)(本页无正文,为《董事提名函》之签字页)
***********投资有限公司(盖章)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
签字:____________
【】 【】
身份证件号码: 【】
****年**月**日
第五篇:规范提名。探索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问题研究
林学启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103)
[摘要]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有助于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有助于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有助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但是,当前存在提名主体单一性、提名客体复杂性、民主推荐不定性、推荐程序颠倒性、提名责任模糊性等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法规制度、监督不力等。推进提名制度改革要坚持单项突破与整体推进、继承完善与创新突破、充分授权与明确界限的原则,坚持民主推荐、规范程序、创新方式、强化责任,提高提名的参与度、公认度、可靠度、准确度。
[关键词]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内涵;问题;对策
提名作为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起点,必然成为干部制度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党的十七大将这一原则性要求进一步明确为:“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更鲜明地提出:“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在此基础上,《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将“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细化为“明确干部选拔任用提名主体,规范提名形式、提名程序,合理界定提名责任,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和监督”。长期以来,提名环节是干部选拔任用中问题相对集中、争议颇多的环节。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科学合理地规范提名权,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首要环节,是开展民主推荐工作的基础。
由于提名实际处于干部选拔任用的起始阶段,是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道 1 程序,因此,往往将整个前期酝酿阶段统称为“初始提名”。
1、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基本内涵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就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实践中,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研究提出拟提拔或交流人选进入推荐、比较和甄别之前的工作,是酝酿提出干部调整动议和提名意向性人选的过程。从上述规定性概念出发,可以看出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从提名的要素构成看,提名主要包括提名动议、提名主体、提名客体、提名方式、提名标准、提名程序等六个部分。提名动议仅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十二章第六十三条第三款中提到“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但对“动议”的具体含义及内容并没有明确解释。一般而言,“动议”是根据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配备等情况,对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调整而提出启动意向和建议;提名主体是指“由谁提名”的问题;提名客体是指“提谁的名”的问题;提名方式是指会议推荐、组织部门推荐、单位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干部自荐等;提名标准是“提名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涉及人选的资格条件,既包括《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也包括胜任某些岗位所需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名程序是提名方式的有序化,是产生意向性候选人的操作过程。诚然,由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并没有“提名”的规定,以上构成要素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对独立的常规性工作程序。
第二,从提名在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位置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环节。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一般意义上的干部选拔任用遵循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的流程,提名则是这个工作流程的前置环节。由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 2 推论,同一管理流程的不同管理环节,位置越靠前,其产生的综合管理效益越高。提名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环节,产生的效用远远大于后续环节,直接影响干部选拔任用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从提名的适用程度看,提名涵盖外延非常广泛。提名适用于干部选拔任用的任何情形,既包括干部的提拔任职,又包括干部的平职交流;既包括空缺职位单位内部的提拔任职,也包括外地外单位的交流提拔和平职调整;既包括委任制干部,也包括选任制或考任制干部;既包括解决干部“上”的问题,也包括解决干部“下”的问题;既包括对党政“一把手”的选拔任用,也包括对一般副职的选拔任用;既包括对敏感性岗位人选的选拔任用,也包括对整个班子的调整。同时,提名既可以在领导班子成员中进行,也可以通过会议推荐的办法进行酝酿。由此可见,提名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体系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2、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现实意义
从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基本内涵看出,提名环节对于从源头上遏制选人用人腐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从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基本内涵看,提名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干部工作的其他环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法规依据,其程序性规定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六项“基本程序”,即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它突出了民主推荐、考察和讨论决定三个“关键程序”;第二个层次是有关基本程序中的“具体程序”,包括民主推荐环节的四项具体程序、干部考察环节的六项具体程序、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环节的三项具体程序、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五项具体程序。但在干部工作实践中,由于缺乏规范的提名制度措施,提名主体不明确、程序不规范、责任不清晰,第一环节的走样,3 会导致整个干部选拔任用“链条”的失效。由此可见,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其切入点是规范初始提名权。
第二,有助于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是规范和监督领导干部用人权的关键所在。干部任用提名权是党委及组织部门履行选拔干部职责的基本内容,是有效行使用人权的保证。从近年查处的买官卖官案件看,问题大多出在提名环节。因此,通过规范初始提名程序,既可以保障党委及组织部门的用人建议权规范运行,也能有效防止干部选拔任用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从源头上防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的产生。
第三,有助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看,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从2004年的“5+1”文件到2006年的五部法规文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进入了系统配套、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形成了从推荐考察到酝酿讨论、从任前公示到决定任免的一套较健全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但就提名环节而言,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皆滞后于其他环节改革。就现有制度法规体系而言,仅仅是原则性要求,对于干部选拔任用动议和初始提名程序等具体操作程序并没有详尽的规定。
由此,从政党政治角度而言,提名制度在党内具有激励与整合功能;通过选拔党内的候选人,可以激发政党内部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对外的政党提名与竞选,可以协调内部关系、化解内部纠纷、促进政党内部的团结,这无疑影响政党自身的发展与成败。
二、当前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角度看,我们党以实现提名环节规范化、民主化为取向,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提名制 4 度的改革仍局限于某些领域和层面,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1.提名主体单一性。从现行的政策法规来看,提名主体不仅包括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还应包括普通党员干部群众。领导干部、组织人事部门的提名权容易到位,而对于普通党员干部群众参与提名的问题,其法规依据往往比较模糊,如“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的文本规定,就很容易留下人为操作的空间。表现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践中,名义上是集体提名,而实质上主要是体现个别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意志。“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的规定,异化为党委(实际是主要领导人)提出人选,再让组织部去履行程序,或由常委办公会(借常委会之名)推出人选后,让组织部直接考察的现象,形成了事实上的提名主体的单一性。
2.提名客体复杂性。从干部分类看,我们的干部主要分为选任制干部和非选任制干部,并且无论哪类干部,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都要经过会议投票和个别谈话推荐。但是,对于推荐的范围、比例、数量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而这些应当量化的条件恰恰决定着能否提出最合适的人选。如果范围宽泛,难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果范围过窄,在“少数人中选少数人”的问题不可避免。因此,对于推荐客体,如何选定一个最佳范围,直接关系到提名的准确性和有效度。
3.民主推荐不定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民主推荐的物质基础就是“得票多少”,在尊重民主推荐的前提下,又不把“得票多少”作为唯一的依据,至于靠哪些“综合因素”确定考察人选又缺乏具体的法规条文,很容易导致提名时的自由裁量,为选人用人上的腐败提供了诱发因素。组织人事部门在综合分析时,在拉票、贿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很难把握好“唯一”和“综合”这个尺度。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渠道不畅等原因,干部的外在表现易于把握,但其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道德水准、工作潜力等难以准确把握,都影响着民主推荐的效果。同时,我们看到,提名方式有个人自荐、领导举荐、组织推荐、群众推荐,还有公开选拔、公推直选等等,对某一空缺职位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提名,或同时采取哪几种方式进行提名,做法不一,随意性较大。
4、提名程序颠倒性。提名制度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提名程序颠倒。这个程序颠倒,表现在干部工作实践中,就是由谁“初始提名”。目前,存在一种约定俗成的程序,就是先由主要领导干部向党委提出具体人选。这种提名程序显然带有一定程度的个人倾向性,客观上为一些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留下了可乘之机。“先集中”、“后民主”的提名程序颠倒,是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环节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5、提名责任模糊性。由于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提名的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使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并且少数领导干部的个人意志往往以“组织的名义”出现,对于推荐造成的失察失误责任追究落空。如何让提名主体出以公心地推荐干部,如何准确界定提名对象出问题后应当承担的责任,如何客观公正地追究提名责任,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具体来看,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完善提名制度不仅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而且涉及到人们固有观念的更新、调整。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从思想上已习惯了任命制的干部选拔模式,认为党管干部就是“党定干部”,就是党组织管干部,就是党组织一把手管干部。这是改革提名制度的最大障碍,从源头上直接影响制约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二是体制机制因素。权力高度集中是我们原有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许多弊端的总根源。主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且不受制约和难以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制造成的。可以说,正是这种权力过分集中并不受制约的干部领导体制,导致和引发了 大量选人用人腐败现象的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1](p328-329)
三是制度法规不健全。长期以来,在干部选拔、使用、管理工作中,之所以存在某种程度的人治人为现象,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也是提名制度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有关制度和规定,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成功经验,通过法规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确定党纪国法的权威地位,减少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规范性,对改革完善提名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监督措施不力。监督是规范选人用人提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依靠制度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人大政协等组织监督,才能有效防止和克服提名中的不正之风。在提名环节,制度制约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往往形成监督难点;特别是一把手缺乏监督、一把手的权力几乎不受制约或受制约的程度很小,从而使得滥用职权和腐败行为的发生在所难免。
三、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路径选择
我们党关于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政策规定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践“困境”,为规范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改革动力。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干部工作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到方式方法的全面变革,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必须坚持正确原则,把握正确方向,积极稳妥推进。具体来看,要坚持如下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单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原则。相对于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等环节,提名程序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环节互相联系。由此,一方面,要把提名程序作为独立工作模块进行精心设计,理清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和要求,保证提名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必须统筹兼顾,不能孤立地研究提名程序,要把提名程序放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整个体系中去研究,注重制度体系的衔接配套,以提名程序的单项突破,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的完善,形成《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完整程序链。比如,搞提名改革的初衷是针对提任干部,但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岗位差异性很大,在干部群众眼里,把一般部门领导调任群众关注的热点部门,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提升”。按现行制度,平调不需推荐和考察,但如果针对重要职位也实行差额提名等,将有利于人才合理使用。
第二,坚持继承完善与创新突破的原则。首先,要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吸收过去干部提名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及时加以提炼和总结,把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其次,由于现行操作程序还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因此,在制度通盘设计中,注重制度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比如,在主体权责界定、工作流程设定、工作纪律规定等方面,要做到明确具体,要敢于突破陈旧思维模式和方式,把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制度、新方法引入启动程序中。
第三,坚持充分授权与明确界限的原则。对干部选拔任用主体权责科学界定和合理规范,实现提名权力规范化运作,是规范干部提名程序的重要目标。党委主要负责人,承担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职责,既要充分授予其用人应有的权力,又要明确权力的界限,把个人权力置于班子集体权力之中。党委组织部门,作为负责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8 既要注重发挥其干部信息资源优势,充分授予其在用人上的建议权,又要拓宽民意采集渠道,健全干部工作责任体系。总之,各类用人主体,也是责任主体,在充分授予权力的同时,要明确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明晰、对等。让用权主体能够明确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和不能怎么做,从而保证用人行为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二)从各地的实践看,干部提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固定的模式、统一的标准和严谨的制度,实践中还有更大的创新空间。结合基层的实际,应在“四个环节”上把握好“度”,提高提名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第一,坚持民主推荐,提高提名参与度。提名结果的代表性和最优性取决于提名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关键在于由“多数人提名”,在“多数人中提名”。一是明确提名主体。应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职位区别对待,因岗制宜,确定不同的提名主体,既不能局限于“少数人选少数人”,又不无限制地延伸,必须在扩大民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二是提高干部群众参与提名的主动性、积极性。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提名办法、程序及其意义的宣传,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公正和责任意识,自觉从大局出发、从对组织对本人负责的高度出发,慎重提名。三是要科学采纳民意。由于工作阅历、价值取向、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必须科学把握提名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合理设定不同提名主体在确定提名结果中的权重。
第二,坚持规范程序,提高提名可靠度。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虽然提名并非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但在干部选拔任用流程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必须严肃提名程序。一是向提名主体公布空缺职位。当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由组织部门预先公布空缺岗位、选拔条件、提名要求,增强提名推荐的公开性和针对性。二是组织 9 提名主体广泛提名推荐。各类提名主体按照规定的条件、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和领导干部工作实际表现,参考民主推荐测评的结果和考核情况,以组织或个人的名义提名推荐干部人选。三是科学分析结果,差额确定初步人选。对初始提名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考虑各提名主体,特别是组织部门和地方党委领导的意见,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意见,差额提出初步人选。
第三,坚持创新方式,提高提名公认度。创新提名方式,就是要逐步做到将提名权从少数人手里转到多数人手里,使传统的单一组织提名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的提名格局。从各地创新实践看,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一是分类提名。比如,浙江省嘉兴市实行的分类提名方式,对正职人选,实行“多轮推荐、储备建库、定向提名、集体票决”的四步推荐提名。对副职人选,实行“空岗预告、多元推荐、比选择优”的推荐提名方式。二是“海推”公开比选。比如,浙江永康探索实行党政正职“海推”提名。一是明确“海推”适用范围。凡提任二个以上(含二个)党政正职人选,必须经党员干部大会进行“海推”。二是界定“海推”参加对象。主要有市四套班子成员、法检两长、市长助理、退二线市级领导、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可视情况扩大到市机关部门、镇街区党政正职,“两代表一委员”等对象。三是严格“海推”工作程序。主要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党员干部大会无记名“海推”;第二步,组织部门根据“海推”结果经综合分析,提出差额提名人选;第三步,市委全委会差额推荐提名;第四步,组织部部务会议确定拟考察人选;第五步,到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再次民主推荐,确定考察人选。三是以山西省临猗县探索“双推双比”、“综合比选”、“两轮推荐”等三种提名方法为代表的提名机制。一是“双推双比”。“双推”即单位民主推荐提名、大会竞职演讲差额推荐提名;“双比”即竞职演讲比水平,差额考察、差额票决比德才。二 10 是“综合比选”。在干部选任提名推荐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突出综合比选,好中选优。三是“两轮推荐”。先进行第一轮民主推荐,如果得票不过半,在报经组织部同意后,可在票数相对集中的人员中确定若干人选,进行第二轮民主推荐,推荐结束后将结果报回不再进行第三轮推荐。以上提名创新方式着眼于疏通干部提名的民主渠道,从源头上拓宽选人视野,切实解决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为进一步创新提名方式积累了经验。
第四,坚持强化责任,提高提名准确度。责任追究是约束提名权、保证提名质量,提高提名准确度的关键。一是明确责任主体。根据谁提名谁负责的原则,提名主体也就是责任主体。二是规范责任形式。单位党组织未经集体研究提名的,视为无效,对主要责任人给予批评并责令检查。视情况不同,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党纪政纪处分、司法处理,等等。三是落实责任追究。要根据提名责任人失察失荐的主客观原因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合理判定责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梁妍慧.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J].领导之友,2010(02).[3]高峰.增强初始提名的科学性[J].党建研究,2009(02).[4]]刘红凛.政党提名制分类与比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5).[5]江金权.党的建设热点问题解析[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作者简介:林学启(1969-),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省委党校党史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政党政治研究。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linxueqi999@163.com 通讯地址:山东济南旅游路3888号山东省委党校党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