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03:3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

第一篇:《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

这是我用了一天下午的时间读完的一篇小说,我似乎跌入了一次史诗般的旅程,而且伴着满腔的热泪,《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心底里的某一处在咆哮着,忍着的呜咽让坐在我隔壁的朋友侧目。但是我真的是承受不住心底里的那股激烈的情感的流动,身临其境般的令我震撼:这是一个90多岁的女人对自己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进行的回顾,重新讲述,就好像她的一生活过来了,再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女人从出生到长大婚嫁,生孩子,孙子女的诞生成长,百年的沧桑欢愉,里面夹杂着神秘的力量,严寒,艰辛的生活和清澈、深沉的挚爱,无比鲜活

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神秘画卷,似一曲从额尔古纳河右岸飘来的木库莲…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作者以一个九旬老人、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里面的严寒、猛兽、瘟疫等灾难,男人和女人的原始和激烈的爱恨,原始的生活习性,蕴涵着最真挚的人类情感…每一个民族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上演着历史的改变。即使是这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随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狩猎,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除了生活的艰辛,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蹄和“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虽是百般的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着一个民族无比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有人说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而在我的眼里,我没有看到上升成人类民族的话题。作为一位感情丰富的读者,我只能说这是一部诉说生命和挚爱的作品。看完了它,我的内心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不是小说的故事不真实,而是发觉自己身为现代人活得不够真实。自己诚然拥有了那些鄂温克人所没有的物质上的安稳生活,却发觉自己失去了一些生命所沿袭的热情,一种对生命的激情,对感情深沉的挚爱。也许在目睹这一艰难而又弥漫着强烈的爱恨的生活情景后,我似乎该改变一下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泪水不止的缘故吧,因为心灵在颤抖时,灵魂在战栗时,那一股最真挚的溪流才会从眼里涌动出来…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看到了许多与现代钢筋水泥不同的风景,那是来自遥远时空的桃源:星辰,河流,绿地,山川,月亮,阳光,驯鹿,兽皮,白桦树,萨满跳神的舞步,线条简单的岩画,诚挚而坚定的眼神…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一切又是那么的直率激烈,连那做爱的风声,都显得那么的神圣而直率,里面蕴涵着对后裔的希冀和对爱人的深爱,没有太多的情感算计和诱惑陷阱,既温柔诚挚,又狂风暴雨,这一切的风景是那么的融洽,像血与肉不可分割一样,一点都不突兀。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悲伤和死亡。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上一点点的上演,读后感《《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让我更加震撼的是他们民族里的那股神秘的力量,所造成的沉重的悲凉与浩大的痛楚。当妮浩当上了萨满的时候,为了拯救别人,跳神而引发的那股神秘的力量使她失去了自己的一个个孩子,在拯救别人和失去孩子的选择中不断的心痛,最后连自己也因为不想再承受这股伤痛,而用麝香抵制怀孕导致自己不能再生育…为了解救一个生命而另外一个生命就得代替他死亡,在惊讶这股力量强大的同时,也能感到这位母亲的无比痛苦,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啊。身为萨满的责任,拥有神力救人的天职,身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无法理解当中,又无比的敬佩这样的一个人。

在这一次旅程里,对于爱情的表达依旧是最为动人的画卷。主人公母亲达马拉与父亲林克和伯父尼都之间的爱,激烈中后面有的更多的是无奈;“我”和两任丈夫拉吉达、瓦罗加的感情,伊万对娜杰什卡的以及鲁尼和妮浩的等等,看着他们从长大到遇到彼此,成婚生孩子,演绎着彼此的命运历程,有着那些刻骨铭心的爱,也有着刻骨铭心的恨。敢爱敢恨中,看破了多少生命的挣扎与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又道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感情所要承受的沉重;生活依旧,族人不断的随着环境迁徙;生命诞生的欣喜,生命消逝的悲伤,一切都未曾离开那片远古的时空…而我似乎也听到了来自远古时空的诚挚言语:男人的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他快乐的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的强壮!

我曾走过不少地方,看到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的风景。因求学从小离家是常事,可以说长这么大除了学龄前,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地度过的。亲情于我并非是非常浓厚,这与家人众多有关吧,但内心深处也是无比的渴望,但已经不是为了引起家人关注而任性的年龄了,也只有让自己尽量不那么的自私,多为他们着想吧。爱情,现在的我还是交白卷吧。并非是尼姑之心,而是属于自己缘分未曾降临,自己是不会为因孤单所造成的“情”而买单的。对于感情方面也许自己就是那种有洁癖的人,心底里的那个位置就只能够入住一个能让他进入的人,掺不得一丝尘埃,容不得一点欺骗、亵渎。我所要的也不过是一份彼此真诚的喜欢、诚挚的爱,也许别人会说这样不够现实,这样太幼稚!也许每个人对感情的期盼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却不一样,不是每个人能忍受那种一个人的孤单,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默默等待是正确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承认这种感情的存在,尤其在现在离婚率60%如此高的境况下,现在也许最缺的就是那种暖入心脾的爱吧。

看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过日子。做好属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天性,不想让自己那股依然存在的激情消失殆尽。无论别人说自己是怎样的没心没肺,但是就是这样的天性的我才是自己。遥远的天空里,飘来的那曲神秘的歌谣,我希望一直能够震颤着我的心弦,让我一辈子能为此拘一腔热泪,浇灌心田…

鄂温克族的画家来自传统,接受现代,最终又归于传统。传统与现代成就了画家,也毁灭了画家。画家走了,像额尔古纳河的河水,伴着寒冷,轰轰地流向远方,消于汪洋…我们的传统不就是这样吗?

“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社会的边缘人,成了需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和孤独!”这是迟子建在《土著的落日》中写的一段话,其中的内涵让我们深思,倘若我们忙于追逐工业文明的物质与速度而忽视传统,难保我们不会成为土著的落日,无奈的忍受哀愁与孤独。

第二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篇1

灵气的驯鹿奔跑在山峦溪流间,自然馈赠的森林在广袤的土地上恣意生长,大气磅礴的日出夕阳亦或宁静的繁星点点共同勾勒出一派清新自然,与现实的浮躁截然不同。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看似苍凉的开篇,实则透着力量和平静的娓娓道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长骨子里的坚毅和内心的充盈充分展现。这应该是感受过大灾大爱,看透生死的人才能独有的淡然。书中对万物有灵的尊重、舍己为人的精神、面对生死的坦然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全书对大兴安岭未开采前景色的描述,让读者心旷神怡。鄂温克族崇敬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所以驯鹿是他们的亲人,火塘里的火种都拥有了生命。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让大兴安岭的上空变得日益空旷,被砍伐的树木变成了房子,用作了生产,却唯独不再为族人遮挡风雨,不再阻断与外界的联系。联想到今年的极端天气,自我有认知以来感受到的最热夏天,下乡途中看到因为干旱空落落的.大豆,瘪粒的玉米,世界各地不是这里干旱就是那里汛涝,冰川的融化,每天都有生物逐渐退出历史进化的舞台……这些算不算自然的报复?于自然而言,我们都是如恐龙一般的过客,我们试图改造它的时候,已然遭到它的反噬,如果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渺小如我们,又会消失在自然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呢?如果认识到个人的渺小,我们能不能多一份谦卑?社会进而多一份和谐?

尼都萨满和妮浩,鄂温克族最后两个萨满,因为天赋使命,用不完满的一生书写出什么是大爱。我一直在想,尼都萨满和林克用射箭的输赢,决定谁迎娶达玛拉的那一刻,是真的失误还是不想看到弟弟失望的样子,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他是天选成为萨满的人,这样的人,不都有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的品质吗?所以他用自己孤苦的一生成全了弟弟幸福的一生。妮浩无论是敌是友亦或陌生人,她都选择用自己孩子的性命换取了他人生命,连自己最后的牺牲都是为了灭山火。她每一次的跳神都让人心疼,身为母亲,选择用麝香避孕,用不要孩子的方法,去避免再次经受丧子之痛,独自承受失去和痛苦,只因为那句“我是萨满”。而族人感念他们的付出,所以在玛克辛姆有成为萨满征兆前,人为隔绝了那股神秘而苍凉的气息,这是一个民族的温柔。

书中另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他们与生死相处的态度,因为有出生就有死亡,有忧愁就有喜悦,所以不忌讳婚礼和葬礼同时举行,书中的人如走马灯,陆续出现又逐一逝去,留下孤独长寿的酋长,这样的宿命早已被看透,所以她能释然接受生命给予的一切。让孤独的人单独待着,至少还能有美好的回忆相伴,强行让孤独的人和欢乐的人在一起,他们反而更加孤独。

很多人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像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但我不这样认为。虽然两书都笼罩了孤独和死亡气息,但《百年孤独》中死亡是终结,孤独是主线,贯穿了一生;《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死亡是生命自然的更迭,孤独只是生命中小小的一部分。为了方便对比,下期就选材《百年孤独》。

仿佛冥冥之中的安排,20xx年8月20日,差不多是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的时间,故事的原型,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玛丽亚索逝世,在她钟爱的驯鹿身边,享年101岁。感谢她教会我又一种生活态度。人生是什么样子,从来都是自己过出来的,日子怎么过下去,靠的都是自己的探索和坚守,且做一个内心丰饶坚韧的人,去过好这不长却也不短的一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篇2

大兴安岭那片广袤的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人,才是最懂这个地方的。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女作家,她是多么的热爱这片白山黑水和这片古老的原始森林。饱含深情的描述在书写着这片神奇的地方和神秘的古老民族中发生的事。

一如既往的迟子建式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简单的文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神奇的效果,这就是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吧。对细节细致的描写,读着读着仿佛置身于森林中,河流旁……,好像作者描写的就是我身边的事,跟着他们一起打猎,一起驯鹿,一起迁移,一起看着萨满跳神,一起听那风声,那雷声,那雨雪闪电,那潺潺的流水声,那原始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有时候一段一段的文字忍不住就读出声来,好像渺小的我站在广袤的天地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河流,山川,驯鹿,堪达罕,乌力楞,希楞柱,靠老宝,日月,星光,一个个意象结合起来是那么的美妙,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风葬,把死去的孩子扔到向阳的山坡,

弟弟林克和哥哥尼都萨满同时喜欢上了达玛拉,为了争夺她,相约射箭比赛,最后林克娶了达玛拉,也许是哥哥射箭的最后一刻让着弟弟,也许是宿命让他射偏了,可他的内心依旧深爱着她,在弟弟死后他为她用蓝的白的羽毛做了一件裙子,她也非常喜欢,由于部族的禁忌,最终没有在一起,令人唏嘘。

清晨和正午虽然也描写了一些人的死亡,但节奏是明快的,轻松的,从黄昏开始渐渐令人压抑,死亡的气息愈发浓烈,妮浩每每跳神救一个人性命时,必将带走一个自己的孩子。一命换一命的宿命,笼罩着这个坚韧的氏族。

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一天时间里,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老婆用它九十岁的苍老声音讲述了这个民族的百年命运从开始到被现代文明归化,对应这她从小时候到结婚生子到老年的这一辈子,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寓意也很更加深刻。

“如果把我们生活着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话,那么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织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的山峦构成的。那些山属于大兴安岭山脉。”

读完最后一行文字,心中充满了苍凉的无力感,从原始的自由自在的捕猎迁移生活到定居,自由自在在林间跳跃奔跑的鹿被圈起来,最终森林被伐木工人的一个烟头毁灭,这个古老的鄂温克族的起起伏伏正如原始森林一般由宁静安逸变得吵吵闹闹。

原住居民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该何去何从,在保护和发展间如何平衡,如何保护这些原始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这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思考和问题。有时间多去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吧,看看说不定哪一天,他们就会永远的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就像迟子建说的那样,“我愿意用我的手去触摸生活,用我的脚,脚踏实地把我作品涉及到的地方,能走到的尽量走到,像写《额尔古纳河右岸》等等,我都是要去实地看一下。这时你再驾驭题材的时候,这种不适感会消失,会越来越跟它水乳交融。”

总之,这是一段美好的阅读体验,干净的文字,如汩汩的清泉,缓缓流入心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篇3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单是这开头,已经深深的吸引了我。捧起书本的那一刻,便再也放不下了。我读书很慢,有时搞不清人物关系还要再翻回来。每天抽点时间与这里的山林对话,享受那片刻的安宁,是件极美的事情。

这本书是茅盾文学奖第七届获奖作品。前些天无意间看到董宇辉的直播,听到他对这本书的介绍,便心生向往,迫不及待买了一本。很喜欢迟子建老师的文笔,那亲切的山川河流,那善良勇敢的鄂温克人,那神秘又悲哀的萨满……总能拨动我的心弦,不知不觉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跟随他们一起狩猎,一起跳舞,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这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房子,住在用松杆和帆布做成的希楞柱里,与山林为伍,与驯鹿为伴。驯鹿是一种高贵的动物,只吃新鲜的苔藓,使得他们要跟着驯鹿不停的搬迁。习惯了城市的繁华和便利,定会觉得这日子无聊又寂寞,可他们过的开心快乐!

最神秘的莫过于他们的萨满。我们或许以为跳神只是一种迷信,可他们的萨满却拥有一股神力,真的可以救人。

尼都萨满穿上他神圣的衣服,跳上一阵就可以让生病的人恢复健康,可以让日本人腿上的伤痕消失,妮浩萨满可以让将死的孩子恢复生机……使得书本前的我不得不对这神秘的力量心生敬畏。

治病救人的萨满受人爱戴,却也有自己的悲伤。萨满每救一个人,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日本人腿上的伤口好了,他的战马却倒下了,将死的少年活了,妮浩萨满的孩子却死了。只因万物皆生而平等,一个人重新获得了健康,就有一个人替他受过。尽管如此,妮浩萨满依然没有拒绝过任何一个向他求助的人,这是怎样的善良啊!

在这里生存的是一群善良勇敢的人。妮浩为了救别人,失去了四个自己的孩子;安道尔被瓦霞欺骗,怕她再去骗别人,坚决不同意解除婚约;达西看到歪嘴女孩结婚当天死了老公,觉得可怜执意娶她;杰夫林娜为了不让老公为难,从山坡上摔下来流产了那个婆婆不想要的孩子;拉吉米听到马厩里有婴儿的哭声,毅然抱回了家里……喜欢这本书,因为这里的人总能让人觉得温暖。喜欢这样的日子,大家共同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安静祥和,健康快乐。

人的出生大抵相同,人的死亡各有不同。这本书时间跨度很长,像《百年孤独》一样叙述了一个民族的兴旺与衰落,不可避免的描写了很多人的死亡。列娜在搬迁途中趴在驯鹿上睡着了,掉在雪地中冻死了,达西和老鹰与狼搏斗战死了,林克在换取驯鹿途中遭遇暴风雨被雷击中,瓦罗加为救自己的同伴被熊打死……这一个个生命的意外逝去仿佛预示着这个民族的命运。这也许是他们的`后代不愿再待在这里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生活在丛林里,就不会有这些意外的发生,那些自己爱的人就不会在本不该逝去的年龄凋零。

如今,额尔古纳河依然静静的躺在那里,安静而又神秘,属于他的故事仍在继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已寥寥无几。一代代的年轻人因为城市的繁华和便利,离开了这里,如今的鄂温克人不足三百人。一个民族就这样悄然离去,仅剩的几百人又将何去何从呢。

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又多了一个心心念念的地方,希望有一天,也能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亲眼目睹这里的一切,看看日月星辰,聆听泉水叮咚,听听是否还有那串串鹿铃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篇4

合上书,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额尔古纳河畔,述说着一支鄂温克氏族百年来的历史。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繁衍不息。而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神与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个轮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有了这轮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而鄂温克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参与到了这自然的轮回当中。

作者写了一支氏族近百年来的历史,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来与去。主人公经历了父母、亲人、爱人、儿女的离去,对生死也许看得淡了些。就连我这样的阅读者,刚开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亲,或那个与狼搏斗的老达西死的惨烈,心中还有些痛惜,后来渐渐看到主人公的儿女也离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澜。鄂温克人喜欢风葬,好像这样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继续过鄂温克人的生活。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书中主要出现了两位萨满,他们有同样神奇的功力。比如神奇的预知能力,每当氏族中有人去世,萨满总是第一个知道的.。还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当氏族中或别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会请萨满去跳神。萨满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会离那个人而去。但是神总要带走一条生命,一条生命留下了,另一条生命就要替他走。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时,代她走的是一只驯鹿仔。妮浩就没这么幸运了,每当她跳神救回一条命时,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用自己的亲骨肉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选择去跳神。萨满就像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也许在他们眼中,众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温克人崇敬火神,无论去哪里都带着火种。他们不能往火中吐痰,洒水,不能往里面扔不干净的东西。当鄂温克人打到熊或堪达罕的时候,萨满就要祭玛鲁神。还有“白那查”山神,猎人行猎时看见刻有山神的树,就要给他敬奉烟和酒,还要摘枪卸弹,下跪磕头祈求山神保佑。从山神旁边经过,不能大吵大嚷。鄂温克人崇敬各种各样的神,但这些神归根结底是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正是这信仰才让鄂温克人形成了自己的风俗文化。

命运,在书中是让人捉摸不透的。比如达西死后,玛利亚就怀孕了,或者妮浩给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结果他们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样脆弱,而且死亡也与相同的植物有关,又或是主人公的爱情,始于熊,终于熊……读着读着,会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该走的路,就离开了。一个人的故事结束时,总会想如果他的命运不是这样,故事又该如何发展。但命运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该如何,就如何。

跳神救人,一命偿一命,这些情节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迷信,但世界总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还有许多未知,也不是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而是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被发现,也不被打扰,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它的真假。就像这世世代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奔腾的河水带走了时间,冲刷了历史的印记,带不走的,是坚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篇5

听说迟子建这本书是几年前的事了,但没有找来看。一直觉得与书相遇是一件与机缘有关的事情。

有些时候,可能会特地跑到书店寻找,或在图书馆的书架前逡巡,充满期待的目光掠过或新或旧的书本,像贪恋温度的手指轻轻的抚触。但倘使是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心绪被无休无止淅淅沥沥的雨搅得纷乱,郁积了一股莫名的烦闷,回头的时候,恰好看到朋友手上拿着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眉眼间顿添了欣喜,抑制着涌上来的小兴奋对她说:“看完借我。”这,岂不是更妙!

遇到一本好书是缘,倾听一个好作家讲一个故事是幸运。和这本书的相遇,便是这样的一份欣喜,它轻易地驱散了阴雨带来的不快,使我的心情变得清清爽爽。

它第一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展示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沧桑历史和沿革变迁。为我打开了一幅以一个民族的`历史为背景的斑斓画卷。画风并不粗犷,充满温情和悲悯的情怀。

故事久远但轮廓清晰,缓缓地流淌出来,从一个年届九旬、这个弱小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嘴中。她将她的故事讲给雨和火,讲给儿孙搬迁时遗漏在营地的东西,讲给自己鹿皮口袋里那些喜欢的物件和一束刚采摘的紫菊花……并不执意念给读者。断断续续的低沉而不沙哑的声音有节奏地敲击着空气,洒落下点点带着尘埃的星光。让我的心慢慢融化在他们的故事里。

这是一个与驯鹿相依为命的民族。他们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保持着一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惯,驯鹿带领着他们迁徙或者停留。

他们居住在尖顶有孔可以看见星星的“希楞柱”里,那是一个游牧民族拆迁便利的临时之“家”。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红瓦白墙的砖架建筑。它本身由木头制成,在森林中与树木和谐的辉映,不显得突兀。尖顶处的小孔既是火塘排烟的通道,又用于与自然沟通。一个可以看着星星入眠的民族是浪漫的。那种大自然的“赤子”的真纯是我们这些被机器和工业文明“喂养”的现代人早已失去了的。

他们保持着一种原始的情感:热烈的爱和疯狂的恨。用不完的“咆哮”的激情。没有面具,也从不伪装。因不能迎娶自己心爱的女人,被迫从母命结婚的金得在新婚的篝火燃烧的正旺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尽自己一切的爱和力量去拯救别人的妮浩,流干了自己的眼泪;悲哀不幸继而转向怨怼仇恨的伊芙琳声声咒怨。不管是爱,还是恨。它们都注入鄂温克人的血液里,再通过毛孔和呼吸释放出来。真实,干净,让人动容。或爱,或怜,或怨,或恨。都毫无做作和掩饰。

他们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勇气,在大自然给予的伤害面前从不坐以待毙。他们绝对会奋起反击,即使死亡也不会认输。白灾(雪灾)对他们以之为“亲人”的驯鹿有巨大的威胁。男人们从集训营回来,顾不得洗去满身的疲惫就去找寻在大雪中走失的驯鹿。严寒夺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壮的拉吉达。

他们信奉玛鲁神和萨满。依赖萨满跳神来治疗疾病,趋避灾祸。黑夜来临,萨满披挂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身子轻盈的舞蹈,舞姿里饱含着喷薄欲出的激情。他们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善良的人们和驯鹿。仿佛遵循着某种交换的定律,萨满救起一个生命,便要失去另一个生命。这生命有时候是某只有灵性而善良的驯鹿,但通常却是和萨满最亲近的人。

第三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合上书,充满坚韧、温暖和爱的故事如同燃烧的火把,在大自然辽阔的天地间释放着光和热,用那无限的能量,给人以安定的勇气去生活、去奋斗、去坦然面对这原本平凡的世界。

静下心来聆听茫茫林海中生灵的呼吸,安下心来静静体会纯白雪原上天空的宁静,自然与人依旧密不可分。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时,正是20xx年的秋天,人们从田地里收获粮食,干枯的秸秆安静回归大地怀抱的时节。书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汇成丰盈、光亮的额尔古纳河,在我的面前静静流淌,竟比我眼前这收获的景色更加生动、饱满。

作者采用自述的形式,以简约温婉的语言描述了一群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人,用壮阔如史诗般的场景勾画了一幅少数民族艰难生存又饱含深情的华丽画卷。作者笔下的鄂温克人以纯朴的感情深沉地热爱着这片森林、爱人、孩童,以及林中的驯鹿,并且用生命让这民族的精神如月光般皎洁,如乐章般源远流长。

生命的敬畏

在他们的眼中,驯鹿如同孩子般珍贵。作者用“白色的驯鹿在我眼中就是飘拂在大地上的白色云朵”来形容驯鹿,甚至说“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连一头驯鹿,都同样受到尊重,这充分显示出鄂温克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待死去的婴儿:“我和瓦罗加再一次提起白布口袋,去埋藏鲁尼和妮浩的骨肉。在我们眼中,他就像一粒种子一样,还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的。”妮浩在离开母亲的风藏之地时说:“她的骨头有一天会从树上落下来——落到土里的骨头也会发芽的”。也许你会认为这有些荒谬,可恰恰是这种荒谬和固执的举动,彰显出他们对生命的虔诚。这种纯朴的平等观念更像是弥足珍贵的火种,从容抵达人们纯净的心灵世界,在这方净土中蔓延、传承。每一个生命,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值得人们去珍视、爱护。哪怕是树枝上的一枚叶子,也拥有它绿色的闪着明亮光芒的生命。

生命的奉献

妮浩作为萨满,通过舞蹈的形式为族人沟通天地、达成愿望,在挽救其他生命的同时,必须以牺牲自己的孩子为代价。尽管她心伤、凄凉、泪流满面,但仍坚守原则,遵守她即将成为萨满时承诺的“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赋予的能力保护氏族”。妮浩懂得“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为了挽救何宝林得了重病的儿子,儿子果格力从松树上跌落;为了挽救被熊骨卡住喉咙的马粪包,女儿交库坎托被马蜂蛰死;为了挽救偷鹿少年的生命,无奈失去肚子里的孩子;为了祈雨救火,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在不断的失去中,灵魂高度愈加上升,精神生命渐次充盈。还有很多人物,也为了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这种在自身利益的释然中净化的纯洁灵魂正如林中的白雪,在天地间浩浩荡荡、无怨无悔。

生命的传承

小说中,一个个生动的人物陆续走向死亡,新生命不断降生,蕴含“生生不息”的深刻寓意。在如此原始的生活环境中,自然条件恶劣。“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为了给大家寻找驯鹿而冻死在马背上,瓦罗加为了保护放映员被熊揭开了头盖骨,齐格达误入捕兽的陷阱而摔死。太多的死亡,太多的失去,每一次都棰心泣血、悲恸不已,然而更多的,是一个个新生命的降生。作者用“它看上去就像落在大地上的一朵祥云”来形容白色小鹿的降生,维克特、安草儿的轮廓更是氏族命脉的缩影,仿佛大树的根系,日益盘结、蓬勃成长,为氏族注入鲜活的血液,让永恒的精神在动荡中依旧流传不息。

生命的坚韧

令小说如同史诗般壮阔的最重要原因,便是书中人们对待生活和困难的勇往直前。季节变换、野兽袭击,都是他们面临生存考验的艰难时节,可是很少有人因为惧怕生活的艰难而退缩不前,更多的是,迎着风雪挑战。作者没有运用过多的笔墨描写斗争场景,可对生命执著追求的信念却从质朴而无华的语句中晕染开来。让人们体会到在茫茫雪原和纵横交错的林间山路中,追求生命质朴之美的那种沧桑与豪迈。

生命的回归

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写到:“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接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阿贴,木库莲回来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文中的“我”对驯鹿抱有特殊的感情,在经历了一世风风雨雨之后,白色驯鹿在某个夜晚寻“我”而来,体现出“我”对生命本质的探究。究竟是辽远如明月,还是实在如“我”心中至爱的白色驯鹿;抑或是坚贞纯美如月光,还是跳跃活泼如鹿铃,这些都是耐人寻味的结局。

也许人就是自然,而自然又赋予人力量。那些过往历史的尘埃依旧会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成为我们心中宽厚的基石,让我们善待生命、尊重自然、博爱人间。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说实话,我最怕写书评或读后感之类的文字。好好的一本书,一百个人读或会有一百种感受。每个人在读的过程中都有结合自身经历的感悟,无论你的读后感写得多好,说到底不过是一己之感,恐失偏颇。但看到好东西,总想与人分享,也是人之共性。所以很愿意把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推荐给朋友们。

这便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文字清新,如诗如诉。看似平淡的叙述,娓娓中夹杂着挚爱,平静中潜伏着激情。并无曲折复杂的情节设计,但一个弱小民族的一支小小部落,其百年风雨“未成曲调先有情”。作家笔下的森林、驯鹿、风雪、河流乃至日月星辰,无不充满灵性,读之如神游白山黑水之间而忘一身所在。游猎在森林中的鄂温克人,他们简单却快乐自足的生活方式、朴素却浓烈直率的爱恨情仇、原始却真挚坚定的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是如此撼人心魄。每每合上书的时刻,都感觉身边的一切仿佛那么不真实。我们的所谓现代文明,或许是技术与物质生产的进步,但谁敢说不是距离我们的'内心,距离人性中最初的真实,渐行渐远呢?

迟子建是个多产作家,很难说这本书就是她的巅峰之作。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她写这本书,无法在青岛海洋大学的家中进行,而是在故乡(漠河)的大兴安岭山间小屋里完成的。面对着山林、月亮,呼吸着额尔古纳河谷上吹来的风,作家仿佛获得了无穷的创作源泉。为写这本书,她曾经用三个月的时间呆在哈尔滨的图书馆里阅读鄂温克人史料,仅笔记就做了9万余字。我说这些,倒不是赞扬作家的勤奋,而是我相信她浸淫在历史与乡情中,已在精神中与她创作的人物合为一体,再凭借如花妙笔,传递给我们的必然是触及心灵深处的悸动。我无意也无法对本书所涉及的“民族史诗”探幽发微,只想在此说明,看惯了现代都市中的繁华表象,《右岸》犹如从山林深处不期而至的清风,拂开一角久蒙的心尘,使我们有机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完稿之日,也是作家迟子建深爱的爱人车祸去世三周年之日。写《右岸》的时候,作家的方桌上摆着一台电脑,还有她爱人生前最喜爱的一盆花。完稿那天晚上,她“在姐姐和弟弟的陪同下来到十字路口,遥遥地静穆地祭奠着爱人。被焚烧的纸钱在暗夜中发出跳跃的火光,就像我那一刻颤抖的心”。20xx年,迟子建在爱人意外离去后,曾怀着极大哀痛写就后来多次获奖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小说的第一句,女主人公说:“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迟子建曾坦言:“这篇小说(《夜晚》)写了我想写的,对爱人的哀思也渗透了进去。”我感觉,《右岸》依然渗透着这种“哀思”。经历过生活的变故与情感的伤痛,迟子建说:故乡,是上天送给我的爱人。乡情、爱情、亲情,纠变成一种特有的淡淡苍凉,犹如额尔古纳河的晨雾一样笼罩着《右岸》,塑就了《右岸》浑然一体的悲悯风格。尤其是书中涉及多处生离死别的描述,笔调愈是平淡,愈是透人腑肺,每每令人掩卷,热泪长流。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

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感触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同一个乌力楞的人的相亲相助,不同乌力楞的人也是携手互助。

一个乌力楞代表一族,他们一个族的人虽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类似帐篷的居住所),但是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围着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兴时,欣然起舞,不管年龄如何,几乎都是舞蹈高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会憋在心里,围着火堆,讲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

只是后来因为两家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才开始各自为食,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失去这种纯朴的开端。

现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墙阻隔了别人的温暖,我们几乎不敢随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从不跟邻居打交道。

很庆幸的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在乡镇,也不至于太落后,我喜欢我们那里自由的乡俗。看了《额》之后,我更喜欢我的邻居们,感谢他们陪我一起成长。

我们住在固水凝土的坚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门,但这道门我们几乎能随便出入。煮菜做饭的时候,缺三少四,我们总能在邻居家借到。我们可以端着饭到邻居家蹭菜,有时候还同用一锅。小时候,不会做菜,邻居们就会三五七地围着我,告诉我他们煮菜的方法经验,甚至亲自下厨煮给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邻居也跟着添光尝鲜。

一家有困难,一条巷子的人都跟着着急,能帮忙的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作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们到你家打小报告,说你今天跟谁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谁到屋顶上捉迷藏。

这样家长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长了十八双眼睛处处盯着你的一举一动。特别自己擅自攀爬危险地方嬉戏的时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见了,不管认不认识,他都一副老气横秋的责骂。那时候不懂事,感到不高兴,于是玩恶作具报复,大人们笑笑不理,我们也觉无趣,后来就不了了之。现在想想,那些邻居真可爱,多想回到从前。

另一个让我感触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妇,妮浩,其中一个悲剧人物。她是他们那个乌力楞的萨满,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巫师。每当族中有困难,或者有人生病、死去等几乎都要请她跳神,以求免除祸事或者治病。

先撇开这些神鬼论,我之所以喜欢妮浩,不是因为她拥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无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几个儿女,但是只有一个害怕死亡而离家出走的女儿活下来。因为她每救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至亲。

救了别人就会失去一个儿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时候,都在无比的痛苦中挣扎,但每一次她都选择了救别人。

当族人劝她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出了让我流泪的话:难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就能至于不顾吗?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实质是别人的孩子。后来,她每一次救人都会哭喊一声,自己的孩子还有救,不能不救。于是她救了别人,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一个个死去,从树上摔下来的、胎死腹中的、被野兽咬死的。

她不敢再怀孕,精神也越来越凋蔽,虽然她终身活在苦海,但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虽然赞扬妮浩无私的精神,但我不赞同她的做法。我认为,人应该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不应该将这种行为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上。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有他专属的生存权利,不因为父母的决定而随意剥夺他们鲜活的生命。

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个人就扼杀自己一个孩子的生命,这种以命易命的奉献一点几乎价值都没有,而且有点可恨,因为她奉献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别人的性命,尽管那是她的孩子。

她用她孩子的性命来填补自己内心的慈悲,尽管得到别人的感激,但也已成了另类的脍子手。

我认为,一个正真无私奉献的人,是将自己生命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去对待。除非是你身边的人愿意,否则你不能以自己的想法而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否则,在大多数人眼里你是个英雄,但实际你已深深影响了某些人美满的一生,那你的无私奉又算什么呢?

我们可以为别人牺牲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是绝对不能未经别人同意就牺牲别人的任何东西,尽管那是你的至亲。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

有人曾经对我说:“你不是鄂温克人么,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呀。”这样的话我确实也听过了许许多多遍。不过这句话确实也不假,我的爷爷确实是一个土生土长鄂温克人,可是足骨老早就病逝了。我对与鄂温克人的了解,也仅仅不过是指导在乾隆时期俄国占据了额尔古纳河的东岸。可是我的家乡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像并未有人提起。我挂着这么一个少数民族的称号,住在了一个汉化的城市中。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记录了大概从民国到文革时期的一位九十岁的老鄂温克的老妇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几位蒙古人,依靠着驯鹿打猎为生。从一个独特的眼光看待了中国近代史。在中华人民中的一个微不起眼的民族中展现了一种中华人民的鲜有的骨气与精神。在一个看似野人的生活习惯中有着对于生命的独特体会。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可以算是一个文学中的纯天然。全篇在描写着那些或爱或恨的人们生活在森林中,那不为多数人知道的地方。躺在“乌力楞”中,透过排烟孔中仰望着漫天的星空,活在“四四方方的天空”中的人们怎么能体会得到那种悠闲。划在月光笼罩的湖水上,沉浸在怒吼的风声中,跳舞在绿油油的草地上。

最使我震撼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平凡的人,安详地死去了被放入白布的口袋中,人到了向阳的山坡上。这一切好像并未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其中就有这样一首神歌:“会领取了远方的人呀,你不要惧怕黑也,这里有一团火光,为你的行程照亮。魂灵去了远方的人啊,你不要在惦念你的亲人,那里有星星,银河,云朵和月亮,为你的到来而歌唱”。他们的那种对与自然神灵与人类的灵魂的敬畏还是在现代还是鲜有的。

再开篇中作者写下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是呀,在这个斗转星移世界中,人在随着时间而变老而大自然却不会。有人胸怀壮志想起青年时的那天马行空的幻想,可是有时看起来是那么可笑。有人说自己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与完美的家庭,可是有时看起来自己却有时那么的卑微。人性也在这幅画的社会中渐渐萎缩。

可以说上篇是一个淳朴的鄂温克人的生活情景,中篇是与日本民族发生的碰撞,下篇是与汉族发生的碰撞。本来是安定的鄂温克人,用精神信仰征服了日本人,汉族人用着狂热的对政府的崇拜破坏了鄂温克人,在鄂温克人对于萨满的那种超自然的力量的崇拜中寄托了百姓对于美好的期望中,可是谁能猜到最后的结局只是选择留下的是年俞九旬已风烛残年的女人和智力始终如孩子却很淳朴的安草儿。一个看似不美满而且包含无奈的结局,一个曾经完美的文明仿佛在简简单单的九十年中衰亡。

在“贝加尔湖畔”的歌曲中有着这样的一句“多少年以后,往事随风走,那纷飞的冰雪留不下温柔,这一生一世,时间太少。”其实谁知一百年后谁还能想起那不知名的主人公与那曾近五千年的文明。而留下的也只是那片绿油油的草原,与潺潺的额尔古纳河。

第四篇: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后感 演讲稿

一曲弱小民族的挽歌

—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我要讲一个有关驯鹿、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以及古老的鄂温克民族的故事,它就是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这本书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词如是说,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把驯鹿当做神鹿,逐其喜食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对于爱情的表达是小说最为打动我的画卷。“饥饿和战争”是我的媒人,使我先后认识两任丈夫拉吉达和瓦罗加,彼此的生死离别道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或许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吧,作品“爱和命运”的主题,让我想到《荆棘鸟》。他们都以一个女人为线索讲述传奇式的家族史,而这个女人的命运又是如此坎坷、让人扼腕。她们心中有爱,却不得不看着命运接连带走爱的人。小说的主人公“年届九旬的我”也让我想起《百年孤独》中的老祖母“乌尔苏拉”,她们一样笃信宿命,见证了一个家族繁盛的过程,也看着它在不可知的命运中逐渐衰微,直至结束自己苍老的生命。较之他人,她们承受了和寿命一样悠长的忧伤。

这部作品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我从未接触过的新奇,比如“萨满”。萨满被看做鄂温克人的重要角色,每个氏族只有,代代传承。小说中妮浩身为萨满,每次受人之托跳神去解救别人的生命危险,像冥冥中注定一样,她每救一个人,命运也会带走一个她的孩子,可作为一个部落的信仰和崇拜,她没有放弃治病救人,直至她也没有生命可以失去。曾经有读者给迟子建来信询问,应该如何理解《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萨满的叙述,她是真实的吗?迟子建说,生活中有一些妮浩萨满的原型,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人类的大爱。所以我也被打动并相信这个古老部落的美丽神话。

小说最后,这个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集体搬迁到了城镇中新建的定居点,从此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森林。和很多读者一样,我也担着心,他们可以适应山下的生活吗?驯鹿可以被圈养吗?“我们再也不用在搬迁时留下树号了,山中的路越来越多了。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当搬迁的卡车在清晨驶入营地的时候,我看见那些要走的人的眼神中不完全是喜悦。他们的眼睛里也流露着凄凉、迷茫的神色。”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的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让每一个读者沉思良久。

如果你已经失去了聆听神话的环境,告别了接受神话的情怀,或许你也会爱上这部作品。

第五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八篇

篇一:《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近日向友人借阅《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利用通宵一气呵成将其阅尽,心灵中顿有清泠荡涤之感觉!

书中借用一位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之妻,90余岁的老妇人之口来陈述一个原生态的民族的近代发展史。对于鄂温克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历史而又非常原始的民族,他们面对那些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冲击,彷徨着、踯躅着。何去何从?这是他们要思考的。但是,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现代文明”创造者与体验者们或者说环保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们要反思的。

阅读文中对于那兴安岭的动人风景的描述,“光明就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在那一颗连着一颗的树木上,在花朵的露珠上,在希楞柱尖顶的星光上,在驯鹿的绮角上。”很清凉,也很撩人。在现今的时代,这样的风景也只能在书中来领略了。

愿天地与我们同在!

篇二:《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这两天拜读了著名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用平滑的叙事,轻盈的笔锋把读者带入了真实而又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中。故事主要讲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近百年的生存方式和状态,让读者了解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鄂温克族。笔者用第一人称、倒叙的笔法,以时间为主线,从她出生开始,一直讲述到今日,她已经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整部作品像蔚蓝的天空漂着几朵白云、像静静流动的小溪没有太大的波澜,却那么引人入胜,轻轻的把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亲历鄂温克的一直部族近百年的生存变迁。

故事中讲述了爱情、友情、亲情,那些掺杂、交织在一起纷繁的恩怨和离愁,却不会让读者觉得烦乱。这里有神秘的萨满,为了救治别人而放弃自己的骨肉,有美丽的爱情,有一幕幕的生死离别,有猎手们角杀猎物的精彩画面,显示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故事以几个大的时代为背景,最终还是叙述了两大主体,和平、环保。人类永远离不开这两个主体,笔者深深刻画了战争和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无论是从物质还是到心灵,那都是不可弥补的。

不失为一部好书,值得一看,如果你有时间。

篇三:《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作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让我一直从九月读到十月,又到十一月。小说精美的语言、曲折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它采用一个九十岁的女人的自述,描写了二十世纪时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这些鄂温克人与驯鹿相依为命,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他们随驯鹿逐食而搬迁、游猎,记录了民族中神秘的部落文化和与大自然及其他人群的生命抗争。在生命的不断更替中、在时光无尽的流逝里,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

这部书记录了近百年的历史,是鄂温克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同时,在作者的描述里,这部生硬的历史片又充满了众多的挚爱:有父母制造的风声、有我和两任丈夫的爱情、有众多子女们的爱情、有两个萨满对部落众人博爱、有朋友间的厚爱、有……,这些鲜活的生命,让人不禁沉醉其中。同时,民族部落的特殊性:乌力楞、萨满、驯鹿、跳神、岩画、木库莲、狩猎、蹲仓、树葬等等,为读者这个呈现出一幅幅从未感受过的画卷。整部作品共分四个部分,清晨、中午、黄昏、半个月亮,以此来寓意生命的意义,“我和雨和雪都是老朋友了”,等等,象征着对大自然流逝规律的墨守与遵循,作品中众多生命的生与死,也揭露出事物及自然的更替交换,“唯有自然是永恒”的道理。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一是我自己,一个女人生长的历程。二是我的家族中的角色。三是部落里有特征的人物。其中,对于两个萨满的描写,都栩栩如生,给人以血肉痛息之情。同时,随着外界人群与自然灾难的来临,部落中也发生了更多的故事,涌现出面对生死、面对痛楚、面对有无的抉择。从清晨到半个月亮,整个鄂温克民族正由兴盛走向消亡,从山林转向村镇。而他们,也正在接受着这种生死命运。最让人可悲的,带给这种文化消亡的力量,不是自然中的瘟疫、不是自然灾害、不是日本人和俄国人,不是国民军,而是某种要求转化为文明的力量。

这种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在个体身上表现为: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林里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同时,整个部落也在沿续了相同的情形:进化、发展、衰落、消亡。如同小说的四个主题:从早晨到半个月亮。可就在悲伤的同时,勇敢与勤劳的鄂温克人,又深怀着大爱,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柔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女人的男人,你一定要去读这部书,因为它如同一个曼妙的女子在对你轻声耳语;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男人的女人,这部书不可不读,因为里面有个女人在对你讲述一个个悲壮、感动的爱情故事。如果你不喜欢什么男人和女人,那么你不得不去读这部书,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面对世界和生活。

篇四:《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迟子建的矛盾文学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关于鄂温克少数民族的游牧史诗般的作品。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支流,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额尔古纳河左岸划归俄罗斯。鄂温克少数民族就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之中。

鄂温克部落生活在叫希楞柱的房屋里,晚上透过尖顶的小孔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像是挂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到了深夜,有时会听见主人公父母弄出风一样的响声,不久她的弟弟就将生了。黄昏时,他们在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喝着酒,跳着舞。狩猎时,运气好的话,会捕获一头黑熊,取回熊胆,给病弱的补身子。他们放养驯鹿,用鹿茸和兽皮去交换他们需要的xx和食盐。随着季节的变换,他们骑在驯鹿背上搬家,在新的营地搭建希楞柱。

小说中除了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还有部落中的人际冲突和矛盾,爱情故事,生老病死。这些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命题,不管是古老还是现代。但是,令我惊奇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充满了神秘感。部落的萨满(巫师)通过跳神就可以给孩子看病。有一回萨满发力,还把日本军官的战马给跳死了,有点不可思议。

故事的结局是游牧民族的现代归宿,下山住进政府建造的定居点。村支书动员主人公,“一个放了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有前途和出路的民族。”虽然主人公坚持留在山上,但是结局是不言而喻的,驯鹿搬迁时的铃声变得越来越遥远……

篇五:《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的确是很久很久没有过因为读一部文学作品而泪流了,不仅是眼角的泪珠,更有心中由于书中涓涓感情之流浇灌而开出的泪花。这是一种淡淡的不知是幸福还是忧伤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说来惭愧《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将近六年前的神作,我是近日才拜读的。其实买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我去书摊上买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未果,就将钱花在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身上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很幸运的与书的偶遇。

就像前日我状态中所说的那样,《额尔古纳河右岸》读来的感觉像是品茶,是一种淡淡的味道,不是十分浓郁,但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心潮澎湃。实话实说,随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章节的深入,我不经意间将一包“300”抽的纸巾放到了手边,我这个人很容易感动,一旦情绪到了火候,是没有管住寄宿在自己心间那伙淘气眼泪的自信的。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额尔古纳河右岸》与《穆斯林的葬礼》在感情的烈度上是一个节奏的。或许是因为两位笔者都是才华横溢、感情细腻的知性女子,比较倾向于泉水一样温柔的行文节奏。

作为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觉得《额尔古纳河》与《穆斯林的葬礼》一样,相当名符其实。毫无疑问,这两部作品都是1949年以来绝对一流的长篇佳作。与一些流行的长篇相比,这两部作品的深度、文笔、感情梳理都高出了许多境界。没错,这两部都是有相当境界的作品。

《额尔古纳河右岸》最令我喜欢的就是它独树一帜的行文方法或曰叙事手段。它那种诗歌一样的节奏、日记一样的清洁感都让我觉得很舒服。或许迟子建老师本身想写的就是一首像日记一样的美丽的诗歌吧。

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大山中,与树木、驯鹿、星空、河流为伴,没有刺鼻的工业气息、没有让人“早生华发”的三环路上那著名的300路公交、没有让人丧失理性的权势、名望、金钱,有的是情。或是本能的炽热的爱情,或是真挚苍劲的温馨的亲情,或是由于爱情、亲情、友情而产生的怨与恨。无论是那些美好的,还是那些让人心碎的,它们都是那样的不经修饰,真实自然。那里口红与发胶都毫无用处,因为活在自然中自然的人的心是充满自然的。没有以自然为定语的词汇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世界里是无法生存的。于是,猎人人最后会迷茫与留在上上还是下山定居,于是最后那只美丽的白色驯鹿会伴着清脆的铃声回来。就像喝惯了果汁、棒冰后第一次喝豆汁儿的我所惊讶于的那种古朴感。那种纯粹的对于真实的、大自然的、本能的空灵感的呼唤,不光我的心中有,每个人心中都有。

我不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我倾向于在一个古老的院落中看着槐树花开、槐树花落,抱着猫,喝着茶,静静地看着傍晚彩霞的宁静而简单的生活。我也羡慕《藏獒》中的大草原的激情澎湃,也羡慕《飘》里南部美国浓郁而厚重的庄园生活,也羡慕许许多多遥远地方的各种生活,但是,它们都离我太远了。对于我而言,我只愿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待者,闻着熟悉的味道,吃着熟悉的食物,看着熟悉的树、天、月亮。但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所描述的猎人在古老森林中的生活确实在许多个瞬间让我心动了。或许,将来某天会悄悄地去那个神秘的森林中喝一口驯鹿甘甜的奶,也许,喝奶的同时也会看到那漫天美丽而能把人看老了的雪花吧。的确是一部喜欢的作品呢!

篇六:《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怀着极大的热情读了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只为欣赏她诗意的语言、饱满的激情,以及对鄂温克部落出神入化的描述。读罢这个小说,仿佛又看了一次迟子建所跳的百年萨满教之“神舞”。那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史诗般地向世界倾诉着现实人生中的挚爱与心灵的悲苦。

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自述,分“清晨”、“正午”、“黄昏”三个部分讲述了原始游牧民族鄂温克族在一个世纪内的生活历史,感叹在现代文明的蚕食之下,这一片人类“原始风景”栖息之地的丧失。小说从生活小事着手,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史诗性地唱出了人类历史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悲哀,从而使我们看到这个酋长的女人在经过少女、青年和老年的三个不同时期所讲述的她的“乌力楞”生活,以及部族四代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他们经过了民国、抗战、内战、新中国诞生、无产阶xx大革命,还有改革开放。一个个时期、一幕幕场景,这个以放养驯鹿和狩猎为生的鄂温克民族总是与大自然水乳交融,既神秘又原始。他们住在“希楞柱”,即帐篷里。迁徙时把东西放在靠老宝(树上的仓库),生病时有萨满跳神,死后搁在高高的树杈上风葬。这一切看似都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

然而浪漫的事物总是与残酷联系在一起。在尼都萨满死后第三年,妮浩(也就是鄂温克老女人的弟媳)在成为萨满之后,每跳一次神救一个人,她自己的孩子就会死去。果格力是她的长子,死去后按照鄂温克人的习俗,被装在白布口袋里扔到向阳的山坡上。这的确非常残酷,但妮浩为了救别家的孩子宁愿牺牲自己的孩子,在悲伤中她只能为死去的孩子唱上一首神歌,她这样唱道:“孩子呀,孩子/你千万不要到地层中去呀/那里没有阳光,是那么的寒冷/孩子呀,孩子/你要去就到天上去呀/那里有光明/和闪亮的银河/让你饲养着神鹿。”

除了妮浩,鄂温克这个老女人也一直与死亡连在一起。少女时父亲林克在一次打猎中被雷雨击中,死了。而她在一次迷路中幸运地遇上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拉吉达。拉吉达“入赘”乌力楞,后来成了乌力楞的族长,并让乌力楞这个大家庭分化成几个小家庭。可以说,这是拉吉达对乌力楞的一次体制改革。自然,也遭到了族人依芙琳的咒骂和抗议。不过,咒骂和抗议都是徒劳的。鄂温克这个老女人的母亲达玛拉热爱跳舞。那天母亲穿着尼都萨满送她的羽毛裙子,脚蹬一双高腰豹皮靴子在篝火旁孤独地旋转着,直至死去。于是她的父母“一个归于雷电,一个归于舞蹈”,而她的二儿子安道尔多年后被她的大儿子维克特“一枪打在脑壳上,一枪从他的下巴穿过,打到他的胸脯上”,那是维克特误以为野鹿而错杀。她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是在一次寻找驯鹿的途中被活活冻死在马背上。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悲伤的她依然充满活力与热爱,比之她母亲与尼都萨满的那种想爱而又不敢爱的折磨,她就大胆多了。

鄂温克这个老女人的第二任丈夫就是酋长瓦罗加。他们共同生活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达30多年的婚姻生活也算白头偕老了。不幸的是酋长瓦罗加最后死于黑熊的魔掌。生命中的悲剧有时也像戏剧一样,所以她感慨地说:“我和拉吉达的相识,始于黑熊的追逐,它把幸福带到了我身边,而我和瓦罗加的永别也是因为黑熊。看来它是我幸福的源头,也是我幸福的终点。”酋长死后不久,1978年她的大儿子维克特因酗酒过度而死亡。

这个通篇充溢着死亡气息的长篇小说,具有浓郁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你一进入小说便会被鄂温克民族的气息和氛围所包裹,他们的情、他们的爱、他们的民俗习惯,以及他们飞翔的灵魂都与中国东北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息息相关。

小说每章开头都有一段散文化精美的语言作为引言,而每一段引言里作者都提到女主人公的孙子安草儿。安草儿是女主人公二儿子安道尔的儿子,这个默默无声的安草儿陪伴着老女人,仿佛守卫着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他是在向现代文明抗争吗?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得如何快速,总有人要捍卫他们自己的原始生活和艺术。我想这也是一种信仰,有信仰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所以《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诗意、大气的小说。它为我们展开了原始森林的图卷,其结构精巧耐人寻味。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一个汉族女作家充满激情而又饱含感情地对鄂温克民族的世纪绝唱,它让我们感到一种现代文明与古老民俗的冲撞,而古老民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篇七:《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小说读罢,放下案头。读这个小说用了半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好的小说魅力就在此,总让人迷恋其中,不舍离开。

因为自己去年也曾去过离额尔古纳河不远的地方,小说中提到过的金河、满归我都亲自到过,自己在大兴安岭深处了呆了好几天,虽说现在没有了原始森林那些粗壮的树木,甚至小说中提到的各种狍子、鹿甚至水獭都没有看见过,但是走在大兴安岭林区中间,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人的一种静谧感。以至于读了迟子建的小说之后,产生深深的共鸣。

小说中通过一个年逾古稀的老酋长的女人的口吻,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渺小的鄂伦春氏族的集体生存的画面,虽然“我”的描写并不是很圆润,但她却是在讲她百年来的见闻,而这个见闻正是这个以游猎为主的民族的生存变迁历史。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小说也是加入了创作的成分,但是我更加愿意相信小说流露出来的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小说里的人物尽管受了些现代文明的影响,在原始和现代之间寻找平衡,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状态。而这种生活状态下所表达出来的人性,必然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没有经历过任何现代文明粉饰过的,他们既敢爱敢恨,达西可以抛弃家人跟一个刚刚守寡的歪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伊芙琳可以把自己的嫉妒怨恨不加保留的展现在对手面前;他们也可以在了解自己过错之后而挥刀自宫(抱歉,小说里的鄂伦春人名字都记不住,但是看到之后会对上号);妮浩萨满明知道救人会失去自己的孩子仍然不忘记自己的操守……总之,他们就是把对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而又会在整个大家庭中充当自己的角色,服从组织的安排,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就像作为族长的拉吉达让伊芙琳在平分出来的肉先挑,她挑了两次之后再也不好意思拿好的了,而每个人的任务分工都很明确,男人们总是愿意出去打猎而把猎物等量的分给氏族里的每一个人。

小说中描写的鄂伦春人生活是那么的和谐,虽然没有强大的物质生活保证,可是他们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那么贪婪,一味的剥夺他人的生存空间。他们会把用不了的东西存在树上而不带走,他们烧火用的木材不是筏自新鲜的大树,而是捡那些已经枯萎落下的枝干。他们已经达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么的可歌可泣。

还有一个比较震撼的就是他们可以很从容的面对生死,尽管疯狂的爱过恨过,可是死对于他们来说感觉很平淡,或许是死亡经常毫无征兆降临的缘故吧,“我”的第一任丈夫死了以后,本以为不会再爱了,可是仍然和瓦罗加依偎在了一起,时间是一切解决不了问题的良药,我们也应该从他们中间学习些什么?大家总感觉死亡离大家很遥远,有些人因为害怕死亡而不敢做一些稍微有点危险的事情。生命的本质不应该在此,活到哪里就到哪里。而且,生命是宝贵的,人们不应该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更不应该随意的剥夺他人的生命。

鄂伦春人会在文明发展的大潮中充当千年一粟的角色,他们的语言会消失,他们的生活方式要不了几十年就会从地球上消失而仅仅存在于教科书当中,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年轻人总是喜欢接收新鲜的事物,而那些保存了民族文化最真实的老人们则会逝去。迟子建一个时代的作家的作品大部分是描写了时代烙印留下来的东西,如文革,如开放,而她却把游牧名族的活化石递到世人眼前,她为我们保存了这最后一点纯真,单从这点来说她就很伟大!人性总是相通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很多事情搞得那么复杂,相互谦让和谐相处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还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对于这个花花世界并不感冒,他们更热衷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再苦哪怕再悲,而我们不能称之愚昧,因为这两条线永远是平行的,我们得到的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

篇八:《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这是我用了一天下午的时间读完的一篇小说,我似乎跌入了一次史诗般的旅程,而且伴着满腔的热泪。心底里的某一处在咆哮着,忍着的呜咽让坐在我隔壁的朋友侧目。但是我真的是承受不住心底里的那股激烈的情感的流动,身临其境般的令我震撼:这是一个90多岁的女人对自己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进行的回顾,重新讲述,就好像她的一生活过来了,再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女人从出生到长大婚嫁,生孩子,孙子女的诞生成长,百年的沧桑欢愉,里面夹杂着神秘的力量,严寒,艰辛的生活和清澈、深沉的挚爱,无比鲜活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神秘画卷,似一曲从额尔古纳河右岸飘来的木库莲……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作者以一个九旬老人、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里面的严寒、猛兽、瘟疫等灾难,男人和女人的原始和激烈的爱恨,原始的生活习性,蕴涵着最真挚的人类情感……每一个民族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上演着历史的改变。即使是这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随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狩猎,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除了生活的艰辛,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蹄和“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虽是百般的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着一个民族无比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有人说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而在我的眼里,我没有看到上升成人类民族的话题。作为一位感情丰富的读者,我只能说这是一部诉说生命和挚爱的作品。看完了它,我的内心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不是小说的故事不真实,而是发觉自己身为现代人活得不够真实。自己诚然拥有了那些鄂温克人所没有的物质上的安稳生活,却发觉自己失去了一些生命所沿袭的热情,一种对生命的激情,对感情深沉的挚爱。也许在目睹这一艰难而又弥漫着强烈的爱恨的生活情景后,我似乎该改变一下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泪水不止的缘故吧,因为心灵在颤抖时,灵魂在战栗时,那一股最真挚的溪流才会从眼里涌动出来……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看到了许多与现代钢筋水泥不同的风景,那是来自遥远时空的桃源:星辰,河流,绿地,山川,月亮,阳光,驯鹿,兽皮,白桦树,萨满跳神的舞步,线条简单的岩画,诚挚而坚定的眼神……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一切又是那么的直率激烈,连那的风声,都显得那么的神圣而直率,里面蕴涵着对后裔的希冀和对爱人的深爱,没有太多的情感算计和诱惑陷阱,既温柔诚挚,又狂风暴雨,这一切的风景是那么的融洽,像血与肉不可分割一样,一点都不突兀。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悲伤和死亡。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上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让我更加震撼的是他们民族里的那股神秘的力量,所造成的沉重的悲凉与浩大的痛楚。当妮浩当上了萨满的时候,为了拯救别人,跳神而引发的那股神秘的力量使她失去了自己的一个个孩子,在拯救别人和失去孩子的选择中不断的心痛,最后连自己也因为不想再承受这股伤痛,而用麝香抵制怀孕导致自己不能再生育……为了解救一个生命而另外一个生命就得代替他死亡,在惊讶这股力量强大的同时,也能感到这位母亲的无比痛苦,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啊。身为萨满的责任,拥有神力救人的天职,身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无法理解当中,又无比的敬佩这样的一个人。

在这一次旅程里,对于爱情的表达依旧是最为动人的画卷。主人公母亲达马拉与父亲林克和伯父尼都之间的爱,激烈中后面有的更多的是无奈;“我”和两任丈夫拉吉达、瓦罗加的感情,伊万对娜杰什卡的以及鲁尼和妮浩的等等,看着他们从长大到遇到彼此,成婚生孩子,演绎着彼此的命运历程,有着那些刻骨铭心的爱,也有着刻骨铭心的恨。敢爱敢恨中,看破了多少生命的挣扎与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又道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感情所要承受的沉重;生活依旧,族人不断的随着环境迁徙;生命诞生的欣喜,生命消逝的悲伤,一切都未曾离开那片远古的时空……而我似乎也听到了来自远古时空的诚挚言语:男人的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他快乐的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的强壮!

我曾走过不少地方,看到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的风景。因求学从小离家是常事,可以说长这么大除了学龄前,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地度过的。亲情于我并非是非常浓厚,这与家人众多有关吧,但内心深处也是无比的渴望,但已经不是为了引起家人关注而任性的年龄了,也只有让自己尽量不那么的自私,多为他们着想吧。爱情,现在的我还是交白卷吧。并非是尼姑之心,而是属于自己缘分未曾降临,自己是不会为因孤单所造成的“情”而买单的。对于感情方面也许自己就是那种有洁癖的人,心底里的那个位置就只能够入住一个能让他进入的人,掺不得一丝尘埃,容不得一点欺骗、亵渎。我所要的也不过是一份彼此真诚的喜欢、诚挚的爱,也许别人会说这样不够现实,这样太幼稚!也许每个人对感情的期盼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却不一样,不是每个人能忍受那种一个人的孤单,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默默等待是正确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承认这种感情的存在,尤其在现在离婚率60%如此高的境况下,现在也许最缺的就是那种暖入心脾的爱吧。

看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过日子。做好属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天性,不想让自己那股依然存在的激情消失殆尽。无论别人说自己是怎样的没心没肺,但是就是这样的天性的我才是自己。遥远的天空里,飘来的那曲神秘的歌谣,我希望一直能够震颤着我的心弦,让我一辈子能为此拘一腔热泪,浇灌心田……

下载《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篇

    【篇一: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迟子建的矛盾文学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关于鄂温克少数民族的游牧史诗般的作品。额......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1 “我这一生见过河流太多太多了。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风平浪静。它们的名字,......

    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者介绍:迟子建 女,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一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1 “我这一生见过河流太多太多了。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风平浪静。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比如得尔布......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合上书,充满坚韧、温暖和爱的故事如同燃烧的火把,在大自然辽阔的天地间释放着光和热,用那无限的能量,给人以安定的勇气去生活、去奋斗、去坦然面对这......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了生活在中国东北山区的鄂温克族人们的历史变迁和演化。打开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民族的历史。风格不粗糙,充满了温......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讲稿5则范文

    文章分上中下三部 上部:以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开始讲述 从她的出生讲起,介绍了部族里一些人的主要关系,特别提到了尼都萨满 父亲:林克伯父:尼都萨满 乌力楞的族长、父亲的......

    灞河右岸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灞河右岸洪庆段河堤治理工程一标段 竣 工 报 告 西安市纺织城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西安市市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陕西彩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 由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