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肉类食品安全监管办法
政府信息公开索取号:BS-2007-165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告知书
(集贸市场):
为保证食品安全,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市政府关于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规定,现将有关要求告知如下:
一、集贸市场开办者,从事食品加工和非定型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的场内经营者应当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并按照核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和方式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食品卫生许可证》应悬挂经营场所醒目处。
二、集贸市场应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张贴在经营场所醒目处。
三、建立食品索证索票验货制度,根据不同食品种类,索取相关供货商证照和产品证票证票。
四、禁止采购和销售未取得有效食品卫生许可证企业生产的食品。
五、销售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标准化菜场亮检验检疫证明销售。禁止销售和使用病死猪肉、含有瘦肉精残留、未经检疫(验)或检疫(验)不合格猪肉的行为。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猪肉、不出售、不转运。
六、禁止销售超过保质期、腐败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使用违禁药物或化学物质等国家和本市禁止经营的食品。
七、设立食品安全告示栏,公布食品安全检查抽检结果。
你单位应对照上述要求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并在2007年10月25日前将自查结果上报我局。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宝山分局
二〇〇七年十月十二日
第二篇:上海市食品安全法办法.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
(2011年 7月 29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 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 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和社会公众负责, 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 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 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承担下列职责:(一研究部署、统筹指导食品安全工作;(二提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政策措施;(三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四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调查处理工作;(五研究、协调、裁决有关部门监管职责问题;(六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责。
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办法和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做好食品 安全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 风险评估、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 大事故,并负责对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食品流通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农业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对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 施监督管理。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卫生、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 内,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农业等部门食品安全 监督管理的具体职责,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农业、出入境 检验检疫等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 承担责任。
第六条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 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为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管理 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七条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 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对食品安全进行社会监督。
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 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及时、全面、准确地报道食品安全信息,对违 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八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卫生等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的需要,加强食 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 评估体系。
第九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市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农业、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实际情 况,制定、实施本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农业、卫生、出入境 检验检疫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和方案要求,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监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收集、汇总风险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并通 报其他相关部门。
第十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要求,负责 组织本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 家组成的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作为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定和修订食品 安全地方标准、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警示的依据。
第十一条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制 定、公布本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标准编号。制定食品 安全地方标准,应当依据本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 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
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 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 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当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在本企 业内部适用。
第十二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购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 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并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如实记录法律法规规定记录的事项,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票据。记录、票 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十三条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食品和下列食品:(一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加 工制作的;(二以有毒有害动植物为原料的;(三以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制作的;(四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为原料的;(五市人民政府为防病和控制重大食品安全风险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 产经营的。
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消费者提供不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餐 具、饮具。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使用,并建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记录制度。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指 导和监管。
第十五条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虚假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回收食品进行登记。禁止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用 于生产各类食品,或者经过改换包装等方式以其他形式进行销售。
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临近保质期食品提示制度,将临近保质期食品集 中陈列出售,并向消费者作出醒目的提示。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染色、毁形等措施对过期食品予以销毁,并记录 处置结果,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回收食品登记和处置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六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 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鼓励社会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开展食品安全检验工作。
第十七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自行组织或者委托社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 的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组织、指导。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 人员、关键环节操作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评估考核。评估考核不得收费。第十八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生产食品的,应当委托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并 具有相应生产条件和能力的企业。
受委托企业应当在获得生产许可的产品品种范围内接受委托生产食品,并 向所在地的区、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
受委托企业应当在受委托生产的食品的标签中,标明自己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
第十九条贮存、运输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 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 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第二十条生产、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 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 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 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 求,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
第二十二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者 技术规范,制定和落实食品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防止食物 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 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采取封存等 控制措施,并在事故发生之时起两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报告。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质量技术 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农业、卫生等部门进行调查处理,依法采取措施,防止 或者减轻社会危害。
第二十三条对经检测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较 大危害的食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商务等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理。必要时,经市人 民政府确定,可以对相关企业、区域生产的同类食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第二十四条重大公共活动的组织者应当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保证活动期 间的食品安全。
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依法 进行指导和监督。
鼓励重大公共活动的组织者聘请社会专业机构提供重大公共活动的食品安 全保障服务。
第二十五条鼓励婴幼儿食品、生食水产品等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大型餐饮、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以及承担重大公共活动食品供应的单位,投保食品质量安 全责任险。
第三章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 第一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适 合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集中食品加工场所。鼓励食品 生产加工小作坊进入集中食品加工场所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改进生产条件,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 毒、无害。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的指导和监督 管理。
第二十七条本市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实行品种目录管 理;品种目录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编制,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 件:(一有与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场所,环境整洁, 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二有与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和卫生设备或者 设施;(三有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四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第二十九条本市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行准许生产制度。设立食品生产 加工小作坊的,应当符合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条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核准名称登记后,向所在地的区、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领《食品生产加工小 作坊准许生产证》(以下简称准许生产证,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区、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依法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征询食 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意见,必要时对 其生产加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准许生产,颁发准许 生产证,并在作出准许生产决定后,通报相关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不予准许生产并书面说明理由。
未取得准许生产证并经工商登记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食品生 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在准许生产的食品品种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不 得超出准许生产的品种范围生产加工食品。
准许生产证的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届满三十日前, 向原发证部门提出申请。
第三十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生产活动,应当遵循下列要求:(一从业人员持有有效健康证明;(二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三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应当分开存放,防止交叉 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四使用无毒、无害、清洁的食品包装材料,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 品,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五从业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 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六食品生产经营场所与个人生活场所严格分开,食品用具、容器、设 备与个人生活用品严格分开;(七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八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杀虫剂、灭鼠剂等 应当妥善保管,防止对食品造成污染;(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食品,应当参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制 定食品安全标准。
第三十一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如实记录购进食品、食品添加剂、食 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者名称 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并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票据凭证。生产加工小 作坊相关记录和票据凭证的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还应当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 格、数量、生产日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且保存期限 不少于二年。
第三十二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对生产加工的食品进行包装,并在包 装上贴注标签,标明以下内容:(一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
(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三准许生产证编号;(四成分或者配料表,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对生产加工的食品进行预包装的,还应当符合食品安 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对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要求。
第二节食品摊贩
第三十三条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的原则,确定相 应的固定经营场所,并制定相关鼓励措施,引导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依法划定临时区域(点和固定时段供食 品摊贩经营,并向社会公布。划定的临时区域(点和固定时段不得影响安全、交通、市容等。
食品摊贩在前款规定的区域(点、时段内经营的,应当向经营所在地的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登记相关信息。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 处应当将食品摊贩的登记信息通报所在地的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 政管理部门。
第三十四条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经营,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摊位与开放式厕所、倒粪池、化粪池、污水池、垃圾场(站等污 染源直线距离在二十五米以上;(二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加工、贮存、清洗、消 毒、冷藏等设施或者设备;(三配有防雨、防尘、防污染、防虫、防蝇等设施以及加盖或者密闭的 废弃物收集容器。
禁止食品摊贩在距离幼儿园、中小学校门口一百米范围内设摊经营。第三十五条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经营,应当遵循下列要求:(一持有有效健康证明;(二使用无毒、无害、清洁的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和售货工具;(三从业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四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使用的洗涤剂、消 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防止对食品造成污染;(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食品摊贩应当遵守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六条食品摊贩应当保留载有所采购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 产品的票据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
第三十七条食品摊贩销售的食品应当卫生、无毒、无害,不得经营生食水 产品等生食类食品以及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其他 食品。
第三十八条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 强对食品摊贩遵守食品安全管理规定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摊贩遵守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 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协调辖区内相关部门,对辖区内的食品 摊贩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食品摊贩存在违法行为的,告知相关部门依法进行查 处。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 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 理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开展工作。
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进行抽样检验,对消费量较大、安全风险较高的食 品和专供婴幼儿、老年人、病人等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进行重点抽样检验。
第四十条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 应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现场巡查,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 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食品生 产经营活动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处理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如实 记录监督检查情况,并向社会公布监督检查结果。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 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 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并加强整改指导。
第四十二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 强对现场制售食品的监督管理。
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在其生产场所销售食品的,由质量技 术监督部门依法监督管理。食品经营企业在商场、超市等流通领域现场制售食 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督管理。餐饮服务提供者在餐饮服务场所现 场制售食品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监督管理。需要进一步明确现场 制售食品监督管理职责的,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四十三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 按照各自职责,对未依法取得相关证照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为进行查处。第四十四条取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的生产企业以 及取得准许生产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在相关许可有效期内连续停产一年 以上的,在恢复生产之前,应当向所在地的区、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
区、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对相关生产企业或者食品生产 加工小作坊的生产条件进行核查,对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应当责令其采取整改 措施;经整改达到生产要求的,方可恢复生产。
第四十五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 加强对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可能影响儿童、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第四十六条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应当设立统一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 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可以向统一举报电话投 诉、举报,也可以向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接到的咨询、投诉、举报应当受理,属于本部门 职责的,及时进行核实、处理、答复;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在两个工作 日内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不 得推诿;属于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依法进行处置。受理投诉、举报的部门应 当为投诉人、举报人保密,维护其合法权益。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举报属实、为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提供线 索和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
第四十七条本市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 公布下列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信息:(一本市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二本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三本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四市人民政府确定需要统一公布的其他重要食品安全信息。
市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获知前 款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食品安全信息的, 应当立即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经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确定需要统一公布的食品安全信息,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及时公布。
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依据各自 职责,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第四十八条对涉嫌构成食品安全犯罪的,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 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公安机关应当及时 受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五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禁 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 门按照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 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 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 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或者准许生产证。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提供不符合 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餐具、饮具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 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虚假标注食品生产日 期、保质期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 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
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 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或者准许生产证。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和第四款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回收食 品作为原料用于生产各类食品,将回收食品经过改换包装等方式以其他形式进 行销售,或者未采取染色、毁形等措施销毁过期食品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 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 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 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 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 直至吊销许可证或者准许生产证。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食品安全标 准,超过品种、使用范围或者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者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 品添加剂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 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 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 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或者准许生产证。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不符 合要求的生产经营者生产食品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违法生产 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 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三款的规定,受委托企业未在受委托生产的食品的 标签中标明有关信息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 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造成食 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 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 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或者准许生产证。第五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未 取得准许生产证或者超出准许生产的品种范围,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由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加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加工的 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加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 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 十倍以下罚款。第五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活动不符 合要求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 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准许生产证。第五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食品生产 加工小作坊未遵守有关进货、销售记录及其保存期限要求,食品包装和标签要 求等规定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第五十七条食品摊贩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六条、第 三十七条等有关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 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食品,应当予以没收。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暂扣食品摊贩经营的符合食品 安全标准和要求的食品以及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工具,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到指 定地点接受处理。食品摊贩接受处理后,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返还暂扣的食 品与相关工具。有关主管部门对暂扣的食品与相关工具应当
妥善保管;对易腐 烂、变质等不宜保管的食品,可以在留存证据后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处置。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取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 相关产品生产许可的生产企业和取得准许生产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在许 可有效期内连续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前未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的,由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 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或者准许生产证。第五十九条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处罚时,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 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经调查难以或者无法认定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的货 值金额时,按照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情形处理。第六十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本行政 区域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直接负责 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履行食品 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或者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 管部门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 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 第六十一条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第六十二条本办法自 2011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第三篇:2012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十大案例解读
2012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十大案例解读
发布日期:2012-06-11
来源:新民网
浏览次数:454 核心提示: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近期在全国率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十大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成效是保障百姓饮食健康安全的基石。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五个最严”的监管要求,实现把上海建成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之一的目标,本市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群策群力、突破固有羁绊,在监管机制、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为客观反映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进食品安全信用建设,构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局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近期在全国率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十大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全市相关监管部门和区县推荐的58件案例经过市民投票、专家评审,十大案例于今天正式揭晓,另外还有十个案例入围。
案例一
上海市率先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
推荐单位:市政府法制办 市农委 市工商局 市质量技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地方立法工作,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即启动《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立法工作,该办法经市人大2011年7月29日审议通过,于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实施《食品安全法》后的首部地方实施办法。
该实施办法融合了历年监管实效和世博食品安全保障成果,首先明确了地方政府负总责、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明确禁止生产销售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禁止回收食品和过期食品再用作食品原料、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加强了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并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该办法还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对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为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依法监管以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履行法律义务提供了可依照的“准绳”,更催生了本市多部为食品安全配套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应的职能机构,市、区(县)两级食品安全委会员会及其办公室相继建立完善,对原本多头监管或职能划分不清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协调与裁决,填补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缝隙”。根据实施办法要求,本市整合各监管部门投诉举报资源,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启用统一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热线“12331”,受到普遍欢迎,并获得国务院食安办充分肯定。
案例二
积极构建农药连锁经营体系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
推荐单位:市农委
农药是农业生产的“水龙头”,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切身利益。对农药连锁经营单位,本市农业监管部门实行张弛有度的管理,不把“水龙头”关死,也不让“水”任意流入非正规渠道。
近年来,本市修订出台农药经营使用管理规定,强化农药连锁经营体系建设,定期培训经营人员,切实提高农药经营的服务质量。目前,全市农药经营网点约1000家,其中连锁经营覆盖面超过50%。农药连锁经营企业依托农药配送中心,利用经营网络平台,实行了采购、配送、标识、定价、服务“五个统一”,本市农药经营行业正向规模化、规范化、网络化、信息化转变。市农业执法部门还定期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检查,对农药连锁经营网点的农药标签、产品质量、销售档案等进行抽查,坚决查处违规违法行为。
本市还积极制定农药连锁经营扶持意见以及配套标准,在全国率先推行农药连锁经营补贴政策,完善了购销可追溯制度,提高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农药经营的规范性、安全性明显提高。
案例三
加强食品安全 推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推荐单位:市商务委
建立主副食品追溯体系可谓“一举三得”,既能够提高产销之间信息透明度,确保市民明白消费,又能够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促进诚信经营,还能够让主副食品价格监测体系更加完善,及时发现并查处问题食品,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自2008年以来,我市连续多年将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
目前,本市已有730家标准化菜市场、203家超市大卖场、13家生猪屠宰场、36家外省市生猪产销对接企业、12家肉类批发市场、24家肉类配送企业、18家蔬菜批发市场等共1010家企业建设了肉菜追溯体系,消费者能通过在销售终端电子秤上打印的电子标签查询到购买肉品、蔬菜的来源和加工企业、生产日期、检疫检验、流通环节、经营者等信息。
猪肉追溯已在屠宰、批发、零售环节基本实现全覆盖;蔬菜追溯在批发、零售环节的覆盖面已分别达到90%、40%以上;水产追溯已在8家水产批发市场和230家标准化菜市场探索试点;牛羊肉在1家宰畜场、24家批发市场、180家超市大卖场、341家标准化菜市场探索试点;粮食在3家主要批发市场、104家标准化菜市场探索试点。在未来三年内,本市的水果、南北货等主要农副产品也有望可以追溯“身世”。
案例四
本市开展停售散装食用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推荐单位:市工商局
食用油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借一个旧油桶,灌入“来历不明”的食用油,“流动油坦克”叫卖的散装油往往让消费者提心吊胆。
自去年9月以来,本市工商部门针对散装食用油经营户不落实法定要求、油品质量普遍不高、安全隐患较多,且销量逐年下降等问题,深入调研、排摸,稳步推进了全市822户散装食用油经营户主动调整业态。
对散装油的清理规范,本市工商部门坚持疏堵结合。根据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尚无禁止经营散装食用油的规定,工商部门便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要求的宣传,引导经营者充分认识安全隐患和经营风险,督促其主动放弃散装食用油经营活动;同时专门开设绿色通道,为散装食用油经营者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提供快捷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已全面停止销售散装食用油,全市市场内247户散装食用油经营户全部拆除了散装储油罐,575户市场外的经营者也于今年4月底完成了业态调整。
案例五
“亮剑行动”剑指食品领域犯罪 “行刑衔接”加大打击犯罪力度
推荐单位:市公安局
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协调下,市公安局会同市食药监管局、市质量技监局、市工商局等部门开展“亮剑行动”,深化部门沟通协作,建立完善线索移交、联合执法、检验鉴定、情况通报等多项打击协作机制,成功侦破青浦区“问题豆芽”案,生产、销售假冒“中盐”、“太太乐”等注册商标调味品案等重点案件12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55人,切实形成全市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高压态势,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案例六
建立电子信息记录系统 完善乳品安全追溯体系
推荐单位:市质量技监局
安全的乳品依靠乳品生产全过程管理,电子信息记录是过程监管的有效措施。为完善乳品安全追溯制度,国务院和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全部乳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企业电子信息记录系统。本市质量技监部门通过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全市12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全部建立电子信息记录系统,完善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障了乳制品质量安全。
至2011年底,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和光明乳业下属5家乳品生产企业投入巨资开发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过程电子信息记录系统;另外6家乳品生产企业包括3家婴幼儿配方乳品企业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电子信息记录系统。目前,这些乳品企业已全部建立起信息记录和数据查询平台,全面掌握了原材料验收、原材料库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不合格产品管理、产品出厂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了乳制品产销链的全追溯。
案例七
保障餐饮食品安全,实行量化分级公示
推荐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率先建立并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和监督公示管理制度,将监管部门对餐饮单位每次的监督检查结果分别以绿色 “笑脸”、黄色 “平脸”、红色 “哭脸”的卡通形象,在店堂内进行标示,显示其食品安全状况的优劣。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餐饮服务单位被评为 “笑脸”、“平脸”和 “哭脸”的分别占到总数的22.32%、68.66%和9.02%。目前,在全市各餐饮服务单位门口或醒目处都能看到食品安全监督公示牌。这项制度正在向全国推进,并被一些发达国家效仿。今年,市食药监管部门还建立了上海餐饮服务单位的“面容”等级评定数据库,市民可在网上实时查询饭店的食品安全状况。“哭脸”、“平脸”还是 “笑脸”,轻点鼠标就能轻松获知。
案例八
“精细化服务”为外贸食品安全护航
推荐单位: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作为在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松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打破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常规,主动跨前一步实施“精细化服务”,形成一套较科学的出口食品管理体系。一是定期开展企业原辅料、标准收集确认工作;二是引入第三方检验,贯彻 “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三是基于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产品风险建立不同抽检比例的精细化监管服务方案;四是实施动态化管理,在日常的出口监管过程中,根据企业出口量、管理体系的变化随时予以调整。“精细化服务”实施以来,先是缩短了通关速度,节约了物流成本,增强了企业国际竞争力,仅此一项每年为辖区内企业节约成本1000多万元;二是延长企业产品货架期,产品可以在国外货架上多存放一个月,增加销量;三是提高了企业自检能力,减少检验检疫抽检量,加大检测针对性,综合抽检效率明显提高;四是明显提高了出口产品质量,被国外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也由2009年的4批次降至目前的0批次;五是促进企业质量体系改进,有效提高企业的 “第一责任人”意识。截至目前,“精细化服务”已使辖区内51家企业受益,促进食品出口将近20亿元,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1000多万元。
案例九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创建农村自办酒席食品安全管理新模式
推荐单位:浦东新区食安办 奉贤区食安办 嘉定区食安办 崇明县食安办
农村家庭自办酒席一直是农村食品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之一。目前,全市郊区县每年自办酒席村民估计超过3万家,办酒桌数150万多桌,用餐人员超过1500万人次。近年来,浦东新区、奉贤区、嘉定区、崇明县建立了由乡镇政府牵头,区县食药监管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民委员会共同参与的农村自办酒席食品安全管理网络,以往被视为“野路子”的农村自办酒席场所和从业人员被纳入“正规军”,采取了严格管理。
截至目前,上述四个区县的农村家庭自办酒席已经形成了“办酒户申报——村食品安全信息员报告——乡镇食药监分所(社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现场指导”的流程,并分别制定了各地区的 《农村家庭自办酒席管理办法》,将农村自办酒席食品安全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实行奖惩制度。根据规定,置办农村自办酒席的场所、厨房间、冷菜间等硬件设施必须符合基本要求才予以登记备案;厨师及服务人员要通过培训持证并经过公示方能上岗;酒席进货台账必须登记并实时查验;相关责任人要签订 《食品安全责任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追究其责任;执法人员要实地指导,制定高风险菜肴品种菜单、限制制作相关菜肴并留样登记。
案例十
以城区综合管理“大联动”为平台 加强食品公共安全管理
推荐单位:杨浦区食安办
杨浦区小型食品生产经营场所、流动食品摊贩较多,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单个监管部门难以治理的 “综合病”。杨浦区城区综合管理委员会和区食药监分局创新城区综合管理体制和机制,按照专业管理部门为主履职、重点难点问题联动处置的原则,形成了各个监管部门群防群治的食品安全 “大联动”综合管理平台,该区各街镇综管委先后建立了日常巡查、信息共享、问题联处、例会会商、基础台账、宣传教育、奖惩考核等七项工作机制。
今年以来,该区食药监分局将原有的4个食监所分所拆分为6个,每个分所对应管理两个街镇。以街面和小区食品安全为重点,围绕无证餐饮,流动食品摊贩、食品非法生产经营窝点等进行监督管理。今年以来,“大联动”共处罚无证餐饮25起,联合执法取缔地下食品加工窝点5起。其中,五角场街道 “德笼馆”餐馆因房屋属性问题长期处于无证状态,有关部门利用 “大联动”平台积极会商,主动跨前,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将其纳入监管;又如,新江湾城街道通过巡查及时发现一个地沟油非法加工窝点,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立即予以取缔和惩处。
第四篇:食品安全监管
按语:在申论考试中,特别强调多角度分析问题,其中,“主体的思想、主体的利益、主体的素质、制度(体制机制)、技术”这五个方面是分析问题的基本角度。
从“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张兴华 《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05日07 版)“瘦肉精”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但有关事件仍屡有出现。那么,发生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有何原因?应如何有效治理?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中,产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仅3.7万多家,比例不足一成。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在食品行业的上游产业集中度更低。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从生猪产业的中游看,现有政策要求对生猪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但由于对散养户的检测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抽检对象主要选择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的检查基本成了空白。从生猪产业的上游看,分散化的饲养格局导致饲料及兽药等产品的销售只能主要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一般规模小,大多是散兵游勇,很难监管。从生猪产业的下游看,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生产结构导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经纪人、猪贩等中间商。这些中间商流动性强,导致猪肉产品的源头难以找到、生产过程难以追溯。
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一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从饲料、兽药生产到生猪饲养、流通、屠宰、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众多监管部门在职责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监管责任不清。一旦出现事故,难以问责,结果是多顶“大檐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二是主体单一,势单力薄。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事实上,像这样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一是少数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二是地方保护。就猪肉生产而言,产品一般主要供应外地市场,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监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了事,则会影响当地干部的前途。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无论是当年的奶制品,还是现在的肉制品,只要能迎合消费者的直观判断,就能卖上好价钱。添加“瘦肉精”后,猪就成了“健美猪”,收购价就高,结果自然是违法者竞争力强,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执法方式不当。执法者需要给市场明确的预期,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明确的标准一以贯之地惩罚各种违规行为,不能让人存有侥幸心理。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开展“运动式”执法,缺乏长效机制。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长远治理。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渎职、地方保护、执法方式等问题,涉及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来解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在食品安全的长远治理方面,可以在产业链整合以及科技攻关等产业政策上有所作为。治理像“瘦肉精”这样的顽疾,需要对食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消费者对瘦肉的偏好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瘦肉型生猪品种的研究,降低瘦肉型生猪仔猪的购买及饲养成本,从而使“瘦肉精”的市场逐渐丧失。
现实治理。应尽快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一是建立食品安全统一而垂直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必须是权力和责任对称的。应建立统一的食品监管机构,将各部门的职能统一起来,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全面负责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监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多头管理,而且可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二是构建立体监管网络。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需要构建以政府管理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管网络。媒体可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社会组织可在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优势,消费者则可通过维权行为(包括集体诉讼)遏制不法行为。
第五篇:食品安全监管
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
——在全市系统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转变观念、提高效能”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紧密联系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实际,以健全机制为抓手,扎实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注意巩固和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成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稳步提升,受到国家和省食品安全综合考评组的充分肯定和市政府的表彰。
一、主要做法
(一)抓住两条主线,调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牢抓住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这两条主线,督促相关监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鼓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依法规范生产经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一是对各相关监管部门全面开展量化考评,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2006年初,我们牵头联合市农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工商局和商务局组成考评组对市辖各县、区政府和12个职能部门2005年食品放心工程开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检查,对工作优秀的县、区和职能部门进行了表彰,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和部门提出了整改要求并进行了通报。这是我市第一次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进行大考,对各被评价单位震动都很大。受表彰单位深受鼓舞,干劲更足;其他单位也不甘落后,奋力争先。为推进工作深入开展,我们2006年又制定了《蚌埠市食品安全管理指标评价方案》。与2005年量化考评细则相比,新的《评价方案》更加适合我市实际,更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2006年年底,由我们牵头,抽调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综合评价组,对各县区和14个相关部门2006年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通过连续不断的综合考评,肯定了各县区和各有关监管部门成绩,查找了工作中的不足,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监督检查激励机制,有效促进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深入开展,为推进食品放心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全面推行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为此我们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企业规范生产、自律经营,有力提升了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我们与相关监管部门一起在全市确定了539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参加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创建。全市有55家食品单位被推荐到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进入复审。我们组织了16位食品安全专家对上述企业进行审核确定,最终有44家食品企业脱颖而出,被评为蚌埠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单位。市政府陈启涛市长亲自为诚信单位授牌,有力地调动了食品企业诚实守信的积极性。
(二)夯实三个平台、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
1、完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这个平台,保证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牵头部门、作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只有在综合协调、督查督办上多做工作、做实工作,才能发挥抓手作用,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借助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这个平台。我市成立由15个部门组成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后,又适时对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增补,调整后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共有成员单位27家。在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2006年12月31日,经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蚌埠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更名为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保证各项措施和经费的落实。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加大统一领导力度,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2、加强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自律。在食品安全工作中食品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由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很难与食品企业直接沟通和对话,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心声。而食品协会是联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协会这个平台规范企业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我局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成立蚌埠市食品协会后,积极吸收各个食品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加协会,现已有团体会员近50家。在市食品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又相继成立了豆制品协会和盐业协会。我们充分运用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在信用体系建设、扶持企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协会的作用。市食品协会从强化企业自律入手,按照我市食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和“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工作。目前已有11家食品企业和5家食品企业的5个食品品种通过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审核。通过打造品牌,提高蚌埠食品产品和食品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扶持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3、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这个平台作用,建立食品安全科学机制。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多个学科,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我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专家在制定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让专家参与科学决策,保证结论的客观和公正。2006年初,蚌埠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我们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蚌埠名优食品企业和特色食品品牌评选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提出各行业企业食品安全信用诚信单位候选名单后,由专家委员会委员对上述55家企业按照标准逐一进行现场检查,综合考评,打出分数。以此为基础,经征求市消费者协会等协会的意见,拟定了参评单位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在“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中,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也参加了的现场检查和评审,为推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抓住四项重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
国家赋予我们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单个部门单一环节监管的局限性,加强各监管环节之间的衔接,提高监管的效能。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重点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为提高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降低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市政府出台了《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指定安徽省首次Ⅲ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暨培训班在蚌埠举行。在我局的统一牵头和组织下,市各有关部门精心准备、周密安排,应急演练取得圆满成功。省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领导以及省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工商、卫生、质监、农业、商务等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和全省17个地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观摩演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安徽分社、新浪网、中国医药报、中国食品质量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
二是联合多部门整治豆制品市场。豆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工作是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2005年,我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和市农委联合制定《蚌埠市豆制品市场准入规范》,成立了专项整治办公室,对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顿做了全面部署。2006年,根据“帮扶一批、整治一批、取缔一批”的思路,我们联合上述几家单位对豆制品市场开展了不间断的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对不符合市场准入规范的豆制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查处。同时,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专题向市人大和市政协报告,市电视台等新闻部门对豆制品专项整治工作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有力推动了豆制品市场专项整治的深入开展,目前,已有19家符合规范的豆制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通过验收企业的产品在蚌埠市的豆制品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加强信息宣传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提高食品安全工作透明度,2年来,我们联合市卫生、工商、质监、和农委对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查信息发布了5期公告,并公布不合格食品生产厂家及不合格原因。在工作中,我们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争取领导重视,引起社会关注。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每月编发3期《蚌埠市食品放心工程简报》,及时报道食品安全最新监管动态,每一期简报都报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等有关方面领导。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每次大的活动都联系相关媒体及时报道,不仅扩大了综合监管的社会影响,也促进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四是加强督查督办。我们对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的每一起食品安全案件高度关注,及时督办,把综合监管职责“虚”事做实,实事做好。为了便于群众投诉举报,我们在蚌埠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了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及投诉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接受群众监督。制度建立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受理投诉举报食品案件32起,每次均迅速以核查函的形式书面通知相关监管部门核查,并要求7日内上报核查处理结果。所有投诉举报案件,各相关监管部门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反馈处理结果。
二、几点体会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历史重担落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肩上,因此,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要用创新的思维探索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新途径,要立足本地实际、着眼未来、理清思路、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稳步提高驾御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履行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效能建设是转变机关职能、推进机关全面建设的重大举措。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行政为民的理念,结合我市实际,突出解决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坚持群众事务重于泰山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的工作指导思想,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提高为民服务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和工作制度。
2、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抓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基础。食品安全的基础是行为规范,包括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种政府行为、监管行为、企业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的表达形式就是各种制度。一是规范政府监管部门的各类制度,包括责任制度、追究制度、监察制度、协调制度、应急制度、披露制度、考核制度等;二是规范和激励企业的各类规定,包括诚信制度、巡查制度、抽检制度、举报制度等;三是制度的落实,包括强化制度执行,严格制度约束。制度一旦实施,严格执行是管理有效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运作机制,实现了体制、机制、制度的有机统一,确保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制高效规范运行。
3、要协调好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关系。沟通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是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多个部门,在监管链条中,每个环节都事关全局,忽视不得。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说到底就是协调各个监管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要协调这么多的监管部门,正确处理好与各监管部门的关系就成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工作中,既要积极主动、敢唱主角,也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端架子、尊重别人。工作中主要采取正面处理的方式,多表扬,多鼓劲,对监管部门的好做法及时反映,好经验积极推广,好措施大力宣扬。同时,与各部门不但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要建立情如亲人的个人友谊。把“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形成了相互尊重、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07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2005--2007)的最后一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确保我市食品安全。
前期,市政府已与各县区和各监管部门签定了2007年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我们办公室将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加强督查督办,认真学习和宣贯《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实施办法》,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力。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积极倡导求真务实、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有效地推动了作风建设,但是,我们决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加强机关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始终摆到重要工作议程,并抓紧、抓好、抓落实。创建服务型机关,努力做到热情服务;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学习正面典型,努力做到勤政廉洁;以昂扬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工作作风,务求实效的工作态度,大力推进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