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人要慎独
做人要慎独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身自处无人注意时,也能够谨慎律己,不苟从事。“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原则,又是一种自我修养方法
古今中外,先哲贤人们都十分重视“慎独”。我国古代儒家在《礼记。中庸》中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季思),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他内心有了不好的念头,尽管很隐蔽,很细微,没有不显露出来的。所以,当“君子”独身自处之时,所想所为是应该十分谨慎的。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身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慎独”,是衡量一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高低的试金石。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种情况:我们有些人在单位里,在上司面前,或在群众的监督下,常常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办事认真,吃苦在前,严守纪律,讲究文明等等,让人看着象那么一回事;可是,一旦换了一种环境,当上司不在场的时候,当与周围的人不相识,或独处时,其表现与前者却相差甚远。诸如:对待工作拈轻怕重,马虎从事;纪律松弛,自由散漫;在日常生活中,乘车抢坐,买票插队,遇见坏人坏事绕道走;甚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做出违法乱纪,丧失国格人格的事情来。对于这些人前一副样子,人后另一副样子的人来说,加强“慎独”修养是十分必要、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在社会和他人的监督下,能够严格自律,检点自己的言行,固然是好事,但在独处时,当着外部的约束放松,就更应该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自制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窃以为:一要自律。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在本地区、本单位,还是在外地、外单位,无论是处于有形监督之下,还是处于无形监督的特殊环境中,一个人都要时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二要自省。自省是提高慎独修养的重要方法。贤者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我经常在晚上发现,自己早上以为满不坏,因而自视甚高的看法,其实是错的。”自省才能自悟,自悟才能自责,从而激励鞭策自我。三要自爱。爱护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当独身自处时,所想所为,是好是坏,是美是丑,就象有十只眼睛在注视自己,十只手在指着自己一样。只有这样,从一点一滴做起,于“无人见处”下功夫,经过长期艰苦的自我表现锻炼,积极的实现自我表现反思,自我克制、自我完善,才能够达到“慎独”的境界,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领导干部要“慎独”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由于最隐蔽的地方也最能看见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事情也能显示出人的灵魂,所以,当君子单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对领导干部来说,“慎独”是加强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要求,应把“慎独”作为人生的重要信条,终生坚持。领导干部做人行事,就应该“事无不可对人言”,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不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抹黑,不做不该做的事,不伸不该伸的手,不拿不该拿的物,不说不该说的话,不去不该去的地,不吃不该吃的饭,八小时之内和之外一个样,在家在外一个,对熟悉的不熟悉的一个样,对老弱病残一个样,对党员群众一个样,对领导下属一个样„„.慎独以存志,志高方长远,长远方成事。领导干部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做出对党和人民信赖的业绩,唯有慎独修身养性。
首先,要在小事上下功夫。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代表党的形象,主要任务是为人
民服务。小善一着,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完全可以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自身形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那些违法犯罪者中,许多是从不拘小节开始的。“细微之处见精神”。领导干部慎独就要始终坚持从小事、小节入手,在一点一滴中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其次,要在“隐”字上下功夫。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在无人知晓、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信念和毅力,自觉加强素质修养。“入暗室而不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不做亏心事、不做昧良心的事。领导干部作为公众的焦点,备受瞩目,就要做到有人无人一个样,暗室明室一个样,豁达干事,从容待人,手不伸、嘴不张,让温暖的阳光照亮心房的每一个角落。
再次,要在恒字上下功夫。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领导干部要提高素质,加强修养,务必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万事一个标尺,万理一个口径,像雷锋、郭明义那样,几十年如一日,不因身体不好找借口,不因事情太小找托词,不因事情难做找退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从早到晚,都要在做好事中、在为人民服务中度过,做一名真正的布什维克似的钢铁战士。
(学与思)领导干部贵在慎独
(作者系中共淳安县委副书记)
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笔者认为,领导干部都应从自身做起,贵在慎独。思想道德的防线,是慎独的第一防线。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定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扬好“两个务必”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转变作风,做实事、做好事。具体着重做到:“慎初”,把好了第一次大关,掌握抵制各种腐蚀诱惑的主动权;“慎微”,加强自身修养,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恒”,要经历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在思根源上牢固确立第一防线。通过后天不断地加强理论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加积累,磨砺党性,达到具有守身如玉的高尚情操,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的目的。
勤于实践、勇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砺修养,使慎独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要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也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领导干部的实践必须是“为民”的实践,要在行动上树立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要在实践中保持警惕,就必须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必须要用人民给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有谋私利的权力,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实践“为民、务实、清廉”的根本要求。只有正确认识了权力是为民的,才会做到“慎权”,处理问题、运用权力时才会为民着想、不存私心,才会真正做成大事、做成有益于人民的事。
领导干部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时一个样,才是慎
独的境界。特别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中要增强自律性,时刻警钟长鸣、木鱼常
敲。在生活中要注意做到:“慎章”,领导干部在无他人监督或社会舆论压力的情况下,要经常想想党的纪律,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自觉加强纪律约束;“慎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出真伪,看得见是非,正确对待朋友圈、亲人圈、社交圈,不为亲眷、朋友、身边的人所左右;“慎欲”,要时时刻刻抵制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理性地克制自己的私欲,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如果利欲膨胀、利欲熏心,就难免要摔跟头,节制自己的欲望,面对权利的诱惑不失志,面对利益的引诱不动心,克己自律,严于自察,就能永葆领导干部的清白本色,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领导干部要慎情
为官从政要保持清正廉洁,必须注意“慎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党员领导干部也是人,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同样会动感情,对亲人满怀深情。但对于手握公权力、掌握公共资源的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慎重对待感情,学会用理智驾驭感情,不困于情、不徇私情、不滥用情,切实过好“情”字这一关。
慎亲情。共产党人也重亲情,但怎样对待亲情,不少违纪违法者留下了深刻教训。少数腐败分子在“官本位”思想的驱使下,大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亲属子女的位子、票子、房子四处奔波,滥用手中权力,不惜以身试法,最终落得个自毁家毁的可悲下场。元代官员徐元瑞说过,“修身正家,然后可以治人;居家理,然后可以长官”。亲情再深亦应有度,个人利益再高,也不能超越党和人民的利益,突破法律与道德的屏障。领导干部要在管好自己的基础上,教育和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亲属,决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职务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领导干部应当用自己的清廉行动,感染家人和亲友,带出良好的家风,这样才能清廉一辈子、幸福一家人。
慎人情。我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有“人情大如天”、“人情大于债”的说法。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平日能坚持原则的领导干部,一旦有恩与己的老上级、老朋友、老同事有求于己时,便很容易在人情关上败下阵来。于是乎人情代替了党性原则、纪律和法律,不该说的话说了,不该写的条子写了,不该办的事办了,在“人情偿还”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以权谋私,助长了不正之风。对自己有恩的人,领导干部应当心存报恩之念,不忘人家的恩情,尽力去回报人家、帮助人家。但不能牺牲原则,不能损害国家和大众的利益,不能用公权去报私恩。领导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不仅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而且回报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造福社会。
慎情欲。权力一旦与金钱交易,金钱一旦与女色为伍,其祸莫大焉。领导干部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很容易沦为情欲的囚徒,玩火自焚。为了玩弄女色、包养情妇,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和人生,孰轻孰重,领导干部应静下心来细算这笔帐。要过好“美色关”,就要培养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约束自己的生活作风,保持思想作风的纯净和精神生活的高尚,自觉抵御女色的诱惑;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全身心扑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把精力和情感倾注在本职工作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落实,也就没有兴趣、时间和精力去玩弄女色了。关键是管住自己的心,学会慎独自守,做到有人知道与无人知道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把握住自己,战胜物欲,遇情不滥,见色不迷,洁身自好。
为官从政要保持清正廉洁,必须注意“慎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党员领导干部也是人,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同样会动感情,对亲人满怀深情。但对于手握公权力、掌握公共资源的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慎重对待感情,学会用理智驾驭感情,不困于情、不徇私情、不滥用情,切实过好“情”字这一关。
慎亲情。共产党人也重亲情,但怎样对待亲情,不少违纪违法者留下了深刻教训。少数腐败分子在“官本位”思想的驱使下,大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亲属子女的位子、票子、房子四处奔波,滥用手中权力,不惜以身试法,最终落得个自毁家毁的可悲下场。元代官员徐元瑞说过,“修身正家,然后可以治人;居家理,然后可以长官”。亲情再深亦应有度,个人利益再高,也不能超越党和人民的利益,突破法律与道德的屏障。领导干部要在管好自己的基础上,教育和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亲属,决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职务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领导干部应当用自己的清廉行动,感染家人和亲友,带出良好的家风,这样才能清廉一辈子、幸福一家人。
慎人情。我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有“人情大如天”、“人情大于债”的说法。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平日能坚持原则的领导干部,一旦有恩与己的老上级、老朋友、老同事有求于己时,便很容易在人情关上败下阵来。于是乎人情代替了党性原则、纪律和法律,不该说的话说了,不该写的条子写了,不该办的事办了,在“人情偿还”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以权谋私,助长了不正之风。对自己有恩的人,领导干部应当心存报恩之念,不忘人家的恩情,尽力去回报人家、帮助人家。但不能牺牲原则,不能损害国家和大众的利益,不能用公权去报私恩。领导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不仅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而且回报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造福社会。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慎”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努力做到慎微、慎独、慎初、慎欲、慎权、慎钱、慎交友、慎待亲人、慎露个人爱好、慎终。
“慎微”。我国古代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名言警句,有唐朝宰相陆贽、宋朝宰相范质戒奢的历史佳话,也有“库吏被斩”的历史典故,更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廉洁自律的典范,我们当今的领导干部应该从中受到启迪,时时处处既重大节又注小节,以免误人误己误家庭误事业误党误国。就拿一些领导干部受贿犯罪来说,你“不以礼小(少)而收之”,慢慢就会就敢收大礼、常收礼,从“小贪”变成“中贪”、“大贪”、“巨贪”。成克杰、胡长清、刘方仁、田凤山、韩桂芝等人也是从小贪而逐渐蜕化成巨贪的,不是与生巨来就是巨贪。何况“小礼”与“大礼”、“薄礼”与“重礼”,虽有数量之别,但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性质是完全一样的。收“小礼”,必定慢慢收“大礼”;小贪不戒,终成大贪,这是千古不变的法则,更是历史为我们敲响的警钟。
“慎独”。领导干部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开会、检查等独处的时间、单放的机会比较多,独处时能不能严于律己,能不能“慎独”,是检验领导干部个人修养、品质、觉悟、党性、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是验证一个领导干部在离开组织、脱离监督的情况下,能不能表里如
一、做老实人的重要方面;也是体现领导干部对组织负责、对组织关心信任回报的一个重要时机。因此,领导干部要摒弃侥幸心理,遇事多想要求,办事多想影响,处事多想后果,要有强烈的自律意识。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将慎独作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慎欲”。俗语说:“无欲则刚”。古人又云:“ 弱水三千,取饮一瓢;广厦千间,夜卧六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领导干部要谨防个人情趣成为人生的陷阱,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耐得住名利、金钱、美色的诱惑,努力制欲戒贪,不为“位子、车子、房子、票子、妻子、儿子”所烦所忧所累所困,避免重蹈落马贪官污吏的可耻下场。
“慎权”。领导干部的权力是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是公权而不是私权,应当“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代表党和人民正确行使权力,振兴党的伟大事业,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力又是一把“双刃剑”。“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权力,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一个社会、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出现腐败现象的最基本规律。不给权力“上铐”,很容易产生绝对权力,导致权力“横着使”,权大于法, 权力就会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行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权钱交易的工具和手段,极容易使人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造成极坏影响和巨大损失。胡长清临刑前有个反思,说自己官越来越大,权力也越来越大,肆意妄为,组织、领导、制度、媒体、人民群众对他的监督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此类因权力失去监督制约搞腐败落马的贪官污吏,不胜枚举。
“慎交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朋友,要择善而交,多交一些益友、诤友,而不是酒肉朋友。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多同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同基层干部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交朋友,多同专家学者交朋友”。如果多交不以名利为目的的益友、诤友,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会给你不少的意见、建议、提醒、批评、鼓励、表扬、支持和帮助;如果多交“酒肉朋友”,对生活和工作有百害而无一益。许多领导干部堕落腐败,往往是交友不慎,特别是“傍大款”,在不慎交往中耳濡目染、逐步变质的。被赖昌星腐蚀拉拢的那些贪官污吏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特别是在经济工作中,领导干部要注意分寸,慎同餐、慎同行、慎同事、慎“八辈子打不着的亲戚”,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领导干部要学会拒绝,抵制诱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出污泥而不染”,“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慎初”。古人云:“守身如玉当慎初”。“初”就是第一次,刚开始的意思。所谓慎初,就是把好“第一次”,万事皆有初,无数事实证明,不少违法犯罪行为无一不与当初不慎的“第一次”有直接关系。腐败分子也是从“一”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次”,就是关隘,就是“缺口”,如果不很好地守住“初”字,就极可能被“初恶”所误,导致终生悔叹。领导干部要视“初”为“高压线”,“不越雷池半步”,要克服侥幸心理,不搞“下不为例”,死守自己的第一道防线,做到言正行廉,永葆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本色。“慎钱”。有人说:“金钱象鞋子,大了不跟脚,小了会挤脚,合适就最好。”这就是说金钱对每一个人来说固然重要,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金钱一定要适度,如果见钱眼开、贪婪无度、唯利是图,就会掉入“拜金主义”的泥沆,就会不择手段,就会被人利用。成克杰伙同情妇李平疯狂敛财几千万元,“一想起广西还有几百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我这个当主席的就睡不着觉”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弥天大谎。“卖官书记”马德贪污受贿的数字是日进万金,他的家成了“汇丰银行”,是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想象的。贪官胡建学可是深刻地意识到了对金钱过度贪婪所带来的恶果,他惨痛地说:“钱是什么,钱就是两个持戈的士兵守着金库,伸手就要被捉。”可见,别人的钱和国家的钱是不能随便揣错地方的,如果将别人的钱和
国家的钱随便揣进了自己的腰包,疯狂“拜金”,迟早将会被钱所害,走进“铁窗”、走上“断头台”的。
“慎待亲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封建残余思想在今天的官场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朝中有人好做官”,也是很多领导干部的亲友所信奉的“真理”。一个领导干部到了某一个地方,总会有“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亲戚找上门来,求着办点私事、开点后门等等。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好党性和原则,不能为“亲情”和“人情”所惑、所累、所困、所烦、所扰。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管好自己,而且要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因为,凡想拉拢腐蚀领导的“别有用心”之人,往往会采取“迂回”战术,收买和拉拢领导的家人和身边人。“枕边风”腐败和“秘书”腐败已经越来越成为领导干部腐败的帮凶和罪魁祸首。成克杰、陈良宇案等就是最鲜活的例子。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警惕,严格加强对家人以及身边人的教育和管理,不给腐败留下隐患。
“慎露个人爱好”。领导干部的爱好很容易产生示范、导向作用,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所以,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慎露个人爱好。领导干部 慎露个人爱好,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一要管好自己的脑,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做到警钟长鸣;二要管好自己的嘴,把好“进口关”,不要谁请都吃、谁请都喝,败坏了党风、损害了形象;三要管好自己的眼,不要被形形色色的东西和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要眼睛总是盯着名、利、财、色、权;四要管好自己的耳,不偏听偏信,听得进“逆耳”忠言;五要管好自己的心,做到心胸开阔,具有容人容事的宽广情怀;六要管好自己的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用权、怎样用好权的问题,做到放权不失控,用权不越位;七要管好自己的脚,就是要多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呼声,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进的门不进;八要管好手,手不乱伸乱拿,拿人家的手短。
“慎终”。一些领导干部在临近退休前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私”字逐步露头了,认为自己辛辛苦苦一生,再不捞就没有机会了;其次是荣辱观颠倒,面对灯红酒绿的“精彩世界”,比出了“吃亏心理”,想在退休前捞一把;再次就是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在即将退休的时候干些违纪违法的事,组织上会从轻发落或免于处理,最终保不住晚节,“一失足成千古恨”。在近年来查处的违法乱纪案件中“59岁现象”不少见。古人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多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心态,正确对待手中掌握的或即将离开的权力,时刻提醒自己“慎终如初”,“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多为党和人民谋事、干事、干成事、干好事、干实事、多干事,流芳百世;切不可因一着不“慎”而满盘皆输,遗臭万年。
第二篇:做人要知足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老先生有这样一个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裘老这句话可谓朴实无华、却又发人深省。每每听到、想到,就都能从中悟出许多道理来。裘老曾经提过早年读《左传》时中的一句话:“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他认为: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做医生的,是做学问的,但是做人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裘老常常思索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道理。而在我看来,不仅是做医生的,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也应当从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个角度来好好思度一下自己的作为。
正如裘老所言,做事、做学问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之所以会有圣贤与庸碌之分,其最本质的原因就在于欲望的牵制。人的性格弱点按照人类学的角度来说都是进化的后遗症,只有正视这些性格弱点才能不被其所影响。这些性格弱点,例如贪吃、懒惰等就是欲望。完全没有欲望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如果真的能做到无欲,那也就必然成为我们所说的圣人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无法成为圣人,但最起码也要能够在为人做事上要干出点成绩来,这样也不枉费这弥足珍贵的生命之旅啊。这时不求完全清心寡欲,起码要适当的克制。尤其不能在不应该的时候做不应该的事情。例如,现在很多大学生吵嚷说找不到工作,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那就不得不问问自己这大学五年是怎么度过的了。迷恋网游不能自拔、为爱所困以至轻生、逃课旷课荒度光阴,所有的这些难道不都是在为自己未来的不幸命运埋下伏笔吗?
“做人要知足”。知足一方面是要求人们在在物质条件、名利地位上,要知足。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俗话说:知足常乐。仍以裘法祖院士为例。裘法祖曾经是同济医科大学校长,又是科学院院士,却一直和德国妻子挤在50多平方米的房子,家里用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过着很俭朴的生活。其实裘法祖不是没有过大房子,组织上曾经分配给他一套非常宽敞的大房子,但却被他主动退回。他觉得现在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何必在去贪图浮华呢。诸葛亮在他的名篇《诫子书》中也曾经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中不难发现,在物质追求上有所克制是保证自己不会丧失前进动力的重要保证。关于这个问题我再举一例,最近看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著名作家,明史学者“当年明月”。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号称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历史读物,到目前为止已狂销超过500万册。自改革开发30年以来,无人能望其项背。然而他依然每天笔耕不辍,过着与以往相同的生活。主持人问他既然已经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为何还要坚持每天都写呢?当年明月只是淡淡的答道:这样,我才不至于忘记我是谁。
另一方面知足也是告诫那些还在奋斗的路上奔跑的人,不要懈怠,不要为各种欲望所牵制。因为你对网游过分迷恋,不知满足,所以就会迷足深陷;因为你对不属于你的感情恋恋不舍,无以自拔,所以才会误入歧途;因为你对于舒适安逸没有节制,贪图享乐,不知满足,所以才会任光阴虚度。对于自己的欲望不加克制,不知满足,轻则一败涂地,一事无成,重则亡身灭己,身败名裂。这种例子实在太多了,历朝历代被法办的贪官无不如此。
只有做人知足,做事才能有动力。这样生活的安逸才不会分散你的注意力。试问你每天都想着如何穿锦衣、吃玉食,又有多少心思能花在做事上呢。“做事要知不足”。古语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时刻发现做事中的不足是多么的重要。现在社会
流行浮夸的风气,有些人非但不知道找不足,甚至挖空心思造假来掩盖不足。真可谓是花样翻新,心思挖空。这样的后果不仅自己的前途禁毁,而且还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称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李连生涉嫌学术造假。而举报他的六名教授中有五人曾担任李连生所在本科班教学或毕业设计指导的经历,另外一名则是李连生博士生导师的老师。更为例外的其中一名教授还是李连生硕士、博士期间的指导老师。真是有点大义灭亲、清理门户的意思啊!可见李连生学术造假一事有点做得太过分了。堂堂一个长江学者不思怎么改进技术,研发创新,竟琢磨着如何造假,谎报成绩。据报道称在一份提供给教育部报奖的申报推荐书中,李竟然把上海压缩机厂1965年的大型机身整体铸造技术,说成是他开发的;还厚颜无耻的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网页上摘录了一幅LHC螺杆活塞串联压缩机的图片,贴在推荐书上,并称之是他们研究团队为我国海军舰船开发的高性能空气压缩机,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军事封锁。但实际上,这个机器并非由他们开发,且根本不能用于海军舰船。面对国家的巨额投资几乎损失殆尽的事实,他竟然谎称自己的技术已经帮助企业盈利超过千万。真是倒行逆施、可笑之极!做事要知不足,唯有知不足,才能明确下一步的前进方向。才能有继续进步的动力。你可能在某一时刻骗过某一些人,但你绝对无法在所有时刻骗过所有的人,一旦你为了掩盖一个事实而放出一个谎言,你就不得不用无数个谎言来填充自己凿开的无底洞。知不足而后进,千万不可再重蹈讳疾忌医的覆辙啊。
最后一点,“做学问要不知足”。青年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在做学问,医生探求新的治病救人的方法是在做学问,工程师研究解决新的生产问题也是在做学问。但凡有一定成就的大家、学者对于学问都是永不知足的。大科学家笛卡尔就曾经说过:我努力的探索和学习,却只是越发地发现自己的无知。这一点上,国际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给我们做出了表率。陈老九十多岁高龄,著作等身、成绩斐然,却依然能够不断求索,一边坐着轮椅给本科生上课,一边从事科学研究,在93高龄之际还解决了一个世界数学难题。想想身边的那些所谓教授、博导,有几人能够有陈老这番境界。一旦获得教授职称,就满以为事业到达了顶峰,连实验室都少进了,整天不过是调动管理自己的学生去做事。自己却满心得意,以为功德圆满了。殊不知,在做学问的路上是永远没有终点的。要知道,做学问最忌自满自足,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且也无捷径可走。浮躁浅薄,不学无术;好逸恶劳,浅尝辄止。东拼西凑弄几篇文章,便俨然以权威自居,到处招摇撞骗,试问其是否还知世间尚有羞耻在。
裘法祖老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言论是其一生为人行事的真实写照,更是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学习参考的光辉典范。人生纷乱,万绪千头,尽管你所遇到人林林总总,你做面对的事形形色色,但都跳不出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种情况。无论你是学生、医生、学者或者工人、农民、企业家,我想立德、立功、立言这三重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仔细思考的。唯有想明白这三重问题,并切实的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做到知足、知不足和不知足,方能奏出无愧于我心的人生华章!
第三篇:做人要知足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人生在世,不外乎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件大事。如何把握这三件事的尺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做人要知足”,就是说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名利地位、生活待遇上要知足。《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曾说:“贪得的人,身上富有了,但内心却一贫如洗;知足的人,身上虽然贫穷,但内心却很知足。人只要有一点贪恋私利,就会销熔刚强变为软弱,阻塞智慧,变得昏聩;仁惠变为狠毒,高洁变为污浊,败坏一生的品行。”裘老曾担任同济医科大学校长,又是科学院院士,却一直住着50多平方米的房子,家里用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过着很俭朴的生活,他觉得这就很不错了。这位当代名医大师,在生活上从不攀比,心静如水,心宽似海,知足常乐。做人要知足,但绝不是满足。知足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而满足则是不思进取。不满足才能永远追求,不断前进;而知足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丽。
“做事要知不足”,就是说做任何事来不得半点“自满”和“知足”,相反,要时时“知不足”。裘老是中国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的开拓者,中国器官移植的先行者和权威。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名满天下,但他仍不断进取,先后改进了20多种普通外科手术,直到91岁高龄,还在不懈工作、带研究生。俗话说“知足”难,“知不足”更难,难在既要勇于“知不足”,又要善于“知不足”。“知不足”是以全面认识自我为前提的,肯定自己、表扬自己容易,否定自己、批评自己则难,而要全面认识自己更难。不能全面认识自我,就会使自己陶然于“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中固步自封。因此要知己不足,必须下功夫,冷静、全面、客观地分析自我、研究自我,获得自我求发展、求进步、求完善的内在动力。只有“知不足”,才有可能真正超越自我,实现进步发展。只有“知不足”,才能准确发现自己的错误是什么,根源是什么,才能主动寻求超越自我的理想目标,找准自我发展的参照系,才能突破自我狭隘眼界,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做学问要不知足”,就是说对待学问要抱着学无止境的态度,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地获取无限有益的知识。裘老认为“做一名医生不难,做一名好医生很难,永远做一名好医生更难!”基于此,他孜孜不倦地追求,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改稿写作,时时关注着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成就。正是凭着这股永不知足的进取精神,裘老在医学生涯里才能不断攀越医学高峰,取得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就。高尔基说过:“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认知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就要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实现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不断进取、忘我学习的人只有永远知不足,才能不断进步有所成就,才能真正成为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而这些,不正是一个在学问上“不知足”的人真正快乐的基本条件吗?
第四篇:做人要诚实
做人要诚实
诚实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底线。
妈妈经常教育我说:“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能说谎,说谎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记得四年级下学期刚开学没几天的时候,胡老师让我们把与练习册配套的试卷撕开。由于我想快点撕完,就粗心大意了起来,一不小心,一张试卷的角被我撕坏了。老师把试卷收上来以后,看到了一张试卷角被撕坏了,就问:“是谁把这张试卷撕坏的,请站起来。”老师的话刚落下,我就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因为这张试卷是我弄坏的。就在这时,我心里想:老师会不会惩罚我呢?可是,我转念又想:这张试卷本来就是我弄坏的,我一定要负责任,惩罚我也是应该的。可出乎我意料的是,老师不但没有惩罚我,反而还表扬了我,对我说:“史寅峰,你以后也要像今天这样,有勇气承担错误,做个诚实勇敢的孩子。”我点了点头说:“我以后一定会像今天这样诚实的。”过了几天,要考这张试卷了,老师把那张坏掉一角的试卷发给了我,因为这张试卷是我弄坏的,应该发给我。我要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
不论何时,我都要时刻铭记:做人要诚实,不能被谎言吞噬了。
第五篇:做人要守信用
做人要守信用
中国古代齐国,有位姓全的人。他和儿子一起到越国去做生意,用绸缎换米。他找到跟他长期交易的蔡先生,对他说:“我想用绸缎换您的米。
“您的东西质料是最好的,而现在本地绸缎的价格是每匹5 两白银。”
“嗯,可以。那米的价格怎样?我打算秋天要。”
“1石2两白银。”
“好吧。”
全先生做完生意后回到家中,这时一位商人找上门来,表明自己将用高于蔡先生2 倍的价钱买他的绸缎,但是全先生礼貌地拒绝了。
“不好意思,那些绸缎我已经卖掉了。”
商人走后,一旁的儿子忍不住问道:“爸爸,现在我们不是还没拿到钱吗?那么卖给刚才那个人岂不是更好?”
“既然我们答应了人家,就一定要遵守约定。”
2天后,蔡先生如约拿走了全部绸缎。
到了粮食丰收的季节,米的价格一路疯狂飙涨。但蔡先生也遵守当初的约定,如数将米卖给了全先生。这次,轮到蔡先生的儿子不乐意了。“现在的米价比春天时涨了10倍,既然我们不能卖10 倍的价钱,那么卖5倍的价钱也好啊!”
听到这话,蔡先生回答道:“在整个交易过程,我都让你跟着我的目的就是要教你认识到守信的重要性。对于商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 ‘信用’二字,不讲信用的人做不成生意。全先生上次不也放弃了可以多赚1 倍的机会,如约把东西卖给了我们吗?”
全先生和蔡先生遵守约定,不仅彼此都获得了经济上的利润,而且还以身作则,让孩子们看到了遵守信用的必要性。